校本教研有效模式

2024-05-09

校本教研有效模式(共8篇)

校本教研有效模式 篇1

校本教研论文: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罗 明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铜山初级中学,211103)

摘要: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找准切点,转变方式,在做中研、在研中做,对改变当下校本教研低效的现状,实现其从低效向有效到高效的转变,或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常态教研中,可以组织课堂实录,让教师“看到”自己;明确教研主题,逐个解决问题;开展课例跟踪,着力教师专业成长。只有不断创新实践形式并加以科学的引领,才能使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得以持续提升。

关键词:校本教研素描转变行动

相对于我国规整而完备的教研体制结构而言,校本教研无疑处于结构的最底端,因而具有基础性或“草根性”,是新课程改革和新教育理念落地的节点。多年来,随着各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落实各项教学管理任务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让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助推器”、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转化器”?笔者认为,当下的校本教研,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面临着许多势在必行的变革。

一、对当下校本教研的素描

从活动的组织形式看,教研组、备课组是承担校本教研的两个基本业务组织单元,教导处负责对两组日常工作的过程管理。从活动的内容看,以学期为时段,两组在开学、期中、期末三个节点上的主要工作是:开学制订学期学科教研活动计划;期中组织阶段性学情调研与复习,对期中检测的结果进行质量分析;期末撰写学期工作总结,对期末检测的结果进行质量分析。三个节点外的时间,教研组的工作主要是根据计划安排内容,组织开展组内教师公开课的听评,督查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组织业务学习,外出参加或承办区、市教研活动。从活动的评价看,每学期结束,教导处都将对两组进行考核,主要依据是:两组上交的过程性材料是否完整,活动是否按计划进行,学科教学质量在校、区的影响度,等等。

以上三方面只是对当下校本教研现状轮廓的简单勾画,都是具象层面的。而通过对校本教研有效度的质的分析与评价,可以发现,在实际情况下,(论文范文)校本教研大多处于缺失和无奈的状态。由于校本教研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尤其是教师的态度,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再好的管理,也只是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从教研组的工作内容看,虽看似繁多,但若只是应对检查,无需太多精力就可以“突击”完成。比如,常态下,某个教师根据计划安排上公开课,学校教导处会向全校发出告知,希望其他学科教师前去听课(但事实上跨学科听课的教师很少,其中还有为完成规定听课节次而去的)。教研组长负责召集组内成员听课,听完课后评课(有的学校则是发放评课表,听课教师在表上写上几条建议,课后交给教研组长,以此代替集中评课),评课过程也很简单,时间一般20~30分钟。点评的内容面面俱到,且大同小异(前面的人讲完后,后面的人除了在肯定前面点评的基础上,几乎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如此这般,一次学科内的校本教研就算完成了。笔者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惯看常态下低效的校本教研,在几多感慨和无奈的同时,变革的念想和行动也从未停止过。

二、转变教研方式:在做中研

量变与质变是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事物的质变,一种是量的增减达到一定程度后引起的,另一种是构成事物的要素在排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引起的。校本教研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实然的基础上,对其构成要素进行重组和强化——找准切点,转变方式,在做中研、在研中做,对改变当下校本教研低效的现状,实现其从低效向有效、高效的转变,或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组织课堂实录,让教师“看到”自己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课堂进行全程实录已不再是什么难事。为教师实录一节课,并刻录成光盘,送给教师,这是本学期我校开展校本教研所组织的一项活动。具体流程是:全体50周岁以下的男教师、45周岁以下的女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准备一节自我认为最好的课,由学校组织专人,为其实录,并在最短时间内刻录成光盘。要求教师通过光盘看自己,并写一篇“自己看自己”的观后感,交学校教务处。对教师而言,这既是一种纪念,又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鲜活素材。

请看一名教师的观后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星期二上午第四节课,我在八(1)班开了一节公开课——“生态系统的组成”,我像平时一样上了一节自以为准备很充分的生物课,学校对本节公开课进行了全程拍摄。今天下午,我终于拿到了刻有我名字的光盘。自己上课是什么样子呢?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光盘。我认真地看着,感到一切是那样的熟悉,可又似乎很陌生。第一次看到自己在教室里上课,还真是有点不适应。回想其他教师对我的点评,我发现,“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同事们给我指出的不足,只是我众多缺点的一小部分。从板书看,字体有点偏大,随意性较强,有的地方写得很完整,可有的地方却没有写,甚至在上到“生物富集”的时候,只写了一下大标题,没有考虑到板书的完整性。从教态看,姿态不够优美,存在很多不雅动作:扭着头看大屏幕、在教室前面来回走动、经常舔嘴、在学生中间晃来晃去的动作较多。从上课风格和习惯看,语速偏快(不知道学生能否跟得上),且有自说自话的嫌疑。

校本教研有效模式 篇2

一、学———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石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学会学习, 学会反思和学会创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 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缺乏专业指导的矛盾日益突出, 教师培训工作量大、面广, 仅靠专家的指导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大规模送教师外出学习也不现实。因此, 我们的校本教研模式首先强调“学为先”。因为教师既是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引导者, 又是评价者;既是教育者, 又是受教育者。例如, 我们在教研的时候, 经常向数学老师推荐相关学习网站、各种报刊资料目录以及可操作性强的书籍等。通过学习,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转变教学观念。

二、诊———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推力

“诊”, 即像医生会诊病例一样, 诊断教育教学上的疑难问题。我们把教研活动变作“会诊室”, 辨难解疑, 解决需要研讨、交流、辩论的问题。无论是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教师或新教师, 根据自己存在的困惑, 提出问题或设想, 都可以借助“会诊室”, 开展群体合作式的教研。

我们利用集体教研时间, 规定内容和中心发言人, 由中心发言人提出每次在教育教学上的问题, 然后通过集体讨论, 得出统一的意见。通过教研会诊, 增强了教研氛围, 促进了教师参与教研, 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我们为了调控教学, 及时了解教学情况, 开展了“诊断式教学考查”。不定期对一些重点单元进行测试, 并且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 找差距, 目的在于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薄弱环节, 及时查漏补缺。如一年级上册, 我们就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考查, 二年级上册, 我们就对“表内乘法口诀”进行考查。通过这样的诊断教学, 拉近了班级差距, 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关键

青年教师就如璞玉, 如一把未开锋的刀, 只要用心打磨, 璞玉就能焕发光彩, 钝刀也能成为利刃。“磨课”这种教研形式, 突出的就是教学历练。在教研活动中, 让他们“磨”设计, 磨的是理念, “磨”课堂, 磨的是技能。“磨课”强调同伴参与, 突出一个“练”字, 而且还是反复地练, 才能达到效果。

“磨”是在教师现有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 并非局限于特定的人群, 任何一位教师都有做主角的机会, 都可以形成自己的精品课, 就像璞玉一样, 经过雕琢都可以成为良器。这种“临床式”的历练, 其价值不仅仅能让教师上出精品课, “磨”的经历更是一笔财富, 对于所上的每一节课都不是以最好为终极目标, 体验成长、体验成功才是闪光的东西。

四、思———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窍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 教育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写教育日记让教师终身受益。”反思就是对自己过去的思想、语言、行为、效果等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 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设计思路、学生实际情况等进行反思, 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和修正的过程, 更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 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 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 捕捉教学中的灵感, 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 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 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 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总之, 构建“学·诊·磨·思”校本教研模式, 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 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极大的帮助, 它将给校本教研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我们就着手对数学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制度建设、开展形式、开展的流程等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探索和研究, 总结出“学·诊·磨·思”的校本教研模式。“学”, 重在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 重在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诊”, 重在发现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提高工作实效;“磨”, 重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历练, 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技能上得到培养;“思”, 重在教学得失反思, 让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策略上得到提升和拓展。

关键词:校本教研,教师成长,教研模式

参考文献

校本教研模式的有效重塑 篇3

一、直面校本教研之现状,根除教研之“隐”疾

1.“教研理论”的隐性缺乏

开展有效的校本教研,就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来实施。在实践中,大多数一线教师认为“校本教研”=“校本课程”、 “校本教研”=“听课、评课”或“校本教研”=“课题研究”,但对如何开展校本研究的理论也知之甚少。“教研理论”的隐性缺乏严重制约新课程全面、有效的实施,也制约着教师科研力的提升。其实,校本教研有三个层次的含义:(1)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2)以解决本校课程实施中现实问题的教学研究;(3)以研究、解决本校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促进本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科研力、实施力为目标的多样化的教学研究活动。根本目的是全面、有效地实施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行动研究、教学案例、“叙事研究” 理论已在我国大部分学校展开实施。而在美国,“授业研究” 理论被视为“改变21世纪教师专业发展的强有力途径”而推广,新加坡、伊朗等一些国家也正在学习授业研究。笔者认为,上学期祖庙街道提供的“菜单式”培训就比较接近“授业研究”,这种方式是对传统教育培训模式的创新、完善,易被受训者所接受,更具灵活性、针对性、实效性,值得予以借鉴和推广。但在具体实施菜单式培训时,应由粗放走向精细并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培训方向。根据发展需要,结合教师实际素质状况,制订教师长期教育培训规划,对教师的教育培训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确定菜单式培训的运行轨道;(2)丰富学习方式。如分组讨论、专题讲座、撰写体会、举办演讲等,以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吸引教师,从而充分发挥菜单式培训的优势特点,实现其功能的最优化;(3)讲究组织方式。实施菜单式培训,应坚持学校导向鼓励、教师自主参与的原则,学校从各方面扶持教师的学习培训,尽可能为其提供便利,但在参加方式方面则宜采用教师自主报名的方式为主,避免采用强制性的措施。

2.“教研意识”的隐性缺乏

在教学的实践中,笔者发现国内小学一线教师缺乏“教研意识”,校本教研观念存在诸多误区,出现了一些泛教研、窄教研、非教研现象(见表1),其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校本教研的低水平重复。

怎样才能有效,甚至高效进行校本教研?结合我曾供职的某校国家级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国学》特色的校本教研的一些具体做法,笔者认为,首先要端正教研意识问题,校长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是有效校本教研的关键。校长在校本研究中,以身示范、建章立制、创设氛围,做校本教研的先行者和引路人;其次,是要真正发挥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的校本研究中敢于思考,勇于创新,让教师在校本研究中得到锻炼,尝到校本研究的“甜头”;最后,是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为校本教研保驾护航。在实施过程中,既要有远景规划,又要有阶段性方案,要结合学校实际,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

3.“人力资源”的隐性缺乏

近几年,由于不少小学地处老城区,在拆迁改造中撤并,造成虽然老师的数量多了,但学科老师年龄组合不合理、教学梯队分布不均的现状。以某校语文科组为例,全校共23位语文老师,具体年龄分布见图1: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某校35岁以上的女老师占了总体比例的69.6%,而35岁以上的老师正处在“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地位,上级管理者将基本功竞赛、优质课评选、各级各类培训等机会更多地给予青年教师。中年教师与上公开课无缘,现行的评聘制度让这部分老师失去努力的目标,工作岗位设置也不科学。尤其是对45岁以上的教师,大多把他们放在不太重要的岗位。这批教师很容易产生职业懈怠,进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日本学者佐藤学说过:“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就某校语文科组的情况来分析,30~40岁这两个年龄层次的教师也占了总体比例的69.6%,他们是决定整个科组校本教研成效高低的关键。但在实际校本教研中,无论哪个层次的教师“被参与”的情形都较普遍。就教师“被参与”校本教研原因,笔者曾私下作了个别调查,具体情况见图2。

从图2数据上可以看出,由于对校本教研缺乏一种内在需求和动力,导致了部分教师不主动、不作为、不配合,也有教师呈现了“若即若离”的状态。我们能采取什么有效措施改变这样的情况呢?

其实,以上六种原因导致的“被参与”情况,大致可将某校语文科组教师分为以下四种尴尬状态:1.“想为而难为”;2.“能为而难为”;3.“能为而不为”4.“大为变小为”。 30~40岁这两个年龄层次的教师就处于“大为变小为”的状态。提升这两个年龄层次的教师的科研内驱力就是提升整个科组校本教研成效的最佳切入口。那如何提升教师的科研内驱力呢?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江苏无锡荡口实验小学钱音老师攥写的《“养正”:校本化教师文化场的构建》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一些启发:1.变刚性管理为柔性管理,用心营造温暖和谐的教研气氛。2.变线性管理为知性管理,倾心打造共享共进的读书气氛。3.变共性管理为个性管理,醉心构造独特张扬的教育个性气氛。要想解决某校“人力资源”的隐性缺乏的现状,关键还是“心”。 希冀以“关心人、爱护人、发展人”的柔性管理能减少束缚,减轻压力,生长人的灵性,使人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立学为主,以读书为主的知性管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滋养底气,滋生灵气,提高软实力;以弘扬教师教育个性,从生命的个体差异来鼓励、支持教师成为创造活动中的自我的个性管理,使他们能现实地利用自己的教育教学环境作为专业发展的有效资源,以教育者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将我校“人力资源”的隐性缺乏变为“人尽其才”,校本教研由粗放走向精细,从而达到有效校本教研的目的。

二、重塑校本教研模式,呼唤教研走向精细

1. 厘清校本教研切入点,在动态中生成教研模式

当我们走进语文校本教研活动时,由于一些教师对语文校本教研活动认识上的绝对化、简单化、主观化,他们往往忽视语文校本教研活动真正的基础,往往凭臆想确定语文教研活动切入点,导致实际语文校本教研活动的偏差。在“活力无限”的语文校本教研活动背后折射出一种无效或者低效的现象,使语文校本教研活动变得苍白无力。校本教研切入点是有效校本教研的起跳板。能否正确设定校本教研切入点,决定了校本教研是否有针对性与适切性。如为了选拔街道“青年教师阅读课比赛”的人选,我校一年级组两位青年老师进行了赛课。首先,由一(3)班的何老师上了一节《比尾巴》,在评课的过程中,教师们对何老师抓住低年级孩子的特点用游戏方式展开教学都表示认可,但对教学的重点出现了分歧。观点一:如何随文识字是重点;观点二:如何把握句型特点是重点;观点三:如何训练口头表达是重点。问题来了,以上三种观点都没错,但低段语文教研的切入点应为:如何在一节语文阅读课落实双基训练?教师们一致认为“识字、阅读、说话”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就能落实好双基训练。接着,由一(2)班的叶老师上了一节《雪地里》,在评课的过程中,老师们对叶老师抓住“识字、阅读、说话”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都表示认可,但在比较两个班孩子写的字之后提出:如何指导孩子写出一笔好字?最后,我们总结出“随文识字、归类写字、有效阅读、拓展说话”的教学模式。

2. 降低重心聚焦小课堂,在冲突中融合教研模式

校本研究的宗旨是解决教师的实践困惑,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教师的困惑主要来自于课堂。所以要求我们的校本教研从小处入手,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改变落后的观念,降低教学研究的重心,将目光聚焦于课堂,真正走向教学实际,务实教学中所遇的细小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探索新思路,从全新的角度入手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推动校本教研深入本质、突破教学难点,扩大或改组原有的校本教研模式,初步形成新的校本教研模式。

如我校六年级组进行了以如何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单元”训练为主题的校本教研。首先,由六(2)班的麦老师上了一节《跑进家来的小松鼠》,在评课的过程中,教师们对麦老师抓住主线有效精讲、阅读拓展,迁移运用都表示认可,但对如何品味松鼠与人、人与松鼠之间的情感不够深入,提出:可否在“品词析句”中体会情感的流露与变化?然后,由六(3)班的杜老师上了一节《老人与海鸥》,在评课的过程中,教师们对杜老师精湛的语言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读中感悟,以悟带读的方法赞不绝口的同时也提出一个问题:照这样“精雕细琢”,一篇课文要花多少课时才能完工?能否结合两节课的优点?冲突来了,怎么办?于是,教师们又抛出一个想法:“长课短教”。 最后,由六(4)班的蔡老师上了一节《最后一头战象》,效果不错。就这样,我们提炼出了“有效精讲,合理想象,读中感悟,以悟带读,阅读拓展,迁移运用”的精髓。

3. 调动多种资源齐参与,在协作中确立教研模式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追求有效、高效的校本教研,就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来共同完成。让每位学生、家长、教师都参与到校本研究的组织和管理中来,整合所有参与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为校本研究注入活力,使校本研究成为常态化的教研方式。 实践充分证明,调动多种资源参与,在协作中、活动中确立新的校本教研模式,就能真正为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有效策略 篇4

时间:2008年10月29日作者:教科室阅读:550次

课例研讨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活动形式,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研讨实效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已成为许多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那么,怎样更好发挥这种教研形式的作用,使之真正成为教师发展的一个平台呢?下面以笔者曾参与组织过的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研讨主题要精心构思,提前通知。

许多课例研讨活动,常常是听课者事先不知主题,听完课进行评课。这样的研讨只能是就课论课,参与者的认识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一线教师的重视,现实中容易出现“心育与德育各自为政”的现象。基于以上两点的考虑,我们确定了研讨主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整合”,研讨课内容《比什么》也是围绕这个主题而选定的。在研讨活动正式开始前,提前几天告知研讨主题,要求参与人员要事先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思考并准备书面材料,组织者还为参与人员提供相关学习材料。整个研讨的过程,从执教者说课、反思,听课者评课都始终围绕主题而进行,针对性强,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更充分的讨论与交流,真正做到有备而来,有得而归。

二、研讨的课例要真实、朴实。

在课例研讨活动中,作为研讨载体的课例,其质量和价值成了影响研讨效果的一大重要因素。笔者认为,研讨的课例要做到真实、朴实。

校本教研有效模式 篇5

一、深刻

深刻者,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也。“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应当掌握深刻的知识”(赞科夫)。深刻意味着不是把教材看懂,而是看穿、看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一句成语说得好,深入浅出。教师把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这样讲起课来就简单,也即能够讲在点子上。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教师一句精辟的话,常使学生萦绕于脑际而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常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常使学生放下包袱又惭愧不已。言不在多,贵在精当;语不在长,贵在适时;要语不烦,达意则灵。简洁是天才的姐妹,智慧的象征。一个科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秘密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演变成为若干简单的东西去做。教师把课上得简单,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能耐、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境界,它决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

总之,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刻,上起课来就会微言大义,发人深省,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与深刻相对立的是肤浅,肤浅的实质是智慧的疲软,肤浅就像一锅二十七八度的温开水,即没有沸汤的.那样的烫人,也没有寒冰那样的彻骨。因此,你不要指望从肤浅者的教学中去寻找刻骨铭心的印象。

二、独到

独到者,独具慧眼也。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这样,他的课就如同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旋律、一项发明,是独一无二的创造,学生听这样的课就像是在独享一片风景。从心理学角度说,独到见解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之一是首创性。一位外国作家说:“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再这样形容的是傻子”。首创性只承认第一,而无视第二,它拒绝雷同和模仿,鲁迅先生最欣赏第一吃螃蟹的人,也即是这个道理。特点之二是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最宝贵的品质,任何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都是独创性思维的产物,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

独到的东西总会给人特别的、难忘的印象。独到的对立面是平庸,平庸的特征是从众。平庸者只肯定别人肯定的,也只否认别人否认的。至于那些应该肯定而别人没有肯定的东西,他是断然不会点头的;同样,对于那些应当否定而别人没有否定的东西,他也不会带头说不。所以,一般来说,你想从平庸者的教学中讨到什么让你开窍的钥匙,往往是徒劳的。

三、广博

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的确,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他都应该有所跋涉,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纵要深,像丁字形;横要宽,如宝塔状;纵横结合,双向并建,储学积宝。这样才有可能口含灵珠,游刃有余,讲起课来纵横捭阖,左右逢源,随手拾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吐语不凡,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使其如图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汲取人类文明史的丰富营养后,厚积薄发出来的艺术“精品”。它能让学生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与广博相对立的是单薄、干瘪,知识贫乏的教师讲起课来干干巴巴,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枯燥乏味是其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四、启发

启发是有条件的,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是谈不上启发性的。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确信无疑,“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他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从而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和魅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

启发的最高境界是以灵性启迪悟性。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神领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五、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的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而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

教育机智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其要决是避其锋芒,欲扬先抑,欲进先退,变换角度,以智取胜。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

六、绝招

名师常常身怀绝招,绝招使其教学锦上添花,如虎添翼,叫人赞不绝口。

教师的绝招是教师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甚至望而生畏、无人相匹的境界。如有的教师数学课从不需要圆规、三角板,但画出的几何图形,尤其是圆就像十五的月亮,丝毫未差;有的教师能根据课文的叙述,在黑板上信手挥来,画出栩栩如生的图画,再现课文优美意境,令学生十分惊叹;有的教师一笔潇洒流畅、秀丽多姿的板书,使学生羡慕不已,反复临摹,不忍擦去;有的教师幽默风趣、妙语迭出,常引得学生忍俊不禁、笑声频繁,让学生在轻快的气氛中领悟深刻的哲理,步入知识的殿堂。

校本教研有效模式 篇6

初三的下半年,将要面临中考,也就进入了紧张而有序的物理总复习。这时是师生最紧张最辛苦的时候,在复习过程中,既要较好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做到提高复习质量,使学生在这个阶段获得更大的发展,因而复习方法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复习的成效。如何体现物理高效的最大化就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为此,我有一点浅见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把握中考命题脉搏,做到心中有数。

1、首先要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过程、方法的考查。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过程和方法等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前提和基础,试卷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将其作为考查的主要内容。设计的基础题突出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与运用,避免了知识的简单再现和记忆,对物理教学工作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2、其次,注重问题的情境创设,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运用。物理学来源于社会生活实际又服务于社会生活实际,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贴近,许多题材的时代气息和教育价值较强,实践性和应用性突出,有利于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物理学科的应用价值,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3、强化了实验考查,凸显科学探究。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标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近几年的中考题中都增加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比重,从内容上看,不仅考学生探究实验,也包括课堂演示实验内容;从考查形式看,不仅是考查实验步骤,实验结论,也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分析比较等

4、注重考查学生处理和表达信息的能力。近年中考题更加注重通过各种形式考查学生处理和表达信息的能力。主要通过文字描述、表格数据、数理图像、曲线或统计图、示意图等方式呈现大量的信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适当的方法,对题给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综合。、二、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备考计划,做到复习有序进行 教学实践证明,制定科学、周密、完整、详细和符合学生实际的复习计划,是搞好中考复习的必要条件。一个好的复习计划能使你的复习工作有序进行,达到忙而不乱、事半功倍的效果。复习计划的制定一定要目标具体,措施得力,绝不能大而空。要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具体复习时间表,复习内容安排到周到天,达到每一节复习课应解决的问题和目标。

三、认真备好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

总复习不同于平时的教学和阶段性复习,复习课要再现“知识”、联系“知识”、深化“知识”、优化“方法”、强化“训练”。要体现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课标要求。

如今,我校从杜郎口学习回来后,在现行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的基础上,尝试“自主互助展示”课堂教学策略,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的自主意识、学习的积极性已经有了新的认识。现就我物理展示课的方法给大家汇报一下。

1、自主。

基础的知识,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内容,教师必须清楚地展示给学生,内容要明确,一节课复习什么要每个学生清楚,每个学生复习掌握理解什么也要清楚,学生不同,需要掌握、理解、记忆的知识可以不同。教师要精心设计学案,让学生有章可循,设计问题应有梯度,照顾各种类型的学生,学优生在自主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学情继续深化学习也就是课前预习阶段。学困生也能在学优生的帮助下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2、互助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疑难问题,这就需要相互帮助。一方面互助体现在方面体现学习内容上。对基本的知识,大部分学生都能自主完成,对于学困生我们要适当的帮助,在小组内可以“结对子”‘‘兵教兵’等方式,学优生在帮助学困生的同时,自己也会加深理解,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文化思想。另一个互助方面体现在要展示的方式上:课前,小组内要合理分工,将小组需要展示的内容举一反三,明确需要给大家展示题目中所考查的知识点和题目类型,这就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3、展示

一节课的内容,我一般要划分几个部分,分给各个小组。让学生有竞争、有展示。上课的时候,学生要把所学的内容展示出来,展示的内容小组内都已解决了。在展示的过程中,尽可能的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讲解解题的思路和步骤,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中出现的小问题,学生提出,学生解决。例如:在复习测量液体密度的时候,对质量的测量,要把烧杯里的液体倒掉一部分,在测量剩余的烧杯里的液体质量,想减就是液体的质量。这时,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倒掉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学生提出,放给展示的小组,解决不了,放到全班,谁都可以提问题,谁都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是,对于提出的问题的同学,解决问题的同学,教师都要适当的鼓励。

4、要有诊断补偿。

学生依次展示完后,及时总结一节课的内容,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明确本节课的重点。要学生有更新的认识,最好要及时巩固一下,我们要有一定的、全员平等参与的诊断习题,检查每个学生、检查每个小组的掌握情况。题目以历年的中考题最佳,一来巩固知识,还可以感受一下中考题目的氛围,最好不用太难,不要太多。在复习质量和密度一部分的时候,我就找了三道往年的中考题,学生先一起都做,但是要分好每个小组需要展示的题目,可以两个组一道题,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解题方法。在巩固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竞赛的方式检测每个学生、检测每个小组,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要参与小组中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辅导后进生基础的知识,辅导学优生深化的知识等。在我们的物理复习展示课中,这三个方面都是相辅相成的。自主是复习主要环节,因此,自主学习的内容是决定自主效果的前提,内容既要有概括性、针对性,还要精当。互助是促进学习效果的手段。检查、竞赛都是互助的形式,通过这些方式,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展示是了解学情激发积极性的有效环节。在复习课上,展示要灵活---少占用时间,还要有针对性。学生交流展示后也需要教师的精讲与点拨,这样才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四、重视考前心理辅导。

开展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 篇7

以教师个体为主体的“自主研究”

这一层面主要强调教师个人的分析教材、预设教案、自学理论、悟课以及反思等。

1. 认真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教师在认真阅读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的基础上,明确教材的难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留有空白的意图以及教学中注意什么等。只有对教材理解到位,才能够引导学生领会到位。因此可以说,吃透教材是运用好教材的基础,整体把握教材是运用好教材的前提。

2.精心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处处为学生的学着想,采取“以学定教”,因势利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3.预设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是设计教学方案的关键环节,对每一个环节,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教学流程的设计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即在“学”字上下功夫。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掌握所学知识。

4.编写教学方案。教案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规划和设想。教案预设犹如大楼施工之前的图纸,是教学活动的直接依据。教案预设内含着创新和研究因素,若照抄教案集的教案,也就无所谓预设了。

5.自我反思。通过反思正确地认识自己,通过反思客观地评价自己,进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性。教师要想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让课堂中的成功或失败都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也就是使经验得到提升、失误得以避免,实现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勤写教学反思。写教学反思既可以防止教育机智、教学感悟的流失,教学中的“缺陷”与“遗憾”的忘记,也可以为教师今后的经验总结、进行行动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还可以促使教师有效地自评、自查、自省、自改,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6.学习理论。面对新课程新的设计思路、新的目标要求、新的内容体系、新的实施策略,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成为学习型教师。唯有如此,教师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丰富自己的学识,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的需要。

教学理论是教学工作的指南,提高教师的素质要以教师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就无法使实践活动得到升华。

1.从书本上学习。读书是教师学习的最基本途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着重读好以下三类书:

第一类:教育类。教育知识是教师职业的条件知识。课程改革呼唤教师教育知识更新。当前,为了更新和提升教育知识,教师必须认真系统地阅读新课程图书和相关的教育文章以及教育经典名著,清楚、深入地把握教育文本中最主要的思想观点及其理论要旨,体会教育理论的精髓,并从中悟出精神、形成思想,在理论上正本清源,走向教育理论的源头,深刻地领会和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和核心思想。

第二类:专业类。学科知识是教师职业的本体知识,新课程对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也提出新的要求。只有拥有深刻和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才能从容地应对新课程的挑战。教师要跳出课本和教参的小圈子,进入更广阔的专业书籍空间展开阅读,并且要读得深,读得透。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

第三类:文化类。教育是一个宽泛的文化领域,各门类的知识无不蕴含着教育智慧的宝藏。真正的教育必须以文化为根基。教师要在更为广阔的人文生活视界下,进行广泛的阅读,汲取人类的文明,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的文化人。

2.向优秀教师学习。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学习,在他们中间确立自己的学习榜样。教师成长的最理想环境,是一种合作的发展文化。教师之间通过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讨论、相互提出建议和批评,实现彼此互动和共同成长,这是教师学习的最经常、最富有成效的途径。

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课例研究”

教师面对的是一节节具体的课,他们研究的也正是这一节节具体的课,这种以一节节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我们称之为课例研究。它强调合作互动,这一层面主要是要求备课组教师加强教材分析,了解编者意图,帮助教师理解掌握教材、用好教材。同组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设计,探讨教学方案,并组织教师进行“会课”。先由备课组中的中心发言人进行说课,然后其他教师进行议课。再指派一位教师进行上课,课后组织教师进行评议交流课的得失,也可采取“一备———二上———三议”等方式进行研究。

1.上课。执教者要本着“预设+生成=教学效果”的理念,上课时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实际情景,灵活地调整预设,“顺学而导”,将设计预案在动态生成中变为课堂实践。

2. 听课。听课者要从单一听教师的“讲”变为同时看学生的“学”,做到既听又看,听看结合,注重观察。听看的切入点要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1)教师引领———课堂上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在接通、拨正、拓展思路上,哪儿引领得好,哪儿引领得不好。

(2)预案施教———在课堂教学时是否体现了教材的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策略是否切实有效;遇到什么意外性问题,教师如何灵活应对,需要做哪些改正。

(3)整体效应———课时目标是否达成;教学中哪个片断精彩,哪儿是亮点,哪儿有失误;哪些是意外收获。

3. 评课。评课是听课之后教师之间业务的进一步交流和研讨。评课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反馈与矫正的系统,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作为校本教研的活动形式,评课要致力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提出问题解决的措施,使评课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提升的专业活动。

主要形式有:

(1)同课多轮。同课多轮就是同一个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行为不断改进。具体流程一般为:由教师独立备课、上课,教研组成员进行听课,再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献计献策,通过集思广益,上课教师形成新的方案,第二次上课;上课教师和同伴对第一轮课和第二轮课进行对比,明确进步的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订方案,第三次上课。如此循环,上课教师反思整个过程并写成教学课例。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对培养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效果显著。

(2)多人同课。备课组的教师同上一节课。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跟进。第一个教师上完课,第二个教师针对第一个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上第二次课,第三个教师针对第二个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上第三次课,每次上课方案都是同伴、集体共同参与研制的。多人同课循环活动能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义,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

(3)同课异构。同一课,不同教师不同构想,不同上法,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其流程一般为:备课组商定出相同的教学内容,由两个以上教师分别备课、上课,教师集体听课、评课。实施这一模式并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第一,教师教学经验背景不同,教学个性、教学风格差异明显,对所教内容确有不同的思路和观点;第二,所选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易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创造性。这样,教师能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借鉴他人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色。

(4)互助式观课。互助式观课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既不含有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也不含有权威指导成分,而是教师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观课,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观课后观课双方在某些事先预设的都关心的课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相互切磋,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这种观课由于不涉及褒贬奖罚和评价,授课者在课堂中无需刻意展示自己的长处而隐藏自己的短处,完全可以真实地表现自我,使课堂保持自然性,而观课者由于能观察到真实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授课教师进行反思,寻找问题答案。

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课题研究”

这一层面主要是教研室要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本校教师研究的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式教研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是对研究的课题进行探讨,目的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它以教学改革过程遇到的复杂问题或内容为研究对象,制定分步骤研究计划,在计划的时间内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决。它是源于教学,服务于教学的研究。这种研究一般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科学问题而展开,研究过程一般要按照“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总结”的程序进行。具体做法是:

1.提出问题。教师把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中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提取出来,并转化为研究课题。课题研究以问题为载体,问题是构成研究活动的核心因素,是推进科学前进的内在动因。但是问题本身又是怎么来的呢?它来自研究者的询问、发问与追问。教师只有养成向教育教学日常生活询问、发问与追问的意识和习惯,才能不断提出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教育教学问题。

2.设计方案。对于确定的研究课题,要广泛收集与该问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并精心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形成研究方案。

3. 行动研究。即进行教学探讨,将设计好的方案在教学实践中予以实施,从中体会设计与课堂教学结合得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教学实践中对原设计方案不能生硬地照搬,而应要根据实际情况作灵活调整。

校本教研有效模式 篇8

关键词:网络化校本教研;常规型;开放型;无障碍沟通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2-0009-03

一、利用校园网,延续和丰富常规型校本教研活动

1.学习交流式

立足现状,打牢基础,大力开展课程标准、教材的培训。每学期开始的第一个月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主题的教师培训活动,我们结合制订学科教学计划重点组织新教师进行读好“三本书”(即:教科书、课程标准、教师用书)的全面培训,教师在专设的学习笔记上做好摘记,写好学习心得,教师将学习心得发布于校园网上,供其他教师借鉴、讨论。以教导处定期抽查、教研组每月互查等形式加强管理,并列入考核。通过培训提高了广大教师掌握课程标准和使用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的能力,保证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顺利实施。

2.微格点击式

微格点击式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及相关理论基础上,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录像后,利用声、像手段对具体的某个方面、某个环节进行选择性模拟,事后反复点击、回放相关镜头,使教师形成清晰的自我图式,仔细琢磨、研究的过程。利用声、像设备把讲课过程客观地记录下来,在实践中我们把教师的录像课放在校园网上,组织教师认真观摩、研讨、交流、共享,这样的教研方式不仅能帮助教师及时看到自己的教学行为,主动矫正不良的语言习惯及多余的动作,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大家在真实的情境中捕捉住共性的问题深入分析,切实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提高教学创新能力。比如针对“如何有效地警惕教师口头评价的思维定势现象”这个主题,我们可以从录像资源库中截取各类思维定势现象(包括以教师自我为中心、以优等生为中心、追求整齐划一的答案为中心等)放映,使大家产生“旁观者清”的效果。这对促进教师主动建构、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作用非凡。

3.案例分析式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例引领是一种方便、快捷、收效高的教研方式。在日常教研活动中,通过每月围绕一个专题、同看一节全国优秀教学课例(光盘)、以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作为研究对象,重现情境具体状态、发生和发展过程,并展开讨论,促进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感悟,使自身的课堂教学进一步走向理智,并依此了解和分析相关或相对的事物或对象,借助一定的理论支持进行分析,总结教学策略,形成一个课堂实录与点评案例,发布于校园网上,供教师借鉴、讨论。如2008年3月,教师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从一个主题教育实验兄弟单位引进了一节课堂实录,组织全体教师观看。在讨论、研究中,教师们豁然开朗,投入实践与研究之中。几年来,案例成为我们推进课程改革实验的有效策略。我们曾经对案例有过这样的描述:案例是教育思想的形象描述,案例是教育过程的生动显现,案例是操作经验的有机渗透,案例是理论和实践的联姻结晶。以课例为载体,在问题中引发教学认知的内在冲突,在思辨中促进教师的反思与建构。

4.听课说课式

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是一种很好的校本教研方式。问题在于如何提高教研组及校际性公开课的研究实效。为了避免活动时授课人唱独角戏、听课人三心二意、评课人蜻蜓点水的现象,我们提出了“人人须实际评课”的要求,即我们在校园网设置了专门栏目,设计了统一的评课模版,授课人须将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教后反思等课堂实录内容发布在模版上,主持人根据课例探讨的要点对课堂实录进行评析。比如,语文组教师把《搭石》和《晏子使楚》的教学实录发送到网上,主持人就“教师指导学生品悟语言用了哪些方法和策略,是否达到目标”、“教师在语言积累和运用方面采取了哪些办法”、“教师的语言是否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心灵的感悟”等通过课例共同研讨。最后由主持人在网络中对教师的评论进行梳理,将评课观点整理成书面文字发布于相应的模版上,即使是未参加听课的教师也可以根据授课人的设计,参与讨论。

二、借助校园网,实现开放型校本教研的深入探讨

“校本教研”以校为本,并不意味着学校以及个人可以自我封闭。我们坚持以开放的心态,主动加强学校与外界、个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研究力量的有效整合和互动,表达渴求专业引领的意愿并付诸实践。

1.教研沙龙式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活动倡导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开展主动参与式教研。我们成立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会,将科研热情较高、有志于教育科研的青年教师组织起来,以“沙龙”的宽泛方式,定期举办活动。每次“沙龙”前,组织备课组长集会,每位组长先将收集的本组教师上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困惑进行整理,然后将存在的共性问题确定为本周课堂教学要解决或尝试的主题,大家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引发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比如在书香班级建设大讨论中,大家都把自己的班级读书计划和操作要点发布到网络中,就如何实施班级读书会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学校整体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受到了大家的普遍欢迎;“沙龙”后,由组织者将活动主题和形成的主要观点发布于校园网,全体教师可以在网上继续进行更广泛的深入研讨。

2.名师工程式

充分发掘校内和校外优秀教师的人力资源,合力打造“名师工程”。 一是坚持开展“导师制”工作,为青年教师成长筑路搭桥。开展“导师制”工作,首先为骨干教师分解任务,每位骨干教师带4位青年教师,签定奖惩明确的《师徒结对协议》,定课题、定任务,限期出师。由他们负责传、帮、带,效果极为明显。每一期“导师制”工作的开展,都会有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并逐步成长为学校骨干教育教学力量。二是学校组织实施“名师工程”,对青年教师给予任务,鼓励他们做科研型的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把上好“三门课”作为青年教师步入名师的“三步曲”。即“推门课”——事先不打招呼随时进入教室听课;“开门听课”——组织全体教师观摩;“出门课”——对涌现出的教学能手,推荐参加乡、县级课改优质课评选。通过赛课等环节产生“名师”,并对他们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和物质奖励。促使他们提高教学水平,人人成为教学能手。通过签定协议,每年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过程与结果在校园网公布,供大家督促。

3.专题论坛式

在课改实验中,根据涉及教育观念的更新、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教学过程的变革、教学方式的革新等问题确定研究专题。结合课题研究、先进教学方法的推广,确定骨干教师进行理论专题讲座,根据理论指导,结合年级教学内容,组织全体教师集体备课,进行“说课设计”说课,做好准备工作,接着推选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然后组织集体评议,总结部署下段工作。形成了“理论学习——专题讲座——说课设计——示范观摩——集体评议——定模推广”的新教研模式。激发了教师人人参与、互帮互学的工作热情。为此,我们在校园网也设置了专门栏目,设计了统一的论坛模版,骨干教师作为主持人须将演讲稿发布在校园网上,有关教师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与论坛主题的关系,将听后感整理成书面文字在一周内发布于相应的模版上,其他教师可有选择地参与观点发布。

4.优课评选式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因此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是校本教研的核心。通过评价产生激励作用,激发教师内在潜能。为此,我们推出了“月末相约新课堂”的课堂教学评等定级活动,所有专任教师(包括学校领导)均参加课堂教学评等定级活动,评等定级以上课、说课、评课为主要形式进行。 学校根据教师上课、说课、评课水平,并结合师德表现、科研水平、教学质量的综合考核,评比出学校的“优质课”。“ 优质课”获得者每年将按照学校制定的《华强小学教育科研奖励暂行办法》进行考核和奖励,并在参加县级优质课评选推荐、职称评聘、先进评选、骨干教师确认等方面予以优先。另外,我们还举行组内评比“首席教师”、“创新教师”、“新秀教师”等等,满足不同层次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使教师产生自我完善、积极向上的动力。校内各种类型的公开课,都需将教案、设计意图、教学反思等发布于校园网,供大家学习、讨论。每次活动通过“人人做”、“人人说”、“人人评”、“人人写”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5.专家引领式

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不可或缺的因素。离开了专业人员等“局外人”的参与,校本教研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的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因此,我们在举行规模性教研活动时,主动邀请县教研室的专家以及一些市、县级骨干教师来校指导,进行“教学会诊”,并将他们对教材的解读、教学环节的设计、有效教学的达成,在课堂中尝试的一些新思路、新想法或者在实施中发现的新问题等指导意见整理后发布于校园网,供教师们学习思考。

三、依托校园网,实现网络型校本教研的无障碍沟通

依托校园网可以实现无障碍交流的校本教研,这是“网络化教研”的最大优势。

1.网上论坛式,即模拟的网络论坛(BBS)

利用网络的优势,成立备课组,实行电子备课,建立备课包、课件包、资源包,并将资源放于校园网上,做到分工合作、定期交流、资源共享。我们还模拟互联网中常见的“论坛”模式,在校园内部网上设立了一个“网上教学论坛”,为教师们提供对学科教学的有关问题开展专题讨论的平台。“网上论坛”实际上就是一个虚拟的教研中心,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及要讨论的问题随时发布到论坛上(发帖);有想法要说的教师可以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跟帖)。这种方式有助于教师间不受时间、人员、空间限制,经常性地交流研究、集思广益,也有助于教师教研方式的个性化发展。目前,我们已经开辟的“网上论坛”类型主要有教学论坛、德育论坛、科研论坛三种。初期阶段,主要由部门主管、骨干教师在相应的“论坛”上“发帖”,提出相关论题,供教师们“跟帖”,既学习讨论、发表观点,也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发现值得集中讨论的话题。我们规定,与“发帖”人同组别、同学科的教师必须“跟帖”,其他教师选择“跟帖”。为了便于检查与浏览,学校设置了统一的论坛模版。这样一来,就有更多的教师有机会发表意见,互相交流,互相启发。

2.电子邮件式

这是利用互联网与外界实行双向交流的一种便捷方式,适合任何有条件上网的教师。对时空无限制,成本低,速度快。利用群发邮件、邮件列表等技术可以在特定人群范围内进行广泛教学研究,完全可以代替传统的信件和传真。目前,我们为每一名中青年教师申请了一个免费的163电子信箱,统一进行了有规律的编号。根据教师的任教情况和实际需要,为教师们提供了一组电子邮件列表,主要是市、县教研室的相关教研员。我们要求教师针对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主动、虚心地通过发电子邮件方式与教研员联系,寻求专家的指导。当然,我们也鼓励教师通过E-mail与外界进行更广泛的教研交流。

3.参与网站式

学科网站是由教育部门、学校、教师以及其他关注教育的人士建立的。以“亲近母语网”为例,它包括了活动公告、新闻中心、研究中心、课题实验、历届论坛、童书评选、读写大赛、培训中心、亲近母语论坛等内容,并且随时都在更新内容,登录“亲近母语网”,可以及时了解儿童阅读最新动态,把握儿童阅读信息,下载教学资料,发布反馈意见,实时地接触最新的教学理念。我们鼓励具备技术的教师利用搜索或链接访问其他教育教学专业网站,通过网络,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实现更广泛的同伴互助,寻求更多层次的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

以上所谈,仅是对校本教研与网络化校本教研机制基本框架的几点粗浅认识。我们期待着广大教师都能从“教”和“研”上去认识网络化校本教研,把网络化校本教研作为校本教研的补充与丰富,作为教师个性化教研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方式,使研教各方随心所欲地实现无障碍交流,使之真正成为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上一篇:平面设计专业应届生求职简历封面图片下一篇: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复习注意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