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2024-07-12

校本教研工作总结(精选12篇)

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篇1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教师为研究主体, 以解决发生在学校的教学问题为主的一种教研活动。开展好校本教研工作, 有利于调整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保证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那么, 如何提高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真正使教师通过认真努力, 从校本教研中得到收益呢?

一、紧抓备课活动, 促进校本教研

备课活动是教师熟悉教材、理清教材思路、明确上课思路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抓好备课活动的研究与指导, 是校本教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1.明确备课要求, 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备课

在教学实践中, 大部分教师的备课方式是就课论课, 断章取义, 课标对学科的具体要求、对年级段的具体要求,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等与备课息息相关的要点都被忽视, 这就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教师从教一辈子对教材却钻研不透, 只能是教书匠却不能成为教育教学专家的一个根本原因。结合课改精神和新课标要求, 我们重新制定了备课模式, 具体要求如下:首先, 要有课标对学科的理念要求;其次, 是课标对本学段的具体要求, 随后是本册教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 接着是课时备课。在课时备课中要有: (1) 教学目标; (2) 教学重点; (3) 教学难点; (4) 教学方法; (5) 教具使用; (6) 课时安排; (7) 教学过程。规范了备课模式, 使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得不去研读课标, 分析教材, 在一学期一学期的潜移默化中, 理论水平得到提升, 钻研能力得到锻炼。

2.尝试多种备课方式, 力求使校本教研落到实处

教师工作的纷繁复杂使教师每天忙忙碌碌, 很多时候备课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相当一部分教师备课的方式就是抄写教案书。如何让教师真正从备课中受益, 使备课能真正去指导课堂教学, 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 以年级组为单位, 将每学期教材平均分配进行备课后, 再同伴之间相互交换备课, 利用年级组活动时间交流各自备课心得, 修改各自的备课, 补充同伴的备课。

(2) 在第一学年, 每人将自己的备课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备课模式完成;第二学年时, 重新执教者在已有备课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学生实际进行修改。

(3) 开展备课三部曲活动。对于长期依靠抄写教案书进行备课的教师, 开展备课三部曲活动能使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具体操作为:先由各教师在不参阅教学用书的条件下, 研读文本, 确定教学思路, 设计教学过程;第二步, 参考教学用书, 对已经设计好的教学过程用红笔进行批改, 完善教学思路, 改进教学环节, 形成比较完善、比较科学的教学设计;第三步, 对自己教学设计的思路及特点进行小结和反思。

这些尝试, 实现了备课与教课的有机衔接, 使备课真正成为提高教师解读文本能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师教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紧抓课堂教学, 促进校本教研

课堂教学是教师落实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形成能力的主渠道。但是, 面对每天都要进行的课堂教学, 教师们往往产生倦怠思想, 对自己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为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脉式诊课”活动的开展

有些教师在从教7~10年以后, 就会遇到“瓶颈”问题:无论自己如何努力, 但教学水平总是处于一个相对停滞状态, 没有新的飞跃。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瓶颈”问题的教师,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把脉式诊课”活动帮助其解决, 具体操作如下:先由“瓶颈”教师上一节课, 教研组其他教师进行听课, 每位听课教师着重记载本堂课中某一方面的表现, 如提问次数、提问的有效性、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时间、练习设计的层次性、课堂语言的准确性……课后教研组全体成员就自己记载的方面, 针对课堂病根, 对症下药, 对“瓶颈”教师做以反馈和分析, 使教师在不断地调整中成长。

2.“观课议课”活动的开展

对初入教坛的教师,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观课议课”活动帮助其步入教学正轨。此活动的开展, 先由年轻教师在教研组内上课, 组内其他成员依据?新课程标准?, 围绕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改进意见, 帮助其修正课堂教学。执教者根据组内成员建议形成书面反思后, 重新备课, 经过调整后再进行教学。一般同一节课最少上3次, 修改3次。然后将较成熟的课在全校展示, 全体教师参与观课议课。此活动的开展, 能促进学校出现了“以老带新, 以新促老”的师师互动的好局面, 对优化教师业务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效地在短期内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3.“录课”活动的开展

每学期, 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发一盒空白录音带, 我们要求所有教师每学期自己随堂录制一节课, 然后放给自己听。在听录音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如一些口头禅、课堂大量的无效问题的提出、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组织教学的不得当, 等等。在自我发现中改正缺点、发扬优点。

三、紧抓常规教研活动, 促进校本教研

1.开展分层次拜师活动, 促进教师发展

本着“一般教师抓过关, 骨干教师上水平, 尖子教师出特色”的思想, 每学期开学初, 学校根据教师的业务状况开展分层次拜师活动:教学新手拜骨干教师为师, 要求师傅要切实起到帮、扶、导、领的作用, 多听课指导 (一学期不少于10节课) , 并协助徒弟在期末上一节汇报课。徒弟多向师傅学习, 一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 (要有听课记录) 。骨干教师拜校内学科带头人及社会上的知名人士为师。有的教师是双层身份, 在校内是师傅, 在校外又是徒弟。在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传授的过程中, 教师的业务水平飞速提高。

2.通过扎实有效的教研组活动, 提高教研水平

针对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的现象, 每学期初, 学校给每位教师发放《教学问题积累表》, 教导处对《教学问题积累表》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筛选, 筛选出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确定为学校本学期的研究专题, 制定教研活动计划, 下发给各教研组。要求各教研组根据学校的教研计划, 制定出各组的教研活动安排, 每次教研活动时要求就研究的专题要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讨论要有理有据。每次活动时, 由中心发言人做具体阐述, 组内其他成员补充。每次活动学校都要录像, 并制成光盘, 组织各组观看, 使教师从中学经验、找差距, 通过相互学习来提高本组的教研水平。学期末, 组内交流汇总专题内容, 再到学校举办讲座。学校根据活动的开展和取得的成绩, 评选出优秀教研组。

3.利用课后反思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教研活动实际上渗透在我们点点滴滴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写每天的课后反思和每月的月反思。使教师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体会点滴的收获心得, 并根据自己现有的教学经验加以改进, 作为以后教学的参考;对一些自己解决不好的问题及自己大的收获, 在每月最后一次的教研活动时, 与同事之间探讨、学习、交流。长此以往, 大家无论在实践能力还是理论水平上, 都会跨上一个新台阶。

实际上, 我们更习惯说“抓教研促教学”。之所以提出“抓教学促教研”, 就是想促使教师认识到,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只要有心, 处处皆教研。通过开展诸多的教学活动来促进校本教研工作, 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在得到提升, 教学方法在进行创新, 在逐步实现“教学型”向“科研型”的转化, 每位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都迈进了一大步。

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篇2

多年来,全组老师精诚合作,励精图志,积极进取,在语文教学教研之路上风尘仆仆,一路求索,争奇斗艳,硕果累累,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学教研任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焕发出人格魅力,绽放着青春光彩,成为四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年来,语文教研组根据学校总体规划与设想,在校领导和教导处直接指导下,坚持不懈抓常规教学。

语文组及三个备课组坚持单周备课组集体备课,双周大组活动研讨,共同解决教学中疑难问题,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探讨教学新思路,各次教研与活动井然有序,严谨、整肃、生动、活泼。为练好语文教学过硬功,相互切磋,相互协作,共创语文课教学新局面。

老教师在各备课组内起表率作用,他们积极主动出谋划策,协助组长搞好组内工作。

青年教师钻研业务,增进对教材的认识,提高语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成为后起之秀。

教研组每学期有详细的工作计划,目标明确,内容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期末有总结,资料归档;教研活动开展正常,定时、定点、定要求、定内容,记录详细;建立一学期两次教学设计、作业批改检查制度。

一年来,全组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和培训,从不缺席、迟到、早退,人人勇挑重担,在校际活动中承担公开课、讲座、经验介绍不计其数,撰写论文、有质有量,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以来,语文组在郝校长和刘校长的指导下,进一步强化集体备课工作,走出了备课组集体备课、个人示范上课、教研组反思备课的新路子。具体说来,每学期各备课组提供两节示范课。备课组根据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要求,共同拟定上课方案,寻找集体达成共识的教学突破口,突出集体处理教材的方式方法,对教学内容形成课堂预设,然后备课组选定一名老师上示范课,教研组全体教师听课,课后及时研讨,对教学进一步反思、提炼、升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这样的预设、演示、反思的教研活动,教研组群策群力,上好一节课,完善一类课,让教师增强备课意识,提高备课能力,让老师对教材获得了新的共识。进而让青年教师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为提高学生综合性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20xx年-20xx年语文组组织开办了“记者培训班”,利用每个星期六上午上课,共进行了四次培训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竞赛活动。精心挑选了70多篇优秀作品参加县党办组织的“建设”杯的征文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办“初夏青春诗漾”专栏,展示文学社学生作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参与组织主办了“趣味语文知识竞赛”全组语文老师齐动员,各年级学生踊跃参加。共有32名同学获奖。104班屈智慧以96分夺得第一名。

经过多年不懈追求,集思广益,语文组终于走出了崭新的教学科研之路,创立文学社,搭建了语文学习的平台,通过广泛的文学活动,开放了语文课堂,扩大了学生生活的范围,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和经历,提高了学生观察事物、发现生活、感受社会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中小学校校本教研抽样调查

一、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和统计分析,了解当前中小学校开展日常校本教研工作情况,以此为基础,总结分析新课程改革以来校本教研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为有关部门提供校本教研工作方面的反馈意见。

二、制作调查工具

校本教研是指以中小学为基地,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的课题为研究对象,以基层学校领导和教师为研究主体,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相关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应用性实践研究,以促成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为终极目的的教学研究[1]。据此概念,我们从校本教研活动结构及常见实施过程中,提炼出八个相关问题设计在对应问卷试题中。这八个问卷试题是:校本教研的意义、构成校本教研概念的基本要素、校本教研活动效果、校本教研的活动形式及内容、校本教研活动制度、教研工作面临的困难、影响校本教研工作的主要因素、校本教研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每个标题的内容,分别设计了2~10个供选问题。

三、调查对象的选择及统计方法

调查对象选择了中小学一线教师和进修学校中小学部学科教研员两个群体。调查中我们随机抽查了4所城区中小学,8所农村中小学。抽样调查样本人数设计为120人(发放问卷120份,实际回收问卷119份。其中,中小学一线教师107人,实际收回问卷106人;进修学校教研员13人)。被调查的学校及教师,在各群体内全部采取到校后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中,严格要求回答者独立完成问卷,在单独回收各个群体问卷后进行分类统计工作。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1.对校本教研概念及其工作意义的基本认识,不同群体差距明显

从问卷统计数据看,一线教师中有62.26%的人认同校本教研“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38.68%的人认同校本教研工作是“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措施”。但是,仍有17.92%的人认为校本教研“增加了全体师生的负担,没有多大益处”。在教研员群体中,所有人都认同校本教研工作“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84.62%的人认同“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措施”。所有教研员完全认同校本教研概念的基本要素(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实践探索、自我反思),而一线教师认同率仅为88.68%。这些情况表明,两个群体对校本教研工作的基本理论学习,以及对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意义的理解还存在差异。由于工作性质原因,教研员对于基础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明显好于教师群体。

2.对校本教研活动终极目的的理解,不同群体态度不同

对校本教研活动的终极目的的不同理解,反映出不同群体对待日常校本教研活动的实际感受和对待校本教研工作的价值取向。问卷中只有53.77%的一线教师选择校本教研“活动终级目标指向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有40.57%的一线教师和53.85%的教研员认为“活动终级目标指向形成教师个人教学特色”,有27.36%的教师和61.54%教研员认为校本教研“活动终级目标指向全面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成绩”。有9.43%的教师和15.38%的教研员认为“教研活动终级目标指向教师每人都要有教研专题”。这些现象说明,以往的校本理论培训工作还存在不够系统科学的情况。

3.在教研活动形式和内容的选择上,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

从对本题下设的10项选择统计结果看,教师们最喜欢的教研形式和内容,最多的是“参加教师教研成果展示活动”(43.40%),其次是“与教学风格突出的教师深度对话交流”(33.96%),喜欢“集体备、上、说、评课活动”的教师只有32.08%,喜欢“与有关专家一起探讨自己教学问题”的也很少(27.36%)。其余各项(基础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听学术专题讲座、与业务领导单独进行课例讨论、参与校内校外有奖赛课活动、参与外地的教学研讨活动)选择率大多在20%左右。喜欢“参与校内校外有奖赛课活动”的只有极少数教师(5.66%)。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主管业务领导应该是校本教研工作的“校内专家”,但是问卷中“喜欢与业务领导单独进行课例讨论”的教师非常少,只有9.43%。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某些业务领导在指导校本教研工作中的职业魅力不够,故而群众威信普遍不高。

教研员群体在“集体备、上、说、评课活动”、“参与外地的教学研讨活动”、“与教学风格突出的教师深度对话交流”三项选择比例最高,分别是76.92%、69.23%、84.62%。选择“参与校内校外有奖赛课活动”的最少(15.38%)。其余选项比例大都在30%~40%左右。

此项统计结果表明,不同教师(包括教研员)在参与教研活动中的个性化需求不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多年来被教研员普遍认同和操作的“集体备、上、说、评课活动”、“参与外地的教学研讨活动”、“与教学风格突出的教师深度对话交流”三项主流的教研活动形式,对大多数一线教师来说却并不喜欢。

4.在校本教研制度中,最关注教研质量相关要求

建立与新课程适切的教研管理制度,是使校本教研工作科学有序进行的重要条件[2]。两个群体对“完成教学研究任务的质量要求”选择比率都比较高,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选择比例分别为75.53%、92.31%。这一统计结果同时也表明,在教研活动制度中,详细界定校本教研活动的具体内容及其教师完成教研任务的质量标准,是引导教师认真参加每次教研活动的非常重要的驱动力。在两个群体中,关心理论学习制度的教师却仅为25.47%,教研员也只有23.08%,显现出两个群体对理论学习过程普遍具有的漠视态度,这与课改专家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中最重视理论学习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严重相悖[3]。问卷中只有1.89%的教师关心“惩罚性工作评价的内容及强度”和“奖励活动的形式及内容”,而教研员群体对这两项都没有选择。说明多数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中,关于惩罚和奖励的内容还没有设定到让教师们普遍重视的程度。

5.在校本教研的困难中,主要是缺少相关专家指导

回答在校本教研中面临的主要困难问卷时,教研员群体没有人选择关于时间的问题,76.92%的人选择了“缺少相关专家指导”,61.54%的人选择了“专业资料稀少”,并有30.77%的教研员认为一线教师“缺少外派学习机会”。在对一线教师群体问卷统计中,有50.94%的人认为主要困难是“缺少相关专家指导”,44.34%的人认为“缺少外派学习机会”,只有38.68%的人认为“用于校本教研的时间不够”,30.19%的人认为“专业资料稀少”。可见,认为当前教师们从事校本研究的时间不足、专业资料过少等观点是缺乏客观依据的。

6.影响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积极性的要素中,主动研究意识最重要

“人的意识能够调节、控制人的行动,从而使人的活动带有目的性”[4]。在回答“影响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积极性的要素”中,84.62%的教研员和54.72%的一线教师选择了“教师自身是否具有主动的常态化的研究意识”。只有53.85%的教研员和12.26%的一线教师选择了“学校主要领导的重视程度”。仅有3.77%的一线教师和15.38%的教研员选择“校本教研制度中的奖惩规定内容”,这在所有的八个选项中比例最低。其他几项相关影响要素(学校提供的相关研究条件、学校领导的引领水平、学校方面是否按照教师的综合素质差异进行差别化要求、聘请专业人士的指导质量与频率、学校内部是否形成了和谐向上的干群关系)中,两个群体的选择比例大都在15%~30%之间。

此项调查说明,教师具有主动的常态化研究意识是影响校本教研工作最重要的内在因素。其他七项影响因素之所以不被广大教师所重视,或者是因为学校没有开展与之相关的具体工作,或者即使开展了相关工作但是由于工作不力而对广大教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7.当前校本教研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应试”和“应检”问题严重

自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有关部门都在加强对校本教研工作的重视和领导,以往各自为战、活动水平不一的校本教研工作有了规范统一的过程指导与管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伴随全县性的统一监测评价、每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检查、省市县三级督导评估检查等项工作的交叉强化进行,致使基层学校常态化和个性化的校本教研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因此,各群体内在对“普遍的应付工作任务的心理,整个教研工作围绕考试和检查为中心”的选择比率都比较高(教研员84.62%、一线教师67.92%)。教研员在“同事之间平时很少相互深入探讨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参加的教研活动的计划性和针对性较差”、“学校领导对校本教研工作抓得不实(如教研目标、制度、方法、评价等)”三个选项选择比例,分别为46.15%、38.46%、53.85%,而一线教师对这三项的选择,分别为34.91%、10.38%、29.25%。这些数据说明,当前校本教研工作的现状还不容乐观。

五、结论与建议

校本教研工作的本质是对当下教学工作能够进行批判性的辩证思考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提高的过程。有关部门需要认真地对现行教研活动组织形式、内容选择、参与对象、教研方法、教研活动制度及评价过程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反思省察,发扬成绩,不断改正缺点与不足。要在尊重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勇于探索;在体现公平的基础上,关照教师工作个性差异;在追求学校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注意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教师以积极饱满的态度,主动参与到常态化的日常教研活动之中去,而不致于使校本教研工作成为教师有苦难言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李建平.教研: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北京:中国教育报,2003-05-25(4).

[2]郑立平等.推进教研:制度建设亟需解决.北京:中国教育报,2004-07-27-(7).

[3] 李建平等.新课改推动教师走校本教研之路.北京:中国教育报,2003-03-01(3).

[4] 张德主编.心理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教学工作为中心校本教研是途径 篇4

一、二有—有制度规定、有检查落实

我校根据区级教学常规管理办法和学科教学规范这些规范性文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分水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和《分水小学教学基本规范》。尤其针对多年以来教师备课存在抄教案、赶教案,甚至于借教案应付检查的现象提出了大胆的改革:教师可以在熟读课标、教材、教参,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借助别人的教学设计进行删减和增加,而后成为自己的教案。上课后及时将课堂上临时生成的教学资源记录在教学后记栏。每个单元教学结束后进行单元检测,再写一篇单元教学反思,最后将单元教案、作业、测试卷、成绩记录表、教学反思一并交教导处检查。教导处则制有教学常规检查记录表,检查后进行详细的记录,所有记录将作为年度考核和评职评优的重要依据。

二、三全—全员、全程、全面

校本教研是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每学年初,我们都明确提出教研活动以校为本,大力开展以“上、说、评”三课活动为模式的校本教研,让“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之风吹遍分水学区的每一个角落,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各校点根据我校的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和各校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工作计划,并在教学工作中认真实施,把心动变成行动。

校本教研活动的“全员”,体现在每个校点的全体专任教师全员参与该校的校本教研活动。每学期都有接近400人次参与,其中参加上课和说课的在20人左右。活动先由执教者上课和说课,再全体参与评课。执教者课前做了充分准备:深钻课标、吃透教材、熟读教参、了解学生,做好课前预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恰当处理课中生成。上课后说课要求更高,内容更充实,既有常规的说课内容,又有上课后的反思。其余参加活动的老师必须认真听,仔细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细心领会,在评课环节说到点子上,令教者和听者心服口服。

“全程”是指学区全体管理人员全程参与各校点的校本教研活动。领导参与,不是去做“看客”,而是做主人,与广大教师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专业引领的作用。每次评课时,相关领导都会结合课例谈一些学科知识和教学中的具体处理意见,这无疑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我们还邀请教科所的有关专家,给我们的教学教研工作作专题讲座、课例分析或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澄清我们实际工作中的许多模糊认识,使我们更加明确新教材的处理策略和师生的关系,让我们在专业引领的作用下再上一层楼。

“全面”一是课程和课型的全面。语文有讲读课、阅读课、作文课、写字课,数学有概念课、计算课、实践活动课、复习课、解决问题等课型,科学有理论课、实验操作课,英语课、体育课和艺术课都不会被遗忘,纷纷参与到校本活动中来。二是内容的全面。每次活动除了有“上、说、评”三课,还有班主任培训,先由班主任上班队活动课,再由相关领导或专家做专题讲座。

三、四实—真实、朴实、扎实、落实

每次活动的“上、说、评”都表现得非常真实。上课说课都是常态的,没有花拳绣腿,没有装腔作势。每次活动的每一节课都是朴实的,小黑板、生字卡、口算卡等常规的教学具,能用都用上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每位执教者都能做到依托教材、活用教材,设计朴实的教学环节。如分水学区一所完小的老师在执教“小数的意义和产生”这一课的时候,由于时间安排上有点欠妥,造成后面时间不够用,执教老师也能做到坦然面对,在后面说课时作为教学反思的一个重点,给听者指明了类似问题的解决办法。在评课时,很多的老师都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如一位老师这样指出,小数的产生这一内容用不了这么多时间,可以让学生测量、计算,再看看书就可以了,而计数单位和进率应作为重点,多花时间。还有很多这样真实的评课。另一位老师的课堂上有这样一个细节,一小男孩把0.40元读成了0.4角钱,把3厘米表示成了3300米,这些都是学生最真实的回答,没有虚的,也没有假的。

各校点的校本教研活动都在扎实和落实上下功夫。活动中,学生和听课老师都得到实惠。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思维积极,口齿清楚,动作敏捷,能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老师都表示听了这些课,提高了自己对课标、新教材、新教法等的认识,明确了各种课型该从怎样的角度去理解和教学,受益匪浅。

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篇5

本学期,我校校本教研工作依据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意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推进课堂改革为重点,从我校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扬务实求真、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努力提高我校校本教研工作的实效,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一、转变观念,增强教研意识

开展校本教研是推进课改,加快教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是学校创建教育特色,提高办学水平、提高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教师素质,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我校全体教师能充分意识到开展校本教研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趋力,学校只有以教研为先导,才能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顺应改革的潮流,不断向前推进。我校教师都能树立教研意识,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二、整体布局,形成规模

我校做教研工作依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按照轻重缓急,难易程度,明确主攻方向,全校整体布局,统一规划。

三.建章立制,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为引导教师进入教研的状态,确保学校进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状态,使我校的教研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保证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开展好教研工作。本学期我校制订了教研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修订,使之逐步成为我校教研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本制度明确了“领导小组”“评价小组”的职能,规定了教研管理办 法,强化了教研过程管理的机制,使我校的教研工作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四.研究新课标、新教材,优化课程实施。

通过比较,研究新老教材的变化,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让全体教师以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积极开展实践,探索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法和学法。

五.构建平台,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活动

随着教育改革形势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力手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六.抓好常规,使教研活动正常化

为使广大教师能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按计划组织教师进行学习、研讨、听课、交流、反思。教研活动日趋正常化,营造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篇6

关键词:校本教研 教学实践 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自上而下的教研机制和过去的研究经验还不够,它更需要一种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教研运行机制,需要教师团队的智慧,需要教师深入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在实践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于是“以课程改革为宗旨,以学校为阵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生成的问题为对象”的教研工作机制——新“校本教研”适应了这一需要。下面我们结合近几年的教研实践就“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作些粗浅的论述,希望能抛砖引玉。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内容,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它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应当立足教学实践本身进行研究,这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很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尝试:

一、以主题研討为抓手、提升教师专业研究水平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知道“校本教研”就是教师与新课程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是一种“对话文化”。如果在教研过程中要出色完成这种“对话文化”任务,我们就要在教研活动前确定好主题,预设好研讨方案,做好人员分工等,然后再定时间、定地点进行分组研讨、互动评课。

教师围绕主题展开研讨,记录者将研讨主题的背景、主题研讨的过程(包括师生双方的活动、教学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教师的课堂评价性语言等)、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及效果都记录下来。互动评课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进行深入浅出的研讨。

研讨时允许组内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持不同看法,并真诚地提出改进意见。课后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或教育叙事的写作,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以课例为载体、提升教师专业研究水平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 对课例的“学习——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上课教师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上海市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顾泠沅教授提出了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行动教育”模式,其基本模式为“三个阶段、两次反思”。“三个阶段”是指: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关注新理念下课例的新设计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连接这三个阶段活动的是两轮由专业引领的合作反思:1.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2.反思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这种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教育模式,研究如何促进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中的真正落实,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当然,作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课例载体研究,不是优秀课堂教学行为的展示,也不是优质课观摩,而是课前抓住教学中实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制定研究主题,选择课题;课中以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反复试讲;课后进行反思、交流,不断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就此而言,校本教研的全部过程就是为了真实地体现与展示上课教师这个特定对象教学的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使全体参与者都能获得对于有效教学及其意义的理解,并最终达到提升教师教学理念与专业水平的目的。

三、以创建灵活的运行机制为重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可根据实际开展校本教研。如果以教研组作为研究小组,组织起来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大、效果不理想的话,我们也可以以备课组作为研究小组,同年级同教材研究起来会更集中、更投入,而且备课组人员少,便于统筹安排。这样采用整体研究与分散研究有机结合,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体作用和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优势,构建起校本教研灵活的运行机制,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实践证明: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能让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充分发挥创造热情,使学校更具有活力,使教学更具有效力,使教师更具有能力;教师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在不断反思中学会了思考,增强了问题意识,在同伴间的研讨辩论中学会了交流与合作,在专业引领下提升了研究能力和水平。校本教研已经成为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能常有教研成果见诸报端的教师,其优点是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等,之所以出现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有可能是态度问题,即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写作上,轻视了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或者可能是教学能力问题,即语言表达能力不佳,想得不错但说不出来。教学质量名列前茅的教师,其优点是教学实战能力强、善于应试、善于和学生沟通等,之所以出现没有够份量的教研成果,也可能是态度问题,即认为文章之类的不过是“纸上谈兵”,或者是写作能力问题,即想写却不知道怎样动笔,或者是因为屡次投稿不中而丧失信心。

总之,学校“优化”教研活动,既能够让教师牢固生成“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思想,又能够让教师通过实际参与来实现“教”“研”的和谐发展,大大有利于“能教而不能研”和“能研而不能教”的两类教师成长为本土名师。

参考文献:

[1]丁振刚.《论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篇7

一、调研的组织形式

(一) 确立研究主题

到达学校之后, 我有目的的听了两节课, 把九年级作为本次调研的重点年级。中考基础知识复习课一直是教师们关注的问题, 怎样上课能最大化的提高课堂效率, 怎样上课能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 通过推门听课, 我听到了真实的基础知识复习课, 教师上课没有一根主线, 教师讲的多, 学生练的多, 但知识结构却是零散的, 学生不能通过复习将知识系统起来。课后, 我组织教师进行了评课, 并提出问题“本周我们的教研主题应确定什么内容?”。经过全体教师的讨论, 教研主题确立为“如何上好基础知识复习课”。

(二) 确立课题

主题确立之后, 我采取了课例研讨的形式, 让教师在可操作的课例中关注主题, 在课题的选择上, 我本着知识相对独立, 难度比较恰当, 适合教师发挥的原则, 确立了复习课课题, 邢南中学为“解直角三角形”, 晋庄中学为“分式”。

(三) 确立作课人员

邢南中学共8名数学教师, 经过与所有教师讨论交流, 每个年级组推出了一位教师, 确定了三位作课教师;晋庄中学共5位教师, 推出了两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们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 每位教师在体现集体智慧的前提下, 彰显自己的风格与个性, 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教研主题, 准备好研讨课。

(四) 理论学习

我建议全体数学教师进行网络学习, 借鉴网络资源“如何上好基础知识复习课”, 做好笔记, 将有价值的资料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除三位作课教师外, 其他教师也要熟悉课题, 要备课, 要对课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研组长要做好记录, 对本次教研活动要有思考, 有总结。我经过上网学习, 也积累了一些上好复习课的素材, 并将其中一篇有价值的材料让全体数学教师学习借鉴, 对教师的备课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五) 跟踪听课

在确立主题之后, 我针对邢南中学九年级相对比较薄弱的两位教师进行了跟踪听课, 经过点评, 两位教师的课都有所改进, 对课的认识有所提高;同时, 我与邢南中学的全体数学教师对研究的主题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 更加感到研究所确立主题的必要性。

(六) 作课教师说课

在全体教师都参与备课的前提下, 组织作课教师进行说课, 作课教师将自己的设计思路展示出来, 通过说课, 可以改进教师的备课工作, 推动教师的理论学习, 促进教、研的结合;听课人员做好记录, 将本节课的特点和有问题的教学设计记录下来, 与作课教师进行了研讨, 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作课教师根据其他教师的建议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了教学设计。

(七) 上好主题研讨课

主题研讨课是对教研主题的课堂实践, 是对教研主题预设的验证, 几位作课教师以自己的风格, 围绕问题的解决分别上了一节研讨课, 可以发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八) 做好问卷调查

结合上课的情况, 我与包科领导及教研组长共同谋划了问卷调查的内容 (如下) , 通过问卷可以了解学生对复习方式的认识, 也可以了解主题研讨课被学生的认可程度, 进而教师可以改进自己的复习策略, 达到课堂收益的最大化。

关于数学复习课的调查问卷

一、这样上复习课你喜欢吗? () A.喜欢B.可以C.不喜欢

二、这节课你认为自己有收获吗? () A收获很大B.有一点收获C.没有收获

三、你感觉这节课讲的知识是多还是少? () A.很多B.可以C.很少

四、学习方法上对你有没有指导作用? () A.没有B.可以C.很有作用

五、平时复习课上, 一些学过的有联系的知识你能自己回忆总结出来吗? ()

A.完全能B.基本上能

C.基本不能D.老师说了才知道

六、对于知识整理, 你喜欢下面的哪种方式? () A.老师讲, 我听

B.自己先回顾梳理, 然后在组里或全班进行交流

C.先做练习, 然后再梳理

七、你认为课堂复习方式中哪一种比较好? () A.教师讲, 学生听B.师生共同探讨

C.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讨

八、数学复习课中最吸引你学习的是 () A.有趣的问题情境B.巧妙的解题方法

C.对习题进行拓广、变式、延伸D.其它

(九) 开好主题研讨会

组织教师进行评课, 围绕“问题的解决”评课, 力求改变一盘散沙式的评课, 让评课有主题。首先, 作课教师围绕“如何上好复习课”进行了课后反思, 其他教师结合“如何上好复习课”谈了自己的建议, 对作课教师的再教设计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十) 做好总结

包科领导及教研组长对本次教研情况作出总结, 找出本次教研活动中的得与失, 形成文字材料, 并确定好下次教研的主题, 如邢南中学的教研主题可确定为“基础复习阶段如何让学生经历知识网络的形成过程”。

二、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建议

(一) 教师的理论学习应得到进一步重视

选择了教育, 就选择了无止境的学习, 教师的学习是没有终点的, 教师在取得合格学历、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并不等于学习专业知识的终结, 还需要继续学习, 研究新问题, 接受新事物,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建议学校数学组同读一本书, 从读课标做起, 每周读一段, 从网上学习课标解读, 在课堂上进行实践。

(二) 教师对教研的认识需进一步加强

自我县开展校本教研以来, 教师对教研的认识进一步加强, 但有些教师仍只是停留在认同的阶段, 并没有真正内化为自身的一种需求, 以致教研缺乏目的性, 缺乏主动性, 建议学校多组织有实效的教研活动, 让教师在活动中受益, 在活动中成长, 看到了进步, 就看到了教研的效果。

(三) 教研组长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县自实行包科领导负责制以来, 教研的效果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一些领导由于不熟悉所包学科, 导致教研走了一些小小的弯路, 在这种情况下, 包科领导应和教研组长紧密配合, 既有行政的推动, 又有专业的引领, 才能较好的推动校本教研的发展。建议学校包科领导要多与教研组长交流, 多谋划, 多思考, 同时要加强教研组长的培养, 让教研组长“走出去”, 多参加培训, 开阔视野。

(四) 集体备课的形式应进一步推广

现阶段我县的各学校师资力量很不均衡, 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同科教师人数较少, 甚至只有一人, 所以应加强不同年级之间的教师交流, 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 只有教师之间加强同伴互助教研才会有真正的效果。建议学校适时适当的组织一次较成功的集体备课, 让教师感受集体的智慧, 引领集体教研成为日常的需要。

(五) 教材的解读应成为教师的基本素养

教材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 教师只有不断地研读教材, 才能透过知识的表象看到其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才能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建议教师多进行教材分析, 要站在教材系统的高度俯瞰教材, 才能较好的进行知识之间的整合。

(六) 课堂教学应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沿袭传统的上课方式, 教师“满堂灌”, 学生只是课堂教学的次要角色, 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的, 不考虑学生的感受, 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师只是一味的“告诉”。建议教师多研读课标, 感受新课程理念, 看名家课堂, 看优秀教师的课堂, 转变观念, 学课, 进而改变自己的认识, 并付诸于实践。

总之, 本次活动为探索富有成效的教研形式提供了实践依据, 但愿此次调研能给予学校帮助, 给予教研组新的认识教研的视角, 给予教师一些探索课堂的借鉴。

摘要:高阳县数学学科的校本教研以课例为载体, 以主题讨论为主线, 以教研活动为依托, 引导教师在课例研讨中展开主题研究, 并不断分析与改进主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篇8

以团队协作为前提, 创新校本教研的形式

新新课课程程背背景景下下, , 校校本本教教研研的的形形式式灵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活动形式主要有教师自我反思、教师间的互助互学、教研人员专家引领、课题研究及案例分析等形式, 活动过程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人员, 体现着团队协作特征。

1.强化自我反思, 发挥团队智慧。研究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是进行校本教研的一个主要目的。在这里对促进教师自我提高, 自我反思起到一个杠杆作用。通过这一杠杆作用能让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 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增强参与集体研究的热情, 并在研究活动过程中保持主动性。由一个教研组或一个学年组为单位, 组成教研团队, 通过这些团队, 教师间得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发挥团队集体的智慧, 共同进步。这里团队中教师间的互助必须在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进行。

2.提倡团队互助, 开展校际间互动。校本教研通常以团队互助为基础来运行, 在此基础上不仅在校内进行, 也应该在校外进行校际间的互助。校本教研不全等于本校教研。校本教研不能限于在学校内部构建教学研究平台。学校领导导及及各各学学科科教教师师 ( (团团队队成成员员) ) 都都要要自自觉觉地地加加强强与与外外界界的的合合作作与与交交流流。。通通过过各各级级教研部门和网络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可同其他学校进行定期的、有计划的校际教研活动。

3.开展专业引领, 进行合作交流。校本教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虽然是“以校为本”, 但也绝不是说只要本校教师和邻校教师参与就可以, 专业研究人员和专家的参与也是不可少的。他们的介入会为校本教研带来新的信息和理论支持, 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 他们提供的技术支持与专业引领克服了校本研究中存在的低水平重复及理论难以提升的难题。因此, 要鼓励教师、教研人员和基础教育课程的专家围绕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合作交流, 发挥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优势, 集中力量寻找对策, 共同攻关。

4.鼓励课题研究, 促进校本教研。校本教研中, 除要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一般性的研究外, 学校领导还要有计划地鼓励并安排各教研团队教师共同承担一项或两项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 通过鼓励实验教师上课题实验课, 真正把科研和教研结合起来, 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共同体, 提高校本教研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效果。

5.倡导案例分析, 强化教研实效。撰写案例分析, 进行团队研讨, 是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案例分析所进行的校本教研, 不仅可以锻炼被研究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可以培养其教学积累和教学经验的总结提炼习惯。通过团队研讨, 又给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提供了学习他人长处、克服自己不足的机会。因此, 在新课程教学中, 倡导教师积极撰写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教学案例, 然后在团队中集中开展研究讨论, 进行案例分析,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均有所获, 不仅增长了业务知识, 提高了教学能力, 还强化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校本教研的实践形式是灵活多样的, 还有很多, 如, 集体备课、主题公开课、教学观摩、骨干教师引领课、网络教研等。这些都可以提高教师的校本研究能力和业务水平。

以问题和困惑为切入点, 丰富校本教研的内容

有专家指出, 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 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旧的一切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与摩擦。因此,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惑和难题。在教师方面, 存在着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的矛盾, 存在着新的教材与教师旧有的知识体系的矛盾, 存在着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矛盾。在学生方面, 活跃的思维方式和批判精神的培养难, 自主学习方式培养难, 合作学习方式培养难。在课堂管理方面, 活跃气氛与保持课堂秩序之间存在着矛盾, 解决好这一矛盾才能使课堂讲解具有吸引力。寻求解决上述矛盾及难题的途径与方法, 就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

1.以“五新”为内容, 开展校本教研。教师作为课程的改革者和创新者, 必须通过校本教研来提高自己适应新课改的能力和水平。一要以倡导“新理念”为主, 进行校本教研。深入研究教师理念的更新、行为的转变, 打破教师只“传道、授业、解惑”观念的襟锢, 做好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启发者和引路者, 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激励者和管理者, 做学生的合作伙伴。二要以“新课程”实施为主, 进行校本教研。新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强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研究, 加强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研究。三要以“新方式”的转变为主, 进行校本教研。研究如何把课堂交给学生, 倡导学生采取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研究教师如何从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 走下讲台, 到学生中间去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领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研究与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四要以“新课标”的落实为主, 进行校本教研。研究新课程教学目的的“三维空间”, 研究确立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操作原则, 即培养学生具有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等。五要以“新资源”的获取整合为主, 进行校本教研。研究如何利用校外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校本课堂开发, 研究如何利用取之不尽的网络资源等。

2.以“学生”为研究主体, 开展校本教研。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方面, 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学习乐趣和获得知识的快乐。研究的内容有: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方式及学生“愿学”“会学”能力的培养。

3.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方式, 开展校本教研。课堂教学是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这样建立新的课堂秩序, 使课堂讲解具有吸引力, 就成了我们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之一。其一, 研究构建课堂新秩序;其二, 研究课堂教学的新方式;其三, 研究课堂教学的设计创新;其四, 研究教师课堂教学的表现艺术。改变课程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改变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这样的校本教研, 促进了教师践行新课程理念, 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篇9

一、加强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 以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 越来越被广大教师认可并付诸行动。

我认为, 我校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 立足本校, 制订切合学校实际的培训计划。计划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促使其有效实施, 以促成新课程实验的有效推进。我校校本培训应做如下的改进。

1. 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

要对教育管理者进行培训, 切实转变管理者教育教学观念和学校管理观念。主要进行新课程下的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管理规范等专题的培训。

2. 建立“以老带新, 以新促老, 群体发展”的校本培训策略, 使年轻教师和中老年教师共同提高

3. 始终抓住备课、上课两个基本点

以新教材和新课程课堂教学校本研修为重点, 培养教师对新教材的分析、处理能力, 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新课程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强化校本教研

教学, 是学校的第一职能, 而教育研究, 则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支撑。教学是立校之本, 教育研究是强校之路。对于教师而言, 教学是天职,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唯教学而教学。有效教学的实施, 教学艺术的提高, 必须有自觉的教育研究来引领和提升。

强化校本教研, 促进本校发展应该做到:

1. 培养一支能研究、善反思、会交流、懂合作的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团队

通过发挥学科优势、展示骨干风采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2. 积累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资源

积累教育教学资源, 形成教师教学的学科模式, 辅助、优化课堂教学。

3. 关注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教师解决学科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形成可循环、可发展使用的教学指南。

4. 汇编相关的案例、反思、论文等教学成果

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经验进行推广, 真正提高教研实效, 构建教研模式。

三、构建校本模式

当前农村英语教育现状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尚存在不小的差距, 尤其是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 还存在一些问题, 它已严重制约了农村英语教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教师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有待提高;课堂教学条件有所限制, 缺乏语言环境;课堂设施落后, 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生源差、基础差, 教学班额大;教学时间不足;教材内容多;考试成绩不好等。不管问题有多少, 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归根到底我们要不断反思教师、学生的情况,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 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创建有特色的课堂教学,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英语教学落后的现状。

当前, 许多学校学习“洋思”“杜郎口”经验,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学形式, 应在思考的基础上学习实质性的东西, 洋思中学的生源不再是以前的所谓“后进生”, 他们的方法肯定在变化, 而推广的还是以前的, 我们就应该思考, 立足本校实际,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水平和学习习惯, 我们如何想方设法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需要耐心, 但是更需要创新。

我们应当着力做好如下工作:

1. 提高课堂教学的策划者———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 为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必须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在掌握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能有效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 从科学研究者的角度去观察和研究发现最佳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了解学生, 研究学生, 随时反思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适时调整, 使教师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协调统一,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目标。

2. 了解研究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

农村中学的学生英语学习起步晚, 基础不好, 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首先要做好初中到高中的英语学科的衔接与过渡教学, 了解学生学过什么, 现在要学什么, 怎么学习等问题。衔接过渡的工作做好了, 才能顺利地进行以后的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因为学习是学生个体内化的一个过程, 如果教师讲授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 或是学生根本不感兴趣, 或者教师讲授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太难了, 这就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这时教师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教法去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果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我行我素,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消失。最后在不懂的基础上不断地重复, 就会发生厌学、弃学现象。所以, 教师在课前、课后要研究学生, 课堂上更要关注学生,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应开展活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 鼓励学生表达、交流体验, 让学生学有动力, 学有方法, 学有创造, 学有个性。

3. 积极改变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辅导者和人生的领路者, 而不是学习的替代人或知识的讲解员。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改变学生“听讲—接受—记忆—做习题”的学习模式, 充分信任和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强调人人参与, 改变困难生作为陪读者或局外人的角色。同时也要承认差异, 因材施教, 分层要求, 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4. 课堂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求实效, 创建有特色的课堂教学

(1) 要有新理念, 新教法。

(2) 执教者在课堂上要有亲和力。

(3) 要对教材进行整合。

(4) 分层次进行目标教学。

(5) 分课型培养自主能力。

(6) 精挑细选做练习。

基于我校实际, 我认为可以构建两种宏观的教学模式:实验班“15+25”, 即讲授15分钟, 学生练习25分钟;普通班“25+15”, 即讲授25分钟, 学生练习15分钟。

总之, 大多数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形势是严峻的, 问题也是多方面的, 但只要我们抓好课堂教学, 善于思考研究, 大胆实践探索, 就会找到适合的方法, 使教师授之轻松, 学生获之愉快, 师生同乐, 到那时相信我校英语教学的前景将会一片光明。

摘要:新课程倡导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基于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成长在农村中学处于较低层次。加强校本培训、强化校本教研、构建校本模式是农村中学提高教学质量, 从根本上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模式

参考文献

[1]应海双.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创建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7 (10) .

[2]李庭芗.英语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05.

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篇10

本栏目主持人:郎冠明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大趋势之下, 我不想寻找那些“以身试法”的先行者, 也不想寻找那些激流勇进的弄潮儿。而是寻找潜心教学教研的践行者;寻找普通教者身边发生的“教学寓言”;寻找有益于教师教学及专业发展的资源或者工具;寻找教育博客世界里, 执着于教学感悟、反思, 默默探索、找寻教学真谛的“苦行僧”;寻找这个时代中, 信息技术教育领域, 坚强的小人物和那些以黎明前夜作为狂欢夜, 在狂欢夜中认真舞动的“舞者”!

迎着新年初升的太阳, 你在其间, 独一无二, 不可或缺, 让我们同行!

创办于1957年的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区实验小学 (简称伍家实小) , 校园环境优美, 文化氛围浓郁, 教师队伍素质高、研究能力强。作为湖北省首批校本研究实验学校, 他们于2004年开始了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 形成了崇尚研究、平等合作、共享经验的教研文化, 取得了丰硕的教研成果。

●建立制度——激发网络研究热情

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 伍家实小先后制定了《伍家区实验小学网络教研管理办法》、《伍家区实验小学网络教研评估细则》、《博客评优制度》、《网络教研版主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对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时间与质量都作出了具体要求。学校每年按照相关制度对做出成绩的教研小组和教师个人给予奖励。

同时, 伍家实小强化了对校本教研网的管理。一是强化网站管理责任制, 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直接领导。网站的日常维护、管理由学校教科室和微机室统一负责 (设网站管理员和信息管理员各一名, 负责硬件及软件建设) 。二是版主管理规范化, 版主通过申报考核后由教科室聘任, 并且每学期末要接受工作考核。三是评价机制快捷有效, 学校每学期开展教师博客评优活动, 教师博客评价结果纳入教师教学工作和教研组的考核项目中。四是实行教研组博客链接制, 即以教研组为单位, 以教研组长为中心, 聚成团队教研博客群。此外, 学校实行教科研周快报制, 即每周公告各教研组上传日志篇数、发帖人数。这些数据将作为评选优秀教研组的重要依据。在制度规范下, 教师从起初为团队荣誉而战的被动转向为自己的专业成长而战的主动, 对教育博客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一位年轻的教师曾动情地说:“博客让阅读与写作成为我的生活主题, 行走在博客里, 我自由书写、深刻反思, 尽情与同伴分享经验与情感。我们的职业生命也因这种反思和交流获得了更多意义。”

●精心架构网络教研平台

校内交流平台以学校校本教研网站为支撑, 设有“专家引领”、“电子刊物”、“案例研究”、“教研沙龙”、“教师博客”五大栏目 (http://www.wjsyxx.com/News/Default.asp?cataid=0003) 。

其中, “专家引领”下设“名师课堂”和“专家讲座”, 聚集了有助于解决一线教师教学问题的优秀实践及理论资源, 可以实现隐性引领。“案例研究”汇集了各教研组开展案例研究的详尽资料, 包括丰富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教研沙龙”是最活跃、交互性最强的一个板块, 下设“公告栏”、“在线交流”、“读书沙龙”、“学科教研”、“班主任研究室”栏目, 是教师发表观点、反思自我、碰撞思想、分享经验的广阔舞台。

学科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教学资源的筛选、聚合, 并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网上集体备课, 定期发布研究主题, 组织、引领教师在网下和网上开展实践与研究。如数学教研组长余老师开学初围绕备课的话题, 在网上向大家推荐了《备课的四种境界》, 让大家试着对号入座, 看自己身处“点”、“线”、“面”、“体”中的哪一种境界。数学教师纷纷跟帖反思自己的课: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平时备课过程中, 更多的时候只是备了“点”, 偶尔会注意“线”, 根本没有达到“面”的境界, 更不用说“体”了;有的说对照四种境界, 才惊喜地发现自己平时的做法是正确的。在反思的基础上, 大家迫不及待地围绕“备课达到‘体’的途径与方法”展开讨论。在一番深度讨论后, 教研组长整理归纳出了备好课的六大方法, 放在网上和大家共享。这次交流有效提升了许多数学教师备课效率。

●科学的研修形式——确保网络研究实效

1. 网上自修

学校倡导教师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 了解教育家的事迹和课程改革的理念, 探讨典型课例等。主要通过校本教研网中的“专家引领”中的实践及理论资源, 引领教师走近专家。例如, 向窦桂梅、于永正、支玉恒、王嵩舟等名师学习课堂教学, 向余文森、叶平、谈松华等专家学习教育教学先进理论。

目前, 伍家实小有许多教师通过网络与专家远程互动, 如一位语文老师听了支玉恒老师的课以后, 在网络上写下了一篇听后感。正是这篇听后感, 使他有幸结识了这位闻名全国的语文名师。支老师从“网上”走到“网下”, 不远千里飞到宜昌, 前往伍家实小为全体语文老师上示范课进行专业引领的事情, 成就了一段网络教研的佳话。

2. 网上研课

伍家实小充分利用网络, 进行公开课预报、优质课推荐、课件推荐等活动。各学科组每周都提前将公开课的安排 (主讲人、内容、时间、地点等) 在网上公示, 活动分五步:备课→网上发布教案→网上评备课 (教师质疑、建议, 备课教师答疑、优化方案) →讲课→评课 (网上评课及反思) 。

伍家实小年轻的梁老师为了在“我最满意的课”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赛前把自己的教案设计上传到网上征求同行的意见, 当晚20多位教师跟帖, 一直讨论到凌晨。梁老师综合了同伴的意见之后修改了教案设计, 又发布到网上, 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后, 她充满信心地走进赛场,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引发广泛的讨论, 评委组将她的课堂实录及评委意见整理发布网上, 倡导大家网上评课。教师们各抒己见, 充分肯定了本课的可取之处, 也有一些教师指出了她的不足, 并提出了改进意见。面对同伴无私热情的帮助, 梁老师非常感动, 她说:“以前上课我最多请教同组教师, 但是网络使我得到了如此广泛的帮助, 这大大缩短了我通向成功的道路。”

3. 案 (课) 例研究

为了促使以案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真正达到解决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伍家实小在校本教研网上开辟了“案例研究”专栏, 并针对“语文课堂提问策略”、“体育教学中的科学分组”、“数学课堂教学中练习有效性”等专题在网上开展了案例研究。通过网上案例征集、视频案例再现、网上专题研讨, 拓展了案例研究的时空, 提高了案例研究的实效。

2006年初, 伍家实小依托湖北省校本研究总课题组开发的案例研究模板, 将各组开展案例研究的所有资料编制成了视频案例, 形成了学校的网上案例资源库。网上的每一个教学案例, 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校本研修专题网站, 它可以凭借网络的特点和优势, 实现网下的校本教研走向网上的校际教研从而走向网上研修共同体。

4. 资源开发

伍家实小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 提倡教师利用网络技术, 大力开发课程资源, 并依托网络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达到资源共享。如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候, 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 组织教师开发了“三峡工程”、“货币天地”、“绿色生活在我身边”、“篮球公园”等专题网站, 为学生开展网络环境下的主题实践活动提供了有效载体。这些专题网站的有效开发与实施形成了伍家实小校本课程的品牌。

5. 网络教学研究

为了确保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伍家实小探索出了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 这为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课程, 提供了较为成熟地可供借鉴的基本操作程序与方法。伍家实小在此基础上撰写的《网络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流程的研究》成果报告获得湖北省综合实践活动实验研究成果一等奖。

●网络教研的收获与反思

1. 网络教研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网络教研帮助教师彻底摆脱了独学无友的学习状态和狭隘封闭的工作状态, 教师利用博客的功能, 记录和发布个人的教学感悟、生活故事、思想历程以及精选和积累的信息资源, 建立起了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网络教研使学习与反思成为教师的习惯, 使得教师在享受参与专业研究乐趣的同时, 也通过网络平台找到了自己的专业家园。

2. 网络教研放大了校本教研效益

网络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教研天地, 教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参与全国各地的教研。它拓展了校本研究的时空界限, 整合了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的力量, 形成了研究合力, 放大了教育教学资源效益, 有效促进了教研的紧密结合, 切实解决了许多教学问题,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3. 网络教研催生了新型教研文化

网络教研中博客的广泛运用, 是主体思想的自由表达, 是集体智慧的共同尽享。网络教研使信息共享发展到资源共享、思想共享, 从而产生新的教研文化, 即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合作的新文化。

校本教研的引领 篇11

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活动计划不周详,无的放矢。学校的教研组或备课组都会在每学期开学之初制定本学期的计划,绝大多数学校也都进行了检查。只要认真观察,这些计划仅仅是一个工作安排而已,主要就是教学进度的安排,没有具体的目标,没有具体的措施,没有可操作性的活动。对于学生学习方面,基本上没有涉及到引领学生如何学,如何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上进行有效的引领、统筹的安排。而在教育方面尤为欠缺,校本教研基本上没有涉及到如何教育学生,好像这个就只是“班主任的事情”。在这些方面明显暴露出组长们教育教学理论功底较为欠缺,方法不多,措施不力,他们就只有“靠经验吃饭”,这就必然造成校本教研收效甚微。

组织管理不得力,无动于衷。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在校本教研的时候,普遍都是在打“无准备的仗”。首先是传达学校和年级的一些工作安排,检查本组教师的教案,总结一下上周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其次就是叫中心发言人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大家针对这个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再次就是由教师提出练习册上的哪些题需要研究,大家一起谈一谈,查查资料。最后就是说说下周的教学进度,大家闲聊一会就宣布结束。从程序上讲,工作好像做得很不错,但认真观察其中的效果,笔者不禁会问:这样的校本教研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取得了多大的成效?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引领作用?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师到底是如何参与的?对他们的教学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实际上,我们都知道:除了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布置之外,中心发言人的设计,基本上是没有人认真听的,谈自己看法的时候也就随便说说,倒是讨论具体习题的时候才有点收获,甚至经常出现活动中“大会小会一起开”的现象。

研究问题不突出,漫无边际。校本教研中研究的氛围不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造成这种流于形式的原因就是研究问题不突出,没有具体地研究问题,所以教师也就只能就事论事,漫无边际地谈谈,基本上没有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到底哪些问题值得在校本教研中研究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有:重点如何落实,难点如何突破,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课堂训练如何处理,课后作业如何取舍,对后进生如何辅导,等等。对学生而言主要有:本阶段有哪些学法需要指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巩固和复习,如何调控学生的学习心理,等等。因为研究问题不突出,造成教师在校本教研时就漫无边际的谈论,实效不好。

后续活动不落实,随心所欲。与校本教研的轰轰烈烈相比,后续活动就显得冷冷清清了。很多教师在校本教研之后还是随心所欲地各行其事。那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是否按照教研活动的部署来落实?落实情况如何?作为教研组长或者备课组长是否履行好了自己的职责,做到了心中有数?每周花费了3个小时的校本教研到底对本组教师的发展有多大的作用呢?对本学科的教学质量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呢?特别是本组青年教师,在这个成长的起步阶段,他们收获了多少呢?

检查督促不到位,走马观花。作为学校,对校本教研的检查和督促是保证校本教研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有不少学校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来加以约束。但说实话,什么样的检查和督促才能产生效果呢?或是走马观花地看看:是否准时开始、人员是否到齐、是否提前结束,或是检查一下记载表上的记载是否详实、程序是否走到等等,这些能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效率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评价体制不健全,点到为止。对校本教研的评价,一直是一个难点,多数学校是没有评价体系和相关制度的,做得好点的就是通过检查,期末总结一下,再好一点的就是简单地评一下,颁发一个什么优秀教研组的奖状。这些点到为止的做法制约了校本教研的发展,没有达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而有效地促进校本教研的发展。特别是在评价体系上没有明确和引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

对于怎样提升校本教研质量,我们学校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特别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提升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的理论水平、管理水平,通过他们去引领本组的教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校本教研的引领

科学规划,计划周详。作为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首先要对本学期、本学年、三年的整体校本教研进行科学的规划,包括理论学习、教学进度、教育科研、教师培养、教学改革、学生学法等方面。组长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不同层次班级的教学目标、教学的流程(模式)、学生学法的指导、学生学习习惯的规范等;要根据本组教师的水平与特点,确定理论学习的方向、教育科研的关键、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途径、青年教师培养的重点等。这些规划中一定要注重科学性,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应该采取分层递进的原则,培养青年教师应该从师德和规范开始抓起,教育科研应立足于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认真遵循“小切口、深研究、大效益”的操作思路。

在整体的规划制定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学期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绝不仅仅是工作安排,一定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本组工作的重点、难点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操作措施。从工作计划的具体内容而言,主要包括:学生情况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措施、学生学习习惯如何规范、应该指导学生运用哪些学法、教育科研的重难点和解决办法等,最后才是教学进度,每周的中心发言人。组长只有在每学期开学之初未雨绸缪,校本教研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强化学习,确定方向。在一所学校,担任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的一般都是有经验的骨干教师,而根据教师成长的规律,这些骨干教师也自然进入了职业倦怠期,所以要求组长们加强学习,树立强烈的学习意识就显得非常必要。组长根据本组教师的实际,确定好教师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发展方向,准备好相应的学习材料,在进行校本教研的时候,首先进行共同学习和探讨。这样的引领式学习,可以激发中老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升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师德修养。通过共同学习,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通过共同研讨,可以建立学术争鸣的氛围。组长们可以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如学校下发的《教学参考》、学科专业杂志等。

这些活动的准备和开展都能促使组长们明确校本教研的方向。作为组长,在引领教师学习、反思之前,自己必须先学习、先反思,明确教育教学的重、难点,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困难和解决措施,明确引领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手段,明确教育科研的方向和计划等等。

细化措施,落到实处。作为组长,要解决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师培养、学生辅导等一系列问题,先要细化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就具有可操作性。如:在教学研究上可以采取集体研究与分层研究相结合的操作;课堂训练题和考试题可以采取细目表协作模式;教育科研可以采用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配套的方法;教师培养可以采取“导师、助教”制;学生辅导可以采用“四定”操作程序等等。现就这些措施作简单地阐述。

集体研究与分层研究:因为很多规模较大的学校,一个年级的班级都很多,也分成了几个层次,而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多数都担任了高层次班级的教学工作,他们在校本教研中处于“话语霸权”地位,这样的校本教研对任教低层次班级的教师针对性就不强,甚至还会误导他们,这就要求校本教研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必须开展分层研究。集体研究主要研究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进度等年级教学的统一问题,而分层教研是同一层次的教师针对本层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研讨教学标高、教材的处理、作业和训练的取舍等问题。一般来说,校本教研至少要用一半以上的时间进行分层教研,同时在教师安排上也要让各个教师队伍中都要有“领头羊”,让他们对本层的教学工作负责。

细目表协作模式:课堂训练的效果比学生做作业的效果好,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很多学校所采用的课堂训练题不是随机拼凑就是原题“下载”,质量普遍不高,效果不理想。原因是在校本教研中不受重视,一般就是随便叫位老师找一套题就了事。而细目表协作模式是要求组长或组内骨干教师作为负责人,先根据确定的训练内容制订课堂训练的双向细目表,然后将出题任务分配给每位教师,让他们根据细目表的要求去选择或编写习题,最后由负责人统一定稿。这样可以提升教师的参与热情,减轻他们的工作量,提高课堂训练题的质量,同时也可以通过训练效果反馈教师出题的水平,提升教师的能力。对于不同层次的班级或者期中考试,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配套:教育科研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容易在教育科研中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状况。在校本教研中开展教育科研,组长首先应同大家一起商定本组要开展的课题,同时要求每位教师根据组课题选择一个小课题。要让教师学会研究、感受研究、喜欢研究,组长就要起到真正的引领作用,让研究工作制度化,注重研究的过程,应用研究成果,达到“研究即工作,工作即研究”的满意效果。

“导师、助教”制:新老教师结对子是很多学校用来促进教师队伍发展的手段,也是学校培养青年教师的重要途径。但这种培养模式存在严重的“包办婚姻”现象,没有给予教师足够的选择权,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鉴于青年教师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每个人的个性特征都比较突出,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之间的“代沟”较为明显,教研组长负责下的“导师、助教”制就是一种比较适合的培养模式。首先,学校向全体青年教师公布有资格成为导师的人员名单,在青年教师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主选择,在此基础上再让导师进行选择,这就解决了“包办婚姻”的问题。其次,明确了“导师和助教”的职责和学校的管理办法,考核方式等,学校要让青年教师上课之前将教学设计交导师审阅签字以后才能上课,要求青年教师进行“二次备课”制度,提倡转移多师。再次,让部分教育教学效果不好的青年教师只担任其导师的助教,在业务素质达到学校要求以后才能上讲台。经过这样的改革,许多青年教师感到:这种形式让他们有了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和选择权,效果比较好。同时很多导师也从这个活动中感受到了“后生可畏”,“迫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定”的学生辅导模式:教师辅导学生时,各教研组或备课组应该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的“四定”辅导工作。每学期伊始,组长应该根据学校和年级的要求,确定辅导对象、安排好辅导人员和地点,明确辅导的内容,同时对教师的辅导工作进行相关的检查和督促。这样才能提升辅导的实际效果。

系统管理,注重帮扶。对校本教研的管理涉及到三个方面:学校、年级和组长。在这三者中,组长最为关键。根据校本教研的特点,组长应该实行“菜单式”管理模式,年级应该采用“插入式”管理模式,学校应该采用“引领式”管理模式,在管理中要注重帮扶,达到和谐共进的目的。下面就这几种模式进行简单的阐述。

“菜单式”管理模式: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组长应该制定每次活动“预案”,即确定每次活动的程序和大致内容,特别要明确校本教研中要研讨的内容和教师在活动中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提前将活动要求告之每位教师。这样就能解决在校本教研中教师无动于衷,研究问题漫无边际的情况。

“插入式”管理模式:对校本教研细化管理,特别是工作安排是通过年级进行的,但年级很大程度上局限在了事务性管理的层面,对于校本教研的实际效果知之甚少。为了提高年级对校本教研的管理,可采用“插入式”管理模式。年级组织成立校本教研督导组,深入各个组的校本教研活动,了解开展情况和实施效果,并及时将意见反馈到年级。同时,这个督导组可由年级的教学骨干和教研组长组成,既是监督,又是学习,达到年级校本教研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引领式”管理模式:对于校本教研而言,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引领校本教研的方向,可以从制度建设和评价方面来达到引领的目的。如:制定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常规》《校本教研的考核规定》《教育科研考核和奖励办法》《青年教师成长规划》《教师发展规划》《优秀教研组考核评选办法》等。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具体的活动来促进校本教研的发展,如:校本教研的示范和观摩活动,校本教研的研讨活动,优秀教研组长的汇报活动,先进教研组表彰活动等等。

过程引领,科学评价。因为校本教研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开展的工作,所以重视过程比重视结果更为重要。无论是组长、年级还是学校,都要注意校本教研的过程,注重对过程的监控和引领,同时应注重评价,以评促实效,而在校本教研的评价上要注意科学性。组长的评价应该以鼓励、表扬为主,引领教师的发展;年级应该以奖优罚劣为主,引领各组和谐发展;学校应该以科学考评、树立典型为主,引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过程的引领要以活动为载体,组内可以开展相关的主题研讨活动。让大家就“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如何管理班集体”“如何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如何进行教育科研”等专题进行研讨,也可以开展优秀教师经验介绍会,青年教师成长畅想等主题活动。年级可以利用教师大会、教研组长会、质量分析会等机会通报各组校本教研的开展情况,表彰优秀教研组,同时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和考评细则,达到奖优罚劣的目的。学校在考评教研组时要实行适度的捆绑,如年级的教学成绩捆绑到年级的每位教师,各学科的成绩捆绑到该学科的每位教师。同时实行民主测评,科任教师由学生进行测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由组员测评,年级领导由年级教师测评等,并将测评结果作为考核的依据之一。在考评的基础上,学校应该树立校本教研的先进典型,开展一系列的相关活动,引领校本教研的蓬勃发展。

校本教研的关键在于“研”,组长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年级和学校的引领必不可少。要让校本教研真正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只有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下实招,才能见到实效。

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篇12

关键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研

近年来, 随着我市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 特别是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 基本上我市所有的农村中心小学及片校都具备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条件, 也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在教育设备基本达标的同时, 信息技术课程却走向了“边缘”, 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急需行之有效的教研来引领这一学科的发展。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基地, 以学校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 以学校管理和教师为研究主体, 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推进有效的校本教研来引领农村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 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 笔者认为是解决目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这方面问题谈一些看法。

1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研现状及成因

1.1 没有开展或难以开展

(1) 小学信息技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特别是在农村小学, 学校压缩电脑课时或占用电脑课已成家常便饭。如此一来, 规定的教学内容就不能如期完成, 或只是走过场, 根本没有落实。信息技术校本教研更是无暇顾及了。

(2) 当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任务繁重。除了按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外, 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还承担着其他一些工作, 如机房维护、网络管理和协助其他学科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等, 甚至还有兼任其他课程的。上信息技术课成了副业, 本末倒置, 这使得本欲开展校本教研的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

(3) 对于目前大多数学校来说, 特别是农村小学, 信息技术教师人数偏少, 有的学校甚至只有一名, 而且不是专职的。这都使得校本教研只能成为一句口号。

1.2 过于形式, 实效性低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每次正在进行市教研观摩课时, 前来听课的教师都能做到认真听课, 做好笔记。但当上课教师进行说课、反思或让听课教师评课时, 听课教师要么就悄悄地走开了, 要么就坐着一言不发。一年一度的市教研会成了上课者和主持人的独角戏。市级教研会摩尚且如此, 镇内、校内教研效果可想而知。

1.3 重技轻教, 主题错位

平时教师在各类聚会及信息技术教师群中交流时, 交流的往往都是技术方面的问题, 对于课堂教学方面问题的研究则很少。很多教师很注重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具备了相当专业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 但对课堂教学却不愿多花时间。他们认为解决技术问题的紧迫性似乎强于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紧迫性。这也跟目前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定位不清有关。我们首先是教师, 然后才是信息技术教师。我们的“主业”是教学。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来说, 掌握灵活实用的教法, 无疑比掌握高深的编程语言更具有实际价值。

1.4 形式老化, 不合潮流

纵观各校教研和各级教研, 教研形式不外乎是听课、集体备课和上观摩课。大多教研都成了为应付检查而进行的“空壳”活动, 缺少明确的价值目标, 缺少一些有用的实质性的内容, 这样的教研年复一年, 原地踏步式地简单重复着。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出现以上几种情况, 存在着种种因素, 有着深层次的原因。首先主要是因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不够清晰。由于开设时间短, 理论经验和实践研究相对较少, 信息技术成为副课中的“副课”。其次就是信息技术教师定位不够清晰, 他们往往对技术发展本身的关注比研究教学方式、方法及其学科发展方向更有兴趣。长此以往, 信息技术教师即从学科教师的身份变成学校“技术服务员”, 学科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 信息技术学科本身也会被人淡忘。最后就是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评价体系不健全。

2 对策及建议:搭建信息技术校本教研平台

针对信息技术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以校本教研理论为指导, 结合农村小学信息技术的教研现状, 本着以“如何推进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研, 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为目标, 笔者提出一些简单的设想, 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2.1 以网络为平台, 进行自我反思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 或者是简单的对课堂教学环节的审视, 而是反省、探究教学活动中各个方面的问题, 具有研究的性质。反思是校本教研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自我反思按教学的过程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对于当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来说, 可以撰写个人教学网络日志 (Blog) 或开通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博客平台最好用在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 而且建议所有信息技术教师在同一平台中建立博客。通过反思, 教师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对教学现象有独立的、创造性的见解, 从而克服教学中的被动性、盲目性, 提升教学活动的自主性、目的性, 实现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2.2 互相开放, 互相提高

强调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最大特点, 但还要对其他教师开放自己, 主动地与其他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合作性的探讨, 可以是跟其他学科教师一起探究问题, 共同分享经验。这种互相开放的活动形式可以是学校组织的, 如师徒结对、发展共同体等, 也可以是自发的互相学习。例如, 在教研课前进行课前会议, 讨论如“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怎样让学生学会?你如何让学生投入学习?你将做什么?学生将做什么?”等问题。课后再进行一次会议, 对课前会议上提出的问题进行重新审视解答。除此之外, 还有其他一些活动方法, 如指导帮助, 让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绩的骨干教师 (学科带头人) , 指导新任教师或教学能力亟待提升的教师, 使其尽快适应环境和角色的基本要求。这些无疑会为信息技术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除了经常性的听课, 集中备课以外, 也可以建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QQ群, 这无疑是大家研讨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的特点有目共睹, 具有即时性, 可定期开会交流, 摆脱空间的限制。也可建立信息技术教研论坛, 建议由各教研大组成员互相积极配合, 每周或每月确定一个教研主题进行讨论研究, 为农村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网上研修提供平台。另外, 每学期应举行镇内或教研大组内的教学论文、课件、学生电脑作品等评比, 促进各片校交流, 促进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种种开放式的互助是建立在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之上, 是校本研究最本质的活动形式。只有通过这种群体性的研究方式, 才能改革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中“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的局面, 信息技术教师群体的专业才能有所发展, 有所提高。

2.3 信息技术课程更需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主要是指各层次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相关的专家、学者对校本教研的介入。引领的主要方式, 一是靠教师自觉学习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 并运用于反思和互动的教学研究活动之中;二是靠专家、学者的指导, 通过他们, 提炼聚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分析问题, 设计改进的策略, 验证教学研究的成果。

例如, 对于以镇为范围的农村信息技术校本教研, 建议由镇中心小学或教研片出面邀请若干信息技术教学专家和技术专家, 担任本镇信息技术教研的顾问, 或在教研论坛中担任评论员或专家组成员, 对本镇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各信息技术教师可每月将教学中的典型疑难问题集中, 通过网络提交专家, 接受专家指导。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可以邀请专家来校, 通过主题讲座、上观摩课等形式, 直接指导交流。通过这一系列的专业引领, 相信广大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会有灿烂的明天。

3 结语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随着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研实践的展开, 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对校本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晰, 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其中, 有更多的专家学者走进校本教研, 平等参与, 真正成为教师的知心朋友。只要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肯努力, 学校领导重视信息技术校本教研, 群策群力, 一定能扫除障碍, 克服困难, 走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刘良华.校本教学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护士倦怠下一篇:蛋白激酶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