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校本教研工作总结(共9篇)
教师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篇1
校本教研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教育教学提高的有效形式。这期我的校本教研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地开展,得益于所做的以下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
积极主动的个性化教研就来源于校本教研,我学习前沿教育理论,掌握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注重学科整合,积极投身到校本教研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教研水平。我业务理论学习的工作放在首位,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中做到了“三个结合”,即理论学习和实际运用结合;课后反思与校本教研经验交流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结合;通过课后反思进行经验交流,通过校本教研解决教学疑难困惑,使学习学习、应用、反思、交流提高融为一体。
2、重视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自我反思与行动研究的重要性。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效果与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败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常写教学反思,对自身水平、优化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日常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这一环节,认真做好教学反思的记录。
(1)记自己一节课的成败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加以实践和完善,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记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从主观上找原因,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
(3)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这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方法记录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4)记教学中学生的独到见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来看,通过他们自己切身的感觉,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见解,将这些独具一格的解法记录下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5)记教学再设计,每节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及时修订教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要求每节课后要有反思,学期中考后,有阶段性反思,期末有全期反思。
3、抓好课堂教学
在当前课改的理念下,探求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不偏离常规教学。认真的抓备课、上课,不仅面向全体学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本学期在学校进行了一节作文评改课的观摩,受到了教师们的好评,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课改新理念。
总之,尽管在校本教研工作中,我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和领导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地加大校本教研的工作力度,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提高教研能力,为新课程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使我的教育教学再上新台阶
教师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篇2
两年来,我区采取了“起步稳、抓长效;勤指导、树典型;倡合作、促提升”的工作模式,推进三级校本教研工作,使校本教研工作真正意义上向有深度、有高度、有广度方面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一名教师无论多聪明、多博学,多优秀,他的精力是有限的、看问题的角度是不全面的、经验及教训也是单一的!我们知道“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那么,只有把不同水平的教师个体放在团队中,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才能提高区域教学水平!我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基层学校的领导尤为重视校本教研工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工作规划》,下发了《区域校本教研工作实施办法》文件,教育局领导将各校实施校本教研工作情况纳入学年目标考核中;各校校长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研讨,明确强化校本教研工作的重要性;研训部门则分三个层面具体落实校本教研工作:
第一个层面:校级。以学校为单位,分学科分年级进行校本教研,学科教师人数少的学校可以跨年级进行校本教研活动;每周进行一次活动。
第二个层面:片级。我们根据各校地理位置及办学规模、水平分了三个区域,即东片区、中片区和西片区;我们确定名校为片区组长,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片区组长所在学校的学科主任或学科组长与学科教研员共同承担组织片区校本教研工作,学科教研员参加每一次的片区校本教研活动;片区活动每学期至少开展2次。
第三个层面:区级。由学科教研员负责区级校本教研工作。各学科教研员要及时了解掌握每所学校及片区的校本教研工作开展情况,以此确定活动主题和推荐展示观摩活动的学校或片区,每学期各学科至少召开一次观摩展示活动。
二、基础扎实、分步推进、适时指导
第一,从学科教材入手,进行校本教研工作;第二,从课堂教学入手,进行校本教研工作;第三,从学生能力习惯培养入手,进行校本教研工作;第四……每一步校本教研工作的实施,学科教研员都全程参与其中,针对学科特点提出科学的指导性建议,明确下一阶段工作目标,确保校本教研活动效果。
倘想达到最高处,就要从低处开始。我们为什么先把“教材”作为抓手,进行校本教研活动呢?原因之一:教师每天都上课,每天都用到教材,掌握和熟悉教材是教师一项重要而又深刻细致的工作,无论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教学年限长短,教师对教材本身都有一定的认识和看法,有言可发!教师可谈经验、说教训;讲困惑、提建议;在自然、宽松的氛围下教师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对教材都有了更深层次、更透彻的理解!原因之二:近几年各科教材都在不断地更新,新教材如何使用,教师怎样能更好地用好教材?只有通过校本教研这项工作才能够更好地落实,也只有通过校本教研工作,才能使不同层次水平的教师都有提升:新教师学会如何能完成教学目标,怎样更好地突破重难点,基本的校本教研过程能使新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做到会上课;一般水平的教师,他们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能上好每一节课;骨干教师、名师探究细节问题处理技巧,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做到每节课都是高品质的课!
三、典型引领、合作共赢、总结提升
扎实推进校本教研活动与选树典型具有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辨证作用,“典型引领”是推动、提高校本教研活动质量的关键所在。各学科教研员在典型的宣传上能找准结合点,教研员根据每学期校本教研工作的重点,精心选择、适时推出校本教研工作,开展效果好的学校在区域内做展示观摩活动。通过展示活动,极大地激发教师参与研讨的热情,把向优秀典型学习作为自觉的行动,作为一种境界、一种精神追求;在向优秀典型学习时,教师们能对照剖析自己团队的现状,扬长避短,既看到成绩,又认识不足。几年来,在区域内,我们根据工作重点、分层次进行校本教研展示活动。每次展示活动上,团队呈现的科学全面的教材分析、激烈精彩的争辩场景、教师严谨的教学程序、真实有效的课堂、凸显学生主动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使参会教师收获满满,难以忘怀。常常是校本教研活动结束了,教师参与研讨的热情仍在。
总之,在上级领导指导下,我区扎实有序推进校本教研活动。在省、市学科等诸多评优活动中,我们充分发挥校本教研活动的优势,注重教师团队对教材的研习,均取得理想的成绩。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落实校本教研工作有效之路,坚定信念、坚守品质、坚持长效地实施三级校本教研工作,提高区域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开放式学校组织特征与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1(8).
教师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篇3
两年来,我区采取了“起步稳、抓长效;勤指导、树典型;倡合作、促提升”的工作模式,推进三级校本教研工作,使校本教研工作真正意义上向有深度、有高度、有广度方面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一名教师无论多聪明、多博学,多优秀,他的精力是有限的、看问题的角度是不全面的、经验及教训也是单一的!我们知道“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那么,只有把不同水平的教师个体放在团队中,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才能提高区域教学水平!我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基层学校的领导尤为重视校本教研工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工作规划》,下发了《区域校本教研工作实施办法》文件,教育局领导将各校实施校本教研工作情况纳入学年目标考核中;各校校长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研讨,明确强化校本教研工作的重要性;研训部门则分三个层面具体落实校本教研工作:
第一个层面:校级。以学校为单位,分学科分年级进行校本教研,学科教师人数少的学校可以跨年级进行校本教研活动;每周进行一次活动。
第二个层面:片级。我们根据各校地理位置及办学规模、水平分了三个区域,即东片区、中片区和西片区;我们确定名校为片区组长,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片区组长所在学校的学科主任或学科组长与学科教研员共同承担组织片区校本教研工作,学科教研员参加每一次的片区校本教研活动;片区活动每学期至少开展2次。
第三个层面:区级。由学科教研员负责区级校本教研工作。各学科教研员要及时了解掌握每所学校及片区的校本教研工作开展情况,以此确定活动主题和推荐展示观摩活动的学校或片区,每学期各学科至少召开一次观摩展示活动。
二、基础扎实、分步推进、适时指导
第一,从学科教材入手,进行校本教研工作;第二,从课堂教学入手,进行校本教研工作;第三,从学生能力习惯培养入手,进行校本教研工作;第四……每一步校本教研工作的实施,学科教研员都全程参与其中,针对学科特点提出科学的指导性建议,明确下一阶段工作目标,确保校本教研活动效果。
倘想达到最高处,就要从低处开始。我们为什么先把“教材”作为抓手,进行校本教研活动呢?原因之一:教师每天都上课,每天都用到教材,掌握和熟悉教材是教师一项重要而又深刻细致的工作,无论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教学年限长短,教师对教材本身都有一定的认识和看法,有言可发!教师可谈经验、说教训;讲困惑、提建议;在自然、宽松的氛围下教师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对教材都有了更深层次、更透彻的理解!原因之二:近几年各科教材都在不断地更新,新教材如何使用,教师怎样能更好地用好教材?只有通过校本教研这项工作才能够更好地落实,也只有通过校本教研工作,才能使不同层次水平的教师都有提升:新教师学会如何能完成教学目标,怎样更好地突破重难点,基本的校本教研过程能使新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做到会上课;一般水平的教师,他们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能上好每一节课;骨干教师、名师探究细节问题处理技巧,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做到每节课都是高品质的课!
三、典型引领、合作共赢、总结提升
扎实推进校本教研活动与选树典型具有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辨证作用,“典型引领”是推动、提高校本教研活动质量的关键所在。各学科教研员在典型的宣传上能找准结合点,教研员根据每学期校本教研工作的重点,精心选择、适时推出校本教研工作,开展效果好的学校在区域内做展示观摩活动。通过展示活动,极大地激发教师参与研讨的热情,把向优秀典型学习作为自觉的行动,作为一种境界、一种精神追求;在向优秀典型学习时,教师们能对照剖析自己团队的现状,扬长避短,既看到成绩,又认识不足。几年来,在区域内,我们根据工作重点、分层次进行校本教研展示活动。每次展示活动上,团队呈现的科学全面的教材分析、激烈精彩的争辩场景、教师严谨的教学程序、真实有效的课堂、凸显学生主动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使参会教师收获满满,难以忘怀。常常是校本教研活动结束了,教师参与研讨的热情仍在。
总之,在上级领导指導下,我区扎实有序推进校本教研活动。在省、市学科等诸多评优活动中,我们充分发挥校本教研活动的优势,注重教师团队对教材的研习,均取得理想的成绩。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落实校本教研工作有效之路,坚定信念、坚守品质、坚持长效地实施三级校本教研工作,提高区域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开放式学校组织特征与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1(8).
教师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篇4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承受者和受益者,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质量影响到全校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教学工作的质量,教师必须主动、认真地进行教研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1、认真参加学校各级教研组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准时参加,态度端正,有事要及时请假,不得无故缺席。认真完成学校、教研组交给自己的任务。
2、积极参与 “三个一” 读书活动,即一周一次一小时图书室、阅览室定点读书活动,把“营造书香校园”活动推向深入。认真完成教研组交给自己的集体备课任务,在教研组讨论时要认真准备,积极发言。
3、认真参加听课、说课、评课活动。
4、积极参与 “六个一”活动,认真完成:①一篇教案;②一份试卷;③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后记;④一个小课题;⑤一堂能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课;⑥一篇落实新课标思想的教学体会文章或实验报告,不断促进自身成长。
5、要熟悉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必要的教参资料,认真制定好一学期的授课计划。
教师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篇5
我校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工作,努力探索校本教研新机制,加大了校本教研力度,现谈谈我们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确立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
在明确提出加强校本教研之初,不少教师信心不足,认识不到位,一是认为校本教研跟过去的教研活动没有什么区别;二是认为搞研究是专家的事,教师的任务是教学不是研究;三是实施校本教研的理论资源贫乏,有畏难情绪。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重在加强教师全员培训,把教育理论学习作为校本教研培训的重点内容,组织教师学习专家讲座,结合专家讲座组织专题研讨,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学习,创办校本教研论坛。
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讨论使老师们认识了“校本”的三个基本要义: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确立了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理念: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解了教师的个人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力量。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旨在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专业支持网络,促进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立足教学实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不断反思,并通过“校本教研”促进同行之间的广泛交流和深入讨论,全面提升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以及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二、实施“校本教研一把手工程”,落实教育科研在教育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实施“校本教研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校长为首亲自抓、分管校长靠上抓、中层领导与骨干教师参与研究的教育科研工作模式,带动教师全员参与教育科研,已形成“校长——分管校长——处室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教师”模式的教科研网络。校长与业务副校长亲自筹划教学研究,制定教研制度,指导、督促和评价学校教研工作,发挥了领导带头作用。
三、发挥立项课题的龙头作用,研训一体,打造校本教研群体。
1、研究课题来源于教学实际,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教师全员参与
2、强化校本培训,提升校本教研能力 ⑴立足学校实际落实校本培训:
⑵抓好校本教研培训,培养教育科研后备力量:
四、落实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为教学服务
1、建立领导听课和深入教研活动制度。
学校成立了校长为指导、业务副校长为组长的教学质量督察小组,规定小组成员每周深入课堂听课不少于2—4节,课后和任课教师及时交换意见,及时反馈,及时做出评价,以促进教学。领导深入教研活动,掌握分管学科的教学和教研情况,及时解决问题,每次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以学科教研室、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活动,包组领导必须参加,强化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2、成立教学督导室,督察教研工作质量。
学校教学督导室的职责主要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在校本教研工作中,代表学校针对各处室提报的教研计划进行检查、督促,阶段汇总、评价;对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各教研室的教研活动进行定时检查,对每次的教研活动质量进行评价,避免了教研活动走过场,促进了教研工作的实效。
3、建全校本教研制度,规范各学科的教研活动。
要求各教研室、备课组不但要有教研活动计划、集体备课计划,而且要认真记录每一次活动情况。对各教研室、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情况由督导室定期检查组织评比。
每周都安排各学科的集体备课,学校领导必须参加所负责学科的集体备课。在备课制度上做
到“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专题、定主讲人。在集备活动中,老师们总结、交流、反思每周教学情况,思考、研讨下周教学内容。无论是主讲教师,还是非主讲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研讨。通过开展实效性强的集体备课活动,集中了备课组集体的智慧,把合作学习方式引入到校本教研活动中,强化了合作意识,实行了资源共享,做到了优势互补。教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教学现象和问题,寻求共同认可的教学方案。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学会寻找教学目标、教学期望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在这种合作式的备课活动中,教师们集思广益,既有相互间的合作,又有教师个性化的发挥。教师们就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畅所欲言,思维的火花频频碰撞,他们不断的反思,有针对性的主动参与,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经验,吸取他人的长处,切实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各备课组充分发挥组内合作学习的优势,教学资源共享,切磋交流广泛,形成了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
每两周安排一次学科教研室的集体教研活动。各学科教研室不只是组织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更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一个实体。在每次的教研活动中除了进行常规教学工作研究外,还突出了两项必须的内容:
一是公开课研讨,公开课研讨活动要求教师带着问题去进行,大家先提出一些教学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然后围绕某一问题去设计教学过程,课后一起分析研讨,找出优点和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实践、改进、提升。
二是教研室的研究专题进展汇报,各教研室根据各自的教学实际,选定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有针对性的小研究专题,一般2—4个周作为一个小专题的研究周期,例如:英语教研室的“如何提高听力能力研究”,音乐教研室的“如何提高音乐生形体素质的研究”,生物教研室的“识图能力培养专题讨论”,化学教研室的“有机化学学习思路与方法的研究”等。这种带有专题研究形式的教研活动不仅能够集思广益,而且能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由点成线,由线成面,逐步形成系统翔实的教科研成果。
4、建立教师参加校本教研制度。教科室协同教导处及时掌握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情况,并把参与情况和质量纳入业务考评,并规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计入继续教育学时。
5、总结校本教研经验,推广应用教研成果。
我校非常重视校本教研经验的总结,教研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我们认为:植根于本校的教研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在本校有着非常强的生命力。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篇6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心得体会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陶行知
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摇篮,也应该成为培养教师的土壤,是发展教师的动力,是提升教师的平台,成就教师的保证。“教师是立教,立校之本”,学校存在的价值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从途径和方法上看主要是通过促进教师发展达成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和教师发展了,学校才能获得发展,只有教师获得发展,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发展。发展学校首先发展教师,为此,应充分发掘各种资源,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理念指导,促进发展。
学校发展教师的条件就在于学校可以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氛围,能过满足教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让教师想发展,让教师能发展。想发展是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能发展是解决所需物质、智力和信息的支持问题,两方面相融汇。我们认为“关注学生必须同时关注教师!”。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但同时也指出一个关键环节,教师是这场改革的具体实施者。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关键是教师的素质能否跟上。坦率地说,如果忽视了教师,而一味追求关注学生,难免会有筑造空中楼阁的现象。
1.“内涵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化水平要不断提高,学习是途径,反思是关键,创新是活力;均衡发展则意味着人人参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用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校长要想自己是帅,教师就要个个是将!”这正是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理想目标。
2.“调动内需,促进发展。”教师的内需是其学习、工作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创设条件,营造氛围来激发教师内需,提高工作积极性;再辅以任务驱动,明确目标导向,形成自我实现目标的高层次需要,最终走向自觉进取,促进成长,这是学校的另一个工作策略。3.“赏识教师,激励成长”。这是一个根本的评价观,虽然我们有较健全的评价、激励机制,但是,学校对教师个体的期待、赏识就是最为朴实,也最为有效的激励。学生需要赏识,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任何一个人,工作被认可、被赏识,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特别是我们普通的教育者,一线教师更是如此。如何尽力让教师感受到这一点快乐?那就是管理者应怀着赏识的心态去看待每个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教师点点滴滴的教育行为,给教师提供发展平台、空间和机会。
二、搭建平台,促进交流。教师的素质提高在课改背景下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与紧迫性。而有效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读书做笔记这么一个层面上,更应该体现在具体的探讨交流和展示的活动中。
1. 开辟交流平台 新课程强调教师与课程、学生、学校共同发展,认为教师知识结构必须不断调整,专业技能不断提高。由此,构建学习化校园,倡导学习化教育生活,是新课程对学校、对教师的新要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为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让“交流平台”发挥作用,成为构建学习化校园的一个辐射源,认真准备 “思考”是准备的关键之一,能否真实地去反思教育的现状、问题,不敷衍了事,决定着活动的实质性效果。这不仅影响工作成效,从中也从另一个层面展现教师个人内心深层的另一种工作品位。联系实际 言之有物,言之有效,关键还得联系实际。教育的现实性,要求我们谈论、思考的东西必须是现实而非空洞的,故其内容应来源于学习心得、实践发现、困惑反思,范围包括眼中的学校、班级、课堂、家长、学生等等。一句话,在我们的身边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 即借鉴与应用。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行则殆。这不仅是一个学习要求,也是一个工作要求。理论必须以实践来验证,学是为了用,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切都是为了现实中的教育服务——教育教学工作。开辟教师交流新平台,突出参与、交流、探索、争鸣、促进、发展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学习氛围的形成,对构建学习化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现实的积极作用。2.研训结合 教育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门面。只有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学校发展内涵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能够得到验证。所以,我把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有机的相结合起来,构建“学习——交流——行动研究”的校本研训模式。校本研训立足于教师参与学习、交流和实践,开辟具体的载体或平台,以问题攻关为主方向,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来源于实践,服务于教育,以此引导尝试行动研究,推动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手记反思 手记是成功经验的积累和失败实践的反思。教师在手记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发现不合理因素;在反思中,不断获得体验,积累经验,改变做法。教师学习的机制与原则如下: ①建立学习型学校。②倡导“全息”学习方式。
“全息”学习是一种全身心参与的学习,它强调三“到”: 手到——坚持记笔记。
心到——养成“研究性”阅读习惯。身到——把学到的东西及时用到课堂。
4、网络交流 整合各种教育资讯,构建校园信息库,给教师提供跨时空多领域的学习、展示、交流、合作的平台,这是学校适应信息社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可建立教师博客和团队博客,发挥电脑和网络的作用,致力使教师个人资料、学校工作资料规范合成。一方面使教师在信息集成中得以锻炼;一方面促进教师开放交流,资源共享,拓展教师交流空间,增加学习渠道。同时通过网上交流,又展示了自我。现在,我校每位教师都有简历媒体资源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教学。显然,网络建设又开辟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块活动阵地。
三、课题探究,促进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是学习者、研究者。教师的工作转型,课题研究是一个有效的媒介。
怎样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已有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
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四、培养骨干,促进发展。
一位教育说:“具有教师发展功能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学校。”
1、引领和促进,发展教师。他们专业发展,但专业的发展力不开学校文化精神,人文精神和思想精神等的构建,失此,专业的发展只能是急功近利,不可能是持续深入的发展的。
2、发展群体,发展教师。致力于形成“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局面。但要以突出的一个个体带动优秀的群体。一个未能也没有形成核心人物的学校,它是教师发展不可能是百舸争流的。
3、骨干培养,发展教师。学校发展的真正支撑是教师,骨干教师的培养给学校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学校必须注重支持、培养骨干教师。
最后提出几点思考与同行共勉:
1、教师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教知识的知识;不仅要会教,还要讲究教的艺术性。
2、最具学习力的团队是最优秀的团队,最具学习力的老师永远走在最前。
3、三年前的课和今天的课以及三年后的课没有区别,原因在于没有反思。
4、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把错误的经验变成正确的经验就是反思。
5、书是最好的专业引领,多多少少买一点书,工资不高,节约一点也就够用了。买一本书读20遍并用于实践,先学一家,融会百家,独成一家。
6、教师在工作中是痛苦还是快乐,在于能否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机制,是否做到得心应手。
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素质 篇7
一、建立健全校本教研机构, 制定校本教研制度
就学校而言, 开展常态化的校本教研必须有两个保障:一是体系保障, 二是制度保障。学校要首先构建以“教导处———教研组———教师———学生”为主线的校本教研系统, 然后根据学校办学规模, 实行年级管理和备课管理相结合的双线并行管理体制, 为校本教研的常态运行创造必要条件。学校要成立由学校教导处负责, 各年级级长协助, 校长督导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 在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校本教研工作, 即制定计划、确定研题和内容、组织教研活动及检查指导。
常态化校本教研要做到学校有制度, 学科有专题, 教师有课题, 年初有计划, 过程有检查, 年终有总结, 这样才能保证校本教研顺利地、行之有效地开展起来, 并持续下去。学校要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的管理制度:如读书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教研跟踪制度、课题研究制度、互助合作制度、专业引领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等, 特别是健全激励奖惩机制, 把教师参与校本教学研究的情况, 作为评先评优、继续教育、职务评聘的重要参考指标等, 让校本研究走向大众, 回归自然, 成为一种工作常态, 成为教师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 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为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搭建有力的支撑。
以年级或学科划分教研组定期开展活动, 在方法上以“问题”为导向, 以“提出专门探究性问题———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课后自评、互评、研讨、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教研活动流程, 开展互动教研活动。在形式上将校本教研、业务学习、小课题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教学反思、教学经验总结、集体备课、课堂观摩、交流研讨等合理选用,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促进教师素质提高
教师群体的内在需求是推进校本教研的原动力。教师的研究应是为了解决面临的教学实际问题而展开的, 是从自身内部发展起来, 并为改进自身所面对的独特情景而进行的研究。教师应将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持续不断的、系统化的反思作为主要研究方式, 进而形成独特的职业生活方式。
1. 规范校本教研, 注意研究的科学性。
(1) 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如小组学习是一种学习形式, 什么问题才适用小组学习来解决?什么时候、什么问题适合同桌交流?每个成员的分工如何?
(2) 用理论指导教研实践。针对研究的问题大家查找资料, 定期交流, 共同分享。
(3) 研究过程注意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一般可选用行动研究法、叙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撰写课堂教学反思与案例, 注意研究的自主性。
2. 建立联片教研机制, 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
在小学层次, 乡镇学区应是教研中心和有关小学教师的进修基地, 要以学区为依托, 建立起联片教研机制, 按照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及中心校带领各小学的原则, 把全镇 (乡) 小学整合划出为几个教研区。各教研区根据自己的实际, 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教研活动计划, 通过校际会课、专题研讨、专家合诊、校际互访、主题论坛、经验交流等, 积极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以点带面, 片区联动, 增进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互动研讨, 平等交流、合作共享, 提高教研水平, 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
3. 注意教研策略, 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 关注教师个性发展, 满足专业发展需求, 同时扩大教研的受益面为目标的, 在教研中要注意运用正确的策略以保证目标的实现。
(1) 以点牵线、以线带面的教研策略。集体备课———尝试课———集体反思———会诊课———再反思改进———展示课———上课者把教案及反思发到互联网上集体点评。一方面使上课的教师得到更多的锻炼, 帮助其从新手型或经验型向熟练型、科研型教师转变。同时, 也可以促进教师团队精神的发扬, 促进不同层次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2) 团组合作, 分层推进策略。
(1) 对新教师采取岗前培训与岗后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岗前培训分三步走:第一步听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观摩课, 谈认识, 谈感觉;第二步跟骨干教师进班一周, 了解学生特点, 学习备、讲、辅、查等环节的基本操作方法;第三步教研员指导学习新课标、通教材、本人登台试讲, 学校验收合格后方可上岗。上岗后, 由年级组长负责, 结对子帮扶, 坚持听课、评课, 检查该教师的进展情况, 并作出阶段性评价。
(2) 对青年教师成长可实施自学自练的“五个一工程”, 即每年详读一本教育理论书, 上好一堂校级以上示范课, 订一份相关学科教学杂志, 写一篇两千字以上的教学论文, 参与或主持一个校级以上的研究课题。组织名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的“传、帮、带”活动。学校每年组织考核, 采取“师徒”捆绑式考核, 推动全体教师共同发展。
(3) 形成年级竞争、组内合作的氛围。充分发挥年级组长与教研组长的作用, 从团结协作、集体备课、教研教改、整体成绩、班组风貌、自主创新、上公开课等方面开展竞赛, 评选优秀教研组, 使教师之间形成有序的、合理的竞争态势, 形成学校考评及奖励制度的导向, 促使教师打团体战, 发挥团队精神, 实现双赢, 逐步消除同年级教师互相嫉妒、各自保守的不良风气, 建立和谐团结、协作共赢的年级组风气, 使学校的校风、学风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3) 双线管理策略。实行年级管理和教研组管理双线并行的教学管理, 科学发挥年级的行政管理职能和教研组的业务研究优势, 以适应校本教研的需要, 达到学校导向与教师自主导向的要求。把业务研究的职能放在教研组, 努力加强教研组建设。
4. 发挥骨干教师作用, 打造优秀教师团队。
教师队伍建设, 骨干先行。对于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要抓好两个方面:一是对原有骨干教师的使用和新一代骨干教师的培养。这主要是通过师带徒、结对子、团队带教、团队带团队等形式实施。二是对现有骨干教师的再发展。对于不同层次的骨干教师制定出明确的培训和发展计划, 让他们带着具体的责任和目标, 加强业务学习、开展集体研讨、主持课题研究、开设公益课堂、举办理论讲座, 在专业知识、专业精神等方面提升自己的内涵,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教师培训中发挥更大作用。靠骨干教师的引领带动, 打造优秀教师团队, 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和特色发展。
5. 进行学科内的小课题研究, 提升师生素质。
在教师层面, 除了各级立项的科研课题外, 教学研究以教学中存在的真问题和小问题为切入点, 进行学科内部的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的研究遵循“反思形成课题———研究制定方案———实践予以检验———总结深化提升———成果应用推广”的基本思路,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善教学实践, 坚持“问题引导学习”, 实现教、学、研的同期互动, 使教师们学有方向, 研有目的, 改有实效。
校本教研,教师成长的沃土 篇8
一、专家引领
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因素,专业人员是科研的先行者,在信息和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可以为校本教研提供专业引领和学术支持,也是教师实现实践与理论的对话。因此,我校常常邀请教研专家、市学科带头人做专题讲座,答疑解惑,诊断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产生的困惑,出现的共性问题。让广大教师在与专家直接交流、思维碰撞中明晰自己努力的方向,同时得到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
二、沙龙式互动
我校经常与玉溪、茂峰兄弟学校开展沙龙式互动校本教研,其形式可分为同学科、同年段、定时间、定内容(话题)。它是以教师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广大教师展开平等、坦诚的心灵对话与思想碰撞,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中,通过个人的反思领悟,达成共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动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提出来,大家分析讨论、共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与困惑的办法。这种主动交流的教研活动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研究内容与教师的日常教学紧密联系,充分接纳教师的各种观点,并在各种观点交锋碰撞中,解决问题,形成共识;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成为问题的发现者,解决问题的研究者、参与者,同时可以得到同伴的帮助,有效地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
三、教学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这句话显然道出了反思的重要作用。撰写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因此我校在开展校本教研中把它作为重点来抓。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应对自己的整个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反思,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以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同时反思还会使教师获得一定的体验,产生一些思想火花,为新的教育理论的问世打下基础。
四、同课异构
一位名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而 “同课异构”的开发与设计,面对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对话,建构出不同的意义,赋予静态的教材以生命活力。通过“同课异构”让每位教师展示对教材不同的分析理解、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资源选用。达到对教材的“激活”,把教材细节化、情节化,使学生有认同感,从而有效激发学习动机。“同课异构”的校本教研方式既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又有群体的通力合作;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
五、现场诊断
现场诊断式校本教研,就是以教师课堂教学中某个方面,某个环节设计不合理、组织不严密、点拨不到位的地方,在课后进行会诊,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协助教师作教学行为的自我分析、自我矫正,从而追求最佳方案。这种形式既能让当事者得到提高,也能让参与会诊的教师得到提高。现场诊断的主要环节是:①听:听教师上课;②诊: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诊断,包括肯定优点、提出不足、分析原因;③探:听课教师根据某个设计不合理、组织不严密、点拨不到位的地方,提出自己的教学设想、实施步骤或方法,供大家参考;④改:授课教师根据大家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学设计与思路。
六、案例剖析
学校教研组长应积极引导教师注重收集、记录自己的教学案例,搜集教学个案,如富有生命动感的精彩教学片段,令人回味无穷的学科活动,或不成功的感到棘手的典型课例作为案例研究的资源,引导教师观察、分析、研究,在不断的反思交流中领悟到教法学法的精心选择、科学合理的分组、时间的恰当把握、和谐的人际关系及多元化的导向评价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保证,在举一反三的实践中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感悟,加快自己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实现从教学经验到教学理论的提升。
七、课题研究
教师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篇9
牡丹江市第九中学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校本培训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认为校本培训就是立足于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的需要,由学校组织对本校以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合理的利用,并有计划地对在岗教师超于本职、本岗的全面培训。实施教师分层发展行动计划,使每位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提高和发展,造就一支素质过硬、有特色的师资队伍,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以来,我校的教研与教师培训工作本着“让教育回归生活,让生活洋溢幸福”的指导思想,适应课程改革新形势,引导着全校教师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实践着为教师个人成长服务,为学生有个性地成长服务,为创建有特色的中学服务,为丹江教育课改工程服务的承诺。教师专业化发展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打造一支有实力、有特色的师资队伍是我们永不止息的追求。为此我们确立以《立足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课题题目。我校主持的“立足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于2005年4月28日被确定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该课题经过近四年的研究,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下面,将该课题研究的的几个基本问题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挑战,中小学基础教育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那么,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许多专家认为,对于中国的基础教育来说,当前最紧迫、最关键的问题是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它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因此,无论是未来社会的要求、历史的重任、时代的发展,还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都呼唤着造就一支素质过硬、有特色的师资队伍,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
2、教师发展是学校管理的使命。如何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现在与将来的关系,是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促进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必然,更是学校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在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中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重视教师的全面发展:将教师发展视为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事业、家庭、人际关系、自我发展等等都得到发展。从自己成长中,感受教学工作的意义、体验生活的甘苦、感受成功的喜悦和生命的价值。注重教师的和谐发展:人既要发展自主性、独立性、竞争性,又要发展提高社会性、合作性、集体性。注意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他人。教师个体与教师群体、群体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3、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学生来到学校,坐在教室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意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学生是发展过程中的人,是有生命意义的人,是有发展意义的人,是有自主和独立意义的人,也是有社会意义的人。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生命的每一点进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即关注学生的平等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的根本价值和功能是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个体获得幸福,促使人的人格健全,发展人的智慧,使人获得可持续发展,提升人的生命质量。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将立足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作为学校教育工作重中之重,重点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实际发生的问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个性教育,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品质,为他们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课题研究实验所要解决的问题
5、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问题,以教师为主体,强调实践反思、伙伴合作、专业引领的实践形式,是教师将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进修密切结合的,探究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研究的起点是唤醒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不满足;研究的对象是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研究的过程是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再实践,不断更新教师的观念,不断改善教学的行为,不断改进教学的效果;研究的结果则是切实解决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培养综合学习能力。通过课题研究,使广大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内容、方法、可行性以及开发教学资源方面取得理论上的发展;在教育教学的领域,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课实践模式和有机渗透模式,在教材开发与课程管理方面,提供有价值的改革经验。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引领教师的发展,把教师打造成研究型教师。要坚决摈弃“见物不见人”、“见指标不见人”、“只看成绩,不看成长”的错误倾向。
构建适应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一种学校文化现象。创新工作方法,形成学校特色,创设高质量的学校教育。
三、课题研究内容
7、打造研究型教师(形成一支队伍)
研究型教师是在持久的、日常的学校研究生活中成长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第一位的目标是引导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
8、通过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促进教师养成持续学习的好习惯的研究。学习既是研究的起点,也是研究的支撑。学习本身就是教师的专业特点,社会对教师的要求的高标准,使得教师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愈加显现。
9、建设新的学校教师文化的研究。文化是一种组织体系内部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一种单位内共同的精神追求;一种职业的道德意识基础上的共同的工作行为。
教师文化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学校为主要空间,以教师职业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现代文化观念和教育观念,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教师生活方式、思维特征、行为方式;在教师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各种教学活动、文化活动和研究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教师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教师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习惯。
四、课题研究目标
10、“教育有规律,循道而行;学生有个性,因材施教。”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抓出实效来。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抓出质量来,以课程改革为主线,国家课程个性化实施、校本课程个性化开设,增强课程的均衡性与选择性,达到“课程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目标。
11、通过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开展立足以校为本,开展行之有效的培训、科研、教研活动。充分发挥备课组、教研组、学年组的实体、主体作用,深入开展课题研讨,充分发挥“讲学稿”的实际功效;深入开展课例研讨,通过同题异构课和精品打造课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12、发挥学校的特色项目优势,深化课程改革,以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和实施凸显课程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发展学生的特长。
通过教学示范课,教学论坛,名师会诊等方式,促进个性化课堂的生成,形成教学有特点的良好局面。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13、强化过程管理落实研训有效性
要使得教研工作与培训工作能得到有效地落实,让学习质量得到较高的保证,就必须对其过程加强管理,我校在实施人文性管理的同时,也重视制度的改善和强有力的落实,从而带出、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
领导充分关注,落实制度有力。上至校长下至教师,无不是把全部身心扑在了教研工作一线,推门听课、因材指导、做示范课、评过关课,由“教书匠”到“专家型”、“智慧型”,在潜移默化中教师教研素质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学校工作首先从调查入手,抓管理,建制度,征集广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修改了教学常规工作评价细则试行稿、德育工作管理制度、教师评价考核方案和教研组考核方案,将培训和教研与教师个人以及教研组工作的考核联系起来,提升教师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习质量。
创建研训“例会制”,实现学习过程透明化。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体系,从而切切实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引领教师专业成长。2006年开始,我校逐步开始实施各类教研活动“例会制”。(1)课题研究例会制。课题申报→研究计划→每月小结→阶段小结→课题结题,每一个环节均实施全程监督管理,真正落实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发展性。
教研组学习例会制。每月要求教研组根据实际工作进度,在集体备课、理论学习、素质提升工程培训、个人经验交流等方面开展活动,实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例会制。每周,在专职副校长的主持下,各教研组就一周的培训以及教研工作进行回顾与小结,并且有针对地部署下一周的教研与培训任务。
严格制度管理,强化档案管理意识。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制度是否能行之有效地得以落实,重要的一条还是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在校本研训上,我们首先落实的是严格的考勤制度。每一次培训或者教研活动的开展,都要求教师准时到位,并且要求教师准备专用笔记本,提高个人档案管理意识,分门别类,做好各种活动的笔记以及资料保管工作。只有义务而没有权利的制度当然也是行不通的,为此,根据当前的学校工作实际与特点,我校对教师、教研组的考核以及奖惩制度又进行了一次改善,对教师个人的义务与权利作了相关规定,让教师在勤奋工作和学习的同时,能在利益上得到保障。
14、强化校本培训,教师培训形成制度。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教师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校在这方面的具体做法是:
(1)通识培训制度化:每周一一个小时的业务学习是我校一直保持的一个传统,利用这个时间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通识理论再培训。培训采取由校级领导、骨干教师轮流讲和教研组分散讨论相结合的办法,每次培训学习,人人都要写出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共同提高。
(2)学科培训系列化;与通识培训同步进行,利用每周的星期五采取由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讲座的形式分教研组进行学习,从课程标准解读到教材的通研,从外地的先进经验到与本校的教学实际进行整合,从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使课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学校开展“走进新课程系列活动”,一周一个主题,每周集中解决一个老师们感到困惑的问题、重点的问题。
15、建构校本化和学习化的课堂,使课堂成为师生学习的场所、沟通的场所、交流的场所和创新的场所。经过反复实验、研究、论证、提炼,创设了体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迁移创新”的认识过程,以及“定向—内化—发展”的心理活动规律的“自主创新学习”教学模式,确定了“创设情景,呈现问题—研讨探究,尝试解决—巩固体验,归纳总结—引导实践,深化创新”的基本流程。
建构学科化和人文化的课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让师生共建真实、生动、自主、快乐的课堂。我们在认真研究各学科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抓住各学科教学的薄弱环节,突出各学科的最基本目标,重点体现学科化、人文化和综合化的特点。
16、评课标准的改革。我们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原则是:“以学论教”并且把这个标准运用到教研活动中去,特别是在优质课的评选活动中,这个标准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它引导教师将目光投向了新课程,投向了新的课程标准,因而它起到的不仅仅是个选拔功能,更重要的是导向功能。
17、创新教师成长机制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者的热门话题。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趋向。所谓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主发展,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订、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主发展的目的。
教学反思和问题生成促进教师自主发展。教师个体主动发展的关键是自主发展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只有具有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教师,才能自觉地不断促进自我专业成长。自主发展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依赖于内外自主发展环境的创设,依赖于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评价和自主发展模式的建构。为此,我校已经于前两年开始运用“反思本”,要求教师针对平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理论学习中的体会、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澄清。或者在教研组中将问题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讨论,如:课后一起反省原有设计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在深入反思、讨论中,寻找改进策略,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再一次上课,接着再讨论。教师实践性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教师如何获得实践性智慧?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是:将教师教育的重心下移到学校教研组,通过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实现教师个人自主的实践反思与教研组同行的诊断、指导及经验共享。
五、取得成果
18、通过开展《立足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课题研究,我校着力打造由名师、骨干教师组成的优秀教师团队,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现15人)、教学能手(现42人)、教学新秀(现23人),骨干教师(现36人)达25%以上,市级名优教师达20%(现30人)并充分发挥其在师德师风建设,在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19、几年来,围绕“十一五”期间科研课题的开展,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理论学习和经验交流的气氛。学校开辟了教师论坛和课题开发小组,教师撰写论文、个案千余篇,有一批有一定质量的研究论文在全国、省、市级发表或交流,并入编多种论文集。学校多次荣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国家级课题研究先进集体、省阶段性研究先进集体、“基础教育教学评价试验项目教改”实验中获省级先进实验单位等等。有多人被评为省、市级科研先进个人,一大批青年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逐渐成长起来。
20、教师教学行为正在逐步发生改变。大部分教师通过培训改变了过去教师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授课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的体现,摆正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发现者,而不是主宰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注重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逐步发生改变。教师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的转变带来了学生的变化,学生一改过去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机械地应试练习变为现在的参与式学习,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去,积极地动脑、动手、整体感悟,用观察、模仿实验、感悟、猜想等手段收集资料,获得知识,获得体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眼睛亮起来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正是在全校教师的热心支持和努力下,才使我校“十一五”期间科研活动在不断开花结果的同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并以其无限生机与活力,带动着我校一大批教师在教研科研的道路上大显身手,不断实现突破创新,也促进了学校的办学思想不断端正,学校的办学自信心、办学水平和综合发展水平稳步提高,更使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和学校的风貌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誉。09届初三学生毕业合格率力争达90%以上,升入省级示范高中比例达30%以上,普高30%,职高20%,学生自由选择率达20%。初
一、初二夯实基础,确保巩固率,并力争提档升级,学生合格率达95%以上。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我们虽然取得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深入研究。主要有:
1、如何利用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效率、如何加强与社会教育力量的深度整合,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如何形成更为灵活和有效的校本课程评价机制,进一步凸显学校特色
3、善于组织各类教研活动,但对实现教研活动的有效性研究不足;组织策略仅围绕能搞成几项活动而展开,缺乏必要的运筹,谋划和有效地实施。
4、功利观念过于强烈,教学研究活动一实施就要有收获,一行动就肯定得到成功的观念,成为表述校本教研的突出现象,弱化了教育研究的科学性,缺乏对校本教研工作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正确认识。
【教师校本教研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小学教师校本教研训教学总结05-09
教师如何做校本教研08-21
深化校本教研工作,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12-09
萝北县教师进修学校校本教研工作总结09-14
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检查制度10-10
搞好校本教研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11-16
《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助推器 》学习心得体会11-24
中学教师校本培训总结08-27
教师校本研修个人总结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