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校本教研

2024-09-17

谈校本教研(共8篇)

谈校本教研 篇1

也谈校本教研

陈丁香

校本教研是指研究的中心在学校,以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现代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专业引领为催化剂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校本教研是广大教师人人参与,和自己的教学直接联系,以教学实践为基础的研究。又有十分明显的群众性、实用性。是以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得失,丰富教学理论,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研究。然而,我们的老师认为,教师是传授知识的,研究则是上级教研部门和专家的事,好像与自己无关,这种思想导致他们轻视校本教研,教研活动不积极,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因此,很有必要谈一谈校本教研的必要性。

一.校本教研的意义就决定了校本教研势在必行。开展校本教研是为了解决本校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困境和突出问题,这是研究的目的和方向,具有指导性。它立足校情,解决本校一些共性问题,对症下药,形成学校特色,这是专家学者所无法解决的,它不是空悬的,是与校情紧密结合,具有明确针对性。校本教研的核心是教师,他们既是教学研究者,又是研究成果的应用者,于教学研究一体。校本教研十分重视研究结果的实际指导意义与操作性,这是其价值所在。这些突出特征,就体现了校本教研的必要性。

二.校本教研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学校特色更加明显,学校逐步成为教学改革和课程实施的中心。学校的传统功能发生深刻的变化,学校不再是仅仅传授知识的地方,而

是日益成为研究的中心,学校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教研兴校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同时也体现学校的品位。学校要持续发展,充满活力、永葆生机,校本较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它是针对学校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及时加以解决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是学校生命的良师益友。

三.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走向成熟的需要

学校的主体是教师,课改的成败于教师。课改是一项开放的、民主的探索过程。教学方式没有现成的模式,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需要广大教师在实际中立足校情,具体解决。校本教研能促进教师主动自觉的学习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素养,促使教师形成科学态度、探素精神和研究的勇气,能促进教师练就采纳、筛选运用信息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补充和更新。提高了教师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学者型到研究型的转变。使得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教学效果,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教学名师和骨干

四.校本教研是改变传统研究模式的需要

以前的教学研讨多是听专家报告,与专家座谈,吸收专家一些高明理论,但专家的言论只适合某种情景,并非万能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对教学指导意义不大。或者是上级研究部门向教师传达一些新的理论,灌输一些新思想,教师总是被动接受。或者是为了完成上级的课题任务而展开的研究,脱离学校实际,对自身和学校的发展没有多大的意义。而校本教研是一种民主平等,人人参与,各抒己见,切合校情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一种主动愉悦式的,体现自我价值的研究,为自己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五.校本教研是教师相互学习的需要

课改实施中有许多问题个人无法解决,校本教研打开思考探索之门,通过教师间的交流合作沟通,营造了宽松的氛围,顺利解决了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共同得到提高,体现了集体的智慧。许多教师喜欢向专家学习请教,然而,我们身边就有许多优秀教师,省市级模范教师,他们的教学思想、风格、教学理念、教学经验、管理方式被省市区其他学校学习转载,他们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论文评选,获省市区各项奖励,可是我们教师对他们却熟视无睹,不了解他们的教学成果。舍近求远,总认为熟悉的地方没风景,老婆还是别人的漂亮,让身边的资源白白浪费,失之可惜。放着母乳不吃偏要吃奶粉,放着家乡菜不吃偏要吃西餐,难道外国的月亮真的比中国的圆吗?其结果只能是鸡飞蛋打。

综上所述,校本教研势在必行。它有利于教师自身提高,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加强校本教研,大兴教研之风,充分认识校本教研的目的意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样才能使同志尝到校本教研的甜头。要想立足于岗位不被淘汰,站在课改的风头浪尖,成为学科的支柱,赢得学生的欢迎,同志的认可,领导的肯定,必须积极参与校本教研,从集体中吸收营养,壮大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努力成为校本教研的主力军。

谈校本教研 篇2

一、教研性质不同——围绕问题提升研究

常规教研是按既定教材内容预设教学计划进行一般性研究;现为问题科研, 即把教学问题作为科研课题来研究, 注重问题来源于教学实践, 反过来又在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注重概括、提升并探索规律。校本教研的课题, 应该具有解决学校现实中有针对性的问题, 特别是有利于解决新课程改革中和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或困惑, 把教学中产生的“困惑”作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继而上升为研究课题, 积极反思实践和行为跟进。所以, 校本教研的研究方式和过程有别于常规教研。当然, 教师研究的问题, 既可以是自身教学中产生的, 也可以借用、尝试、反思同伴的教学问题。我们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 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 鼓励教师大胆地各抒己见, 多纬度启迪, 对教学问题的提出与研究, 解决得越好, 越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当前科研课题的重点是:如何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学科课堂教学中, 组织教师针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反思”和“行动”。我们提倡“人人有课题, 个个在研究”, 但是, 必须扬弃过去那种“假、大、空”的课题取向, 倡导教师课题研究的“真、实、小”。

二、表现特征不同——围绕问题整合研究

过去是以学科教研组为中心开展常规性的教研活动, 通常是按学习单元计划和安排, 先教后研, 研后无续, 组织的交流多局限本组, 研究问题的深层性是可想而知的;现在却要打破学科本位主义的教研活动, 体现的是以校为中心的整体性教学研究活动和管理机制, 研究的对象、内容、功能等都发生着变化, 注意教研内容和方式的整体与个体有机结合、学科与学科间的有机整合, 注重研究问题的生发性、问题研究的过程性、研究效果的价值性。所以, 教师要积极倡导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

三、行为模式不同———围绕问题主动研究

“上课——听课——说课——评课”是过去常用的被动式教研模式, 教师对教研活动的参与、表达或接受存在很大程度的被动性, 而把“问题——设计———行动——反思和总结———再到发现问题”作铺垫的主动式校本教研, 则极大地调动了教师自主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因为这样的教研活动是为了解决自己的教学实际问题或困惑, 并希望在得到同伴帮助中受启迪, 在共享研究成效的同时, 为自己存在的教学问题作深入的反思研究或生成新的教学问题并再次实践性研究提供了借鉴, 必然会产生再实践、再研究、再思考的主动意向和行为, 由此也期盼着专业引领的再提升。

这样, 就能促使自己主动学习与探索、研究与总结, 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校本教研, 重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表明, “经验+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所以, 提倡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 保持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 并注重纵向的理念引领, 三者的整合, 构成校本研究核心要素即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自我反思 (教师与自我对话) :是指教师把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 不断地进行审视、深思、探究与评价, 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 进而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

同伴互助 (教师与同行对话) :是指利用教师之间的专长或经验, 以合作学习的方式, 进行教学观察与回馈, 达到教师共同成长的目的。

专业引领 (实践与理论对话) :是指应用先进的理念作指导, 在专家与骨干教师协助与引领下, 使研究的问题持续、提升与发展, 研究的结果更有价值。

三者关系: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具有相对独立性, 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

四、活动要求不同——围绕问题规范研究

过去的常规教学研究的要求, 是按学科制定教研计划, 学校设定教研时间, 学期开展一次集中性教研活动, 期末上交教研活动记录本, 这从表面上看是规范要求和实施, 但实质上是存在既定性、盲目性、无序性等问题, 更难体现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和成果形成的价值性。而校本教研则是以教师产生的问题为研究内容, 将问题归纳入组, 先以组为单位定一个问题课题, 并以此拟定实施计划, 开展经常性的课堂教学实验反思研究活动, 及时记录校本教学行动研究实验反思情况。每次教研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指向性, 记载定期研究反思的问题和推进研究的情况, 及时向有关研究管理部门反映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反馈研究进展情况, 确保教学问题研究向纵深发展。一次活动一个专题, 将“随堂听课、课后评课、评后反思”为全新教研常规。学校建立教学问题研究课题申报、填表、备案制, 按学科组设立研究资料档案, 将监控与指导有机结合。同时, 小组或个人可以自愿确定教学研究问题和自主聘请研究成员, 一旦向学校申报、填表、备案后, 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研究阵地, 按拟定的“问题课题”研究方案开展教学行动研究活动。

五、成果形式不同——围绕问题有效研究

过去常规教学研究的有效成果, 主要反映在两方面, 即研究课的展示和自发的零散的感悟文章, 或常规的教研工作总结。校本教研体现的是“问题———设计———行动———反思和总结———再发现问题”过程性的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 具有研究的目的性、持续性、价值性, 它的有效性呈现是多纬度的, 如经常性研究课的展示、课堂观察反思记录、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研究报告、教学问题研究报告等。围绕问题有效研究, 其成果反映必然是多样化的。

从2008年9月起, 双江县忙糯乡教育办公室在7所试点学校开展了“校本教研实验”。经过历时四年的探索, 从叙事研究切入, 逐步开展了教育网志、课堂观察、教学案例等方面内容的实验研究, 并组织部分学校开展了案例分析教研活动等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 对如何构建校本研究的活动平台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在此基础上, 总结并提出了全乡校本研究有关经验成果和推进策略的建议, 从中可以看出我乡对校本研究开展所形成的特色思路、所取得的突出成果。

谈校本教研 篇3

关键词:网络化校本教研;常规型;开放型;无障碍沟通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2-0009-03

一、利用校园网,延续和丰富常规型校本教研活动

1.学习交流式

立足现状,打牢基础,大力开展课程标准、教材的培训。每学期开始的第一个月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主题的教师培训活动,我们结合制订学科教学计划重点组织新教师进行读好“三本书”(即:教科书、课程标准、教师用书)的全面培训,教师在专设的学习笔记上做好摘记,写好学习心得,教师将学习心得发布于校园网上,供其他教师借鉴、讨论。以教导处定期抽查、教研组每月互查等形式加强管理,并列入考核。通过培训提高了广大教师掌握课程标准和使用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的能力,保证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顺利实施。

2.微格点击式

微格点击式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及相关理论基础上,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录像后,利用声、像手段对具体的某个方面、某个环节进行选择性模拟,事后反复点击、回放相关镜头,使教师形成清晰的自我图式,仔细琢磨、研究的过程。利用声、像设备把讲课过程客观地记录下来,在实践中我们把教师的录像课放在校园网上,组织教师认真观摩、研讨、交流、共享,这样的教研方式不仅能帮助教师及时看到自己的教学行为,主动矫正不良的语言习惯及多余的动作,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大家在真实的情境中捕捉住共性的问题深入分析,切实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提高教学创新能力。比如针对“如何有效地警惕教师口头评价的思维定势现象”这个主题,我们可以从录像资源库中截取各类思维定势现象(包括以教师自我为中心、以优等生为中心、追求整齐划一的答案为中心等)放映,使大家产生“旁观者清”的效果。这对促进教师主动建构、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作用非凡。

3.案例分析式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例引领是一种方便、快捷、收效高的教研方式。在日常教研活动中,通过每月围绕一个专题、同看一节全国优秀教学课例(光盘)、以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作为研究对象,重现情境具体状态、发生和发展过程,并展开讨论,促进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感悟,使自身的课堂教学进一步走向理智,并依此了解和分析相关或相对的事物或对象,借助一定的理论支持进行分析,总结教学策略,形成一个课堂实录与点评案例,发布于校园网上,供教师借鉴、讨论。如2008年3月,教师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从一个主题教育实验兄弟单位引进了一节课堂实录,组织全体教师观看。在讨论、研究中,教师们豁然开朗,投入实践与研究之中。几年来,案例成为我们推进课程改革实验的有效策略。我们曾经对案例有过这样的描述:案例是教育思想的形象描述,案例是教育过程的生动显现,案例是操作经验的有机渗透,案例是理论和实践的联姻结晶。以课例为载体,在问题中引发教学认知的内在冲突,在思辨中促进教师的反思与建构。

4.听课说课式

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是一种很好的校本教研方式。问题在于如何提高教研组及校际性公开课的研究实效。为了避免活动时授课人唱独角戏、听课人三心二意、评课人蜻蜓点水的现象,我们提出了“人人须实际评课”的要求,即我们在校园网设置了专门栏目,设计了统一的评课模版,授课人须将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教后反思等课堂实录内容发布在模版上,主持人根据课例探讨的要点对课堂实录进行评析。比如,语文组教师把《搭石》和《晏子使楚》的教学实录发送到网上,主持人就“教师指导学生品悟语言用了哪些方法和策略,是否达到目标”、“教师在语言积累和运用方面采取了哪些办法”、“教师的语言是否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心灵的感悟”等通过课例共同研讨。最后由主持人在网络中对教师的评论进行梳理,将评课观点整理成书面文字发布于相应的模版上,即使是未参加听课的教师也可以根据授课人的设计,参与讨论。

二、借助校园网,实现开放型校本教研的深入探讨

“校本教研”以校为本,并不意味着学校以及个人可以自我封闭。我们坚持以开放的心态,主动加强学校与外界、个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研究力量的有效整合和互动,表达渴求专业引领的意愿并付诸实践。

1.教研沙龙式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活动倡导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开展主动参与式教研。我们成立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会,将科研热情较高、有志于教育科研的青年教师组织起来,以“沙龙”的宽泛方式,定期举办活动。每次“沙龙”前,组织备课组长集会,每位组长先将收集的本组教师上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困惑进行整理,然后将存在的共性问题确定为本周课堂教学要解决或尝试的主题,大家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引发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比如在书香班级建设大讨论中,大家都把自己的班级读书计划和操作要点发布到网络中,就如何实施班级读书会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学校整体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受到了大家的普遍欢迎;“沙龙”后,由组织者将活动主题和形成的主要观点发布于校园网,全体教师可以在网上继续进行更广泛的深入研讨。

2.名师工程式

充分发掘校内和校外优秀教师的人力资源,合力打造“名师工程”。 一是坚持开展“导师制”工作,为青年教师成长筑路搭桥。开展“导师制”工作,首先为骨干教师分解任务,每位骨干教师带4位青年教师,签定奖惩明确的《师徒结对协议》,定课题、定任务,限期出师。由他们负责传、帮、带,效果极为明显。每一期“导师制”工作的开展,都会有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并逐步成长为学校骨干教育教学力量。二是学校组织实施“名师工程”,对青年教师给予任务,鼓励他们做科研型的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把上好“三门课”作为青年教师步入名师的“三步曲”。即“推门课”——事先不打招呼随时进入教室听课;“开门听课”——组织全体教师观摩;“出门课”——对涌现出的教学能手,推荐参加乡、县级课改优质课评选。通过赛课等环节产生“名师”,并对他们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和物质奖励。促使他们提高教学水平,人人成为教学能手。通过签定协议,每年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过程与结果在校园网公布,供大家督促。

3.专题论坛式

在课改实验中,根据涉及教育观念的更新、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教学过程的变革、教学方式的革新等问题确定研究专题。结合课题研究、先进教学方法的推广,确定骨干教师进行理论专题讲座,根据理论指导,结合年级教学内容,组织全体教师集体备课,进行“说课设计”说课,做好准备工作,接着推选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然后组织集体评议,总结部署下段工作。形成了“理论学习——专题讲座——说课设计——示范观摩——集体评议——定模推广”的新教研模式。激发了教师人人参与、互帮互学的工作热情。为此,我们在校园网也设置了专门栏目,设计了统一的论坛模版,骨干教师作为主持人须将演讲稿发布在校园网上,有关教师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与论坛主题的关系,将听后感整理成书面文字在一周内发布于相应的模版上,其他教师可有选择地参与观点发布。

4.优课评选式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因此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是校本教研的核心。通过评价产生激励作用,激发教师内在潜能。为此,我们推出了“月末相约新课堂”的课堂教学评等定级活动,所有专任教师(包括学校领导)均参加课堂教学评等定级活动,评等定级以上课、说课、评课为主要形式进行。 学校根据教师上课、说课、评课水平,并结合师德表现、科研水平、教学质量的综合考核,评比出学校的“优质课”。“ 优质课”获得者每年将按照学校制定的《华强小学教育科研奖励暂行办法》进行考核和奖励,并在参加县级优质课评选推荐、职称评聘、先进评选、骨干教师确认等方面予以优先。另外,我们还举行组内评比“首席教师”、“创新教师”、“新秀教师”等等,满足不同层次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使教师产生自我完善、积极向上的动力。校内各种类型的公开课,都需将教案、设计意图、教学反思等发布于校园网,供大家学习、讨论。每次活动通过“人人做”、“人人说”、“人人评”、“人人写”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5.专家引领式

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不可或缺的因素。离开了专业人员等“局外人”的参与,校本教研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的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因此,我们在举行规模性教研活动时,主动邀请县教研室的专家以及一些市、县级骨干教师来校指导,进行“教学会诊”,并将他们对教材的解读、教学环节的设计、有效教学的达成,在课堂中尝试的一些新思路、新想法或者在实施中发现的新问题等指导意见整理后发布于校园网,供教师们学习思考。

三、依托校园网,实现网络型校本教研的无障碍沟通

依托校园网可以实现无障碍交流的校本教研,这是“网络化教研”的最大优势。

1.网上论坛式,即模拟的网络论坛(BBS)

利用网络的优势,成立备课组,实行电子备课,建立备课包、课件包、资源包,并将资源放于校园网上,做到分工合作、定期交流、资源共享。我们还模拟互联网中常见的“论坛”模式,在校园内部网上设立了一个“网上教学论坛”,为教师们提供对学科教学的有关问题开展专题讨论的平台。“网上论坛”实际上就是一个虚拟的教研中心,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及要讨论的问题随时发布到论坛上(发帖);有想法要说的教师可以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跟帖)。这种方式有助于教师间不受时间、人员、空间限制,经常性地交流研究、集思广益,也有助于教师教研方式的个性化发展。目前,我们已经开辟的“网上论坛”类型主要有教学论坛、德育论坛、科研论坛三种。初期阶段,主要由部门主管、骨干教师在相应的“论坛”上“发帖”,提出相关论题,供教师们“跟帖”,既学习讨论、发表观点,也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发现值得集中讨论的话题。我们规定,与“发帖”人同组别、同学科的教师必须“跟帖”,其他教师选择“跟帖”。为了便于检查与浏览,学校设置了统一的论坛模版。这样一来,就有更多的教师有机会发表意见,互相交流,互相启发。

2.电子邮件式

这是利用互联网与外界实行双向交流的一种便捷方式,适合任何有条件上网的教师。对时空无限制,成本低,速度快。利用群发邮件、邮件列表等技术可以在特定人群范围内进行广泛教学研究,完全可以代替传统的信件和传真。目前,我们为每一名中青年教师申请了一个免费的163电子信箱,统一进行了有规律的编号。根据教师的任教情况和实际需要,为教师们提供了一组电子邮件列表,主要是市、县教研室的相关教研员。我们要求教师针对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主动、虚心地通过发电子邮件方式与教研员联系,寻求专家的指导。当然,我们也鼓励教师通过E-mail与外界进行更广泛的教研交流。

3.参与网站式

学科网站是由教育部门、学校、教师以及其他关注教育的人士建立的。以“亲近母语网”为例,它包括了活动公告、新闻中心、研究中心、课题实验、历届论坛、童书评选、读写大赛、培训中心、亲近母语论坛等内容,并且随时都在更新内容,登录“亲近母语网”,可以及时了解儿童阅读最新动态,把握儿童阅读信息,下载教学资料,发布反馈意见,实时地接触最新的教学理念。我们鼓励具备技术的教师利用搜索或链接访问其他教育教学专业网站,通过网络,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实现更广泛的同伴互助,寻求更多层次的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

以上所谈,仅是对校本教研与网络化校本教研机制基本框架的几点粗浅认识。我们期待着广大教师都能从“教”和“研”上去认识网络化校本教研,把网络化校本教研作为校本教研的补充与丰富,作为教师个性化教研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方式,使研教各方随心所欲地实现无障碍交流,使之真正成为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浅谈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篇4

[摘要]校本教研的关键是实践,在实际的操作中体验,通过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和教学目标落实等研讨,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和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校本教研问题行动研究

校本教研是非常具有实践性和实际意义的,如何开展校本教研,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笔者认为校本教研的关键是实践,在实际的操作中体验,通过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和教学目标落实等研讨,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和教育教学质量。

一、寻找问题、聚焦问题

首先,以教学课例为载体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研活动中就会人人有话说,有问题可谈,教学中的问题才容易被发现,个人的智慧也容易被激发,课改理论较容易与实践相结合);其次,罗列问题;第三,教师围绕所寻找的问题聚焦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循环思考,依据本校、本学科特色,最后确定将进行研讨的问题)。聚焦的问题应是所有问题中最主要的,通过本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解决其它的问题。其实,也就是挖掘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发现某个值得“追究”和“设计”的“关键问题”。教师可以在后续的教学中进一步“想方设法”(设计)去解决这些困难,解决这个“关键的问题”。

二、规划“校本教研”活动

听课后,活动组织者根据确定的研讨主题制定校本教研活动计划,提前安排好活动环节,做好人员、材料的准备,明确活动分工,确定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授课时间、地点,确定反馈记录、主导总结的教师。

三、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教学过程

规划活动计划后,接着进行集体备课,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教学过程。校本教学研究中的“设计”意味着发现某个值得追究、追踪的教学问题,在接下来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的设计(集体备课)中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即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在寻找问题解决策略中要关注:

(1)教师的自我反思。用心去琢磨、去设计,经过与同行的交流、合作、探讨,进而反思,承认、允许、鼓励教师用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实践性语言讲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生的教学故事,了解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问题出现之后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决,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中又遇到了什么新的障碍,等等。

(2)参与研讨的教师每个人必须有负责任的发言。通过集体备课,每位参与者进行自主独立的思考并将各自的思考讲出,进行碰撞和交流,寻找共性和个性差异。

(3)集体的智慧。针对提出的问题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将教研活动提升为促进每个人发展的活动,可以让青年教师先发言,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教研氛围将更活跃,大家的发言交流就更深刻,更有意义。

四、听课观察

教学策略设计好后,接下来的“行动”既包括教师的“上课”,也包括相关合作者的“听课”。

根据事先制定的教学策略,由授课者将集体智慧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开展课堂教学,参与研讨活动的老师进行听课观察,关注所设计策略是否合理、有效,并思考采用其他的教学策略是否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五、评课分析及时总结,教师反思、提升

通过“行动”即授课来引起教学实践的“改进”,并在“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原先“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和“问题”在多大程度已经解决或没有被解决。

就教师的“上课”而言,“行动”不仅意味着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策略是否能够解决问题,而且意味着是否创造性地执行“事先设计”的方案、策略。教师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教师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教学事件,去灵活地调整教材、调整教案、调整预期安排的教学进程。通过教师反思,寻找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应对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行动”结束后,回头思考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查看所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如果问题没有很好的被解决,需要进一步理清究竟是由于所设计的方案本身不合理,还是因为方案的执行发生严重偏离,针对问题症结所在,进行反思,并逐步将问题解决。

六、校本教研的持续性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一个问题的研究解决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教研过程应咬住问题的尾巴,连环推进,一段时间后,将会发现有新的变化,解决问题的思路将会拓展开。

研讨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研讨,观察自己有什么变化?有什么改进?对研究的认识,对问题的敏感性是否提高?研究过程出现了什么新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逐渐提高自己的技能(包括发现问题,质疑、回应同伴的技能;剖析自己的技能;倾听、评课的技能)。

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工作汇报 篇5

一、我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几种做法

(一)、加快课程改革步伐,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为此我校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学校的中心工作来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是坚持以辅差培优的方式,培养年轻教师;坚持“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思路,激活课堂。始终立足课堂、放眼课外、优化教法、渗透创新、深化教改,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每个老师自命课题,上“诱思探究”研究课,将诱思探究理论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在此课堂教学大赛中,涌现出了一批理念新、基本工扎实的骨干教师。二是结合课改,加强教研活动。利用高一课改的有利时机,教研室每月召开二次研讨会,加强了大教研活动,各教研组开展了学科周活动;同时又派出许多教师到外校听课学习;我们与山东淄博三中、佳木斯一中结对子,邀请了佳木斯一中校长到我校讲学,淄博三中为我校赠书,派部分教师到郑州四中、安徽、西安等地参加全国“诱思探究”研讨会,并在我校成立了“诱思探究”理论学习小组,有效的推动了我校教科研活动的开展。许多教师的论文已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受到好评。三是狠抓高

三、初三的教学工作,积极组织各类竞赛活动,为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夯实了基础。面对高中考,我校采取高三月考、联考,高考、中考直通车辅导;专题讲座、专题研讨,抓特征,找差距;请有经验的教师到我校进行专题讲座等形式,高考升学率逐年有所上升。

(二)、科研兴校,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准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教科研工作则堪称这条生命线上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为了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势地位,在老师中牢固树立科研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加快教育科研步伐,增加跟踪前沿知识的能力,整体提升教育教学水准。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以刚启动的高中课程改革为动力,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结合本校教学实践,深入探讨“诱思探究教学论”这一课题。校领导结合“课改”学习,组织教师努力探索,提倡精导巧练,优化教学过程。

高水平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也是时代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挑战。素质教育呼唤着高素质的教师,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领导更加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认真实施“师表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继续教育工程”。开学初,学校公布了《骨干教师评聘条例》,将一批事业心强、业务精、教学效果好的把关教师评为学校骨干教师,此举极大地鼓舞了全校教师的敬业奋进的士气和为教育事业拼搏的热情。“青蓝工程”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青年教师接上班,学校工作才有后劲,教育、教学才能持续发展。为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学校采取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方式,着重在组织教学能力、管理能力、课堂教学经验方面给予青年教师指导、帮助,给青年教师压担子,并定期组织全校公开课、观摩课、实验课等,尽可能多地提供学习机会,力求给青年教师以最广阔的提高素质及发挥才能的空间,有许多青年教师成为校、区级骨干教师,还有不少青年教师成为区科研课题组的成员。

教育科研工作既能提高教师群体素质,又能提高办学品位,丰富了办学内涵,通过教育教学的不断研讨,我们欣喜地看到,老师的角色、教学方式、创新精神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为___中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分科教研,合作交流。

学校调整教科研体系,完善了以教科室、教导处为龙头、各教研组为基本单位、各教学班为教改基地的实验体系。实行分科教研,合作交流。

(1)分科教研的主要内容

一是针对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二是通过听课交流、听课指导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三是根据学校提出的研究主题开展研究。

(2)合作交流的几种方式

一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的交流:一月一次的三级交流;校长、教导主任定期、不定期的参加教研组的活动。领导成为教研的参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二是教师之间的交流:集体备课、案例分析、不同学科的教师共上一堂课,学术沙龙。目的是对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学习借鉴别人经验,查找不足。三是校际之间的交流,校本教研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问题进行的,但它又不完全局限于本校的力量。应搞好校与校之间的信息互通和合作教研。

(四)、任务驱动,保证质量。

(1)教研组定期活动(每周一次)与分散活动。以分组教研的内容为主,鼓励教研创新。

(2)教研组每月一次教研公开课,进行案例分析,使评课过程成为教学研究过程。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教师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

课前反思:新旧教材有哪些不同、新课改的思想如何渗、三维目标如何落实、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等等。

课中反思: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反思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反思:上完课后,回过头来看看,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哪些是成功的等问题,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

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

(×)每学期一次课题汇报。总结阶段性成果、交流课题研究经验、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5)每学期举办一次“学术沙龙”。学校不限主题,教师自主发言,可以是本学期的经验总结,也可以是对某个教育问题的理解。

(6)每个月举办一次读书论坛活动。贵在交流学习,督促教师读书。

(7)每学期办一次专家讲座或教学指导活动。专业研究人员以其开阔的视野、前瞻的理念、渊博的学识,参与“校本教研”,能使“校本教研”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进行,必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学校的深层次发展。学校适时的聘请专家来校进行教学指导(先后聘请了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傅东樱教授、宁夏大学谢保国教授、银川九中陆三柄老师、中卫中学有名数学老师蒋老师等),教师们可在与专家的互动中,在真实的课堂、参与、交流、研讨中,实现真正的提高。

二、我校开展校本培训的几种做法

1、内容讲究实效

校本培训工作应以学校整体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本,注意培训的系统性,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在“实用、有效”上作文章。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发挥被培训者的主体作用,使参加校本培训变为教师自身的发展的需求。其次,针对教师现状,充分考虑教师已有的教育经验,不做重复的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提高教师素质是学校工作的长期任务,为适应教育的发展,学校应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培训内容,一方面着眼于课程、教材、教法、管理中的问题,紧密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以问题的提出为根本,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本着学校缺什么专业教师就培训什么教师,教师缺什么素质补什么的原则开展校本培训工作。

2、形式灵活多样

校本培训工作主要是以教师的在岗培训为主,因此要做到灵活多样。我校的培训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要求教师每年定一本教育杂志和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并把自己认为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摘录下来,每月写一篇学习心得。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集中培训或请专家来校作×次专题讲座,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二是信息交流和人员交流相结合。学校除把其他学校的教改信息传送给教师以外,还选派教学骨干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本学期我校启动了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包括中层领导在内的全体教师到家外地名校参加一周的轮训,收到了良好效果。三是自我钻研与集体研讨结合,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围绕学校的主导课题,确定好自己的教研小课题,采取分散研究,集体研讨的形式,以教促研,以研促教。

三、努力方向

做实教研活动 加强校本教研 篇6

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课程改革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多年来,我校以做实教研活动为抓手,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为载体,探索适合于我校实际的教科研模式。

目前我校的教研活动已经充分体现了教研行为的自主化,在教研活动之前,教研组长首先将活动方案递交分管领导及负责该学科的行政领导,共同商榷活动议程及研究主题;在开展活动时,结合学校目前讲学稿的使用,使得每次教研主题专题化、教研内容系列化,如今为了提升教研组长自身的组织研究能力,我校除了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之外,还采用了组长在本校内跨学科参与教研活动,充分利用本校资源,让组长们在参与中学会反思,在活动中学会吸纳,在领悟中学会调整,在合作中学会成长。切切实实地做实我校的教研活动,提升校本教研。

物理组:做实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我校物理组全体教师为了把课堂教学研究做实做精,把初中物理教材中大家认为较难上的一些章节,采取了以下一些程序和方法。首先进行集体备课;接着由一位老师去上课;再大家一起评课,讨论上课的效果和思路,并达成一致,形成一堂“最佳”的上课模式;最后由一位老师执笔定稿形成一个由集体智慧而成的通用教案存档。

通过以上方法大大提高了各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以老带新,最后达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目的。(周平龙)

做实校本教研的认识与体会

作者: 长海县小长山中心小学 刘美成发布时间:2006-04-25 12:21:49.0

通过开展校本教研 , 学校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 这些变化突出地体现在教师身上。激活了教师的“ 特长 ”;激活了学校 “ 教学 ”;激活了 “ 科研 ” 气氛;激活了教师的“能力 ”。参加过培训的教师人人都有一定的成果 , 故而他们充满自信 , 任何事都敢于尝试 , 乐于奉献 , 其本身的能量得到相应的释放 , 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几年来 , 我校把校本教学研究看作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以课改理念为先导 ,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 ,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 切实抓好校本教研工作。下面就工作中的几点做法向大家做以交流。

一、建立以校长为带头人的校本教学研究领导机制 , 提高教师自觉实施校本研究的主动性

为了确保校本教学研究能够顺利进行 , 我校成立了由校长挂帅 ,村小校长、教研员、教研组长、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 , 具体实施指导、检查和评估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分工合作 , 形成各级管理网络。校长同教研室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 教研室负责指导教研活动、开展组织交流、管理、检查和评估 , 由教研组长和各科骨干教师组成分学科的课题管理小组 , 负责本学科课题研究的活动组织、交流、总结等 , 各分校校长负责本校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加强学习和培训 , 提高教师校本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校本教研 “ 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 ”, 如果不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 , 就不可能深入的进行研究 , 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研究。所以我们认真地抓理论学习。通过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 , 组织教师学习课改理论 , 引导广大教师正确理解校本研究的意义、目的、实施方略和要求等。集中培训由校长组织观看校本教研培训光盘、课改专家讲座 , 介绍如何写好案例和教学反思等。个人学习以《教师行动研究》等校本教研材料为主 , 教研室也及时将一些好的教学信息、教研材料从网上发到各村小 , 要求做好学习笔记。各分校组织学习情况检查与交流 , 采取参与式讨论形式 , 保证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提高 , 切实让他们认识到校本研究的重要意义 ,并能积极投入到校本研究的实践中去。每学期都抓教师的 “ 三字一画一话 ” 的培训 , 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2、树立人人参与的研究机制。

校本教研从本质上说是以教师为本。所谓以教师为本 , 就是一切为了教师、一切依靠教师。所以在进行了大量思想工作的基础上 , 调整了对教师的考核办法 , 把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过程和结果纳入到考核内容之中。要求所有教师一起参与 , 把校本研究思路渗透到每一个班级 , 每一学年段 , 做到师师互动、上下投入。每位教师都要有研究专题 , 由中心校统一制订专题研究卡 , 不定期检查、指导 , 实行动态管理 , 期未时要上交研究材料 ,存档管理。

二、确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 提高校本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校以提升教师的反思交流能力和同伴协作能力为出发点和着重点 , 循序渐进 , 不断改进和完善 ,逐步形成直接的、民主的、有效的、开放的学校教研制度 , 使教研方式能更好的服务新课程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 在研究中形成学校特色。

1.建立以 “ 群体教研 ” 为特征的教研网络。

我们坚持 “ 乡、校、组 ” 三级教研网络 , 发挥各级教研组织的作用。乡级教研引路 : 学期初教研员举行专题讲座 , 提出教学要求 , 明确研究主题 , 同时开展引路课、专题研讨课、教学评优、课堂教学竞赛、村小校长导课、教学诊断、骨干教师达标课、新教师汇报课、教学实验汇报课、外出学习汇报课、教研员展示课等教学研究活动 , 丰富了教研的形式和手段 , 使教研活动充满了活力。村小教研由村小校长组织 , 每月不少于两次 , 每次不少于两节课 , 要有主题 , 要与中心校打招呼 , 教研材料要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至各分校进行交流。提倡跨校联合教研 , 充分发挥学科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教研组活动要自定课题, 投课者、学习材料、集体备课内容 , 青年教师要上交说课稿和评课稿 , 授课教师要围绕自己的校本教研专题上课、说课、评课 , 为了提高年级组和教研组的活动质量, 中心校加大检查和指导力度 , 每次活动都派相关人员参加 ,学期末评选优秀教研组。各级教研密切配合 , 相互促进 , 形成合力 ,充分发挥了中层干部和教师教研的积极主动性。中心校的专题讲座由校长、教研员、分校校长、教研组长轮流负责 , 教材辅导由教师分担任务。提倡教师搭对子合作研究 ,骨干教师要与准骨干教师或新教师结成师徒帮带对子 , 做好 “ 传、帮、带 ”, 做到 “ 三个一 ”。一是指导新教师上一节学校或教研组的研讨课 , 二是写一篇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分析 , 二是共同研究一个专题。鼓励帮带对子互帮互学 , 共同提高 , 学年末评选 “ 青蓝奖 ”。在青年教师之间开展 “ 过三关 ” 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极大地调动了青年、骨干教师参与教学的热情 , 也促进了他们的成长。、以校本教研为契机 , 加强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 , 必须以课题牵动。我们坚持开展 “ 开放式教学策略研究 ” 教学实验和县进 修学校各学科立项课题的研究 , 形成可操作的研究策略。在学科教学和研究性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 规范制度 , 加强管理 , 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研究内容 , 促进学生 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以课外阅读、生活发现、学科活动为主要内容 , 加强研究 , 建立校本课程。教研室及时收集、汇编学校、教师的研究成果 , 如学习心得、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案例、教育“ 故事 ” 等 , 中心校定期组织交流 , 使优秀的教研资源得到传播、共享。3、创新教学研究形式 , 注重活动实效。在新课程体系下 , 教研活动不仅仅局限于钻研教材 , 研究教法和指导教学 , 更重要的是促进教师的发展与创新 , 我们在组织学习理论 ,听评课等教研活动的基础上 , 尝试了几种新的教研方式 , 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一互动式教研。以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 , 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研 , 使教师在主动参与中 , 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中 , 通过个人反思领悟 , 达成共识。

一一专题式教研。新课程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 为了学生的发展组织教学 , 为了学生的发展开展教研。比如 : 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如何让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等问题 , 围绕这些专题 , 开展研讨交流活动 , 使教研活动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一一分组式教研。在集中教研的基础上 , 围绕各学科研究课题 ,分成若干个研究小组开展研究 , 比如 : 数学学科分成了学生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小组、课程资源开发小组、师生互动交往策略研究小组等。研究小组内部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交流和研讨活动 , 学科教研员每学期组织集中交流展示。一一诊断式教研。每次教研活动 , 坚持以诊断为主要形式 , 找问题、找差距 , 交流不同做法 , 在争辩中形成新做法。

-一一录像教研。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 , 教学研究时播放录像课 ,可根据大家的需要随放随停 ,使讨论更有针对性 , 有利于发现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技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我们采用这种方法培训骨干教师和新教师 , 取得了明显效果。、教学反思一一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中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 :“ 如果一个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进行认真的总结 , 不进行寻根问底的思索 , 要提高教学质量是不可思议的。” 事实上 , 凡是优秀的教师大都具有这种好习惯。所以 , 在整个校本教学研究的过程中 ,“ 反思 ” 实际上是贯彻始终的。“ 问题 ” 之所以能够被提出来 ,“ 设计 ” 之所以可能 ,“ 行动 ” 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执行方案 , 都有 “ 反思 ” 的介入和参与。我们着重引导教师做到三点 : 找准课堂中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对成功和失败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反思之后要有所改进。教学反思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 一是教育案例 , 这是教师个体反思行为 : 二是开展 “ 教学诊断 ” 活动 , 这是群体反思。在这个过程中 , 我们还把教师的教学反思、案例、教学设计、总结等文章汇编成册 , 以供教师相互借签。为了强化教学反思在促进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 我们建立了学习、检查与交流制度。要求广大干部、教师加强业务学习, 坚持写好教学反思 , 教案检查中 “ 教学反思 ” 是否过关具有一票否决权。各分校每学期组织两次交流 , 中心校每学期举行一次交流资源共享 , 互相提高。、我的专题一一教学中的研究。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 强调研究的主题来自学校、来自教学实际 , 强调为学生成长、教师专业提高及学校发展服务 , 强调教学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

为了提高专题研究效果 , 我校于开学初组织教师分年级组和学科组进行讨论 , 找准与新课程理念的差距 , 分别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 上交教研室。教研室再结合各学科课题立项 , 确定出二三十个研究专题 , 下发到各村小 , 教师选取自己的小研究专题。可以把研究专题细化或分解 , 力求做到“ 宁小勿大”。提倡采取个人研究和小组合作研究相结合的形式 , 帮助每位教师落实研究专题 , 指导教师填写研究卡 , 提供学习资料。于学期中组织一次专题研究交流 , 汇报研究情况 , 提出存在的问题或困惑 ,讨论进一步研究的方案。年级组和学科组的教研活动中 , 教师要把近期研究情况同大家进行交流 , 互相勾通 , 取长补短 : 教师教案书写 ,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训练内容的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要突出研究的专题。课堂教学评价时,把教师研究专题的落实情况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子项 : 评课中 , 教师要结合研究专题谈谈课的思路。

通过这样一些措施 , 有力促进了专题研究的开展 , 一些教师的小专题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 , 已经总结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做法。如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操作如何关注学生的成长 , 小组合作学习中不同学生的发展 , 如何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练习设计提高课堂训练效率 , 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做法等。

做实做活校本培训

随着新课程区域性的推进,如何尽快提升教师全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就成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黑龙江省鸡西市教育局以构建校本培训机制为载体,以反思和探究为手段,加大教师适应实施新课程的培训力度。

健全机制,强化建设,构建校本培训平台

鸡西市一方面制订了全市校本培训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学校要把教研、课题研究和课改有机结合起来,确定了课改通识培训、基本功培训、以“行动研究”为载体的教师个人自学培训、科研课题专题培训和以教研组为平台的互助培训等五方面培训内容,并对校本培训的时间、人员、形式、经费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要求。

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为学校提供校本培训的网络平台,建立了“鸡西教育网”和“鸡西研培网”,开通了教师培训视频系统;先后为全市所有的城镇学校接入了宽带网,农村中小学全部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同时,加强了网络资源建设,建立了教师培训网络资源库、网上数字图书馆,并与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开辟了远程教师继续教育平台,满足了教师多样化学习和高质量实施校本培训的需要。

关注需求,突出实效,创新校本培训模式

本着“实践中培训——培训中反思——立足学生成长——实现教师发展”的校本培训原则,在校本培训中采取以会代训、以研代训、以课代训的形式,力求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从认识上、行为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校本培训中,鸡西市全面开展了课堂即时案例、教后记、教学随笔的撰写,“我讲我的故事”叙事性的教研反思交流,“精品案例月评与汇编”等活动,促使教师自觉反思,将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有机融合,不断增强教师的思考力、感悟力。

同时,教师面对日渐深入的课程改革,需要有课例的专业引领。为此,鸡西市提出了“一课三设计两反思”建议,规范“说、上、评”三课制度。在教研活动中设置了由“精品课”(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执教)、“教研课”(围绕某一课题而设)、“家常课”3种不同层次组成的课堂教学研讨形式。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要求每个学校每学期必须提供若干成功的案例。通过组织教师听课、评课,利用网络平台与全市甚至全国的专家、优秀教师进行案例研讨,对照案例开展教学反思,形成问题,由学科教研组进行再设计、再实施教学,并相继推出了一批校本教研典型。

为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研讨,鸡西市在“鸡西教育网”和“鸡西研培网”上分别开设了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师生园地等网上论坛。在论坛上每个教研员负责不同栏目的管理和问题解答,实现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零距离交流。同时,坚持开展“骨干教师专题研讨”和“青年教师学习沙龙”两项活动。

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进一步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鸡西市先后在网上开设了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继续教育、专家推荐、远程教育、教研专题论坛、教研论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等栏目,把教师通过实践积累的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日记、教育经验和学习心得等方面的文章全部上传在网上,让所有教师从中得到启发;同时,针对这些文章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一方面指派教科研人员、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及时点评,并开设了网上答疑板块,对共性的问题在重点点评的同时,将其作为集中培训的一个内容进行强化;另一方面,鼓励所有教师参与点评。

活化形式和拓宽渠道,丰富校本培训内涵

校本培训是教师职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实现校本培训目标,还必须在外延拓展和内涵打造上下功夫。围绕校本培训,鸡西市突出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抓培训者队伍的自我发展。认真实施“三项工程”,即“继续教育工程”、“学科建设工程”、“名师建设工程”;突出展现培训者的“四种角色”,即课改理念的宣传者、教学现场的咨询者、研究创新的合作者、推广成果的组织者;积极强化“五项工作”,即强化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强化校本培训工作的有效实施,强化课题牵动战略的实施,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研培工作。要求培训者必须做到“十个一”,即做好一个三年规划,承担一项课题,建立一支学科教师梯队,每年写一篇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做一次大型专题讲座,组织一次有影响的教研活动,撰写一篇学术论文,提供一篇教研指导文章,每周一次教研反思交流会,建立一个课改资料库。

其次,鸡西市教研部门为全市每位教师都建立了成长档案袋。内容包括:个人发展计划、教育信条、知识与技能鉴定(学历、职称、外语、计算机水平等)、进修学习记录、荣誉称号、来自不同方面的评价、成果记录、课题研究、论文、精彩教案、作品、学生获奖情况及其他个性化内容等。

第三,运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拓宽培训空间。为打破教师培训的时空阻隔,使不同地区的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鸡西市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平台上的网络视频系统和多媒体教学系统,为各学校建立了视频点,使长年得不到外出学习的教师,实现了足不出校就能聆听到专家报告的愿望。

浅谈校本教研与教师发展的管理 篇7

一、校本教研是基于教师成长的教研

教研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 更是教师提高专业能力、研究教学问题、把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做法的重要途径。长期来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活动开展, 基本上是基于教学问题的教研, 是针对所教学科需要解决的知识问题、教法选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案等的教研活动。一般形式上都是教研组长结合市区学科教研活动的开展, 传达相关会议内容与提出教学竟赛、单元测试、考试准备等教学问题而进行教研。教师大多事前无思想准备, 无问题研究的意识, 无相关的材料学习等。因此教研的效果多数不够理想与不能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得到一种专业水平的提高, 有的也多是教学技能的提高而不是整体教学能力与教学理想、教育情感的变化。现在新课程提出的校本教研, 重在基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基于教学问题的解决, 基于学校教学管理的针对性与创新性而开展教研活动。校本教研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正是当前学校领导思考的重要问题。有专家提出, 改变传统的教研形式与内容, 应当是校本教研的一个具体研究的问题, 而如何改变, 就是要将校本教研的最主要的出发点调整到基于教师的成长上来。

教师的成长有自身的规律性。教师从师范院校毕业后, 本身有一个对现行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操作的熟悉与了解的过程。一年的见习期中, 应当是一个教师从理论型教师走向实践型教师的转型期。一年期后, 教师开始对教育教学走向一种研究型, 此时教师本身才有对理论与实践差异的对比感悟与体会, 才会对发生在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问题有解决的需求感, 才可能产生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心理动力。如果学校的教学管理上能正确地分析教师走向教学研究过程中的需要, 及时设计好校本教研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教师合作的方式、教师个体对于教育原理与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教师对于教育教学问题的个体独立解决对策思考等, 就会让校本教研建立在基于教师的成长基础上。

二、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教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大力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 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也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的关键。校本教研, 立足于国家与地方、学校与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提高, 结合学校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的需要, 在学习借鉴本校学科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操作经验的基础上, 以校本教研活动的多形式、多内容、多主体为特征, 让教师去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 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学科课堂教学存在的各方面观念、各种能力的不足, 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让自身的课堂教学力得到最充分的开发。

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从教师的备课到教师的组织参与, 从教师的启发与诱导过程中, 从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取向中, 集中要求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高质量, 必须要高度重视教学设计、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注重学生的学习力提高和学习效果的最优化。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 对于改变学科课堂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的教师教学理念传统, 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技术运用能力、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不强, 教学效果重结论轻过程, 重思维集中轻思维发散, 重一题多练轻一题多变, 重“应试能力”, 偏“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是有实践研究解决作用的。从学校加强教学管理上讲, 基本的管理方式就是质量管理, 途径就应建立在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解决问题的活动开展上, 如教师论坛、教师博客、教师小课题研究、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共同体建构等等。

三、校本教研是建立在教师自愿合作与自主表现基础上的教研

校本教研是教师的合作教研与自我实现途径的教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学习、学会与人合作是当代社会的一个发展主题。教师在学校的教学活动组吸引人与参与过程中, 有两重身份:一是个体的身份面对学生, 代表某一方面科学文化知识者, 应当用自我的知识与经验, 帮助学生设计学习的主题、学习的对策、学习的效果体验、学习的交流与合作等等;二是作为教师群体的身份面对学校的教学管理, 在教师群体活动中, 教师必须有一种与他人合作, 共享教育资源, 共同建构学科教学操作体系, 共同与他人一起发展的意识。如果这方面的意识不强, 就会导致教育合力不够, 教育效果各自为政, 教育主流价值取向不明, 教育问题重复而多变等教学管理上的诸多问题。校本教研, 正是建立在教师自愿合作与自主表现基础上的教研, 是一种教师的群体行为而非个体行为。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师群体管理的方式, 校本教研需要分管教学的副校长, 在结合教学质量提高出现的问题过程中, 每次活动设计集中解决一个或两个质量管理的问题。操作上教学副校长应身临其境, 应同学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进行合作, 产生一种多诺骨牌效应。用自已的一个起启动效应去获得多人的合作效果, 使每位教师都有一种合作与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校本教研是学校教学管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课堂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学校教学管理应当关注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著, 傅任敢 (译) , 《大教学论》, 科学教育出版社, 1999年5月1日出版.

谈校本教研 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 校本教研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86

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融学习、教学、研究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是课程改革、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目前,许多学校都加大了校本教研的活动力度,校本教研在学校工作中彰显无限生机。但是,农村小学在开展校本教研中,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影响了课程改革的进展。下面笔者浅谈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农村小学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

1.形式主义,制约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校本教研是以发展为目的的,就必须以真实有效为宗旨。所谓“真实”,就是发现当前本地教学工作的真实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教研课题;真正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开展研究;真诚地讨论、研究问题,努力寻找教学的本质规律。所谓“有效”,就是开展实在的教学改革活动,使学生受益,使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使学校得以发展,使教学效果得以改善。但是,现在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活动存在形式主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教研计划,没有实施过程。学校制订的校本教研制度目的在于应付检查,并没有相对的实施过程,教研活动名存实亡;(2)有教研活动,没有实在意义,可以说有数量,没有质量。主要表现在学校随意开展教研活动,而且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活动次数也不少,但是,教研活动没有事前准备,缺乏针对性,活动结束后,也没有预期的效果,不能达到帮助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也没有达到“求真务实”的要求,教师只是疲于奔命。这样的形式主义严重制约了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2.教师素质不高,制约校本教研的质量

在农村小学中,有的教师是由民办教师、代课教师转正而来的,这些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由于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偏低、学科专业水平不高,他们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另一方面,县城学校规模扩大,许多农村小学的优秀、骨干教师以“凡进必考”的方式流入县城,农村小学缺少了教研的“领头雁”,从而造成校本教研力不从心,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学校,这种情况更加突出。同时,由于农村小学的教师人数较少,教师课务负担较重。多数教师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繁重的工作中,感觉身心疲惫,没有精力去静心地学习理论知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参与校本教研的主动性不高。而学校迫于压力,不得不为教师列出校本教研的“清单”,让教师按照“清单”上的内容进行没有目的的校本教研。有的教师敷衍了事,有的教师怨声载道,学校对此可谓是百般无奈。所以,校本教研缺乏教师间思维的相互碰撞与交锋,只能流于形式,质量低下。

3.缺乏专业引领,制约校本教研的方向性

农村小学教师缺乏专业引领,面对校本教研时,成了“无头苍蝇”,方向不明,到处乱窜。目前在不少农村小学中,校本教研是以低水平重复的方式进行,基本上没有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到校进行现场指导,教研活动仍然是凭经验、凭权威进行,教研内容形式仍然没有多少改变,模式固定,内容限于上示范课、教材教法的介绍等方式。教研活动采取统一的格式、统一的作业及教案设计,或者仅仅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进行相同的经验总结等。这些行为都说明了校本教研方向不明确,没有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4.没有现代技术设备,缺乏实施载体

农村小学教学仪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落后、不足,大多数学校只能依靠传统的黑板和粉笔这些简单的设备进行教学。另外,教师对教育科研活动的准备不足,现代信息技术水平不高,无法提炼优秀的教研主题,当然也就无法实施精彩、有效的教研活动。这影响到教师持续开展校本教研的信心,影响到校本教研的过程及结果。

二、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应对策略

1.完善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教师专业的发展,是不断提升学校教育内涵的内在动力。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提升农村教师素质是一项主要任务。但是仅靠几次集中性培训是无法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的,必须指导教师面对现实,更新观念。农村小学应立足本校实际,制订一套有效可行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针对制度认真组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为教师的主动发展和专业成长提供有利条件,为教师创造和谐的发展空间,使学校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舞台。通过分析本校现状和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介绍教师成长的典型经验,建立健全的校本教研管理与激励机制,校长自身主动学习、积累和提高,去感染教师,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2.为教师提供专业引领,指明教研方向

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关键,可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首先,学校要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本土专家”“实践专家”的作用,为教师树立身边的榜样。因为普通教师对这些教师的经历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将他们的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其次,用“请进来”的方法,积极主动争取专业教研人员的支持,努力与他们取得合作机会,利用学校的外部条件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专业教研人员也应转变观念,改变书斋式研究,关注实践,深入学校,切实给中小学提供有效指导,与教师共同探讨,共同提高。第三,用“走出去”的方法组织优秀、骨干教师和课题组核心成员外出听名师、专家的讲座,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其专业知识。最后,倡议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主动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这也是教师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

3.整合资源,充实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

上一篇:焊工安全操作规程制度下一篇:郑和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