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的困境

2024-05-31

校本教研的困境(共7篇)

校本教研的困境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不断深入, 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校本教研活动在学校里初步开展起来, 但实践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日趋严重, 直接制约着校本教研的健康发展, 也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校本教研要真正实现以校为本, 走出困境,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满足教师精神需求, 调动参与热情, 养成研究习惯

校本教研暴露的首要问题是教师主动参与意识淡薄。目前, 教师的负担普遍很重, 既要备课、上课, 又要管理班务, 还要应付各种评比、检查、考核, 完成各种计划、记录、报表等, 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理念, 去进行校本教研, 主动参与教研意识淡薄。

校本教研关键是“研”, 要培养教师的参与热情和研究习惯, 让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就要充分考虑教师的感受和内在需求, 所以, 在大力开展“三项活动”的今天, 校本培训, 要引导教师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感悟美、表达美的敏锐触觉、培养悲天悯人的情怀。读一本好书, 实际就是与一位大师对话, 通过阅读, 可以帮助教师完成自我教育, 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生命产生质的飞跃。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读书交流, 切忌不要带着写论文、作摘录的目的去读, 可以先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教学勇气》等专业书籍, 再进一步读那些可以改变人生观念的精神巨著, 让书中的人物震荡教师的心灵, 让教师这个现实中人, 逐步汲取书本里理想中人的气质涵养, 再通过课堂这一中介, 将这种现实与理想合二为一的气质、修养, 传输给学生。所以说, 阅读也是教研, 在此过程中, 对教师的教研评价一定要跟踪评价, 有利于激发并保持教师阅读、教研的积极性, 使他们对教研产生内需力, 产生不断获得成就感的欲望, 从而成就教研、成就教师、成就教育。

2 克服形式主义, 不贪多求全, 让教师尝到教研的甜头

校本教研没有以校为本的主要表现是形式主义: (1) 以任务代替教研。学校领导给教研组布置教研任务, 教研组长再给教师布置教研任务, 这些任务无非是一学期听多少节课、写几节优质教案、制作几个优秀课件、写几篇教研文章、搞几项课题研究等等。这种依靠行政指令而开展的“校本教研”致使一些教师为应付学校布置的任务而做一些表面文章。 (2) 以活动代替教研。学校每学期都要安排几次大型、中型、小型活动, 如教学擂台赛、优秀教案、课件评比等, 但不注重活动目的和收效。 (3) 以检查代替教研。学校学期初布置了校本教研任务, 便只等学期末的评比检查, 至于研究过程则不甚关心。为了应对评比检查, 教师们临时写论文、制课件、编教案;为了完成检查评比任务, 检查人员形式化地查看论文有无、课件多少、教案几节等等, 当检查一结束, 活动也就随之结束了。这样的检查评比, 对校本教研的开展、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毫无意义。

诚然, 适当地开展一些活动是校本教研之必需, 但问题在于活动不能无度, 更不能浮泛。一项校本教研活动是否开展, 要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 以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为宗旨。校本教研要克服这些形式主义, 真正做到以校为本, 绝不能贪多求全, 每学期只要突破一个主题, 重点研究一项, 兼及其它。如教学新手第一学期可以研究三维目标的设定与课堂教学的展开, 第二学期研究如何听课, 怎样写课后反思, 这样, 一学期重点搞一项研究, 循序渐进, 贴近教师实际需求, 有的放矢, 集中精力突破, 在突破过程中可以安排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协作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与骨干教师对话等具体活动, 还可以通过教学开放日、教学观摩、新秀献课等形式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创设舞台。这样, 让每位教师通过扎实有序的活动, 掌握一定数量、一定质量的教育教学技能, 尝到教研的甜头, 品味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活动, 不用数量规定, 不用摊派任务, 教师也会乐此不疲。

3 立足课堂, 不生搬硬套, 落实校本教研初衷, 张扬教师特色

校本教研没有以校为本的另一种表现是生搬硬套。一提到校本教研, 学校就忙于跟风, 盲目模仿一些新的教法, 不管三七二十一, 拿来就用, 生搬硬套, 结果脱离学情、脱离校情。

教无定法, 一百位教师就有一百种教法和风格。没有一种万能方法适合于所有教师的所有课堂情境。如果一定要拿流行的某种教法给所有教师做参照, 并拿它作为评价一堂课是否优劣的标准, 那就违背了校本教研以校为本的初衷。要尊重教师的个性风格、特色, 帮助其挑选最恰当、最适合的教法, 使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所有环节, 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元化、体验真切化的最佳状态, 从而使学生轻松学习、素质提高, 使教师个性张扬、风格各异、教一堂课进步一点, 提升一点, 最终达到建设智慧课堂, 打造人文课堂的目的。所以, 应立足课堂, 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 选用适合校情的课题和研究内容、方法, 研究成果要运用于课堂、体现于课堂。这样的研究才是名副其实的校本教研。

4 打破自我封闭, 骨干带头, 加强专业引领

校本教研还有一个弊病是闭关自守。学校认为, 校本教研完全是学校自己内部的事情, 倡导校本教研就是要把教研工作的职责全部下放给教师, 让教师自己去研究问题, 不需要外人的参与, 也不需要参加外面的活动, 校本教研凭经验、凭权威, 教研内容、形式没有多少改变, 模式单一, 内容限于教材教法介绍, 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作业及教案的设计, 仅仅只开展听课、评课活动, 进行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等。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缺乏外出学习交流, 专业引领不够。

实际上, 校本教研所倡导的“以校为本”, 是基于以往的教研工作以教科研机构或部门为重心, 基层学校缺乏教学研究自主意识的弊端而提出的, 其目的是帮助学校及其教师克服依赖部门搞教研的思想, 并不意味着学校以及个人要自我封闭。当前,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如教师行为方式的不适应、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表面化、示范课研究课的浅表化、“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分离等。这些问题对于教师来说都是新问题, 没有现成的答案和解决办法, 也没有对问题的真切感受与准确认知。在这种情况下, 闭关自守的校内教研是很难解决问题的, 只有校际之间交流或教研部门的现场指导才能解决问题。所以要走出去, 请进来, 让专家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 创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采用结对子、群研群教等形式给普通教师以帮助和指导, 让这些土生土长的“实践专家”现身说法, 为教师树立身边的榜样。学校更要积极主动, 争取专业教研人员的支持, 努力与他们取得合作, 切实给教师提供有效指导, 与教师共同探讨, 共同提高。

摘要:校本教研要真正实现以校为本, 走出困境, 必须做到满足教师精神需求, 调动参与热情, 养成研究习惯;克服形式主义, 不贪多求全, 让教师尝到教研的甜头;立足课堂, 不生搬硬套, 落实校本教研初衷, 张扬教师特色;打破自我封闭, 骨干带头, 加强专业引领。

关键词:调动参与,克服形式,立足课堂,专业引领

参考文献

[1]薛琴, 张勇卫.对研训一体的校本教研的实践和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 (小学版A) , 2008, (2) :17-18.

[2]白永春.教育叙事研究:一种最适合教师的校本教研[J].青海教育, 2008 (1) :30-31.

[3]蔡歆.关注校本教研效益———由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J].河南教育 (基教) , 2008, (3) :10-11.

校本教研的困境 篇2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研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区域性研究活动、送教下乡、大型竞赛、校本教研等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越来越多,而校本教研无疑是各

种形式中与广大教师联系最紧密,对教师的教研水平提升作用最大的教研活动。校本教研,即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它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向纵深发展的行之有效的策略,是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在校本教研体制里,学校是校本教研的基地,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教研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校本教研正可以发挥这种作用。

概括地说,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如何让校本教研扎实有效地开展而不流于形式呢?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最有效呢?

(一)长年坚持的教学能力提高活动。

为了提高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学校组织开展了以下活动:

⑴议教:集思广益

由全体或部分教师在一起议教,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群策群立,集思广益。议教的范围可以是全校的和年级的,也可以是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以备课组议教最为常见,效果也最好,因为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一致,话题共同,而且这种议教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搞好了备课组的议教,就可以为其他范围的议教提供范例。

备课组议教要根据学期教学内容和任务划分议教的次数和每次议教的内容,将每次议教的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的教师,以平均任务、轮流进行方式为最好。每次议教时,由牵头教师先做课程说明和教材分析,包括该内容的课程目标是什么,在教材中的地位如何,同前后的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本此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拟采取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分析。其他教师再发表意见,可以赞同,可以提出异议,可以补充材料,可以完善教学方式。也可以进行同课异构,“同课异构”就是相同学科的老师,使用相同教材和同一节内容,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塑造各具特色的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议教要将“议教材”和“议学生”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才容易理解和接受,才能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创造精神。比如说导入怎么做,情景如何创设,活动如何开展,探究的层次和深度把握,提问的角度和策略,课堂气氛的调控,内化情感的时机等等都应该是议教的重点和核心。总之,要通过议教“激活”教材、“激活”学生,“激活”课堂,要重视教师的“教”,更要重视学生的“学”。

⑵磨课:渐入佳境

议教毕竟还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议教的效果如何,教学设计符合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能不能到达预期效果,还要靠课堂教学来检验。实践出真知,实践也长技能。磨课正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谓磨课,是以一定的教师群体为单

位,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主题,通过反复上课,不断改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的一种教学活动。磨课的参与范围可大可小,可以是全校的和年级的,也可以是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以教研组为单位举行效果最好。磨课一般分三

个程序:第一步,上课教师进行准备,初步说课,根据其他成员的意见,可以对

教学设计进行初步修改,并进行试教;第二步,根据施教情况,开展评课活动,重点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办法,然后根据评课的意见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再施教,这可能有几个反复,当然第二次或者第三次上课的教师可以是原教师,也可以是其他教师,但教学内容不变(当然班级有变化);直到到达比较理想的效果和境界为止;第三步,进行总结评议,总结得失,从而到达“一人上课,整

体受益”。这比起过去泛泛开展的应付差事、例行公事式的公开课,效果不可同

日而语,“磨课”的作用在此,“磨课”的魅力也在于此。

磨课应该重在强调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发现教学运作中的偏差,有效地纠

正教学与目标的偏差。教研评课要建立起良好的信息反馈渠道,让教师在自我实

践与反思,同伴互助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纠正背离目标的倾向。磨课应该强调

研究和解决问题,找到问题后,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充分认识教

学问题的性质、内容、结构及外部影响,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确定解决问

题的办法和策略,让参与教师对教学做到“心中有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

分析能力,使他们成为真正的教学能手和专家。

⑶竞赛:能力提升

在磨课中发现的有些问题可以马上解决,如个别环节的设置,材料的取舍

等等。有些问题的解决却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如处理教材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学基本功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能,校

本教研同样可以大显身手。以校为单元开展各种形式的旨在提高教师素质的竞赛

活动具有这方面的优势,是其他级别的活动(如县级、省市级等)所不能比拟的,它既可全员参与,人人行动,又不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在竞赛活动中,人人既是参与者,人人又是评委,大家既当运动员,又当

裁判员。这种以全员参与为形式的校本教研,能极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种

发扬重在参与精神的校本教研又能使每位参与教师有所收获。竞赛的形式可以多

种多样,如普通话竞赛、电脑操作大赛、演讲比赛、说课比赛、命题大赛、个人

才艺展示、优质课竞赛、教学论文评比、辅导学生大赛、青年教师竞赛、中年教

师比赛等等;竞赛的内容可以千差万别,如语文、数学等等,但每次最好只有一

个合适的主题,而且尽量要扩大参与面。例如举办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可请中

老年教师当评委,举办说课比赛,在年级组或者教研组内先初赛,再推荐优秀者

到学校参加比赛,比赛评委可设专家评委和群众评委,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总之,人人参与,人人受益,人人提高。

⑷听、评课活动

推进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是关键,管理制度是保证。上课、听课、评课

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校本教研的一种形式。通过上课、听课、评课

活动,一方面,能使学校领导直接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便于领导发现教师

教学优点,并进行总结推广,对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直接给予指导;另一方面,通过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听课、评课,使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

同提高。现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结合我校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具体要求: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结合我校工作实际,我们设计了“每周观摩课”活

动。全校11个教研组,学期初制定每周观摩计划,定时、定人,每周到固定时

间老师直接到班听课,之后进行集体评课:①反思性评课:由上课的老师根据自

己的教学设计,结合上课的实践,进行反思性自评,并提:出个人的疑惑,供大

家讨论;②对比性评课:研究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与上课教师作对比性

评课,从不同的教法中取长补短,并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③总结式点课:活动

主持人(通常是教导主任、教研组长或研究小组组长)作总结性发言,并布置本

次教研活动的书面作业。这样每周就有11位老师上公开课,每人每学期平均上

2—3次公开课,听并且参与评几十节同科老师的课,一年下来老师们的教学能

力快速提升,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互动体验式地主持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

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其目的是以教学的理论、过程、素材等为载体进行的教师研讨活动,加强对教研活动的管理,注重新型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是提高教

研活动质量与效益的现实需要。面对新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学校教研活动工作

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思考,去解决。

我校围绕学校工作中心工作要点,坚持把教育科研作为提升学校教育

教学水平的基石,将课题专题研究和基于课堂教学常态问题的研究相结合,在提

高教师专业素质与教学质量等多方面开展工作。摈弃了一般学校教研组长领学理

论的传统做法,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每个老师自主选择主题轮流主持本组

活动。学期初,每位老师根据“实效、趣味”的原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内

容和活动形式,制定好教研计划,每周各组在固定时间开展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如谈话式、观摩式、辩论式等,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一年来,互动体验式

地主持教研活动大大提高了老师的教研积极性,促进了老师的专业成长。

(三)扎实有效的班主任培训。

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的主要管理者,是班级工作的核心组织者和直接领导者,肩负着培养和教育学生的重要职责。班级工作是学校的基础工作,班级工作的好坏与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息息相关。然而,班级工作主要是通过班主任来完成的。因此,认清班主任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加强对班主任工

作的领导便是学校的一项基本工作,对班主任工作的领导,首先是建立和完善班

主任工作制度,使班主任有章可循,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为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培养一支爱岗敬业的班主任队伍,学校实行

班主任周培训、总结制度,每周固定时间进行班主任分组学习,讨论、总结班级

管理经验;每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总结,并形成文字材料《班主任每周工作概要》

下发给每个班主任,指导班主任具体工作;定期召开班级管理工作现场观摩活动;

学期末举行学校优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交流,快速提

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提高了班主任幸福指数,也促进了学校规范管理、持

续和谐发展。

(四)骨干教师辐射培训。

校本教研面向全体教师,但同时要创造条件让肯钻研勇于创新的有潜力的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我们聘专家或教研员对这些教师跟踪指导、重点培养,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对外交流的机会,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逐渐形

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学科带头人。我校目前有2名省级教师教育专家,5名省级名师,7名市级名师,30名省市级骨干教师。学校让骨干教师定期举行讲座、示范课等活动;凡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学习的老师,回来必须培训全校教师,如今年刘公社、何慧丽、田训、李明国等多名老师外出培训后都进行了学习汇报,实现了“一人学习,全校受益”的目标,团队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提高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使团体的智商大于个人的智商,使学习力转化为创造力。

针对教师当前科研能力薄弱,我们在学科建设中融入团体学习精神,学科由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主干课主讲教师、科研骨干教师及青年骨干教师组成一支教研组,这些教师各有所长,知识、技能、性格、气质互补,他们有学科建设的共同愿景,互相分享合作,给教师提供心理支持,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分享计划和资料产生新的想法,努力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在团队合作学习中,为了消除习惯性防卫,要鼓励每个成员说出心中的设想,进入真正交流思考的境地,以发现远比个人更深入的见解。在每次教研活动中,他们充分发挥作用,构建起一支较为严密而又富有活力的教研队伍,通过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课例分析、课题研究、实践探索等多种活动方式,对学校有效教研活动进行引领和指导,利用这些骨干教师队伍的引领与辐射作用,把全校教研力量整合起来,提高了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了我校教研队伍的活力。所以,鼓励教师说真话,适当增强具有正面效应的团队内部交锋,消解具有负面效应的团队冲突,创造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坦诚和谐气氛,整合了每位教师的力量和贡献,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带动全校老师的共同成长。

(五)扎实开展“师徒结对”工作,加强互动研讨。

互动研讨是一种合作性的教研形式。通过互动研讨可以加强教师间的交往、沟通与合作,实现教学经验的共享和教师素质的共同提高。为此,要广泛深入地开展互动研讨活动,指引教师参与集体性听课活动,在集体讨论中把自己听课的收获、感悟和困惑都提出来,就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与其他教师一起探求解决的方案;要求教师在研讨中听取别人的看法和想法,分享别人的经验,分析别人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以取长补短;鼓励教师互相进行交流、对话,共同分析教学研究中的重点、焦点问题,接受别人的先进思想和正确建议,以获得专业引领。结合我校年轻老师众多、骨干教师也多的特点,学校发起了鼓励年轻老师主动拜师的倡议,并针对拜师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目前已经有20位老师结成了对子,形成了浓厚的互帮互助的教研氛围。定期组织轻松愉快的学术沙龙活动,让教师针对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了教师间的了解与沟通,互相取长补短,也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校本教研创设了和谐浓厚的科研氛围,其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实现了科研与培训并举,主研与群研结合,行为与理念互动,研究与使用统一,唤醒了教师的科研主体意识,促进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发生全方位的变革,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六)注重反思教学实践。

教师成长之路应是经验加反思,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让教师上完课后,回过头来看看,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哪些是成功的等问题,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

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案例分析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要为行动而研究,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找到科学理论的依据,提高教学实践的科学性;要在行动中研究,反思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在实际行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改善实践行为;要对行动进行研究,每次行动之后对整个行动进行反思,增强新课程改革的体验,总结教学实践的基本规律,提炼和升华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典型案例和教育故事。

新学期开始时,学校给每位教师发一个课后反思笔记本,要求老师在上完一节课后进行反思,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

校本教研的方式 篇3

提倡“自我反思”,突出校本教研的自主性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和主动追求精神的产物,教师要想获得理想的专业发展,就应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和主动积极的追求精神。同时必须认识到,这种自我发展意识和主动追求精神建立在对自己成长过程的教学行为、结果不断进行审视、分析及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应经常地进行教学反思,关注自己在专业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并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形成一种习惯。在帮助广大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实践中,我们的策略是:

第一,在全校教师中开展“自我成长设计”活动,引领教师自我定位、自我设计,激发其“自我发展的意识”;同时,制定自我发展规划,这种规划包括发展目标和达到目标的策略,使教师明确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弱点。

第二,举办“校本教研”专题培训活动,掌握“自我反思”的途径和方法(教后反思、课例反思、案例反思、教学日记、课堂记录、成长自述、对话性日志),并及时予以记载和撰写。

第三,发动教师积极撰写“教育叙事”性文章,开展“教育叙事”评比活动。撰写“教育叙事”,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反思过程。教育叙事是由教师“叙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因其在于重述和重写那些能够导致觉醒和变迁的教师和学生的故事,以引起教师实践的变革并成为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因其直接指向学校生活和教师真实的职业场景,使它很容易成为教师在校本教研中驾轻就熟的方式或工具;因其特有的人文性、趣味性、生动性而成为教师们感兴趣的校本教研方式。因此,我们经常组织“教育叙事”评比活动,鼓励教师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教育教学故事、专业成长故事等。我们发现教师讲述的教育事件和教师写的“教育论文”相比有了变化,变得有“情趣”“活泼”“生机盎然;变得“日常”“亲切”“生活化”;变得更“动听”“可读”“可爱”“令人感动”“使人受启发”“俏皮”“欢快”“美妙”;变成“音乐性的”“有韵味的”“有灵性的”“让人心领神会的”“引起共鸣的”。

反思中,我们要求教师着重反思成功之处、失误之处,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对学生不同见解的处理等,并提出如何解决、改进的意见、方法、途径。学校应为教师的反思提供研究的条件、激励的措施和适当的评价。实践证明,通过自我反思可以使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进行重新认识(即自我思考、自我总结、自我完善提高),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强化“同伴互助”,增进校本教研的合作性

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共同成长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校本教研的重要标志和灵魂。在一个教师群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点、教学模式、方法的交流、碰撞和冲突,无疑是宝贵的。我们大力提倡教师之间开放、合作、协调、支持、共享的专业对话,以求形成教师间的合作、学习团队,达到经验分享、学术互助、专业共生的目的。

1.加强集体备课,走“集团作战”共同提高之路。我校的集体备课以年级学科组(备课组)为基本组织单位,以一个单元为教研内容,研讨教学目标、教学安排、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中有可能产生的问题,主要采取“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人人修改、注重反思”模式,即教师先分块备课,然后是教研组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修改,课后必须反思,反思要把课堂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的错例、二次教学建议都记录下来。我们还尝试一人做一个单元教学设计,其他教师在讨论修改后使用。“集体备课”可使教师走出“单兵作战”的小圈子,走向师师合作的大舞台。这样,既能“优势互补”,又能“博采众长”,还可为教师打开多种教学思路。

2.运用结对帮助。结对帮助以前曾广泛采用过,称为师徒制。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提出“年轻教师向老教师学经验,老教师向年轻教师学观念”的新结对理念。结对帮助的双方在自愿基础上签订正式协议,承诺双方互相听课,平等坦诚交流研讨等。通过一段时间后,学校在结对双方认可的时间组织验收小组对双方的成长情况通过自我评价、听课、访谈学生进行评估,及时将情况反馈给双方,若双方成长明显,学校即予以表彰,重新开展新一轮的结对活动。

3.开展课例研究,提倡“互动交流”,以共享参与之乐。课例研究是新课程校本教研中最受欢迎,且对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举措之一。我们尝试使用了以课例为载体的两种教研活动方式——一课多轮、一课多人。

(1)一课多轮。就是将一课由同一教师在不同班执教,多采用一课两轮。其操作流程是:教师展示自己的原教学设计——同学科老师根据课改理念评课与自己反思——在新理念指导下重新设计教学——在另一平行班展示新的教学设计——同学科老师再一次进行评析与自己反思。教师以原课堂实录、评价与思考、新课堂实录、课后反思的形式形成典型课例研究成果,这样可以促进教师隐性课改理念的显性化。

(2)一课多人。就是同一课由不同教师执教。其操作流程与一课多轮相似,只是原教学与新教学是不同的教师,新教学执教者在观摩原教学后,在充分整合同学科老师评价和自己反思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教学和进行展示,又由同学科老师评析和自己反思。形成同伴的原教学实录、评价与思考、自己执教的教学实录、课后反思的典型课例研究成果。

4.创新联片教研,促进“合作探讨”,共解专业之疑。针对目前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生管理难度较大的现状,我们采用了“联片教研”的活动方式,即由地域相对集中的几所平行学校进行校际间的联合(处于同一区域,教研需求基本相同、生源状况基本相同)。其主要方式包括:

(1)确定校本教研近期研究的主要问题,如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等。

(2)构建校际展示交流平台,创造条件让老师们有机会交流。

(3)建立校际联合教研机构——教研联组。

(4)围绕课题研究,“分工协作”,如:我们把分层次教学这个课题,分成几个子课题,由联片学校分头研究、实践,及时交流研究成果。

5.建立学校校本教研学习、研究制度,创“互助合作”平台。由教研组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在活动时,每一个教师都要提出自己的问题,大家共同献计献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研组对大家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开展主题讨论和研究,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如遇短时间不能解决且今后还有可能面临的有价值的问题,则形成小课题开展研究。

6.抓开放教学。为打破封闭式教研的格局,使更多的人为教育出谋划策,我校规定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为开放教学周。让学生家长及各界人士走进我们的课堂。请他们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尤其是课堂教学品头论足。学校专门召开了家长会,宣传新课程理念,讲开放教学的意义,请他们参与评课、听课等活动,填写反馈表,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给予了正确的评价。这样的活动对我校教师的触动很大,极大地激发了研究教材、研究课堂教学行为、方式、学习方式的热情。

注重“专业引领”,体现校本教研的引导性

在同伴互助的基础上加强专业引领,可以使校本教研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避免偏离方向和陷入盲目。我们认为,专业引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专家引领;(2)教师中专业能手引领;(3)理论引领。

第一,我们积极与省市教研室及省内有关专家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请专家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微格研讨”“角色互换”“咨询答疑”等方式参与并指导校本教研的开展。仅2003年至2004年不到两年的时间中,专家学者到我校进行指导就达20余次。专家的指导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校本教研的健康、顺利发展。

第二,我们还在校本教研的实践中,充分挖掘学校的人才资源,将学校的骨干教师、领导作为专业引领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强调教师的自我引领,“能者为师”。两年多来,我校骨干教师积极为全校教师作教学案例分析、课例设计研究、教材解读,上示范研究课,较好地发挥了“引领”作用。

校本教研的困境 篇4

苏州新区西部六所学校是指苏州市新区第三中学、苏州市阳山实验初级中学校、苏州市文昌中学、江苏省吴县中学、苏州市高新区浒墅关小学校、苏州市阳山实验小学校。 这六所学校分布于苏州新区西部不同区域, 服务不同学段,办学特色也各不相同。调查方式主要采取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对象为各校随机抽取的15名语文教师(合计90人)。教师学历范围、工作年限、职称类别覆盖全面广泛。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苏州新区西部不同学段学校的语文校本教研存在如下困境 :

一、追求了集中,却分散了主题

从传统的角度来看,语文校本教研多采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校安排专门的人员、专门时间、专门地点和教研组确定专门主题展开校本教研活动,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各自领受的任务分散开展特定主题的研究活动。这样研修的好处是既能做到集中统筹,及时反馈和互动交流,又能兼顾教师的学习个性,使校本教研保质保量地完成。 可是,在对六所学校语文校本教研的形式调查结果来看,我们发现,学校的语文教研活动多以集中教研为主,教研的内容也因为缺少研究专题或者课题,而呈现出随意、随时的状况。

在“贵校的语文校本教研活动形式主要是什么”的问题下,有82 ﹪的老师选择 “依照学校固定的教研时间、地点”,11 ﹪的老师选择“自主进行研修活动”,有7 ﹪的老师选择“QQ群等在线教研”;在“贵校的语文校本教研有无特定的主题”的问题下,有63 ﹪选择“没有”,有29 ﹪选择“临时确定”,有8 ﹪选择“不知道”。可见,怎样做到集中教研和分散教研的结合,促进教研形式的多样化?怎样确立一以贯之的研究主题, 使语文校本教研能沉下去,扎上根?这是各学校面临的普遍问题。

二、开放了空间,却封闭了内心

很多语文老师教学经验的累积除了课堂实践之外,还有赖于专业阅读和同行的支持互助。随着软硬件设施的改进,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借鉴的空间被无限放大。这一方面得益于学校校本教研的制度化、常规化,即老师必须要在指定时间地点参加教研活动, 领导可以随时推门听课等。另一方面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的学校推行电子备课和微格课堂,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视频上网共享,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实践得以被众多同行学习。

可是,我们发现,大部分语文教师遇到问题往往缺乏互助合作,更谈不上对教学工作的相互诊断和批评 ;一些语文教师不愿把自己优秀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同教研组的老师全部分享 ;教师相处过程中也难免会由于一些业务上遮遮掩掩的因素引发个别不团结的现象。在“你愿意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其他教师交流分享吗”选题下,有占35%的老师选择“非常愿意”。有占47% 的老师选择“有些可以分享”,而有17%的老师选择“不愿意”。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得出结论 :大多数语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有所保留或者干脆不愿分享。可以说, 语文教师的交流空间较以往有所放大,可是教师的内心却依旧封闭。

三、选择了参与,却消退了激情

抓常规一直是学校的核心工作。笔者所调查的这六所学校都有针对校本教研的详尽的制度,比如有的学校直接规定教研组每学期必须组织至少八次教研活动 ;语文教研组都有细致的教研组活动计划、总结。学校的规章制度非常详尽,教师的参与率也很高, 许多学校规定在语文校本教研活动时,教师必须在记载表上签名以示出席。可是,教师们对教研活动大多抱着敷衍了事的心态。要么对文本进行解读时海阔天空地胡侃一通 ; 要么开开课,评评课。上课的目的不明确, 没有明确的研究主题,最终要么七嘴八舌, 马虎了事,要么高唱赞歌,口是心非。

在“您愿意参加贵校的语文校本教研活动么”选题下,有61%的老师选择“不愿意”,在“贵校语文校本教研的现状是什么 (多选)”的选题下,选择“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的占73%,选择“教研活动呈现出‘你一言我一语’的一盘散沙状”的占62% ,选择“求真务实探讨深入有实效”的占27% ,选择“听评课缺乏明确的研究目的,随意性较强”占57%。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分析出 :教师被逼着参加语文校本教研, 可是校本教研无法吸引老师的注意力,教师的激情因为教研活动的质量不高而消退。

在上述困境分析的基础上,笔者通过相关问题调查挖掘这些现状背后的根本原因, 具体表现在 :

1.负面心理作祟

不可否认的是,“文人相轻”的旧知识分子的基因仍然流转在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心底,教师之间相互猜忌、业务封锁,其本质在于对自己的极度自信,对他人的极度贬低 ;很多语文教师平时不注意业务提升,不知道通过阅读提升文化、知识的积淀,但是又不能让别人识破,便藏拙守愚。校本教研不发一言,业务学习不写一文,唯恐招人质疑伤害自尊。从目前的班级授课方式来看, 班级就是科任教师的自留地、试验田,教学效果的评价通常只是依靠考试成绩。所以, 部分语文老师忽略教学过程而片面追求分数, 对所谓的合作交流也就不以为意了。

在“你觉得阻碍你与同组老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因素有哪些”选题下,有64% 的老师选择“交流对自己的帮助不大”, 38%的老师选择“不懂交流,怕同行笑话”,41 % 的老师选择“大家都差不多,没什么好交流的”,7%选择“其他原因”。从结果来看,调整语文教师研究心理,在学科组内树立目标榜样或能破解语文校本教研合作对话的困境。

2.工作压力巨大

不可否认的是,语文教师肩负着相当大的工作压力。工作聘任的压力、升学考试的压力、各种竞赛的压力、学校评价体系的压力等,都会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和身体状况。 从工作量的层面看,调查显示 :中学语文教师一般要承担每周10节正课和各种辅导课、 早读课、护导课的工作,有的老师还兼任班主任工作 ;小学教师虽然大多数是单班教学, 但是由于应试因素的影响,小学教师一般要加课至20多节。繁重的课务负担使语文教师对语文校本教研有心无力。从教学改革层面来看,频繁的教育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压力。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不断受到冲击,教师不断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可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生长点,但是也可能成为教师疲于应付最终丧失自我的源头。

3.支持系统缺失

从学校评价教师的方式来看,很多学校过于强调对教师个人的考核。考核教师是否优秀的唯一方式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的高低,而考核教师成绩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 名次、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等传统考核项目已经成为诸多条目中的一项,很多学校还会根据平均成绩的级差之差、推进率等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研究部门通过频繁举行优质课竞赛、教案评比、骨干教师评选等活动,树典型、推榜样。在这样的评价方式下,支持队友无异于强大自己的敌人,就是“自掘坟墓”。所以,教师之间竞争多于合作,防范多于共赢。长期处于这种评价体系之下的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的过高评价自己,却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对手”的优点,甚至采取贬低打压的态度。

在“贵校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考核形式是什么”的选题下,有89.6%的老师选择“个体考核”, 5%的老师选择“集体考核”,2.3% 的老师选择“个体和团体相结合考核”,3.1% 的老师选择“其他方式”。而这“其他方式” 老师在“备注”栏中要么称学校是“平均主义”,要么填写“不知道”。在教育系统全面推行绩效工资的背景下,基于教师个体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等支持系统显然不利于语文教师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必然伤害到教师的专业成长。

4.校园文化难容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在一个具有沟通共享和自由开放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教师会因为共同愿景和价值信念的引领而凝聚在一起。由于苏州新区西部开发较迟,除了江苏省吴县中学和苏州新区浒墅关小学颇具历史传承之外,其他学校都是新建学校,缺乏深厚的文化根基是基本现实,而在生源大战、上级考核的指挥棒下,大多数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在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上。 有分数才有地位,有成绩才有口碑成了社会共识。这种片面的教育观念直接支配教师的教育行为,所以合作、双赢、共生、共享等语文校本教研的核心里面很难被这样的文化兼容,进而造成教师表面应付,实则推诿, 表面友好合作实则恶性竞争的现状。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以为,要使语文校本教研跳出现有的窠臼,促进语文校本教研活动健康、高效地开展,应当遵循下述变革路径 :

1.确立共同愿景,培养语文校本教研的领军人物

“在人类组织中,愿景是唯一最有力的、 最具激励的因素。它可以把不同的人联接在一起。”愿景是人们希望达到的图景,它是一种意愿的表达,概括了未来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在社会现实中,高效团队最突出的特征是具有共同愿景和志向目标。而在学校校本教研管理的角度来看,很多所谓的共同愿景都带有行政性和强制色彩,是管理者施加于教研组之上的具体目标。这些愿景并不代表语文教研组内个人的职业期待。我们知道,个人的职业期待根植于个人的价值取向, 只有个人得到组织的深切关注,激发个体的內驱力,组织才会有向心力。所以,确立代表个人的职业愿景,是首要环节。

首先,语文教研组应通过建立个人发展规划并分享个人规划来建立共同愿景。教研组长通过与组员分享自己愿景的同时,鼓励成员分享各自的愿景,促使成员寻找各自价值点,进而发现自己在实现愿景的道路上的伴路人。其次,教研组长应通过“共同愿景解读”研讨活动,确立校本教研的专题或者课题,使团队成员形成一种使命感和荣誉感。 第三,教研组长还要和组员协商出一套让成员遵循的核心价值。诸如参加教研活动要公开自我、积极思考、开拓创新、民主平等、 协商一致等。这些核心价值体现了在追求共同愿景的过程中开展常规活动的行为方式。

当然,上述愿景的确立需要有一个核心——语文教研组的管理者即教研组长。教研组长的说服力、学科自信、专业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科的发展与否。因此,学校的管理者要通过培养语文校本教研的领军人物促进教研组长管理水平、学术成就、人格魅力的发展,进而为语文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奠定根基。

2.完善对话系统,开展活泼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

除了教研主题之外,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核心是对话。团队成员通过对话探讨和问题聚焦商讨选择出最佳的行动方案。这不是简单的形式,而是一个包含技巧的复杂过程。 “虽然教师常常要求学生通过参加小组活动来完成作业和设计方案,但事实上,教师对如何与他人合作、互动,如何在一种开放的层次上与他人分享经验,如何与他人一起探索和发现真知,如何承担责任,如何进行集体决策等等技能则是非常缺乏的。”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在文化积淀比较丰富的吴县中学和苏州新区浒墅关小学语文校本教研相对成熟。主要原因在于这两所学校每次活动一般都由一两个核心成员维持对话秩序,确保成员之间交流的流畅性,同时注意适时引导,使教师对话不分散, 有聚焦点。其次,这两所学校都会根据人脉关系,邀请相关领域内研究有特色的各级专家参与研修讨论,给予教研组以指导。这种由“能人”所主导的对话方式有助于语文校本教研活动品质的提升,长此以往,有助于形成严肃、 开放、理性的对话氛围。

当然“能人政治”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学校管理层还应该关注校本教研的活动形式。 语文校本教研通常采取开课评课或者讲座的方式。前者互动性强但是却容易流于实践层面,后者互动性差缺乏深层次的研讨,难以做到有的放矢。其实,语文校本教研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从空间上看,可以跨校、跨区域教研,比如文昌中学和临近的浒墅关中学语文教研组的“对研”活动 ;从学段、学科上看,可以开展学段衔接教研、学科融合教研,比如阳山实验初中和阳山实验小学的小升初语文衔接活动研讨、阳山小学的“三名文化”研讨 ;可以举办读书会,论文汇报会,教学故事会等等。

3.完善评价体系,形成有效多元的评价机制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其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如果仍然按照以往的评价方法只依照教师个人的教学成绩来评价教师的话,那么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就不可能消弭,所谓语文校本教研也就成了纸上谈兵。学校要完善评价体系,实施个人和团队相结合的“捆绑式” 的评价方法 ;要分散评价焦点,以激励的态度、多元的视角形成可持续的评价机制,为语文校本教研提供支持系统。

“捆绑式”评价是指以语文教研组、各备课组为评价对象,把个体的成绩与不足纳入到团队的考评项目之中,最终以团队考评结果来反映教师个体考评成绩的评价方法。“捆绑式”评价是以团队内个体间的协调活动与发展为基础的,因此有利于促进教师群体合作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例如,苏州市阳山实验小学校针对语文学科团队坚持书香校园课题研究,专门设置“课题奖”奖励组员 ;阳山实验初中教师绩效工资考核项目中另辟出 “杰出教研组”、“杰出备课组”奖,从校本教研开展、统考成绩、论文撰写、其他工作实绩等方面对教学团队进行表彰。当然,团队考核并不意味着大锅饭,个人对团队的贡献应该成为管理者重点考核的内容。文昌中学对于那些对团队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精神上给予表彰和肯定,物质上给予足够的绩效奖励。只有这样才能激励个体尤其是有资历的个体在团队合作中毫无保留地付出。

就校本教研的考核而言,管理方不能仅仅把关注点放在活动是否如期举行、相关计划总结是否按时制定和相关记载是否如实填写上,考核评价的重点应该落实到活动的过程中来,落实到校本活动的成果上来。比如苏州市阳山实验初级中学校“引智”工程, 借助外部智慧参与语文校本教研活动并进行评价和考核 ;吴县中学成立学校学术委员会, 通过学术委员对活动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 这样,既能保证活动有效开展,又能对校本教研活动的方向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4.打造以研究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促进教学质量科学、稳步提高

教师能不能为学校的发展竭尽全力,根源在于教师能不能从学校寻找到职业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教学管理者要让教师的能量最大限度地释放,就必须要建立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可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尽管这六所学校都有自己所谓的校园文化,但是有的语文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知却令人堪忧。 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对学校的文化缺乏认同, 很多时候,所谓校园文化只是管理者即兴而成的想法,更多是为了创建特色、形成名片不得已而为之的装饰。

因此,管理者必须打造以研究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只有把教育教学研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学校才会因为研究的氛围、科学的态度和进取的精神而显得有涵养、有理性、 有生气。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很多语文老师仍然把语文教学、语文教研当做一项“体力活”来对待,这体现了科学精神和学科认知的缺失。

建立以研究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要建立起团队互助合作制度,使教研组制度与校园文化得到统一,产生一种能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的学科软实力 ;要减轻一线教师的工作压力。除了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建立教师心理辅导室,定时开放为教师进行心理疏导之外,更要切实减轻语文教师特别是刚入职教师的工作量。语文学科工作量过重也使得教师无暇顾及专业发展, 无心参加校本教研,年轻教师更无法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比如苏州市新区第三中学考虑到语文教师课时多,批阅作业量大, 更明白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依赖于其阅读积累和实践揣摩,管理者给入职三年以内的语文老师安排一个班学科教学,各种护导课交托给其他学科。这样,年轻老师从繁重琐碎的事情中解放出来,集中力量阅读、实践、揣摩、学习,很快地站稳了讲台,促进了该校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校本教研的困境 篇5

评选活动的通知

各中小学、幼儿园:

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已成为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举措。为了总结学校、教研组在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中的有效做法,促进我县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经研究决定,教培中心在近期将开展2008年校本培训先进学校、校本教研先进教研组的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校本培训先进学校的评选条件

1、校领导有较强的“校本培训”意识,校长主持或参与了校本培训的工作研究。

2、有健全的校本培训组织机构、有较稳定的开展校本培训辅导人员和完善的校本培训实施与考评制度。

3、能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求开展校本培训,开发和形成了校本培训课程或有专题培训系列教材及由教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培训的学习材料。

4、专任教师校本培训参与率在90%以上(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考核合格率在80%以上。

5、校本培训工作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青年教师及提高骨干教师等方面成效较为显著;推出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试验的典型事例;在展示教师校本培训成效或总结推广校本培训经验等方面有独到的做法,在区(片)或县域内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学校的教学质量较高。

6、有规范、完整的校本培训档案资料。

二、校本教研先进教研组的评选条件

1、教研组组织管理到位,活动条件(含活动经费)有保障,建立健全了校本教研的工作制度和研究制度。

2、全组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主动有热情,教研风气浓,团队协作意识强;教研组长工作务实、创新,引领作用发挥好,在本组内威信较高。

3、教研组工作有明确规划,内容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有序正常,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要求、定主题,活动情况记载完整及时;各种档案及资料齐全。

4、校本教研的重点突出,能根据学科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设计研究专题进行深入研究;校本教研的形式多样,研究过程真实有效。

5、教研组内理论学习、教学常规工作的研讨与检查、教师间的观课议课、集体备课与资源共享、定期教学质量分析等常规教研活动实效性强。

6、教研组成员认真参加各级研培活动,不随意缺席或迟到早退;有1/4以上教师在校级或上一级教研活动中承担了公开课、专题讲座或经验交流等任务。

7、全组人员能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优质远教资源辅助课堂教学,学科课堂教学水平较高,学科教学成绩在本县内进入同类学校前1/2;音、体、美学科教研组教师注重发展学生特长,组织学生在县、市级及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8、近三年来,组内教师在市县级优质课评选或论文评选中获得过等次奖,或在市级及以上教育刊物上发表了教育教学论文或案例等,或者主持、参与过市县级及以上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

三、评选办法

1、各学校在总结近三年校本培训经验的基础上自愿申报参加校本培训先进学校的评选。

2、校本教研先进教研组的评选,各校要根据评选条件,在做好校级评选的基础上,按比例推荐上报(12个教学班及以下推荐1个教研组,12个教学班以上推荐2~3个教研组)。

3、申报参评的学校、教研组分别填写申报表(附后),加盖学校公章,于2008年12月15日前交教培中心办公室。

4、教培中心组织评审小组,通过审查上报材料、查阅档案资料、座谈访问、实地考察等方式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蒲江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2008年10月25日

表一: 蒲江县校本培训先进学校申报表

申报学校(公章): 申报日期: 年 月 日 主要业绩:

经验特色:

蒲江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

表二: 蒲江县校本教研先进教研组申报表

学校 教研组 申报日期: 年 月 日

主要业绩:

经验特色:

学校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

校本教研的管理策略 篇6

关键词:校本教研;管理策略;基础;平台;模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教研方式的种种弊端便逐一暴露出来: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教、学、研脱节等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急切地呼唤着教研方式的变革。在此背景之下,校本教研应運而生,并迅速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在校本教研的实施过程中,尚存在内驱力缺乏,形式化、浅层化现象严重等诸多的问题。事实表明,加强校本教研的管理已刻不容缓。

笔者以为,校本教研的管理应围绕着提高校本教研的参与面和参与度,着力在校本教研的推进、指导、规范与服务保障等方面开展工作。

一、夯实两个基础

要确保校本教研务实有效、持续规范地开展,就必须夯实两个基础:一是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内驱力;二是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的管理制度。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保障,二者不可偏废。

“为了老师,依靠老师”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没有教师自觉、主动地参与,就不会有真正意义的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所谓的专业引领也只能是“徒劳”。因此,作为校本教研的管理者,首先要做好引导工作,千方百计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内驱力。在当前形势下,既要让教师切实认识校本教研的意义,尤其是对自身发展的意义;又要帮助教师树立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认同感,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现实矛盾,以唤起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激发他们参与校本教研的内在需要和动机。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要使校本教研成为一种长效机制,仅凭教师自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建章立制,使之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规定性行为。完善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校本培训制度、自主学习与反思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课题管理制度、评价激励制度等等。这些制度,既有利于推动校本教研步入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又能使校本教研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不可或缺。需要注意的是,校本教研管理制度的拟订应与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相结合,以充分利用政策资源,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同时,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以保证制度的认同度。

二、打造三级平台

打造协调统一的学校教研室、学科教研组、教师个体三级校本教研平台,有利于实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大核心要素的统一和整合,使它们互相补充、相互促进,从而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

学校教研室是校本教研管理与服务的平台。其主要任务是:推进全校的校本教研工作;组织拟订校本教研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规划并组织校本培训活动;组织开展各种竞赛、展示活动;加强对外联系,为本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寻求专业引领;进行课题研究的管理与指导,规划和组织校本课程的开发;指导和督促各教研组的校本教研活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进行考核与评价;为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寻求资金支持和其他保障服务。

学科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互助与交流平台。其基本任务是:加强引导,调动组内成员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组内团结,培育对话、协作、互助的人际关系,促进同伴互助,构建发展共同体;组织本组教师开展业务学习与专题研讨,打造学习型、研究型团队;组织开展组内的公开课、研讨课,落实集体备课、经验交流、说课、观课、评课等常规教研活动;组织本组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执行学校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等。

教师个体是校本教研的实践与反思的平台。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每一位教师都应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积极投身于校本教研的洪流中,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三、构建基本模式

华而不实的形式化、敷衍应付的浅层化是校本教研的大敌,因此,校本教研的管理应特别注重活动过程的规范,在“实”上下功夫。在当前,构建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并对其操作程序进行必要的规范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

专题培训模式:专题培训是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引领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为目的的全员培训活动。其操作程序为:需求调查—确定培训内容—制订培训方案—实施培训—考核评价。

主题研讨模式:收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疑难,梳理形成教研组的“问题菜单”,然后从中选择某个问题作为研究主体,布置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自主研修学习,最后进行讨论交流,从而解决问题。主题研讨模式的操作程序为:建立问题菜单—确立研究主题—教师自主研修—集体研讨交流—教学实践检验—总结提高。

自修反思模式:自主学习与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建构自修反思模式,旨在引导教师有效开展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以提高理论水平,更新教育理念,积累实践经验,实现专业成长。自修反思模式操作程序为:确定学习内容—开展自主学习—对照反思提高。实践证明,要把自主学习与自我反思落到实处,进行任务驱动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要求教师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教学反思等。

集体备课模式: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重要教研形式。其操作程序为:确立课题—独立备课(形成初案)—集体研讨(形成共案)—个性化设计(形成个案)—课堂实施—反思交流—修改完善—资料保存。

课例研讨模式:利用教研组内有老师参加合格课、公开课、研讨课、展示课等机会,组织以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为重点的集体研讨活动。其操作程序为:确定课题—主讲人备课—组内说课—集体研讨—修改完善教学设计—主讲人上课—反思与评课。

课题研究模式:课题研究模式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一种校本教研模式。其基本程序为: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形成研究成果。课题的来源可以由各研究小组从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筛选产生,也可以是学校承担的研究课题分解产生的子课题。

校本教研的内容丰富多彩,其操作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每一位校本教研的管理者,都应从实际出发,积极构建与实际需要相符合的校本教研模式,以推动校本教研向纵深迈进。

参考文献:

[1]毛小明.浅谈校本教研内动力的激活[J].教师之友.2005(1):20-21.

[2]吕吉.论校本教研管理的有效策略[J].滁州学院学报.2008(6):87-89.

校本教研的问题及对策 篇7

1.注重形式,缺少系统性有效性;参与度不高,缺少合作意识

追求形式上的规范、热闹和档次,是目前校本教研的最大问题,其具体表现有:按照学校规定,校本教研无计划地走形式,没有实质内容;追求场面宏大和较强的新闻效果,邀请的领导级别越来越高、专家的名气越来越大,校本教研存在作“秀”的嫌疑。

校本教研管理不力,缺少制度保障,尤其是在激励机制方面存在欠缺,单纯依靠教师的自觉自为是不行的。缺少良好的教研氛围,尤其是合作文化的缺失,使教研活动难以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表面的和善难以掩盖竞争的心理,伙伴成为对手,惧怕被超越和渴望战胜对手的心理在作祟,这是校本教研的一块“心病”。教师们呼吁被领导管理和被考核,一方面说明教师存在搞好教研活动的愿望,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在教研方面的内在需求和内驱力不强,需要外力推动。作为校本教研的主体却没有在教研活动中唱主角,有时配角都算不上,只是观众和看客,校本教研被少数人把持,缺少互动与参与,久而久之,校本教研就成为少数人的事。

2.教师主动性不强,缺少专家有效指导,缺少研究意识

教师群体学习与研究的内驱力不强,教师们对教研活动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教研活动过程中提不出问题,都说明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研究的意识和反思的意识还需要强化。教研活动缺少指导性,教师们面对教学问题时普遍感到手足无措,期待专家引领,专家们单向灌输的理论让教师们感到失望,在理论高地上的瞭望并没有逾越课堂教学实践上的坎坷。

为此,我们立足于向校本教研要实效的理念。使得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更新,把握教材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提高校本教研质量的对策

1.破除教师思想困惑,立足教学实际

破除教师中存在的把校本教研与教育教学分家,认为校本教研是额外负担的错误认识。要让教师认识到,要做“专家型”的教师;号召教师做太阳,在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同时,也要显示自己的光彩;号召教师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

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这是进行校本教研的第一手材料,但为什么进行校本教研仍有不少的困难呢?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校本教研方面,我们努力进行了一些尝试,让青年教师尝到“甜头”,也让中老年教师有了参与的积极性。

插上网络的翅膀。点击鼠标,教育名家和名校“近在眼前”。有了网络,虽身在村小,但我们的眼界已大不一样了。通过网络我们与阜阳市相关中心小学的教研负责人结成了共同体,定期派教师参加他们的网络校本教研活动,邀请县一小的优秀教师到我校交流和指导,学校还积极争取到市教育局组织的全国特级教师教学观摩学习的机会。借助名校的力量,让教师确立目标,极大地促进了我校及周围村小教师的专业发展。

2.探究微型课题,促进专业成长

微型课题的本质就是要教师从身边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方案,使之服务于教学。农村学校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不是每所学校都能申请到研究课题。因此,要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渠道,微型课题研究是一个重要抓手。微型课题就存在于广大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发生在课堂上的故事、真实的教学片段、教师自己拓展改编的习题、学生作业本上的一个错误等都可以成为教师研究的对象。对微型课题的研究过程,就是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教师在学习、反思、探索、创造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使课堂彰显生命的光彩。

3.还原课堂的本来面目,从实际出发

一说起教研活动,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听课、评课,这确实是开展教研活动的方式,而且在新的理念下,它们同样适用,但不能像以前那样听完就算了。听要听出门道来,评要评出优劣来,听过评过之后,讲课人要有反思,要有改进措施。

再来说说讲课。公开课——“作秀”的成分颇多,并不能完全看出课堂的真实情况。所以,要还原课堂本来面目,通过“推门听课”这种方法便可以,并能从中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发现的问题就拿到教研组进行研讨,这种形式只要能坚持下去,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促进作用。

4.扎实基本功,提高教师素养

一个教师想要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就必须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这是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一个高素养的教师才善于在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探究、同伴研讨来解决问题,无形之中便可以完成一个小课题的研究工作。

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没有捷径,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只有靠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5.结合教育教学工作搞校本教研

在学校校本教研方向上,应以实际问题为主,从实际出发,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找课题。注重应用和实践,使校本教研能见到实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坚持校本教研与教育教学工作结合,以教育教学工作带动校本教研工作,以校本教研促进教育教学工作。不能将校本教研和教育教学工作分家。课题还应该从教师的基础和已有条件出发,从范围较小的、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开始,力所能及,逐步提高。既能让教师尝到成功的喜悦,又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问题的解决。重视校本教研成果的评价,学校要通过对校本教研成果的评价,向教师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告诉他们什么是校本教研,应该怎样去进行研究,什么是好的、优秀的校本教研成果。

6.培养校本教研积极分子

进行校本教研不能靠一般号召,要抓骨干、典型引路,建立、扩大校本教研群体,以带动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要发现、扶植、宣传热心校本教研的教师,将他们组织起来,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校本教研能力,定期举行校本教研群体的活动,选择一些具体的教研课题进行研究,加强指导,以增强其信心和兴趣,在校本教研实践中提高科研能力。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予以热情帮助;当他们取得一定成果时,要热情鼓励、表扬,向上级教研部门推荐,帮助发表及推广。这样的校本教研积极分子队伍,既是完成具体校本教研任务的主力,也是广大教师学习的榜样、模仿的典型。

上一篇:整体特征下一篇:操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