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精选7篇)
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 篇1
校本教研的基本环节
(1),陈述问题.研究始于问题.开展校本教研之初,教师首先应该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并结合理论学习向同伴或专业人员陈述你所发现的问题.问题陈述出来后,通过集体研讨,相互启发,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会更加深刻,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会更加清晰.(2),制订方案.校本教研不同于专业的纯理论研究,在制订方案时重在考虑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对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策略步骤要心中有数,认真,仔细地规划设计.(3),寻求合作.相互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方案制订好以后,第一项任务就是寻求合作.合作对象既可以是同行教师,也可以是专业人员.通过合作,一来可以得到他们的配合,支持,二来如果他们也在关心同样的问题时,彼此可以共同探讨,共享成果.(4),采取行动.实施过程中要随时随地尽可能多地收集各种研究资料,以证明你确实已经开始努力采取行动解决问题,而不是停留于一纸方案.研究资料可以包括访谈记录,观察记录,学生作业,学生考卷,活动照片,课后反思,教学随笔,日记等等.(5),评价效果.行动结束以后,需要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价,而不是急于公布研究成果.效果不是预设的,不能刻意选择特定材料往预先期望的效果靠拢.效果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生成的,留有许多讨论的空间,应该允许不同的人对效果发表不同的意见,重视并尊重,接纳并包容不同的观点.只有这样,你的观点,结论才会更让人接受,研究成效也才会更让人认可.(6),发表成果.校本教研作为一种研究方式,最终也需要发表研究成果,在更大范围内接受人们的审视.校本教研通常是叙述一个故事,作为研究者的教师通常就是故事的主角之一,因此必须善于口头陈述,善于“讲故事”,善于用广大教师所熟知,简洁明了而又合乎专业规范的语言来描述与诠释研究的历程和结果,这有利于对话和讨论,有利于成果分享,也是提笔写作的基础.一旦提笔写作,校本教研也更多地提倡以叙事方式写作鲜活的个案研究报告,而不必一律写成规范,严格的学术论文.校本教研不等同于以往的教研活动.以前学校一级的这种教研活动虽然存在,但往往缺少基本的制度规范,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有的时候会出现学校一级的教学研究脱离自身实际的倾向,或流于形式走过场,收不到的效果.校本教研首先要把教研作为一项制度,加强制度建设.因为它是以单个学校作为研究的主体,以教学实际问题解决为目标而营造起来的一种教学研究制度;
其次,注重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把教学研究和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以及在职学习培训融为一体,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第三,提倡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专业引领是使校本教研具有较高学术品位的关键因素,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力量.离开了专业引领,校本教研往往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运作,研究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校本教研甚至会出现机械化,形式化和平庸化的危险.第四,强调同伴之间的合作和互助.校本教研比传统教研进一步加强教师集体之间的合作式研究,实现在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切磋,互相学习,合作研究和协调支持,在共同体验成功和分享经验的基础上共同成长.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超越年级和学科。
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 篇2
研究目的的作用, 不只是界定研究追求的最终结果, 它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校本教研的研究目的既以概念的形式向学校与教师明晰了教育教学发展的愿景, 同时也被转化为研究制度、措施及手段等不同表现形式, 对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起着导向、制约的作用。因此, 研究目的是否正确合理, 直接关系到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
二、研之有物
研究内容是研究目的的具体化, 是判断研究活动能否取得有效结果的主要依据。校本教研的性质不同于专业理论研究, 它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生成的, 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而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研究, 其目的不是构建教育系统理论, 而是为了寻求实际问题的解决答案。因此, 选择合理的研究内容是保证校本教研行之有效的关键。
三、研之有径
高效校本教研的基本条件 篇3
一、研究前移
从目前各校教研活动的形式来看,虽然也不乏创新形式,但听课后评课仍然是最常见的形式,多数学校基本上处于若无听课、评课便无其他教研活动而言的状态,至于重开课后的专家评课而轻开课前的集体磨课也是极其普遍的现象。而评课,不论专家参加与否,除了部分执教者受益外,多数是难以激发每一个参评者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能不一言堂已经是很不错了,而且很多评课活动都是流于形式,没有明确的研讨主题,没有规范的研讨程序,没有浓厚的研讨氛围,很多学校评课活动的低效甚至无效大家也都心知肚明。而大凡通过公开课成长起来的教师也十分清楚,自己的成功得益的主要不是开课后的评课而在于开课前的磨课,但就磨课而言也有个体磨课与集体磨课之分、简单磨课与系统磨课之别、随意磨课与规范磨课之异,仅仅只是个体磨课、简单磨课、随意磨课,其实算不上真正的校本教研,既然是校本教研当然应该是集体研讨、系统研究、规范探讨的活动,因此,高效的教研需要有研讨前移、团队协作、集体备课的环节,而普通的上课、听课、评课是无法取得教研高效的。
二、课题引领
一说到课题,大家总认为那是专家研究的问题,非等闲之辈能及,其实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课题,只有将有意义的问题作为课题来做,我们的校本教研才不至于散沙一盘。当前各校的教研活动普遍缺乏明确而系列化的主题,活动的随意性、无序性、松散性较强。其原因在于,一是教研组长学期之初缺乏一个通盘的计划,二是活动赖以开展的载体仅局限于听课评课,三是研讨没有任务驱动且引人入胜的程序。当然,最关键的还在于研讨活动没有核心问题,或者说缺乏主题。唯有明确的主题并能系列化地加以研讨,才能使教研高效。系列化的主题,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课题,因此,要想教研活动有效甚至高效,应该是围绕某个课题,开展各方面的研究与实践,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写出教学论文、写出教学案例、写出教学设计。不过,有明确的主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某次教研活动的实效,但可能难以保证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实效,为此就必须将某一主题分解成若干相互关联的问题,甚至可以把这些问题分配给若干教师,然后大家进行系列化的协作性分阶段研讨,这样才能使教研高效。
三、生本理念
高效课堂与高效教研虽无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唯有贯彻生本理念、以学定教、关注学习的课堂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而生本课堂的实现需要生本教研的推进。当前的许多教研活动,其天生就是因上课、听课、评课活动而开展的,本质上都是关注教师授课技巧的师本教研,因此研讨时基本上都是撇开学生的学习而空谈教师的课堂表演才能,虽然在研讨中也会谈及学生的问题,但其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围绕着对教师的设计水平与表演能力的评判而展开的,那么这样的教研即便最有效,也无非是助长了教师们对自身表演如何更能投听课教师所好的本领。而我们的教学研讨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的研讨活动就应该多为学生着想,设计一些围绕“学生怎么学”的研讨主题与形式。比如,听课时多做一些针对学生学习的课堂观察记录,多搞一些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多听一些针对学生学习的故事叙述,将校本教研的方向彻底从研“教”转到研“学”方面来。这样,我们的教研才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
四、载体保障
任何活动的开展总需要相应的载体与平台,要让教研活动高效,必须将教研活动与学习活动、展示活动等密切结合,学校要有供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各种载体,如文化早餐、名师讲堂、微格课堂等。同时各种载体与平台还必须要有严格的管理程序、具体的实施方案,否则也会流于形式。像文化早餐,由教育处负责编辑哲理短文、教学理念、前沿信息、教育叙事、优美散文等,印发到每个教师,每次控制在一页之内,保证教师能在去餐厅的路上轻松读完,让文化早餐成为教师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再如倡导微格教研,在全体教师中实施“后视镜”“放大镜”“显微镜”三个工程,帮助教师从细微处着手,重视反思、拓展思维、深入研究,关注学习生态,打造精品课堂,提升教学能力。诚然,当前开展教研的载体与平台很多,各校在选择与建立时必须切合本校的实际,要能吸引教师、留住教师、促进教师,时刻能关注教师的需求,激励教师的参与,提升教师的品质,切不可让这些载体与平台成为鸡肋、镣铐、秀台。
五、文化打造
一所学校的教研组如没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也不注重自己的文化打造,自然就不可能有其特有的教研风格、教研风采、教研风气,就不可能取得高效的教研。如果一个教研团队通过文化打造,能达到职业心态的改变即从抬高自己转为欣赏别人,达到竞争方式的改变即从个体劳动转为团队合作,达到思维模式的改变即从谋生手段转为生命状态,那么可以说其教研工作真正进入了一种境界。当然文化打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首先是需要学校对教研文化的建设有个总体的、为全体教师所认同的设想与规划,要有若干年分阶段的实施方案,因为文化是需要长年积淀的。其次是需要教研工作的负责人有较强的执行力,有些学校的教研组长隔三差五在调整,有些学校的教研组长根本不具有统帅能力,有些学校正常的教研活动经常受到冲击而取消,诸如此类的情形,是绝不可能打造起先进的教研文化的。再次是需要全体教研成员的理念统一、通力协作,如果全体成员各自为政、如同散沙,如果全体成员意见分歧、行动独立,如果全体成员互不往来、各自封闭,是不可能产生高效教研的。
六、成果提炼
任何工作我们不能只重视结果而不关注过程,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结果,而且许多工作必须首先考虑结果,有结果意识才会有工作的目标与方向。事实上,我们学校中的很多工作之所以没有实效或难以取得实效,其原因就在于事先没有目标的设定,没有结果的预测,试想几个学期几个学年下去,我们的教研工作徒劳无功、一无所获,大家还有什么干劲、勇气和信心再继续呢?因此,一个教研团队如果不注意教研成果的提炼,也没有显性的教研成果,这无论如何是算不上高效教研的。比如,没有丰硕的理论成果,发表的论文、撰写的案例、设计的课程几乎没有;再比如,没有突出的教学业绩,教师的教学比武成绩平平,学生的考试竞赛成绩也平平;又比如,没有名牌的团队骨干,团队中的成员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教师:这样的团队自然不可能呈现高效教研的状态。既然如此,那么学校就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研成果激励机制,加强教研档案的整理,加强教研成果的展示,加强教研经验的推广,让教研工作后续效应最大化。
总之,各所学校能积极探索各种校本教研的模式,当然很好,但如果在上述六个方面还相对缺乏,那么无论如何也不能说这种模式已经成熟了,也不能说明这种模式是高效的。
校本教研的形式 篇4
校本教研必须从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因此,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确定之前必须对教师队伍、学生队伍状况作调查分析,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在充分了解师生的需求与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制定研究课题,并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校本教研成效。
1、专题讲座促观念更新
校本教研在带给学校机遇的同时,还带给学校及教师一个个挑战。新理念的接受与实施会遇到很多阻力,因为它使许多教师必须否定自我,突破自我,这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所以,为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必须适时适机地举办各种专题报告,如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解现代社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更好地开展教改科研。
2、案例分析促教学反思
教师成长之路应是经验加反思,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让教师上完课后,回过头来看看,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哪些是成功的等问题,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案例分析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专家指导促骨干成长
校本教研面向全体教师,但同时要创造条件让肯钻研勇于创新的有潜力的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可以聘专家或教研员对这些教师跟踪指导、重点培养,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对外交流的机会,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学科带头人。
4、学术沙龙促交流沟通
定期组织轻松愉快的学术沙龙活动,让教师针对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了教师间的了解与沟通,互相取长补短,也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校本教研创设了和谐浓厚的科研氛围,其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实现了科研与培训并举,主研与群研结合,行为与理念互动,研究与使用统一,唤醒了教师的科研主体意识,促进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发生全方位的变革,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邵主任在全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暨重大课题开题会上的讲话
(校本教研会议邵主任讲话ppt.ppt)
来源:课题办
作者: 字体: 大 中 小
在全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暨“以省级校本教研实验校建设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课题开题会上的讲话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邵水潮
各位专家、各位校长及学科负责人:
大家好!今年5月初,省教研室召开了校本教研实验校工作的启动会议,时隔半年之后,我们再次相聚郑州,又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见到了许多老朋友,我心里非常高兴。这次会议主要有三项议程。一是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的开题报告和专家讲评;二是分组交流,每个参会的实验校都将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经验;三是典型学校的经验介绍以及专家的点评。在这一天半的时间里,我们将围绕校本教研这一专题,交流经验、澄清问题、启发思想、明确方向、谋划未来。按照我们的工作计划,未来半年内,每个实验学校都将参与申报和实施子课题的研究,每个学科共同体都要组织一次区域性的校本教研交流会;从而形成以点带面,区域联动的教研格局。明年这个时候,我们还将举行一次全省性的经验交流会。因此,希望每位参会的同志都能认真开会,积极参与,畅所欲言,贡献智慧,通过对开题报告的分析、对兄弟学校经验的学习,梳理出本学校、本区域的校本教研工作思路来。
为了推进校本教研工作,并为本次会议作准备,从上个月开始,省教研室各个学科的教研员陆续到实验学校做了调研。在调研中,我们既收集到了许多典型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很多学校对于什么是校本教研弄不清楚,汇报的内容和提交的材料与学校的工作总结没有什么区别——“校本教研成了筐,什么都能往里装”。鉴于这种情况,以下我从课题开题和研究实施的角度讲四个问题:(PPT第2页)
1.为什么要申报省厅的重大课题 2.校本教研是什么 3.校本教研有哪些形式
4.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预期成果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也欢迎专家和老师提出宝贵的建议。
一、我们为什么要把校本教研作为重要工作并申报省厅的重大课题?(PPT第3页)
这主要是出于以下两点考虑。
(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 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在其“课程实施与评价”部分明确提出了“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同年12月,教育部在上海启动了“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并在全国确立了80余个校本教研建设基地。自此,校本教研迅速成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话题和课改推进的重要抓手和助推器。2012年8月,国务院在其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中,再次强调“校本研修”是教师学习培训的一条重要路径。用原基础教育司姜沛民司长的话说,校本教研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创举,由此可见其在我国基础教育政策顶层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二)开展课题研究是提升教研工作品质和效能的需要
近几年来,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一直把校本教研作为全室的工作重点之一。2010年出台了《关于申报河南省中小学校本教研实验学校的通知》(豫基教研字[2010]20号);2012年2月公布了61所“河南省校本教研实验学校”并出台了《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校本教研实验学校建设管理办法》(豫基教研字【2012】3号);2012年5月召开了全省校本教研实验校工作启动会议。
在两年的校本教研实践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1)对校本教研的概念理解不清,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都做了,什么都没做好;(2)缺乏有效的校本教研的交流机制,闭门造车,经验的再生能力差;(3)校本教研流于形式,论文、课题做了不少,但是课堂中的真正问题却没有解决;(4)部分学校工作不力,重点培育学科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基础薄弱;(5)校本教研的本土化不强,没有基于本校的资源展开;(6)缺乏专业引领,萝卜炒萝卜,研究的品质很难提升等。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升校本教研工作的理论品质和实践效能,2012年6月,我室申报了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省级校本教研实验校建设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9月份,河南省教育厅公布了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立项课题的通知[河南省教育厅教教科(2012)844号],该课题被批准为重大课题。这更坚定了我们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以实验学校为“支点”,借助重点培育、分类指导、典型示范等策略构建全省校本教研网络,提升全省基础教育教研水平的决心和信心。相信本课题的顺利展开,对探索校本教研的省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校本教研是什么?(PPT第4页)
按照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对校本教研的定义,它是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行动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它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研究,并在专家的引领与指导下,解决实践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
具体而言,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校本教研是扎根于学校的。它不是发生在学术研究机构中的书斋式研究,而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研究,是扎根于教育教学情境中的生成性的研究,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而进行的实践性、参与式研究。其研究的问题在学校、研究的主体在学校、研究的重心也在学校。
第二,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虽然大学教师和各级教研机构的人员也会介入其中,甚至起到重要的帮助和引领的作用,但是,他们只能是辅助的作用,而一线教师和校长自始至终都应该是校本教研的主角。以学校的社团活动为例,如果我们仅仅介绍学校里有哪些社团,开展了哪些活动,还算不上校本教研;只有把着力点放在教师是如何指导社团活动的,在指导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又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才称得上是校本教研。
第三,校本教研的对象应是教师在教学中感知发现的、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正如在座的刘良华教授所说:“校本教研的基本精神在于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校本教研属于应用性研究,它关注的不是宏观的原理性问题,而是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教学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却和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教学的过程和效果。
三、校本教研有哪些形式?(PPT第5页)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校本教研的实践形式分为三个层面。
(一)个体层面的校本教研实践形式
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教研的三大要素,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种主要的实践形式。而在我们看来,个人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才有可能真正有效地展开。可以说,名师无不是在反思中成长起来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师德楷模于漪老师就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她教《春》这篇课文,连续3年用了三种不同的设计,每次都在教学之后记录下授课的得与失,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她的教学技艺就是这样“炼”成的。叶澜教授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反思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校本教研又是一种合作性的参与式研究,强调研究的民主性、平等性和协作性。但在大多数学校,教师之间往往壁垒分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并不少见,可以说,缺乏密切的同伴互助和有效的专业引领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掣肘因素。研究证明,一项职业成为一种专业有七个标志,其中之一就是拥有强有力的、联系紧密的专业组织。医学专业有会诊制度,法学专业有合议制度,我们教师当然也不应该只做“孤独的舞者”。
(二)学校层面的校本教研实践形式
从学校层面来看,校本教研可以分为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和学习型教研等三种形式。
教学型教研以教为着眼点,以课例为载体,其实践形式包括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和反思式观课。研究型教研以研为着眼点,以课题为载体,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包括界定研究内容、设计研究方案、开展行动研究、总结研究成果;学习型教研以学为着眼点,以阅读为载体,其内容包括读书、读图、读人。而在我们看来,这三种形式其实就像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一样,是密不可分的。其中,课例研究是一个核心抓手,课题研究和阅读都是为课堂教学的改进服务的。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我们本来打算在这次会议上安排一次听评课活动,考虑时间和场地所限,最后决定在课题启动后组织专门的课堂教学主题研讨活动。希望大家在这一献计献策。
(三)区域层面的校本教研实践形式
在区域层面推进校本教研方面,上海教科院顾泠沅教授领衔的教育部重大项目——“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取得了许多经验,他们在四个区建立了一批校本教研的实验性示范性扎根学校,根据教研任务的需要探讨了校本教研的多种组织形式。应该说,这些经验已经触及到了校本教研的核心问题,其经验也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可惜的是,尽管这些成果在多家学术期刊上发表,却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甚至全国各地的项目单位也没有真正认真彻底地消化和吸收这些成果。之后召开的几次全国性的项目研讨会,其议题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游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项目成果的影响力。
而除了上海之外,由省级平台推动校本教研实施的经验极为少见,省级教研部门大多将自己的功能定位于管理和驱动,还没有充分发挥专业引领和资源整合的功能,教研员的研究能量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就此而言,我们在座的各位所进行的这项工作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四、课题研究和工作推进的思路、方法和预期成果
(一)推进思路(PPT第6页)
为了高质量地完成课题研究,有力地推进校本教研工作,我们在整体的研究思路需要把握好一个抓手、处理好两种关系、遵循两条研究路线、利用三种研究方法。
“把握一个抓手”指的是组织好子课题的研究。为了扩大课题研究的参与度和受益面,我们确定在总课题下设立若干子课题,本次会议提供的子课题研究题目的指南仅仅是一个提示和参考,正如我们所强调的,校本教研不是别人让我做什么研究,而是我们在教学遇到了问题,需要提供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我们鼓励大家结合本校、本学科的实际自主确定研究的专题。子课题被批准立项之后,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研究任务,省教研室将会颁发结题证书。明天上午,我们会就这个问题做具体的安排。希望各个学科教研员和实验学校认真研究开题报告和课题指南,结合本校、本学科的实际,积极申报子课题。“处理好两个关系”指的是要在研究的过程中平衡兼顾好重点培育学科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校内研究和校际交流的关系。为了便于指导和联络,在过去两年的校本教研工作中,我们实施了重点培育、分类指导、典型示范的策略。每个学校确定了一个重点培育学科,这次参会的就是校长和重点学科的负责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验校的所有工作就是仅仅围绕这个学科而已,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其他学科置于校本教研之外,那样必然会造成重点培育的孤立,“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实施重点培育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用重点学科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让重点学科成为整个实验校校本教研的急先锋和领头雁。请在座的校长、学科负责人和省教研员务必理解这一点,在立足本学科研究的同时兼顾其他学科的发展。
如上所述,校本教研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研究。因此,实验校内部自身的发展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是,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有时候,我们学校内部遇到的问题,可能自己解决不了,需要与兄弟学校联合攻关、形成合力。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彼此鼓励,这样在跋涉的路上才不会觉得孤独。这就是组织学科共同体的价值所在。但我们不能把组织学科共同体作为研究的目的,它只能是促进实验校建设的一种手段。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梳理出两条研究思路来,其一是实验校内部的问题解决路线,其大致思路如下:(PPT第7页)
其二是学科共同体的研究路线,(PPT第8页)
其大致思路如下:
(二)研究方法(PPT第9页)
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已有的校本教研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深入探讨校本教研的本质并确定推进的策略;用行动研究法进入学校现场、深度参与到研究中;用多案例研究法实施并验证我们的研究假设。
(三)研究的预期成果(PPT第10页)
1.开发出一套从省教研室到实验学校的一系列有效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
2.利用各级教研员的专业引领和资源整合作用,培育一批优秀的校本教研实验校和区域性的校本教研共同体。
3.建立全省范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合作交流与知识共享的平台。4.形成高质量的课题研究报告,在有一定影响力的核心期刊上发表若干篇论文。
5.形成若干套优秀的校本教研课例集和论文集。
五、课题研究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安排(PPT第11页)1.前期调研
这一内容我们已经按计划完成。
2.第一次全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暨开题报告会
任务描述:组织第一次全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暨课题的开题报告会。议程包括:课题开题报告会;校本教研典型经验展示;以学科组或地域为单位分组讨论研究计划;发布子课题。
预期成果:课题开题报告书;课例光盘;论文集;修订各个学科研究共同体的研究计划。
负责人:李海龙
截止日期:2012年11月30日 3.各学科共同体的第一次交流研讨
任务描述:各个学科分别组织校本教研的交流研讨会,原则上至少本学科的实验校都应参与,汇报交流校本教研的经验或子课题推进的。研讨会可邀请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到场观摩。
预期成果:会议报告、课例、论文 负责人:赵阳
截止日期:2013年5月
4.第二次全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
任务描述:组织第二次全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内容包括:典型经验展示;分片区的交流研讨,展示子课题成果、发现问题,明确研究推进的思路和方向。
预期成果:中期研究报告、课例、论文 负责人:杨伟东
截止日期:2013年10月20日 5.各学科共同体的第二次交流研讨
任务描述:各个学科分别组织校本教研的交流研讨会,本学科的实验校都应参与,汇报交流课题的研究进展或子课题成果。研讨会可邀请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到场观摩。
预期成果:会议报告、课例 负责人:李海龙
截止日期:2013年12月31日 6.第三次全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
任务描述:组织各学科校本教研共同体第三次集体交流,内容包括:典型经验展示;分片区的交流研讨,总结研究成果。
预期成果:各个学科校本教研共同体的研究报告、课例集、论文 负责人:邵水潮
截止日期:2014年3月31日 7.接受结题鉴定
任务描述:讨论并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 预期成果:课题结题报告 负责人:申宣成
截止日期:2014年4月30日
同志们,以上我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着重介绍了校本教研的理论观点、发展现状及实践成果,同时也介绍了我们的研究思路和工作安排。在两年多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以工作带动研究,以研究促进工作”的必要性,希望同志们在会议之后,根据工作要求和课题研究步骤,科学规划,周密安排,积极行动,深入研究,加强交流,使我省的校本教研工作再上新台阶,使课题研究取得预期成果,实现工作和研究的双丰收。
谢谢大家!(PPT第12页)
学校教研工作浅谈
(2009-10-02 11:28:11)转载▼
教研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校工作的成败。教研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教师研究课标,把握教学方向的重要活动。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吃透了课标,读懂了学生,正确的理解了新课改理念,学生才能得到全里面的发展,学生的成绩也会得到提高,从而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可见,教研工作非常重要。它服务于教学,在教学中得以生存,得以发展,并能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它依赖与教研而提升,没有好的教研,也就没有好的教学成绩。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所以学校应把教研工作摆在重要的地位,与教学共同发展。而当前学校的教研工作还存在两个“认识”问题。
一、学校认识不足,发展不平衡
各校对教研工作认识不同,以至于各校教研工作开展情况不同。有的对教研工作认识十分充分,深知它的重要性,开展得有声有色,形成了特色,大大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对教研工作认识不足的学校,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而已,没有一个长期教研计划,教研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不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这样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将是一团死水。
二、教师认识不足,是开展的关键
教师是教研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直接的受益者。教师对教研工作的认识,直接影响教研活动的开展,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大部分教师对于教研活动的认识不足,恩师只是听听课而已,有的连这也不愿意参加。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是啃啃课本,抄抄题学生做做,其他的就没有。要讲一堂公开课,得费很大的劲。我们若不去好好学习,又怎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讲课非常精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只有一位学生低头看自己的东西。课后,老师问那位学生为什么不听讲。那位学生说:“我爸爸是你的学生,你讲的内容和所举的事例,他都做了笔记,我看他的笔记就行了。”老师哑然。这位教师尽管课讲得精彩,但他的知识已经老化,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发展,因而算不是一个好老师。老师如果不能紧跟时代的变化,顺应社会的潮流,及时充电,怎么能教育好学生,怎么能培养新一代?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以教研为新的突破口,开展好教研活动,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要开展好教研活动,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激发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要想一项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有完善的知道来督促二胺彩虹。各校可以根据新课改,“岗位大练兵,优化课堂,提高课效”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确立本校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来保证它的完成。首先要确定适合本校的校本研训的内容和课题研究的课题,能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学生成绩的提高。其次,学校应改变评价教师的标准,通过评价,来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不能单一的以教学成绩,来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这样不利于教师的成长。教学成绩,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教育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教学成绩短期难见成效,关键是否能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作为新型的教师,不仅教学成绩要好,更要看他的教研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上是否有新的突破,形成的教学理念。教研能力更是一位教师内在综合素质的体现。学校应建立健全的知道来保证教研工作的开展,服务于教学,把教研作为评价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开展好教研工作,打造学校工作的新亮点,促进学校办学水平不断的提升。
二、创造良好的教研氛围,促进全员积极参与
校本培训及校本教研方案 篇5
校本培训及校本教研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坚持教育“三个面向”方针,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校本培训与教学研究。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新课程理论,并及时发现、解决课改中的问题,以教研促教改。
3、校本培训和教研要面向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要关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需要。
二、学校校本培训与教研领导小组
组长:张永红
副组长:孙文红赵宽业王金红
组员:全体教师
三、工作的整体思路
学校是校本培训的主阵地,是教学科研的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因此,要搞好校本培训及科研,就必须立足本校,依靠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在充分学习课改理论的基础上,加强课堂教学的自我反思,要切实研究课堂教学中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群体讨论,共同研究解决办法,逐步形成专题研究。
四、校本培训与教研的主要内容
校本培训
1、长期培训内容:①《基础教育科研改革纲要》②《新课程标准》③新教材体系研究④评价体系研究⑤综合课教师的培训。
2、中、短期培训内容:①新的课程理念②专题研究讨论③经验交流④对策研究。
校本教研
1、要重视研究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实际问题学中的问题及时交流讨论,加强教学反思,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2、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
3、教研组要切实加强集体备课的组织,重实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率做为主要标准。
4、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指导,把课题研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5、重视校本教研,综合实践等薄弱课程的开发研究,力争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我校课改的新亮点。
6、加强学科评价研究。
五、主要措施
1、各教研组要根据本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本组本培训和教研计划,计划要突出实际研究。
2、教师本人要突出本学期个人校本培训及教研计划,确定自己自学的新课改著作1—2本,分析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确定自己本学期教研的主要活动。
3、学校要研究制定出校本培训及教研制度,以规范学校的校本培训以及校本教研活动,使校本培训与教研纳入教师的业务考
核中。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①实验课教师每学期要上1—2次示范课;
②每个学科教研组每月上一至二节研究课。
③每个教研组每月观看研究优秀课堂实录一次。
④对优秀示范课,问题较多的研究课作详细记录,以供今后对比研究。
5、充分利用远程资源进行教研活动,加强信息交流,取长补短。
6、每月由学校组织一次全体实验教师的工作会议,及时了解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7、开展全方位的学科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及评价形式的研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各学科小组要认真总结以往的学科评价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改进学科评价方案,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努力弱化评价的鉴别功能,强化改进功能,本学期的学科评价研究重点放在有针对性的个体评价研究上,尽量少用统一的评价工具对学生进行一刀切的评价方法。
长宁镇上鲍小学2009年9月6日
校本培训及校本教研方案
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工作汇报 篇6
一、我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几种做法
(一)、加快课程改革步伐,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为此我校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学校的中心工作来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是坚持以辅差培优的方式,培养年轻教师;坚持“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思路,激活课堂。始终立足课堂、放眼课外、优化教法、渗透创新、深化教改,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每个老师自命课题,上“诱思探究”研究课,将诱思探究理论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在此课堂教学大赛中,涌现出了一批理念新、基本工扎实的骨干教师。二是结合课改,加强教研活动。利用高一课改的有利时机,教研室每月召开二次研讨会,加强了大教研活动,各教研组开展了学科周活动;同时又派出许多教师到外校听课学习;我们与山东淄博三中、佳木斯一中结对子,邀请了佳木斯一中校长到我校讲学,淄博三中为我校赠书,派部分教师到郑州四中、安徽、西安等地参加全国“诱思探究”研讨会,并在我校成立了“诱思探究”理论学习小组,有效的推动了我校教科研活动的开展。许多教师的论文已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受到好评。三是狠抓高
三、初三的教学工作,积极组织各类竞赛活动,为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夯实了基础。面对高中考,我校采取高三月考、联考,高考、中考直通车辅导;专题讲座、专题研讨,抓特征,找差距;请有经验的教师到我校进行专题讲座等形式,高考升学率逐年有所上升。
(二)、科研兴校,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准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教科研工作则堪称这条生命线上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为了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势地位,在老师中牢固树立科研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加快教育科研步伐,增加跟踪前沿知识的能力,整体提升教育教学水准。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以刚启动的高中课程改革为动力,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结合本校教学实践,深入探讨“诱思探究教学论”这一课题。校领导结合“课改”学习,组织教师努力探索,提倡精导巧练,优化教学过程。
高水平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也是时代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挑战。素质教育呼唤着高素质的教师,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领导更加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认真实施“师表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继续教育工程”。开学初,学校公布了《骨干教师评聘条例》,将一批事业心强、业务精、教学效果好的把关教师评为学校骨干教师,此举极大地鼓舞了全校教师的敬业奋进的士气和为教育事业拼搏的热情。“青蓝工程”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青年教师接上班,学校工作才有后劲,教育、教学才能持续发展。为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学校采取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方式,着重在组织教学能力、管理能力、课堂教学经验方面给予青年教师指导、帮助,给青年教师压担子,并定期组织全校公开课、观摩课、实验课等,尽可能多地提供学习机会,力求给青年教师以最广阔的提高素质及发挥才能的空间,有许多青年教师成为校、区级骨干教师,还有不少青年教师成为区科研课题组的成员。
教育科研工作既能提高教师群体素质,又能提高办学品位,丰富了办学内涵,通过教育教学的不断研讨,我们欣喜地看到,老师的角色、教学方式、创新精神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为___中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分科教研,合作交流。
学校调整教科研体系,完善了以教科室、教导处为龙头、各教研组为基本单位、各教学班为教改基地的实验体系。实行分科教研,合作交流。
(1)分科教研的主要内容
一是针对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二是通过听课交流、听课指导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三是根据学校提出的研究主题开展研究。
(2)合作交流的几种方式
一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的交流:一月一次的三级交流;校长、教导主任定期、不定期的参加教研组的活动。领导成为教研的参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二是教师之间的交流:集体备课、案例分析、不同学科的教师共上一堂课,学术沙龙。目的是对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学习借鉴别人经验,查找不足。三是校际之间的交流,校本教研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问题进行的,但它又不完全局限于本校的力量。应搞好校与校之间的信息互通和合作教研。
(四)、任务驱动,保证质量。
(1)教研组定期活动(每周一次)与分散活动。以分组教研的内容为主,鼓励教研创新。
(2)教研组每月一次教研公开课,进行案例分析,使评课过程成为教学研究过程。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教师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
课前反思:新旧教材有哪些不同、新课改的思想如何渗、三维目标如何落实、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等等。
课中反思: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反思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反思:上完课后,回过头来看看,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哪些是成功的等问题,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
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
(×)每学期一次课题汇报。总结阶段性成果、交流课题研究经验、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5)每学期举办一次“学术沙龙”。学校不限主题,教师自主发言,可以是本学期的经验总结,也可以是对某个教育问题的理解。
(6)每个月举办一次读书论坛活动。贵在交流学习,督促教师读书。
(7)每学期办一次专家讲座或教学指导活动。专业研究人员以其开阔的视野、前瞻的理念、渊博的学识,参与“校本教研”,能使“校本教研”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进行,必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学校的深层次发展。学校适时的聘请专家来校进行教学指导(先后聘请了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傅东樱教授、宁夏大学谢保国教授、银川九中陆三柄老师、中卫中学有名数学老师蒋老师等),教师们可在与专家的互动中,在真实的课堂、参与、交流、研讨中,实现真正的提高。
二、我校开展校本培训的几种做法
1、内容讲究实效
校本培训工作应以学校整体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本,注意培训的系统性,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在“实用、有效”上作文章。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发挥被培训者的主体作用,使参加校本培训变为教师自身的发展的需求。其次,针对教师现状,充分考虑教师已有的教育经验,不做重复的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提高教师素质是学校工作的长期任务,为适应教育的发展,学校应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培训内容,一方面着眼于课程、教材、教法、管理中的问题,紧密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以问题的提出为根本,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本着学校缺什么专业教师就培训什么教师,教师缺什么素质补什么的原则开展校本培训工作。
2、形式灵活多样
校本培训工作主要是以教师的在岗培训为主,因此要做到灵活多样。我校的培训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要求教师每年定一本教育杂志和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并把自己认为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摘录下来,每月写一篇学习心得。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集中培训或请专家来校作×次专题讲座,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二是信息交流和人员交流相结合。学校除把其他学校的教改信息传送给教师以外,还选派教学骨干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本学期我校启动了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包括中层领导在内的全体教师到家外地名校参加一周的轮训,收到了良好效果。三是自我钻研与集体研讨结合,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围绕学校的主导课题,确定好自己的教研小课题,采取分散研究,集体研讨的形式,以教促研,以研促教。
三、努力方向
校本教研的方式 篇7
提倡“自我反思”,突出校本教研的自主性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和主动追求精神的产物,教师要想获得理想的专业发展,就应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和主动积极的追求精神。同时必须认识到,这种自我发展意识和主动追求精神建立在对自己成长过程的教学行为、结果不断进行审视、分析及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应经常地进行教学反思,关注自己在专业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并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形成一种习惯。在帮助广大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实践中,我们的策略是:
第一,在全校教师中开展“自我成长设计”活动,引领教师自我定位、自我设计,激发其“自我发展的意识”;同时,制定自我发展规划,这种规划包括发展目标和达到目标的策略,使教师明确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弱点。
第二,举办“校本教研”专题培训活动,掌握“自我反思”的途径和方法(教后反思、课例反思、案例反思、教学日记、课堂记录、成长自述、对话性日志),并及时予以记载和撰写。
第三,发动教师积极撰写“教育叙事”性文章,开展“教育叙事”评比活动。撰写“教育叙事”,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反思过程。教育叙事是由教师“叙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因其在于重述和重写那些能够导致觉醒和变迁的教师和学生的故事,以引起教师实践的变革并成为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因其直接指向学校生活和教师真实的职业场景,使它很容易成为教师在校本教研中驾轻就熟的方式或工具;因其特有的人文性、趣味性、生动性而成为教师们感兴趣的校本教研方式。因此,我们经常组织“教育叙事”评比活动,鼓励教师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教育教学故事、专业成长故事等。我们发现教师讲述的教育事件和教师写的“教育论文”相比有了变化,变得有“情趣”“活泼”“生机盎然;变得“日常”“亲切”“生活化”;变得更“动听”“可读”“可爱”“令人感动”“使人受启发”“俏皮”“欢快”“美妙”;变成“音乐性的”“有韵味的”“有灵性的”“让人心领神会的”“引起共鸣的”。
反思中,我们要求教师着重反思成功之处、失误之处,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对学生不同见解的处理等,并提出如何解决、改进的意见、方法、途径。学校应为教师的反思提供研究的条件、激励的措施和适当的评价。实践证明,通过自我反思可以使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进行重新认识(即自我思考、自我总结、自我完善提高),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强化“同伴互助”,增进校本教研的合作性
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共同成长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校本教研的重要标志和灵魂。在一个教师群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点、教学模式、方法的交流、碰撞和冲突,无疑是宝贵的。我们大力提倡教师之间开放、合作、协调、支持、共享的专业对话,以求形成教师间的合作、学习团队,达到经验分享、学术互助、专业共生的目的。
1.加强集体备课,走“集团作战”共同提高之路。我校的集体备课以年级学科组(备课组)为基本组织单位,以一个单元为教研内容,研讨教学目标、教学安排、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中有可能产生的问题,主要采取“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人人修改、注重反思”模式,即教师先分块备课,然后是教研组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修改,课后必须反思,反思要把课堂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的错例、二次教学建议都记录下来。我们还尝试一人做一个单元教学设计,其他教师在讨论修改后使用。“集体备课”可使教师走出“单兵作战”的小圈子,走向师师合作的大舞台。这样,既能“优势互补”,又能“博采众长”,还可为教师打开多种教学思路。
2.运用结对帮助。结对帮助以前曾广泛采用过,称为师徒制。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提出“年轻教师向老教师学经验,老教师向年轻教师学观念”的新结对理念。结对帮助的双方在自愿基础上签订正式协议,承诺双方互相听课,平等坦诚交流研讨等。通过一段时间后,学校在结对双方认可的时间组织验收小组对双方的成长情况通过自我评价、听课、访谈学生进行评估,及时将情况反馈给双方,若双方成长明显,学校即予以表彰,重新开展新一轮的结对活动。
3.开展课例研究,提倡“互动交流”,以共享参与之乐。课例研究是新课程校本教研中最受欢迎,且对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举措之一。我们尝试使用了以课例为载体的两种教研活动方式——一课多轮、一课多人。
(1)一课多轮。就是将一课由同一教师在不同班执教,多采用一课两轮。其操作流程是:教师展示自己的原教学设计——同学科老师根据课改理念评课与自己反思——在新理念指导下重新设计教学——在另一平行班展示新的教学设计——同学科老师再一次进行评析与自己反思。教师以原课堂实录、评价与思考、新课堂实录、课后反思的形式形成典型课例研究成果,这样可以促进教师隐性课改理念的显性化。
(2)一课多人。就是同一课由不同教师执教。其操作流程与一课多轮相似,只是原教学与新教学是不同的教师,新教学执教者在观摩原教学后,在充分整合同学科老师评价和自己反思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教学和进行展示,又由同学科老师评析和自己反思。形成同伴的原教学实录、评价与思考、自己执教的教学实录、课后反思的典型课例研究成果。
4.创新联片教研,促进“合作探讨”,共解专业之疑。针对目前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生管理难度较大的现状,我们采用了“联片教研”的活动方式,即由地域相对集中的几所平行学校进行校际间的联合(处于同一区域,教研需求基本相同、生源状况基本相同)。其主要方式包括:
(1)确定校本教研近期研究的主要问题,如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等。
(2)构建校际展示交流平台,创造条件让老师们有机会交流。
(3)建立校际联合教研机构——教研联组。
(4)围绕课题研究,“分工协作”,如:我们把分层次教学这个课题,分成几个子课题,由联片学校分头研究、实践,及时交流研究成果。
5.建立学校校本教研学习、研究制度,创“互助合作”平台。由教研组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在活动时,每一个教师都要提出自己的问题,大家共同献计献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研组对大家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开展主题讨论和研究,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如遇短时间不能解决且今后还有可能面临的有价值的问题,则形成小课题开展研究。
6.抓开放教学。为打破封闭式教研的格局,使更多的人为教育出谋划策,我校规定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为开放教学周。让学生家长及各界人士走进我们的课堂。请他们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尤其是课堂教学品头论足。学校专门召开了家长会,宣传新课程理念,讲开放教学的意义,请他们参与评课、听课等活动,填写反馈表,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给予了正确的评价。这样的活动对我校教师的触动很大,极大地激发了研究教材、研究课堂教学行为、方式、学习方式的热情。
注重“专业引领”,体现校本教研的引导性
在同伴互助的基础上加强专业引领,可以使校本教研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避免偏离方向和陷入盲目。我们认为,专业引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专家引领;(2)教师中专业能手引领;(3)理论引领。
第一,我们积极与省市教研室及省内有关专家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请专家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微格研讨”“角色互换”“咨询答疑”等方式参与并指导校本教研的开展。仅2003年至2004年不到两年的时间中,专家学者到我校进行指导就达20余次。专家的指导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校本教研的健康、顺利发展。
第二,我们还在校本教研的实践中,充分挖掘学校的人才资源,将学校的骨干教师、领导作为专业引领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强调教师的自我引领,“能者为师”。两年多来,我校骨干教师积极为全校教师作教学案例分析、课例设计研究、教材解读,上示范研究课,较好地发挥了“引领”作用。
【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推荐阅读:
校本教研中的主题教研12-13
校本教研的困境05-31
校本教研的开展09-01
校本教研的培训总结11-27
校本教研的方法和途径07-23
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08-23
校本教研的尴尬与反思10-25
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10-10
新课改下的校本教研10-05
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检查制度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