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校本教研

2024-08-21

做好校本教研(精选9篇)

做好校本教研 篇1

摘要:校本教研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适应新课程的有效方式, 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从校本教研的作用、教师角色定位、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的侧重点几个方面给教师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校本教研,角色定位,研究内容,侧重点

一、校本教研的作用

1.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在行动中进行研究的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发现, 提出解决方案, 然后身体力行地进行解决, 最后进行反思, 总结本轮研究的经验和教训, 从而达到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目的。教师在进行校本教研的同时就是对自己教育活动有意识的反思, 通过反思发现自己教育过程中的不足, 然后进行纠正、改进和调节, 从而达到对有效教育行为的自我强化, 取得一个螺旋状的教育能力提升。

2.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就是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实质是让课程从知识形态走向生命形态。传统课程无视课程的生成性、丰富性、复杂性, 课程通常是由专家研制开发, 教师仅仅是一个执行者。生成性课程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授课者, 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心理需求、当地实际进行原课程的再创造和新课程的开发。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而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靠教师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这就需要教师本身拥有对新课程的驾驭能力, 校本教研则是提高对新课程驾驭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教师在研究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 学校的教师之间是平等的相互支持的关系。为了分享更多的教育资源, 促进教师之间的思想碰撞, 需要破除“文人相轻”的不良传统, 建立相互磋商, 共同进步的良好学术氛围。现在的观摩教研活动中教师的发言大都先是相互吹捧、然后提一些不疼不痒的毛病, 最后作一个皆大欢喜的总结。这样不利于科学研究的开展。教师之间要形成“合作性同事”的关系。进行教研活动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 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 大家共同分享, 以达到教研的目的。

三、研究内容定位

校本教研活动的研究内容要围绕教育活动进行、研究过程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由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研究成果用于日常教育活动。研究内容可以分为日常的教学活动和关键的教育事件两部分。

1.日常的教学活动, 如:教学目标的理解与再创造、教材的组织、教学时间分配、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步骤的建立、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评价和检查、师生互动方式和教学要素的安排等。在以往的教案编写过程中主要以对教材的分析为主, 缺乏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往往会造成千人一面, 把同一个教案应用到各个学生身上。而在制定校本教研活动的内容的时候可以根据《中小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基本要求选择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 从而检验这种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为以后更好的适应新课程积累经验;可以针对不同课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并在每次教学活动结束的时候检测一下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还可以首先观察不同性格特点学生的交往特点和学习偏好选择不同的师生互动方式, 从而观察提高学生成绩和社会性发展的最佳方式等等。

2.关键的教育事件。关键教育事件指的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 经常会发生的一些令人困惑的、欣慰的或遗憾的事件, 这些存在于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客观普通事件, 经由专业判断、理性思考, 被赋予深刻教育教学意义后, 就成为了“关键教育事件”。[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难免走各种各样的弯路。教师要对教育过程中的失误及时作出反思, 进而需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在查阅以往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思考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 求得一个思维的创新和飞跃。最后通过实际的教育行动来检验方法的可行性。在行动之后不要忘记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反思, 并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

四、研究过程的侧重点

校本教研活动有以下步骤: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有些学校对一项校本教研活动的计划很重视, 却行动比较草率、观察比较粗略、反思流于形式, 这就是本末倒置了。在整个流程当中反思才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反思既是对整个研究的总结, 同时也为制定下一步研究计划提供了依据。现在的许多中小学都要求教师写反思, 但是有许多教师的反思只是流于形式。教师对于写教案反思的作用和意义不够了解, 对于如何写好反思还有许多困惑的地方。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哪些内容是值得深入反思的?怎样才能进行深度的反思?也就是如何寻找到教学反思中的“反思点”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反思研究细节, 寻找自己在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各种问题。有时细节却能决定一项研究的成败。通过不断的反思, 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有专业水准的科研人员。[2]

2.反思失败的研究点, 寻找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的差距, 需求更好的实施途径, 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

3.反思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对研究结果进行不断追问, 不断促进自我行为的改造和重塑。为让自己的科研能力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在写反思的时候需要注意, 反思不仅仅是经验的总结, 对事件的认识要来自实践而高于实践。结合相关理论, 形成一套成熟的行动思路, 日积月累就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样的校本教研成果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 我们并不期望能够获得在很大的范围内推广, 而是为了解决自己面临的实际教学问题。

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形成的过程。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 同时还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 把理论和实践自觉地结合起来, 形成自己对教育的看法, 并善于和同事进行交流, 相互取长补短,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 为把自己培养成一名专家型的教师做出切实的行动。

参考文献

[1]沈民冈, 汪泠松.基于“关键教育事件”教师教育的行动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 2010, (4) .

[2]敖俊梅.教案反思——教师行动研究视角[J].教学与管理, 2010, (2) .

做好校本教研 篇2

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学校 2012.6.23 在新课程改革体系下,教学研究的重心已下移到学校,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教育局“关于加强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前锋农场学校立足校本教研,本着“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的指导思想,遵循“从一线来,到一线去”的校本教研基本理念,将校本教研理念的提升与实践探讨相结合,通过“构建教研机制,丰富教研形式,夯实教研内容”等途径,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目前,我校教科研气氛活跃,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和学生成绩显著提高,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家长、社会的广泛认同,下面就把我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总体思路做以下梳理。

一、构建教研机制 保障校本教研实施

校本教研理论上并不深奥,开展活动也不困难,难的是学校要有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的长远计划,教师持之以恒的参与,为此我校建立校本教研的各项制度,为校本教研的实施保驾护航。具体做法是:

1.领导负责制度

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校长为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具体抓校本研修的组织管理和有效实施。学校领导率先学习《新课程标准》,首先了解和把握教育的最新信息,亲临课改第一线,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坚持推门听课,关注常态课,参与学校举行的各种示范课、汇报课、考核课,认真观、议、诊课,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师的真诚同伴和专业引领者,着力为教师参与教研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有

力支持。

2.理论研修制度

在理论研修上我校一直实行“内培外修”制度,遵循“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内培:校内每学期要对全体教师进行不同学科的各项培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外修:我校每学期都拿出专项经费,选派业务领导或各学科骨干教师参加校外各级各类的进修培训,学习外地课改先进经验和做法,拓展教师课改思路。

外出学习的领导进修后回校后整理材料,汇报所学,并把外出进修的前沿理念和先进经验对全体教师进行汇报和培训。培训教师回校后要上一节汇报课,要向学校交学习汇报材料和学习心得,要在校内教研会上谈自己的学习心得,达到一人培训,全员收益的目的,近两年我校外派进修的领导和老师达到20余人。

我校一直走“科研兴校”之路,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以“全员参与、参与全程”为着眼点。把周二下午2:30定为语文教研组的教研时间、周三下午2:30定为英语教研组的教研时间、周四下午2:30定为数学教研组的教研时间、周一上午9:00定位考察学科的教研时间。把教师的业务学习笔记按质量评出等级进入学校的百分量化考核。

3.听课评课制度

我校多年来一直执行推门听课制度,领导与教师坚持推门听课,关注常态课,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主任每学期听课平均在70节以上,教师每学期坚持听课至少20节。推门听课制度的实施,增强了教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的意识,同时也为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

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资源共享的快捷平台。为学校领导及时、准确地把握好校本研修的导向,做好决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研修奖励制度

学校为了激励教师积极主动投入到校本研修活动中来,专门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制度,对各级各类业务竞赛获奖的老师实行奖励。对各教研组进行考核评比,对产生的校级优秀教研组予以组织奖励。我校数学教研组被省评为“优秀数学教研组”,我校英语教研组被建三江管局评为“优秀英语教研组”,先后有20余人被评为优秀教研先进个人。

二、丰富教研形式 提高校本教研实效

我校多年来一直以新课程为导向,将校本教研与常规教学相结合;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校本教研与课改实验相结合,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采取多种形式推进校本教研进程。

1.开展反思式教研

我校推行“四个一”活动。即:每课时必须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学期必须撰写一篇“教研论文”;每学期必须上交一篇“教育叙事”;每学期必须上交一份“教学案例”。

通过教师的自我对话,自我反思,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思考、审视、分析,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并形成研究性论文,实行反思笔记交流借用制度,促使教师借鉴前者的成功经验,避免不足之处,让教师在反思中快速成长。

2.开展学习式教研

我校推行“九个一”工程”。即“一个骨干教师带一个青年教师”;每学期读一部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并记好少于5000字读书笔记;每年订阅一份本学科教学报刊;记一本8000字的业务学习笔记;每学期要对教师进行一次通识培训;每学期要对教师进行一次学科培训;每学期要对骨干教师进行一次培训;学校每学期要对青年教师进行一次业务培训;每学期记一本听、评课笔记。

通过“九个一”工程”强化了全体教师的学习意识;增强了全体教师的教研热情;提高了全体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升了全体教师的业务能力。

3.开展活动式教研

我校推行“四步走”活动。第一步:每学期骨干教师必需要先上一节“示范课”,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第二步:每学期青年教师要上一节“汇报课”,展现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第三部:每学期全员教师要上一节“考核课”,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考核; 第四步:每学期名优教师要上一节“样板课”,展示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

通过开展“四步走”活动,展现了不同层次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功力,为全体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把握最前沿的教学动向提供了方便直接的交流平台,是快速提高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的有力保证。

4.开展网络式教研

网络教研作为一种新型的教研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网络

正在改变着教研工作的行走方式。我们前锋学校是在2007年9月正式申报并成为了建三江分局第一所“黑龙江小学教育论坛”的合作体学校。

我校制订了学校网络教研计划,成立了学校网络教学研究管理领导小组,从资金、人力、时间上为学校网络教科研开设绿色通道。通过开通“校园网校”,拓宽了我校的教研平台;通过开辟“随笔专栏”;丰富了我校的教研内容,提升了我校教师的业务能力;借助“网络有效活动”,激发了我校全体教师的教研热情。

自我们前锋学校的网络教研活动开展以来,我校代表总局承办了3次省级网络教研活动,参加不同主题的网络教研活动40多次,共有王建国、魏正伟、柴凤娣、任晓玲、袁忠霞等12人获得不同级别的“网络教研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学校连续3年被评为“省网络教研先进学校”。

2010年4月1日省教育学院小教部高枝国主任亲自来到前锋农场学校,建三江管局16所学校的教育科领导和部分教师代表都聚集前锋学校,聆听了高主任关于网络教研的专业版培训。高主任能亲临我校对我校网络教研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如今,前锋学校网络教研的教师参与度已经达到了100%。在前锋学校的网络舞台上,正时刻演绎着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灵动。

三、夯实教研活动 推进校本教研进程 1.立足集体备课,做实校本教研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为提高备课质量、建立有效

课堂,增强备课实效,减轻教师个体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合作研讨,积累集体教学经验,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我校下设语文、数学、英语、考察学科四个教研备课组,我校认真按照教育局有关精神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开学初由4个教研组制定集体备课计划,学校审核后按计划执行。主管领导要亲自参加备课过程,指导各备课组长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督促、检查各组活动开展情况,及时召开相关专题会议,总结集体备课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要规范集体备课,实现制度化、常态化,根据计划制订相关制度,加强教研组的考勤、考核。

教研备课组活动要求做到“四定、五必须、六备”。“四定”是指:定主备人、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 “五必须”是指:主备教师必须精心研究所承担的教学内容;议课教师必须亮出自己的观点;主备教师必须在集体备课后形成电子文本母案;教师必须对集体备课的母案进行补改才能上课;上课后必须对亮点和不足进行反思。“六备”是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手段。

教师个人要摆正自身的位置,全身心投入到教研活动之中,在备课前个人要认真钻研教材、掌握相关情况;在备课中虚心倾听、积极发言、认真记录;备课要根据班情、学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精耕细作”,对教学设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完善、提升,有的放矢地组织有效教学。

2.借助赛事活动,推动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为学校教学实践服务的,因此在教研内容的选择上我

校“立足校情、立足教情、立足学情”,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充实教研内容 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在课改实验开展以来,我校以“各项赛事”为切入点,通过举行“说、讲、评大赛”、“ 青年教师素养大赛”、“ 演讲比赛”、“课件制作大赛”、“教学设计大赛”、“教师书法大赛”、“ 教育叙事展评大赛”等教研活动。

通过“各项赛事”丰富了教研内容,而且大大拓宽了教师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对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营造人人关注教研、人人深入教研、人人研究教研的良好氛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进一步营造“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重学习”的新型的、浓郁的校本教研氛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创建高效课堂,提升校本教研

高效课堂的构建上我校已经取得了一点成绩,把“板块式自主学习模式”确定为我校的教学模式。在“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的理念下,通过“自主学习——汇报展示——课堂反馈”三大板块完成教学任务。

在“板块式自主学习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摸索研究,初步提炼出英语学科的“读”、“找”、“创”、“练”“的四字教学模式。不同的学科已经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模式。

我校在高效课堂的构建上主要通过“七个阶段”

宣传发动阶段:领导、老师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和发动,学校成立构建高效课堂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实施规划,制定具体的实

施方案。

理论学习阶段:学高效课堂教学理论,学外地的先进经验,学习了解不同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学把握高效课堂教学规律及其基本方法,认真明确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调研反思阶段:开展课堂观察活动,组织教师对照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经验,对当前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观察、分析,通过自评互评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课堂实践阶段:组织教师按活动方案结合并总结自己已有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课堂实践和研究,摸索出不同学科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展示研讨阶段:组织高效课堂实践汇报研讨活动,人人上汇报课,课课进行研讨评议,针对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策略,再实践、再汇报、再研讨。

概括提升阶段: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性思考,形成一定的高效教学模式及长效管理机制,推出一些成功的课例。

成果展示阶段:开展“高效课堂”论坛、“高效课堂”教学评比、优秀教学设计、精品课堂实录、论文、课件评选活动。

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将在教育局的领导下,不断创新教与学的工作方式,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

正是基于我校一直坚定不移的走校本教研之路,我们前锋农场学校取得了很多令人骄傲的成绩。

先后有2人获得省级教学能手的殊荣,1人获得总局级教学能手的光荣称号,有20余人获得管局级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殊荣,先后有11人获得省级大赛一等奖,有4人获得总局级大赛一等奖。在2012年9月我校代表建三江管局在垦区第二届小学数学“实效杯”课堂教学展评中进行了“解读新课标,打造新课堂”的主题论坛,收到了各地区领导和老师的高度评价。

抓实“五个一”,做好校本教研 篇3

一、一套制度

在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 (如, 教研组长周报制度、教科研工作制度、课题实施办法, 以及校本培训和教学反思制度等) 的前提下, 体育教研组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 建立健全了体育校本教研制度, 进一步落实了体育校本教研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指导和总结与评价的工作。

为规范体育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及学习行为, 践行现行课程标准的理念,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教学效果, 学校根据体育学科的实际情况, 制订了《体育教研工作目标和规范》、《体育课教学规范要求》、《运动队训练与管理规范》和《体育特色项目开发与管理规范》等规章制度;明确了教研组长是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 并要求其努力发挥带头示范和引导作用, 为组内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教研组的每位教师, 要根据学校和教研组工作目标, 填写《教师生涯发展专业设计》 (分近期和中长期) , 积极参加教研组的活动, 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组内教师之间要加强团结协作, 促进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二、一本好书

通过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 可以有效促使教师养成学习和研究的习惯, 增强教师的智慧,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校本教研活动前期, 教研组可以对全组教师进行“把脉”, 发现每位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向他们推荐一些关于课程改革、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书籍, 给每位教师都订阅一些理论性、指导性较强的专业杂志, 如《中国学校体育》, 并经常组织组内教师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活动。

三、一项课题

“只教不研则浅, 只研不教则空”, 根据体育教师工作量普遍较大、空余时间较少的特点, 学校教研组采用了“每周一题”的研讨形式, 即在每周一的上午, 要求组内教师每人都要提出当前体育教学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和困惑, 同时, 为了避免“空洞说教”, 教研组还要求组内教师将自己主讲的某节课叙述出来, 要求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 坚决摒弃研究中的“作秀”现象。然后由教研组长选择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研讨的课题, 让全组教师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 然后利用每周五晚的教研活动时间对该课题进行交流、讨论, 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并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和提升。

为营造全组的学术研究氛围, 全组教师在顺利完成市级“十五重点课题”——《中学体育选项流动分组教学》研究的基础上, 又开始了市级“十一五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教学的整合》的研究。通过课题的研究, 教研组积累了大量材料, 教师的科研水平也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四、一篇博客

传统的教研活动受到时空的限制, 一般只有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才能进行。而博客的“四零条件” (零技术、零成本、零编辑、零形式) , 为每位教师在网上发布个人信息、教学反思和教育故事提供了平台。

在教研活动中, 教研组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备详案, 在授课后, 要求他们在原有教案、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二次、三次复备。并提倡教师每天写一页反思, 即将自己在一天教学中的所得、所失、所感以教学反思、教育故事的形式写入自己的博客, 与其他教师一起分享和交流。通过这个平台, 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才会变得更加快捷、方便;教师可以突破时空限制,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与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直接交流, 拓宽了学习途径和辅导教师的范围和级别;可以自主选择教学资源。此外, 通过开展博客教研, 教师可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改善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水平。

五、一堂好课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在教研活动中, 首先, 对于青年教师来讲, 教研组可以经常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会课活动, 如同课同构、同课异构、同构异课等, 而且更加注重活动的过程, 而不是结果。授课教师不仅要进行教学设计、说课和授课, 还要进行听课和评课。在这个过程中, 既有会课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同组教师的出谋划策, 有会课教师的学习与交流, 还有听课教师的中肯点评与会课教师的自我反思, 会课的整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对于组内会课中的优胜者, 教研组积极推荐他们参加区、市级教学基本功大赛和教学能手的评比活动。

其次, 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 往往会出现教学上的“高原”现象, 对此, 教研组采取了“视频案例”的方式, 即对一节课进行全程录相, 然后在集体备课期间, 进行“实况转播”, 请组内全体教师共同点评, 从课题的引入到提问的语言, 从教师的示范、讲解到学生的练习, 从教学环节的设计到教师的教学组织等多个方面, 一一加以“指手画脚”, 这种教研活动不仅可以帮助执教者解决困惑、克服教学中的“高原”现象, 而且可以促使参与者获得提高。

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工作汇报 篇4

一、我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几种做法

(一)、加快课程改革步伐,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为此我校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学校的中心工作来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是坚持以辅差培优的方式,培养年轻教师;坚持“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思路,激活课堂。始终立足课堂、放眼课外、优化教法、渗透创新、深化教改,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每个老师自命课题,上“诱思探究”研究课,将诱思探究理论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在此课堂教学大赛中,涌现出了一批理念新、基本工扎实的骨干教师。二是结合课改,加强教研活动。利用高一课改的有利时机,教研室每月召开二次研讨会,加强了大教研活动,各教研组开展了学科周活动;同时又派出许多教师到外校听课学习;我们与山东淄博三中、佳木斯一中结对子,邀请了佳木斯一中校长到我校讲学,淄博三中为我校赠书,派部分教师到郑州四中、安徽、西安等地参加全国“诱思探究”研讨会,并在我校成立了“诱思探究”理论学习小组,有效的推动了我校教科研活动的开展。许多教师的论文已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受到好评。三是狠抓高

三、初三的教学工作,积极组织各类竞赛活动,为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夯实了基础。面对高中考,我校采取高三月考、联考,高考、中考直通车辅导;专题讲座、专题研讨,抓特征,找差距;请有经验的教师到我校进行专题讲座等形式,高考升学率逐年有所上升。

(二)、科研兴校,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准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教科研工作则堪称这条生命线上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为了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势地位,在老师中牢固树立科研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加快教育科研步伐,增加跟踪前沿知识的能力,整体提升教育教学水准。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以刚启动的高中课程改革为动力,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结合本校教学实践,深入探讨“诱思探究教学论”这一课题。校领导结合“课改”学习,组织教师努力探索,提倡精导巧练,优化教学过程。

高水平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也是时代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挑战。素质教育呼唤着高素质的教师,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领导更加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认真实施“师表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继续教育工程”。开学初,学校公布了《骨干教师评聘条例》,将一批事业心强、业务精、教学效果好的把关教师评为学校骨干教师,此举极大地鼓舞了全校教师的敬业奋进的士气和为教育事业拼搏的热情。“青蓝工程”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青年教师接上班,学校工作才有后劲,教育、教学才能持续发展。为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学校采取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方式,着重在组织教学能力、管理能力、课堂教学经验方面给予青年教师指导、帮助,给青年教师压担子,并定期组织全校公开课、观摩课、实验课等,尽可能多地提供学习机会,力求给青年教师以最广阔的提高素质及发挥才能的空间,有许多青年教师成为校、区级骨干教师,还有不少青年教师成为区科研课题组的成员。

教育科研工作既能提高教师群体素质,又能提高办学品位,丰富了办学内涵,通过教育教学的不断研讨,我们欣喜地看到,老师的角色、教学方式、创新精神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为___中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分科教研,合作交流。

学校调整教科研体系,完善了以教科室、教导处为龙头、各教研组为基本单位、各教学班为教改基地的实验体系。实行分科教研,合作交流。

(1)分科教研的主要内容

一是针对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二是通过听课交流、听课指导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三是根据学校提出的研究主题开展研究。

(2)合作交流的几种方式

一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的交流:一月一次的三级交流;校长、教导主任定期、不定期的参加教研组的活动。领导成为教研的参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二是教师之间的交流:集体备课、案例分析、不同学科的教师共上一堂课,学术沙龙。目的是对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学习借鉴别人经验,查找不足。三是校际之间的交流,校本教研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问题进行的,但它又不完全局限于本校的力量。应搞好校与校之间的信息互通和合作教研。

(四)、任务驱动,保证质量。

(1)教研组定期活动(每周一次)与分散活动。以分组教研的内容为主,鼓励教研创新。

(2)教研组每月一次教研公开课,进行案例分析,使评课过程成为教学研究过程。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教师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

课前反思:新旧教材有哪些不同、新课改的思想如何渗、三维目标如何落实、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等等。

课中反思: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反思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反思:上完课后,回过头来看看,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哪些是成功的等问题,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

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

(×)每学期一次课题汇报。总结阶段性成果、交流课题研究经验、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5)每学期举办一次“学术沙龙”。学校不限主题,教师自主发言,可以是本学期的经验总结,也可以是对某个教育问题的理解。

(6)每个月举办一次读书论坛活动。贵在交流学习,督促教师读书。

(7)每学期办一次专家讲座或教学指导活动。专业研究人员以其开阔的视野、前瞻的理念、渊博的学识,参与“校本教研”,能使“校本教研”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进行,必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学校的深层次发展。学校适时的聘请专家来校进行教学指导(先后聘请了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傅东樱教授、宁夏大学谢保国教授、银川九中陆三柄老师、中卫中学有名数学老师蒋老师等),教师们可在与专家的互动中,在真实的课堂、参与、交流、研讨中,实现真正的提高。

二、我校开展校本培训的几种做法

1、内容讲究实效

校本培训工作应以学校整体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本,注意培训的系统性,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在“实用、有效”上作文章。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发挥被培训者的主体作用,使参加校本培训变为教师自身的发展的需求。其次,针对教师现状,充分考虑教师已有的教育经验,不做重复的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提高教师素质是学校工作的长期任务,为适应教育的发展,学校应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培训内容,一方面着眼于课程、教材、教法、管理中的问题,紧密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以问题的提出为根本,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本着学校缺什么专业教师就培训什么教师,教师缺什么素质补什么的原则开展校本培训工作。

2、形式灵活多样

校本培训工作主要是以教师的在岗培训为主,因此要做到灵活多样。我校的培训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要求教师每年定一本教育杂志和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并把自己认为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摘录下来,每月写一篇学习心得。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集中培训或请专家来校作×次专题讲座,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二是信息交流和人员交流相结合。学校除把其他学校的教改信息传送给教师以外,还选派教学骨干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本学期我校启动了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包括中层领导在内的全体教师到家外地名校参加一周的轮训,收到了良好效果。三是自我钻研与集体研讨结合,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围绕学校的主导课题,确定好自己的教研小课题,采取分散研究,集体研讨的形式,以教促研,以研促教。

三、努力方向

做好校本教研 篇5

以团队协作为前提, 创新校本教研的形式

新新课课程程背背景景下下, , 校校本本教教研研的的形形式式灵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活动形式主要有教师自我反思、教师间的互助互学、教研人员专家引领、课题研究及案例分析等形式, 活动过程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人员, 体现着团队协作特征。

1.强化自我反思, 发挥团队智慧。研究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是进行校本教研的一个主要目的。在这里对促进教师自我提高, 自我反思起到一个杠杆作用。通过这一杠杆作用能让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 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增强参与集体研究的热情, 并在研究活动过程中保持主动性。由一个教研组或一个学年组为单位, 组成教研团队, 通过这些团队, 教师间得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发挥团队集体的智慧, 共同进步。这里团队中教师间的互助必须在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进行。

2.提倡团队互助, 开展校际间互动。校本教研通常以团队互助为基础来运行, 在此基础上不仅在校内进行, 也应该在校外进行校际间的互助。校本教研不全等于本校教研。校本教研不能限于在学校内部构建教学研究平台。学校领导导及及各各学学科科教教师师 ( (团团队队成成员员) ) 都都要要自自觉觉地地加加强强与与外外界界的的合合作作与与交交流流。。通通过过各各级级教研部门和网络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可同其他学校进行定期的、有计划的校际教研活动。

3.开展专业引领, 进行合作交流。校本教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虽然是“以校为本”, 但也绝不是说只要本校教师和邻校教师参与就可以, 专业研究人员和专家的参与也是不可少的。他们的介入会为校本教研带来新的信息和理论支持, 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 他们提供的技术支持与专业引领克服了校本研究中存在的低水平重复及理论难以提升的难题。因此, 要鼓励教师、教研人员和基础教育课程的专家围绕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合作交流, 发挥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优势, 集中力量寻找对策, 共同攻关。

4.鼓励课题研究, 促进校本教研。校本教研中, 除要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一般性的研究外, 学校领导还要有计划地鼓励并安排各教研团队教师共同承担一项或两项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 通过鼓励实验教师上课题实验课, 真正把科研和教研结合起来, 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共同体, 提高校本教研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效果。

5.倡导案例分析, 强化教研实效。撰写案例分析, 进行团队研讨, 是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案例分析所进行的校本教研, 不仅可以锻炼被研究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可以培养其教学积累和教学经验的总结提炼习惯。通过团队研讨, 又给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提供了学习他人长处、克服自己不足的机会。因此, 在新课程教学中, 倡导教师积极撰写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教学案例, 然后在团队中集中开展研究讨论, 进行案例分析,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均有所获, 不仅增长了业务知识, 提高了教学能力, 还强化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校本教研的实践形式是灵活多样的, 还有很多, 如, 集体备课、主题公开课、教学观摩、骨干教师引领课、网络教研等。这些都可以提高教师的校本研究能力和业务水平。

以问题和困惑为切入点, 丰富校本教研的内容

有专家指出, 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 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旧的一切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与摩擦。因此,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惑和难题。在教师方面, 存在着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的矛盾, 存在着新的教材与教师旧有的知识体系的矛盾, 存在着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矛盾。在学生方面, 活跃的思维方式和批判精神的培养难, 自主学习方式培养难, 合作学习方式培养难。在课堂管理方面, 活跃气氛与保持课堂秩序之间存在着矛盾, 解决好这一矛盾才能使课堂讲解具有吸引力。寻求解决上述矛盾及难题的途径与方法, 就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

1.以“五新”为内容, 开展校本教研。教师作为课程的改革者和创新者, 必须通过校本教研来提高自己适应新课改的能力和水平。一要以倡导“新理念”为主, 进行校本教研。深入研究教师理念的更新、行为的转变, 打破教师只“传道、授业、解惑”观念的襟锢, 做好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启发者和引路者, 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激励者和管理者, 做学生的合作伙伴。二要以“新课程”实施为主, 进行校本教研。新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强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研究, 加强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研究。三要以“新方式”的转变为主, 进行校本教研。研究如何把课堂交给学生, 倡导学生采取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研究教师如何从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 走下讲台, 到学生中间去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领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研究与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四要以“新课标”的落实为主, 进行校本教研。研究新课程教学目的的“三维空间”, 研究确立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操作原则, 即培养学生具有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等。五要以“新资源”的获取整合为主, 进行校本教研。研究如何利用校外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校本课堂开发, 研究如何利用取之不尽的网络资源等。

2.以“学生”为研究主体, 开展校本教研。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方面, 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学习乐趣和获得知识的快乐。研究的内容有: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方式及学生“愿学”“会学”能力的培养。

3.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方式, 开展校本教研。课堂教学是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这样建立新的课堂秩序, 使课堂讲解具有吸引力, 就成了我们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之一。其一, 研究构建课堂新秩序;其二, 研究课堂教学的新方式;其三, 研究课堂教学的设计创新;其四, 研究教师课堂教学的表现艺术。改变课程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改变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这样的校本教研, 促进了教师践行新课程理念, 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做好校本教研 篇6

一、以蹲点教研活动为载体,打造一批学科骨干教师队伍

为了促进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2005年开始,我们制订了全市初中《“一带一蹲点式”教研实施方案》,将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实施方案确定以5年为一个周期,教研人员深入全市初级中学,每所学校蹲点教研时间不少于一个半月。开展以学校为教研活动中心,采取教研员深入教研组,与教师结成“一带一蹲点”帮扶对子活动。教研员首先要做好结伴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工作,改变课改后仍然存在的“穿新鞋,走老路”“满堂灌”的倾向,经过几年的努力,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开始倡导使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二是开始关注学习“方法”这一目标维度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三是有了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四是能正确把握所教学科的特点,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培养。其次,教研员与结对教师一起备课、研课,观课后要与教师一起议课,面对面研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完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同时,指导教师及时总结经验,做好教后反思,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引领教师从“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通过教师的课程理论学习,课堂教学的自我反思,一批中青年教师成长起来,并发挥其在学科教研中的带头和辐射引领作用。桃山林业局中学的蒋守玲老师,经过多年的努力,从一位普通的数学教师成长为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翠峦区三中的历史教师张桂霞,教学成绩突出,辐射作用明显,被区教研室聘为兼职教研员;教英语学科的陈昭、王凤刚、郝立新老师现已走上学校领导岗位,伊春区第五中学的于为老师、上甘岭区中学的王艳双老师、铁力市第五中学的魏宝玲老师、友好区第一中学的张宏峰老师、带岭区第一中学的陈桂华老师等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市级名师,引领各校学科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历史学科多名骨干教师在教研员带领下,研究编制学科测试方案、2010年伊春市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及试题样卷,成为龙东地区中考历史学科的考试版本,编写的《资源与评价》成为龙东地区中考分析不可或缺的复习资料。

二、以联片教研活动为平台,促进校本教研活动的延伸

联片教研是基于伊春市34所初中分布于22个办学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展的教研活动。全市每年都要联片组织中考复习策略研讨活动和初中教育质量分析,这是每年教研工作的规定动作。每次活动明确研讨主题,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炼,以解决问题为驱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研究改进措施,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方法。从教学角度以分学科开展观摩课堂教学为主,结合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教学设计,结合课程标准研讨课堂教学,结合学生实际研讨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点关注学生情况(参与教学活动,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及沟通合作能力);关注教师发展(教师学科素质及教学方法有效性)。从教学效果的角度集中研讨教学方法,几年来先后组织研讨了朗乡林业局中学的“ACDU”(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运用提升)教学法、乌伊岭区中学的“分科分层、学案导学、先学后教”教学法、西林区第一中学的四步三查教学法(学案自学、对学群学、成果展示、回归目标及课堂上三次关键性的学情调查)、嘉荫县的五步十环节(温故知新、探究释疑、理解巩固、互相提高、总结归纳)教学法,这些教学方法都是各校在不断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经过实践—总结—反思—再实践打造出来的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近三年共开展联片教研18次,有5 625人参与了联片教研活动。联片教研活动是教研员、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和广大一线教师共同参与的大校本教研,并已成为各校校本教研经验交流、成果分享的大平台。

三、以市级学科名师为引领,推动校本教研活动短时高效

为了实现“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教研服务方式,提高教研工作服务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的针对性、实效性,我们组织了教研员、名师下乡活动。从2010年起,市教育局与市教师进修学院联合下发文件,组织“名师送教、互帮互学、提高质量”送教进班活动。下乡送教到校进班,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基层教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为主,将教学实际与校本教研融为一体,采用教研员讲座、名师示范课、教师互动研讨、结对帮扶等形式。送教活动深入全市21个县(市)区(局),使基层教师都经历从理论到实践、从观摩课堂教学到深度研讨交流的全过程。比如思想品德学科,在西林区域的活动中先观摩西林区第一中学教师栾泽与辛启明分别展示的《唱响自信之歌》(初一)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三)两节公开课,然后由作课教师自评,教研组长、教导主任、业务副校长、外校业务副校长、市级名师评课,市级教研员总评。针对这两节课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最后名师伊春区第五中学教师于为作了《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初三)一课的示范教学。送教进班活动一方面通过当地教师的观摩课教学与反思交流,使教师们认识到自身教学的不足及问题所在,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市级名师的示范课教学,让教师进一步看到自己与名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差距与不足,有力地调动起教师对自己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工作的反思热情,有利于带动全市教学质量的提升。送教活动打破了“教研员”和“教师”之分,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也不再是被动的听讲者,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研讨者。这种教研模式为教研员、教师搭建了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为优秀教师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实践证明,送教下乡、专业引领、名师引路是促进薄弱学校教师快速成长有效途径。

四、以教育教学疑难问题为突破口,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究

做好校本教研 篇7

本栏目主持人:郎冠明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大趋势之下, 我不想寻找那些“以身试法”的先行者, 也不想寻找那些激流勇进的弄潮儿。而是寻找潜心教学教研的践行者;寻找普通教者身边发生的“教学寓言”;寻找有益于教师教学及专业发展的资源或者工具;寻找教育博客世界里, 执着于教学感悟、反思, 默默探索、找寻教学真谛的“苦行僧”;寻找这个时代中, 信息技术教育领域, 坚强的小人物和那些以黎明前夜作为狂欢夜, 在狂欢夜中认真舞动的“舞者”!

迎着新年初升的太阳, 你在其间, 独一无二, 不可或缺, 让我们同行!

创办于1957年的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区实验小学 (简称伍家实小) , 校园环境优美, 文化氛围浓郁, 教师队伍素质高、研究能力强。作为湖北省首批校本研究实验学校, 他们于2004年开始了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 形成了崇尚研究、平等合作、共享经验的教研文化, 取得了丰硕的教研成果。

●建立制度——激发网络研究热情

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 伍家实小先后制定了《伍家区实验小学网络教研管理办法》、《伍家区实验小学网络教研评估细则》、《博客评优制度》、《网络教研版主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对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时间与质量都作出了具体要求。学校每年按照相关制度对做出成绩的教研小组和教师个人给予奖励。

同时, 伍家实小强化了对校本教研网的管理。一是强化网站管理责任制, 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直接领导。网站的日常维护、管理由学校教科室和微机室统一负责 (设网站管理员和信息管理员各一名, 负责硬件及软件建设) 。二是版主管理规范化, 版主通过申报考核后由教科室聘任, 并且每学期末要接受工作考核。三是评价机制快捷有效, 学校每学期开展教师博客评优活动, 教师博客评价结果纳入教师教学工作和教研组的考核项目中。四是实行教研组博客链接制, 即以教研组为单位, 以教研组长为中心, 聚成团队教研博客群。此外, 学校实行教科研周快报制, 即每周公告各教研组上传日志篇数、发帖人数。这些数据将作为评选优秀教研组的重要依据。在制度规范下, 教师从起初为团队荣誉而战的被动转向为自己的专业成长而战的主动, 对教育博客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一位年轻的教师曾动情地说:“博客让阅读与写作成为我的生活主题, 行走在博客里, 我自由书写、深刻反思, 尽情与同伴分享经验与情感。我们的职业生命也因这种反思和交流获得了更多意义。”

●精心架构网络教研平台

校内交流平台以学校校本教研网站为支撑, 设有“专家引领”、“电子刊物”、“案例研究”、“教研沙龙”、“教师博客”五大栏目 (http://www.wjsyxx.com/News/Default.asp?cataid=0003) 。

其中, “专家引领”下设“名师课堂”和“专家讲座”, 聚集了有助于解决一线教师教学问题的优秀实践及理论资源, 可以实现隐性引领。“案例研究”汇集了各教研组开展案例研究的详尽资料, 包括丰富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教研沙龙”是最活跃、交互性最强的一个板块, 下设“公告栏”、“在线交流”、“读书沙龙”、“学科教研”、“班主任研究室”栏目, 是教师发表观点、反思自我、碰撞思想、分享经验的广阔舞台。

学科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教学资源的筛选、聚合, 并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网上集体备课, 定期发布研究主题, 组织、引领教师在网下和网上开展实践与研究。如数学教研组长余老师开学初围绕备课的话题, 在网上向大家推荐了《备课的四种境界》, 让大家试着对号入座, 看自己身处“点”、“线”、“面”、“体”中的哪一种境界。数学教师纷纷跟帖反思自己的课: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平时备课过程中, 更多的时候只是备了“点”, 偶尔会注意“线”, 根本没有达到“面”的境界, 更不用说“体”了;有的说对照四种境界, 才惊喜地发现自己平时的做法是正确的。在反思的基础上, 大家迫不及待地围绕“备课达到‘体’的途径与方法”展开讨论。在一番深度讨论后, 教研组长整理归纳出了备好课的六大方法, 放在网上和大家共享。这次交流有效提升了许多数学教师备课效率。

●科学的研修形式——确保网络研究实效

1. 网上自修

学校倡导教师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 了解教育家的事迹和课程改革的理念, 探讨典型课例等。主要通过校本教研网中的“专家引领”中的实践及理论资源, 引领教师走近专家。例如, 向窦桂梅、于永正、支玉恒、王嵩舟等名师学习课堂教学, 向余文森、叶平、谈松华等专家学习教育教学先进理论。

目前, 伍家实小有许多教师通过网络与专家远程互动, 如一位语文老师听了支玉恒老师的课以后, 在网络上写下了一篇听后感。正是这篇听后感, 使他有幸结识了这位闻名全国的语文名师。支老师从“网上”走到“网下”, 不远千里飞到宜昌, 前往伍家实小为全体语文老师上示范课进行专业引领的事情, 成就了一段网络教研的佳话。

2. 网上研课

伍家实小充分利用网络, 进行公开课预报、优质课推荐、课件推荐等活动。各学科组每周都提前将公开课的安排 (主讲人、内容、时间、地点等) 在网上公示, 活动分五步:备课→网上发布教案→网上评备课 (教师质疑、建议, 备课教师答疑、优化方案) →讲课→评课 (网上评课及反思) 。

伍家实小年轻的梁老师为了在“我最满意的课”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赛前把自己的教案设计上传到网上征求同行的意见, 当晚20多位教师跟帖, 一直讨论到凌晨。梁老师综合了同伴的意见之后修改了教案设计, 又发布到网上, 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后, 她充满信心地走进赛场,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引发广泛的讨论, 评委组将她的课堂实录及评委意见整理发布网上, 倡导大家网上评课。教师们各抒己见, 充分肯定了本课的可取之处, 也有一些教师指出了她的不足, 并提出了改进意见。面对同伴无私热情的帮助, 梁老师非常感动, 她说:“以前上课我最多请教同组教师, 但是网络使我得到了如此广泛的帮助, 这大大缩短了我通向成功的道路。”

3. 案 (课) 例研究

为了促使以案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真正达到解决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伍家实小在校本教研网上开辟了“案例研究”专栏, 并针对“语文课堂提问策略”、“体育教学中的科学分组”、“数学课堂教学中练习有效性”等专题在网上开展了案例研究。通过网上案例征集、视频案例再现、网上专题研讨, 拓展了案例研究的时空, 提高了案例研究的实效。

2006年初, 伍家实小依托湖北省校本研究总课题组开发的案例研究模板, 将各组开展案例研究的所有资料编制成了视频案例, 形成了学校的网上案例资源库。网上的每一个教学案例, 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校本研修专题网站, 它可以凭借网络的特点和优势, 实现网下的校本教研走向网上的校际教研从而走向网上研修共同体。

4. 资源开发

伍家实小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 提倡教师利用网络技术, 大力开发课程资源, 并依托网络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达到资源共享。如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候, 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 组织教师开发了“三峡工程”、“货币天地”、“绿色生活在我身边”、“篮球公园”等专题网站, 为学生开展网络环境下的主题实践活动提供了有效载体。这些专题网站的有效开发与实施形成了伍家实小校本课程的品牌。

5. 网络教学研究

为了确保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伍家实小探索出了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 这为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课程, 提供了较为成熟地可供借鉴的基本操作程序与方法。伍家实小在此基础上撰写的《网络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流程的研究》成果报告获得湖北省综合实践活动实验研究成果一等奖。

●网络教研的收获与反思

1. 网络教研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网络教研帮助教师彻底摆脱了独学无友的学习状态和狭隘封闭的工作状态, 教师利用博客的功能, 记录和发布个人的教学感悟、生活故事、思想历程以及精选和积累的信息资源, 建立起了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网络教研使学习与反思成为教师的习惯, 使得教师在享受参与专业研究乐趣的同时, 也通过网络平台找到了自己的专业家园。

2. 网络教研放大了校本教研效益

网络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教研天地, 教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参与全国各地的教研。它拓展了校本研究的时空界限, 整合了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的力量, 形成了研究合力, 放大了教育教学资源效益, 有效促进了教研的紧密结合, 切实解决了许多教学问题,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3. 网络教研催生了新型教研文化

网络教研中博客的广泛运用, 是主体思想的自由表达, 是集体智慧的共同尽享。网络教研使信息共享发展到资源共享、思想共享, 从而产生新的教研文化, 即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合作的新文化。

县区教研室如何抓好校本教研 篇8

一、大课题带动策略

大课题指县及其以上各级课题。新课改以来, 我县教研室根据自身工作职责和全县教育科研实际, 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动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为历史使命, 站在改革的前沿, 思考如何促进学校发展和如何为学校发展注入“含金量”的问题, 最终确定了以“大”课题研究带动、促进全县教育科研工作大小课题、各层教研整体发展、并驾齐驱的校本教研新思路。

1. 建章立制。

我们首先参考相关资料和其他区县经验, 结合我县大部分学校是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巫山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巫山县教育科研管理手册》、《巫山县教育科研评价意见》、《巫山县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及个人评选奖励办法》、《巫山县课题申报操作要求》等规章制度, 力争以最短的时间走上规范的教育科研之路。

2. 申报立项。

我们抓紧筹备、组织县级课题的立项申报工作, 深入学校广泛调研,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归纳分析, 理出了切合我县实际的50个导向课题供学校参考、选择、申报, 这些课题主要是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学校发展、学法研究、教育管理等几类。在经过精心准备、广泛宣传并待时机基本成熟之后, 学校开始申报课题立项。在全县完全中小学不足一百所的贫困农村县, 首次收到申报课题136项, 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这种来之不易的可喜局面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也使我们认识到须认真保护学校的课题意识和申报积极性。我们及时对全部申报课题逐项进行细致评审, 包括课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 是否基于学校和教师的真实情况, 课题的大小及其与该校课题研究实力是否匹配等, 就此写出详细的评审意见, 并指导学校根据评审意见修改或调整课题内容, 修改成熟即予以立项。

3. 课题管理。

我们坚持“三个结合”的原则, 对课题研究实施严格的过程管理。一是培训与观摩相结合原则:由县教研室骨干教研员或者县教育科研骨干教师, 每学期对课题主持人进行一次从理论到实践的课题研究专题培训, 并在课题研究已具一定专业水准的学校开现场会, 进行现场观摩;二是检查与指导相结合原则:我们对全县立项的课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指导和检查, 防止立项而不研究, 并促进学校逐步懂方法、会研究;三是反馈与咨询相结合原则:我们要求学校每月报送一次研究过程资料, 了解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如果有必须到学校临床诊断的问题, 我们则尽量满足学校要求, 协助解决。

4. 结题工作。

课题研究的终极目的是改进实践、发展教师、提升学校。经过酝酿, 我们认为结题工作既不能挫伤学校的积极性, 又必须维护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于是我们采取了按时结题与延期结题并重的结题方式。经过会议评审和通讯评审, 如期实现研究目标按时结题的大约百分之五十;对未能按时结题的, 则由评审组提出具体的再研究意见, 但是, 一般要根据实际情况延期三个月或六个月才能结题。

我们的“大”课题带动策略,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营造了研究氛围。在研究过程之中, 许多老师常常为解决课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或者解决问题中的一些具体办法而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甚至发生激烈的观念碰撞。这种氛围就是我们所期盼的“优质”成果。二是使老师们树立了研究意识。通过课题研究, 不少老师树立了研究意识, 这是质的飞跃, 是最大的成果。比如对教材中某一个具体的内容, 不少老师有了“编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个内容”、“这个内容能够发挥哪些育人功能”、“为什么要把这个内容设置在这个地方而不设置在别的地方”、“为什么以这样的方式呈现而不以别的方式呈现”等思考, 而这些思考正是教师专业研究思想的体现。三是推动了校本教研。通过几年的大课题推动, 多内容、多形式、多层级、多角度、多主体的校本研究逐渐蓬勃开展起来。

二、小课题深做策略

小课题即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具体的、真实而又有一定价值的小问题, 如果在校内立项, 则称校级课题 (实践中也有少量小课题是来源于大课题的层层分解) 。小课题的研究主体是提问者自己, 它的直接价值取向是改进实践, 而不是发现规律。

1. 为什么要做小课题研究。

“大”课题涉及的学校虽然不少, 但涉及到的教师所占的比例不可能很大。因为大课题要求高, 形式规范, 程序较多, 文字丰富, 这些都不太适合中小学教师工作繁重、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的实际。而且在大课题实施当中, 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学校华而不实、过程空虚、贪大求全、甚至弄虚作假等问题。作为县级教研机构, 有责任以科学和智慧的态度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为了让更多的教师都能够来做课题研究, 同时有效解决大课题研究中滋生的问题, 经过深入思考和慎重论证, 我们提出了小课题深做策略。

2. 怎样做小课题研究。

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即首先是发现并提出实践中的问题, 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方案, 再将方案用行动去进行实践验证, 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程序比较简洁, 老师们容易理解和操作。在初学小课题研究时, 前两个步骤可以是隐性的, 即存在于问题主体者的心中, 第三个步骤也可以“默默”地独立进行, 只是第四个步骤即“结论” (比研究报告短小朴素的论文) 应该用文字呈现出来, 这样既可促使自己的思维与研究水平不断增强, 也可成果共享。但是, 随着“研龄”的增长和研究的深化, 主研人应该逐步学会把整个研究过程用文字描述出来, 即把“问题”和“假设”写成研究方案, 把“验证”和“结论”写成研究报告, 但文字必须体现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特点, 说自己的、简单的、有依据的、真实的话, 空话、假话、套话不说。

3. 对小课题研究的管理。

(1) 立项管理。多数学校认为只有大课题才用得着立项, 小课题没必要立项, 而实践告诉我们, 忽视这个环节“规范”的小课题研究就迈不开步, 很难走上“正”道, 研究也难以落到实处。所以不管是一个人研究的课题或几个人合作研究的课题, 学校都必须郑重其事、像模像样地按程序履行立项手续。 (2) 准确选题。我们要求学校所审查立项的教师申报的小课题必须源于真实问题。即一定是生成于教师自己实践中的问题;一定要适合教师的专业个性、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问题大小必须适合教师的“最近发展区”, 这样研究才可能深入有效;问题必须有研究的价值。总之, 通过该问题的研究能够改进工作。 (3) 强化研究过程。我们要求学校要特别注重过程管理, 制定了《巫山县学校小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办法》、《巫山县学校小课题研究资料搜集与整理要求》, 并利用一切下校的机会指导学校进行过程管理。 (4) 注重对成果的实践性鉴定。对成果的鉴定, 我们要求学校将论文与实践进行对照, 即认真考察、研究课题研究者通过小课题研究是否真的转变了教学行为, 是否优化了教学实践。

在教研室的宣传、发动、组织、引领、指导、管理下, 我县的小课题研究呈欣欣向荣之势。

三、常规研究夯实策略

如果说大课题研究是少数老师可以做的, 小课题研究是多数老师可以做的, 那么常规研究就是每一个老师都可以而且应该做的。所谓常规研究, 简单地说就是没必要上升到课题“高度”的研究, 它的主要研究形式是思考, 价值取向依然是改进实践和提升专业素养。其静态的成果形式是多样化的, 比如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育日记、课例分析、说课材料、讲座稿件、评课文字等。其实教师就生活在常规研究之中, 如果能够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 那么其专业成长的速度将会更快。我们除了经常深入学校对常规教研进行督导以外, 还在县级这个层面重点, 用以下一些活动夯实常规校本教研。

1. 每学期一次教研活动月。

我们规定每年的三月和十月是全县教研活动月, 以此推动、深化全县常规教研的开展。每次教研月我们都先制定切合我县实际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活动方案, 学校再根据我们的方案, 结合实际制定本校的操作细则。随着教研月长效机制的形成, 全县常规教研水平也随之逐步提升。

2. 教材、教法、研究培训。

我们每学期组织一次由全县骨干教师代表参加的教材、教法、研究培训, 县级培训以后, 再由参培教师返校进行全员培训。培训主题是怎样研究教材、怎样研究教法、怎样搞教学研究。培训注重对案例的剖析, 讲求实在, 追求实效。这种培训对县教研员自身专业要求较高, 所以我们要求教研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研究能力, 不断收获研究成果, 否则, 这样的培训就不能实现专业引领, 也不能令教师信服。

3. 集中命题辅导。

县教研室逐步下放命题权, 以此促使学校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我们认为, 任何情况下, 钻研教材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每学期期末的调研测试之前, 我们都分学科对命题教师进行培训, 结合教材对命题要求、方法、技巧作从理论到实践的讲解。调研考试结束后, 再由教研室组织命题交流会, 命题人员和学校教导主任全部参加。结合考试情况, 对每一套试卷都进行评价, 以课标要求和教材重点为基准, 剖析其优缺点, 进行命题再辅导, 促进全县钻研教材之风的形成。

4. 赛课送课。

一切教学研究和改革, 最后都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得到印证和落实。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研究,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我们每个学科每年组织一次县级赛课。县级选手由学校、学区逐层选拔推荐出来, 这使每年的赛课就达到了教师人人参与、全面推动校本教研的效果。所产生的优秀选手和优质课我们都视为珍贵的资源, 每次县级赛课结束后, 都

教学实践札记

由教研室组织、学科教研员负责, 带领优秀选手将获奖优质课送到有特别需求的或者相对薄弱的片区和学校, 并进行说课、评课交流。

5. 优秀论文评选。

论文撰写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也是常规教研的推动力量和提升手段。“真实”、“有用”是我们评选论文的第一标准, 所以时常有教学反思、课例剖析等文章获得好的等级。优秀论文评出来以后, 我们再遴选其精华编辑成册发放到各校。老师们对这些源自于身边的“土”成果倍感亲切, 而这“亲切”本身就是成果发挥作用的必然保证。

无论是大课题、小课题还是常规研究, 其意义与价值是等同的。现在, 我们的三级助推策略已产生了显著效果, 使我县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教育内涵不断深化, 实践效果不断优化, 教师素养不断提升。

未曾考虑到, 而在课堂上突然闪现出灵感的火花, 等等。这些

摘要:校本教研不仅是学校的工作, 也是县教研室的职责。我们经过长期探索实践, 总结出大课题带动、小课题深做、常规教研夯实的三级助推策略, 并继续实践着, 不断发展着。

做好校本教研 篇9

关键词:农村学校,名师录像,校本教研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各校对校本教研都越来越重视。不论城市农村,几乎所有学校都开设了校本教研,主要的形式是上校内公开课。在实行了一段时间后,许多农村学校都觉得这样的校内公开课对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不大。

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水平杰出的教师较少,大家水平差不多,听来听去也听不出什么“花头”,用农村的俗语来说,就是“萝卜炒萝卜还是萝卜”;二是很难请到专家来指导, 一方面专家数量有限,这么多学校很难都照顾过来,另一方面许多农村学校也经费有限,如果要专家经常参与,经费上不允许。

现在虽然实行的城乡教育共同体,但城区学校的教师也不可能都参与到农村学校每周的校本研究中来,毕竟城区学校的教师也有自己的教学任务。所以要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一方面是要“请进来”,但更重要的是“自力更生”,靠自己。

学校通过网上购买账号,得到了数百个各学科的名师课堂录像,拜“名师录像课”为师,采用“对照课”“摹课”“专项研究课”等多种形式开展校本教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常规武器———名师对照课

所谓的名师对照课就是教师在学校提供的“名师录像课”范围内,选一堂课,事先不看名师的录像课,教师上完课后,再看名师的录像,将自己的课与名师的课进行比较,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如,一教师选了数学特级教师钱金铎执教过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是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事先没看钱老师的录像,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上了一堂较为成功的课。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是: “为了不过分逊色于钱老师,我在备课时充分借鉴了别人的经验, 广泛收集材料,对每一个环节设计出具体方案,确保万无一失。”这样的课,如果不是通过名师对照课的形式,我们已经发现不了多少问题,评课也评不出什么东西,这样的校本教研对教师的帮助也就不大。

但通过名师对照课的形式,就能发现很多问题。这位教师自己也说:“可就是这设计大同小异的两节课,特级教师和普通教师上出来的效果却完全不同,特别是在细节的处理上,明显存在着差别。”她通过“新课教学设计的对比、意外事件处理的对比、练习设计的对比、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调控对比、教师教态和语言的对比、总体情况的对比”六大方面的对比,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改进的方向,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为什么名师对照课这种校本教研形式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究其原因,学习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普通的校本教研知识是从人传递到人,名师对照课这种教研形式知识是从物(名师录像)传递到人。如下图:

名师对照课形式的校本教研,相当于每次校本教研都有名师、特级教师参与,效果当然不一样。

二、新手武器———摹课

摹课的“摹”,是临摹的意思。所谓的摹课,就是教师选取一堂名师录像课或一堂课的一个片段,不上课,而是把名师所讲的话, 包括语气、语调、教态等完全模仿出来,就像临字帖一样,把名师的上课情况完全再现出来。我们常说,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特别是课堂教学语言的语气、语调、教态等方面是一门艺术,众所周知,学习艺术都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或者是音乐。一般教师对这方面的掌握是通过一次次的听课、上课,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慢慢地形成的,现在我们通过“摹课”这种形式,进行专题式的训练,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说名师对课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一个全面提高,那摹课就是针对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语气、语调、语速、教态等表面的外在的东西。通过摹课,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教态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快速的提高。摹课一般经过三个步骤:第一步,背课。就是把某一堂名师录像课(或片段)中教师的语言背出来;第二步,在完全把名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背出来的基础上,模仿名师的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第三步,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模仿名师的教态。

一开始,教师觉得要把课“背”出来很难,又要模仿语气、语调等,感觉很不好意思,但通过实实在在的摹课后,他们发现对自己的帮助很大。

如,一教师选取了特级教师窦桂梅《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录像进行摹课,通过多次的背诵、模仿,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教态等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深有感触地写了一篇论文《如何让课堂教学语言通“电”带“磁”》。又如,一教师选取了特级教师崔云宏执教的《一夜工作》来进行摹课,通过反复的练习,克服了不好意思等心理,终于把课讲得惟妙惟肖。她深有感触地说:“教师肢体僵硬,缺乏热情,难以感染学生。要激发学生的感情,教师自己必须是热情洋溢的。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就是本人却经常没有做到这点。学生在‘冷空气’的包围中,又怎能‘热情似火’呢?”

三、进阶武器———专项研究课

一些业务成熟的骨干教师可以进行利用名师录像的教研形式———专项研究课。所谓的专项研究课就是教师利用名师录像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一专项问题进行研究。如,对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研究,就可以通过检索若干个名师录像,把这些录像中的课堂导入进行研究,归纳整理,得出共性,总结出规律方法。

有位哲人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就是分解。要把各项课堂教学知识总结出来,必须先把课堂教学知识进行分解。通过请教专家和查阅有关文献我们把课堂教学知识分成三大块:课堂教学设计所需的知识、课堂生成时所需的知识、课堂语言所需知识,在这三大块的基础上再进行细分。具体如下图:

当然,课堂教学知识还可以细分下去,但也不宜分解过细,分解得过细反而对知识显化产生干扰。所以我们经过实践,最终把课堂教学知识分解成图中所示的这十二个细目。

在进行专项研究课时,我们采取了以下两个策略:

1.兴趣导向

所谓兴趣导向,就是在课堂教学专项知识总结归纳时,哪一位或几位教师对哪项知识比较有兴趣,就让这一位或几位教师完成这项知识的总结归纳。这样做,教师能愉快地完成专项知识的总结归纳,并有较高的质量。

2.弱点导向

所谓弱点导向,就是在课堂教学专项知识总结归纳时,哪一位或几位教师对哪项知识在课堂教学时表现得比较薄弱,就让这一位或几位教师完成这项知识的总结归纳。知识总结归纳的过程其实也是知识内化的过程,这样让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一方面教师会比较有动力,另一方面能较快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上一篇:项目质量预控下一篇:突发卫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