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和消极影响(精选6篇)
积极和消极影响 篇1
摘要:在微信从广泛运用以来大受欢迎的基础上,微信红包像一枚炸弹般地将这种粘性较强的极富聚合力的即时通讯兼社交网络平台炸出了热火的局面。热闹的背后引发了不少对于微信红包火爆的原因和影响力的探索和思考,但对微信红包在人际交往的促进作用和消极表现的探析也显得较为重要。
关键词:微信红包,人际传播,影响,问题
一、微信与微信红包的概述
(一)微信与微信红包的使用情况概述
微信红包在2015年春节的“红包大战”中能够旗开得胜,甚至对于用户注意力的吸引超越了微博红包,是有微信自身的优越性的基础性因素存在的。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为91.2%,较2013年底提升了5.1个百分点。我国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基数以及每年增长的态势在即时通讯领域的微信应用平台上依然能展现出用户数量上的广泛性。这也成为了铸就微信红包互动活跃指数攀高的必然因素之一。
同样来自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三大社交类应用中,即时通信在整体网民中的覆盖率最高,为89.3%,其次是社交网站,覆盖率为61.7%,这无疑说明了微信具有较高的使用率,它也为微信的人际传播行为的活跃度设置了前提。
微信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推出的一款手机即时通讯软件,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内容私密性、群体聚合性、强关系网络连接等特点。据艾媒网的数据调查显示,从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微信的社交媒体使用率增长了26%,排在所有社交平台的首位,拥有4.68亿月活跃用户的微信,成为网络媒体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平台。
2014年12月24日,微信团队正式宣布面向商户开放微信现金红包申请。微信推出6.1版本后,在对话框里就能边聊天边发红包了。微信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除夕当日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10.1亿次,是2014年的200倍;18日20:00-19日00:48,春晚微信摇一摇互动总量达110亿次,其参与人数和互动频度可见一斑。[1]
(二)微信红包的特点
首先是操作的便捷性。微信红包的使用步骤比较简单,在升级到6.1版本的前提下,只要打开微信红包,就会出现普通红包和拼手气红包,然后设置好金额和红包数量,就可以选择相应的群组或个人进行发送;另外还可以直接在所在的群组里,找到添加标志,选择红包并同样设置好相应数量或数额,发送即可。用户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无师自通地学会,并跟着大家加入抢红包的行列中。
其次是内容的娱乐性。微信红包中的“拼手气群红包”较为吸引人,用户发送出红包后,接收者可以哄抢,由于设置的随机性,每人会因运气不同而抢到数额不等的红包。而抢不到的用户会更加专注于下一个红包的抢夺中,如此下来,拼手气、显摆或吐槽,形成一个较为活跃的互动态势。并且“抢”的环节,本身就有游戏性、娱乐性的因素对群体进行呼吁和粘连,从而让红包的趣味性和用户的兴奋点有效契合起来。
最后是互动的社交性。微信红包的迅猛之势,是架构在微信的作为社交即时通讯软件的特性之上的,因此,它天然具有了社交性。在用户参与到抢红包热潮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好友间话题互动与调侃或是对亲友间的祝福,况且,参与微信红包互动的群组或个人,多数都是由强关系网络所连接起来的人脉圈,这种关系先于微信红包而存在,并且包含有一定的感情基调。微信红包恰好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充当朋友圈互动的催化剂。
二、微信红包对人际传播的积极影响
(一)作为一种治疗话语符号,改善交流的困顿
从手机媒体活跃于大众生活并逐渐夺取了广大用户多数的注意力资源的时期起,大众就生活在一种被新媒体绑架的窘迫中。近几年的低头族已成为普遍现象,《邯郸日报》3月4日的新闻中有这样的描述:随着智能手机普及,“低头族”迅速增长。吃饭看,乘车看,连行走过马路也看手机,常常闹出撞人、撞电线杆等尴尬事。而新一代的“容器人”、“电视人”在形式上变成了“网络人”、“手机人”,他们在对技术的接触和使用频度的增强的情况下,逐渐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感和甘愿被奴役的现状。在心理性格方面的变化逐步体现为孤僻、冷漠、疏于甚至是懒于交际的习惯,这种情况下大众面临一种现实人际传播的困顿。
尽管微信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即时通讯社交软件,及时弥补了一些人际交往的缺失。但这种改善没有起到本质上的转变作用,用户在微信的熟人圈里也很难做到现实中的深交或是牢固的感情基础。最明显的就是各种朋友间建立的群组关系,个体找不到明确的归属感,个人自我展现需求得不到发挥,导致更多的群组处于沉寂的状态。即使是个人间的传播有时候也会因为话题的中断或联系的疏远而略显尴尬。还有各种资讯、游戏等抢占了人际传播的时间资源等。诸多原因所导致的人际传播的困顿越来越明显。
斯图亚特·霍尔努力说明了人际传播是“桥”不是“墙”。它在建立和培养个体身体、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诚如克格雷所言,“传播是造成大多数社会问题的病因,也是惟一可行的治疗方法。”从简单的方面来说,人际传播可以缓解个体在独处时承受的心理压力和苦痛。而把微信红包作为一种治疗话语的符号,主要是指抽象的能指方面,它作为打通交流困顿的催化剂,从而努力搭建人际传播的这座桥。
微信红包迅速聚拢了多数的目光,把用户重新拉回到人际传播的轨道上来,唤起了人们内心沉寂的传播渴望。它以游戏的形态吸引了用户的眼球,使用户在游戏的外衣下可以同时实现人际交往,而不是一味沉迷在游戏或资讯,忽略人际传播;微信红包还以轻松娱乐的面孔营造了轻松的传播环境,打破了交流的尴尬,用户在参与聊天的抉择中有了更多的空间,可以随时加入或退出群聊;微信红包在群组中就是核心,每个人都是围着它转,不会产生传播中的不对等问题;微信红包还以聚合的能力扩大了传播的范围,使用户的传播圈不再狭隘,这样能多角度地实现最大化的交流互动。
(二)增强人际传播频率,增进人际交往情感
微信红包之前的交流时段是长久间歇性的,有时只是节日的一个复制粘贴的祝福问候内容,或是有事联络的简短汇报,更或是无聊时的只言片语,并且对于同一个交流对象,这一次与下一次的互动间隔时间较远。在这种片段式的间歇性的沟通状态中,人们很难深入地呈现彼此的生活现状或心理动向等,也就很难达到人际传播社交互动的这一层面的功效。但是微信红包的突如其来瞬间唤起人们的参与意识。就算在吐槽和炫耀或关于红包的话题的互动也无形中拉长了人们互动的时间和人际传播的频度。
据微信官方数据显示,除夕夜的22:34出现峰值8.1亿次每分钟,峰值时达到每分钟165万个红包被拆开,由此可见抢红包的火爆程度,以及频度的密集性强度。这么频繁的互动无疑给人际传播提供了绝好的契机,并且有助于更好地加强人际交往中的感情联络问题。甚至有些群组还自发设置一些关于抢红包的游戏规则,如此更增加了人际传播的黏度。
当然,也不是说疯狂的背后,人们就完全被淹没在红包游戏性的因素中,在艾媒网提供的《2015年中国手机网民参与“春节红包”活动调查报告》中显示:亲友间的社交互动与娱乐消遣等心态是驱动中国手机网民参与“春节红包”活动的主因(图1)。可见红包依然只是一种形式,是用户进行亲友互动的一个台阶,这样一来,红包打开了这个人际传播的豁口,并且更加能起到促进交流、联络感情的作用。[2]
图1 2015年受访中国手机网民参与春节抢红包活动的原因
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3]而亲友又是人际圈中最近的波纹,加之我们的传统观念重视亲友间的连接,因此总会积极投身在这种互动中。另外中国的红包文化源远流长,从唐朝就开始的红包蕴意着“三岁文化”————守岁、踩岁和压岁,多是为表达节日的祝福。而微信红包也正是连接了用户对传统节日中通过红包来表达亲友祝福的这种文化心理,从而能在情感体验中给予人际传播更多的关照。
(三)加固微信在虚拟人际传播与现实人际传播之间的桥梁作用
微信是基于熟人朋友圈建立起来的通讯工具,并且由于它的用户是实名制,加上网络状态下的即时性以及相应的表情、视频、图片等配合,相当于在微信上虚拟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圈。因此,在微信的社交互动中,同样能够起到现实人际传播的特定作用。“微信打破了现实社区与虚拟空间的界限,以强联接为主、弱联接为辅的朋友圈网络对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延伸和补充作用。”[4]现实人际传播尽管拥有真实语境,但由于地理位置或时间等原因也并不是所有的亲友都能随时进行互动,而虚拟人际传播的异步交流、即时通讯特征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微信作为二者之间相互补充的角色,搭建了协调二者的桥梁。
这一形态有点类似于O2O线上线下的协调,但本质又大不相同,O2O主要是电子商务上的线上线下的互动协调,微信的人际传播作用,更多的是注重人际之间的交往的互动和感情的联络。而微信红包就是使这一桥梁更加牢固的粘合剂。前文提到,微信在虚拟人际传播方面的疲软,进而也影响着实际人际传播的效果,微信红包的出现,重新振奋了微信的虚拟人际传播作用,特别是在群体传播与互动中发挥着更为明显的效果。
微信红包从年底一直持续到春节结束甚至在现在还有余温。多数人有个明显的感受,好多群都处于安静状态,突然有人发送一个红包,立刻会引来不少人关注,也会由此引出群组成员间的问候与话题的蔓延。微信红包互动较为频繁的群组,成员间的交流互动也较频繁,甚至在实际生活中的情感牢固指数更高一些。甚至有些群组,在微信上经历了“红包雨”的洗礼后,自发地组织了群组聚会等活动。再者,对于家庭成员中通过微信平台发送红包的方式也能在促进长辈与晚辈的互动中发挥影响。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受到来自父母兄长的微信红包,不仅有新鲜的体验,还能以此为契机,促进现实人际交流中的话题开展。可见,微信红包在加固微信在虚拟人际传播与实际人际传播之间的桥梁作用方面着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功效。
(四)强化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及大众传播的融合
对于传播学领域研究的传播类型来说,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等天然就有着紧密联系,甚至在某些场合或时刻本身就存在着重叠,这也为后来由于新媒体的加入而发生的这几种传播类型的融合埋好了伏笔。微信中建立群组的功能本身就给群体传播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以人际传播为主的微信同时也为二者的融合给予了更多的可能性。微信红包的催化使得这种融合势头更加明显。比如,在群组中的某一个人或某两个人在发言的时候,他们所表达的内容同时也不自觉地呈现给了组内其他成员,这种看似是两个人在互动的形式,其实也体现了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征。另外,一则消息或咨询在一个群组中得以传播,很可能通过人际传播会迅速转移到其他群组当中共享,在这一过程中明显体现出几种传播类型间的融合。
微信红包在这当中起到的作用依然是注意力资源的争夺和几种传播类型融合态势的聚合或催化作用。通过微信红包炸开话语分配的豁口,从而提升群内的活跃度,进一步去分享朋友圈或订阅号所关注到的热门话题,由此展开讨论或吐槽,甚至在话语内容的流转中又会回到切身的实际生活体验的沟通中。在达成共识的可能性前提下,将会再次通过人际传播进行交流。随着交流的升温,人际传播逐渐找到了更为明确的归属感,而“人际传播能够融入组织或群体传播的重要依靠是归属感。通过群体认同,传播主体在传播行为中会增加自信与满足感。”[5]
由微信红包所带动的一系列的传播类型的重叠更替,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扩大传播范围,发挥组织功能,拓展公共空间,这些无疑给人际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媒介语境。这样一来,用户在与亲友、同事互动的同时,也既稳固了感情也满足自我倾诉的需求,同时还能积极了解大众传播所携带的各种讯息,甚至在这种互动的带领下,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发挥部分群体或组织的组织功能,传达一些理念或增强实践热情的可能性。当然微信红包发挥的聚合作用也主要表现在对已有的融合态势的一种强化或催动,真正实现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及大众传播协调融合的有效实现还是得益于技术或者是新媒体所提供的张力和上升的潜力,以及发生传播行为自身所呈现的日臻完善的趋向。
三、微信红包在人际传播方面的消极表现
(一)挤压现实中强关系人际传播的空间
微信红包在这个春节受到的热捧可见一斑,不仅打破了中国人除夕夜锁定春晚的传统习惯,还剥夺了多数人的现实活动的时间。从年底到春节这段时间,好多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这也就相应地忽略了与家人的亲密互动,以及失去了亲戚间走动的沟通机会。况且,面对面交谈时肢体语言承载了相当大的信息量,虚拟人际传播毕竟没有显示人际传播的表情、神态、动作及环境等的配合,其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在情感沟通方面,有时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赞许的眼神,所收到的安慰或鼓励的力量也是虚拟人际传播所不具备的,特别是我国手机网民以青年群体居多,无形中就减少了他们与父辈交流的机会。
艾媒网提供的《2015年中国手机网民参与“春节红包”活动调查报告》中显示:19-35岁是中国手机网民红包大战参与者的主要年龄段(图2)。这当中的许多人一年中回家的次数和时间着实有限,如果把仅有的时间大部分用来“抢红包”,那么实际进行的人际传播就更少了。这样反而加剧了早在几年前就出现的现象:一个团圆饭饭桌上,年轻人都盯着手机屏幕看,完全忽略了和老人的沟通与交流。也就是当下强关系网络中都出现的因为手机媒体的介入而日益加剧的人际传播的困顿局面。如此看来,微信红包在对人际传播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问题。尤其是挤压了强关系网络的人际传播空间,从而影响了真正的人际交往的情感沟通。
图2 2015年春节抢红包活动调查受访中国手机网民年龄结构
(二)以娱乐为出发点的人际传播感情稳固性欠缺
微信红包对于虚拟人际传播的促进作用不容置疑,但是这种建立在娱乐性的前提下的互动与交流所培养的情感稳固性却不容乐观。游戏有其吸引力和趣味性可以捆绑着多数人一时的激情与热衷,但是在这种热潮逐渐冷却之后,现实的人际传播又能收到多大的效果?尤其是在情感方面的培养,由微信红包所带动起来的短暂的狂欢与传播场景的繁荣依然不如现实人际传播在点滴间与长久性的累积和培养方面更为牢固。
现实人际传播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寄托、心理倾诉、利益关涉、寻求帮助等,传播主体正是在这样的互动中才能真正建立起朋友圈的牢靠性及强关系网络的固定性,由此在情感维系方面也有抽象的关联性。这些都是微信平台在游戏形式或娱乐形态中很难找到的因素,也因此微信红包所带来的这些在人际传播方面的乐观表现,让人为之担忧。
即使积极参与微信红包的几个个体在群组里的活跃度很高,或者彼此就红包而展开的互动也较为频繁,但在实际人际传播中他们的接触频度却十分有限。因为游戏属性就已经将强关系网络的范围无形扩大,相应的由此展开的人际传播范围也跟着扩大,而这种扩大现状又很难将情感因素进行集中的培养与稳固地交流,再加之娱乐属性在传受双方所停留的时间长度不够的现实也会影响彼此间交流的感情稳固。
(三)催化“娱乐至死”问题的膨胀
尼尔·波兹曼的著作《娱乐至死》犀利地提出了在后工业时代,人们被技术被电视等奴役,在娱乐的桎梏当中逐渐迷失了自我,丧失了思考能力,甚至丧失了文化。而今天这种情况依然在延续甚至更加疯狂,一边是躲在房间中不愿与人交流的“容器人”,一边是为了利益而疯狂开发新媒体的娱乐功用的商业人。人们被绑架在网络游戏的时间多于对深阅读或人际传播的关照,或者是在网络信息洪流中找不到归属,娱乐化消解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严肃感。微信红包以其浓郁的娱乐色彩再次成功地抓紧了用户的软肋。抢红包抢到脖子僵眼睛酸是朋友圈分享的直观感受,或者持续高强度地关注着手机屏幕及红包的降落。这样一来,多数群体更加忽视了人际传播的发展,甚至是对于自我的反省,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领域的思考。
当下的娱乐化情形已势不可挡,新闻娱乐化、文学艺术娱乐化、电视节目娱乐化,甚至充满着历史情怀的抗战剧也屡屡倾斜娱乐化。微信红包的加入无疑是一个助推因素,把更多人推到了娱乐化的中心地带,并更加膨胀。尤其是使用手机进行微信红包抢夺的用户多数是青年一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娱乐至上的信奉者,而微信红包恰恰在娱乐性与游戏的趣味性体验方面给足了快感。这也就导致了微信红包火爆到除夕当日收发总量达10亿次左右的程度。而春节期间的持续蔓延也能够说明人们对微信红包的参与热情依然高涨。况且,微信红包仅仅是一种娱乐符号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降温。但是,整个社会的全民的娱乐化倾向的发展态势就难以消退。
综上所述,微信红包所带来的震动,确实在人际传播方面起到积极影响,包括对于人际交流困顿的改善、增强人际传播频度与增进感情交流、加强微信在虚拟人际传播与现实人际传播的桥梁作用,甚至还促进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的融合。但是在它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还伴随着加剧“娱乐至死”的膨胀、挤压现实人际传播空间以及所建立的人际间的情感不稳固等负面效果。
积极和消极影响 篇2
一、消极经济管理
所谓消极经济管理主要是指政府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通过对经济制度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改变经济主体中的行为方式。其形成的原因是由于现实的经济发展理论违背了市场经济假设、价格弹性假设。
二、积极经济管理
积极经济管理主要是指政府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改变财产权及人身权的权利体系,改变经济模型中的参数,对经济发展形成诱导,引导其向政府偏好的方向发展,促使现实经济发展实现政府偏好的最大化。政府在采用各种手段方法来改变经济体系参数,以实行积极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以消极经济管理作为基础。
三、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分析
1.成因、目的方面的关系
消极经济管理的形成原因主要在于现实经济发展不符合古典经济模型假设,由此导致现实经济难以达到一定财产权及人身权的权利基础上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积极经济管理的形成原因则主要是由于政府追求的不仅包括对于起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还包括对企业社会目标实现的考虑,其经济发展的路径也并不一定是要实现政府偏向的最大化。而导致政府偏向无法实现最大化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现实经济与市场经济假设、价格弹性假设及完善市场经济假设具有差异性,不够相符。由此可见,积极经济管理的形成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消极经济管理的形成原因。
政府实行消极经济管理的目的在于尽量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状态,但这一状态并不一定是我们所想要的理想型状态,因此,我们需要对财产权及人身权的权利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和设计,以促使经济自发的达到另一个更理想化的状态,同时也更好的实行经济发展的人权性目标。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平等的经济身份进入到市场中,对市场供需产生影响,以对市场的价格及经济结构产生影响,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政府以公众利益代表的`身份进入市场并对市场经济发展进行管理和控制,能够确保经济发展的安全性,并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在此过程中,要以消极经济管理作为基础,确保政府身份的平等性,从而逐步实现积极经济管理的目标。
2.管理手段方面的关系
无论是消极经济管理还是积极经济管理,都是由经济决策、经济计划、经济监管、经济调控、经济指挥与协调等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的划分都是相对的,只有相对于具体的经济管理活动才能够划分出这些经济要素。一个大的经济管理主要是由一个个小的经济管理要素所构成的,对于各种经济管理认知来说可能是经济决策,但对于另外一个经济管理认知来说则可能是经济的协调与指挥,如中央政府拟征收25%的企业税,对此,地方政府要制定出相应的具体政策,而对于中央政府来说则只是对企业的经济协调与组织。
经济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手段则也是由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及经济手段组成的,但消极经济管理尤其自身独特的行政、经济、法律管理手段,积极经济管理也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行政、经济、法律管理手段,但有的时候两者还是不能够区分开来的。一个具体的行政、法律、经济手段既可以是消极经济管理的手段,同时也可以使积极经济的管理手段。
结束语: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都是由于经济决策、经济计划、经济监管、经济调控、经济行为等要素所构成的,而且两者也都是应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来进行管理的,特定的行政、法律、经济手段既能够满足消极经济管理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满足积极经济管理的需要,通过对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理解,可以确保政府在进行经济调控的过程中不越位、不错位,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祁永忠,栾福茂.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生产力研究.(09).
[2]程宝良.案例教学促进基础理论课教学效果作用的研究――以初级宏观经济学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12(S1).
[3]陈有禄,罗秋兰.基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的教学改革探析.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9).
积极和消极影响 篇3
关键词:礼貌原则;语境;积极;消极
作者简介:柳亚萍(1991-),女,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1
一、语用学及礼貌原则简介
语用学,其核心即语言在一定语境中的运用。它作为一门学科从语言学中独立出来,语言学的理论性太强,就好像凌驾于半空中,让人可望而不可即。既然是研究与人息息相关的语言,可是却用不到实际交流中,这样总会将语言与语言使用者割裂开。语言学家不只是描写抽象的语言能力,也描写具体的语言运用。因此,语用学就应运而生。它强调语境的重要性,因为在不同的语境下,同样的句子所表达出来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同样,在同一种语境下,不同的表达也具有不同的效果。本文就从利奇礼貌原则的准则出发,分析礼貌原则的积极和消极的两面。
礼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交往的一条基本准则。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语言活动也受这个准则的制约。利奇的礼貌原则就是在其它情况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的信念减弱到最低限度。
二、礼貌原则的积极方面
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由六条准则构成,包括:得体准则、宽宏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运用于汉语基本上是适合的。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不礼貌的言语引起的摩擦是很常见的。例如:北京摔婴案,因为停车的一件小事,到后来的争执,再到后来的摔婴,短短的几分钟却发生了令人发指的恶性事件。主犯韩磊曾说,在大庭广众之下和一个女人纠缠在一起,觉得特别丢人,想赶快离开。可是,婴儿的母亲却死拽着他,于是更加生气了。
在大家强烈指责这件事的同时,是否思考过话语礼貌原则的得体准则、宽宏准则和同情准则。如果当时双方都退一步,不用恶言激起怒火,那结局是否圆满。婴儿的母亲不依不饶,韩磊又碍于所谓的“面子”,最终酿成了悲剧。
我们常说,嘴上得罪人,得理不让人也正是违反了礼貌原则的六条准则,这六条准则的出发点首先都是别人而不是自己。
三、礼貌原则的消极方面
利奇的礼貌原则及其提出的礼貌层级都太过于绝对化,依然处于语言层面,忽略了现实语境下的一些情景因素,例如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内容、认知结构等方面的制约。
交际场合的不同,语言的礼貌性也相应发生变化。比如命令或要求他人是不礼貌的,这与得体准则和宽宏准则相悖。可是,在军队布置任务、消防员执行任务乃至教师维持课堂秩序时,强有力的命令是极其必要的。
交际对象的不同,语言的礼貌性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好朋友之间说话,赞誉准则、谦虚准则和一致原则就显得不太实用。
例句:甲:哎呦,这件衣服不错呦。
乙:那当然,你也不看谁买的。
甲:就随便说说,不要当真。
乙:我恨你!
这是闺蜜之间常说的话,甲的赞誉和乙的谦虚显然并不是为了赞誉别人,也没有贬低自己,甚至没有达成一致,可是却让人感觉两人的亲密。如果两个人是关系疏远或者是陌生人,那么就不会这么说,礼貌原则就适用。
交际内容的不同,语言礼貌性的变化。比如对于同情准则的理解,利奇认为使对话双方的反感减至最小限度。然而,在生活中,礼貌与诚挚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反的。例如,一位生意失败的商人,得到很多人的安慰和劝导,可其中不乏笑里藏刀,娇柔做作之人。相反,那些敢于指出他错误的人才是患难见真情的人。
认知结构的不同,往往在现实交流中出现误解。不同文化、民族都有其特点,因此对评价礼貌的标准也是不尽相同。藏族的习俗是客人到了他家,即使你刚吃过饭也要喝碗茶,不然有失礼貌,主人家会不高兴。
因此,在实际生活的交流中,纷繁的语境使得利奇的礼貌原则显得刻板。在讲话时考虑他人的利益是合理的,但是有的场合也会被视为娇柔做作。
结论:
礼貌是全世界通用的准则,不论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每个民族都提倡礼貌,这是共性。一个人的素养如何,主要通过他的言谈举止来体现。因此,利奇的礼貌原则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是,礼貌原则在现实交流的语境中,又表现出其规约的一面,它无法满足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及不同内容的变化。因此,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说话人双方都最大限度地完成交流,才完成了语言的任务。
参考文献:
[1]Leech, 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83.
[2]顾曰国. 礼貌、语用和文化[J] .外语教学和研究, 1992(4).
[3]郭开创. 汉语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8.
积极和消极影响 篇4
1 影响早产儿体重增长的积极因素分析
1.1 早期喂养
大多数早产儿出生后24 h就会出现肠鸣音, 因为肠鸣音是肠蠕动出现的最早临床标志[1], 所以, 待肠鸣音出现后再开始胃肠喂养较为合适。对体重>1 500 g, 无明显肺部疾患, 并不需要辅助呼吸的早产儿, 可在24 h内开始喂养, 但对体重较小或有新生儿窒息需机械通气者可延迟胃肠喂养;极低体重儿大多数情况下可于生后3 d内开始第1次喂养[2]。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对早产儿给予早期喂养可防止低血糖及高胆红素血症, 减少其自身蛋白分解和酮尿症的发生, 可缩短生理性体重下降的时间[3], 早期胃肠喂养也能刺激胃肠道激素的分泌和释放, 促进胃肠道组织细胞的发育, 提高胃肠道黏膜酶的活性, 加速胃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完善, 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避免单纯肠道外营养的并发症, 防止饥饿使肠黏膜萎缩[4]。袁惠华等研究发现, 对于早产儿, 应于出生后6 d内开始胃肠喂养, 这样有利于胃肠功能成熟, 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并发症[5]。董梅等报道, 早期微量喂养、合理加奶、谨慎禁食、促进排便可使早产儿尽早耐受胃肠喂养, 加速体重增长[6]。可见, 为了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成熟和体重增长, 应建议无合并症的早产儿尽早开始合理的胃肠喂养 (出生后12~24 h) , 在胃肠能够耐受的情况下, 逐渐增加输入量。
1.2 足够的能量供应
现普遍认为, 早产儿生后的能量需要量是120~150 kal/ (kg·d) , 其中基础代谢需要量为50 kal/kg·d, 只有摄入能量>100 kal/ (kg·d) 时才有体重的增加, 而足月新生儿的静息能量消耗为46 kal/ (kg·d) [7]。故早产儿能量贮存少, 早期缺乏胃肠营养吸收能力, 其代谢、体温调节所需的能量相对高于足月新生儿, 在环境温度过低、感染、休克、手术等应激状态下, 能量需求都会增加。因此, 确保生后早期足够的能量供应, 可以减少分解代谢, 达到正氮平衡, 有利于早产儿的体重增长, 但是因早产儿营养吸收功能较差, 营养摄入应该从低热量开始逐渐增加, 根据早产儿的体重认真计算热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量。Htmbrahim等在早产儿生后1 h内开始给予0.5 g/ (kg·d) 氨基酸和0.5 g/ (kg·d) 脂肪乳剂, 结果发现超低出生体重儿可耐受早期给予的高浓度氨基酸、脂肪乳剂, 能增加正氮平衡与能量摄入, 而不增加酸中毒与高脂血症的风险[8]。有实验证明, 动物发育期间能量摄入不足可造成脑细胞体积变小、数量减少, 而这一变化是不可逆的, 即使以后营养改善也无法挽回[9]。同样研究还表明, 早产儿早期能量供给不足可致晚期智能发育迟滞。故临床上我们应根据不同早产儿的情况予以早期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 即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先保证其基础能量, 然后合理增加能量供应, 以避免增加代谢负担, 防止分解代谢和负氮平衡, 确保早产儿生长发育必要能量的供应, 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早产儿的体重增长, 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1.3 合理静脉营养
早产儿 (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 的各种营养物质储备少, 胃肠分泌、消化、吸收功能不成熟, 食物耐受力差, 对在出生后1w内不能满足基础能量需要或不能耐受经口喂养者, 必须积极采取肠道外营养 (包括部分或全部静脉营养) , 以防止组织分解代谢, 内源性能量消耗, 从而获得体重增长[10], 这是维持早产儿生后早期营养与体重增长的又一重要治疗手段。葡萄糖是静脉营养中热量的主要来源, 可以减少氮的消耗, 早产儿糖原储备少, 无法进食时易致低血糖。静脉营养提供外源性氨基酸的目的是促进机体修复及保证生长发育, 改善氮平衡。早产儿出生后头几天若限制蛋白质摄入而仅接受葡萄糖可每天丢失储存蛋白质的10%, 若接受1.5~2.5 g/ (kg·d) 的氨基酸即足以避免内源性蛋白质分解, 给予3 g/ (kg·d) 氨基酸即可达到与宫内相似的蛋白质增长速率;静脉营养中脂肪乳剂具有供能和补充必需脂肪酸两方面的作用, 作为主要的非蛋白热量, 其可减少CO2的生成、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11]。这说明体重增长良好的早产儿接受合理静脉营养, 能更容易获得自身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氨基酸和脂肪酸, 有效地加速新陈代谢, 使自身的营养建立更加完善, 保证体重正常增长。有研究表明, 若不给某些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提供足够的必需脂肪酸, 他们会在72 h内出现必需脂肪酸缺乏的生化表现, 故尽可能较早给予合理静脉营养, 即可避免其缺乏[12]。
2 影响早产儿体重增长的消极因素分析
2.1 小于胎龄儿 (SGA)
近年有研究显示:比较对照组、早产组及SGA组的体重、身长和头围, 发现SGA组生长率最低[13]。其他调查者也报道ELBW和VLBW中SGA组所有体格生长测量值的平均分均低于早产组和对照组[14]。彭咏梅等经研究发现SGA的主要形成原因为宫内营养不良或其他有害因素导致宫内发育迟缓, 到出生时, 他们的生长发育已经处于落后状态[15]。
2.2 肺炎
Eber等发现患有严重慢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早产儿易患肺炎, 且体重增长相对较慢[16]。考虑患有肺炎的早产儿由于感染的关系及炎症的消耗, 其胃肠消化吸收功能较正常早产儿低下, 从而影响其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不能维持其正常生长发育, 故在给予相同热量及蛋白质的条件下, 出生体重相同但患有肺炎的早产儿体重增长相对较慢。
2.3 呼吸机辅助支持
有研究表明, 鼻饲喂养的早产儿较经口喂养的早产儿更易发生残留等喂养不耐受情况, 从而影响其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17], 而某些需要呼吸机辅助支持的早产儿由于特殊病情 (如肺透明膜病、呼吸暂停及动脉导管未闭) 往往需要限制液体输入量, 从而限制了能量的摄入, 影响体重增长。虽然呼吸管理技术的提高及胃肠外营养的广泛应用使一些小于胎龄儿、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 但这些先进技术在应用的同时也可能会成为早产儿感染及体重不增的高危因素, 例如呼吸机辅助支持的时间如果偏长就会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增加, 从而加重早产儿的病情, 影响其对营养物质的摄入, 造成体重不增。
积极和消极影响 篇5
有一句谚语讲道:“幸福的人们人人相似,不幸的人们各有不同。”职业幸福感也是如此。能在职业生活中体验到更多幸福的人,也有着共同之处。他们都是热爱其职业、热爱其工作对象、热爱其工作材料的人。
(一)对工作性质的爱:爱教育
幸福的教师把自己的工作看做是一种快乐。一位教师说:“很庆幸我是一名教师,能够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乐趣。”诚如所言,尽管各种行业都可能发现工作的可爱,但教师职业更可能让人感受到这一点,这是由教师职业的两个重要特征决定的。一方面,教师工作过程具有极高的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的工作后果具有极高的精神回报。
(二)对工作对象的爱:爱学生
一个热爱自己工作对象的人,不会把工作当做一种辛劳,反而会从中体验到深刻的幸福。
例如:我们在课堂上与孩子们共同学习的时候,仿佛间,我觉得自己立在一片蓬蓬勃勃的生命的幼林——这里没有竞争,这里气氛亲密,这里大家兄弟姐妹般地比肩成长——我,是他们中的一个。他们给我铁,比我给他们的还要多。幸福的教师都是热爱孩子的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人世间最可贵的情感之一,这种爱具有三个特征:
第一,教师爱的无私性。与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爱相比,教师的爱更为博大。几乎人人都能做到爱自己的孩子,而教师的爱是指向所有的孩子。
第二,教师爱的无条件性。教师的爱不应是以学生的表现为条件的。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爱班级中那些成绩突出、品行优异的孩子,也爱那些普普通通,甚至是学习困难和调皮捣蛋的孩子。
第三,教师爱的表达形式特殊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表达方式上是特别的,主要不是通过亲昵的行为和话语,更多是通过对成长的精心呵护和严格要求来实现。
(三)对工作材料的爱:爱知识
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不爱文学,如果一个音乐教师不爱艺术,那么他一定会觉得每日的工作无聊而乏味。一个幸福的教师必定要热爱自己的工作材料——相应的学科知识。
求知是一种快乐,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就拥有更多幸福的来源。一个人读书读到妙处的会心微笑,买到一本好书时的无限满足,与所钟爱的作者在心灵上互动的感受,都构成了人生物幸福时刻。
积极和消极影响 篇6
近些年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社会的阶层变化, 学校的管理只顾着升学率, 还有家庭的过分溺爱, 这些都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问题, 青少年的运动积极性不是很强烈, 考虑到年轻人的健康发展, 调查有组织的活动背景, 建立积极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因为游泳是青少年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在青春期正面的和负面的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积极的经验分成5个高阶类别相关的挑战, 有意义的成人的关系, 有意义的对等关系, 一个社区意识, 和其他生活经验。积极的表现为运动员的挑战, 运动结构要求强烈的职业道德, 竞技游泳的结构如何导致了他们的坚强职业道德;教练证明相信运动员的能力, 教练坚定的信念在他们作为运动员做一个一定的时间标准, 设定和实现目标, 或在压力下提供结果;运动需要承诺、纪律和毅力, 运动员始终强调准时的重要性, 还有奖励的承诺都给他们带来了积极的态度;教练提供有意义的建设性反馈, 教练员积极参与目标设定过程, 是运动员的榜样, 要与运动员们建立很好的沟通氛围, 鼓励运动员和对他们持有很高的期望, 还有家人和同伴的正能量都促使着他们参加运动的积极性。是青少年对运动产生消极性是由于青少年运动员与教练员有不好的人际关系, 很多人缺乏对运动本身的认识性, 教练没有做好榜样, 缺乏沟通技巧, 时间久了就对运动产生了消极的态度。还有同伴们的相互妒嫉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以玩为主, 不以质量为主, 是青少年们不知不觉的就产生了惰性。还有家人的压迫下使他们从事自己不喜欢的运动, 家里的压力使得青少年运动员养成了逆反心理, 这些都使得青少年厌烦运动, 使他们对运动产生消极性。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部分青少年游泳运动员
2、研究方法
(1) 实验法:本文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进行了实验研究, 通过对运动员参与运动我们可以获得运动相关因素, 可能有助于年轻人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发展通过运动才体现。
(2) 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青少年参与运动现实状况, 调查方法对青少年参与运动状况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 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 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3) 描述性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 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 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本文对青少年的运动问题进行了描述和调查, 从中发现很多的问题, 也从中得到了很宝贵的经验, 揭示了这些问题的实际性。
(4) 数据分析法:本文通过对青少年运动员参与运动的状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找出规律, 发现问题, 把我本质, 理清关系, 揭示内在规律。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运动员挑战
(1) 运动结构要求强烈的职业道德, 竞技游泳的结构导致了他们的坚强职业道德。 (2) 教练证明相信运动员的能力, 教练员的坚定信念对运动员的思想很重要。 (3) 运动需要承诺、纪律和毅力。 (4) 教练提供有意义的建设性反馈和指导设定目标的过程。 (5) 教练把运动员持有很高的期望, 家人和同伴的鼓励促使青少年的运动积极性。
2、运动员有意义的成人的关系
(1) 教练与运动员的特殊关系, 教练员是很好的沟通者, 教练员担任成人的榜样。 (2) 运动提供了一个机会, 发展特殊的关系与父母。
3、运动员与教练有不好的人际关系
(1) 教练是可怜的传播者, 教练员缺乏沟通的技巧。 (2) 教练有收藏, 不去灌输于运动员的思想工作, 总是有点隔膜。
4、运动员同行有负面影响
(1) 同行是嫉妒和负向对方, 互相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2) 同行展示了可怜的工作伦理, 都不上进, 养成懒惰的心理。
5、运动员背负着家长的压力
家长迫使运动员从事这项运动项目, 是青少年产生过多的压力。
四、结论
1、研究人员发现应额外的加强教练培训
许多运动员概述了关于教练的能力,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 社会和情感发展, 凸显了需要改进的课程内容和实际学习在这个区域。与过去的研究结果一致, 一些专家发现也强调脱节的教练对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看法教练的行为。虽然系统评价所有青年运动教练在一个项目或组织往往是不可行的, 教练认证项目和教育研讨会可以将额外的重量的重要性和价值的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估, 和大纲的有效方法进行此类评估。缺乏时间经常被认为是主要的原因, 教练不进行额外培训。
2、研究结果表明教练应该谨慎不要低估
他们的角色在影响运动员的发展。运动员在这项研究中明确列出具体方法由教练影响他们积极和消极发展经验 (如:相信他们的能力, 建模固体/可怜的工作伦理, 展示好/可怜的沟通技巧, 提供独立的机会) 。因此, 教练应该提高意识和自我监控他们的公开和私下的行为。
3、本研究强调教练重要的角色在促进青少年的积极的适应压力环境下带来竞争运动
教练首先应该是了解每个运动员的敏感性和应对压力的情况下, 进一步教练应该非常仔细权衡他们的提供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与成功的机会。此外, 教练可以配对年轻运动员与老运动员经历了类似的经验, 允许一个指导和指导过程的发生和减轻青少年的沮丧的情绪和隔离。研究探索具有影响力的关键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青少年的发展将大大推进当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显然, 研究采用的回顾的协议可能导致偏见, 扭曲, 遗漏的数据;然而, 样品是有目的地选择限制参与者的时间因为参与, 和研究人员使用情况具体线索和探测最大化数据的准确性。最后, 女性的人数要比男性多参与这研究。未来的研究应该致力于获得一个更全面的理解的两性的发展经验, 和潜在的差异运动在男性和女性的经验。
总之, 本研究的发现和发展心理学以前运动研究通过强调运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在促进青少年的发展。尽管许多研究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这个研究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 但是青少年在运动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促使他们在运动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 2008.
[2] 吴向荣.如何在教学中遵循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J].教学与管理, 2002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