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作用和影响(精选12篇)
积极作用和影响 篇1
1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概念
本文的“学校体育”, 是指除专业体育教育外, 面向广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体育教育。 即在大学区别于专业体育教育, 称为“公共体育”的教育。 学校体育是指学校教育中, 教育者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 有目的、 有计划的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受教育者加以影响, 使学生获得基本体育知识和技能, 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
群众体育指的是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 (相当于基层群众辖区范围) , 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 以全体群众成员为主体, 以满足群众成员的体育需求, 增进群众成员的身心健康, 巩固和发展群众感情为主要目的, 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2学校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对城市群众体育的影响
学校体育对学生正确体育价值观形成的作用, 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潜移默化过程。 学生个体, 在接受从小学到更高阶段学校的体育教育过程中, 学生对体育功能、作用的认识, 通过实践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体育意识, 形成了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 进而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使学生走向社会成为一名真正的终身体育锻炼者和体育文化的传播者。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 指从生命开始到结束参与体育, 使体育成为人生中的重要内容;二是, 指以正确地体育价值观念指导人生不同时期参加体育活动的实践过程。 群众体育就近就便、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灵活轻松、自我选择性强, 对吸引学生参加体育活动, 培养青少年的体育意识、兴趣和习惯具有独特的功效。
3学生在学校形成的运动技能对城市群众体育的影响
学校体育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运动项目学习与选择的空间, 学生在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身的基础和特点来选择相应的运动项目来学习, 通过选修课深化, 再加上课外体育必要的学时, 最终学生能够实现从初步掌握运动技能到运动技能熟练内化的目标。在进入群众以后, 为其参与体育活动, 根据自己兴趣学习新的体育项目打下技术基础, 从浅的迫切需要深入到内部需求, 也为终身体育提供持久的内在动力。
4学生在学校接受的道德教育对城市群众体育的影响
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 道德教育融于学生参加的体育运动中。 学校体育中的道德教育除这种“说教”外, 更多的是让学生直接亲身去参加各种活动, 并通过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内在的独特教育性, 经学生的体验逐渐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例如, 集体活动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 热爱集体的集体主义精神;长跑项目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跳跃、举重、攀越等运动项目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 勇于拼搏的品质;艺术体操、花样滑冰等可培养学生的体育审美能力等等。
5学校体育为城市大众体育提供场地、设施等资源
体育活动的场所不足是开展群众体育的难点之一。学校由于具有场地和设施条件, 有可能为群众居民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 提供可能。 学校的场地设施, 尤其是高等院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是最好的, 并且学校参与群众体育还有体育人力资源、体育科研以及校园文化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所以, 在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前提下, 对学校场地进行合理的投资与管理, 有效开展群众体育,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群众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现状, 并对群众文化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6学校体育文化对城市大众体育的影响
学校是建设、创造和传播人类文明的示范区和摇篮, 是人类文明的集散地。 作为社会文化一部分的学校体育文化是一个大环境, 是不容忽视的中坚力量, 他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习惯和行为。 在学校, 学生一方面学习、继承着传统民族文化, 另一方面在校园内向社会传播或走出校门后直接将之带入社会, 这样更容易被传到校园外影响社会主导文化。
当学生在学校形成某一固定的锻炼习惯, 在走出校门之后依然继续保持着, 刚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对其他人影响不大, 但是时间久了就会慢慢的带动大众一起来参与, 这就充分显示了学校体育的价值。 健康意识的产生、体育活动习惯的养成重在教育和文化的熏陶。 体育和健康的认识要从原始的认识升华到符合时代的特征。所以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期向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和学校体育文化大环境的影响, 使其充分认识体育活动在健康中的重要性, 初步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
7结论与建议
7.1结论
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尚不充分和合理。 当前群众居民的锻炼项目、运动量、练习时间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大多数锻炼者对练习后的效果不满意。 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指导力量非常薄弱。 目前, 群众体育指员的队伍正在逐渐形成, 但其业务水平并不高。 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结构上都与社会体育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在群众体育指导人员多数是兼职的或是群众中比较活跃的、人际关系比较融洽的居民, 几乎没有专职管理者, 年龄和性别结构, 技术、文化层次等参差不齐差异明显。
7.2建议
学校体育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和对体育情感的培养。 体育价值观是指导个体对体育这一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决定一个人对体育的态度、参与行为等。学生通过对学校体育的功能、任务的了解以及体育实践, 对体育的认识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强烈的体育情感, 促进科学的体育行为。传统的学校体育以学校为基础, 以课堂为中心, 在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方面虽有一定优越性, 但是在对学生全面素质提高方面却有不足。当前学校体育界的有识之士均认为, 比起学校体育, 在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和人格形成方面, 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有其不可忽视的功能。 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的结合既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和观念, 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衍榛, 等.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健康中教书育人[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43-45.
[2]游秀云.谈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J].龙岩师专学报, 2004 (22) :173-174.
[3]哲学大辞典编辑委员会.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1410, 1675, 138.
[4]魏德萍.包头市城市群众体育管理探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08.
[5]倪同云.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基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20.
[6]吕树庭, 刘德佩.体育社会学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242-243.
[7]周云红.高校女生体育与意志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院学报, 2006, 20 (9) .
积极作用和影响 篇2
县政协委员 XXX 宗教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具有积极、消极两重作用。当今世界,宗教的影响仍根深蒂固,全球60亿人中有48亿人信仰宗教,10起局部战争冲突中有9起都与民民族宗教相关。在我国,全国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五大宗教信众1亿多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活动场所近9万处,宗教教职人员30多万人,佛教、伊斯兰教与民族关系紧密,天主教、基督教源自国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宗教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日渐加深,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进程中,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宗教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让宗教发挥积极作用,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全面建设和谐美好新XX凝聚力量,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全县宗教工作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五大宗教信教公民15万余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近几年来,信教人数呈上升趋势,平均年龄呈下降趋势,性别、文化、职业方面有新变化。县内宗教活动场所从88年开始恢复设立,目前,全县共设立宗教活动场所17处,其中,佛教场所14处、道教场所2处、基督教堂1处,住场所宗教教职人员60余名,宗教活动场所占地面积15万㎡,建筑面积5.7万㎡,固定资产价值近2亿元。天主教和伊斯兰教有部分信众,未设立活动场所,信教群众或在家或到邻县参加宗教活动。随着党的宗教信仰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宗教事务管理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一)强化基础,宗教工作得到明显加强。
进一步建立健全宗教工作网络。县上建立了由统战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宗教工作协调机制,2005年恢复设立县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2007年更名为县民宗局,各乡镇政府落实了分管领导和具体从事宗教工作的干部。2007年3月,我县在全市率先建立起县佛教协会和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等县级宗教团体,进一步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信教群众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各项工作向前发展。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组织建设,指导宗教团体近几年先后调整充实场所负责人8人,确保场所管理有力,活动有序。
加大对宗教工作政策法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宗教工作的认识。县上将宗教工作纳入了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内容,2011年3月29日,县政府召开了首次全县宗教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强了对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省市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提高了各级干部对宗教工作的认识,几年来,仅XX电视台报导宗教工作新闻每年达到10余条,积极宣传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报道全县宗教工作。
(二)突出重点,宗教领域更加和谐稳定。
加强教职人员培养,充分发挥代表人士作用。围绕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目标,每年都要由县上组织开展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有关人员培训,各宗教团体和场所充分利用各种会议、举办专题学习等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宗教教职人员和场所其他有关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对宗教代表人士培养,在县政协换届中,安排宗教人士委员4人,常委1人,本届政协任期内,宗教界委员积极参与政协活动,撰写提案4件,发挥优势参政议政。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活动有序开展。县级相关部门和乡镇密切配合,指导各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依法做好教职人员管理,按照教义教规开展宗教活动。寿宁寺成功举办了2000多人参加的正果法师圆寂20周年法会,白塔寺多次成功举办了数百人参加的传授居士菩萨戒法会。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的安全监管工作,从2006开始,每年都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有关部门及乡镇密切配合,组织机关干部、公安干警和民兵上千人做好了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宗教活动安全工作,定期组织宗教系统安全检查,督促场所每月进行安全隐患排查,近几年先后排查整改安全隐患42处。
深入开展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县统战、民宗部门每年初进行培训和动员,活动中加强指导,各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认真组织开展创建活动,年终认真开展检查、督促和评比,引导创建活动顺利进行。2007年以来,经过申报评审,全县认定合格场所10个,其中获省表彰1个,市表彰9个,占场所总数的59%,创建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自力更生,组织宗教界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截止2011年9月30日,纳入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项目中期调整的13个重建项目中,已开工13个,占任务的100%;已基本完工12个,占任务的92%;完成总投资1025万元,占计划总投资91%。各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殿堂和宗教教职人员基本生活用房恢复重建全面完成,宗教活动正常进行,宗教内部稳定有序,灾后恢复重建卓有成效。
(三)加强引导,积极作用得到发挥
在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等重大节日,宗教界积极开展“重温历史、同心同行”主题教育,采取歌舞、展览等多种形式感党恩、颂成就,坚定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的信心和决心。
旗帜鲜明地反对“台独”、“藏独”、“疆独”等分裂祖国的活动。在拉萨“3.14”事件、新疆“7.5”事件等打砸抢事件发生后,各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迅速行动,召开座谈会,带领广大信教群众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信谣、不传谣、维护了社会稳定。在揭批“法轮功”和抵御“渗透”中,我县宗教界发挥优势,积极作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认真开展各项回报社会活动。几年来,全县宗教界大力弘扬爱国爱教、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在县内洪涝旱灾、汶川特大地
震、玉树地震、广安洪灾等抗救救灾和“打造继光故里”活动中,广大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举善心、献爱心、讲奉献、做功德,先后共募集捐款100多万元,支持灾区人民抗灾自救,支持公益事业,为打造继光故里作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的宗教工作发展态势良好,宗教领域保持了稳定,宗教界积极服务全县大局,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县宗教工作中还存在薄弱环节:
一是县、乡(镇)和村宗教工作网络有待加强,干部群众对宗教的认识水平有待提高,长效管理机制、责任追究制和预警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宗教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二是宗教团体、教职人员和场所负责人队伍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是宗教活动场所分布不合理,大部分宗教场所建筑设施建设程序不规范。
四是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滞后,工作落实难度大。五是非法宗教活动时有发生,乱建庙宇、私设基督教聚会点现象仍然存在,大量民间信仰需要引导。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夯实基层基础工作。要加大对宗教政策法规宣传力度,把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法规和宗教知识纳入对各级干部学习培训计划,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加强领导干部宗教政策法规和知识的培训学习,提高对宗教工作重要性的认
识。要通过教育培训,使各级干部充分认识到宗教作为社会历史现象,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辨证规律。在当今世界,传统宗教仍在发展,新兴宗教不断出现,宗教在社会生活中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的转型期,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人民思想活动的多元化进一步增强,为宗教的传播和扩大影响提供了空间,不能只看到无神论和有神论之间的对立,消极对待宗教。要充分认识到宗教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还包括组织、行动、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宗教的社会作用既有巧用、善用、活用而维护现存社会秩序的作用,也有被利用、误用、错用而破坏现存社会秩序作用的两重性,既可以成为积极因素又可能成为消极因素,宗教的社会作用是由如何被调动、被激发而决定的,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积极作用,就必须科学地认识宗教社会作用的两重性,在工作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遵循宗教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地做好工作。要充分认识到,信教群众也是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只要我们的政策把握得好,管理引导得当,广大信教群众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群众对宗教的认识,分清宗教与迷信,正信正行,既要宗教信仰自由,又要依法办事,依法开展活动,自觉抵制邪教。
2、完善工作机制,依法加强管理。要加强宗教工作的属地管理,充分发挥县、乡(镇)、村三级管理网络和工作责任制的作用,把宗教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考核内容。同时,进一步完
善宗教工作责任追究制、协同协作机制及预警、应急机制。加强宗教行政执法工作,不断完善执法机制,遵守执法程序,避免不作为、不到位。要加大宗教工作经费投入,将宗教工作经费和宗教团体补助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各项管理工作正常开展。要定期排查宗教领域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确保宗教界和谐稳定。
要依法加强对宗教活动进行管理。一是坚持原则。要紧紧围绕“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依法管理原则。二是严格依法。各有关部门要严于执法、善于执法,努力做到敢于管理不缺位,依法管理不越位,正确执法不错位。三是充分发挥合法宗教团体的作用制止非法的宗教活动,引导民间信仰,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3、规范团体、场所建设,加强人才培养。要以“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为载体,重点加强团体、场所的制度建设,推行目标管理考核测评,在宗教场所实行财务公开,保证日常管理的规范有序。
宗教活动场所分布不合理,既影响信教群众宗教生活,又给依法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要兼顾需要和可能,引导宗教团体合理布局,依法申请设立宗教活动场所,满足群众宗教生活要求,推进依法管理。要加强宗教活动场所建设项目管理,宗教活动场所的新建与改造、场所周边环境的建设等,要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建设程序进行。
宗教教职人员不足,是制约我县宗教积极作用发挥的一个重
大问题,要加强宗教团体、教职人员和场所负责人的队伍建设。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宗教爱国人士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根据各教的特点,指导宗教团体研究制定人才培养规划,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等多种途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要加大对宗教团体和场所负责人的培训和学习交流力度,不断提高教职人员的政治素质和自身管理水平,保证宗教组织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教人士手中,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合格宗教教职人员队伍,使他们能够自觉团结和引导信教群众共同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要认真做好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落实工作,切实保障信教群众合法权益。宗教教职人员普遍年龄偏大,人员流动性大,落实政策不明确具体,宗教场所收入不高等问题是影响工作落实的关键所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落到实处。
4、密切配合,综合治理,依法取缔非法宗教活动。治理和取缔非法宗教活动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群众工作,思想教育工作是基础和前提,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密切配合,依法治理,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要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管理、监督和审批,加大对建设项目的土地用途管理和监督,对修建庙宇的建设项目要依法严格审批,凡未经批准的,有关部门和乡镇要及早进行查处取缔。要加强对迷信职业者的教育和引导。要疏堵结合,综合治理,根据地理条件合理规划和布局,对一些历史悠久和达到一定规模的庙宇,进行改扩建,依法设立宗
教活动场所,方便当地信教群众正确合法地开展宗教活动,满足信仰需要。
积极作用和影响 篇3
关键词:竞技体育 社会文化 积极和消极作用
当代竞技体育已成为国家的文化和整个世界文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体育文化发展的最高层次。竞技体育与社会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是社会的一种缩影。同时,竞技体育对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反作用,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的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得益于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人们提供的巨大物质支持、精神动力。竞技体育运动的社会功能也大大地拓展和丰富了,越来越显示出了多元化的功能。因此,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值得人们去研究。
一、竞技体育的积极作用
(一)弘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
竞技体育的发展,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对于振兴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的自选手枪慢射比赛中,许海峰获得中国也是本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实现零的突破。以后我国运动员在24、25届奥运会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当中国体育健儿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获得28枚金牌,名列金牌榜第三为之后,全面掀起了向体育健儿学习的热潮,进一步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凝聚力[1]。
(二)推动群众体育的普及,提高国民素质
优秀运动员在竞技赛场上表现出的力与美,勇与智的对抗、高超的技艺以及顽强的意志都会作为光辉的榜样和成功的范例而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如:2000年在宁波举行的全国首届体育大会,最值得一提的是把高手请出场,把观众请下了看台等等,使运动员与观众的距离更近,使群众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性更高。我国自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以来,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正逐步形成良性的协调机制。
(三)国际交往的沟通渠道
当今各种国际体育赛事频繁,各国运动员之间的相互访问和比赛,对发展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维护世界和平有着重要的作用。竞技体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政治手段,对改善国际关系,发展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合作,进行文化交流的一种最常用的方式。
(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与竞技体育的关系日益密切。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竞技体育的发展也反作用于科学技术。如: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获得,对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医学技术、建筑技术、制造技术、绿色科技等等)。
(五)促进社会经济的活跃和发展
现代新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人是现代社会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体育健身对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实现经济增长能起主要的驱动作用。当代社会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人类的自身素质,因此,在未来经济增长中,体育全民化、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将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体育健身投人是一种迅速提高生产发展的有效投资,将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效益。1984年只有洛杉矶一个城市投标承办奥运会。作为唯一通过初审的城市,美国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洛杉矶分会承担了全部奥运会的费用,他们用了约5亿美元修复而不是重建奥运场地,其中的3亿美元来自电视收入和30个赞助商,这次奥运会总收入达11.24亿美元,成本仅4.67亿美元。
二、竞技体育的消极作用
由于竞技体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娱乐项目之一,也是新闻报道的热点,竞技体育的结果必定会对人们产生影响。英格兰、德国的足球流氓是世界闻名的。每次世界大赛,足球流们都是防范的对象,当国家队或他们支持的俱乐部失利时,他们酗酒闹事,破坏社会设施,对无宰的球迷进行攻击,从至造成死亡。虽然各个国家都在对体育中的恶性行为进行控制,但仍然时有发生。如果得不到有利的控制,“足球惨案”将继续发生他们不仅仅造成社会物质财富的损失,而且给社会精神财富、社会公德造成了伤害。当我们认为体育是现代社会中人类侵犯性的冲动得到释放的主要途径时,也给社会一种意识:体育场是可以进行野性发泄的场所。阿诺德•贝萨说:“令人担自的是,年青一代不象过去一样对暴力怀有同样的厌恶恐惧感了,而是把它放在消遣性的暴力范围来考虑这种消遣性暴力不仅存在于为娱乐而观看暴力,同时也包括为同样的目的而亲自参与。”若如此体育暴力将有更大规模发生的可能性。在我国,体育暴力,主要是足球暴力,在管理部门的严打之下,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还继续严格监管,以防随着足球水平的提高,暴力现象也随之抬头。我国正处在一个剧烈变革的历史时期,各种新的思想观念正在形成,市场經济使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发生了变化。体育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在社会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体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激励超越自我的精神、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要等几个方面。对于社会的影响,体育具有其它任何文化无法取代的作用。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体育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身心愉悦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导致出现某些消极的现象,从而丧失良好的社会公信[3]。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任何回避、违言的做法都是无助于矛盾的解决,更不能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亚龙.奥林匹克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出版社.1994.
[2]赵洪生,孙志权.浅析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4(5):49-50.
积极作用和影响 篇4
关键词:量化宽松,金融危机,流动性,美联储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指在利率为零或接近零的情况下, 一国的中央银行通过增加一定数量的基础货币来增加市场流动性的经济行为。
一、美国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
当一国经济受到外部负面冲击后, 经济会处于下行阶段, 市场的流动性就会处于紧缩状态, 其货币当局出于刺激经济的目的通常会首先采取降低市场基准利率的常规货币政策。例如, 在2001年美国IT泡沫破灭后, 美国经济呈现下滑趋势, 以格林斯潘为首的美联储就屡次采用降息的措施来刺激美国经济的复苏。但是, 一旦遇到像1929~1933年的大萧条或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时, 仅仅通过降息等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已经很难奏效, 特别是在利率已经降为零或接近零的水平时, 一国经济极容易陷入“流动性陷阱”中, 在这种情况下, 降息等常规货币政策已经完全失去其作用, 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就成了美联储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美国经济的复苏发挥了积极作用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美国的经济复苏创造了宽松的货币环境, 稳定了相关主体的信心, 同时也为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恢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其具体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预期或告示效应, 能够稳定市场信心。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美联储通过向市场投放大量基础货币的方式等方式向公众传递并强化“只要通货紧缩风险存在或者通胀率低于目标, 就会继续维持低利率”的信号, 从而能够使人们产生较强的通货膨胀预期, 促进企业和个人增加消费和投资。
2. 时间轴效应。
常规的货币政策一般只能通过降低短期市场利率, 而很难降低长期市场利率。但美联储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就能达到降低长期市场利率的作用, 其原因在于:一方面, 美联储通过购买长期国债的方式可以直接降低长期市场利率;另一方面, 根据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可知, 长期利率等于预期未来短期利率的平均水平加上一定的市场风险溢价, 美联储通过承诺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证实施零利率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长期市场利率水平, 长期市场利率的提高显然会很大程度上促进投资和消费的增加。
3. 资产配置再平衡效应。
根据资产组合理论, 美联储通过向金融机构提供大量资金会大大提高金融机构的放贷能力, 使得金融机构增加在贷款、有价证券以及现金等资产的配置, 这会直接改变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结构。除此之外, 美联储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结构也会引导投资者重新调整自身的资产结构。这些措施会降低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 从而会促进企业和个人的消费与投资支出, 刺激经济复苏。
4. 财政扩张效应。
美联储在市场上直接购买长期政府债券和政府担保债券的行为, 一方面可以获得一种类似于通货膨胀税的直接税收, 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赤字融资, 从而达到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的目的;另一方面, 又通过降低长期利率可以减少政府的财政赤字利息支出, 从而也能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 有利于政府的财政扩张。
三、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产生的负面影响
1. 引发通货膨胀或资产泡沫危机。
美联储在危机时期向市场无限制地投入大量基础货币, 一旦美国经济复苏步伐加快、经济形势明显好转时就会因货币乘数提高而造成市场上的流动性泛滥。除此之外, 在美国金融市场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情况下, 其商业银行出于与央行博弈的结果也会使得其在宽松货币政策尚未推出之前大量增加信贷额, 这也将大大加重通货膨胀问题。如果市场上的大量流动性不能有效地控制在银行体系内而流向实体经济的话就会造成黄金等资产价格的飙升, 一旦货币政策趋于紧缩时将很可能造成资产泡沫的破灭而使经济重新陷入危机之中。
2. 威胁到美联储的独立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美联储一直因其超强的独立性而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但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制定的一些货币政策本质上却是一种准财政政策。美联储甚至通过直接向经济实体注入流动性, 帮助某些企业或部门进行融资, 这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调控的间接性原则, 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约翰·泰勒教授的讽刺一样,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已经成为了一种“货币行业政策”。
3. 扭曲信贷工具的市场价格。
美联储直接向一些金融机构或实体部门提供大量资金的做法严重违反了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则, 会造成信贷工具市场价格的扭曲。
4. 引起羊群效应, 造成全球范围内流动性泛滥。
美联储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后, 日本、欧洲等许多国家纷纷推出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抗衡美元的贬值, 其结果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泛滥, 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全球经济的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谭小芬国际金融研究2010.2
[2]后危机时代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退出机制[J]戴金平张华宁财经科学2010.6
[3]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 (第三版) [M]高鸿业2004
改革开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篇5
一、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在当代中国,要发展生产力,一方面要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要进行改革,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社会空间.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坚持改革开放,我们会面临不少困难,但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我们只能是死路一条.第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建国后,模仿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真正是到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地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作出了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现代化的今天,改革已经到了攻坚阶段,许多问题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起来难度相当大.这就更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勇气和决心继续深化改革.第二,进入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没有改革开放,便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起步和发展.第三,改革开放每深入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就更趋深刻、更趋完善、更趋成熟.30年的改革开放,从破除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崭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我们党经历了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和创新的过程.30年的中国社会主义与世界历史进程的融合,尤其是国门的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进程的自觉流动,引进世界一流的先进技术和科学,引进反映新时代历史潮流和规律趋势的世界优秀精神产品和观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具有时代性、国际性和先进性.二、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第一,改革开放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革命.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其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不断打破陈旧体制机制的束缚,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又好又快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之所以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革命性变革,就因为它已成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新时期以来,正是通过变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生产力才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第二,改革开放是促进和推动人们思维方式深刻转变的革命.可以说,促进和推动人们思维方式的深刻转变,是改革开放作为新的伟大革命的一个突出标志.改革开放始终以解放思想为先声,不断引导人们打破落后思维方式的束缚.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新的伟大革命从根本上改变着落后思维方式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改革开放的一个最大功绩,就是从变革旧的体制机制入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造和取代自然半自然的小农经济,从而造成了落后思维方式必须主动改变的社会现实.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有力推动下,国人逐步自觉转变着思维方式,树立与时代发展潮流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改革开放的历史进步性,也见证着人们思维方式转变的空前深刻性.第三,改革开放是加速提升中国社会总体文明发展水平的革命.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全方位地激活了当代中国社会总体文明发展的战略棋局.就改革来说,我国实行的是系统配套的大改革,它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领域的全面展开和深入推进,为当代中国社会总体文明发展不断地扫除障碍、注入活力,开辟越来越广阔的前景.就开放来说,我国实行的是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大开放,它把中国社会文明发展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历史地贯通了起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空前跃升.三、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第一,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中国从困境中重新奋起.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和党建等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成功地探索出一条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局面.从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到年均9%以上的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突破20万亿元,全球排名跃升至世界第四;从长期不能解决温饱的贫困状态,到实现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历史性跨越,贫困人口从2.5亿降至2000多万,老百姓享受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这些无不印证着改革开放这条伟大之路的正确.第二,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福祉.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未能解决.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基础比较薄弱,人民民主权利缺乏有力的保障.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四项基本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政治和法律制度的保障,人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广大的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前所未有过的实惠,实现了前所未有过的权利.四、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样,在这种条件下,改革的实质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种完善和发展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始终需要通过改革来加以推动,通过开放不断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来加以发展.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社会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改革.如果不进行这样的改革,就会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活力和生机,就会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发扬优势、革除弊端、大胆创新的过程.不进行改革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不进行改革和体制创新,就不可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继续保持蓬勃生机;不进行改革和体制创新,就会葬送党和人民八十多年奋斗的全部成果.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仍将有赖于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消极:
一:首先改变开放了中国女人,解放思想最成功的也是中国女人。中国由一个看不到妓女的国家变成世界上妓女人数最多的国度。同时,从一而终思想在无数女人头脑中消失殆尽。二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时尚词汇。离婚率节节攀升。外遇成为家常便饭。
二: 改变了数千万企业工人身份,开放了自谋生路渠道,造就了庞大的失业大军。由旱涝保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国有或集体企业工人变成捞一口吃一口、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无业游民。而原先的企业则被贱卖,改头换面成为个别人通过暗箱操作轻易获得的私有财产。
三: 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农民也能自由地去到中国任何一个城市去谋生,每月按时拿工资。只是中国农民的命不因到了城市打工而有所提升,命还是那么贱,成天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而拿的工资少之又少,形成了一个在马克思资本论中没有涉及的新的被剥削阶层。
四:独生子女教育成为中国家庭最重视的头等大事,催生了教育产业化或变相产业化,学校由公用性质的主体成为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手段吸纳钱财的机器。老百姓宁花大钱择校也不就近入学。高等学校降低招生门槛,扩大招生面,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遍布祖国大地,大学文凭似乎唾手可得,随之而来的是人才市场的水泄不通,上了大学也不能保证你找到工作。
五:同样,作为公用性质的医疗机构也黑了心地只顾赚钱,药品价格高的离奇、吓人。“红包”成为公开的秘密。“医药代表”成为过去从未听说的新的职业名词。普通老百姓连小病也看不起,看不起病只有死,你死了还有一张大口在等着你,你死都死不起。
六:圈地造房运动在全国各地声势浩大,愈演愈烈。这房产开发不是为你着想,而是要掏尽你的腰包,再把多年以后的血汗钱预先捆上,让你成为十足的房奴。过去没房住是一种痛,痛在过去漫漫的期待里,你现在有房住了,还有痛,痛在未来了无天日的苦熬里。
七: 改变了人民公仆的形象,开放了官员及时行乐思想,腐败成为人民咬牙切齿的恨。大到部、省级机构,小到村级班子,似乎没有一个地方没有腐败分子的。反腐倡廉年年讲,腐败分子日日抓,就是未见减少。领导干部在大众面前人模人样,背后又是另一副嘴脸,开会的时候大讲廉洁奉公,转身成了阶下囚。
八: 两极分化,贫富差异急剧加大,社会矛盾暗流涌动。社会资源成为少部分人的享受。一边是一些人的花天酒地,一边是一些人的流落街头;一边是政府大楼的豪华气派,一边是四处招风的破烂教室摇摇欲坠;一边是宝马车横冲直撞,一边是脚踩三轮车风里来雨里去。
九 一切向钱看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不管白猫黑猫有钱就是好猫。你有钱,二十岁的大姑娘能嫁给六十岁的老头;你有钱,市长、县长在你眼前卑躬屈膝;你有钱,能引无数英雄尽折腰;钱能让文化害羞,钱能让学术造假;钱能让教育蒙尘;钱能让我们过去认为的一切高尚的东西变得低微。
积极作用和影响 篇6
构建和谐社会,代表了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愿望。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工会的性质决定了工会组织的一切活动必须与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必须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调动好、发挥好、维护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工会组织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的建设职能,紧紧围绕经济工作中心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牢牢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主题,积极探索和创新群众性经济技术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能培训等活动,把职工群众潜在的智慧和活力充分激发出来,把蕴藏在职工群众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把职工群众最大范围地动员组织起来。
工会组织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充分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能,发挥工会的特点和优势,在职工中大力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用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带动和影响广大职工群众乃至社会各界。要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创建学习型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等,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素质,把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凝聚到党的方针路线上来,把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来。
和谐社会是公平的社会。维护职工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工会组织履行基本职责的主体实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多元化经济结构的建立,职工群众一些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往往会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工会组织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以建立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为切入点。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也是调解劳动关系的主体,要根据我国工会法和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对劳动者的维权保护机制。进一步突出维权职能,加强平等协商、合情合理合法地化解大量微观层面的利益摩擦,促进互利双赢、协调稳定劳动关系的建立。要根据工会自身的特点,促进补偿调节机制的建立。包括建立和完善困难职工救助制度,协助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健康发展等。促进社保、医保覆盖面的逐年扩大,通过建立补偿调节机制,让弱势群体也能共享和谐社会所带来的实惠。
工会组织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充分履行自己的参与职能,疏通基层民主渠道、保护职工民主权利,建立民主参与机制,通过强化民主协商制度等,加强源头参与。在企事业单位,进一步强化职代会的各项职权,落实职工代表的各项权益,开辟多种参与企事业民主管理的途径和办法,代表职工参与企业各项制度的制定和重大事项的决策,在充分民主的环境中体现相互尊重、团结友爱,达到人与人的和谐,企业与人的和谐,雇主与雇员的和谐。
积极作用和影响 篇7
1 身材高大化和身心保健目标的矛盾和不对称性
1.1 学生常见病出现低龄化
伴随长期趋势,如今的青少年一代比一代高大,对以年龄来衡量发育水平的传统做法带来挑战。许多常见病的患病率和体格发育关联程度高,出现低龄化:龋齿病患的高发年龄从学龄期延伸到幼儿期;恒龋好发部位的“六龄牙”变成了“五龄牙”;缺铁性贫血高发年龄随青春期提前而前移。近视低龄化带来的危害更大。多数近视一旦发生,过程不可逆转,故伴随年龄的累积,把人群的近视率越推越高,程度越来越重。低龄化的关键原因是过早承受视近负担,但其生物学基础——“正视化进程”(生理性远视→正视→近视)的缩短造成的影响也不容轻视。30 a前小学生近视多从9岁开始,现在6~7岁就可发生。长时间视近活动引起睫状体痉挛,造成晶状体屈光调节障碍,继而眼轴被迫抻长;眼轴抻长受身高的影响远大于年龄,故近视的低龄化已成为近年来我国学生近视率不断攀升的“推手”。身材高大化,在生理运动素质上以另一种方式表现。以10岁为例,2005年时肺活量均值比1985年略增,但若以肺活量/身高、肺活量/体重衡量,实际上下降了5%和12%;就是说,现在的孩子有更多的呼吸成分被用来克服自己的身体负荷,没产生真正的生理效应。身材高,步伐也大,身体充实度提高,理应比过去的孩子跑得更快,跳得更远,肌力和耐力更强,然而历次体质调研却显示,50 m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中长跑等指标的水平实际在下降[2]。体育锻炼缺乏是关键原因,但因体格发育和生理运动发展的不平衡所引起者也不容忽视;两类现象的叠加共同导致身体素质下降。
1.2 体格发育和年龄的矛盾现象更多表现在认知、行为上
从1950年到2005年,我国7岁男、女孩平均长高了8.3和8.8 cm,其身高已和50 a前的9岁半儿童相当[3]。而认知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的发展既遵循一定轨迹,以年龄为标识;每个孩子又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如“早慧”和“晚熟”。研究证明,校正其他因素(如生活水平、父母养育水平)后,认知能力发展与体格发育水平的相关下降,而伴随生长长期趋势的认知水平个体差异在扩大[4]。身材高大化与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矛盾更突出,而且和认知表现交织。孩子们的日常表现(如观察带随意性,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记忆目的性不强,思维以机械性为主;情绪不稳定,易大起大落;因“贪玩”而不按时完成作业;因满足探究心理而违反纪律等),本来符合年龄特征,很正常,然而成人却依据他们的发育水平来评估其表现。有些教师气急之下会说“你连这都不懂,笨死了”;家长则经常呵斥“你都长成大人了,还这么不懂事!”,“你怎么那么贪玩?”。许多亲子冲突甚至家庭暴力由此发生,许多孩子在学校被排在差生行列,备受歧视和冷遇。幼儿期被套上美其名曰“早期教育”的小学化枷锁,等于被剥夺了“玩”和“玩具”等权力,常对其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各种心理阴影[5],对青少儿身心健康有深远不良影响。
1.3 保健策略和措施
针对前一类矛盾,策略应是先“顺应”后“提高”。“顺应”不是消极应付,而是正视现实,主动调整保健措施。例如,将龋齿防治措施(如窝沟封闭)提前到幼儿园进行;将贫血目标人群前移;防近工作从学前开始,在坚持幼儿教育以玩为主的原则同时,将各类防近活动融入游戏,可延缓“视力正视化”进程,防止近视过早发生。实际上,整个学校常见病防治工作都应针对低龄化趋势,通过对目标人群、筛查标准、防治措施的全面调整,实现防治重心前移。调整应注意两点:(1)决策应建立在调研基础上,不脱离实际;(2)既注重群体差异(如地区发展水平不同),也注意个体差异(发育有早晚)。今后的学校疾病防治难度肯定会越来越大,工作方式也迟早将被“精细化”方式取代。一旦“顺应”成功,立即就要想到“提高”,不进则退。例如,我国政府近年来为扭转学生生理功能素质的下滑趋势,显著加大了政策投入力度并取得初步成效。但仅取得这些成绩是不够的,因为只有通过“提高”,使学生的生理功能素质改善到能与身材高大化匹配,取得实质生理效应,才是体质水平真正提高的标志。提高不仅要“避短”,还应“扬长”,即充分利用长期趋势提供的潜质优势,取“事半功倍”之效。青少年的运动素质并不是匀速发展的,有鲜明的阶段性和顺序性,男女均有快速增长、慢速增长、稳定发展等阶段。伴随长期趋势,快速增长阶段近30 a来已从男7~15岁(增长量占一生总增量的80%以上)和女7~12岁(增长量占一生总增量的90%)提前到6~13岁和6~11岁。据此制定小学为核心期、中学为稳固期的体育教学改革大纲,将对提高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挥积极作用。该快速发展期规律对早期选拔运动人才也有帮助。选拔中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被早熟者高大的体型“迷惑”,有同样卓越表现的晚熟者发育潜力往往更大;应结合其他发育表现(如骨龄、成年身高预测等)判断[6]。
对后一类矛盾应坚决抵制。它不仅给下一代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危害,也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冲击。应在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坚持“健康第一”基础上,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做到:帮助家长克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尊重孩子的自身发展道路;营造良好家庭环境;学校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正确对待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彻底消除对“差生”的歧视。各级教育部门应坚定回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教育思想轨道;教育体制改革注重:(1)早期教育科学化;(2)尊重个体差异,不相互攀比;(3)以“健康为本”,充分考虑不同年龄者的认知、心理-行为特点。学校卫生工作者应坚决纠正那些只凭问卷调查便随意将那些心理-认知晚熟的孩子和“学习障碍”患儿相提并论,或胡乱扣上“心理-行为问题”帽子的错误作法,代之以深入细致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2 超重/肥胖蔓延和“肥胖易感环境”形成
伴随近年来迅猛的长期趋势,我国城乡各学生群体体质量指数(BMI)全方位、正向增长,使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从1985年的0.28%,经过短短20 a,就变到2005年的全面蔓延流行,出现几个特征:(1)按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从高到低呈“梯层分布”;居最高水平的北方沿海省会市,男女“超重+肥胖”率分别高达32.5%和17.6%;沿海中小城市则分别达到25.1%和14.7%。(2)从2000年开始,各大城市郊区进入全面、迅猛阶段,“超重+肥胖”率骤升为男17.9%,女11.5%。(3)有鲜明的早期发展特征,即男高于女,儿童高于青少年,10~12岁小学男生成为高危人群。(4)蔓延速度快,程度从轻向重发展,超重∶肥胖近10 a内从2∶1进展至1∶1(美国为1∶3)[7]。BMI均值的增长本是好事,因为我国积贫积弱的长期原因,青少儿人群BMI水平历来很低。这些增长表明我国学生的营养状况确实在全面改善、身体充实度在显著提高。问题在于,如此快而过量的增长,必然导致超重、肥胖的流行蔓延。
2.1 超重/肥胖流行和“肥胖易感环境”(obesogeneic environment)密切关联 我国长期趋势比发达国家晚30~50 a,恰逢“肥胖易感环境”(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全面形成,因此受到该环境的影响比发达国家更大、更直接。遗传对肥胖有很大影响,但其基因表达需要环境因素的诱发;生活在“肥胖易感环境”中的儿童少年,肥胖相关基因使他们比其他环境中的人更易导致超重/肥胖[8]。“肥胖易感环境”由以下因素共同构成:(1)膳食能量摄入过多、食物能量密度过高。(2)生活方式“由动趋静”变化,体育锻炼减少、久坐少动活动增加。(3)伴随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健康饮食行为从偏食、挑食为主转向进食快、睡前进食、边看电视边吃零食、不吃早餐、在外就餐等方向转化。(4)单纯追求盈利的商业运作,铺天盖地的高能量食品广告,各种商业促销行为。(5)来自社会生态不良因素的蛊惑和影响[9]。
2.2 不良膳食结构是该环境的核心要素 Murata等[10]对日本青少儿的膳食营养结构伴随长期趋势的变化进行研究后认为,日本人在二战后经历的最深刻的社会文化变迁,表现在饮食习惯上。可分5个阶段(与长期趋势对应):阶段Ⅰ(1945-1950年),食物短缺;阶段Ⅱ(1950-1955年),全面恢复,实现温饱;阶段Ⅲ(1955-1970年),伴随迅猛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饮食结构全面“西方化”;阶段Ⅳ(1970-1980年),膳食摄入超量,人们享受着“美好食物”,却全未注意到肥胖已开始流行蔓延;阶段Ⅴ(1980年后),不良膳食结构的健康负面影响全面显现。从这些阶段表现中不难看出:日本人在1946-1994年的50 a中发生了两大膳食结构变化:(1)日本成人尽管能量总摄入量只增加了不到1/5,但脂肪摄入在三大供能营养素中的比例却持续、大幅上升,从1946年的7%(推荐量的1/3)增长到1955年的8.7%,1965年的14.8%,1975年的22.3%,1985年的24.5%和1994年的25.8%。同一时期,儿童不仅脂肪的摄取比例一直高于成人,且增长速度更快。(2)伴随脂肪摄入量增加,来源发生变化。1955年脂肪摄入量为20.3 g/d,2/3以上来自植物油/鱼油;1975年猛增到55.2 g/d,来自动物性食物的猛增3倍。东京都5岁幼儿的蛋白质食物中,动物性/植物性比例持续上升,从1952年的0.66∶1增加至1960年的1∶1,1982年的1.37:1和1994年的1.53∶1,当时东京半数以上幼儿脂肪摄取超量(>50 g/d)。日本膳食结构改变在促进儿童体格发育迅猛增长的同时,也带来对健康的危害代价。1970年开始,肥胖在日本青少儿人群中全面流行,波及所有的幼儿园和中小学,10~12岁小学生最严重;从北海道到九州,无一地区幸免;肥胖率1996年比1970年增加3倍以上。当时肥胖尚未成为全球关注焦点,而日本儿童的肥胖流行率已走在世界前列[11]。自那时(1996年前后)开始,尽管日本人的不良膳食结构未根本改善,但原先按直线上升趋势所作出的各种最坏估计(如人均脂肪摄入量将达到60 g/d,超量摄取脂肪幼儿的比例将达到70%)并没有出现;儿童肥胖流行率仍在上升,但增速下降。显然,这和日本当时广泛开展的社会健康宣教、社区/学校营养促进活动,尤其民众健康自觉意识的提高是分不开的[12]。
2.3 生活方式改变是“肥胖易感环境”的另一核心表现 2005年全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研从“动”、“静”两方面揭示其严重程度。首先是体育锻炼不足:(1)中等以上强度活动天数(达到气喘、流汗、脸红程度,30 min以上),43.3%的初中生和52.7%的高中生每周不到3 d;其中11.2%和6.6%基本不参加。(2)10%的中学生因各种原因不上体育课。(3)50.2%的中学生每周参加课外锻炼不足4 d。其次,学生们大部分的课外时间用于静坐式活动:①中学生看电视。24.7%的男生和24.3%的女生每天平均2~3 h;12.5%的男生和13.5%的女生每天超过4 h。②中学生课外作业时间(包括参加各种补习班)。56.3%的男生和62.0%的女生每天2 h以上。③玩电子游戏(游戏机、掌上游戏机、上网)时间。20.7%的初中生、17.1%的高中生每天2~3 h;7.2%和9.9%每天超过4 h。④上网。占学生课外时间比重逐年增长。每天2 h以上者初中生为14.6%,高中生为17.7%;其中6.6%和8.1%达4 h以上。两类表现综合在一起,体现出我国学生的生活作息制度正在出现令人担忧的变化:(1)49.3%的初中生、53.7%的高中生每周进行体力活动的天数达不到要求(5 d以上),其中约1/3甚至不到2 d;(2)生活作息中的动、静方式此消彼长;(3)面对沉重的学习负担,中学生们为满足自己参与静坐娱乐活动的需求,以牺牲户外活动和减少睡眠时间为代价[13]。
2.4 针对“肥胖易感环境”的严峻形势,应从三方面采取措施
2.4.1 通过健康宣教促进观念转变 我国的社会特点使我们必须面对以下双重压力:一方面许多老一辈刚走出贫穷阴影,他们爱孙辈,但仍紧抱“白白胖胖的孩子健康”的旧观念不放,致使年轻父母们为改善孩子不良饮食行为即便只是细微的努力,也常以失败告终。另一方面,一些社会生态不良因素打着“时尚”旗号,对青少年的蛊惑作用很大。以瘦为美、追求理想“三围”、用“减肥”来表现时尚等“潮流”,都会给防治肥胖的健康宣教造成困难。如何提高宣教技巧、促使人们将肥胖防治知识转化为自觉行动,今后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2.4.2 以膳食改善为对抗“肥胖易感环境”的突破口 应做到:(1)减少能量密度高(精细化和油炸食品)食物的摄入。这些食品重量轻、能量高、口感好,多吃或当零食都会造成能量摄入过高。相反,蔬菜、水果体积大而能量密度低,富含人体必需维生素和矿物质;合理搭配于膳食可增加饱腹感,防止过多能量摄入。(2)少吃西式快餐,降低肥胖风险。研究发现,经常吃(3~4次/月)西式快餐的儿童,肥胖发生率比食用频率低者(1~2次/月)高2.4倍。(3)少喝能量和糖分都较高的软饮料。(4)纠正不良饮食行为。如选大块食物、咀嚼少、边看电视边进食、睡前进食等。这些行为一旦形成习惯,可使孩子在非饥饿状态下,一看见食物或看到别人进食,就诱发出强烈的进食动机。(4)吃好早餐。不吃早餐者可因午、晚餐时饥不择食,以高能量食物、甜点当零食等原因,显著增加肥胖危险。(5)帮助家长转变观念,不再把去饭店吃饭、吃西式快餐、让孩子自由挑选小食品等作为奖励手段。儿童带着“获奖”的心态表现这些行为,是造成食量过多、能量摄取过高的重要原因[14]。
2.4.3 把促进生活方式的良性转变和提高学生体能素质的工作结合 要扭转青少儿体能发展停滞、下降的趋势,不是靠增加体育课就能解决那样简单。它是一个从个人到社会,从家庭到学校/社区,从转变观念到付诸实践的全民系统工程。首先应实现两大观念转变:(1)以媒体为平台发动全民大讨论,内容包括我们追求的“幸福”是什么,仅仅是出行坐汽车、上楼乘电梯、工作自动化、家务社会化和生活电器化,还是终身的生活质量和下一代健康;能否“趋利避害”,使两大目标都实现。(2)纠正单纯抓体育锻炼的倾向,将重点转向全面促进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身体活动,如骑车/步行上下学、做家务、活动性游戏、上下楼梯等,都有助于维持循环、呼吸、肌肉、骨关节等器官功能,而且在消耗剩余能量、预防肥胖上,发挥和体育锻炼同样的作用。要逐步提高家长的体育锻炼意识。有问卷调查表明,很多学生反映家长不支持锻炼;他们只关注孩子现在没病,无暇为其终身健康“买单”;对孩子的呵护远多于对其身体素质的培养。学生中怕苦、怕累思想普遍,解释自己不锻炼的原因,57.5%怕累,24.0%怕受伤[15]。应真正发挥学校在促进体育锻炼上的中坚作用,包括增加运动设施、场地器材投入;发挥教师在参加锻炼和体力活动中的言传身教作用。纠正曾在体育教学界盛行一时的“快乐体育”理论;只提倡让孩子高高兴兴“玩体育”,忽视通过锻炼来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应提高体育的目标管理水平,如:通过耐力锻炼增加机体瘦体重,保持良好体型;通过阻力锻炼(举重、引体向上等)扩大骨质储存库,减慢成年后骨质流失过程;通过健身舞蹈,缓解紧张和抑郁心理,乐观对待生活;通过球类运动,学会协调配合,建立集体意识。
我国应对生活方式负向影响的工作刚开始,缺乏经验,应认真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以日本为例,其生活方式的负向变化比我国早30 a;在不良膳食结构上走过的弯路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日本社会面临的许多困扰和我国相似,如升学高考是家庭第一要务;95%青少年要读高中,须通过严酷的考试;一进高中就意味着以名牌大学为目标的备考过程开始。学习负担重、学习时间长,作为体力活动参与率下降的首要因素,和看电视、上网、上下学汽车接送等,共同构成负向生活方式的主体。日本学生不吃早餐现象很普遍:为熬夜而晚饭多吃,早起食欲不振,晚餐再多吃,导致恶性循环。小学生随家庭在外就餐的频率比30 a前增加2~3倍。两者都是引发肥胖的重要原因。日本学校卫生工作者对此的应对态度很积极。在日本学校保健会年度学术交流会上,以生活方式转变为题的报告通常都占到1/3左右。校医们热心交流,积极讨论,使许多简便有效的干预方式得到推广。例如,有的学校鼓励家长记录外出进餐时小学生的点菜习惯,回来和校医商讨对策,各自在学校、家庭进行指导,使孩子们在认识提高基础上,逐步改变以往首选油炸食品和甜食的倾向,开始多吃黄绿色蔬菜、豆制品等。这种贴近生活环境,依靠师生、亲子共同努力,在完成健康促进的目标过程各自发挥作用的做法值得学习[16]。
3 伴随长期趋势的慢性疾病风险
和许多青少年及家长狂热追求身高,不惜从旁门左道打听“增高诀窍”的做法相反,国外许多专家早就在流行病学、临床证据基础上指出,从健康角度看,身材并非越高越好。Whaaler[17]指出,成人身高和BMI整体上都和高血压、冠心病等脑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呈U形平行变化;身高处于分布曲线两端的个体,比其他同龄者有更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美国一些研究也指出,不同的高身材者(身高居正常值P97以上)在心脏负荷能力、血液流变顺应性方面表现不一;过高的身材是预测成年后生活质量下降的指标之一;高身材者更应通过定期体检等方式,及早发现脑心血管疾病的高危表现并加以预防[1]。
3.1 成年期疾病的高发
伴随长期趋势,给青少年健康带来更深远危害的是诸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肿瘤等成年期疾病的高发风险。成年期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占总死亡的比例持续上升,预计2025年将达到85%。这些疾病有不同的病因和表现,但在以下方面有鲜明共同点:(1)病理变化(萌芽)多始于儿童少年阶段,危险因素自幼形成;表现呈进行性、不能自然痊愈;早期预防可消除危害,若任其发展,将严重影响中老年期(甚至青年早期)的生活质量和寿命。(2)肥胖是一个独立疾病,又在引发这些成年期疾病过程中起“枢纽”作用。(3)伴随长期趋势,儿童少年的肥胖相关脂代谢紊乱过程、对心血管的损伤机制和后果,都和成年人越来越相似,由此导致发病年龄的年轻化、生活现代化、不良生活方式、不良膳食结构等密切关联。目前,我国民众对这些疾病及其高危因素的知晓率低,对治疗、控制的参与率更低,对这些疾病的发展蔓延起着推动作用。这一被动局面亟待改变。
各种成年期疾病的发病机制都很复杂,肥胖只是其病理环节之一。本文在对以下4类疾病的描述过程以肥胖及其代谢机制变化为重点,目的是凸显青少儿生长长期变化和成年期疾病发病趋势的密切关联。
3.1.1 动脉粥样硬化
是各种脑、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中风等)的病理基础,病变起始于主动脉、冠状动脉等处,血管壁内膜、内膜下出现脂质沉着并向中层平滑肌细胞内膜移行、增殖增厚,形成粥样斑块。其发生发展和严重程度取决于血脂紊乱进程。血脂紊乱和肥胖及其伴随的脂代谢紊乱密切关联,主要表现为:血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转运蛋白Apo B、Lp(α)等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Apo AI下降。其中,高脂血症(主要表现为LDL-C增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危险因子。游离脂肪酸增高,加上在高胰岛素血症、外周胰岛素抵抗同时作用下,肝脂肪酶活性下降,共同使原本有积极作用(能促进斑块清除)的HDL-C合成减慢,加重脂代谢紊乱。腹部脂肪比身体其他部位脂肪对脂肪分解刺激的反应性更高,所以中心型肥胖(腰围大)患者体内,上述产生游离脂肪酸、合成LDL-C和TG、减少HDL-C合成等的有害作用更强,脂代谢紊乱程度更严重。Murata等[18]对通过对日本二战后膳食结构变化过程进行的长达40余年的研究,不仅理顺了长期趋势和儿童肥胖流行的伴随关系,也为揭示不良膳食结构和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机制间的关联,提供重要证据。其中有两大表现:一是由TG持续升高所反映的血脂变化,二是在1960~1990期间日本16~19岁青少年TG水平的跳跃式发展。日本原来冠心病的发病率不算很严重;正是上述变化,导致冠心病及其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在1970年后,成为日本成年人的首要疾病危险[18]。
3.1.2 原发性高血压
也是脑心血管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冠心病、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伴随长期趋势中的BMI增长,青少儿血压平均水平上升;不同初测血压水平的儿童,其收缩压、舒张压的增幅和增速,与身高、BMI的相关都比年龄高。可见超重/肥胖是引发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发生年龄越小、程度越严重,引发高血压的可能性越大。大量研究还证实,一方面,血压和膳食结构关联密切:和膳食能量总摄入中的饱和脂肪酸成分呈正相关;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呈负相关;多不饱和脂肪酸则能降低心血管病患者的血压,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另一方面,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紧张的生活节奏、睡眠不足等对血压的升高有直接影响[19]。
3.1.3 2型糖尿病
和1型糖尿病的显著差别之一是:其发生率和肥胖、不良膳食结构、不良生活方式等的关联程度很高。美国是全球肥胖流行最严重的国家,2型糖尿病患病率1998年已达8.1%;日本伴随儿童肥胖蔓延,患病率快速上升;近年新增患儿绝大多数为2型,使1/2型比例(原先1型为主)出现颠覆性变化。目前,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已将1/2型比例变化(能否达到发达国家的2型占95%或更高)作为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糖尿病早期防治水平的依据。我国1980年前还被WHO排在低发病国家行列;近20 a来患病率以5 a翻一番速度猛增,目前至少有患者2 600万,另有2 000多万血糖增高、但未达诊断标准的高危者[20]。我国2型糖尿病还有以下流行特征:(1)和肥胖流行趋势相似,不同社会经济地区患病率呈“梯层分布”,即大城市>中小城市>县镇>富裕乡村>中下水平乡村;(2)出现低龄化趋势,患者增长最快的是15~20岁青少年;(3)2型患者BMI均值为24 kg/m2,而欧美白人多超过30 kg/m2,是否提示更敏感的(种族遗传)特征,有待今后的研究来证实;(4)我国民众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不高,加之其症状隐匿,进展慢,早期诊断率低,故许多青少年确诊时已有2~3 a病史,严重合并症的出现率远高于发达国家。
3.1.4 癌症
主要指其中的激素源性肿瘤,它和上述疾病的共同病因基础是肥胖,也是最早被揭示的长期趋势消极影响之一,和性发育提前、初潮年龄下降密切关联。表面上看,长期趋势有延长生育期、推迟更年期(平均每30 a推迟1岁)的作用,但人们更关注的是与此同时一些激素源性肿瘤(如女性乳腺癌、宫颈癌、卵巢肿瘤,男性前列腺癌,男女结肠癌等)发病率显著上升。子宫肌瘤、乳腺癌、卵巢肿瘤等成为现代妇女常见病,发病率比60多年前增长2~4倍。乳腺癌发病率的提前趋势更受注目,因为它和初潮早、肥胖、过多精细化食物的关联都最密切、最直接[21]。
3.2 提高防治自觉性
对成年期疾病早期预防的必要性、有效性认知越清晰,越有助于提高日常生活中对它们的防治自觉性。例如,目前已知儿童期和成年期的肥胖状况、血压、血脂谱水平间存在轨迹现象,因此从青少儿时期开始就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谱水平就十分关键。另一些研究则提示,许多轨迹现象和早期病变是可逆的,关键是采取的早期预防措施应得当。例如,儿童少年期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可逆性;每天保持1~2 h的体力活动(包括30 min以上的中等强度锻炼),可通过改善血脂谱的紊乱,减轻斑块严重程度;锻炼时间越长(而非强度越大),变化越明显。改善膳食结构,少食高脂、高能量食物,多吃黄绿色蔬菜,增加食物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比重,对纠正血脂紊乱也有很大帮助。预防高血压,应按初测水平分高危、一般群体分别制定预防策略。调整生活方式,科学减肥;可伴随体重的控制而使血压下降;但要使其稳定在正常水平,需在调整膳食结构、限盐、改变不良饮食行为、规律体力活动、减少静坐时间等方面作更大努力。每天30~60 min规律有氧运动(跑步、快走、骑车等),有助改善心血管功能。对2型糖尿病,除定期到医院接受生化指标和并发症筛查外,还应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包括自我监测血糖;饮食-营养治疗(控制总能量摄入、营养素均衡、正确选择品种、分配餐次等);每天以中强度耐力性有氧方式运动30 min,可显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建立包括健康早餐在内的规律饮食制度等。对肿瘤,预防的关键是将相应措施尽量贴近日常生活,如定期体检、控制肥胖、戒烟酒、减少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避免过度紧张等。少女从中学开始学会乳房自检方法并坚持进行,是代价小而预防意义极大的举措之一。
4 青春期提前导致青春期保健服务负担显著加重
4.1 性发育提前,是长期趋势的重要表现之一
以初潮为例,1985-2005年20 a中,我国城市学生的初潮平均年龄从13.5岁降至13.0岁(降速为3.1月/10 a),乡村群体从13.7岁降至13.3岁(降速为3月/10 a),导致青少年性意识的觉醒和性冲动发生年龄明显提前。该提前恰好和我国当时的社会生态变化伴行:伴随改革开放,我国融入世界,西方文化观念渗入,导致人们的性观念、性态度发生巨变。一方面,性发育越来越早;另一方面,随着青少年社会期望值的提升,结婚年龄不断推后,由此导致漫长的“性等待期”。性成熟提前只是一种生物现象,和危险性行为之间不存在必然关系。真正让人吃惊的,是社会面对这些变化的表现如此矛盾:对婚前性行为既无奈,又不得不越来越宽容;想让青少年获得性知识(能保护自己),又对正面教育没有信心。青少年却不想等待,他们渴望了解性知识,解决性困惑,但缺乏正规渠道,只能通过文艺作品、网络媒体甚至色情读物获得一鳞半爪的知识;渠道鱼龙混杂,对青少年产生严重危害。2005年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研显示,57.8%的初中男生、70.8%的高中男生、84.0%的大学男生曾多次传阅色情读物;女生比例(38.0%)较低,但经常传阅者中过早性行为的发生率比不阅读者高2.9倍[13]。
4.2 我国不同青少年群体中性行为发生率的上升趋势
从2005年对大学生的调查看,10.0%(男14.9%,女5.8%)近期(3个月内)曾有性行为;有性行为者的37.6%(男41.7%,女28.2%)曾有2名以上性伴;(最近一次)性行为中仅49.3%(男48.0%,女方伴侣51.9%)使用安全套;有性行为女生属被迫发生者占19.1%;有性行为者的19.3%(男18.8%,女20.3%)曾使对方或自己怀孕。这一状况在一些高危群体(如未婚先孕)中严重得多,而且以“危险性行为”(可导致非意愿性妊娠、不安全人工流产、性病/艾滋病传播的性行为)为主要表现,如婚前性行为发生率上升,首次性行为年龄提前,不安全性行为(尤其如初次性行为不用安全套)大量增加[22]。2000-2004年期间,我国每年有超过1 000万人次女性接受人工流产,其中80%小于24岁,25%小于18岁,未婚者占3/4;被迫发生性行为比例高,其中的3/4来自男友诱迫。由此,不安全性行为的两大危险后果同时显现:7.8%的人流少女出现感染、不全流产、子宫穿孔、宫颈内口损伤等并发症(其中约1/3需接受宫腔清理手术);人流手术死亡率为0.62/10万,中期引产死亡率为5.24/10万;上述患者再妊娠时发生产后出血、前置胎盘、胎盘粘连等的概率增高4.3~7.6倍;HIV感染者中15~24岁者占一半;性病患者中20~39岁者占73.5%[21]。发达国家和我们相比,实际上性行为、不安全性行为发生率更高,覆盖面更大(包括中学生)。以美国为例,45.6%的中学生曾有性行为;6.6%初次性行为发生于13岁前;33.4%的中学生近3个月曾有性行为,其中仅57.9%使用安全套;14.2%的中学生曾有4个以上性伴;25.6%性交前喝过酒或用过毒品。但是其危险性行为导致的后果却比我们显著低。WHO曾指出,全球每年有52.9万妇女因怀孕分娩而死亡,其中约6.8万因不安全流产所致,而发达国家死亡人数不足1%;全球每年有8 700万女性意外怀孕,其中1 800万接受不安全堕胎,84%以上来自发展中国家;全球每年85%的非意愿性分娩、95%的婴儿死亡、99%的孕产妇死亡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在非洲艾滋病高流行国家,15~29岁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占总数的57%。很明显,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生殖健康问题上所承受的“不公平性”集中表现在生殖健康教育/服务的可得性、及时性和安全性上[23]。
4.3 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服务压力空前增大
积极作用和影响 篇8
1、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服装制造商Levi-Strauss在没有人性的工作条件下滥用年轻女工而被社会曝光后,引起了公众极大反响。在社会公众的压力下,该'公司为了挽救其社会形象,出台全球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守则(也称公司守则),随后美国的一些大型跨国集团如耐克、沃尔玛、迪斯尼公司等也纷纷效仿,企业的社会责任运动广泛兴起。
周三多认为:如果一个企业在承担法律和经济上的义务(法律上的义务是指企业要遵守有关法律,经济上的义务是指企业要追求经济利益)的前提下,还承担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那么我们就说这个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现在国际上普遍认同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为: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必须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
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和细胞,承担合理的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积极合理的承担了其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才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成功。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
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是古今中外人们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党的十六大报告是我党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中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这是我党第一次完整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巾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将促进企业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同时企业承担合理的社会责任必将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企业合理承担社会责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有助于企业积极主动的承担合理的社会责任。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企业不是真空的,它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它除了是一个“经济人”,更是一个“社会人”。可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形容社会环境与企业的关系:社会环境是水,企业是船。水面风平浪静,才有利于企业这条船的航行;有了企业这条船才能更加显示出社会环境的生机与活力;社会环境是企业生长发展的重要条件,离开社会环境的水,企业这条船根本就是寸步难行。在一个非常和谐的社会环境下,企业能更好的进行生产开发、广告宣传、售后服务等;并且企业通过严格的自律,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向市场提供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各种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并在这个过程当中来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正确的法制导向
和谐社会倡导民主法制,相关法律法制的健全和完善将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正确的法制导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05)第五条第二款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这部法律在世界企业发展史上创造了两个第一,首先是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从法律角度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做出明确规定的国家;其次这部法律是从法律上强制性规定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的第一部法律。在相关法律法制的健全和完善下,企业损害其他企业、消费者等的利益,损害自然环境的不道德行为等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必然不会为短期的经济利益所驱使,而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在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里,企业的社会责任会不断的增强,进而有助于企业加速自觉承担、履行社会责任的速度。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对企业而言,盈利是每一个企业的共同目标。但在如何盈利上却有正当与不正当、欺骗消费者与诚信经营、污染环境与不污染环境等不同的情况,造成这种差别的一个根木原因就在于企业的价值导向不同。如2004年2月到3月,川化公司违规技改并试生产,将氨氮含量超标数十倍的废水直接排入沱江,导致沱江流域严重污染。内江、资阳等沿江城市近百万群众饮水中断达26天,直接经济损失约3亿元。沱江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需5年时间才能恢复事故前水平。最近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等等都是由于企业的价值导向出现了问题,它们片面追求经济利润的获取,而忽视了对社会的贡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企业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万通地产集团响应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打造的绿色社区标准指标体系,不仅充分展现了万通公司的社会责任与其投身公益活动积极性,而且在无形之中提升了万通地产的品牌竞争力。
现在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就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又富于秩序的社会,这就需要我们调动一切劳动、资本、知识、技术和管理的活力,发挥一切资源的作用。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优势都是来自于社会的。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企业必须发挥其他社会成员所无法比拟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利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环境,在和谐的社会氛围中合理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利人而且利己,不仅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还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巨大的能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辉.“企业社会责任”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潜在影响——对SA8000标准的思考[J].理论探讨,2004(6)
[2]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吴国英.利益驱动下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实施与困惑[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5).
[4]刘新民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互利共赢——对新公司法第五条的探析[J].陵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6)
积极作用和影响 篇9
1 历史渊源与发展现状
1.1 中山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
中山历史悠久, 古称香山, 由境内五桂山等地盛产沉香而得名。中山地处亚热带地区, 常年阳光、水源充足, 非常适合各种动、植物的生长, 其中许多动、植物早已被人们用于防病治病。早在19世纪中叶, 李氏就在香山县城开设医药馆从事草药加工贩卖, 并于同治元年 (1862年) 正式挂牌为“福寿堂”, 这也是中山市现医药界唯一被国家经贸委授于“中华老字号”金漆招牌企业福寿堂的雏形。中山历史上也曾有过不少名医事迹, 但是过去的志书都极少记载。辛亥革命后, 虽中医事业曾经有所发展, 但中医师一般多在家中开业应诊, 或者在药店里当坐堂医生。建国后, 人民政府推行“团结中西医”的政策, 中山县积极贯彻, 先后吸收一批中医参加政府机构的工作。1957年3月石岐中医院成立, 一批名中医如余子修、周伯姚、黎肇初等都加入了该院工作。从1969年开始, 在“一支银针、一把草药”口号的鼓动下, 全县各医疗单位积极推广中草药应用和新针疗法, 中草药在处方中比例也有极大提高, 同时各卫生院的制剂室也纷纷开展中草药的加工和制剂, 并要求做到“自采、自种、自制、自用”, 同时大量提倡新针治疗, 取得显著效果。改革开放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山市的中医药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一个崭新的中山市中医院也在紧张的建设之中, 中医药从业人员和中医病床数越来越多, 立项和获奖的中医药科研项目也越来越多, 中山市医药卫生系统历年来医药专业项目中获得的最高级别资助的科研立项“从DNA损伤修复能力角度探讨鼻咽癌气虚癌变机理” (国家自然科技基金资助项目) 和最高级别奖励的获奖项目“三角草的基础研究” (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都是中医药项目。
1.2 中山中医药发展现状良好
近年来, 中山市中医药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各项中医药工作成绩喜人, 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首先, 在医疗系统中:中山市目前有“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一所, 按二级医院标准建设的私营中医院一所, 二级以上医院均开设有中医科、中药房和中医专用病房, 其它乡镇卫生院均开设有中医门诊和中药房;每个村卫生站、社区服务站也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中医药服务。全市医疗系统现有高级职称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150多人, 包括拥有省名中医2人, 博士生导师2人, 硕士生导师27人, 中医药博士后工作站1个, 中医病床1000多张。当前中山市还拥有国家级重点建设中医专科1个, 省级重点中医药专科6个, 市级重点中医药专科3个, 并在地级市中率先成立了中药药理研究室, 拥有经过广东省科技厅认证的SPF级动物实验室。中山市中医院2007年实际开放病床1000张, 出院人次2.33万, 门急诊人次152.76万, 医疗业务总收入达3.6亿元, 位居广东省所有中医院排位第四名, 在全国中医院也是位居前列的。其次, 在医药系统中:中山市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医药企业的建设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已扶持和建立起几十家上档次、上水平的大型医药企业, 中山益和堂、恒生等老字号中药企业, 也都焕发了青春, 成为中山中药行业的明星企业。1994年4月全国首个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成立, 经过15年来的开发和建设, 目前已有100多家企业落户该园区, 其中也包括不少从事与中药生产、科研、流通和服务有关的企业。在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的带动下, 中山市其它地方的中药深加工企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目前, 中山市有从事中药制药、中药饮片加工、中药保健食品及化妆品生产和中药贸易等中药企业近20家。第三, 医药物流业正在兴起和发展:中山现在的物流业非常有特色而且成熟, 拥有中山港、神湾港两大港口, 其中中山港还是全国十大吞吐量港口之一。目前, 中山还聚集了一大批医药贸易企业, 如有全国最大的民营医药企业广东九州通医药公司、中山中智医药有限公司、中山三才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等。这些医药企业通过药品批发、零售及连锁经营、电子商贸等方式, 已帮助区内企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和欧洲等地市场。其中广东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是一家借助电子商务网实现网下物流配送, 以医药批发为主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 是华南地区最大的药品物流配送中心, 与北京、上海、新疆、重庆等地联网, 形成覆盖全国的药品销售网络。第四, 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中山现有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山市中医院) 一所, 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教学医院, 该院重点承担了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最近, 广州中医药大学还与中智药业集团合作, 建立起产、学、研教学基地。2004年中山市还与广东药学院合作, 在中山建立了占地2000亩的广东药学院中山校区, 以培养中药专业人员为主。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也设置了生物医药系, 招收培养中药保健品、食品药品及生物医药的生产与销售技术人员。这些为中山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提供了良好场所。
1.3 中山人民对中医药的信任和中医药在保障中山人民身体健康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中医药在中山有着悠久的历史, 广大市民都有信赖中医药的传统。自古以来, 在中山人的饮食文化中就有常使用药材来煲汤和凉茶饮用的习惯, 现在中山的街头巷尾、大街小巷中也可以见到许多凉茶铺, 可以说中山人对中医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这也是中山中医药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社会和群众基础。同时, 中医药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等方面对中山人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山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重大疾病流行, 中医药都参与了治疗, 并取得良好效果。例如, 在2003年的抗击非典战斗中, 中医药就曾发挥过巨大作用, 中山市中医院是最先收治非典病例的医院,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不明原因的疾病威胁, 该院医务人员率先采用了中医药诊断和治疗的一系列方法, 取得了收治20例非典病人全部治愈的良好成绩。中山也率先在全国提出中医药防治非典, 使中山中医药在全国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2 存在问题
的确, 中山目前的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中山中医药事业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主要体现在:
2.1 中山市中医规划发展滞后, 中医事业经费投入不足
平均人口拥有医生数和床位数是综合评价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山平均每千人拥有中医师的人数和每千人拥有中医病床的张数均落后于全国及广东省平均水平。这几年虽有发展, 但进步不大。目前, 中山有些乡镇医院还存在对中医工作重视不够, 投入不足的现象, 再加上农村中医工作本来就起步晚, 发展慢, 底子薄, 致使村与社区中医药普及率低, 影响中山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2 中医药资源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 中山目前拥有本市户籍135万人, 外来人口101万, 总人口达236万。现有的中医药资源和服务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如中山市中医院常常是人满为患, 住院病床也是一加再加, 常在病房走廊上摆满病床, 不仅影响了该院的正常医疗秩序, 同时也影响广大患者接受中医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2.3 中山市中医药科研投入太少, 资源分散, 科技创新不足
中山市中医药科技创新工作与国内及省内其它地区和城市相比也差距较大。目前虽然有1个中医药研究所, 但规模极小, 投入不足。中医药科研力量仍呈分散状, 且现有的中医药科研人员较少, 多数中医药专业人员科研素质、创新意识也有待提高。同时, 中医药科研创新不足, 近几年, 虽然科研立项和科技成果评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成果转化率不高, 新技术推广应用也未引起足够重视。
2.4 中医医疗行为欠规范, 管理渠道欠畅通
一些非正规的医疗机构和人员中医医疗行为欠规范, 非法行医和假医假药的问题时有发生, 且多是以中医中药的面孔出现;有的单位对发展中医药事业认识不足, 对中医药管理部门布置的任务不能按要求完成,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山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局。
2.5 中医中药的特色和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一是特色明显、区域影响大的中医拳头专科不多;二是中医药传统治疗、保健、康复、养生等优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三是中医院内制剂未得到政策支持, 严重阻碍了中医特色专科专病的发展。四是有的医院对发展中医科目的不明确, 欠缺发展方向, 对专科人才培养、使用不当, 造成专业人才技术水平不高, 中医专科专病没有突出中医特色和中医优势。此外, 中山市中药企业还存在设备陈旧、生产工艺及制剂技术水平较低、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特色和拳头产品等问题。
2.6 中医队伍的继续教育未能贯彻落实到基层
除中山市中医院外, 各医疗机构对中医药人员的继续教育及专业培训方面都不够重视, 对中医院校新毕业的医务人员缺乏系统的、规范化的继续医学教育。
2.7 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工作有待加强
由于种种原因, 中山目前的中医药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工作还比较落后, 开展高层次特别是全国的、甚至国际中医药学术交流的次数极少。此外, 中山拥有的省级名中医、科技拔尖人才及中医药学科带头人都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 与中山市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有较大差距。
3 中山如何在建设中医药强省中发挥作用的建议
的确, 从中山的中医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中山中医药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 中山应该在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过程中发挥积极示范作用, 但中山应如何在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中创造先进经验, 发挥良好示范作用呢?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认真落实和贯彻有关中医药法律法规
建国以来, 中医药事业一直有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中医药政策作为保障, 如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广东省发展中医条例》都已先后颁布、实施, 这为中医药带来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要加快发展中山中医药事业, 也必须从法律法规上明确中医药在中山市的地位, 确定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基本方针, 同时明确各级政府重视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责任。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和贯彻国家、省市有关中医药法律法规, 加大力度宣传有关中医药政策, 以法律的手段来规范、保障、促进中山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3.2 发展中医医疗机构, 加快中山市中医院的建设
中山市目前仅有两所专业的中医医疗机构, 无法满足中山人民对中医药需求。目前, 中山市中医院投资6亿元异地重建, 以便扩大规模, 现已完成选址工作。建议应加快建设步伐, 以积极配合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提出的在未来五年内建设五所一流的、现代化的综合性中医院的要求, 力争使中山市中医院成为其中一员。同时, 建议在人口较为集中的小榄镇成立第二中医院, 在黄圃或三乡成立第三中医院。此外, 还应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来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并不断强化各综合医院及镇区中医科的建设, 要形成以中山市中医院为建设龙头, 带动各基层医院中医医疗网络建设, 促进中山市中医医疗事业的发展。
3.3 整合中山中药企业资源, 实现中药产业化和现代化
中山中药生产和利用历史悠久, 有良好的中医药传统、社会基础和人文环境, 以及颇具特色的中医药科技开发资源。中山目前除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集中较多的中药企业外, 中山还有许多中药企业分散在各个镇区, 如沙溪镇中山益和堂、沙朗恒生等中药企业, 中药企业资源较为分散, 难以形成合力。因此, 我们建议整合中山中药企业资源, 加大扶持中山市现有的中药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力度, 扩大生产企业规模;全面实施GMP管理, 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 有重点地选择中山现有基础好的企业, 以成熟品牌为依托, 如恒生、益和堂等中药厂, 进行整合并做大做强, 发展中药产品, 实现中山中药产业化和现代化。
3.4 设立中山市发展中医药专项资金
建议中山市应尽快设立中医药建设专项经费, 充分发挥政府财政在发展中医药事业中的作用, 并明确政府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资金资助的范围和方式, 逐步建立起投资责任明确、资助渠道规范、资源利用合理的中医药专项资金投入机制, 完善中山市的中医医疗机构和中药企业的布局、建设, 用中医药专项资金资助中医药科研 (包括中医药学术专著的出版) 和重点专科、专病建设以及中药企业建设的投入, 加快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3.5 成立新的中山市中医药研究院和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院
建议从全市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出发, 对全市中医药科研单位机构、人员、设备及住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可以在现有的中山市中医药研究所、中山市中医院药理研究实验室及有关中药企业的研究所为基础, 建立新的中山市中医药研究院和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院, 以增强中山市中医药科技创新和新药研发的实力, 必将成为中山医疗和医药界的一大创新亮点, 构建出中山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大格局, 促进中医药事业大发展。
3.6 加快中山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
中山目前尚无规范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建议在南朗和五桂山等地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 并聘请广州中医药大学等院校来规划和设计。通过与广东省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合作, 可对药材生产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建立绿色中药材生产基地, 最大限度地保证药材内在质量的可行性、稳定性。同时, 还应实行规范的“公司+基地+科研单位+农户”的经营运作方式, 将基地建成最大效益的生态经济复合体, 早日将其打造成为广东一流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
3.7 建设中山中药物流中心
建议中山在现有医药贸易网络的基础上, 以广东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为龙头建立中山中药物流中心。整合中山中药贸易资源, 成立中山中药物流中心, 发展中药物流产业, 不但可实施走出去战略, 扩大消费市场, 拓展中医药国际市场, 支持中药材和中成药出口, 支持中药企业到国际市场建立销售和生产基地, 还能“请进来”, 为国内企业提供优质产品与优秀的管理经验。并能扶持中成药生产与销售, 有利于建立现代化规模化的中成药大公司, 把建立名厂、名店、名药的文章做大。
3.8 加快华南现代中医药城建设
在广东建设中医中药强省热潮影响下, 中山市现正在积极配合和落实有关建设中医中药强省的指示精神, 与广东医药高校合作在中山国家健康基地建立起以官、 产、 学、研、贸“五位一体”的华南现代中医药城, 并逐步建成和完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七大体系”:即中药材生产体系、中成药开发生产体系、中药研究开发体系、中药质量监测评价体系、中药营销流通体系、中药现代化人才培养和信息服务体系、中药国际化体系,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中药产业发展体系。我们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而且对广东中医药强省及中山的中医药发展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的事情, 建议能积极稳妥地推进该计划的实施, 加快建设, 早日将其打造成全国领先的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基地, 带动广东省中药现代化的发展。
3.9 大力发展中山中医药文化
中山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 各级政府在打造中山文化品牌战略时, 也必须高度重视弘扬中医药文化、振兴中山中医药事业, 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中山已有的以地产药材三丫苦为主制成的三丫苦凉茶及沙溪凉茶等都是中山具有特色的中药品牌;而中山市中医院骨科、中山市中医院健康保健中心等中山有传统中医药特色的医疗保健项目应予以大力发展和积极推广。除此之外, 中医药文化产业还包括保健、食疗、药膳、餐饮、人文、影视等等。建议有关政府部门把中医药文化产业纳入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加强全国首个中药博物馆的建设, 组织好每年一次在中山举行的“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 在“大健康” 领域建立高层次的国际对话、交流、合作平台, 全面提高中山城市文化品位, 增进城市竞争的综合实力。
3.10 加强中医药国际学术交流和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中山, 不仅具有毗邻港澳的地域优势, 同时, 中山还聚集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级中医药人才, 具有良好的国际学术交流的基础。前两年在中山举行的“国际菊科艾蒿类植物系统演化与资源利用研讨会”就是一个开启中山中医药国际学术交流的成功范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人才是关键, 只有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引进和加大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进努力提高中医药专业技术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 才能促进中山市中医药的发展。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切实重视和加强这两方面的工作, 结合中医药资源整合和机构建设, 将中医药学术交流和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纳入经济文化建设的范畴, 给予一定的政策和经费, 发挥中山的地域、政策和人才优势, 光大优秀传统民族文化, 让中医药走向世界、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梅全喜, 李汉超, 汪科元.南药中山沉香的产地考证与发展构想[J].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 (8) :2049-2051.
积极作用和影响 篇10
1. 做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者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只有在人的心中播种扎了根, 才能开花结果, 才能转化为奋发向上和崇德向善的力量。培育当代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注重理论内化, 深刻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质, 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对核心价值观不仅要高度认同, 而且要内化于心, 内化为个体内心坚定不移的信念。从知识认同和情感认同两方面提高认知的广度和深度, 真正从内心深处体会到核心价值观给自己和民族带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培育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核心价值观, 要增强他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 这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建设。
2. 做核心价值观的大力弘扬者
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作为最富有活力的青年群,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责无旁贷。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要积极努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做核心价值观的大力弘扬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的精神支柱, 是行动的向导, 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大学生党员和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 不仅要自身深刻领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伟大意义, 而且要唤醒、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 积极传播和大力弘扬核心价值观, 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 凝聚社会共识, 共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感召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铸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
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发挥先锋队的模范带头作用, 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的指示精神, 按照党组织的要求和部署积极主动开展宣传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立足课堂学习、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 注重通过组织开展或积极参与核心价值观的相关主题活动以发挥团体的凝聚和影响作用, 广泛运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通过学校报刊、校园广播、网络宣传等途径, 表达自己的深刻认识和切身体会, 传承和传播博大精深的文化精华和真善美的价值理念, 自觉养成以个人的思想和言行感染身边的人、时刻传递正能量的意识和品质。
3. 做核心价值观的先锋践行者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由于大学生个体意识的差异性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 这就需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注重行为引导, 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发挥榜样的力量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群体对榜样的行为进行模仿、学习, 从而达到榜样示范引领的作用, 这都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榜样示范作用, 做核心价值观的先锋践行者。
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要自觉成为核心价值观的先锋践行者, 就要将内在的思想认识外化为具体的言行举止, 做到知行合一。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从小事做起, 从点滴着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镜, 规范日常言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认同的过程就是自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性的具体体现。
总之,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 在中国大变化的新时代, 要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理信念, 肩负起历史和时代使命, 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勤于学习、勇于创新、甘于奉献, 以符合时代的需求, 做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切实起到表率和模范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晓晴.让大学生高度认同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 2014-03-20.
积极作用和影响 篇11
【关键词】教学效果 学习环境 学习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作为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平时工作中与教师和各年级的学生的接触颇多。在与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中,感觉有不少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得整体的教学效果不好。据一位教师讲,他多年来一直为数学专业学生讲授数学专业课,这门课程从大学一年级的下学期开始到二年级的上学期结束,共历时两个学期;由于这门课程是数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考研的必考科目,学校和教师都对这门课程很重视,安排了尽量多的课时,教师也精心准备每一节课,但是,这些努力并没有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以期末考试为例,考试的目标是检查学生能否掌握基础知识,考试的题目类型基本与课本和课后的题目类似,只是稍微有些形式的变化,结果却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卷面成绩不及格。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从与教师和学生的交谈中,能够感受到一些原因,如教室座位紧张、学习资料缺乏、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要求不高和课程理论性强等,我觉得大体可以归结到学习环境和学习积极性方面。下面从一个教学例子出发,讨论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两个方面提高教学效果。
二 一个教学的例子
由于工作需要,读了两本关于教学方面的专著[1, 2],在文[1]中有一个例子值得思考。有两个同学入大学的成绩不相上下,在大学第一年里学习同一个老师的课程,也就是有相同的教学大纲、辅导和作业,并且学习也都很用功,考试的结果是:一个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另一个学生不及格。表面上看,这种结果好像不合理,但是深究起来就合情合理了——学习方法不同。原来,成绩优异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把所学的内容看作一个整体,并试图去弄懂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也就是以理解思想和探寻意义为目的,这种学习方法是“深层法”。考试不及格的学生用不同的技巧解答各种题目,做很多习题,希望考试时能够回想起来,也就是把学习看成是来自外界的一种强制性任务,因而试图去应付这些要求,这种学习方法是“表层法”。这个例子可以看成在同样的教学和学习条件下,取得了不同的教学效果,原因何在?
三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上面例子中的这两种学习方法的优劣自然很明显,但不是每个人都一贯用一种方法,这与学习环境有关,也就是这两个学生的学习经历环境造成了这种思考和学习的方法。表面上看好像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其实有关学习环境。环境有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硬件环境主要指教学资源,如教师、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等;软件环境主要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对于学习的硬件环境,每个学校都很重视,同入了大量的资金,使得硬件环境达到了一个相对比较好的水平。关键是学习的软件环境,要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具体怎么做?这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因为面对的学生有个体的差异,所以不可能有一种所谓的好的教学方法对每个学生都适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避免中学的一些做法:让学生硬背一些所谓的重点、反复做一些所谓的典型题目或者用不同的技巧解答一个题目。这可以从上面的例子得到一些启示:学习目的是提高学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解答各种具体习题;把学习的内容看成一个整体并弄懂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把每部分的内容割裂开并硬背下来;学习是理解思想和探寻意义,而不是外界的强制任务。如果能很好地理解这些,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应该有较大的帮助。能够做好这些,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谈到教学,要兼顾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假定学生能够用功学习,前面讨论的教学方法才有意义,上面的例子也是在两个学生学习都很用功的前提下讨论的。现实中,确实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怎么办?经常强调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要承认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并且教师也应该这样做,但是,仅仅靠教师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教师激发的作用又多大?这应该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学校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关于学校的作用应该涉及很多方面,这里主要讨论下面两个方面。(1)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通过奖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如果没有达到学校的教学目标,就不能在学校“混”,或者“混”到毕业,更不可能按期顺利毕业。实际上,现在有不少抱有这种“混”的想法的学生,学校应该予以充分重视。(2)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有些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的理由是对本专业没兴趣,这是可以理解的,谁也不会喜欢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如果学生自己对本专业没有兴趣,教师能激发出兴趣吗?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能激发出兴趣?与其这样让学生学习不感兴趣的专业、没有学习积极性,不如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专业、调动学习积极性。我校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比较好的尝试,但是,由于限制转专业的比例,做的还不够好。其实可以完全放开,没有必要限制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学生只有选择了自己比较满意的专业,才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学校才有比较好的整体教学效果。
五 总结
从一个教学例子出发,讨论了要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面只是自己对学校工作的一些思考,还有很多影响教学工作的问题值得深刻研究。
【参考文献】
[1][澳] 迈克尔·普洛瑟(Michael Prosser),基恩·特里格维尔(Keith Trigwell) 著,潘红,陈锵明 译,理解教与学—高校教学策略,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
积极作用和影响 篇12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 如何进一步做好离退休工作, 在促进老同志安度晚年的同时, 发挥好离退休老同志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应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对离退休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 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
党中央历来强调“党的老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 同时规定老干部离退休后“基本政治待遇不变, 生活待遇还要略为从优, 并注意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这是由老干部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特殊贡献而形成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是我们做好离退休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出发点。因此, 我们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做好离退休工作, 就是尊重党的历史, 尊重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如果没有广大老干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上为党的事业作出的巨大的贡献, 就没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不尊重老同志, 就是不尊重党的历史, 不做好离退休工作, 就无法向党和人民交代。其次, 做好老干部工作, 对于保证干部队伍新老交替的顺利进行, 使各级组织充满生机与活力, 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也具有重要意义。第三, 做好离退休工作, 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离退休工作关系到尊重民族文化和感情, 关系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二、全面落实离退休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
广大离退休老同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劳累了一辈子, 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 第一位任务就是要保持身心健康, 做到安度晚年、颐养天年、益寿延年。落实离退休老同志的政治生活待遇, 保持老同志的身心健康, 是离退休工作的中心任务。要认真贯彻落实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关于“政治上尊重老干部、思想上关心老干部、生活上照顾老干部, 进一步把中央关于老干部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的指示精神, 认真落实离退休老同志的各项政治生活待遇。公司党委书记苏文生同志曾在各种会议上明确提出:“离退休老同志是企业的功臣, 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像关心自己的父母一样, 关心惦记离退休老同志。落实好政治、生活等方面的待遇, 定期看望和慰问老同志, 注意了解他们的身体和生活状况, 为他们提供温暖热情、真诚细致的服务, 把尊重、关心和学习老同志的要求落到实处。”这充分体现了公司领导对离退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做好为老同志服务工作的工作标准。因此要在政治上关心老同志。按政策规定落实听重要报告、参加重要政治活动和通报情况等项制度, 使广大老同志能够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内外大事和石化系统工作全局, 始终紧跟形势;在研究企业重大改革事项时, 注意听取老同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要在思想上关心老同志。注重解决好他们在医疗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 尤其对出现的特殊困难, 要积极创造条件妥善给予解决, 确保老同志的基本生活。把老同志的满意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标准和尺度。
三、充分发挥老同志作用, 促进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
发挥广大离退休老同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应本着自觉自愿、量力而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原则开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 充分发挥老同志在关心下一代方面的积极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艰巨的、长久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党和全社会坚持不懈的努力。广大老同志在关心教育下一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他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是对广大青少年道德和思想教育是一个活的教材。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 可以有效地帮助青少年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实践证明, 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让为党和人民事业奉献了一辈子的人讲奉献, 是最有说服力的。
第二, 充分发挥老同志在家庭里的言传身教作用。没有家庭的和谐, 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老同志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有比较正确的处世态度和相对恰当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教育子孙后代等方面的经验教训, 他们为了家庭的生存与发展、幸福与和谐劳作一生、奋斗一生、勤俭持家一生, 在家庭里都有着德高望重的威信和言传身教的作用, 对家庭的和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第三, 发挥老同志在构建和谐社区方面的积极作用。社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一个微型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构建和谐社区入手。老同志离退休后同社区各方面接触的机会更多, 了解各方面情况更直接, 在协助社区建设争创和谐社区、健全社区管理、协调利益矛盾、维护社区安定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采取适当的组织形式, 发挥好广大老同志了解民情、反映民意、维护治安、调解矛盾、绿化环保等方面的作用, 可以有效地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积极作用和影响】推荐阅读:
母语积极作用11-25
积极强化作用大09-18
积极性作用10-06
关于入党积极分子如何发挥模范作用07-28
积极和消极影响05-12
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几点思考05-28
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史教育的积极作用论文06-03
纪检监察人员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积极作用11-26
对联的作用和影响07-01
积极影响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