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影响

2024-09-16

积极影响(共9篇)

积极影响 篇1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大潮及国内经济发展放缓影响,税收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对此,该局主动采取五项措施强化税源管理,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当前税收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税收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一是强化户籍管理。依托国地税及工商、海关等信息共享平台,对漏管、漏征户进行清理检查,摸清税源底数。同时加强注销登记管理,建立注销登记内部巡查、注销前检查等制度,强化注销事后跟踪管理,防止纳税人以“假注销”转移管理归属,造成税源流失。二是强化纳税申报监控。建立日常监控分析制度,重点加强对零申报、异常申报的监控,通过CTAIS系统和数据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分析纳税人申报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零申报及重点税源户纳税人由税管员进行实地核查,重点通过“看、问、查”方法,准确及时掌握纳税人实际经营状况及税款实现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三是强化重点税源监控。强化税源分析预测,通过对重点税源税收增减变动分析,查找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四是强化纳税评估管理。完善评估机制,利用税收分析的成果以及税源监控信息加强评估对象的管理工作,重点对长期税负偏低、久亏不倒的纳税人开展纳税评估,深入剖析对纳税异常问题的成因、特点,促进税源监控水平的提高。五是强化纳税服务工作。从纳税服务工作入手,通过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加大税收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纳税能力,营造依法纳税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提高纳税申报质量,为税源监控工作提供保障。

积极影响 篇2

一、传统文化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 世界经济正逐步迈向全球化、一体化的格局, 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在全面地与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文明接轨。由此带来的种种冲击, 特别是对我们固有的传统文化心理的冲击是巨大的, 影响是深远的。在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过程中, 我们党务工作者不难发现, 今天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 其思想意识、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更加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 从而给我们的入党教育和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何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培养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形成抵御西方不良文化侵袭的自觉性和自制力, 对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正确鉴别传统文化的优劣, 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 推陈出新, 使它不断发扬光大。”因此, 对待传统文化, 我们的正确态度必须是用科学方法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去旧赋新。

例如, 关于“中庸”之道的理解就需要我们颇费一番心思。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 “中庸”之道是构成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重要特质之一。从人格角度去理解, 真正的“人格中庸, 意味着人格之博大深厚, 意味着人格成熟”。然而在实际生活中, 很多人所认同以至表现出来的中庸特征, 与儒家最初所推崇的“中庸”之道是大相径庭的。它混淆了人们的是非观念, 似乎一切都是无可无不可, 它不仅让人养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心理, 更易造成一种普遍存在的民族虚无感和冷漠状态, 它看起来似乎无关痛痒, 其实质上带来的危害是极其可怕的。从中可以看到, 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特质具有明显的两面性, 如果不加区分地实行“拿来主义”, 势必会在实际工作中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

三、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 切实增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实效性

一是培养大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尚情操。在儒家思想中, “礼”主要指社会规范, 功能是“经国家、定社会、序人民、利后嗣”。这种“知”“行”合一的理想人格, 力图从根本上保证人的社会进取性和实际可行性。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是当代大学生中的佼佼者, 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中一些人还将走上重要的管理岗位。然而, 受到市场观念和价值多元的影响, 今天的大学生能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的越来越少了, 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利益的满足,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成为他们理想中的精神境界, 现实中却很少有人去真正追求和践行。对此, 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更要理性地对待, 应该认识到这是当前社会条件下必然出现的一种价值扭曲和理想真空, 而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入世和进取观则是纠正这种扭曲、填补这种理想真空的良药, 它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精神, 更有利于培养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尚情操。

二是培养大学生“三省吾身”的自律精神。严于律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更是当代大学生走向成熟、独立生存于法治社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品质。对此, 我们的古代圣贤多有论述, 孔子有“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 孟子有“反求诸己”“反身则诚”, 荀子有“慎其独者”, 叶适有“慎独为入德之方”等, 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儒家贤哲非常重视反省自己的自律精神。如前所述,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肩负历史使命, 任重而道远, 如果不能大力加强自律精神和品格的塑造, 反而抱着“大恶不为, 小错无所谓”的人生态度, 自我放纵, 自我开脱, 不思进取, 贪图享乐, 最终必然会泯然众人, 甚至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 加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传统文化教育, 强化自我约束、自我警醒的精神品格, 平时注意从自我做起, 从一点一滴做起, 逐步养成遵纪守法、不越雷池的自律意识, 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必然受益无穷。

三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和谐的心态。“和”即和谐, 孔子有“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的论断, 老子有“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的著述, 至于我们耳熟能详的“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民间俗语, 都是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价值观的体现。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大学生更是处在金字塔的顶端, 正所谓“高处不胜寒”, 他们内心所承受的各种压力是我们身为师长很难体会到的。现实中,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理失衡、失常, 乃至心理崩溃的优秀大学生不在少数。为此, 如何引导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顺利克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已经显得十分迫切。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过程中, 我们可以大胆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 汲取有益的内容, 帮助大学生塑造自身和谐健康的心理世界。

四是培养大学生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当今世界,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惟改革者进, 惟创新者强, 惟改革创新者胜”。改革变通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周易·杂卦传》明确提出了“革故鼎新”的改革变通思想:“革, 去故也;鼎, 取新也。”《周易·系辞传》也说:“易,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康有为、梁启超强调:“能变则存, 不变则亡。”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一直强调改革变通、自新图强的民族精神。有没有创新精神, 能不能以变应变、处变不惊, 已成为当代青年学子有没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标志, 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命运, 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因此, 有效地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培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创新精神,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积极建言,影响决策 篇3

为什么中国需要决策思想库,需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专业化呢?我认为,建国50多年来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之一就是,重大决策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重大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只有决策机制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才能减少失误、纠正失误、避免失误。建国以来,我们先后出现三大决策失误:第一,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动频繁的政治运动,直到发生“文化大革命”那场全局性的动乱,延误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第二,经济建设指导思想急于求成,多次出现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造成重大比例严重失调,被迫实行重大经济调整;第三,人口政策失误和不适当的经济政策,导致我国五六十年代人口盲目增长,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至少需要花上半个多世纪才能逐步消除。過去几十年中,如果没有发生上述重大失误,中国经济发展就会比较顺利一些,就会更为成功一些。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发展遭受重大损失。美国研究中国问题专家罗斯·特里尔认为,大跃进的一败涂地,使中国在现代化的新长征中丧失了8年时间。作者通过计算模拟在有大跃进和没有大跃进影响下,两种中国GDP增长曲线比较下来,估计大跃进引起的经济损失。按1987年不变价格计算,按对数法计算1952-1965年期间GDP年平均增长率为4.1%;按对数法计算1952-1957年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6%,测算大跃进损失主要测算1957年后的实际值增长曲线与模拟曲线(没有大跃进影响)之间差别。计算结果表明:1959-1960年模拟曲线低于实际曲线,反映了这三年经济增长(1958年、1959年、1960年)模拟值低于实际值,属于非正常扩张;从1961年后实际曲线大大低于模拟曲线,1965年实际曲线比模拟曲线低40%,这表明大跃进损失即使在后期恢复之后仍然低于没有大跃进冲击情况下GDP损失40%。根据Y. Kwan和邹至庄先生的研究,假如没有“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国经济在1958年以后的增长将不同于实际发生的。其结果是1993年假设的劳均产出会是实际值的2.7倍。

对于上述三大决策失误,人们都做了痛定思痛的反思。例如,薄一波同志后来曾讲,1958年的“大跃进”,就是1957年整风、反右派和随后的“反右倾保守”、批评反冒进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回应,大跃进本身就是经济决策跟着政治风向跑的结果。第一个回合的“大跃进”,已经把国民经济搞得“筋疲力尽”,可是1960年仍不顾当时面临的巨大困难,掀起国民经济的“继续大跃进”。“继续大跃进”带来的严重挫折,更清楚地显示了经济决策盲目跟着政治风向跑带来的恶果。他认为,推进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是实施民主集中制的有效途径。

在三大决策失误中,毛泽东同志个人起了决定性作用,成也在他,败也在他。这是指在毛泽东时代,重大决策大都是由毛泽东同志自己个人决定的,有非常成功之处,也有重大失败之处,这是个人决策机制的重要特点。实际上,在他不少个人决策失误中,事先或事中并非没有不同意见,并非没有反对意见,有的甚至还是很强烈的反对意见,但是,这些意见受到了强制的压制,也受到了严厉的批评,甚至严酷的政治斗争。例如,50年代中期,马寅初等党外经济专家、人口专家就曾主张中国需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在此之前,邓小平同志曾提出类似意见,后来周恩来同志也予以肯定。但是,马寅初等人受到严厉批评,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意见也没有受到重视和采纳。50年代末期的“大跃进”,彭德怀等同志提出了不同意见,但也遭到了残酷斗争,无情打击。1967年,“文化大革命”高峰时期,谭震林等党内老同志也不同意毛泽东搞文化大革命的作法,被打成为“二月逆流”。1975年,由于邓小平不同意肯定文化革命“三七开”的提法,毛泽东不仅没有结束文化大革命,反而再次把邓小平打倒。这一时期,从决策机制的角度来看,可以视为个人决策时代,因此决策失误出现难以避免,而且也无法予以及时地纠正。

到了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决策机制开始由个人决策模式向集体决策模式转变。对此,邓小平同志发挥了积极的、关键性的作用。无论从他在党内长期担任党的领导工作经验来看,还是从他个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多次政治迫害的感受来看,都使他比其他领导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毛泽东决策失误的根源不单是一个个人责任的问题,而是决策制度重大缺陷的问题。他曾谈到,“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1986年7月31日在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上,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同志首次提出实现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创见。他还强调:领导人要尊重人们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不要害怕别人讲不同意见的话,甚至讲反对自己的话,只有在高度学术自由的气氛中,才能才思泉涌,触类旁通,独立思考,提出真知灼见。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国的政治制度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和多党轮流执政,而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程度,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在这一时期的重大决策制定方面,除了邓小平发挥核心作用外,党的集体领导成员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是重大决策比较成功的时期,即使有失误也得到及时的纠正,显示了决策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从决策机制上看,从“个人决策”进步到了“集体决策”。这一时期可以视为“集体决策时代”。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的决策越来越重视听取、采纳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中央领导多次表示,要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专家,重大决策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尤其是各方面专家的意见,不仅有国内专家,而且还有国际方面的各类专家,使决策建立在科学化、民主化的基础上,不仅减少决策失误,而且还可以纠正决策失误。这个时期,可以视为“咨询决策时代”。

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本身就是一个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过程。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加速建立一套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度。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更加明确的提出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这表明领导人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有赖于制度建设和制度实施,从制度上保证防止决策的随意性,从而保证防止决策失误。

我对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也有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认识的过程。1991年我在《中国:走向21世纪》中认为,我们对中国国情了解的愈多,我们的决策失误就愈少;我们对中国积极发展规律认识的愈深,我们的挫折失败就愈少。

我在1998年曾经讨论中国政治改革特点及方向时认为,中国政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政治决策机制的变革,包括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专业化,以及公共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是因为,从经济学上看,无论是宏观决策还是微观决策,是运用市场机制还是由政府决策,都面临着一个基本问题,即信息的不完全性和风险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既可以导致市场失效,也可以导致政府失效或政策失效。之所以提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专业化,就是为了解决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不完全性问题。由于中国国情复杂,各种矛盾十分尖锐,人口众多,各地区差异甚大,加上外部形势变化迅速,因此我们不可能有什么英明远见,也不可能有什么灵丹妙药,这就迫切需要进一步从制度上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专业化,以保证公共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包括:建立高层智囊团或顾问委员会,就重大战略问题和政策制定问题作深入研究;改进政府政策分析机构,有效吸纳优秀人才;建立非官方的獨立的国情调查和政策考察机构及网络,专门负责收集资料,从事综合国情分析,对重大政策进行考察和评价,提供各种重要的知识信息;鼓励涉及各方面利益的公共政策的内部辩论和公开讨论,增加新闻界对公共政策讨论报道的透明度等。虽然这不是中国政治改革的最好的目标模式,但却是最为适宜的模式,它会形成中国政治改革的自身发展与演进的逻辑。

后来我们又进一步提出:制定《国家安全法》,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安全委员会由国家主席直接领导,成员包括外交、国防、安全、公安、中央银行、财政、外贸、计委、港澳台事务等关键性部门领导。国家安全委员会全权负责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安全战略、纲要和实施方案,全权处理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协调各部门的行动计划。建立总理经济顾问委员会,专职对独立研究重大的经济问题,超越各部门提出重大政策设想,发布总理经济顾问年度经济与社会发展白皮书。

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大力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新一届政府的突出特点。2003年3月新修订的《国务院工作规则》中,突出了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和加强民主监督问题,明确规定了国务院在做出重大决策前,要直接听取民主党派、群众团体、专家学者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广纳善策,有利于集思广益,避免决策失误,增强决策科学性,也有利于形成广泛共识,使正确的决策能够顺利得到贯彻实施。

实际这一作法早在朱镕基担任国务院总理就开始实施了。从1998年2月我撰写《为人民创造工作:中国的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第一篇国情报告之后,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和吴邦国作了重要批示,而后我们又陆续为朱镕基领导的国务院提供了若干份国情报告和相关材料,我们国情报告的宗旨是“认清国情,关注民生,积极建言,影响国策”。报告集中在民生问题,内容涉及下岗失业、社会保障、农民收入、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公平问题等等。这些报告获国务院领导多次批示。我本人还先后2次参加了由朱镕基总理主持的专家座谈会,直接当面提出政策建议。在座谈会上朱镕基总理鼓励专家们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是争论,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自温家宝担任新一届总理之后,我先后两次参加由他亲自主持的专家座谈会,温总理对我们提供的国情报告及资料作了多次批示。我还先后参加了由中央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同志主持的两次廉政建设座谈会,直接陈述建立国家廉政体系、遏制腐败蔓延的建议。

2003年4月13日在“非典”时期我执笔撰写了《全面、积极应对全球SARS危机》一文,次日上报中央和国务院领导。这是较早向中央和国务院领导递交的有关如何处理SARS危机的报告,提出九点建议,后来也陆续被采纳。到6月底我们已经连续编发了32份关于“非典”的研究报告,密集性地向决策者提供决策信息、决策知识、决策建议。

一个学者最主要的贡献是对国家与人民的知识贡献。2000年我和邹平合著的《社会与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地区差距研究》,详细阐述了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同年我和邹平同志曾向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议,以人为本应成为制定“十五”计划及长远规划的指导思想。这一研究为我们提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奠定学术基础。正是在SARS危机时刻,我于2003年6月17日参加了由温家宝总理主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促进积极与社会协调发展”专家座谈会,并当面向温总理和国务院其他领导陈述了这一思想,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7月21日上海《解放日报》发表了我的文章:“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值得高兴的是,不久之后这一提法正式写入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之中。如果没有决策机制的重大变化,我们很难想象会有这样的结果。

如果说“两弹一星”搞的是物质原子弹的话,好的决策知识和公共政策则是精神原子弹,关键是要把精神原子弹变成物质原子弹。当学者提供具有“公共知识”性质的知识时,才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学者的研究成果只有形成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政策时,才会强有力地影响社会变革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仅仅是形成某些学者个人的认识和见解还不行,必须要主动地影响决策者,成为决策者的共识,进而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才能使人民受益、社会进步。我把这一过程称为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知识贡献的过程。从历史的高度和历史的评价来看,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国学者,就一定要以知识来引导社会潮流,推动社会观念变革,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同时,在一个民主化程度愈来愈大的社会里,人人都可以成为建言献策的智者。这取决于你是否获取了全球最新的知识,取决于你对人类已有的最好知识的了解、吸收、体会和积累,取决于你对这些知识的本土化。这是中国的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同于马寅初等老一代学者的经历和遭遇,我们这一代学者有幸赶上了这个时机,进入了这个人类最大规模的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能以知识的获取、创新、传播和交流为社会作贡献。

积极影响 篇4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言学习的关键在于学,而不是在于教。学生能否进行自主学习对英语学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而网络的快捷、资源的丰富以及网络的高科技,给当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方便和乐趣,可以让学生主动地,有主见地,探索性地进行学习,即能有效地进行英语学习。网络自身的特点必将给现代英语教学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

一、网络确保了英语学习者教育地位的平等性

网络具有开放性、自由性的特点。不论贫富贵贱,不分男女老少,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搜寻到所需的有关于英语学习的各种信息。通过互联网,英语学习者有平等交流、互帮互学的权利,他们以平等的方式进入网络,共同分享网络资源。教育资源不再为教育者单独掌握,受教育者也不再被动地接受教育信息,每个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好的信息。网络给英语学习者提供多种交流的途径,例如:英语学习者可以通过电子邮件、MSN、英语聊天室等网络交流方式与别的国家的学生进行远程交流。在聊天室里,教师可以采取问题教学、角色扮演、辩论等以学为中心的各种模式进行语言教学,促进和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培养学生的写作、听力和交际能力。无论通过上述哪种途径,任何一个英语学习者都可以不断地提高和改进自身的英语水平,最终达到每个英语学习者教育地位的平等性。

二、网络确保了英语教育内容、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

网络的另一特点是网络资源的丰富性,这必将给英语学习者提供更加多样、全面、丰富的英语学习内容。网络内容覆盖面广,几乎无所不包,而且资源共享,英语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任何所需的英语知识。了解和掌握说英语国家的文化是学好英语的必要条件,网络为英语学习者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在网络的帮助下,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学习的方式和资源。例如:学校可以建立英语站,或者大面积搜索一些适合英语学习的网站,然后向学生进行推荐,让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去浏览,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有很多人喜欢听英文歌曲和看英文原版电影,这也是学好英语、练习英语听力和语感的最佳方式。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爱好,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英文歌曲和电影,充分利用学校为班级配置的多媒体设备,使之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教师也可以在下班后,通过QQ、MSN等网络交流方式在家里跟学生用英语进行沟通,帮助学生解答英语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这样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且学生能及时向老师请教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三、网络使得英语学习者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

网络的虚拟性特点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以间接交往为主,以符号为其表现形式。这样便使得英语学习者不再羞涩,敢于并乐于在网络上进行沟通和互动。传统的英语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受教育者是在教师的安排和管理下进行的“你教我学、你说我记、你考我答”,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给英语学习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英语学习者不必像传统的英语教育那样由老师指定并强迫他们去学什么或者怎样学。相反,学生可以自己做决定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独立地访问所需要的网站,主动了解各种信息,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充分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极大兴趣,有利于英语学习者的个性张扬。

四、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英语教学更是离不开网络这一有效工具,网络技术的日趋完善给英语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网络自身的特点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英语教育者要合理利用网络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更加有效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英语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变“教我学”为“我要学”,不断提高英语学习的实效。

事实上,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欣喜网络给英语教学带来的许多积极的、正面的影响的同时,也不得不努力抵制它给英语学习者造成的很多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积极影响 篇5

改革开放30a,中国由一个传媒弱国威为一个向全世界发声和发言的传媒大国,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电影等现传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传媒资源,开拓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路.

作 者:胡花平滕海燕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刊 名:农业科技与信息 英文刊名:IN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现代传媒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积极影响  

★ 探析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

★ 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正确压力实施策略

★ 论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 净化网络环境抢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

★ 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论文

★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论文

★ 思想政治教育实习总结范本

★ 高校辅导员工作汇报

关于高尔基的童年对他的积极影响 篇6

题 目学 生 指导教师 年 级 专 业 系 别 学 院

关于高尔基的童年对他的积极影响

论文

提要

每个人的童年都对其本身有很大的影响,童年若是幸福,其人格必然更完善一些,相反,童年若是不幸,人格的缺陷就更加突出一些。纵观高尔基的童年,是不幸的,幼年丧父,跟随母亲和外祖母来到Нижний Новгород的外祖父家里生活,他遭受了外祖父对他的毒打,目睹了舅舅们的斗殴,也认识了向小茨冈这样的好朋友;经历了火灾,也见识到外祖母临危不乱的勇敢。既有俄罗斯底层人民对亲情的单薄,又有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乐观。同样是在这里,高尔基见证了外祖父家的破产,母亲的再嫁和外祖父与外祖母的分家。直到母亲的死去,让高尔基不得不走向人间。然而这种童年的经历为什么还是会成长成高尔基这样的伟人呢?这就要谈及到对高尔基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人们。

关于高尔基的童年对他的积极影响

陈旭

摘 要:《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本书中真实地描述了高尔基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作者周围的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是这些普通人给了幼小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

关键词:高尔基 童年 影响

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所在的意大利卡普里岛公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

每个人的童年都对其本身有很大的影响,童年若是幸福,其人格必然更完善一些,相反,童年若是不幸,人格的缺陷就更加突出一些。然而,纵观高尔基的童年,是不幸的,幼年丧父,跟随母亲和外祖母来到Нижний Новгород的外祖父家里生活,然而外祖父由于所经营染坊的日渐落败导致了脾气愈发的暴躁,高尔基经历了外祖父对他的毒打,既让人惨不忍睹,但在外祖父去病床前探望阿廖沙的时候讲起自己的身世,又让人情不自禁的对他的身世产生同情。在这里,高尔基目睹了舅舅们的斗殴,也认识了向小茨冈这样的好朋友;经历了火灾,也见识到外祖母临危不乱的勇敢。既有俄罗斯底层人民对亲情的单薄,又有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乐观。同样是在这里,高尔基见证了外祖父家的破产,母亲的再嫁和外祖父与外祖母的分家。直到母亲的死去,让高尔基不得不走向人间。然而这种童年的经历为什么还是会成长成高尔基这样的伟人呢?这就要谈及到对高尔基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人们。一. 外祖母

外祖母无疑是对高尔基产生影响最为巨大的一个光辉人物。她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高尔基的心。在高尔基的著作里是这样描写第一次见到外祖母的情形:“круглая, большеголовая, с огромными глазами и смешным рыхлым носом;она вся черная, мягкая и удивительно интересная… она говорила ласково, весело, складно.Я с первого же дня подружился с нею.” 外祖母是高尔基童年最亲密的朋友,在整篇小说中,外祖母这一主线贯穿高尔基的童年,她作为一个温和,慈祥的老人的形象,带给阿廖沙温暖。事实上,外祖母从来都只以最温和的形象来对待阿廖沙(童年的高尔基)。外祖母的身世也十分令人同情,幼年丧父,跟随母亲沿街乞讨,后来凭着聪明能干,吃苦耐劳,嫁给了外祖父,与外祖父共同挣到小康家境。她乐观积极,无私的将爱付出给周围的所有人,人们感觉的到她的善良,感受到她的正直,感受到她的爱。她是勇敢的,在染坊着火的时候,外祖母一个人突出火焰的包围,抢救出了一桶硫酸,避免火势的扩大。高尔基在她的身上,学习到了正直,勇敢,以及无私。外祖母常常给童年时期的高尔基讲关于上帝的童话和诗。在当时,高尔基的文学天才就已经显露出来,外祖母讲过的每一个童话、诗,高尔基都能准确的记住。外祖母对上帝是虔诚的,相对,外祖母的上帝也是慈祥的,主宰一切,洞察万物,高尔基用了大篇幅的文字来描写外祖母的祷告。外祖母是大家庭的好主妇和顶梁柱。二. 母亲

母亲无疑是每个人最爱的人。高尔基也不例外。然而高尔基的母亲的命运是痛苦的。她最爱的丈夫死亡后,带着阿廖沙回到外祖父家,却因忍受不了那里的家庭氛围而再次出走。等到她再回来的时候,却面临着父亲对她再嫁的逼迫,经过她强烈的反抗之后,生活好不容易平淡了下来。然而由于父亲的破产,使她不得不再嫁。她的再嫁使她陷入到了更加痛苦的深渊。生活的痛苦导致母亲对高尔基的态度冷淡而严厉。然而她对高尔基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她让高尔基背许多诗,让高尔基去上学,这都是对他开启文学之路的启蒙。然而她最后的死亡却使得高尔基不得不离开家,去人间。高尔基的母亲是善良聪明的,但也是任性的。她的再嫁是高尔基童年更加悲惨的序幕。三. 外祖父

外祖父在阿廖沙的心中是粗暴的,吝啬并且贪婪的。但是在小说的中间部分,外祖父给阿廖沙讲他的身世,又教阿廖沙识字和人生的哲理的时候,也让大家看到了他慈祥的一面。然而生活日益窘迫,外祖父的脾气愈加暴躁,到开始殴打外祖母,与外祖母分家的时候,贪婪与吝啬的本性暴露无遗,让原本对他的同情都化为乌有。

高尔基的童年是不幸的,但是他又很幸运可以遇到这些美好的人们作为朋友。使得他在以后苦难是人生中坚持自我,勇往直前。四. 小茨冈

小茨冈是高尔基到了外祖父家的第一个好朋友。他活泼开朗,乐观纯朴,是家里不可多得的一个好助手。他本是外祖母的养子,有着一双金不换的好手,既干得一手好活,又能在外出替家人买东西的时候偷东西来省钱。在家庭舞会上,跳非常棒的舞蹈,让大家都很欢乐。然而却遭到高尔基几个舅舅的嫉妒,在一次搬运十字架的时候被砸到脊梁惨死。高尔基在描写此段时加入的大量的感情色彩,催人泪下,同时让人看到了他另个舅舅卑劣自私的特点。五. 格里高利

格里高利是外祖父家的一位老雇工,为外祖父家劳累了一生。他年事已高,双目接近失明。高尔基对他的描写并没有像其他人那么集中,而是分散开来,让我们对格里高利的正直有了别样的理解。格里高利每天都被高尔基的两个舅舅恶作剧,然而他从不抱怨,只是默默忍受。他还具有外祖父家不具备的另一个优点:尊敬女人。在染坊失火之后,高尔基的舅妈临产,外祖母被烧伤还要去接生的时候,格里高利就教育高尔基要学会尊敬女人,尊敬女人就是尊敬母亲。高尔基还一度希望和双眼失明的格里高利一起沿街乞讨。然而在格里高利真正上街乞讨的时候,高尔基却无颜面对他,因为这是他的吝啬、贪婪的外祖父赶他出去乞讨的。在这里高尔基还特别提到了他的外祖父在以后的日子里也上街乞讨。从而说明高尔基是一个善恶分明,富有正义感的人。六. “好事情”

“好事情”是外祖父的一个房客。他沉默寡言,总是说:好事情。于是就有了“好事情”这个外号。他是一个做药剂实验的知识分子,因为他很穷,并且行为古怪,所有的人都不喜欢他,包括高尔基的外祖母。但是高尔基还是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和“好事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在高尔基的眼中是一名进步的优秀知识分子,是一名感情丰富的人。在听了外祖母讲的童话后大声的说要记下来,听到阿廖沙讲述外祖母帮助被殴打的乡下人驱赶小混混时激动的叫好。对事物有很强的明辨是非的能力,阿廖沙喜欢乱编造一些故事,但他总是被“好事情”戳穿,所以阿廖沙有时候为了试验他这种能力就总爱说些瞎话,可“好事情”总能不受骗。最后,阿廖沙的母亲要回来,他为了腾出房间来终于离开了,作者为他的离去而十分难受,还因为这个在吃饭的时候恨恨地折断了汤匙,结果挨了一顿打。在本章的最末,高尔基描述与他的友谊是祖国无数优秀人物中的第一个,足以让人明了他对高尔基幼年的影响以及高尔基对他们友谊的不舍。七. 隔壁的三少爷 在高尔基童年时期,他还不熟悉隔壁的三少爷的时候,他对他们是很羡慕的。高尔基生活的环境导致他从未认识过这样团结,友爱,互助的孩子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高尔基对他们的羡慕与好感充满了小说的字里行间。然而外祖父和三少爷的父亲上校奥夫相尼科夫都反对他们之间的交往,甚至马车夫彼得伯伯也反对,只有外祖母赞同。后来在高尔基母亲回来后,高尔基的注意力转移,导致他们之间的这段友谊无疾而终了。八. 偷木板的小伙伴

这是高尔基在人间生活的前奏。他和这些在河边认识的小伙伴一起偷木板卖钱来贴补家用。他们都有着穷困的家庭,但是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善良正直的心。艰苦的生活反而将他们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纵观高尔基的童年是不幸的,然而他也很幸运,有许多优秀的人物陪伴他一起成长。

[1]“一种浓厚的、色彩斑驳的、离奇得难以形容的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

[2]端诚实的天才美妙地讲出来的一个悲惨的童话”。在叙述童年生活的过程中,几乎高尔基遭遇的每一件比较大的事情,都会引起他一种意识的觉醒,这在作品中的表现就是每一件事情的叙述之后都紧随一句或一段高尔基的哲理性的语言。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本书中真实地描述了高尔基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

[3]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作者周围的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是这些普通人给了幼小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无疑,从这层土壤里仍然胜利地生长出鲜明、健康、富有创造性的东西,生长出善良——富有人性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对光明的人性的生活必然苏

[4]醒这一不可摧毁的希望。”整个作品虽然写的是痛苦的过去,却洋溢着明快的乐观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体育对监狱服刑人员的积极影响 篇7

关键词:边缘群体,服刑人员,体育功能

在辞海里,对“边缘”一词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沿边的部分,边缘区;二是指靠近界限的如通量方面或多方面有关的。在这个迅猛发展的社会里,又注入新的意义,可以是即将不为人关注的事物,濒临破产或者毁灭的事物。那么,边缘群体,即指生活在偏僻不易别人察觉或注重的人群,如在监狱里服刑的犯人,当然我们这些作为合法的公民一般不会关心那些在监狱里正接受惩罚的罪人,因为他们扰乱了社会安定,带来的是危险因子,我们只是希望这些人能在所谓的牢狱里接受法律治惩,能重新做人不再危及社会。然而监狱的本质并不仅仅是惩罚,更重要的是规训和教育,只有这样服刑的人员才能真正改过自新。那体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是否能唤回服刑人的良知,答案是肯定的:在边缘生活的群体同样拥有健身受教育的权利,又或者严格意义上说是改造的义务。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 1 研究对象

本文以监狱服刑人员为主要研究对象。

1 . 2 研究方法

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输入以“监狱体育”为关键词有2篇,引用2篇;以“监狱体育”为篇名有3篇,引用1篇;除此还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查阅了相关内容。

2 监狱体育

监狱是对触犯法律危害社会的人进行惩罚和教育的特殊场所,体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基本手段,对服刑人员的改造有积极作用。服刑人员在通过身体活动的手段来达到教育改造的目的称之为监狱体育。《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1]第五章76条:监狱应当组织罪犯开展适当的体育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这赋予监狱体育开展的合法性。随着文明程度的进步,监狱已经完全改变了以往惩罚肉体的残酷行为,对服刑人员的管理日趋人性化,向建立文明高效的现代化监狱管理目标趋近,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是先进手段,这就充分体现了监狱的本质:惩罚和教育。

2 . 1 监狱体育开展现状

早在1947年法国监狱就已有一些组织犯人从事体育活动,甚至开设了体育教育课。1958年法国教育部、青体部和司法部门联合制定了“在惩罚机构中开展体育运动与教学大法”,这些法令于1959年被正式纳入法国的刑事诉讼法。到了1962年,监狱体育工作就真正在法国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起来了[2]。目前,体操、瑜伽、举重、体育舞蹈等都已经作为课程项目,并开设了相应的文化课,如解剖、运动生理等。2012年8月在墨西哥的一所监狱,开设了各种各样的体育项目如拳击、足球等,共有约1500名囚犯参与了由墨西哥城市政府发起的这项改造活动。监狱方面表示,很多获释出狱的人都改过自新,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在我国,甘肃政法专刊在《对监狱体育活动的几点看法》中提到监狱体育的可实施性及价值做了简单探讨。张玉华[3]在《大墙内的体育》中也对服刑人员对体育带给他们的影响做了陈述,表明监狱中体育场所亦被视为管教场所,体育成为了管理者和服刑人员之间的桥梁,而体育的精神也唤起了服刑人员重生的希望。体育不仅仅是健身,在监狱这一特殊的管教地方,起着不一样的作用。

2 . 2 体育在监狱里的功能

2.2.1 教育功能

教育表现在身体教育和德育教育两方面。首先,体育让服刑人员通过肢体直接参与而掌握了健身的技能与知识,对其健康作用不言而喻并坚定其养成坚持锻炼的信念;其次,体育中众多项目是团队合作,使服刑人员懂得为团队争光,集体意识加强,群体意识自然就会提高,进而利于其处理人际关系。作为社会人,我们个人的所作所为一定不能与集体利益相悖,私欲不可有。“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要为社会整个大家庭谋福利,而不是为一己私欲而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2.2.2 心理减压

众所周知,监狱是禁闭的空间,服刑人员的举动都在特定的时间表里被安排,面对重复的每一天难免会对自己所处的现状产生空洞与质疑。内心的恐惧、紧张也不乏增多,心理上的负担也日益加重,出现服刑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很难与管理人员和其他服刑人员进行正常交流。而在体育活动中,可能因为一场球赛,身体和心理都能得到放松,通过体育宣泄内心的紧张与疑惑,在体育锻炼中感知自己对生活的向往,找回遗失的自我。体育的作用由于是身体和精神都在参与的一种特殊手段,所以对服刑人员刻板的安排也是一种冲击。

2.2.3 娱乐功能

体育通过自身参与或观赏刺激个人对高难度动作、形式多样化、竞赛的激烈和比赛结果不确定性的情感体验。在个人参与过程中,更是亲力亲为完成每一个动作或者配合同伴,其间斗智斗勇的尊重性过程和战胜自我及对手的自信心和满足感油然而生,对服刑人员渴望重返社会提供动力。同时在体育过程中调动了服刑人员的思考和情绪,使之暂时忘却他们的身份,可以和普通人一样有娱乐的资格和时间,这对他们积极改造建立信心有重要意义。

2.2.4 打造人性化监狱改造氛围

监狱里的暴力、肆意殴打事件屡见不鲜,这一方面就是管理体制的局限性所致。和谐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是在社会大环境里看到,在这狭小的看管所里也应让人感受到,而体育则具备这样的能力,体育团队的合作意识渗透到服刑人员的思维里,往往会使监狱原先的不利现象降到最低,也会使狱警和服刑人员的关系改善,更好地发挥狱警的职责让服刑人员得到最有效的改造结果。

3 结语

农民无序性政治参与的积极影响 篇8

从现状分析,十几年来农民无序政治参与行为无论是发生的地域范围,还是发生的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引发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理论思考。在学术研究中,一些学者对农民无序性政治参与采取了排斥态度,更多地是从社会负面效应上分析其结果的。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对于农民的无序性政治参与的行为和结果的评价,应放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综合考察,在看到其政治负面影响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事件的一些积极影响。

1.改变国家政治体制对农民的忽视,使农民从国家政治的边缘回归政治中心。中国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无论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直居于政治活动的中心,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作为政治公民,农民普遍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较高的社会赞誉。进入转型期后,虽然农民在法律上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政治舆论对于农业的重视也超乎寻常,但由于历史原因,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差距的快速拉大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某些人的价值观扭曲,对于金钱和利己主义的追逐成为个人偏好,社会评价标准也随之倾斜。农民在经济领域与其他阶层的落差,使其对自己身份的社会评价降低,政治优越感消失,农民走到了政治的边缘而被政治体制所忽视。各地不断发生的农民无序政治参与事件使国家政权开始重新重视“三农”问题,农村多年的积压问题跨越式得到解决。1994年后连续出台农业减负政策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于2006年最终取消农业税。与此同时加大农业补贴力度,2006年中央、省、市三级政府对农村财政转移支付超千亿元,2007年全免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特别是2006年2月的“中央一号”文件已不是简单地增加农民收入,而是从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出发对“三农”问题进行综合治理,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显示出国家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坚定决心。总之,无序政治参与方式的出现使国家不得不调整一成不变的政治管理模式,积极寻求兼顾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公共资源权威分配方式,加大对农民这一群体的关注力度,而农民则通过这种方式从政治边缘重新回到政治的中心,继续发挥政治主体的作用。

2.农民获取了更多有序政治参与的知识和手段。现实中,农民无序性政治参与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参与方式,目的在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无序中他们采用更多的方式是群访和越级访,一方面是他们对党和国家的上级政府充满信赖而对基层政府的推诿扯皮失去了耐心,另一方面是对法律的程序规定不了解。多次无序政治参与之后,他们掌握了更多的法律知识,提高了自身政治参与的能力,他们在政治上变得越发成熟。目前已经有不少农民意识到政治的魅力和组织的重要性,学会了借助政治传媒的力量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并推动有关问题的解决,开始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总之,在无序政治参与中他们学会了更多的有序参与的知识,获知了更多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

3.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和警戒作用。无序性政治参与的对象是村自治组织和基层政府的侵权行为,这种行为显示出农民对侵权主体的极大不满并要求依法维权的决心,可以说无序政治参与行为对农村自治组织和基层政府形成有力的监督和警戒作用,使之行为不会因缺乏监督而无所顾忌,从而有助于提高基层政权组织的依法执政意识和能力。作为基层政权组织,不论出于对上负责还是对下负责的根本点,农民无序政治参与形式的出现以及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都是其执政过程中的棘手问题。寻求化解良策,检点自身行为,反省行政行为是督促其走上依法执政轨道的最好良方。总之,这种政治参与行为会对某些基层政府形成强大的政治压力,警戒其不法行为和不规范行为,有助于调整国家、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

4.对农民公民权的全面落实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农民作为一国公民,理应获得与其他阶级、阶层同等的政治和经济社会权利以及做人尊严。从法律意义上讲,长期以来对农民的户籍控制、农民子女教育权不平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欠缺以及强征农民土地等做法是有悖公民权平等原则的。由于农民的特殊身份,不论是立法还是政府决策,都忽视了农民首先是公民的身份认定,其公民权益存在欠缺。在此,消除农民无序政治参与的负面影响,应从农民公民权的立法和落实入手,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农民问题”。令人欣慰的是,农民公民权的落实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全国各地频出奇招落实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按照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从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将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要在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年,国务院14部门组成6个调研组,分赴全国12个省市就户籍改革工作进行综合调研,户籍改革制度出台已是水到渠成;与此同时,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和改革土地征用制度的政策也不断出台。可以说最大范围内落实农民公民权的政治举措,与农民无序政治参与行为应有一定的联系。

5.推动国家有关公民政治自由权法律的修改和补充。研究中,许多学者列举的农民无序政治参与的行为,很大一部分是现代政治社会赋予公民的基本宪法权利,如信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政治自由权,这些均属于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范畴,现在之所以由“有序”发展为“无序”,是因为违反了法律的程序规定。国家对于公民信访和游行示威权利的行使有着严格的规定,不按法律规定或违反法律程序的行为即被认定为无序行为。目前,简单地指责农民维权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秩序性是不可取的,应理性地思考我国法律在适应社会政治发展、体现宪法保护和扩大公民权利精神方面是否存在一定的欠缺。根据社会发展和政治进步,不断出台新的法律、修改旧有法律,废止过时法律应是各国执政者都要面对的问题。毫无疑问,我国也存在某些法律的不适应性问题,如关于公民政治自由权的法律保障、关于政治自由权行使的程序性规定、关于违宪监督制度的完善等方面的法律亟需完善。通过有关公民政治权方面的法律修改和补充,对各种无序性政治行为进行法律界定,对某些行为,如上访、游行、示威等和平抗议行为可以通过放宽条件限制对其做出合法性解释,归属到有序行为中来,而对各种暴力冲突、报复、爆炸等无序行为无论其出于什么目的,基于怎样的原因都要坚决严惩,绝不姑息纵容。通过有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必将使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走上法治的轨道,从而减少各类无序政治参与行为的发生。

河北省社科联2006年《农民无序性政治参与积极意义研究》项目,批准号为200602039

积极影响 篇9

影响公安民警工作积极性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为此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是当前公安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正在开展的“贯彻十六大,全面建小康,公安怎么办”主题大讨论活动,我认为,建设一支过硬的公安队

伍,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首先必须充分调动广大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在此,笔者结合基层公安工作,对当前影响公安民警工作积极性的原因作简要分析,并就对策作初步探讨。

一、当前公安民警工作积极性不高的表现及危害

(一)敬业精神退化。部分民警政治信念淡化,缺乏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意识和干劲。一是精神状态差,不思进取。原创:http:///对政治理论学习兴趣不大,相当一部分民警不能自觉地看书、看报、看电视新闻,心不在焉地参加政治理论学习教育。对公安业务知识缺乏钻劲,满足于学校灌输的知识,满足于实践的直接经验,学习新知识少,钻研法律少,从实践到认识的理性思索少。二是价值观扭曲,畸形攀比。少数民警心理失衡,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条件和待遇,横向比福利,纵向比职级,怕吃苦,怕吃亏,追逐名利,谋求享受,将主要精力投在“位子、房子、票子、娘子、孩子”身上。三是服务水平低。群众认为“窗口”服务单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综合素质不高。一是学历层次上升了,工作能力没有明显增强。近几年,各级公安机关都很重视学历教育,鼓励民警参加自修、函授大专、本科学习,民警队伍的学历层次比例有大幅度提高。在这些学历文凭中,基层公安领导普遍认为,有些是“水货”,含“金”量少;有的学非所用,专业难用上;有的学用脱节,学历与能力差距大;有的重文凭、轻专业,重书本、轻实践,想干不会干,会干不愿干的现象在一些基层单位仍然存在。二是职级待遇提高了,奉献精神没有明显增强。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民警的待遇都有不同提高,县、市公安局局长除个别特殊情况外,都高配了职级,有相当一部分机构升了格,副科以上职数比“三定”前大幅度地增加。职级高配了,待遇提高了,一部分民警的胃口也吊起来了,比职级比待遇的官本位意识越来越强。三是执法监督要求严格了,依法行政的意识没有明显增强。随着公安法制体系的健全完善,对民警执法监督的力度越来越大。一方面,民警依法行政适用的法律条文逐步具体化、规范化,便于操作,便于监督。另一方面,少数民警不认真学法,凭经验办案,在法庭上败诉的案件时有发生,甚至执法犯法。

(三)队伍管理松散。其一,警容风纪普遍较差。许多单位的民警基本没有按规定着装和佩戴警用标志的意识,有的上班不着警服,有的着装不整洁、不戴警号,特别是在办公区以外穿警服不戴警帽的现象随处可见。其二,道德行为明显滑坡。少数民警品行不端,讲话不文明,举止失水准。有的奢侈浪费,变着法子在辖区吃拿卡要;有的道德失范,经常涉足营业性舞厅、夜总会、洗脚屋。其三,警纪不严,警令不畅。有的在执法活动中,对法律规定和上级公安机关的指令置若罔闻,随意变通;有的管理失控,无考勤、无工作台帐、无监督措施,对民警经商炒股、非法经营者充当后台等违纪违法行为睁只眼闭只眼,迁就放纵;有的办人情案、办“油水”案,公开从事非警务活动,引起群众强烈不满。

(四)违法违纪问题突出。一是利用职权徇私舞弊,权钱交易问题严重。二是执法犯法,刑讯逼供问题突出。一些基层单位在办理刑事、治安案件中,不是重证据、遵循法律程序,而是轻信口供,轻率结案。对抓到的嫌疑对象,不是依法进行询问,调查取证,而是滥施刑罚,逼打成招。三是乱扣乱罚,“三乱”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基层科、所、队随意违反处罚法规,以言代法、以罚代法、以罚代拘、以罚代教、以罚代刑,只要当事人认罚,该拘留的不拘留,该劳教的不劳教,该立案的不立案。

二、当前影响公安民警工作积极性的原因

1、管理体制不顺。

上一篇:申论:扎根基层沃土 绽放绚丽青春下一篇:小学学生体质健康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