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消极

2024-08-28

积极消极(精选11篇)

积极消极 篇1

一些灾难性事件和破坏社会行为秩序的事件所传达出的信息, 通俗地理解, 就是我们常说的天灾人祸, 带给人们的感觉常常是“消极的、不好的”。作为主流新闻媒体, 新闻报道要在满足人民群众在重大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等方面的知情权的同时, 还特别需要做好公共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 尽可能让“消极信息”取得积极效应。

一、消极信息失控所引起的消极反应

2008年底四川广元旺苍县发生了柑橘感染大实蝇的灾害事件, 媒体最先的报道内容客观, 接下来请专家答疑的跟踪报道也没有偏离事实的轨道。可是以后手机信息和网络论坛, 则是把焦点集中在柑橘长蛆等耸人听闻的信息上, 差不多忽略了当地政府积极行动, 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事实。“柑蛆”事件报道暴露出的问题, 是部分媒体盲目跟风传言, 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喧哗”, 最终导致新闻传播偏离正确轨道, 给当地柑橘产业带来一场始料不及的灾难。

二、媒体肩负着让“消极信息”取得积极效应的义务。

2008年1月, 发生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冰雪灾害, 面对这场几十年未遇的突发事件, 大多数媒体都把雪灾报道作为报道的重中之重, 不只是一味的报道灾情, 更注重报道政府作为, 百姓自救等等, 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真正做到了上情下达, 下情上达的信息纽带, 及时起到了沟通民意, 温暖民心的关键作用。

面对那些可能引发社会危机的“消极信息”, 媒体应在第一时间, 准确无误地提供高清晰度的信息以及相应的知识和分析材料, 让公众能够及时获知权威信息并信服, 从而切实发挥正确引导舆论作用。

面对曝出“搀扶老人反被诬告、小悦悦遭碾压无人救援等一些让人感到社会冷漠的“消极消息”, 媒体有责任在推行道德教育, 重建社会信任,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的义务。从我们的报道中让人们感受到人性的道德良知没有被侵蚀, 社会仍然充满爱和善, 我们共同拥有着温暖和希望。

三、如何做到让“消极信息”取得积极效应。

1. 有针对性开展正面舆论宣传的引导和服务

在抗灾救灾、重建家园报道中, 媒体应该担当起应有的社会责任。面对灾害报道不能夸大或渲染灾害负面因素的影响, 而是要通过新闻策划、栏目设置来充分发挥舆论影响力和引导力, 大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 齐心协力战胜灾害的生动画面, 着力疏导情绪、化解矛盾, 鼓舞士气, 增强信心。

案件新闻报道中, 不能仅仅满足于案情介绍和判决结果, 这一简单的层面。要知道直接参与审判的法官对案件最有发言权, 其观点也最权威, 所以通过他们进行以案说法, 解答群众疑问, 给人以启示, 可以有效地达到扩大案件审判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2. 利用言论正面引导

言论, 代表媒体的立场和声音。对一些涉及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 可以通过“编者按”或“编后”等短评, 对舆论进行引导和调节。

2011年11月12日下午,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的一篇消息, 没有就一场意外的火灾单纯地报道火灾的发生和进展, 而是以《勇敢女孩烈火中“唤醒邻居”》为题, 报道了江西南昌一名叫夏娟的女孩临危不惧, 冷静勇敢救人的事迹。报道最后, 央视的主播用这样一段话做了简短评论:“面对火情很多人都会慌张, 但是12岁的夏娟没有慌乱, 而是镇定地挨家挨户敲门救人。救了邻居的除了夏娟的勇敢, 更多的是夏娟的爱心”。

在当天的这组新闻还做了这样的编排:这条消息之后, 主持人用了这样一段串联词过渡:与夏娟一样心中充满爱的还有烟台女孩刁娜, 引出下一条消息, “山东烟台:女孩救人被撞伤昨日顺利出院”, 报道角度没有强调救人的女孩被意外撞伤, 而是着重表述了在社会好心人的帮助下, 女孩很快康复的事实。这篇消息为人们讲述了在一场不幸的车祸中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的故事, 陌生人间的相互帮助和来自全社会无私捐赠的那份浓浓的爱心, 让人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感觉到是那么的温暖。

3. 采用采编互动模式

记者活跃在社会生活的最前线, 如果发现新闻线索, 可以在第一时间与家里的编辑沟通, 让他们在多角度、多侧面地剖析问题根源之后, 快速确定报道主题, 策划报道方案, 然后及时反馈给前方记者, 进行有针对性的采访, 更好收到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促进问题良性发展的效果。■

(作者作者:鸡西电视台)

消极型人格的积极人生 篇2

“有两个人从监狱的铁窗向外看,一个看见满天星光,另一个则看见一堆烂泥。”我们已经知道,红色和黄色性格类型的人倾向于积极和主动,而蓝色和绿色性格类型的人则倾向于消极和被动。

绿色天性中的“惰于思考”让绿色的确很难乐观,但至少绿色宁可不想也不会把问题想得太糟。而蓝色却在花开的时候,清楚地感到花谢花败的样子;在月圆的时候,清楚地想象月缺月残的黯淡。蓝色的杞人忧天总有把问题想象到无可救药的倾向,与此同时,他们会借助“怨妇式”的语言为这种倾向推波助澜。

蓝色通常用消极忧虑的态度预测未来,并且觉得这样的结局是注定的,无从改变,进而由此造成行动上的不作为。不可否认的是,蓝色的韧性很强,但比起红色和黄色,他们缺少那种充满朝气和信心的蓬勃生机。当红色不停地注射满脑子美妙的幻想,黄色将大脑区隔为一块块的人生目标,绿色轻松恬适地晒着太阳时,蓝色会因为过早看到了消极面和事物的宿命结局而全身不安,从而导致他们的犹豫、游移和自我保护。

蓝色生性悲观,什么事都总使劲朝坏处想,做起事来很慎重,一失败或受损害就恐惧,又十分在意周围人的评价,总是首先想到不要让人家在背后指指点点。而完美主义倾向又对自己丧失了最起码的合理自信,在行为上容易呈现优柔寡断、忧心忡忡、畏首畏尾、踟蹰不前的特点。

DAVID任职500强销售总监,今年又是提前一个月完成了销售指标,在朋友为他举办的庆功宴上,所有人开怀畅饮,唯独作为主角的他闷声不响,可所有人全是为他而去,他一个人不高兴,让大家非常扫兴。后来问他原因才知道他的想法,“每年都是第一,今年又提前一个月完成,那明年只能再提前,否则就是没有进步,标杆的形象也没有了,明年怎么办?”

担忧和罪恶感对于绝大多数蓝色来讲,是家常便饭的心态,他们自以为经常做错事情,同时永远不停地在洗刷自己。蓝色在天性上追求凡事要更完美,这无形给自己一道枷锁,直到有一天太紧了,很容易走向极端。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在《好兵帅克历险记》中是这么被批判的:“谁都可能出个错儿,你在一件事情上琢磨得越多就越容易出错。”

蓝色的批判性不像黄色那样只批判别人不批判自己,他们批人批己。他们批判他人时也不像黄色那样犀利直接,首先是以怀疑的面目出现,进而才会上升为内心抗拒和挑剔。当蓝色初入职场时,他们往往是独立完成高难度任务的先进分子,因为蓝色做事情时独立性很强,会经过周密分析自动坚持把事情推进完成,但当蓝色上升到管理岗位,他们的消极悲观让他们较容易给团队带来压抑感,无法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和热情。如果下属中红色性格较多,那简直是无法生存下去,要知道红色在心态乐观状态下和情绪低落状态下的工作绩效相差非常大。

积极消极 篇3

我国传统的词汇教学主要采用翻译法。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词汇, 通常是脱离语境孤立讲解, 先要求学生朗读生词表, 提供对应的汉语或英语释义, 继而做一些造句练习或是英汉互译之类的练习, 以后再听写以巩固词汇。学生为了应付检查或测试, 往往也会机械记忆词汇, 死记硬背。他们也许能拼读并在短时间内记住这些单词, 在听力或阅读中识别这些单词, 但在口语或写作中无法灵活使用或根本就不会去用。时间一长, 由于接触少了, 很大一部分单词就会忘记。这里涉及到“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两个概念。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词汇的使用这一重要层面, 学生被动接受词汇, 从而使得学生掌握的“积极词汇”, 即可以在谈话或写作中熟练运用的词汇大大减少, 有时出现“唇在齿边”现象——可以回忆词的某个方面而无法回忆起全部。

二、词汇教学理念

Nation和Waring指出, 一个人的词汇知识取决于三个层面:一是词汇量;二是词汇知识的深度, 即掌握词汇所包含的知识的数量;三是主动性, 即使用词汇的速度。“词汇学习的目的应该包括记住单词以及在需要的时候在大量语言环境中自动运用的能力。” (McCarthy, 1984) 可见, 词汇的运用是衡量词汇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尺度。教师在词汇教学中除了传授词汇所包含的语义和文化内涵, 致力于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之外, 也应贯彻学以致用的交际原则, 引导学生熟练运用所学词汇, 使之成为“积极词汇”, 从而延长词汇记忆的持久度。

三、词汇教学的建议

1. 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手段的革新

研究表明, 学习的方式—接受型 (receptive) 或产出型 (p r o d u c t i v e) 直接影响所学知识的类型和数量。 (Griffin&Harly, 1996;Waring, 1997b) 也就是说, 如果词汇是接受性习得的, 学习者可能获得大量的接受型知识;反之, 产出性的学习方式更易获得产出型的知识。而学生的学习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词汇教学以教师为核心, 以“教师讲解, 学生接受”为主流, 教学方法上大多采取读生词表, 读课文, 词义搭配练习, 从上下文猜测词义等输入型、接受型的方式。由于长期暴露于接受型的词汇教学, 学生词汇构成中的接受型词汇大大高于产出型词汇, 从而导致听得懂、看得懂却不会说、不会用的后果。因此, 教师要逐步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在词汇教学中有意识、有系统地进行一些产出型、创造型的活动和练习, 比如可以让学生做完型填空练习, 用新学的单词复述课文, 运用于写作中, 或基于新词进行情景会话, 角色表演等等。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除了教科书, 主要以粉笔加黑板为主要的教具, 形式比较单一, 呈现方式呆板, 信息传输量也比较有限。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无疑对英语教学, 包括英语词汇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多媒体课件、幻灯片等的制作、使用, 教师可创设图文并茂, 视听结合, 动静皆宜的语言环境, 使词汇在生动真实的语境中呈现, 刺激学生的感官, 调动其词汇学习积极性, 并主动参与到词汇学习中来, 不断拓展巩固新词汇。比如教师可以呈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画面, 让学生运用所学新词描述图中情景。也可给学生展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外国人真实的生活场景作为示范材料, 鼓励学生进行模仿配音等。另外也可充分利用语音室的视听功能, 根据文章主题, 给出几个关键词, 让学生发挥想象, 进行对话表演等, 并把其内容录制下来, 表演完毕再放出来让全班同学评论或纠错等。

2.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自主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决策者

和执行者。教师决定词汇学习的内容、数量以及词汇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仅仅是听众的角色。他们听从教师的指令, 马不停蹄地记下教师讲授的词汇知识, 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布置的词汇练习。学生对教学没有任何的决策权, 也很少有用新学词汇进行语言交际的机会。可想而知, 他们的词汇运用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培养。因此, 教师应逐步转变自己教学“独裁者”的形象, 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自主权。“学习者不应该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他们应该用自己的能力去‘判断’和‘决定’, 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Tricia hedge, 2002) “时间和学习者的自主性是与词汇学习的成功和英语的熟练程度紧密相关的两个因素。” (Kojic-Sabo&Lightbown, 1999) 因此,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让他们自己决定词汇学习的内容、数量、频度和策略。课前课后的词汇学习工作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培养其学习词汇的兴趣。比如可以让他们成立学习小组进行讨论, 由学生到讲台上讲解词汇知识等等。这样, 学生在词汇学习中不再是被动接受, 而是主动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动手动口的能力, 自主运用词汇;另一方面, 可以加深他们对词汇的印象, 更有利于词汇的巩固和保持。

四、课堂词汇教学的具体设计

1. 在具体语境中呈现词汇

交际法理论认为,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语言交流信息, 即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使用语言或话语进行言语交际活动。那么, 词汇教学本着这一原则, 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呈现和练习词汇, 才能培养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语言形式和意义的能力以及在适合的语言环境中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 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以情景—话题为主线, 合理地设置语境, 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词汇的能力,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 激发其学习热情, 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词汇教学的质量。

(1) 使用直观教具设置情景

在基础阶段引入词汇, 教师通常可采用实物、幻灯片、图画、模型、动作、表情等方法。比如讲授“sideways”这个单词时, 就可以引入一个笑话:说的是一只螃蟹喝醉了酒不再横行而是朝前直走。教师可以让两个学生上台表演, 且用上这个单词对话。一方面在设置的情景中展示了新词,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对话交流, 肢体语言中熟练使用词汇,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取得词汇教学的良好效果。

(2) 利用非语言手段进行词汇教学

语境因素之一的语言辅助手段包括面部表情、身体的姿势、伴随语言的动作等等。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导入、演示还是学生的操练或实践活动, 非语言手段都在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英语词汇中很多动词、动词短语和表达喜怒哀乐的形容词都可借助非语言手段进行教学。这些词汇如使用动作等辅助手段进行教学, 一方面可弥补学生语言能力的不足, 另一方面使词汇在情景中出现, 使交际更具真实性, 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2.有意识地激活已学词汇

有意识地激活新学的单词有助于扩大词汇量和提高语言熟练程度。教师在呈现词汇之后应做大量帮助学生巩固词汇的工作。比如设计相关的词汇练习, 根据所学词汇设计完型填空, 或者让学生应用课文中所学词汇进行写作, 引导学生将新词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从而真正使其成为他们自己的词汇—可以灵活使用的“积极词汇”。

另外, 要培养学生对所学词汇进行系统整理的习惯, 鼓励他们经常在课后复习词汇, 按题材分门别类地归集有用的和常用的词汇、语汇, 构建词汇网络。材料积累多了, 不仅对单词记忆得清楚, 而且无论说到或写到某个题材的时候, 都有成套的词语、语汇可以用进去。

3.适当讲授语用知识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 并能在实际交流、写作中熟练运用, 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地道地使用词汇了。有许多学生在作文中爱用一些“大词”, 以为这样的词用得越多就越能显示自己的水平。有些学生则偏爱十分口语话的词或者是俚语, 以为这样的文章才地道。这些情况往往是由于教师在词汇讲解时忽视了语用侧面。语用讲的是语言和语境的关系, 实际上就是指语言在语言交际中的得体性, 包括所用语言是否适合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和所用语言是否适合于该语言所使用的场合。这就要求教师在词汇讲解的过程中导入词汇语义的文体意义和部分内涵意义。这样, 学生就知道哪些词适用于正式场合, 哪些词适用于非正式场合, 以及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所导致的词的内涵的差异。

另外, 教师还应适当讲解词汇的语法功能, 即这个词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 该如何使用等等;词的搭配, 即这个词跟哪些词连用;词的使用的局限性, 即通常会在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遇到和使用这个词, 频率有多大等等。学生只有系统掌握了如上方方面面, 才能做到准确无误地使用所学词汇。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即学生不会使用词汇, 词汇结构中消极词汇占多数的问题, 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接受型教学方法, 忽略了词汇的使用是其主要症结所在。因此, 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词汇教学理念, 革新词汇教学手段, 并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在具体的词汇教学过程中, 设置情境是导入词汇和提高学生运用词汇能力的有效手段。此外,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学词汇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整理, 建立词汇网络, 以期在实际会话和写作中熟练运用。教师还应给学生讲授系统的运用词汇的知识, 特别是语用知识, 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准确、地道使用所学词汇。

参考文献

[1]Stuart Webb, Receptive and Productive Vocabulary Learning,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2]Tricia Hed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3]James F.Baumann, Edward J.Kame’enui, Vocabulary Instruction:Research to Practice.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2004

[4]李玉陈, 基础阶段的词汇教学, 《基础英语教学论文集》,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5

[5]束定芳, 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化 篇4

依据现行教材估计,小学生读过的300篇课文,其中的词汇量估计在7000个以上;至于这些课文中出现过的句式到底有多少,基于汉语词语组合的无穷变化,很难估计出它们的数量。但一般来说,所有这些文章应该包括了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基本句式。按理,一个人的词汇量达到了7000个,又熟悉了解300篇文章中出现的各种句式,其语言表达水平应该是基本可以过关了。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现在不少学生读到小学毕业,他们运用语言的水平并不令人满意,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用来用去都是儿时常用的一些最简单的词语,一些干巴巴的句子。一些书面色彩浓些的词语和丰富多彩的句子,学生能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自觉运用的非常少。问题出在哪儿呢?我们在阅读课上(或在课外阅读中)让学生理解、积累的词句何缘不能自觉运用?如何帮助学生完成语言学习过程中从“理解”到“会运用”的跨越,使更多的学生能尽可能多地将阅读课文中学到的“消极语言”(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化为他们的“积极语言”( 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称为“积极语言”。)?下面我们先来读一读特级教师李蒙钤、黄翠媛、黄艳碧同教《再见了,亲人》一文的教学片断,期待着从中能有所启迪。

【片断解读】

〖李蒙钤《再见了,亲人》教学片断〗

怎样才能突出“雪中送炭”的艰难?

师:志愿军把大娘送打糕叫做“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在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了温暖。

生:在人家最需要帮助时,及时地给予帮助。

师:说得不错。第一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本义,第二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比喻义。再请同学们考虑,读大娘送打糕时,怎样才能突出“雪中送炭”的艰难、危险?

生:读时应突出大娘“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这样能突出大娘爱护志愿军的精神。

师:请同学们练习读读。(生读)

【解读】引导学生理解“雪中送炭”的意思:在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温暖。无可非疑,这样理解从本意上讲已到位;然而李老师延迟评价,期待深入,进一步引发学生联系语境感悟其义(比喻义)。从理解层面上看,这是对“雪中送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领悟的过程,同时也为能运用这个词提供了一定的语境暗示。在此基础上,李老师让学生充分读大娘送打糕――雪中送炭艰难、危险的词句,读中感悟词义、读中想象语境、读中体会大娘爱护志愿军的殷殷怀情,这个过程,通过学生倾听(阅读)文本,教师引导点化,将“雪中送炭”一词形象、鲜活地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为积极语言的生成积淀了生动的语言图式。

〖黄翠媛《再见了,亲人》教学片断〗

你能读出与“雪中送炭”有关的内容?

师:“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想想,“雪中”指是什么情景?“炭”指的是什么?

生:“雪中送炭”的意思是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物质上的帮助。在课文里“雪中”指的是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炭”指的是打糕。

师:同学们你能读出与“雪中送炭”有关的内容?在这篇课文里,“雪中”指的是――

生:(读有关内容)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师:“送炭”指的是――

生: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

【解读】黄老师的教学显得更为扎实些,“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雪中’指什么情景?‘炭’又指的是什么?”这一“想”,不仅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有效资源,而且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悟得言语理解的方法,为运用这一词语获得感性的直觉经验和能力。“同学们,你能读出与‘雪中送炭’有关的内容吗?在这篇课文里,‘雪中’指的是――?(生读),‘送炭’指的是――?(生读)”――领读让学生进入语境,引发想象;领读让学生悟出内涵,流淌真情;领读让学生积淀语感,熟悉并适应文本语言图式及构建习惯。在这样的对话场景里,“雪中送炭”不仅从字面上获得理解,更从内涵上得以突破,解构后的建构必定会让学生对“雪中送炭”有刻骨铭心的体验,也必定会在适当

由消极的技艺到积极的技艺 篇5

本文拟结合社会背景、大众的情感体现等各种影响因素,对手工纸这一技艺由消极到积极的发展进行初步的探讨,并对手工纸的前景作概略的论述。

关键词:手工纸;材料;自然;装饰;审美价值

一、现代工业摧毁了手工造纸工艺

(一)中国民间仅有的手工造纸坊分布

目前,由于消费需求的拉动,我国的造纸工业迅猛发展,工业造纸的大规模替代,使得手工造纸的产量很少,仅存的手工纸造纸坊大多位于一些边远地区或者原来盛产纸张的地方。如四川甘孜藏区、云南临沧市、云南香格里拉县等地,他们生产的手工纸都有着自己独有的民族特色。

(二)工业社会中的活化石

工业时代的高速发展,以新的技术形式——大工业机器摧毁了曾经繁荣的、延续数千年的手工生产方式。高效率的钢铁机器为市场世界化提供了动力,机器大工业带着它的商品席卷全球。从此,古老的手工造纸坊在机械零件飞梭的撞击声中迅速凋零,留下寥寥无几的活化石在风中摇曳,一个理性的世界在快速运转的自动流水作业线上高速生成。

二、现代工业又催生了手工纸工艺

(一)现代文明中人类的情感体现与需求

现代技术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但现代社会中的都市生活是充满竞争的。繁重的压力日益上升为一种超越人类控制的外在力量,急剧扩张的工业化,打破了宁静与和谐。冷酷地将人的灵性和自由意志从现代文明中抽离出去。原生材料被工业再生材料所取代,渗透人情意味的手工痕迹被机器磨平,整个现实生活和心灵世界,都被冷静、规整、精确、标准、严密等修饰词所限定。人们开始发现,现代技术愈强有力地控制自然,人离异于自然和自身的现象就愈明显。从而导致人们厌恶机器、崇尚自然的心理情绪迅速滋生和蔓延。

但是现代科学技术已深深地规定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现代人已无法想象失去这一切的世界图景。所以人们只有将希望寄托于人自身的主动调整和把握。工业发达国家出现的一些如旅游观光、极限运动、迁居乡村和“自己动手做”等热潮现象,可以说是现代人寻求感性超越的一种积极行为。人的自然情感、自由意志和生命活力,在这些行为活动的过程体验中有可能获得充分的表露和证实。人们开始意识到自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能获得感情上的情感需求,进而又促使一些手工艺的再次兴起。

手工生产是一个感性的过程,人的直接性体验和情感投入贯穿整个过程。主体直接作用与客体,手工作品因每一双手的独特性而显得独一无二。手工作品无论在视觉和触觉都流露出温暖与灵性,满足了人们物质上与精神上的需求。使其具有一定的艺术属性。正是手工制品的这种双重性,致使现代工业既摧毁又催生了手工艺。也就是说,人的内心追求通过手工创造,在制品中得到释放。相对与工业制造高度理性的追求,手工创造更偏向高情感的指向,主要突出审美价值而非实用价值。

(二)现代艺术运动

1917年杜尚把把署有R·Mutt名字的小便器送至的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展览,题名为《泉》。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价值。他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打破了艺术的既定疆界、否定传统的艺术性法则、抛弃常规的结构模式、探索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和媒介。为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艺术运动奠定了现代陶艺、漆艺、木雕、金工艺术、纤维艺术等新手工艺术的基本概念。相对以往的经典艺术,陶瓷、棉、麻、竹、木、漆和铜铁等久违的手工业原材料及其技艺,以独特的魅力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觉和触觉感受。

(三)艺术家的探索与追求

在这种种的情形下,很多艺术家对一些原本只属于手工艺人的材料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如粘土、砂石、漆、棉、麻、毛丝、纸、竹、木、金属等。主要体现在:

A:表现出对材料自然本质的维护,特别注重源于物体自然肌理和质感的处理。

B:追求单纯审美意向和价值。艺术家将手工艺术从传统的格式中摆脱出来,追求超现实和纯粹主观意象,从而引导审美主体向感觉层面回归。

C:追求偶然性。无秩序、无规范、无计划的偶然性包含著一切非理性因素在理性的工业时代被完全否弃。单纯审美的目的使艺术家更加自由地进行创造、 捕捉种种偶然性,无论是过程还是最后的结果,手工艺术都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可以为创造者或审美主体提供无限的审美认同。

D:工业生产操作的过程当中充满着机械化、自动化、集约化,缺乏创作者在自由创作下愉悦的审美体验。手工艺术的制作创作者思想和行动融入该过程当中,创造出愉悦的情感和审美体验,手工痕迹的保留也是美感的表露。

三、手工纸从"书写纸"到"装饰纸"

随着社会历史的快速发展,工业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审美文化得到了提高。而且计算机、手机的出现与更新换代,网络的普遍应用,使得传统手工纸作为媒介传播信息的用途已经越来越少了,几乎已退缩到社会生活的边缘。传统的手工造纸一直是在传统的方式中发挥其功能的,书写离不开纸,祭祀离不开纸,上千年的使用观念不变。但是随着现代艺术观念的变化和现代环境艺术的发展,传统手工造纸作为现代纤维艺术的材料之一,成为一个美饰生活,美饰空间的独立艺术品。向人们展示出纸张除了书写之外的又一妙用。

四、“古老的新秀-手工纸”的前景

如果手工纸继续延续作为媒介传播信息,那么它只能在夹缝中生存,或许有一天将会退缩到社会生活的边缘。有人用才有生命力,手工纸其实有很多方式存在,例如将手工纸“变成”艺术纸,将其产品化。因为在现代设计的天平上,人的情感的砝码逐渐增加,人们已经认识到产品化和人性化的结合将是完善其功能的最佳方式,这与“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是密不可分的。随人们的审美与消费观的更新,在实用的基础上,人们不断地追求美的享受,不断地推陈出新,所以单纯享受商品的实用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购买欲望,“精神消费”在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产品的设计应从最初只考虑功能性过渡到情感带动功能,将情感融入设计是现代人的精神需求,也是符合人们生活方式的设计思想。而手工纸材料和制作过程中偶然形成的肌理就带有一种自然、质朴、亲和的特点,在产品设计上加入手工纸,恰好能够满足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都市里的人们对情感和温暖的需求。所以只有开发市场,将手工纸商品化,才会使手工纸的历史延续更久更长。

五、结论

近年来,在不断发展的信息社会中,纸的未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在新媒介普及的今天,但纸的需要量仍有有增无减。如今人类面临着绿色资源减少以及垃圾的增加等地球环境的问题。手工纸在经济实惠方面无法与工业纸比拟,很多方面也都让位给了工业纸。但是,手工纸在自然趣味及温暖方面,以其特异的存在价值给人们以精神方面的享受。而且手工纸在艺术方面让人另眼相看。这就是最近盛行的纸造型这一崭新的造型艺术。由此可以说,手工纸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价值。

积极消极 篇6

将一条线段分成两部分, 使其中较长一部分对于全部的比等于其中较短一部分与较长这部分的比, 其比值为1:0.618, 这个比率即是黄金分割率 (Golden Section) , 将线段分开的这个点叫黄金分割点。由于这个点约在线段的三分之一处, 所以又叫“三分线”, 而这种分割方式称“三分法”。它是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六世纪发现的, 一直被后人奉为科学和美学的金科玉律。

2. 自然界中的三分法原则

对我们而言, 这一比率并不陌生, 它存在于自然万物中, 甚至包括人类自身, 正如毕达哥拉斯所说:“凡是美的东西都具有共同的特征, 那就是部分与部分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一致。”早有诸如《神秘数字0.618》这样的书籍或文章介绍, 譬如一棵树每年长高与长粗的最佳比、相邻两片叶子的夹角与周角之比, 向日葵花盘上的瓜籽布局的螺旋排列之比, 都符合0.618的黄金分割率, 还有最著名的鹦鹉螺, 它身上的曲线被称为“黄金螺曲线”。又如近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埃根据对人体的分析发现, 人体由腰至足底的距离和头顶至腰的距离之比、人的脸部高度与宽度之比之比也都是0.618。

“三分法”这种分形不是生物进化的一种巧合, 而是自然界乃至宇宙中自然选择的结果。

3. 三分法原则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在艺术史上, 很多杰出的作品都与三分法原则密切相关。在绘画领域里, 艺术大师达.芬奇应用黄金分割创作了世界名画《最后的晚餐》;古希腊的雕塑家用黄金分割创作了“维纳斯”的雕像;在乐器制作中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制造专家斯特拉迪瓦里以黄金分割为指导, 制作出了音质优美的小提琴等等。

在此我们还要着重提到绘画创作中的构图 (COMPOSITION) 方式, 在绘画艺术中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 必须在一定的空间中合理地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 从而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 而这其中便有黄金分割律的运用。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也有“章法”或“布局”的构图方式, 其核心内容也是三分法原则。

正是三分法原则在平面艺术领域中的广泛运用确立了其核心的地位, 这对近代发展起来的摄影创作也同样起到关键的指导意义。在摄影构图时, 人们发现如果将人物或需要特别关注的视觉中心放在四条三分线的四个交汇点上时, 将是最容易得到眼睛青睐的“黄金点”, 在国外的摄影理论里把这四个点称为“趣味中心”。如果将地平线放在画面上三分之一处或下三分之一处也都会起到很好的视觉效果, 并能够使天空或大地在视觉效果上产生不同程度的扩展, 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4. 三分法原则带来的束缚

三分法被引入到摄影构图中以来, 受到了广大摄影爱好者的追捧, 大家好似找到了开启摄影之门的金钥匙, 认为只要套用这一规律就能拍出优秀的作品来。

事实上, 有了三分法的拍摄原则, 有意识的运用构图知识,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拍摄者的构图行为, 淡化了拍摄者主动观察拍摄对象的兴奋状态, 注意力被转移至画面的结构, 忽略了真正打动作者的部分, 形成惰性, 封闭了思想, 丢失了拍摄的乐趣。产生对三分法的依赖, 逐渐形成一种“三分法情节”, 思维的定式, 难以摆脱。

三分法本身并没有错, 导致思想封闭是循规蹈矩、不自信的心魔在捣乱。构图的本意是使用视觉要素的技巧, 吸引并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把艺术家对现场物象的见解和看法、思想通过取舍后再向观众传达情感。我接触过一些从艺多年、经验丰富的优秀摄影师, 他们在听我讲授的摄影构图课之后非常兴奋的告诉我:“虽然这是第一次听到这些规律, 但我在现实拍摄中就是这样拍的, 没有想那么多道理。”这说明真正有修养的摄影师在进行构图时, 并不会受到构图形式的制约, 而是从表达内容出发, 围绕明确的拍摄目的进行合理的安排画面结构, 寻找独特、有趣的拍摄视角, 结合现场光线和影调的处理, 追求最终和谐统一的美感。一边深入的学习构图方式和心理哲学, 一方面积累经验来提高自己。

5. 摄影创作中的“七分力”

为了探寻解决制约拍摄的方法, 我们仍然尝试着从三分法中寻找答案。乒乓球名将邓亚萍在一次乒乓球的点评中, 当看到赛场上郭跃开头两局以高比分赢张怡宁的形势下, 张怡宁却利用对手求胜心切的心态, 沉着冷静连扳三局的场面, 不禁说道:“比赛的最佳状态应该是使七分力的时候, 因为这时的状态是最佳的, 越想赢反而会因急出错, 使对方得分。”这里指的“七分力”实际上也恰巧符合了前面所说的三分法原则, 这位乒乓球世界冠军的比赛经验里“七分力”的状态下将是精神最集中, 心态最放松, 成绩最理想的竞技状态。如果一味的使出全力, 抱着必赢的心态难免会因为过于紧张失去平衡, 结果反而是南辕北辙。

七分, 是给自己留一些余地和退路, 这样可以有更多的自由空间进行发挥, 可加可减, 拿捏在临场之中。中国人常说吃饭要吃七分饱亦是这个个道理, 七分是满足的定量, 有之足以, 另外三分是弹性空间;七分, 并非是提倡消极的不努力, 要做到七分的张弛有度, 必须在准备工作上下足功夫, 方才能达到在战略上的渺视, 战术上全力以赴的境界。

规律是用来打破的, 三分法本是人类总结出的标准, 然而如果一味的追求这一准则往往会陷入封闭的困境, 作品很难突破, 没有新颖之感, 而创作心态上的三分法原则正是解决这一局面的良方。那么, 借用这个理论, 七分力是人类感觉最舒适和放松的状态, 心态的平和为创作的灵感发挥创造了必要的空间, 在技术应用七分满的条件下, 留三分的发挥, 或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7世纪的英国美学家夏里兹说:“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和比例合度的;凡是和谐和比例合度的就是真的, 凡是既美而又真的也就是在结果上愉快和完善的。”所以我们提倡把十二分的努力用在平时的刻苦训练中, 化招数于自然的潜意识之中, 使得我们不必在创作时为技术所困, 但在创作中我们只用“七分力”, 而另三分力是用于随机应变。对于摄影或其他艺术创作而言, 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之后, 等待我们的将是临场情感的抒发。所谓“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在平时对要牢固把握摄影的原理、应用的技巧, 不断提高作品艺术感染力, 在熟练操控自己的相机同时掌握用光和构图的技巧, 摆脱片面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功利心态, 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自身的摄影创作, 将注意力放到心灵的表达中去, 用情感打动观众, 这样才能创作出神韵兼备的佳作。

三分法是自然中找寻的规律, 被人们在各个领域中吸收运用, 特别是在摄影及其他艺术创作中具有非常好的指导价值,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将其运用得当, 有时难免会“物极必反”, 成为制约思想表达的障碍, 换一种态度进行心灵更深层次探索, 将会变消极因素为积极, 重要的是找到三分法的这个平衡点。

参考文献

[1].《摄影构图学》长城出版社 (美) 本.克莱门茨大卫.罗森菲尔德姜雯林少忠李考贤译文

[2].《摄影构图》辽宁美术出版社孔祥竺

积极消极 篇7

关键词:消极经济管理,积极经济管理,两者关系

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目前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完全替代了原有的计划经济, 在大力推进的过程中, 现代市场经济也开始了新的革命, 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结合。经济管理对于经济的发展方向具有直接的影响, 经济管理的手段有很多, 消极经济和积极经济管理也是其中之一, 本文主要对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展开分析。

一、经济管理问题的提出

在新的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 政府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 但是具体要怎样进行操作, 选择哪种管理手段和方式, 为何要进行经济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 更加完善了我国经济控制论的内容。有了这些理论作为支撑, 政府在对经济进行管理的时候, 就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在实际过程中有效的提高了经济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和稳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经济的管理, 社会有不同的问题和看法。西方经济学中指出,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对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给予纠正和处理, 保证市场中的人身财产权不受侵害, 优化资源配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政府的工作除了对市场资源进行管理之外, 还要保证市场经济的安全性。在保证市场经济稳定的基础上进行资源合理分配。在现代的市场经济管理中出现了新的管理手段, 积极经济管理和消极经济管理。所谓的消极经济管理就是政府通过一定的法律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制度约束;反之积极经济管理也是利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对经济中的产权和人权进行管理, 并将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向更好的方向。

二、消极经济管理

1. 消极经济管理的目的

消极经济管理是政府进行经济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以古典经济理论模型假设为管理目标, 保持市场经济的稳定性, 从而更加有序的进行, 并实现整个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2. 消极经济管理手段产生的原因

消极经济管理方法的出现与市场中的很多因素相关,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与市场中的竞争、价格和经济体系的变化有着很大的关系:第一, 介绍一下市场竞争对消极经济管理的影响, 在市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有很多种经济形式, 也就存下很多的竞争类型。一些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目标, 在市场竞争中开始进行不正当竞争。这样情况下, 就需要利用消极经济管理手段对市场经济秩序和稳定性进行维护。第二, 价格变动对经济管理的影响, 引起价格变动的因素有很多。价格的变动会改变边际替代率以及边际转化率。一旦这两种市场变动发展失衡, 就会引起整个市场经济发生更大的变动和损失, 面对这种现象, 政府一般会采用消极经济政策对市场经济进行协调。第三, 站在经济体系的立场介绍消极经济管理。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还不是很完善, 一旦原有经济假设和现实之间发生相背离, 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也通常会采用消极的经济管理手段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控制和管理。

3. 管理手段

政府实行消极经济管理的职能时, 主要通过以下内容和方式开展实施, 涉及到经济、法律和行政三个层次的管理。垄断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在进行管理和调节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 在不完全压制的情况下, 严格控制它的发展和运行。

三、积极经济管理

1. 实行积极经济管理的目的

与消极经济管理一样, 积极经济管理也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实行积极经济管理的目的是确保我国经济顺利完成预期的目标, 实现政府经济管理最优化目标, 因而对经济发展采取的有效管理手段。

2. 积极经济管理产生原因

积极经济管理的出现也与市场上很多变化因素有直接关系。例如:市场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 经济安全管理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 怎么使有限的经济资源发挥出更多的经济价值, 优化资源配置是目前政府利用积极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虽然市场经济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所以需要政府参与其中, 利用一定的管理手段进行调节, 促进经济中的资源合理化配置。第二, 站在市场经济安全的角度进行分析, 目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往来日益密切, 为了确保我国市场经济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因此我国也需要政府采取积极的经济管理手段对我国的经济进行管理。

3. 积极经济管理手段

与消极经济管理一样, 积极经济管理的手段也涉及到法律、经济以及行政三个层面的内容, 而使用最多的手段就是引导性管理, 例如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调整税收, 并对进口商品进行限制, 对出口商品进行一定的保护, 通过这些方法和措施来确保我国经济的安全和稳定发展。

四、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

1. 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之间在成因与目的上的关系

对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在成因和目的上对两种经济管理方式展开分析, 消极经济管理主要是在经济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时, 导致原有的经济目标无法实现, 并站在一定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基础之上, 对社会的现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一种手段。因此政府需要通过消极经济管理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以调整。反之积极经济管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要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 还需要照顾到其他社会目标的实现, 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政府的管理偏好倾向之间经常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政府的这种管理倾向不能通过市场经济管理措施得到实现。

站在消极经济管理的成因和目的的角度展开分析, 消极经济管理的产生原因被包含在积极经济管理的成因当中, 因为消极经济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市场经济的资源最优化配置, 实现市场经济利润最大化目标。然而当这种最优的经济目标被实现后, 原有的人身权利体系和财产权利体系就需要重新进行设计, 可能这种最优化目标也不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 改变经济运行的原有模式使市场经济进行自我调整和控制, 并以此来实现最理想的市场经济状态。在实现市场经济最理想状态的过程中, 需要政府部门以一种平等的经济主体的身份加入到市场经济中来, 然后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对经济的作用促进整个市场经济供需关系进步, 并促使市场经济结构发生一定变化, 从而带动商品价格体系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市场经济结构以及价格机制均产生相应的变化, 实现整个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效益之间的良性循环, 同时也是积极经济管理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政府在对市场经济开展及时有效的管理活动时, 积极的经济管理手段需要在消极经济管理的基础之上, 以消极的市场经济管理为依据, 在对市场经济实行积极经济管理的过程中, 不能破坏原有的经济平等原则, 不能扰乱现有的市场运行秩序, 以及市场之间的自由发展。反之, 积极经济管理的人身权利体系以及财产权利体系的改变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消极经济管理的发展和进步, 两者之间的这种相互配合在实际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2. 两者在管理手段上的关系

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基本上具有相同的构成元素, 其中包括经济计划, 经济决策, 经济指挥和经济组织协调等相关内容, 但是他们的内部构成元素彼此之间又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这种相对性要在具体的经济活动行为中才能体现, 也只有在经济活动中才有划分和界定的必要。任何一个大的经济管理体系都是由很多个小的子模块构成的, 但是也存有这样的情况, 就是对于某一个经济管理来说, 它的主要职能就是指挥和协调, 但是对于其他的经济管理来说, 它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却是决策和控制, 在这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之间, 通常所采取的管理手段主要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行政手段三种类型。虽然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都有自己特有的经济管理方法和手段, 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管理中却很难将两者进行清楚地区分, 和一个具体的管理职能相比, 他可能既属于积极经济管理的范畴同时也可以归纳到消极经济管理当中。也就是说, 政府在对市场经济进行管理和调整的过程中, 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保持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同时存在, 共同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得知: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同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 对于市场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的结合使用, 将对我国市场经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关政府部门要对经济的管理职能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 健全市场经济体制, 实现市场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政府经济最大化目标, 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 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引导市场经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异.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分析[J].时代金融, 2015, 03:39-40.

[2]任永红.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03:98.

[3]司晋华.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16:22-24.

[4]康欣.诌议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J].东方企业文化, 2014, 11:158.

[5]宋晨亮.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18:103, 119.

[6]马继华, 王春燕.消极经济管理同积极经济管理研究[J].中国外资, 2013, 15:32.

[7]丁妮.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关系的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 08:18.

积极消极 篇8

一、消极经济管理

(一)目的

消极经济管理是国家政府经济管理的最基本职能之一,以实现与古典经济理论模型假设接近的情况为目的,从而使整个市场经济秩序更加的稳定与有序,并最终达到促进市场经济和谐发展的目标。

(二)产生原因

消极经济管理模式的产生原因与市场竞争,价格变动,以及经济体系均有密切关系。首先,从市场竞争的角度上来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所开展的各类经济活动当中,部分参与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目标,开展各种不正当的竞争(包括垄断等在内),需要通过消极经济管理的方式对此类行为进行遏制;其次,从价格变动的角度上来说,价格受到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发生变动,可能导致边际替代率与边际转化率失衡,在两者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容易诱发经济损失问题,因此需要消极经济管理积极干预;最后,从经济体系的角度上来说,由于自身发展还不够完善,在市场经济假设条件与实际情况发生偏离后,就需要政府部门及时通过消极经济管理的方式对其进行控制与调节。

(三)管理手段

消极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实现手段包括经济层面、行政层面以及法律层面。需要注意的是,在管理手段的实施中需要正确处理垄断方面的矛盾,在不完全消灭的基础之上对其生长进行严格控制。

二、积极经济管理

(一)目的

积极经济管理同样是国家经济管理中关键性的手段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经济管理达到语气的目标,确保政府经济管理最大化,在此过程当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与手段。

(二)产生原因

积极经济管理的产生原因与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安全均有密切关系。首先,从资源配置的角度上来说,分析认为市场经济对于经济发展有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但仅仅依靠市场经济自身的调控功能是无法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目标的。因此,就需要政府通过对一系列积极经济管理措施的应用,辅助资源配置最优化目标的实现;其次,从经济安全的角度上来说,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实施积极经济管理的方式,确保在我国市场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过程中的经济行为安全可靠。

(三)管理手段

积极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实现手段同样包括经济层面、行政层面以及法律层面。但其更多的是采取引导性的手段,如通过实施相关措施对税收进行调整,从而限制进口,保护出口,并达到确保经济安全的目的。

三、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两者在成因与目的上的关系

从管理方式的成因与目的角度上来说,消极经济管理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现实客观的经济条件无法实现建立在一定人身权利以及财产权利基础之上的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目标,从而需要通过实施消极经济管理的方式加以调整。而积极经济管理产生的主要原因则表现为:政府在实现资源配置最大化目标的同事,还需要兼顾其他社会目标的实现,但在此过程当中政府的偏好倾向与现实经济的发展趋势之间存在一定偏差。换句话来说,就是政府偏好无法通过市场经济手段实现。

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消极经济管理的成因是包含于积极经济管理成因当中。具体而言,消极经济管理所追求的目的在于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目标。但这种最优化的资源配置状态可能并非是理想的状态。出现此情况后,就需要重新设计人身权利体系以及财产权利体系,使经济运行模式自我调整与控制,以达到最理想的经济状态。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当中,要求政府部门能够以一种平等性经济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市场经济当中,发挥其对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从而使市场经济结构以及价格机制均产生相应的变化,最终促进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良性统一,而这也正是积极经济管理的最主要手段。

根据以上分析认为:在政府部门对市场经济进行积极经济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以消极经济管理为基础与前提,在实现积极经济管理目标期间,不能够以对经济平等性,秩序性,以及自由性的牺牲为代价。换言之,政府部门重新鉴定人身权利体系以及财产权利体系的最终目标是使得消极经济管理的开展更加顺利,这一点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加以高度重视。

(二)两者在管理手段上的关系

消极经济管理以及积极经济管理的构成元素是基本一致的,其中涉及到了包括经济计划,经济指挥,经济决策,以及经济组织协调在内的相关内容,但其内部构成元素相互之间具有相对性的特点,只有在具体到经济活动行为的时候,才有划分与界定的必要性。一个大规模的经济管理可以由多个小规模的经济管理单位构成,同时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对于某个经济管理而言,其主要职能是指挥与协调,而对于另一经济管理而言,其主要职能则是决策。在两者2015年第1期下旬刊(总第577期)时代T im es管理模式实现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以及法律手段这三种类型。虽然两者均有各自所特定的管理手段,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准确的界定。相对于一个具体的管理手段而言,其可能从属于消极经济管理,同时也可能从属于积极经济管理。换句话来说,在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的过程当中,两种经济管理方式决不能相互分离,而需要结合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根据具体需求,同步展开消极经济管理以及积极经济管理,两者同步开展,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语

综合以上分析认为: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作为政府经济管理中最主要的手段,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有着非常关键的应用价值。政府部门需要不断对经济职能进行优化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使用消极或积极的经济管理手段,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大众生活水平,引导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目的。

摘要:在现代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的过程当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消极经济管理或积极经济管理。以上两种管理措施可以说是现代政府最主要的经济职能。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范畴下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文章即从这一角度入手,在对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基本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重点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以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消极经济管理,积极经济管理,关系

参考文献

[1]李晶.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相关性研究[J].经济视野,2014,(16):471-471.

[2]孙慧,梁富,周士敏等.浅析思想政治工作在经济管理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商贸,2011,(18):91-92.

[3]祝佳红.对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相关问题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4,(7):42-43.

[4]贺林民.经济预测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视野,2014,(10):93-93.

积极消极 篇9

一、培育具有监督功能的机构投资者

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及其实力, 是实现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的必要条件。既要从总体上增加机构投资者的类型和数量, 又要适度放宽对单个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限制, 从而增强机构投资者采取积极行动参与公司治理的内在激励, 以及制衡上市公司控制性大股东的能力。在另一方面, 要对机构投资者的资产实施一定的流动性限制, 这既可以降低资产的换手率, 从而“迫使”机构投资者行使其话语权;又有助于培育市场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理念, 克服短视行为和羊群效应, 使机构投资者成为稳定市场的中坚力量。尽管从目前来看, 资产管理公司、商业银行、投资基金以及其他的战略投资者在参与公司治理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从长期而言, 应当积极培育社会保障基金、保险基金和投资基金, 使之成为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行为的主力军, 尤其是社会保障基金相比其他的机构投资者可能会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以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应当允许社会保障基金和保险基金直接进入证券市场, 允许它们发起或参与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 允许它们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社会保障基金和保险基金将成为最积极的股东积极主义者, 从目前投资基金积极行为的案例来看, 投资基金未来在股东积极行为方面的潜力非常巨大, 而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 (QFII) 也会加入到股东积极主义的行列, 并且为我国带来国外先进的股东积极主义的经验。

二、放松管制与制度创新

为了发挥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 需要清除法律等相关障碍, 进行制度创新, 需要积极鼓励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施加影响。这并不意味着只是简单地取消管制, 而是要改变管制的方式。如果事实证明机构投资者的监督是有益的, 就需要重新定义机构投资者的作用, 激励其监督公司的。比如, 适当放宽或者解除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某些法律和政策方面的限制 (如, 持股比例限制等) ;通过局部协作进行成本分摊以减少监督的集体行动的障碍;采取一些措施将机构股东积极行动的部分成本转移给公司;降低公司管理者控制股东投票议程和阻碍投票的能力, 减少其利用机构投资者利益冲突的努力等等。通过制度创新和切实有效的执行以降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交易成本, 在公司法等相关法律中保障股东权的行使。比如, 完善征集代理投票权 (Voting Proxies) 制度;引进表决权信托 (Voting Trust) 制度;完善股东提案权制度;完善股东知情权制度;完善股东起诉权制度;设立股东提名董事候选人制度;设立方便股东联系的制度和主导机构股东监控制度;完善投资者保护, 尤其是中小投资者保护的制度;建立代价低廉的公司法人财产权的保护和执行制度;改革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形成包括几个机构投资者和其他大股东相互制衡的局面等等。当然, 在放松管制与制度创新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的负面效应和潜在风险, 应当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法律手段和监管方式的创新, 有效地激励和约束机构投资者, 有效地缓解机构投资者自身的委托代理问题, 有效地规制其行为, 努力降低机构投资者机会主义行为的道德风险。继续贯彻“好人举手”制度, 对机构投资者的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以及基金管理人等方面进行严格监管。

三、整合公司治理机制的内部与外部控制系统

在中国, 机构投资者的积极行为不能只关注经理人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相应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 除了降低这种利益冲突所产生的代理成本之外, 如何降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所产生的另一类代理成本显得格外重要。郑志刚 (2004) 称之为“第二类代理成本”, 这类新的代理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控制性投资者 (比如股份公司的大股东等) 凭借其实际控制权, 以合法或者法庭很难证实的方式, 谋取私人利益, 使分散投资者 (小股东) 的利益受到损害。以至于在这些公司中基本的代理问题不是在经理人和投资者之间, 而是在控制性投资者和其他分散投资者之间。 (Shleifer&Vishny, 1997;Pagano&Roell, 1998) Johnson和Laport等 (2000) 则将大股东利用金字塔式的股权结构, 将低层企业的资金转移到高层企业, 从而使小股东的利益受到侵害的行为称为“隧道行为” (tunneling) 。这种代理问题在“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问题极为突出的中国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 机构投资者的积极行为除了努力降低由经理人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所产生的代理成本之外, 还必须努力降低控股股东 (控制性投资者) 与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的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所产生的代理成本, 而对这种代理问题的关注可能更为重要。

而要降低这两类代理成本, 在我国公司治理的外部控制系统薄弱的情况下, 单纯依靠包括机构投资者的积极行为在内的通过强化内部控制系统来改善公司治理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通过整合公司治理机制的内部和外部控制系统, 使这两种系统同时发挥作用来实现降低代理成本的目的。郑志刚 (2004) 在企业家 (控制性投资者) 道德风险的框架下, 探讨了内部和外部控制系统及其整合对降低由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所产生的代理成本的作用。所谓“公司治理机制整合” (Integration) 是指, 由于存在代理成本造成效率的损失, 通过单一的公司治理机制实际所达到的经济效率总是次优的;通过不同的公司治理机制的相互结合所实现的公司治理效率往往比单一的公司治理机制更为有效。郑志刚的研究证明了:外部控制系统的存在, 将使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功能加强, 从而使公司治理机制整体形成对企业家道德风险行为的有效约束。外部控制系统的建立不仅自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第二类代理问题, 同时, 它的存在可以提高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效率, 使代理成本进一步降低。因此, 推动中国机构投资者由消极股东走向积极股东, 要使内部控制系统对控股股东 (控制性投资者) 和经理层的监督更有效率, 从长远来看, 离不开成熟的外部控制系统的有效运作。当前, 我们在推进机构投资者的积极行为, 强化包括激励合约、董事会 (外部董事) 、大股东治理、债务融资等内部控制系统建设的同时, 也应该重视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声誉市场等外部控制系统的建设。政府应当在公司治理机制的整合, 尤其是外部控制系统的建设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的意义并不在于“取代” (即不是要以积极的机构投资者取代经营者或削弱经营者的权威, 或是以内部控制系统取代外部控制系统) , 而在于“合作”, 寻求以机构投资者为代表的股东和经营者的合作, 寻求内部控制系统和外部控制系统的合作。

四、鼓励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发展

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障碍之一是:以基金公司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擅长于资本运营, 却未必擅长于所投资公司的经营管理, 其过度参与公司治理不一定能提高公司的业绩。可以借鉴美国等国发展第三方服务机构的经验, 以缓解我国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的专业能力瓶颈。成立于1985年的美国机构股东服务公司 (ISS) 是一家为机构股东提供代理行使投票权和投票建议服务的公司。有研究表明, 由ISS建议的股东提案获得的支持率比对照组明显高出15%~20%。同年成立的机构投资者理事会 (CII) 则是一个专为大型养老基金服务的组织, 其提供的各项服务产生了相当可观的收益。另外, 行业协会公布的公司治理准则为机构投资者指明了积极行动的方向, 提高了其积极行为的效率。

参考文献

[1]Gillan, Stuart L., Starks, Laura T.Corporate Governance Proposals and Shareholder Activism: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 Iinvestor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0, (57) :275-305

[2]Pound, John.Proxy Contestsand the Efficiency ofShareholder Oversight[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8, (20) :237-265

[3]郑志刚:《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公司治理机制的整合》, 《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4][美]唐纳德·H·邱著, 杨其静等译:《公司财务和治理机制:美国、日本和欧洲的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美]迈克尔·尤辛著, 樊志刚等译:《投资商资本主义——一个颠覆经理职位的时代》, 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

解读设计中的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 篇10

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

1.基本概念

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的概念最早由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他的著作《外部空间设计》中作了专门的论述,他认为建筑空间可以概括为从周围边框向内收敛的空间和以中央为核心向外扩散的空间,这也就是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最初的解释。

2.拓展认识

积极空间可以理解为实体围合而形成的空间,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就是积极空间的一个很好实例,四面房屋相互串连形成的中央内庭院成为家里人一个很好的户外活动场所,一家人可以在这儿喝茶聊天,其乐融融;消极空间则可以理解为实体占领而形成的空间,如空旷的沙漠环境中矗立着的方尖碑,以其为中心的周围空间呈现出向外扩散的趋势,该空间的尺度感易烘托出恢宏庄严的环境气氛,身临其境的人只可仰望方尖碑的高耸,仰慕崇拜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

对于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还有更进一步的理解。积极空间往往是有导向性,有计划性的,积极的空间在很大一部分情况下是经过设计师精心设计过的,空间表现出一种秩序性和可持续性。相反,消极空间多呈现出一种无序性和盲目性,消极的空间好比是被遗弃的空间碎片,很难聚集人气。

由此可见,消极的空间很难被人再度利用起来。这也就要求我们的设计工作者在进行空间的组织安排过程中,一方面应尽量避免消极空间的过多出现,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地把城市或者是建筑中被人遗忘的消极空间积极化,让其重新焕发出生机从而聚集人气。这样以来,空间的利用率就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空间发展和优化的可能性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空间属性的应用

1.广场空间的设计

随着现代城市工业化和综合化的不断发展,规划设计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增强,城市规划对于一个城市的健康、可持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现代规划设计中,广场与步行街道的设计又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以下我主要想谈一下关于这两项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首先,作为城市的“客厅”,广场在规划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广场可以说是其所在地区的一个脸面,因此处理好广场的形象自然也就成了规划设计中一项比较重要的环节。而一些领导及设计师认为广场的大小最能体现起形象,觉得广场越大越有气势,进而可以体现该地区的综合实力。于是他们把广场建的很大,而空旷的广场难免易生单调感,为了打破这种单调,他们又在广场中点缀一些雕塑、立柱之类的景观小品,认为这样的广场空间既有气势又有吸引人的魅力。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这些广场除了有某些大型活动在此举办的时候人比较多以外,平日里几乎没多少人在此聚集,充其量也就是人来人往的一个大过道。由此可见,这样的广场在很多时候是被闲置的,缺乏其应有的聚集人气的积极性。

当然,广场应该具有其应有的尺度规模,不然也就不能称之为广场了。但如果这种尺度太大,则会让身处广场中的人缺乏一种心理上的存在感和归属感,这样以来,人们便不愿意在广场中作过多时间的逗留。为了避免这种尴尬情况的发生,可以在广场中设计一些有意思的景观小品来吸引人们的目光,但单单做到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一些绿化景观、水景观及休闲桌椅等元素的引入也是有必要的。通过这些元素的引入,广场的巨大空间便得到了进一步的划分,空间的形式也有所丰富,有局部围合的空间,也有开敞的空间。当然,必要的综合大空间也应有所保留以满足大型活动的举办需要。空间有大有小,时紧时收,各空间之间相互流通并提供人们平时社交活动的积极场所。这样,广场设计的初衷便基本上达到了。

2.商业步行街的设计

说到商业步行街的设计,我主要还是想谈一下其中的空间处理问题。随着现代商业文化的发展,商业街区的地位也在逐渐提高。因此,处理好商业步行街中的空间关系将有利于吸纳更多的购物者前来,这对于地区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商业步行街既然是属于街道的一种,那么它就承担着一种人流往来的集散作用。但它又不同于一般性的过街,它需要聚集人气以满足商业的繁荣需要。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商业步行街所应表现出的积极性,它需要收纳人群在此进行一系列的商业娱乐活动。这决定了商业步行街中应涵盖较多的积极空间,应具有人们购物娱乐所需的舒适的空间尺度以及丰富的空间层次。

传统的街道多为一种直线性的空间形式,这对于人群的聚拢不太有利。如果适当引入一些曲线形的以及线与线相交叉的街道形式,并通过一些有趣的小广场来组织这些交叉产生的节点空间,这样的购物空间将极富变化。而且,步行街中不宜有过多的车辆涌入,适当设计安排一些休息桌凳、休息平台及特色景观小品也是有必要的。通过这些积极空间的精心设计和合理化组织,商业步行街也将成为人们进行休闲、娱乐、交际等一系列社交活动的好去处。

结语

人们在消极空间中穿行,在积极空间中驻留。城市的活力来自于人际交往,有赖于空间所提供的场所和文化氛围。积极空间对于和谐的场所精神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好的人居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营造,希望未来的城市可以更好地向着稳定、和谐、蓬勃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王卓(1991-),男,湖北随州人,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

积极消极 篇11

近些年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社会的阶层变化, 学校的管理只顾着升学率, 还有家庭的过分溺爱, 这些都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问题, 青少年的运动积极性不是很强烈, 考虑到年轻人的健康发展, 调查有组织的活动背景, 建立积极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因为游泳是青少年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在青春期正面的和负面的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积极的经验分成5个高阶类别相关的挑战, 有意义的成人的关系, 有意义的对等关系, 一个社区意识, 和其他生活经验。积极的表现为运动员的挑战, 运动结构要求强烈的职业道德, 竞技游泳的结构如何导致了他们的坚强职业道德;教练证明相信运动员的能力, 教练坚定的信念在他们作为运动员做一个一定的时间标准, 设定和实现目标, 或在压力下提供结果;运动需要承诺、纪律和毅力, 运动员始终强调准时的重要性, 还有奖励的承诺都给他们带来了积极的态度;教练提供有意义的建设性反馈, 教练员积极参与目标设定过程, 是运动员的榜样, 要与运动员们建立很好的沟通氛围, 鼓励运动员和对他们持有很高的期望, 还有家人和同伴的正能量都促使着他们参加运动的积极性。是青少年对运动产生消极性是由于青少年运动员与教练员有不好的人际关系, 很多人缺乏对运动本身的认识性, 教练没有做好榜样, 缺乏沟通技巧, 时间久了就对运动产生了消极的态度。还有同伴们的相互妒嫉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以玩为主, 不以质量为主, 是青少年们不知不觉的就产生了惰性。还有家人的压迫下使他们从事自己不喜欢的运动, 家里的压力使得青少年运动员养成了逆反心理, 这些都使得青少年厌烦运动, 使他们对运动产生消极性。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部分青少年游泳运动员

2、研究方法

(1) 实验法:本文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进行了实验研究, 通过对运动员参与运动我们可以获得运动相关因素, 可能有助于年轻人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发展通过运动才体现。

(2) 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青少年参与运动现实状况, 调查方法对青少年参与运动状况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 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 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3) 描述性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 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 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本文对青少年的运动问题进行了描述和调查, 从中发现很多的问题, 也从中得到了很宝贵的经验, 揭示了这些问题的实际性。

(4) 数据分析法:本文通过对青少年运动员参与运动的状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找出规律, 发现问题, 把我本质, 理清关系, 揭示内在规律。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运动员挑战

(1) 运动结构要求强烈的职业道德, 竞技游泳的结构导致了他们的坚强职业道德。 (2) 教练证明相信运动员的能力, 教练员的坚定信念对运动员的思想很重要。 (3) 运动需要承诺、纪律和毅力。 (4) 教练提供有意义的建设性反馈和指导设定目标的过程。 (5) 教练把运动员持有很高的期望, 家人和同伴的鼓励促使青少年的运动积极性。

2、运动员有意义的成人的关系

(1) 教练与运动员的特殊关系, 教练员是很好的沟通者, 教练员担任成人的榜样。 (2) 运动提供了一个机会, 发展特殊的关系与父母。

3、运动员与教练有不好的人际关系

(1) 教练是可怜的传播者, 教练员缺乏沟通的技巧。 (2) 教练有收藏, 不去灌输于运动员的思想工作, 总是有点隔膜。

4、运动员同行有负面影响

(1) 同行是嫉妒和负向对方, 互相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2) 同行展示了可怜的工作伦理, 都不上进, 养成懒惰的心理。

5、运动员背负着家长的压力

家长迫使运动员从事这项运动项目, 是青少年产生过多的压力。

四、结论

1、研究人员发现应额外的加强教练培训

许多运动员概述了关于教练的能力,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 社会和情感发展, 凸显了需要改进的课程内容和实际学习在这个区域。与过去的研究结果一致, 一些专家发现也强调脱节的教练对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看法教练的行为。虽然系统评价所有青年运动教练在一个项目或组织往往是不可行的, 教练认证项目和教育研讨会可以将额外的重量的重要性和价值的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估, 和大纲的有效方法进行此类评估。缺乏时间经常被认为是主要的原因, 教练不进行额外培训。

2、研究结果表明教练应该谨慎不要低估

他们的角色在影响运动员的发展。运动员在这项研究中明确列出具体方法由教练影响他们积极和消极发展经验 (如:相信他们的能力, 建模固体/可怜的工作伦理, 展示好/可怜的沟通技巧, 提供独立的机会) 。因此, 教练应该提高意识和自我监控他们的公开和私下的行为。

3、本研究强调教练重要的角色在促进青少年的积极的适应压力环境下带来竞争运动

教练首先应该是了解每个运动员的敏感性和应对压力的情况下, 进一步教练应该非常仔细权衡他们的提供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与成功的机会。此外, 教练可以配对年轻运动员与老运动员经历了类似的经验, 允许一个指导和指导过程的发生和减轻青少年的沮丧的情绪和隔离。研究探索具有影响力的关键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青少年的发展将大大推进当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显然, 研究采用的回顾的协议可能导致偏见, 扭曲, 遗漏的数据;然而, 样品是有目的地选择限制参与者的时间因为参与, 和研究人员使用情况具体线索和探测最大化数据的准确性。最后, 女性的人数要比男性多参与这研究。未来的研究应该致力于获得一个更全面的理解的两性的发展经验, 和潜在的差异运动在男性和女性的经验。

总之, 本研究的发现和发展心理学以前运动研究通过强调运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在促进青少年的发展。尽管许多研究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这个研究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 但是青少年在运动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促使他们在运动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 2008.

[2] 吴向荣.如何在教学中遵循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J].教学与管理, 2002 (15) .

上一篇:策划编辑的专业素质下一篇:规避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