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就业(共12篇)
消极就业 篇1
摘要:进入新世纪,随着越南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南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但同时,农户土地被大量征用,相当数量的农民失去土地后处于无业、待业,生活得不到保障。为解决对失地农民就业的消极影响,提出政府应该采取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失地农民再就业能力、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等优惠政策,以及推动失地农民再就业等对策。
关键词:越南,城市化,失地农民,就业
一、提出的问题
城市化是必然的过程,它不仅在越南出现而且在世界的各国家,尤其是亚洲的各国家也频频出现。经济发展使得城市化的速度加快。近几年来,越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极大地推动了越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同时,大量的农地面积被征用。从2004 年到目前,按照49 省、市的报告:全国已经被征用的总面积大约为75 万公顷,其中农地占80%,特别是北宁省农地被征用占90%—95%。农地大量缩减,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导致各种消极影响要解决。其中,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就业的消极影响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也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消极影响
(一)土地被大量征用,相当数量的失地农民失业
近年来,征用农地以建筑工业园区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客观必然。发展工业区可造成本地方的劳动者陷入失业的状况[1]。农地是农民生产资料,被征用农地意味着失去生产资料与失去农业工作。按照科学家的预算,平均每公顷被收回的土地会造成10—13 个劳动者失业[2]。尤其是红河平川各省的农业劳动占全国较大的比例,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更成为急促。在红河平川区平均每公顷被收回的农地会造成15.33 个劳动者失业。因此,据预测,在2011—2015 年的阶段中,每年约有5 万以上的农地被征用,这样会导致50 万失地农民为失地而失业[3]。
根据调查,平均全国每工业园区的面积是237 公顷。这么,意味着征用农地转移建筑每工业园区会造成2 400—3 000劳动者被失去农业工作。若农民失地后他们在别的地方没有买到农地以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因为年龄大还是没有非农业技能,等等,而用地企业没有承诺录用,失地农民会很容易陷入失业[4]。
根据太原省劳动年龄内的调查揭示征用土地之前和征用土地之后的就业状况有很大的变动。失地之前稳定工作的人数占76.38%,没有稳定工作的人数占14.22%,还没有工作占9.4%。但被征用土地之后这比例分别是39.27%、44.75%和15.98%。这么,稳定工作的人数减少很多,同时没有稳定工作的人数与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数增加得多。这情况意味着农民失地后再就业的方面正在遇到很多的困难。
(二)失地农民的就业出路狭窄
目前,在越南,农民失地后主要在本地方中小企业,个体经营,发展不同手工产品模式,流入城市就业,但这些就业出路对于失地农民而言都显得非常狭窄。
其一,在企业就业。在用地企业就业。实际上,失去土地的劳动者能够被本地工业园区聘用的只有大约3%—7%,并且主要是小于30 岁的劳动者。对于这些被聘用的劳动者一般只安排一些简单的工作,收入水平很低(有地方一个人一个月的工资只约有700 000—800 00 盾[3]),不能保障生活,劳动时间较长,无法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经过短暂的时间后,这些劳动者往往会自动离职,重新成为失业者。
在其他企业就业。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对于劳动者要求越来越高。各企业通常只承诺录用30岁以下的劳动者,并且要求有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和具备相关职业技术能力。但失地农民中35 岁以上的失地农民占失地农民总数的60%以上,对绝大多数年龄大的失地农民在就业方面来说难度越来越大。再加上失地农民文化程度显示不高,高中毕业只约有25%。这些失地农民的状况对于学习新知识和转移行业的成功可能是比较难的,所以,这些要求对失地农民来说是显得相对较高,因此只有17.8%失地的劳动者能在各企业参加招聘,其余绝大多数不可能在企业就业。
其二,个体经营。对个体经营而言,失地农民的经营启动资本往往是为数不多的征地补偿金,而资金的不足导致失地农民抵抗风险能力低,加之失地农民缺乏先进经营理念和知识,很难由此创造客观的收入[5]。
其三,发展不同手工产品模式。如钩织、藤编、工艺美术等,形成一村一产业。但政府只知道给失地农民培训而没有考虑他们的产品出路和产品原料来源。政府做不到位,失地农民缺乏市场的知识,导致失地农民产生产品之后,他们的产品没有出路,卖不出去或者被商人压价。这种情况,意味着给失地农民在解决就业的方面加添困难。
其四,流入城市就业。根据越南国民经济大学的调查揭示,目前,约有70%的农业劳动者被征用土地后不能再就业,他们只好流入城市就业,其中主要是30 岁以下的劳动者。他们转移到城市找工作,但只能从事一些上货郎,装卸货物,运输等一些不稳定的工作。此外,根据统计,被征用土地的失地农民中,初中毕业以下约占73%,没有得到短期培训占86%[6]。甚至有地方这个比例更低,如:在河内市、河西省、海防省和北宁省得到用地企业培训分别为:0.01%、0.02%、0%、0%,得到政府培训分别为:0.01%、0%、1.2%、0%,失地农民的家庭培训投资分别为:0.9%、0.01%、0.3%和0.09%[7]。这就意味着失地农民在城市就业会给他们带来变故,危险与缺乏稳定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改善,失地农民的就业期望值不断提升,这与现实社会可能提供给他们的就业机会呈现严重脱节的趋势,增加了失地农民就业的难度[8]。再加上失地农民普遍缺乏市场意识,缺乏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再就业意识薄弱,缺乏积极的心态去自谋职业,而过多地寄希望于政府和企业的安置,最终导致在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9]。
三、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对策
(一)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失地农民再就业能力
增强失地农民就业能力是可持续地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在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和职业培训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以发挥非物质性的社会保障对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在美国一些地方,如果申请救济,他们会首先向你愿不愿意接受某种职业的培训。从20 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颁布了许多关于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法令。通过职业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有利于劳动者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问题,成为美国社会保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0]。借鉴这些国家的做法,在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问题中,本国必须重视就业培训机制。
其一,按照失地农民的年龄阶段、文化程度、技能、爱好等特点,结合企业与市场的实际需求,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让失地农民经过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找寻新的就业机会。
其二,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基地。要充分利用公共资源,由劳动保障部门、农业部门等有关部门牵头,以职业教育中心、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为载体,建立培训基地。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支持民办培训机构或者企业直属培训机构参与进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形成订单式的就业培训,满足企业用工需求[11]。
(二)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
对于个体经营,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政府要提供与下岗失业人员同等的就业优惠政策,例如,辅助贷款,税收优惠,提供小额担保货款等,鼓励集中农生产区的规划,集中个体经济发展,各服务行业发展,成立合作社,农民户经济发展,开展中小模型的庄寨等等,创造就业形式多样化,促使不同年龄阶段的劳动者都有就业机会。
(三)制定优惠政策,推动失地农民再就业
本地政府跟用地企业谈判并签订招聘的承诺协议书,要求企业要承诺录用一些已经经过培训的本地劳动者。
征用土地时,如果是集中发展工业园区,地方政府应该保留10%的土地,租借给失地农民作为个体经营基础,引导农户互相结合来成立合作社给工业区提供服务(例如,饮食服务、卖出货物的服务、出租房子等服务行业)以便形成稳定的工作。
对于35 岁以上的失地农民,激励其发展各传统手工、非农业等的行业,如计划钩织、藤编、工艺美术等。但地方政府在制订其行业的培训计划时,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他们产品的市场资料与市场出路。这做法不仅给失地农民解决就业与形成稳定的收入,而且能保留其民族的文化本色。还要激励其发展各辅助行业给工业园区的各企业服务,如收集与处理废弃物、运输货物、供应包装、包装货物等等。
强化促进到海外工作的活动。若需要到海外工作的劳动者会获得100%的职业培训费,外语培训学费,体检费,办护照,签证费并可以获得优惠利息的贷款予以支付到海外工作的必要费用等[12]。
随着增强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对学徒,就业与职业培训的服务中心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的转播的作用,加强给失地农民宣传就业培训政策,资询介绍就业,介绍自主创业的成功模型等,免费帮助他们找工作。
消极就业 篇2
1、有些人说不出哪里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
2、请一定要有自信。你就是一道风景,没必要在别人风景里面仰视。
3、我愿和你白头偕老,若你我能相爱。
4、通往天堂的门早已打开,我的左脚也踏了进去。
5、生活是一种极可怕的苦役。
6、当我流着泪向你说再见,你只是冷漠的向我告别,不感看你的冷漠的眼,心已碎成千片。
7、回忆是我最大的敌人,因为它藏着你对我的温柔。
8、人在悲伤的时候,不管听多么欢乐的曲子,都会止不住流泪。
9、人生没有失败,只有粉碎!
10、你的眼睛,是我永生不会再遇的海。
11、如果等待可以换来奇迹的话,我宁愿等下去,哪怕一年,抑或一生!
12、从蛹破茧而出的瞬间,是撕掉一层皮的痛苦彻心彻肺很多蝴蝶都是在破茧而出的那一刻被痛得死掉了。
13、擦去脸上的泪水,却带不走心中痛楚的感觉。
14、擦肩而过,你我,并不是属于彼此的,无所谓的珍重与再见,无所谓的感受与苦涩已化作尘埃飘过,我们该珍惜现在。
15、扯起嘴角,笑着说我比你们过得都好。
16、牵着我的.手,闭着眼睛走你也不会迷路。
17、梦已逝,心已碎,留下只是在为离开做准备。
18、再灿烂的微笑,敌不过你的一句温柔。
19、淡了,散了,不多,一点就够了,睡了,呼呼中,懂了?是的。
20、就在那一瞬间,我仿佛听见了全世界崩溃的声音。
21、笑只是一个表情,与快乐无关。
22、孩子,你别照了,你照来照去都是猪的样子。
23、要理想不要幻想,要激情不要矫情。凡事知足常乐。
24、我们一直在寻觅,寻觅,那个我们都有的结局。
25、你说你会等我回来,你是等了,()还找了一个人一起等。
26、秋风过,枯叶落,谁许谁的地老天荒。
27、孤独的双眼沉默着,何时才被明亮发现,躲在黑暗角落的我。
28、记忆想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净。
29、生活是在闹街上害的一场久治不愈的头痛病。
30、在这个世界上,和我们共同生存的是满目的罪恶和悲伤。
31、当幸福来敲门的时候,我或许不在家。
32、自暴自弃是一条吸取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的毒蛇。
33、假如有一天我们不在一起了,也要像在一起一样。
34、如果不要我,请离开我,留下,只是继续令我难过。
35、很多时候都是迷茫于自己的生活,找不到更好的理由来让自己不去想些别人认为无关紧要的事情。
36、时光没有教会我任何东西,却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去相信神话。
37、心中虚无,拿捏不定,消极颓废,就是迷茫。
38、憎恨自己和轻视自己是人类特有的疾病。
39、我们哭叫着降生痛苦地生活,失望地死去。
40、无论谁,只要他还活着,你就不能称他是幸福的。
41、不管赢得这世界不是失去它,反正它是个无聊的世界。
42、你的寂寞让我留恋,不小心回头看了你一眼,只有孤单的人会寂寞。
43、我们像是表面上的针,不停的转动,一面转,一面看着时间匆匆离去,却无能为力。
44、那些属于我们的回忆正在缓步凋零,那个刻着我们彼此姓名的夏季逐渐绽开,晕染了浅色的天际。
45、女人,你何苦为难我们这些男人们。
46、没勇气去逃避,发现我只是一个谢幕后的小丑。
47、我没有离你太远,你只要转过身就可以看见我。
48、诺言不过上一种谎言,那是种美丽的欺骗,可就是有人愿意为了它放弃一切。
49、如果不选择堕落,那地狱存在的又有何意义!
50、我们一直在寻觅,寻觅,那个我们都有的结局
51、请允许我尘埃落定,用沉默掩埋了过去。
52、原来和文字沾上边的孩子从来都是不快乐的,他们的快乐象贪玩的小孩,游荡到天光,游荡到天光却还不肯回来
53、现在想想,还是幼儿园好混。
54、早该没心没肺,不用现在撕心裂肺。
怎样消灭消极心理? 篇3
人的情绪有很多种,积极的心理情绪最直接的就是快乐,如果按照程度和对象不同,可以分为舒适、狂喜、爱意、满足感等。但是消极的情绪就多了,除了基本的愤怒、惧怕、厌恶、忧伤之外,还有嫉妒、傲慢、贪心、嘲讽、害羞、愧疚、敌意、蔑视等,而每种情绪也可以按照不同的程度分成很多亚类型,如轻度的惧怕就是焦虑,重度的惧怕就是惊恐。
这些消极情绪大多能在高等动物身上找到痕迹。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些情绪是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而得来的,对个体的生存发展有一定的意义。如愤怒、惧怕和厌恶可以保护个体免受外界一些危险的侵害,让个体远离不洁净或恐怖的刺激。举个小例子便可说明:蛇在自然界中是比较危险的生物,我们的祖先古猿就将这一危险信息写入“本能”中传给后代,所以人见了蛇会感到害怕,这是天性,通常只有受过一定训练或被人示范后才会改变。
在日常生活中,消极情绪通常是指在某种具体行为活动中,由于外界或自身因素而产生的不利于继续完成工作或正常思考的情绪。消极情绪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对学习、工作或生活的态度不端正,产生一种厌倦、忧愁等不良情绪。不过,有时消极心理也会起到积极作用,其工作职能推动人远离“自认为”不好的事物,从而往“自认为”积极的方向前进,可以理解为它将不好的路堵死,让人更明白要走那条“光明伟大正义”的路线。可当消极情绪把你围得无路可走时,问题就出现了。
消极心理为什么会出现
那究竟消极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心理学家阿伦·贝克认为,内心的痛苦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人们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心理工具,被称为“普通常识”,即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问题假设,进行推理后得出结论并验证。
可是人们在评价事物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合理的推断过程,而形成一种“自动化思维”,久而久之成为固定的思维习惯。如果自己不能对此加以反省,则会形成习惯性的错误认知。
另外,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衡量规则”,如果不顾客观现实,一味按照自己的规则,也会产生不良情绪和不适应的感觉。贝克发现,有情绪困难的人倾向于犯一种特有的逻辑错误,他们更习惯于将客观现实向自我贬低的方向歪曲。
杀死“消极”的关键武器
根据苏联心理学家列维托夫的观点:“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三种形态。心理过程是不断变化着的,个性心理是稳固的,而心理状态是介于二者之间。”因此,青少年的消极心理状态是可以矫正的。
“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认为,纠正核心错误观念是对付消极心态的终极武器。在咨询中,专家会把个体的注意力集中在和情绪与行为密切相关的方面,对过去忽略的经验重新加以体验和评价,通过演示、建议或模仿等方式,改变表层的错误观念(如告知菲儿过山车出事故概率极低,拿出大数据来作证),逐步通过语义分析来对其进行驳斥,渐渐引出其与自我概念相关的抽象命题(菲儿会认为自己就是容易出事故的倒霉鬼或是不敢玩刺激游戏的胆小鬼),通过严密的逻辑使人认识到自己对不良后果的估计远远夸大。通过不断练习,逐步让人养成一种积极的思考“习惯”。
青少年朋友可采取以下方法来改善消极心理:
及时调整心态。当遇到消极的情绪时,我们应该学会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的心态正常健康。
学会倾诉。当自己遇到不顺的事情,应该学会向家长、老师、同学倾诉,将自己的不良情绪抒发出来。
让自己静下来。慢慢调节自己对外界的感知。把自己归零,从新的起点开始。
别对着时时刻刻都很消极的人打转。让你的身边都是积极快乐又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吧!你也许会讶异他们的态度怎么这么容易影响到你。
相信自己,“我能行”。对事情说“我不行”,放任消极情绪,都会真的导致失败。别再给自己设限,要给自己加油。
热爱生命,体验大自然。大自然是很奇妙的,当你心情不好时,可以与家人或朋友出去散心旅游,看看大自然中美妙的事物,放松自己的心情。
做感兴趣的事。转移注意力,多接触自己喜欢的事物。比如可以做一些有氧运动,或者读一本正能量的好书,甚至通过睡眠调节身心健康。
让我们的教育“消极消极”一点 篇4
苏南地区一所学校近十年来坚持开展“积极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所谓“积极教育”, 概言之, 就是对教育对象持信任、期待等的正面立场, 努力创设良好的、融洽的、和谐的氛围, 让他们获得和享受积极的、愉快的和幸福的情感体验, 以此不断激发他们的正能量, 促成其茁壮、健康地成长与发展。该校邀我担任课题研究理论指导。在开题论证会上, 我谈到, 要注意处理好“积极教育”和“消极教育”的辩证关系, 适度、适当地以“消极教育”的行为赢得正面、积极的情感体验, 创造“积极教育”的良好成果。一位在全国颇有影响的大学教授对此提出商榷意见, 他认为, 不能因为国外有“积极教育”的概念及理念, 就据此提出“消极教育”的说法, 并作为前者的“反义词”或对立面。
这位教授显然误解了我的意思:“消极教育”一说不是我臆造出来的, 它是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提倡自然教育所使用的专门名词。在《爱弥尔》中, 卢梭说:“我们身体的各种器官是我们用来获取知识的工具, 在用它们获取知识之前, 一切旨在促使它们趋于完善的教育, 我皆称之为消极教育。”他主张设法避免环境上的不良影响, 让儿童在自然环境中自然成长, 而不要教会儿童多少东西;认为儿童时期“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 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主张实施感性教育, 反对洛克“用理性去教育孩子”的观点;强调不要揠苗助长, 而要顺应儿童天性, 使之切合儿童身心发展水平, 等等。“消极教育”的英文为negative education, 而negative的中文意思就是“消极的”, 译者用的是直译, 而非意译。由此, 我们确乎没有必要“为尊者讳”:卢梭所倡导的就是“消极的教育”, 而不是别的什么。
在人们一般理解中, “积极”是好的, “消极”则是不好的、坏的;相应的, “消极教育”就成了一种“不好的教育”, 这样理解有望文生义之嫌。“消极”未必就坏, 就像“积极”未必就好。我们还可以举出两个例子佐证:一是“消极 (或积极) 修辞”, 一是“消极 (或积极) 自由”。这两种修辞或两种自由都有作用, 都有价值, 不可或缺;甚至还有一种情形, “消极”有时比“积极”更有必要, 或更为重要。这里仅以“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为例, 要言之, 它们分别指“人们不做 (或做) 某些事情的自由”, 依照一种政治哲学观点, 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 “不做的自由”往往比“做的自由”更为难能, 也更为可贵。可见, “消极教育”与“积极教育”并非相互悖反, 格格不入, 而是彼此渗透, 相得益彰的。也可见, “消极教育”处于这位学者的认知盲区, 这并不要紧, 事实上, 没有一个人全知全能;要紧的是, 在当下这个不免急功近利的社会里, 人们所践行的教育常常太过“积极”, 每每难以消停下来——似乎忘了 (或者不愿意记得、提起和关注) , 教育就像某种生命体一样, 也需要张弛互济, 需要平和淡定, 需要休养生息, 需要细水长流, 需要“悠着点儿”。一言以蔽之, 需要“消极”一些。当下教育有许多东西可以也应当缓行, 而“消极”一点的教育心态、教育言行、教育制度、教育生态等却宜急不宜缓;或者说, 对于教育的适度、适当的“消极”, 对于“消极教育”, 我们倒应该“积极”一点, 主动一些, 努力付诸实践, 争取有所作为。这样一来, 百弊丛生的当下教育或许才有可能祛邪返正, 逐渐回到它应有的状态之中。
二
人们普遍喜欢和钟情于“积极”。对“当下教育未免过于‘积极’”一类的说法和认识, 有人或许不以为然。如果我们把“积极”换作“过度”, 说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过度教育”的情形, 想必大多人将颔首赞同。这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谁都知道, 它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林林总总的问题最为典型也最为集中的表现, 并且还是这些问题的症结和根源所在。我们毋须列出若干具体个例,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不胜枚举, 充斥于教育生活的时时处处。我尝试着对诸如此类的例子进行概括, 大致把它们归纳为如下几类现象:
第一类, 把儿童学习起步的时间无限地往前推进。扯起“赢在起点”旗帜的各种早教班满足了许多家长“虚热”的教子心愿, 却让孩子渐渐远离了应有的童真、童情和童趣。
第二类, 把明天的事情挪到今天做。“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其中的顽症之一。还有,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师操之过急, 赶时间, 拼速度, 缺少应有的教育等待, 让很多学生“赶不上趟”。教师煮了一锅“夹生饭”, 学生则囫囵吞枣, 他们也因而对学习渐生厌恶之情, 缺少兴趣, 缺乏后劲。
第三类, 把教学 (或学习) 的深度作无谓的加大。各科似乎都要培养无数个学科专家, 其实大多数学科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只需有所了解, 略加掌握, 而我们的教育偏偏不满足于此, 都要求和迫使学生不断涉足和进入较深、较难的地方, 结果使他们耗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而获得一些终究无用的“惰性知识” (怀特海语) 。
第四类, 把学生当作“小圣人”来“形塑”。有一位教育大家提出要控制“三闲”, 这“三闲”即闲话、闲事、闲思, 其影响甚大。他所实施的教育或许是成功的, 但这一教育思想却有很大的局限性, 我们绝不能无条件地加以推行。事实上, 成人都不可能像精密机器那样进行极为精准、没有半点差池的运转, 又遑论儿童。再何况, 正像吕型伟先生所言, “胡思乱想是奇思妙想的孪生兄弟”, 一个从来与“三闲”无缘, 不做任何“胡思乱想”的孩子, 怎能期望他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
第五类, 把不该自己负责的事情抓到掌心, “越俎代庖”。这里专指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官员。一句“像抓经济一样地抓教育”的说词, 就赋予他们自己对学校教育行为任加干涉的权力, 从而使一些学校、不少校长头上有了“紧箍咒”, 而学校或校长又把压力放大并转嫁到师生的头上。
我们的教育确实过于“积极”, 使受教育、受管理者应有的空间变得窄化, 应有的自由受到褫夺, 应有的成长遭到压抑, 应有的发展日益萎缩。如此“积极”的教育是不能使学生享有正面的、积极的情感体验的, 也自然不是我们所期待和追求的“积极教育”。
三
人们常说, 教育是“朝阳事业”, 这一隐喻有着一层内涵:教育应该是带来光明、给人希望、催人奋进的。毫无疑问, 这些都是积极的情感体验, 也因而, 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原本就应该是“积极教育”。而这样的教育根本无法通过过分积极 (急于求成、涸泽而渔、杀鸡取卵式) 的教育行为来实现。在上述情形还客观和普遍存在的现实面前, 当务之急是让我们的教育“消极”一点。唯有如此, 受教育或受管理者才得以喘息, 才能自由一点、快乐一些, 也才会拥有海阔天空般的发展空间与理想情怀。
那么, 我们的教育怎样才能“消极”一点呢?在此, 我略陈陋见, 权作抛砖:
其一, 从我们的老祖宗那里学习教育思想的智慧。无妨读读老子的《道德经》, 他说,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道尽了以无为求有为、以消极达积极的教育辩证法, 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育宝典;无妨读读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作者借郭橐驼批评一些种树人的话语 (“爱之太恩, 忧之太勤……”) 来抨击貌似勤政、实则扰民的官场弊病, 对此, 我如是解读:文章表层说的是种树, 中层说的是社会管理, 深层说的则关乎人性、人的教育问题, 完全可以视为“消极教育”主题的名篇佳什。
其二, 从国家的政治改革那里汲取教育变革的力量。我们国家长期处于“大政府, 小社会”的状态之中, 新一届政府决意转变自身职能, 把不该自己管的事情、不该自己运作的权力赋予社会, 交给市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教育管理者乃至一线教师, 也要努力学会“简政放权”, 给学校和教师更多的自由天地,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利。唯有解放, 才能发展。
其三, 从删繁就简的“减法”那里开拓教育“加法”的空间。隋人王道在《止学》一文中说, “大智知止”。是的, 我们常常只知言, 不知默;只知为, 不知休;只知行, 不知止。其实, 也如古人所言, “大象希形, 大音希声”, 教育也有“少说为妙”、少做更好的时候。以教学为例, 我们要更多虑及儿童的接受心理, 尽可能减少、废止一些多余的、无关紧要的甚或说还不如不说、做还不如不做的话语、事情和环节, 为学生腾出更多一点闲暇、更大一片余地。如此, 我们才能离“消极教育”靠近一点, 向“积极教育”迈进一步;也才能耳闻学生的欢快歌声, 目睹儿童的茁壮拔节……
调控教师消极心态 篇5
在教学中,教师总是带着不同的心态进入课堂。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消极的心态,对师生都产生不良的影响,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下面就是教师消极心态的调控,作些具体论述:
一、松弛“紧张心态”
由于教师储备不足,缺乏经验,怕讲不深,往往引起“紧张心态”。这种心态一旦带入课堂,教师就有心慌意乱之感,教学程序就可能发生混乱,造成课堂失控。因为紧张,课堂应有的和谐就会遭到破坏。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年轻教师,在板书课题时出现错误,学生在下面就开始议论起来。显然这种现象是由于紧张导致的。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必须稳定情绪,努力松弛紧张心态,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二、平抑“激动心态”
教师产生“激动心态”,从心理的角度看,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作为语文教师,备课时往往为名家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感人的艺术形象所陶醉而心情激动,这也是语文教师课前一种常见的特有的现象。教师在课前不做适当的调整,在感情的漩涡中不能冲出来,那么在课中就会出现心态失衡,甚至理智失控现象。如同演员演戏时完全进入角色,有时不能自拔。当然,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感情,“麻木不仁”,语文教学就不能成为一个融合性载体,也会引起学生反馈系统的失误和困顿。例如,有位教师在讲《背影》时,多次出现“眼泪又来了”的现象,结果,学生反而觉得好笑。因此,具有此种心态的教师,在课前课中都要作出平抑激动心态准备,保持理智和冷静的头脑,恰到好处地控制感情的闸门。
三、遏制“急躁心态”
因学生素质或班级基础差,或因偶发事件,往往会引起教师“急躁心态”的产生,因为急躁,必然心烦意乱,影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导致“顾此失彼”或“满堂灌”等现象发生;教师心急如焚,学生无动于衷;教师滔滔不绝,学生不着皮毛。有时教师提一二个问题,学生回答不上,于是教师就全包了。学生反馈过程中的“审美欲”和“表现欲”无法实现,教与学不能有机融合,甚至出现断层。教者辛辛苦苦,学者随随便便,到头来事倍功半。所以说,教师的“急躁心态”是课堂教学之大弊,不遏止会给课堂教学效益造成严重影响。一旦发生“急躁心态”,教师要马上理智的克服自己,迅速调整心绪,努力做到“和谐、舒展”,切不可“感情用事”。
四、排遣“烦闷心态”
中美邻三角:消极稳定? 篇6
从“重返”走向“重塑”
自2009年奥巴马政府上台至今,美国的亚太战略可谓演奏了一出“重返三部曲”。
第一乐章是“宣示2009”。奥巴马政府一上台,便自称美国首任“太平洋总统”,并高调宣扬亚太对美国21世纪全球领导地位的极端重要性。国务卿希拉里首次出访就选择东亚,迅速对中美关系做出“积极合作全面”新定位,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开启与缅甸对话进程,为美国调整亚太战略做足了舆论准备和政治姿态。如果用希拉里的话来概括2009年美国的亚太战略,那就是宣告“美国回来了”。
第二乐章是“介入2010”。在重振美欧关系、重启美俄关系、重温美国与伊斯兰关系的基础上,2010年的奥巴马政府开始有步骤地推进重返亚太的具体动作。比如说,利用“天安”号事件强化美韩军事同盟,利用钓鱼岛之争重申对日安全承诺,公开介入南海划界争端,拉拢越南、印尼等东盟大国,主办美国与东盟领导人峰会,宣布加入东亚峰会,积极参与和塑造区域合作。通过适时抓住偶发事件、利用地区深层矛盾、迎合各国制衡心理,美国成功介入亚太地区事务中。
第三乐章则是“夯实2011”。2011年美国的亚太战略重点是查遗补漏,全面推进。派出高规格、大规模代表团参加“南太岛国论坛”,加强对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公关力度,弥补美国在该地区“边缘地带”的政治短板,实现对地区影响力的全覆盖;利用主持APEC峰会之机,大力推动区域合作的机制化改革,补足长期存在的经济短板。同时,在军事上继续推出一系列组合拳,把优势做大。
可以说,到2011年底,以APEC峰会结束为标志,美国“重返亚太”的目标已经基本完成。如无意外,2012年美国的亚太战略的目标与重点,将从“重返”走向“重塑”。按照美国政府及战略界公开透露的战略构想以及种种已经付诸实施的实际动作,美国下一步对亚太秩序的重塑可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军事方面:2012年及未来的阶段性重点很可能是推进驻亚太各军种的整合以及不同双边同盟的整合。未来几年,军费吃紧将是美国面临的最直接问题。怎样才能少花钱多办事?思路有两个:一是尽快落实“空海一体战”等新式作战理念,通过深度整合海陆空各军种,节约军事资源,提高作战效率,放大军事能力,确保地区优势;二是积极调整双边军事同盟,让盟国承担更多责任,逐步把相互平行的双边同盟打造为以美为轴的轮毂状安全体系。这些工作不容易,但从各种迹象看,美国很希望实现这一目标。
政治方面:进一步推进三边和多边对话与合作,或许会成为2012年美国对亚洲各国工作的重要目标。其特点可能会延续美国在利比亚问题上的套路:顺势而为、幕后指挥。一是顺应各国希望全面交往、多点平衡的心理,拉拢更多地区国家向美靠拢,引导这些国家的思想认识、战略思维和政策规划;二是幕后指挥调度,推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这些传统盟友冲锋在前,倡导建立“美日+X”的模式、“美澳+X”等模式的三边或多边对话与协调机制,分层次、分批次地把印度、越南、印尼等国家拉入美国主导的政治框架之中,牵引地区秩序向对美有利方向发展。
经济方面:伴随2012年总统大选进入白热化阶段,能不能把经济搞上去、把失业搞下来,是决定奥巴马能否连任的关键。按此思路,在循序改造亚太地区经济秩序的同时,加大对亚洲各国出口,深挖亚太地区经济机遇,恐怕也会成为2012年奥巴马政府亚太战略的另一紧迫任务。
中美邻三角构成 “消极稳定”
美国的亚太逐步从“重返”升级到“重塑”,是不是意味着美国将最终成为亚太的绝对主导性力量、亚洲将出现对美一边倒的态势呢?倒也未必。
由于美国的战略利益并非仅在亚太一处,其他地区难免牵扯精力,加之手头吃紧,所以美国在亚太布局不可能排山倒海、一切遂愿。中国经过多年经营,不仅已在亚太周边站稳脚跟,而且独具崛起效应、主场优势和经济优势,虽然全球地位不及美国,但对亚太绝对举足轻重。而作为独特的第三方,亚洲各国的共同特质就在于希望中美共存而不共治,安全上可以向美国靠拢,经济上可以同中国合作,同时得利于两家。照此逻辑,2012年,尽管美国国会进一步加大亚太战略投入,但中国的地区作用并不会被显著削弱,亚太各国不会仓促选边站队,而是会巧妙地在中美之间搞好平衡,中美邻三角关系基本面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这一三角关系当然有明显的消极效应。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谁都感觉不安全,并容易放大矛盾。比如,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依赖和区域一体化不断深化,美国一直担心被“边缘化”;而美国对亚太重返和重塑的诸多动作,又让中国感到不适。再如,美国与亚太盟友强化安全纽带,令中国对周边安全更加敏感;而中国某种程度的应激性反应,又可能成为美国与亚洲国家进一步“抱团”的理由。在这种互动中,防守行为可能被视作进攻性的,每一方都有较强的“受害者”心态,都对别国心里没底,并倾向于从最坏前景出发制定对策,在处理热点难点问题时“宁左勿右”,亚太安全陷入恶性循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这种态势不招人喜欢,但这种三角态势的存在既是必然的,也将是长期的。
一方面,各国之所以普遍在安全上倚重美国,是由美国的军事保障力和全球地位决定的。美国在军事上长期的、明显的优势地位,将确保其亚太安全提供者的地位;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地区大国,短期内均无力为整个地区提供安全保证。对亚洲国家而言,在相当时间内,无论是在安全上试图脱美自立还是与美对抗,都将面临困难。
另一方面,各国之所以在经济上倚重中国,则是由中国的经济带动力和主场地位决定的。中国已成为很多亚洲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并且还在继续释放对周边经济的强大带动潜力。在这种情况下,谁也不甘错过近在咫尺的经济快车。只要中国经济不出问题,中国自己不犯错误,周边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将长期持续。
总而言之,中美邻三角关系的这种基本态势具有客观性和长期性。中美两国在亚太将各具优势、各有短板,一时间谁也没法替代对方。这意味着,短中期内,亚太格局将有几个“不变”:一是中美实力构成迥异、但影响旗鼓相当的局面不会变;二是亚太格局靠美国军事保障力和中国经济带动力“双引擎”牵引前行的局面不会变;三是亚洲国家普遍经济上倚中、安全上靠美的两面下注型战略取向不会变,原来靠近中国多一些的可能会向美靠拢一些,原来贴美国更近的国家也会琢磨如何同步提升对华关系。由是观之,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亚太格局至少已构成一种“消极稳定”。
之所以是“消极稳定”而非“积极稳定”,主要差在两块:一是中美之间的敏感关系如何发展仍存变数,两个“引擎”能不能协同工作还不好说;二是各方之间明显缺乏互信,并越发成为制约地区稳定与发展的障碍。由是观之,中国当前和今后的任务,似乎并非立刻扭转这种态势,而是应尊重并顺应这一客观现实,立足“消极稳定”,积极争取“积极稳定”。
构建“命运共同体”
就立足“消极稳定”争取“积极稳定”而言,2011年中国在亚太博弈中对美国和周边国家采取的克制和怀柔策略是对路的,是“韬光养晦”落到实处的表现。不仅避免了火上浇油、授人以柄,利益上并未遭受实质性的损失,而且也有力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
课堂生活的消极特征 篇7
一、传道有余而解惑不足
耳闻几位教师的课堂讲授,思维清晰而流畅,条理明确而通达,表述正确而详尽,将知识的生成、要素、构架与功能陈述得明明白白,阐释得干干脆脆,专业水准有目共睹,讲授能力可圈可点。陈述有条理、讲解很分明的课堂呈现于世人面前,莫说众人无话可说,就连学困生的家长听完课后,也无法埋怨老师,而只能责怪自己的孩子愚钝笨拙。
如果说,上述表现只是课堂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接下来教师在此基础上,通过有序的提问、质询、讨论、演算、练习等方式来验证学生对所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便发现认知思路、角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作以弥补纠偏,确保知识得以迁移、心智得以启迪、技能得以训练,这样的课堂自然是道有所悟、理有所明、知有所获。但现实却不然,几位教师将重心和精力全都放在了讲授的一端,而讲后必要的查缺补漏、疑惑解答、障碍扫除、个别辅导等重要教学环节却被忽视和淡漠了。因此,教师辛苦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的真实缘由,大概与此不无关联。
课本,在教师眼中,实在是算不得什么,因其鲜有超出教师专业领域;可在学生心里,就算得上一座大山了,因其大多超出了学生认知范围。课堂的使命与目标,主要是判断与检验学生是否学会与会学,而非教师讲授讲述得通畅与精彩。课堂上能将知识之“道”“传”得清晰明确,确属教师的分内之责任,但能将学生学习之“惑”解得通透圆满,才是教师的能力之奇葩。这既是课堂的神圣之妙与教学的艰难之巅,也是课堂的核心所在。
二、自信有余而信他不足
几次听完教师授课,不禁为教师的充分自信而慨叹不已:备课充足而详实,设计缜密而完整,教具丰富而多样,课件清晰而精美。如果此时把讲台换成为舞台,教师变成了演员,我坚信,这样准备丰沛、信心丰盈、表现丰美的展示,一定会赢得观众的喝采与掌声。因为剧场的法则是:以演员自身的充盈自信精神与演艺水平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而从不考虑观众通过节目观赏是否掌握了某种演技能力。
教师课堂有自信,本是一件好事儿。但凡事不可过度。如果课堂上教师自信的张力过了头,蜕变成了强势与强悍,惟我是从,惟我是听,那对于学生学习的进展与信心的培植来说,无疑是一场霜冷与冰冻。如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的一些内容,学生自己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思考与相互交流轻松搞定,教师大可不必从头到尾讲述一遍。进入课堂之前的学生,大脑并非空白,眼睛并非遮蔽,心中并非无梦。如果教师能够多一分理解与信任,将一些浅显简单的学习任务放手交给学生课余习得,课堂上与学生一道奋力攻克深奥复杂的关山险阻,课堂教学效率的改善与提升是不言而喻的。
课堂教学一个最不易觉察而又最致命的现象是:上课前,学生不知道本节课自己要学什么、要做什么。这个现象呈现出的遗憾至少有三:一是教师不相信学生的学习信心与能力,因而也就不预先给学生设计学习内容与要求;二是教师不懂得教学的内在精髓与核心使命是“教”学生会“学”的教育原理,不知“学”才是根本目的,反误将工具的“教”当作了教育目的;三是不知优质高效的课堂是激发学习活力、化解认知障碍、交流方法体会、检验学习成效的多方多向互动与验证过程,而绝非简单强势的单向输出。
三、刚正有余而情趣不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一个倡导已久的教师理想标杆。在观课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这一标杆的感染性与影响力。教师的普通话说得正确而流利,粉笔字写得规范而流畅,教风仪态端庄而大方,学习要求明确而简洁,课堂纪律严肃而不拘。但就观察到的教师课堂上的精神态度、教学用语、专业呈现、人格情操等方面的表现,与“学高身正”的标准相差还是很远。
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学严肃、要求严明,的确是个好气象,学生有范可学,有规可依,当然值得肯定与旌彰。但同时还须清醒地明白:人说到内心深处,流淌的还是情感的血液。尽管客观的知性与理性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元素,但温柔和合的人性与感性依旧是人类个体本能恒久的需求与呼唤。假如因为强调前者而忽视淡漠了后者,易使课堂陷入生硬乏味、冰冷无情、令人生厌的境地。严肃严格教学固然是教师的应尽职责,但课堂情趣的营造开发,更是教师努力修持的教育智慧。而只有当“学高身正”与“才茂艺强”的教师出现在课堂之中,严肃严格而又情趣盎然的课堂教学方能产生。
四、真诚有余而文化不足
无论是语文、英语、美术课亦或数学、科学、音乐课,虽然课程的学理结构与内涵功能迥然不同,但教师的态度与精神是无所保留、热情真诚的。在字词的解读、事例的剖析、单词的使用、公式的讲解、音符的认知、线条的勾勒等基础环节方面,谆谆教诲、殷殷叮咛是教师一贯的风范;课堂秩序井然、教学进展有序、学习节奏适度也体现出教师认真负责的精神。如果单从课堂秩序与教学态度方面考量教师,还真地难以挑出个“刺”来。
但有一个核心立场决然不能放弃或替代:“真诚”只能算是构建好课堂的一个前提,而绝非好课堂的全部。一个好课堂的内容,应当是充盈着浓浓的文化内涵,洋溢着殷殷的文化气息,弥漫着厚厚的文化味道。因为学校的使命说到底,是要传承文化的。一个教师精神再虔诚、心意再真诚、态度再认真,如果自己脑中空洞、腹中空虚,势必导致课堂的空洞与空虚,最终的恶果自然是学生的空洞与空虚。万分可惜的是,在真诚方面挑不出“刺”来的课堂,在文化的展示与传承方面,却已“荆棘丛生”了。
美国落杉矶霍伯特小学教师雷夫·艾斯奎斯,30年来一直在霍伯特小学五年级任教。他不仅教数学与自然课,还教阅读与历史课。雷夫的课堂,文化的成分很多、很浓、很强。课上,他不仅引领学生探索数学、自然、文学与历史的知识奥秘,同时,他还教学生学音乐、弹吉他,给学生开出了文学名著书单与经典电影篇目,尤其组织班上学生自导自编自演的莎士比亚戏剧,更是誉满全美与英伦。在这样丰富而美雅的文化中求知并濡染,学生焉能不成!
消极修辞教学问题刍议 篇8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早就指出:“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是为着情和意, 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合的一种努力。”[1]很遗憾, 这种观念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尤其在汉语教学中, 长期以来, 修辞的学习更多地停留在辞格学习的狭小圈子里。虽然修辞学界对这个问题早有所知, 但新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及时引入现代汉语教学,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一、中学语文修辞教学现状
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 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在口头谓之语, 在书面谓之文, 合起来称之为“语文”。中学开设的语文课, 是一门特殊的工具课。语文教学的职责应该是:努力培养和提高现代语文能力。要使中学生具有现代语文能力, 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十分重视修辞方面的内容。但从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所反映的情况来看, 这一问题处理的并不理想。
首先, 从教材的编写上, 建国以来, 国家教育部门曾两次制定汉语法教学大纲 (1985年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体系》, 1981年的《中国教学法体系提要》) , 却从未拟定过有关修辞的教学大纲, 中学语文修辞教学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其次, 修辞教学的重点不明确。修辞格的讲解往往依赖教参。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对修辞应该如何教, 教学达到什么目标, 是没有标准的。由于没有教学大纲, 许多中学语文教师修辞教学的重点不够明确, 认为初中语文课本常见的修辞格, 就是中学修辞教学的重点。教完了书中所涉及的修辞格, 就算是抓住了修辞教学重点, 完成了中学修辞教学任务了。实际上早在1931年陈望道先生就提出修辞分两大部分: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 修辞格属于积极修辞, 是修辞的一部分。还有许多的中学语文教师都依赖教师教学参考书这个拐棍儿来讲修辞, 缺乏对中学语文课文中修辞现象实例作深入的分析、研究。这样就势必出现了“教参”怎么说, 教师就跟着怎么讲, 限制了教师的主动性教学, 抑制了学生学习修辞的兴趣。修辞知识的学习最终是为了应用, 无论是书面表达, 还是口头表达, 我们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 都是在进行修辞活动, 是否可以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引人“消极修辞”的概念,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修辞现象的两大分野之一, 也是语言表达的两种方法之一, 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是相对的。
二、消极修辞在作品中的运用
消极修辞, 也称“规范修辞”。它多和抽象思维相联系, 强调词、概念的抽象性、概括性和精确性。重在叙事以及状物达意的正确和明白, 由此相应地要求语言本身的规范和健康。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指出:“注意在消极方面, 使当时所要表达的表达得极明白, 没有丝毫的模糊, 也没有丝毫的歧解。这种修辞大体是抽象的、概念的, 以明确、通顺、平均、稳密等顾念事理的条件, 作为修辞上的必要条项。”
中学的许多课文中, 消极修辞的语言现象是随处可见的。从词语修辞的角度看, 《竞选州长》写到“吐温先生”因竞选州长而遭到莫名其妙的诽谤和攻击时, 词语的精妙搭配构成了强烈的讽刺艺术:“九个刚学走路的小孩子, 包括各种肤色, 带着各种穷形怪相”, “在一个公开的集会上闯到讲台上来, 抱住我的腿, 叫我爸爸”。私生子有“九个”之多, 本已令人忍俊不禁, “各种肤色”也令人难以置信, 竟然都是“刚学走路的小孩子”, 又在“公开的集会上”“闯到讲台上”岂不令人捧腹大笑?预谋者旨在“揭露”“我”是一个淫荡的色鬼, 可是读者却立即可以品味出预谋者的利令智昏, 荒乎其唐。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 除了作者匠心独到之外, 题材的选择极其巧妙, 情节结构的安排完整严密, 词语的选择和搭配又十分注重, 应属于比较典型的消极修辞。
再如鲁迅《药》中写刑场交易:“黑的人便抢过灯笼, 一把扯下纸罩, 裹了馒头, 塞与老栓, 一手抓过洋钱, 捏一捏, 转身去了。”倘若把前六个动词分别易而为“拿”“剥”“包”“交”“要”“摸”, 语法上并无毛病, 但词义不准确, 修辞效果也相差太远, 因为这改动后的六个动词不足以显示刽子手的残暴、凶狠、粗俗、贪婪。这是用词的准确、鲜明、生动、简练。
句式的选择和搭配的使用, 如:“‘一手交钱, 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 站在老栓面前, 眼光正像两把刀, 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鲁迅《药》) (这是短句的使用, 通俗、简练, 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再如:“蜜蜂是画家的爱物, 我却总不大喜欢。”“可是从此以后, 每逢看到蜜蜂, 感情上疙疙瘩瘩的, 总不怎么舒服。” (杨朔《荔枝蜜》) 前句中“总不大喜欢”比“总有些讨厌”语气要轻些;后句中“不怎么舒服”也比“总有些难受”平和委婉。 (这是肯定句与否定句的使用, 虽然都可以表达相同的语意, 却往往有语气轻重之分。) 实际上中学每一位语文教师每天在课堂上都在进行字、词、句教学, 这些字, 词、句的教学恰恰是消极修辞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明确的提出消极修辞的概念, 让学生们在理解课文中字、词、句所起作用的同时了解一些消极修辞的知识, 为将来大学学习打下一定的修辞基础, 同时, 可以提高现实生活语言的交际能力和写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修辞的兴趣。
三、重视语文的消极修辞教学
积极修辞, 特指经过长期修辞实践而形成的固定而公认的修辞格。这种格式有相对独立性, 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有语言标志 (或声音, 或结构形式) , 它与其他表现格式有别。辞格是在言语活动中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特定类聚系统的模式。[2]以上是传统修辞学对辞格的基本看法。
目前, 中学语文修辞教学过于注重训练修辞格的判断, 常常为一个句子究竟使用了什么修辞格争论不休、囿于此中, 而忽略了对学生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消极修辞能力的培养。笔者通过对高中语文新旧教材对比, 发现《荷塘月色》一文课后设计题对于句 (1) “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句 (2)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所采用的修辞手法的意见是不一致的。旧教材 (2000年3月第2版, 2002年5月成都第2次印刷) 课后设计题为:“课文描绘景物, 运用了通感方法……”;新教材 (2003年6月第1版, 2003年6月第1次印刷) 课后设计题为:“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笔者参阅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编辑室策划编辑,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双色解》认为:恰当。这两个比喻都兼用了通感的表现手法……秦旭卿先生在其《论通感———兼论修辞的心理基础》一文中, 认为通感不是一种修辞手法。秦旭卿先生则认为应将句 (1) (2) 归入比喻修辞手法, 这种争论的结果对中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到底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呢?
陈望道先生指出:“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 “是调整语词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其目的是追求“意与言会, 言遂意遣”这种语言使用的“极致”[3]。足见修辞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现在, 《语文高考说明》也对语言表达提出两点要求,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方法。这两条都是属于修辞范畴的。简明、连贯、得体, 属于消极修辞的范畴, 达到规范、明确, 否则就是有毛病了。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属积极修辞, 要求达到形象生动。
笔者认为必须改变以修辞格为主的教学变成以实用修辞为主的教学, 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在现实生活的积累中, 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了解实用修辞的魅力, 使之变成文化、修养、素质、艺术欣赏的学习, 实现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合的目的。那么, 我们不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尝试如下的做法:
调语音: (音响和谐、双声叠韵、声音回环、音节匀称) “怅辽阔,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4]“柴达木的天空是明亮的。茫茫似海的盆地里, 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 象鹅绒般轻轻地漂流着。”[5]“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我们想, 在晚霞灿烂的夕阳西下的时候, 或在曙红色的黎明带着紫黑色的云片从东方升起的时候, 或者银白色的月亮朦朦胧胧地映照着在这平静的夜海滩上的时候, 或那样的朦朦细雨, 像轻烟薄雾似的笼罩着这些海上的辟峰的时候, 那些景色的变幻, 是会十分迷人的。”[6]
炼语词: (配合适当、词语简洁) 如《红楼梦》第三回, 同是写大家闺秀出场, 选用的词语不同, 从而显示出人物身份、地位以及个性的差异。迎春、探春、惜春出场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环, 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7]写王熙凤出场时, 则是“一群媳妇丫环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一群”与“三个”并“五六个”不同, “围拥”与“簇拥”也差异明显。写王熙凤既讨好林黛玉也讨好贾母时, 语言简练, 效果理想:“这通身的气派, 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 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一个“嫡亲”, 既使黛玉无可挑剔, 又使喜欢听恭维话的贾府“老祖宗”顿时心花怒放。
还有轻声、儿话、音变、声调、格律、句式、色彩、语体, 等等。汉语修辞是博大精深的学科, 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应用的广泛性、文化性、优美性等十分明显的特点, 正是由于这种突出的特性, 它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古今的各个时代得以充分的体现。然而往往由于忽视汉语的修辞教学, 导致了片面的认为只要会说话, 会写文章, 大量使用修辞格, 并且做到文通字顺就可以了, 如此方法的修辞教学是必须纠正的。
参考文献
[1][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2]秦旭卿先生.《论通感——兼论修辞的心理基础》
[4][5][6]宋振华.现代汉语修辞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职校生消极心理及对策 篇9
通过对我校1264名学生在焦虑、抑郁、逆反、嫉妒、自卑五种消极心理的问卷调查和研究, 试析其成因及教育对策。
一、压抑感带来焦虑心理
据调查结果显示, 职校生的焦虑心理呈中上水平。职校生由于没有升入普通高中, 失去了上普通类大学的机会。加之职校生就业渠道虽然较宽, 但职业含金量较低, 部分学生对自身状态和个人前途产生疑虑, 时常心事重重, 失去应有的欢笑和青春活力, 处于一种压抑和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之中。面临实习与就业的职校生, 因为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就业, 所以焦虑水平更高。
如何克服学生的焦虑心理呢?首先, 要让学生认识到“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的道理, 升学并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 要以顽强的意志依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人生轨迹。其次, 让他们立足本专业, 拓宽知识基础, 切实增强实践技能水平, 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找出自己的突破口。再次, 对学生加强目的性教育, 培养学生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学习的主动学习态度。
二、孤独感带来抑郁心理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 职校生的抑郁呈中等水平, 处在学制中间期的职校生有偏高趋势。首先, 这与未成年人心理上的“封闭性”有关, 他们渴望得到亲近的成年人, 特别是老师、父母的承认和理解, 又不愿向父辈成年人敞开心扉, 封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长期的孤独和忧伤便会沉淀成对人生意义的消极否定。其次, 入学初期教师尤其是班主任, 为了解学生家庭生活、个性品质、兴趣爱好等内容, 与学生谈心次数较为频繁, 学生易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毕业前期, 因学生即将毕业, 班主任在择业观、心理调适、耐挫力等方面跟他们沟通较多, 因此这两个阶段学生抑郁情绪相对较弱。而中间期教师及班主任往往忽视思想教育, 致使部分学生都有“人生无意义”“活着好累”的感觉。调查还表明, 各年级男生抑郁水平比女生高。由于各职校多实行品德量化考核, 男生扣分往往高于女生, 受到的否定评价也多于女生, 所以他们会比女生表现出更多的不安、郁闷。此外, 女生比男生更易发泄情绪, 善于诉说。
对学生的抑郁心理, 可采取如下对策。首先, 教师要与他们多交流谈心,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烦恼, 学会消除烦恼的各种方法, 如移情、参加运动、与人交流等。其次, 要在感情上接近他们, 从正面燃起他们生活的勇气和热情, 帮助他们建立社会、班集体和家庭的责任感, 让责任感化解其消极思想。
三、成人感带来逆反心理
研究表明, 职校生的逆反情绪呈中上水平, 而其中男生相比女生逆反情绪更强。其原因是此时期正处于学生心理发展的突变期。他们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增强, 力图摆脱对父辈的依附, 倾向于独立自主;对事物经常持否定态度, 有时表现为极端消极抵触, 常产生生理与心理之间、心理与心理发展之间、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思想观点与上代人的观点之间的矛盾, 也表现出对社会某些不良现状不满等心理反应。
要矫正学生的逆反心理, 首先,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对于学生的独立要求, 教师要满足他们的这种“优势需要”, 当他们的愿望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满足后, 他们就会产生自爱、自信的情绪体验, 感受到自我价值。其次, 教育学生辩证地认识社会、家庭、学校, 正确处理身边的人与事。班主任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 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 加强正面引导, 促使逆反心理向良性心理转化和发展。再次, 发挥集体作用, 让学生自我教育。充分利用集体这个受教育者重要的“影响源”, 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正确认识自我, 通过相互交流与帮助, 共同提高, 产生“共生效应”。
四、竞争感带来嫉妒心理
黑格尔说:“嫉妒是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职校生的嫉妒情绪呈中间水平, 班干部之间、优等生之间的嫉妒比例相对偏高。其原因在于:首先, 青少年都有一定程度的争强好胜心, 而班干部、优等生尤甚。他们不愿看到别人的进步或成功, 认为别人优秀就意味着自己低下。其次, 嫉妒者本人心胸狭窄, 不容人。比如有的优等生、班干部认为只有自己表现好, 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荣誉非我莫属。一旦事与愿违, 就迁怒于他人, 忌恨不满。再次, 嫉妒中混合着竞争意识, 往往产生在有利害关系的学生之间。
正如培根所言:“什么都想比别人强的人最易产生嫉妒心理。”如何改善学生的嫉妒心理?首先, 应加强对学生思想修养的培养,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加强集体教育, 使其从狭隘的“小我”中解放出来;加强学生的性格塑造, 克服其性格弱点, 用宽广的胸怀处理人际关系, 提倡“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思想。其次, 应帮助嫉妒者实事求是地看待“状态差”, 承认差距, 面对现实, 正确评价自己, 增强竞争意识, 以己之长扬己长, 形成自己在某方面的优势地位。再次, 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一方面激励被嫉妒者继续努力, 拉大与嫉妒者的距离, 使其产生自愧不如的感觉, 把忌妒心理转化为崇敬心理;另一方面教育被嫉妒者也应看到别人的长处并虚心学习, 在与嫉妒者交往时, 要有意突出自己的弱项, 使嫉妒者得到心理上的优势。
五、失落感带来自卑心理
职校生的自卑心理呈中上水平, 高一学生明显偏高。其原因:一是来自目前的压力。由于受“考学成才”的世俗观念影响, 职校生往往产生“己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认为自己“没用”, 变成了“下等公民”, 进而发展成自我鄙视、自我责备, 产生严重的自卑情绪。近年来, 由于职校生源不足, 被迫招收一些初中学校的辍学生和落后生, 他们基础差, 分数低, 自卑心理更重。二是来自未来的压力, 由于社会上存在着对职业教育的轻视, 学生对前途普遍缺乏信心。但随着职校生活的逐渐适应和教育的逐渐深入, 学生的自卑情绪会有所减弱。
班主任可通过如下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是给予学生真诚的尊重和理解。教师可用“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道理, 开启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重塑信心, 全面、辩证地看待自身情况和外部评价, 敢于直面人生, 勇于克服困难。二是进行正确的成长教育。教师应强调求真, 学会做人, 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观点, 让学生确立“先做人后成才”的思想, 发掘自己的潜能, 发展自己的个性。三是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 科学安排学习时间, 做到学有方向, 练有目标, 切实增强操作水平。四是教会学生目标分析的方法, 用局部成功来激励自己。教师应让学生先从有把握完成的目标入手, 实现“成功—喜悦—下个目标—成功—喜悦—强化自信循环过程。五是适时针对社会形势进行理想教育。这可使学生放下包袱, 树立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的思想, 变压力为动力。教师还应编写优秀毕业生事迹, 使学生有成功的经验和亲身体会, 鼓励学生学好专业, 克服自卑感。六是把竞争引进学校和班级管理, 鼓励学生争先创优, 营造竞争环境。如经常开展文体竞赛、知识竞赛等活动, 增强竞争意识。七是加强耐挫折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升华和迁移等心理防御机制促进心理平衡。
综上所述, 教师了解了职校生消极心理的成因, 有的放矢地调整他们的心理素质, 将有利于他们整个职校生活的学习和成长, 对他们今后进入社会将大有裨益。
摘要:职校生存在较普遍的消极心理, 笔者通过对焦虑、抑郁、逆反、嫉妒、自卑这五种心理的调查, 分析现象, 并简要分析其成因及教育对策。
应避免暗示性消极评价 篇10
暗示性消极评价既不同于积极评价, 也不同于消极评价, 而是貌似积极评价, 背后却有消极评价的影子,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积极评价 +消极暗示”, 这种评价不经意中易给学生心理造成伤害。暗示性消极评价既不是单纯的积极暗示, 也不是单纯的消极暗示, 而是一种既有积极暗示也有消极暗示的综合体。饱受挫折的学生一般不能体会到教师积极暗示的激励本意, 而会敏感捕捉到消极暗示带来的负面、批评之意。因此, 暗示性消极评价从评价功能来说具有内隐性、综合性、复杂性、隐蔽性等特征。无数实践证明, 教师不经意的暗示性消极评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逆反心理, 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甚至使学生成长的轨迹与教师的美好初衷背道而驰。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导致学生学业失败。教师对学生的暗示性消极评价容易导致学生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表现为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从而放弃努力, 或在外部环境的逼迫下进行毫无效率的被动学习。教师对学生的暗示性消极评价还会导致同伴的消极评价和歧视, 影响学生的归属感, 造成厌学, 严重的还会产生旷课、逃学等学习上的退避行为, 导致成长中更多的困难。另一方面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特别看重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 并容易将其作为自我认定的主要依据, 因此, 学生尤其是长期经受挫折的学生对教师的言行特别敏感, 往往教师关注的就会得到强化。老师赏识性的评价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相反, 教师不经意的暗示性消极评价就像是一个魔咒紧随着学生, 伤害着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会因为努力未能得到肯定而疏远老师, 有些则心存戒虑, 处处提防, 自我封闭, 变得压抑、沉闷、抑郁、恐慌, 导致人格扭曲。某些学生因此所造成的心理创伤, 终生都会隐隐作痛, 在一定的情境中或诱因作用下容易产生挫折、自卑、冷漠和逆反等心理障碍。
正因为如此, 我们应尽量避免暗示性消极评价。为便于说明, 下面以三个具体案例来剖析暗示性消极评价的表现与矫正。
【案例1】“还有更好的吗?”
A教师在课堂拓展环节出示问题并要求学生讨论交流:我想对砍伐树的人说:“”。
生1:砍树会带来沙尘暴。
师:很好!生1近段时间发言很积极, 大家要向他学习。还有谁能比他回答得更好?
生2:砍树会造成水土流失。
师:是呀, 树有固沙保土的作用。还有更好的吗?
生3:砍树会造成自然灾害。我们也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了。
师 (满意地点点头) :想得真深远!还有比她的答案更精彩的吗?
(一片寂静, 没有人发言, 老师一脸期待的巡视。)
【诊断】上述案例中, A教师在每位学生回答问题后都给予了评价。A教师评价语的特点———肯定中带有否定, “甜中带有辣味”。每个评价语都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对已发言学生的肯定与鼓励, 第二部分貌似在鼓励、激发未发言学生的积极性, 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品味就不难发现, 教师在激励未发言学生时却又变相地否定了刚发言的学生———暗示刚发言的学生的回答还不够好、不够完美, 且对未发言学生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事实上, 当“还有更好的吗?”成为教师评价学生的口头禅时, 每位学生都有被“否定”的遭遇, 久而久之, 这种语言暗示无形中成了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 会助长学生不良的倾向, 重复暗示能引发相应的心理定向, 让学生会误以为我们的回答都不会令教师满意, 导致大多数学生不敢也不愿意发言, 压抑学生学习的热情。
【矫正】A教师在肯定、鼓励、表扬已发言学生的同时, 可把诸如“还有更好的吗?”改用“还有不同的看法吗?”“还有谁愿意跟大家分享自己的见解?”“还有谁来Show一下自己的精彩观点?”等, 这样既是对已发言学生的欣赏与激励, 又是对未发言学生的鼓动性引导。
【案例2】“不要害怕自己是倒数第一”
小刚的数学测试成绩经常是一位数, 这次破天荒得了23分, B教师认为这是鼓励小刚的好机会, 于是决定找小刚谈心。“这次考试你进步较大, 对于你的进步, 老师我为你高兴, 祝贺你!……”这肯定、表扬之语如一股暖流, 流进了小刚的心田, 小刚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幸福, 这可能也是他自入学以来第一次获得成功。B教师继续说:“希望你能戒骄戒躁, 继续努力。……前进的路上会有很多坎坷, 尤其像你底子差, 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不要害怕自己是倒数第一, ……”小刚的脸一沉, 幸福的脸儿马上增添了几分沮丧与失望……
【诊断】上述案例中B教师找小刚谈话的内容实质上就是对学生的评价。“对于你的进步, 老师我为你高兴, 祝贺你!”这是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与赞赏, 是积极的暗示,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而教师的一句“不要害怕自己是倒数第一”, 宛如一块烧得通红的烙铁被劈头泼了一盆冷冰冰的水, “滋滋”地冒着白烟:我是倒数第一, 老师是这样认为的, 我再努力也不能改变这个事实。学生于是滋生“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自卑心理。同时也会让学生猜忌:老师不信任我, 老师认为我的能力有问题, 反正我在老师心目中就是倒数第一。这无形中强化了“倒数”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 让学生变得更加自卑, 让教师的鼓励大打折扣。
【矫正】B教师可对小刚已取得的进步进行表扬, 多听听学生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与学生共同总结经验, 教给小刚学习的方法, 为后续学习铺路搭桥, 为下次考试或学习定下目标———让学生有奋斗的目标。
【案例3】“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学校篮球比赛, 八 (2) 班是强队, 每次都无一意外地获得第一名, 作为班主任兼教练员的C教师每次都会说:“同学们, 你们是好样的!你们在球场上不怕苦、不怕累, 顽强拼搏的精神, 值得我们发扬。这既是我们班精神风貌的展示, 也是我们的班魂。……我们要坚持‘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的信念”。不少学生为此犯疑:冠军不是最好吗?我们老师希望的更好是什么呀?看来, 还是要保守一点, 果然这次勉强获得了季军。这让C教师感到很失望。
【诊断】上述案例中, C教师利用“每次篮球比赛胜利”的机会对全班进行信心教育, 这一做法凝聚了班级的向心力, 提振了班级成员的斗志。“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看似在为学生指明奋斗方向, 激励学生要更加努力, 更上一层楼, 其实仔细品味会发现, 这既是模糊评价, 也是模糊要求。“最好”的标准是什么, “更好”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一头露水, 此时就衍生为消极暗示, 反倒让学生认为:我们的表现老师不满意, 老师的要求很高, 我们无法达到, 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信心, 逐渐让消极情绪占了上风, 多次强化就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进而容易产生敌对情绪。
【矫正】对学生的表扬、肯定要实事求是, 不能言过其实, 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到教师的真心、真诚;对学生提出的希望要具体、明确, 让他们感觉到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上述案例中, 在班级优势明显的情况下, 在上一次获胜的时候, 可提出下次“保持冠军, 总分超过第二名多少分”的具体要求, 这既体现了“我们的最好”目标, 也明确了“我们的更好”追求。
暗示无痕胜有痕。暗示性消极评价犹如秋风吹黄了绿叶, 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因此, 无论何时何地, 我们都要将暗示性消极评价转化为激励性评价或积极暗示,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宗义.实用教育心理学[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1991.
[2]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3]倪华.积极和消极的心理暗示对孩子的影响[J].中国农村教育, 2012 (9) .
[4]韩玮, 周军.教师对学生消极评价的影响及其改造策略[J].现代教育, 2011 (11) .
“消极”也有积极处 篇11
乐观未必胜悲观
乐观与悲观孰优孰劣?传统观点早有定论。可一位叫做黑尔德的心理学家却认为应该区别对待:当一个人遭遇麻烦而心慌意乱时,一味要求他“乐观”,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只会徒增痛苦,不仅更加难以战胜困难,而且会给健康埋下隐患。另一位叫作潘纳贝克的心理学博士,也提出了“建设性负面思考”的新见解,强调对于悲观性格的人,与其强迫他们像性格乐观者那样去思考问题,还不如鼓励他们用适合自己个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结果会更好。
为印证这一结论,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项有趣的“飞镖”实验,将一批性格悲观的受试者分成3组,分别让他们在投飞镖之前以不同方式做好思想准备。第一组成员设想自己可能会投得很不理想,并考虑了多种应对的办法;第二组成员则肯定自己技术一流,投射的成绩一定会很好;第三组成员采取了无所谓的思维方式,所想的是如何用别的事让自己轻松。结果,第一组成员投射飞镖的成绩最好,而第三组的人则最糟糕。心理学家为此建议,乐观和悲观究竟哪一种更好,关键在于哪一种更适合自己,对某些人来说,悲观可能比乐观更为有益。
紧张提升女性智力
紧张对人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这是德国学者测试了一群经历过紧张事件后的大学生记忆能力后的结论。测试方法是,通过测量这些受试者血液中考地松的浓度,考地松是一种因紧张而产生的荷尔蒙,含量越高说明越紧张。结果显示,考地松含量较高的男生记忆成绩低于含量低的男生,而女生中不存在这种差异。提示紧张可削弱男性的记忆力,而对女性的记忆几乎没有影响,表明女性应对紧张的能力优于男性。随后,美国的丹尼斯教授通过看恐怖影片后男女观众答题的试验证实,在紧张情况下女性答题的准确性明显高于男性,也高于不紧张的女性。
不难看出,紧张对于男性可能是消极的东西,而对于女性,反而可以提升她们的记忆能力与思维敏锐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与生活质量。
适度生气如“鼓气”
传统观点是,生气容易打破人体的内分泌平衡,给健康带来麻烦。可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发现,适度生气对健康不仅无害反而有益,适度表达愤怒情绪的男性,与选择压抑的男性相比较,发生致命性心脏病的概率可减少50%,中风的概率也显著低于后者。奥妙在于适度表达愤怒有助于排解压力,而压力是诱发心脑血管病发作的凶犯之一。
另外,以往认为人在生气时容易失去理性,减弱对事物的判断力,不宜作出决策。而最新的试验结果恰恰相反,生气可以使一个典型的缺乏逻辑判断力的人更具有理性,因为人在处于愤怒状态时更容易注重事实真相,忽略那些可能会干扰分析的不相关因素,同时调动整个机体的力量,激发采取正确行动的潜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做出更为明智的抉择。
更为可贵的是生气是一种高能量的情绪,可在逆境中为人提供能量,帮助人们作出反应并采取行动,克服那些本不可逾越的障碍和困难。故有人说生气就是“鼓气”,确有一定的道理。
适量压力美容益寿
心事重重、心弦紧绷固然不好,但一点压力没有也未必值得庆幸。科学家的最新观点是:适度的压力不仅美容而且延寿。
丹麦的抗衰老专家莱坦教授发现,让试管中的皮肤细胞每周2次、每次1小时暴露在41℃的空气里,结果这些细胞的形态更好,被破坏的蛋白质的数量明显减少,也更不易遭受紫外线的影响。虽然41℃是人体发烧时才能达到的体温,但在人感到有压力时体温同样会上升,由此推测适当压力能够起到相似的美容与抗衰老效果。
英国的科莱兹斯博士也是著名的抗衰老专家。他指出,身体衰老多从35岁开始,故人在35岁之后要寻找合适的压力感来刺激身体进行自我调整。当然,这里指的是适度压力,即时间不长、刺激不大、能让人最终有成就感的压力,如为准备丰富的晚餐而冥思苦想菜单,或为了解某种机器的操作而去学习等。至于那种如牛负重、长时间的压力,则对健康有害,因为这会导致人的意志消沉,生活质量滑坡,应当避免。
恐惧、悲伤、内疚又如何
其他消极情绪又如何呢?同样是好坏兼备。如恐惧是一种蕴藏高能量的情绪,可提高神经系统灵敏度,增强人对潜在问题的警觉性,促使人面对危险迅速作出反应,并提供逃避的能量;悲伤能促进人的深层次思考,使其更好地从失去中获得智慧,更珍惜目前拥有的东西;内疚可提醒人用更富有建设性的思考来补救以往的失误;失望则能促使人对期望目标作出重新评估与调整,使之更符合实际;忧虑能使人将注意力凝聚在一个即将发生,而后果又令人担心的事件上,让人精力更集中,提供为该事件做好准备的能量;而痛苦则是一种使人规避风险,提升人生经验的信号。
总之,情绪的内涵与效应不是绝对的,消极情绪同样具有积极的一面,关键在于情绪运用与转化能力如何。若能娴熟地掌控与运用各种情绪的能力,就能对种种坏情绪产生新的思考并赋予新的价值。诚然,我们无法选择发生的事情,但我们可以选择自身的情绪状态;我们无法调整环境来完全适应自己的生活,但可以调整情绪来适应一切的环境,促进坏事向好事转化,为自身的生活、事业与健康造福。
误导广告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篇12
误导广告的形式
虚假误导。利用各种新名词、专业术语误导消费者, 但消费者没有能力鉴别。真实性是广告的生命, 对我们企业来讲, 在诚信建设当中, 要把规范广告、坚持广告的真实性作为诚信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来对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有关规定, 广告在表现上运用的艺术夸张手法应当能够被公众接受和认可, 不得使人产生误解。比较突出的是电视购物广告, 广告演得越真, 骗得越狠, 事实上, 这些叫卖的产品大多是鱼目混珠。
模糊误导。信息、符号表述不清楚, 引起人们的误解。广告主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促进产品销售, 促进短期销售, 广告内容含糊其辞, 关键内容表达不清楚, 对产品的注意事项或者副作用只字不提, 设置消费陷阱。冰箱企业为加大自己产品的宣传力度, 除了便宜实惠以外, 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是各种新概念、新技术的名词了:“维C保鲜”、“离子杀菌保鲜”, 其中就推出所谓健康冰箱这一模糊概念, 部分消费者可能认为健康冰箱可以杀菌保健康。但医学家指出, 抗菌与杀菌有着明确的概念和极其严格的标准, 任何家用冰箱均不可能达到杀菌的作用, 健康只是相对的。
示范误导。广告中出现广告模特的示范使用效果, 还有可以在售点现场示范, 使用前后的效果比较, 来误导消费者, 使消费者信以为真。示范误导中名人示范、“权威”、“专家”的影响力比较大。名人广告归根结底是一个“公众人物”话题和“可信赖度”结合的话题。它所依赖的基本原理是一种“心理暗示”现象。名人广告所利用的正是这样一种自然天成的感召力和不言而喻的可信赖度对受众施加劝说, 暗示名人也在使用某产品或服务, 让消费者对名人的信赖尽可能转移到对名人代言的广告商品的信赖。部分消费者因为相信名人信誓旦旦的话而产生购买行为。但我国法律法规也没有规定模特包括名人所代言的品牌必须是其使用过的, 广告中的示范并不一定是完全真实的, 消费者必须理性看待, 更多地注重产品的功能而不是谁代言的。
夸张误导。合理夸张法, 就是借助想象, 对广告作品中所宣传对象品质或特性的某个方面进行明显的合理的扩大, 以加深或扩大这些特征的认识。广告创意允许艺术夸张, 但这个夸张有一个前提——不得误导、欺骗受众。广告在不违背其真实性的基础上, 可以适度地夸张、适度地渲染。但如果广告语言违背了真实性原则, 就会出现虚假广告, 误导消费者, 也会给消费者带来经济上、精神上甚至肉体上的损害。目前的电视购物广告低俗内容、虚假成分较多, 这一类广告, 无一例外地运用了过分或片面夸大产品功效的手法, 来诱导消费者。
误导广告的消极影响
第一, 对社会的影响。
误导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 (包括人、事、物) 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广告传播对人的价值观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对伦理观、审美观、教育观、爱情观等价值观的影响比较明显。如步步高点读机、清华金思力等产品的广告, 都在不同程度上暗示家长和学生, 学习成绩的好坏, 跟教育方法、学习方法是否得当通通无关, 在于这些辅助的东西———学习机、营养液等。将学习成绩的好坏归根于这些外在条件, 而学生自己的内因、主观能动性和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等这些教育的关键内容被人们所忽视。这样类似的广告宣传让许多家长错误认识了教育的规律, 更关注学习成绩, 与素质教育宗旨背道而驰。
误导消费观。误导广告中传达一种超越现实的富裕生活方式, 充满诱惑力的超前消费, 豪华气派的场景等, 广告所召唤的不是真正的需要, 而是超出生存需要的奢侈。广告刺激受众, 助长了受众的心理缺失感。这种广告致效的过程是以人对现状的感到不满为逻辑起点的, 告诉消费者只需要购买广告商品或服务就可以弥补这些缺失, 生活就有望得到改善。广告中的拜物主义、个性张扬、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等消费观念被经常利用, 中外合资企业的产品广告, 也经常性地强调“百分之百的进口原件”, 暗示进口商品优于国产品牌。
误导语言文字规范。目前, 在报刊、广播、电视广告中, 滥用誉词、怪词、错别字、繁体字, 借用谐音乱改成语、用词不当、病句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滥改成语之风, 大有愈演愈烈、愈改愈邪乎之势。皮革广告把“别具一格”改为“别具一革”, 药品广告把“有志之士”改为“有痔之士”, 如此等等。一种是文字表述本身的问题, 让消费者不知所云, 甚至错误引导。山东省沂源玉德酿酒饮料有限公司为促进其产品 (白酒) 在青岛市场上的销售, 连续在《青岛日报》、《青岛晚报》上刊登广告, 其广告语为“绵绵二房, 回味悠长”, “健康、质朴、倔强、回味无穷”等;广告画面由汉字“二房”和一位旧式装束打扮的妇女坐在磨盘前的形象组成。该广告发布以后, 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该广告实质是利用社会上一些人的不健康心理, 隐晦地宣扬丑恶的封建腐朽没落现象, 有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第二, 对消费者的影响。
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混淆药品、保健品和食品, 误导消费者就医, 错失正确治疗方法, 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造成消费者身体的伤害, 甚至为此丢失生命。特别指出的是近年来抗癌药虚假广告盛行, 由于抗癌药的特殊性, 此类药品的虚假广告也让人深恶痛绝, 包括了绿谷、中科、富硒灵芝宝等近10年来抗癌药市场上最臭名昭著的虚假广告。
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误导广告可能导致消费者不充分考虑自身的条件和具体需求, 盲目选择广告商品, 甚至产生相互攀比的消费理念。误导广告过分地渲染、夸张等可能导致消费者情绪化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从众消费, 这些不理性的消费也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经济开支, 甚至成为消费者沉重的负担。现在房奴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这些房地产广告中的虚假信息误导更使部分消费者陷入消费的痛苦之中。
治理误导广告的对策
修改完善《广告法》及相关法律。1994年通过的《广告法》和其他一些相关法律法规迫切需要做适当的修改, 对预防虚假广告、误导广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将误导广告在《广告法》中进一步清晰化、明确化, 在执行过程中更容易判断。同时, 要加大处罚力度, 现有的违法成本远不足以对违法行为产生威慑。还要进一步清晰广告主、广告代理、广告媒介的责任, 不至于出现问题相互推诿。
严格执行现有相关法律法规。首先是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审批把关, 提高审批人员的素质, 媒体投放审查严格。严格按照广告准则和相关审批程序进行审批, 尽量减少误导广告的出现。其次对相关的误导违法广告处罚到位。目前广告市场中误导广告非常普遍,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司法部门应该将打击虚假、误导广告列入重要服务议程, 严格执法, 坚决打击各种误导广告, 保护消费者权益。
提高创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修养。广告作品中很少有直接的道德与法律成分, 更不会直接以说教的形式出现在其中, 但是广告创意内容总是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 广告创作人员在创作过程中要自觉地防范, 避免在广告作品中出现虚假误导、低级趣味、伤害民族情感、违背伦理的信息出现。这些情况一旦出现, 易被广大消费者所厌恶, 不但该广告效果大打折扣, 企业和企业品牌也将严重受损。广告商品消费的注意事项、副作用等信息也须尽可能在不破坏创意的基础上告知消费者,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不被单独的广告内容所误导。
规范管理名人代言广告。名人代言广告的影响力比较大, 与此同时, 如果名人代言虚假广告, 不但对广告消费者是极大的伤害, 对名人自己的声誉也有极大的伤害。我国目前《食品安全法》已经对名人代言广告有所重视, 法律规定监管部门、检验机构、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甚至个人, 不得以广告的形式推荐食品, 名人如果做问题食品的广告, 将和生产经营企业一起承担连带责任。
提高消费者的相关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就是每位公民对媒介信息的使用、分析及制作能力, 媒介信息就包括广告。一是不要被广告词所迷惑。如果商品或者服务价格和价值差距较大, 消费者一定要谨慎, 不要被商家的广告词所蒙蔽, 更不要盲目相信公众人物的所谓推介, 若消费者有意购买, 一定要问清商品或服务的制造商、厂址、电话以及售后等情况, 如对方不能提供详细资料, 消费者就要提高警惕。二是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广告商品并非全是质优价廉的商品或者服务, 更不可能全部适合自己, 因而, 广大消费者应理性消费。
参考文献
[1].吕蓉:《广告法规管理 (第二版)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2].张龙德、姜智彬、王琴琴:《中外广告法规研究》,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