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消极情感

2024-06-24

体育消极情感(共10篇)

体育消极情感 篇1

初中生进入了青春期,经常伴有一些情绪的波动。对于体育学科而言,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容易出现或多或少的消极情感,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对体育教学质量有着明显影响,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初中生体育学习消极情感简析

初中生体育学习消极情感表现。初中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消极情感主要表现为学习不主动、投入不充分,甚至有畏难情绪退却心理,体育课上对教师提出的训练要求存在敷衍应付的现象,没有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有些学生一到体育课精神萎靡不振,集合时拖拖拉拉,动作训练时漫不经心,自由活动时三心二意等等。初中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具有不同程度的消极情感,主要和四个方面因素有关,一是中考应试压力较大,二是体育教学不够生动,三是教学内容简单枯燥,四是课外体育活动欠缺。

二、抓住重点实施突破,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1. 以教学内容完善为抓手提高教学生动效果

一是补充乡土教学素材。每个地区在长期的发展中,都会形成独特的体育文化、体育传统,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能漠然视之,一定要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体育文化精华提炼整理出来,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使教学更具趣味性。本地区民间流行腰鼓,这一充满浓厚乡土风情韵味的运动方式,融合了体育、音乐、舞蹈等,笔者将这一运动纳入教学补充教材,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训练,学生的兴趣非常高,腰鼓队成为了学校历次庆典活动的压轴节目

二是补充能力训练内容。初中生除了在体育学习中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之外,和他们自身成长发展相关的能力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例如针对不法侵害时有发生,提高学生自卫自护能力迫在眉睫的状况,体育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擒拿格斗等方面的基本技能,特别是应对不同类型的侵害时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既给予对方有力还击,同时也为自身的脱险赢得充裕时间,这些方面的能力训练有效提高了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另外,还可以增加心理健康训练的内容,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节水平。遇到一些问题时,及时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能够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状态。

三是补充健康生活知识。既可以向学生传授健康膳食、均衡营养的知识,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生活小常识、急救小知识,这些方面内容对学生的成长乃至学生的家庭生活都有一定的帮助。掌握了科学膳食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均衡自身营养,配合体育锻炼消除小胖墩,使自己的体重达标。急救知识在关键时候可以为自己或他人增强生命保险系数。这些方面内容的补充,有效体现了体育教材的素质化多样化,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促进功能。

2. 以教学模式改革为抓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是发挥小助手作用。以往教学中直接由教师讲解学生示范的方法,容易带来视觉的疲劳和体力的匮乏,笔者将教学内容进行示范之后,有意识的培养一批动作训练较好的学生,分布到每一个小组代表教师进行动作技巧的示范,以及对其他学生不规范动作进行纠正和帮助。这是动作示范之后的分组指导,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代表教师分到各个小组的助手兴致勃勃,投入程度非常高。

二是发挥多媒体作用。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离不开多媒体的辅助,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体育知识,从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体育项目的发展,到体育明星的奋斗历程、体育赛事的组织等等,以多媒体补充学生体育学习的知识面,满足他们对体育知识的渴求,使学生对体育学习更感兴趣。教师还可以发挥多媒体对疑难动作分解的示范引导作用,一个疑难动作经过多媒体的慢镜头演示,学生对过程中每一个动作的要领把握将会更加直观。

三是发挥分层的作用。学生自身身体素质有差异,运动能力有不同,领悟效果有偏差,这样的现状就决定了体育教学要求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必须进行分层分类要求。身体素质好、运动技能强的学生,训练的目标要求要适当抬高一点,身体素质差甚至存在一些疾病隐患的学生,教学训练目标要求要适当低一点。让每一个学生对自身所要达到的目标消除畏惧感,并且通过努力可以成功,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有效激发。

3. 以教学空间拓展为抓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兴趣浓厚的内容,可以在课后组织相对应的兴趣小组活动。例如学生对科学膳食、均衡营养方面兴趣比较浓厚,教师就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兴趣小组活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男女,了解每天摄入能量多少较为合适,如何消除小胖墩,怎样将合理膳食与体育锻炼结合起来进行减肥等。

二是组织体育竞赛活动。广大教师要在课外组织一系列的竞赛活动,让学生有展示的平台,在竞赛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且锻炼顽强的意志,感悟体验的拼搏精神,这些方面都是竞赛活动在推动体育教学工作开展,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情感方面的重要表现。

三是组织特长专项训练。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善于做伯乐,对身体素质很好、体育潜质佳的学生,不能将其埋没下去,要在教学中针对性制定特长学生的培养计划,特别是对于一些将来有可能从事体育方面发展的学生,更要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在体育学习中兴趣盎然、全面发展。

摘要:初中生在体育学习中存在一定的消极情感,和应试压力以及体育教学自身不够科学有关,体育教师应当从教学内容补充、教学模式改进以及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着力,全力消除学生消极情感,推动教学工作开展。

关键词:初中生,体育消极情感,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宋文刚.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青少年体育,2016(08)

[2]杨凯.论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困境及对策[J].中华少年,2016(25)

体育消极情感 篇2

摘 要: 自卑、焦虑等消极情感在学生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影响英语听力效率的提高。本文基于问卷调 查提出的针对性教学策略,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实施了近一年。结果表明,该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感因素,变“厌学”为“乐学”,明显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关键词:消极情感 听力效果 教学策略 实证探究

积极的情感可以有效作用于语言学习过程及实践活动,加快语言获得的速度和质量;消极的情感则成为语言学习的障碍,使识别、思维、理解、记忆等认知技能受到压抑,语言学习的效果不如人意。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感,提高英语听力学习效果,本课题组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改计划并在部分班级实施,前后进行两次问卷调查,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大学生在英语听力学习中是否存在消极情感?消极情感是否会影响英语听力学习?听力教学策略能否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感?研究对象为南昌大学医学院2012级中的两个班学生,这些学生入校英语成绩较好,大部分在120分以上。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等形式,问卷发放时间分别为2012年10月和2013年6月。第一次发出问卷95份,收回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94.74%;第二次发放问卷82份,收回有效问卷77份,有效率93.9%。为便于问卷填写及统计,两次调查采用相同问卷,共10题,每题只设两个选项“是”或“否”,统计方法采用传统百分比计算。

十个问题包括:1.你是否喜欢英语听力学习?2.你认为英语听力是否重要?3.你对目前的英语听力教学是否满意?4.你对自己提高英语听力水平是否有信心?5.你在听力课上的表现是否活跃?6.你在听力学习过程中是否经常感到焦虑?7.你在听力课堂上是否经常担心自己会丢面子?8.你在听力课堂上是否经常觉得不如别人?9.你是否感到英语听力学习很困难?10.你是否很想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从表1可以看出,56%的人认为听力学习很困难,47%的人在听力学习过程中常会感到焦虑,54%的学生表示没有信心提高听力水平。38%的学生对目前的听力教学感到不满意,这说明教师的教学策略及方法也有一定的问题,需要调整。

课题组根据入学成绩选取三个分数段(120分~130分,131分~140分,141分~150分)的学生进行访谈。其中部分内容如下:“听力焦虑的原因之一是生词影响听力理解。听力材料速度较快,有时跟不上。一旦没听清楚某个单词,就会影响情绪,紧张得无法听下去。”“自己发音不准,影响听力理解。每次上听力课都挺紧张,担心老师提问,怕回答错了遭到批评,受到同学嘲笑。”“听力过程中有些文化背景知识不熟悉会影响自己的听力理解。有时自己每个词都听清楚了,但还是不知道那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时也会感到焦虑。”当问到是否每天坚持练习听力时,大部分同学表示功课太紧,没时间听,但如果老师布置了课后听力作业会抽时间完成;只有两个同学表示会经常听英语,但不是每天都听。

根据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发现,学生在英语听力学习中存在紧张焦虑等消极情感,主要原因有:不自信,不少同学觉得自己不如其他人,担心自己答错问题而丢面子,被老师批评;词汇量不够,发音不够准确,听力速度跟不上;缺乏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即使听懂了单词和句子也不知所云;缺乏足够的听力练习时间。针对以上情况,课题组制定以下教学策略:

(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有焦虑感的学生常常感到自卑,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遇到困难轻易放弃。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内心所想,用赞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对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认识自我,正确评估听力能力。

(二)加强听力基本功训练

学生在高中阶段疲于应付高考,缺乏英语听力基本功训练。这部分高中生中,尤其是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受方言影响存在英语发音不规范的问题,严重影响辨音,更不必说理解听力材料。针对这一情况,课题组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要求学生每周熟记一定量的词汇,定期听写检查。指导学生从语音、词汇、常用句型等着手,多听多练多模仿。在语音练习时,注意语音、语调、连读、失去爆破、重读、弱读、意群等。布置课后练习,课上抽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

(三)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不少学生只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英语听力的正确理解,有时即使听懂了每一个单词也不知整体的意思。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授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外,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留心积累,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等。

(四)运用元认知策略

在听力学习中,元认知策略包括对听力学习的计划、评估和监控。如果在高中阶段突然失去教师和家长的高压管理,有些同学会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计划、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英语课每周一次,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要督促学生制订听力学习计划,定期检查计划完成情况,正确评估听力学习效果,并根据学习进度适时调整计划。

(五)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提问要有针对性和艺术性,问题难度因人而异,减少不当以及过多纠错。结合教材,设计各种有趣的场景任务和互动方式,多组织小组活动或同伴活动,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参与进来。经过试验,策略实施后反馈的情况如下。

数据显示,对听力学习有自信的学生从46%增加到64%。课堂原来有36%的学生表现活跃,现在有46%;认为自己在听力课上不如别人的学生已由92%降到58%;学生对英语听力课的满意程度62%提高到94%,存在听力焦虑感的人数从原来的47%降到43%。

第二次访谈未按成绩段进行。部分反馈内容如下:“近两个学期的学习,自己感觉英语听力学习时没那么紧张了。虽然还不能完全跟上听力材料的语音语速,但理解能力比刚开学时提高了许多。”“很喜欢英语听力课的氛围,让我们既感到轻松、愉悦,又能学到知识。”“原来自己最怕听力,也最讨厌听力课。现在觉得听力不但不可怕,而且还挺有趣的。没想到英语听力还可以这样学。自己会坚持学下去,克服听力难关。”

结语:教学策略的实施,增强了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的自信,帮助学生克服了在听力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感。学生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增强,听力效率与效果也得到提高。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流露,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疏导情绪,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到课堂中来,切实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冼吉昌.情感智力与语言学习[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9).

[2]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J].外语界,2001(6).

[3]朱莉.英语听力焦虑与实证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

[4]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8):119.

[5]权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力焦虑的成因探析[J].海外英语,2011(4).

[6]孙惠.大学英语听力焦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J].科技信息,2009(35):231.

【基金项目】2012年江西省社科规划外语专项课题“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听力的影响及所应采取的相应教学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2WW334)。

责任编辑:张淑光endprint

摘 要: 自卑、焦虑等消极情感在学生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影响英语听力效率的提高。本文基于问卷调 查提出的针对性教学策略,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实施了近一年。结果表明,该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感因素,变“厌学”为“乐学”,明显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关键词:消极情感 听力效果 教学策略 实证探究

积极的情感可以有效作用于语言学习过程及实践活动,加快语言获得的速度和质量;消极的情感则成为语言学习的障碍,使识别、思维、理解、记忆等认知技能受到压抑,语言学习的效果不如人意。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感,提高英语听力学习效果,本课题组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改计划并在部分班级实施,前后进行两次问卷调查,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大学生在英语听力学习中是否存在消极情感?消极情感是否会影响英语听力学习?听力教学策略能否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感?研究对象为南昌大学医学院2012级中的两个班学生,这些学生入校英语成绩较好,大部分在120分以上。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等形式,问卷发放时间分别为2012年10月和2013年6月。第一次发出问卷95份,收回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94.74%;第二次发放问卷82份,收回有效问卷77份,有效率93.9%。为便于问卷填写及统计,两次调查采用相同问卷,共10题,每题只设两个选项“是”或“否”,统计方法采用传统百分比计算。

十个问题包括:1.你是否喜欢英语听力学习?2.你认为英语听力是否重要?3.你对目前的英语听力教学是否满意?4.你对自己提高英语听力水平是否有信心?5.你在听力课上的表现是否活跃?6.你在听力学习过程中是否经常感到焦虑?7.你在听力课堂上是否经常担心自己会丢面子?8.你在听力课堂上是否经常觉得不如别人?9.你是否感到英语听力学习很困难?10.你是否很想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从表1可以看出,56%的人认为听力学习很困难,47%的人在听力学习过程中常会感到焦虑,54%的学生表示没有信心提高听力水平。38%的学生对目前的听力教学感到不满意,这说明教师的教学策略及方法也有一定的问题,需要调整。

课题组根据入学成绩选取三个分数段(120分~130分,131分~140分,141分~150分)的学生进行访谈。其中部分内容如下:“听力焦虑的原因之一是生词影响听力理解。听力材料速度较快,有时跟不上。一旦没听清楚某个单词,就会影响情绪,紧张得无法听下去。”“自己发音不准,影响听力理解。每次上听力课都挺紧张,担心老师提问,怕回答错了遭到批评,受到同学嘲笑。”“听力过程中有些文化背景知识不熟悉会影响自己的听力理解。有时自己每个词都听清楚了,但还是不知道那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时也会感到焦虑。”当问到是否每天坚持练习听力时,大部分同学表示功课太紧,没时间听,但如果老师布置了课后听力作业会抽时间完成;只有两个同学表示会经常听英语,但不是每天都听。

根据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发现,学生在英语听力学习中存在紧张焦虑等消极情感,主要原因有:不自信,不少同学觉得自己不如其他人,担心自己答错问题而丢面子,被老师批评;词汇量不够,发音不够准确,听力速度跟不上;缺乏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即使听懂了单词和句子也不知所云;缺乏足够的听力练习时间。针对以上情况,课题组制定以下教学策略:

(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有焦虑感的学生常常感到自卑,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遇到困难轻易放弃。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内心所想,用赞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对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认识自我,正确评估听力能力。

(二)加强听力基本功训练

学生在高中阶段疲于应付高考,缺乏英语听力基本功训练。这部分高中生中,尤其是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受方言影响存在英语发音不规范的问题,严重影响辨音,更不必说理解听力材料。针对这一情况,课题组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要求学生每周熟记一定量的词汇,定期听写检查。指导学生从语音、词汇、常用句型等着手,多听多练多模仿。在语音练习时,注意语音、语调、连读、失去爆破、重读、弱读、意群等。布置课后练习,课上抽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

(三)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不少学生只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英语听力的正确理解,有时即使听懂了每一个单词也不知整体的意思。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授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外,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留心积累,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等。

(四)运用元认知策略

在听力学习中,元认知策略包括对听力学习的计划、评估和监控。如果在高中阶段突然失去教师和家长的高压管理,有些同学会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计划、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英语课每周一次,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要督促学生制订听力学习计划,定期检查计划完成情况,正确评估听力学习效果,并根据学习进度适时调整计划。

(五)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提问要有针对性和艺术性,问题难度因人而异,减少不当以及过多纠错。结合教材,设计各种有趣的场景任务和互动方式,多组织小组活动或同伴活动,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参与进来。经过试验,策略实施后反馈的情况如下。

数据显示,对听力学习有自信的学生从46%增加到64%。课堂原来有36%的学生表现活跃,现在有46%;认为自己在听力课上不如别人的学生已由92%降到58%;学生对英语听力课的满意程度62%提高到94%,存在听力焦虑感的人数从原来的47%降到43%。

第二次访谈未按成绩段进行。部分反馈内容如下:“近两个学期的学习,自己感觉英语听力学习时没那么紧张了。虽然还不能完全跟上听力材料的语音语速,但理解能力比刚开学时提高了许多。”“很喜欢英语听力课的氛围,让我们既感到轻松、愉悦,又能学到知识。”“原来自己最怕听力,也最讨厌听力课。现在觉得听力不但不可怕,而且还挺有趣的。没想到英语听力还可以这样学。自己会坚持学下去,克服听力难关。”

结语:教学策略的实施,增强了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的自信,帮助学生克服了在听力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感。学生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增强,听力效率与效果也得到提高。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流露,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疏导情绪,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到课堂中来,切实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冼吉昌.情感智力与语言学习[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9).

[2]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J].外语界,2001(6).

[3]朱莉.英语听力焦虑与实证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

[4]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8):119.

[5]权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力焦虑的成因探析[J].海外英语,2011(4).

[6]孙惠.大学英语听力焦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J].科技信息,2009(35):231.

【基金项目】2012年江西省社科规划外语专项课题“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听力的影响及所应采取的相应教学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2WW334)。

责任编辑:张淑光endprint

摘 要: 自卑、焦虑等消极情感在学生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影响英语听力效率的提高。本文基于问卷调 查提出的针对性教学策略,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实施了近一年。结果表明,该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感因素,变“厌学”为“乐学”,明显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关键词:消极情感 听力效果 教学策略 实证探究

积极的情感可以有效作用于语言学习过程及实践活动,加快语言获得的速度和质量;消极的情感则成为语言学习的障碍,使识别、思维、理解、记忆等认知技能受到压抑,语言学习的效果不如人意。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感,提高英语听力学习效果,本课题组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改计划并在部分班级实施,前后进行两次问卷调查,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大学生在英语听力学习中是否存在消极情感?消极情感是否会影响英语听力学习?听力教学策略能否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感?研究对象为南昌大学医学院2012级中的两个班学生,这些学生入校英语成绩较好,大部分在120分以上。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等形式,问卷发放时间分别为2012年10月和2013年6月。第一次发出问卷95份,收回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94.74%;第二次发放问卷82份,收回有效问卷77份,有效率93.9%。为便于问卷填写及统计,两次调查采用相同问卷,共10题,每题只设两个选项“是”或“否”,统计方法采用传统百分比计算。

十个问题包括:1.你是否喜欢英语听力学习?2.你认为英语听力是否重要?3.你对目前的英语听力教学是否满意?4.你对自己提高英语听力水平是否有信心?5.你在听力课上的表现是否活跃?6.你在听力学习过程中是否经常感到焦虑?7.你在听力课堂上是否经常担心自己会丢面子?8.你在听力课堂上是否经常觉得不如别人?9.你是否感到英语听力学习很困难?10.你是否很想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从表1可以看出,56%的人认为听力学习很困难,47%的人在听力学习过程中常会感到焦虑,54%的学生表示没有信心提高听力水平。38%的学生对目前的听力教学感到不满意,这说明教师的教学策略及方法也有一定的问题,需要调整。

课题组根据入学成绩选取三个分数段(120分~130分,131分~140分,141分~150分)的学生进行访谈。其中部分内容如下:“听力焦虑的原因之一是生词影响听力理解。听力材料速度较快,有时跟不上。一旦没听清楚某个单词,就会影响情绪,紧张得无法听下去。”“自己发音不准,影响听力理解。每次上听力课都挺紧张,担心老师提问,怕回答错了遭到批评,受到同学嘲笑。”“听力过程中有些文化背景知识不熟悉会影响自己的听力理解。有时自己每个词都听清楚了,但还是不知道那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时也会感到焦虑。”当问到是否每天坚持练习听力时,大部分同学表示功课太紧,没时间听,但如果老师布置了课后听力作业会抽时间完成;只有两个同学表示会经常听英语,但不是每天都听。

根据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发现,学生在英语听力学习中存在紧张焦虑等消极情感,主要原因有:不自信,不少同学觉得自己不如其他人,担心自己答错问题而丢面子,被老师批评;词汇量不够,发音不够准确,听力速度跟不上;缺乏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即使听懂了单词和句子也不知所云;缺乏足够的听力练习时间。针对以上情况,课题组制定以下教学策略:

(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有焦虑感的学生常常感到自卑,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遇到困难轻易放弃。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内心所想,用赞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对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认识自我,正确评估听力能力。

(二)加强听力基本功训练

学生在高中阶段疲于应付高考,缺乏英语听力基本功训练。这部分高中生中,尤其是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受方言影响存在英语发音不规范的问题,严重影响辨音,更不必说理解听力材料。针对这一情况,课题组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要求学生每周熟记一定量的词汇,定期听写检查。指导学生从语音、词汇、常用句型等着手,多听多练多模仿。在语音练习时,注意语音、语调、连读、失去爆破、重读、弱读、意群等。布置课后练习,课上抽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

(三)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不少学生只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英语听力的正确理解,有时即使听懂了每一个单词也不知整体的意思。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授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外,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留心积累,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等。

(四)运用元认知策略

在听力学习中,元认知策略包括对听力学习的计划、评估和监控。如果在高中阶段突然失去教师和家长的高压管理,有些同学会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计划、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英语课每周一次,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要督促学生制订听力学习计划,定期检查计划完成情况,正确评估听力学习效果,并根据学习进度适时调整计划。

(五)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提问要有针对性和艺术性,问题难度因人而异,减少不当以及过多纠错。结合教材,设计各种有趣的场景任务和互动方式,多组织小组活动或同伴活动,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参与进来。经过试验,策略实施后反馈的情况如下。

数据显示,对听力学习有自信的学生从46%增加到64%。课堂原来有36%的学生表现活跃,现在有46%;认为自己在听力课上不如别人的学生已由92%降到58%;学生对英语听力课的满意程度62%提高到94%,存在听力焦虑感的人数从原来的47%降到43%。

第二次访谈未按成绩段进行。部分反馈内容如下:“近两个学期的学习,自己感觉英语听力学习时没那么紧张了。虽然还不能完全跟上听力材料的语音语速,但理解能力比刚开学时提高了许多。”“很喜欢英语听力课的氛围,让我们既感到轻松、愉悦,又能学到知识。”“原来自己最怕听力,也最讨厌听力课。现在觉得听力不但不可怕,而且还挺有趣的。没想到英语听力还可以这样学。自己会坚持学下去,克服听力难关。”

结语:教学策略的实施,增强了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的自信,帮助学生克服了在听力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感。学生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增强,听力效率与效果也得到提高。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流露,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疏导情绪,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到课堂中来,切实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冼吉昌.情感智力与语言学习[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9).

[2]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J].外语界,2001(6).

[3]朱莉.英语听力焦虑与实证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

[4]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8):119.

[5]权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力焦虑的成因探析[J].海外英语,2011(4).

[6]孙惠.大学英语听力焦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J].科技信息,2009(35):231.

【基金项目】2012年江西省社科规划外语专项课题“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听力的影响及所应采取的相应教学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2WW334)。

小议教师的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 篇3

在心理学上,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 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 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 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情感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情感能激发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 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情感也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

教师情感指教师对于教育工作的态度, 以及在工作中表现出的情感品质, 具体表现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工作, 学习和学生的态度。教师情感分为积极的教师情感和消极的教师情感。积极的教师情感是指教师对工作, 学习和学生充满热爱, 教师具有强烈的道德感, 理智感和高雅的审美感, 而消极的教师情感则是教师在工作, 学习和对待学生时表现出的烦躁, 焦虑, 忧郁, 紧张, 愤怒, 悲观和沮丧等等。

2 积极的教师情感与消极的教师情感

2.1 积极的教师情感

积极的教师情感体现在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情感投入, 教师对所教学科进行情感投入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

首先, 作为教师就应该热爱自己的职业。因为只有真心的投入, 才会忘记烦忧, 才会心安理得, 才会乐此不疲, 才会达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境界。有人说:“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它的“光辉”, 并非说它是多么伟大而高尚的事业, 它的“光辉”就在于用一点点的真情和知识去影响和改变一个个人、一代代人, 所以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最好诠释。试想, 一个人能以一己绵薄之力对一个个鲜活而富有思想情感的灵魂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那该是多么光荣的事!其实一个人做事如果丧失激情是非常可怕的, 甚至是可怜的。因为它不仅使人丧失了斗志和目标, 更使人长久地失去精神动力和工作乐趣。其实, 不管干什么职业, 不论做什么事情, 只要倾注了情感, 忘却了自我, 也就找到了充实和快乐, 也就实现了自我价值, 也就达到人生的高境界。

俗话说:“愿知者不如善知者, 善知者不如乐知者”。对于教者也同样适用。作为教师如果不爱自己所教学科, 甚至讨厌所教学科, 那么他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去感染和打动学生, 他的学生怎么能喜欢这门课呢?不喜欢又怎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呢?教师要在所教学科上进行情感投入———认定自己教的这门学科是最好的, 要热爱它。教师应在工作之余大量的涉猎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种知识, 多进行理论学习, 进行消化吸收, 不断地积累和充实自己, 练好扎实的教学功底, 并逐渐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 从而努力把自己打造成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其次, 不管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 教师站在讲台面对学生时一定要忘记一切不快, 仍应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 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样做感染的不仅仅是学生, 更重要的改变和完善自我, 它将使自己成为身心健康的有工作、生活乐趣的人。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只有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 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 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观念, 在行动中研究, 促进教师走向科研, 促进教师走向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激发教师发展的愿望, 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过程就是情感投入的过程。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也是教学效果好坏的基础。

最后, 教师要赏识学生、表扬学生、尊重学生、学会与学生沟通。这是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之一。新课改提倡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提倡人本精神, 以学生为本。教师要赏识学生, 赏识是促进学生良好性格形成和发展的推进剂。在课堂教学中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往往对某些学生产生偏爱, 并有较高期望, 在课堂上对这些学生常有激励之词。结果这些学生期盼上该老师的课, 课堂上情绪饱满, 回答问题时很有信心, 对老师的指令心领神会。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教师的赏识, 从而激发他们形成向上的力量和信心, 进而发展为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教师要善于表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每个人都有他的亮点, 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 适当的点破缺点。作为教师, 一定不要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赞美。当然, 表扬也要讲究艺术, 在方法上, 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在时机上, 应该是立即;在对象上, 不能把表扬永远集中在学习好的学生身上。教师要懂得尊重其实学生是最渴望就是被认可的需要, 他们渴望与老师平等交流和沟通, 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信任和理解。尊重人、信任人, 可以给人以极大的精神鼓舞, 可以激发学生自尊心和责任感, 可以创造一个愉快的心理环境和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下学习。

积极的教师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稳定剂”和“润滑剂”。在课堂教学中,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抑制或消除消极情感, 理解, 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 提高课堂效益, 最终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

2.2 消极的教师情感

教师的消极情感主要表现为:有的敬业精神低落, 在工作中出现应付现象。有的情绪不稳定, 时而亢奋, 时而愁眉苦脸, 影响正常工作开展。有的易对学生产生不正当的情感, 如对好生和差生看法、态度不一样, 偏袒异性学生;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不一样, 对学生不平等。有的以自我为中心, 对后进生动辄辱骂、讽刺乃至产生体罚行为等。

教师消极情感的产生不是无缘无故的,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因素:劳动负荷重.教师劳动服务的对象是学生群体, 教师除要正常进行备课、授课、处理作业外, 由于各个教学班学生学业、思想、性格等的差异, 还得开展各种教育、辅导活动。因此, 教师工作没有“八小时”之限, 没有校内和校外之分.由于在工作上花费的时间多, 耗费的精力大, 文体活动少, 难免有时会产生种种消极情感。教师的消极情感与积极情感对教育教学起着截然相反的作用。

教师的消极情感严重的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如果教师上课时精神萎靡, 无精打采, 则会语言无味, 语调平淡, 它将直接导致课堂纪律涣散, 各种各样的课堂问题由此产生。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得易怒, 冲动, 对待学生简单, 粗暴, 言语尖锐刻薄, 也会导致教学课堂的失败。因为在一个紧张, 压抑的课堂环境中, 学生容易产生恐惧和焦虑, 学习兴趣减退。长此以往, 严重后果不言而喻。因此, 消极的教师情感不仅有损教师身心健康, 还会影响学生学习, 有碍学生身心健康的反展, 每个教师都应及时克服消极情感, 满怀热情投身教学工作。

3 结论

教师的情感影响学生认知功能的发挥和学习兴趣, 同时也影响学生社会情感的发展。作为教师, 要充分认识情感的作用, 积极塑造积极的政治情感、健康的情绪情感、良好的职业情感、愉悦的生活情感。更应在教学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教学心境, 善于对教学内容作恰当的情感处理, 与学生交往乃至在学校的言行均应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 以自身的良好情感熏陶学生、引领学生、教育学生, 以这种教学因素的充分利用, 培塑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达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摘要:近年来,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生的情感, 态度, 价值观已经成为教育培养目标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人的终生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这对教师在“传道, 授业, 解惑”的同时, 运用情感因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师的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两个方面分别介绍这两种情感对于教育教学的不同影响。

关键词:教师情感,教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齐小健.教师情感与英语教学[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7.

[2]李金华.师生情感互动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J].许昌学院学报, 2005, 6.

体育消极情感 篇4

【关键词】体育教师;职业消极;社会地位;心理健康

College PE Teachers' professional negative psychological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explored

DOU Zhong-xia, SUN Ho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Abstract】Passiveness and idleness are the mai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PE teachers and negative factors which affects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m. The article explores into the causes and actual conditions of the PE teachers' professional passiveness, looking for countermeasure to prevent and overcome professional passivenes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ental health of PE teacher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and teaching of them.

【Keywords】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Passiveness, social status, psychological health

1 前 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在迅速掀起的商品经济热浪冲击下,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言而喻,体育教师在这种热浪的冲击下,所出现的厌教、流动已经在预示着一种危机〔1〕。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学校体育的关键是体育教学质量,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教师质量的提高。“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导致体育教师工作厌倦、流失以及体育教师水准难以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体育教师的职业困惑、自轻心理,它不但使体育教师对工作感到厌烦,还直接影响其生理、心理健康,致使体育教学质量下降。

2 成因分析

在市场经济下,高校体育工作面临着困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体育经费贫乏化

由于我国体育基础差、底子薄,体育经费在国家预算中只占0.3%左右,全国人均只有0.4元左右,而且每年增长的速度不能适应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招生人数的增加,体育经费的缺乏更加严重,这势必影响高校体育的整体发展。

2.2 场地器材陈旧化

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实施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保障。由于体育经费不足、投入过少,造成了高校体育设施陈旧落后的局面。与国家发布的《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差距很大。

2.3 教师待遇不等化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的待遇比较低,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学科建设、职称评定、成就认可、工作量的计算等方面均存在着不平等;职业地位未被重视,导致许多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同时,与其他学科相比,由于缺少培养经费,体育教师缺少进修机会,更谈不上出国留学,知识得不到更新和发展,必然造成观念的陈旧,能力的衰退,个人发展受阻。

2.4 教学工作滞后化

由于目前高校体育经费匮乏,制约了教学改革的步伐。从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情况看,所制定的课程大纲的指导思想是符合培养目标和时代要求的,然而其基本内容却还是运动项目的排列组合,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发展的需要。

2.5 科研工作表面化

从我国目前高校的体育科研现状来看,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项的体育科研经费,整个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表现出以下特征:(1)体育教师普遍认为搞体育科研得不偿失,进行体育科研纯粹是因为晋升职称的需要;(2)大多数体育教师在科研中急功近利,不进行长期的科学探讨;(3)体育教师的科研缺乏跨学科的合作意识,研究不出高层次的科研成果。

3 体育教师的职业价值困惑的心理因素

3.1 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

纵观我国体育教师现状,其职业社会地位令人担忧,收入微薄、福利差、工作劳累,使许多人视做体育教师为畏途,在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2〕。据调查,某学院体育系的学生喜欢体育教师职业的仅占22.7%。体育教师职业社会地位与教师工作性质存在极大矛盾。

3.2 缺乏良好的工作环境

人之所以要工作,一是为了工作的结果,如工资、奖励等可以满足其物质需要;二是工作本身也会使其产生成就感、责任感、受人尊敬等心里感受,满足精神需要。如果这两方面都缺乏,就会成为职业价值自轻、自贬的条件。

3.2.1 缺乏进修发展的机会

由于学校体育经费的短缺和教育体制问题,体育教师普遍缺少进修的机会。而人才具有适时性,跟不上时代的人才必然会被淘汰。不能进修使体育教师的知识、技能老化,能力衰退,教法陈旧,个人发展产生阻滞。

3.2.2 工作的低创造性

体育教师的工作应是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但在现实中,体育教师的工作却缺乏创造性,教师的创造力受到了种种条件的约束〔3〕。而缺乏创造性的工作是乏味的,这样的工作无法促进体育教师的发展,无法发挥体育教师的才能,他们体验不到成功感,当然也激不起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兴趣。

3.2.3 缺乏成就认可

体育教师为人师表的职业特征,形成了他们自尊心强、荣誉感强的心里特点,在工作中满足自尊需要的重要途径是成就认可,成就认可不仅能使其自尊获得满足,而且能激励其工作积极性。在教育系统内,由于管理观念、体制、方式的落后,人们一直忽视对体育教育的工作评价,体育课及体育教师被认为可有可无,缺乏应有的尊重。

3.2.4 工作环境艰苦

大多数学校缺乏标准的场地、器材。室内场地更是稀少,基本上所有的课都在室外进行,连女生的健美操、藝术体操也不例外。

3.3 个人心里因素

3.3.1 心理准备不足

具有成就感和责任感的体育教师会产生职业消极心理,其原因常常可能是自我期望过高而工作的心理准备不足。体育教师的工作繁杂艰辛,有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对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如果体育教师在心理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急于实现抱负,施展才能,由于其他因素干扰,常会导致挫折感的产生。

3.3.2 价值观念的改变

随着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人们的个人价值也会发生改变。以前,体育教师自认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为自己的职业感到骄傲。但在当前的商品经济社会里,人们更看重的是金钱、权力、实惠,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使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无名无利,而且是“三黑教师”(天黑起、摸黑归、皮肤黑),除了上课外,还要组织学生早操、课间操、各种各样的课外体育活动。正是由于劳动强度大,超负荷运转,使他们作出种种选择另某他就。

nlc202309031156

3.3.3 自身素质偏低

现代教育要求体育教师的知识、技能要更广,能力要更强,人格要更完善。他们不仅要知道如何传授体育知识、教授运动技能、组织训练和竞赛、抓好群体工作,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与现代化理想要求相对的现实是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近一半以上达不到要求。同时,知识陈旧、技能生疏、能力不足、缺乏教育理论修养等问题也很普遍〔4〕。低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不仅成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阻碍因素,也是导致体育教师对职业不满的原因。由于素质不足、质量偏低、工作中许多难题难以解决,他们面临一系列挫折,产生高焦虑状态,成为难以负荷的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对体育教育工作丧失兴趣,甚至以逃离体育教育工作来避免失败。

4 消除体育教师职业消极心理的对策

4.1 在同工同酬的基础上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职业地位

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师, 提高社会地位, 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缩小和消除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收入差别, 即“同工同酬”。因此,同工同酬是缓解体育教师职业消极的一个重要策略。在体育教师大负荷量工作条件下,实施同工同酬制度可以使体育教师的付出与回报得以平衡,以消解体育教师的倦怠心理,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体育教师与其他职业和其他专业教师的竞争能力。〔5〕

4.2 给予教师更多的激励和机会

让体育教师有施展才能和创造的机会,要给予他们工作认可,尊重承认他们的成就。要让他们有发展、提高的机会,在进职、晋级、评先、住房、提干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增加进修培训的机会。针对评职称等涉及到体育教师切身利益和制约自身发展的问题,实验性地实施一定的可行性、前沿性的改革措施。比如:针对体育教师由于文化基础薄弱、英语比较差,对评高级职称不敢或绝望的普遍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实行分数适当下浮;副教授可分为多种类型: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三种;带运动队教师如果拿到较好名次或教师考到一定级别裁判员,可与一定的科研要求条件互换等。

4.3 体育教师要破除偏见,勇于自新,提高素质

要改变人们对学校体育以及体育教师传统偏见,最有说服力的是需要体育教师用行动证实自身的价值。如果体育教师政治好、业务精、一专多能突出,能发挥出其他教师不具备的优势,如组织能力强、精力充沛、工作耐力持久等,那么体育教师的形象就会在人们的心目中得到根本的改变。

4.4 转变观念,充分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发展高校体育产业

学校体育在保证完成教学、训练、科研的前提下,可以面向社会利用现有的体育技术、人才、知识、信息、场地设备,开展康复医疗技术辅导、体育知识咨询等有偿服务。使国家投资和自身投资相结合,努力增加体育场地设施等方面的利用与开发,顺应社会流行的“花钱买健康”的观念,使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接轨。结合国务院刚刚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利用自身优势,从待遇上给体育教师一定改善。这样不仅能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而且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缓解体育资金紧张的矛盾。同时,也能充分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被社会认可的价值性。

4.5 构建校园体育文化

4.5.1 组织体育知识讲座

讲座题目可配合体育教学任务、国内外体育比赛、体育形势、体育项目介绍。

4.5.2 进行体育知识竞赛

此方法具有简单易行等特点。教师可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体育知识,组织班级、年级甚至全校的体育知识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5 结语

消除体育教师职业消极心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光需要体育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各级领导部门的重视和学校体育观念的转变等。只有方方面面的条件具备,体育教师这个职业才能吸引人、留住人。

参考文献

〔1〕金新玉.高校体育教师职业态度的调查研究〔J〕.湖州職业技术学院, 2005,(2).

〔2〕张洁.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4).

〔3〕黄俊伟.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成因及对策〔 J 〕. 四川体育科学, 1999 (04) .

〔4〕华彬.大学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5).

〔5〕郑本华.论如何提高我国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9(382).

(责任编辑:赵 环)

体育消极情感 篇5

一、消极情感的分析与监测

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态度,首先必须明确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情感态度,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和帮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应注意对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学习英语的消极情感进行有针对性的监测和跟踪,及时了解他们的情感态度。通过长期观察和调查,笔者发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与积极的情感态度相反的消极情感主要体现在:

1. 缺乏明确的英语学习目的。

很多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目的比较模糊,特别在一些普通中学,由于受传统意识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大多学生在脑海中已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努力学习,考出高分,出人头地。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又不出国,不与外国人打交道,所以学不学、学好与学坏一个样。

2. 没有强烈学好英语的兴趣与动机。

兴趣与动机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总是与一定的情感联系的,一个人在从事的活动中能否发挥其聪明才智,能否获得预期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因素。

(1)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克服种种困难,全力以赴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诚如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倘若对学习不感兴趣,仅仅迫于外部强制力量而求知,学出好的结果难于登天。

(2)动机是为学习者提供动力和指引方向的一系列因素。学习动机属于非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是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它或推动、促进或抑制、阻碍学习。从心理学研究看,在中小学阶段就将社会责任动机视为自己读书的动机是极少数的,有相当多的学生学习英语很大程度上出于无奈。

3. 学习英语过度焦虑。

适度的焦虑能促进临场的发挥,但过度焦虑就会产生许多的不良影响。过度焦虑可能是语言学习中最大的情感障碍。过度焦虑给学习者学习语言造成恶性循环。过度的焦虑会使大脑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导致注意力的分散和记忆力的减退并且导致紧张和害怕。这样语言储存和输出效果降低,从而进一步增加导致焦虑的可能性。教师稍做留心便可发现平时很多学生由于焦虑导致紧张而回答不出教师的提问,课堂上不敢面对教师等等。

4. 上进心强但自控能力弱。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较强的上进心,很想学好,有时甚至萌发赶超优秀的念头。由于中小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的特点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往往因自控能力较弱而无法付诸行动。

5. 人际关系不和谐。

后进生一般人际关系欠佳,他们表面上看不与他人为伍,实际上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心理自卑,害怕受伤害而远离群体,他们合作精神差,集体力量认识不足。这些学生自尊心强、酷爱面子,但缺乏主动与人合作的精神,怕别人瞧不起,不愿与同学探讨学习上的问题,羞于融入学习团队中去,但是一旦与人交往,他们又多以“强者”“勇者”“智者”自居。

6. 兴趣提前丧失。

目前,学生学习英语起步比较早,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进行英语学习。由于幼儿学生学习认知水平的不同、家庭环境不同以及其他诱因,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入中学之前对学英语就已经不感兴趣。

二、消极情感态度的消除策略

消极情感态度的消除,我认为最主要的方法需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积极参与、体验成功基础上。

1.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和手段,大家都知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尽管中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开始增强,但教师的权威性力量还是存在的。师生关系的主导方面在于教师。为协调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有意识地监督和调节自身的教育态度和行为。每带一个新班,每接手一个新班,我就告诉学生:“有你们这批学生是我的光荣,你们有我这样的老师,你们会觉得幸运。在我的眼里,你们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喜欢看到你们脸上纯真的笑容,我喜欢看到你们、帮助你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几句颇具人情味的开场白一直成为我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也成为我与后进生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石。信任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2. 人人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个个是鲜活的生命,个个都有自己的个性,个个都有自己成长的不同环境。所以无论从课堂内还是课堂外,教师只有一直平等对待学生,他们才会从心底里接纳教师。正如《孙子兵法》有云:攻城之法,攻心为上。教育教学也是如此,抓住了学生的心也就逮住了学生的人。

3. 树立自信心,体验学习英语乐趣。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学生而言,英语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在初学阶段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学习者必须具有学好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我经常告诉学生:要学好英语,就得投资我们的心智;我们并不傻,有足够的智慧和大脑空间来消化储存英语知识,英语不过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工具,一种说话习惯而已。我们要坚信:只要有投入,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4. 帮助学生克服畏惧情绪,消除过度焦虑。

现行中小学英语新教材的编写相当注重听、说、读、写能力发展的有机结合。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大胆地、长期地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语言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学生特别是普通学校的中小学生普遍感到英语学习吃力,慢慢地产生了厌倦、畏惧、过度焦虑的心理。为了摆脱这种状况,我一开始就采用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方法,不失时机地帮助他们克服畏惧、消除焦虑。

5. 加强平时关注,培养学习连续性。

大多数学生是希望自己上进的,但往往因为自己的控制能力较弱而半途而废。针对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并不急于将他们训练成自控能力十分强的学生。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件事:在四川大足佛教石刻艺术中,有一组大型佛雕《牧牛图》描绘了一个牧童和牛又斗争、对抗到逐渐融洽、协调,最后合二为一的故事。我们学习英语也一样,要能够驯服那些影响我们学习的大牛小牛,要能够抵制各种诱惑,集中精力学习。学习英语是个漫长连续的过程,走走停停便难有成就。

6. 给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插上翅膀。

当今社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新课程标准除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十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放在首位,而且同样明确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同等地位。所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是目前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很多学习活动需要相互合作,而合作又能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以至于构建良好的同学关系。

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每一位学生所渴望的。我认为,每月一次的学生试题交流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每个月我会布置一次特殊的作业: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做过的练习,把自己认为是重要的、自己经常出错的题目汇集整理,随机发给另一个同学去完成。每份练习上有命题人的姓名,也有做题人的姓名。做好之后由命题人批改打分,最后由做题人保存。这种方法深受学生的喜爱,因为它不仅有利于提高了学生的思索、组合等综合素质,也大大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从而构建每个学生间的和谐关系。

总之,关注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消极情感态度,是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青少年的情感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把积极情感态度的发展渗透到日常英语教育教学之中是实现积极情感态度目标的最重要环节。教师除了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外,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形成有效教育教学策略和实践探究的保证。学生消极情感的克服需要这些能力、品质,也需要教师的良好策略以及有效实践与探究。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体育消极情感 篇6

长期以来不仅是外语教学, 其他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 如果学生提出教学问题还会被视为叛逆。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兴趣被忽视, 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被逐渐抹杀。学生所有的一切在教学中无足轻重, 更不用说他们的情感因素对于教学的影响。而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学生是教学主体, 他们的情感因素对于教学效果举足轻重。当消极情感因素占主导时, 学生的认知活动自动停止, 教学就没有丝毫效果。因此, 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消极情感因素并加以克服有助于解决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最终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外语学习中的消极情感因素

根据研究, 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有以下五种影响:情感信息与视听觉信息一并储存在大脑中;情感可能给记忆带来混乱;情感可以反馈记忆内容;情感带来学习动力;情感是能否有效利用已有资源的前提。积极情感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而消极情感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抵制。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很多学生由于对于外语教师的喜欢或抵制而喜欢或者厌倦外语学习。外语学习中的消极情感主要包括:紧张、焦虑、抑制。

1. 紧张。

中学生普遍的对于教师有一种敬畏的心理, 再遇到之前几乎完全陌生的一门语言的学习, 所以他们在外语课堂上的紧张是一种最常见的消极情绪。身心处于紧张的状态下, 一旦出现听不懂的情况会更加紧张, 越紧张越听不懂。就像在外语听力考试中, 最初一道题没听懂造成的紧张情绪会导致整个听力的失败。这种恶性循环使得大脑的工作效率下降, 学生对于外语学习越来越抵制, 最终会丧失学习外语的信心和兴趣。尤其是中学外语学习中, 需要学生记忆的部分很多, 这种单调的学习会使得学生觉得劳累, 也会引发他们的厌学情绪。

2. 焦虑。

第二种消极因素是由于紧张引起的焦虑情绪。紧张情绪形成习惯就会导致焦虑, 每一次上外语课之前都会惴惴不安, 它使得学生在外语课堂上不是注重知识的吸收而是总是担心自己是否会有不好的表现, 越是担心越是表现不佳, 甚至主观低估自己的课堂表现, 从而造成自己的学习效率低下。笔者有一个学生, 平时学习还可以, 但是每次上外语课时都表情凝重, 有一次上课提问到他im portant的拼写, 这么常见的一个单词他竟然拼写了三四遍也没拼对, 而且得到同学和老师的提示后还是拼写不对, 他上课的紧张和焦虑可想而知。

3. 抑制。

第三种消极情感因素是抑制的情绪。抑制是为了保护自我而采取的回避和退缩行为。虽然在外语学习中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由于中学生特殊的敏感年龄以及他们对于外语的陌生感, 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保护自己的行为, 在心理上这就是抑制的情绪。这种消极情绪会导致他们对于外语学习的封闭。

这三种消极情绪因素对于外语教学有着极大的不利影响。有着这些消极情绪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呆板, 主动接受性较差, 从而使得整个外语教学效果不显著。因此,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努力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 帮助学生克服影响外语学习的消极情感因素非常重要。

二、消极情感因素的克服对策

首先, 教师应该对于全班学生的整体水平和个体学生的学习差异有一个大致把握, 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针对个体学生消除他们的消极情感因素, 如对胆子小的学生多鼓励, 对于紧张的学生多给予机会消除他们的紧张焦虑等等, 整体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从而对症下药。

其次, 教师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学生参与教学就意味着他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进入教学活动, 积极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外语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外在的知识只有内化为学生自己的, 才能真正实现语言能力的提高。学生参与教学, 可以把学生的消极情绪因素转化为积极情绪, 克服他们紧张、焦虑甚至压抑的心理状态, 使他们头脑中惰性的语言知识活跃起来, 把语言学习变成运用语言的交际行为。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得到了解放, 他们在一定的自为性活动中获得主体性的发展。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职能削弱, 反而要求教师把准备工作做得更好, 提前了解学生在知识上、情感上、智力上的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提供寓教于乐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师更多地担负起“导演”的工作, 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他们创造性使用语言的能力, 开展真正有效的交际活动。课堂教学的实施一方面不能脱离课本, 否则就会天马行空, 丧失了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教学内容, 就教学内容做好发言准备, 在教学中也让他们对课本中的观点进行交流, 通过许多学生不同观点的陈述、讨论甚至争议, 引导学生对于课本内容有多角度、更深刻的认识, 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而且把一直侧重的语法学习扩大到语言乃至文化学习。课堂教学的实施另一方面也不能局限于课本, 多联系当前语言的变化以及学生的实际生活, 才能使得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体会到把语言纳入自己日常生活的成就感, 从而更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教学中可以采用对话、讨论和模拟环境等方式, 为学生运用语言提供良好的“舞台背景”。

总之,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建立以课本材料为基础又不局限于此的内容体系, 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外语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因素, 既能培养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进行语言交流活动的能力, 又能使学生具有在社会真实环境中恰当运用语言交流信息的能力。

竞技体育运动员消极比赛的成因 篇7

关键词:竞技体育,消极比赛,原因

消极比赛是指特定情境下,出于某种原因,参赛者主动退让比赛,并直接或间接损及别人的利益。特定情境是指消极比赛发生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地理环境和赛程情况等;参赛者是指所有参与比赛的人员;主动退让比赛是指主动弃权、不尽全力等行为。消极比赛的含义有两个方面:(1)消极比赛的行为表现为不求进取,未尽全力比赛。(2)消极比赛是体育方面的一种负面心理情绪。

1 消极比赛的客观因素

1 . 1 战术的安排

一些消极比赛是出于战术上的安排,即为了最终达到取胜的目的选择相对保守的方式比赛。这类消极比赛相对无害,但从对体育运动长远发展来看是不妥的,违背体育精神也扭曲了竞技体育的初衷。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是为了保存主力队员的体力而选择替补阵容上场,如世界杯确定小组出线的一方派遣替补阵容上场已经形成共识;二是为了保存体力,面对接下来的淘汰赛选择不尽全力比赛,如伦敦奥运会女足比赛,世界杯冠军日本队就在小组赛最后一场与实力稍逊的南非队默契地打成平手,以节省体力;长距离长时间类型的比赛中为了保存体力想后来居上,大多数选手选择在前段时间采用“敌不动,我不动”战术,如一些中长跑等。

另外一种战术的安排,却会严重违背体育精神。小组赛中运动员消极比赛不是为了保存体力,而是为了输掉比赛从而在下轮比赛中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对手。这类型消极比赛行为已经近似假赛。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女子双打,中、韩、印三方为了选择下轮对手,四组选手竞相争输的难看局面。第二十四届世界大冬会女子3000m短道速滑比赛中因战术而消极比赛全组被取消比赛资格。正如俄罗斯短道速滑队主教练安德烈·米尼采夫所说:“裁判的判罚是正确的,这种情况在国际比赛中非常少见,但我认为他的判罚是公正的,他使比赛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1 . 2 比赛规则的漏洞

竞赛规则的漏洞也是导致消极比赛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奥运女双消极比赛事件中把原先单一淘汰制改成了先小组循环赛,这才让参赛者有漏洞可钻;短道速滑消极比赛事件也是因为比赛规则不够完善,导致全组取消比赛资格;孙福明“假摔”也有不少人归咎原因于“双计分”规则。在奥运会这个国际体育大舞台上,选择金牌还是体育精神更能体现一个国家体育道德水平,结果就显而易见了。规则的进步可以减少假赛的发生,却难以杜绝,应当面对问题选择不断完善规则。主体行为分为主动和被动,主动需要一定的道德修养成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这和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相关,需要的时间较长。正所谓“无规则不成方圆”,规则是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体育规则是对运动员等比赛参与者的规范,目的是使体育运动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1 . 3 场地和赛场秩序

比赛场地和赛场秩序对运动员发挥有一定影响。如纳达尔对马德里的网球场地的意见就颇多,涉及到场地易滑、广告牌问题等;在雅典奥运会中先后有十几名体操选手从器械上跌落,给许多未上场队员带来很大心理压力,一度引起奥委会调查和关注。亚洲精英赛决赛丁俊晖对阵蔡剑忠就因为现场有些秩序混乱的干扰导致不能专心比赛,出现情绪浮躁、敷衍比赛等消极比赛现象。

1 . 4 裁判因素

裁判员自身执法能力以及临场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因素很可能会出现误判、错判等问题,这对临场比赛队员的情绪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在比赛中因为不满裁判的判罚而退赛离场等消极比赛并不少见。如在“林陶大战”中陶菲克因不满裁判判罚而退赛,伦敦奥运会中韩国女子击剑选手员申雅岚因不满裁判判罚而拒绝离场等。

2 消极比赛的主观因素

2 . 1 运动员职业操守

运动员体育职业操守的缺失所导致的消极比赛行为,违背了体育精神,严格来讲也损害入场观众的利益。张怡宁在2001年九运会上先2∶0领先王楠,随后被翻盘到2∶2,第五局被反追上大比分领先,张怡宁心急气愤最后一球直接发球下网,赛后因消极比赛受到严厉处罚;十运会羽毛球香港选手王晨不满裁判判罚选择离场,扬言不再进内地比赛。这些情况不止在我国运动员身上出现,“林陶大战”中陶菲克因不满裁判判罚摔拍离场;NBA男篮比赛中实力差距过大的两队选手,往往在后面便消极比赛,放弃追求胜利的权利;奥沙利文参加中国台球赛每场只是一轮过明显不尽力。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说:“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斗争;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在竞技体育的舞台上,运动员应该是榜样,演绎体育本质才是本职。既然选择了体育运动作为职业,就不能忘了职业运动员的职业操守,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观众,对得起竞技体育运动。

2 . 2 金牌至上思想的影响

追求金牌有两个原因,一是为国争光,二是个人功利。有些消极比赛和假赛的行为,只会给国家带来体育形象的诋损。金牌主义的思想影响,导致忽略了追求金牌的本质,转变成一种表面上为国争光,实质上为了个人的利益的现象。在我国足球、举重、击剑、乒乓球等比赛中内部“让赛”事件频频发生。据一个羽毛球期刊数据显示,在2011年中国运动员排定的99场比赛中,有20场比赛出现运动员缺席或中途退出比赛的情况,这个比赛是其他国家的25倍还多。在女双消极比赛过后,主教练李永波在央视中坦言:“如果因为跋扈蛮横了一点,但是确实对我的队员能够起到促动作用,我宁可这样做,竞技场上金牌是唯一的标准,唯一的。”在金牌与体育道德的选择这一点上,很明显他选择了前者。可怕的是某些教练和领导把金牌当做自己政绩的手段,层层压力下,最终承担责任的还是运动员。目前监督处罚力度不够,比赛作假也成了常事,甚至不以为耻。金牌至上思想导致体育职业道德的扭曲。

2 . 3 市场经济下的利益诱导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体育商业化越来越全面,市场经济为体育带来了更好的发展同时也带了负面影响。许多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和俱乐部等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时常有“消极比赛”等弄虚作假、操纵比赛的情况发生。面对眼前利益与虚远的体育道德,在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个人物质欲望膨胀,一些运动员选择了做有悖体育道德的行为。正是体育产业化发展迅速,人们最求利润最大化,道德价值被慢慢淡化,唯利是图、拜金思想蔓延,最终体育精神被侵犯,体育道德不能再起到规范作用。

3 消极比赛的反思

3 . 1 体育法制意识淡薄

对体育法制的认识不够充分,对体育法制建设不重视,像《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后并没有多少人了解,甚至体育工作者也对此不甚了解。对法制的不重视会导致体育工作者习惯依赖行政手段解决那些本应由法律判决的问题,这就形成了有法不依的现象。

3 . 2 惩罚力度小

“假摔”对孙福明和教练刘永福的处罚是不痛不痒的通报批评,甚至处罚完全没有触碰到辽宁体育总局。1999年“渝沈之战”,中国足坛“假赛”的经典之作,在社会舆论和面对中国足坛未来的威胁的压力下,足协成立特别调查组,但最后也只是将此事件定为“消极比赛”。2001年中国足球史上影响恶劣的“甲B五鼠”事件,五家俱乐部为争甲A资格涉嫌打假球,造成一时轰动,因为此事掀起的反黑风暴最终也只是以1位裁判入狱告终。奥运女双“消极比赛”后,韩国羽毛球协会对女双“消极比赛”事件作出处理是将河贞恩、金敏贞、金荷娜和郑景银驱逐出国家队,并取消参与任何国内、国际比赛的资格,为期1年,并禁赛6个月;韩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成汉国和女双教练金文秀被免去了国家队教练职位,为期4年。中国主教练李永波赛后说:“该负的责任我一定会负责。”可到了后来,除了运动员被取消比赛资格外还没看到我国对此事进行任何处罚,也没见到所说的如何负该负的责任。处罚力度小,力度不足以威胁体育腐败,导致“消极比赛”仍然频频上演,至今对腐败的治理仍原地踏步。

3 . 3 司法监督不到位

大学生体育课消极行为表现及对策 篇8

1.1 散漫行为表现

1.1.1 体育课时着装的随意性

体育课中服装的穿着对体育锻炼有着重要的影响, 假如体育课中不穿运动装, 不但使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体育锻炼, 严重影响体育课教学, 而且也将对体育卫生、个人的习惯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 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更无从谈起。然而, 在当今的大学体育课堂上, 着装随意现象比比皆是, 服装花样百出, 休闲装、便装、裙子、牛仔衣裤、皮鞋、高跟鞋、拖鞋等等。

1.1.2 体育课中时间观念的随意性

“上课不迟到、不旷课、不早退”这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必须遵守的日常行为规则, 大学生也不例外。然而, 在大学体育课上, 迟到、旷课、早退等现象不再是什么新鲜的事, 往往是上课时间到了后, 许多大学生才懒洋洋地从床上起来, 要么就是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安排干其它的事情, 在大学生的眼中, 体育课可有可无, 尤其是在网络横行的当代, 体育锻炼更是句空话。体育课的时间仿佛就是自由安排时间, 可以随意支配。

1.1.3 体育课学习中的懒散性

作为一个大学生, 不论是在自制力、注意力, 还是知识、道德思想品质方面都明显的优于小学和中学的学生, 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盛行, 竞争激烈的今天, 大学生应该都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代表, 大学生也应该更有体育教育在于不断提高身体素质, 掌握更多的技能, 使其终身受益的体育意识。然而, 注意力不集中, 故意起哄, 嘲弄同学, 行动迟缓、开小会的现象在大学体育课中源源不断。学生见习一大堆, 练习田径的怕累、练习体操的怕脏, 武术的动作又太复杂, 经常是懒懒散散, 能偷懒就偷懒, 学着学着就只有那么两个人了。

1.2 躲避行为表现

躲避行为在体育课上主要是在不想上体育课和害怕恐惧上体育课的思想的支配下而产生的一系列尽量逃避进行体育锻炼和技术学习的行为。其与课的密度、负荷以及季节、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种是借生病、开会以及其它各种方式请假, 逃避体育课;另一种是在体育课中, 有的同学担心考勤, 人来了借受伤生病等理由课一开始就见习逃避, 在一旁聊天、玩手机, 有的则是在体育课的内容有一定难度或练习强度比较大时, 就借故见习。还有一种逃避行为就躲避老师的眼光, 为了不让老师注意到自己的技术练习或锻炼的情况, 故意逃到队伍的最后面或是角落的地方, 这类学生要么是担心老师的批评或受罚的, 要么是根本只是想混个考勤和学分的。

1.3 违纪行为表现

大学生体育课上, 体育教师维持纪律的现象相对比较少, 但并不是大学生上课没有违纪的行为, 主要是因为大学生与其它阶段的学生相比, 自尊心、自觉性方面都上升到了一个层次, 在体育老师的眼中, 不要求遵守纪律, 大学生也应该具备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意识。然而大学生体育课中, 不自觉, 违纪行为依然存在, 主要变现在上课是不听老师的讲解, 还带着其它的同学一起讲话、起哄, 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 技术练习过程中为了点小犯规打架斗殴等等, 这些都对体育的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1.4 品德缺失行为表现

大学生品德缺失现象在体育课中主要表现为目无师长, 团结意识不强, 意志品质薄弱。目无师长主要体现在老师讲课, 学生不但不听还捣乱, 老师管教, 反而恶语相撞, 背后谈论老师的不是。同学之间团结意识不够主要体现在无论是集体游戏还是技术练习, 都自己搞自己的, 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提高的现象较少。意志品质薄弱, 怕苦怕累主要表现为在体育技术练习过程中, 不会的、难的就放弃, 需要努点力的就逃避, 练习密度、强度大点就抱怨等等。

2 大学生体育课消极行为产生的原因

2.1 大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理解不够

苏州大学戴福祥教授经过调查后指出:“大部分大学生能认识到体育课对‘身心健康’是有益的, 对‘运动技能’、‘锻炼习惯’的形成和培养是有帮助的, 但是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此帮助作用为一般, 有小部分学生认为帮助很小或没有[1]。体育课在他们心中的印象是很不重要的, 上体育课就是玩一下, 至于上什么, 上得好不好关系不大, 因而大学生体育课消极行为的产生也就不言而喻, 这种对体育课认识上的偏差及行为的产生, 虽然有其自身的内在因素, 但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也难辞其咎, 同时也说明了我们的体育教育宣传力度不够, 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不够, 大学生从一开始就难以正确认识和了解体育, 了解体育课的功能, 从而就导致了一系列大学生体育课消极行为的出现。

2.2 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

现代大学生, 多为90年代后的独生子女, 从小时候开始在家里就过着“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亲都普遍重视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 而并非体育成绩, 他们只要子女的学习好, 不管什么时候都尽量满足, 从而也就让孩子从小就有了“轻视体育课”的思想。也正是父母亲这种行为上倾向, 大学生受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也较深刻, 大学体育课中的消极行为也就变得自然而然。

2.3 早期体育经验的影响

在心理学界, 弗洛伊德就强调了早期经验对人的当前行为和态度的重要性。早期经验就是由于环境的影响, 使得自己的某些心理或行为得到了克制, 克制多了所形成的一些潜意识规则, 而这些规则总是在或多或少的影响和制约着人的行为和态度, 并且这些规则不容易发现且很难改变。那么, 大学生体育课消极行为表现受早期体育经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受中小学体育教师“放羊式”教学的影响上, 在很多中小学里, 由于学校不重视体育课, 体育老师的教学行为就变成了一种自由教学, 一般的教学程序是上课, 集合、点名、自由活动、点名、解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体育课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 到了大学, 上体育课的积极性自然大打折扣, 各种消极行为也日益凸显。

2.4 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

一直以来, 学校对于体育课都是“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不要”, 在学校这种体育教育理念之下, 关于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如场地器材得到不到保障, 体育课经常出现被占现象, 体育课成绩评价方式单一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等等。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不够, 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范围变窄;器材不够, 学生锻炼学习的欲望得不到满足, 消极心理和行为自然流露于言表。

2.5 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及教法影响

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在抑制大学生消极行为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只有体育教师各方面的素质让学生信服了, 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才会提高。另外, 大学体育课中体育教师的教法对学生消极行为的滋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如有的教师教法缺少趣味性, 体育课中技术练习的密度、负荷、步骤、难度等安排不合理[2], 教学内容陈旧繁杂、枯燥无味, 场地器材安排不合理等等, 也是大学生体育课消极行为的诱发的原因所在。

3 建议及对策

1.加强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学校要不断加大对体育知识的宣传力度, 让学生了解体育、认识体育、走进体育。让他们深刻认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健康体魄基础上的, 现代社会所需人才, 必须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而体质又是人才的素质基础[3], 要让我们的大学生树立体育意识, 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加强体育课的思想品德教育

“21世纪, 体育教育的使命已不仅仅是使’学生素质’提高和学会体育的知识、技能、技术, 而是要使体育教育上升到更高的文明层次和精神层面, 体育教育要迎合当今社会新的教育思想, 与新的健康理念相一致[4]。”因此, 大学生体育课应努力通过各种有效体育运动方式加强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勇敢、刚正不阿, 求真务实的优良思想品德, 为日后走进社会成为有用之才而努力。

3. 加强学校对体育课的关注与投入, 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

我们的大学生, 不是在时间上, 身体上, 精神上都有足够地精力去参与体育锻炼。因此, 只有学校从实际上关注重视体育课, 从根本上完善学校体育的场馆器材, 让学生学有所用, 练有所行, 体育课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提高, 消极行为势必减少, 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才能成为可能。

4. 体育老师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和教法的创新,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基础上, 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5]。教育心理学也有研究表明:“情感具有迁移功能, 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对老师的爱, 迁移到对老师所教的教学内容, 改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倾向性”[6]。可见, 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后, 学生才能够感受到自己在体育课中的价值, 进而才会主动的投入到体育课中积极地进行锻炼。

5. 加强体育课的评估措施

虽然现行的体育课“及格与不及格”的评估方式, 没有分数高低之分,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顾及到了部分学生自尊的心理, 但这种体育成绩考核评价单一, 缺少了竞争, 让学生渐渐失去了体育课学习的动力。因此, 我们应完善体育课的评估措施, 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终结性评价, 同时也应该重视体育教育的过程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力争达到评价与育人的平衡点。

6. 组织开展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

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主要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方式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也是纠正大学生体育课消极行为的一种有效方法。也只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外活动, 才能让大学生抛开网络的诱惑, 使他们渐渐走近体育, 走进体育的快乐, 养成自觉上体育课, 自觉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习惯。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戴福祥.大学生对体育课认识与评价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39 (9) :55-56.

[2]樊新.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方法与措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3) :124-125.

[3]汪伟信, 金广江, 郑根发.体育教育对人的现代素质的培养与演化[J].安徽体育科技, 2003, (2) :52-54.

[4]王俊奇等.体育教育贯彻“健康素质”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0 (4) :58-60.

[5]高红娟.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效果[J].贵州教育, 2005, (3) :35-36.

体育消极情感 篇9

摘 要 在体育课上,时常有学生态度消极,厌学、甚至抵触情绪的现象发生,主要表现为假装生病,借故请假甚至顶撞教师。笔者针对学生的这些行为和心理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给出一些对应的策略,希望可以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关键词 初中生 体育 消极

一、初中生体育课消极情绪的表现

初中生处在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非常有利于身体的发育。但是在体育课堂上,经常会有为数不少的同学出现消极厌学的情况,主要表现有: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课外活动较少参加,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怕出汗等,再加上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尤其是女同学因为生理性的原因,而忽略了参加体育锻炼对身体的重要性。

二、消极情绪根源探究

(一)初中生体育课消极情绪的内因

1.初中生的心理因素。第一,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时期,在体育课中常表现为懒惰,对疲劳的耐受力差,怕脏、怕晒、胆小、怕别人嘲笑等等。在教学中,内向型和抑制型的学生在学习中,若不能得到教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对学习体育会产生信心不足,造成自卑和逆反的心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影响。而外向型的学生易骄傲自满、自高自大,缺乏进取,学习中经受不了失败和挫折,遇到困难和挫折,易产生不良的消极心理。第二,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由于心理素质差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往往过低地低估自己,觉得自己的体育学习能力差,在课中也常出现胆怯、心情紧张不安,缺乏自信,从而影响自己参加体育课的兴趣,也严重的影响体育课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2.初中生的生理因素。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也是造成初中生体育课消极行为的主要因素。认定自己的运动能力差,身体素质不好,从而不喜欢上体育课,这也成为他们提高运动能力的一大障碍。改变学生这种心态关键就在于有一个主客观的环境。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克制和自我暗示,减轻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二)初中生体育课消极情绪的外因

1.“应试教育”“重文轻武”思想作祟。学校教育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应试教育”占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由于以成绩论英雄,许多学校的领导将学习成绩看得无比重要,使学校教育的工作重心偏向于智育教育,体育在学校教育受到了严重削弱。“重文轻武”的传统教育观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影响极大。他们不顾一切让子女升学、成才,对子女的文化课学习提出很高的要求。这种重视智力轻视体育的传统观念的错误影响着学生,对学生的体育参与产生了消极的作用,使许多学生对体育失去了兴趣。

2.家庭教育影响。现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被娇生惯养,好吃懒做的坏习惯,导致身体素质急剧下降,“小胖墩”比比皆是,一些简单的素质练习都完成不了,回家还要抱怨,有的家长就会心疼的不得了,竟然想老师申请让孩子少参加体育锻炼或者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要求。单亲家庭的孩子情况就更为复杂,可想而知,这样环境下生活的孩子未来是怎样。

3.现代网络游戏的危害。当今社会,网络科技发展迅速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虚幻世界里,整个精神都被五彩缤纷的情节吞噬。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游戏主要以打斗暴力为主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健康,昼夜盯在电脑前,影响健康,摧残身体。

三、初中生体育课消极情绪的对策

(一)思想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目的教育,帮助学生纠正认识上的偏差,端正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二)以身作则,身先士卒

有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总是指挥学生这样做,或者安排学生做那样的练习,一副命令的口吻,高高在上的样子。学生嘴上不敢说。我们学校对体育老师的要求就是与学生一起做练习。其实教师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也希望在老师面前不经意地展示自己,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认可,以满足自己身体和心理的需要。

(三)揣摩学生心理,和同学们做朋友

初中生,处在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姓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所以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很难揣摩,但是要想走进学生的心灵,做他们的朋友,就必须做到“察言观色”,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迅速地做出反应,明白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变化。

(四)自觉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包括很多,在这里涉及到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努力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加以认真落实,从个体差异,身体健康水平,身心理需要等多个角度认真研究学生,合理地选择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有趣的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从网络世界中吸引出来。

四、结论

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我们: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解决学生在体育课上的消极厌学情绪,需要找到问题的根源,知道学生的内心需求,优化教学设计,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崔雅玲.浅谈培养学生体育兴趣[J].学校体育.2001.5.

[2] 季浏,符明秋.当代运动心理学[M].西南大学出版社.

[3] 蘇坚贞.对体育教学思想的思考[J].贵州体育科技.2001(01).

体育消极情感 篇10

2012年11月中旬,华中科技大学秋季运动会取消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比赛项目的新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各地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和跟踪报道,调查发现高校运动会取消长跑项目十分普遍,取消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体质太差,从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和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能够得到印证:大学生身体素质25年来持续下降;除坐位体前屈指标外,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其中耐力素质的下降幅度最大,与1985年相比,肺活量下降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成绩下降10.3%,男生1000米成绩下降10.9%[1]。大学生体质的持续下降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大学生体质孱弱是中小学体育教育被边缘化所产生的恶果,中小学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挤占了学生的大量体育运动时间,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技能,虽然国家已出台了“阳光体育”等保障措施和活动,部分学校也推出了“大课间”等具体活动方案,但此类集体性的大规模的体育活动的效果却值得商榷,在目前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下,体育课依然是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中小学体育教育边缘化造成的大学生体质下降为高校的体育教学带来了问题和挑战,为了安全减少甚至取消大强度体育运动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选择,但这种“因噎废食”的选择具有“投鼠忌器”的特征,因为对于个体而言,健康的身体是生活工作学习的保障,除非个体为了竞技比赛成绩的目的进行体育活动,个体在大学阶段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是完全来得及的。面对严峻形式,广大的高校体育教师倍感责任重大,上好体育课,抓好学生体质成为高校体育教师共同的心声,为此大部分高校在体育项目技术教学的基础上都增加了身体素质练习内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解决大学生体质孱弱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毕竟体育活动是必须亲身体验的活动,但是在体育实践教学中,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经常会有消极情绪并产生多种消极行为,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具有哪些消极情绪和行为,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应对和化解,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保障课程质量的需要,更是提高大学生锻炼意识的需要。

2 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消极行为的表现

2.1 着装随意

体育锻炼需要合适的着装,不合适的着装不仅使运动受限,影响体育锻炼的效果,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运动损伤。高校体育教学基本都对学生的着装有所要求,要求学生上课时应穿着适合运动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但在实际教学中,着装随意的情况非常普遍,休闲服、休闲鞋、牛仔裤这些着装形式比较普遍,同时还存在穿着裙子、皮鞋甚至高跟鞋、凉鞋的情况。夏季炎热时裙子、凉鞋和冬季寒冷时长筒靴的出现率都颇高,这些不适应运动的着装大大限制了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强行要求学生参与运动则运动风险比较大。

2.2 时间观念差

不迟到、不早退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任何课程都对此有明确要求。然而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迟到现象比较多,早退现象也时常出现,因此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在课前和课后进行点名来规避迟到早退现象,由此占用了大量体育教学时间。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时间观念不强,如果考虑到体育课程一般不会安排在早晨第一节课的情况,学生迟到更加凸显了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

2.3 练习懒惰

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在自我控制、注意力、知识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理应强于中小学学生。高校是学习高级知识、掌握高级技术、深入科学研究的关键期,大学生理应更加勤奋地参与高校设置的包括体育在内的各项学习,但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练习懒惰的行为非常普遍,教师授课时学生东张西望、交头接耳,同学练习时起哄、嘲弄,自己练习时偷懒躲滑、怕苦怕累,教师指导时充耳不闻。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见习生,这些见习生中有些确实有些伤病,但也存在不少诈伤、装病情况,实际上大多数的见习生并非不能坚持运动,而是偷懒躲滑的观念在作祟,脚踝扭了可以练上肢、腰腹,感冒了不适宜跑步可以快走,不是练不了而是不想练。

2.4 违纪行为

严格来说,迟到早退都属于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只是由于体育课程的开放性而弱化了规定,在体育教学中经常出现的违纪行为包括故意迟到、早退,不经同意随意旷课,课堂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同学出现言语冲突甚至身体冲突等。这些违纪行为严重影响了高等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处理不当,则会产生负面的示范效应,课堂纪律的维持将愈来愈难,教学效果将无从保障。

3 高校体育教学中消极行为产生的原因

3.1 大学生对体育课程价值认知不足

有学者指出,“大部分大学生能认识到体育课对‘身心健康’是有益的,对‘运动技能’、‘锻炼习惯’的形成和培养是有帮助的,但是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此帮助作用为一般,有小部分学生认为帮助很小或没有”[2]。社会重文轻武、重智轻体的思想一直根深蒂固,经常认为练体育的人都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认为体育课就是玩一玩,出出汗,很少有学生将体育课程和增强身体素质联系起来,更不用提体育对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了,体育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玩”、“嬉戏”和“游戏”,而在我国文化语境中“玩”、“嬉戏”和“游戏”都非积极性的词汇,例如“吃喝玩乐”、“玩物丧志”、“玩忽职守”、“玩世不恭”等负面成语,例如“业精于勤荒于嬉”的警示名言,例如“游戏人间”所阐释的具有消极意义的生活态度等。将体育与“玩”、“嬉戏”和“游戏”等同起来的认识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内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对于体育的认知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对体育课程价值的认知偏差和认知不足。体育课程的价值问题得不到解决,则体育课程被边缘化的命运就无法改变,大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消极行为就难以杜绝。

3.2 学生缺乏体育经历和体育技能

早期经历对人的当前行为和态度具有重要影响,早期经历会形成一些反射性的潜意识规则,而这种潜意识规则影响和制约着人的行为和态度,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掌握技能会强化参与相关任务的意愿,从而形成行为模式。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的体育训练经历,唯一的体育经历就是中小学的体育课,但中小学普遍存在的“放羊式”教学,使得学生对体育的最初体验就是随便玩玩,强制性的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家长不支持、学校不支持,教师也由于怕担责任而有意回避之。同时由于受“快乐体育”思想的影响,中小学体育基本放弃了项目技术的系统教学,而是广泛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扁担”、“南瓜”逐渐成为教学的主流,在淡化项目运动技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偏离了体育具有项目分类,项目具有技能特点的基本要求。虽然只强调项目运动技能容易使课程枯燥,但没有运动技能的体育则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不利于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

3.3 学校教育理念的偏差

一直以来体育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体育器材缺乏、体育场地受限、体育课时被占等现象可以反映出学校教育理念的偏差。只重视文化学习的教育理念不仅大中小学普遍存在,就连属于学前教育的幼儿教育领域也非常盛行,尽管国家三令五申禁止幼儿园的“小学化”,但幼儿园教外语读写、教数学运算、教汉字读写等违背教学规律的事情屡禁不止,原本应该快乐自由肆意玩乐的幼儿被文化学习禁锢了身体和心灵。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产生消极行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3.4 体育教师业务素质不过硬

体育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对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方面至关重要,“亲其师,信其道”,业务素质高、个人魅力大、品德高尚的体育教师能够带动更多学生参与体育。业务素质包括仪表、态度、行为、语言、理论水平、技术能力和品德等多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但目前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普遍不过硬,运动员出身的体育教师往往疏于理论学习,高考途径进入体育师资队伍的教师往往技能水平欠佳,同时由于缺乏制度化常规化的在职业务培训机制,体育教师普遍缺乏对体育前沿信息和理论的把握,造成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方法落后等现象,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问题已逐渐成为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3.5 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例如网络的盛行、交通的便利等等。人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了巨变,网络在方便人类工作学习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类体育活动的减少,上网浏览信息、购物、娱乐和学习占用了人们太多时间,除了锻炼了手指灵活性外,对人体的活动能力产生了众多限制,特别是网络游戏的盛行对于学生的影响更加深远,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可以旷课、逃学甚至退学。而交通的便利也大大减少了人类体育运动的必要性,出行可以乘飞机、坐火车、坐轮船、坐汽车,上下楼可以乘坐电梯,人体运动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减少甚至替代,体育运动的必要性受到质疑。

4 建议与对策

1.加大对体育价值的宣传

要不断加大对体育价值的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体育、认识体育、参与体育。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和意识,养成课上认真练习,课后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为人才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2.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技能水平

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课程设置,吸引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课程设置要契合学生的兴趣,同时要进行必要的体能、技能训练,多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在活动过程中有目的地融合各类体能、技能要素。在体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要有所创新。例如南京理工大学开展的舞龙舞狮、厦门大学开展的爬树课等等都具有创新意识,在吸引学生关注与参与后,进行先期的体育训练则顺利多了。

3.改变教育理念,培养完备人才

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知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我国当前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围绕学生的智力开发,对忽视体力方面维持和发展。智力与体力是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智力与体力的融合发展才能实现人的和谐。因此学校的教育理念应有所改变,教体融合、相互促进。

4.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营造良好师生关系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实际组织者和执行者,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对周围学生有巨大影响,对大学生上课积极性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灵活运用教法,对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至关重要,因此体育教师应特别注意加强自身业务素质,不断更新知识,创新教法。

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基础上,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具有迁移功能,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老师的爱,迁移到对老师所教的教学内容,改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倾向性”[4]。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能够使学生由信任教师迁移到喜欢体育。

5.组织开展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

积极开发课外体育课程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通过体验不同体育运动项目,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使学生喜欢并能自觉参与1-2项体育活动,这对于化解高校学生体育课消极行为是一种有效方法。因此在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中,要求开展的体育活动一是要丰富多彩,提供多种选择,二是要形式灵活,教学、训练、游戏、竞赛等形式要合理组合,三是要普及与提高并重,一般与特殊分别对待,四是坚持教师指导和学生自治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这一体育课的延伸课程,在更加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培养学生自觉进行学习和锻炼的习惯。在具体实施策略中,可以以运动会为龙头,单项竞赛为主体搭建的竞赛体系来促进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季芳,卞民德,陈晨曦.取消长跑高校其实挺无奈[N].人民日报,2012-11-22.

[2]樊新.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方法与措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124-125.

[3]高红娟.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效果[J].贵州教育,2005(3):35-36.

【体育消极情感】推荐阅读:

消极心态07-20

消极训练06-02

消极态度06-07

消极参与06-16

消极意义07-27

消极就业08-03

消极教育08-25

积极消极08-28

学生消极情绪06-23

经济消极影响08-24

上一篇:双管齐下综合治理下一篇:锚杆超前支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