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学习心理问题

2024-09-26

消极学习心理问题(共11篇)

消极学习心理问题 篇1

近年来, 成人高等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成人高等教育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 取得了快速发展, 提高了办学效益。 成教大学生在完成学业、成长成才的目标任务过程中, 在学习上还突出存在一些影响学习的消极心理。 因此, 分析影响成教学生学习的消极心理及其原因, 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教育管理举措, 是保证成人教育学生质量、实现成教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影响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习的几种消极心理

正确分析影响成教学生学习的消极心理是对他们进行正确教育和管理的前提, 影响成教学生学习的主要消极心理可归纳为学习自卑心理、学习焦虑心理、学习倦怠心理、学习实用心理。

1.学习自卑心理。

高校多数成人教育学生具有较为严重的自卑感, 特别是在学习上存在自卑心理。 与普通大学生相比, 成人大学生总觉得低人一等, 自我价值否定性倾向明显[1]。 学习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受中考、高考失利的影响。 一般来说,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大都经历了中考或高考的失利, 这是人生学习成长历程中的一次严重挫折, 易产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不如别人的心理阴影。 二是受社会对成教文凭消极评价的影响。 长期以来, 社会普遍认为成教文凭含金量比不上正规文凭, 有的单位对一些成教文凭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关键评价方面不予以承认。 一些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 认为成教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比不上普通大学生, 不招聘成教大学生。 这样往往使成教大学生认为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的成教文凭最终价值不高, 社会不认可, 于是对成教生在校学习的意义产生自我怀疑与否定, 导致心理自卑, 在学习上容易悲观、失望, 有的甚至会自暴自弃。

2.学习焦虑心理。

学习焦虑是指学生由于不能实现预期目标或不能克服各种困难, 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 而形成的一种带有恐惧情绪和紧张不安的精神状态[2]。 这种焦虑心理影响了成教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社会转型期, 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样性, 成教大学生大多数具有一定的社会经历, 这样容易受影响而产生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 二是理想目标值过高, 理想目标要从实际出发, 要适合自己的能力, 要与现实接轨, 如果把学习成绩或实现的目标设定过高, 在努力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易产生焦虑。 三是对压力的不合理认知, 有的成教大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过程中的压力, 从本质上看, 是对学生学习能力与方法的一种挑战, 迎接挑战的过程是成长提高的过程, 不能正确理解压力, 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容易产生学习焦虑心理。

3.学习倦怠心理。

一般来说, 成教大学生怀着对大学的憧憬而来求学, 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较高。 但在学习过程中, 随着对大学新鲜感的消失, 再遇到专业课程学不懂、学习困难、考试失利等挫折, 热情骤减, 由希望到失望, 失去学习热情, 学习动力也随之降低, 产生学习倦怠心理, 突出表现出学习情绪低迷、上课精力不集中, 时常迟到、早退、不听课甚至逃课、考试作弊等一系列不当学习行为。

4.学习实用心理。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 成教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更明显的职业性, 更突出的深刻性, 以及更显著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他们的学习动机总是与现实的生活、工作紧密联系[3]。 重实践运用的学习目的是好的, 但学习是一个渐进过程, 实践本领的提高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作基础, 有的成教大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关系, 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学习心态上则表现得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 这样对大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缺乏兴趣、疲于应付。 有的甚至把学习目标定位在“混文凭”上, 这种不正确的学习动机严重影响成教大学生的在校学习和表现。

二、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产生学习消极心理的主要因素

1.外在因素。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产生学习消极心理的外在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家庭方面、学校方面和社会方面。

一是家庭方面因素。 家长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认可程度、对成教大学生的重视程度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高, 对成人高等教育学习的认识合理, 孩子更能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二是学校方面因素。 成人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 这种无形的文化学习氛围影响大学生的学习, 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认识与评价及自身的好学、 乐学意识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成教大学生的学习。 同伴群体中他人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及方式等都对置于其中的大学生有重要影响。 三是社会方面因素。 社会舆论氛围、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等对大学生的学习有重要影响。 在认可成人高等教育知识技能传授的氛围引导下, 成教大学生会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2.内在因素。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产生学习消极心理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意志品质。

一是学习能力方面, 主要包括个人智力因素、过去经验、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 二是学习态度方面, 学习态度影响学习效率, 学习态度端正, 决定着学还是不学, 决定着学习的行动。 当学习态度正确时, 学习能力便能充分发挥, 就会取得优异成绩。 三是意志品质方面, 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也会受到一些玩乐的诱惑, 意志坚强、积极自信、自律自制等意志品质强的学生, 往往有决心、耐心克服困难, 从而强化动机, 提高兴趣, 提高学习积极性, 反之, 遇到困难就放弃努力, 久而久之, 则信心不足, 学习成绩受到影响, 以致学习消极被动。

三、针对成人高教学生消极心理的若干教育引导对策

针对成教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四种学习消极心理, 应从加强成教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完善教学管理与考核三个方面入手,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消极心理, 树立积极健康的学习心理, 帮助大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学有所成。

1.加强学习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成人高教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学习心理。

培养成人高教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心理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正确的学习观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动力源泉, 培养成教大学生的自学能力至关重要。要树立终身学习观,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以适应知识更新的需要。 要树立自主学习观, 逐步增强自我教育意识, 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 二是明确学习目标, 制订学习计划。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等功能, 合理、科学的学习目标能够强化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指引大学生的学习方向。 帮助指导成教大学生探索建立具体化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 每学期、学年都要有切实可行、能够实现的学习目标, 围绕目标的实施, 制订好具体学习计划, 一步一个脚印地向自己的目标奋进。 三是掌握学习策略, 提高学习效率。合理分配时间, 劳逸结合, 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参加一些课外集体活动和体育运动, 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 减缓学习压力, 保证以充足的精力投入学习中。

2.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成人高教学生自信、 自立、 自强、自律的心理品格。

针对影响成教大学生学习的消极心理, 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引导, 培养成人高教学生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的心理品格。 一要发现发挥自身优势, 增强自信, 消除自卑心理。成教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优于普通大学生, 在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动手操作、工作忠诚度方面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所以成教大学生要勇于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 通过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锻炼, 不断增强自信心。 二要积极面对现实, 在挫折面前合理归因, 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要正确认识自己, 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的时候, 不能否定自己, 而应客观冷静地分析情况, 进行恰当归因, 总结经验教训, 善于分析思考, 在学习方法上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争创优良成绩。 三要广泛开展“一对一”谈心活动, 要紧密结合成教大学生实际, 把握其思想脉搏, 深入了解其学生生活工作实际, 帮助发现其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有效地予以引导帮助, 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四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的心理品格。 根据成教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更加注重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实行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掌握理解心理学知识, 提高心理调适技能, 实现自我成长。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配备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咨询教师队伍, 行之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 帮助解决心理困惑, 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3.创新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 激发成人高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

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和力量源泉。 要注意转变学生以应付考试、获得证书为主要目标的外在的低层次的表面型学习动机, 培养和激发学生树立兴趣取向、价值取向、提升自身素质等深层型学习动机[4]。

在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方面:一是加强教学管理, 努力改善成人教育学习环境, 尽可能地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要加强成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尊重差异、包容差异, 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 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 培养学生扎实专业基本功和实践应用能力, 使他们掌握更多知识,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适应未来。 三是要科学合理地设定课程考核标准, 突出平日表现和平日成绩的考核, 突出实践应用的考核。

在创新教学方法方面: 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在教学内容上, 要善于研究学科前沿和最新知识, 保证内容新;要结合成教大学生实际水平授课, 保证所教授内容能够理解、难易适中;要深入思考、精心提炼, 以最丰富、最简单的语言传授课本知识。 在教学方式上, 多采用案例、实例教学, 多为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多采用启发式教学, 实现课堂上的互动, 活动课堂氛围;多采注重实践教学, 以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通过创新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 激发成人高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 帮助成教大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王玉彬.关于高校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初探[J].大家, 2012 (10) :203-204.

[2]刘国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3.

[3]冯铁臣.成人高教学生学习心理特征及其调控[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10) :9-10.

[4]肖春红.学习动机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 2010 (11) :60.

消极学习心理问题 篇2

一般来说,情感因素可分为个性因素(内因和相关因素(外因。个性因素包括动机,态度,抑制,焦虑等。相关因素则涉及语言学习环境,如学校,家庭,社会。大量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和英语学习结果紧密相关。消极的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产生不利影响。我们分析了消极情感产生的原因,其中包括个性因素(习得性无助感,自我效能低,归因不正确,教师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结果发现自我效能低和习得性无助的学习者,他们的成绩相对较低。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和学习动机。由于不正确的归因,学习者并不期望自己成功,并且在英语课堂上感到自卑。因此,他们对英语提不起兴趣,成绩也非常差。教师消极的态度,悲观的情感,自信心的不足等都会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消除情感障碍,并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情感。

关键词:消极情感因素;英语学习;学习者;消极;情感因素 一.消极情感因素

文卫平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伴随着消极的情感态度。他们面临着多种消极的情感:消极态度,缺乏动机,焦虑,抑制,和自尊不强。大量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和英语学习结果紧密相关。消极的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二.消极情感因素产生的原因 1.个人因素 1.1学习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人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如:有些学生一遇到有点难度的问题就会放弃,表现出不想动脑筋的倾向。有的教育者对此不理解就批评他们懒惰,不爱思考。其实这些学生正是由于以往的挫折经历,让他们形成了习得性无助,认为努力思考对自己来说也是无济于事 的。习得性无助者有三个特点:

1、稳定性。习得性无助者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一种稳定因素。这种稳定的归因就会形成个体对未来事件的一种消极期待,在其看来失败的原因是稳定的,因为不聪明,现在会失败,将来也注定会失败。

2、普遍性。习得性无助者在某一个领域失败后,会倾向于认为在其它领城也同样会失败。

3、个性化。习得性无助者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个体内部,而不是归因于外部环境。考试失败了,会认为是“自己没有能力”,而不是认为:“这次题目很难”。这种向内的归因就容易导致个体的自尊降低,产生抑郁。英语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常体验到一种失败感。在经常性地感受到失败之后,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主要表现在:认知上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情感上自暴自弃,行为上逃避失败,常以“我不会”作为托辞。

1.2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Bandura,1977。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日常生活中,人们时时处处都不得不做出决定,怎

样行动以及持续多长时间。一个人对自我效能的判断,部分地决定其对活动和社会环境的选择。人们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超过其能力所及的任务和情境,而承担并执行那些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干的事。影响人们选择的任何因素都会对个人成长造成影响。其次,效能判断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的经历时,将坚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努力越具有力度,越能够坚持下去。当被困难缠绕时,那些对其能力怀疑的人会放松努力,或完全放弃;而具有很强自我效能感的人则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与环境作用时,会过多想到个人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这种思想会产生心理压力,使其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有充分自我效能感的人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

自我效能感影响到人们的归因模式。在寻求困难问题解决之策时,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低自我效能者则易归为能力不足。进一步的

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归因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比如,将低绩效归因于个人局限性会损害其自我效能感。研究普遍证实,教学效能感高的老师,其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高于教学效能感低的老师。另外,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行为及成就有重要影响。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对其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强,并对其目标定向及学习成绩具有积极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学生学习自我调节效能感对英语、阅读的学习成绩影响较大,而对数学的影响较少。

1.3不正确的归因

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已发生事件的原因的推论或知觉。在归因过程中,情感因素作为一种动力因素,对行为具有重要的激发和推动作用。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韦纳与其同事们的研究证实了每一原因维度都能与一组特定的情感反应相联系。在内外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在稳定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生气。在控制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积极的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绝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是最大的问题,这种不恰当的归因方式易损害学生的自尊、自信心,从而造成无助感,学习的动机减弱。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学习者屡遭失败,他们就会怀疑自己英语学习的能力,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帮助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稳定因素,如,让学生将成功归为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可控因素,如学习方法不当、不够努力等外部因素。可以有效保护学生自尊和自信

2.教师因素

学习者的思想、信念、态度等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英语老师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对英语学习者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有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自信心十足的教师,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英语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英语的学习。相反,持有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悲观的人生态度的老师,自信心不组,人格不健全,行为不正常的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肯定会对英语学习者产生消极的不利的影响。

然而,教师的非正常行为几乎是每个学校都存在的现象。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教师的非正常行为不仅困惑着教育管理者,导致教师集体的许多矛盾和问题,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但是教师的非正常行为常常未引起重视。四川省陈安福先生曾对四川省的十个县的一万多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许多教师反映,教育工作目前是苦恼多于快乐。由于焦虑情绪重,教师容易情绪波动,生气。某中学101名教师写情绪波动的人,占46.5%;写生气激动的占48.5%。

对于有非正常行为的教师,他们对待工作和学习者的态度是变幻莫测的,而且容易失控。主要表现为:缺乏责任心和上进心;消极的对待本职工作;懒于在教学上用功;抱怨牢骚,看社会阴暗面多,对事物持否定态度;轻薄浮躁,表现卤莽;容易紧张焦虑生气不满;把这些不良情绪带到工作和教学中去,甚至发泄在学生身上;对学生要求过于严格。一旦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犯错,就马上生气发火,而不是去正确的引导;对学生失去耐心。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会对老师不信任,失去信心和对英语失去兴趣。在课堂中由于无助而容易产生紧张、害怕、痛苦的心理。如果在教学中老师焦躁不安,学生也会紧张不安。因此,教师控制好自己的情感至关重要。

四.消除英语学习中的消极情感因素,建立积极的情感因素的策略

由于情感的复杂性,个体的差异性和英语教与学情况的特殊性,消除这些消极的情感因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这些消极的情感因素,帮助英语学习者建立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因素。

1.归因训练

所谓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人们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方式(王重鸣。其基本指导原则是:归因的变化能引起动机的变化,动机的变化会对行为产生直接影响,改变了的行为又会形成新的归因,如此往复,最终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归因训练通过归因的转变和积极性情感、期望的形成,为增强成就动机、矫正自卑心理、增进身心健康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归因训练的基本步骤如下:(1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可以通过观察、谈话或问卷测验来进行。(2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败体验。

(3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可以让学生在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中选择其成败的原因。

(4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当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时,教师要给以积极强化;若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外部因素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归因指导,告诉学生成功是你努力的结果,而失败则是你努力不够。这样就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避免产生自卑心理。

总之,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指导英语学习者进行正确的归因,将会帮助学习者形成积极的情感因素,从而促进英语的学习。

2.教师的期望

教学过程是一个由认知、行为、情感相互作用动态发展的系统,而教师期望效应可促使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师生之间良性心理互动,有效地帮助英语学习者克服消极情感因素。

研究表明:教师期望对学业成绩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教师期望值高的学生,会在一种被人器重的环境下学习,教师会为之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如提问、纠正错误、提供难度较大的问题,获得更多的表扬等。在家庭中,这些学生受到父母更多的

鼓励,因此自信心及学习兴趣会得到提高。相反,期望值低的学生,则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环境之中,在这种环境中受到冷遇,丧失学习信心及兴趣,这种行为在教师低期望行为的持续作用下得到强化,这种强化的结果反过来又增加了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逃避行为,如逃避、厌学、对教师不尊敬等,这必定会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

因此,教师应该明确地了解哪些行为与高期望相联系,哪些行为与低期望相联系,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亲切、和蔼的态度、言语和行为为学生创造温暖的心理气氛,而不应以冷漠、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应该对学生正确、合理的意见及良好的行为及时予以表扬,对不良行为予以批评,但批评不可过度,如学生在错误回答问题后,更多的应是鼓励而非批评;教师应经常承认、修改、应用、比较或概括学生的意见,采纳学生的意见,不应忽视学生合理的意见;教师应经常向学生提供较多、较难的教材,以提高学生的期望值;教师应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耐心地等待他回答问题,以增进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感水平;教师应与学生密切交往,促进期望效应的实现。

由于教育期望对学生学业成就动机的影响比它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要显著,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他的期望对学生学业成就动机的这种影响,采用适当的激励方式,以激起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首先,教师应对学生表现出热切的期待,亲切、和蔼地鼓励学生。其次,教师应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帮助学生致力于追求同自身能力水平相称的学习目标,并及时予以表扬。第三,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设定其努力目标,形成不同的期望,否则,整齐划一的期望会导致一部分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动机。同时,教师的期望不可过高,否则学生经过努力无法达到,也会丧失成就动机。总之,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了极为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学习能力感及学业成就动机等内部心理因素而实现,因此,教师最终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感及学业成就动机水平,从而改进其学习,提高学业成绩。

3.教师的反馈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注意教学的反馈,给予及时、正确的评价,使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外国学者罗西和亨里的实验证明了反馈的重要作

用。他们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3组,每组给予不同的反馈。对第1组,学习后每天告诉其学习结果;对第2组,每周告诉学习结果:对第3组,则不告诉学习结果。如此进行8周后,改换条件。除第2组仍旧告诉其学习结果外,第1组与第3组的条件对换,即第1组不告诉他们学习结果,对第3组则每天学习和测验后就告诉其成绩。这样又继续了8周。

实验结果表明:在第八周后,除第2组显示出稳步的前进以外,第1组与第3组情况则变化很大,即第1组成绩逐步下降,而第3组成绩则迅速上升。由此可见,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尤其是每天的及时反馈,较之每周反馈更佳。如果没有反馈,不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则缺乏学习的激励,很少进步。

教师的反馈,除了写在作业本上,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传递。如,赞许的点头,期望的眼神,面带微笑,面对面地交流等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习者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和计划。经过努力可以实现,使他们从中体验到成功感,从而导致学习兴趣的产生,激发学习动机。

4.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又称自我肯定,是对某种事物的有力、积极的叙述。这是一种使我们正在想象的事物坚定持久的表达方式。进行肯定的练习,能使我们用一些更积极的思想和概念来替代我们过去的陈旧的,否定性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强有力的技巧。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很大程度影响着学习者的情感经验和行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自我暗示对人的心理作用很大。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有效的消除学习者消极的情感状态,尤其是对于自信心不足,自我效能感低的学习者,可以使他们产生勇气,产生自信,争取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些学习者经常被消极的自我暗示所影响。例如“我不擅长学习英语”,“我做不到”,“我永远都不会成功”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如“英语是我的强项”,“我能做得”,“下次我会成功的”。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能

消极学习心理问题 篇3

一、表现

1“不吃食”

这类学生漠视语文,对语文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常常是上课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听就不听;课下作业愿意做就做,不愿意做就不做。在一些人眼里,语文学与不学都一样。总学,也不见得考得多好;不学,也不见得考得多坏。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这类学生有食不吃,结果只能挨饿。

2“吃等食”或“等食吃”

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有些学生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下完成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会主动去学,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些课外书籍。这类学生,应付了事,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相对于漠视语文的“不吃食”情况而言,他们也只是“吃等食”或“等食吃”。

3“怕吃食”

有些学生由于基础太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结果并不是很理想。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进而导致考试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紊乱,头脑空白,最后,无法正常发挥。结果是越怕越糟糕,越糟糕越怕,形成恶性循环。从此后,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对语文一筹莫展。这类学生属于“怕吃食”类型。

4“吃零食”

有些学生能充分认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对老师提出的强化课本、多读文章、强化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真佛不拜拜假佛,大搞题海战术,希望能够碰到高考题,殊不知“瞎猫碰上死耗子”,几率毕竟很小。还有一些学生,语文试题一点儿不做。他们抱着“我头脑聪明”、“我运气好”的心理,希望到考场“超水平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有饭不吃“吃零食”者。

二、成因

1认识不到位。有的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特点认识不到位。他们不知道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他们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讲、课下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留意观察生活,从不勇于自我表达,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篇文章。殊不知“生活无处不语文”。有的学生对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认识不到位。较之其他学科,语文各种能力的养成,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马上就打退堂鼓。殊不知“付出总有回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还有的学生对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认识不到位。面对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这一现象,有些教师和学生便有一种错觉,认为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了。在这一思路指引下,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试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自我调适能力不强。语文学科具有题量大,内容杂,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错的特点。特别是作文,有时是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费了不少脑细胞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却常常因走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费力不讨好,还不如去做那些投入少,见效快的学科。在这种心态下,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都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常常通过发试卷、做作业等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余时间全部忙于应付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再加上自己又缺乏自我调适能力,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看书”这个无需上交的“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解决方法

1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目的不明确。如果能让他们目标清晰,由“要我学”产生“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我曾经找出近几年高考优秀作文中运用了课文材料的文章印发给学生,让他们知道课本知识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的内容。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完善,班上组织交流。在明确的目标下,他们积极主动完成自己的任务。面对班内的交流,获得一种优越成就感。此后,那些不够重视课本的人,对课本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更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同时,原本感到作文无话可说的人,也大有收获。老师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当然会变得积极主动起来。

2变单调情境为诱人情境。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讲解成语的使用时,把成语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不但能够理解成语的确切含义,而且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同时也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了古文内容。再如,讲文言活用时,我由前几年的流行语“酷毙了”“帅呆了”导入:“毙”是“倒下”,“酷毙了”就是“酷得使人为之倾倒”,“帅呆了”就是“帅得使人惊呆了”的意思。这样讲解,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对文言现象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时对词语的意思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倘若真能把单调情境变得诱人,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变饱尝失败为享受喜悦。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条件。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由“月考”,再“周考”,很难不出现哪门学科考试“滑坡”现象。这样一来,学生的情绪波动很大。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不妨对学生,尤其是成绩不是很好、心理承受力差的学生,在某些题或某一题的好的做法当众予以表扬,让他们摆脱失败的阴影,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来,让他知道成功者不单单是总分高的人,任何一个在某一方面突出的人都是成功者,他们就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消极学习心理问题 篇4

1.学习心理压力大, 产生畏难情绪。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 物理成绩也不错, 但是进入高中阶段学习之后, 成绩不但没有继续保持上升的态势, 反而呈现出下降的势头, 尤其以女生居多, 这样的现象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会在学生心中滋生畏难情绪, 不利于物理教学活动的开展。

2.学习探究方式呆, 产生惰性思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过于强调教师的讲解作用,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培养不足, 造成了学生就像嗷嗷待哺的雏鸟, 等着教师将知识直接放到嘴里。受此影响, 学生进入高中后, 思维缺乏足够的活跃程度, 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 存在惰性思维。

3.学习思维定势重, 产生惯性效应。在部分物理概念的学习中, 学生因为对其外延与内涵没有深刻掌握, 导致在学习中受思维定势影响, 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了一些思维反方向的迁移, 相互之间在概念以及性质特点等方面产生混淆, 如不能正确区分电势和电势能、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等。

二、学生物理学习消极心理表现分析

1.抽象教学内容增多, 难度梯度大。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与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是具有根本性区别的,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大多具有较强的直观性, 较为单一, 难度系数不高, 识记类型知识占据了相当比例, 而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则要复杂和抽象得多, 相当比例需要运用定量途径进行分析推理以及论证, 重在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 相对学习难度要大得多, 对于刚进入高中物理学习的高一新生而言, 部分学生表现出了不适应, 感觉成绩后退了。

2.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探究性欠缺。初中物理教学形象性强, 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 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定理的思维模型, 加之部分物理教师教学手段、过程没有充分注重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对学生自主学习引导不足, 学生没有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高中物理学习中, 理想模型取代了形象的事物, 学生由于缺乏了足够的思维方式方法训练, 自主探究能力不强, 还是一味等待教师传授, 或是生搬硬套, 导致思维僵化。

3.创新思维训练不足, 拓展性较差。教师在教学中, 对负迁移现象没有能够充分引起重视, 尤其是在教学活动中缺乏足够教学时间与容量的专项训练, 造成了学生物理学习的稳定性与清晰性较低, 思维创新程度严重不足, 物理学习后劲缺乏。

三、学生物理学习消极心理解决途径

1.发挥引导作用, 缓解难度系数, 激发物理学习兴趣。一是要培养物理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培养其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有助于激发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物理科学的重要作用、近期取得的伟大研究成果, 以及肯定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的进步与成绩等, 提高学生成功心理体验, 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要消除抽象恐惧心理。对于刚进入到高中物理学习的学生而言, 从以形象为主转变到抽象为主, 教师需要设置一个缓冲与过度的区域, 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方式的“软着陆”, 尽快进入学习角色;三是要营造和谐学习环境。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当保持态度和蔼、言语亲切, 乐于听取学生对物理教学的意见与建议, 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也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2.强化点拨作用, 倡导探究学习,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一是要选择合理载体。在高中物理学习中,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如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 教师将教学目标分解为多个思考题,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独立开展思考与讨论活动, 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获得学习成果;二是要发挥引导作用。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活动的同时, 教师应当发挥好点拨的作用, 注重对学生的思维重难点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点拨,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三是要提高归纳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当强化对学生的归纳能力训练, 指导学生对初步的学习成果进行筛选与整合, 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学习成果,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深度, 同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开展逻辑训练, 提升创新能力, 提高思维拓展水平。一是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一种物理现象或是规律中, 进行思维的拓展活动, 举一反三, 扩大教学成效, 通过这样的方式, 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二是进行集中思维训练。要引导学生充分整合各种资源, 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 从不同的角度来指向问题的重心, 解决问题;三是进行联想思维训练。可以采取正向联想与反向联想两种方式, 使学生的思维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 通过这些思维训练方式, 有助于学生突破已有思维定势的影响, 为物理学习奠定良好的思维能力基础。

怎样消灭消极心理? 篇5

人的情绪有很多种,积极的心理情绪最直接的就是快乐,如果按照程度和对象不同,可以分为舒适、狂喜、爱意、满足感等。但是消极的情绪就多了,除了基本的愤怒、惧怕、厌恶、忧伤之外,还有嫉妒、傲慢、贪心、嘲讽、害羞、愧疚、敌意、蔑视等,而每种情绪也可以按照不同的程度分成很多亚类型,如轻度的惧怕就是焦虑,重度的惧怕就是惊恐。

这些消极情绪大多能在高等动物身上找到痕迹。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些情绪是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而得来的,对个体的生存发展有一定的意义。如愤怒、惧怕和厌恶可以保护个体免受外界一些危险的侵害,让个体远离不洁净或恐怖的刺激。举个小例子便可说明:蛇在自然界中是比较危险的生物,我们的祖先古猿就将这一危险信息写入“本能”中传给后代,所以人见了蛇会感到害怕,这是天性,通常只有受过一定训练或被人示范后才会改变。

在日常生活中,消极情绪通常是指在某种具体行为活动中,由于外界或自身因素而产生的不利于继续完成工作或正常思考的情绪。消极情绪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对学习、工作或生活的态度不端正,产生一种厌倦、忧愁等不良情绪。不过,有时消极心理也会起到积极作用,其工作职能推动人远离“自认为”不好的事物,从而往“自认为”积极的方向前进,可以理解为它将不好的路堵死,让人更明白要走那条“光明伟大正义”的路线。可当消极情绪把你围得无路可走时,问题就出现了。

消极心理为什么会出现

那究竟消极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心理学家阿伦·贝克认为,内心的痛苦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人们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心理工具,被称为“普通常识”,即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问题假设,进行推理后得出结论并验证。

可是人们在评价事物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合理的推断过程,而形成一种“自动化思维”,久而久之成为固定的思维习惯。如果自己不能对此加以反省,则会形成习惯性的错误认知。

另外,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衡量规则”,如果不顾客观现实,一味按照自己的规则,也会产生不良情绪和不适应的感觉。贝克发现,有情绪困难的人倾向于犯一种特有的逻辑错误,他们更习惯于将客观现实向自我贬低的方向歪曲。

杀死“消极”的关键武器

根据苏联心理学家列维托夫的观点:“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三种形态。心理过程是不断变化着的,个性心理是稳固的,而心理状态是介于二者之间。”因此,青少年的消极心理状态是可以矫正的。

“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认为,纠正核心错误观念是对付消极心态的终极武器。在咨询中,专家会把个体的注意力集中在和情绪与行为密切相关的方面,对过去忽略的经验重新加以体验和评价,通过演示、建议或模仿等方式,改变表层的错误观念(如告知菲儿过山车出事故概率极低,拿出大数据来作证),逐步通过语义分析来对其进行驳斥,渐渐引出其与自我概念相关的抽象命题(菲儿会认为自己就是容易出事故的倒霉鬼或是不敢玩刺激游戏的胆小鬼),通过严密的逻辑使人认识到自己对不良后果的估计远远夸大。通过不断练习,逐步让人养成一种积极的思考“习惯”。

青少年朋友可采取以下方法来改善消极心理:

及时调整心态。当遇到消极的情绪时,我们应该学会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的心态正常健康。

学会倾诉。当自己遇到不顺的事情,应该学会向家长、老师、同学倾诉,将自己的不良情绪抒发出来。

让自己静下来。慢慢调节自己对外界的感知。把自己归零,从新的起点开始。

别对着时时刻刻都很消极的人打转。让你的身边都是积极快乐又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吧!你也许会讶异他们的态度怎么这么容易影响到你。

相信自己,“我能行”。对事情说“我不行”,放任消极情绪,都会真的导致失败。别再给自己设限,要给自己加油。

热爱生命,体验大自然。大自然是很奇妙的,当你心情不好时,可以与家人或朋友出去散心旅游,看看大自然中美妙的事物,放松自己的心情。

做感兴趣的事。转移注意力,多接触自己喜欢的事物。比如可以做一些有氧运动,或者读一本正能量的好书,甚至通过睡眠调节身心健康。

消极学习心理问题 篇6

一、英语口语消极心理产生的原因

1.怕错的表现。很多学生在英语口语训练中都试图追求百分之百的正确, 这种怕错表现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在英语口语教学中, 教师会仔细的聆听学生说出的每一个单词, 一旦学生出现了任何错误, 教师都会及时的指出学生的错误, 同时也有一些教师在指出学生错误的时候带有很强的负面情绪, 使得学生在口语训练中不敢开口, 唯恐自己的错误成为众矢之的, 也怕由于自己犯错误而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嘲笑,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说英语的心理障碍。

2.缺乏自信的表现。学生之所以会在英语口语训练中产生不自信表现的原因来源于多方面, 一是学生本身的自卑感。很多学生从小就表现的性格内向, 他们不爱说话, 不爱与人交流, 在接触了高中英语口语训练的环节时, 这种自卑的表现就会愈加的强烈。二是学生对英语知识掌握的不够熟练。事实上高中生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 他们在英语基础知识上的掌握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所以当这部分学生需要将自己掌握的知识表达出来时, 必然会产生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三是学生在当众说英语存在的心理障碍。一些学生本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知识功底, 但是一旦让他们在大家面前来说英语, 他们就会表现的比较怯懦。上述几种原因共同导致了学生在英语口语上不自信的表现。

二、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的障碍

1.真诚的关爱每一个学生。既然学生在英语口语训练中存在消极的心理情绪, 那么我们的教师就要首先从学生的心理出发, 从根本上来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 让学生摆脱英语口语给其带来的阴影。为了更好、更快的让学生走出消极的学习心理, 教师要能够真心的爱护自己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这样教师才能真心的为学生所想, 也才能更深入的理解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一些不健康的因素。

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的评价学生。在英语口语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教师, 他们对学生的表现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 或是以批评的评价模式为主, 或是评价的较为模糊, 从而失去了评价的效果。教师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所有问题, 对于学生的进步要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 对于学生不理想的表现, 教师要给予有效的鼓励, 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评价中认准方向, 提高自我。

2.对学生的错误拥有包容的胸怀。教师对学生抱有怎样的胸怀对学生的口语训练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 教师常常会带有很大的个人主观色彩, 即教师单方面的认为英语口语实际上是再简单不过的学习内容, 学生却产生如此的学习效果实在是令人可气, 教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呢?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 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想一想高中生的学习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这样教师就不会觉得自己的学生如此不堪了。

例如在一次的英语自我介绍中, 一个英语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一个最简单的自我介绍, 全篇自我介绍都是围绕“I am...”、“I like...”、“I want...”等最基本的词汇和句子展开, 面对学生这种“低级”的自我介绍, 我并没有苛刻的批评这个学生, 而是从鼓励出发, 让学生在鼓励中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是这样评价这个学生的自我介绍的 “老师在你的自我介绍中没有发现一丁点的错误, 这是值得表扬的地方, 同时我发现你还会使用排比句呢, 都是一样的句型啊,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自我介绍是否太过于普通呢, 别人听了你的自我介绍之后能知道这是你吗?”听到我的评价, 这个学生既感受到了我对他的评价, 也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在自我介绍中存在的问题, 由此在和谐欢快的氛围中, 学生在口语训练上又迈进了一步, 我相信学生消极的心理状态也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3.坚持由简入难的原则。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 教师要严格遵守由简入难的教学原则, 很多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训练复杂的口语内容, 这无疑会给学生的口语学习雪上加霜, 教师只有从简单的口语内容入手, 才能逐步的培养学生对口语的自信心。比如在一开始教师可以从让学生在课堂上读一些新学习的单词开始, 让学生在单词朗读的训练中逐步的提升对简单口语的自信心。紧接着教师便可以逐步的让学生说出一些简单的句型, 让学生可以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能说出来的句型, 从而让学生感觉到:说英语其实也没那么困难。

总而言之, 学生消极学习心理的产生并不是无中生有的, 也不是可以在短时期内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的, 所以我们的教师要以足够的耐心和正确的方法来引导自己的学生, 尽可能的通过全方位的努力来提高学生的口语学习水平。

摘要: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是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阻碍因素。本文就从高中英语口语教学出发, 对学生产生消极心理的原因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以提高高中生口语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口语教学,消极心理,包容

参考文献

[1]肖丽群.关于英语口语课堂学生参与行为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1.

消极学习心理问题 篇7

一、学生的具体表现

1. 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 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 不见成效,丧失信心。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他们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景,无法发挥正常水平。久而久之,他们一筹莫展,无计可施。

二、构成的原因

1. 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积累、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地阅读、一次说话一次说话地练习、一个片断一个片断地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都得一点一滴地垒和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讲、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后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退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

2. 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

学生偏科,因素很多。一些学生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三,偏科严重,重理轻文,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时间做了,也不知是否正确。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地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但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解理科题目。就是喜欢文科的学生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教学应对措施

1. 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学生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我曾在学生高二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资料,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会小看课本,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生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

2.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会努力朝此方面发展。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 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消极修辞教学问题刍议 篇8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早就指出:“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是为着情和意, 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合的一种努力。”[1]很遗憾, 这种观念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尤其在汉语教学中, 长期以来, 修辞的学习更多地停留在辞格学习的狭小圈子里。虽然修辞学界对这个问题早有所知, 但新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及时引入现代汉语教学,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一、中学语文修辞教学现状

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 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在口头谓之语, 在书面谓之文, 合起来称之为“语文”。中学开设的语文课, 是一门特殊的工具课。语文教学的职责应该是:努力培养和提高现代语文能力。要使中学生具有现代语文能力, 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十分重视修辞方面的内容。但从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所反映的情况来看, 这一问题处理的并不理想。

首先, 从教材的编写上, 建国以来, 国家教育部门曾两次制定汉语法教学大纲 (1985年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体系》, 1981年的《中国教学法体系提要》) , 却从未拟定过有关修辞的教学大纲, 中学语文修辞教学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其次, 修辞教学的重点不明确。修辞格的讲解往往依赖教参。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对修辞应该如何教, 教学达到什么目标, 是没有标准的。由于没有教学大纲, 许多中学语文教师修辞教学的重点不够明确, 认为初中语文课本常见的修辞格, 就是中学修辞教学的重点。教完了书中所涉及的修辞格, 就算是抓住了修辞教学重点, 完成了中学修辞教学任务了。实际上早在1931年陈望道先生就提出修辞分两大部分: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 修辞格属于积极修辞, 是修辞的一部分。还有许多的中学语文教师都依赖教师教学参考书这个拐棍儿来讲修辞, 缺乏对中学语文课文中修辞现象实例作深入的分析、研究。这样就势必出现了“教参”怎么说, 教师就跟着怎么讲, 限制了教师的主动性教学, 抑制了学生学习修辞的兴趣。修辞知识的学习最终是为了应用, 无论是书面表达, 还是口头表达, 我们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 都是在进行修辞活动, 是否可以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引人“消极修辞”的概念,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修辞现象的两大分野之一, 也是语言表达的两种方法之一, 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是相对的。

二、消极修辞在作品中的运用

消极修辞, 也称“规范修辞”。它多和抽象思维相联系, 强调词、概念的抽象性、概括性和精确性。重在叙事以及状物达意的正确和明白, 由此相应地要求语言本身的规范和健康。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指出:“注意在消极方面, 使当时所要表达的表达得极明白, 没有丝毫的模糊, 也没有丝毫的歧解。这种修辞大体是抽象的、概念的, 以明确、通顺、平均、稳密等顾念事理的条件, 作为修辞上的必要条项。”

中学的许多课文中, 消极修辞的语言现象是随处可见的。从词语修辞的角度看, 《竞选州长》写到“吐温先生”因竞选州长而遭到莫名其妙的诽谤和攻击时, 词语的精妙搭配构成了强烈的讽刺艺术:“九个刚学走路的小孩子, 包括各种肤色, 带着各种穷形怪相”, “在一个公开的集会上闯到讲台上来, 抱住我的腿, 叫我爸爸”。私生子有“九个”之多, 本已令人忍俊不禁, “各种肤色”也令人难以置信, 竟然都是“刚学走路的小孩子”, 又在“公开的集会上”“闯到讲台上”岂不令人捧腹大笑?预谋者旨在“揭露”“我”是一个淫荡的色鬼, 可是读者却立即可以品味出预谋者的利令智昏, 荒乎其唐。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 除了作者匠心独到之外, 题材的选择极其巧妙, 情节结构的安排完整严密, 词语的选择和搭配又十分注重, 应属于比较典型的消极修辞。

再如鲁迅《药》中写刑场交易:“黑的人便抢过灯笼, 一把扯下纸罩, 裹了馒头, 塞与老栓, 一手抓过洋钱, 捏一捏, 转身去了。”倘若把前六个动词分别易而为“拿”“剥”“包”“交”“要”“摸”, 语法上并无毛病, 但词义不准确, 修辞效果也相差太远, 因为这改动后的六个动词不足以显示刽子手的残暴、凶狠、粗俗、贪婪。这是用词的准确、鲜明、生动、简练。

句式的选择和搭配的使用, 如:“‘一手交钱, 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 站在老栓面前, 眼光正像两把刀, 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鲁迅《药》) (这是短句的使用, 通俗、简练, 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再如:“蜜蜂是画家的爱物, 我却总不大喜欢。”“可是从此以后, 每逢看到蜜蜂, 感情上疙疙瘩瘩的, 总不怎么舒服。” (杨朔《荔枝蜜》) 前句中“总不大喜欢”比“总有些讨厌”语气要轻些;后句中“不怎么舒服”也比“总有些难受”平和委婉。 (这是肯定句与否定句的使用, 虽然都可以表达相同的语意, 却往往有语气轻重之分。) 实际上中学每一位语文教师每天在课堂上都在进行字、词、句教学, 这些字, 词、句的教学恰恰是消极修辞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明确的提出消极修辞的概念, 让学生们在理解课文中字、词、句所起作用的同时了解一些消极修辞的知识, 为将来大学学习打下一定的修辞基础, 同时, 可以提高现实生活语言的交际能力和写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修辞的兴趣。

三、重视语文的消极修辞教学

积极修辞, 特指经过长期修辞实践而形成的固定而公认的修辞格。这种格式有相对独立性, 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有语言标志 (或声音, 或结构形式) , 它与其他表现格式有别。辞格是在言语活动中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特定类聚系统的模式。[2]以上是传统修辞学对辞格的基本看法。

目前, 中学语文修辞教学过于注重训练修辞格的判断, 常常为一个句子究竟使用了什么修辞格争论不休、囿于此中, 而忽略了对学生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消极修辞能力的培养。笔者通过对高中语文新旧教材对比, 发现《荷塘月色》一文课后设计题对于句 (1) “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句 (2)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所采用的修辞手法的意见是不一致的。旧教材 (2000年3月第2版, 2002年5月成都第2次印刷) 课后设计题为:“课文描绘景物, 运用了通感方法……”;新教材 (2003年6月第1版, 2003年6月第1次印刷) 课后设计题为:“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笔者参阅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编辑室策划编辑,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双色解》认为:恰当。这两个比喻都兼用了通感的表现手法……秦旭卿先生在其《论通感———兼论修辞的心理基础》一文中, 认为通感不是一种修辞手法。秦旭卿先生则认为应将句 (1) (2) 归入比喻修辞手法, 这种争论的结果对中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到底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呢?

陈望道先生指出:“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 “是调整语词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其目的是追求“意与言会, 言遂意遣”这种语言使用的“极致”[3]。足见修辞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现在, 《语文高考说明》也对语言表达提出两点要求,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方法。这两条都是属于修辞范畴的。简明、连贯、得体, 属于消极修辞的范畴, 达到规范、明确, 否则就是有毛病了。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属积极修辞, 要求达到形象生动。

笔者认为必须改变以修辞格为主的教学变成以实用修辞为主的教学, 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在现实生活的积累中, 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了解实用修辞的魅力, 使之变成文化、修养、素质、艺术欣赏的学习, 实现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合的目的。那么, 我们不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尝试如下的做法:

调语音: (音响和谐、双声叠韵、声音回环、音节匀称) “怅辽阔,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4]“柴达木的天空是明亮的。茫茫似海的盆地里, 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 象鹅绒般轻轻地漂流着。”[5]“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我们想, 在晚霞灿烂的夕阳西下的时候, 或在曙红色的黎明带着紫黑色的云片从东方升起的时候, 或者银白色的月亮朦朦胧胧地映照着在这平静的夜海滩上的时候, 或那样的朦朦细雨, 像轻烟薄雾似的笼罩着这些海上的辟峰的时候, 那些景色的变幻, 是会十分迷人的。”[6]

炼语词: (配合适当、词语简洁) 如《红楼梦》第三回, 同是写大家闺秀出场, 选用的词语不同, 从而显示出人物身份、地位以及个性的差异。迎春、探春、惜春出场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环, 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7]写王熙凤出场时, 则是“一群媳妇丫环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一群”与“三个”并“五六个”不同, “围拥”与“簇拥”也差异明显。写王熙凤既讨好林黛玉也讨好贾母时, 语言简练, 效果理想:“这通身的气派, 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 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一个“嫡亲”, 既使黛玉无可挑剔, 又使喜欢听恭维话的贾府“老祖宗”顿时心花怒放。

还有轻声、儿话、音变、声调、格律、句式、色彩、语体, 等等。汉语修辞是博大精深的学科, 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应用的广泛性、文化性、优美性等十分明显的特点, 正是由于这种突出的特性, 它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古今的各个时代得以充分的体现。然而往往由于忽视汉语的修辞教学, 导致了片面的认为只要会说话, 会写文章, 大量使用修辞格, 并且做到文通字顺就可以了, 如此方法的修辞教学是必须纠正的。

参考文献

[1][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2]秦旭卿先生.《论通感——兼论修辞的心理基础》

[4][5][6]宋振华.现代汉语修辞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职校生消极心理及对策 篇9

通过对我校1264名学生在焦虑、抑郁、逆反、嫉妒、自卑五种消极心理的问卷调查和研究, 试析其成因及教育对策。

一、压抑感带来焦虑心理

据调查结果显示, 职校生的焦虑心理呈中上水平。职校生由于没有升入普通高中, 失去了上普通类大学的机会。加之职校生就业渠道虽然较宽, 但职业含金量较低, 部分学生对自身状态和个人前途产生疑虑, 时常心事重重, 失去应有的欢笑和青春活力, 处于一种压抑和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之中。面临实习与就业的职校生, 因为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就业, 所以焦虑水平更高。

如何克服学生的焦虑心理呢?首先, 要让学生认识到“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的道理, 升学并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 要以顽强的意志依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人生轨迹。其次, 让他们立足本专业, 拓宽知识基础, 切实增强实践技能水平, 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找出自己的突破口。再次, 对学生加强目的性教育, 培养学生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学习的主动学习态度。

二、孤独感带来抑郁心理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 职校生的抑郁呈中等水平, 处在学制中间期的职校生有偏高趋势。首先, 这与未成年人心理上的“封闭性”有关, 他们渴望得到亲近的成年人, 特别是老师、父母的承认和理解, 又不愿向父辈成年人敞开心扉, 封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长期的孤独和忧伤便会沉淀成对人生意义的消极否定。其次, 入学初期教师尤其是班主任, 为了解学生家庭生活、个性品质、兴趣爱好等内容, 与学生谈心次数较为频繁, 学生易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毕业前期, 因学生即将毕业, 班主任在择业观、心理调适、耐挫力等方面跟他们沟通较多, 因此这两个阶段学生抑郁情绪相对较弱。而中间期教师及班主任往往忽视思想教育, 致使部分学生都有“人生无意义”“活着好累”的感觉。调查还表明, 各年级男生抑郁水平比女生高。由于各职校多实行品德量化考核, 男生扣分往往高于女生, 受到的否定评价也多于女生, 所以他们会比女生表现出更多的不安、郁闷。此外, 女生比男生更易发泄情绪, 善于诉说。

对学生的抑郁心理, 可采取如下对策。首先, 教师要与他们多交流谈心,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烦恼, 学会消除烦恼的各种方法, 如移情、参加运动、与人交流等。其次, 要在感情上接近他们, 从正面燃起他们生活的勇气和热情, 帮助他们建立社会、班集体和家庭的责任感, 让责任感化解其消极思想。

三、成人感带来逆反心理

研究表明, 职校生的逆反情绪呈中上水平, 而其中男生相比女生逆反情绪更强。其原因是此时期正处于学生心理发展的突变期。他们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增强, 力图摆脱对父辈的依附, 倾向于独立自主;对事物经常持否定态度, 有时表现为极端消极抵触, 常产生生理与心理之间、心理与心理发展之间、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思想观点与上代人的观点之间的矛盾, 也表现出对社会某些不良现状不满等心理反应。

要矫正学生的逆反心理, 首先,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对于学生的独立要求, 教师要满足他们的这种“优势需要”, 当他们的愿望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满足后, 他们就会产生自爱、自信的情绪体验, 感受到自我价值。其次, 教育学生辩证地认识社会、家庭、学校, 正确处理身边的人与事。班主任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 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 加强正面引导, 促使逆反心理向良性心理转化和发展。再次, 发挥集体作用, 让学生自我教育。充分利用集体这个受教育者重要的“影响源”, 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正确认识自我, 通过相互交流与帮助, 共同提高, 产生“共生效应”。

四、竞争感带来嫉妒心理

黑格尔说:“嫉妒是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职校生的嫉妒情绪呈中间水平, 班干部之间、优等生之间的嫉妒比例相对偏高。其原因在于:首先, 青少年都有一定程度的争强好胜心, 而班干部、优等生尤甚。他们不愿看到别人的进步或成功, 认为别人优秀就意味着自己低下。其次, 嫉妒者本人心胸狭窄, 不容人。比如有的优等生、班干部认为只有自己表现好, 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荣誉非我莫属。一旦事与愿违, 就迁怒于他人, 忌恨不满。再次, 嫉妒中混合着竞争意识, 往往产生在有利害关系的学生之间。

正如培根所言:“什么都想比别人强的人最易产生嫉妒心理。”如何改善学生的嫉妒心理?首先, 应加强对学生思想修养的培养,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加强集体教育, 使其从狭隘的“小我”中解放出来;加强学生的性格塑造, 克服其性格弱点, 用宽广的胸怀处理人际关系, 提倡“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思想。其次, 应帮助嫉妒者实事求是地看待“状态差”, 承认差距, 面对现实, 正确评价自己, 增强竞争意识, 以己之长扬己长, 形成自己在某方面的优势地位。再次, 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一方面激励被嫉妒者继续努力, 拉大与嫉妒者的距离, 使其产生自愧不如的感觉, 把忌妒心理转化为崇敬心理;另一方面教育被嫉妒者也应看到别人的长处并虚心学习, 在与嫉妒者交往时, 要有意突出自己的弱项, 使嫉妒者得到心理上的优势。

五、失落感带来自卑心理

职校生的自卑心理呈中上水平, 高一学生明显偏高。其原因:一是来自目前的压力。由于受“考学成才”的世俗观念影响, 职校生往往产生“己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认为自己“没用”, 变成了“下等公民”, 进而发展成自我鄙视、自我责备, 产生严重的自卑情绪。近年来, 由于职校生源不足, 被迫招收一些初中学校的辍学生和落后生, 他们基础差, 分数低, 自卑心理更重。二是来自未来的压力, 由于社会上存在着对职业教育的轻视, 学生对前途普遍缺乏信心。但随着职校生活的逐渐适应和教育的逐渐深入, 学生的自卑情绪会有所减弱。

班主任可通过如下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是给予学生真诚的尊重和理解。教师可用“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道理, 开启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重塑信心, 全面、辩证地看待自身情况和外部评价, 敢于直面人生, 勇于克服困难。二是进行正确的成长教育。教师应强调求真, 学会做人, 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观点, 让学生确立“先做人后成才”的思想, 发掘自己的潜能, 发展自己的个性。三是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 科学安排学习时间, 做到学有方向, 练有目标, 切实增强操作水平。四是教会学生目标分析的方法, 用局部成功来激励自己。教师应让学生先从有把握完成的目标入手, 实现“成功—喜悦—下个目标—成功—喜悦—强化自信循环过程。五是适时针对社会形势进行理想教育。这可使学生放下包袱, 树立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的思想, 变压力为动力。教师还应编写优秀毕业生事迹, 使学生有成功的经验和亲身体会, 鼓励学生学好专业, 克服自卑感。六是把竞争引进学校和班级管理, 鼓励学生争先创优, 营造竞争环境。如经常开展文体竞赛、知识竞赛等活动, 增强竞争意识。七是加强耐挫折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升华和迁移等心理防御机制促进心理平衡。

综上所述, 教师了解了职校生消极心理的成因, 有的放矢地调整他们的心理素质, 将有利于他们整个职校生活的学习和成长, 对他们今后进入社会将大有裨益。

摘要:职校生存在较普遍的消极心理, 笔者通过对焦虑、抑郁、逆反、嫉妒、自卑这五种心理的调查, 分析现象, 并简要分析其成因及教育对策。

如何应对单亲孩子的消极心理 篇10

负疚和抱怨

主持人: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父母离婚,意味着家庭破碎,对于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当然,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不同,孩子所受的消极影响也不尽相同,有的很轻微,有的很严重,所以家长要留心甄别,及时干预,力争把伤害减到最小。

陆曦文(4岁男孩的父亲):我和孩子的妈妈半年前离婚,孩子随妈妈生活,我每周有一天探视时间。每次探视,孩子都很不开心,连他最爱吃的肯德基都不感兴趣了。我问他怎么回事,他反问我:“你们离婚,是不是因为我不乖?”我心里难受极了,真不知道小家伙的心灵经受着怎样的煎熬!我想安慰他,却不知道对一个4岁的孩子怎样开口。

叶春林:负疚是单亲孩子最常见的消极心理,说明孩子很善良,遇到不好的事情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建议您郑重其事地告诉儿子,父母离婚是父母之间的事,与他无关。父母虽然分开了,但还会像以前一样无条件地爱他,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即使爸爸不能天天在身边,也会天天想着他,同时,希望他坚强起来,照顾好妈妈,尽快适应新生活。如果孩子听不懂这些,就耐心多解释几遍,因为他需要明白这些道理。

曹慧(10岁女孩的母亲):我两年前离婚,带着女儿自己过,倒也清静。不过,最近女儿情绪反常,学习成绩也下滑不少。我和她谈心,她说:“唉,家都这样了,学习再好有什么用?”我批评她,她急了,说:“都是你们俩害的,生在这个家真倒霉!”平时,每当她犯了错误,或什么事情做得不好,都会把原因归结到父母离婚这件事上。我知道离婚对不住孩子,所以常常无言以对。

叶春林:与负疚相反,抱怨这种消极心理是把责任推到离婚的父母身上,不过,不能说明孩子不善良。孩子还很弱小,没有能力承担父母离婚带来的痛苦,本能促使她逃避,而抱怨即是她的逃避宣言。建议您告诉女儿,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有缺憾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面对生活的磨难,泪水只会让视线模糊,抱怨只会让痛苦加倍,怨天尤人和顾影自怜只能让你成为虚弱、可怜之人,于事无补。积极的做法是勇敢地面对现实,接纳自己的处境,努力创造自己的生活。

主持人:除了负疚和抱怨,单亲孩子还容易出现哪些消极心理?请叶先生给我们细细分析,找出相应的对策。

叶春林:根据十多年的咨询经验,我总结出8种单亲孩子较常见的消极心理,除了负疚和抱怨,还有孤独、憎恨、自卑、自闭、悲观和厌世。

孤独和憎恨

赵洁玉(15岁男孩的母亲):离婚四年来,我发现儿子胆子越来越小,被同学欺负他从来不敢还手,也不告诉我。被我问急了,他就细声细气地说:“告诉你,你能保护我吗?”他这样说,分明是希望爸爸在身边。但他不承认,说:“老婆孩子说不要就不要了,爸爸不算爷们儿,不值得信赖。”您说,这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

叶春林:安全感过少,失落感过多,其实都是孤独这种消极心理在作怪。单亲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孤立无援、怀疑一切的心理体验,有的是暂时的,有的会延续很长时间。对这种孩子,首先要让他把憋在心里的消极情绪宣泄出来,比如痛哭一场,然后告诉他,没有安全感的人,并不是他的世界更危险,而是他比别人更担心。这个世界上唯一让人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永远不要想从别人那里得到安全感,人最终都要依靠自己,只要自己坚强、独立,生活就没有什么让人担心的。还要告诉他,爸爸妈妈虽然分手了,但他们都是你的亲人,依然爱你。不负责任的父母绝对是少数。假如你真的遇到这种情况,也不要紧,不要说单亲,孤儿又怎么了?“德不孤,必有邻”,只要你自己发展得好,待人好,你随处都能感受到温暖,你依然会有一个很幸福的人生。

席斌(16岁女孩的母亲):两年前,我发现丈夫背叛了我,于是愤然与他离婚。为了女儿不受委屈,我拒绝了好几个追求者。女儿支持我,她说:“男人都不是好东西,离他们远点儿!”还说:“你交男朋友我不反对,但千万别再婚,吃一次亏还不够吗?你能保证没有别的狐狸精同你抢丈夫?婚姻,哼,无非是一个骗局!”您听听,这话出自一个16岁花季女孩之口,可怕不可怕?感觉她比我这个过来人还要憎恨男人!两年来,她还一直拒绝与爸爸见面。去年她生日,她爸爸捧着蛋糕在寒风里站了两个多小时,她都不肯打开窗户朝外看一眼,当然,更别说开门了。

叶春林:女孩子这种憎恨男人和婚姻的心理一定要警惕,任其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事实上,她憎恨的不仅是男人,还包括第三者和男女之间美好的爱情。16岁女孩正值青春期,本应该对异性感兴趣,对爱情充满期待,却如此绝情,表面看是父母离婚造成的,其实是父母离婚的坏影响被她无限放大了,变成了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建议您经常与女儿谈心,慢慢告诉她,正如不能因为某天风雨交加就断定以后每天都将如此一样,你不能因为父母婚姻破裂而断定所有人的爱情和婚姻都必然失败。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婚姻是人类精神和情感归宿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生命传承的一种需要,只不过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成熟去把握。其实,什么事情不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呢?爱情和婚姻正如其他事情一样,本身并没有特别的危险。如果情况没有好转的迹象,建议您寻求专业心理人士的帮助。

自卑和自闭

窦海滨(8岁男孩的父亲):我两年前离婚时,儿子还没上小学,什么都不懂,加上我和前妻对孩子都挺好,有时还一起带孩子过周末,所以他好像也没受什么伤害。可是儿子上学以后问题就来了。我发现他总是闷闷不乐的,放学以后很少出门找小伙伴玩。我问他是不是哪里不舒服,他问:“为什么咱家跟别人家不一样?”我知道他是想问妈妈为什么不回家来住,却不知道怎么回答。儿子见我迟疑,也不追问,眼圈红红地说:“我感觉两个人的家不像家!”老师也反映,儿子在学校有点孤僻,上课也很少举手回答问题,好像挺自卑的。我很苦恼,离婚已既成现实,我和前妻能做好自己的事,却无法为孩子挡住外界的干扰。我该怎么办呢?

叶春林:孩子年龄尚小,无法理解离婚的本质,对他来说,父母离婚就是亲人分离,是不好的事。所以,您也急不得,有些道理孩子长大一些自会明白。现在您需要做的是,与前妻配合,继续给孩子关注和爱,但要注意不要有补偿心理,越自然越好。在此基础上,慢慢让孩子懂得,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独一无二的,差异是世界上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单亲家庭不过是万千区别之一罢了。单亲家庭不是另类家庭,是健康家庭的一种,而单亲孩子当然也不是怪物,所以不必自卑。

需要提醒的是,自卑是一种心理腐蚀剂,若不及时矫正,很可能恶化成自闭,表现为多疑、忧郁、寡言、拒绝社交、自我孤立。矫正要点是:自卑和自闭的孩子,其实自尊心很强,特别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他拒绝与人交往是害怕获得负面的评价。所以,应该多给他赞赏和鼓励,用外界正面的评价抵消他内心的负面预期,帮助他逐步认识到自己和别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孩子已经发展为自闭症,一定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悲观和厌世

郭志鹏(15岁男孩的父亲):我儿子不自闭,却有自暴自弃的念头,不用功学习,还学会了抽烟。

马燕平(16岁女孩的母亲):我女儿也是这样。她甚至认为自己来到世上是一个错误,多次扬言要自杀。她还发誓一辈子不结婚,因为她不想让悲剧重演。

叶春林:我曾遇到过一个这样的单亲男孩,父母离婚使他很受打击,整天逃学,和几个社会青年赌博,输了不少钱。我和他谈了很多道理,都没用。最后,我无意中引用的网上流传的一句话打动了他。我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起到一把好牌,而在于把手里的烂牌打好。”从此他便戒了赌,回学校上课了。这个案例给我的启示是:第一,讲大道理没用,孩子根本不理解;第二,只要孩子理解了,通常效果极好,因为孩子悲观厌世多是一时的情绪,就像遮住太阳的乌云,就看父母能否用情和理的春风为他们驱散。

主持人:生命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幸运。生命的美好与否,不取决于生命的处境,而取决于人的处世态度。乐观的人拥有快乐的理由,悲观的人拥有悲观的理由。两种人的理由同样多,可是乐观的人积极应对,生活会变得越来越明朗;悲观的人怨天尤人,生活会越来越晦暗。

叶春林:以上分析了单亲孩子容易出现的8种消极心理,希望能够引起家长的注意,积极防范,合理应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只是思路上对孩子的引导,生活中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以及和孩子积极的互动则更为重要。

消极学习心理问题 篇11

随着社会心理以及伦理道德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对家庭稳定性的重视程度和维护能力也相对有所下降, 离婚率逐渐升高。另外,由于天灾人祸的降临,部分孩子会逝去母亲或者父亲。在这样的背景下,单亲离异家庭便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为了确保教育的针对性,提升教育的质量,从而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地学习和成长, 学校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从而对学生相应地心理变化进行分析。从经验以及笔者观察来看,来自单亲离异家庭的初中学生存在相对较多的消极心理,这不仅会对其学业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会对其性格形成以及未来人格的完善都造成危害。接下来,笔者将对此进行分析, 希望能够对相关教育和辅导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调查基本情况

笔者在相关领导和同仁的帮助写,对所在Y市的W镇的4所初中进行走访调查。在调查中,共有145名学生来自单亲离异家庭,占学生总数4.82%。在这些学生中,被老师或者同学评价为“表现良好,心理正常”的有42名,占调查对象的28.96%;剩余的103名学生在同学或者老师的印象中存在程度不一的“心理消极”。这103名学生来自18个不同班级。笔者在调查中也对这各个班主任进行了走访, 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三、初中单亲离异家庭学生的消极心理表现

经过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单亲离异家庭学生的消极心理主要表现在缺乏自信、偏爱独处以及情绪抑郁等方面。

1.缺乏自信,态度消极。在调查中,有42名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占被调查对象的28.96%。在这些学生中,父母离异或者过世以后, 会觉得自己本身有缺陷,害怕学生提到“家庭”、“父母”、“父亲”或者“母亲”等词汇。在正常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害怕与同学或者朋友竞争,认为失败了会被人更加嘲笑。这种心理持续时间过长,会让学生自暴自弃,并缺乏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

2.性格孤僻,意志消沉。在调查中,发现有78名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性格孤僻,占被调查学生的53.79%。 家庭变故会让学生突然觉得生活失去了方向,会觉得精神支柱被推倒。这就会使得学生“突然不想跟任何人说话”,喜欢独自一人思考问题而不愿与同学、朋友、家长或者老师分享。 持续一段时间以后,会变得颓废而不善言语,并对生活感觉缺乏热情,意志消沉而不愿参与任何活动。

3.自控力差,容易冲动。在调查中,有69名学生存在多次与同学或者老师爆发冲突的情形,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47.59%。在父母离异或者其中一方过世以后,学生会对同学或者朋友的眼神、言语等作过度解读,以为自己被嘲笑或者排挤,因而发火, 甚至动手打架。另外,部分单亲离异家庭的初中生会认为自己是家庭的累赘,认为自身的存在没有价值,因而缺乏坚持学习的毅力,并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放弃自我。

四、初中单亲离异家庭学生出现消极心理的原因

初中单亲、离异家庭学生之所以会出现以上消极心理,其原因很多, 可以被大致分为以下三方面:

1.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成长最为重要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感情来源以及教育素材。单亲离异家庭会让这些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孩子缺乏母亲或者父亲的关爱,也让其缺乏相应的教育形式。事实上,这些家庭很多是父母吵架、大家所致, 家长本身态度暴烈,对孩子经常打骂,在离异以后则对孩子漠不关心, 这自然会让初中阶段的孩子产生心理阴影。至于父母过世的家庭,则会由于变故来的太过自然,学生心理短时期内难以接受,这也是其消极心理产生的来源。

2.社会因素。一方面,一部分亲戚朋友或者同学会对家庭变故的学生产生嘲笑、排挤现象,甚至会出现歧视、欺压的情况,这会让学生产生自卑、暴躁等现象也就不足为怪。另一方面,在学生心理脆弱的时期,社会不良文化及不良人士的诱惑,威胁也会让学生染上不良习惯,并进一步地放弃自己。

3.学校的因素。对于单亲离异家庭的孩子而言,如果家庭不是治疗心理问题的地方,那么学校就是最后一个安全栅栏。然而,很多教师缺乏心理辅导的意识,也缺乏为学生着想的责任感,在学生遭遇家庭变故以后并没有及时进行心理疏通及心理辅导。 事实上,很多老师还缺乏心理辅导的技巧,认为只要不挖苦或者为难学生即可,因而不仅与学生家长缺乏有效联系,甚至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让学生感觉到更大的压力。可见,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消极心理,学校和老师也要负上一定的责任。

上一篇:古筝教育下一篇:现代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