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教育

2024-09-26

古筝教育(共12篇)

古筝教育 篇1

古筝, 这种古老的民族乐器, 音色优美, 韵味无穷, 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年。随着古筝的不断普及以及人们对古筝学习热情的高涨, 学习古筝的人数与日俱增, 以儿童居多。大部分家长认为古筝既能陶冶艺术情操, 同时还能继承并发扬我们的民族乐器, 弘扬民族文化。但是由于儿童年龄偏小, 身体和认知能力都还处于发展时期。所以在学习古筝的时候, 十分需要教师正确、科学地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古筝、了解古筝, 才能更好的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乐器的效率和质量。

一、古筝启蒙教育面临的问题

学琴初期, 孩子们听到优美动听的琴声, 觉得很新奇、很有趣, 对古筝有了点兴趣, 于是开始学琴。让孩子学一门乐器, 受益终身, 是当今许多家长的共识。他们认为音乐对一个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会产生有益的影响。学习乐器确实有助于智力开发, 而且在这个艰辛的过程中体验到的酸甜苦辣也是人生的财富, 学习乐器需要忍受、坚持等, 培养了孩子顽强的毅力。一部分家长对古筝有一个误解, 认为古筝入门快、很好掌握, 这使得家长及琴童很容易陷入误区——他们容易盲目乐观。孩子们学了一段时间的古筝后, 能演奏几段简单的旋律, 加上花指、颤音的渲染, 使琴童产生误解, 以为自己弹得不错。家长则产生更大的误解, 以为孩子进步很快。大多数琴童的家长可以说是外行, 他们听不出好坏, 单纯的认为古筝只要一学就会。学一段时间家长就要求给孩子布置高级别的曲目, 导致孩子不能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古筝失去了原有的兴趣, 最后不得已半途放弃。

二、教师在古筝启蒙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培养儿童学琴兴趣

长期以来, 在对孩子的业余特长培养中, 流行着“兴趣是孩子的第一老师”这样一句名言。光靠让孩子自己理解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是徒劳的, 兴趣才是学习最根本的动力, 培养兴趣的关键则是从小要给他们创造一个音乐熏陶的环境, 让孩子学会聆听、学会唱歌、学会舞蹈,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和听觉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 示范对儿童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平时练琴中, 建议家长多鼓励孩子, 经常表扬, 适当奖励。要让孩子感觉学琴并不是特别困难, 只要付出努力就能弹得好, 家长也会因你会弹琴而自豪, 这些也都容易使孩子产生学习期待, 而不会让琴童成为只是家长一厢情愿的状况。

(二) 帮助琴童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古筝考级来说, 初级曲目是高级曲目的基础;传统曲子是现代曲目的基础;小曲子是大曲子的基础;简单技巧是高难技巧的基础, 学筝要打好基础就要求稳求实, 才能有高度的发展。所以在学琴初期教师必须帮助儿童掌握以下3个最根本的基础:

1. 具有独立识谱的能力

学生识谱能力的提高与否直接影响着古筝学习的进度以及个人演奏水平的提高。识谱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完整、高效地视奏程度适合的乐曲。通常出现的问题是:刚入门时, 教师在课上总是帮助学生识谱, 学生只要将乐曲在下面练熟就可以顺利的通过第二次课的检验。他们几乎没有独立识谱的任何锻炼, 所以一旦脱离教师的帮助或者识谱难度突然加大, 就会将所有识谱的问题暴露出来。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刚学习音乐时, 应培养孩子们独自识谱的能力。在弹奏方法上、小技巧上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信任, 但识谱问题绝不马虎。识谱学习宁可慢一点, 也要让儿童正确的扎实的学会每一步。

2. 准确的掌握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 也是语言中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音乐本身就是动态的艺术。掌握好节奏的律动方式, 有助于学生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乐感, 使其协调性、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音符的时值, 还是乐曲整体的演奏速度, 都需要正确、科学、准确的教习给孩子。常让孩子用“滴”“嗒”或他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现谱子上的节奏。然后视奏不同速度的风格迥异的乐曲, 让他们感受不同速度所表现的不同音乐情感。用一种趣味的学习方式, 激发他们的兴趣, 让他们在开动脑筋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节奏感意识。

3. 加强儿童的音准概念

我们都知道, 音准对于学习音乐尤为重要。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 定弦只是音准的一种表现方式, 其次音准还表现在演奏者对于音程关系的把握、调式调性的把握等很多方面。学习好音乐与拥有敏锐的听觉是分不开的。年龄越小, 对于音高概念的建立越重要。教师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音高概念, 非常有利于孩子以后在音乐方面的学习。

(三) 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学筝的过程是十分需要毅力的, 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高标准、严要求, 在学筝上要有长远一点的目标, 做到天长日久、时时勤奋, 而不要希望几分钟热血可以学好弹筝。年龄小的孩子更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由浅入深的学习, 学习古筝就像是修建一栋大楼, 要把根基打牢, 如果只求快而不稳, 最后只能是豆腐渣工程。教学过程必须步骤清晰、目标明确、由浅入深、从易到难, 等儿童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 再来弹奏有难度的乐曲, 演奏时状态松弛富于美感, 这样孩子才能扎扎实实地弹好古筝。

(四) 培养儿童的音乐表现力

教师在启蒙的过程中应当提示学生随着旋律的流动进行内心的歌唱。在整个的弹奏过程中, 应当使学生们内心具有一种强烈地歌唱愿望, 仿佛一个音符都是由一个个的歌词组成。你的指尖, 就是你的喉咙。你的每一次拨弦都是真实的感情流露。在教琴过程中, 我经常要求琴童自己分析音乐所要表现的意境。让他们自己划分出音乐的结构与分句, 打着拍子, 形象地演唱出乐曲的情感, 然后再去演奏。这样便能够使琴童的演奏更加地生动, 更加富于表现力。音乐形象也才会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儿童学琴过程中家长与教师的配合

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与花费的精力逐年加大, 教育备受关注已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进步现象。孩子要全面发展、有所作为, 已成为每个家庭忙碌的头等大事。由于这种心情过于迫切, 多数家长在选择孩子接受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 都有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切合实际的盲目心理。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意让家长对规范教学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特别是启蒙过程中, 非常需要家长正确的监督、指导, 这时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就显得非常必要。实际上, 不少优秀学生的家长本身就在长期辅导过程中成了内行, 所以教师也应该向那些付出辛勤汗水和心血的家长致敬!

古筝教育 篇2

摘要:本文首先简单阐述了学前古筝教育乐理的教学现状,随之对开展趣味性教学的相关因素进行简单探析,最后就趣味性古筝教育乐理的具体实施策略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激发学前班学生学习古筝的兴趣和求知欲,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乐理;趣味性;教学

针对学前儿童来说,学前音乐教育已是不可或缺组成部分,而古筝作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乐器之一,进行古筝教育更是传承和发展古筝艺术的最好方式。乐理是学习古筝的基础,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乐理的枯燥无味和学前儿童的接受能力限制,导致乐理教学收效甚微。因此,在学前古筝教育过程中采取趣味性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古筝乐理教学现状分析

(一)心生“拦路虎”

所谓乐理,顾名思义即有关音乐基础理论的一门课程。乐理于音乐犹如汉字于语文、字母于英语一般,是古筝教学中的基础课程。音乐本是令人非常向往的,但若想取得一定成就则必须掌握难学、难懂的乐理知识,这一点又成了众多学生心里的拦路虎。一旦学生心里产生巨大的畏惧感以及自信心明显受挫,于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言都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心理因素是影响学前古筝教育乐理的基础因素,又是普遍存在的。

(二)超出认知范围

就古筝乐理知识而言理论性很强,特别是针对学前儿童的学习发展规律层面来讲,本就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畴,若教师对乐理知识仅仅照本宣科,根本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古筝艺术之美,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比如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处于基本积累层次,如果教师简单的告诉学生节奏表示音的长短关系是由强弱组织起来的,或者从一个调转到另外一个调这样的现象叫做转调等理论知识,学生难以理解和内化,更无从谈帮助学生形成乐理理念了。

二、趣味性乐理教学必备因素

(一)外在因素

对学前儿童开展趣味性教学,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因素,比如拥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一种客观需求,更是教育发展的需求。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有助于维持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备的配备也是重中之重,比如仅有古筝这一单一的教学器材,不仅难以长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单一的音色也满足不了学习需要。因此针对学前古筝教育乐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构造,力求同时满足学生的视听和感官需要,将理论与音响相结合从而达到对乐理知识的感性认识,丰富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

(二)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即主观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学前古筝教育乐理教学也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到主导作用,本着充分尊重儿童学习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感知认识和创造力,此为教学活动的基础。另外,在趣味性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改变以往保守的教学方法,采取各种各样积极主动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变的开放化,切莫抱着让儿童成为古筝演奏家的心态进行教学,而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古筝艺术的美,提升其音乐素养。

三、趣味性教学实施对策

(一)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深化理解

实施学前古筝教育乐理趣味性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现状,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让他们自身活跃起来带动教学氛围,如此更加容易理解和内化乐理知识。比如就音程的协和与否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古筝弹奏让学生先初步感受音和音之间的关系,随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总结一下相互配合的音有哪些,最后教师加以指导并将对应的乐理知识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如此既完成了古筝乐理教学任务,还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深化理论记忆,教学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二)教师为主导,化抽象为具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面对枯燥厌烦的乐理知识,便需要教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灵感,想方设法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劳动和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变抽象的理论概念和定义为具体生动的事物,通过适当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乐理。比如在教授五线四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依次在高音谱表的基本间写上F、A、C、E这四个音名,小写便是face即中文的“脸”,巧妙地将五线谱转变成脸谱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线和音高的知识点。或者将一些音乐符号、记号组成一些动物图案,针对教学对象幼儿来说既熟悉又形象,此方法非常适合乐理初学者,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游戏入课堂,增加趣味性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求知欲和好奇心甚强,教师可利用孩子爱玩的本性,在乐理教学过程中加入适当的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在设计游戏时要注意既贴合儿童生活又能体现乐理知识,力求让学生更加生动直观地感受乐理。比如进行音阶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几个玻璃杯里又低到高装入不同分量的水,让每个学生用筷子敲打杯口并仔细聆听和分辨其发音频率,如此可让学生对音阶有更加直观和形象的了解,并且与音符和音色联系起来,可见将游戏贯穿于课堂不失为提高学前古筝教育乐理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四、结语

总而言之,乐理知识虽然枯燥无味,却是古筝教育的入门基础课程,故结合学前儿童的认知特点以及课程性质采取趣味性教学模式,可有效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古筝乐理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菲.学前古筝教育乐理趣味性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12.

[2]李游.新世纪我国幼儿古筝教材解析[D].南京艺术学院,.

古筝教育 篇3

关键词:专业古筝教学 小学 素质教育

一、意境催生素质教育

小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环境较为单纯,其素质教育应从音乐这样具有典型性的主要美育教学内容展开。古筝作为我国传统民族弹拨乐器,它能引导小学生感触和体验音乐的美妙意境,也能帮助小学生乐于接受专业古筝教育、融入素质教育。

古筝的意境美教学应紧贴小学生心理特点及成长现状,循序渐进地进行规划和开展。首先让小学生欣赏简单的、恬美的乐曲,如《彩云追月》,让学生闭上眼睛缓缓地感受纯净的古筝乐曲的恬静之美,在美妙的乐曲声中,学生不仅联想起一个个夏夜里透彻晴朗的星空,以及星空下轻薄飘渺的云彩和如水般晶莹的月亮,云彩在似有似无的微风中随着月亮游荡嬉戏,为静谧的夜晚平添了一丝丝灵动的气息。紧接着,让学生欣赏另一相似乐曲——《月儿高》,此曲静谧优雅中更添清丽,一声声的拨弦声犹如海涛层层涌来,忽而浩瀚,忽而婉转,忽而轻细,让孩子们恍如随着一阵轻风飘过浩瀚的大海,与天上的月儿一起窥见广袤的原野、闪烁的繁星、灯光微微的阁楼、缓缓流动的小溪,仿佛从月亮的视角重新观察了这个美好的世界。

如此,孩子们在简单的乐曲声中深刻体会到了自然与生活的美好,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大自然、爱护大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也深刻感受到了古筝乐曲对大自然、生活之美的表现力,不知不觉萌发了对古筝对音乐的兴趣。

二、音色与韵律教学

如果说古筝乐曲意境教学能引发学生对生活、自然及音乐之美的体悟,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与自然,想要表现美、感受美、创造美,那么古筝音色及韵律的教学正是帮助学生表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途径。

(一)音色教学

音色教学是古筝表演技法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不同音乐色彩的感知力与表现力,还能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在详细向学生讲解不同古筝乐器本身音色差别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可通过乐曲由简入繁的播放及亲身示范让学生感知不同演奏方法的音色差异,逐渐学习根据乐曲意境、情感及曲调的特点辨识、表现、评价不同演奏中的音色之美,尤其体悟到古筝这一民族传统乐器独特的音色之美。在学生基本掌握古筝音色的辨识、表现、评价技巧之后,引导学生欣赏具有丰富的音色变化的乐曲,结合亲身示范为学生细细讲解巧妙的音色变换对整个乐曲格调、情感表达的影响,帮助学生牢牢掌握基本弹奏音色、根据自身对乐曲的理解及情感表达方式娴熟运用音色的变化,最终能够稳定地将基本音色与包含情感的变化音色完美结合,不断提升古筝弹奏的技巧,学会用心体悟、巧妙表达,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与教师、同学沟通、交流,学会将统一的基础学习融入基础音色的演奏中、将自我心灵感悟融入变化音色的运用之中。

(二)韵律教学

韵律教学是任何音乐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在音色教学的基础上开展的。古筝教学中的“韵”是指乐音的“音头”、“音颈”、“音腹”、“音尾”等细微部分教学,此过程重在引导学生学会韵与声的表达、协调技巧与思想,右手拨弦而发声,左手按抑而是美化弦音并巧妙生韵,使弦音不绝如缕。在学习拨弦、按抑的基础上,学习“刮”的手法,达到装饰、美化乐曲及丰富乐曲旋律的目的。

音色与韵律的教学中,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主人翁的共同交流意识与自主学习观念,在交流及学习中提升学习主动性、发展美的感受与表达力,锻炼特长、学习能力、感受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

三、情感教学的过渡

古筝教学最终必然过渡至情感体悟与表达之上,唯有准确地把握情感,才能真正驾驭乐器、将乐曲演奏至艺术的巅峰。而学生在学习将情感融入古筝表演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体悟到了音乐欣赏与表演的真谛,将古筝的学习、练习与表演从简单的技艺层面上升至精神高度、艺术的层次。

在古筝情感教学中,可适当选取层次稍高、稍微复杂的乐曲,如《临安遗恨》,在乐曲欣赏与学习之前,首先通过《满江红》为学生讲述岳飞囚于临安、刑场赴死时的无奈、牵挂、悲愤、绝望,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之后,教师亲自示范演奏,巧妙点拨引导,让学生不自觉地、有目的地将情感融于古筝演奏中,练习颤音等的处理方法,逐渐学会通过乐曲表达内心所思所想。

四、结语

古筝的表演与学习始于所感,行于音色、韵律,发呼于情,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简单的乐曲欣赏引发学生对生活、世界的热爱和音乐的兴趣,循序渐进地进行音色的教学与韵律的教学,在引导学生熟悉音色、旋律的辨识之后,掌握韵律的表演方式,并最终融情感于学习及表演之中。可见,层次分明的古筝教学不仅能塑造特长、增加学生课余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磊.试论古筝普及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J].大众文艺,2011,(22):227.

[2]李旭.浅谈古筝普及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2):218-218.

[3]赵丽.少儿古筝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1,(87):202-203.

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4

1.1教给学生品味韵律美

古筝演奏中, 左手的“吟、揉、按、滑”是筝乐最具魅力, 最具特色的意味部分, 是任何乐器所不能匹敌的。旋律的背景不同, 颤音、点音、按颤音、按滑音等不同的按颤技巧和表现手法的迥然不同, 表达的韵味也大不相同, 如同样是颤音, 因为表现手法的不同, 效果也不同。振幅小而匀的美化型颤音, 能演奏出优美如歌的旋律;振幅大、频率快的颤音, 能演奏出悲愤的内容。各地方的左手颤音也因为人的不同而不同, 北方人的豪放, 南方人的细腻在筝曲中也有所表现。北方的山东等地的跳跃性强, 力度也大, 起伏幅度也大, 比较受男孩子喜欢。而南方的就纤巧细腻, 缠绵婉转, 清淡高雅, 比较抒情, 很受女孩子喜欢。尤其是现代筝曲, 更是可以根据作品的具体内容和情感的需要, 施以凄婉密颤、活泼快颤、激烈猛颤、泼辣重颤、轻音慢颤等技法, 把无穷的韵味、多变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的, 南北各派的筝曲中“苦音” (微升4和微降7) 的形成, 由于其旋律背景不同, 表现手法各异, 其韵味各不相同。如在潮州筝曲《寒鸦戏水》中, 其“苦音”的表现手法着重于委婉、缠绵、清淳;到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 则“苦音”不苦, 而要求粗犷、豪放、悠远、壮阔了。

1.2引导学生揣摩意境美

无论是传统古筝曲目, 还是现代创作古筝曲目, 都有很好的意境, 要细心去揣摩。在古筝教学中, 老师要做有心人, 深度挖掘意境, 并引导学生去用心体会。只要教者尽力, 学者用心, 就能够让学生在演奏时感受到曲目中的意境美。

比如在进行《渔舟唱晚》教学时, 首先让学生们欣赏此曲, 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与“渔舟唱晚”景色相一致的图片, 影像材料, 随后向学生介绍这首曲目的创作背景, 让学生知道, 此曲是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 依据十三弦古筝的特点发展而成, 并引用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 穷响彭蠡之滨」句首的四个字「渔舟唱晚」为标题。乐曲形象地描绘了晚霞斑斓, 渔歌四起, 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荡桨归舟的欢乐情景。然后再进行新课教学。在第一部分教学时, 用舒缓的慢板奏出旋律, 并配合左手的揉、吟等装饰技巧, 让学生边弹, 边想象播出的画面, 揣摩曲目里的湖光山色的秀美, 渔人载歌而归的喜悦。在第二部分的教学时, 让学生注意「征」这个旋律的中心音和此段中用了清角音「4」, 体会旋律短暂离调, 转入下属调性, 感受形成对比和变化, 引导学生体会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前进的欢乐情绪。进行第三部分教学时, 引导学生尝试着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的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 想象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 揣摩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情景。

1.3引领学生欣赏形象美

古筝曲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象可谓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古筝艺术与其他音乐的艺术一样, 都是听觉艺术, 是一种时间的艺术, 它是抽象的。如何带领学生从古筝曲目中欣赏形象的美呢?

我在进行古筝曲《秦桑曲》曲目的教学时, 首先向学生讲述唐代大诗人李白《思春》中“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的诗意, 再引领学生体会其情境。接下来在新课教学时, 让学生特别注意“苦音”的凄婉旋律演奏, 在演奏时, 引领学生联想那位思念亲人的青年女子的情绪。有的学生想象不到位, 就请他想象如果不在母亲身边多日, 是如何想念母亲的?进而体会曲目中所表现的情感。而在进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教学时, 我则让学生着重体会其中的小快板, 想象陕北人民“千家万户把门开, 迎接中央红军到陕北”的欢腾景象, 想象不出的时候, 就引导学生们一起回想一些电影、电视剧的有关镜头。

1.3鼓励学生尝试仪态美

我在进行古筝曲目的教学中, 会根据具体的内容, 鼓励学生尝试着去表现仪态美。从学弹奏古筝的第一天开始, 便要求学生要采取正确的坐姿和手势。演奏的动作要顺手自然, 做到心随情表, 体随心动。起初, 学生们要么胡乱在做表情或动作, 与曲目表达的内容无关;要么是不好意思做出什么表情或动作。针对此种问题, 我在教学时, 一边纠正学生们的错误, 一边鼓励学生们边用心体会曲目中的意境、感情, 边随心地做出自然的表情的动作, 不要刻意。如《渔舟唱晚》悠然恬美, 身体自然端庄, 几无晃动;而《战台风》波澜壮阔, 气势磅礴, 身体动作幅度自然相应加大。所有这些, 都强调自然, 即根据乐曲的情绪设计形体动作, 而求得演奏仪态的自然美。老师给做一下演示, 之后鼓励同学们大胆在来学习, 来尝试。

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多方面的, 上面讲到的只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个侧面。其实, 有教学中, 随时、随处都能找到审美教育的素材, 老师们只要能多留心, 多用心, 就能让演在演奏技巧的训练中增加对美的感受和理解, 同时, 在对美的感受中, 对曲目的理解也会加深, 对提高演奏技巧也有促进作用。总之, 古筝的美学教育, 是要在学生们掌握了基础知识、弹奏姿势、指法运用、演奏仪态等初学内容后, 弹奏时运用好吟、揉、按、滑等技巧,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古筝艺术本身的特色, 激发学习古筝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演奏技巧训练中增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 同时又在对美的探索和追求中提高演奏技艺, 从而真正掌握古筝艺术的真谛。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 各国都唱响了“与世界接轨”的主旋律, 这旋律让世界变得更小, 实施素质教育是势在必行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 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为此, 作为一名古筝教师, 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必须完成的一项教育、教学内容。本文采用具体的教学案例, 简述了如何在古筝教学中充分利用古筝特有的优势, 挖掘审美教育内容, 对学生进行品味韵律美、揣摩意境美、欣赏形象美和尝试仪态美的审美教育。仅供同行们参考。

关键词:古筝,教学,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杨红, 2008.10.1.实用古筝演奏入门.安徽文艺出版社I SB N:9787539630182

古筝教育 篇5

古筝教学心得篇一

古筝,这一古雅的民族乐器,因其音色优美、容易上手,又独具民族特色而深受学生及家长的青睐。进而日益成为人们丰富文化生活、陶冶艺术情操、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怎样通过合理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同时,潜意识的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行为素质,并使他们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自觉的、愉快的学习古筝。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古筝教学的几点体会。

1.根据心理特点,强化兴趣、情感。要将启发、引导和发展学生学筝兴趣,提高到重要议事日程上予以研究。在我的教学中,曾遇到这样的情况:个别学生开始学古筝时很高兴,但后来渐渐下降,甚至于坐在筝前愁眉苦脸。原因是虽然家长喜欢古筝艺术,很热情地让孩子来学习,但不考虑学生心理,对孩子“恨铁不成钢”,总是责备。诚然,兴趣不能替代意志力的培养,更不能替代才能,但是有了兴趣,就可以使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教这样的学生,我在上第一节课时,先请程度深的学生表演几手曲子,例如《渔舟唱晚》、《战台风》等,并做乐曲介绍,这时我发现他的眼睛瞪得大大地看着、听着,羡慕得不得了。这时我就告诉他:音乐就像语言一样有其自己的文字,你必须会读会看,才能学懂。这样第一节课的乐理知识的教学就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但是下课时,学生拉着我问:“老师,什么时候教我弹琴?”可见,学生对弹琴产生了兴趣。在这种状态下开始学琴,学生即高兴主动的积极学习,效果就比较好。

2.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和学生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都有极强的自尊心,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欣赏自己,从而更好的要求和教育学生。许多优秀的教师都深深地认识到“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热爱学生”。教师应该主动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作一名“严师”固然回让学生因为畏惧而认真练琴,但也会引起一些学生的抵触心理,相比较而言,耐心的讲解、和蔼的态度会让学生更乐意接受,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丝毫没有被强迫的感觉,着无疑是一种成功的教育。同时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古筝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激励的过程。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目光,课间与学生一段亲切的交谈都会激起学生学筝的热情。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能体现出教师水平的高低。在对学生的赏识鼓励中尤其要学会接纳学生的失败和不足,只有这样,赏识和鼓励才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鼓励并不是不要批评,而是应将批评融于鼓励之中,批评过程中要充满着热情的期待,要让学生真切感觉到老师是他的知心朋友。

3.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学生在学古筝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手腕无法放松、按音不准或不完成作业等情况。这时候老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将他们一开始由于对古筝感到新鲜、好奇而产生的外在兴趣转变为稳定的内在兴趣。一味地训斥和责骂只会是学生丧失自信心,同时,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很有可能导致厌学。当然,仅仅靠语言引导是不够的。在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兴趣。运用形象的比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在教认音时可将倍低音区12356比喻为穿两只鞋子,即在音符下家两点;低音区12356比喻为穿一只鞋子,即在音符下加一点;中音区12356比喻为不穿鞋不戴帽;高音区12356比喻为戴一顶帽子,即在音符上加一点;倍高音区1比喻为戴两顶帽子,即在1上家两点。这样,学生易于接受,而且印象深刻。又如在练习音阶式勾拖练习时可想象爬楼梯,让学生比比哪一个又稳又好,这样就将枯燥的练习形象化,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对掌握不同的节奏型往往会出现困难和混淆。因此我根据生活中的不同音响特点编写了一些节奏歌谣进行归类比较,让学生反复练唱、分析对比。例如:“二八”节奏像钟摆:“滴答滴答”;“四个十六”节奏像打机枪:“哒哒哒哒”;“后附点”节奏像喇叭响“笛笛”;“八十六”节奏像敲鼓“咚哒哒”;“十六八”节奏像母鸡叫“咯咯嗒”......这样利用平时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事物,帮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法加深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既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上课也显得深动有趣,而且对以后的听音记谱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4.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如何科学、合理地布置学生的课外作业,也是教师能否教好学生的关键所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速度和开窍的早晚都是不一样的,所教师应该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各自不同的情况布置适量适度的作业,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加以肯定,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增强他们练筝的兴趣。

5.合理评价,相互切磋。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因此我们的学生要经常参加各种演出。通过观摩和交流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舞台经验,而且只要节目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赞誉,对孩子们而言就是莫大的鼓励,高涨的练琴兴趣就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只要不断了解学生、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朋友,才能探索出一套更为贴近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学筝的持久兴趣。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精雕细刻,采用多种多样生动、通俗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减少学生学筝的心理负担,让他们轻装上阵,从学习古筝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古筝教学心得篇二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在素质教学中的特殊作用,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加入了学习的行列。如何让学生在音乐的天地里体验、感知音乐的神奇,收获学习的乐趣,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结合我的古筝教学谈一些感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此我深有体会。对孩子来说,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伊始,学生对古筝充满了好奇心,这是因为人对陌生的事物要比熟悉的事物更有兴趣,对陌生事物有征服感,“物以稀为贵”也是这个道理。但是我们所期待的以天然的兴趣来学琴的想法是很难实现的。随着学习的深入,兴趣会逐渐减弱。每天枯燥的基本功练习,每天至少一个小时练习时间,在短时间内兴趣会被烦躁所代替。这时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我会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贴近儿童生活的,较为熟悉的儿歌、电视剧主题曲等作为练习曲进行训练,如在初级教学中选择“笑傲江湖”、“找朋友”等乐曲,同时结合基本指法教学来激发巩固学习兴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掌握古筝的演奏技巧。

采用演奏和表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的学习进程,我会定期集中同一水平的学生在一起上课,我还会在教学过程中举行一些星期音乐会,每一名学生弹一首最拿手的曲子,其他学生提出演奏过程中的不足,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让学生在表演中提高演奏水平和竞争意识,增加舞台经验,在学习中体现成功,享受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学生的态度要和蔼,对待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教师要及时加以鼓励,但是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失误,教师必须严厉和坚决地加以纠正,以保证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与此同时,要注重和家长充分沟通,鼓励孩子的学习热情,加强换位思考,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心态,毕竟,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寓教于乐,劳逸结合,才会让孩子们认定学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培养孩子们的乐感和表现力。我在教学中,会把音乐的语言放在重点,尽量将无形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体会音乐作品的内在意境。如在学习乐曲“雪山春晓”中,在引子部分,我会给学生讲解此曲描述的是西藏连绵起伏的雪山在春回大地时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演奏上,我要求无论是摇指、琶音还是刮奏都应尽可能地连贯饱满,尽可能地表现出宽广而辽阔的意境,摇指与刮奏不要带音头,每个音的音质要明亮饱满。更重要的是根据所给旋律的线条做出清晰的断句,才能使旋律的层次更加清晰,并且根据乐句做强弱起伏,这样才能把雪山的神秘晶莹的感觉表现出来。在流水部分,我会引导学生,水流是变换的,丰富多彩的,如何从冰川的融化到汇成小溪直至流入大海,在演奏上,要求旋律线条均由右手大指来体现,因此右手大指应保证饱满的清晰度,同样随乐句进行强弱变化,左手下行琶音要注意均匀之外,还应加强手指的连贯性,象一根绳子一样将散落的珠子均匀地连在一起等等类似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乐曲是有内涵的,是有生命的,想要陶冶观众,首先要陶冶自己。

增强孩子的创造力。我认为,在古筝教学中,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要让学生成为开拓型、创新型、创造型的新一代,就要培养他们从小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并且能高度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完成从填鸭式教学到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在学生进入高级乐曲练习时,就要注重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尝试的理解和表现力的培养,让其在演奏前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视角情怀,使他们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责任重于泰山。我并且利用大量时间练习,除了对古筝的热爱,更在于强烈的责任感,想给学生一杯水,自身必须要具备一桶水,新的时代,需要教师作长流水,努力学习最先进的理念,最超前的技巧,把它们传授给学生们,为学生的成长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古筝教学心得篇三

古筝这件历史悠久古朴的民族乐器,有着“国琴”的尊称,它因为历史上的辉煌和百姓的喜爱,早就有“国宝”的美誉,外国朋友还称古筝为“东方钢琴”,因为民乐被惯称为“国乐”也被知音们赋予了“国魂”,从古代皇族国戚到今天的普通老百姓都对古筝有着特别的喜爱,因而日益成为人们丰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怎么合理的教学,使学生们能在提高精神素质,文化素质,艺术修养的同时,也能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下自觉,快乐的学习古筝,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个人的教学心得体会。

一 把握学生心态,激发学筝热情

许多初学的孩子并不是因为自己爱好而来学,而是因为爸妈喜欢,所以送他们来学的,针对这样的情况我通常让老学生弹一两首曲子给他们听,等他们来了兴致以后,我会自己弹一曲她们耳熟能“唱”的童谣,继而借机告诉他们认弦,以及一些初级的基本指法,一节课下来她们能用基本指法弹奏《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样简单的曲子,让孩子觉得原来学古筝就是这么简单,那么这样的开始已让孩子对琴有了兴趣及再弹下去的激情。

二 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

古筝本身是一件难练的乐器,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小这根本情况有计划、有步骤的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水到渠成的让孩子们打下扎实的基本功,科学的掌握古筝演奏技巧,例:左右手要从基本手型,及 大指、中指、食指的指法开始逐渐拓展,在练习指法的同时穿插与指法符合的乐曲,意在留住兴趣的同时加强了指法的练习。在一些稍为复杂的乐曲教学时可化繁为简,如《浏阳河》有双手的配合时,我们可以先练右手,再练左手,配合的时候就容易多了。一个原则,遵循规律不要让孩子们有过重的负担。

三 个别辅导与集体教学相结合,促进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通过近几年古筝教学实践,我发现个别辅导对于初学者效果比较好,因为初学者对新授的内容理解不够,以致练习有难度,基本指法不规范等,这就需要老师安排时间进行专门辅导,通过个别辅导便于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顺利通过初级基础阶段的学习。学生通过初级阶段的学习后,演奏已有所提高,指法也规范了,可以进行集体教学。所谓“集体”,就是将学琴进度相同的孩子组成一个班级,利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进行辅导。在班级组织时,建议6—8人,每次课一个半小时为宜,从指法训练开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段,每半个小时为一个时段。第一个时段先练习基本指法,由老师带着一起弹。其间,总会遇到一些差异,比如熟练程度的差异,有的学生演奏很熟练,那些速度慢的学生就会感觉自己技不如人,他们就会着急,有的会不求质量而乱弹,有的会丧失信心而放弃。这时老师就要帮助他们,引导他们放慢速度,一步一个脚印地练习。几套指法练习完后,老师要做适当的检查。第二个时段是检查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轮番演奏,以了解学生这一个星期在家练习的情况,并让学生相互指出各自和缺点和不足,同时纠正她们的指法毛病和其他不正确的弹奏方法,当然,上课中在点出缺点的同时别忘了逐个肯定他们的优点。

第三个时段就是教授新的乐曲,我们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为主,教前先将乐谱按筝曲的韵味唱给他们听,然后让学生跟老师一起唱,大概三到五次以后,他们的脑子里就有了一个特定的旋律,学习起来自然顺畅得多。

四 让家长做家庭教师,督促孩子练琴

老师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家长有力的督促是儿童成功学筝的有力保障。怎样让家长当好家庭教师,督促孩子练琴呢?

1、帮家长树立正确的观点

古筝教学初期,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学古筝将来影响学习文化课,学习成绩会下降。因此对学生督促不力,没有合理安排练琴时间,让孩子在家里随便练习几下,这样不仅严重的影响了老师的教学进度,孩子也因在家没有练习好,而怕被老师批评,这样下去的后果就是孩子学琴的兴趣越来越低,最终导致半途而废。事实上,通过教学的实践,我们发现弹古筝能促进少儿的智力开发,增强记忆能力,二十一根弦弹奏出不同音响,不同节拍的乐曲,需要花一定的脑筋,音乐训练了学生的听觉能力和记忆力。这对孩子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因此老师要多与家长沟通,要耐心向家长讲解学习古筝的好处,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点。

2、让家长旁听

我们在对学生集体授课时,可以邀请学生家长旁听,即可让家长掌握自己孩子的学习状况还帮孩子记住上课的内容及弹奏的方法,以便回家后更好的督促孩子认真练习。

3、让家长掌握孩子练琴的方法

对于未成年的儿童而言,从每天练什么,到今天怎么练,都是由家长来掌握决定的,因为孩子的天性是贪玩、好动的,积极主动的学生毕竟是极少数。如果没有家长每天的循循善诱,小孩是坚持不好的。所以先让家长掌握练琴的程序。其次,告诉家长合理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给小孩坚持练习。再次,让家长尊重小孩,公平对待小孩,多用赞美的话语鼓励他,激起孩子学筝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

总之“教”海无涯,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孩子更好的继承、发展、提高、繁荣古筝事业,是每一个古筝老师应尽的职责,也是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终身的光荣使命。


猜你感兴趣:

1.学古筝的好处

2.学习古筝的作文

3.如何快速学好古筝

古琴乎?古筝乎? 篇6

每年春节前后,央视一套黄金时间都会播放一部重量级电视连续剧。去年是《乔家大院》,深得好评。今年也不例外,分上下两部共计82集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以其宏大的场面、深刻的内涵、宫廷斗争及唐太宗李世民与北方草原统治者颉利的战争吸引着观众。我每晚必看,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十分关注其中的音乐。剧中的主题歌苍劲大气、紧扣主题,然而另一个场景却叫人瞠目结舌:剧中商人儿子一宽仪表堂堂、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倾倒了大唐安康公主,找种种借口与其会面,尤其是对他的琴艺十分欣赏,并拜他为师学习古琴。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安康公主弹得是古琴,而发出来的声音却是古筝声,有时一宽的弹古琴镜头,发出的也是古筝的声音。这种场景大约有十多次。这样的大剧,无论是导演、演员还是音乐作曲均为业内大腕,怎么能够连古琴古筝都分不清?

古琴,原称“琴”,因为只有7根弦而又称“七弦琴”,在我国已有3000年的历史了,现在已经被联合国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古筝虽与古琴同属于弹拨乐器,但型制音色并不类同。

《贞观长歌》中为何屡屡发生这样的错误呢?这是该剧的一大败笔,也是对广大观众的误导。望有关人员引以为戒,在今后避免这样低级的错误。

浅谈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7

一、进行标准演示

在古筝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他们不仅要教授学生们演奏技巧,更要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因此,教师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首先给学生做一个正确的对古筝演奏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演奏示范,让学生们懂得在古筝演奏时的变化及其所带来的美感,如:节奏、音速、力度等的变化和古筝演奏的音色美、韵律美及意境美等。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们对于学习古筝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也能够让学生们充满对教师的尊敬和欣赏之情,从而创造出一个和谐的古筝学习的氛围。此外,古筝是一门不容易学习的传统民族乐器,其演奏对演奏者的弹奏技术要求很高,因此,在进行古筝教学时,教师也要对古筝弹奏的抹、挑、揉、勾、托等技巧进行仔细讲解,而且,还要将如何弹奏古筝会更美教授给学生们。如此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古筝弹奏技巧,也增强了学生们对于古筝演奏之美的感受及理解。学习古筝是一个相对困难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在古筝教学时的主导作用,用自己娴熟的演奏技巧和充满感情的演奏热情对学生们产生积极的影响,让学生们在听觉享受中体会教师演奏时的情感表达、寻找古筝演奏的美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二、讲述相关文化

在古筝教学中,让学生们了解所学古筝作品的相关文化,如:作者及其当时的处境、创作年代、创作背景等,有利于加强学生们对筝乐作品的鉴赏能力,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古筝音乐作品内涵,深刻地体会出作者作曲所表达出的感情。因此,在古筝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们将要学习的古筝作品的相关文化知识介绍给学生。如:在学生学习演奏《寒鸦戏水》时,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们知道此古筝作品的创作地是潮州,然后,在把潮州音乐的特点,或是其他影响此曲目创作的因素介绍给学生们。学生对于所学古筝作品的基础知识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在学习演奏此曲目时就能够对它的表现风格及情感表达有一些把握,也可以更准确、细腻地演奏这曲古筝乐,从而将它的美自然地流露出来。此外,教师要讲解给学生们作为古筝演奏者应有的仪态之美,自然美。在演奏古筝时,学生要有正确的手势和坐姿,不能身体僵硬、呆若木鸡,或是摇头晃脑。如:《渔舟唱晚》表现悠然恬美,因此学生要端庄自然;而《战台风》则需表现出波澜壮阔的气势,因而学生要加大身体的动作幅度。学生注意演奏时的仪态美,体随心动,才能在一个轻松的演奏状态下感受到筝乐之美,从而将其传达给听者。

三、进行艺术实践

在古筝教学中,学生们的实践演奏机会很少,造成演奏时呆板,没有感情的状况,从而导致学生在古筝演奏时缺少美感。但是,在古筝学习中,学生的演奏技艺和审美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在古筝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加练习,同时加强艺术实践。如:教师可以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们营造一个演奏的氛围,让学生们有更多实践演奏的机会,从中体会作品的情景,欣赏作品的美感。实践的机会增多,学生们的理解能力会增强,对古筝作品的审美能力也会提高。此外,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指导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古筝作品的内容,让学生反复聆听该曲目,通过音色、韵律及意境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从而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例如:在演奏《渔舟唱晚》时,其开头曲调优美、节奏缓慢,让人进入夕阳西下,晚霞满天,碧波荡漾的自然祥和的意境中;而音色的高低交错,又让人进入到江水既柔静又磅礴的画面中。通过多次聆听,让学生们感受到作品传达出的恬静、平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筝乐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结语

总之,对于古筝这种精神层面的感知艺术来说,拥有审美能力是学生演奏好古筝乐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根据美的规律才能弹奏出优美的乐曲。因此,在古筝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授演奏技艺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力。让学生通过欣赏古筝乐曲的旋律,体会筝乐带来的美感,在练习演奏技巧时增强对筝乐美的理解,从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给欣赏者带来听觉上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张恺.浅谈古筝教育中的审美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4,15:105-106.

二十世纪古筝艺术教育研究沿革 篇8

一、二十世纪初期——四十年代的古筝艺术教育研究

这一阶段, 古筝艺术教育只是依靠民间的传承教育方式——即口传心授的方式来维系, 虽然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开始发端并趋于发展, 但是古筝艺术教育并不被予以重视, 在学校教育中一般不予以开设古筝课程, 这就意味着古筝艺术教育只能依赖民间区域性的诸多传统流派和文艺社团传承并得以交流发展, 而曲目也以传统乐曲为主体, 反映着各地音乐的特色及多样性。不过所要提出的是, 各地的古筝艺术多以合奏或伴奏形式存在, 曲目也是以丝弦合奏乐中的筝曲和一些民间音乐的曲牌与唱牌为主, 并且仅有的这些曲目也是以手抄本形式流传。故而这一时期对古筝艺术教育的系统研究基本没有触及, 仅仅凭借民间的师徒式教育来得以留存古筝艺术, 也仅是凭借个人对古筝的领悟来得以使得古筝艺术得以传承着, 这就导致古筝艺术教育处于零散状态, 而对古筝艺术教育研究也就难以企及。

对于此时期的古筝艺术而言, 与地域有密切关系的流派分为北派和南派, 形成南、北不同的演奏风格和教育模式。北派筝艺以“中州古调”河南筝、“齐鲁大板”山东筝乐为特色, 北筝多用十三弦、十五弦、十六弦, 真甲, 右弹左按, 双手并重, 风格朴实开朗、韵味浓郁;南派筝艺以“汉皋古韵”客家筝、“韩江丝竹”潮州筝乐为特色, 南方筝则多为十六弦, 演奏时带义甲, 右手清弹为主, 左手按弦为辅, 具有细柔轻点的特色。具体而言, 河南古筝代表人物有魏子猷、曹东扶、王省吾、任清芝等;山东筝乐主要流传于菏泽的郓城地区及聊城的临清地区, 郓城地区古筝代表人物为黎邦荣, 传授黎连俊、樊西雨、张为沼、张念胜、黄怀德五弟子, 后樊西雨传授赵玉斋、张为沼传授高自成、张念胜传授张应易, 到最后仅高自成传授高武钢;聊城地区的古筝代表人物为金玉亭, 传授金光烛, 后再传授金灼南、金以池、金以埙、金以奎、郝雁秋五弟子;潮州古筝代表人物为林永之、庄以莅、李嘉听、洪沛臣;客家古筝代表人物为何育斋, 被尊称为客家汉乐大师, 何育斋下传筝艺于何秋月、罗九香、钱竟雄、何少卿、何九成等。

图一:郓城地区古筝传人

图二:聊城地区的古筝传人

图三:潮州古筝李嘉听代表支系传人

图四:客家古筝传人

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的古筝艺术教育研究

(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古筝艺术教育为后期发展奠定基础

著名古筝教育家曹正先生于1950年在沈阳音乐学院率先设立古筝专业, 古筝艺术教育由此逐渐走进高校。1954年曹东扶先生执教河南师专, 两年后执教于中央音乐学院, 十年后执教于四川音乐学院。1955年张为昭执教中央音乐学院。1956年苏文贤执教沈阳音乐学院。1958年金灼南执教南京艺术学院, 后又执教于山东艺术学院。1959年客家派筝人罗九香执教天津音乐学院。1964年曹正先生从沈阳调入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另外, 潮洲派筝人郭鹰同时在上海、南京、天津、西安等音乐院校兼职教学。由此可见, 南北古筝传人都逐步走进高等院校进行古筝艺术教育工作, 但是由于存在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的不足, 在古筝艺术教育行业之间彼此开始交流或学习, 其中, 最为突出的当属赵玉斋先生, 他将200多首口传的筝曲、擂琴曲整理成谱, 并尝试将钢琴的一些演奏技巧用于古筝演奏, 在《庆丰年》乐曲中采用左右手交替和多声部演奏手法, 从而结束古筝单手弹奏的历史。同时, 1956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活动的成功举办加深了人们对古筝的认识, 促使更多高校设立古筝专业进行古筝艺术教育。

(二)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高校部分古筝人才走入学校教学

1961年西安召开高等音乐院校古筝教材会议, 著名的筝家人纷纷到会参加, 该次会议规范了古筝教材, 审定了指法, 使得古筝艺术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同时, 部分高校古筝人才走向各地学校进行古筝艺术教育。他们吸取各个筝派的优点,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但是正值赶上十年文革, 高校停止招生, 教学工作暂时搁浅。后随着恢复高考招生, 高校毕业的古筝人才先后走入各地学校进行古筝教学, 当然也有部分古筝毕业生从事古筝演艺工作。不过在这期间, 虽然历经十年文革, 但古筝学生有机会参与文艺宣传队而从事演奏活动, 使得古筝人才不至于荒废古筝技能, 从而有机会在恢复高考后参与学校教学。

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的古筝艺术教育研究

(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古筝艺术教育进 入普及阶段

历经建国后高校先后开设古筝专业, 全国的古筝教育者也就随之增多, 自然而然古筝的普及教育工作就相应提上日程, 特别是随着音乐学院附中附小增加招生名额和推行素质教育以来, 第二课堂开辟使得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对古筝产生浓厚兴趣, 这样古筝学习人数不断地被予以突破, 全国性的古筝考级也相应确立, 各种古筝艺术比赛也相继举办, 从而标志着中国古筝艺术教育进入普及阶段。

(二)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古筝艺术教育进入飞速发展阶段

古筝艺术教育在全国各地得到普及以后, 古筝学习者持续不断地得到增长, 基础类古筝教材占据了大部分市场, 考级类古筝教材也异军突起, 形成古筝教材的两大主力军。教程类教材有1992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阎俐编著的《古筝教程》, 1995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郭雪君编著的《青少年学古筝》等, 这些古筝教材具有综合性、针对性和区域性的特点;考级类教材有邱大成主编并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古筝演奏 (业余) 考级作品集》和上海筝会编定并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筝考级曲集》两种教材。不过, 在这个期间的古筝教材无论题材和创作手法都具有过渡性的特征。但是这也不容否认, 如此数量巨多的古筝教材流入市场, 从某种程度上也客观反映了中国古筝艺术教育进入飞速发展阶段, 如若没有市场需求, 古筝教材编写也就黯然失色。

四、结语

古筝艺术教育的发展可谓是随着中国变化而不断起伏, 走过了二十世纪的坎坷之路。而在中国传统艺术日益重视和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的进程当中, 古筝艺术教育也会适应新的时代需求而获得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腾青.古筝, 民族音乐之瑰宝——兼议古筝音乐教育[J].艺术百家, 2004, 2:92-94.

[2]覃晓宁.论古筝的教育与推广[J].职业时空, 2008, 4:98.

古筝教育 篇9

小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环境较为单纯, 其素质教育应从音乐这样具有典型性的主要美育教学内容展开。古筝作为我国传统民族弹拨乐器, 其音乐最能引导小学生感触和体验音乐的美妙意境, 并能帮助小学生乐于接受专业古筝教育、融入素质教育。

古筝意境美教学应紧贴小学生心理特点及成长现状, 循序渐进规划和开展, 可首先让小学生欣赏简单的、恬美的乐曲, 如《彩云追月》, 让学生闭上眼睛缓缓地感受纯净的古筝乐曲的恬静之美, 在美妙的乐曲声中, 学生不仅联想起一个个夏夜里透彻晴朗的星空, 以及星空下轻薄飘渺的云彩和如水般晶莹的月亮, 云彩在似有似无的微风中随着月亮游荡嬉戏, 为静谧的夜晚平添了一丝丝灵动的气息。学生不禁感叹, 这样的夜晚真是美妙啊, 鸟儿睡得更香了, 秋千上的孩子玩的更尽兴了, 多么和谐的夜晚啊, 人与自然可以这样和谐。紧接着, 让学生欣赏另一相似乐曲——《月儿高》, 此曲静谧优雅中更添清丽, 一声声的拨弦声犹如海涛层层涌来, 忽而浩瀚, 忽而婉转, 忽而轻细, 让孩子们恍如随着一阵轻风飘过浩瀚的大海, 与天上的月儿一起窥见广袤的原野、闪烁的繁星、灯光微微的阁楼、缓缓流动的小溪, 仿佛从月亮的视角重新观察了这个美好的世界。

如此, 孩子们在简单的乐曲声中深刻体会到了自然与生活的美好, 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大自然、爱护大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 也深刻感受到了古筝乐曲对大自然、生活之美的表现力, 不知不觉萌发了对古筝对音乐的兴趣。

二、音色与韵律美育教学

如果说古筝乐曲意境教学能引发学生对生活、自然及音乐之美的体悟的兴趣,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与自然, 想要表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那么古筝音色及韵律的教学正是帮助学生表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途径。

(一) 音色教学

音色教学是古筝表演技法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不同音乐色彩的感知力与表现力, 还能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在详细向学生讲解不同古筝乐器本身音色差别特点的基础上, 教师可通过乐曲由简入繁的播放及亲身示范让学生感知不同演奏方法的音色差异, 逐渐学习根据乐曲意境、情感及曲调的特点辨识、表现、评价不同演奏中的音色之美, 尤其体悟到古筝这一千年民族传统乐器独特的音色之美。在学生基本掌握古筝音色的辨识、表现、评价技巧之后, 引导学生欣赏具有丰富的音色变化的乐曲, 结合亲身示范为学生细细讲解巧妙的音色变换对整个乐曲格调、情感表达的影响, 帮助学生牢牢掌握基本弹奏音色、根据自身对乐曲的理解及情感表达方式娴熟运用变化音色, 最终能够稳定地将基本音色与包含情感的变化音色完美结合, 不断提升古筝弹奏的技巧, 学会用心体悟、巧妙表达, 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与教师、同学沟通、交流, 学会将统一的基础学习融入基础音色的演奏中、将自我心灵感悟融入变化音色的运用之中。

(二) 韵律教学

韵律教学是任何音乐教学的关键环节, 是在音色教学的基础上开展的。古筝教学中的“韵”是指乐音的“音头”、“音颈”、“音腹”、“音尾”等细微部分教学, 此过程重在引导学生韵与声的表达、协调技巧与思想, 右手拨弦而发声, 左手按抑而是美化弦音并巧妙生韵, 使弦音不绝如缕。在学习拨弦、按抑的基础上, 学习“刮”的手法, 达到装饰、美化乐曲及丰富乐曲旋律的目的。

音色与韵律的教学中, 学生能够于不知不觉中树立主人翁的共同交流意识与自主学习观念, 于交流及学习中提升学习主动性、发展美的感受与表达力, 锻炼特长、学习能力、感受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

三、情感教学的过渡

古筝教学最终必然过渡至情感体悟与表达之上, 唯有准确地把握情感, 才能真正驾驭乐器、将乐曲演奏至艺术的巅峰。而学生在学习将情感融入古筝表演的同时, 也不知不觉地体悟到了音乐欣赏与表演的真谛, 将古筝的学习、练习与表演从简单的技艺层面上升至精神高度、艺术的层次。

在古筝情感教学中, 可适当选取层次稍高、稍微复杂的乐曲, 如《临安遗恨》, 在乐曲欣赏与学习之前, 首先通过《满江红》为学生讲述岳飞囚于临安、刑场赴死时的无奈、牵挂、悲愤、绝望, 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之后, 教师亲自示范演奏, 巧妙点拨引导, 让学生不自觉地、有目的地将情感融于古筝演奏中, 练习颤音等的处理方法, 逐渐学会通过乐曲表达内心所思所想。

四、结语

古筝的表演与学习始于所感, 行于音色、韵律, 发呼于情, 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简单的乐曲欣赏引发学生对生活、世界的热爱和音乐的兴趣, 循序渐进地进行音色的教学与韵律的教学, 在引导学生熟悉音色、旋律的辨识之后, 掌握韵律的表演方式, 并最终融情感与学习及表演之中。可见, 层次分明的古筝教学不仅能塑造特长、增加学生课余兴趣, 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

摘要:小学是素质教育起步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个阶段的教学质量对学生后期学习及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而音乐教学正是审美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古筝教学部分进行了探讨, 从意境、音色、韵律、情感教学等方面阐述了专业古筝教学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渗透。

关键词:专业古筝教学,小学,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磊.试论古筝普及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J].大众文艺, 2011, (22) :227.

[2]李旭.浅谈古筝普及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22) :218-218.

[3]赵丽.少儿古筝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 2011, (87) :202-203.

古筝教育 篇10

一、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面对21世纪的挑战, 国家的发展与壮大靠的是什么, 是丰富的资源、充足的资金还是先进技术和设备?都不是, 而是靠具有高水平全面素质的人才。因此, 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培养出思想素质高,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理想、有健康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主建设人才。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不同于以往应试教育, 它要求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目标, 重点抓文化知识教育、道德思想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等, 使国民能力、个性全面提高的一种教育。我们对人的教育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 因些素质教育也不是单独的, 它是一个有机整体, 包括德育、美育、体育、心育和智育, 其中美感教育更能用美好思想来表达事物, 正如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说过的:“科学家不是工匠, 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 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

在我国, 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 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 特别是一些偏远、贫困地区和学校, 教育观念、教资力量、资金溃乏等多方面的因素, 美育一直得不到重视。如果说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靠得是先进的科学技术, 如果得不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良好的素质修养和对事物审美的正确观念。那么, 思想混乱的文化将阻碍了科学进步的发展。所以, 我国基础教育一项艰巨的任务是如何很好的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二、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普及古筝的重要性

音乐教学早在我国古代就受到非常的重视。古代文学中就有许多讲述到关于音乐的问题, 如荀子的《乐论》《礼记》中的《乐记》, 还有的诗经、古诗可以谱上曲, 唱出来。我们都知道在春秋时期就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音乐就是其一。美的音乐使人的心情愉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它可以陶治情操, 使自身的人格境界得到提升。在教学中运用音乐教学, 通过优美的旋律, 谐和的曲调给学生一种熏陶, 让他们懂美、丑、高尚、低级, 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和高尚丰富的思想情操。而且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的教学, 音乐以它独特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方式, 把那些原本并不熟悉乐器的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去专研, 学生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融入到学习当态的真本性, 才能使他们的艺术灵性得到保留和提升, 儿童绘画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这种天趣与直觉, 从儿童绘画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到儿童心智和能力的成长, 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尊重和保护儿童创造的原生态绘画特征, 儿童绘画的纯朴、率真, 他们对美的直觉, 这些都是儿童美术教育所要追求的。

总之, 不要求全责备, 因为美术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方式, 其核心是促进人的思维发展与素质的提高, 完成一张好儿童写生的作业不是美术教育的终极目的, 重要的是美术教育的各中, 无需生搬硬套的强加灌输。因此,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不断的加强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才能得到提升。

在音乐教学中为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是所使用的音乐元素及器乐必须是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和器乐。国家教委特别重视民族器乐的教学, 还颁布了时文条例将民族器乐纳入专业必修课程, 规定了课时不能少于117.5个。我国的民族器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多、音色各异表现力极其丰富, 有笛、胡葫丝、琵琶、二胡、锣、鼓、古筝、阮等。演奏出的曲子优美动听, 令人心旷神怡, 荡气回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古筝, 它属于弹拨乐器, 距今有二三千年的历史, 最早流传于战国时期秦地, 也有“真秦之声也”的说法, 所以也称之为秦筝。随着筝的流传和普及, 最开始是五弦, 然后发展到九弦, 战国末期发展成十二弦直到隋代筝发展到十三弦。随着演奏要求的不断提高, 古筝由原来的十三弦发展到二十五弦, 大大增强了演奏的性能。

古筝这种器乐的发音宏伟而且明亮, 音质清纯而且干净, 音色丰富而且优美, 有着“众乐之王”的美誉, 其演奏形式有很多很多, 常常用于单独演奏、多重演奏、多种器乐的合奏以及给其他歌曲的伴奏, 具有很强的技艺性, 对音乐的表现和艺术的魅力具有很强的特殊性, 它表现出来的音乐时而优美抒情、时而气势磅礴、时而跌宕起伏。所以从古至今无论是那些文人雅士, 还是我们的大众百姓都非常喜爱, 热钟学习古筝弹奏的人也是越来越多, 是占学习其他器乐的比例大多数。特别是几些年来, 在我国大地上正在抛起一股民族传统艺术学习的热潮, 其中古筝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加入了学习的行列。目前, 除了我国音乐专业院校和高师院校开设了古筝的专业课程, 还有一些十分关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高职院校也相继开设了古筝课程, 为在素质教育中普及古筝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总结

前面我们一直在讲述古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的一种, 它是中国民族乐器的一块瑰宝, 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变迁流传在不同的地区, 由于各个地区的弹奏风格不一样, 从而形成许多不同的流派。而今教育部文明规定要普及音乐教学, 普及民族音乐的教学, 作为弘扬中华民族音乐, 传承中华文明的古筝专业教师的我, 不仅需要具备自身的审修养, 很深的音乐艺术修养和渊博的综合艺术知识, 更应具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要在教学古筝弹奏技巧的同时, 不断地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让音乐陶治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 让学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热爱中华民族艺术、热爱我们的生活。

摘要:古筝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它的历史长达两千多年, 演奏曲调和风格具有独特的韵味, 有着“东方钢琴”的美誉。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这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未来。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更好的发挥古筝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必须解决古筝普及的问题。

关键词:古筝,素质教育,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焦文彬.秦筝史话[M].第一版.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2]李方晴, 姜晓华.美育与学校教育[M].第一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水袖与古筝 篇11

你知道,隔一段时间他便嚷嚷着不堪忍受现代化城市无节制的开发和粗制滥造,他要回到历史的城堡中去,心里才踏实。

有时,你也附庸風雅,说,我也要回到中国去,住进桃花源。话一出口,你赶紧打住,怕他再问下去,那个地方在哪里?

那里能有一间书店从1790年开到如今吗?伦敦有,牛津街上的Bumpus便是。

那里有整座小城小镇,上百年的历史,不是为游客而设,就是居家过日子的人住在里面。英伦一带有许多这样的地方。

那里的千年古堡不是几百座,而是成千上万,经受了时代变迁,战祸天灾,面貌仍不改。

当然,你不会忘记历数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还有敦煌,还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你可以说上一整天。不过往往是,需要它们的时候才为之骄傲。

可你往那些名胜古迹里一站,地面上人群稠密,天空中高楼争奇斗艳,你想找个地方流连一会儿,回味一下古代气息,马上就有小贩围上来:“茶叶蛋,一块一个,要不?”你被茶叶蛋的香气诱惑,马上掏钱。

这一切都是游客的错吗?还是像我这样的人太多,一吃茶叶蛋,就忘了文化?

记得六七岁时,你和爷爷去看戏。那时,看戏就是看戏,不用买黄牛票,不用找地方停车,交几角钱进门,台上台下连成一片。你趴在戏台边沿上看戏,和台上的角儿仿佛没有了距离。你只看到的一双双脚急急忙忙,来来往往,裙裾掀起的尘土,刀剑枪戟的尖头在地面上跳动。

你抬起头,看到的是一张哀哀怨怨的粉脸,一双翻飞滚动的水袖。水袖像是天空中的一片片彩云。

你从来不会忘记那剧院里的气氛,那彩云般的水袖,那中国戏剧里的婉约凄凉之美……在西方,你找不到这种感觉。

如今,恐怕在任何一个地方,这种感觉都是稀缺的。

就在昨天,你遇到一位高高瘦瘦的黑人小伙子。

他刚开口说:“你好吗?”竟吓了你一大跳。或者说,你完全没有精神准备,在这白人黑人世界里,在美国中西部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有人和你讲起中文。接着他用中文与你攀谈。周围的人完全听不懂你们在说什么。

这位名叫Jarrelle—杰遨的17岁青年,专业学古筝,他的理想是考上中国音乐学院。更让你惊奇的是,“我最爱唱的是京剧。”他说。接着,在众目睽睽之下,他拉开架势,有板有眼地唱起了《苏三起解》。5根修长的黑指轻轻捏成莲花状,微颤颤移步转肩,清唱余音缭绕,你呆呆地看他唱京剧,竟忘了鼓掌。

“你会不会唱京剧?请你唱一段好不好?”他突然问你,还使劲拍着巴掌。看样子,他在这里偶遇一个中国人,又激动又好奇,不知如何表达他的殷切之意。

你突然矮了几分似的,喃喃地说,我只会唱几句样板戏。虽然“样板戏”这三个字难倒了他,但还是一个劲儿恳求。无奈,你还真唱了几句。

这几句唱,竟唱出了一个人的眼泪。是旁侧站着的杰遨的妈妈,才36岁,她一边抹着眼角的泪水一边问:“你知道如何做水袖吗?我想学京剧的水袖功夫。”

水袖?你猛然想起那空中飞舞的长袖,团团云朵般,但随着风,早已逝去了踪影。尺寸?布料?颜色?你茫然地摇摇头。

诗琴书画,中国文化最基本的东西,你知道多少?被你疏远的,何止是水袖和古筝,还有最亲切的文明。

活在当下,一会儿是革命风暴,一会儿是商品浪潮,浪浊拍天,虽由不得自己作主,一路上滚爬下来,你真正抓住了什么?

你看着眼前这一对母子,惭惶之情油然涌起,有几分悲哀地想道:你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真的。

感悟古筝的魅力 篇12

一、古筝的传统魅力

古筝蕴涵着华夏的古代文明, 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它刻录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世俗的光盘。古筝给人的感觉沧桑幽怨, 让听者总有魂牵梦萦、最忆往昔之感。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长卧久安, 可神经敏感, 稍微儿给点儿安抚, 便狂吟欢歌, 这不是它饥渴失控, 这是它本能的发声, 这是它激情的共鸣。

历朝历代, 往事一幕幕, 筝曲悠扬, 倾倒无数英雄志士。朝朝暮暮, 你情我爱, 有多少才子佳人沉醉于它悠扬的乐曲中。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 在茶余饭后人们总会捕捉一些精神上的慰藉, 于是筝曲也成了人们陶冶情操的寄托。

一曲《高山流水》清澈悦耳, 又如《银河碧波》溪流潺潺。“抹滑吟颤”揉缕出《香山射鼓》的悲壮, 吟颤出《蕉窗夜雨》的哀婉, 直入心肺, 让人肝肠寸断, 仿佛嚎啕世俗, 又像悲歌长叹, 似有吟不尽的血雨腥风, 又有诉不尽的战马嘶鸣, “刮奏历扫”即可爆发出人们《丰收锣鼓》的喜庆, 以及雄魂壮魄之气, 排山倒海之勇, 壮哉!大气磅礴的《战台风》。更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古筝的技巧魅力, 这是其它弹拨门类无法比美的深邃音域。故此凭借演奏者的演奏理解及二度创作, 将平面曲谱活化为音乐语言来“托抹震颤”每个音符, 才能呈现出清音愉悦, 幽婉缠绵, 风雅剔透、激情浪漫的音乐质感。

二、古筝的继承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 文明程度的进步, 传统意义上的古筝不能满足于继承。要在不断发展中, 寻求生存意识, 市场意识和良好的受众意识。早在唐宋时期, 古筝琴面上仅有十三根弦, 后增至十六根, 现发展到二十五根弦。为了适应乐队和乐曲的变化, 更好地发挥古筝的实用性, 市场上还营销一种变调琴。从客观上看古筝的形体和功能, 随着时代不断地进化有所更新。可从主观上讲, 古筝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乐坛上, 还是个孤傲的个体, 偶尔加盟乐团, 只不过是略显一点“刮奏揉颤”的特色而已, 还像裹着小脚儿的陪嫁伴娘, 没有慧智的理念为这位传统的淑女粉饰乔装。虽想受宠于时代, 可地老天荒没人铲蹚, 只有孤独地翘盼那迟到的情郎!也许这就是古筝的遐想, 不过它一直沉默, 只好借助我的思维, 坦白我对古代文明活化时代的一点感想, 似乎荒诞, 无意荒唐。

九十年代中期, 人们还狂热现代、摇滚之类的时候, 为了成就自己, 体现古筝的时代价值, 人们便悄悄地搞起了当时的“新民乐”加以尝试。所谓“新民乐”就是用电声铺底, 经过古筝与二胡的完美合作, 营造出碧波荡漾, 微风拂面映出水中倒影。二胡恰当的进入旋律与古筝刮奏迎来送往。似初恋情人, 羞羞涩涩。又似激情难控, 演奏出《春江花月夜》的完美极致, 给人以赏心悦目、余兴未尽之感, 似每个音符都在诉说, 自己也陶醉余声, 从而也尝到了谢幕的激情!一点点成功, 再也抑制不住人们原本就不安分的神经, 接连很多优秀的作品不断问世。

三、古筝的时代感悟

进入二十一世纪, 古筝似乎不再寂寞, 借助新民乐的发展大大地拓展了古筝的活动空间, 走出孤独, 摆脱以往单调的独奏, 饱尝了时代赋予的色彩, 充分体现了传统价值的现代潜质。

上一篇:仪表着陆系统监控技术下一篇:消极学习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