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古筝教学心得(精选6篇)
少儿古筝教学心得 篇1
关于少儿古筝教学的一些感想
龙妮
筝,是华夏民族创造的一种弹拨类乐器,因为历史悠久,又被称作古筝。近年来.在我国众多的传统乐器中,古筝以清丽柔和优美悦耳的音色,清韵迷人风采多姿的表现,清雅端庄和谐流畅的造型,赢得了很多人的青睐,业余学习古筝的青少年人群日益扩大,在全国各地古筝类考生数量也高居榜首。那么怎样通过合理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同时,潜意识地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行为素质,并使孩子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自觉地,愉快地学习古筝,作为一名古筝教育者,这些一直都是我在不断思考的问题。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启发引导发展兴趣的前提下,要注重意志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刚开始学琴时很高兴,练琴的劲头也很大,但一段时间以后随着学习的难度逐步增加,兴趣就渐渐下降了,甚至于坐在筝前愁眉苦脸,不愿意再练习。有些家长就开始考虑顺着孩子的意思,减少学琴的次数,或者转去学习其他的乐器.甚至干脆不学了。诚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任何一样东西,兴趣都非常重要,但学习任何东西的时候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在这个时候,兴趣决不能替代意志力的培养,更不能替代才能。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和家长要做的不是选择放弃,而应该是正确的引导,告诉他学习需要的不仅仅是三分钟热度更需要的是毅力。作为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合理的调整教学结构,学习一些熟悉而优美的乐曲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开展一些琴童之间的琴艺展示活动,参加一些比赛或者考级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互相了解,互相学习.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古筝,使学生可以高兴而主动的积极学习,效果是比较好的。
2、注重基础训练,对于常见问题要多次重复,反复强调,认真探讨。
在古筝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基本演奏姿势的自然松弛,即手形,手臂,肩以及整个形体的自然松弛。人为造成的技术障碍和心理因素引起的不自然的紧张现象,时间长了容易会造成肌肉疲劳和手疼,严重影响学生技术的发展。
这种紧张状态引起的错误的演奏方法,最常见的就是高抬肘和鹰爪手形吊手腕。
高抬肘是指手肘高抬大臂紧张,手臂僵化,长期下去,习惯成自然以后会使快速技巧紧张度加大,引起肌肉的劳损,手臂疼痛的病状就会出现。形成高抬肘的原因,不少是筝架和琴凳的高低不适当引起的。当筝架高,琴凳低时,高抬肘的姿势就出现了,当筝架低,琴凳高时,容易引起驼背。因此,在教习古筝中,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好筝架和琴凳的高度,而避免这些错误姿势的出现。鹰爪手形和吊手腕都是手形紧张的体现,它的状态是手指直立,后腕高耸,手肘高抬,都处于紧张的状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找到自然手形的放松感觉,即人站立时两手自然下垂时的状态,根据弹奏需要,大指略微展开,手指自然弯曲,手呈半握拳状态。这种放松的自然手形不仅展示在静止的状态,也呈现在弹奏过程中,这种放松的自然手形,不仅是右手弹奏的基本形态,也是左手按弦弹奏的基本形态。
在学生初学古筝的过程中,除了遇到这写常见的手形方面的问题,还会出现按音不准或者节奏错误等等问题。这时候做为一个老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将他们一开始由对古筝感到新鲜,好奇而产生的外在兴趣转变为稳定的内在兴趣。切忌一味地训斥和责骂,这样只会使学生厌学,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在这个时候,老师一定要有百分之百的耐心,进行多遍的示范,督促学生多遍的练习,反复的强调,直到学生改掉毛病,形成正确的习惯为止。
3、合理的选择教材,科学的搭配乐曲和练习曲
教材是古筝演奏和教学的依据,是无声音乐到视听音乐的纽带,是音乐传播的文字符号,是作曲家思想内容得体现,是演奏家二度创作的源泉。离开教材,离开乐谱,人们就无法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无法提供音乐作品广泛传播的空间。现在我们使用的教材一般包括传统筝曲和现代筝曲,特别是现存的传统筝曲,是通过老一辈筝家曹正,赵玉斋,高自成,王省吾,曹东扶,郭鹰,苏文贤,罗九香等人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孜孜不倦地工作,调查,发掘,研究,整理,才得以保存和继续下来的,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传统筝曲由于很都是过去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甚至有的还是古谱翻译过来的,在教材上最好是把符号,指法还有一些处理都详尽些。对于很多曲子一般各流派都有着自己的处理和理解,所以我们并不要求所有的版本在指法,或者在旋律处理细节上都统一,只要言之有理都是可以的。相对于传统筝曲,现代筝曲更赋予时代气息,如《战台风》《台湾儿女的心愿》等等,它体现的更多的是新中国的崭新面貌和广大劳动人民积极向上大无畏的精神。在演奏技巧方面,现代筝经过新老几代艺术家的创作和发展,创作出了很多新的演奏技法和形式,扩大了古筝这一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传统筝曲和现代筝曲都是我们古筝艺术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都要学习,均衡的吸取营养,从而不仅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也是学生能够感受到古筝这一中国古典乐器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在技术能力的练习上看,适当的安排乐曲和练习曲的比例是非常重要的。只弹乐曲,不学习练习曲,学生的基本功必然会不扎实,从而影响到乐曲的演奏,甚至严重影响到学生的继续深造。只练练习曲,少接触乐曲,其一会使学生练琴的兴趣下降,感到枯燥,其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和表现力。
4、合理评价每个学生,鼓励学生适当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我们要多多鼓励学生,多多参加各种演出比赛和演出,通过观摩和交流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舞台经验,而且只要得到大家肯定和赞誉,对孩子而言就是莫大的鼓励,这种高涨的练琴兴趣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的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探索出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上进行精雕细刻,减少学生学筝的心理负担,使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从体会到古筝这一美妙乐器的无穷乐趣!
(作者为湖南长沙人,现任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部古筝教师。)
少儿古筝教学心得 篇2
一、发挥教师在培养学生兴趣中的主导作用。
古筝教学是言传身教的过程, 若要“授人以渔”, 教师需首先掌握正确的演奏的方法, 重视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也是必要的, 能够积累丰富的授课经验, 促进教学法的完善。并要看重古筝的艺术价值, 把筝当做一门专业学科认真学习研究, 艺术上精益求精。对筝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 因大多数没有接触过正规的音乐常识培训, 应从多种途径来侧重学习, 乐理知识和视唱练耳是必不可少的有效补充。乐理知识在学习古筝过程中的运用是相当重要的。近年来涌现出许多新创作的无调性曲子和兼具双重调性的曲子, 要求弹奏者必须具有识谱能力, 听辩别音高的能力, 为此, 可加强视唱练耳的训练, 对学生要讲解识谱的意义。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兴趣得以顺利发展就会成为天才”。卡巴列夫斯基在《怎样给孩子讲音乐》一书中说到, 我们时刻都不应忘记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引起听众对音乐的兴趣, 从情感上吸引他们, 用我们对音乐的爱去感染他们。在古筝教学中也同样, 教师首先要具有爱心, 把教师的爱渗透到教学当中, 以共同学习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其次, 要注重音色和速度。音色指声音的品质和色彩, 在音乐语言中, 音色极为重要,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特别是在器乐作品中, 它没有文学语言生动的描绘, 靠的是音乐语言旋律、节奏、强弱、音色来诠释音乐形象。发音技巧是整个演奏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纯净的发音是音乐表现的基础。影响古筝音色的诸多因素, 例如:力度、触弦角度等, 每个音的厚薄、清晰度、颗粒性都与恰当把握每一因素的分寸有着紧密的联系。掌握了这些细节方面的技巧后, 才能得心应手的弹奏出根据乐曲需要的音色和音量, 也是突出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必要保证。
再次, 教师要给学生示范, 譬如, 弹奏《渔舟唱晚》、《嘎达梅林》等曲目时, 学生对未知的音乐充满了好奇心, 这时指尖流淌出的清丽乐音会使学生惊喜地想去试弹, 这就调动了学生学琴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先观摩其他学生上课, 让学生感受, 或先教父母弹奏一两首乐曲, 让其父母在家中演奏, 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强化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主渠道
因材施教是传统教学的重要理念, 也是凸显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感受, 培养学生兴趣的主渠道。为此, 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方面都有极富创意的表现。创造力有时就是在这样的同中求异中进一步达到发扬光大。
最后, 既然花可以在花瓶上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那么这些创作也同样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物品上了, 这样这节《物品上的花廊》一课, 也可以基本画一个圆满的句号了。在这节课上运用了几种关于培养创造力的教学方法, 虽然称不上是最好的方法, 但在教学中还是取得了一定效果。看着学生们一幅幅生动而又具创意的花卉作品, 看着学生们很有成就感, 沉浸在创作的欢乐中, 我也非常的开心。课后, 有的学生还告诉我, 他自己都没想到能画出这么美, 这么与众不同的画。
1、有的学生学习进度太快, 复习少造成厌学。
有句话“温故而知新”, 新能力是旧能力积累发展而来的, 记得上学学英语时, 老师为我们布置的作业天天都是一样的, 即每天抄写单词, 学到第五课, 就背写一到五课的单词, 学到第六课再背写一至六课的单词, 以此类推, 那些单词就像长在心里一样。古筝学习也是如此, 在学新曲目的同时, 要经常复习过去弹过的曲目, 先慢、准、稳, 再求快、熟练, 这样循序渐进, 兴趣渐浓, 厌学自然消失。
2、难度的增加, 要针对性练习。
比如分手练习, 分手练习的目的是减轻大脑的一部分负担, 对每只手可以细心检查, 保证练筝的质量, 如果贪图省事, 一开始就合手练琴, 表面上看节省了时间, 但往往出现错误指法, 节奏不稳等问题, 因为这些问题导致整首曲子漏洞百出, 虽然练了很长时间, 分句及音乐的表现力就不够了。分手练习从表面上看, 好像是需要多一些时间, 但是从整体练习的效果上看, 它可以保证每只手的弹奏质量, 为双手的弹奏打好良好的基础。当进入双手合练时, 更要仔细小心, 认真检查, 不断分手练习, 然后再分手合练, 效果更佳。
3、慢速练习, 事半功倍。
当整首乐曲慢速练习时, 注意力集中, 每个细节做得清楚, 对整体把握更有分寸, 一味的快练, 不但不能解决问题, 反而会使手臂僵硬, 声音模糊, 到头来时间花费的不少, 却不能达到应有的练习效果。
4、难点练习, 各个击破。
每首乐曲都有不容易弹奏的难点, 难点必须作为单独的练习部分, 不需要每次都将乐曲从头至尾地一遍一遍弹奏, 如果乐曲长, 难点多, 就要将难点编号练习, 各个击破。练习时遇到问题或不顺畅的地方时要查找原因, 停下来弄清、搞懂、再继续往下练, 或者从头再来, 这样练习才可能收到很好的练习效果。只有认真的去发现问题, 有条不紊的解决问题, 才会使演奏的水平不断提高。
三、正确对待考级是消除兴趣激发的主要课题
有的学生热衷于考级, 为了考级而考级, 考级时只把曲目弹下来, 并互相攀比, 心理有了沉重的压力, 也对古筝失去了兴趣。进度快不能代表学习状况良好, 不求质只求量, 说明对筝的艺术缺乏深刻的审美认识。每首作品都有其所要抒发的情感, 当学生断断续续无句读, 律动错音不绝于耳地艰难弹奏乐曲时, 受损的是孩子的耳朵, 逐渐在孩子心目中, 音乐的美就可望不可及了。我们应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切记不要互相攀比进度, 如果孩子为了考级而考级时, 往往会以获得等级证书为目的, 基本功不扎实, 缺乏丰富的表现力和内涵, 也就有了沉重的包袱, 只求完成任务的自保, 就无暇有及到音乐的意境, 乐曲无意境美就更不能从古筝弹奏中获得欣喜的鼓励了。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弹奏时, 胳膊架着, 手腕上下翻动, 弹出的声音多而无生气, 要想弹奏美好的乐音就要通过正确的弹奏方法, 除了音准、节奏外,
当然学生创造力绝不是单单靠这些就能充分培养出来, 众多客观上和主观上的原因制约着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与整个社会的良好教育环境, 自身优良的个性品质、丰富的知识结构、综合的智力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互相作用, 互相影响, 也决定了创造力的培养水平。创造力的培养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厚积薄发, 才会有无穷的创造力, 才能推动美术教育向前发展, 才能推动整个社会不断进步。最后我想用希恩对创造力的诠释来作为结尾———欢乐的名字是创造。让我们欢乐的创造, 创造出更多的欢乐。
析中国古代唱论中的民族声乐教育经验
麻华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中国古代唱论博大精深, 其中有关民族声乐教育经验的论述更是值得现代声乐教育者吸收和借鉴的绚丽瑰宝。本文萃取中国古代唱论中宝贵的民族声乐教育经验论断, 以此分析现代民族声乐的教育教学, 期待能为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古代唱论民族声乐教育理论教育经验
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人对于人声歌唱的评价以及中国古代歌唱艺术发展的辉煌状况。而这些盛况的取得又必须得益于古代民族声乐教育的高度发达。所以古人才有了“大匠诲人, 必以规矩, 学者亦必以规矩。”之说。
中国的声乐教育历史源远流长, 上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教与学的规范也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成熟起来, 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繁荣看到当时民族声乐教育的规范。好的民族声乐教育规范对于一个民族的声乐艺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 为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我们必须向古人学习。从中国古代唱论中吸取营养。
一、民族声乐教育理念
1、选才:
声乐艺术和其它的学科一样, 在相对的条件下, 总有一些学唱者比其他学唱者更适宜声乐的学习, 而我们把选拔这类人的过程称之为“选才”。关于选才, 在我国古代的唱论中就有明显的规定和要求。《韩非子·外储说》:“教歌者先摆以法, 疾呼中宫, 徐呼中微。疾不中宫, 徐不中微, 不可谓教”。这表明选择声乐学习的学唱者需要一定的嗓音条件作基础, 这样在教育中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实践:
教育理念决定教育实践, 我国古人很早就人到这一点。《礼记·学记》中说道:“善歌者, 使人继其声善教者, 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 微而减, 罕譬而喻, 可谓继志矣。”意即为:擅长歌唱的人, 能够让别人去模仿他的声音, 务求酷似而善于教授歌唱的人则能用既简明有深意的话让别人掌握他的歌唱方法。这种在民族声乐教育中“授人以渔”, 而非“授人以鱼”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 声乐教育的本质不是让学生学唱教师的发声和感觉, 而是要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好的声音概念, 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性地学习。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在一次授课中就曾告诫年轻的声乐教育者这种声乐中特有的教与学的关系, 他极力反对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强行灌输, 认为有些感觉绝不能用教师自己的感受和语言去叫学生接受, 要让学生自己有所体会后, 用他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3、教法:
因材施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教育的特色之一, 而民族声乐的教育更应如此。《乐记·师乙篇》中记载了子页访问乐师乙时的一段对话, 问:“赐闻声歌各有宜也, 如赐者, 宜何歌也?”乐师乙回答说:“……宽而静, 柔而正者, 宜歌颂广
触弦的位置、角度、指法、指序、速度、音色等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演奏效果。在教学时, 教师教授时要强调手型、识谱能力、触键乐句的划分, 技巧表现, 让音乐的灵性由心而发, 使学生具备奋勇向前的动力。再者, 多听多实践在演奏中才能迸发出灵感, 接触的作品少, 学生的情感就不能被全面的开发和锻炼, 学习者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只练习考级曲目, 视练习其他作品为浪费时间是不可取的, 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级, 循序渐进地学习, 逐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四、与配合家长是培养学生学筝兴趣的有益机制。
学筝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现实生活当中, 相当一部分家长不重视与孩子的沟通, 视孩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 不辩明原因就随意责骂, 更有甚者, 平日里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 当知道孩子的学习状况不理想时, 立即表现出自己的失望, 言语中影射孩子其它方面的缺点, 甚至采取体罚, 极其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 而孩子非常在意家长是否真正关心爱护他。作为家长要仔细大而静, 疏达而信者, 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 宜歌小雅正直而静, 廉而谦者, 宜歌风。”可见, 师乙认为歌唱者适宜唱什么样的歌是与他的性格有着密切关联的, 不同的人的性格不同, 适合的歌曲类型也不同, 学唱的人要根据各自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歌唱风格。《顾误录·学曲六戒》中把“不就所长”做为首戒:“人声不同, 须取其与何曲相近, 就而学之, 既易得口气, 又省气力。往往有绝细喉咙, 而喜阔口曲冠冕, 嫌生旦曲扭捏者。又有极洪声音, 而喜生旦曲细腻, 嫌阔口粗率者。舍其所长, 用其所短, 焉能尽善是首戒也。”在声乐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唱者的条件和特点, 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 尊重和发挥不同学唱者的个性、长处, 使其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歌唱风格。绝不是以同一套教学理论方法来套用到每一个学唱者的身上, 这样会抹煞学生的个性, 也不利于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
4、步骤:
声乐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抽象复杂的过程, 必须严格的按照特有的步骤循序渐进, 力求避免学唱者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走弯路, 古人魏良辅在《曲律》中将声乐的入门学习分成了三个步骤。“初学先引发其声响, 次辨别其字面, 又次理正其腔调, 不以混乱强记, 以乱规格。”意为:学习声乐的人第一件事应首先把自己的声音释放出来, 建立一个良好的声音观念, 能唱出正确的声音来, 在声音问题基本解决后就需要学习和研究歌曲中歌词的五音、四呼、平仄各是怎样, 每句歌词的含义如何, 然后就要考虑字与声相结合的抑扬顿挫、长短缓急等, 这三个步骤是连续的整体, 不可乱了次序。
二、民族声乐教育要求
1、字正腔圆:民族声乐歌唱艺术的技巧运用, 主要体现在吐字、行腔两个方面。古时在民族声乐艺术上的字、腔关系上虽各家见地不同, 但本质不变。古人在长期的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实践中, 逐渐悟出字、腔的辨证统一关系, 逐步得出“字正腔圆”的民族声乐审美原则。古人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说:“曲文之中, 有正字, 有衬字。每遇正字, 必声高而气长;若遇衬字, 则声低气短而疾忙带过。……一段有一段之主次, 一句有一句之主次。主高而扬, 客低而抑, 此至当不易之理, 即最简极便之法也。谓缓、急、顿、挫。”在这里, 李渔把吐字归韵与歌曲的行腔规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提出:行腔的“高、低、轻、重、抑、扬”主要是依据歌词中的字意来设计的。另外他在《闲情偶寄》中还记载了对民族声乐教育中“字忌模糊”的要求:“常有唱完一曲, 听者止闻其声, 辨不出一字者, 令人闷
观察, 从学生心理分析, 密切配合引导学生走出困境, 为了营造一个安静放松的学习氛围, 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聆听适合他们的音乐, 并尽可能去观赏音乐家的现场演出, 身临其境的孩子心灵被音乐浸润, 定能感悟到音乐的真谛!润物细无声, 渐渐地孩子对音乐的表现便产生了追求。平日的家庭练习中, 强调寓教于乐, 保持孩子的学筝兴趣。鼓励孩子用所学的音符、节奏自创小曲, 定期举办家庭音乐会, 或小朋友之间的交流演出等, 均能激发保持孩子学筝的兴趣, 与孩子一起历练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勇气。
摘要:本文针对历年的考级、教学辅导及学习交流中发现存在的问题, 浅析如何在古筝的教学中培养音乐兴趣, 以达到促进古筝教学全面发展的目的, 从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采取不同培养措施的分析, 全面提高古筝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兴趣,培养,识谱,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
[2]、孙文妍何宝泉《少年儿童古筝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年
[3]、傅明鉴《筝艺揽韵》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
浅谈少儿古筝教学 篇3
一、要注重基础,循序渐进
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任何一样事,基础都是十分重要的,打好基础以后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和创新的空间,对于古筝学习者来说,坐姿、手型、基本指法、乐感、左右手协调能力、听力等都是基础,甚至包括毅力、耐力、文学艺术修养等。
孩子在学习初期手型、指法一定要规范。错误的东西变成了习惯,根深蒂固,会给日后提高演奏技巧造成障碍。儿童手指缺乏力度,不可能短期内就能掌握住,这就需要老师、家长不厌其烦地提醒孩子,防止不良习惯的养成,避免走弯路。
学习初期我们一定要加强音准、试唱、节奏的训练,多弹练习曲和基本曲目。它们是所有音乐学习的基础,也是非常枯燥的。
节奏训练是初期学习的重点,也是深度学习的基础。对于少儿的节奏的训练,我们可以把一些节奏型,根据形象化的特点作分类练习,更加逼真地反映生活里的事物所发出的声音。例如,附点八分音符在一拍的节奏,我们可以想象是知了的鸣唱,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是模仿机关枪的声音“嗒嗒嗒嗒”等。通过形象的模仿,让复杂难学的节奏变的简单。初期的曲子我们一定要让孩子放慢速度,打准节奏练习,直至熟练。
在练琴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强调音准 让耳朵随时得到音准的训练。老师拨动琴弦,让学生来听音、辨音,来训练耳朵的灵敏度。练习曲一般都具有针对性,很枯燥,但必不可少。通过练习,可以从中学会、巩固某种弹奏技巧和方法。儿童学琴,首先当是爱好,对于儿童练习曲的选择要有趣味性,比如杨娜妮老师的一些练习曲都很适合儿童练习。
古筝的学习,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少年儿童学习古筝一定要练好基本功。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难度,不让儿童有过量的负担。这样的教学过过程应做到步骤清晰、目标明确、由浅入深、从易到难,才能水到渠成地让孩子们扎扎实实地掌握古筝基本的演奏技巧。
二 、要注重培养少儿学习的古筝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例如学琴初期学生找音比较困难,我们就可以把低音区一个点的音符比喻为“脚穿鞋子”的小音符,高音区一个点的音符比喻为“头戴帽子的小音符”, 中音区没有点的音符没有穿鞋也没有戴帽子。这样形象的比喻学生会很快的记住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能很快的找到乐曲中音符所处的音区。如托、劈指法练习 可以依据音高把它设计成小布谷鸟有节奏的叫声。小撮的练习,小朋友想象着在秋天的田野里捡豆子,一颗又一颗。古筝集体教学时,开展一些合奏活动,如《我有一头小毛驴》可以用小型打击乐器来伴奏。双响筒模拟小毛驴的蹄声,可以表现出小主人赶着毛驴的得意、欢快的心情。孩子们演奏时,心情十分欢畅,乐曲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在快乐中,即训练了节奏,也培养了合作的能力。
学习音乐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对孩子的毅力是个考验。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克服苦难,战胜自我的决心和恒心。对孩子多鼓励,让他在学习中有更多的成就感和快乐,这样孩子才能更好的去学习。
三、要注重音乐文化的教育,培养孩子们的乐感和表现力
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的载体,是世界语言。我们的民族传统曲目,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每首曲子背后都有一段生动的故事。我们要培养孩子对乐曲的理解能力,帮助他们掌握音乐的领悟能力、欣赏能力。这样他学到的不仅仅是古筝,而是一门抒发内心感情的语言。这将使其受益终生,不论将来他们是否能够成为一名音乐家或者演奏家。
一首曲目要充分发挥学生对旋律、乐曲意境理解的想象力、创造性,如在学习乐曲《春到拉萨》中,在引子部分演奏上,乐曲开始的部分,摇指要由弱到强,表现出宽广而辽阔的意境,乐曲的第一主题要弹的有力,表现了藏族小伙彪悍的形象和粗狂的舞姿…….
对于年龄小一些的儿童我们更要生动引导,培养孩子们的乐感与表现力。在培养儿童乐感方面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应放在音乐语言上,尽力将无形的东西形象具体化,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体会音乐作品的内在意境,以达到教学要求。如在学习弹奏杨娜妮老师的《小鸭子》时,先和学生们一起共同分析、想象每一個故事情节情景,开头先把乐曲的意境作了形象的描述夕阳西下小鸭子一摇一摆的走来了,顽皮的鸭司令把手放在嘴边在吆喝,接着是一群群的鸭子听从鸭司令的召唤欢快的摇摆着来了….这样孩子们就能很好的找到这首乐曲的感觉,一遍一遍的练习也不觉得厌烦。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用心、用情去表演乐曲的内涵,才能进入角色,才能将乐曲的色彩、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四、教师要注重个人修养,要不断的学习
新的时代,需要教师努力学习最先进的理念,最超前的技巧,把它们传授给学生们。老师一定要耐心、细致启发、诱导,切忌不要急躁。用少批评多表扬等方法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为一个好老师,不仅仅能教好琴,而且要能做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师,耐心地帮助孩子。
总之,少儿古筝的教学,包含着我们所有引导者的爱。我们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让孩子学得轻松,学得有效,才能让孩子在音乐的海洋中快乐的成长。
少儿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心得 篇4
作者:育红小学刘馨蔓 时间:2011-3-12 22:50:52 通过学习中华民族民间舞1-6级的考级课程,使我对中华民族民间舞考级课程的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及思考。这套舞蹈教材1-6级的教授对象主要是幼儿儿童。作为幼儿儿童本身具有好动,好模仿的性格以及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感知特点。这套民族民间舞的教材恰恰符合了教授对象本身的特点。我是一名还没有真正教过幼儿儿童的舞蹈教师,因此在学习了这套民族民间舞教材之后让我对如何教好幼儿儿童的民族民间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及思考。以下是我对中华民族民间舞教学的一些想法。
一.中华民族民间舞教学的重要性
常常看到电视上的“小童星”们唱着“对面的女孩看过来”舞着周杰伦的“双截棍”。当时觉得他们很可爱,可是之后也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这些孩子们将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下去呢?作为蕴含了民族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族精神等丰富内涵而最终表现为与浓郁的民族特色音乐相结合的民族民间舞,自然是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材。通过这套教材让孩子们去了解中国的各个民族及民族文化,同时也通过了解各个民族及民族文化来更好的掌握,学习好民族民间舞蹈。
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孩子们是否能掌握,学习好民族民间舞蹈至关重要的环节。俗话说:“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么的重要。
二.对中华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的思考
1.培养幼儿儿童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及感受能力
兴趣是儿童学习的内驱动力。因为幼儿儿童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注意力,自我控制力都比较差。往往停在某一个事物上的时间都比较短,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方法,强迫孩子们把精神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是难的,而且孩子们会很疲惫,同时对这件事情也会失去兴趣。所以我认为首先要让孩子们对民族民间舞产生发自内心的好奇和兴趣,才能使孩子们学习好民族民间舞蹈。
(一)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例如:在教授《小熊舞》时,可以根据舞蹈组合的动作顺序,先编一个有关小熊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在听完故事后,老师在配上《小熊舞》的音乐,让孩子们跟着音乐自由发挥,去想象自己就是那只小熊,同时老师用规范形象的动作(肢体语言)去引导大家。在孩子们把对听故事的兴趣,不知不觉转移到对小熊形象的扑捉上后,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二)利用幼儿儿童好模仿的性格,进行教学。例如:在教授《小鸡啄米》,《蹦蹦兔》,《小象洗澡》等,可以先让孩子们运用自己的肢体去模仿他们眼中的“小鸡”,“小兔子”,“小象”的形象。然后配上舞蹈组合的音乐,让孩子们用心去感受音乐,是优美的,欢快的,还是笨拙的,让他们用自己扑捉到的动物形象来表达音乐的情绪。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感受能力以及创造性的表现力。
(三)借助游戏的魅力。做游戏是幼儿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游戏给孩子们的感觉是有趣的,轻松的,互动交流的活动。而课堂中进行的往往是单一的,个体的,有制约性的活动。把游戏溶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的学习舞蹈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跳皮筋》,可以真的扯一条皮筋,让孩子们跟着老师的动作来跳,这样孩子们就在游戏中轻松的,有趣的完成了所要学习的舞蹈组合。利用这种方法也会渐渐的培养起孩子们对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和信心。这也是这套民族民间舞考级教材的魅力所在。
(四)创设环境,营造民族民间舞蹈的氛围。我想可以根据教材组织一次“中国各地民族旅游活动”教师可以把所要教授的民族民间舞蹈划分成几个单元。例如:第1站可以先带领孩子们去辽阔的大草原--蒙古。当然不是真的去了。可以把教室布置成草原的感觉,有蒙古包,有一群群的小羊羔。让孩子们穿上蒙古的服装,放着蒙古特色的音乐,在这种氛围下教师可以进行《剪羊毛》,《小骑手》的教学。第2站可以带领孩子们去往水果丰富的新疆,同样把教室布置成具有新疆特色的,挂满一串串的葡萄。穿上新疆的民族服饰。在那里我们可以带领孩子们学习《尝葡萄》。依次类推。这种方法可以给孩子们营造一种直观,新鲜,身在其中的氛围,对于所要学习的民族民间舞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讲解,对各个民族风土人情,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有着直观的了解。这种方法还可以配上图片,影象,民族特色物品等资料的运用。
2.重视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表现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在让孩子们对民族民间舞产生兴趣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表现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我看来,以往的教授过程,教师只注重孩子们的动作是否标准到位,单纯要求孩子们模仿老师的动作,用口令训练孩子们的动作。等孩子们的动作差不多达到老师的要求后,再配上音乐。我认为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这样一方面会使孩子们刚刚建立起来的兴趣,在这一环节丢掉,另一方面抹杀了孩子们创造性的表现能力。这样教出来的孩子们动作会很死板,没有表现的欲望,只是为了动作而动作。应该培养孩子们“以情带舞”。先让孩子们感受音乐,体会音乐是怎样的一种情绪,配合教师的启发,结合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从而让孩子们对这段音乐产生想要表达的感情,配合教师规范,感情投入的表演(注意一定是表演)使孩子们在这种氛围下进行学习。在初步掌握后,教师再把重点难点以及孩子们还没有掌握的地方加以纠正巩固。3.注意教师的语言
根据教授对象本身的特点,教师的口头表达要生动形象,简明清楚。要充分利用好肢体语言,因为肢体语言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孩子们年龄小,课堂纪律很难维持。而良好的课堂纪律又是教学质量和进度的保证。过于严厉的语言会破坏整堂课的气氛,而且很容易打击孩子们的自尊心和信心。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也很重要。教师在教授幼儿儿童时应多采用鼓励,表扬的语言,采用评比,比赛,奖励的方法.给孩子们学习好民族民间舞的信心。4.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人,而且是幼儿儿童。每个孩子们的性格,身体条件都不会是完全一样的。因此教师不能采用一种方法来对待教育所有的孩子。应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和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我认为这样就会避免“广播操式”的舞蹈,死板的舞蹈动作,做作的,好无发自内心的舞蹈表演。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大部分是各个民族的人民在劳作中或劳作 之余表达心情,情绪时产生的舞蹈。他们就是“以情带舞”。所以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性格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学会感受音乐,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情绪。“以情带舞”达到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目的。
以上是我这次通过学习民族民间舞考级课程,对民族民间舞考级课程教学所产生的思考和想法。希望孩子们能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民族民间舞蹈。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的美,动作的美,通过舞蹈表达发自内心的美。从舞蹈得到快乐。作为一名小小的舞蹈教师希望自己能为中华民族民间舞蹈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阅读全文(68)| 回复(1)| 引用通告(0)浓郁的民族情
作者:育红小学刘馨蔓 时间:2011-3-12 22:46:51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泛指我国56个民族的各种舞蹈的总称。由于各民族人群在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其生产、生活、历史、习俗在民族性的基础上必然带有自然界给予的印记,尤其民间舞蹈文化更是具有地域性,有着各民族自身独特的色彩和风格。
我在实际教学“中华民族民间舞”课程中,选取了民族风格浓郁、文化底蕴深厚、地方特色鲜明,对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协调能力具有良好作用的几大民族的民族舞蹈进行教学,包括汉族(东北秧歌、云南花灯)、藏族、蒙族、维族、傣族、朝鲜族。
在不长的授课过程中,我对此课程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对“中华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的认识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教师只有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舞蹈文化,具体掌握并能准确地用肢体体现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才能够透彻地对学生进行民族舞蹈深层次文化内涵、具体风格特点的讲解、示范与指导。
在教学中,我看重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的单纯性教学,即通过教学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民族舞蹈的传承,表达出民族的性格、气质和人文精神———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
以上种种,既可以说是单纯模仿,又可看作是对各民族舞蹈的自身认同,即民族气质的模拟。这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民族艺术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教师在课堂上的启发、引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否将本是单纯的、特定的各民族舞蹈表现出异彩纷呈的情感色彩,就要求学生将自身的艺术修养及艺术想象力作为现实的载体了。
二、对“中华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方法的认识
1、介绍民族舞蹈的民族文化、地域特点、生活环境及民俗风情。
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民间舞蹈的生成演化,与其他传统艺术门类一样,是与其相应的生存地域、民族习俗、地形气候、历史制度、文化背景,甚至宗教信仰紧密相联的。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整合,最终形成民间舞蹈各自稳定的结构和特点,并符合民族自身独特的美学追求。因而,在学生学习不同民族舞蹈前,教师应首先向学生介绍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地域特点、生活环境及民俗风情对舞蹈风格形成其特点的影响,让学生从感性上有基本的民族认知。
2、教授各民族舞蹈成形的风格特点。在整个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授过程中,此部分为最直接的环节。
这个部分在教学实施中可分为四个层次进行:
a、基本形态与动作的教授
教授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肢体形态及动作特征,这是各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的各自不同的舞蹈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最具特色的部分。例如:藏族的松驰、维族的挺拔、朝鲜族的含蓄、傣族的柔美及线条感、汉族东北秧歌的哏、浪、俏等等。
b、从单一到复杂的系统性教授
在系统教授民族舞蹈时,要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授方式。由于各民族舞蹈的节奏律动都不是单一存在的,因此在教授过程中,要把握纵深发展与横向扩展同时进行的尺度。例如:藏族舞蹈可分为:谐(旋子)、卓、踢踏。这三种同为藏族舞蹈,但属于不同的表现形式,身体的发力点及节奏处理各不相同,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着重对学生进行比较性地讲解与教授,同时也要注意各种类深浅程度的协调。
c、气息在舞蹈中的运用
这里所谓的“气息”,是指舞蹈者有意识把握的艺术性呼吸。艺术性呼吸是从感性地维持生命的生理需求上升为理性地运用情感,心理、精神和审美观点去进行形象思维,是舞蹈过程中,人体通过气息的处理、把握、运行所达到的内心节拍和风格韵律高度统一协调地表现,能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不同风格。
在民族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不同的气息控制,既能体现出不同风格的民族舞蹈,又可将同一民族不同节奏特点的舞蹈呈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朝鲜族舞蹈中包含了古格里、安旦、扎津古格里、它令、阳山道、沙尔普里、挥毛里等近10种不同节奏型的舞蹈种类,从气息的控制上来看:
古格里:韵律柔物,动作舒展,节奏连绵不断;
安旦:韵律哏顿,情绪高昂,动作大方,节奏跳跃;
扎律古格里:韵律清脆,活泼,动作灵敏,节奏提升感强;
它令:韵律重、沉,情绪诙谐,动作潇洒,节奏撑展;
阳山道:韵律颠波,情绪激昂,动作流畅,节奏悠荡;
沙尔普里:韵律平稳,情绪含蓄,动作缓慢,节奏宁静;
以上不同节奏型的体现,都依靠对气息的控制。
d、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与学习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是学生学会几个固定的、程式的动作就算大功告成,而是通过民族民间舞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肢体的协调能力与肢体的可支配能力;让学生的肢体在将来的学习中能够更快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以上教学的四个层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达到和谐统一,使学生在螺旋式的教学中稳步成长。
三、再现民族文化的认同
古筝教师心得体会 篇5
一、选择年龄
对培养对象的年龄选择是学习乐器演奏极为重要的,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论述,四岁前的幼儿由于其冲动不能自制,注意力不集中,固此不宜培养。选拔学弹古筝的幼儿年龄,以5——6岁为好,这个年龄的幼儿一般自制力、注意力、记忆力、模仿力和求知欲望有明显的发展,特别是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从这个年龄段着手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好处在于早选苗,早育苗,如果错过这个年龄,要取得很理想的成绩,困难就大一些了。
二、入门教育
幼儿古筝最大的困难是手型不易固定,教学时,如果用简单的语言要求学生做到漫圆型手型是很难的。为防止学生抠弦,在讲授要领时-让学生在筝弦上用指头向里拨唁,边拨边启发他们,假如你的左手被蚊子叮了,你的右手指头怎样击抓痒呢?学生会马上用指关节带动指头做出了抓痒的动作,用这种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启发,学生会很快地理解和运用。弹弦时,根正确地做到了弹而不是抠。通过各种的训练,而后可教其大指和名指扎桩顺势而上下,最后达到各指配台使用的套指指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了正确的漫圆型手型。
筝是五声音阶乐器,这个特点十分适台幼儿音乐教育。柯达伊教学法认为:由小三度和大三度椅成的三音乐组,似乎是全世界儿童适用的音乐语汇。根据这一特点,我把五声音阶中的任何一个八度分成为:123-321-56i,i65二个音组,再编些简单的小旋律。教学生学唱简谱在练习中,告诉学生,一定要记住它的音名,在琴弦上的位置开始的时候,速度放慢一些,当学生完全背熟乐谱,熟练掌握之后再进行其它音域的同样内容的弹奏练习。
三、兴趣教学
兴趣是幼儿学筝的根本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也不能特久。在教学中,就需要时刻注意让幼儿感兴趣,从他们自身的特点出发,利用各种形式,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学筝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产生了动力。
运用幼儿易于理解的语言形象地比喻,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授正确的触弦方法时,我把学生的双手指关节比喻为一座座小山,让他们自己时刻检查小山是否立稳了,歪倒了。凡教新筝曲时,我用故事的形式,形象的介绍内容,使学生的脑子里对这段筝曲的内容有了具体的印象,这样学下去,学生产生了兴趣,弹奏起来才会绘声绘色,有形有色。
四、囡人旄教
根据幼儿特点,在古筝教学时一定要适用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一从部分到整体,由简到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等教学原则和方法。每个幼儿都有其先天禀赋,有些学生理解力强,反应敏锐;有些学生反应敏锐;有些学生接受力差,表现迟钝。所以在教学中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琴情况,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五、切忌心躁
耐心、细致启发、诱导,切忌简单、急躁。这是我教幼儿学筝最深刻的体会。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学习进度,本着示范与试弹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布置作业与回课检查相结合,少批评多表扬等方法鼓励学生勤学苦练,调动学生弹筝学琴的积极性。
此外,幼儿学筝,一定要得到家长的密切配台,尤其在初学阶段,家长陪伴幼儿上课,可以帮助老师管好孩子,尽快使孩子适应学习环境,而家长昕课后回家也能辅导孩子。
少儿美术老师心得体会 篇6
少儿美术老师心得体会篇1
在教师专业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长沙最好的幼儿园万婴幼儿园举办美术教育培训,“让孩子回归美术表达的100种语言”,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充电机会,我感触颇深。培训会上庄丽老师有一说一,实实在在的讲了一些我们的现状,针对他参加的省美术基本功比赛做了详细的阐述,实实在在的谈了儿童美术作品的创作,给我启发较大,培训过去了,但是培训的内容却依旧在脑海里回荡,通过这次培训,我收获到了首先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美术工作,其次要坚持自己的专业学习,增强自己的专业基本功,拓宽自己的教育渠道,勇于创新,踏实负责,在生活中要有追求。
没有创造,就不会有美术,美术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目前,我们的美术教育都已经意识到美术教育中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不过,这种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是浮于表面。多年来,我在美术教学中发现,儿童对天空有着许多的幻想,最爱表现太阳、月亮这些令人遐想的天体。可是在画太阳时,许多儿童都先画好一个圆圆的圈,然后在它的周围添上代表光芒的短直、曲线,最后在圆圈里添上红颜色,有的还给太阳添上“太阳公公”的眼睛、鼻子、嘴巴,其实这种普遍的现象是成人强加给儿童的,是成人的思维和经验在儿童头脑中的再现。有意或无意地教给孩子们一种定式思维,慢慢地孩子们形成了投机取巧、懒于观察的思维惰性。幼儿美术教育是塑造儿童心灵对美的事物初步认识的主要途径,儿童绘画教学就是以儿童绘画为本位,以教学为手段,正确引导儿童通过绘画表现自己学习和生活,以反映儿童的情感、认识发展及其个性特征,实现儿童开发心智、启迪创新的功能。立足今天展望未来,培养学生创造力是教育发展的趋向,也是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将儿童从小培养成具有爱思考、爱创造的良好品质,我想谈谈自己一些浅见。
1、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魅力,努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2、用真心、真情的去教美术。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好奇心,专业精神。同时教师要放的开,注重师生互动,大力利用肢体语言及优美的语言的应用,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还要严格按照美术新课程标准,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精心准备,上最有效的课。在教书过程中特别注重育人教育,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尽可能的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优美的画面,轻柔的音乐),使整节课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
3、美术课,要有美术元素在里面,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要自然的体现。不光要教孩子的技巧,还要教孩子的思维。对待学生眼光要放高些,学生掌握的技巧放的低一些,给学生更宽、广的一个思路。世界上最复杂的物体,都可以归纳成简单的几何图图形。换个角度去看同一事物,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上欣赏课时,不仅要学会欣赏,还要学会评述。美术语言要让孩子多使用一些。尤其是欣赏评述课中,让他们把自己的感觉说出来。
4、不用过多的技能束缚他,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教师可以对教材再加工,能让学生自己探究的,尽量让孩子去探究。用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想念、高兴、悲伤等),要时刻为学生着想。
5、我们美术教师应该在教孩子的时候,应该教会孩子的审美知识和技法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创造性的思维,要让孩子的思维活起来,要放的开,要大胆的想,要大胆的画,要大胆的来表现。
通过本次学习培训,在今后工作中,我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多体会感受所学的知识,并用于实践中,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幼儿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
少儿美术老师心得体会篇2
我常常会问小朋友喜欢画画吗?从我自己是个孩子,到我自己的孩子,和我的几百个学生孩子经常是肯定的回答。可见,孩子都是喜欢画画的。不过,时间长了,我就会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喜欢画画孩子的比例在降低。我如果问幼儿园的小朋友,你爱画画吗?你会画画吗?他们百分百的用非常肯定和快乐的语气回答:“爱---会---”,如果问小学生,他们回答“爱、会”的比例下降,不过回答爱和会的,依然语气坚定而热烈,但是越大的孩子就会更多的不爱、不会。
从学龄前小朋友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天生就喜欢画画,就会画画,画画是孩子的天性,但现在是谁偷走了孩子的绘画爱好,是谁打击了孩子的绘画自信呢?
我认为,首当其冲该负责的是家长及身边的人。首先,家长不知道该怎么样去读懂孩子,幼儿园的孩子的涂鸦,其实是孩子的另一种语言的表达和情绪的宣泄,而且孩子会很快乐的拿给爸爸妈妈分享,可家长看不懂也懒得去仔细的问孩子,只是敷衍的说,“不错不错,玩去吧,妈忙着呢!”孩子正想跟妈妈讲解画的热情也被家长浇灭了。我的孩子聪慧拿勺子开始就会拿笔,他画过的纸到四岁时,已经有一箱子了。我从未批评他一句。更不会用像或不像去衡量他,只要了解他的想法,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是孩子没有想法,但在家长饶有兴趣的追问下,他会去一边说一边想,编造自己的“后想法”。有心的话家长可以用笔记录在画的下方或背面,成为孩子一生的素材。(我自己就是这么做的)
虽然孩子们的画比较抽象,但是他们已经开始使用他们的大脑来思考,来观察世界,来表达他们的心声。因此,父母应该鼓励他们,让他们的天赋和灵性充分发挥出来,而不是渐渐地被消磨掉。
还有的家长和老师非常注重孩子的艺术教育,他们喜欢给孩子做示范,经常让孩子临摹简笔画。父母们这些“好心”,实际上可能适得其反,今后孩子可能一动笔就是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太阳永远是一个模样,房子也永远是三角形的顶,孩子的创造力被限制,他们不再愿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想象的大门也从此关闭,以至于今后没有范画,孩子就画不出画来(我的孩子画草永远是三根线),原本喜欢画画,可以一口气画出很多稀奇古怪玩意的孩子不会画画了,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逐渐的对绘画失去了兴趣。这就是孩子越长大,反而越不喜欢画画,越不会画画!
学校和社会上的部分美术机构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些老师会因为孩子的画涂色不均匀,有太多的小白点,颜色也总是涂到打印好的图片的外面,等等的理由来批评孩子或是不表扬鼓励。老师也许希望家长训练一下自己的孩子,争取做到画面整洁,干净。----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搞幼儿教育的老师应该比我更懂孩子,孩子涂色不均匀,有白点,涂到线外,那是因为她还太小,小肌肉不够发达所致,这并不重要,随着她的长大她会做得很好,重要的是孩子的画面有没有奇思妙想,有没有丰富的联想,可是现成的画让她去涂色,孩子的奇思妙想到哪里去体现呢?即使在专业美术学院,也有很多老师认为:画面越干净,内容越空洞,画画是不讲究整洁的,工艺类可能会这样要求吧!孩子的任何一点创意都应该得到大人的鼓励和赞扬。比如可以把孩子作品的评判标准分类,有的孩子颜色涂的好看,可以评最佳色彩奖;有的画的很大可以评最佳构图奖;有的装饰的很漂亮,可以评最佳装饰奖;有的创意独特,可以评最佳创意奖;奖项很多,人人都可以得奖,都可以给予鼓励,为什么一定要表扬一小撮,打击一大片呢?每一个孩子都应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展示区,他们的每一张作品都会展示出来,所以孩子们最快乐的一瞬就是将他们刚刚画好的画夹到他们自己的展示区!(我儿子所在的幼儿园就很棒,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展示区。)
所以在家长不懂美术教育,学校又没有能力让所有学生能尽兴画画的情况下,美育的重任就沉甸甸的落到校外美术培训机构身上,不过这些机构良莠不齐,让很多家长难以抉择,家长认为,我自己不会教把孩子交给专业培训机构该放心了吧,殊不知有些不负责任的培训机构更是孩子美术兴趣的杀手。家长和不负责任的培训机构成为了合谋,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为什么会这样事与愿违呢?
我认为家长要慎重选择美术教育机构,最好能亲自从头到尾去听老师讲一节课,至少透过这节课你可以了解到他们的理念和教学模式,还有对每一节课精心准备的程度,教育无小事,希望家长一定要慎重选择,切不可抱着反正是画画,随便送到那里学着玩的态度,以免耽误了孩子。
少儿美术老师心得体会篇3
通过听讲座和看课等方式的2习,我更深入的了解了幼儿美工教育教学的教学理念、内容设计,现将所学所感总结如下:
一、所学
当前,如何站在开发儿童的潜力、发展儿童健康的个性、激发儿童学习的愿望的新的高度,是美术教育者共同要研究的问题。
1、拓展视野,培养儿童对周围事物广泛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以往美术教学是以向儿童传授粗浅的美术知识技能为主线进行的。虽然教学内容能注意题材广泛,贴近儿童生活,但大都停留在儿童平时所积累的零碎经验的层面上。经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我们发现内容和方法是一个整体,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对扩大儿童的视野、培养儿童探索世界的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儿童美术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
为此,改变以往停留在单一领域目标的做法,深入到儿童生活中去发掘他们关注的热点,将目标拓展到儿童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与求知欲,要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并从中去寻找美术创作的题材,将儿童美术创作放在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使儿童不断体验探究新知的乐趣。
2、运用各种途径与手段,培养儿童自立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不能把美术教育局限于专门的美术活动。当美术作为儿童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手段时,它的目标就不是学习某种表现形式,而是把握更为灵活的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自我实现的能力,使美术在儿童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将科学探究与艺术表现相结合,让儿童获得审美的情感体验
儿童探究中的发现,不只是对原有资料的重复利用,而是将它们进行梳理和重组。当儿童有着运用美术来表达自己感受的强烈愿望时,他们需要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去实现。这时教师应该给儿童提供一个超越自我、大胆创造的机会,在儿童的能力范围内,让他们再一次面临挑战,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科学的探究和发现,借助艺术的手段,创造性地加以表现,进入一个充满审美情感体验的境界。
儿童教育的整合观使我认识到,儿童最有意义的经验不是那些孤立的、某个领域的经验,而是那些相互联系、整合的经验。引导幼儿整合地获取这些经验,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探索、理解、创造和应用,这是包括儿童美术教育在内的引导儿童认识世界的有效方法。
二、所感
1、这次培训解决了一直以来让我困惑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做到不出现示范画,而又让孩子能画、愿意画——物象分析法。
脱离“示范—模仿”的传统绘画教学方式,要求孩子要通过自己的眼睛看、脑子想、用手画来完成创作。孩子画不出形来,这是因为他没有很好的观察事物。如:学生画树时常常把树干画成一个长方形,老师可以带幼儿观察一颗真的大树,摸一摸树干、看一看树枝的样子。当然,这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知识,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料,要掌握所教内容的足够多的知识,知识储备量要求比较大,要巧妙机智的激趣、培趣,引领孩子有兴趣的去探索去思考。这样才能巧妙的利用物象分析法引导孩子观察,思考,并独立的创作。
2、在教学活动中,如何确立4至6岁的孩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一直知道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教育教学中要有不同,可是具体的有什么不同,怎样的不同,如何处理不同,是我的困惑。现在逐渐的明白要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同样是画小鱼,小班就可以粘贴小鱼添画泡泡;中班可以画我是鱼王,大班则可以表达奇妙的海底世界……
4岁的孩子只要求能用线描的方法画出他想画的事物并涂上五颜六色;同容要求是可爱的简单的动物和感性的经常经历的事件。5岁的孩子可以采用突出主题的方法,颜色要求用到冷暖、亮暗色的搭配。6岁的孩子要求创作有主题的画面,色彩要求有突出的特点,内容要求更丰富,表现的更细致。
3、把握孩子的兴趣点要成为我教育教学的重点。这就要求我平时做有心人,从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吸引孩子,兴趣是孩子入门的第一把钥匙,从而更好的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
通过学习,深深地体会到教无定法,只要有好的理念作基础,平时教学多动脑、多摸索,相信会越教越好!
【少儿古筝教学心得】推荐阅读:
高校古筝教学09-10
大学古筝技能课堂教学06-22
古筝教学中的问题08-02
古筝教学中的几个问题07-19
谈音色在古筝入门教学中的把握11-18
《古筝》09-26
古筝教育09-26
学习古筝10-26
古筝技法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