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2024-07-19

古筝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共11篇)

古筝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篇1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盛行于甘陕一带。在筝字前面加上古字, 彰显古筝的历史悠久, 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底蕴。因其音色优美、 形式高雅、容易入门, 备受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除艺术院校的专业授课外, 社会上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关于古筝方面的教学与培训。古筝的教学与普及不仅能提高学习者的自身修养, 更能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在古筝不断被传扬的同时, 但教学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制约了古筝的发展。

一、古筝教学经常出现的问题

(一) 教师自身修养有待提高

很多教师在古筝教学上忽视了古筝的文化教育。按照一些教材直接生硬地进行理论教学, 没有在学生接触古筝初期给予音乐熏陶及兴趣引导, 致使很多学生没有感受到古筝的美妙与感染力, 更没有感受到古筝的历史文化。音乐本身注重的是自身修为, 古筝更是如此, 不把握好学生的心理与性格特点, 不控制好教学进度与传授方法, 是目前学生弹奏无美感的主要根源。

(二) 忽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一直以来, 教育教学创新还是没能摆脱教师主动授课、 学生被动学习的授课方式。这种没有创新与互动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点;也致使教师浪费了很多时间精力, 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是很好, 只是掌握了课堂上的理论与部分实践。因为缺乏自主性学习, 学生的学习状态总是按部就班, 不能掌握古筝真正的文化内涵;也导致了学生之间沟通少, 配合少, 不能很好进行学习心得交流和集体演奏。

二、提高古筝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 加强教师自身修为

古筝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古筝技能教学的培养外, 还要传授古筝的历史背景及古筝音乐的民族差异性。从一些优秀的古筝作品里发掘文化底蕴、故事背景、人文及情感。在教育技能之外, 让学生用心体会古筝的历史、文化与意境, 把古筝这门具有文化艺术的乐器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如果不深刻理解古筝的各个风格流派, 以及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不同人文特点的古筝曲风, 那么就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在民族乐器上的情感文化储备, 就不能开扩自身在古筝音乐上的视野。为人师表, 教师的一言一行, 教学过程中的弹奏手法, 弹奏的情感表现, 都是对学生的潜意识教学, 让每一次教学弹奏都能使学生产生对美的追求, 对乐的享受。加强培养学生的在古筝技艺之外的附加文化技能, 能更好的促进学生集百家所长, 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从而能使学生了解古筝乐器所展现的真正美感。

(二) 改变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效率

一对一的古筝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古筝学习需求的多样化,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势在必行。针对目前学生学习的需求, 增加课程内容的多样化, 除了以往的理论加练习, 应加入一些名曲鉴赏与解析、弹奏难点讨论、个人弹奏展示等互动课程,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其学习互动性。 在授课形式上也应做出一些改变, 比如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 在学习中分析问题和查找不足。把课堂氛围由一教一学转变为互动学习, 营造出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热情课堂, 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并从兴趣点出发进入更为广泛的学习领域。还应定期让学生提交一些自己对古筝学习的心得, 并在难点上进行指导和帮助提高, 还可以分组进行一些课题研究, 自选古筝曲风流派。此外, 教师要积极举办有激励性的团队比赛, 使教学效率不断提高。最后, 教师还应该要修学生在古筝基础技巧和弹奏的表现艺术形式上要多练习多实践, 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转变古筝教学模式, 建设有利的教学基础条件, 如教师自身修为的提高和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法, 都有利于古筝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古筝教学中教师素养良莠不齐, 学生兴趣点薄弱, 基本功不扎实, 集体协作演奏能力不强, 古筝实践教学相对较少等问题不容置疑地制约了古筝文化传播的快速发展, 但只要古筝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积极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与分析,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不断完善完成教学目标, 一定能把古筝这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艺术传播的更广更远。古筝教学的提高, 必将让更多人了解古筝文化及其历史文化, 这有助于促进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 提升学习者的自身修养, 创造和谐音乐氛围的有力保障。

摘要:古筝文化的传播不仅是乐器弹奏技能上的教学, 更是自身修为的展现。因此, 给予学生古筝历史发展和文化底蕴的传授, 加强学生对古筝更深层次的了解, 完善传统教学的单一枯燥方式, 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动力与兴致, 才能更好的把古筝技艺与文化传播的更广更远。

关键词:古筝教学,问题对策,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陆媛媛.论高师古筝教学的缺失及其路径选择[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0 (7) .

[2]杨妍, 赵雪晖.古筝教学现存问题及完善对策[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3 (2) .

古筝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篇2

【摘 要】将多媒体技术引入了古筝课堂教学,并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古筝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

古筝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它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和特殊艺术魅力的古老乐器之一。它音色清越、高洁、典雅、委婉动听,乐章华丽,富有神韵。正如其悠久的历史一样,古筝作为一种乐器,其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千百年来也一直延续不变,长期保持着老师教学生弹,然后学生弹老师听这一单一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投影、录音、动画、影像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艺术教学。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同样可以拿来为古筝课堂教学所用。多媒体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演奏古筝作品时结合多媒体播放的画面及音乐作品的要求,展开想象,提高对演奏的兴趣。因此,运用多媒体进行古筝课堂教学会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它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又具有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

一、多媒体教学的基本内涵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过程。

多媒体教学离不开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具有表现力丰富、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诸多特点,其中交互性是与影视节目和DVD光盘的主要区别,尽管影视节目和DVD光盘也涉及到多媒体技术,但用户只能被动地顺序播放,无法主动参与;而多媒体课件却更多地允许用户主动参与和人机交互,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过程控制、参数调节,实现教学内容的外接内链、暂停回放、任意跳转。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引导学生感受古筝之美

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古筝课堂教育也应将美感教育放在教学的首位,让学生在古筝演奏所带来的旋律之美、音色之美际演奏者的姿态之美中深入的感受古筝这一古老乐器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习筝的兴趣。古筝演奏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古筝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古筝演奏美的过程。而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作用,可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信息空间,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带来的比传统教学更加丰富的视觉听觉刺激,来认识一些传统上较为抽象的概念,有助于克服一些学生对较为枯燥的演奏技法学习的畏惧心里,激发学生学习古筝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了学生思维,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审美能力、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比如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的多媒体教学。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提高古筝演奏技法教学效果

在古筝演奏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利用多媒体中的文字可以向学生提供传统板书或口头教学更多的更详尽的演奏原理性信息,通过多媒体中的图片可以将演奏中转瞬即逝的关键动作长时间定格在大屏幕上供学生体会。而学生通过观看录像能把演奏时的技巧、音乐表现方法、演奏手势、古筝演奏的特点等有一个整体把握,细节等看得清晰,同时利用录像的暂停、重放、快放功能,学生可以进行反复观看、听辩、鉴赏,对其中的关键点反复揣摩,做到听清看明。

四、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古筝课堂变成交互性的课堂

传统的古筝课堂教学多为一对一的教学形式,老师首先讲解曲目的演奏要点,再加以示范,然后学生弹奏,老师指出问题,学生改正,然后依次模式循环。这种教学模式既浪费教师资源且又乏味,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过程只能是单向的,课堂上行不成互动。学生只能知道应该怎样做,但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做得怎样,老师也只能从帮观者的角度给学生指出问题,可是学生永远不能从自己的第一视角发现自己的问题。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给古筝课堂教学赋予了全新的方式和魅力。在全新的互动课堂上,老师是老师,学生自己也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利用多媒体的录像能力,在课堂上古筝老师可以为学生的演奏过程进行全程摄像记录,然后再重放学生的演奏录像,让学生自己面对自己演奏的录像查找自己的问题,这样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由多媒体教学技术提供的课堂交互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人,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上就可以直接反馈给学生自己,可以最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里可以套用一句流行的广告语“古筝课堂,我的地盘我做主。”

五、结语

古筝是一种历史悠久,凝聚了华夏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乐器,千百年来,古筝的教学方式都未有过较大的改变与创新。多媒体教学是近些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教与学的方式,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到不同的教学领域,本文对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古筝课堂教学上做了初步探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筝课堂教学除以上介绍的优点外,还有着其他一些方面的优势,如可以增加古筝课堂教学的课堂容量,变小班教学为大班教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古筝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课堂上在引入多媒体技术的同时,教师不应忽视自身的“言传身教”。课堂上在进行多媒体演示的同时,应该对所讲授内容进行较好的讲解,并做好演奏示范。毕竟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任何技术都只是工具而已,若运用得当则事半功倍,否则也未必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多媒体技术正是古筝老师的一把“利器”。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筝课堂教学中,应该用其之长,避其之短,真正把古筝课堂变成传播音乐之美,感受古筝之美,学生以习筝为乐,学生做主的天地。

参考文献:

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探究 篇3

关键词:古筝;教学;审美

1 古筝演奏的艺术表现形式

(1)听。

音乐是一种听的艺术,用耳感受其灵动的美感,每一个音符在耳中旋转与大脑产生美妙的摩擦,每一个细胞跳跃起来,为其伴奏。演奏者陶醉其中,听者乐在其中。

(2)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授人中思,在学习中思。古筝学习技巧中思,增加自身学习能力。将古筝演绎的更加完美,品味其中奥妙,演奏出更加经典的曲目,供所有古筝爱好者学习。

(3)写。

古筝教学也是在与学生一起学习,传授学生经验与方法。也可以让同学自己思考提出更好的建议。总结古筝学习的技巧,找出更适合自己的套路。做出更美妙的曲子。

2 古筝美学探讨

(1)古筝文化美。

古筝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件古老而又重要的乐器具有鲜明的美学。古筝美学教育不只局限于艺术创造美和艺术欣赏美领域,还应该体现在社会生活与发展的各个方面.声音美、节奏美、韵律美、姿势美等,所有这些美的因素,既表现为人的审美规定的条件,又表现为人本身所创造的美。

(2)古筝经典中的美学思想。

唐代诗人吴融在《李周弹筝歌》的描述,“五音六律皆生之,就中十三弦最美妙”。筝,这件古老的乐器,以清丽柔和优美悦耳的音色,清韵迷人丰采多姿的表现,赢得了海内外的众多知音。古筝在其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外观构造和技法,都有了很大的改革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和演奏体系。

古筝曲《箜篌引》是作曲家庄曜根据李贺《李凭箜篌引》的诗意而写成的一部当代古筝作品。乐曲的曲式结构与诗歌的结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乐曲的核心音调源自古代西域调式特性小二度音程的核心音调,长大的散序,运用起伏多变的节奏,虚实相间的旋律和织体,表现了“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的幻想境界。

(3)古筝曲风美。

“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乐曲的前半部分(第一段),乐句与乐句基本上是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给人结构规整之感;乐曲的后半部分(第二、三段),则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次发展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了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

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高山流水觅知音,该曲有这样一段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锤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该曲婉转悠扬,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堪称曲中精品。

3 古筝教学审美

在古筝教学中应不断引导学生提高对音乐的领悟能力,以此不断提高他们 对音乐的审美领悟能力,而音乐想象力又是音乐审美领悟能力提升的关键,如《渔舟唱晚》是一首优美、典雅而富有情趣的曲子,它描写的是美景如画的湖面、夕阳西下辛苦了一天的渔民满载而归的情景。在教授该曲时,应当把这种境界讲出来,让学生们去体会,去想象。但是由于学生感性经验的贫乏,思维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音乐学习中,想象的材料也就比较缺乏,想象的空间也会受到影响。而网络资源的介入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想象材料,为展开丰富联想打下了基础。

学习古筝是一项周期性长、实践性强的音乐活动,教师除了要拥有个人所具备的审美修养、较高层次的音乐艺术修养、广博的综合艺术知识和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古筝的兴趣,增加学生练琴的耐力和持久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增加他们演奏古筝的表现力,培养其创造力,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心理特点,强化兴趣、情感。要将启发、引导和发展学生学筝兴趣,提高到重要议事日程上予以研究。在我的教学中,曾遇到这样的情况:个别学生开始学古筝时很高兴,但后来渐渐下降,甚至于坐在筝前愁眉苦脸。原因是虽然家长喜欢古筝艺术,很热情地让孩子来学习,但不考虑学生心理,对孩子“恨铁不成钢”,总是责备。诚然,兴趣不能替代意志力的培养,更不能替代才能,但是有了兴趣,就可以使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教这样的学生,我在上第一节课时,先请程度深的学生表演几手曲子,如《渔舟唱晚》《战台风》等,并做乐曲介绍,这时我发现他的眼睛瞪得大大地看着、听着,羡慕得不得了。这时我就告诉他:音乐就像语言一样有其自己的文字,你必须会读会看,才能学懂。这样第一节课的乐理知识的教学就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但是下课时,学生拉着我问:“老师,什么时候教我弹琴?”可见,学生对弹琴产生了兴趣。在这种状态下开始学琴,学生即高兴主动的积极学习,效果就比较好。

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和学生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都有极强的自尊心,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欣赏自己,从而更好地要求和教育学生。教师应該主动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每一个孩子的发展速度和开窍的早晚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各自不同的情况布置适量适度的作业,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加以肯定,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增强他们练筝的兴趣。

因此,只要不断了解学生、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朋友,才能探索出一套更为贴近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学筝的持久兴趣。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精雕细刻,采用多种多样生动、通俗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减少学生学筝的心理负担,让他们轻装上阵,从学习古筝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尹丹.具范兼容 方成大家——浅谈古筝与传统文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2] 汪莎.传统古筝演奏特点分析[J].艺海,2011(05).

[3] 周璟.浅议古筝学习中想象力的培养[J].甘肃科技,2011(20).

[4] 赵星.“阴盛阳衰”:古筝艺术繁荣表象后的潜在危机[J].艺术评论,2011(12).

[5] 王珣.中国古筝音乐美学研究论纲[J].艺术百家,2011(06).〖ZK)〗

古筝教学中的审美分析 篇4

关键词:古筝教学,审美教学,审美分析

一、古筝教学审美分析的价值

审美也就是对美的感受和创造, 也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实践。伴随着社会的进步, 教育领域对审美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视了。音乐艺术是作用于精神层面的感知艺术, 能够美化人的品格, 陶冶人的情操, 促进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将音乐作为教育的媒介, 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古筝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乐器, 对古筝表现出的审美价值, 也能体现出中国的传统美和古筝本身的艺术美, 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现代的音乐形式丰富多样, 都在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古筝艺术的美学建设是很有必要的, 古筝审美分析要和技术并重, 实现整体发挥的需要。在现代古筝教学中, 要贯彻落实审美教育的理念, 将审美教育和古筝的技术教育进行融合, 这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演奏技巧也能够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表现力, 让学生全面的发展。

二、古筝教学中的审美分析

(一) 教会学生品味韵律美

古筝演奏中, 左手的“揉、吟、滑、按”是筝乐最特色的部分, 也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旋律的背景不同点音、按滑音、按颤音等不同的演奏手法也是不同的。同样是颤音, 在演奏时用的手法不一样, 表现出的韵味也不同。振幅小而匀的颤音, 能够演奏出像歌曲一样优美的旋律;振幅达而频率快的颤音, 能够将悲愤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由于地域的不同, 人的不同, 左手颤音效果也是不同的, 北方人豪放和南方人温婉在筝曲中都是有表现的。北方一些地方演奏中跳跃性很强。演奏力度很大, 一般男生比较喜欢。南方演奏高雅婉转重抒情, 一般女生比较喜欢。现代筝曲根据作品想表现的情感和内容, 在演奏中假如轻音慢颤、活泼的快颤、泼辣的重颤等手法, 将变化的情感展现出来。再就是南方和北方的筝曲在表现“苦音”的手法上不同, 表现出的感觉也是不同。比如在潮州筝曲《寒鸦戏水》表现出的“苦音”比较清醇和缠绵;到了北方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的“苦音”是豪放和壮阔的。

(二) 引导学生揣摩意境美

每一个古筝曲目都是有意境的, 要去认真的分析。在进行古筝教学中, 老师要带领学生深入的研究筝曲的意境美, 让学生懂得用心体会, 让学生在演奏曲目时能够将意境美展现出来。

比如在学习《渔舟唱晚》时, 首先让学生欣赏, 在欣赏的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与曲子有关的景色图片, 再向学生讲解创作曲子的作者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 此曲是用古曲《归去来》作为创作素材, 并引用了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 穷响彭蠡之滨”中的词作为标题。乐曲主要表达了傍晚晚霞映红了江面, 渔夫满载着丰收, 划着扁舟回家的情景。在进行第一部分教学时 , 使用舒缓的慢板奏出旋律, 并配合左手的装饰技巧, 让学生在弹奏的时候, 联想到之前播放的景色画面, 细细地揣摩傍晚江面景色的秀美, 和渔人丰收后的喜悦之情。在进行第二部分教学的时候, 让学生体会旋律的短暂离调, 感受形成、对比和变化, 让学生感受到渔船乘风破浪的快乐。在第三部分教学时, 让学生尝试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的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 体会渔船将近时的情景。

(三) 引领学生欣赏形象美

在古筝曲中所构建的人物形象和描绘出的自然风光是多种多样、千姿百态的。古筝艺术和其他的音乐形式一样, 都是听觉艺术, 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教学中要想办法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筝曲中表现出的形象美, 并让学生懂得去鉴赏。

比如, 在进行《秦桑曲》曲目的教学时, 首先, 让学生理解李白在《思春》中写到的“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这几句诗的诗意,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情境。在之后的演奏教学中, 让学生在“苦音”上要特别注意, 演奏出一种凄婉的感觉。在学生演奏的时候, 让他们将自己想象成为哪位思念亲人, 盼望亲人归来的年轻女子, 有些学生可能很难进入角色, 就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 联想自己离开父母身边很长时间, 很想念自己亲人的感觉, 体会曲目中人物形象的心情。又比如在学习《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时, 将学生欣赏的重点放在小快板上, 联想到陕西的人民将们都打开, 迎接红军到陕北的热情和激动的心情和当时场面一片欢腾的景象, 或者是播放一些具有类似情节的视频, 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在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中, 古筝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感知艺术, 主要是用来抒发演奏者或者是创作者的内心感受的一种情感载体, 具有非常独特的审美追求。在进行古筝教学时, 老师要将古筝中包含的美学理念, 在教学中展现出来, 让学生能够懂得鉴赏古筝艺术的美, 将审美教学和演奏技术教学相结合, 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颖.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思考[J].大众文艺, 2012, 22:248.

[2]陈萍.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 2011, 11:244-247.

古筝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篇5

情景教学法主要是指通过创设、构筑一定的情景,以相应的情绪、情感氛围为中介,让学生和老师融入某种情景之中,从而在教学和演奏中更加切近表演曲目本身的情感状态。就具体的教学实践而言,主要应从如下方面在教学中进行贯彻:

一、以曲目为主构筑文化情景

喜欢古筝和练习古筝的高中学生,其古筝演奏技巧的基本功已经比较扎实,因此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提升对曲目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演奏技能。传统的古筝曲基本上都来自于民间音乐的不断发展和进化,是中国独特的地方文化和传统戏曲、说唱等艺术形式在音乐上的一种体现。同时,古筝作为中国的传统乐器,在表现形式上有自身鲜明的特色,而古筝的曲目则体现了古筝这一乐器的演奏特色。所以,必须充分理解曲目的文化背景,由此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文化情景,才能不断加深对曲目的理解,才能让演奏者和曲目特有的内涵产生共鸣。《高山流水》作为著名的古筝名曲,其产生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就阐明了理解曲子独特的艺术文化情景的重要性。樵夫钟子期正是通过琴声构筑了文化情景,才听懂了伯牙所要表达的东西。一个演奏者如果不能以曲目自身的文化和艺术内涵构筑情景,那就无法真正通过古筝的演奏表达曲目自身的意蕴。比如周延甲的《美女泪》,他在传统的题材中融入了陕西迷胡音乐的声腔和曲牌,音乐表现上充分调动了陕西音乐善于营造悲苦的手段,突出了音乐主题的“悲苦”气韵,同时又在快板段落恰如其分地借鉴了浙江流派的扫摇、轮撮和左手刮奏等技法来突出地表现孟姜女对丈夫之不幸的愤怒之情,使得整个曲子带有了一种反抗的精神气质,对主题的提升起到了极大的升华作用。因此,不但要对乐曲自身所要讲述的故事情景有自我的构造,还要结合演奏曲目所需要表现的技法及其特定的文化氛围深入领会,才能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也才能够构筑曲目的文化情景。

二、对曲目及其文化内涵的深刻领会是创设情景的前提

古筝曲目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自身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根据曲目创设情景必须要对曲目自身的文化内涵有准确的、深刻的理解,不然就不能成功地创设情景。古筝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对弹奏技巧的教学,一方面要加强对相关文化知识的教育。任何知识都不是单一的存在,所以根据古筝教学的需要,在高中生的古筝教学中,应该加强相关文化知识的教育,毕竟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巧,对古筝的表现形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加强相关文化知识的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古筝曲目的深刻理解,从而更好地创设情景,促进演奏。

首先,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是领会曲目文化内涵的关键。比如大家熟知的《平沙落雁》这首曲目,明朝也有人将其称为《落雁平沙》,曲调悠扬流转,以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了雁群降落前在空中顾盼的情景。而对于这首曲子的情景创设,则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来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大雁单纯快乐的感慨的。理解之不同,演奏效果则迥异,领会曲目本身丰富的内涵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高中生的这种文化底蕴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加强文化教育,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

其次,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需要借助历史、文学艺术等知识的积累,才能提升学生根据曲目创设情景的能力。每个曲目的文化内涵都有特定的文化背景,这些背景与历史、文学、民俗等各种知识、文化因素相关。比如《十面埋伏》,如果不了解楚汉之争中的垓下之围,就很难准确地创设情景。那么,要了解这一历史事件,不仅仅需要历史的知识,更需要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和领会项羽当时复杂的心境,领会《十面埋伏》这首曲子表现汉军将士胜利者的雄姿,气势恢宏中的金戈铁马之声,为特定的肃杀之气奠定了整体的基调。领会这些内容并创设文化情景,不能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学艺术修养,因此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显得举足轻重。

三、将情景创设与古筝的表现技巧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提升学生对曲目的表现力

古筝的演奏技巧是为表现内容和思想情感服务的,只有娴熟的技巧融入演奏者对曲目的情景创设和理解之中,曲目自身的艺术魅力才能得到充分地表现。无论是《十面埋伏》的金戈铁马之声,还是《渔樵问答》怡然自适之情,还是《汉宫秋月》中的哀怨悲愁之无奈与凄清,都需要有准确到位的演奏技巧在整个演奏中圆融地呈现。创设情景就是为了更好地呈现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必须结合古筝演奏技巧的教学,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浅谈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6

一、进行标准演示

在古筝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他们不仅要教授学生们演奏技巧,更要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因此,教师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首先给学生做一个正确的对古筝演奏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演奏示范,让学生们懂得在古筝演奏时的变化及其所带来的美感,如:节奏、音速、力度等的变化和古筝演奏的音色美、韵律美及意境美等。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们对于学习古筝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也能够让学生们充满对教师的尊敬和欣赏之情,从而创造出一个和谐的古筝学习的氛围。此外,古筝是一门不容易学习的传统民族乐器,其演奏对演奏者的弹奏技术要求很高,因此,在进行古筝教学时,教师也要对古筝弹奏的抹、挑、揉、勾、托等技巧进行仔细讲解,而且,还要将如何弹奏古筝会更美教授给学生们。如此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古筝弹奏技巧,也增强了学生们对于古筝演奏之美的感受及理解。学习古筝是一个相对困难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在古筝教学时的主导作用,用自己娴熟的演奏技巧和充满感情的演奏热情对学生们产生积极的影响,让学生们在听觉享受中体会教师演奏时的情感表达、寻找古筝演奏的美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二、讲述相关文化

在古筝教学中,让学生们了解所学古筝作品的相关文化,如:作者及其当时的处境、创作年代、创作背景等,有利于加强学生们对筝乐作品的鉴赏能力,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古筝音乐作品内涵,深刻地体会出作者作曲所表达出的感情。因此,在古筝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们将要学习的古筝作品的相关文化知识介绍给学生。如:在学生学习演奏《寒鸦戏水》时,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们知道此古筝作品的创作地是潮州,然后,在把潮州音乐的特点,或是其他影响此曲目创作的因素介绍给学生们。学生对于所学古筝作品的基础知识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在学习演奏此曲目时就能够对它的表现风格及情感表达有一些把握,也可以更准确、细腻地演奏这曲古筝乐,从而将它的美自然地流露出来。此外,教师要讲解给学生们作为古筝演奏者应有的仪态之美,自然美。在演奏古筝时,学生要有正确的手势和坐姿,不能身体僵硬、呆若木鸡,或是摇头晃脑。如:《渔舟唱晚》表现悠然恬美,因此学生要端庄自然;而《战台风》则需表现出波澜壮阔的气势,因而学生要加大身体的动作幅度。学生注意演奏时的仪态美,体随心动,才能在一个轻松的演奏状态下感受到筝乐之美,从而将其传达给听者。

三、进行艺术实践

在古筝教学中,学生们的实践演奏机会很少,造成演奏时呆板,没有感情的状况,从而导致学生在古筝演奏时缺少美感。但是,在古筝学习中,学生的演奏技艺和审美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在古筝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加练习,同时加强艺术实践。如:教师可以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们营造一个演奏的氛围,让学生们有更多实践演奏的机会,从中体会作品的情景,欣赏作品的美感。实践的机会增多,学生们的理解能力会增强,对古筝作品的审美能力也会提高。此外,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指导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古筝作品的内容,让学生反复聆听该曲目,通过音色、韵律及意境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从而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例如:在演奏《渔舟唱晚》时,其开头曲调优美、节奏缓慢,让人进入夕阳西下,晚霞满天,碧波荡漾的自然祥和的意境中;而音色的高低交错,又让人进入到江水既柔静又磅礴的画面中。通过多次聆听,让学生们感受到作品传达出的恬静、平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筝乐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结语

总之,对于古筝这种精神层面的感知艺术来说,拥有审美能力是学生演奏好古筝乐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根据美的规律才能弹奏出优美的乐曲。因此,在古筝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授演奏技艺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力。让学生通过欣赏古筝乐曲的旋律,体会筝乐带来的美感,在练习演奏技巧时增强对筝乐美的理解,从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给欣赏者带来听觉上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张恺.浅谈古筝教育中的审美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4,15:105-106.

古筝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篇7

古筝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是我国中华民族乐器宝库中的重要一员, 其主要组成部分就是面板、雁柱、琴弦等, 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 一弦一音, 由最初的十三根弦逐渐增加到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当前最为常见的古筝规格就是二十一弦。应该来说, 古筝作为我国最古老的传统乐器之一, 以其优美的声音和典雅的外形赢得了众多人的喜爱, 可以培养学生协调能力, 陶冶情操,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因此, 很多人都加入到了古筝学习中来。这种古筝热对古筝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高校古筝教学现状不能适应新要求, 已经出现了不少突出的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对策, 以期能够为高校古筝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

二、当前高校古筝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

鼎盛于战国时期的古筝, 其音色舒缓而优雅。随着历史的变迁, 古筝已经在国际国内乐坛上拥有了一定的份量。高校开展古筝教学, 有利于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高校古筝教学面临了诸多的突出问题。

1. 高校古筝教学中缺乏集体意识。

由于我国高校古筝教学中仍然采取的是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 主要是一对一的教学方式, 使得很多学生在进行古筝学习的时候, 往往缺乏集体合作的意识和精神, 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少, 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不够合理,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古筝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也不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 一旦参与到集体表演中去, 往往会显得不知所措。

2. 学生心态有待进行正确引导和调整。

在古筝学习中, 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希望一蹴而就。然而, 古筝学习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够获得成功的。这个时候, 就是考验人心态的时候了。但是, 现实教学过程中, 有些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都试图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还有人喜欢盲目跟风, 导致了学习效果欠佳, 这些都是由于古筝学习中的心态没有摆正。

3. 高校古筝教学中重视技术性而忽视艺术性。

当前,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和制约, 我国高校古筝教学中往往显得有些重视古筝演奏技术的教学, 而忽略了古筝作为古老民族乐器的艺术魅力。因此, 高校古筝教学中盲目借鉴单一的演奏技巧教学方法, 让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技术训练上面, 对于音乐内涵知识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学习时间相当少, 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古筝学习的综合性素养培养。

4. 高校古筝教学中实践性环节严重不足。

当前, 我国高校古筝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只重视演奏方面的技巧性教学, 而忽略了对学生舞台实践经验的培养与提高, 从而使得学生的实践经验严重缺乏。这是因为当前高校古筝教学中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仅仅把教学重点放在古筝内容方面, 而非学生的主体性感受方面, 使得学生在古筝教学中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 显然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独立的个性与健康的人格。

三、当前高校古筝教学中突出问题的解决对策

1. 高校古筝教学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高。

任何科目的学习, 都离不开兴趣的因素。当前, 我国高校古筝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 从而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我们要充分理解“兴趣是最好老师”这句话的内在含义, 注重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采用兴趣式教学方式。在教学开始阶段, 学生对古筝学习充满了热情和好奇心, 但是, 毕竟缺乏一定的知识基础, 因此, 不够耐心, 思想也不够集中。教师应该通过选择一些短小精悍的乐曲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势利导, 完成从好奇心到产生兴趣的转变, 从而表现出对古筝学习的积极性。此后, 古筝教师应该为学生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可以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教学模式, 两者还可以进行有机结合来进行教学, 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 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内容要具有针对性, 切忌呆板化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要使得古筝教学具有知识性与趣味性, 从而使其充满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当然, 古筝教学还可以积极组织一些实践性活动, 比如说组织一些教学观摩和实践活动来引发学生对古筝学习的兴趣, 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来展示名家名曲, 并在实践过程善于把握住学生的特点与优势, 从而让学生积极体验成功的同时, 增加学习的兴趣。此外, 古筝教师还应该重视对于自身修养的综合性提高, 因为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激励学生。应该来说, 一个弹奏技艺高超而又富有人格魅力的老师, 肯定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古筝学习。

2. 高校古筝教学应该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采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就是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显然不能适应现代化古筝教学的需求了。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和学习特点来制定出科学、合理和可行的教学计划。诚然, 古筝教学中应该注重教学内容, 更应该注重教学方法。这里, 我们主要介绍两种教学方法。一种就是示范式教学法, 另外一种就是启发式教学法。就示范式教学法来说, 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语言、动作及实物展示等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这是一种视觉信息类教学方法, 具有直观性强、感染力强的特点, 因此, 在很多乐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作为一门抽象的音乐艺术, 古筝的音色和节奏等要想充分展示出来, 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示范性演奏, 并对学生进行弹奏技法指导, 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演奏潜力。当然, 教师的演奏必须是富有感情的, 让学生能够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 增强对古筝音乐的理解力和表现力。那么, 所谓启发式教学法, 就是要让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 能够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启发来进行学习, 教师可以运用形象的描述、讲解和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大胆推测, 从而真正通过自己的演奏来传达出对古筝作品的理解和演奏艺术美。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启发出学生的主动思维, 鼓励他们进行积极思考, 发表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

3. 高校古筝教学应该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从而增强他们的乐感。

古筝作品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乐曲,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学生如果要想真正理解古筝作品中的内涵, 就要学习有关的文化背景, 让学生通过对古筝作品相关音乐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把握来更好的了解到作品想要传达出的艺术韵味。否则, 学生的古筝演奏将是脱离文化背景的无内涵的演奏, 谈不上艺术魅力了。一旦学生在深厚文化背景知识的熏陶之下, 将更好的把握住古筝作品的韵味与文化背景, 有利于增加学生在弹奏过程中对整个乐曲的艺术表现力, 也可以激发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古筝教学的有效性。此外, 高校古筝教学还应该重视对于学生乐感的培养与提高。作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乐感在学生的古筝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往往反映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水平。一般来说, 乐感包含了节奏感、音高感等基础乐感, 也包含了和声感、旋律感、曲式结构和风格等综合乐感。应该来说, 乐感具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教师应该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 加强对学生后天乐感的培养与练习, 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古筝演奏所需要的乐感。这就需要古筝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 注意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让学生在审美情感体验中培养自己的乐感。

总之, 当前我们应该尽快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积极探索古筝教学排练课, 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 变满堂灌教学为师生互动式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让学生认识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做好教材的科学规范化工作, 从而让古筝艺术真正成为感知、审美和传情的艺术。

摘要:作为有着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国古代乐器, 古筝一直被公认为中华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古筝更是成为了雅俗共赏的器乐之一, 它是中华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主要代表之一。但是, 当前我国高校古筝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因此, 本文将围绕这些突出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以期能够让古筝艺术在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同时, 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艺术舞台。

关键词:高校古筝教学,突出问题分析,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晓慧.试谈古筝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J]1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5, (5)

[2]徐玉莲.论高师古筝教学的弊端及其改革之路.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8)

[3]张彤.浅谈高等艺术院校古筝课的教学[J].艺术研究, 2005 (4) :28-30

少儿古筝音乐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篇8

一、发挥教师在培养学生兴趣中的主导作用。

古筝教学是言传身教的过程, 若要“授人以渔”, 教师需首先掌握正确的演奏的方法, 重视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也是必要的, 能够积累丰富的授课经验, 促进教学法的完善。并要看重古筝的艺术价值, 把筝当做一门专业学科认真学习研究, 艺术上精益求精。对筝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 因大多数没有接触过正规的音乐常识培训, 应从多种途径来侧重学习, 乐理知识和视唱练耳是必不可少的有效补充。乐理知识在学习古筝过程中的运用是相当重要的。近年来涌现出许多新创作的无调性曲子和兼具双重调性的曲子, 要求弹奏者必须具有识谱能力, 听辩别音高的能力, 为此, 可加强视唱练耳的训练, 对学生要讲解识谱的意义。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兴趣得以顺利发展就会成为天才”。卡巴列夫斯基在《怎样给孩子讲音乐》一书中说到, 我们时刻都不应忘记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引起听众对音乐的兴趣, 从情感上吸引他们, 用我们对音乐的爱去感染他们。在古筝教学中也同样, 教师首先要具有爱心, 把教师的爱渗透到教学当中, 以共同学习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其次, 要注重音色和速度。音色指声音的品质和色彩, 在音乐语言中, 音色极为重要,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特别是在器乐作品中, 它没有文学语言生动的描绘, 靠的是音乐语言旋律、节奏、强弱、音色来诠释音乐形象。发音技巧是整个演奏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纯净的发音是音乐表现的基础。影响古筝音色的诸多因素, 例如:力度、触弦角度等, 每个音的厚薄、清晰度、颗粒性都与恰当把握每一因素的分寸有着紧密的联系。掌握了这些细节方面的技巧后, 才能得心应手的弹奏出根据乐曲需要的音色和音量, 也是突出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必要保证。

再次, 教师要给学生示范, 譬如, 弹奏《渔舟唱晚》、《嘎达梅林》等曲目时, 学生对未知的音乐充满了好奇心, 这时指尖流淌出的清丽乐音会使学生惊喜地想去试弹, 这就调动了学生学琴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先观摩其他学生上课, 让学生感受, 或先教父母弹奏一两首乐曲, 让其父母在家中演奏, 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强化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主渠道

因材施教是传统教学的重要理念, 也是凸显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感受, 培养学生兴趣的主渠道。为此, 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方面都有极富创意的表现。创造力有时就是在这样的同中求异中进一步达到发扬光大。

最后, 既然花可以在花瓶上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那么这些创作也同样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物品上了, 这样这节《物品上的花廊》一课, 也可以基本画一个圆满的句号了。在这节课上运用了几种关于培养创造力的教学方法, 虽然称不上是最好的方法, 但在教学中还是取得了一定效果。看着学生们一幅幅生动而又具创意的花卉作品, 看着学生们很有成就感, 沉浸在创作的欢乐中, 我也非常的开心。课后, 有的学生还告诉我, 他自己都没想到能画出这么美, 这么与众不同的画。

1、有的学生学习进度太快, 复习少造成厌学。

有句话“温故而知新”, 新能力是旧能力积累发展而来的, 记得上学学英语时, 老师为我们布置的作业天天都是一样的, 即每天抄写单词, 学到第五课, 就背写一到五课的单词, 学到第六课再背写一至六课的单词, 以此类推, 那些单词就像长在心里一样。古筝学习也是如此, 在学新曲目的同时, 要经常复习过去弹过的曲目, 先慢、准、稳, 再求快、熟练, 这样循序渐进, 兴趣渐浓, 厌学自然消失。

2、难度的增加, 要针对性练习。

比如分手练习, 分手练习的目的是减轻大脑的一部分负担, 对每只手可以细心检查, 保证练筝的质量, 如果贪图省事, 一开始就合手练琴, 表面上看节省了时间, 但往往出现错误指法, 节奏不稳等问题, 因为这些问题导致整首曲子漏洞百出, 虽然练了很长时间, 分句及音乐的表现力就不够了。分手练习从表面上看, 好像是需要多一些时间, 但是从整体练习的效果上看, 它可以保证每只手的弹奏质量, 为双手的弹奏打好良好的基础。当进入双手合练时, 更要仔细小心, 认真检查, 不断分手练习, 然后再分手合练, 效果更佳。

3、慢速练习, 事半功倍。

当整首乐曲慢速练习时, 注意力集中, 每个细节做得清楚, 对整体把握更有分寸, 一味的快练, 不但不能解决问题, 反而会使手臂僵硬, 声音模糊, 到头来时间花费的不少, 却不能达到应有的练习效果。

4、难点练习, 各个击破。

每首乐曲都有不容易弹奏的难点, 难点必须作为单独的练习部分, 不需要每次都将乐曲从头至尾地一遍一遍弹奏, 如果乐曲长, 难点多, 就要将难点编号练习, 各个击破。练习时遇到问题或不顺畅的地方时要查找原因, 停下来弄清、搞懂、再继续往下练, 或者从头再来, 这样练习才可能收到很好的练习效果。只有认真的去发现问题, 有条不紊的解决问题, 才会使演奏的水平不断提高。

三、正确对待考级是消除兴趣激发的主要课题

有的学生热衷于考级, 为了考级而考级, 考级时只把曲目弹下来, 并互相攀比, 心理有了沉重的压力, 也对古筝失去了兴趣。进度快不能代表学习状况良好, 不求质只求量, 说明对筝的艺术缺乏深刻的审美认识。每首作品都有其所要抒发的情感, 当学生断断续续无句读, 律动错音不绝于耳地艰难弹奏乐曲时, 受损的是孩子的耳朵, 逐渐在孩子心目中, 音乐的美就可望不可及了。我们应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切记不要互相攀比进度, 如果孩子为了考级而考级时, 往往会以获得等级证书为目的, 基本功不扎实, 缺乏丰富的表现力和内涵, 也就有了沉重的包袱, 只求完成任务的自保, 就无暇有及到音乐的意境, 乐曲无意境美就更不能从古筝弹奏中获得欣喜的鼓励了。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弹奏时, 胳膊架着, 手腕上下翻动, 弹出的声音多而无生气, 要想弹奏美好的乐音就要通过正确的弹奏方法, 除了音准、节奏外,

当然学生创造力绝不是单单靠这些就能充分培养出来, 众多客观上和主观上的原因制约着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与整个社会的良好教育环境, 自身优良的个性品质、丰富的知识结构、综合的智力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互相作用, 互相影响, 也决定了创造力的培养水平。创造力的培养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厚积薄发, 才会有无穷的创造力, 才能推动美术教育向前发展, 才能推动整个社会不断进步。最后我想用希恩对创造力的诠释来作为结尾———欢乐的名字是创造。让我们欢乐的创造, 创造出更多的欢乐。

析中国古代唱论中的民族声乐教育经验

麻华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中国古代唱论博大精深, 其中有关民族声乐教育经验的论述更是值得现代声乐教育者吸收和借鉴的绚丽瑰宝。本文萃取中国古代唱论中宝贵的民族声乐教育经验论断, 以此分析现代民族声乐的教育教学, 期待能为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古代唱论民族声乐教育理论教育经验

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人对于人声歌唱的评价以及中国古代歌唱艺术发展的辉煌状况。而这些盛况的取得又必须得益于古代民族声乐教育的高度发达。所以古人才有了“大匠诲人, 必以规矩, 学者亦必以规矩。”之说。

中国的声乐教育历史源远流长, 上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教与学的规范也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成熟起来, 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繁荣看到当时民族声乐教育的规范。好的民族声乐教育规范对于一个民族的声乐艺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 为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我们必须向古人学习。从中国古代唱论中吸取营养。

一、民族声乐教育理念

1、选才:

声乐艺术和其它的学科一样, 在相对的条件下, 总有一些学唱者比其他学唱者更适宜声乐的学习, 而我们把选拔这类人的过程称之为“选才”。关于选才, 在我国古代的唱论中就有明显的规定和要求。《韩非子·外储说》:“教歌者先摆以法, 疾呼中宫, 徐呼中微。疾不中宫, 徐不中微, 不可谓教”。这表明选择声乐学习的学唱者需要一定的嗓音条件作基础, 这样在教育中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实践:

教育理念决定教育实践, 我国古人很早就人到这一点。《礼记·学记》中说道:“善歌者, 使人继其声善教者, 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 微而减, 罕譬而喻, 可谓继志矣。”意即为:擅长歌唱的人, 能够让别人去模仿他的声音, 务求酷似而善于教授歌唱的人则能用既简明有深意的话让别人掌握他的歌唱方法。这种在民族声乐教育中“授人以渔”, 而非“授人以鱼”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 声乐教育的本质不是让学生学唱教师的发声和感觉, 而是要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好的声音概念, 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性地学习。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在一次授课中就曾告诫年轻的声乐教育者这种声乐中特有的教与学的关系, 他极力反对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强行灌输, 认为有些感觉绝不能用教师自己的感受和语言去叫学生接受, 要让学生自己有所体会后, 用他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3、教法:

因材施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教育的特色之一, 而民族声乐的教育更应如此。《乐记·师乙篇》中记载了子页访问乐师乙时的一段对话, 问:“赐闻声歌各有宜也, 如赐者, 宜何歌也?”乐师乙回答说:“……宽而静, 柔而正者, 宜歌颂广

触弦的位置、角度、指法、指序、速度、音色等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演奏效果。在教学时, 教师教授时要强调手型、识谱能力、触键乐句的划分, 技巧表现, 让音乐的灵性由心而发, 使学生具备奋勇向前的动力。再者, 多听多实践在演奏中才能迸发出灵感, 接触的作品少, 学生的情感就不能被全面的开发和锻炼, 学习者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只练习考级曲目, 视练习其他作品为浪费时间是不可取的, 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级, 循序渐进地学习, 逐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四、与配合家长是培养学生学筝兴趣的有益机制。

学筝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现实生活当中, 相当一部分家长不重视与孩子的沟通, 视孩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 不辩明原因就随意责骂, 更有甚者, 平日里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 当知道孩子的学习状况不理想时, 立即表现出自己的失望, 言语中影射孩子其它方面的缺点, 甚至采取体罚, 极其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 而孩子非常在意家长是否真正关心爱护他。作为家长要仔细大而静, 疏达而信者, 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 宜歌小雅正直而静, 廉而谦者, 宜歌风。”可见, 师乙认为歌唱者适宜唱什么样的歌是与他的性格有着密切关联的, 不同的人的性格不同, 适合的歌曲类型也不同, 学唱的人要根据各自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歌唱风格。《顾误录·学曲六戒》中把“不就所长”做为首戒:“人声不同, 须取其与何曲相近, 就而学之, 既易得口气, 又省气力。往往有绝细喉咙, 而喜阔口曲冠冕, 嫌生旦曲扭捏者。又有极洪声音, 而喜生旦曲细腻, 嫌阔口粗率者。舍其所长, 用其所短, 焉能尽善是首戒也。”在声乐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唱者的条件和特点, 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 尊重和发挥不同学唱者的个性、长处, 使其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歌唱风格。绝不是以同一套教学理论方法来套用到每一个学唱者的身上, 这样会抹煞学生的个性, 也不利于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

4、步骤:

声乐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抽象复杂的过程, 必须严格的按照特有的步骤循序渐进, 力求避免学唱者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走弯路, 古人魏良辅在《曲律》中将声乐的入门学习分成了三个步骤。“初学先引发其声响, 次辨别其字面, 又次理正其腔调, 不以混乱强记, 以乱规格。”意为:学习声乐的人第一件事应首先把自己的声音释放出来, 建立一个良好的声音观念, 能唱出正确的声音来, 在声音问题基本解决后就需要学习和研究歌曲中歌词的五音、四呼、平仄各是怎样, 每句歌词的含义如何, 然后就要考虑字与声相结合的抑扬顿挫、长短缓急等, 这三个步骤是连续的整体, 不可乱了次序。

二、民族声乐教育要求

1、字正腔圆:民族声乐歌唱艺术的技巧运用, 主要体现在吐字、行腔两个方面。古时在民族声乐艺术上的字、腔关系上虽各家见地不同, 但本质不变。古人在长期的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实践中, 逐渐悟出字、腔的辨证统一关系, 逐步得出“字正腔圆”的民族声乐审美原则。古人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说:“曲文之中, 有正字, 有衬字。每遇正字, 必声高而气长;若遇衬字, 则声低气短而疾忙带过。……一段有一段之主次, 一句有一句之主次。主高而扬, 客低而抑, 此至当不易之理, 即最简极便之法也。谓缓、急、顿、挫。”在这里, 李渔把吐字归韵与歌曲的行腔规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提出:行腔的“高、低、轻、重、抑、扬”主要是依据歌词中的字意来设计的。另外他在《闲情偶寄》中还记载了对民族声乐教育中“字忌模糊”的要求:“常有唱完一曲, 听者止闻其声, 辨不出一字者, 令人闷

观察, 从学生心理分析, 密切配合引导学生走出困境, 为了营造一个安静放松的学习氛围, 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聆听适合他们的音乐, 并尽可能去观赏音乐家的现场演出, 身临其境的孩子心灵被音乐浸润, 定能感悟到音乐的真谛!润物细无声, 渐渐地孩子对音乐的表现便产生了追求。平日的家庭练习中, 强调寓教于乐, 保持孩子的学筝兴趣。鼓励孩子用所学的音符、节奏自创小曲, 定期举办家庭音乐会, 或小朋友之间的交流演出等, 均能激发保持孩子学筝的兴趣, 与孩子一起历练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勇气。

摘要:本文针对历年的考级、教学辅导及学习交流中发现存在的问题, 浅析如何在古筝的教学中培养音乐兴趣, 以达到促进古筝教学全面发展的目的, 从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采取不同培养措施的分析, 全面提高古筝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兴趣,培养,识谱,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

[2]、孙文妍何宝泉《少年儿童古筝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年

[3]、傅明鉴《筝艺揽韵》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

关于古筝重奏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9

对于古筝重奏来讲,排练的重要性远比演奏者各自单独练习自己声部重要的多,想达到最佳演出效果,排练时的效率与成果尤为重要。一般来讲,筝团的排练通常由某一位专职古筝教师进行辅导,这些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指挥训练,在驾驭大型的重奏作品时可能会觉吃力,但也由于她们有着多年的古筝演奏及教学经验,对这件乐器的了解又比一般的指挥家更具优势,在排练中对于细节如音色、技术难点攻克方面也各有独到见解。以下是排练时需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点,及训练方法,希望能对提高乐团整体程度起到促进作用。

一、培养学生“立体式”的音乐思维

重奏是多声部音乐的组合,一切音乐内容都相互交织交融在一起,每个声部都有其不可替代性。演奏时,无论是主奏旋律还是伴奏和声,耳中同时一定关注到其它声部,这样才能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完成音乐作品。训练时首先确保学生将自己声部乐谱熟记,此外要清楚声部之间的关系,不仅明确本声部在乐曲中的位置,还要清楚主奏、伴奏和声的位置等等。想得到确切的答案最好是可以查阅总谱,分析声部之间的关联,或者在排练时多加留意其它声部的演奏,能做到心中的旋律是立体的。

二、音准的统一

这里的音准指两方面:(1)定音(定弦、调音)。定音是排练或演出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尤其是与别人共同合乐时,乐器之间音准频率的细微偏差都会格外明显,因而这个工作要尤其做的更加充分。由于每个人在音准辨别能力上的差异,调音器的运用就非常关键。同时为了保证音准的绝对一致,团员每人使用的调音器种类应保证一致,并且严格遵守标准音的设定(如A=442)。除了把基础调式的定弦问题解决好,还需注意到乐曲中间是否有转调需求,以及不同乐曲间的变调。考虑到以上因素,调音时把所需变音的位置用有色笔进行标注,同时注意把调音时琴码的预留位置留好。为了防止由于温差(热胀冷缩会导致音准变化)、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定音的准备工作一般在排练前一小时或演出前的走台时进行最为妥当。(2)左手音准。古筝演奏中左手的吟揉滑按讲究颇多,对于同一个按音,不同演奏者的处理也是迥异,包括一些个人演奏习惯,如左手无意识的频繁揉弦、颤音等。因此排练时对于左手按变音的方式方法要有明确规划,不可随意发挥,否则会影响整体音响效果。另外,在风格性作品中,按滑音的音高、方式更具有鲜明特征,这些技术点需要教师对团员进行单独训练。防止左手出现“音不准”、“怪音”的现象,避免音乐风格出现偏差。

三、音色的认知

音色代表了一个乐团的基本气质,首先确保团员所有人的“基础音色”保持一致。何为基础音色?就是能把某件乐器公认的最佳声音演奏出来。这是训练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影响音色的因素有很多:演奏位置、触弦角度,手型,用力方式等,这需要教师对团员有着详尽的要求。但是音色并不是单一的,它可以是柔和的、润泽的,也可以是清丽的、跳跃的。甚至偶尔虚幻或狂躁的音色,也能给音乐增加不一样的色彩音色,但这一切的变化都是在“基础音色”之上进行的,这样才能确保音色的统一,达到最佳音响效果。

四、力度的训练

排练多声部作品时,每人要清楚其演奏的声部的每一句在乐曲中起到何种作用,是处于旋律还是伴奏,亦或者和声色彩变化等。做到每个声部内部的力度与乐感高度一致,不夸张的讲,好似整齐的像出自一人之手。这样的统一后,音乐的张力拉开,弹性加强,乐曲会更加生动富有层次感。训练时可从最基本指法开始,例如集体演奏摇指,从极弱到极强,以及音头后突弱渐强等要求进行训练,这其中的幅度变化可达十几种甚至更多,让团员充分感受细微的强弱变化,增强对音乐变化的敏感度。

五、节奏的统一

弹拨乐训练中,点状音型的整齐度训练一直是较有难度的。尤其是乐曲中每一次的速度变化时,由于每个人的“心板”不一,很容易出现节奏脱节、混乱的问题。因此训练时要注意明确变速前后段落的速度,并且要求团员之间的呼吸、气口,包括眼神交流要达到相当默契的地步。另外有些筝乐团中的声部设置有高音筝和低音筝。由于两种筝的琴弦粗细差距大,指甲过弦时的阻力差距明显,而且高频与低频的声音传播速度不一样,这些都会让低音声部的发音显得迟缓,导致乐团整体节奏不稳。因此演奏低音筝时要格外注意提高指尖经过琴弦时的速度,避免节奏“滞后”。

以上仅是重奏排练时容易遇到的个别问题,还有很多排练时容易碰到的难题更需教师们积极发现、解决,从而有利推动、提高古筝重奏整体演奏水平。

摘要:古筝重奏形式多样,作品织体结构复杂,调性变化频繁,音乐内容丰富,具有较强可听性,也更容易带来给人丰富的感官享受。但由于重奏排练时的种种复杂性,经常会遇到一些独奏时不容易碰到的特殊问题。本文重奏针对重奏排练时容易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解答。希望能提高排练效率及音乐质量。

古筝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篇10

关键词:分层并进 古筝教学 分层教学 教学方式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对艺术的需要也越来越高,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音乐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而作为拥有三千年优秀传统的古筝更是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古筝教学策略和方式,越发凸显其必要性。需要注意的是,古筝弹奏技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实践性强且学习周期长,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不断积累,从而达到“质变”的目的。

一、根据学生基础,合理分层

古筝是一项实践性强、周期性长的音乐学习活动,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断改进教学理念和方式,增强教学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利用“分层并进”等新型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古筝弹奏的热情和积极性。

受到生活背景、学习时间、个人兴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古筝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合理的分成“基础组”、“提高组”和“竞赛组”,并针对三个不同层次,展开科学教学,协调三个不同层次学生教学情况,提升学生整体演奏水平,其具体的特征和在全班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1.“基础组”学生的教学策略

基础组学生主要包括:对古筝学习兴趣不高、在学习过程中自控力较差、注意力较难集中等三种类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古筝的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别,再加上古筝演奏技巧难掌握,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焦躁等不良学习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如在日常多播放轻松愉快或古典筝曲目给学生听,重新培养学生对古筝的兴趣。基础组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大,遇到比较困难的古筝曲目,易退缩或放弃,教师可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从最简单的曲目开始,一步一步打好学生基础,激发学生古筝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2.“提高组”学生的教学策略

提高组学生主要包括:具备一定古筝基础、对古筝学习有较好兴趣、能较好地控制自身情绪等三种类型。提高组学生比基础组学生古筝弹奏技艺要高,因此,教师可以适当提高古筝演奏曲目难度,并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拓宽学生古筝演奏空间,使得学生正确认识到自身潜能,加强学生自身自我管理意识,提升学生应对挫折能力。通常情况下,提高组学生表现既不突出也不差,属于中等水平,再加上学生性格一般比较内敛,从而使得教师往往忽略掉这一部分,如果想充分发挥“分层并进”教学模式优势,必须重视提高组学生,激发学生上进心。

3. “竞赛组”学生的教学策略

竞赛组学生主要包括:古筝基础好且学习时间长、心理素质好、接受能力快等三种类型。古筝比赛类型多,能较好的全面考察学生古筝技艺,高校通常比较重视这一类比赛。在选拔参赛选手时,可以根据学生古筝基本功、练习自觉性等方面,全面考核学生综合能力,选择最合适的参赛选手。教师在培训竞赛组学生时,可以适当播放高难度参赛曲目,并致力于提升学生古筝演奏技艺。

二、根据古筝教学目标、模式,科学分层

古筝教学目标和模式也应根据学生兴趣、掌握情况等方面科学分层,结合学生表现情况,动态制定三个不同层次教学目标,即基础组目标、提高组目标和竞赛组目标,并给予相对应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1. “基础组”学生的教学目标、模式

针对基础组学生,其教学目标应尽量贴近学生实际情况,加大对基础组学生的监督力度,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控力,切实落实日常基本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古筝演奏兴趣和基本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通过“一对一”教学模式,发挥“分层并进”的优势,让提高组和竞赛组学生帮助基础组学生,在帮助基础组学生夯实基础的同时,加强同学间交流,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全班同学共同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建立基础组学生古筝演奏信心,协助学生完成可行目标,多关心基础组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不断提升学生古筝学习兴趣。

2.“提高组”学生的教学目标、模式

针对提高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提高教学目标,并丰富日常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古筝艺术领域。首先,掌握古筝最基本演奏技法,树立古筝学习榜样,教师在培养提高组学生时,也不应懈怠其基本技法的演奏,必须不断夯实其基础,为学生进入“竞赛组”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引导学生主动向竞赛组学生学习,鼓励其大胆表现自己,积极应对古筝演奏过程挑战,教师可以创建古筝演奏分享平台,多让学生在日常教学中适应竞争氛围,并让竞赛组学生指导提高组学生技法,促进两者之间交流,共同提升古筝技艺。

3. “竞赛组”学生的教学目标、模式

竞赛组学生基本功掌握情况较好,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可以适当提高对竞赛组学生的要求。对于竞赛组学生专业技能,应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基本技法,并致力于高难度技法演奏,尽量没有技法障碍;对于竞赛组学生日常表现,可以科学增加学生练习强度,让学生聆听多层次、多类型古筝曲目,如古典、现代等,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现代文明,创造更美的古筝旋律;对于竞赛组学生教学方式,应多让学生指导其他层次的学生,既能让竞赛组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也能提升学生表达能力,更好地应对竞赛过程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三、根据古筝作业、教学方式分类,规范分层

不同学生层次应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并结合学生练习情况,科学评价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多以鼓励、表扬的方式,发现学生在古筝演奏过程优点,以“分层并进”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1.“基础组”学生的古筝作业、教学方式

在布置基础组学生作业时,可以让学生多练习课堂曲目,从最基本的古筝技法开始,如弹奏某个音节等,不要求学生短时间之内学会某个曲目整个篇章弹奏,夯实学生最基础技法。教师在讲解古筝弹奏时,应采取亲自示范、仔细讲解等方式,在学习全新古筝演奏曲目时,教师必须细心观察基础组学生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形成演奏曲目整体印象,并悉心指导每个音符,激发学生古筝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审美意识。需要注意的是,基础组学生通常自控力较差,教师可以借助竞赛组学生力量,采取“一帮一”模式,监督基础学生完成相关作业,发挥“分层并进”优势。

2.“提高组”学生的古筝作业、教学方式

教师布置提高组学生古筝作业时,必须注重提高组古筝演奏技巧。提高组学生对自身认识程度不够,可能会忽视古筝基本功,因此,教师可以融合古筝基础曲目和较难曲目,针对性提升提高组学生演奏技巧。在讲解古筝曲目时,应先让提高组学生预习,并通过示范等方式纠正提高组学生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古筝演奏习惯。

3. “竞赛组”学生的古筝作业、教学方式

竞赛组学生对古筝基本功的掌握情况较扎实,因此,教师需要布置部分有难度的演奏作业,以开展音乐会为目的,不断夯实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竞赛竞争力。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创作古筝曲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举办小型音乐会,将学生学习成果全面展示出来,并科学评价学生表现情况,全面提升学生在竞赛过程表现。

四、 “分层并进”教学方式在古筝教学中注意事项

“分层并进”的教学方式是对因材施教的改革,只有结合学生发展需要,制定不同的古筝培养方案,让学生在优雅的古筝旋律中受到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使其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通过采取“分层并进”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发现,“提高组”和“基础组”学生占整体班级的80%以上,属于古筝教学主体,教师应根据该类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技能掌握程度,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并布置恰当的作业,以先进带后进,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力性,施以对应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找准定位,促进学生不断探索古筝领域。在每个学期末,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举办小型观摩会,并让学生自主评定成绩,营造轻松愉悦的音乐氛围,促使学生不断成长。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分层并进”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古筝教学过程,能有效提升学生古筝演奏技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演奏水平、教学方式和方法等因素,布置多层次古筝作业,统筹专业理论知识和古筝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古筝学习兴趣,挖掘学生艺术潜能。同时,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职业道德水平,致力于研究“分层并进”教学模式新途径和策略,以自身精湛古筝弹奏技巧带领学生徜徉于艺术海洋,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注释:

徐菲菲.浅析当前高校古筝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解决的对策[J].音乐时空,2015,(14).

管纭萩.试析当前古筝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实战性[J].亚太教育,2015,(23).

张玲玲.现代古筝集体课教学模式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4).

魏军.“MOOC”在高校古筝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研究[J].黄河之声,2015,(2).

刘利连.高校古筝教学中音色的训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方音乐,2015,35(13).

刘利连.高校古筝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系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2).

龙昱冰.探究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民族器乐教学发展——以湖湘风格古筝曲为例[J].音乐大观,2014,(10).

古筝教学中的练习曲训练方法分析 篇11

关键词:古筝,教学,演奏技术,练习曲

随着世界文化的大融合, 中西方文化交流加深, 古筝演奏艺术发展越来越卓越。虽然古筝艺术的前景很好, 但是在教学工作中需要提高和改善的内容还有很多。学生在学习古筝的时候, 最重要的是对演奏技术训练, 伴随着演奏技术的发展, 古筝练习曲也随之发展起来。练习曲是教材建设的第一步, 从二十世纪开始, 就出现了许多古筝练习曲教材。虽然练习曲的训练为古筝教学提供不少便利, 但是这之间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像古筝练习曲的编制问题就尤为突出。练习曲教材广度与深度的欠缺, 导致无法和作品形式、技术创新保持同一步调。研究练习曲教学能更好的发挥教师在古筝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还能有效引领学生科学进行练习曲训练, 发挥练习曲训练在古筝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一、古筝练习曲训练的功能

(一) 利用古筝练习曲强化基本技能

对古筝有一定的基础技能的学生来讲这点基础技能并不算什么, 因为在学习古筝的这条道路上只是刚刚入门而已。古筝的基础技能要不断巩固和强化, 如果半途而废的话那之前的一切努力就相当于无用功, 所以采用有效的方式来坚持基础技能的强化就成为重中之重。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 古筝的入门其实并不难, 难就难在容易将知识遗忘。要想在大脑中形成对基础技能的条件反射, 就要不断进行练习曲训练, 因为练习曲在强化基础技能方面有很显著的效果。

(二) 对学习者的侧重差异进行不同训练

不论是刚学习古筝的新手还是有一定基础和演奏经验的学生, 他们在学习古筝和弹奏古筝的过程中, 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缺陷。就算是同一个学习者, 他们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缺陷也是不一样的。好在目前的古筝练习曲资源丰富,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自身状况有意识的对练习曲进行选择,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练习曲勤加练习。这样学习者的缺陷才会得到改善, 而且有助于学习者打下扎实的基础, 打好了基础才能循序渐进的完成学习。

(三) 通过练习曲使音乐性问题弱化

音乐性问题是指表演者在演奏过程中个人情绪的释放、对演奏节奏的划分与控制以及对音乐形象的表达等一系列因素的总和。音乐性问题是一个综合而又立体的概念, 它不仅要求演奏者对技能熟练对乐谱熟悉, 更要求表演者在演奏的过程中全心全意投入感情。通过对练习曲进行训练, 可以弱化音乐性问题。重要原因是因为练习曲本身有所谓的来源、创作背景, 它不单单是一个针对基础技能强化的曲目。对练习曲进行训练, 可以了解其背景, 并能体会练习曲当中的情感, 从而做到弱化音乐性问题。

二、古筝练习曲训练所存在的不足

(一) 缺乏对练习曲训练的认知与重视

对于古筝学习者而言练习曲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练习曲练习对于古筝基础技能的训练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 通过观察市面上的古筝教材可以发现, 多数人对古筝练习曲还不重视。这主要表现在古筝教材中练习曲不系统, 分布都很零散。因此, 很多学习者不仅对练习曲认识肤浅, 而且对练习曲训练也不重视, 造成重乐曲轻练习曲的现状。

(二) 缺少对练习曲训练的规范

通过了解市面上的古筝教材, 不难发现练习曲训练曲目没有系统的规范。练习曲种类不多, 而且也缺少系统编排, 不同类型的练习曲既没顺序又没条理的分布在教材中, 这样就不能突显练习曲的功能和优点。练习曲在教材中的讲解不仔细过于抽象, 很多知识讲解也不够深入, 往往是点到即止, 这一点也不利于学习者巩固基础技能。

(三) 缺失对训练曲训练的验证

练习曲的训练程式过于简单,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大部分学习者对曲目的训练要求并不深入, 只停留在基本问题上, 不具备明确的阶段性目标, 也很少将训练中的难点重点和教学者分析, 这样就很难到达预计的训练效果;第二, 练习曲目过于浅显易懂, 在不知在不觉中就影响了学习者对练习曲重要性的判断。将练习曲变成简单的小曲, 这样就没有了训练价值。

(四) 缺乏对训练曲训练的指导

练习曲训练离不开科学而有计划的指导, 要有训练的顺序还有明确的训练时间。对于这些标准而言, 练习曲训练流程就会显得过于单调。一方面, 许多的训练指导缺少层次, 仅仅是让学生完成对乐谱和节奏的掌控;另一方面, 很多训练对曲目讲解不够深入, 对练习曲练习和掌控也只停留在表面阶段, 这大大影响了学习者的判断能力。

三、古筝练习曲训练的方法和步骤

(一) 注重课堂指导

虽然教材很重要, 但是老师也应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来进行不同指导, 这样会让学生在学习古筝的时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作为指导者可以活跃枯燥的学习氛围, 根据情况不一样的学生, 提出具有针对性意见, 调整不合适的训练方式, 选择最适当的学习标准,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作出反馈。

(二) 培养自我调整能力

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大多数的练习时间都集中在课后。练习曲训练的关键课后练习, 课堂上提出的训练要求要通过课后练习来完成。基础技能的强化, 演奏方法的巩固都需要学生具有自我调整能力。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调控能力的培养, 可以使课后学习的效果明显。在老师的指导下, 要让学生除了懂得方法外还要知道原理, 这样才能判断出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三) 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古筝练习曲要有科学的训练计划。首先训练内容要合理, 既要注重演奏技巧又要注重训练节奏, 在训练上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其次, 每天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每天练习才能避免遗忘, 如果一段时间不练习, 那么弹奏手法就可能变得生疏。在练习的过程中也不要忘了劳逸结合。

(四) 明确训练目标

学习者要对自己的古筝水平进行评价, 并根据自身优势和缺点制定目标, 这样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同时, 在制定目标的时候, 要考虑到古筝学习的进度和节奏。目标的制定要有阶段性, 切记不可一口吃成个大胖子, 古筝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制定短期或中期的目标才能更好发挥练习曲训练方法的优势, 提高古筝弹奏水平。

结束语

古筝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教学系统, 演奏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在训练中显得尤其重要。古筝学习者经过系统的练习曲训练之后, 不仅可以提高演奏手法和技巧的熟练程度, 还可以提升对音乐的感悟能力, 并能增强音乐艺术更广阔的空间。只要对练习曲训练方式多做一些研究, 那么古筝练习曲的教学系统就会更完善。最后要强调的是要将练习曲当成一件艺术品, 而不是机械的训练工具, 只有将它当成艺术作品时才能静下心来弹奏, 并且有方法有系统的来训练。所有的古筝演奏技术训练都是为了更精准的表现作品特色, 充分展现音乐作品当中的灵魂。

参考文献

[1]张栌文.古筝练习曲教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北方音乐, 2012 (4) .

[2]吴莉.演奏技术与音乐创作的双重突破——王中山古筝艺术的创新特征[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8 (3) .

[3]吴楠.近代中国筝曲创作的地域特色和历史特色初探[J].大众文艺, 2012 (14) .

[4]江澹曦.专业古筝教学之练习曲训练体系建构[J].音乐生活, 2012 (5)

上一篇:云南建材工业下一篇:温病学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