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思考

2024-09-26

现代化思考(精选12篇)

现代化思考 篇1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农业现代化, 是指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 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 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农业, 其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 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按时间可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

1、改革开放前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我国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把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我党执政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明确提了出来。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农民进行土地改革, 对农村土地实行公有制, 在自愿互利, 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下, 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 随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 中国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同时也开始进入“以苏联为戒鉴”,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 由于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强调农业机械化建设和水利设施建设, 当时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主要以这两方面建设为重点, 全国掀起了一股脱离国情和农业生产规律的, 为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奋斗的热潮。

2、改革开放后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 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 革新土地经营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 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农户使用, 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 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 集体和农户保持着发包和承包的关系, 集体统一管理公共提留, 统一经营集体企业, 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 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二、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发展现代农业, 意味着新生产要素的引入及要素的重新设置。马克思曾说:“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 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并且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所以西方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就是农业资本主义化的进程。中国通过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及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责任制, 使广大农民群众较为平均的享有农村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这就为在中国农村实现规模经济、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起点。稳定与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保障。

三、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 要立足于本国

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中国的农产品格局发生变化, 部分农产品出现局部短缺的可能性在上升。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总量基本平衡, 丰年有余正在转向总量平衡偏紧, 一些农产品供求甚至出现较大缺口。大豆、棉花大规模进口居高不下。农产品需求大量的上升;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速, 很多农民工到城市打工;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的发展, 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1996年到2006年间。城乡居民的消费量比较大, 农民消费粮食减少, 植物油、蛋类、奶类、水产品都有所上升, 所有这些的上升都必须要有粮食。

中国的农业经济越来越深的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中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双重调整。国外农产品的大量进口占了我国传统的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的市场, 抑制了我国传统种植业的发展, 剥夺了中国农民分享经济增长的机会, 侵蚀了我国政府支农惠农政策的效果, 延缓了我国二元结构的消除。同时, 外商还控制了我国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 对我国民间中小资本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中国当前满足城乡消费者需求的农产品供给在相当程度上是借助于国外的耕地和水资源。这意味着我国已由过去的农产品净出口国变为农产品需求存在缺口的国家。所以, 从土地资源的角度计算, 国内农产品供求平衡点, 在现行的食品消费模式下, 满足当前国内对农产品的需求至少需要耕地21亿亩, 其中大约13%的耕地资源来自国外。因为进口的大豆、玉米、小麦, 尤其是大豆, 进口2000多万吨大豆折合土地面积是很大的, 这一部分的耕地资源都是来自国外。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 人类面临着不断快速增长的对农产品的需求和不断快速上扬的农产品价格。生物能源的价格, 包括其他的粮食收成等方面农产品的价格还要上扬, 在大体的环境下, 中国如果依赖于国外市场, 是有危险的。

所以说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 必须立足于国内, 提高农业的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保护耕地资源, 确保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现代化思考 篇2

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楚”既是民族概念、国家概念,也是地域概念,还可引申至文化领域。楚文化的主要构成可概括为六大支柱: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音乐、老庄哲学及屈骚文学等。楚文化有800多年的历史,留给了我们辉煌灿烂的物质文化遗产、数不胜数的文学典故和瑰丽的精神文化,影响不可谓不深远。楚文化是在荆楚大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吸取了周边文化之长,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征。其中包括以下四种非常明显的精神特质。

一是荜路蓝缕即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探寻楚人先辈艰苦创业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夏商更替之际,战火连年,楚人先祖辗转迁徙到了荆楚地区。到西周末年,楚人还是一个弱小的部落。熊绎成为部落首领后,率部族居江上楚蛮之地,“荜路蓝缕,以启山林”。正是这种荜路蓝缕的精神成为楚国强盛的立国之本,也成为中华民族史上艰苦创业的典范。周初,周成王盟会诸侯,熊绎出使受到冷遇。熊绎回来后告之群臣,立志发奋图强,发展生产,扩大疆土。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从熊绎到熊渠,疆域不断扩展,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成泱泱大国。春秋时期,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楚国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当时楚国都城是“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曰朝衣鲜而暮衣敝”。正是凭着艰苦创业的精神,楚国才能在强国如林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创造了先秦发展史上的奇迹。

二是追新逐奇即锐意进取、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楚人的创新精神有很多记载:楚君熊通自行称王,首创县制。楚国灭了权国,便设县治之。秦国设县,在楚国之后。早于商鞅变法的吴起变法,是楚国历史上的一次悲壮的革新运动,也是一次大胆的改革运动。楚人在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文学创作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以文学而言,庄周的散文奇诡莫测,变化无穷,气势浩荡,意象峥嵘。屈原是楚辞的宗师,后人对屈原作品的评价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它道出了楚辞惊世骇俗的奇异之美。楚人大胆革新,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

三是兼收并蓄即融汇南北、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在先秦的诸民族中,楚人的民族偏见最少,主张民族融合,强调兼收并蓄,能够融合其他民族、国家包括来自南洋、西方的文化。在这方面突出的事例不少,比如称作“蜻蜓眼”的玻璃珠源于地中海东部,其风格似乎凝聚了地中海绚丽的蓝天白云、青山白石、碧波白帆和绿窗白墙。这种玻璃珠和淡绿色的玻璃一起,由南亚传入楚地,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实例,这条中西文化交流的“玻璃之路”比丝绸之路大约早4个世纪。在初创时期,楚王没有与周王室的血缘姻亲关系可依,没有辽阔的疆域可恃,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以致用,以独立强盛为目标,因而楚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务实性。

四是崇武爱国即崇尚武装、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楚人尚武,荆州博物馆有一种叫“连发弩”的文物,李白诗中有“连弩射海鱼”的诗句。连弩可以连发十箭,可见楚人很早就在研究发明武器了。在丰富的楚文化中,有很多例子反映了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如申包胥为了求得秦国发兵救楚,在秦国朝廷中哭了7天7夜,终于感动了秦王;楚将屈瑕战败,感到对不起家乡父老,以死谢罪,开了楚国将帅以身殉职的先河;楚武王、楚文王、楚庄王、楚共王等都身先士卒,亲临战阵之中,体现了非常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有代表性的是屈原,屈原有这样的诗句:“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是爱国主义诗人,其精神千秋万代

为世人景仰,成为民族脊梁的象征。

房产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思考 篇3

一、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设想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是由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所支撑的,对地理环境信息进行采集、存储、检索、分析和显示的综合性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房产档案管理打开了一个崭新的管理视角,它不是单纯意义上计算机技术和测绘技术在房产管理中的运用,而是以GIS技术为基础构建房产信息化管理,并在房产档案的管理中加以灵活运用。 建立“以图查房,以图管档”的新型管理模式,将房屋测绘数据、楼盘信息与现有的房产档案信息数据进行一一对应。实现房产业务数据、房屋档案数据与房地产平面图之间相互关联的“图档一体化”管理,使房产登记管理及房产档案管理转为以图形管理为核心的模式。房产档案管理由原来的单一管理模式,转化为三维一体的综合管理方式,为不动产统一登记提供了新的思路。

实际工作中,房屋的交易与变更比较频繁,业务数据系统和档案信息系统要保证及时、同步的更新。如果相关的房屋信息没有及时更新,造成房屋基本信息不准确,会影响房屋的下一次交易。特别是拆除的房屋,如果信息与档案的脱节,导致审核人员无法确定该房屋的真实状态,就要进行实地查看,不仅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还会降低案卷查全率。应用房产GIS数据整合,通过对房屋定位、楼盘表关联查询,可以很快地调出房屋的权属信息和自然状况,把每个房屋的坐标、权利属性、自然属性关联在一起,形成完整、准确、全面的房屋基本信息。

由于房产GIS技术将房屋图形系统、楼盘表数据与档案数据进行整合,只要房屋发生变更,系统就会将这三块数据同时更新,实现各业务模块信息数据的无缝对接,形成统一的信息管理模式,实物档案也能及时修改。就操作上看,在一个系统中可查询房屋的备案、登记、抵押、查封等各类信息和房屋交易状态,减少工作环节,提高效率,更有利于疑难问题的解决。引入GIS技术,还有利于各种档案信息的统计查询,为拆迁、住房保障等工作提供强大的基础数据。

二、建立三维虚拟档案库房管理系统设想

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三维虚拟档案库房管理系统,实现数字档案和实物档案的一一对应管理,发挥数字档案与档案原件相互补充、有效管理的优势。南京市房产档案馆已存有房产档案超百万卷,有两个库房且不在同一个地方,近几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房产档案的利用率不断增加,如何提高档案调阅的效率、更高效更便捷的找到档案是目前工作的一个重点。

南京市房产档案馆现有中央门和华侨路两个库房,中央门库房主要存放2004年以后分户立卷的档案,有100多万卷,华侨路库房主要存放2004年以前按幢立卷的档案和已拆除房屋的档案,也有几十万卷。存放档案的量之大,档案利用率之高,让库房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有效改善库房管理工作模式、提高效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工作人员经常为找一份档案跑两个库房,既费时又费力。如果建立三维虚拟档案库房管理系统,在电脑虚拟库房内点击打开任意档案架,即可动态显示档案。系统会自动进行检测,提供导航图标(即索引),显示此档案所在的具体位置,引导工作人员打开档案柜,方便快捷地找到相应的查询内容,提取档案。并导入电子档案数据,提供显示和打印的服务功能,做到对实物档案和电子档案和综合、全面利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三、房产档案数字化运用的新设想

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基础上,可以利用业务数据与档案数据之间的关联,依托GIS开发房产档案的多样化查询。

1.各项房屋基本信息的查询

工作人员在GIS电子地图上指到某一幢房屋,就可获取该幢房屋的面积、层次、结构、建筑年代等基本信息,也可查到该幢房屋的户数、产权人和共有情况等产权基本信息。反之,也可以根据产权人的姓名、房屋坐落和房产证号等查询到对应的电子地图上某房屋的具体位置和周围配套设施等。

商品房还可以根据预售许可证号或商品房备案合同编号,查询楼盘的所在位置、预销售信息等。此外,还可以将房屋的限制状况,如法院查封、行政限制、拆迁冻结等信息进行绑定。工作人员只要进入电子地图管理系统,就可以获取该房屋的所有信息,提高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效率。

2.强化电子地图上的数据统计功能

在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都在广泛运用GIS这一新兴技术。房产档案管理也可以通过对各类房屋数据的整合,强化房屋基本状况信息的统计功能。如在电子地图上划定相应范围,可提供该范围内所有房屋的基本数据和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打印输出。利用这些功能对一个物业小区范围内的房屋情况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对房屋的冻结查封限制、物业管理、拆迁管理等内容进行查询统计。通过GIS与房产档案信息数据的结合,实现查询和统计的一体化便捷操作。

关于铁路装备现代化思考 篇4

1 浅析我国铁路货车发展的历史

对于我国来说,铁路工程使用的时间比较短,与其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比较落后,但是自从建国以来,我国的铁路事业就进入到快速发展中。纵观其变化进步的历程,可以发现我国的铁路货车主要经历了3 次较大的改革换代。

首先是第一个发展阶段,其时间段是1949 年—1956 年。在这一时期我国的铁路装备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对国外的产品和技术进行购买和引进。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处于刚刚成立,经济、科学技术等发展还不成熟,因此为了满足当时人们对铁路交通的基本需求,进行了仿制国外铁路装备技术等来发展本国的铁路交通运输。但是这一阶段并没有持续太久,我国就进入到了铁路货车自助研发的阶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技术成果。例如我国第一辆自主设计的棚车,货车的载重与之前相比增加了20t。

其次就是第二个发展阶段,其时间短是1957 年—2003年。在这将近50 年的努力下,我国的铁路货车全面进入到了技术自助研发的阶段,之前的依赖国外铁路技术的时代已经过去。通过我国铁路技术研究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于80 年代末,载重达到60t的C62A型的敞车研制成功,这是我国铁路货车历史上的第二次飞跃。

最后就是2003 年至今,在这一时期我国的铁路装备技术进入到了全面发展的阶段,高科技人才的加入为我国铁路装备技术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C70、C80 系列的铁路货车全部研发成功,货车的车载能力极大地提高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交通运输的保障。

2 我国铁路装备技术发展分析

2. 1 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铁路装备技术进行自主研发的步伐,进一步提高了我国铁路交通运输的水平,使我国的铁路装备技术进入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与之前相比较,我国货车的载重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例如当下我国大秦铁路线使用的运煤火车就是C80 系列。这一系列的货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铝合金材质的,另一种是不锈钢材质的,这一系列的货车的载重高达80t,使我国大秦铁路线的运煤能力达到了2 万t,这标志着我国的铁路货车技术进入到了国际水平。其次我国铁路货车装备在实现载重能力提高的同时,其速度也提高了,实现了提速增重的双重增加。通过我国铁路技术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进行自主研发,铁路货车的载重从20t到今天的70t,速度更是达到了120km / h。我国的铁路货车的载重和速度都提高的同时,其运输的安全性能也随之提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我国铁路运输的安全,这是我国铁路历史上的一个飞跃。

2. 2 我国铁路装备发展与国外存在的差异

对于我国来说,铁路装备技术的自主研发时间较短,因此与国外相比较,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我国铁路货车装备技术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通过对国外的铁路装备现代化分析发现,其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因此我国在进行技术研发的过程中,可以汲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结合自身的建设特点,来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铁路装备技术。

首先我国的铁路装备技术标准的制定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通过对国外的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标准进行研究发现,我国部分评定指标等还比较落后,同时在进行铁路货车试验的过程中,一部分的试验技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我国铁路装备技术进步。对于当下我国的铁路装备技术来说,其关键部位的零件质量还有待改善,因为这些零部件的质量水平将会直接影响货车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因此应当加大对其的研究力度。而这些零部件主要包括了车轴、车钩、交叉杆等等。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发现,我国的铁路装备技术在某些层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应当加大对其的投资和研究力度,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的经验,力求实现我国铁路装备技术的第四次飞跃。

3 我国铁路装备现代化实现途径的思考

随着这些年科学技术的进步,全民实现铁路装备现代化建设是我国铁路事业未来发展的趋势,铁路技术的研究人员应当抓住这个发展的良好契机,提高我国铁路建设事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实力。那么接下来,本文将对我国实现铁路装备技术的现代化手段和途径进行一定的分析研究,以供今后参考使用。

3. 1 确定铁路装备技术的研究目标

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到了全面发展的阶段,这时就需要各方面技术的支持,尤其是铁路交通运输,因为它的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货物、产品、先进设备等的运输能力,而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当下经济发展对其的基本要求,我国制定了铁路跨越式的发展总部署,一方面提高铁路货车的运行速度,一方面增加铁路货车的承载能力。这是我国铁路货车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同时也是我国铁路装备技术的研究方向,因此铁路建设部门应当加大对各种装备技术的研究力度,提高我国装备现代化的程度,同时不断的改进货车试验的标准,力求与国际水平接轨。

3. 2 加大对铁路装备技术的研究力度

科学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力,而对于铁路装备技术的研究来说,科学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提高建设的技术水平,才能够保证铁路货车等装备质量安全。因此在对铁路装备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对国际的设计标准进行一定的分析研究,进而不断地规范我国的铁路装备设计流程。

3. 3 加大我国自主研发技术的发展速度

对于我国来说,铁路装备自主研发技术与国际技术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些年我国技术的进步是相当快的,这也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外在体现。而为了全面提高铁路货车的运行性能,应当加大对车辆设计技术、试验安全评定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力度,只有在符合相关使用标准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实际的应用。

4 结论

综上所述,实现我国铁路装备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同时也是当下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一种趋势,但是对于我国来说,现代化程度还不高,各方面的技术研究还有待完善,因此我国应当加大对其的研究力度,为全面提高我国铁路装备技术的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璐.大枣铁路机车车辆装备供应链集成服务体系[J].中国铁路,2012(09).

[2]孟坚.提高神华铁路运输能力的对策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4(07).

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思考 篇5

关于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思考

一、管理者的现代化意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

校长作为基层学校的管理者,其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而是否具有较高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影响并制约着学校的整体发展。

邓小平于1983年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方针。遵照这一方针,面对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感到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正面临着现代化教育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在这种冲击与挑战面前,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学校发展的领头人??一校之长首先必须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意识。

据了解,上海某中学已在教学大纲规定之外增开五门现代职业“必修课”。该校从初中预备班起即开设双外语选修课,从初一到初三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等。这说明,该校校长拥有敢为人先、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前瞻意识和过人胆识,才能打破常规,开辟适合学校发展的办学之路。

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校长所具有的现代化意识,为学校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要把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还需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只有依靠这些教育现代化主体的生力军,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才能在基层学校得以实现。

1.现代化教育需要一批思想过硬、师德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我们的教育事业是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伟大的事业。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今天,对教师的政治素质、师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坚定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要发扬爱岗敬业与奉献精神,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坚持正确的育人方针,开拓性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2.现代化教育需要一支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

如何把学校的办学思想及现代化教育意识转化为教师的行为,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修养、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已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学校要不断为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等机会,为教师提供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的机会,使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技能技巧不断更新、提高,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教育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教育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要求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现代化,而且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也要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在传统的教育手段基础上发展起来。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制约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也影响和制约教育现代化的内容与方法。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与传统的教育手段有很大的不同,但又有其承袭关系,现代化教育手段、媒体的运用,将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投影、幻灯、录音、电视、计算机等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使教育手段更加丰富多彩,用图、文、声、像等多样化的方法传递的教育信息作用于人的各个感受器官,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果。

四、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吉林省教育厅[]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在中小学教师中开展全员信息培训,是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的标志之一。”并规定到信息技术未通过初级培训的教师不能聘任为教师。可见教师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又一重要任务。所以,加强教师全员培训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当务之急,必须抓实、抓紧、抓好。

推动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思考 篇6

推进教育现代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围绕创建教育品牌,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创建一流现代化学校,我觉得,主要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超前的办学理念是推动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前提

推动学校教育现代化,首先是学校具有超前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的转变和创新,意味着人们将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认识学校教育,以新的范畴重新把握和构建教育体系,以新的方式重新组织和拓展教育活动,办学理念是办学实践的内在动力,学校教育的改革和进步必须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没有理念指引的教育实践,是一种“盲”;缺乏实践的“教育理念”,则是一种“空”。若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就必然会附属于某种现实的力量,就会出现“教育伴着文件转,教育随着会议走,教育跟着形势跑,教育依着领导变”的状况。超前的办学理念应该体现如下特征:时代性和超前性、可持续性和发展性、同一性和多样性。

一所学校,一定时期内的办学目标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去实现办学目标?学校教育工作者只有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才能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理清办学思路。理性思考是形成办学理念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理性思考,才能形成某些规律性的认识,才能形成办学理念来指导办学实践。

二、优化管理制度是推动学校教育现代化的保证

管理离不开制度。科学确定管理目标、科学组织管理活动,都要通过制度来保证具体措施的有效实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抓制度管理首先要抓规范,有了规范才能抓引导、抓养成、抓典型、抓监督。

制度管理关键在人。对制度的强化和优化,不能见物不见人,而是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学校教育现代化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驾护航。学校管理制度的完善与优化必须结合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1.管理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一所管理规范的学校,首先要有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订立要结合本校的具体实际,要具有可操作性,要坚持宜粗不宜过细的原则。如,对教师批改学生作文规定“教师对学生的错别字漏改的,要扣分”,这样的条款难以落实,也没有必要。

2.制度要具有全员性。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目的是让所有的人遵循,所有的人基本信服,所有的人支持,并按照制度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实践,可以检验制度的认可度如何,科学性如何。

3.制度及时优化要具有时效性。宪法总要在运用一段时间后进行修改,学校制度的优化也是如此,要根据国情、市情、校情等情况,每隔一段时间要进行修改,以适应学校的新情况,为更好地落实管理措施服务,但不宜经常修改。

4.制度要具有激励性。制度的制定和修改过程中要尽量优化,制度的优化也要符合“跳一跳能摘桃”的尝试,这样,制度才会对人有激励性。制定制度时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会失去激励性,而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导向功能。

三、学校文化是推动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因素

学校文化是指在一所学校内,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主体创造并达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一所学校校园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学校文化正成为推动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动力。“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这一观点,已得到全社会广泛的认同,而学校文化构建也日益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人文要素的总和,是学校高尚的价值取向,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和生命所在,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对学校文化的建设,能够使其办学思想、教育观念、管理形式、人文环境等彰显出更深刻的属性,能逐步表现出办学者对学校本质的认识,进而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理论文化的建设。学校理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形象定位与传播的基点,它对内激励师生为学校的办学目标而奋斗,对外展示学校的价值追求。

2.教师文化的建设。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没有教师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新,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造一支用学校文化武装的师德高尚、专业精的师资队伍,永远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3.学生文化的建设。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学生文化,既有利于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又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特色办学是推动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前进动力

特色是品牌,是竞争力,也是推动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前进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办学校办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这种精神和文化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创新之源;是学校长期办学经验的积淀,办学优势的弘扬和办学个性的彰显。在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千校一面”成为办学的大忌,特色越来越成为中小学“立校之本”。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实行个性化、特色化办学。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弱我强,打造出“与众不同”的特色和品牌,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多元化。

作为校长,迫切需要去做的,是如何从师生的需求出发,找准学校发展的切入点,办出自己的特色,把学校办成师生向往的乐园,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校长引领。首先校长要对学校进行宏观上的调查研究。校长要用心观察自己的学校,把学校现状调查清楚,对学校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研究学校现存的优势、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潜在的发展可能性。还要分析当代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向学校提出了哪些挑战,又为学校提供了什么资源,产生了什么新的需求和问题。既要看清学校的内部问题,又要把它放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去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充分挖掘学校发展过程中可能形成的特色,能让学生有特长,教师有个性,学校有特色。其次,校长要研究校本教研制度。让全校教师都行动起来,共同学习新课程,实践新课程,促使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校长要研究校本课程,把握课程改革的趋势。

2.制度保障。学校特色的打造工作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为保障。应明确特色项目的培训时间、培训地点、辅导教师、培训目标、过程管理、总结反馈以及学校在特色办学上的经费支持等各项内容。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才能确保学校的特色打造工作规范有序、稳定健康地发展。

3.教师主导。特色办学任务最终落实在教师的身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学校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有主人翁意识,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其次,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个人业务能力强;最后,教师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勇于探索和实践,有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育现代化的追问与思考 篇7

教育现代化要求跳出教育看教育

有乡村校长说, 农村学校条件差, 离教育现代化比较远。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学校硬件不好, 教育现代化是否就无所作为?

作为校长, 要站在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校和教育。这是当校长还是做教育的分水岭:当校长, 只要把学校管理好, 管理好教师和学生, 完成上级安排的教学任务就可以了;做教育, 教育是一项长久的事业, 只把目光放在当下是不行的, 需要我们负起民族发展的重任, 要把教育目标指向未来。

人类社会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交通有了高铁、飞机、轮船, 通信有了电话、电视、网络, 一部小小的手机, 随时都可以上网浏览信息, 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有网购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当我们的生活、当我们身边的世界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时, 我们的教育教学又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为什么没有明显变化?问题出在哪里?这就需要校长跳出教育看教育。所以, 教育现代化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教育现代化要关注文化背景。现代中国的建筑文化是在丰富还是在流失?是在发展还是在没落?我们的城市建设一直在不断拆除中, 包括那些拆掉的民房, 这样30年、50年之后, 中国和美国还有区别吗?中国人还有自己的故乡吗?我们还有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节日?我国的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 几乎所有的节日只剩下了和吃有关的事情, 除此之外就是商业活动, 离教育文化越来越远, 甚至连基本的民族文化仪式也没有了。号称有几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国却没有一个像样的民族节日, 我们怎样面对祖先?这样的问题由谁来解决?靠政府?靠商家?学校教育该不该做或关注这样的事?教育现代化是不是把过去的一切都要抛弃?这是一个文化责任问题。

要关注新农村建设。当前, 农村人口城镇化已成了一个趋势, 这种趋势会带来怎样的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只是其一, 还会有哪些问题?我们要提前做好布局。几乎没有或很少有新农村建设是靠教育引领的。不是建了一所好学校, 这所学校又吸引了很多人, 形成了学区房, 这个农村社区就发展起来了。很多新城镇甚至都没有学校的位置, 更不用说图书馆之类的建筑, 充其量焊几个锻炼身体的铁架子, 仅此而已。面对新农村建设之中的某些问题, 学校该干些什么?能干些什么?校长是否应该多思考一些?有没有我们可以做的?我们能做哪些?

要关注科技进步。现在很多地方出现的电子书包, 不过是将黑板上的、课本中的东西搬到了平板电脑上, 对教育并没有实质性的促进。究竟如何来整合技术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社会需求, 考虑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而我们的教育却没有变化, 我们的管理体制、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几乎还停留在农耕时代, 最多处在工业时代。今天我们的教育怎样引领社会?这是必须直面的问题。

教育现代化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教育现代化要防止进入一些误区, 尤其要防止教育现代化走向教育设备现代化。

去行政化问题。教育现代化必须解决教育体制问题。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的理想分工是什么?民办学校不是公办学校的补充, 它们不应是同质教育, 而应是异质教育。民办教育应是满足社会高端需求的一种教育, 现实好像恰恰相反, 民办学校成了公办学校办学不足的一种补充。更重要的是学校管理行政化的问题。最近在媒体上看到某经济发达地区推进教育发展的经验是, 由分管的副区长直接兼任教育局长。这是教育现代化, 还是对教育现代化的嘲笑?

去功利化问题。我们的校长到底是为教育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良知负责, 还是对上级负责?公办学校的校长如果不对上级负责, 就会有生存问题, 有生存问题就谈不上发展。如何处理好在现有管理体制下按照教育规律办学的问题?我的观点是, 对下负责是对上最好的负责。如果校长的管理思想、办学方针、工作重心都放在教师学生的发展上, 相信领导能看得到。功利化使中国教育被家庭教育绑架了, 中国家庭教育矮化到职业教育, 整个教育都矮化到了就业层面。所以评价也没有突破功利化的目标, 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去企业化问题。当前, 学校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缺少独创的东西, 我们的教育管理跟在企业管理的后面慢慢爬行。一开始是权威管理、经验管理, 后来是人本管理, 最近几年又学习美国的精细化管理。这样的学习是对的, 也很有必要, 但如果我们只是一味模仿不能创新的话, 我们的教育能否实现现代化?因为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就有一个现代化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走出企业的阴影, 去创建属于我们的新的管理模式。

去“美国化”问题。我们可以学习世界的东西, 但必须立足于本土实际。有人说, 教育现代化就是抛弃, 今天中国的教育简直得了嗜新症, 动不动就拿一些新的概念和理论, 一味从西方拿来实际就是不愿继承, 就是不愿面对我们自身的教育规律和本质。

什么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途径

教育现代化既不能是一种口号, 也不能是一种运动。我们应该有序地探索其基本途径。前几年提出了教育家办学的问题, 结果全国出现了大量培养教育家的工程, 教育家是培养出来的吗?教育家是自己成长起来的。教育家办学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家办学是让懂教育的人办学校, 不是培养教育家。我希望教育现代化不要最终走到“培养教育家”的道路上去。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体系, 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在做学校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兼顾另两个系统, 整合资源甚至进行补充。当前, 中国家庭教育存在严重问题。对此, 我们可以抱怨, 但当这一系统出现问题时, 我们应该帮助修复这个系统, 而不是一味抱怨。对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我们能做些什么?如何修复完善整个教育系统?对学校内部而言, 无论教育还是教学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教学和教育不能分开, 德育和智育不能分开, 体育和美育不能分开, 这都是系统化的问题。

我们的学校管理、教学评价, 包括我们的德育活动, 还包括我们的一些课程, 有没有标准?没有标准如何评价?没有标准如何实施?如何使教育不迷失方向?都需要我们强化标准意识。

教育者必须有理想, 要具有浪漫主义情怀。校长和教师绝对不能成为现实主义者。有的校长说在本地搞改革创新, 领导不理解, 同事、家长、学生都不理解, 那该怎么办?其实, 《道德经》上说过:“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 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什么是创新?一开始时肯定有很多人不理解、看不明白。如果你所做的事被所有人认可, 那就不用做了, 也不是创新了。所以有时我们必须坚守自己, 有自信、有定力。

什么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策略

教育现代化要求各司其职, 即各个层面的人要把各自的事情做好。

国家要关注体制改革。办学体制不是公办和民办的问题, 而是确定由谁来办学的问题。是让一些官员来办学, 还是让那些有教育思想、教育情怀的教育家办学?这是国家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 那根本就谈不上教育现代化。

省市层面应该关注机制改革, 就是评价机制的改革问题。现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 到了下面的县市仍然拿升学率来评价学校, 学校只能是“戴着镣铐跳舞”。这样就会影响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尽管一些有良知的校长仍然在继续探索。评价机制如何变化, 关键在省市地方政府。

县区层面要关注基础建设问题。县市基础建设要解决硬件问题, 尤其是要解决人员投入问题。不少县级以下的农村学校, 教师老龄化比较严重, 教师缺编比较严重。这个问题解决不了, 学校的生存都是问题, 更不用说发展了。

学校层面重视理念建设。校长教师要解放教育思想, 形成现代教育思想。其实, 只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硬件差点也没有问题。

检察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 篇8

检察文化作为我国先进司法文化之一, 是以检察权以基点、以检察制度为载体、以法律监督为手段、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以培育现代检察理念为宗旨、以培育高素质人才为基础、以创新机关管理体制为形式, 在履行检察职能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

现代检察文化要体现时代性, 突出地域性, 富于创新性

要深入地认识到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检察制度是一个文化整合的过程, 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影响, 还要学习和研究西方先进检察制度的文化内涵, 使之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 最终完成对传统检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要认识到检察文化的现实性和地域性, 检察文化建设要体现时代性, 把检察文化的内涵与时代精神的精华融合起来, 在建设过程中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拘一格地创新发展检察文化, 去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同时检察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没有固定的模式, 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检察文化建设的过程, 是全体检察官形成共享价值观并内化为行为实践的过程, 也是检察院文化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过程, 要在检察实践中积极探索、持之以恒地不断建设和创新, 与时俱进,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适应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客观需要。

检察文化现代化战略愿景的宏观架构

一是检察制度的现代化。在坚持党的领导和人大的监督下, 克服检察文化建设泛行政化、过度地方化的倾向, 防止把检察文化建设成纯粹的机关文化或者组织文化。

二是检察法律规范的现代化。以《宪法》、《检察院组织法》、《检察官法》、检察解释等为基础, 检察机关与立法机关精诚同心, 制定出一个门类齐全、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后照应、相互联贯、和谐一致的严密检察法律规范体系。

三是检察组织机构的现代化。实现检察机关内部组织机构的精细化、专门化, 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制度化, 履行检察职能的有效化。

四是检察官的现代化。坚持通过公务员考试和司法考试为统一进口, 注重教育培训, 实现检察官的职业化、专业化和高素质化。

五是检察法律观的现代化。抵制西方单向的“个人本位”的法律观, 肃清传统单向的“国家本位”的法律观, 树立双向的“国、民本位”的法律观, 依法平等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

六是检察价值观的现代化。树立公正优先, 兼顾效率的价值观, 在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二者之间寻求平衡, 坚持“无罪推定”的原则, 确立证据是认定事实唯一手段的观念。强化法律监督, 保障基本人权, 实现控权与维权的有机统一。

文化建院、文化育检是检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基本路径

检察文化创建要借鉴路径依赖理论, 创建主体要了解检察文化的过去从何而来, 知道检察文化面临的现实制约、传统影响以及文化惯性, 洞察其未来的现代化发展方向, 从而遵循检察文化现代化的固有规律顺序而循序渐进。

一是现代检察理念的培育。现代检察理念是检察文化的灵魂, 检察机关要精心提炼出最适合检察院发展, 最体现司法理念, 最有特色的检察院精神, 加以确立和塑造, 同时要在全院范围内广泛宣传倡导, 形成共识, 贯彻落实。

二是检察官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高尚的检察职业道德, 是公正执法的必要条件。坚持从源头抓起, 从细微处防起, 加强对干警8小时内外的遵纪守法教育、廉洁自律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用行之有效的政治教育活动, 教育干警, 常修检察道德之身, 常正执法公正之心, 常诚为民服务之意。

三是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在培育检察官整体价值观的同时, 必须健全、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以规章的形式将发展目标、集体道德、行为及其对物质文化的要求 (也包括检察文化事业的制度化) 加以定型化、具体化, 并以一定的强制和道德控制保证其实施, 规范成习惯, 习惯成文化。

四是强化业务建设。必须牢固树立以业务工作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检察文化服从和服务检察业务。强化目标管理机制, 完善业务流程、办案质量考评体系, 进一步完善主诉、主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 实行安全文明办案责任制。同时, 要坚持文明执法, 依法办案, 实现检察工作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经济效果和文化效果的四个统一。

关于编辑工作现代化的思考 篇9

1 编辑工作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1.1 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我国, 编辑工作很早之前便已存在, 在商朝时期便已经有了利用文字来记录的典著。随着社会的发展, 编辑工作也在不断地延伸与拓展。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前进的环境下, 编辑工作也需要顺应时代的步伐, 走上现代化道路, 更好地实现其价值。例如, 如何增加刊物的信息容量、如何加快出版频率、如何增强出版物的美感以吸引更多读者, 等等, 都需依靠编辑工作的现代化来达成。因此, 编辑工作现代化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1.2 是一个优化的整体结构

编辑工作, 其自身便是一个系统, 它是一个需要通过人类创造性的思维劳动而进行精神产品生产的系统结构。所谓编辑工作现代化, 主要指的是组成这一系统的多种基本要素的不断优化的现象以及优化过程的总和。可将这一系统分为两大组成部分:内系统与外系统。内系统主要是由编辑人员、稿件以及编辑手段组成, 内系统是其系统的核心以及物质基础;外系统主要是由方针政策、管理制度以及领导体制组合而成, 它是其系统的外部条件以及组织保证。内系统与外系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真正实现编辑工作的现代化, 就需使得编辑工作系统处于一个优化的状态之下, 使各个要素协调有效地发挥出最大功效, 让编辑工作能够适应时代的特点和需求, 以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1.3 是社会竞争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的来讲, 要全面实现编辑工作的现代化, 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实现方式上来讲, 不但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同时也需要物质的积累以及资金的保障, 因而它是一个无止境的、有序的、不断提高的动态发展过程。我国的编辑事业与我国的学术文化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 也正是因为有了编辑活动, 才能够使得学术文化得以保存。现代化的编辑理念讲究的是创新、要做到与时俱进, 它鼓励编辑工作者具有开阔的思路与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当前,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下, 竞争日趋激烈, 要想不在竞争中被淘汰就需要融入竞争当中, 走现代化发展道路, 不断改革创新。由此可见, 编辑工作现代化也是社会竞争发展的必然选择。

2 编辑工作现代化实现途径的分析

2.1 编辑理念的现代化分析

从编辑主体的角度来看, 编辑理念主要指的是编辑理论、编辑程序、编辑技术、编辑管理、编辑经营等一系列同编辑工作息息相关的多项因素所形成的综合理念。要实现编辑工作的现代化, 不但要强调质量、关注读者、注重效益, 更应该具有改革创新意识, 在选题方面要具有超前意识、价值意识、竞争意识以及经营意识等。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编辑, 必须做到与时俱进, 其思想观念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总而言之, 作为一名优秀的编辑, 必须更新编辑理念, 摒弃那些不适应现代化需求以及出版物发展的理念, 以树立新型的编辑理念, 真正实现编辑理念的现代化。

2.2 编辑手段的现代化分析

编辑手段的现代化, 它是编辑工作现代化的标志与前提。现如今,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编辑工作当中的广泛应用, 编辑手段也产生了较大的改变, 它帮助编辑人员逐渐从事务性劳动中解放出来, 为其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转向创造性劳动提供了条件。首先, 编辑能够有效地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文献检索, 能够在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当中查询检索有效信息并且掌握学术动态以及学科发展趋势。这种自动化的检索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 这为编辑搜集信息提供了便利, 使其组稿、编稿有了更加充分的选择余地, 对提高书稿的学术质量具有积极作用。除此之外, 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编辑与手写相比, 修改更加直观方便, 这对激发编辑的工作热情, 提高工作效率也有着积极作用。

2.3 编辑管理的现代化分析

编辑管理的现代化, 它是编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此, 做好编辑管理工作, 促进其现代化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编辑管理的现代化进行分析。

2.3.1 编辑管理组织的现代化分析

编辑管理组织的现代化主要指的是办公的电脑化与自动化。当前, 现代化的编辑工作与传统的编辑工作相比, 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工作方式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传统的笔录书稿形式相比, 现在更多的是以电子书稿的形式呈现, 作者将电子文稿发送给编辑, 然后编辑能够在计算机上对书稿进行处理, 可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编辑还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与作者进行交流沟通, 方便快捷。

2.3.2 编辑管理制度的现代化分析

科学的管理都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 许多出版社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首先在财务管理方面, 需要具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要严格核算;其次在用人制度以及分配制度方面也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在这样的管理制度之下, 才能够充分调动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以提高其创造性与责任感, 进而为出版物的质量与出版效率提供保障。

2.3.3 民主管理的科学化分析

毋庸置疑, 民主的发展与法制的完善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要做到民主管理, 首先, 管理人员要做到公平公正, 要做到平等待人、不谋私利;其次, 应该让群众参与监督管理工作, 要听取群众的意见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再次, 还需树立团队合作精神, 提倡团队合作, 发挥出团队的作用。总而言之, 作为一名管理者, 必须做到以身作则, 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甚至具备超前意识, 要做到广纳贤才、群策群力, 以更好地实现编辑工作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兰桂杰.论期刊编辑工作的现代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1 (3) :94-96.

[2]周憬.谈现代编辑人员的若干素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04) :119-121.

[3]黄海珠, 熊伟.现代化图书编辑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新闻传播, 2014 (6) :247-249.

关于物理教育现代化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物理,教育,现代化,实践教学

一、物理教育现代化的定义

现代化物理教育是推进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形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 现代化物理教育的内部特征包括教育的民主性和创新性. 教育的创新性为现代化的物理教育提供了动力活力. 现代化的物理教育主要包括三个外部特征, 首先包括现代化的物理教育管理体制. 其次包括现代化的物理教学媒体的应用. 最后包括现代化的教师教育观念, 教育理论、教育模式和课程内容. 物理教育现代化应根据其特征, 按照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 自上而下地多层次、多模式、多阶段地对物理教育进行持续性的创新改革.

二、物理教育的管理或体制现代化是物理教育现代化的保证

物理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是既相联系, 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 物理教育的现代化需要素质教育调动学生的全面学习自主性, 但应试教育占教育界的主题思想阻碍现代化教育的发展. 物理教育的管理或体制现代化是物理教育现代化的保证, 现代化教育不仅仅需要自主性, 更需要从教育体制, 管理和评价等问题入手, 为克服传统应试教育的缺陷, 必须降低传统教育对物理教育的影响, 要依靠体制和管理上持续改革创新.现代化的物理教育不仅需要解决好物理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关系问题, 还要与整个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相适应, 所以现代化的物理教育需要长期的实践, 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三、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是物理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物理教师是物理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者和关键, 现代化的物理教师教育观念要勇于创新、应勇于开拓进取以及具备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 充分了解现代化教学的发展历程, 培养现代化的知识结构和现代化教育观念.

培养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应该在师范类院校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只有实现课程体系, 教育思想和管理体制的现代化才能够提高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四、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媒体的实践是实现物理教育现代化的最佳途径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 人类学习方式的不断改变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据教育史记载, 人类曾经历过两次学习方式的变革包括文字印刷术的出现[2]. 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学习能力不受空间限制, 大大的提高了人类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或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印刷术的流行则为知识的大面积普及奠定了基础, 印刷术的普及大大的提高了人类的获取, 分析, 处理信息的能力, 所以印刷术是第二次学习方式转变的标志. 但在工业社会, 拥有上述人类学习本领是远远不够的, 工业社会意味着信息快速发展, 竞争激烈, 变化急剧, 这需要人才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优势. 信息社会对人们的智能水平要求非常高, 如果处理问题不当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一个产业一个星期内, 甚至一个小时之内就会破产仅仅归咎于受经营者判断力的失误. 计算机的普及和使用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 计算机使人的脑力得到延伸. 当计算机用于生产过程, 则大大提高了人们驾驭生产的能力, 从而弥补了人们某些脑力方面的局限. 教学实践中运用计算机的信息技术媒体, 有可能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这些方式能够使物理教育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并且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 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所以计算机是促成师生熟悉知识经济的主要学习和劳动工具, 对教学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 所以所有学校都应该大力投入在计算机方面的硬件设施, 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媒体的理论和实践, 应该关注基于计算机的信息技术教学媒体, 使计算机教学的广泛运用不断促进物理教育的现代化.

五、创新是物理教育现代化的生命力

物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全人类的发展, 同时社会的进步与全人类的发展也推动了物理教育的现代化. 基于物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现代教育应该具备创新性的教育理念.

目前的物理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是与知识经济的要求不适应的, 在物理教育课程、教材和教法等具体领域还没与体现出物理教育创新. 我们应该审视先行的物理教育, 通过物理教育内容和物理教育方法的现代化, 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素和学习的创新能力, 不断追求突破应试教育对物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瓶颈. 同时善于总结归纳国内外物理教学的新成果, 摸索出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物理教学模式.

物理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需要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双重保障才能更好的促进物理教育的现代化, 所以当代教育应该加大对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 增加多媒体教学, 同时重视培养教师的物理教育现代化观念, 不断减少应试教育对当代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 使现代化教学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高校实验室管理现代化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理 现代化 开放式管理 网络化管理

我国传统的高校实验室管理基本上是按某一门课程来设置实验室,在实验室实行的是封闭式管理体制,即以教研室管理为主;教研室自行安排实验教学。这是典型的50年代的苏联模式。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学科渗透、科研提升,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如:实验室小、散,综合性不强;实验室相互独立,资源不能互补等。本文重点探讨笔者对高校实验室管理现代化的一些浅见。

一、正确协调实验教学管理与实验室工作管理

一般来说,实验室管理应该包括实验室工作管理、实验教学管理两部分。实验教学管理应该始终是实验室管理的中心任务。实验教学管理包括实验课教学大纲和教材、能力培养的目标、实验课程的确定、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等内容。而实验室的工作管理主要是组织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有关的管理规章制度、仪器设备和器材的管理以及实验室经费投资协调等,即通过人、财、物的管理,保证教学科研实验的顺利进行,以发挥其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这两个方面存在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实验室工作管理是实现实验教学管理的保障,而实验教学管理的相关规定又制约着实验室工作管理。脱离实验教学而单纯去管仪器设备和器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实验室建设成为教学、科研基地。实验室管理部门必须时刻把握实验教学质量的状况,与实验技术人员及教师、学生一起研究探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并通过管理实验教学,来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技术、管理水平。这要求相关管理人员深入实验教学现场中去调查研究相关情况,诸如实验室利用情况、对学生开放的情况、开设实验的课程、实验项目、每个实验的时数、人数、批次、进度安排、实验要求条件、实验教学效果、各种设备材料的使用、消耗、库存、报损、报废等情况。只有对这些基本情况了然于胸,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决策方案,改进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二、要利用现代手段评估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实验室评估能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进行宏观管理与指导提供手段。通过评估不仅能有力地推进高校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的健全与完善,而且会极大地促进实验室各项管理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高校实验室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客观要求拟定一套适用于该校教学实验室发展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将其综合运用到该校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客观评价活动中。

笔者认为,要促进高校实验室管理的现代化,可以参考ISO9000族标准,构建高校教学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ISO9000族标准蕴含着预防、监督和自我改进三大科学管理机制,既渗透了当代先进的科学管理思想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又借鉴了发达国家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融基本性和先进性于一体。它是针对组织的管理结构、人员、技术能力、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文件和内部监督机制等一系列体现组织保证产品及服务质量的管理措施的标准。它既渗透了当代先进的科学管理思想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又借鉴了发达国家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融基本性和先进性于一体。参考ISO9000族标准构建评估体系的指标框架论述如下:高等院校实验室实施ISO9000族质量标准体系并进行认证,主要步骤是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三、要把网络化管理手段引入到实验室管理工作中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实验室网络管理系统不应是原来传统管理方式的“电子版”或“网络版”,而应是新的、科学的管理思想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实现实验室管理的网络化,改革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给实验室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在实验室建设中显现出许多优势:①实行网络化管理,可使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下“难管”变得“容管”。如由于“学分制”的施行,导致学生选课、实验室数量和教师上课时间之间的矛盾,而实验室网络化管理中的选课系统的运行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②实行网络化管理,传统的学生被动安排实验课以及被动学习的情况将得到根本转变。同时,通过实验室管理网络,主管部门可随时掌握实验教学情况,及时了解相关问题。③实行网络化管理,便于对实验教学工作进行科学教学评价。网络化管理实验室,利于制定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内容上,既重视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的评价(从实验过程和试验报告来评价),又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自信心、兴趣等方面(从学生的选课和做实验的时间来评价)。④实行网络化管理,能够为学校的教师、学生与管理部门提供一个便捷的交流平台,通过访问实验室的计算机网络,可清楚各实验室的人员配备、仪器设备配置、实验及研究项目等情况。相关主管部门也可及时得到客观数据,有效避免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节省购置经费。

四、实验室要实现开放式教学与开放式管理

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学多采用灌输式,其实验课题的选择,仪器设备的准备等都由实验教师进行。实验前,实验教师一般要进行详细讲解甚至操作示范,实验时学生只需按规定的步骤机械地操作即可,具有一定的模仿性。实验内容还具有理论验证性和单一性的特征,使学生失去了想象空间和思维的空间,也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所谓开放式专业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和“教育”为出发点和归属点的、有指导的探索研究式自主学习的模式。该模式下学校及教师工作的重点是为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创造条件。开放式实验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选定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备,制定实验步骤,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实验数据。实验室开放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创新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实验室开放教学同时需要配套的开放式管理。高校实验室的现状是:实验室大部分是根据某一课程安排集中指导完成实验,实验室除对学生开实验课外,大多数时间设备闲置,不对学生开放。这种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教学改革及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的要求。实验室采用开放式管理,就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实验环境,给学生一个预习、动手、再练习和选做其它实验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认识了解和掌握各种先进仪器设备的可能。只有这样做,才能既完成对社会所需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又能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使用效力,提高自身素质。

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不但要引入现代化的技术,如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而且需要吸收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如合理协调实验教学管理和实验室工作管理、进行开放式的管理、将ISO9000标准族引入到高校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 栾以玲.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探讨[J].管理观察,2009(27).

[2] 阎萍,刘克敏等.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探讨[J].卫生执业教育,2009(21).

作者简介:

龙可(1978.11.30~)籍贯:湖南省宁乡县,单位:株洲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助理讲师,研究方向:高校管理。

(作者单位:株洲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 篇12

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高等教育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涵, 其不仅是教育软硬件的现代化, 同时也是满足现代生产与科技需要、达到现代社会发展先进水平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质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观念现代化。即从思想观念上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 摒弃性别歧视、阶级歧视, 强调在高等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化教育理念; (2) 教育内容现代化, 高等教育必须走在各学科的最前沿, 及时对课程体系进行更新, 使学科发展与教学内容能够与现代化建设同步发展; (3) 教育装备现代化, 随着国家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 高等教育的物质装备与技术手段也获得了较多进步, 逐步实现了教育装备的现代化; (4) 教育队伍现代化, 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仍然是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 教师队伍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因此必须注重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建设; (5) 教育管理现代化, 高等教育管理是保证师生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基础, 现代化的教育管理工作能够实现人力资源、教学资源以及科研资源等要素的最佳配置。

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构成要素

高等教育现代化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抽象概念, 而是能够反映高等教育某一状态或过程的要素的概念集群。其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构成要素:

(1)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使国家30%以上的适龄青年能够接受到高等教育; (2) 高等教育的高质量, 高等教育高质量具体体现在杰出人才培养以及知识创新这两个方面, 在达成高等教育普及化目标的同时还应重视其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3) 高等教育的善治结构。高等教育的实施组织——大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 这一系统具有内外部关系复杂、活动与目标多样性的特征, 因此必须构建完善、高效的善治结构从而为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结构与制度保证; (4)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教学知识必须能够反映国际学科知识的最新状态与最高水平; (5) 高等教育的信息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 高等教育优质资源能够借助互联网技术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这对高等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观念都带来了巨大冲击, 高等教育想要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必须加快其信息化进程; (6) 高等教育的学习化社会, 学习化社会与学历教育社会的不同在于前者将学习转变成了一种常态生活方式, 在这种理想条件下, 人们能够进行更加开放、多样、公平的社会学习。

三、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途径

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与创新人才的关键阶段, 而高等教育创新是实现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必须针对高等教育展开多方位的创新才能真正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

(一) 高等教育思想创新

高等教育思想创新的实质是摒弃传统的、落后的教育思想, 在其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教育思想体系的构建。高等教育的思想创新包括建立起能够帮助学生内化社会经验、内化个体经验的个性化教育模式;以学生为核心, 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个性化、多样化教育思想;具有国际化视野、提倡终生学习的教育规划思想。

(二) 高等教育目标创新

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教学展开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 因此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是必须合理进行教育目标的创新。现代化教育必须从培养通专结合、具有创新能力、人文精神、科学素养的通用型、创新性、国际型人才出发设立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教育目标。

(三) 高等教育内容创新

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加快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 具体体现在能够反映出学科的最新成果、市场经济对人才的综合需求以及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能力与品质需求等, 必须增加足够的实践性与活动性内容, 注重学生的个性化与创新性发展。

(四) 高等教育制度创新

高校必须尽快进行教育制度的创新, 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 建立起面向社会的、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制度, 使高校教育既能够符合社会需求同时又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

(五) 高等教育管理创新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一个全新、高效的教育管理模式, 能够较好地实现效能、整体、责任业绩等方面的统一, 并能够符合科学的发展与管理规律, 实现学校教学活动效益的最大化。

本文从分析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出发, 分析了高等教育的六大构成要素, 包括教育普及化、高质量、善治结构等,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认为必须通过对高等教育的多方位创新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真正实现。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必须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首先分析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并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构成要素以及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等教育,现代化,创新

参考文献

[1]眭依凡.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14 (10) :1-10.

上一篇:消极学习心理问题下一篇:优化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