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现代水利发展战略思考论文

2024-11-06

涪陵现代水利发展战略思考论文(精选7篇)

涪陵现代水利发展战略思考论文 篇1

一、历年建设成就回顾

建国以来,尤其是重庆直辖以来,我区水利电力事业在上级主管部门直接关心下,在全区水电系统广大职工奋力拼搏下,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狠抓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强化水电管理,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是水利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目前,全区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2776处,工程蓄引提水能力3.08亿立方米,供水量6.75亿立方米。建成水库143座,其中大中型水库5座,水库蓄水总量2.52亿立方米。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积46.14万亩,保证灌溉面积29.1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7.03万亩。

二是地方电力发展较快。已建成水、火电站68处,装机容量25.37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0亿千瓦时。其中骨干电站有石板水电厂(4台/11.5万千瓦)、龙桥电厂(3台/5.6万千瓦)、青烟洞水电厂(12台/1.996万千瓦)、土坎电厂(12台/1.875万千瓦),其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83%。地方电网逐步配套完善,建成110千伏等级变电站5处33.5万千伏安,形成了以110千伏线路为骨架,以35千伏、10千伏线路为主要配电网络的区域性地方电网。涪陵电网与周边区县小网连接并以110千伏线路与重庆大网联网运行,余缺电量与大网相互调剂。全区已实现农村初级电气化,乡、村、户通电率分别为100%、100%和99.72%,人均用电量939千瓦时/年,户均生活用电量684千瓦时/年。

三是水土保持取得长足进步。已完成25条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初步治理,累计治理面积748.7平方公里。涪陵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试点工作于3月顺利通过了水利部的验收,并被水利部、财务部联合命名为十个“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之一。

四是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逐步得到缓解。至20底,累计兴建农村人畜饮水工程3396处,场镇集中供水工程50处,解决了24.15万人、24.5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五是水电系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区拥有水利电力资产23亿元,其中电力资产21亿元,水利资产2亿元。水电局所属企事业单位69个,从业人员5000余人。年,全系统实现水利经济总收入6.28亿元,创利润366万元,上交税金5243万元。

二、当前面临的形势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投入不足,重建轻管,涪陵水利电力事业尚未形成良性运行机制,水利电力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还处于传统水利阶段。

一是水利化程度低,保障能力不强。全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38.6%,蓄水保水能力差,广大乡镇缺水严重,农业人均灌溉面积仅0.53亩,还有4.56万人饮水困难。全区起调控作用的中型水库仅有3座(含在建的天宝寺水利工程),尚有50座病险水库未得到整治,江河防洪标准低,抗灾能力弱,安全隐患突出。

二是水环境恶化,治理任务繁重。全区水土流失面积1986平方公里,按以前每年治理25平方公里计算,需要80年方能完成治理任务,而且预防监督力度不够,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现象呈加剧趋势。区境内的长、乌江段正处于三峡水库尾水端,随着三峡水库下闸蓄水发电后,涪陵水域污染将更加严重,沿江城镇饮水水质堪忧。

三是区内电源点基本开发完毕,用电形势日趋紧张。目前涪陵没有大的电源点可供建设,如不寻找和开发区外电源,到全区电力供需差将达到2.5亿千瓦时。

四是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利工程效益发挥。

(二)优势和机遇

涪陵建设现代水利主要优势有:一是有较雄厚的`水利电力基础设施,全区有已成水库143座,电力总装机容量达25.3万千瓦;二是有较强大的系统经济实力;三是系统内人才济济,职工队伍素质较高,有中级职称401人,高级职称134人;四是发展后劲较强,以堤防工程、龙潭水利工程、龙河流域梯级开发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水利电力工程正在建设或即将开工建设,我区水利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将进入一个高潮时期;五是涪陵水电事业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区四大班子的高度重视,赢得了重庆市水利局、国家水利部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具有较好的环境优势。

其主要机遇有:一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二是三峡移民迁建及对口扶贫机遇;三是国家继续实行扩大内需的机遇;四是中央加大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资金、政策支持力度的机遇。

三、现代水利发展思路

(一)基本思路

认真贯彻中央和重庆市的治水思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统揽全局,围绕全区“三化一强”目标,坚持治水兴涪不动摇,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力度,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强化管理,完善机制,提高效率,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有效保护,综合治理,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为涪陵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发展目标

涪陵现代水利发展的目标是:壮大水利电力资产,构筑四大保障体系,建设科学合理的现代水管理机制。到,现代水利发展要初见成效。

1.壮大水利电力资产。加快水利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强化水利电力企事业单位管理,不断提高行业自我发展能力和经济效益。20,全区水利电力资产要达到60亿元,在现有基础上翻一倍多。

2.构筑四大保障体系。一是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防洪抗旱保安保障体系。加强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建设,使全区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到年主城区达到50年一遇,沿江乡镇达到一遇的防洪标准,完成全区59座病险水库的整治销号任务,进一步完善抗旱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建立起水资源供给与保护的保障体系。形成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格局,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建立起区乡水保防治体系、水质监督检测体系,有效遏制水域污染,初步改善水环境状况。到2010年,全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68平方公里;达到有效灌面65万亩,保证灌面45万亩,水利化程度达到80%;基本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乡镇自来水覆盖率达100%,确保城区清洁优质用水。三是建立、完善电力供应保障体系。加强电源建设,完成农网城网改造,实现农村水电电气化,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的需求。四是建立、完善水利电力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保障体系。组建区水利电力资产经营机构,实行水利电力国有资产统一监督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建设科学合理的现代水管理机制。成立水务机构,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机制。

(三)主要措施

1.加强现代水利宣传,树立现代水利意识。水利宣传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灵活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现代水利的意义,定期向社会发布水资源公报、水质公报、水情公报,同时组织现代水利知识讲座,让公众积极参与现代水利建设。同时,要创新思想观念,强化五个意识。一是强化开放意识,把涪陵水利的发展与全区经济建设和各行各业的发展联系起来,从全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吸取经验,发现不足,更好地改进工作。二是强化市场意识。水利虽然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但同样存在进入市场、适应市场的问题,在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中,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三是强化经济意识。即坚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提高建设、管理等各项行为的投入产出比。四是强化环境意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创造一种水质良好、环境优美的自然氛围。五是强化法制意识。一方面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从严治政,规范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水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水。

2.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建设一批骨干工程。发展现代水利,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为此,要狠抓水利电力建设。一要集中技术力量,增加资金投入,赶抢时间,加大前期工作力度,搞好项目储备。二要上下衔接,各方协调,加强汇报,争资立项,力争多上项目。三要严格执行“三制”,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强化质量监督,确保建一项工程成一项工程,以一流的工作业绩赢得上级的肯定和倾斜扶持。四要建管并重,加强管理,确保最大限度发挥工程效益。

当前,要以水电系统为主体组建业主单位,建设十大骨干工程,并实现建设、管理、开发一体化。十大骨干工程指的是:天宝寺水利工程、滨江路堤工程、立交桥工程、龙潭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整治工程、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病害水库整治工程、水土保持及节水灌溉工程、火电扩建工程。

3.改革现有水资源体制,着力推进水务一体化进程。强化地方水法规建设,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水事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水事秩序。按照城乡水务统一管理的要求和政事、政企、政资分开的原则,改革水务管理模式,改革水务企、事业单位。龙潭水利工程上马后,要以坤源水利开发公司为主体,对城乡供、排水资产进行重组,成立区水务集团。

4.深化改革,注重效益,推进水利产业化进程。改革能出生产力,依靠改革提高效益,是涪陵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牢固树立“水土资源是商品,水利工程是企业”的观点,改革水费、电费、水利规费征收政策,建设科学合理的水利价格体系。在争取上级投入的同时,增强地方配套能力,鼓励社会多方面投资水利电力建设,逐步形成以国家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体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与国企改革,盘活水电存量,走以电养电,以水养水,水电互补的道路。坚持独立调度,开辟电力市场,巩固发展地方电网,抓紧电力股份公司上市工作,积极探索区域地方电力大集团的建立和营运。进一步落实水利工程分级管理责任制,明确工程养护、安全、防汛、水质保护职责,引导和帮助水管单位开展多种经营,提高自我维持和自我发展能力。

5.重视科技,培养人才,保障水利现代化顺利进行。大力研究和推广河道整治、清淤疏浚、节约用水、水土保持、水文测报、电网运行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和装备,广泛采用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高水利电力建设和管理的科技含量。采用最新科研成果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开发新产品,挖潜降耗,提高行业竞争能力。加大在职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培养学术带头人,提高水利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建设现代水利提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涪陵现代水利发展战略思考论文 篇2

1 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农业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快速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但是,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在农村税费改革后, 由于多方面原因, 原有的水利设施普遍存在无人看护、产权不明, 更是无人管护、维修, 造成设备老化失修、破损, 效益衰减等突出问题。农田水利持续发展缺乏后劲。且在新建的小型水利工程中, 工程设计标准低、技术落后等问题依然存在。

2 当前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2.1 灌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我国现有较大的水利工程多数都建于20世纪60~70年代, 其建设标准与规模普遍较低, 工程与现代农业灌溉需求也不匹配, 且很多的水利工程在抵御自然灾害时的能力不强。而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因为使用年代较长, 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磨损、老化, 使一些地区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农田灌溉, 工程抗旱防洪能力明显低于预期的结果。此外, 一些地区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 导致这些地区靠天收作物, 作物生产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农民的正常收入无法得以保障, 国家的粮食安全也相对受到了威胁。

2.2 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缺乏有效的水利项目规划

目前, 我国的社会经济已经取得了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仍然有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 由于财政吃紧,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没能得到改善。虽然近年来, 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加大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投资, 但仍不能满足农村的实际需要。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是数量大、地域广, 因此分摊下来的单位项目依旧是缺乏资金, 且经常发生水利配套资金不到位等现象, 更是阻碍了农村水利建设的发展。且我国目前的农村水利工程缺乏一个统一的有效规划, 这也是项目管理不到位造成的不良后果。更为严重的是, 在一些地区,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其他资源的浪费。

2.3 项目管理严重滞后, 不能有效地利用现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成立以来, 特别是21世纪, 我国的农民经济意识明显提高, 但是却淡化了集体意识, 这主要表现在:人们只知道用水, 但却不愿意去管理水资源。例如, 在行、滞洪区河道设置渔网, 在堤、埂地方进行种植等, 无形中摧毁了大量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有,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 在平时的生活中, 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也随之而生, 而农民缺乏环保意识, 导致农村河道、桥头成为了人们堆放垃圾的地点, 这无形中又给水利建设造成了压力。这种重建轻管以及带病运行的现象随处可见, 导致众多小型水利工程能力大幅削弱, 农作物正常生长难以保障, 更是进一步阻碍了农村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农业的增产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3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建议

3.1 加大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目前, 我国还有很多水利工程存在建设标准低、设施不配套等问题, 再加上缺乏平时的日常维护, 导致水利工程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由于“两工”取消后, 除大型国有投资建设项目外,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资金筹措上遇到了很多的问题,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水利的发展。因此, 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要从根本上转变思想, 开流节源, 除了综合利用好各种支农、惠农政策外, 而且还要建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确保农田水利建设有足够的资金。

3.2 完善农村水利发展规划

农田水利的统一规划布局应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规划中来, 科学合理的规划,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 将大大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工程的有效发挥。在水利建设施工的同时, 注重水资源的相关性, 统筹考虑实际投资渠道的多元化, 努力促使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形成有效的合力, 促进资金整体效益的最大限度地发挥。

3.3 改变管理模式, 提高水利服务质量

首先应尽快制定《农田水利实施管护条例》。为了使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长期发挥效益, 需要国家层面出台相应的配套管理条例, 对具体事项做出规定, 使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然后是在管理措施上采取公司化运作管理, 使其规模化、透明化。最后要加强乡镇水利服务队伍的建设, 向制定规划、监督建设等方面发展,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4 结语

农民收入、生活水平与发展现代农业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好坏密不可分。虽然要健全和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随着长远的水利规划的建立, 水利投资的整合投入, 人们对农村水利建设认识的提高, 标准化的水利服务队伍的建立, 相信水利事业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1]姜洪超.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思考[J].中国水运, 2012.

涪陵现代水利发展战略思考论文 篇3

【关键词】水利;宣传;发展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闻传播业的快速进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与网络等媒体也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升,社会媒体的多样化,使得相关的新闻报道内容也就变得更具选择性、多样性与广泛性,因此有人认为,行业宣传无足轻重。其实不然,社会媒体所报道的是有新闻性的、全社会所关注的事件,而行业宣传是某个行业自身的宣传内容,特别是水利宣传,为水利行业所特有,因此,水利行业宣传不可或缺。多年来,天津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市场的规范工作。并且于1999年4月创建了全国第一家水利工程有形市场———天津水利工程建设交易管理中心,负责全市水利工程招投标工作,极大地规范了天津水利建筑市场秩序,遏制了建设领域不正之风。

一、水利行业宣传的现状

目前水利行业宣传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加以改善,才能更好地为水利建设服务。首先,宣传形式趋于模式化,不够新颖虽然行业宣传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整体来看,出现了报道方式的模式化、公式化的问题,使文章、报道面孔一律,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成为“没有市场的报道”。例如:专题片制作基本沿用老方法,除同期声外,大量引用资料,这样就使得报道缺乏冲击力、纪实性、真实感。

其次,是思想观念不适应。一些同志改革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还不强,对新形势下水利宣传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一些单位制度僵化,活力不够,不利于水利大宣传工作格局的构建与深化,不利于水利宣传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第三,是能力建设不适应。一些单位对宣传工作投入不足,欠账较多,致使宣传工作开展难以到位。有的单位对突发事件、敏感问题的处置不够及时和妥当,工作出现被动。

第四,是队伍建设不适应。对新形势下水利宣传规律研究重视不够,配备不够,培训不够,创新不足。这些问题与不足,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最后,是其质量有待提高。目前,行业新闻一般性报道较多,缺乏有深度、有影响的报道,新闻质量还有待提高。只有不断提高文章、节目质量,才能充分发挥宣传的舆论监督作用,真正成为水利建设的号角。

二、水利行业宣传的重要性

天津地处海河下游,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水利宣传在全市水利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当前,天津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建设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迫切需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水利宣传保障体系。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经济总量的提升、人民生活的改善,对水利宣传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市上下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水利宣传的战略定位,不断强化水忧患、水危机意识,增强加快水利宣传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推进天津水利宣传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而从本质上来说,在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中,水利行业宣传工作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负责党在新时期有关水利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的宣传,并进一步树立水利行业形象,弘扬水利文化,为水利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其功能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水利行业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通过对党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大政方针、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和工作部署及本行业新政策、新动向的宣传,引导广大水利干部职工顺应时代潮流,结合工作实际,努力开创水利工作新局面。

第二,水利行业宣传的信息收集作用。宣传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联系上级领导与基层群众的桥梁,担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重要职能。我省地域广阔,每天、每时都有可能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如防汛抗旱、饮水安全、水生态保护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宣传人员及时掌握这些动态,收集信息资料,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因此,相对于社会新闻媒体来说,我们的行业宣传更普遍、更具体、更及时、更专业。

第三,促进水利行业的内部交流作用。推动水利发展通过宣传推广有指导意义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是行业宣传的另一重要作用。如我省水资源严重短缺,为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省水利廳把节水灌溉当作一项革命性的措施来抓。配合这项工作,宣传中心除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外,多次制作专题片、在《河北水利》期刊开辟专栏进行全方位报道,有效的促进了各地之间的交流和全省节水事业的发展。

第四,弘扬时代精神、树立水利形象。行业宣传是行业文化的一部分,是提高行业人员自信心、凝聚力的有效途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只有通过有说服力的宣传工作才能使人民群众易于理解,才能打动人心,才能让人们喜闻乐见。而越是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越具真实感,越贴近生活。因此,本行业发生的新闻事件对职工的影响更加直接,产生的作用更加明显,常常能激起职工的强烈反响,继而产生见贤思齐的心理,推动水利建设的发展。

三、加强水利行业宣传的几点建议

首先,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工作性质的职工,选择适合不同群体要求的报道内容,让他们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如:领导关心的是什么,群众想了解的又是什么等等。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积极策划实施一批有社会影响的重大采访报道活动。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牢牢掌握水利宣传工作的主动权,积极组织策划宣传活动,切实增强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的力度和效果。要在增强新闻敏感性上下工夫,在坚持“三贴近”原则上下工夫,在提高策划能力上下工夫,在选准用好重大题材上下工夫。水利行业重大题材很多,要有计划、分步骤、多角度地深入挖掘,适时推出有深度、有影响的采访报道。

其次,是水利宣传是行业宣传,报道的主体多是工程、专业技术,人物典型和事件报道常流于专业性、技术性,在抓典型人物和事件时,要深入浅出,围绕报道“故事化”做文章,增加报道的可读性、可看性。同时要抓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反映好水利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的心声,促进水利改革的不断发展。

第三,大力宣传和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深入开展向劳动模范、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学习活动。建立健全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体系,开展道德教育,继续深入开展水利系统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争创文明行业。充分利用创建活动等各类载体,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从党和国家利益大局出发,增强大局意识、改革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水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对传统水文化进行科学梳理、深入挖掘和系统总结,使优秀的传统水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要在人民群众的水利实践中进行水文化创造,在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实现水文化进步,满足现代水利人对水文化的基本需求,引导广大水利职工热爱水利、献身水利,以高昂的精神状态投身到水利工作中去。组织力量创作一批以服务水利中心工作为题材,表现民生水利为主题的文学艺术作品,采取多种寓教于乐、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丰富活跃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编辑、记者队伍,使大家真正把宣传报道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满腔热忱地为水利宣传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是不断解放思想,拓宽报道思路。水与国民经济、生态环境资源配置、人类发展、生命健康,与其他行业密不可分,我们必须要用大水利的思想,大开思路,转变观念,拓宽报道领域,在为全行業广大读者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同时,还要为全社会关心水利、关心水资源问题的读者服好务,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水利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认真学习、全面吃透中央的方针政策,深入调查研究,结合水利行业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相关改革,推动水利宣传迈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面做好水利宣传各项工作,努力为新时期水利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蔡映华.水利普查宣传工作浅析[J].广东水利水电,2014,12:68-70.

[2]宋群生.扎实推进全省水利宣传思想工作[J].河北水利,2014,01:13-15.

[3]曹梦南.新形势下水利新闻宣传功能的发挥[J].中国地市报人,2014,05:108-109.

作者简介

黄河水利经济发展思考探析论文 篇4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在水利建设过程中,黄河水利的经济发展受到了我国社会和人民的高度重视。但由于黄河水利经济管理和发展比较复杂,使得其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黄河水利经济的发展。在推进黄河初期水利经济发展时,由于对其的规划不到位,使得其在进行经济发展时,缺乏有效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对于黄河水利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而黄河水利经济发展相关管理人员都比较重视经济的发展速度,导致他们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黄河水利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水利经济产业的一体化战略的制定,且同时对水利发展的管理措施和制度也没有相关的具体规定。

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思考的论文 篇5

水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对可持续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利建设面临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从生态、社会和经济等方面对水利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为生态水利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可持续发展研究要求对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产业、部门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微观研究带动可持续发展宏观研究领域的发展。经过多年来的研究与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已经从思想启蒙、发动转向纵深的、微观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部门可持续发展研究,涌现出一系列研究成果,尤其是在矿产、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发表一系列研究成果。这表明,进行区域的、部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趋势。事实上,水利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可以为水利建设提供更多资金、技术支持,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水利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改变传统的水利建设思路,从生态治水、持续利用水资源角度进行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利建设能够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提高区域粮食生产、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明显关联效应,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会造成一定影响。不当的水利建设也会对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造成危害[3]。

1.2水利建设实践要求进行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

传统的工程水利在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移民安置、经济效益发挥等方面遇到一系列问题,工程水利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等新的治水思路不断提出,如何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由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是当前水利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可以更准确地认识水利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地位,发挥水利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我国历来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多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取得了一定成就,在解决水多(洪涝)、水少(干旱)、水脏(水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总结过去水利建设的经验教训,科学评价水利建设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正确认识“水利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需要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发展,并适度超前”的论断,从工程、经济、社会、制度等方面找出影响水利建设发挥作用的因素,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充分发挥水利建设在防洪、灌溉、供水等方面效益的同时,促进水利建设生态、社会效益的发挥[4-5]。

1.3水利建设历史经验

浅析我国现代化水利的发展趋势 篇6

目前我国水利行业的落后状态是由于国家长期对水利投入不足所造成的。要根本改变这种状况, 需要极大的投入。下面用目前物价水平, 对各项投入粗略作一估算。

1.1 防洪投入。

如按目前发达国家的一般标准, 即城市防百年一遇洪水, 农村防五十年一遇洪水的标准, 经各流域机构粗估完全达到这一标准需5000亿~10000亿元。

1.2 城市雨洪调蓄设施投入。

如按日本建设省规定, 每公顷开发面积建设500m3蓄水池粗估为10000亿元。

1.3 满足社会供水需求投入。

目前北方地区缺水严重, 1997年全国城市日缺水量约1600万m3, 如果实施计议中的各项调水工程及供水配套工程, 粗估需3000亿元。

1.4 污水处理投入。

各城市建立污水处理厂, 按1997年污水排放总量416亿吨计算, 粗估需建设费2000亿元, 运行费100亿元/年。

1.5 城市河湖整治。

仅北京市城市河湖的初步整治, 历年累计近百亿元。粗估全国需5000亿~10000亿元。

仅以上几项, 粗估需25000亿~35000亿元。如果按每年投入500亿元计算, 大约需50~70年时间, 加上各种运行和维护费用, 还需要有更多的投入。当然以上各项费用的估算是极粗略的, 但是我们还没有考虑到各种水生态修复所需的费用。尽管如此, 我们已可以估计到我国水利现代化的过程是需要贯穿整个21世纪的。如果我们作一个较为乐观的估计, 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可用20年左右时间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 全国可用40~50年左右时间在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水域空间景观建设等方面基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然后再用几十年时间在21世纪末使全国的水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恢复。

2 差异性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 气候、水文条件差异极大,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极其不同, 所面临的水问题及水利基础设施的状况也差异悬殊。因此各地方的水利现代化进程也必然是极不相同的, 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实现水利现代化的行动计划, 认真分析本地区条件, 确定当前及长远任务。如有些城市尚未设防或防洪标准很低, 应当首先抓紧防洪排涝建设。有些地方长期缺水干旱, 大量开采地下水应首先解决节水和开辟新水源。对于水域污染十分严重的地区, 如上海市提出“环境水利”的目标, 重点解决排污处理和水资源保护。

北京市则提出“碧水蓝天、市内通航”的目标, 开展以城市河湖空间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建设。应当说, 全国各地目前所面临的水利建设任务还不能用“防洪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生态水利”之中的任何一种加以概括。它们分别代表了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中水利建设的主要特征, 它们与“工程水利”也是不矛盾的, 因为实现任何一项目标都需要有与其相应的水利工程建设内容。

3 阶段性

上述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景观-生态等水利发展的五阶段是对世界各国水利发展过程的正确总结, 也是水利为满足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提出要求的必经之路。因此, 其过程是不能随意倒置的, 水利发展具有极其明确的阶段性, 每一阶段要完成一项主要内容, 不可能设想一个地区在防洪或供水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之前, 去花大力气搞景观或生态建设。我国有些城市不下决心去搞水资源保护, 就大搞水边景观建设。结果河边有了林带、绿地、楼台亭榭, 但河里却是一潭死水、臭水, 不要说在水中嬉戏, 人们多一分钟都不愿在这样的水边停留。

就全国的水利建设来说, 所面临的问题可能是多方面的。如防洪标准低、供水紧张、污染严重、生态恶化, 但对具体某一水域来说, 它所面临的问题在不同发展阶段必然有不同的内容。在上述五个阶段中, 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等三项内容是属于基础建设, 只有这三项任务完成了, 才谈得上景观和生态建设, 但也不能说后两者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 它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对我国多数水域而言, 虽然在过去的水利建设中, 由于投入不足, 每项基础建设都遗留了一些问题, 但我国50年来水利建设的最大成就也表现在通过大江大河的防洪、供水工程建设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问题也是因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水域的普遍污染。所以就全国而言, 当前应当在继续抓紧解决大江大河防洪、供水问题的同时, 下大决心与国家有关部门合作解决江河污染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 景观、生态建设无从谈起, 水利现代化无法实现, 可持续发展也无法实现。江河污染问题解决后, 可利用水资源增加, 水资源紧张局面也会缓解。

4 社会性

水利建设是为社会服务, 保障社会的发展, 同时它又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为社会需求及国家经济实力所支配, 表现出极强的社会性。所以水利建设一方面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可能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 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不合理的行为和趋势, 加以引导和控制。例如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域内的盲目投资和建设, 在缺水地区建设高耗水和污染严重的项目, 盲目的开荒及湖泊湿地围垦等。过去我们只强调了水利发展要满足社会需求, 而忽略了对社会用水需求的限制和管理。所以水利行业只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只注重对工程项目的管理, 忽略了对社会水行为、水意识的管理。因为水利现代化是为国家现代化服务的, 水利行业应当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协调好社会发展与水的关系。比如, 为保证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既要建设防洪工程确保防洪安全, 同时又要对广大危险区域进行洪水风险管理。包括让广大居民明了所在区域的洪水危险性, 自我保护的对策, 在防洪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包括在洪水季节让他们及时得到有关洪水的各种信息及正确的指导。此外, 管理部门还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引导人口和资产由高风险区域向低风险区域转移。对供水建设也是如此, 既要加强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 也要对社会的用水行为和意识进行管理。如根据供水可能实施合理配置, 实施定量供水, 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杜绝对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对水资源紧缺地区调整产业结构, 关闭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等。因此, 在水利现代化过程中, 我们的管理要由单纯的水系和水利工程管理扩展到对流域内社会水行为、水意识的管理。

在今后谈及水利的社会性时, 应是广义的社会性, 即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社会性。我们的水利建设不仅仅只满足人类需求, 还要满足其它生物对水的需求, 因为良好的生态系统也是保证人类正常进化所必需的。

结束语

为满足我国现代化对水的需求, 中国水利需率先实现现代化。中国水利现代化过程将贯穿21世纪, 目标应当是:在20年左右时间内使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周围首先实现水利现代化, 用40~50年左右时间完成全国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景观建设等方面的现代化目标, 在本世纪末使全国水生态系统得到基本恢复。为实现这一目标, 需抓紧制定我国水利现代化的行动计划, 包括人才培养、资金保障、技术进步、法制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等。针对我国水利观念上的落后应通过宣传和教育来弥补, 对水利技术的落后要通过发展水利科技和增加水利投入来解决, 而对管理体制上的落后必须通过有力的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来解决。

责任编辑:王亚芳

摘要:水利建设的现代化是为国家现代化服务的, 因此水利行业现代化首先要满足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对水的各种需求。但是, 水资源是有限的, 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水利行业的现代化还表现为能清楚地认识水的基本规律, 引导社会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控制不合理的需求和消费。

涪陵现代水利发展战略思考论文 篇7

【关键词】 水利 现代化发展 作用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祖国西北内陆,居黄河上中游,依据自然条件和地形地貌,宁夏分为北部平原区、中部风沙区和南部丘陵区。北部平原区由黄河冲积平原和贺兰山洪积倾斜平原组成,地势平坦,沃野千里,得引黄河水灌溉之利;中部风沙区,北临毛乌素沙漠,南接黄土丘陵,地形起伏大,降雨稀少,水资源量少质差,草场退化、土地沙化严重;南部丘陵区属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宁夏降雨量少,地区变化大,年内年际分配不均,属重度缺水地区。黄河洪水、暴雨山洪和频繁出现的旱情,是宁夏的主要自然灾害。

近年来人们要求建设现代化的水利工程,在总结传统的旧水利建设理论优缺点的基础上,发展水利建设的新理论,平衡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与维护流域生态平衡稳定需要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水利新理論的指导下,充分体现我国水利事业高科技和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水利现代化发展的理念与任务

从宁夏区情出发,以高效利用水资源为中心,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宁夏经济的持续发展。根据区域特点实施“北节水、中治沙、南治土”的三大战略。北节水--北部引黄灌区实施以节水为重点的灌区改造,引黄灌区以节水为中心,通过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沙坡头水利工程、黄河防洪工程,建设高效节水农业;中治沙--中部风沙区实施以治理荒漠化为重点的绿洲生态建设,改造和保护固海、盐环定等扬水灌区形成的沙漠绿洲,保护与恢复植被、封沙育草造林相结合,远期建设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南治土--南部山区实施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对现有的病险水库进行除险改造并兴建一批重点水库塘坝、打井打窖等措施,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水资源,以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为重点,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为实现自治区提出的“西部大开发,宁夏要争先”的要求,水利要先行,要超前发展。为此,今后五年内要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用高新技术改造水利传统行业,全面提高前期研究工作水平和建设管理水平,完善大柳树工程等各项前期工作,通过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防洪保安体系、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和水环境保护体系。

1.1水土保持:加大对水土流失监督执法力度,全面落实建设开发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制度和“三同时”制度,遏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蔓延趋势。

1.2政策法规:建立完善的水利法制体系,加快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利产业化立法工作,依法治水,强化水政监察队伍建设,提高依法治水、科学治水的能力。

1.3科技教育:建设防汛抗旱调度指挥系统和灌区水量实时调度系统,提高调度、管理和决策水平,建设水利厅办公自动化系统。围绕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节水灌溉、渠道防冻胀技术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引进和研究,逐步实现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战略转移;完善改造水文基础设施,全面提高科研、规划、勘测设计、施工与管理水平。

2.水利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1我国水利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水利建设事业同国际上发达国家先进的水利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管理工作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管理人员的选拔不严格,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受传统水利建设理论影响,思想观念仍比较陈旧,河流的断流、湖泊的干枯等都是因为人类不合理的侵占生态用水导致了生态退化,大量的围湖造田、森林开垦等人类活动也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这些都是由于在观念上存在局限,传统的水利建设理论中更多的强调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而忽视了人也是流域生态系统的一分子;与国际上先进的水利建设水平相比,我国仍需要不断努力提高水利技术装备水平,采用先进的水系生态修复技术,提高效率。

2.2促进我国水利现代化的发展

全面实现我国水利事业的现代化发展,首先要制定完善的水利现代化建设计划方案,做好水利的管理工作,流域管理部门要重视管理人员的选拔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注重人才的培养。规范管理体制,健全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采用先进的流域管理技术,重视综合治理流域的管理思路,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策略,最终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这都要求我们转变思想观念,回归自然,人与河流和谐相处,大力宣传人与流域和谐共处的观念,使流域生态系统保持稳定和平衡;强化技术规范,大力发展先进的水利技术,更新水利修复设备,不断提高水利建设施工技术水平,保障水利资金的投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监督机制,实现我国水利现代化发展。由于当前我国正加快经济发展,我国水利现代化建设也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防为主、治为辅、防治相结合的策略。根据地域的不同,制定符合当地发展需要的水利现代化计划方案,分阶段综合治理,提高效率,加大资金的投入,发展我国水利事业,实现人类社会与水域生态系统的和谐共处。

3.新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3.1水利新理论的形成

20世纪我们在建设大型水利造福于人类的同时,各种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由于大量的不合格水利工程的建设,流域的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出现短路的现象,破坏了地表水的平衡,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水库、堤防等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影响了水域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导致食物链中的某些环节遭到破坏,物种急剧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防洪工程的建设在杜绝了洪灾的情况下,也阻止了洪水泛滥区与河流之间的水循环工程,导致洪泛区的生态活动难以进行;对流域水资源的开发速度超过它的再生速度,过量的开发地下水资源,引起地下水位的下降,造成地表植物的枯萎、地面下沉等严重的后果;流域一般都具有自我净化的能力,但大量污染物的排放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范围内,环境的总体质量下降,流域的物质循环受到阻碍。这都要求我国发展新的水利理论,实现我国水利的现代化,维护生态的平衡稳定。

3.2水利新理论的发展

为实现我国水利建设的现代化,水利新理论应运而生,在总结传统理论优缺点的基础上,充分体现高科技、现代化的管理思想。传统的旧水利理论是以改造大自然、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为主要指导思想,以力学知识作为支撑,在这种思想下的水利建设工程严重的破坏了水流域的循环系统。水利新理论在总结传统理论优缺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等因素对水资源的影响情况,发挥水利在流域可持续性发展过程中重要作用。水利新理论跨出传统水利理论的局限,将流域观念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在重视流域的物理特性之外着力分析流域的社会及自然特性。在研究流域的水文规律的基础上,从天象、地象及生态整体上观察水域情况。同时,不可忽视人类活动在其中的影响。顺应水利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水利新理论在综合分析水域的自然特性、水文状况以及社会特性,实现流域范围内的社会可持续发展。

如今越来越强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先进的思想理念,我们在深刻总结传统的水利建设旧理论的同时,发展新的水利理论,促进我国水利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庆元.江苏水利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D].河海大学,2001.

[2]刘树坤.中国水利现代化和新水利理论的形成[J].水资源保护,2003,02.

[3]张金如.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努力实现浙江水利现代化[J].中国水利,2000,09.转.

上一篇:2024元旦联欢会方案下一篇:初中作文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