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城市发展新区

2024-09-19

涪陵城市发展新区(共4篇)

涪陵城市发展新区 篇1

1 引言

随着国家对长江经济带的重视, 重庆五大功能区是经济新发展的重新定位, 城市发展新区是围绕重庆主城的卫星城, 是重庆规划的新增长极。城市发展新区是联动主城, 传递周边的纽带,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接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的产业、资金、技术等转移。2016年8月, 涪陵区政府根据《重庆市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 在“十三五”规划中, 涪陵是综合产业集聚区和高新技术引领区, 作为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基地,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以工业发展为中心, 坚持“四化”同步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 依据当地地理环境和交通区位, 建设组团式、信息化、自然与人文和谐的现代山水田园城市, 这将对涪陵承接主城产业, 辐射周边地区, 充分发挥涪陵的回流与扩散效应,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为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来新的战略机遇。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对城市发展新区主要集中于新城、卫星城、郊区化的研究。刘德福等 (2011) 从比较优势分析了涪陵获得可持续发展所需培养的区域核心竞争力;彭道伦 (2012) 提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涪陵经济转型;朱孟珏等 (2012) 从城市空间增长形式角度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新区历程、特征和机制;基于梳理城市发展新区脉络, 分别对比国内外城市发展新区特点, 得出我国城市发展新区未来方向 (朱孟珏、周春山, 2013) ;华娟 (2013) 以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关系入手, 得出涪陵对三峡库区起到了较大的示范作用;洪业应 (2014) 通过新型工业化分析涪陵集约型跨越式发展路径;洪业应 (2014) 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出现大转型情况下, 提出涪陵产城融合战略思路;根据涪陵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发挥自身优势, 让涪陵作为城市发展新区的示范区 (倪春华, 2015) 。

3 涪陵城市发展新区发展现状及问题

近五年来, 涪陵区综合实力逐渐增强, 产业、城乡面貌、保障事业、社会事业、政府建设、外事等方面都取得重大进步。2015年全区GDP总产值持续增加, 在城市发展新区名列前茅, 工业处于领先地位, 产业集群发展取得巨大成果, 城市规划设计全覆盖实现, 分布于中心城市、乡镇规划、重要区域。沿江高速、南涪高速、渝利等多条公路、铁路建成通车, 国有企业升级改造, 重组六大国有企业, 西南药业脱壳重组, 国企下行政事业单位基本脱钩, 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养老保险实行跨区域覆盖, 社保制度由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倾斜。

全面五大功能区战略中,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在城市发展新区建设过程中有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 产业支撑能力仍较薄弱, 产业布局、结构不合理, 缺乏新型产业, 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道路艰巨;第二, 城乡、区域发展步伐融合度相对较低, 老城区环境承载能力较低, 交通压力较大, 城乡建设管理水平与规划管理节奏不一致;第三, 生态环境价值不高, 生态补偿执行力不够, 绿色发展理念亟待提高;第四, 缺乏一体化、系统性的公共服务机制, 在科技、教育、文化、社保、医疗等民生问题与人民心里还有一定的差距。

4 加快涪陵城市发展新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紧紧围绕做强工业、做美城市、做实民生,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 尽力保持经济社会较快平稳化发展, 成为重庆城市发展新区中强有力的支撑点, 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4.1 以创新驱动为支撑, 培育综合产业基地

首先, 走工业强县之路, 同时保持资源环境型的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当地产业优势, 建设太极药业、华峰化工、华晨汽车、万达薄板、页岩气开发为主的研发中心, 发展新的产业业态、商业模式。其次, 进行现代服务业结构调整, 加大对金融业、电子商务、物流业等服务业的结构调整, 让其生活性服务业更加精细化、便利化、品牌化, 使其生产性服务业更加系统化、规模化、标准化。同时, 坚持旅游靓县发展路线, 把旅游业发展为新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打造精品农庄, 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旅游产品和国家旅游示范区, 大力开发白鹤梁、大木花谷、武陵山大裂谷等景区。最后,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柑橘、榨菜产业为主, 结合特色效益农业方向, 致力向文创农业、智慧农业转变。

4.2 强化城乡均衡发展, 实现区域联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一, 推动新区老城协调发展。在发挥中心城区引领作用的同时, 同时加强对李渡新区的建设, 统筹兼顾新老城区, 布局好长江五桥、滨江路工程, 同时加强轨道交通的规划, 促进新老城区一体化发展。第二, 实行城镇差别化发展。对城区滨江路、三环路、四环后面有序推动发展, 将城市交通、社会治理、市政管理深入融合, 建设“幸福涪陵”。第三,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步伐相一致, 增强竞争软实力。提高城乡管理标准化、分工化、系统化, 加强市民核心价值观培养, 做好身边的小事, 增强自我价值感。

4.3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首先, 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 走生产发展、生活幸福、生态优良之路。其次, 以“绿色、开放、共享、创新、协调”为理念, 切实筑牢生态屏障, 加强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设。最后, 形成具有绿色发展意识的公民, 加大学校宣传、开展绿色社区讲座, 共同营造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4.4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第一, 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改善以前旧的办学条件, 推动以电大、卫校等中职学校发展, 支持长江师范学院、工贸职业大学等优质高校建设, 同时加快重庆医科大学涪陵新校区进程。第二, 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合理布局卫生资源, 使中心医院优化升级, 加强新农保、社保等公共服务改进, 完善食品药品的监督机制。第三, 提升文化竞争软实力。将传统的书店、报刊和现代“互联网+”推动下的电子阅读相结合, 促进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融合。第四, 完善社会保障力度。把眼光汇聚于低保户、农民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空巢青年身上, 真真切切地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和思想需求。第五,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以广告牌、电子显示屏、公交车流动站牌等方式, 宣传法制知识和自我权益保护, 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矛盾纠纷多元化机制, 增强老百姓和政府之间的凝聚力, 使人民群众具有获得感、幸福感。

参考文献

[1]赵娇.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2011.

[2]朱孟珏, 周春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新区开发的演变历程、特征及机制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 2012 (9) .

[3]黄承伟, 覃志敏.统筹城乡发展:农业产业扶贫机制创新的契机[J].农村经济, 2013 (2) .

[4]洪业应.新型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基于区域中心城市涪陵区为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3 (11) .

[5]杨庆育.我国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的地方样本:一个直辖市例证[J].改革, 2013 (12) .

[6]重庆市统计局.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初显成效[J].新重庆, 2014 (6) .

[7]彭道伦, 倪春华.涪陵加快建成重庆综合产业集聚区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5 (1) .

[8]崔宝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逻辑[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2) .

[9]洪业应.推进涪陵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5 (3) .

[10]倪春华.涪陵加快建成重庆市发展新区引领区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5 (15) .

[11]汪永忠.涪陵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5 (24) .

[12]李兵, 郑义文, 黄安勇, 等.涪陵重化工产业结构困境与对策研究[J].化学工业, 2016 (3) .

涪陵城市发展新区 篇2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 千方百计做大经济总量, 实现经济发展引领

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经济欠发达这一最基本的区情, 决定了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涪陵发展的要求和任务。这个要求和任务与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其他11个兄弟区县相比, 没有任何区别。尽快做大总量是第一位的任务, 没有一定的总量, 涪陵经济欠发达的地位永远难以改变, 建成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名不副实。的确, 加快经济发展对涪陵而言, 不仅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第一要务”的经济问题, 更是政治问题, 并且是最大的政治。毫无疑问, 涪陵要加快崛起步伐, 一方面要坚持从基本区情出发, 千方百计做大经济总量;另一方面要坚持在动态中调结构、在发展中促转变, 在扩大经济总量过程中, 优化经济结构,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综合竞争力。

作为重庆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之一, 当前, 涪陵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决定了涪陵做大经济总量要牢牢把握住两个方面:一是工业挑重担, 二是投资当先锋。近些年来, 涪陵经济发展的实践已充分证明, 工业是涪陵经济发展的主导和腾飞的引擎。坚持“工业立区”战略不动摇, 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是涪陵做大经济总量的必然选择。在涪陵建成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进程中, 工业必然要挑起经济崛起的重担。与此同时, 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的涪陵, 属十分典型的投入型经济、项目型经济。近年来, 投资一直是涪陵经济增长的领跑者和先锋者, 其贡献率远高于消费和出口。扩大投资,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涪陵加快发展、加速崛起最重要的抓手和最主要的推动力。而资金跟着项目走, 要投资就必须有项目, 要扩大投资就必须有更多项目。据此, 必须始终把项目建设置于中心地位, 千方百计引进大项目在涪陵落地生根。

二、做强做优产业, 加快建设重庆重要的综合产业基地, 实现产业发展引领

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兴城”理念, 突出发展工业, 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建成重庆综合产业集聚区。毫不动摇地推进重点发展战略, 着力建设“千亿园区、百亿企业”, 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力争到2016年再造一个“涪陵工业”, 2020年工业总产值在城市发展新区的占比超过16%。

一是推进园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完善园区功能配套, 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平台。涪陵工业园区在推进装备制造、材料、化工化纤等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 切实加大科技研发、电子商务、服务外包 (软件) 、临港物流等建设力度, 加快攀华万达高端钢铁薄板基地、华晨鑫源汽车城、华兰生物人造血液制品生产基地、太极集团中医药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 到2016年工业产值达到1 300亿元, 2020年达到2 500亿元。白涛化工园区重点围绕精细化工, 加强与重庆化医集团的战略性合作, 加快建峰集团和华峰化工聚酰胺、聚氨酯等产业集群的大发展, 建成西部重要的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生产基地, 打造重庆综合化工产业基地, 到2016年工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2020年达到800亿元。清溪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铝铜深加工产业链, 加快博赛集团、万丰集团、中航科技集团等航空航天、汽车等高端铝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到2016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 2020年达到600亿元。

二是立足产业优势, 壮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化工产业, 优先发展食品医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产业, 努力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力争取大炼化、大型清洁能源等战略性项目落地实施。力争到2016年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化工、高端型材 (钢、铝) 两大产业链和医药、食品两大产业集群, 培育产值500亿元级企业集团1家、100亿元级企业10家;2020年, 化工化纤产业实现产值1 000亿元、装备制造1 000亿元 (其中:汽车产业500亿元) 、重要材料1 000亿元、食品医药500亿元、电子信息200亿元、能源300亿元, 六大支柱产业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5%。

三是坚持资源高效配置,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能源保障, 做大做强电网、气网, 发挥聚龙电力、四合燃气两大能源保障优势。建设国家级页岩气开发示范区, 打造前沿研发平台、设备制造基地, 促进页岩气就地综合高效利用, 力争到2016年形成30亿立方米产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带动作用, 建设区域性大数据中心, 加快打造“智慧涪陵”, 为提速新型工业化地区建设提供支撑。

三、做大做靓城市, 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 实现新型城镇化引领

坚持量质并举、产城并进、建管并重, 充分发挥在城市发展新区中的战略支点作用, 积极集聚吸纳周边区域人口梯度转移, 加快建设新老城区融为一体、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大城市。

1. 加速建设涪陵新城区。

坚持把新城区作为涪陵城市拓展、产业升级、人口聚集的主战场,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努力建成承接重庆主城、辐射周边区县的区域性新区, 成为全市城市发展新区的示范性新区。一是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 以太白大道为轴心, 加快中央商务中心等四大中心和双溪等五大片区联动开发, 突出城市核心区建设, 尽快提升新城区形象, 建成涪陵现代化大城市形象门户。二是推进产城融合、园城互动, 促进服务业与园区、城市融合发展, 鼓励设立企业总部、研发中心、销售总部, 加快商业、金融、物流、教育、文化等功能配套, 为产业升级和人口集聚提供强力支撑。三是承接江南人口转移和功能分担, 新设行政事业分支机构 (如分校、分院等) 优先落户新城区, 新建区域性项目、综合性市场优先布局新城区。四是加强城市生态建设, 重点建设朱家沟等五大水体和中央公园等五大公园, 构建山水园林交错的城市生态体系。力争到2016年, 新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 人口达到20万人;2020年, 建成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 人口达到40万人。

2. 改造提升江南老城区。

加快江南城区减载提质进程, 提升宜居品质。一是改善城市交通。实施南滨路二期、双宝隧道等项目, 进一步畅通与新城区的交通连接。实施江东滨江路、北滨路、涪清路改造等项目, 更加畅通“两江三片”的交通联系。加快城市纵向道路和重要节点改造, 治理江南交通拥堵状况。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研究和实施大城市“两区五组团”之间新型轨道交通和换乘枢纽建设, 努力实现无缝快速衔接。二是提升城市形象。依托两江四岸, 重点建设滨江环湖城市形象带, 打造居住、旅游、休闲、观光胜地。建设江南滨江公园、乌江滨江景观带等公共设施, 进一步提升江南滨江品质。高标准推进江东、江北片区开发, 力争三年基本形成两江四岸融合辉映、山水人文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带。三是优化城市空间。加快旧城 (棚户区) 改造, 有序疏解人口, 推进公园、广场、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建设, 全面整治背街小巷,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改善人居环境。

3. 科学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 大城市带动、小城镇联动”的城镇发展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建设沿江、坪上、后山三大城镇带, 重点建设新妙、龙潭、珍溪、焦石等中心镇和蔺市、清溪、武陵山、大木等一批特色乡镇, 完善环保、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 提高小城镇建设品质和吸纳能力。

四、多措并举, 着力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实现“四化”同步引领

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思路, 实施从“三化协调, 四化同步”发展战略, 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1. 以特色效益为抓手,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坚持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加快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壮大特色产业规模。突出强化榨菜产业龙头地位, 做优做精成品加工, 做大做响“涪陵青菜头”重庆蔬菜第一品牌。稳步发展畜牧、蔬菜、桑果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水产、烟叶、中药材、笋用竹等后续产业。创新农业经营机制, 努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培养一批种养大户、科技大户和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发展联户经营、家庭农场, 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 提高农业集约经营水平。

2. 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着力推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完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社会支持系统, 企业是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主体, 市场规律和经济效益是企业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基本导向, 而政府及有关管理部门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推动, 具有创业精神和献身精神的优秀专业人才的共同努力, 专家及中介机构的技术咨询服务, 金融部门的有力配合, 是保障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能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最基本的社会支撑体系。充分利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科学研究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加强对信息产业和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持。

3. 坚持产城融合, 着力推动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涪陵的城镇化希望在新区, 要加快新城区建设, 把新城区作为城市建设的主战场, 高层次定位, 高标准建设, 努力打造现代化精品新城。突出抓形象, 提速核心区、中央公园建设, 加快打造火车北站综合枢纽门户形象。重点抓基础, 加快道路管网升级, 加速综合管网覆盖, 实施绿化、灯饰等景观改造工程。同步抓配套, 加速服务功能完善, 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加快中心医院李渡分院、涪陵巴蜀中学、二十一中学、十四小学建设。着力抓开发, 提速人气商气集聚, 推进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 加大专业市场、楼宇经济招引力度, 引导和支持服务类企业落地发展, 打造高品质居住小区, 加快形成兴旺繁荣的城市氛围。加快产业聚集, 坚持规划引领,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统筹协同, 开拓创新的思路, 力促“四大产业” (材料产业园、食品医药园、电子信息园、装备制造园) 集聚, 全力打造产业集聚的平台和高水平的功能新区。加快产城融合, 按照新区“一城四园”产业定位, 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完善工业服务、商业、金融, 配套物流、教育、文化等城市功能, 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加快科技平台建设, 发展绿色经济, 促进产城融合。

五、加快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实现合作开放引领

立足区位优势, 构建内联外通、方便快捷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大通道, 打造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建成全市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

一是构建与主城多元化的便捷交通体系。建设南川—涪陵—两江新区高速公路, 缩短与江北国际机场的时空距离, 促进与两江新区的产业融合。强化与都市核心区、功能拓展区的交通衔接, 争取新型轨道交通和市域铁路布局建设, 实现半小时到达重庆主城。

二是构建与周边区域的快捷交通体系。建设梓里—白涛高速公路, 争取垫江—涪陵、丰都—涪陵 (大木) —武隆高速公路纳入规划并开工建设, 基本形成紧密联系主城、联通两翼的高速公路网骨架。加快新增国、省道涪陵段建设, 争取区域性铁路物流中心落户, 基本实现半小时通达周边区县。

三是构建连接市外的顺畅交通体系。加快建设渝怀铁路复线涪怀段、沿江铁路, 争取广涪铁路、渝黔城际铁路过境并及早开工, 重点推进国家新修编高速公路建设, 全面提高铁公水综合运输能力, 促进涪陵机场民用功能建设, 充分发挥联系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交通衔接作用。

四是构建区内方便快捷的交通环线。开工建设涪陵绕城高速公路北环线, 形成城市高速内环线。建设鹅颈关至涪陵西、马武至龙潭、城区至焦石等一批快速干道, 加快区内县道、乡道和村道升级改造, 基本实现乡镇到中心城区半小时通达。

五是构建对外开放口岸平台。坚持开放促发展, 争取设立国家一级水运口岸、航运口岸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C区, 推进涪陵工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完善江海联运功能, 打造全市重要的外贸中转口岸和战略物资储运基地。

六、切实加强和改善民生, 努力建设“幸福涪陵”, 实现民生幸福引领

坚持民生保障优先、社会建设同步, 切实优化公共服务,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努力建设人人向往的“幸福涪陵”。

一是倾力办好民生实事。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 启动创业型城市建设,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力争每年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 帮助2 0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新转移农村劳动力5 000人。推进“五险”扩面征缴, 重点抓好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征地农转非人员等群体参保工作, 及时兑现落实各类群体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待遇。加大对困难群众重大疾病、因灾因病致贫家庭的救助力度, 更加关心留守儿童、重度残疾人、空巢老人生活。实施好义务教育贫困学生营养餐计划, 完成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区财政继续加大补助每个行政村, 用于便民设施建设。实施村通畅工程、撤并村通达工程、农村公路生命护栏工程, 积极发展毗邻区县和片区农客连接线路, 让农村居民出行更加便捷、通畅、安全。

二是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围绕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 着力推动各类教育更高水平、更加优质发展。积极发挥高等教育的牵引作用, 支持长江师范学院、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重点学科、精品专业;强化中职教育品牌建设, 深化园校互动、校企合作;大力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元发展, 进一步提升涪陵五中、实验中学知名度和吸引力;启动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 深化合并、集团、合作三种办学模式, 加大骨干教师跨校交流力度, 加快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和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围绕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中心医院门急诊大楼等重点项目建设, 培育优势特色专科。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落实“单独两孩”生育政策,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入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进一步发挥主流媒体舆论主导作用, 加强互联网管理, 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推进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建设, 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提炼宣传本土文化, 集中打造精品力作。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摘要:基于在重庆五大功能区区域发展战略中肩负的使命、发展的基础及自身的要求, 涪陵提出加快建成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的目标。纵观涪陵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 建成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有基础、有优势, 有挑战、有不足。涪陵需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自加压力、挖掘潜力、增添动力, 紧紧围绕目标定位增添措施。

关键词: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对策,涪陵

参考文献

[1]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关于落实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意见[N].巴渝都市报, 2013-11-09.

[2]曾福生.论长株潭城市群农业现代化引领区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 2009, (2) .

[3]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领导小组.深化“聚焦张江”战略, 加快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J].中国科技产业, 2006, (1) .

[4]张学兵.推动自主创新潮建设示范引领区[J].浦东开发, 2006, (5) .

涪陵城市发展新区 篇3

一、高校志愿者队伍管理问题研究对重庆市发展新区的影响

涪陵区是重庆市发展新区,是重庆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区域中的两个次级中心城市之一,对其他发展新区发挥着一点辐射带动一片的功能;完善社会公共服务是涪陵区作为发展新区的四大重点工作之一,在现有的公共服务水平比较滞后的情况下,充分利用高校志愿者队伍管理,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让各大高校志愿者服务平台得到充分的利用和推广,能够尽快推进涪陵区相关工作重点的实施。自2013年重庆市发展新区建设提出以来,涪陵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上都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成为发展新区区域性教育和公共服务辐射区的目标上,由于政府资源有限,推进相对缓慢。自1993—2004年以来,全国累计已有1.5亿人次以上的青年在多个领域向社会提供了超过55亿小时的志愿者服务,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达1379万人。重庆市志愿者250万人,注册志愿者60万人,现有57所高校,至少四百个高校志愿者队伍,其庞大的志愿者服务平台能够为发展新区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提供强大的人力和物力保证。随着高校志愿者服务平台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其服务范围越来越广,社会公共服务在自身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其依赖性也越来越大,所以做好高校志愿者队伍管理工作对于涪陵区社会公共服务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重庆市发展新区高校志愿者服务平台在促进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高校志愿者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

1、在自身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活动层次浅。高校志愿者队伍往往把工作停留在简单的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上,活动内容浮于形式,不具备专业知识的运用。志愿者服务活动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一般性志愿者服务活动,比如爱心捐赠、环保宣传等;二是专业性志愿者服务活动,比如心理咨询、专业辅导教育等。涪陵各大高校志愿者队伍组织的活动大都是简单的趣味游戏或者大型关爱活动,活动内容过于形式化,缺乏长期规划和创新,大部分都是简单的大型类志愿者服务活动或者传统的临时性的志愿者活动,对要求较高的相关专业性服务类活动的组织非常少,志愿者专业知识和素质没有得到实际运用和体现。

(2)队伍管理差。志愿者队伍本身的体制冗杂,缺乏有效规划发展机制和阶梯管理层次。当前,涪陵高校志愿者活动主要在校团委组织领导下,由青年志愿者服务团、社会实践工作部或各二级学院实践部执行,另外还有部分非校团委组织的临时性志愿者队伍;志愿者队伍组织对自身的成长目标和发展规划比较模糊,活动内容和形式千篇一律,不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组织长远规划。志愿者队伍管理层次不清晰,导致了各志愿者队伍在本地区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活动内容重复、活动形式简单且对有限的服务对象进行竞争。

(3)行政依赖强。高校志愿队伍对本校校团委的依赖性太强。一方面,过分依赖校团委学生会或学院团学,在各类学生会或团学组织本身面临的发展空间很窄的情况下,志愿者队伍大多数情况只能进行有限的服务活动;另一方面,志愿者队伍和学生会组织联系过于紧密,导致志愿者队伍的志愿精神淡薄,队伍管理过于行政化,目前志愿者队伍进行干部培养时更加注重干部的身份,参与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大学生很大部分也是直接抱着入党、提干等具有功利性的目的,出于志愿精神为社会或他人提供志愿服务的相关活动和志愿者越来越少。

(4)服务可持续性低。一方面,志愿者队伍组织的相关活动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的可持续性低,一个服务内容或者一个服务地点各个学院或者志愿者服务团和社会实践工作部都争相去做,并且大多数志愿者队伍组织的相关活动缺乏长远性规划和时效性评估,活动涉及面窄且参与程度不深,志愿服务活动真正的作用与潜力没有发挥到位。另一方面,志愿者队伍活动主体可持续性低,大学生志愿者的组成缺少阶梯性,往往参与一个项目的人是由同一个班或同一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些学生刚刚进入角色不久,就面临着要毕业,而后一批学生又不熟悉情况,就会出现工作衔接不好、连续性差的现象。

2、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干预过于强化。各种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缺乏独立的组织系统,难于充分发挥其自主组织、协调并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功能。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是被纳入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导致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活动开展有过多的行政干预,影响了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相对独立性运作,也会让志愿者队伍对高校形成过度依赖。志愿者队伍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考核往往乐于开展简单而又容易操作的、经费少而时间短的大型志愿者活动,对一些需要长期服务或专业知识的项目则不愿去组织和参加,导致志愿者队伍自身建设具有更大的惰性,缺乏自主参与意识、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

(2)缺乏经费保障机制。高校志愿者活动经费的筹集普遍是由校团委或二级学院拨款报账,很少通过社会筹集,即使有一定的行政划拨到的资金,也不能保障志愿者行动的持续开展。高校志愿者队伍在提供长期性的基础类社会服务行动时,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撑或保障,在涪陵高校中大量的志愿服务活动正是由于经费原因以致进行到一半就不得不中停,没有足够的经费保障成为了高校志愿者队伍组织持续性公益服务活动深入开展的瓶颈。

(3)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和相对完善的志愿者权利保障制度和义务规范制度。首先是激励机制,高校在学生的推优评优及就业推荐工作中,给予志愿者队伍的权力非常小,高校对志愿者队伍及其相关志愿者往往“轻奖励,重鼓励”,把志愿者的服务热情调动得很好,但是给予的奖励却很少,导致志愿者队伍的激励机制没有公权力的保障,这无疑是对志愿者队伍的重大的打击。其次是权利保障和义务规范,高校对大学生从事志愿者行动的权利和义务没有准确的定义,志愿者在进行志愿者活动的时候找不到权利和途径来维权,权利保障很难落到实处。同时,志愿者自身志愿精神和志愿义务意识欠缺,导致志愿者队伍里的骨干不注重志愿活动创新和服务内容的深入。高校志愿者队伍对志愿者的管理困难,一方面是由于志愿者没有履行相关志愿服务义务的意识,对于队伍的管理不够理解;另一方面,志愿者自身没有人身、医疗等权利保障,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和持续性低。

3、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

(1)管理意识缺乏。虽然近年国家针对志愿者的相关政策在不断推进,为大学生志愿者不断提供着一定的就业机会和人身保障,但是对志愿者队伍的管理不够重视。志愿者队伍更多的是在校团委的管理下,而团委本身的工作复杂,很少能够把精力放在志愿者队伍的管理上。政府在志愿队伍管理创新这块的宣传力度太小,导致高校和志愿者队伍本身都不注重志愿队伍与时代需要的结合,政府的公共服务相关政策结合高校志愿者平台太少,志愿者服务活动没有结合政府相关政策也不能达到政府需要的效果。

(2)权利保障和义务规定难以落实。目前政府很少有相关的法律对高校志愿者队伍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规定,高校志愿者队伍缺少相应的资源和公共权力来保障队伍自身和志愿者的发展,同时也缺乏队伍自身应积极参与各种志愿服务的义务意识。无专业的志愿者队伍管理或考核机构对其进行监督,没有独立的部门来对高校志愿者队伍进行培训和管理,志愿者队伍在相关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往往求助的渠道少,缺少相关的专业性指导。

(3)资金投入不足。政府对高校志愿者队伍投入的资金较少,导致了高校对志愿者队伍相关活动拨款报账的要求较高、过程复杂、资金较少,志愿者活动中长期性的基层志愿者服务经费尤为缺乏,志愿者活动能够申报的组织经费往往很少,得不到保障的志愿者队伍在组织日常志愿服务活动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在队伍自己花费人力和物力的同时,财力得不到支持,志愿者大都也不愿意自己在人身安全没有效保障的条件下参与志愿服务。

三、高校志愿者队伍管理方法的建议

1、对政府的相关建议

(1)加强对发展新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重视度。大力推进新区高校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以促进发展新区社会公共服务的完善,推进高校志愿者队伍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制定,在各大新区高校宣传志愿者队伍管理建设的价值和意义,鼓励各大高校丰富志愿者队伍的活动内容,加强落实相关志愿者活动的资金保障,大力支持高校志愿者队伍整合企业等社会资源开展活动,充分把社会物力、财力与高校志愿者队伍的人力有效的结合。

(2)改行政干预为专业化管理。改变以团委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尝试建立统一由重庆市相关部门领导的志愿者队伍,结合重庆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一系列公益组织,分类别对新区高校志愿者队伍进行专业化管理,在高校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公益组织之间建立好管理层次。同时搭建好各大高校志愿者队伍之间、高校志愿者队伍与社会公益组织之间的学习交流平台。在社会公益组织与高校志愿者队伍之间搭建定向式志愿服务培养计划,根据高校不同专业特点将志愿者送进各类公益组织培养成更加专业的人才。

(3)进行系统化的志愿者队伍管理。要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和鼓励,强调志愿者队伍创新意识,建立和完善长期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激励表彰机制。一方面,可以在重庆市建立统一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档案,并由专业的政府部门进行管理,针对具有档案的相关志愿者进行公平、公正、公开考核,作为相应鼓励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不合格的志愿者,要求达到相关标准或对其进行培训,否则取消志愿者身份,对优秀志愿者进行奖励和表彰。另一方面,可通过设立一定的就业保障和精神奖励来表现对高校志愿者活动的鼓励和支持。充分结合社会资源,为优秀的志愿者提供就业保障;每年评选不同批次的优秀青年志愿者进行表彰等。

2、对各大高校的建议

(1)高门槛与高技能的结合。做好招募和骨干培训工作,对课时较少的低年级学生,鼓励相关专业优秀的学生尽快走出校园参与志愿者活动。同时提高志愿者招募门槛,严格志愿者管理,要加强志愿服务队伍骨干的培养,提高志愿者队伍素质和技能,培养志愿者队伍的执行力和创造力,以队伍建设促进志愿者平台的发展。通过邀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志愿者参加座谈会和邀请相关专家教授对大学生志愿者队伍进行授课等方式进行骨干培训。

(2)专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结合。通过志愿者队伍建设,致力大学生志愿者相关行动要根据志愿者队伍的自身优势和志愿者自身的专业,找到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开展专业化导向的志愿服务项目,加大对实施志愿服务行动的各类学生队伍和专业团队的支持力度。

(3)自主权与积极性的结合。学校做好平台搭建和监督作用,尽量由志愿者队伍独立组织和安排相关工作,充分尊重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挖掘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严格执行志愿者激励机制,对优秀的志愿者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表彰和奖励。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尽量寻找更多途径和创意支持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相关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

3、对志愿者队伍自身进行管理的建议

(1)建立健全志愿者队伍管理规章制度。结合自身结构和特点,建立并完善志愿者队伍管理制度,公正而科学的选拔志愿者队伍学生干部;建立多层次和专业化的队伍管理团队,公平、公正、公开地实行志愿者考核。同时建立奖励制度,鼓励走出校园挖掘社会资源的相关志愿者,通过企业赞助、社会募集等多种方式,以保证志愿者队伍活动资金,从而减少对学校的财政依赖。

(2)创新旧有活动形式,拓展志愿服务领域。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仅限于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社区建设、公益服务等方面,没有与时代发展特征和政府相关政策方针的方向进行对接。对志愿者服务内容的设置要根据各个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互联网所搭建的网络学习平台和移动端的平台也要充分利用。

(3)构建更多的经验学习交流平台。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不断与其他组织学习和交流,志愿者组织可以跳出本校,积极学习重庆市其他各大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寻找优秀的志愿者举办经验交流会、请专业的公益人士对志愿者队伍进行培训。在队伍内外部搭建好学习交流平台,通过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寻求志愿者队伍管理方法及其相关志愿活动内容的不断创新。

(4)加强队伍管理,建立稳定又专业的队伍。根据青年志愿者个人意愿或者需求,对志愿者进行广泛招募和严格甄选,使志愿者自身条件与志愿者队伍需要的人才要求相匹配,发挥专业化优势,形成具有共同理想、奋斗目标和兴趣爱好的团体志愿者。同时,注重队伍干部培养,鼓励志愿者队伍成员坚持志愿活动,为长期坚持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争取更多的推优或就业机会。

四、结语

高校志愿者队伍是高校团组织结合时代的要求,是促进广大高校青年快速健康成长成才的新载体,是弥补和促进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目前,重庆市现有的社会公共服务范围和服务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特别是在公共服务推进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的发展新区,而高校志愿者队伍的相关服务活动如果可以有效利用,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这类需求的不足。因此,高校志愿者队伍管理方法的研究对于发展新区公共服务政策的推进有着重要的意义。对高校志愿者队伍进行有效的管理,一方面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的价值,让高校志愿者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同时提供大学生道德素质、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平台;另一方面搭建好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公共服务的平台,提供更多的参与途径与更加完善的志愿者服务保障机制,从而促进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重庆市发展新区高校志愿者队伍管理方法研究对于重庆市发展新区相关社会公共服务工作和人才教育工作的落实和完善,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要:高校志愿者活动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道德建设的重大平台,而高校志愿者队伍管理是各地区社会公共服务和人才教育跟进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重庆市发展新区中部分高校志愿者队伍现有的管理路径和管理问题进行探索,以涪陵某高校志愿者队伍的管理现状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为重庆市发展新区中高校志愿者队伍管理在社会公共服务上如何发挥作用和价值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校,志愿者队伍,管理,发展新区

参考文献

[1]戴浩一:中文构词与句法的结构[J].华语文教学研究,2007(41).

[2]杨扬:高校如何指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3动[J].高等教育,2012(3).

加快涪陵科学发展初探 篇4

1 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 推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要“做大”。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克鲁格曼教授将规模收益递增引入国际贸易理论, 开拓了国际贸易体系一个新的分析视角。企业的规模经济可以带来生产成本下降和生产力提高等利益,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 由此推衍到地区的经济社会中, 也能得出“做大”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积极意义。“做大”不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但要获得大发展, 要使人民分享到更多发展的实惠和成果, 就要做大蛋糕, 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 提升发展底气、经济效益、市场效应。

首先是经济总量要做大。GDP虽不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 但无疑确是非常重要的标尺。没有一定的经济总量, 涪陵的经济地位和发展成效必然难以提升, 所以, 要千方百计做大经济总量。一方面, 要突出重点, 培植财源, 打牢财政增收基础。涪陵具有工业优势, 要对重点的工业企业、工业园区以及区内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予以倾斜, 加大对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及工业的财政投入和扶持力度。要注重经济产业培植, 盘活存量, 整合资金, 提高财政投入的效率、效益, 落实好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 把财政投向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产业、行业、企业。在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进程中, 也特别要把重点选择倾向于对财政具有较大贡献力量的产业上来。同时也要树立节支也是增收的观念, 切实抓好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工作, 讲究财政成本, 规范财政管理, 严格依法治税,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 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 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的总量与产业结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而言, 经济总量的变化取决于产业结构的状态, 二者相互作用影响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中永恒的主题, 也是一个逐步推进的动态过程, 对地区经济能否实现健康、稳定、快速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在扩大经济总量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以发展的质量来增强发展的竞争力。

其次是城区面积要做大。按照在2020年建设成为城区面积超一百平方公里, 人口规模超一百万的现代化大城市的这一战略规划, 涪陵区城市版图需大力扩张。加大城区扩容力度, 提升城市建设品质,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双百”建设战斗胜利的关键要务。涪陵坐拥两江四岸, 具有山水城市风貌的天然优势。在城市空间布局和规划建设中, 江南片 (沿乌江大桥至蔺市) 、江北片 (沿二墩岩至火风滩) 、江东片 (沿乌江大桥至清溪) 三个滨江带大有可为。一要高起点规划, 做好布局大文章。要解放思想, 放宽眼界, 冲破传统观念束缚, 以宏大开阔的思路精心规划三个滨江带的建设, 创设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 并着力形成区域特色, 提升区域辨识度、影响力。要根据三个滨江带区域目前的发展基础, 围绕“生态城区”的概念, 突出“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追求, 为每个区域带准确把脉定位。切实加强对自然山水的有效保护, 充分考虑并协调山脊线、建筑天际线、水岸线这“三线”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 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山水, 整合提升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 使自然山水与城市建设浑然一体。要体现出科学性、前瞻性、适用性和效益性相统一的空间布局规划。在城市功能划分上, 要更加注重专业化、差异化及区域化;在城市空间形态上, 要彰显出山、水、城、人和谐共生的意象。要牢牢把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建设基调, 将科学、经济、适应的原则渗透到城区布局和建设来, 促进社会良性发展。要合理安排城市功能结构, 把城市配套设施建设作为强化区域建设的重要内容, 完善城市道网、供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 在自然山水景观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城市景观, 优化城市综合功能, 提升滨江带居住、兴业的吸引力,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舒适度、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二要高水平建设, 打好城市文化牌。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必然要突出文化建设。涪陵历史源远流长, 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厚的人文气息, 滨江带区域前瞰自然景观的盛宴, 背靠地区文化的厚重支撑, 区域建设中更应体现出文化基因的融合, 彰显城市的生命力。要对各类建设作系统设计, 从外观、色彩、环境、空间组合、区位等方面协调其美学功能, 突出个性特色与文化展现。特别要对标志性建筑作精心设计和打造, 使其映射出一个区域的文化共识和发展缩影。园林、雕塑、亭阁等小型景观是一座城市、一片区域的“文化之眼”, 要充分发挥其“以小见大”、“见斑窥豹”的正面功效, 避免杂乱无章、机械重复的无序建设, 为广大市民提供充足的休闲娱乐空间, 营造好“蓝天、碧水、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三要高标准管理, 树立城市新形象。要丰富和延展城市管理的内涵, 创新管理方式, 狠抓关键, 突出重点, 探索适应于推进滨江带形成文明、宜居、有较强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区域的新方法、新模式, 加强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项目建设, 巩固和提高滨江区域发展的区位优势, 改善民生, 繁荣商贸, 促进经济增长, 优化投资环境、人居环境。要加强环境整治, 美化、绿化、净化市容环境。着重加强市政设施建设、维护, 不断完善公共设施。要加强对重点难点区域的综合整治, 强化对不文明行为、秩序的管理和教育, 形成畅通、和谐、有序的城区工作、生活环境。此外, 滨江区域面临的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尤为突出。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防控, 做好污染源普查与整治等工作, 严格把好项目环保审批前置的关口, 积极开展节能减排, 保护好、发展好滨江区域的生态文明。

二要“做强”。涪陵区现正努力建设“双百大城市”, 这一目标所体现的不仅是城市之大, 更应有城市实力之强的愿景。做大和做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大”而不强如人体之“虚胖”, 这不是生存之道, 更不可能是科学发展。2011年, 涪陵区跻身重庆市工业10强区县第二, 入选重庆工业50强的涪陵企业多达4家。涪陵区已连续五年跻身全市“工业十强区县”和“工业投资十强区县”。工业在涪陵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 起着最大的支柱和支撑作用。工业为立区之本, 产业是兴区之源, 涪陵形成了支柱产业, 也拥有优势产业, 在此基础上, 要进一步将产业做强。大产业的支撑对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 坚持产业集群发展, 整合、优化园区建设, 大力培育大产业, 重点抓好一批基础好、有优势的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 不断壮大太极集团、榨菜集团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 积极支持华峰集团、东方希望集团等落户涪陵的知名企业强势发展, 提升产业层次, 加快推进产业发展步伐。涪陵位于主城东面一小时经济圈内, 具有距离主城较近的区位优势, 要努力成为主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主城配套产业、江南万亿工业走廊其他区域产业配套的集聚区。此外, 还要大力推进循环产业链, 抵御市场波动, 抗击市场风险, 特别是在当前宏观环境不景气, 经济全面下行的大背景下, 更要有清醒的意识去尽量延伸产业链。目前, 按涪陵的六大支柱产业现状, 可以从构建电子信息产业链、生物医药和食品产业链等入手, 拓展产业板块和产业增值。如电子制造业方面, 要坚持引进增量和优化存量相结合, 重点在笔记本配套外围设备、LED应用、物联网终端等产业链方面抓项目、抓带动, 促进电子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发挥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先导性作用, 巩固其新兴支柱产业的地位。再如生物医药和食品产业链方面, 要坚持走符合绿色生态、低耗环保的发展道路, 注重质量, 打造品牌, 引导食品企业、生物医药企业聚集, 培育生物制药、化工产业链条, 发展榨菜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

三要“做精”。地区要长远发展, 在寻求规模性的外延发展同时, 必须要有追求卓越的意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 做精产品、做精企业, 才能真正占有胜利的制高点。品牌是企业价值及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将品牌做优、做精, 既是在纵深发展上做强企业的途径, 也是促进地区经济的手段。涪陵区拥有享负盛名的中华老字号品牌, 如在全国老百姓心中有常年已久的知名度的涪陵榨菜品牌, 被国务院商务部组织审核通过的我国第一批老字号企业、并被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的重庆桂楼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这些产品和企业已在市场中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也更好地传播了地方文化, 为地区发展积淀了辨识度、影响力。涪陵先后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榨菜之乡”, “涪陵榨菜”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认定, 成为“2009最具竞争力的地理标志商标”。对于已有一定竞争力的品牌, 要依托产业创造的品牌、市场、技术、资本、人才及管理优势, 优化生产、管理、销售、流通各环节, 并延伸产业链条,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稳定市场竞争力。此外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 为企业在生产基地质量、品种结构等方面予以政策引导和支持, 将中华老字号品牌做成精品, 使企业从内涵式发展中走出精品化的道路, 提档升级, 进入高段位的发展。与此同时, 在不断呼吁创新的当前多元发展格局下, 还要大力培育创新品牌, 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区域联动、环境推动的战略, 并抓好关键项目的带动作用, 实现经济转型、城市升级。现有的一些没有大名气但有潜在竞争力的创新品牌, 虽没有名牌企业又大又强的优势, 但也可以通过做精而变强, 这同样是激发地区经济活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也要大力帮扶引导。

2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持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为政之道, 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 必先富民。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为了人民。加速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 离开了发展谈改善民生, 无疑是空中楼阁, 但经济的发展始终要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福祉为起点和归宿。要始终把民生工程作为实现地区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 以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幸福指数作为检验和衡量地区发展成效的根本性标志。

一要在解决生存问题上做文章。保障和改善民生, 解决生存问题是基本性的问题。消除贫困, 实现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人民群众期盼实现的夙愿, 也是各级党政追求的目标。重庆具有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为一体的独特特点, 而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之一的涪陵, 也面临着农村、山区、库区特点所带来的诸多现实问题, 至今仍未从人们审视的目光中彻底摆脱“老少边穷”地区的帽子, 扶贫任务十分繁重。尤其作为三峡移民后续工作的重点地区,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拓宽就业渠道, 确保三峡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是涪陵着力改善民生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要把握扶贫工作重点, 注重点面结合。其一要大力实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涪陵区的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居住在交通不方便、生存环境差、社会发育程度低的边远村落和边远乡镇, 要继续推进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基本农田等农村设施建设, 解决困难群众最迫切解决的生产生活难题, 改善农村群众生产条件。其二要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要在“输血”基础上, 让贫困农民在“造血”中实现根本性的脱贫。结合贫困地区的资源和优势, 因地制宜确定特色产业, 并进行规划建设, 通过实施产业扶贫, 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同时也要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 通过智力扶贫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使农民学习到先进且实用的技术技能和管理知识, 增强就业能力、致富能力。其三要整合多方扶贫资源。要整合来自各个渠道的扶贫资金, 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动员并争取社会帮扶力量, 统一布局设计, 以连片开发、整村推进、成片治理、产业带动等形式, 系统推进扶贫工作。确保老百姓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除解决基本生存条件的问题外, 解决就业同样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就业是民生之本。十八大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当前, 涪陵一方面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队伍, 另一方面各工业园都出现民工荒, 用工难, 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城镇就业压力交织并存的状态十分突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更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不仅扩大就业规模, 还要优化就业结构, 提高就业质量。通过引导就业观念转变、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能力、完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等举措, 走出一条有数量、有质量的就业道路。同时, 要将就业纳入地区经济发展的全局中进行通盘考虑, 推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互促共进, 确保劳动者充分就业。

二要在解决住房问题上下功夫。住房是人民生活的基本物质保障。根据涪陵区统计局对全区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全区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和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均已达到30多平方米, 并且呈稳步增长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涪陵区把住房问题当成重大民生问题来抓是有成效的。住房问题是牵动民众神经的热点、焦点问题, 也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特别是在全国高房价背景下, 人们对住房问题予以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 必须要始终抓实抓好住房问题, 使人民住有所居、乐有所居。十八大报告提出, 要“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 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保障房建设”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新形势下, 要继续坚定不移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和执行, 引导房地产投资保持合理规模, 同时合理地引导住房的消费需求、消费模式, 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稳定市场预期, 从供求两方面着手, 适时综合采取财税、土地、金融等有关联动措施, 有针对性地进行双向调控, 确保房地产市场调控富有成效,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尤其要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科学制定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 充分考虑全区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和生活成本, 以制度化、规范化、公开化、公平化强化住房保障工作, 着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进一步改善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 形成市场机制与政府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全覆盖的供应体系。此外, 还要进一步规范房地产行业的市场秩序, 对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服务、物业管理、房屋拆迁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予以坚决整治, 强化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 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要在解决教育热点问题上出实效。教育是民生之基, 为民心所系, 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对教育的投资就是对国家未来、对地区长远发展的投资。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 强调了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求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抓教育就是抓民生。“十一五”期间, 涪陵教育坚持“安全第一, 质量为本, 管理规范, 服务到位”的工作方针, 紧扣打造重庆市教育强区和办人民满意教育两大目标, 推进办学体制、人事制度、财务管理三项改革, 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职教振兴、特色学校创建、教育民生四项工程, 促进学前教育普及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精品化、职业教育社会化、民办教育规范化五项建设,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为涪陵人才培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 重庆基础教育进入“高位普及、均衡优化”的发展阶段, 高等教育工作的重心逐步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移到注重质量提高的内涵式发展轨道上来, 职业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就涪陵区教育实际的情况而言, 除了要将基础教育从“有学上”到实现“上好学”的工作转变外, 还应着重加强对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这两大薄弱板块的投入与支持。

学前教育是人民群众终身教育的开端, 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对于促进人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办好学前教育, 既是贯彻十八大的要求, 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需求的切实举措。涪陵区现有学前教育发展状况远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幼儿园规划不尽合理、保教质量有待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缺口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入园难”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扭转。作为有责任的地方政府, 必须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工作, 将其作为当前改善民生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相结合, 扩大城乡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 公办、民办相互支持补充为格局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幼儿园布局, 一方面适应城镇化的需要, 建设公办示范幼儿园建设, 规范、扶持民办幼儿园, 加快建立健全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的学前教育发展机制和学前教育新格局, 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投入, 结合乡村实际, 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农村学校的闲置校舍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 因地制宜地发展村级幼儿园, 大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要着力加强学前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严把教师入口关, 严格实行持证上岗, 强化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 配齐配足幼儿教师和保教人员, 遵循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 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高等教育在增强地方综合实力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 能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也能以强大的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提供智力支持、人才保证, 增强地区软实力, 多维度带动提升地区综合实力。但涪陵高等教育发展缓慢, 存在学校少、规模小的短板, 现有高校的数量和规模尚不能满足涪陵经济发展需要。万州、涪陵、黔江、江津、合川、永川是重庆市委市政府部署培育的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 将其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进行横向比较, 可以清楚地看到涪陵区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巨大差距。2011年, 万州共有高校5所, 在校学生数为35955人, 其中公办高校4所, 在校学生数为30010人;民办高校1所, 在校学生数为5945人。合川共有高校6所, 在校学生数为59720人, 其中公办高校1所, 在校学生数为7675人;民办高校5所, 在校学生数为52045人。永川共有高校7所, 在校学生数为53673人, 其中公办高校3所, 在校学生数为27576人;民办高校4所, 在校学生数为26097人。江津共有高校7所, 在校学生数为15489人, 其中公办高校3所, 在校学生数为9300人;民办高校4所, 在校学生数为6189人。黔江在2010年以前并无高校, 但2010年、2011年相继拥有了一所公办、民办院校, 在校学生数总数为1281, 其中公办高校在校学生数为934;民办高校在校学生数为347。而作为老牌的涪陵地区、涪陵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涪陵总共仅有2所公办高校, 在校学生总数为21802, 其中仅有的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在全市同类同层级的高校中规模也较小。相较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 涪陵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可谓最差, 实不容乐观。高等院校虽隶属于市级部门, 但根植地方, 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相连。地方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相关者, 高等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地方党政的重视。要站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和涪陵“双百”城市建设的战略高度来认真思考高等教育工作。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组织保障, 成立由区长任组长, 区委副书记任副组长, 分管教育的副区长任常务副组长, 宣传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和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教委、规划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高等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 由教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分管教育的副区长和教委主任重点负责相关工作。通过建立高效、务实、顺畅的运行机制, 统筹资源, 协调力量, 多为高校办好事、办实事。要认真分析研究高等教育的阶段性特征, 倾听来自各方的建议和意见, 针对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出谋划策, 并出台实质性政策, 在城市规划, 土地利用, 推进政府、学校、企业合作等方面予以高等教育政策支持和保障, 增强高等院校发展的信心, 着力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要紧紧抓住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历史机遇, 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 优化其发展环境, 增强高职院校的发展后劲, 使涪陵区的经济社会建设拥有更多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四要在解决医疗难点问题上求突破。医疗卫生是与群众息息相关的重大民生问题。近年来, “看病贵、看病难”越来越突出, 成为百姓反映强烈的热点、焦点。医疗难点问题的形成有着相当复杂的成因, 既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及医疗卫生条件有待完善这些具体因素密不可分, 也与现行的医疗服务体制、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有关。医院是医疗难点问题的矛盾聚集地, 但要“跳出医院看医疗问题”, 从问题的发源处去深层次思考, 寻求解决之道。医疗改革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 中国目前的医改革业已进入深水区。要使人民“病有所医”, 安心生活, 政府必须迎难而上, 坚定推进医改和发展卫生事业的必胜信心, 继续大刀阔斧地实行医疗改革, 继续在保基本、强基层和建机制上狠下功夫, 不断增强医疗改革工作的执行力和推动力, 切实解决与人民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的医疗卫生问题, 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当前, 涪陵区要着力提升公共医疗服务水平, 切实解决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问题, 在医疗制度保障、卫生人才培养、药品规范管理等方面出实招、求突破。在涪陵区目前的医疗卫生事业状况中,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够健全、社区医疗发展缓慢等问题尤显突出。在推进区级医院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加快基层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村卫生室建设, 完善医疗卫生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一保障, 促进区级、乡镇和乡村的卫生资源一体化,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性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曾明确提出应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完善服务功能, 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 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扮演的是老百姓的健康“守门人”角色, 加强社区医疗服务建设, 既能为百姓提供方便、放心的就医场所, 也能缓解大医院的拥挤状况, 社区医疗在服务城市居民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大城市尤其要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但当前涪陵社区医疗机构建设的现状与涪陵区建设双百城市的目标相差甚远。要合理规划社区医疗机构的城市布点设置和内部布局, 配置较为齐全的设备, 提高社区医务人员职业素质, 提升社区医疗技术水平, 使群众可以就近就便就医;要转变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 变被动坐诊为主动上门服务, 要建立健全对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的监督体系, 强化责任, 增强改进动力。

五要在解决养老问题上有建树。我国已经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问题已是前进中的中国不可回避的民生问题。进入“十二五”时期, 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加速发展, 养老形势更加严峻, 高龄化、空巢化的新特征也为养老提出了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养老问题, 要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方式。家庭养老方面, 要继续大力提倡“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 使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有机结合, 促进家庭和睦、和谐。涪陵区近年来开展的“孝顺儿女”等活动成效显著, 涌现出一大批值得称颂的道德模范。但也要认识到,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 我国多数家庭代际结构呈现出“四二一”和“四二二”型态, 城市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 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也成为年轻一代的后顾之忧, 甚至已影响到很多年轻人的职业抉择。与城市地域紧凑相比, 农村地广人少, 老年人居住更分散, 又因现外出务工的青壮年越来越多, 留于村中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 有的甚至仅有老人和儿童, 农村居家养老工作更需策略。因而社会养老的意愿和需求在群众中愈来愈强烈。一方面, 要发挥政府作用, 进一步健全养老保险体系, 城区、农村统筹推进, 确保基础性的公共养老。发挥社区性的养老功能, 通过社区提供老人照料、日常护理及家务劳动、医疗保健及开展各种老年文体活动等方式, 使老年人老有所养, 老有所乐。另一方面, 要以市场机制激活商业养老, 出台养老产业的优惠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 充分调动市场的能动性去探索建立并实施新的制度和方式, 推动养老服务的标准、信息化、专业化建设, 多管齐下共同解决养老问题。

3 始终把握“统筹兼顾”方法,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统筹兼顾是党一贯坚持的有效工作方法, 也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 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 对于处理各种问题和各方面矛盾具有深刻的方法指导意义。涪陵产业发展还不平衡,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也仍然突出, 生态文明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必须以全球化的视野、开放的眼光、长远的思考、务实的举措统筹兼顾, 处理好速度与结构、效益的关系,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统筹规划, 重点突破, 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 促进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涪陵区建设双百大城市的任务艰巨, 要突出中心、把握重点、全面推进。抓住发展的机遇, 发挥涪陵在区位、产业等方面的优势, 坚持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促进产业集聚化、园区化、基地化、信息化, 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推动形成优势产业, 着力建设江南万亿工业走廊核心区, 用工业的大突破带动地区经济实现新一轮的大发展。“双百”大城市是现代化的大城市, 社会建设需与经济建设齐头并进。涪陵区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均存在短板, 要切实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努力成为重庆的教育强区;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建设, 打造重庆东部的医疗高地;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建设“老有颐养”的幸福城市。

二是统筹区域发展。涪陵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坪上和后山区域与沿江地区发展差距较大。要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 优化区域功能配置, 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区域规划是区域发展的关键。要通过科学建立区域规划, 整合全区的资源配置, 拓展发展空间, 优化生产力布局, 提升整体的经济竞争力。要建立健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 村与村、镇与镇之间形成相应的联系制度, 强化政策引导, 培育特色经济、主导产业, 提高区域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

三是统筹城乡发展。涪陵区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上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 眼下, 统筹城乡发展仍是重中之重的要务。要立足全局、把握规律, 进一步提升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 在谋划发展、出台政策的过程中, 通盘考虑, 统筹兼顾, 将农村和城镇放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加快城镇化进程, 另一方面也要加快新农村建设, 并依托城镇的产业优势, 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 逐步消除二元结构。同时, 要妥善处理和化解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关系和矛盾。涪陵区“新社教”活动是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创新载体, 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活动并非“一阵风”, 要将其以制度形式固化, 多思考百姓困难, 多为百姓办实事。

四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涪陵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要突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因势利导, 增强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 营造美好家园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对于生态脆弱的地方, 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 多渠道筹措生态保护资金, 强化生态监管, 推动保护和建设。要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源头上遏制生态污染和破坏,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五是统筹区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富民强国的强大动力。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的强力驱动。经济发展需扩大市场、拓展资源。就涪陵区而言, 既要注重利用区外的市场和资源, 也要善于挖掘区内的市场和资源, 使对外开放和区内发展相得益彰。要利用好区内的资源, 创造良好创业、兴业环境, 吸引外商投资, 吸引人才落户, 解决涪陵经济发展中的技术瓶颈、人才瓶颈问题。要正确研判区内产业发展状况, 尽力引进能延伸产业发展链、科技创新程度高的产业, 带动区内产业发展。另一方面, 也要借助对外开放主动走出去, 不断增强涪陵地区品牌的影响力, 拓宽发展平台。

六是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 对社会管理形成巨大考验。发展经济是为了人民, 经济发展最终落脚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因而务必坚持依法行政, 维护国家利益、尊重和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正确处理征地、拆迁等存在的问题, 努力化解矛盾, 为涪陵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4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推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布局是五位一体,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实践与时俱进凝练形成的理论结果, 也为实践中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确立了新的坐标。五位一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体现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全面协调, 是经济社会与人民生活等各方面要素的协调推进, 是城区与乡村的统筹并进;可持续发展, 是以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的转型升级, 是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和谐的生动画面。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既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也是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只有坚持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高标准、高要求, 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着力处理好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人民生活等各方面问题, 才能推动涪陵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加强经济建设。要紧紧抓住37号文件、三峡移民后续扶持政策等重大契机,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进一步激发改革创新的活力, 改变传统产业占比过大的形势, 推进结构调整, 培育壮大六大支柱, 构建、发展产业链、产业集群, 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加快涪陵新城区建设, 加速金融、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强化内需拉动, 促进经济转型。

加强政治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 大力革新体制机制, 进一步弘扬和践行“团结求实, 文明诚信, 艰苦创业, 不甘人后”的涪陵精神, 提振各级干部精神状态, 坚持依法行政、高效行政、廉洁从政, 实行科学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 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开创政府工作的新局面, 为推进涪陵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加强文化建设。要深化对城市文化的认识, 以文化铸就城市灵魂, 以文化提振城市精神, 以文化升华城市品位。要充分挖掘涪陵优秀的历史文化, 宣传、展示、保护好涪陵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推动白鹤梁题刻尽快申遗成功, 扩大涪陵的影响力。城市建设中务必注重人文景观打造, 增强文化底蕴, 彰显涪陵的文化个性, 以文化软实力带动城市硬实力提升。

加强社会建设。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保障和改善民生, 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 真正使全区人民共享涪陵发展的成果。要协调各层次教育的发展, 加大力度, 弥补学前教育、高等教育的短板, 实现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优质发展。要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建设, 从医疗设施、人才素质、医保等方面多管齐下, 统筹好城乡医疗保障。

上一篇:语音增强算法下一篇:信息技术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