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态势

2024-08-20

城市发展态势(精选8篇)

城市发展态势 篇1

四年来,镇委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高举发展旗帜,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机制,建立五大支柱,推进富民兴镇”的工作思路,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务实创新,较好地开展了各项工作,实现了“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奋斗目标。

(一)发展为先,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实现。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98 亿元,比2002年的2.45亿元增长21.6%;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21亿元,比2002年的1.9亿元增长16.3%;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716万元,比2002年同口径增长15.5%;农民人平纯收入3152元,比2002年的2781元增长13.3%。今年上半年,镇域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工农业总产值、全口径财政收入、农民人平纯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增17.4%、23.8%、12.9%。

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巩固了“百里荒”高山无公害反季节蔬菜、“棠垭”优质大米两大品牌,加大了桑蚕、柑桔、生猪三大优势产业的培植和调整力度,四年来共新发展柑桔5000亩、专业桑园1810亩;2005年生猪出栏达55019头。以柑桔、桑蚕、生猪为支柱的产业结构格局初步形成。各项农村政策全面落实。全面完成农村税费改革,直

接为农民减轻税费负担200多万元,农民人平减负50元;实施了生态家园建设项目,1210户享受了“一池三改”补助;圆满完成了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农村公益事业服务管理机制初步建立;依法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全面结束;整村推进、扶贫搬迁等扶贫工作成效显着;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6000余人。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调研及学习培训;制定镇村两级新农村规划17个,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及目标措施;指导普溪河、百里荒村进行了新农村试点,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展开。找范文

(二)项目为重,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招商引资工作有新进步。四年来,共引进投资过百万元的项目7个,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一个,即宜昌山里来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已建成投产;计划投资5000万元的中孚磷矿选矿项目已完成环评、土地测量、可行性研究等工作;利用页岩资源招商取得突破性进展,计划投资2000万元的页岩深加工项目已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

民营经济规模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出台优惠办法,优化经营环境,促进了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截止2005年底,全镇民营企业达到15家,注册资本达到1200万元,民营经济

实现营业收入2.88亿元,上交税金450万元,税收过十万元的民营企业达5家,过百万元的民营企业1家。

财源建设切实得到加强。通过强化财税增收责任、优化纳税环境、落实农业“三项政策”、确保应收尽收,实现了财政收入的较快增长。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强化预算约束,实施财政监督,确保了财政资金安全,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现了“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促发展”的目标。

(三)建设为基,各项条件不断改善

四年来,我们共争取项目资金近40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以水保、农业综合开发、末级渠系等为重点,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筹资680万元完成了普溪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南垭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筹资348万元实施了“长治”五期工程;筹资100万元维修了棠垭总干渠,在全镇新修末级渠25000米;争取了国家投资400多万元的百里荒土地整治项目和1000多万元的棠垭灌区水利设施维修及改造项目。

交通建设实现跨跃式发展。本届共投入670万元,完成了“普百”旅游公路硬化18.35公里,村级公路硬化34.25公里,村级主干道维修77.6公里,消灭了不通公路的村,实现了全镇组组通公路,公路总里程达到426公里。通讯网络进一步健全。集镇有线电视节目达32套;有

百里荒等9个村建起了调频广播室;架通了中洲山等4个偏远村的电话,实现了电话“村村通”;建成了普溪河等7个电话村,全镇电话总装机达到4148部;增建基站7个,全镇移动电话覆盖面达90%以上。

集镇面貌进一步改善。对集镇功能进行了重新规划,拆除了主街道两旁低矮、陈旧的建筑物,在此基础上建起了高档商住楼;完成了下水道、人行道新建任务;建起了集镇备用水库;争取资金对镇政府机关环境进行了改造;加强了集镇环境卫生整治,启动了集镇美化工程,集镇面貌大为改观。

(四)统筹为要,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镇委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基层民主,倡导精神文明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确保了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方面,以创建平安乡镇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力度。探索建立了镇、村、组、户四级治安防控网络,加大了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扎实开展了“四五”普法工作;加大了对刑事案件的查处和邪教组织的排查打击力度,实现了社会环境平安和谐。另一方面,广泛开展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村务公开活动,推进了依法行政;高度重视人大、政协工作,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依法监督以及政协委员的民主监督作用,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氛围得到增强。

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扎实。认真落实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了对群众的思想政治宣传和教育工作,着力提高了全镇文明程度。建立健全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教育网络,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得到巩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深入开展了以“八荣八耻”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以争创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单位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中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实现了“零辍学乡镇”创建目标,顺利通过省“普九”、“两基”验收。筹资新建了卫生院门诊综合楼,开展了甲级卫生室创建活动,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积极引导发展民间艺术团队,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和农村节日教育活动,充实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大了安全生产监管力度,有效遏止了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各项国策,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更加和谐。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工会、妇女儿童、青少年、档案、统计、红十字会、方志、邮政等社会事业有新进步。

(五)党建为本,执政能力明显提高

镇委始终坚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强了党的建设,党的执政能力明显提高。

狠抓了党委自身建设。坚持把学习和经济建设相结合,认真开展了党委中心学习组学习活动,领导班子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认真执行党委议事制度,坚持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做到了按章办事;建立了党政领导联系村、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度,完善了干部目标考核体系,干部队伍管理日趋规范。扎实开展了保持******员先进性教育及干部作风集中整治活动,有效地整治了党员干部中存在的“软、懒、散、满、奢、浮”等不良现象,党员宗旨观念明显增强,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提高。

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以村“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配齐配强了村“两委”班子;以创 “五好”基层党组织、“六好”基层党委为核心,狠抓了镇村两级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建立并推广了以目标责任制、议事恳谈制等为内容的村组干部“六制”工作模式;狠抓了党组织的发展,四年来共新发展党员134名。

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考核责任制,坚持年中和年末述职述廉;狠抓了纪检监察信访案件的受理及办理,严肃了党的纪律;畅通监督渠道,落实廉政谈话制度,开展民主评议活动,做到从源头预防****。

城市发展态势 篇2

我国许多城市都存在高峰时段道路拥堵的状况, 在面对城镇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反思:随着城镇现代化高速发展, 公共交通系统逐步完善, 甚至采取了错峰上下班、软件管理等措施, 但是否真正解决了城市交通的诉求以及目前存在问题?如何让城镇居民体会、享受到公共空间营造带来的生活品质的提升?如何体现城镇的低碳和绿色?如何塑造幸福的中国?

我们曾做过关于地下空间研究的考察和学习, 日本对地下空间利用率和开发在世界范围内算是比较早也相对比较成熟的。以银座为例, 其属于东京最繁华的地段之一, 车道的宽度只有上下四车道, 然而在早高峰时段的道路状态是非常畅通的。东京的人口规模和陆地面积并不亚于北京, 北京现在人口规模约是2018万, 东京约是1300万, 而建城面积是相近的, 北京的汽车保有量是500万, 东京是800万。那么东京是如何做到交通分流?做到车量及行人高峰期的合理安排?关键就在地面上看不到的空间里, 也就是我们考察和研究的重点——地下空间。

传统的认识方法认定其为“地下空间”, 实际上我所感受到的第一印象应该称其为“地下城市”。这个城市是在卫星上、地面上通过肉眼看不到的。地下城市的构造复杂、功能繁多、层级延伸重, 形成了立体城市空间, 东京人很大一部分活动是在地下空间进行的。当我们提到地下空间的时候, 传统意义上指的是地铁、停车场、地下商城, 所以在对地下空间的应用上相对于发达国家我们还处于初始阶段。这就是我们的地上问题在地下空间寻找到的解决思路。

我国之所以把地下空间建设提到议程上, 主要原因是目前快速推进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国家计划到2015年, 全国地铁运营总里程将达到3000公里, 全国城市规划交通总投资将达到1.2万亿元。那么到2020年, 将会有40个城市建设地铁, 总规划里程达7000公里, 是目前总里程的4.3倍。国务院办公厅2003年规定, 城市申请发展地铁,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应在100亿元以上, 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城区人口在300万人以上, 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时段每小时3万人以上。而其中还有一些中小型城市, 虽然在做总体规划时未达到国家可建造轨道交通的标准, 仍然在远景规划中做了这方面的规划。比如, 城区人口不足300万的包头、株洲、济宁、柳州等城市, 也加入了地铁申建的大军。这说明, 第一, 地铁的修筑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象征。第二, 大家看到了大中型城市未来发展的现状局面, 也想通过地下的轨道交通建设来预防未来的发展状态。但是建了地铁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吗?我们如何理解地下铁路建设的真正含义?

一位专家说过“地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必须做立体式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 地上和地下相结合, 才能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我们现在做地铁建设的时候只关注了地铁的流动性, 所以当上下班高峰的时候就会出现像国贸地区那样拥挤不堪的现象。而在日本地下空间中人流并不是很多, 因为他们在城市建设的时候就考虑到将一天的生活全部在地下完成, 比如下班之后买菜、吃饭或者娱乐等活动都可以在地下空间完成, 而这些空间恰恰是缓解和容纳居民地下空间流动的非常重要的载体。我们现在对地下空间利用之所以出现这种状态, 是因为我们在地下的活动就只有一件事——交通。

基于上述思考和对目前大规模建设地下空间标准化设计施工、管理的标准的制定, 及在此基础上通过考察和学习把地面城市设计和规划全部纳入其中, 做一个总体的、地上和地下的、以地铁空间为核心的规划理念——五维空间规划。

五维城市规划概念是在传统三维城市空间概念的基础上, 引进两个隐性维度, 其中一个是地下维度, 另一个是管理维度, 也可以叫做时间维度。地下空间土地权属和规划管理等需要可行性文件来指导未来地下空间的建设和管理。高效且有效地管理是节约公众时间的前提下, 保证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良好流动性, 在短时间内实现更多城市功能的依据。

我们古代城市基于历史上皇权、政权和建筑技术的约束, 大部分空间设计局限于二维空间概念, 至今仍保留着体现皇权至上的轴线、左祖右社的特点。随着现代化的发展, 虽然引进了国外三维城市设计的概念, 但实际上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理解三维城市, 也并没有很好的运用到城市规划设计中。我们现在追求三维城市是作为形象体现, 以及增加地面空间承载力而需要向上、向天空要“地”、要空间的思路和理念。

五维城市概念的提出是希望我们不但能向天要“地”, 也能向地下要空间, 并且形成良好的流动性。高楼大厦的建设结果永远是静态空间的建设, 就像一个容器, 两层不够了建三层, 三层不够建十层, 实在不行建成一百层, 但是当需要不同空间之间人的行为流动的时候, 我们的活动仍然还是要回到地面上来。在香港, 利用了一些废旧的立交桥做了2层或3层的立体空间, 但实际上这种立体空间是受限制的, 是缺乏联通性的。缺乏联通性是因为我们的城市建设是先有的建筑, 后有的交通, 发现地面交通不够用了, 然后就开始修建立交桥、过街天桥、建筑间的走廊, 把建筑物串连成片、连成网络, 而这些空间的可利用性还是有限的。然而现在的地下空间建设相当于一张白纸, 应当加以系统化的合理规划, 真正的把地下空间利用起来, 变成合理流动的空间。

在目前地下空间的利用方面, 主要是以防灾减灾人防空间为基础, 做了轨道交通、停车场、小商品市场, 而这种比较单一、低端的小商品市场无法满足轨道交通大量人流滞留和缓解的作用。因为在上下班时间是不会有人去逛街的, 人们需要的是在回家的路程当中完成购物、文化娱乐等活动, 现在必须回到地面上才能完成这些事情。这说明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需求。我们所有的公共空间、所有的活动全部在地面上, 这就造成了所有的城市职能和城市功能都在争夺有限的地面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是没有承载空间再去做绿色低碳的。

所以, 需要把三维地下空间概念引入进来, 在地面空间之下做些文章, 这个文章就是指隐性空间。虽然在地面上看不见, 也不会让人感觉多么辉煌、多么漂亮, 但是他却对城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修建地下空间的目标不只是解决交通问题, 十八大也提出了要建设美丽的中国, 那么美丽的中国怎么建?我们需要看到蓝天、看到绿地、看到所有的公园。而现状是北京居民在车水马龙的立交桥下的一点点空地和建筑物前的一点点空地跳舞、健身, 旁边都是汽车。原本健康的生活方式, 却呼吸着汽车尾气, 因为我们的空间太少了, 能够让我们呼吸的真正的绿色空间太少了。有限的空间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急需解决。

目前国内涉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 基本为原则性规定, 对于涉及到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主要方面:权属、功能、利用模式等方面缺乏法规约束, 这与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在城市发展中的价值和地位不相称。未来城市随着轨道交通和城市问题的逐渐增加, 向地下空间延展将成为必不可少发展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现有的法律法规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举一个例子, 蒙特利尔的地下城从最早时候某个点的地下空间建设开始, 随着需求扩大慢慢增建地下轨道交通、地下商业街等等, 由此从一个点变成多个点, 多个点又变成了线, 由线变成了网络, 最后变成了整个面, 形成了蒙特利尔地下城。蒙特利尔冬季漫长而寒冷, 夏季又十分闷热, 气候恶劣。然而由于有了地下城, 商业和社会文化活动已经扩展到了一年中的所有月份。现在蒙特利尔是一个无论白天夜晚都充满人群的城市, 大多数的商业街都是活跃的、热闹的, 相对也是很安全的。蒙特利尔地下城包括有市中心80%的写字楼和35%商业面积。服务项目包括购物中心、旅馆、办公、银行、博物馆等。还包括七个地铁站、两个火车站、一个长途汽车终点站和一个贝尔中心。蒙特利尔地下城有120多个出口, 迎送50多万进出人流, 是躲避严寒和繁忙交通的理想去处。

我国三分之一的地区处在寒带或高寒地带。例如, 与长春市规划院合作的地下空间课题, 也是因为城市轨道交通迅速发展带动了对于城市总体地下空间的研究, 这个研究最大议题就是想要建立一个冬天的绿色长春。全球温室效应已经造成东北地区冬季看到雪景的时间越来越少, 在既看不到绿色, 也看不到白色的情况下, 通过这个课题形成一个可实施的想法, 从而付诸实践, 建立一个地下城。

身处日本的地下空间是完全感受不到地下的感觉的, 他们利用地下空间心理学, 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充满阳光、空间开阔, 并不压抑的地方, 而且是内容、功能繁多的, 可以娱乐、购物的地方。所以, 我们一定要转变思想, 未来城市发展是建立一个地下城, 而不只是地下商场和停车场。

要在交通建设基础上, 通过交通地铁站的建设带动整个城市其他功能的发展。比如, 剧院和部分博物馆是不需要太多阳光的, 尤其是影剧院的演出都在晚上7:30以后, 基本上太阳已经没有了, 阳光本身就是没有丝毫作用的, 并且进入到那么大的密闭空间里, 需要的是灯光和音效。但是, 因为公共建筑功能性占据了地面偌大的空间, 如果把他置于地下, 把地上这么大空间变成绿色, 就可以成为我们的公共活动空间。老人、孩子可以在空间内享受阳光, 不用到立交桥底下、街头、或者是停车场健身、跳舞了。

现代商圈发展态势研究 篇3

关键词:商圈 理论 态势

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商圈是一个城市的文明读本,也是一个城市的生活读本。世界知名的国际性大都市,无不有着傲立于世的知名商圈。城市商圈的建设是商业文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与必然趋势。目前,现代商圈发展过程中,商圈的空间布局、功能组合、服务设施、业态发展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趋势。

一、空间布局的垂直化

传统商圈的内部构造往往是根据服务功能和商品特性的分化而平面化地进行布局,形成文化、娱乐、饮食等许多功能街区。随着新兴商圈内部中枢业务功能和规模的扩大、地价的上升以及零售商业功能与金融、保险、旅行等其它功能的混合存在和空间竞争,促使商圈内高层商用建筑、大规模集办公、商业于一体的综合商业大厦的不断出现,并由此形成商圈中心道路两侧的立体化商业街景观。立体化商业街的形成促使商圈中心商业区的零售、服务业的功能分化由传统的水平的、平面的区域功能分化向立体的、垂直的功能分化发展。

垂直的功能分化使不同的行业、业态的功能综合地容纳到同一大规模、高层的综合商业大厦中,不仅形成了零售、服务的业务功能的垂直体系,而且也促使消费者形成垂直的购买行为。首先,根据建筑物的低、中、高层的不同,各种零售业态、服务功能的分布不同。一般来说,商圈中心商业区临街大楼的一至二层主要以零售商店、餐饮店、银行为主。大楼的中上层主要以各种公司的办公室或饭店为主,另外,旅行社、各种健美、美容、订票、培训教室、剧场等文化教育设施也往往相聚于此。大楼的上层往往开辟展望厅、高级餐厅、酒吧、各种类型的俱乐部等。其次,综合型大厦的低层部基本以不确定多数的顾客部门或者以目的性较弱的部门为主,而高层部基本是以特定的少数顾客、目的性较强的顾客部门为主。

二、功能组合的复合化

商圈是大量相互关联密切的商业企业在空间上聚集,并形成强劲、持续的区域竞争优势的结果,也是商业集聚的一种现象。在商业集聚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商业企业更容易相互结合,进行横向或纵向联合,或者组建共同的采购、销售机构等,从而产生组合效应。产业集聚的组合效应使得商圈的各个商业企业作为子系统的元素,相互之间优化组合的功能大于各个元素的简单相加,形成黄金地段,制造出商业级差利润,使处于商圈的商业效益高于其它地段。随着商业的集聚、商圈的不断发展,功能组合的复合化成为商业中心的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要求作为城市的高级中心地,商圈内的建筑综合体应当在同一时空内,将传统的建筑类型和功能单元相互叠合、重组以实现多种功能的交叉和并存的空间环境系统。各种基本功能间的相互交叠会引发出新的功能,反过来这些新功能又会对原有的基本功能产生促进作用,从而使建筑职能具有更大的兼容性,满足人们对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功能的复合化将会很大程度上促进空间使用的高效率,同时也形成不同功能部门利益上的协调互补。所以,充分利用域内资源、充满经济活力的商务中心必须是一个具备购物、餐饮、文娱、服务等商业功能高度集聚的地区。

三、服务设施的人本化

以人为本不仅体现在商圈的软环境,而且还要体现在服务设施等硬环境上。根据这种趋势,商圈服务设施逐渐发展为实用型服务设施、装饰型服务设施和综合功能服务设施三部分。

首先,实用型服务设施包括道路设施、活动场所两类。其中,道路设施主要包括人行道、游路、车行道、停车场等。商业中心是集合了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流集聚的中心。要保证整个商业中心区的车行、人行系统的畅通有序和街道的美观舒适。地上停车场的设置应不影响街区的整体形象,机动车停车场与非机动车停车场分设于街道两侧,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设置宽松的地下停车系统等。活动场所包括游乐场、休闲广场等。游乐场和休闲广场的存在是商业中心区更注重娱乐、休闲、交流功能的体现,它们是人们迷恋一个地域的重要依据,是一个区域活力的第一见证。广场是最容易吸纳人流、聚集人气的地方,一方面展现了丰富的商业促销和展示活动,另一方面又可以塑造商业中心区的形象品质,各种有特色文化味道的商业活动在商业中心区文化氛围的包装和烘托下价值倍增。服务设施目前在商圈中运用越来越多,也是最实际的设施。

其次,装饰型服务设施是以装饰需要为主而设置的,具有美化环境、赏心悦目的特点。主要有雕塑,绿化设施、水体景观等。雕塑通过自身的形象塑造,典型生动的再现生活、反映社会。好的雕塑不仅装饰美化环境,丰富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既为当代服务又为未来留下不易磨灭的历史性标记。绿化是商业中心区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除了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外,它还有利于净化空气、降低噪声、调节小气候,从而使在商业中心区内活动的人们获得身心两方面的舒适感和愉悦感。与绿化一样,水体景观也是商业中心区具有生态意义的构成要素。静态的水静怡幽雅,如水池、水渠等,动态的水活泼喧闹,如喷泉、跌水、水幕、瀑布等,它们赋予场景和空间生机与情趣,吸引人们聚集在周围,从而成为该场景的核心及最活跃的元素。目前,越来越多的商圈在布局上引入了装饰性服务设施,营造舒适温馨的购物环境。

第三,综合功能服务设施同时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特点,体现了形式与功能的协调统一,能够使人们更好地体验到商业中心的品质及整个城市的美感和文化底蕴。它是以设施小品、装饰小品形式存在的,如休息座椅、标示指引、亭子、垃圾箱、照明灯具、电话亭、洗手池等。座椅既可供人休息,又是人们藉以观望社会场景和相互交往的理想设施;标示指引应营造一种协调统一的感觉。垃圾箱在商业中心区中也充当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造型美观,摆放得宜的垃圾桶不仅保持着环境的整洁,也能提升商业中心的品位。因此,为了提升商圈的品质以及改善软硬件环境,综合功能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商圈发展的重要趋势。

四、业态发展的多元化

商圈是零售商业发展的产物,对商圈业态发展趋势的关注,首先要注重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零售业态结构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业态布局不合理,结构失调;业态组织化程度低、运作不规范,各业态的优势难以发挥;业态结构调整内容基本是纯粹的模仿式;业态结构变革手段大多是一种“速成”式的数量扩张;业态雷同,恶性竞争,功能单一,无法满足人口的多元化需求等。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加快实现零售业从单一业态向多业态发展;实现零售业态结构合理化;加强多业态混合经营的管理,将零售业态结构调整引向深入等。因此,以主辅关系、互补关系形式存在的多业态并存将是零售业态结构的常态。目前,商圈业态发展的多元化具有两个特征。

首先,大都市商业业态集聚的多元化。大都市的商业集聚目前可以分为商业中心、交通干线商业街和专业化商业区三种类型。其中商业中心又分为大都市CBD、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邻近商店五个类型。消费者根据购买商品的性质和到达距离的经济性来选择到哪个商业中心购物。如果购买生活必需品,消费者往往到邻近商店或社区商业中心购物,而如果购买奢侈品、流行商品则会到大都市CBD、区域商业中心去购买。因此,区域商业中心的业种和业态的集聚主要以大型百货店、专卖店、特色杂货店、名食品店、美容理发店等高级品、奢侈品、名牌商品、流行商品为主。

其次,地价导向的业态多元化。每个零售、服务企业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以最大可能接近潜在顾客的地点为最理想的选址地。因此,大都市零售业的选址是以每个零售业支付地价能力来决定的。在大都市中央区域商业区,是与顾客接触性最高的地域,因此其地价水平最高,并以此为中心地价呈圆锥状分布。同时,大都市中心区域商业区是以支付地价能力最高的业种和业态构成。因此,大型百货店、名品专卖店、流行时尚商品店以及酒吧、俱乐部、其它娱乐业等利润率很高的零售、服务业则是商圈商业业种、业态构成的主要形式。从目前发达国家成熟区域商业中心的商业构造看,其业种、业态的构成基本上是以大型百货店、名品专卖店、流行时尚商品店、特色食品店、杂货店以及形形色色的餐馆、酒吧、娱乐场所构成。

参考文献:

[1]王厚东. 商圈理论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12):112—113

[2]王晓玉.国外社区商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经济研究,2002(11):68—74

[3]王娟.基于三维视角的我国中小城市商圈布局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张翼飞.城市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唐红涛.城市商圈空间聚集的经济学分析[J]. 兰州商学院学报,2008(8):36—42

〔本文系河南省郑州市软科学研究项目“郑州火车站西广场商圈空间布局研究”(项目编号:121PRKXF65

7—6)阶段性成果〕

中国卷烟品牌发展态势解析 篇4

发布时间:2007-08-0

3近年来,中国烟草坚持“做精做强主业,保持平稳发展”的基本方针,围绕提高总体竞争实力的战略性目标,积极实施卷烟品牌整合扩张战略,着力培育10多个重点骨干品牌,卷烟品牌发展总体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随着外部环境的日趋严峻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国卷烟品牌要实现持续发展,需要在体制、政策、营销、技术、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创新和突破。

回顾:近年来中国卷烟品牌发展成效显著

亮点一:品牌发展“强者趋强”,重点骨干品牌持续扩张。过去一个时期,中国卷烟品牌曾经出现一定程度的“强者趋弱”现象,制约了中国烟草总体竞争实力的提高。最近几年,中国卷烟品牌“强者趋弱”的趋势得到根本扭转,一批重点骨干品牌规模持续扩张,总体上呈现出“强者趋强”的良性发展态势。2006年,全国共有12个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和8个产销量超过100万箱的优势品牌。今年上半年,全行业有19个品牌销售额超过了50亿元,其中,“中华”、“云烟”、“白沙”、“芙蓉王”、“双喜”、“利群”、“红河”超过了100亿元;有14个品牌产销量超过了50万箱,其中“红梅”、“白沙”、“红金龙”超过了100万箱。近年来,上述品牌年均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30%左右,总体上呈快速增长之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红塔山”产量达57.9万箱,销量达56.9万箱,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07.2%和131.3%,预计全年产销量将突破历史最高纪录,发展势头非常强劲。

亮点二:品牌集中度不断提高,重点骨干品牌对行业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近年来,在市场竞争、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全国卷烟品牌整合扩张取得了显著进展,品牌数量不断精简压缩,品牌集中度持续提高,重点骨干品牌对行业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2002年,全国生产卷烟品牌758个,最大的10个品牌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为15.9%。到2006年,全国卷烟品牌生产数量被压缩至224个,比2002年减少了534个;最大的10个品牌在全国总产量中所占比重为31.9%,比2002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国卷烟品牌生产数量被进一步压缩到165个,按销售额计算最大的10个品牌在全国总销售额中所占比重为41.2%,按销量计算最大的10个品牌在全国总产量中所占比重为37.2%,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了4.4和6.1个百分点。当前,行业工商税利的一半以上来自重点骨干品牌,重点骨干品牌对行业发展的贡献度越来越大,支撑作用也越来越强。

亮点三:高档价位卷烟品牌增长强劲,品牌竞争格局发生较大变化。高档价位重点骨干品牌是烟草行业提高形象、提高效益、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领军品牌,是实现行业平稳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华”、“芙蓉王”、“玉溪”等高档价位卷烟品牌增长较为强劲,其中,“中华”2006年销量同比增长25.9%,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5.4%;“芙蓉王”2006年销量同比增长32.8%,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34.5%;“玉溪”2006年销量同比增长35.7%,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46.0%。除上述3个高档价位品牌外,“黄鹤楼”、“苏烟”两个高档价位品牌增长也非常迅速,其中“黄鹤楼”2006年销量同比增长34.8%,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59.3%;

“苏烟”2006年销量同比增长33.7%,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57.7%。此外,“云烟”、“利群”、“南京”等品牌零售价超过200元/条的高档规格也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无论从绝对销量还是从市场份额来看,近两年高档价位卷烟品牌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高档价位卷烟品牌竞争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有的虽然保持了较强的优势地位,但市场份额趋于下降;有的市场份额基本保持稳定;有的市场份额则呈现上升趋势。

亮点四:全国统一大市场逐步形成,“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拉动重点骨干品牌发展的效应迅速显现。近年来,行业通过深入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特别是通过工商管理体制分开和实行“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试点,有力地促进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2006年,全国卷烟省际间交易实际执行量占国内销售总量的比重为38.9%,比2004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了12.8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国卷烟省际间交易实际执行量占国内销售总量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43.0%。随着各省卷烟市场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逐步形成,重点骨干品牌的发展环境不断好转,发展空间逐步扩大。总体上看,近年来重点骨干品牌市场覆盖面在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张,市场占有率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试点地区,重点骨干品牌的成长态势更为良好。譬如,“红塔山”、“玉溪”、“中华”、“芙蓉王”、“云烟”、“白沙”、“利群”(按增长率排序)2006年试点地区销量同比分别增长80.3%、73.9%、67.4%、59.3%、45.0%、35.2%和31.6%,比该品牌在全国的平均增长率分别高出2.4、38.2、41.5、26.5、14.7、16.8和3.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拉动重点骨干品牌快速发展的效应正在迅速显现。可以预见,随着“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试点范围的扩大和向“按订单组织生产”延伸,重点骨干品牌将获得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亮点五:工商企业共同培育卷烟品牌的意识在迅速增强,工商双方协同营销取得了积极进展。近年来,工商企业按照国家局的总体部署,纷纷把培育重点骨干品牌作为最为重要的任务来抓,在协同营销、共育品牌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围绕培育重点骨干品牌,工商双方在共同研究分析零售客户和消费者行为特征、提高品牌适应市场的能力和水平等方面加强交流互动,进一步构建了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一些工业企业有效实现了研发前移,根据目标市场需求不断改进产品品质和提升品牌形象,其品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一些商业企业自觉地把品牌培育作为应尽的责任,主动为工业企业做好市场调研、信息反馈、宣传营销等各项服务,有力地支撑了重点骨干品牌的培育和壮大。当前,工商双方共同培育卷烟品牌的意识正在迅速增强,如何以培育重点骨干品牌为纽带构建新型工商关系,工商双方在理念上、行动上、方式方法上都在进行积极探索和推进。

直面:中国卷烟品牌发展的现实

现实一:规模实力和市场集中度与国际卷烟品牌差距较大。中国烟草的总体竞争实力集中体现在重点骨干品牌上,而重点骨干品牌的竞争实力又体现在与国际卷烟品牌的比较上。近年来,尽管中国卷烟品牌取得了巨大发展,一批重点骨干品牌竞争实力显著增强,但与国际卷烟品牌相比,差距仍然较大。譬如,2006年奥驰亚集团的“万宝路”销量为927万箱,销售收入超过300亿美元;日本烟草公司的“柔和七星”、奥驰亚集团的“蓝星”、日本烟草公司与雷诺兹美国烟草公司共有的“云丝顿”三大国际品牌销量均超过了200万箱,销售收入均超过了100亿美元。而同年中国销量最大的卷烟品牌“白沙”为175万箱,仅为“万宝路”的19%;销售额最大的品牌“中华”为39亿美元,仅为“万宝路”的12%左右。除了规模差距之外,中国卷烟品牌在目标市场的集中度也远远低于国际品牌。譬如,2006年“万

宝路”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为40.5%,“柔和七星”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为32.2%,分别是“白沙”在中国市场占有率的9.4倍和7.5倍。目前,全球绝大部分国家最大的10个卷烟品牌市场集中度已超过80%,比中国卷烟品牌的集中度高出一倍以上。

现实二:对国内和省内市场依赖度过高。长期以来,中国卷烟品牌基本都是依托国内甚至省内市场发展。虽然以云南卷烟品牌为代表的一批重点骨干品牌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区均有销售,但总体上看,当前许多卷烟品牌对省内市场的依赖度仍然过高,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比较低,影响力比较小。譬如,2006年全国销售额最大的10个品牌对省内市场的依赖度(省内销量占总销量的比重)为42.1%,对国内市场的依赖度(国内销量占总销量的比重)为96.0%;全国销量最大的10个品牌对省内市场的依赖度为51.9%,对国内市场的依赖度接近100%。而同期跨国烟草公司的核心卷烟品牌多为全球性品牌,境外市场销量占主导地位。从2006年境外市场销量占总销量的比重来看,中国卷烟品牌不到1%,而奥驰亚集团卷烟品牌为81.9%,英美烟草公司卷烟品牌为99.6%,日本烟草公司卷烟品牌为55.9%,帝国烟草公司卷烟品牌为87.5%。从各个跨国烟草公司核心品牌的市场覆盖面来看,目前,“万宝路”为160多个国家,“柔和七星”为40多个国家,“云丝顿”为60多个国家,“健牌”为70多个国家,“登喜路”为120多个国家,“好彩”为90多个国家,“波迈”为60多个国家。相比较而言,中国卷烟品牌不但境外销量很小,而且境外市场目标消费群体主要是少数国家的海外华人,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力还很有限。

现实三:相关的配套及保障措施亟需跟进。第一,烟叶原料、尤其是高等级原料的有效保障需要进一步加强。通常情况下,烟叶需要经过两年左右的醇化期才能投入卷烟生产,因此烟叶原料必须提前两年进行采购储备。近年来,随着卷烟品牌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如何从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获得有保障的烟叶原料,是当前许多重点骨干品牌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第二,实现异地加工、多点生产是绝大部分卷烟品牌规模扩张的必由之路,但如何处理好品牌输出与输入方的利益关系、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防止出现大的市场波动,当前在技术、管理和政策方面都有许多需要继续探索和改进的地方。第三,“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促进了工业企业之间的适度竞争,逐步打破了原有品牌格局与客户需求之间的平衡,营造了有利于优势品牌持续扩张的良好环境,但当前在工业快速响应商业订单、工商企业主体能力以及工商共同培育品牌的机制建设等方面,迫切需要实现创新和突破。第四,部分卷烟工业企业联合重组规模做大以后,患上了一定程度的“大企业病”,一些企业出现决策效率低下、市场反应迟缓、职责分工模糊、业务流程不顺畅、管理监督不到位等问题,这对品牌培育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现实四:品牌基础素质有待提高。在专卖体制保护、特殊市场(主要是礼品烟市场和公务烟市场)需求拉动和相对较低的税收负担下,中国卷烟品牌虽然具有较高的盈利能力,但在研发创新、质量管理、市场营销、文化内涵等品牌基础素质方面,总体水平相对较低。目前,许多卷烟品牌依然存在高原料、高包装、高投入现象,成本竞争力较弱,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在品牌培育维护过程中,目前还没有走出工业企业过度重视高结构,商业企业片面追求高毛利的“双高”误区,许多卷烟品牌在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方面较为落后,技术含量不高,低水平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风格特色不鲜明,品牌文化建设较为落后。此外,中国卷烟品牌发展历史相对较短,面临的体制、政策和市场环境较为特殊,品牌运作市场化程度较低,如何构建形成一套定位清晰、架构合理、流程顺畅、营运高效、保障充分的品牌运作模式,当前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障碍。

现实五:社会环境压力日趋加大。《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正式生效后,烟草企业面临着额外成本不断增加、广告赞助日益受限、社会形象有所弱化等巨大压力,发展环境日趋严峻。为切实做好《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约相关工作,国务院已于今年4月27日成立了由相关部门组成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约工作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可以预见,随着《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约工作的深入推进,中国烟草企业在广告宣传、制造包装、税收价格、消费需求、公共关系等方面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卷烟品牌培育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障碍。特别是卷烟包装警示语的增加,对以礼品性消费、公务性消费为重要支撑的高档价位卷烟品牌可能产生较为严重的冲击和影响。

思考:推动中国卷烟品牌持续发展的对策

对策一:在卷烟百牌号基础上,着力培育壮大10多个重点骨干品牌。近年来,几大跨国烟草公司均以发展少数几个重点品牌为支撑,全力推进品牌全球扩张战略。譬如,在排名前四的跨国烟草公司中,奥驰亚集团重点发展“万宝路”和“蓝星”两大品牌;英美烟草公司重点发展“健牌”、“登喜路”、“好彩”、“波迈”四大“全球驱动品牌”(Global Drive Brands);日本烟草公司重点发展“柔和七星”、“云丝顿”、“骆驼”、“沙龙”四大“全球旗舰品牌”(Global Flagship Brands);帝国烟草公司重点发展“大卫•杜夫”和“威斯”两大品牌。我国地域广阔,消费层次较多,消费习惯差异较大,卷烟品牌发展必须坚持以百牌号为基础。同时,要整合优势资源,在卷烟百牌号基础上,着力培育壮大10多个重点骨干品牌,以此实现烟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总体竞争实力的持续提高。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在继续贯彻落实《中国卷烟品牌发展纲要》和国家局、总公司一系列战略部署的同时,中国烟草应始终坚持市场化取向和竞争力导向,对现有品牌进行全面分析和梳理,积极构建重点突出、定位清晰、层次合理、体系完整的品牌结构。要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10多个重点骨干品牌的发展方向,认真搞好市场细分和品牌细分工作,避免一味追求税利增长和高档高价的片面倾向,把提高品牌目标市场占有率、提高实现“两个跨越”的能力、提高成本控制能力、提高技术含量以及打造品牌个性特色、加强品牌文化建设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对重点骨干品牌发展方向和工商企业行为的引导。要充分发挥烟草专卖专营的体制优势,健全完善配套的“扶优扶强”政策体系,努力为重点骨干品牌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要通过市场竞争、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重点骨干品牌在引导消费、创造需求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增强重点骨干品牌对行业整体的支撑力和带动力,努力实现中国烟草总体竞争实力的持续提高。

对策二:推动卷烟工业企业跨省联合重组,加大卷烟品牌定向整合力度。巩固和完善烟草专卖体制,要求实行更加严格的计划管理;而培育壮大卷烟品牌,客观上要求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品牌在生产指标方面的束缚,实现烟草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为此,要在巩固和完善烟草专卖体制前提下,切实履行好总公司对所属企业的出资人权利,一方面继续推动已经实现省内企业联合重组的省级中烟工业公司发展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产经营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卷烟工业企业跨省联合重组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企业规模扩张,着力培育壮大10多个重点骨干企业。要妥善处理好市场机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在坚持现有卷烟生产计划管理体制前提下,深入推进卷烟产销衔接模式改革,对卷烟品牌在全国范围内放开衔接,适度引导,定向整合,促进发展。新增的计划指标应主要用于扶持重点骨干品牌;对于产大于销品牌的“剩余指标”,要通过定向整合方式,调整用于生产重点骨干品牌。

对策三:加强烟叶基础工作,积极构建与卷烟品牌规模扩张相适应的原料保障体系。解决烟叶原料的瓶颈性限制,是培育卷烟品牌的关键性环节。为此,烟叶生产要切实围绕卷烟品牌的发展需要,优化种植布局,调整品种结构,改进生产组织方式,加强配套技术研究,认真搞好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工作,切实保障烟叶原料的有效供给。卷烟工业企业要加强配方和工艺创新,进一步挖掘原料的使用价值,拓宽配方的视野和思路,解决对高等级原料、局部地区原料和进口原料依赖度过高的问题;要积极参与烟叶育种、种植技术、烘烤工艺和特色烟叶的研究和开发,高度重视烟叶基地化建设,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超前谋划烟叶原料保障工作。全行业要按照《中国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和《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加强烟叶基层建设的决定》等有关政策文件的要求,认真落实“重心下移、着眼基层、突出服务、加强基础”的烟叶工作方针和各项措施,进一步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努力实现从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的转变。在国家局、总公司的主导下,要进一步完善烟叶生产、流通和打叶复烤的体制机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积极构建卷烟工业与烟草农业紧密合作、相互支持、和谐共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对策四:加强工商协同和批零互动,为卷烟品牌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市场环境。卷烟品牌是中国烟草的宝贵财富,发展壮大重点骨干品牌是全行业的共同责任。当前,要继续深入推进“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和组织生产工作,不断提高网络建设整体水平,切实加强工商协同营销,努力提高卷烟品牌适应市场、创造需求、引导消费的能力和水平。要按照“两个跨越”的要求,坚持统一市场的方向,工业企业要解决过分依赖省内和国内市场的问题,合理选择目标市场,不断提高省外和国外市场的拓展力度;商业企业要解决过分依赖省内品牌的问题,合理选择目标品牌,切实加强对卷烟品牌的培育和支撑力度。要构建工商企业共同培育品牌的机制和环境,工商双方既有专业分工,又要紧密合作;工业要围绕品牌做企业,商业要围绕品牌做市场;工业要保证市场供应,商业要保证渠道畅通;工业要更多地研究消费者,商业要更多地研究零售客户;工业要进一步突出品牌核心价值、突出品牌主导规格、突出品牌风格特色、突出品牌技术创新、突出品牌质量控制、突出品牌主体标识,切实提高品牌基础素质,商业要进一步完善卷烟销售网络建设,切实克服非市场因素,保障卷烟品牌之间的适度、有序、公平竞争。为协调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和各环节利益关系,要进一步完善卷烟价格管理体系,合理确定各环节价格差率,切实维护零售客户的合理利益。要努力把零售客户纳入统一的品牌培育体系,从战略高度与零售客户建立平等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关系,切实加强批零互动,真正形成各环节齐心协力共同培育卷烟品牌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对策五:加大研发创新力度,认真做好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各项工作。《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正式生效后,国际烟草市场发展环境变得空前严峻。要紧紧抓住现阶段我国市场非常宝贵但可能稍纵即逝的战略性机遇,进一步推进实施品牌整合扩张战略,加快培育壮大一批产销规模大、市场覆盖面广、消费者忠诚度高、综合竞争力强的重点骨干品牌。当前,要切实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在认真履行公约条款的同时,积极研究由于包装改变、广告营销限制、税负提高等控烟政策的进一步实施而造成的冲击和影响。要切实改变拼原料、拼包装和一味追求高结构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力争在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控制成本、提高效率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效。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精心组织重大专项计划的实施,力争在烟草育种、卷烟调香、特色工艺、减害降焦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要推动烟机工业与卷烟工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努力为培育卷烟品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撑和保障。从全球卷烟消费市场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卷烟品牌在坚持中式卷烟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要高度重视淡

味型低焦油工艺配方、烟气及烟支燃烧剩余物减量化处理、低成本多点均质化生产等方面的研发创新。尤其重要的是,要切实加强包装创新和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努力在履行有关控烟政策的同时,维护好高档价位卷烟品牌的目标市场,避免目标顾客和目标消费群体的迅速转移和流失。

对策六:加大打假打私力度,切实减少假冒商标卷烟。假冒商标卷烟的盛行,对卷烟品牌尤其是重点骨干品牌构成了巨大威胁。为切实减少假冒商标卷烟,当前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联合打假长效机制的作用,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始终保持打假高压态势,努力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不断净化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努力提高卷烟品牌的防伪水平,不断增加造假贩假的难度和成本。要与零售客户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努力提高零售客户依法规范经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和方式,向消费者广泛传递卷烟品牌的相关信息,努力提高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链接

近年中国卷烟品牌发展大事记

2001年11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布了“2001全国烟草行业名优卷烟品牌”名单,36种卷烟获此称号。同年,国家局制定了《中国卷烟品牌战略研究提纲》。

2002年初,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发展战略;同年8月,国家局推出99个卷烟优等品牌号。

200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实施工商分开体制改革,带来了工商企业的整合和变化,逐步形成大市场,促成大品牌的产生;同年底,国家局提出了发展“中式卷烟”品牌,为中国烟草打造强势品牌阵营指明了方向。

2004年8月,国家烟草专卖局颁布出台了《卷烟产品百牌号目录》。

2006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出台《中国卷烟品牌发展纲要》,提出在“十一五”期间,着力培育10多个全国重点骨干品牌。

国际特种旅游交通发展态势 篇5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作为旅游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交通的发展趋势亦是愈来愈明显,不再是单纯的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的发展。随着旅游业的不断需求,旅游交通呈现出多方面的交通方式,而特种旅游交通作为一个新兴的交通方式,其后的发展态势与前景是不容小觑的。而本文就从国际特种旅游交通产生的原因背景、其发展历史、在现代交通中的地位、主要功能及其优缺点以及其与传统交通相比较等方面来分析国际特种旅游交通发展态势。

关键词:特种

常规

旅游交通

发展态势

引言: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待日常生活中诸多方面的要求亦是越来越高。在人们为了缓解工作压力、放松心情出来旅游的同时,对相应的旅游业的设施设备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中,而作为旅游交通这一人们出行必用的工具,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在原有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这四种传统的旅游方式上。人们因视觉、感觉疲倦而在不断地追求着新奇的交通方式,而特种旅游交通便在此时恰好符合了人们追求新奇、刺激的想法,因而在传统交通方式依然占主导地位的今天,特种旅游交通方式也会正义另外一种特殊的发展态势发展着,并且前景应是令人拭目以待的。

一、国际特种旅游交通产生的背景原因: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带来交通运输的历史性变革。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使世界交通运输以人力、畜力、自然力为主要牵引力的古代方式,转变为以机械动力为主要牵引力的现代方式,标志着近代交通运输业的诞生。近代蒸汽机船,特别是火车运输与旅游活动的结合导致了19世纪是红叶世界近代旅游业的产生,作为旅游接待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交通业也应运而生。而在二战期间,因战事需要而飞速发展的军用飞机和汽车制造技术于战后转为民用,从而使民航和公路逐步取代铁路和水运成为现代交通运输业的主导方式,由公路、航空、铁路、水运四种方式构成的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最终形成,并促成现代旅游业及现代交通业的产生。

而现代交通业产生的背后又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素、特定的地理环境限制的情况还有一些旅游者旅游习俗和各个不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不一致的限制因素的影响,就促成在世界上除常规现代交通方式以外,世界各地还存在着丰富多样的交通方式,我们就称其为特种旅游交通方式。特种旅游交通方式存在于特殊地理环境之中,它依托于传统的常规交通方式而存在,同时又独立的存在于常规交通方式之外,与传统的交通方式是相辅相成的。

二、国际特种旅游交通的分类、特点及其优缺点

1、分类:

1.1从其适应的地理条件上分为平地、坡地、山地、沙漠、草原、雪地、水上、水下、空中等类型,如平地的黄包车、坡地的旱地雪橇、山地的滑竿、沙漠的骆驼、草原的勒勒车、雪地的雪橇、水上的羊皮筏、水下的观光潜艇、空中的热气球等

1.2从历史沿革上可分为传统、现代、超现代等类型,如传统的独木舟、马车和溜索,现代的摩托艇、索道缆车和滑翔机,超现代的气垫船、磁悬浮列车和太空 船等。

1.3从主要功能上可分为客运、观光、娱乐、健身、经济等类型,如以客运车为主的水翼船、以观光为主的索道、以娱乐为主的仿古游船、以健身为主的自行车、以竞技为主的皮划艇等。

2、特点:

特种旅游交通方式的客运战场、客运工具、客运线路是多种多样、无统一固定的模式,主要从事游览性的运输活动。优越的游览性是其最明显,区别于常规旅游交通方式的特点。

3、优缺点

3.1优点:特种旅游交通方式的优点主要变现为其类型繁多、游览性强、文化含量高和价格较低。

3.2缺点:因其所受局限性多,因而其劣势主要表现为灵活性差、客运功能弱、除特种现代方式如磁悬浮列车外舒适性也差。

三、国际特种旅游交通主要作用及功能

1、它们在运输形式上千奇百怪,在功能上千差万别,能够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求特、求异的多样化特殊游览目的。

2、它们一般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多数可由旅游者亲自驾驭并从中得到独特、刺激的体验经理。

3、它们的普及程度一般较低,有些只保留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有写只在实验基地进行小规模试运行,具有浓厚的民族、地方或科幻色彩,能够满足旅游者怀古和探知未来的特殊需求。

四、国际特种旅游交通与常规旅游交通方式的比较

特种旅游交通方式存在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之中,承担着其运输。又因其地理环境、科技发展水平和本身的特质来看,除却特种现代旅游交通方式(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外,其运距和运速都低于常规的交通方式,灵活性和舒适性亦是无法与常规交通相比的,运价虽然偏低但因其地理条件差和旅游者在游览时多偏好于舒适、安全的交通工具,因而乘坐特种旅游交通的游客是屈指可数的。但就游览性来说,因特种旅游交通存在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乘坐它可以给人带来异样的感受,因而其游览性的独特性是常规交通方式不能及的。

五、国际特种旅游交通发展趋势

在当前经济、科技快速发展之时,国际旅游交通的发展总态势已经表现出了国内市场自由化与国际市场一体化、企业私营化与国际合作多元化、国内集团巨型化与国际联盟超级化、旅客运输高速化与舒适化等发展态势。

而在国际旅游交通发展总态势的大背景之下,有依据上文分析了国际特种旅游交通的各方面,我个人以为今后国际特种旅游交通发展趋势如下:

1、更加注重特色化、个性化

多数特种旅游交通方式存在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因而旅游者可以从中体验到这些方式所代表的地方民俗文化。比如羊皮筏漂流可以使旅游者亲身体验中国西北部黄河中游回族传统的水上交通文化,溜索使人领略到西南山区少数民族的传统山地交通文化,乌篷船则令人感受到绍兴地方特色浓郁的水乡交通民俗。这些特色化于个性化是特种旅游交通区别于常规交通的特色所在,秉着在旅游业中“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点,想必特种旅游交通在今后发展中会更加注重其特色化、个性化的开发与发展,以此来适应旅游市场的需要。

2、加大技术革新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舒适性、游览性和灵活性是影响旅游者选择交通方式的主要因素。而特种旅游交通除游览性可占上乘之外,其舒适性、灵活性都有其不足之处,因而在未来的国际特种旅游交通发展趋势中,会因市场需要而加大其技术的改革,使其舒适性、灵活性相对的得到一定的提高。

3、企业私营化程度加深

特种旅游交通方式,如羊皮筏、雪橇和黄包车等,一般只需简易的运输工具、站场和线路,因而运营成本低,运价低廉。鉴于此,在日后的国际特种旅游交通发展态势中,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经营行列之中,而相对的政府亦会放开权限将更多经营权转接于企业当中,企业私营化的程度会越来越深。

4、国际合作于国际联盟一体化程度加深 国际特种旅游交通存在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中,而在世界上这些特种旅游交通都有相似性,又因特种旅游交通本身的不足之处。因而在未来发展中,特种旅游交通可以向国际合作和国际联盟一体化方面发展,国际合作不断加强以一个整天来应对市场的竞争和服务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如此会使企业减小风险,弥补本身的不足,使旅游者能恰到好处的体会到国际特种旅游交通的魅力,吸引更多旅游者同时,也更加适应国际旅游交通发展态势。

小结:当前由于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各种产品的更新换代的速度是越来越快,而作为旅游交通行业来说,旅游者已不能仅仅只需要传统旅游交通方式,而是更倾向于新奇、刺激的特种旅游交通方式,在国际旅游交通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国际特种旅游交通的发展态势应该也会是在适应市场需求下不断朝良好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学

《旅游交通教程》旅游教育出版社

2、王庆云《交通发展观》中国科学教育技术出版社

3、崔莉

《旅游交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4、杜学

《旅游交通概论》旅游教育出版社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态势 篇6

巨型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极快、功能强大、存储空间巨大等优点。

一般情况下,巨型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可以达到每秒百亿次以上,其内存容量可达几百兆。

巨型机是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的代表之一,在地质勘测、国防、航空航天、气象、卫星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

巨型计算机是未来计算机发展趋势之一,对其技术的研究能够有力推动计算机软硬件的.应用技术的发展[3]。

2.2 神经网络计算机。

神经网络计算机是通过模仿人脑神经高效的运算功能而研究出的计算机技术。

神经网络技术可以通过对神经网络算法的完善,来完成较复杂信息的处理工作,并对信息进行综合和判断,最后得出处理结果,并数据信息储存在神经节点上。

这种存储数据的方式可以避免由于各种因素而造成的神经元断裂、数据泄露或丢失等现象。

2.3 生物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使用的芯片是“蛋白质分子”构成的,替代了半导体硅片,具有运算速度快、耗能低、存储量大等特点。

生物计算机最主要的缺点是从其中提取信息比较困难,这一缺点也使得其使用率较低。

2.4 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使用计算机算法通过对量子信息进行高速的数学运算、逻辑运算、存储等处理过程,并应用量子力学规律的新型计算机技术。

量子计算机比普通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快很多,且对信息的存储量要远比普通计算机大。

量子计算机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普及到千家万户。

2.5 光计算机。

通过利用光替代电流或电子,可以大大提升计算机的处理速率,可在同一时间处理大容量的数据,且耗电量极低。

光计算机技术是使用光内连技术和空间光调制器来实现的,通过光技术将存储部分和运算部分连接在一起,运算部分可以直接对存储部分进行存取。

光的物理特性比电子的物理特性更适合传输,使用光传输数据信息,不易出错,其稳定性更强、传输速度更快[4]。

2.6 纳米计算机。

纳米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

一纳米比单个细菌略长些,相当于原子大小的四倍。

纳米计算机是将纳米技术于传统的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而研究出的一种新计算机技术。

它是通过将纳米元件集成的芯片应用到计算机系统中而形成的数据处理系统,计算机的传感器、电动机、处理器等纳米元件集成为了纳米芯片。

石化行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篇7

当前, 国内外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 石化行业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加快调整。如何努力把行业快速增长势头转化为长期的平稳健康发展, 将是今后一个时期行业工作的重点。

产销规模连创新高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 二季度石化行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2.25万亿元和2.2万亿元, 环比一季度分别增长20%和20.5%, 同比分别增长36.4%和37.15%, 虽同比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回落10.7个和10.6个百分点, 但产销值绝对量规模连续刷新历史纪录, 4月、5月、6月全行业产值分别达到7162亿元、7500亿元和7800亿元, 销售值分别达到7100亿元、7300亿元和7600亿元。

二季度石化行业继续高位增长, 虽然有去年同期基数相对较低因素的影响, 但与一季度相比, 这种影响已经有所削弱。综合来看, 除了基数因素外, 宏观经济特别是下游产业快速增长是拉动石化行业保持强劲增长并不断创出历史新高的主要动力。今年上半年, GDP增速达到11.1%,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5%, 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长高达38.1%。此外, 汽车产量在去年大幅攀升的基础上增速仍高达46.6%。由于房地产和汽车两大产业的拉动, 建材、油品、氧化铝、玻璃、塑料、橡胶制品等主要石化下游产品生产都呈现出较快增长, 从而加大了对石化产品的需求。统计显示, 1~5月, 我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9664.9万吨, 同比增长12.7%;乙烯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19.2%;硫酸增长17.5%, 烧碱增长28.1%, 纯碱增长27.6%, 涂料增长25.9%, 合成树脂增长17.2%, 合成橡胶25.7%, 合成纤维单体增长19.7%, 轮胎增长28.5%, 均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 其中多数产品的表观消费量连创历史同期新高。

除了国内需求扩大外, 国际需求复苏不断加快也对石化行业保持高位增长形成了有利条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石化行业出口需求急剧下降, 尽管2009年行业出口增长有所恢复, 但较为缓慢, 且出口复苏慢于进口。今年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 行业出口呈现出加速恢复的势头, 1~5月份全行业出口额同比增长41.4%, 增速比一季度加快了3.4个百分点。其中, 5月份, 出口额达到113.22亿美元, 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好水平, 同比增长55.5%, 增幅也是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首次高于进口。

行业发展面临一些新情况

2010年以来, 为确保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国家审时度势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 包括调控房地产市场、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 国内工业增加值增速出现放缓, 房地产成交量下滑。从6月份石化市场运行的情况来看, 油气产销环比开始减少, 不少化工产品的价格出现下降, 显示市场需求已经开始受到一定影响。当前, 石化行业发展面临一些新情况。

一是行业成本压力不断上升。随着国家一系列节能减排、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等政策的陆续出台, 对石化行业的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时也给行业企业带来较大成本压力。首先, 为确保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 5月份各地纷纷取消优惠电价, 并集中进行全面清理, 石化行业特别是磷化工、氯碱、电石、纯碱、烧碱等高耗电产品的电力成本明显上升。其次, 6月1日开始, 天然气出厂价格上调, 对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肥、甲醇等企业影响较大。再有, 资源税改革开始先行试点, 相关油气开采企业税收成本明显上升。此外, 国家取消部分行业的出口退税, 其中涉及石化产品的税则号超过200个, 相应增加了相关企业的出口成本。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 将对下半年石化企业经营特别是盈利增长带来较大压力, 也预示着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已不适应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是国际需求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尽管上半年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处于持续复苏当中, 但这些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压力也在不断累积;欧洲债务危机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多个国家紧缩财政措施预计将对欧元区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复苏带来一定影响。

2010年是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较快、较为复杂的一年, 同时也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时至年中, 石化行业正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 必须把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放在首位, 积极采取有力措施, 既要保证行业经济平稳增长, 又要促进行业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确保平稳健康发展

首先, 要科学分析形势, 牢牢掌握下半年工作的主动权。要加强对欧洲债务危机、国际油价等国际因素和国内资源税改革、天然气涨价、出口退税等因素对行业影响的跟踪分析, 处理好把握好宏观经济与行业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 努力避免行业经济短期内过快下滑的风险, 促进行业经济平稳增长。

其次, 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工作, 规范高耗能行业扩张。“十一五”前4年, 石化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累计下降13.5%, 这一成绩距离完成“十一五”单位能耗下降20%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节能减排的任务更为艰巨。与此同时, 氯碱、电石、纯碱、化肥等高耗能行业的扩能热情较高, 加大了行业节能减排的压力。据了解, 氯碱、电石、纯碱目前在建产能仍分别达到300万吨、400万吨和200万吨左右, 磷肥行业前5个月投资增长仍高达86%。针对这一情况, 必须进一步抓紧做好落后产能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同时, 要加快合成氨、轮胎、磷肥等多个行业市场准入条件的发布, 从产业布局、规模、工艺、技术、环保等各个方面严格规范新扩建产能, 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全球分享经济发展态势 篇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移动终端的高度普及,移动支付和社会征信体系的日益完善,社交网络的日益兴盛和实时通讯技术的出现,以互联网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特点的分享经济首先在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兴起,并迅速渗透到全球诸多国家和地区。创新型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平台企业持续增加,分享领域不断拓展,市场规模高速增长,涌现出一批“独角兽”企业,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竞争格局快速变化。

北美地区率先领跑

据Justpark网站的统计,目前全球半数以上的分享经济企业集中在北美地区。尤其是作为分享经济的滥觞之地,美国在这股浪潮中独占鳌头。不论是践行分享经济理念还是开拓新兴商业模式,不管是谈及分享经济的发展水平或是对行业的渗透程度,美国都首屈一指。全球的分享经济企业中,有一半以上总部在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更有“全球分享经济之都”的称谓,全球每六家分享企业中就有一家的总部设在这里;东岸的大都市纽约则位列第二,拥有全球10%的分享企业。位于旧金山、纽约、波士顿和洛杉矶四个城市的分享经济企业总数,比整个欧洲的企业数量都要多。

从经济体量来看,据估算,美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约有5100亿美元,占其GDP的3%。从企业规模来看,截止至2015年末,全球18家分享经济“独角兽”企业中,美国占据12位。从资本关注度来看,据Crowd Companies统计,2010年只有不到20家机构投资于分享经济,而到2015年4月底已增加到198家。从参与人数来看,2015年美国有2170万成年人使用过分享经济服务,预计2019年将增长至3730万。以Uber为例,2015年美国的Uber司机从16万增至40万人。近期的调查结果表明,每五个美国人当中就有一人是分享平台的服务提供者,而使用过平台服务的用户数量更是翻了一番。

在加拿大,2015年一项针对安大略省居民的民意调查显示,40%的18至34岁的年轻人参与了分享经济;45%的人表示愿意将自己的财产租借给别人,绝大部分人希望以此获取收入。该省居民通过Airbnb出租房屋每月平均获得450美元的额外收入。除了Uber等国外企业,加拿大本土企业也在私厨、借贷、职业平台等领域积极布局,如线上职业信息平台Jobblis、个人借贷平台Borowell、物品分享平台“厨具馆”和“工具箱”等。

欧洲国家不甘落后

欧洲是北美地区以外分享经济企业最为聚集的地区。有调查结果表明,欧洲南部国家的人最乐意参与分享经济,其次为北欧和东欧。

分享经济在欧盟呈飞速增长的趋势,2014年到2015年之间分享平台的收入几乎翻了一番。根据2016年最新发布的欧盟《分享经济简报》统计数据,2015年欧盟的分享平台创造了约280亿欧元的总收入。2016年一项“欧盟晴雨表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欧盟公民听说过分享经济,有1/6的人是分享经济的参与者,约有1/3的分享经济平台用户曾有过一次以上的提供服务的经历,即超过5%的欧盟人口已经在此类平台上提供过产品或者服务。从发展趋势上看,鉴于欧盟委员会对分享经济的积极态度,以及欧盟单一市场的政策与法律对各个欧盟国家的指导作用和约束效力,欧盟的成员国家们都将在国内原有政策的基础上转变原有的态度,或是加强支持的力度。

在英国, 2014年政府就提出了将其打造成“分享经济全球中心”的计划,并从政策层面给予大力支持。伦敦也是欧洲国家中拥有最多分享经济企业的城市。根据英国商务部的数据,大约25%的英国成年人有过网上分享彼此财产、技能等闲置资源的经历,而如果分享经济实践层面如能变得更加便捷,这一比例将上升到70%。普华永道的研究表明,目前英国的分享经济市场约为5亿英镑,预计到2025年可望增长至90亿英镑。尼尔森的一项有关共享社区的全球调查显示,在60个国家有超过3万受访者表示愿意参与分享经济活动,其中英国人占1/3。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英国较强的分享经济企业主要集中在P2P借贷和融资、短期租赁与家政外包、在线雇佣、C2C租房、拼车、知识和技能共享等领域。如Funding Circle是全球第一家允许融资资金超过1亿英镑的股权融资网络平台。

在意大利,有超过25%的网民称已经使用过分享经济的服务,而有74%的民众表示今后乐意参与到分享经济之中。据意大利国会估算,目前可归于分享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约45亿欧元,而这一数字到2025年将增长逾20倍,总计达到900亿欧元。

在荷兰,据荷兰国际集团估算,荷兰分享经济年交易额约为4000-6000万欧元,大约有8%的家庭参与分享经济。从发展领域看,由于当地外卖种类少且价格昂贵,使得饮食行业的分享经济发展十分活跃。

在芬兰,金融领域的分享经济发展很快,主要因为当地的电子政务系统较为完善,很早便使用了电子身份认证,简化了在线借贷流程,为金融分享平台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瑞士,德勤公司2015年3月的调查表明,有18%的消费者参与分享经济活动,还有55%的人表示在未来一年中将参与分享经济活动。从发展领域看,交通和住宿的分享最受欢迎,占分享经济比重约60%。

亚太地区你追我赶

Nielson公司2013年开展的一项由全球三万多消费者参与的网络调查显示,有68%的人愿意分享自己的物品,有66%的人愿意从别人那里分享物品。其中亚太地区消费者的分享意愿更为强烈,有78%的人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81%的人愿意从别处租赁使用物品,这一比例显著地高于欧美国家。而且消费者中最有意愿参与到分享社会并充分利用他人物品和服务的国家中,中国以94%的赞同率在各国中排名第一,随后是印度尼西亚(87%)、斯洛文尼亚(86%)、菲律宾(85%)和泰国(84%)。除斯洛文尼亚外,其余四个均为亚洲国家。

在韩国,尽管分享经济发展起步较英美略晚,但发展迅速。据韩国产业商务资源部测算数据,2015年其分享经济规模约合4.25亿至6.58亿美元,占全球分享经济规模的2.8%——4.4%。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76.5亿——118.5亿美元。从发展领域上看,分享经济在韩国的汽车、住房、旅行、办公室、社交餐饮、知识技能和个人物品等多个领域都有较快的发展,最为活跃的是交通、住宿和二手物品交易等领域。

在日本,分享经济也已出现在住宿、拼车与停车、医疗、家政、物流等多个领域,并正在向时尚、动漫等领域渗透。矢野经济研究所的报告显示,2014年日本国内分享经济规模同比增长134.7%。可圈可点的是,业内翘楚的房屋分享企业Airbnb在日本市场迎来了最快速的增长,自从2014年5月Airbnb正式在日本进驻之后的一年时间里,在日本创造了2200多亿日元的经济效益,创造了两万余个工作岗位。2015年日本的房屋出租的房客人数是前一年的5.29倍,而线上列出的短租房源也增加到21000间,是前一年度的3.73倍。2015年上半年,日本Airbnb的房东总收入88亿日元。

澳大利亚政府也在积极促进分享经济的发展。在新南威尔士州,澳大利亚首都地区和西澳大利亚州已经合法化分享汽车行程。而汽车分享类软件类似Uber,已经从澳大利亚出租车市场抢占了5亿美元的生意。在2015年12月,澳大利亚国家词典中心评选出的年度热词,正是“分享经济”。

此外,在印度,据《华尔街日报》网络版报道,截至2015年4月,印度最大的打车服务提供商Ola已完成了4亿美元E轮融资,估值25亿美元。

非洲市场成为新的掘金地

非洲地区幅员广阔,人口稠密,蕴涵丰富的市场机会,也有许多分享经济的掘金者们盯上了这一块未被充分开发的广袤大地。

以Airbnb为例,2015年7月在南非举行的发布会上,布莱恩·切斯基便向当地媒体表达了进军非洲市场的野心。当时虽然该公司尚未正式进驻非洲,但是已经有许多非洲人在使用Airbnb,仅在南非市场就有9400间房屋在线上可供出租,而一年之间,南非的线上房源增加了1.38倍,房客增加了2.57倍,市场潜力巨大。

以P2P融资平台为代表的资金分享在非洲也较为盛行。以南非为例,为了满足中小企业与个人创业的融资需求,2012年8月当地最早的社交借贷平台Rainfin成立,在成立首月就批准了超过54万兰特的贷款申请。2014年德国的Lendico和英国的Wonga也相继进入南非市场,形成了资金分享领域三足鼎立的局面。

风险资本热捧,竞争格局尚不稳定

对分享经济怀有信心和热情的不单是消费者,还有其背后最大的推手——风险投资者。从2002年以来,截至2015年9月17日,针对分享经济的市场融资总额已经达到330亿美元。有274家初创公司接受了投资,前后投资次数共计797次,涉及了13个行业领域。这十四年来,平均每年就有53次投资事件,平均每个初创公司被投1.2亿美元。根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目前共有约993个分享经济企业,有51个国家或地区已经有了自己的企业,约有半数以上(即483个)集中在北美地区,其中美国是世界上拥有分享经济企业最多的国家,共有455个;欧洲有264个,亚洲有182个,是分享经济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域。而在大洋洲、拉丁美洲和非洲,虽然当前企业数量有限(分别为24个、32个和8个),但也已有分享经济在本土生根发芽。

分享经济的崛起催生了大量市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更重要的是,多数公司创业时间不到5年就达到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市场估值,其中估值超过50亿美元的企业有七家。随着分享领域的拓展以及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更多的巨无霸企业将接踵而来。

从实践中看,分享型企业之所以能实现快速的规模扩张,一是满足了大众群体的需求;二是所从事的业务不存在明显的文化和地域障碍,全球性市场潜力巨大;三是整合多方资源,多数具有轻资产特点;四是建立了良好的商业模式。

但从总体上看,全球分享经济仍处在起步阶段,竞争激烈,尚未形成稳定的格局。目前,只有在个别领域中的少数起步较早的企业获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初步形成相当用户规模和较高市场占有率,开始建立起成形的盈利模式。一般而言,分享型企业的收入来源渠道主要有中介收费、搜索排名、流量广告、金融收益等。但对于更多的领域和初创企业而言,还处在探索过程中,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地区发展的角度看,美国是分享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但欧洲、亚洲各国的平台企业也在迅速崛起,全球竞争格局仍处在快速变化中。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必读书目下一篇:汉语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