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通用10篇)
汉语成语 篇1
浅析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的对应
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是英汉两种语言的特殊表现形式,它们通常结构稳定、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承裁着相应的.文化信息,其翻译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移植过程.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之间是否时应,是否能彼此互译,两种语言的成语之间对应情况如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作 者:张静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 科研处,陕西 榆林 719000;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刊 名:宜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30(z1) 分类号:H313.3 关键词:英语成语 汉语成语 对应 互译汉语成语 篇2
古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主要是词类的活用, 即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 在句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此外, 名词用如动词和用作状语的现象亦是较为常见的, 而古代汉语中诸多的语法现象在成语中体现得极为明显。
一、成语中的使动用法
所谓的使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焉用亡郑以陪邻” (出自《左传》) 中谓语动词“亡”此处就是典型的使动用法, 不再是简单翻译翻译成“灭亡”, 而是翻译成“使……灭亡”, 表明了谓语动词对其后宾语的作用和影响。再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出自《史记》) 中谓语动词“活”也同样具有使宾语项伯活的作用。成语中也不乏此类现象,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 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 但用作使动之后, 往往后面就能带宾语了。上面例子“项伯杀人臣活之”中谓语动词“活”本来是不及物动词, 后面不能带宾语, 但此句中“活”字后却跟着宾语“之”, 可见此处“活”字被活用了。
成语“斗鸡走狗”一词中“斗”和“走”就是这样的一种用法。“斗”和“走”本来就是不及物动词, 一旦后面能够带上宾语, 就是说它们已经被活用, 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具有了使鸡斗、使狗走的意思。再如“以理服人”中的“服”字, 是指使人信服的意思, “飞沙走石”中的“飞”字是指使沙尘飞扬, “走”字是指使石头移动, 都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此外还有“破釜沉舟”中的“破”字、“沉”字, “沉鱼落雁”中的“沉”字、“落”字, 以及“兴风作浪”中的“兴”字、“作”字等等, 这样的成语不胜枚举, 这是对古汉语语法的一笔珍贵遗迹。
(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形容词常用作使动, 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和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作用。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出自《战国策》) , 是触龙说赵太后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可见这里的“尊”是使尊贵的意思, 这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成语“高枕无忧”中“高”本来是形容从上到下的距离大的, 在该成语中被活用作动词, 具有了使枕高的意思, 再如成语“安居乐业”中“安”字也是使安的意思, “厚古薄今”中的“厚”字、“薄”字, “精兵简政”的“精”字、“简”字亦然。
(三) 名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名词也有用作使动的, 它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语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 (出自《史记》) , 其中“王”字就是使王的意思, 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且是一种使动用法。成语“春风风人”中的“风”字以及“门可罗雀”中的“罗”字均是名词的使动用法的在成语中的具体体现。
二、成语中的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 (或以为) 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还区别在,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 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例如“世果群怪聚骂。”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一句中“怪”原为形容词, 这里用作意动词。“怪”后省略宾语“韩愈”即“以韩愈为怪” (认为韩愈这个人很怪异) , 所以这里的“怪”不再单纯地解释为“怪异”, 而应解释为“认为怪异”的意思。
(一)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 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 (出自《桃花源记》) 中“异”就是认为奇异的意思, 是渔人对桃花源的一种主观的心灵体验和感受。
成语“重男轻女”中“重”字和“轻”字都可以解释为以男为重、以女为轻, 是一种传统观念, 正属于主观的范畴。此外“自高自大”中的“高”、“大”亦然, 也是认为高, 认为大的意思。
(二)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指将其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令我百岁后, 皆鱼肉之矣。” (出自《史记》) 中“鱼肉”一词后带宾语“之”, 可见是名词用作动词, 并且可以翻译成“以之为鱼肉”, 即把他当作鱼肉的意思。
成语中也不乏此类现象, 无独有偶, 成语“鱼肉百姓”中恰有“鱼肉”一词, 这里的“鱼肉”和上文中出现的如出一辙, 也能够解释为把……当作鱼肉的意思。此外成语“草菅人命”是指视人命如草芥而任意摧毁的意思, “草菅”本来是指草芥, 这里用作意动, 是指将……视为草芥的意思。
三、成语中名词用如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使动和意动的现象很特殊但不是很常见, 它们都属于名词用如动词的语法现象, 真正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用如动词的现象才可谓是比比皆是, 浩如烟海。所谓名词用如动词是指名词在叙述句中临时具有了一般动词的语法功能, 可以带宾语和补语, 可以受到副词的修饰。例如, “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 (《论语·子路从而后》) , 该句中“从而后”是指跟随而在孔子的后面, 这里的“后”不再是常用的方位名词, 而是动词。
这在如今保存下来的古代文化精髓成语中能够得到极好的验证和说明。成语“不胫而走”、“箪食壶浆”、“衣锦还乡”、“腰金衣紫”、“谷马砺兵”等等, 其中均有名词用如动词的情况存在。
四、成语中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 普通名词作状语的很少。古代汉语中不仅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 此外, 普通名词也常作状语, 并且此类现象也很普遍。成语中这种情况也很显著, 具体体现为普通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作状语三种。例如, “少时, 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 (《狼》) , 本句中“犬”是名词, 但是却放在了动词“坐”之前, 用作了状语, 用来修饰动词, 表示“坐”的状态, 解释为“像狗一样”。
(一) 普通名词作状语
普通名词作状语, 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还具有浓厚的修辞色彩。
1. 表示比喻
成语“文山会海”中是将文件比作山, 将会议比作海洋, 形容公务多得泛滥。再如“鬼哭狼嚎”该成语中“鬼”字和“狼”字同样具有了比喻义, 解释为像鬼一样, 像狼一样。
2. 表示处所
成语“街谈巷议”指街巷中的谈论, 其中“街”和“巷”均是名词作状语, 表示处所是街巷。“外强中干”是指貌似强大实质微弱, 作状语的“外”中“中”表示的分别是外表和内心。再者, “程门立雪”是讲宋儒杨时尊师重道的, 这里的“程门”是指宋代大儒程颐的家门, 表示的正是处所所在。
3. 表示工具
成语“车载斗量”中“车”和“斗”分别是动词“载”和“量”前面的状语, 解释为用车装, 用斗量。再如成语“口诛笔伐”中的“口”和“笔”也均表示的是用来声讨和指责的工具。
(二) 时间名词作状语
成语“日新月异”是形容变化发展很快的, 这里的“日”和“月”均作状语, 这里表时间, 说的是日日不同, 月月更新。成语“朝三暮四”本来是指只变名目, 不变实质以欺人。后来比喻变化多端或反覆无常。其中“朝”和“暮”分别代表时间为早上和晚上。
(三) 方位名词作状语
成语“南辕北辙”其中的“南”和“北”即表示方向向南和向北;成语“前赴后继”中的“前”和“后”亦然, 同样表示位置在前和在后。
五、成语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词序, 即宾语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到动词的前面, 主要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以及宾语用代词复指这三种情况下, 宾语须提到动词之前。这种特殊词序在现代汉语中已逐渐消失, 但在自古传承下来成语中我们却能捕捉到它的踪迹, 顺着这样的踪迹, 我们也就能够清晰掌握古汉语宾语前置的脉络。例如, “三岁贯汝, 莫我肯顾。” (《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就是“不肯顾念我”的意思, 本句中是否定句中代词用作宾语必须前置到动词之前的用法。
1.疑问代词作宾语
上古汉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之前。成语“何去何从”中的两个“何”字是疑问代词, 代指处所,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哪里”。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满足这一情况的成语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首先成语中必须有否定副词, 再者宾语必须为代词。如成语“时不我待”中有否定副词“不”, 同时“我”是一个代词且作宾语, 因而“我”在该成语中被提置了动词“待”的前面。
3.宾语用代词复指
这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 还必须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 “是”或“之”也要放到动词的前面。如成语“唯命是听”一词中, 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其实应为“唯听是命”, 可见这里的“是”和“命”两个字均提前了, “命”是真正的宾语, 而“是”只是用来复指宾语“命”的代词。
我国古代成语言简意赅, 表现力极为丰富, 不仅在意义上进行过锤炼, 而且在语音上也进行过雕琢, 读起来音韵和谐, 富有韵律美。成语的这些特点也是其为人民大众喜闻乐道的重要原因, 也正因为如此, 它才能历经岁月河流的洗涤在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中熠熠生辉, 为我们保留了古汉语中多种多样的语法现象。如今我们对成语中语法的再认识是对我国古代语法面貌的再塑, 对于我们全面弄清古代汉语语法面貌是极有裨益的。
摘要:成语是古代汉语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活化石, 古代汉语中许多特殊的语法现象在成语中均有体现, 特别是词类活用的现象、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以及宾语前置等等伴随成语的袭用而保留至今。因而对成语中语法现象的研究有利于管窥古代汉语中特殊语法现象之一斑。
关键词:成语,语法
参考文献
[1]孙永都, 黎福东.成语浅谈[M].山东师院学报哲社版 (济南) , 1981.
[2]赵永毅.成语中古汉语的词汇特点[J].语文学习, 1996 (6) .
[3]渠明德.成语活用探微[J].语文教学与研究, 1996 (6) .
[4]周希文.成语中使动意动用法[J].语文知识, 2001.
[5]刘万国, 侯文富主编.中华成语辞海[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4.
浅析汉语成语的英译 篇3
[关键词]成语 汉语 英语 翻译
汉语成语具有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寓意明确、富有哲理等语言特征,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因此,在翻译时要尽 量再现其本族的语言风格和丰富的内涵。若仅仅以词汇的同义性为前提,采用对等翻译的方法,往往就会词不达意、貌合神离。本文试图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汉语成语的英译作一些探索。
一、保持原文风格的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
从翻译角度来看,直译是在保持原文信息的前提下,力求使译文与原文在选词用字、句法结构、形象比喻及风格特征等方面尽可能趋于一致,译文和原文常用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且产生同样的效果。直译法不仅能够传达成语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而且能产生较高的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度,同时还保留了汉语成语的民族色彩和生动形象,使英语读者能更好地感受汉语文化。这种译法为英语输入了新的表达方式,丰富了英语语言文化。
例如: 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女士的英译作品《水浒传》(All Men Are Brothers),深受英美读者欢迎。她希望把中国名著原原本本地介绍到西方,因此她尽量保持原著的风格,保留中国古代语言特有的表达方式和行文习惯。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最便捷的翻译方法就是直译。赛珍珠在翻译中尽量使用直译。比如她将成语“东奔西逃”直译为“ran east and west”,“江湖好汉”直译成“a good fellow of the rivers and lakes”。又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用直译法译成“When a melon is ripe, it falls off its stem and when water flows, a channel is formed.”这一直译既保持了原成語的形象比喻,又保持了原文两部分的对仗形式;既正确表达了原文的内容,又保持了原文的结构,一举两得。
二、注重场合的选择法
同一个事物或概念,在汉语中可能只能用一种成语表达,在英语中可能有几个或更多的表达法。翻译时要熟练掌握一种或多种译法,在不同的场合灵活运用。例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话至少有两种译法“As distance tests a horse’s strength, so time reveals a person’s heart”和“As a long road tests a horse’s strength, so a long task proves a person’s heart”但上半句是个暗喻,有时可省去不译,只译下半句,即全句的含意所在:“True friendship stands the test of time”;第二种译法,特别是在口译中,既通俗易懂,又节省时间。
三、理解为主的释译法
汉语成语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很多情况下在译语中难以用直译法再现。为了确保译文读者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我们常常采用释译手法。它虽然难以保全成语的文化特色和具体形象,却能简洁明快地反映出成语的喻义。例如:手忙脚乱(in a frantic rush)、立竿见影(get instant results)、噤若寒蝉(keep quiet)、明火执仗(do evil things openly)、牵肠挂肚(be full of anxiety and worry)。
四、英语同义习语的套译法
套译法是指套用译语中某个与汉语成语喻义相近的成语来进行翻译的方法。是习语翻译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套译法可用于下列两种情况:(1)两个成语的字面意义和蕴涵意义基本一致。例如:混水摸鱼(fish in troubled waters)、趁热打铁(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眼见为实(Seeing is believing)、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2)两个成语的比喻形象有所差异,但比喻意义基本一致。例如:笑掉大牙(laugh off one’s head)、乱七八糟(at sixes and sevens)、抛砖引玉(to 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herring)、缘木求鱼(seek a hare in hen’s nest)。
五、还原翻译法(Back translation)
现代汉语中,有许多习语表达是直接把西方的习语移植到汉语中来的,这是还原翻译法 。例如:以牙还牙(tooth for tooth)、猫有九命(A cat has nine lives)血浓于水(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吠犬不咬人(Barking dogs do not bite)。
汉语成语意义辨析与翻译 篇4
汉语成语意义辨析与翻译
汉语成语形式简洁,具有极强的概括力和表现能力,但成语同形异义的特征和文化内涵会影响翻译过程中的.文本解读和语义解码,辨析成语意义是准确翻译成语的前提.
作 者:李悦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 刊 名:浙江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ZHEJIANG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 “”(5) 分类号:H1 关键词:成语 翻译 语境 意义汉语成语贻笑大方是什么意思 篇5
成语解释
【成语】: 贻笑大方
【拼音】: yí xiào dà fāng
【解释】: 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成语典故
【出处】: 《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词语辨析
【举例造句】: 去岁路过贵邦,就要登堂求教;但愧知识短浅,诚恐贻笑大方,所以不敢冒昧进谒。
【近义词】:见笑大方、遗笑大方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自谦
【英文】: give an expert cause for laughter
【故事】: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若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贻笑大方。”
成语接龙
方员可施 → 施号发令 → 令人切齿 → 齿如编贝 → 贝阙珠宫 → 宫邻金虎 → 虎不食儿 → 儿女英雄 → 雄文大手 → 手不释书 → 书囊无底 → 底死谩生 → 生死予夺 → 夺席谈经 → 经文纬武 → 武昌剩竹 → 竹罄南山 → 山崩水竭 → 竭力虔心 → 心灵手巧 → 巧伪趋利 → 利傍倚刀 → 刀光血影 → 影只形孤 → 孤陋寡闻 → 闻宠若惊 → 惊猿脱兔 → 兔缺乌沉 → 沉疴宿疾 → 疾不可为 → 为丛驱雀 → 雀小脏全 → 全知全能 → 能牙利齿 → 齿少心锐 → 锐挫气索 → 索隐行怪 → 怪声怪气 → 气壮理直 → 直扑无华 → 华冠丽服 → 服低做小 → 小眼薄皮 → 皮里抽肉 → 肉山脯林 → 林寒洞肃 → 肃然起敬 → 敬如上宾 → 宾客迎门 → 门生故旧 → 旧事重提 → 提纲挈领 → 领异标新 → 新故代谢 → 谢天谢地 → 地崩山摧 → 摧枯拉朽 → 朽木粪墙 → 墙花路柳 → 柳暗花遮 → 遮地盖天 → 天夺之年 → 年富力强 → 强弩之末 → 末路之难 → 难如登天 → 天壤悬隔 → 隔壁听话 → 话中有话 → 话长说短 → 短兵相接 → 接踵比肩 → 肩劳任怨 → 怨气满腹 → 腹心之疾 → 疾风劲草 → 草船借箭 → 箭穿雁嘴 → 嘴甜心苦
相关谜语
“贻笑大方”为谜底的谜语
1.阿姨笑的很大方(打一成语)
汉语成语 篇6
运用词素启动作业,进一步考察了结构对称性汉语成语的识别过程.结果发现:(1)无论是用成语的前二个字还是后二个字启动,在成语识别过程中都存在明显的词素结构对称效应,即结构对称成语中的词素启动效应明显大于非对称成语中的词素启动效应.(2)成语的结构对称性、熟悉度和启动词素位置之间存在显著的`三阶相互作用.简单效应的分析表明:无论成语前二个字还是后二个字启动,词素的结构对称效应均只在低熟悉度成语的识别过程中显著;在前二个字启动时,非对称成语的识别还存在熟悉度效应.
作 者:陈传锋 黄希庭 余华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重庆,400715 刊 名:心理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2000 23(3) 分类号:B84 关键词:词素 结构对称 成语 认知★ 英、汉语名词性省略衔接对比分析
★ 汉语基本句型结构
★ 汉语中结构话题的语用解释和关系化
★ 压电智能结构传感器/作动器位置优化研究
★ 英汉动物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
★ 试论对比语言学及其研究方法
★ 英汉语诺贝尔获奖者的获奖感言
★ 英汉礼貌行为的对比研究
★ 证券公司组织结构问题研究
汉语成语的语义性质及其关系研究 篇7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一般都有出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温端政(2005)认为,成语是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不等同于“词”。叙述性是“语”的共同特征,是“语”区别于“词”的最重要的特征。叙述性分为三种类型:(1)描述语描述事物的形象、性质或状态;(2)表述语表达某种推理或判断;(3)引述语专指歇后语。汉语成语是“二二相承的描述语和表述语”,它有三个基本特性:(1)习用性;(2)语义整体性;(3)结构固定性。绝大多数成语是四字格。周荐(1997)对《中国成语大词典》(1987)统计表明,95.57%的成语是四字格。邵敬敏(2008)认为,可以将成语分为联合式与非联合式两类,联合式成语(如“焚书坑儒”“耳濡目染”)多由偏义复词或联系程度高的语素组成,在语音上讲究对仗,结构对称,语义关系众多, 有很强的修辞效果。非联合式成语(如“露水夫妻”“夜郎自大”)更多地通过整体字面义的表象实现转喻达到对成语语义的通达。温端政(2005)认为,对完全“二二相承”式的成语,依据内部结构关系分为并列式和非并列式,大体上类似于联合式和非联合式的分类。
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成语的语义性质如熟悉度(familiarity)、预测度(predictability)、字面义合理度(literality)以及表象度(imagability)等影响语汇通达。黄希庭等(1999)对结构对称(并列式)的汉语成语研究表明,识别高熟悉度的成语显著快于识别低熟悉度的成语。雷潇和钟毅平(2010)发现,高熟悉度的成语识别更快。钟毅平等(2011)采用ERP技术研究表明,熟悉成语与组合短语的波幅和潜伏期没有差异,不熟悉成语的N400较早出现,熟悉成语的语义已经固化,加工难度低。Tabossi等(2005)证实,高预测度的惯用语片段促进与整词相关的靶词的反应。Cacciari等(2007)发现,高预测度惯用语的比喻意义在整词呈现时即已通达,低预测度惯用语的比喻意义不能通达。谭华玉、刘鸣(2009)研究表明,根据成语形成的表象能够提高图画命名中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成绩,尤其是低透明度成语的内隐记忆成绩。Nippold等(2003)发现,成人和儿童都能根据惯用语形成表象,表象度可看作对惯用语理解深度的标志。余莉莉等(2011)研究表明,具体性效应反映成语字面义合理度的加工状况,对成语字面义加工发生在成语通达的整个阶段。钟毅平等(2009)发现,具有合理字面义的成语出现频率高,可理解程度高,预测度也高。然而,成语的各语义性质关系如何?本文拟以中文联合式成语和非联合式成语为材料,考察语义性质在成语理解中的作用,揭示语义性质之间的关系。
二方法
(一)被试
汉族大学生270名,男生133人,女生137人,平均年龄21.6岁。
(二)材料
根据《现代汉语通论》的分类标准,从《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中选取常见成语264个,其中联合式成语132个,非联合式成语132个。为了控制选词造成的误差,选词平均分布在除“I”“O”“U”“V”之外的22个英文字母中,控制首字母相同的成语在最小限度内,并使褒义、贬义、中性词各占1/3,排除叠字以及语素重复的成语。
(三)程序
按照测试性质并考虑任务量将成语汇编成册,有3类评定问卷。问卷1针对成语的预测度和字面义合理度,有3个分问卷, 90名被试参与评定,每个分问卷30名。264个成语随机分为3组,每组88个成语。在每个分问卷中,只出现2组成语,被试需要对第1组成语进行预测度判断,对第2组成语进行字面义合理度判断,3组被试的任务分别为①+②、②+③、③+①。预测度是指当成语的后半部分省略时,短语在多大程度上能被认定是成语。做法是将成语的后半部分省略并要求被试填充完整,根据补充比例评定预测度:填写完全正确,记2分;完全不正确或留空,记0分;成语部分正确,出现错别字但词义相近,或用拼音代替字词记1分。字面义合理度是指成语能够直接根据字面意思理解的程度,采用5点评定。问卷2针对成语的熟悉度、可理解度和可表象度,有5个分问卷,均采用5点量表,150名被试参与评定。264个成语分为5组,1~4组包含53个成语,第5组包含52个成语。问卷组织方式同问卷1,保证同一问卷成语无重复,5组被试的任务分别为①+②+③、②+③+④、③+④+⑤、④+⑤+①、⑤+①+②。熟悉度要求被试根据主观经验评定成语的出现频率;理解度指对成语的理解程度;表象度指成语是否容易形成表象。问卷3针对习得年龄,采用6点量表。根据受教育的阶段将习得年龄分成6个阶段:幼儿园、小学1~3年级、小学4~6年级、初中、高中、大学。30名被试参与评定。整个数据包含预测度、字面义合理度、熟悉度、理解度、表象度和习得年龄。
(四)数据处理
使用SPSS11.5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成语语义性质描述性统计分析
两类成语的语义性质的平均分见表1。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字面义合理度上两类成语平均分差异边缘显著,F(1,262) =3.70,p<0.06,联合式成语的字面义合理度得分高。意义的双层性是成语的显著特点(李行健,2002)。个体需要通过对字面义的组合分析形成成语的隐含义,具有合理的字面义有助于词素与整词意义的联结。联合式成语多数由偏义复词构成,整词义往往与成语的前部分或后部分亚词汇的意思相近或相反,个体容易从前部分或后部分亚词汇的词义中推断出成语语义。成语语义的转喻程度低,语汇意义与前部分或后部分的字面义联结紧密,如“旁门左道”。所以,被试认为联合式成语的字面义合理度高。两类成语其他语义性质的平均分差异不显著,p>0.05。
在264个成语中,表象度得分低于3的成语有27个,熟悉度低于3的成语有32个。这说明,研究选取的多数成语容易形成表象,熟悉度较高,两类成语的可理解度得分较高。由习得年龄分析可知,多数被试判定98.5%的成语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习得,1.5%的成语在高中阶段习得,它们是“鸟枪换炮”“奴颜媚骨”“韦编三绝”和“奇技淫巧”。刘长征和秦鹏(2007)调查2005年中国15种主流报纸语料的四字成语使用情况,发现使用成语8637条,用字3170个,其中2568个汉字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3500字内,占成语用字总数的81%,使用次数为33490字次,占成语用字总字次数的96.9%。由此可见,多数成语用字较为常见。国家语委根据常用程度,将3500字分成两段学习:一级字2500个,为常用字,作为小学阶段的识字标准;二级字1000个,为次常用字,作为初中阶段的识字标准(山石,2001)。组合成语的汉字多数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因此,被试将多数成语判断为在高中之前学习过。
(二)成语语义性质相关分析的结果
将两类成语的语义性质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表3。
说明:*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
对联合式成语,预测度、字面义合理度、熟悉度、理解度和表象度正相关显著,习得年龄与其他语义性质负相关显著,习得年龄越晚,语义性质评分越低。对非联合式成语,预测度、字面义合理度、熟悉度、理解度和表象度正相关显著,习得年龄与其他性质负相关显著,习得年龄越晚,语义性质评分越低。
联合式成语与非联合式成语的各语义性质在相关分析上趋势一致。若成语熟悉度高,则预测度、表象度、字面义合理度和理解度得分均高,而习得年龄得分低。陈传峰等(2000)对结构对称(联合式)成语的研究表明,前两个词素的启动效应只加快高熟悉度的成语的加工,当成语不熟悉时,词素的预加工(预测度)不起作用,佐证了高熟悉度成语的预测度得分高。Titone和Connine(1994b)对惯用语研究发现,预测度和熟悉度存在交互作用,预测度发挥作用受熟悉度影响。成语具有一定的字面义,多数成语的字面义常是现实的虚化,语义异常。但人们在习得熟悉的成语时,在字面义和非字面义之间建立了某种关联,重构了成语的语义理据(张瑜等,2012)。因此,即使对字面义异常的成语,被试依然会依据熟悉度作出字面义合理的判断。熟悉度提升了个体对成语表象度的判断。熟悉成语由于经常得到加工,蕴含的表象容易得到激活。汉语在反映现实时,重视具体形象,喜用色彩鲜明突出、具有审美特征的词语,产生跃然纸上的形象美感。那些在生活中常见的成语往往是可表象度高的成语,如“老马识途”“鸡飞狗跳”等。
(三)成语语义性质回归分析的结果
成语研究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理解和识别成语。因此,以可理解度、预测度作为因变量对成语的语义性质进行回归分析。
1.以可理解度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以可理解度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在回归模型中,联合式成语的字面义合理度、熟悉度和表象度效应均显著,模型可解释58.4%的变异。非联合式成语的字面义合理度、熟悉度和表象度效应显著,模型可解释59.7%的变异,证实熟悉度、表象度、字面义合理度影响两类成语的理解。Giora(2003)认为,在所有语义性质中,熟悉度对语汇理解影响最大。张瑜等(2012)采用ERP技术研究表明,熟悉度对成语加工影响大,熟悉成语引起较小的N400,表明熟悉成语的非字面义与心理空间提取的语义差异小。不熟悉成语的非字面义比字面义引起较大的N400。Coulson等(2002)认为,N400振幅随着语汇的比喻性提高而提高,不熟悉成语理解的结果表明比喻义加工困难。同时,表象编码也有利于成语加工。Gibbs等(1997)表明,具有相似比喻义的惯用语,人们形成的表象高度相似,对表象认识比较一致。字面义合理度影响成语的理解。Nippold等(2003)证实,对惯用语的心理表征经历了和整词理解水平相联系的发展过程。显然,对成语的心理表征水平影响成语理解。张辉(2005)研究熟悉度不同的成语在字面义和比喻义正确与不正确匹配语境下的语义加工,发现成语的字面义在任何语境下都会被通达,即成语字面义的加工自动进行。对熟悉的成语,被试在字面义和比喻义之间建构了新的理据以帮助理解。对不熟悉的成语,被试通过字面义加工来推导引申义。熊建萍和闫国利(2006)发现,亚词汇的词频影响成语识别:首词频低的成语反应时短于首词频高的成语;对首词频低的成语,尾词频低的反应时短于尾词频高的。研究者认为,亚词汇与整词的心理表征之间的激活竞争造成了上述结果。事实上,在固定表达理解中,研究者关注语汇的字面义在语汇理解中的作用,并由此展开了激烈争论。研究结果支持同时加工说和词素优先说,不支持整词优先(直通)说。在延时加工时,字面义合理度影响对成语可理解度的判断,合理的字面义促进成语理解。张瑜等(2012)表明,对熟悉的成语,字面义可接受程度高,被试会很快进行语义整合而并未引发字面义和比喻义的冲突。对不熟悉的成语,加工从字面义开始。因此,字面义合理度促进了个体对成语的理解。
2.以预测度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以预测度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
在回归模型中,联合式成语的熟悉度效应显著,字面义合理度效应边缘显著,模型可解释47.0%的变异。非联合式成语的熟悉度和表象度效应显著,模型可解释20.7%的变异。熟悉度对两类成语预测度的显著作用,证实了熟悉度在成语识别中扮演重要角色。进入联合式成语回归方程的变量是字面义合理度,表明此类成语预测度的完成还有赖于字面义合理度的提升。孙志伟(2005)认为,联合式成语的语义构词原则受中国文化的“尊卑”思想影响,重要成分优先表述,各构成成分通常采用由重要到一般的递降趋势。联合式成语的两个构成部分孰先孰后并非任意,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心态。被试在填充时,高字面义合理度的联合式成语的前半部分提供了足够线索,创造出关于上下文的语境,启动词通过相关词汇表征之间的自动激活扩散,激活了目标词,因而在回归模型中,字面义合理度对预测度影响明显增大。即联合式成语特殊的组合方式使得字面义合理度的提高将促进预测度的提升。
对非联合式成语,表象度影响预测度提升。表象度越高,预测度就越高。表象度和熟悉度解释的变异较少,表明非联合式成语的预测度存在其他影响因素。由表4、表5可知,与非联合式成语比,联合式成语受熟悉度影响更显著。这可能是因为非联合式成语由于缺乏结构或意义对称,提取更多地依赖于长时记忆中整词义的通达,词素缺失使被试难以辨认目标词,造成意义直接提取困难。例如,对“一叶知秋”,在省略了后半部分词素后,被试填写出“一叶扁舟”或“一叶障目”,成语的多解性使熟悉度对非联合式成语的预测度影响下降。
非联合式成语的预测度受表象度的显著影响,但联合式成语的预测度受表象度影响很小。Gibbs等(1997)认为,概念性隐喻是固定表达形象性意义的基础,隐喻默许的知识通过人们描述的心理表象来实现。表象作为一种信息表征方式在学习记忆中起着重要作用。谭华玉等(2009)认为,表象所以能够促进理解,是因为表象具有重现知觉加工的作用。非联合式成语的四个语素表述或描述一个现象或事件,形成一个整体,表象加工作用明显(如“投石问路”和“杞人忧天”)。但是,联合式成语的前后亚词汇的意义相近或相反,构成两个对等的意义单位,完整的表象不易形成,表象加工作用不明显(如“同流合污”和“口蜜腹剑”)。另外,无论是联合式成语还是非联合式成语,在意义通达后,心理词典中往往储存成语的引申义。被试在填充时,必须阅读前半部分的词义,产生语义启动,激活后半部分的词义。联合式成语的表象基于词素,提取方式与引申义表象形成的方式不一致;非联合式成语前后亚词汇联结紧密,表象的形成与提取都基于整词,提取方式与形成方式一致,故表象度对非联合成语的预测度具有显著作用。
四讨论
(一)语义合成性是成语的本质
传统观点认为,类似于成语、惯用语等固定表达在心理词典中是一个“长单词”,它们以整词形式表征,语义不可分解,理解是意义的直接提取。该观点无法解释语汇理解中语素意义的激活。Gibbs(1994)认为,语汇可以基于内部结构进行语义分析,语素对理解有重要贡献,语汇理解包含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语汇意义是合成的(compositionality)。语义合成性潜在地蕴含着语汇意义是象似的、有理据的思想,不是任意的组合,语素意义映射语汇整体的意义。Hamblin和Gibbs(1999)发现,对语义不可分解惯用语“kick the bucket”,被试坚持认为在语汇理解中“kick”发挥了重要作用——“踢”内含着迅速,表明了死亡的时间状态,而该惯用语的意义恰恰是“速死”。
研究表明,字面义合理性在成语理解中发挥重要作用,字面义合理度高的成语可理解度高。Smolka,Rabanus和Rösler(2003)对德语惯用语研究发现,动词词素的意义在惯用语加工早期就已激活。Sprenger等(2006)发现,成分单词对惯用语的启动比对一般短语大;在惯用语完成中,尾词的语义相关词、语音相关词对惯用语产生具有启动效应;缺失尾词的惯用语可以激活尾词的语义相关词和语音相关词。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语汇理解看作是直接提取,这将导致对语汇的内部加工机制的简化,不利于对语素之间以及语素与语汇之间关系的探索。马国凡(1980)指出,成语的比喻义是以字面义所构筑的语义为基础,又超越了字面义的语义基础,否则成语只能就事论事,缺乏概括性和深刻性。在成语理解中,字面义发挥重要的语义建构作用,通过对字面义的理解引申抽象出比喻义。事实上,多数成语源于典故或古典作品中的成句,具有一定的理据,只是在意义掌握中,理据掌握得少,意义获取得多,最终使得成语仿佛是“死隐喻”(dead metaphor),比喻义与字面义的联结逐渐减少。Keysar和Bly(1999)发现,在惯用语变得熟悉时,人们倾向于去发现惯用语的结构,将寻求意义的策略转向建立结构与意义之间的联系,有时甚至强加给惯用语以某种结构以获取意义。因此,语汇理解不单纯是字面义与比喻义的语义联系,还包括“人为”建立起来的理据。Zhang等(2013)对不同语义合成性的联合式成语研究表明,语义合成性高的成语诱发的N250、N400脑电波振幅较小,语义合成性低的成语所诱发的两种波振幅较大。相对于成语,字面组合短语诱发更大波幅的脑电波。这些结果证明,被试在通达成语时进行了句法语义分析。他们还发现,在联合式成语理解中,前一语节的意义与成语语义一致,后一语节结合语境整合“相似或相反”的意义,因此,字面义合理性对联合式成语理解较为重要。本研究发现,在其他语义性质相匹配时,联合式成语的字面义合理性更高,回归分析证实字面义合理性在联合式成语理解中具有重要作用。
Zhang等(2013)研究还表明,汉语成语的语义合成度存在差异。语义合成度决定成语表征和加工的不同。研究结果支持构造假说(compositional hypothesis)(Cacciari & Tabossi,1988),即语素意义在汉语成语通达中存在激活,熟悉成语是“沉睡的隐喻”(sleeping metaphor)而不是“死隐喻”。事实上,成语语义合成度的本质是成语词汇化水平的不同。钱韵和余戈(2003)认为,汉语成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词汇化过程,依据词汇化程度不同构成一个连续的统:类语成语、隐喻成语、弱语义成语、弱语法成语和完全词汇化成语。这一分类的意义在于成语的语义合成度(词汇化程度)是动态的,取决于使用频率和意义的变化,提示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注意成语的词汇化程度,相同结构的成语的词汇化程度存在差异。
(二)意象性是成语理解的中介符号
研究发现,可表象度在成语理解中发挥重要作用。表象在语汇理解中的作用得到较多研究证实。周光庆(1995)认为,成语的语义主要不是由语形直接表达出来,而是由双重性质不同的符号,即表层的语词符号和里层的意象符号逐层传达的。第一重符号是处于表层的词语,词语符号的能指是语形(语音文字),所指是意象;第二重符号是处于里层的意象,意象符号的能指是语象(建构性图像),所指是语义。即,在成语的音义结合关系中,有一种意象充当中介符号;它们具有双重符号的特性。他认为,在解释成语时,根据个人的语感,激活成语的意象,唤起想象是关键性的一步。即使翻阅词典,也不能替代个体对成语中意象的感受。
表象在成语理解中的重要作用与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有直接关系。《周易·系辞》对“象”进行过论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即,为了表达纷繁复杂的事物而比拟其形状容貌,是为象,立象以尽意。语言对心理图像的临摹源于心理图像与语言之间有同质关系。《管子·白心》指出:“知其象则索其形,缘其理则知其情,索其端则知其名。”说明心理表象源于事物形象,语言又由心理表象生成。王弼认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王夫之认为:“见闻所得者象也,知其器,知其数,知其名尔。”张岱年等(1991)总结说:中华民族比较擅长运用形象的方法来表达抽象的事物,抽象思维则不很发达。因此,从成语创作到对成语意义的通达,表象贯穿于其中。
研究发现,在以预测度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中,可表象度仅对非联合式成语发挥作用。这源于两类成语结构所蕴含意义的不同。联合式成语更多的是相似或相反意义的组合,如“好高骛远”“焚书坑儒”等,前后语节的意义相对独立,语义粘连不紧密;非联合式成语往往由四个语素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完整意义,如“满腹经纶”“暗送秋波”等,前后语节虽然也是“二二相承”,但无论是“满腹”,还是“暗送”都不像“好高”“焚书”一样单独即可表达成语的整词意义,需要后面语节支持才可以完整地表达语汇的意义。因此,依据成语所形成的表象,对非联合式成语的预测度就非常重要了。
五结束语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表达,是汉语语汇中保留古汉语特征最多的一个部分。成语具有意义的整体性、结构的凝固性、功能的单词性和表达风格的典雅性等特点。言简意赅是成语表达的显著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恰如其分地使用成语,能够一语中的,准确地传递信息,体现语言沟通的经济原则。成语是历史和民族文化在语言中的积淀,它的语义并不是词素字面义的简单相加,对其通达需要对文化充分的理解以及表象加工的参与。Van Lancker Sidtis和Rallon(2004)认为,成语的语义通常是社会、政治、语境、态度和情感因素融合的结果,通过语言使用者与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成语的抽象和惯用的意义逐渐浓缩成当今成语的常规形式(张辉、季峰,2012)。Langlotz(2006)指出,成语是经历了常规化的社会语言学过程的语言构式(linguistic constructions),解剖这种语言构式的语义结构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问题。成语又是汉语言文化精髓的体现,蕴藏着汉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语言文化的精华,是语言文化的“活化石”,也是语言文化的“全息元”(莫彭龄,2011)。汉语成语中包含的文化,涉及到汉文化的各个方面。成语不仅是古汉语的缩影,也是汉文化的缩影,研究成语的语义性质及其加工机制,有助于揭示汉文化的发展脉络,对汉文化有清晰的认识。
摘要:本文选取132个联合式成语与132个非联合式成语,请大学生评定成语的各项语义性质,探讨汉语成语的语义性质及其关系。结果表明,两类成语的预测度、熟悉度、字面义合理度、表象度、理解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习得年龄与其他性质呈显著的负相关。联合式成语与非联合式成语在字面义合理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熟悉度和字面义合理度显著影响联合式成语的预测度;熟悉度和表象度显著影响非联合式成语的预测度。熟悉度、字面义合理度和表象度显著影响两类成语的理解度。
数字成语对外汉语释义策略研究 篇8
关键词:数字成语;释义策略;对外汉语教学
数字成语指包含一个或多个数字的成语。作为汉语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成语在具有汉语成语一般性的同时,更有其独特性,如数词不同位置的意义区别、数词意义虚化、数字深层文化涵义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文根据数字成语本体的特点,结合其构造及组合形式、语义和语用特点,探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数字成语的释义方法,以期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加准确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些成语,进而促进留学生的词汇学习。以下方法可以作为课堂中讲解数字成语的语义时备选的策略。
一、直接释义法
应用于较为简单的数字成语或包含了一些古汉语较难懂的单音节字的成语。
简单成语如“一落千丈”、“一字不落”可以直接解释为“东西掉落得很深很深”、“一个字都不忘记、不落下”,然后再通过例句和情景操练即可。
对于后者,教师可以对这些字词挑出来单独解释意思,再慢慢引导学生理解整个成语的意思。因为作为古语词的一种,大多成语是单音节的一字一义,对于数词成语内部较难的语素,如“垂涎三尺”中的“涎”表示口水;解释“一丝不苟”时,教师先说明“苟”的意思是粗心大意,然后让学生推测整个成语的意思;同样,“不名一文”先解释“名”和“文”,这两个关键语素搞清楚,学生自然猜出成语的意思“一点儿钱都没有”。这样由点及面讲解可使学生对一些较难语素加深理解,又能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联想串联法
应用于几个意义相近、相反或相关的数字成语的释义,也可以是形近的不同成语。
意义相近的如“倒打一耙”与“反咬一口”、“一石二鸟”与“一箭双雕”,可先让学生复习较简单的“反咬一口”的意思,再通过对比分析更好地感知新成语。
意义相反的如:“一步登天”和“一落千丈”可以让学生各自造几个句子来加深理解,还如“一心一意”和“三心二意”、“一言不发”和“千言万语”等。
意义相关的如“一目了然”和“一览无余”,可运用其中一个的意思来反推出另一个大体意思,这个工作留给学生抢答或做游戏会起到提升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类似的有“一哄而散”和“一哄而上”、“不值一提”与“不值一驳”等。
形近的如“一无所有”、“一无所知”、“一无所得”、“一无所获”,可让学生相互串联,通过联想记忆它们的意思。又如“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张一弛”等。
三、文化背景讲解法
应用于不能从字面上很好地理解其意义且有文化渊源的数词成语。
如讲解“黄粱一梦”、“朝三暮四”、“狡兔三窟”等源自古代寓言故事的数字成语时,可通过讲故事方式引入它们的来源,介绍完后再及时总结其意义和用法。这样从其背景或来源出发,结合相应的文化进行讲解操练,既能提升学生兴趣又能加深理解。
在讲解含“一”、“三”、“九”等数字的成语时,可从数字本身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中,“一”是“万物之始”,表示整体和统一,因而很多成语含“一”的成语如“一应俱全”、“九九归一”、“一心一意”中“一”表“整体,全部”的意思,“一见如故”、“一挥而就”中“一”表“起始”之意。同样,“三”代表“众多、有成”,如“三省吾身”、“事不过三”、“三纲五常”、“三皇五帝”等;“九”表“尊贵、久远”,例如:“九牛二虎”、“九死一生”、“九五之尊”、“九五之位”等。
四、固定格式法
应用于某些有固定格式并且同一格式中的成语意义相当的数字成语。
根据这类结构的规律,只要将同一结构中的部分语素替换,就可以类推产生许多新成语。总结这些固定格式后,老师可以概括其比较稳定的引申或比喻意义,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以扩充学生的词汇数量。
总之,释义应根据数词成语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相对淡化语法,将数词成语放在句子、语境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加以总结、理解。只有在对某个成语的语义、结构、在句中能做什么成分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算真正掌握,才能够正确运用。
【参考文献】
[1]刘倩.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数字成语教学[J].语言教学研究,2009(09)129-136.
[2]沈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J].安徽文学,2010(10)10-13.
[3]马丽娅.对外汉语数字成语教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3(05)32-37.
汉语成语 篇9
微笑汉语学校对外汉语教学系列
经验分享(十二)对外汉语教学心得
教老外汉语,给老外上课不是一件易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集中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这不光是传授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且在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把握好课堂,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学技巧的运用体现了一名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是一堂汉语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大连微笑汉语提倡每一堂都要认真准备和对待。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在一堂课里让他们掌握学习汉语的方法还要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我们要准备相关的知识,了解外国学生的喜好,可以准备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内容。这样也便于吸引他们上课的兴趣和增加课堂里乐趣,赢得学生的信任。生动有趣的开场白:
开头很重要,在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中,一个好的开场白,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俗易懂开场白,它们生动有趣又贴近现实,又和教学内容有关联。这样,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消除了学生内心的障碍,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为下面的教学作了一个很好的引子。
记得在讲古诗《关雎》时,我一上课就问学生们,你们有没有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同学们都说有,那么是因为什么事情失眠了,有的说是因为想着白天发生的事情,有的说在想朋友,我接下来就说到古代有个年轻小伙子也失眠了,为什么呢? 为什么古代人会失眠?古代人是怎么生活的?它们失眠一般都做什么呢?一一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
无论哪个国家的学生,无论教师与这个国家的学生语言是否能相通,表情和肢体语言的表达尤为重要,这可以说是一种“世界语”。它在对外汉语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丰富的表情能让学生从内心体会到教师的意思,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让课程更具备有亲和力。肢体语言也能使教学更生动形象,便于学生充分理解。老外性格外向,有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会让他们在课程上更舒服。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大连微笑汉语国际教育培训中心
课堂教学和学生互动,发言必不可少的。那我们要做到不歧视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和自己或者和同学相互互动。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的权利,老师平等地对待学生。比如,提问时要考虑到问题的难易程度而提问,对于学习好能力强的学生提出有难度的问题,而对于基础相对薄弱一点的同学可以提出相对简单的问题,做好因材施教,发挥课堂的作用。每一个学生的天资都不一样,要多多鼓励学生,耐心教导他们,帮他们找到问题,帮助他们。
在对外汉语教学上,我们要学习和探索的路还很长,相信我们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们会在教学中不断地总结和发现更多的教学技巧,从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
大连微笑汉语国际教育祝世界的对外汉语教师工作快乐!
对外汉语专业对外汉语教师语言 篇10
语言在本质上是口头的。在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课程中,老师告诉我们,书面语言的产生远远落后于口头语言,它最初只是以文字形式对口头语言的记录。书面语言产生以后虽然也有自身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且反过来影响口头语言,但是书面语言毕竟不能脱离口头语言。况且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掌握书面语言。有些民族至今还没有记录自己语言的文字,就更谈不上掌握书面语言;即使有很发达的书面语言的民族,有的还有大量的文盲,文盲不等于没有语言,人们学习第二语言,有的只学习口头语言,不学习书面语言,或者以学习口头语言为主,把学习书面语言放在次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在讨论语言问题的时候,首先要着眼于口头语言。
因为语言在本质上是口头的,所以可以说语言都是以声音表示意义的。在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课程中,老师告诉我们,从语言的角度说,不存在没有声音的意义,也不存在不包含意义的声音,不包含意义的声音对语言毫无价值。在语言形成的过程中,以什么样的声音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并没有客观必然性,而是由一定的社会集团的成员在共同的劳动、生活和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旦约定俗成,就成为相对稳定的形式,任何个人都不能随意改变。所谓相对稳的形式,就是在语言发展的一定的阶段上,一定的意义要用一定的声音来表示,一定的声音八代表—定的意义,声音和意义之间有固定的对应关系。
无论是词还是句子,都是一定的语音和一定的意义的结合,都是音义结合体。在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课程中,老师告诉我们,音和义是不可分割的,离开了语音,意义就无从表达,离开了意义,语音就无以依附。音和义又是一一对应的,一定的意义只能用与其相对应的语音形式来表示,决不能任意用别的语音形式宋代替。所以说.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里所说的音和义的—一对应,指的是一定的“音”总有一定的“义”与之相对应,反之亦然,并不是说一个“音”只能和一个“义”相对应。实际上,“音”和“义”之间往往是“一对多”的关系,即—个“音”往往表示多个“义”,一个“义”往往可以用多个“音”表示。例如“同音词”和“多义词”都是“一对多”。当然,这些也都是约定俗成的,而不是任意的。“音”和“义”的这种“一对多”的关系反映厂语言蛇概括性特征和节约性原则。
在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课程中,老师告诉我们,词和句子虽然都表示一定的意义,但是词只能表示概念(词义),而句子所表示的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上面例子中的“wǒ,hē,chá”这三个词所表示的部是具体的概念,而“wǒ hē chá。”这个句子所表示的是这三个慨念之间的关系,所以词和句子所表示的意义属于不同层面上的意义。在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课程中,老师告诉我们,为了区别这两种不同的意义,我们把词所表示的意义叫做“同义”,把同以上的语言单位所表示的意义叫做“语义”。
对外汉语教师——语言的组织方式
在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课程中,老师告诉我们,广义的音父结合也包括形式结构与语义结构的结合。这里所说的形式结构,指的是词与词的结合形式和词与词结合后的语音形式。
词与词的结合形式就是一个词组或句子由哪些词组成,什么词在前,什么词在后。词是一种音义结合体,因此词与词的结合也包括词与词的语音形式的结合。但是词与词结合后的语音形式并不是词与词的语音形式的简单加合。
在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课程中,老师告诉我们,语言的语音形式除了词的语音形式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句调和句子中的逻辑重音。
句调是句子的主要标志。带有句调的言语现象哪怕只用了一个词,也是一个句子;不带句调的言语现象无论由多少词组成也不是句子。
逻辑重音用于区别句子的意义,突出句子的信息焦点。在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课程中,老师告诉我们,由同样的词组成的句子,如果逻辑重音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也往往不同。例如“wǒ hē chá。”这个句子可以有不同的逻辑重音,逻辑重音不同,句子的信息焦点也不同。如果逻辑重音在wǒ,回答的问题是“谁喝茶?如果逻辑重音在hē,回答的问题是“你喝不喝茶?”如果逻辑重音在chá,回答的问题是“你喝什么?”又如在“我去上海。”这个句子中,如果逻辑重音在“我”,回答的问题是“谁去上海”;如果逻辑重音在“去”,回答的问题是“你去不去上海?”;如果逻辑重音在“上海”,回答的问题是“你去哪儿?”。可见,逻辑重音所在,也就是句子的信息焦点所在。
【汉语成语】推荐阅读:
汉语成语对外07-14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08-29
汉语成语的英译技巧01-19
汉语成语的来源及结构关系06-03
藏族地区使用初中汉语文1-6册成语09-25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汉语数字成语英译策略研究12-29
汉语扩散与汉语传播09-25
汉语与汉语语法的关系01-19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推广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