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的来源及结构关系(共7篇)
汉语成语的来源及结构关系 篇1
1.按照成语的来源和结构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下列成语
【来源】
神话传说:天衣无缝
寓言故事:朝三暮四空中楼阁画饼充饥放虎归山
历史故事:画龙点睛(张僧繇)图穷匕见(荆轲)三顾茅庐(刘备)纸上谈兵(赵括)
文人作品:
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举一反三--《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任重道远--《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春风得意--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帆风顺--孟郊·《送崔爽之湖南》:“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
集思广益--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
也。”
逃之夭夭--《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锦上添花--黄庭坚·《了了庵颂》:“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
落井下石--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
相识,落陷阱,不一 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中流砥柱--晏婴·《晏子春秋·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
之中流。”
可歌可泣--《周易·中孚》:“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百感交集--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
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痛改前非--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你痛改前非,我把这所房子与你夫妻
两个住下。”
哗众取宠--《汉书·艺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扬抑,违离
道本,苟以哗众取宠。”
战无不胜--刘向·《战国策·齐策二》:“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
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孤芳自赏--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
皆冰雪。”
居心叵测--林则徐《使粤奏稿》:“且其居心叵测,反复靡常。”
循规蹈矩--朱熹《答方宾王书》:“循涂守辙,犹言循规蹈矩云尔。”
恨铁不成钢--曹雪芹《红楼梦》:“只为宝玉不上进,所以时常恨他,也不过
是“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自欺欺人--《朱子语类》:“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
甚者。”
语重心长--洛日生《海国英雄记·回唐》:“叹别离苦况,转忘了母亲的语重
心长。”
水深火热--孟轲《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外来文化:想入非非
【结构】 主谓关系:百感交集一帆风顺 春风得意 孤芳自赏
居心叵测
并列关系:朝三暮四 水深火热 可歌可泣 语重心长 任重道远
循规蹈矩
动宾关系:三顾茅庐 不耻下问 天衣无缝 恨铁不成钢 痛改前非 锦上添花 放虎归
山
偏正关系:纸上谈兵 画龙点睛 中流砥柱 空中楼阁 落井下石 举一反三 自欺欺人
哗众取宠
补充关系:集思广益 想入非非 逃之夭夭
承接关系:图穷匕见
目的关系:画饼充饥
汉语成语的来源及结构关系 篇2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一般都有出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温端政(2005)认为,成语是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不等同于“词”。叙述性是“语”的共同特征,是“语”区别于“词”的最重要的特征。叙述性分为三种类型:(1)描述语描述事物的形象、性质或状态;(2)表述语表达某种推理或判断;(3)引述语专指歇后语。汉语成语是“二二相承的描述语和表述语”,它有三个基本特性:(1)习用性;(2)语义整体性;(3)结构固定性。绝大多数成语是四字格。周荐(1997)对《中国成语大词典》(1987)统计表明,95.57%的成语是四字格。邵敬敏(2008)认为,可以将成语分为联合式与非联合式两类,联合式成语(如“焚书坑儒”“耳濡目染”)多由偏义复词或联系程度高的语素组成,在语音上讲究对仗,结构对称,语义关系众多, 有很强的修辞效果。非联合式成语(如“露水夫妻”“夜郎自大”)更多地通过整体字面义的表象实现转喻达到对成语语义的通达。温端政(2005)认为,对完全“二二相承”式的成语,依据内部结构关系分为并列式和非并列式,大体上类似于联合式和非联合式的分类。
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成语的语义性质如熟悉度(familiarity)、预测度(predictability)、字面义合理度(literality)以及表象度(imagability)等影响语汇通达。黄希庭等(1999)对结构对称(并列式)的汉语成语研究表明,识别高熟悉度的成语显著快于识别低熟悉度的成语。雷潇和钟毅平(2010)发现,高熟悉度的成语识别更快。钟毅平等(2011)采用ERP技术研究表明,熟悉成语与组合短语的波幅和潜伏期没有差异,不熟悉成语的N400较早出现,熟悉成语的语义已经固化,加工难度低。Tabossi等(2005)证实,高预测度的惯用语片段促进与整词相关的靶词的反应。Cacciari等(2007)发现,高预测度惯用语的比喻意义在整词呈现时即已通达,低预测度惯用语的比喻意义不能通达。谭华玉、刘鸣(2009)研究表明,根据成语形成的表象能够提高图画命名中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成绩,尤其是低透明度成语的内隐记忆成绩。Nippold等(2003)发现,成人和儿童都能根据惯用语形成表象,表象度可看作对惯用语理解深度的标志。余莉莉等(2011)研究表明,具体性效应反映成语字面义合理度的加工状况,对成语字面义加工发生在成语通达的整个阶段。钟毅平等(2009)发现,具有合理字面义的成语出现频率高,可理解程度高,预测度也高。然而,成语的各语义性质关系如何?本文拟以中文联合式成语和非联合式成语为材料,考察语义性质在成语理解中的作用,揭示语义性质之间的关系。
二方法
(一)被试
汉族大学生270名,男生133人,女生137人,平均年龄21.6岁。
(二)材料
根据《现代汉语通论》的分类标准,从《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中选取常见成语264个,其中联合式成语132个,非联合式成语132个。为了控制选词造成的误差,选词平均分布在除“I”“O”“U”“V”之外的22个英文字母中,控制首字母相同的成语在最小限度内,并使褒义、贬义、中性词各占1/3,排除叠字以及语素重复的成语。
(三)程序
按照测试性质并考虑任务量将成语汇编成册,有3类评定问卷。问卷1针对成语的预测度和字面义合理度,有3个分问卷, 90名被试参与评定,每个分问卷30名。264个成语随机分为3组,每组88个成语。在每个分问卷中,只出现2组成语,被试需要对第1组成语进行预测度判断,对第2组成语进行字面义合理度判断,3组被试的任务分别为①+②、②+③、③+①。预测度是指当成语的后半部分省略时,短语在多大程度上能被认定是成语。做法是将成语的后半部分省略并要求被试填充完整,根据补充比例评定预测度:填写完全正确,记2分;完全不正确或留空,记0分;成语部分正确,出现错别字但词义相近,或用拼音代替字词记1分。字面义合理度是指成语能够直接根据字面意思理解的程度,采用5点评定。问卷2针对成语的熟悉度、可理解度和可表象度,有5个分问卷,均采用5点量表,150名被试参与评定。264个成语分为5组,1~4组包含53个成语,第5组包含52个成语。问卷组织方式同问卷1,保证同一问卷成语无重复,5组被试的任务分别为①+②+③、②+③+④、③+④+⑤、④+⑤+①、⑤+①+②。熟悉度要求被试根据主观经验评定成语的出现频率;理解度指对成语的理解程度;表象度指成语是否容易形成表象。问卷3针对习得年龄,采用6点量表。根据受教育的阶段将习得年龄分成6个阶段:幼儿园、小学1~3年级、小学4~6年级、初中、高中、大学。30名被试参与评定。整个数据包含预测度、字面义合理度、熟悉度、理解度、表象度和习得年龄。
(四)数据处理
使用SPSS11.5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成语语义性质描述性统计分析
两类成语的语义性质的平均分见表1。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字面义合理度上两类成语平均分差异边缘显著,F(1,262) =3.70,p<0.06,联合式成语的字面义合理度得分高。意义的双层性是成语的显著特点(李行健,2002)。个体需要通过对字面义的组合分析形成成语的隐含义,具有合理的字面义有助于词素与整词意义的联结。联合式成语多数由偏义复词构成,整词义往往与成语的前部分或后部分亚词汇的意思相近或相反,个体容易从前部分或后部分亚词汇的词义中推断出成语语义。成语语义的转喻程度低,语汇意义与前部分或后部分的字面义联结紧密,如“旁门左道”。所以,被试认为联合式成语的字面义合理度高。两类成语其他语义性质的平均分差异不显著,p>0.05。
在264个成语中,表象度得分低于3的成语有27个,熟悉度低于3的成语有32个。这说明,研究选取的多数成语容易形成表象,熟悉度较高,两类成语的可理解度得分较高。由习得年龄分析可知,多数被试判定98.5%的成语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习得,1.5%的成语在高中阶段习得,它们是“鸟枪换炮”“奴颜媚骨”“韦编三绝”和“奇技淫巧”。刘长征和秦鹏(2007)调查2005年中国15种主流报纸语料的四字成语使用情况,发现使用成语8637条,用字3170个,其中2568个汉字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3500字内,占成语用字总数的81%,使用次数为33490字次,占成语用字总字次数的96.9%。由此可见,多数成语用字较为常见。国家语委根据常用程度,将3500字分成两段学习:一级字2500个,为常用字,作为小学阶段的识字标准;二级字1000个,为次常用字,作为初中阶段的识字标准(山石,2001)。组合成语的汉字多数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因此,被试将多数成语判断为在高中之前学习过。
(二)成语语义性质相关分析的结果
将两类成语的语义性质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表3。
说明:*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
对联合式成语,预测度、字面义合理度、熟悉度、理解度和表象度正相关显著,习得年龄与其他语义性质负相关显著,习得年龄越晚,语义性质评分越低。对非联合式成语,预测度、字面义合理度、熟悉度、理解度和表象度正相关显著,习得年龄与其他性质负相关显著,习得年龄越晚,语义性质评分越低。
联合式成语与非联合式成语的各语义性质在相关分析上趋势一致。若成语熟悉度高,则预测度、表象度、字面义合理度和理解度得分均高,而习得年龄得分低。陈传峰等(2000)对结构对称(联合式)成语的研究表明,前两个词素的启动效应只加快高熟悉度的成语的加工,当成语不熟悉时,词素的预加工(预测度)不起作用,佐证了高熟悉度成语的预测度得分高。Titone和Connine(1994b)对惯用语研究发现,预测度和熟悉度存在交互作用,预测度发挥作用受熟悉度影响。成语具有一定的字面义,多数成语的字面义常是现实的虚化,语义异常。但人们在习得熟悉的成语时,在字面义和非字面义之间建立了某种关联,重构了成语的语义理据(张瑜等,2012)。因此,即使对字面义异常的成语,被试依然会依据熟悉度作出字面义合理的判断。熟悉度提升了个体对成语表象度的判断。熟悉成语由于经常得到加工,蕴含的表象容易得到激活。汉语在反映现实时,重视具体形象,喜用色彩鲜明突出、具有审美特征的词语,产生跃然纸上的形象美感。那些在生活中常见的成语往往是可表象度高的成语,如“老马识途”“鸡飞狗跳”等。
(三)成语语义性质回归分析的结果
成语研究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理解和识别成语。因此,以可理解度、预测度作为因变量对成语的语义性质进行回归分析。
1.以可理解度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以可理解度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在回归模型中,联合式成语的字面义合理度、熟悉度和表象度效应均显著,模型可解释58.4%的变异。非联合式成语的字面义合理度、熟悉度和表象度效应显著,模型可解释59.7%的变异,证实熟悉度、表象度、字面义合理度影响两类成语的理解。Giora(2003)认为,在所有语义性质中,熟悉度对语汇理解影响最大。张瑜等(2012)采用ERP技术研究表明,熟悉度对成语加工影响大,熟悉成语引起较小的N400,表明熟悉成语的非字面义与心理空间提取的语义差异小。不熟悉成语的非字面义比字面义引起较大的N400。Coulson等(2002)认为,N400振幅随着语汇的比喻性提高而提高,不熟悉成语理解的结果表明比喻义加工困难。同时,表象编码也有利于成语加工。Gibbs等(1997)表明,具有相似比喻义的惯用语,人们形成的表象高度相似,对表象认识比较一致。字面义合理度影响成语的理解。Nippold等(2003)证实,对惯用语的心理表征经历了和整词理解水平相联系的发展过程。显然,对成语的心理表征水平影响成语理解。张辉(2005)研究熟悉度不同的成语在字面义和比喻义正确与不正确匹配语境下的语义加工,发现成语的字面义在任何语境下都会被通达,即成语字面义的加工自动进行。对熟悉的成语,被试在字面义和比喻义之间建构了新的理据以帮助理解。对不熟悉的成语,被试通过字面义加工来推导引申义。熊建萍和闫国利(2006)发现,亚词汇的词频影响成语识别:首词频低的成语反应时短于首词频高的成语;对首词频低的成语,尾词频低的反应时短于尾词频高的。研究者认为,亚词汇与整词的心理表征之间的激活竞争造成了上述结果。事实上,在固定表达理解中,研究者关注语汇的字面义在语汇理解中的作用,并由此展开了激烈争论。研究结果支持同时加工说和词素优先说,不支持整词优先(直通)说。在延时加工时,字面义合理度影响对成语可理解度的判断,合理的字面义促进成语理解。张瑜等(2012)表明,对熟悉的成语,字面义可接受程度高,被试会很快进行语义整合而并未引发字面义和比喻义的冲突。对不熟悉的成语,加工从字面义开始。因此,字面义合理度促进了个体对成语的理解。
2.以预测度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以预测度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
在回归模型中,联合式成语的熟悉度效应显著,字面义合理度效应边缘显著,模型可解释47.0%的变异。非联合式成语的熟悉度和表象度效应显著,模型可解释20.7%的变异。熟悉度对两类成语预测度的显著作用,证实了熟悉度在成语识别中扮演重要角色。进入联合式成语回归方程的变量是字面义合理度,表明此类成语预测度的完成还有赖于字面义合理度的提升。孙志伟(2005)认为,联合式成语的语义构词原则受中国文化的“尊卑”思想影响,重要成分优先表述,各构成成分通常采用由重要到一般的递降趋势。联合式成语的两个构成部分孰先孰后并非任意,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心态。被试在填充时,高字面义合理度的联合式成语的前半部分提供了足够线索,创造出关于上下文的语境,启动词通过相关词汇表征之间的自动激活扩散,激活了目标词,因而在回归模型中,字面义合理度对预测度影响明显增大。即联合式成语特殊的组合方式使得字面义合理度的提高将促进预测度的提升。
对非联合式成语,表象度影响预测度提升。表象度越高,预测度就越高。表象度和熟悉度解释的变异较少,表明非联合式成语的预测度存在其他影响因素。由表4、表5可知,与非联合式成语比,联合式成语受熟悉度影响更显著。这可能是因为非联合式成语由于缺乏结构或意义对称,提取更多地依赖于长时记忆中整词义的通达,词素缺失使被试难以辨认目标词,造成意义直接提取困难。例如,对“一叶知秋”,在省略了后半部分词素后,被试填写出“一叶扁舟”或“一叶障目”,成语的多解性使熟悉度对非联合式成语的预测度影响下降。
非联合式成语的预测度受表象度的显著影响,但联合式成语的预测度受表象度影响很小。Gibbs等(1997)认为,概念性隐喻是固定表达形象性意义的基础,隐喻默许的知识通过人们描述的心理表象来实现。表象作为一种信息表征方式在学习记忆中起着重要作用。谭华玉等(2009)认为,表象所以能够促进理解,是因为表象具有重现知觉加工的作用。非联合式成语的四个语素表述或描述一个现象或事件,形成一个整体,表象加工作用明显(如“投石问路”和“杞人忧天”)。但是,联合式成语的前后亚词汇的意义相近或相反,构成两个对等的意义单位,完整的表象不易形成,表象加工作用不明显(如“同流合污”和“口蜜腹剑”)。另外,无论是联合式成语还是非联合式成语,在意义通达后,心理词典中往往储存成语的引申义。被试在填充时,必须阅读前半部分的词义,产生语义启动,激活后半部分的词义。联合式成语的表象基于词素,提取方式与引申义表象形成的方式不一致;非联合式成语前后亚词汇联结紧密,表象的形成与提取都基于整词,提取方式与形成方式一致,故表象度对非联合成语的预测度具有显著作用。
四讨论
(一)语义合成性是成语的本质
传统观点认为,类似于成语、惯用语等固定表达在心理词典中是一个“长单词”,它们以整词形式表征,语义不可分解,理解是意义的直接提取。该观点无法解释语汇理解中语素意义的激活。Gibbs(1994)认为,语汇可以基于内部结构进行语义分析,语素对理解有重要贡献,语汇理解包含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语汇意义是合成的(compositionality)。语义合成性潜在地蕴含着语汇意义是象似的、有理据的思想,不是任意的组合,语素意义映射语汇整体的意义。Hamblin和Gibbs(1999)发现,对语义不可分解惯用语“kick the bucket”,被试坚持认为在语汇理解中“kick”发挥了重要作用——“踢”内含着迅速,表明了死亡的时间状态,而该惯用语的意义恰恰是“速死”。
研究表明,字面义合理性在成语理解中发挥重要作用,字面义合理度高的成语可理解度高。Smolka,Rabanus和Rösler(2003)对德语惯用语研究发现,动词词素的意义在惯用语加工早期就已激活。Sprenger等(2006)发现,成分单词对惯用语的启动比对一般短语大;在惯用语完成中,尾词的语义相关词、语音相关词对惯用语产生具有启动效应;缺失尾词的惯用语可以激活尾词的语义相关词和语音相关词。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语汇理解看作是直接提取,这将导致对语汇的内部加工机制的简化,不利于对语素之间以及语素与语汇之间关系的探索。马国凡(1980)指出,成语的比喻义是以字面义所构筑的语义为基础,又超越了字面义的语义基础,否则成语只能就事论事,缺乏概括性和深刻性。在成语理解中,字面义发挥重要的语义建构作用,通过对字面义的理解引申抽象出比喻义。事实上,多数成语源于典故或古典作品中的成句,具有一定的理据,只是在意义掌握中,理据掌握得少,意义获取得多,最终使得成语仿佛是“死隐喻”(dead metaphor),比喻义与字面义的联结逐渐减少。Keysar和Bly(1999)发现,在惯用语变得熟悉时,人们倾向于去发现惯用语的结构,将寻求意义的策略转向建立结构与意义之间的联系,有时甚至强加给惯用语以某种结构以获取意义。因此,语汇理解不单纯是字面义与比喻义的语义联系,还包括“人为”建立起来的理据。Zhang等(2013)对不同语义合成性的联合式成语研究表明,语义合成性高的成语诱发的N250、N400脑电波振幅较小,语义合成性低的成语所诱发的两种波振幅较大。相对于成语,字面组合短语诱发更大波幅的脑电波。这些结果证明,被试在通达成语时进行了句法语义分析。他们还发现,在联合式成语理解中,前一语节的意义与成语语义一致,后一语节结合语境整合“相似或相反”的意义,因此,字面义合理性对联合式成语理解较为重要。本研究发现,在其他语义性质相匹配时,联合式成语的字面义合理性更高,回归分析证实字面义合理性在联合式成语理解中具有重要作用。
Zhang等(2013)研究还表明,汉语成语的语义合成度存在差异。语义合成度决定成语表征和加工的不同。研究结果支持构造假说(compositional hypothesis)(Cacciari & Tabossi,1988),即语素意义在汉语成语通达中存在激活,熟悉成语是“沉睡的隐喻”(sleeping metaphor)而不是“死隐喻”。事实上,成语语义合成度的本质是成语词汇化水平的不同。钱韵和余戈(2003)认为,汉语成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词汇化过程,依据词汇化程度不同构成一个连续的统:类语成语、隐喻成语、弱语义成语、弱语法成语和完全词汇化成语。这一分类的意义在于成语的语义合成度(词汇化程度)是动态的,取决于使用频率和意义的变化,提示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注意成语的词汇化程度,相同结构的成语的词汇化程度存在差异。
(二)意象性是成语理解的中介符号
研究发现,可表象度在成语理解中发挥重要作用。表象在语汇理解中的作用得到较多研究证实。周光庆(1995)认为,成语的语义主要不是由语形直接表达出来,而是由双重性质不同的符号,即表层的语词符号和里层的意象符号逐层传达的。第一重符号是处于表层的词语,词语符号的能指是语形(语音文字),所指是意象;第二重符号是处于里层的意象,意象符号的能指是语象(建构性图像),所指是语义。即,在成语的音义结合关系中,有一种意象充当中介符号;它们具有双重符号的特性。他认为,在解释成语时,根据个人的语感,激活成语的意象,唤起想象是关键性的一步。即使翻阅词典,也不能替代个体对成语中意象的感受。
表象在成语理解中的重要作用与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有直接关系。《周易·系辞》对“象”进行过论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即,为了表达纷繁复杂的事物而比拟其形状容貌,是为象,立象以尽意。语言对心理图像的临摹源于心理图像与语言之间有同质关系。《管子·白心》指出:“知其象则索其形,缘其理则知其情,索其端则知其名。”说明心理表象源于事物形象,语言又由心理表象生成。王弼认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王夫之认为:“见闻所得者象也,知其器,知其数,知其名尔。”张岱年等(1991)总结说:中华民族比较擅长运用形象的方法来表达抽象的事物,抽象思维则不很发达。因此,从成语创作到对成语意义的通达,表象贯穿于其中。
研究发现,在以预测度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中,可表象度仅对非联合式成语发挥作用。这源于两类成语结构所蕴含意义的不同。联合式成语更多的是相似或相反意义的组合,如“好高骛远”“焚书坑儒”等,前后语节的意义相对独立,语义粘连不紧密;非联合式成语往往由四个语素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完整意义,如“满腹经纶”“暗送秋波”等,前后语节虽然也是“二二相承”,但无论是“满腹”,还是“暗送”都不像“好高”“焚书”一样单独即可表达成语的整词意义,需要后面语节支持才可以完整地表达语汇的意义。因此,依据成语所形成的表象,对非联合式成语的预测度就非常重要了。
五结束语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表达,是汉语语汇中保留古汉语特征最多的一个部分。成语具有意义的整体性、结构的凝固性、功能的单词性和表达风格的典雅性等特点。言简意赅是成语表达的显著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恰如其分地使用成语,能够一语中的,准确地传递信息,体现语言沟通的经济原则。成语是历史和民族文化在语言中的积淀,它的语义并不是词素字面义的简单相加,对其通达需要对文化充分的理解以及表象加工的参与。Van Lancker Sidtis和Rallon(2004)认为,成语的语义通常是社会、政治、语境、态度和情感因素融合的结果,通过语言使用者与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成语的抽象和惯用的意义逐渐浓缩成当今成语的常规形式(张辉、季峰,2012)。Langlotz(2006)指出,成语是经历了常规化的社会语言学过程的语言构式(linguistic constructions),解剖这种语言构式的语义结构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问题。成语又是汉语言文化精髓的体现,蕴藏着汉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语言文化的精华,是语言文化的“活化石”,也是语言文化的“全息元”(莫彭龄,2011)。汉语成语中包含的文化,涉及到汉文化的各个方面。成语不仅是古汉语的缩影,也是汉文化的缩影,研究成语的语义性质及其加工机制,有助于揭示汉文化的发展脉络,对汉文化有清晰的认识。
摘要:本文选取132个联合式成语与132个非联合式成语,请大学生评定成语的各项语义性质,探讨汉语成语的语义性质及其关系。结果表明,两类成语的预测度、熟悉度、字面义合理度、表象度、理解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习得年龄与其他性质呈显著的负相关。联合式成语与非联合式成语在字面义合理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熟悉度和字面义合理度显著影响联合式成语的预测度;熟悉度和表象度显著影响非联合式成语的预测度。熟悉度、字面义合理度和表象度显著影响两类成语的理解度。
浅谈汉语外来词的来源及类型 篇3
【关键词】汉语 外来词 来源与类型
一、汉语外来词的来源及类型
(一)汉语外来词的来源
1、地理位置
中国国土广袤,与俄罗斯,朝鲜,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多个国家接壤,住在边境的人互相来往,长期的语言和文化沟通使得他们大都掌握两国语言,比如:与朝鲜接壤的延边等地就能和朝鲜共用朝鲜语,黑龙江北部与俄罗斯接壤的中国公民也有不少能用俄语交流,在云南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更有很多少数民族能使用缅甸语、越南语等。
2、多民族因素
中国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中,很多少数民族语言成为汉语的借来词并得到广泛的运用。在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地区,很多汉族使用的部分词汇来源于当地的少数民族,比如丽江的纳西族,大理的白族以及楚雄的 彝族等地区。
3、宗教因素
中国法律规定中国公民信仰自由,在中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教派信徒众多,宗教语言也或多或少的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汉语的外来语。比如现代汉语中就有一些词汇来源于中国西藏的梵文,中国人日常使用的一些祝福语直接来源于一些宗教的祷告文。
4、商贸往来因素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密切,从古至今,商贸活动的进行加强了中国与各国的文化联系,外来词在中文使用应运而生。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外资外企进驻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很多科技产品,有些科技产品的名称在中文中尚属空白,所以采用了外来译名。
5、文学因素
上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作品的繁荣,推广和发展了很多外来词,因为文人在进行文学创造时发现了汉子在描述许多西洋物件时存在空白,因此借用了很多日语词汇,同时音译了大量英文词汇。
(二)汉语外来词的类型
外来词要进入汉语的词汇系统,必须接受汉语的语音、语法和构词规则等各方面的改造,以符合汉语的发音习惯、语法和词汇规则。概括起来,汉语对外来词所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音译。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外来语翻译过来,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如:酷 (cool)、迪斯科 (disco)、欧佩克 (OPEC)、托福 (TOEFL)等。
2、半音半意。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复合外来词,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前半部分采用音译,后部分采用意译,如:呼拉圈 (hula-hoop)、冰淇淋 (ice-cream)、因特网 (internet)等。
3、音译附加汉语语素:以单音节、双音节译词加汉语语素的借词使用最多:一类为音译语素加汉语语素,如:嘉年华会 (carnival+会)、高尔夫球 (golf+球)、等。
4、音意兼顾:即选用接近外来词词义的汉字进行转写。汉语同音字多,为译名用字的筛选提供了方便。或者是部分或者是全部音意兼顾。如:施乐 (Xerox)、香波 (shampoo)、味美思 (vercuth)、销品茂 (shopping mall)等。汉语作为表意文字具有很强的审美意味,所选用汉字往往可以诱发人的联想。
5、借译:按照外来词的形态结构和构词原理直译过来。例如:超人 (superman)、超级明星 (superstar)等。
6、英文字母附加汉字:CT检查、BP机、T恤衫、IC卡、PHS电话机、SOS儿童村、三S研究会、ABC原则、OA病、BB仔、5A办公室、ABC革命、ZTZF学习等。
7、英文字母缩写形式或单词:CD、VCD、DVD、DOS、TV、MTV、PC、BOT、CD-ROM、DNA、GRE、Windows98、cute等。
借入的词汇绝大多数在词义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词义的广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尤其是有很多词语都产生了新的引申义。
二、汉语外来词时遇到的难点
(一)语言障碍
汉语对于学习者而言,本身就不是母语,而很多汉语外来词来源于第三国语言,比如日语、英语,这就客观的要求学习者在学习外来词时,不仅要克服对语言学习产生的困难,更要补充第三国语言的相关知识,再加上汉语在借用外来词时,汉民族文化心理强大的调试和制约作用,外来词在融入汉语时受到汉语造句和构词模式的影响。这些因素是阻碍学习者学习的主要因素。
(二)文化背景差异
语言学习者有自己的语言文化背景,汉语的文化背景是学习者的第一课,在这个过程过,学习者需要客服自身语言文化背景对语言认知形成的惯性,更好的理解新的语言,而外来词作为汉语学习的深入阶段,这种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学习阻力会更加明显。
(三)汉语外来词的种类和数量繁多
汉语外来词已经融入现代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经济、文化、政治和科技等领域,种类繁多且数量巨大,对于汉语学习者而言,信息时代背景下日益增长的汉语外来词始终是汉语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结语
现代社会,尤其是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人类的信息数据比以往翻了无数倍,这客观的要求我们需要有更多的文字符号来代表这些数据,而不同语言的交流融合,外来词的产生,无疑有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与此同时,站在本族语言的立场上考虑,面对信息爆炸,如何让本民族语言在良性吸收外来语的同时不受外来糟粕的污染,是一个值得我们考虑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96%E6%9D%A5%E8%AF%AD&redirect=no
[2]http://wenku.baidu.com/view/376a7c6ca98271fe910ef960.html
返老还童成语解释及来源 篇4
返老还童(解释): 反:扭转;还:回复原来的状态。扭转衰老,回复童年。形容老年人恢复了青春的健康或精神。现形容老年人恢复了青春与活力,精力异常旺盛。
出 处 《云笈七签》第60卷:“日服千咽,不足为多,返老还童,渐从此矣”;。汉·史游《急就篇》:“长乐无极老复丁。”《旧唐书·宦官书》:“可愈痿弱重膇之疾,复能返老还童。”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示 例 巴金《探索集·大镜子》:“别人说我焕发了青春,我完全接受,甚至更进一步幻想自己~。”
近义词 鹤发童颜、老当益壮
反义词 未老先衰
歇后语 八十岁演员扮孩子 、八十老人进幼儿园
灯 谜 祖孙回家;祖孙回归
英文翻译
1. to rejuvenate; to renew one‘s youth; to act like a child when one gets old
2. rejuvenation; juvenescence; rejuvenescence
“返老还童”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原指老年人还复到了儿童时代,现形容老年人恢复了青春与活力,精力异常旺盛。
不自量力的成语来源 篇5
“不自量力”这则成语也叫“不量力”也就是“不自量力”或“不自量”,用来表示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或过高地估计自己。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王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宣乎!”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
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
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五不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篇6
王孙贾,战国时齐闵王侍臣。《战国策·齐策六》记载:齐国被乐毅攻破之后,闵王被楚将绰齿所杀。王孙贾在齐国街市上振臂一呼,率领众人杀死了绰齿。
【倚门倚闾】是什么意思?
闾:古代里巷的门。原意指父母对外出的子女盼望和怀念之情。现指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倚门倚闾】出 处
《战国策·齐策六》:“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
【倚门倚闾】词语辨析:
【倚门倚闾读音】:yǐ mén yǐ lǚ
【倚门倚闾的近义词】:倚庐之望
【倚门倚闾用法】:作状语、定语;
【倚门倚闾】典 故
齐王的宗族王孙贾,15岁就被召进宫当齐王的侍臣。他母亲很爱他,每当他入朝,总要再三叮嘱他早些回来。如果他回家晚了,母亲就会焦急的倚在门外等他回来。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派乐毅讨伐齐国,很快攻下了齐国都城临淄。齐王仓惶逃走,逃到了营城,这天,王孙贾没有在齐王身边,听说齐王出逃,急忙前去追寻,因不见齐王,只得回家。
母亲见了,问:燕兵来了,你为何不保护齐王。王孙贾道:“我不知道大王在什么地方。”,母亲非常生气,说:“你每天回来晚了,我会倚在家门口等。你既然是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儿了,那你还回家干什么!”王孙贾听后,很惭愧,马上离家再去打听齐王下落。
【倚门倚闾】文言文
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王出走,失王之处。其母曰:“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女今事王,王出走,女不知其处,女尚何归?”
王孙贾乃入市中,曰:“淖齿乱齐国,杀闵王,欲与我诛者,袒右!”市人从者四百人,与之诛淖齿,刺而杀之。
【倚门倚闾】白话文
王孙贾当年十五岁,事奉齐闵王。阅王逃亡后,王孙贾不知闵玉逃到什么地方去了。
成语来源浅探 篇7
(1)历史事实
有些成语是从历史事实来的。其中有的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的;有的是截取或改易历史里的著名文句为成语的。这里先举几个由历史事实而来的成语:
(A)完璧归赵《史记•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候,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一块璧玉,秦国的国君昭王写信给赵王,说他愿意给赵王十五座城,换取这块璧玉,赵国比秦国弱,它明明知道秦王的话靠不住,可是又不敢公然戳穿秦王的谎言。在这种情况下,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到秦国去处理这件事。他临走的时候说“如果秦国把十五座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玉给秦国,如果拿不到城,就要使璧玉丝毫无缺地归回赵国《(史记》的原文是 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璧玉献给秦王,可是他看到秦王并没有真给赵国十五座城的意思,于是很机智地编造理由,从秦王手中把璧玉要回来,偷偷地让随从人员送回赵国。后来人们用“完璧归赵“这四个字,表示把原物完好地、原封不动地归还物主。这四个字也就成了成语。
(B)擢发难数《史记.范睢列传》记载:战国时候,秦国的宰相范睢(魏人)责问他的仇人魏国的中大夫须贾说:“你知道你的罪过有多少吗?“须贾说:“拔我一根头发记载我一件罪过,头发还不够用的。“(《史记》的原文是“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后来就用“擢发难数“比喻罪恶之多,数不胜数。“擢发难数“也就成为成语了。
以上这两个来自历史事实的成语“完璧归赵““擢发难数“都是截用或改易史书中文句而成的。这种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数量不很多。成语中的“投笔从戎““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门庭若市“等等,都是出自历史事实的。
(2)前人故事
有些成语是由前人的故事来的,这类故事也是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历史上不是很重要的。这类成语有的比较有风趣,有的有比较好的修辞效果,所以也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现在举几个例子,并说明它们的来源。
(A)胸有成竹宋朝有一位画家叫文同,字与可,擅长画竹。当时有位文学家晁补之作诗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个广泛使用的成语,用它来称赞处理事情很有定见有把握的人。
(B)满城风雨宋朝谢无逸尝问潘大临近来有没有作诗。潘大临写给他一封回信说:秋天以来的景物,样样都是好诗句。昨天清闲地躺着,听到树林子里响起风雨声,我高兴地起来,在墙上写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然催我缴纳租赋的人来了,于是大为败兴,只有这一句寄给你。后来“满城风雨“这四个字就成了广泛使用的成语,比喻对新发生的某一件事许多人都在到处议论。
此外如“威武不屈““尾大不掉““抱薪救火““门可罗雀“都是由前人故事而来的成语。
(3)寓言传说
古书里边也有些含议深刻的寓言,也是成语的来源。这类成语,往往有教训或讽喻的意味。现在举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A)杞人忧天《列子•天瑞》说:“周朝时候,杞国有一个人怕天崩地坠,自身无处寄托,因此连睡觉吃饭都没有心思了。“后来就把“杞人忧天“用为成语,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
(B)邯郸学步《庄子•秋水》说:“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个青年,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去学走路(赵国人善于走路)。他没有把本领学到手,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也丢掉了,只好用两只手爬着回家。“后来把“邯郸学步“用为成语,比喻摹仿别人不到家,反而连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C)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有一个故事说: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淮南子•说山训》也有这个故事。成语“掩耳盗铃“就是这样来的,只是把“钟“改为“铃“了。这个成语比喻骗人的人所用的办法非常笨拙,他自己却以为能骗得了人。成语里边还有一个“掩目捕雀“,出于《三国志•陈琳传》,跟“掩耳盗铃“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群众基础较差,使用的人比较少。
由寓言故事来的成语,往往含有幽默感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不算大。
(4)古人原句
成语里面有一些是全用古人语句而不作改动的,例如:
(A)“醉翁之意不在酒“见宋朝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意思是:醉翁的心思并不在饮酒上,而在于赏玩这里的山水。后代把“醉翁之意不在酒“用为成语,表示“别有用心““另有目的“等意思。
(B)水落石出见宋朝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本来是纯粹写景的文句,后代用为成语,比喻真实的情况终于显露出来。
(C)更上一层楼成语不仅有完全用前人文章里的语句的,也有完全用前人诗句的“更上一层楼“就是处于唐朝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诗。原诗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这个成语,比喻在某一已有的基础上更加提高,更为扩大之类的意思。
成语里面的“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下笔成章““一鸣惊人“等,都是全用前人的语句。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偶然被人们引用的前人名言警句,即使它明显地具有成语的特点,也不能把它看做成语,而只能认为那是引语。可是如果后来时常有人使用它,群众逐渐对它熟悉,那就要把它看做成语了。
(5)截用或改易古人语句
有些成语不是直接使用古人的语句,而是截用或者把古人的语句略加改变,然后使用的。截用或改变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使其符合成语的结构形式。(参阅前文《成语的四字性》)例如:
(A)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篇里有两句话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后人从这两句话里,取出“舍生取义“这四个字作为成语,表示为了维护正义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品质。
(B)一曝(pù)十寒《孟子•告子》上篇里有几句话是“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虽然有天下容易生长的东西,但是晒它一天,冷它十天,也没有能生长成的。)后人从这几句话里摘出
成语在来源浅探
“一曝十寒“四个字用为成语,比喻一个人没有恒心,努力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
(C)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篇里有一句话是:“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杨子极端自私,即使从他身上取下一根细微的毛发就能够有利于天下,那他也是不肯干的。)后人把这句话里的“拔一毛不为“改成“一毛不拔“四个字,作为成语,形容极端自私和非常吝啬的人。
(D)近水楼台宋朝苏麟有两句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后来截用“近水楼台“四个字为成语,比喻在条件便利的情况下就能比一般人先得到好处。
成语里面的“知名之士““一日之长““一丘之貉““一日三秋““一字千金“都属于这一类。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
(6)人民群众用过的精炼词组
谈到成语的来源,人们总会先想到上边所说的那些所谓有出处的成语。其实在成语里边占比重较大的,还是那些现在已经找不到真正原始出处的成语,这类成语,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其中有一些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和生活气息。例如:“大海捞针““指桑骂槐““另起炉灶““三三两两““大刀阔斧““囫囵吞枣“等等。这类成语,因为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都比较好,所以历来就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而且不仅使用于书面上,也使用于口语中,甚至很早就使用于口语中。如果有人在古书中看到了这类成语,认为某书的作者就是这个成语的创作者,这恐怕未必可靠,譬如见于宋人语录里边的一些成语,见于元人杂剧里边的一些成语,未必就是产生于宋朝或元朝,可能都还早。
(7)谚语俗语
有些成语,在两三千年之前就已经被人们写在书里。虽然用的是文言,看起来很典雅,其实本来是群众口头中使用的谚语或俗语。例如,“亡羊补牢““敝帚千金“等等,都属于这一类。为什么知道这些成语本来是谚语或俗语呢?因为使用这些成语的古人,在古书里边已经说了。如:《战国策•楚策》说:“臣闻鄙语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养在羊圈里的羊跑掉了,赶快把圈修补起来,免得别的羊再跑掉,也还不算晚。)曹丕《典论•论文》说:“里语曰,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意思是:俗语说,家里有一把破扫帚,自己以为宝贵得可以同千金相比。享就是“当“或“当做“。)《史记•白起王剪传》说:“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谓鄙语、里语或谚语、俗谚,就是民间的谚语或俗语的意思。实则有些来自谚语或俗语的成语,在古书上,也还有并不一定标明是“里语““鄙语“的。
另外还有些谚语和俗语,从文字上看,不像一般成语那样整齐典雅,很明显是人民大众的口语。可是因为它们通俗易懂。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因此广泛地被人们所使用,也成了成语。例如“牛头不对马嘴““坐山观虎斗““众人拾柴火焰高““天下乌鸦一般黑“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8)外来的成语
我们使用的成语,也有来自外国的。例如魏、晋、六朝、隋、唐时候,我国翻译了不少流行于西域和印度的佛经。佛经里边的语句和典故,不少从早就成了我国的成语。例如:“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议““不即不离““回头是岸“皆是。明、清以来,我国跟西洋各国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汉文译本中的精炼语句,有的也就变成了我国人使用的成语。例如:“时者金也““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旧瓶装新酒““火中取栗““新陈代谢““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拿原则来做交易““按劳取酬“等等都是。
(9)改造的成语
前边说过,成语是固定词组或固定的句子,一般不能随便改变。但是有时候为了表达上或行文上的需要,也可以更换一两个字,巧妙地把它加以改造使用。这种改造的成语,表达的效果往往比较强,因为把成语改了一两个字,特别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这种办法,古代就有的。例如“物极则反“这个成语出于《鹖冠子•环流篇》。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极点,一定要转到它的反面。后代有人把它改为“物极必反“,就觉得更为肯定有力。南北朝时,北周有名的文学家瘐信作《哀江南赋》就把这的成语改为“物极不反“,表达他那无可奈何的愤慨情绪。又如“事半功倍“这个成语,出于《孟子•公孙丑》,意思是说用力小而效果大。后来有人把这个成语里的“半““倍“两个字的位置一换,改为“事倍功半“,来说明工作费劲大,收效小。但是在古代,这样使用成语的例子比较少。现在我们进入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前人某些思想意识的错误性和局限性,显露得很清楚。因此把成语加以改造而表达新思想的,用得也就比较多了。例如“把“欲速则不达“改为“欲速必达“;把“一举两得“改为“一举三得““一举多得“;把“一箭双雕“改为“一箭三雕““一箭多雕“;把“知难而退“改为“知难而进“等等。
时代已经改变了。生活在新社会不同于生活在旧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旧的清规戒律,已经不能拘束我们了,有一部分旧成语的内容,显然不适合于今天的社会。譬如具有共产主义风格,敢于蔑视困难,敢于胜利的人们,绝不会“知难而退“。新成语“知难而进“的产生,是很自然的。这也可以算是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也收到了“古为今用“的效果。
(10)新生成语
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就自然会不断地陆续地产生。全国解放以来,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就产生了许许多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成语,例如:
厚今薄古 推陈出新 多快好省
分秒必争 力争上游 百花齐放
勤俭持家 修旧利废 上山下乡
勤学苦练 只争朝夕 化废为宝
比学赶帮超 全国一盘棋
等等。同时,也产生了少量具有批评性的新成语,例如:“缩手缩脚“、“少慢差费“。这类新成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含有积极意义。所以产生以后,立刻就不胫而走,为各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用。
【汉语成语的来源及结构关系】推荐阅读: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08-29
汉语成语08-20
汉语成语对外07-14
藏族地区使用初中汉语文1-6册成语09-25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四字成语06-27
成语来源浅探10-23
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05-09
汉语拼音的拼读及书写规则10-10
成语结构07-19
表情的成语及解释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