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推广(共12篇)
汉语推广 篇1
摘要: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不断建立, “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升温, 本文翔实的分析了“汉语热”形成的原因及其背后存在的问题, 并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以期为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提供帮助。
关键词:汉语热,汉语国际教育推广
一、“汉语热”形成的原因分析
第一,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遇和就业机遇。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数量, 也就意味着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消费市场。潜藏的商业利益诱使世界各国的投资商来华建厂投资, 自然需要大量的汉语人才;另一方面, 中国巨大的消防市场已经毫不掩饰的向世界各国、各行业招手, 每年到国外消费的人群需求大量的汉语服务人员。
第二, 中国文化的巨大感召力。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 拥有大量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底蕴。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 不仅仅对诸如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等亚洲邻国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而且引起了美洲和欧洲国家的普遍重视。神秘的东方文化不断吸引着各国文化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语言作为其不可分割、无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的工具和窗口。由此, 产生了大量的想要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人, 在努力学习汉语。
第三,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海外华人华侨由于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特殊原因旅居海外各国, 民族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制或歧视。伴随着中国的崛起, 综合国力的增强。旅居国外的华人华侨重拾民族自豪感及民族文化信心。比如, 马来西亚的“华人就得学汉语”就凸显了华人华侨子女学习汉语的文化心理动力和精神动因。孔子学院的建立也为海外华人华侨后代学习汉语提供了条件。
第四, 中国政府及民间对“汉语热”的助推。HSK的推广、孔子学院的大规模建立, “汉语桥”项目的推广, “国际大专辩论赛”的举办, 都在为“汉语热”的升温添砖加瓦。这些措施都是由中国政府或中国政府认同的民间组织承办, 反应了中国政府正在自觉推广汉语行为, 加大推广汉语的政策扶持。
二、“汉语热”背后存在问题
诚然, 近年来, 汉语热持续升温的报道经常见诸新闻媒体的主要版面, 但在全球孔子学院遍地开花, 汉语言活动如火如荼的情况下我们同样应该意识到, 在持续升温的汉语热的背后, 汉语推广及教育活动同样存在着问题或障碍。
第一, 透析全球语境情况, 汉语作为语言本身, 虽然学习热情够高, 但是地位却较低。正如中国的国际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样, 汉语的国际地位同样需要进一步提高。众所周知, 英语作为世界第一语言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英语、汉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并称为联合国五大工作语言, 但是在联合国的各种会议和场所中, 95%的情况下使用的是英语。即使在国内举办的大型国际会议, 也基本没有使用汉语的。而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世界中, 英语的使用比例也为85%。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 (地区) 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 50多个国家 (地区) 将法语作为官方语言, 而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 (地区) 仅有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和新加坡。另外, 全世界有20亿人在学习英语, 其绝对数远高于学习汉语的人数。由此可见, 汉语的国际地位要远低于英语。
第二, 汉语作为中国人的母语, 在海外升温, 却在国内“降温”。一方面, 孔子学院及汉语课堂在海外如火如荼的开课;另一方面, 国人全民学英语学到疯狂。从小学到大学, 英语到时教学内容, 甚至连幼儿园、学前班也以开设汉语、英语双语课堂为荣;高中英语更是成为高考的必考科目;到了大学, 无论你学习的是理工科还是文科, 英语都是必修课。有的学校甚至规定, 不取得英语四级证书, 不能拿到本科学位。在世界的其他任何国家、任何学校, 汉语都没有这样的地位!与此同时, 国人的汉语水平却持续下滑, 很多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国人却很难背出古诗及成语。2005年, 复旦大学举办的汉语言文字大赛中, 一支留学生代表队击败了所有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代表队, 夺得冠军。由此可见, 国人的汉语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第三, 汉语学习的流行并不等于中国文化的流行。一种语言超出本国或本民族范围向外辐射, 称为语言“出超”我国语言文化的现状是语言出超, 文化入超!一方面,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目的及动机, 除了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同中国进行经贸合作之外, 汉语学习者更多地把汉语看作一种语言工具或者求职的筹码!另一方面, 西方文化来势汹汹, 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韩国服装都曾引发国人追捧的热潮!实际上, 自鸦片战争开始, 中国一直陷入了文化入超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外来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已经渗透到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例如, 西式、韩式服装打败了长袍马褂和中山装, 肯德基、麦当劳、西餐厅遍地开花, 日剧、韩剧、泰剧、美剧等都屡屡引发收视狂潮!
三、如何解决“汉语热”背后的问题
汉语国际推广要保持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汉语热”背后的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做好顶层设计, 统筹管理, 做好世界范围内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布局。在扶持政策上有所倾斜, 在资金投入、师资派遣、教材供应等方面对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有所侧重;对有历史遗留问题或文化冲突的国家和地区, 可放宽权限, 利用民间交流的机会, 推广汉语。教育部、国家汉办等政府部门出面干预或协调国内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办学定位, 也可以采取订单式培养的模式, 由汉办根据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 同有关高校合作培养所需语种的汉语人才;加快培养本土化汉语教师的步伐, 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水平和素质, 有效的传播汉语文化。同时, 有关部门和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者需要组织海内外的汉语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证, 编写和出版适合不同国家 (地区) 、适合不同教学群体、满足不同汉语学习需求的具有国别性和针对性的对外汉语教材!要真正实现汉语的国际化, 不能仅仅靠经济利益的驱动, 中国千年积淀的文化内核才是推动汉语的最后动力。改变中国文化的弱势地位、传播中华民族的内在思想及外在载体, 使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 才能够使汉语学习热永不退烧、经久不衰!
汉语推广 篇2
关于汉语国际推广的思考
汉语的国际推广是满足海外人群学习汉语及中华文化的客观要求、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分析了汉语的.国际推广中会受到语言环境的制约和目前汉语国际推广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作 者:李黎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41 刊 名:金卡工程 英文刊名:CARDS WORLD 年,卷(期): 12(6) 分类号:H1 关键词:汉语 国际推广 制约 转变
汉语推广 篇3
关键词:语言推广;政策;汉语国际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国际外交和政治领域中越来越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同中国开展贸易往来、友好合作等。语言是人类交往的重要工具,在这种形势下,推广汉语变得十分重要。但是汉语国际推广相较于其他国家语言推广机构而言,起步较晚,所以我们可以学习别国语言推广的经验和成功方法,来为汉语推广查缺补漏,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语言推广方针和政策,而这时,西班牙国家主导的西班牙语海外推广政策恰好可以为我们借鉴。
一、西班牙语言政策简介
西班牙语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所以西班牙作为一个大国的语言推广政策具有极大地借鉴意义,西班牙语的推广也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机构实行的。
1.對内西班牙语的机构
这主要是针对已经说西班牙语的地区,对西班牙语进行统一规范,其主要机构有:
(1)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
为了规范使用语言,维护语言的纯洁性,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在18世纪成立,通过编写《西班牙语字典》、建立西班牙词汇学学校、利用网络技术成立“今日西班牙语”办公室。
(2)西班牙语语言学院协会
1951年成立了西班牙语语言学院协会,主要任务就是保证西班牙语的语言的完整性和统一。
2.对外西班牙语的主要推广机构
(1)塞万提斯学院
其主要职责是通过与教育机构或政府合作,设立海外代表处,推动西班牙语的教学、研究和使用,同时向世界传播西班牙文化。
(2)西班牙国际合作署
西班牙国际合作署的主要工作是向国外留学生提供奖学金,以及招募和派遣对外西班牙教师。
(3)开设官方语言学校并设立对外西班牙语专业。
(4)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和网络平台传播和教授西班牙语。
二、西班牙语言政策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启示
我们知道塞万提斯学院主要是与外国政府或教育机构合作,设立海外代表处,向世界传播西班牙文化。那么为了推广汉语文化,在1987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汉办”,并且在海外设立了多所孔子学院,用语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在国内则是在各大高校设立汉语专业供留学生学习,每年都有大量的留学生赴华学习。
那总的来说,我们的汉语国际推广活动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仍然有不少的问题,下面主要谈一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汉语本体语言的学习
就中国相撞现状来说,国人的中文意识普遍不强,在英语的强势流行下,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中文,学生大半的精力都放在了英语上,各种英语培训机构也大肆出现,无论是升学考试、中高考还是研究生或者各种职业考试,英语几乎成为决定命运的一门课程,导致大量的人才被扼杀或者埋没,如今有很多人中文水平比英文水平高不了多少。在这种本国人民尚且学不好中文的情况下,我们又怎么能将汉语推行到全世界呢?另外,大量外来词汇对汉语本身具有威胁性,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也导致增加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向西班牙国家学习,首先要培养国人的中文自豪意识,国家也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来鼓励和强化汉语的学习,比如在各类考试中,可以把外语作为一门参考课程,而将汉语作为一门重点考查课程。另外可以举行各式各样的汉语活动或者比赛,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俗话说“攘外必先安内”,只有国人热爱汉语、并且很好的掌握汉语,才能谈到对外汉语的推广。
2.提高文化修养,宣传中华文化的魅力,文化渗透促进汉语推广
我们知道,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汉语推广不仅仅是推广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字,还应该传播我们的理念、思想。但是就目前现状我看,无论是在大学本科还是研究生阶段,对外汉语专业并未开设任何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比如茶艺、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民族、中医、建筑、服装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文化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通过文化宣传获得他们的认同感,激发学习汉语的兴趣,所以无论在师资培养时,我们应该一手抓语言,一手抓文化,这样我们在汉语国际推广中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3.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培养
一方面是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比较突出。目前,汉语学习者主体主要分布在国外,来华学习汉语的是少数,但就师资力量的分布来说,我们师资大量集中在国内,而需求却大部分在国外。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国内从事汉语教学的机会比较少,出国的机会也比较少,在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看来,前途光明、道路曲折,所谓“毕业即意味着失业”,但是相比较,海外合格中文教师的缺口却十分巨大。这点上需要汉办完善相关的政策。
另一方面,教师专业性比较弱。就目前汉办每年派往国外的汉语教师志愿者而言,将近有一半是非汉国教和对外汉语专业出身的。这点是考虑到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比较少,所以派其他老师填补这个空缺,这样就导致教师的中文专业知识参差不齐,而且志愿者在国外任教的时间也比较短,一般是一年,最多也只能停留三年,这就导致在教学进度上会衔接不上,所以目前,建设一支兼顾专业性与稳定性的职业汉语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最后,也应该把目光放在培养一些外籍的汉语老师,外籍教师是最稳定的,在他们学有所成后会回国任教,一般这份工作很多人就做了一辈子,这样也会为我们节省资源,而且外籍教师若回国任教,当地学生在心理上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强。
4.教材的编写
就笔者在泰国任教一年的经历来说看,国外的汉语教材比较缺,特别是当地语言编写和出版的教材,以及适合当地语言的教辅材料和课外读物,特别是一些小语种国家,几乎没有,所以我们要鼓励研究和编写适合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学习者的教材。
5.其他方面
主要包括设立各种奖励机制,例如奖励和表彰在汉语国际推广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平台,鼓励社会团体和各大高校建立各种汉语学习网站等等。
三、小结
越来越多的人迫切地要了解中国,要参与世界同中国的交流互动,他们需要学习汉语,需要理解中国文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汉语的推广除了借鉴大国语言推广政策外,还需要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比如如何制定有效的政策来解决汉语教师荒问题,开发多样化的教材及教辅资料,将汉语教学与宣传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孔子学院的职能,这都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也会本着专业精神,不断探索。(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张西平柳若梅. 世界主要国家语言推广政策概览(第三章).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7)
[2]朱琳. 国际视野下汉语推广的比较研究. 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10)
[3]童丽娟. 关于汉语推广的思考.安徽文学. 2011(1)
汉语推广 篇4
当前, “汉语热”在全球持续升温, 语言的推广势必伴随着文化的推介, 势必促进文化“走出去”。作为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 河北在汉语国际推广战略中具有责无旁贷的重要历史使命, 在构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风貌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 汉语国际推广的强劲势头也会给河北文化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有利机遇, 推动河北文化国际化进程, 助力河北文化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但是, 如何使河北的文化建设适应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 如何借助汉语国际推广的东风推进河北文化产业、事业的发展, 如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燕赵文化”名片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
二、河北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优势
河北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 其“坚韧质朴、重信尚义、宽厚包容、求实创新”的人文精神更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 在中国传统文化推广方面, 河北具有不可取代的文化优势。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 河北将承接京津的多项功能, 实时反映中国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细微变化, 是了解当今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中国当代文化的展现和传播方面, 河北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河北高校众多、教育资源丰富, 能够满足各级各类来华留学生的不同需求。此外, 截止2016年, 河北已在亚洲和南、北美洲建立了6所孔子学院。在汉语国际推广方面, 河北具有潜力巨大的教育优势。
三、汉语国际推广视角下河北文化现状
在冀的各国留学生是其各自母语文化的代表, 他们有探索甚至融入当地文化的强烈愿望, 而且他们在冀时间普遍较长, 相比较海外旅游人士拥有更多接触当地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的机会。从留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河北文化的现状, 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由外向内审视河北文化的全新视角, 并进一步地帮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找到河北文化国际化的切入口及如何提升河北文化国际吸引力的方式和途径。为此, 我们从文化认知、文化消费和城市文化满意度三个方面针对留学生进行了河北文化现状的考察。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 于2015年6月至11月对省内高校留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 收回有效问卷129份。其中, 受访者在冀时间不到一年的占34.9%, 一至三年的占48.8%, 三年以上的占16.3%。受访者共涉及18个国别, 其中亚洲国家占37.2%, 欧洲国家占34.9%, 非洲占16.3%, 南美洲占9.3%, 北美洲占2.3%, 在各国别中, 来自俄罗斯和韩国的人数占明显多数, 分别为27.9%和20.9%。受访者的国籍分布情况与在冀留学生的分布情况基本吻合。
(一) 文化认知
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问卷考察了留学生对河北文化的认知情况, 其中封闭式问卷考察了留学生文化信息来源。
留学生虽然身处异域文化之中, 但他们的活动中心主要在校园, 同时受到个人交际能力和交际范围的影响, 他们真正能够接触到的异域文化信息比较有限, 来源也大多有迹可循。统计结果显示, 留学生文化信息的主要来源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留学生更愿意通过亲朋好友的渠道获取当地的文化信息, 这样不仅最省时省力, 可信度也最高。同时, 留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识, 当语言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 便会主动地通过传统媒体或网络获取信息, 因此, 书报、电视、网络也较受青睐。教师是留学生日常交际中最重要也是最受信赖的交际对象之一, 但是由于课堂教学一般以语言为主, 文化为辅, 能够专门进行河北特色文化介绍的机会少之又少, 因此, 教师所占的比例并不高。旅行社、俱乐部等商业机构的比例为最低说明其在针对外籍人士的营销方面并没有发挥出专业优势。
我们用开放式问卷调查了留学生对河北文化认知程度, 在“请说出河北特色美食、特色手工艺品、特色传统技艺”三题中, 回答为不知道分别为100%、87.9%和92.7%, 即使能说出一二的也仅限于沿海地区的贝类工艺品和传统武术, 再无其他, 甚至有人把北京烤鸭、饺子当做是河北特色美食。这样的结果与河北丰富的文化产物反差巨大, 说明河北在对外文化宣传方面还没有做到“特色鲜明、宣传到位”。
(二) 文化消费
我们考察了留学生的旅游文化消费和日常文化消费
在“是否在河北旅游景区消费”的调查中, 56.1%的受访者表示消费过或愿意消费, 而43.9%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消费或不愿消费。在选择消费的人群中消费在100—200元人民币之间的占74%, 消费在500元人民币左右的站21.7%, 消费在1000元人民币以上的占4.3%。这一结果与受访者因学生身份而导致的消费能力有限密切相关,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外籍人士在河北旅游景区的消费还持有相当的保留心态。我们对不在景区消费的原因进行了调查, 结果如下;
从以上数据可见, 价格虚高和缺乏创意是留学生不消费的主要原因, 而选择“质量差”的人数也接近半数, 这一结果与河北旅游景区文创产品的现状比较吻合, 可以看作是对我们的旅游文创产品的一记警钟。
将“去过一次”和“经常去”两项相加可以看出, 选择去书店或音乐会等地进行文化消费的比例分别占到了58.4%和48.8%, 超过或接近半数, 这说明留学生有在当地进行文化消费的愿望。但其中有43.9%和26.9%的人去过一次以后就不再去, 同时还有近半数的人“从没去过”, 这说明我们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消费还不适应外籍人士的需求, 这一方面是由于留学生受语言水平和文化差异的制约而听不懂、看不懂, 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在对外文化宣传上的调研还不足, 还没有摸准外籍人士的口味, 不能对症下药。
(三) 城市文化满意度
城市文化满意度调查中的卫生满意度是指对公共场所的卫生评价;公共服务满意度指留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服务员、司乘人员、快递员、医护人员和海关、公安等政府工作人员态度的评价;硬件设施满意度是指对公共服务设施, 如无障碍通道、路标路牌等是否到位的评价;对安全满意度指对交通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评价。每一项以1到10的数字来打分, “1”代表非常不满意, “10”代表非常满意, 而1到10之间的中位数5.5是满意与否的分界点。把每一项的得分相加后取平均, 得到结果如下:
结果显示:虽然这四项的得分都超过了中位数, 但与中位数的差值不大, 尤其是前三项的差值都没有超过0.5, 这说明留学生对河北日常生活满意度在这三个方面处于满意的下限值上, 可以说是勉强接受, 在这些方面需要我们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安全满意度的得分得到了7, 说明在这方面留学生基本认可。通过访谈我们发现留学生在这方面的主要不满都集中在交通安全领域, 例如:不按交通规则行驶、机动车不避让行人、违章停车等。尽管这里有因为中外交规不同而引起的文化差异, 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目前我们在“文明出行”上存在的问题。
四、借助汉语国际推广, 实施河北文化“走出去”
针对留学生群体的调查为我们展示了异域人士对河北文化的评价, 也为河北文化的向前发展提供了参考, 综合上文的调查结果,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 突出河北优势, 扩大留学生规模。虽然河北的留学生教育发展势头良好, 但与毗邻的京津地区还相差甚远。与京津相比, 河北留学具有成本低、环境好、母语干扰少的优势。在招生工作中, 我们要进一步突出自身优势, 赢得学生青睐。2015年7月15日, 河北与北京、天津签署了《京津冀来华留学生教育协同发展宣言》 (以下简称《宣言》) , 约定三方将成立京津冀地区来华留学教育协同发展机构, 并在搭建平台、联合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河北要抓住这个有利契机, 积极主动地推动《宣言》的实施, 打造形式多样的夏令营、短训等活动, 借助京津的生源优势, 扩大自身留学生规模。
(二) 充分利用省内来华留学和海外孔子学院资源宣传河北文化。首先, 可在入学教育中增设河北文化宣传板块, 这样既能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异域环境, 又能使他们对河北文化形成概括的印象。其次, 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留学生深入接触河北, 感受其中精髓, 激发其热爱河北、宣传河北的自觉性, 同时, 也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之外的文化宣传优势。再次, 建立留学生校友录。尽管留学生毕业后身处世界各地, 但都对河北抱有着深厚的感情, 我们要及时地将河北文化建设的新成果、新发展传递给他们, 调动他们为河北文化国际化发展牵线搭桥的热情和力量。最后, 利用海外孔子学院在当地的信息和宣传优势, 打造河北文化宣传的海外平台, 积极为河北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走出国门提供资讯支持。
(三) 加强市民文化素质建设, 塑造文明友好的河北形象。首先, 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渠道开展长期的文明礼仪教育, 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抵制不文明行为。其次, 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 从根源上使文明礼仪深入人心。
(四) 设计创作适应国际化需求的文化产品。留学生的文化兴趣点和消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外籍人士的普遍需求, 因此, 我们可以加强创新, 设计创作精致、高端、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 满足国际化的消费需求。另外, 我们还要在公共图书馆、书店、景区等地增加多语种的文化宣传材料, 方便外籍人士阅读和购买。
摘要:本文从汉语国际推广与河北文化“走出去”的关系入手, 分析了河北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优势及汉语国际推广视角下的河北文化现状,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促进二者的双向互动、双向共赢。
关键词:汉语国际推广,河北文化,走出去
参考文献
[1]李春雨.北京文化的异域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
[2]李春雨, 陈捷.北京文化与汉语国际推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6) .
汉语推广 篇5
参加上海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出国就业前景优!汉办主任都说意大利学生热衷学中文
国际在线消息近日,2013欧洲部分孔子学院联席会议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召开,来自欧洲19个国家72所孔子学院和课堂的150多名中外代表参加了会议。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意大利教育部长玛丽卡洛扎、国家汉办主任许琳、中国驻意大利大使丁伟等出席了大会开幕式。
许琳表示,意大利各所孔子学院在汉语教学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在欧洲名列前茅。目前意大利有很多大、中、小学生都热衷于学汉语,另外还有很多社会上不同阶层和年龄的人也选择学习汉语来提升自身的价值。
许琳指出,意大利是欧洲最早开展汉语研究和教学的国家,拥有良好的基础,能够在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方面发挥火车头的作用。目前意大利汉语教学开展火热,中国驻意大利使馆教育处参赞张林逸介绍说:“意大利的十所孔子学院,十三家孔子课堂,以及数十个中小学汉语教学点,这些场所已经成为意大利学生和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中意两国在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交流密切,迫切需要了解彼此文化并且能够用对方语言进行交流的人才”。
汉语热 意大利民族文化节也办汉语活动日
国际在线消息 据新华社电,由意大利帕多瓦孔子学院和威尼斯地区华侨总会共同举办的“汉语日”活动,近日在帕多瓦市第23届多民族文化节活动中精彩亮相。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表现形式为多民族文化活动增添了不少亮色。
当天的“汉语日”活动分为展棚活动和舞台表演两部分。以旅意中国留学生、当地华侨华人代表为骨干的表演队伍在活动中奉献了笛子和古筝等民乐演奏、剪纸和茶艺等中华传统文化展示。中国传统书法比赛和太极拳表演吸引了众多外国友人。
帕多瓦孔院中方院长许光烈表示,有20多年历史的多民族文化节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包容,拉近了中国文化与各国人民之间的距离。
儒森汉语
汉语热 去儒森参加上海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出国就业前景优!
简析汉语国际推广的文化战略定位 篇6
【关键词】汉语国际推广 文化战略定位 意义
一、引言
在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我国的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国际地位逐渐提升。汉语作为我国对外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展开,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生态平衡和多元价值的协调发展。一旦我们的母语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沟通工具,就意味着我们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在这种背景下,加快汉语的国际化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经济学角度的语言对外推广的重要性
强势的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对推广国家的价值观、树立国家良好的国际形象、实现国家政策和利益有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五百年前,葡萄牙与西班牙相继崛起,其势力范围覆盖了亚非欧美等洲,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它们不仅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其语言和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西班牙语如今已经成为阿根廷、墨西哥等20多个国家的官方语言。
根据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还能够将语言看成一种产品,而这种产品有一定的独特性。基于个体来看,拥有了某种优势语言,也就等于拥有了一种象征性的资本,而且拥有了这种语言产品,就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就能快速增长才干,获取财富。在当今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反面例子便是印度,在其国内存在许多不同的语言种类,造成了劳动力流动范围很受限制,这是语言分裂的一种典型表现。正是由于这种状况,使得在印度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市场,而且语言的差异也使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幅度增加。基于此,对汉语国际推广的文化战略定位进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汉语国际推广的文化战略定位的意义
(一)为中国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以往,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描述主要是“醒狮”和“睡龙”,这也能够看出中国形象在它们的眼中有些复杂,同时也具备多重性。而对于后者的有效把握,也是在当前时期向国际推广包括汉语在内的文化的重要内容。从以往的经验也能够看出,中国形象的每个阶段状态都和西方国家与中国关系的动态变化息息相关。在当今世界上,中国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了,而是与西方国家的沟通和交流在日益加强;相应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印象也有了积极的转变,中国开始不断在世界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中国形象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也日趋凸显,不能够小视。当然,西方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对中国的阻遏还一定程度的存在,我们在推广汉语国际化的进程中,仍然应该擦亮双眼,争取为中国的发展创造出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对文化影响力的推动作用
汉语国际推广的核心内容,是将汉语视为一个可以激活、可以互动的完整的符号系统。汉语是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汉语的国际推广必然会涉及汉语所承载的价值、观念、思维以及文化传统等的推广。同时,汉语所纳含的符号系统也必然由汉语导入到汉语世界所独有的精神内涵中。和经济强势、军事强势的影响周期相比,语言与文化的影响力则是缓慢而持久的。根据西方国家的相关经验也能够看出,一种语言与文化一旦借助“硬实力”建立起自己的影响,便在相当程度上延长着“硬实力”的影响周期。甚至还存在这样一种状况,即在经济和军事强势发生了转移之后,语言和文化就成了国家实力的主导因素。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将我们的语言通过国际推广事业更好地推广出去,必然会“润物细无声”地对世界带来积极的影响。
(三)跨文化对话的深入影响
从深层次分析,对文化安全的理解往往存在更多的消极和被动,而目前我国针对文化安全的课题研究也出现了多种声音,表述最多的便是抵制和防止渗透概念。实际上,这种观点忽视了对积极性质的文化安全观念的形成。笔者结合实际经验认为,汉语的国际推广不仅不会带来消极的文化观念,还能够将这种消极的文化观念转变成积极的文化观念,有效地促进汉语对世界各个国家的缓慢影响,以树立中国的文化形象,并且以此为基础,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提升中国的影响力。同时,跨文化的交流也能够带来积极的影响,在国际事务中占据先机,更能构建文化安全。因此,对汉语的国际推广能够有效促进跨文化对话的深入。
四、结束语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应该看清形势,重视汉语国际推广文化战略的重要性,积极通过各方的努力,使我们的国际地位迅速提升,继而促进国家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幼冬.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文化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5):15-18.
[2]宋海燕.汉语国际推广战略下的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传播[J].中州学刊,2015(11):168-176.
[3]杜文倩.论汉语国际推廣中的中华文化传播策略——以面向蒙古本土汉语教师的文化教学为例[J].现代教育,2014(Z2):13-17.
[4]李春红.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瓶颈及对策研究——基于文献的综述与展望[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4(01):1-4.
汉语国际化与推广普通话 篇7
当今世界需要汉语和汉语教学,与此相呼应,国际汉语教育和推广工作应运而生,汉语正在快速走向世界。总观海内外的汉语生活状况陈章太,2005)。
世界上普遍存在着民族及语言的跨境现象,中国是跨境语言众多的国家(戴庆厦等,2009),其中汉语的跨境尤为突出,分布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及华语生活,涵盖了民族及语言跨境的多种类型。历史形成的汉语跨境,当然不同于当今的主动传播,也有别于严格意义的国际化,但正因如此,汉语规划才须要大开国际视野:既要关注中国版图区划内的语言生活现状,也要正视华人社会的华语生活现状;既要推进汉语的民族性统一,也要支持汉语的国际传播。语言的规范统一,乃是国际化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我们强调汉语规划的国际性,旨在满足国际社会对汉语的应用需求;正视海外华语,实则是关注民族母语内部的规范统一。
汉语规范本是由来已久的内部问题,只是今天到了务须放眼世界、务求内外一致的时候,因为事关汉语如何面向世界、能否得体畅行:大陆用简体字和普通话,台湾用繁体字和国语,香港用繁体字和广东话,在外国人看来是三种语文(周有光,2010)。有鉴于此,无论从两岸四地的大陆港澳台看,还是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看,无论从承袭汉字的日本、韩国和推行普通话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看,还是从所有需要汉语和汉语教学的国家看,汉语在各地域内部和相互之间的顺畅交流,包括口语、书面交际和越来越重要的信息转换处理,都需要一个共同认可、普遍通用的国际规范。可以想见,达此目标任重道远,需要应对来自语言和社会多方面的现实问题,需要旷日持久的协调整合,但正因如此,我们更加需要一个照应汉语世界的统筹规划。
语言规划包括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两个层次或方面,二者的功用与目标,针对共同语、标准语或官方语而言,集中体现为建立统一的语言规范,促进国家和民族的语言健康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和规范,明确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广规范汉字”。这项专门的语言文字法规,体现了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的高度统一,同时规定了实施要求和推广办法。需要明确的是,汉语规范的专门立法,旨在强化汉语规范的权威和普遍适用性,绝不是限制其适用范围。一如语言规划的照应范围,关涉语言的所有领域及前瞻时空,汉语规范的适用范围,自当覆盖全部的汉语生活。从汉语国际化的层面看,汉语规范的适用范围和领域,取决于汉语传播和国际应用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讲,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汉语规范的核心内容,确立和巩固汉语的国际地位,务必开展国际层面的“双推”工作;建立和实施汉语的国际规范,也务必以此作为根本依据。
(二)汉语规范的国际共建
建立汉语国际规范,是发展汉语和顺应国际化的现实需要。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绝非无端臆想或务虚前瞻,因为当今汉语已经发生了时代变化,更开启了国际性的变化时代。大势毋需多言,从汉语和国际化的现实情况看,达成汉语规范的国际共识,关键在于尊重和协调国际共建;尊重和协调国际共建,关键在于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现行的汉语既有规范,即既有规范是国际规范的现实基础,有待向国际规范发展。在这个前提意识下,全面认识既有规范的基础意义,把握推广既有规范的目标,方可达成汉语规范的国际共识和共建,实现汉语规范自强和传播发展的相得益彰。
语言随社会生活发展,世界各地的汉语均有地域特色,推广既有规范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不仅在于现时地满足各地不同层次的规范化需求④,更在于长远地疏通汉语的国际交流、协调汉语的互动发展。因此,推广既有规范的重点和目标是:基于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普及应用,关照客观需求的包容整合、约定俗成。也就是说,既有规范的国际推广,实质是海内外汉语的求同通异、通异而同,亦即建立国际性的汉语规范李宇明,2003)。作为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华语同汉语一样,都包括普通话及多种方言,都是超越各种方言、代表民族共同语的指称,共同指向全民族普遍通用的标准语普通话。从华人社会的语言实践看,“华语”一词视作“国语”和“普通话”的同义词,作为与方言对立的概念普遍使用陆俭明,2001)。只有抓住这个主要问题,进行积极的人工干预,用统一的方式接受方言成分和外来语,方可达成汉语的国际规范。由于目前没有统一的规范,使得华语和汉语仍旧以不同的方式吸收方言和外来语,例如继续用方言语音转化外来语,这就必然继续扩大二者在词汇及文字等方面的分歧和差异⑨。因此,普通话的国际推广,需要全面地把握其规范汉语的系统性,不可只强调“普通音”,轻视或偏废词汇和语法的示范性和主导作用。
从文字的系统性看,作为表达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不仅实现了语言的书写形式,更衍生了语言的书面语体,即书面语言或文学语言。所谓语言和文字的密切关系,主要是文学语言和文字应用的对应关系,实指二者的互动成因和相互规约。汉语和汉字的成因与规约更是明显——汉字和汉语的紧密契合历久弥新,古今汉语和汉字均具有相互对应、同步变化的时代特征。基于汉语的发展,这个特征不仅表现为汉字形体结构及字义的变化,更表现为常用汉字的换代更替及汉字组合关系的变化。正如普通话反映现代生活的内容,不仅集约了具有时代特点的基本词汇,也由此集约了表现这些词汇的常用汉字群体和组合形式。因此,规范汉字和普通话具有系统性的对应关联,汉字规范化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常用汉字的规范化问题,应结合普通话的推广逐步解决。不妨可以这样说,汉字从属于汉语,汉语决定着汉字的特点及演化,在符合表达汉语的前提下,汉字趋于从简。
以上分析归为两点:其一,华语和汉语各有适用空间和运作系统,所谓建立汉语国际规范,就是解决两个子系统的交际互动和融通对接问题。把握语言规范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既可以区别看待华语和汉语的不同存在空间,维护不同地域社会语言的稳定性,又可以有序解决不同层面的规范化问题。其二,语言的规律是约定俗成,境内外汉语的交流互动,是达成统一规范的实践途径;开展汉语国际“双推”,是顺应规律的全方位策应。为此,推行普通话和规范汉字需要紧密结合、协同进行,以普通话的口语交际为基础,以普通话的书面语交际为平台,用言语交际带动文字的规范应用,这不失为积极稳妥、相得益彰的策略和办法。
(二)普通话和华语方言的关系
以华语方言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基础与对象,构建汉语的国际规范,需要全面认识普通话和华语方言的语言文化关系,充分借鉴国内“双推”和保护方言与地域文化的成功经验。
广泛流行于华人社会的粤、闽、客家等各种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基本构成和重要载体,传递着华人社会的乡音乡情,也承载着华人族裔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生成基础,民族共同语是方言的升华凝聚。可以说,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因方言众多而丰富多彩,因共同语的形成而博大精深。因此,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及地域文化并行不悖,普通话和华语方言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相辅相成。
当今世界主要语言的生机活力,无不植根于重要的跨境传播发展。华语方言作为跨境的汉语,不仅别开生面地丰富了汉语的承载内容,还源源不断地生发着新鲜语汇和表达形式,既是增强汉语活力的宝贵资源,也是汉语国际化的现实基础。有了这个资源和基础,国际“双推”才有可能施展,否则只得从零开始。针对这个资源和基础,国际“双推”才有方向,否则就是无的放矢。实践证明,有方言基础的群体或个人,能够更好更快地学会普通话,轻视方言和地域文化的积极作用,或者过分强调方言的负迁移影响,不符合语言教学的实践情况。
以上分析归为两点:其一,语言的传播发展远不是单向性的输出,更由此得到丰厚反馈而生机无限。从汉语的国际化发展看,全面认识普通话和华语方言的基本关系,把握二者的互补相成意义,既可受益于民族共同语的生成机理,也有利于实现国际“双推”的特定任务目标。其二,国际“双推”的基本受众是华语方言群体,既有具体方言的鲜明个性,也有华语方言的群体特征。因此,在推广实践中,既要充分借鉴国内“双推”的成功经验,也要创造性地利用相关科研成果。国内的一些成熟办法和基本举措,如“以正音为主兼及词汇和语法”的普通话培训测试、在教育和传媒领域率先垂范、研发针对特定方言区的教材教法、制定中长期推广规划等等,值得在国际“双推”中实施和借鉴。在这个基础上,针对华语方言群体的培训测试和教材教法等等,还需要专门研究和重点开发。这是因为,国际“双推”面向的群体不同于国内,需要注重培训教学的基础性,讲究培训测试的针对性,更加强调务实应用的实践性。
四 结 语
汉语国际化的主旨或标志是汉语的国际应用,只有建立统一的汉语规范,才能最广泛地达成汉语的有效交际,同时最有效地整合汉语发展过程中的分歧。在理论上确立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主导地位,在实践上面向国际社会大力推广,对于协调共建汉语国际规范、促进汉语国际化的健康发展,具有奠定基础、策应全局的重大意义。
摘要:本文着眼于汉语国际化的时代需要,论述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主导,建立国际规范、融通全球华语的重大意义。文章指出,汉语的规范统一是国际化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面向国际社会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具有强基固本、策应全局的主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汉语国际化,汉语国际规范,推广普通话
参考文献
[1]陈章太.语言规划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戴庆厦等.论跨境语言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4~27.
[3]李宇明.论母语[J].世界汉语教学,2003,(1):48~58.
[4]李宇明.全球华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梁培炽.华语正名说[J].世界华文教育,2007,(1):23~28.
[6]陆俭明.新加坡华语句法特点及其规范问题[J].海外华文教育,2001,(4):1-11;2002,(1):1~10.
汉语推广 篇8
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发展应依托中原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学习语言, 不学习文化是不可能的;学习文化, 不学习语言也是不可能的,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传播的最重要工具, 语言的构造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语言的使用也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约。深入研究和了解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 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功能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的文化土壤, 而这种语言所隶属的历史文化越悠久, 它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就越深厚。汉文化源远流长, 汉语更是集中反映了社会文化的特点。汉语国际推广, 既是教导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过程, 也是带领他们在中国文化园内游览、体验、探索美不胜收的文化美景进而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
在河南省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名城棋布、人才辈出、百花荟萃、争奇斗艳。这里有安阳、洛阳、开封、郑州等千年古都的风姿, 有儒、道、佛等各种思想的碰撞, 有书画、戏剧、武术的展示, 有豫菜、豫酒、豫烟的芳香。这里的文物古迹不胜枚举。可以说,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缩影, 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在汉语国际推广方面, 河南省很多文化亮点可以与汉语国际推广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出现在海外人士面前。比如大黄河文化、古城文化、太极拳文化、佛教文化、汉字文化、特色饮食文化、地方戏曲文化等。
因此, 发挥中原文化的辐射力, 增强世界对河南、对中国的了解, 从而向世界展示古老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促进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依托中原文化, 促进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发展的策略
借鉴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的经验, 结合河南省文化亮点, 创建汉语国际推广特色项目, 促进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为把河南省的汉语国际推广做出特色, 省教育厅经过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并多次研究论证, 凭借河南作为少林武术和汉语文字发源地的资源优势, 精心设计打造了“习文学武, 扬我汉风”和“中华殷商文化与汉字起源”两个汉语国际推广特色项目。经国家汉办组织专家论证, 批准河南以“习文学武, 扬我汉风”汉语国际推广特色项目为基础打造国家级特色基地——“汉语国际推广少林基地”。“中华殷商文化与汉字起源”汉语国际推广特色项目, 也已在国家汉办正式立项, 正在论证中。
我省能与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相结合的文化亮点还有很多, 如佛教文化、太极拳文化、地方戏曲文化等。我们可大力挖掘, 精心组合, 创建出更多更好的项目, 依托中原文化亮点, 促进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发展。
多层次充分挖掘河南省的教育资源, 以适应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发展的需要。河南省具有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 应当多层次充分发掘这些资源, 以适应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
一是高校教育资源。河南省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绩, 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尤其是中文、中医、武术、西医等学科, 往往为外国留学生所青睐。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中医学院等高校, 已成为培养汉语留学生的重要基地。因此, 如何让这些高校最大限度在汉语国际推广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是我们应当充分考虑的问题。
河南的高校应当通过与国外大学合作、与跨国公司建立伙伴关系等各种方式, 积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增进彼此的了解, 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从而为汉语国际推广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中小学教育资源。中小学尤其是小学阶段, 是人的一生中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河南省拥有一大批高水平的中小学, 它们是汉语国际推广潜在的优质教育资源。
多年来, 河南省已有不少中小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例如, 2007年6月, 在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在全国建设的“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中, 河南省占了3个。尽管如此, 河南中小学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汉语国际推广中仍然未得到高效利用。例如, 在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建设中, 至今只有郑州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参与了承建工作, 河南省的中小学在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上还有巨大的发挥空间。
三是媒体教育资源。主流媒体蕴涵的教育潜力同样值得深入发掘。目前,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作为唯一向全世界广播的国家广播电台, 已和土耳其、俄罗斯、埃及、肯尼亚和美国等国家合作, 建立了4所广播孔子课堂、1所网上孔子学院。为了更好地发掘优秀中原传统文化, 2002年11月, 《大河报》推出“厚重河南”专栏, 尝试通过对中原文化有过突出影响并且现在还有影响的一些重要重大的地表文物和历史事件, 用当代人的眼光进行解读。“该栏目自推出以来, 发稿已经近千万字, 已经成为《大河报》的品牌栏目和介绍河南的文化名片” (1) , 为推介中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河南电视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等优秀媒体资源也可以此为鉴, 宣传中原文化, 促进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
对“走进来”的汉语留学生, 以中原文化为依托对其进行汉语教学, 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可开设与中原文化相关的、留学生真正感兴趣的课程。具有可操作性的如太极拳、河南概况、河南旅游、中外语言和中外文化的对比讲座等。还可以创造中原文化氛围、进行中原文化欣赏。文化欣赏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进行, 也可以在课外时间进行。欣赏的内容可以是一场电影、一出戏曲, 在美的享受中拉近外国学生与中原文化的心理距离。我们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举办文化会演活动。中原文化中有许多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艺术如豫剧、太极拳、少林拳、少林棍等, 有些留学生甚至是因为对某种中原文艺的爱好才来河南学习汉语的。文艺会演可以使学生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均得到提高, 同时也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和中国文化知识。学生在排演中, 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同步进行, 对汉语和中原文化的兴趣也会增强。此外, 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有益于汉语和中原文化学习的文化参观、文化旅游和文化访问活动。
做好中原文化的对外宣传工作, 让中原文化“走出去”, 以此促进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并不是每一位学习汉语的外国人都有机会来中国、来河南, 亲身感受中华文化跳动千年的脉搏。因此, 如何发挥中原文化的辐射力, 增强世界对河南、对中国的了解, 从而向世界展示古老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已经成为汉语国际推广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
首先, 要借助于政府、社会组织举办的文化活动, 向海外推介中原文化, 促进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发展
2006年3月, 中部六省旅游交易大会、黄帝陵祭祖等活动相继在郑州举行, 这两个大型涉外活动向海内外集中展示了河南的新气象。河南省还由政府牵头组织, 奔赴海外进行了一系列推介活动, 如2009年的“中原文化澳洲行”。2009年1月26日至2月3日, 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原文化澳洲行”活动在澳大利亚成功举办, 向澳洲公众全面展示了悠久的河南文化。
河南省还利用中韩交流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等契机, 加强对韩、日的中原文化宣传;借助俄罗斯“中国年”及各省市旅游节庆活动等, 使中原文化走进俄罗斯、走向俄罗斯人民。
其次, 借助孔子学院、孔子课堂, 宣传中原文化, 促进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发展。
目前, 河南已在国外设立2所孔子学院、1所孔子课堂, 中原工学院和墨西哥伊达尔戈州图兰辛戈科技大学共同合作创建的孔子学院也即将落成。
在阿克伦大学孔子学院揭牌仪式上, 河南大学精心准备了“黄河文明图片展”, 阿克伦大学校长、阿克伦大学师生及阿克伦市民200余人参加了开展仪式。此次展览向美国朋友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发源之地, 使美国朋友对中华文明、中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阿克伦大学还举办了中国文化节活动。阿克伦大学师生及阿克伦市民表演了狮子舞、中国民族器乐、太极、武术、汉语书法及剪纸等中华艺术。阿克伦大学领导、代表团一行及阿克伦大学师生和市民共1000余人参加了该项活动。阿克伦小镇刮起了中国旋风。
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 以“孔子”命名, 对传播在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儒家文化起了重要作用。河南也同样可以依托孔子学院这一平台, 以教材、展览等形式, 使中原文化与孔子学院建设紧密结合, 使这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省份的魅力得到更为深远的传播。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 汉语更是体现了汉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心理。汉语国际推广也决不应该仅仅是语言的推广, 更应包括汉语所承载的人文精神, 即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推广。在汉语国际推广中, 语言推广比较强势, 但对汉语文化魅力的挖掘相对不够。在市场经济时期, 尤其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往往很容易忽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在世界上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口, 中原文化不仅要牵引世界的目光, 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过去, 还要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现在与未来, 看到中国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机遇。而汉语国际推广正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这种来自外界的推动力, 有助于促使我们将一部分目光投注到对自身文化魅力的观照上去, 挖掘文化的深厚魅力, 依托文化, 促进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瑞平:《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文化问题》, 《语言文字应用》, 2006 (S1) 。
[2].许琳:《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与任务》, 《世界汉语教学》, 2007 (2) 。
辽宁省汉语国际推广发展战略研究 篇9
一、辽宁的汉语国际推广需要以经济为基础, 在经济的杠杆作用下, 语言软实力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让语言产业成为辽宁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国家的强大推动语言的强大, 经济实力决定语言软实力。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的文化表现出极强的吸引力。从一定意义上讲, 汉语国际推广得益于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综合国力得到了增强, 国际地位迅速提高, 汉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全球“汉语热”就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中国经济实力的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下, 国际间经贸合作与发展成为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动力, 是汉语传播的强大而坚强的后盾, 而汉语国际推广又为国际间经贸合作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语言不仅为经济发展服务, 语言本身也有经济价值, 而这种经济价值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形成的。简言之, 只有在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 才能大大提升辽宁民族语言文化的实用价值和魅力。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 合作与竞争并存, 机遇与挑战同在。从国际上看,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从省内看, 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 企业改革基本化解, 基础设施建设进入高潮, 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积蓄了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大后劲。我省必须紧紧抓住机遇, 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 充分发挥经济的辐射作用, 带动汉语国际推广的快速发展。首先, 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 充分利用辽宁省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 加大对外开放和先进产业的承接力度, 把辽宁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的经济交流中心, 带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并且要完善城市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 设立自由贸易区, 吸引外资, 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 从而提升辽宁的国际地位。国际地位的提升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坚强后盾, 能够全面促进经济与文化的合作交流, 提高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步伐。其次, 政府积极推动国际友好城市间的贸易和投资活动, 扩大文化出口的比例, 助力于汉语国际推广“请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基于经济发展视角下的汉语国际推广将促进各方面资源更加系统、全面、动态的整合, 在有效推进汉语和中华文化传播的同时, 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积极拓宽资金渠道, 鼓励和吸引民间社会力量给予孔子学院资金支持, 减少政治色彩, 多增添民间色彩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设立海外孔子学院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汉语国际推广事关辽宁的国际发展战略, 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成效和海外孔子学院的建立。截止2012年, 辽宁省依托高校资源, 以合作办学的模式已在海外建立了14所孔子学院, 且省内有5所辽宁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 充分发挥了地方政府和学校在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中的作用。辽宁省孔子学院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汉语文化的传播也面临着来自自身和外部的多重挑战。总体上, 海外孔子学院面临着如何持续健康发展、资金支持、合格师资短缺、各国发展态势不均衡、教法教材陈旧、市场调研不充分等现实问题。实现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 在发挥国家财政资金主导作用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性, 通过各种渠道给予资金支持。在第5届孔子学院大会上, 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先生曾指出:“广泛的社会参与是今后孔子学院发展的新动力, 要进一步拓宽渠道, 激发社会力量投资办学的积极性, 完善企业投入和社会捐赠的机制, 把多方资源统筹到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上来”。孔子学院不能带有政治上的目的或期望商业利益, 而要努力重视其全方位的发展以及树立孔子学院的品牌效应。在建立孔子学院的过程中应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 了解所在国的现实情况, 并建立文化传播机构, 单靠语言的自然传播很难让孔子学院得到持续发展。同时, 辽宁要充分利用中外经贸合作、友好城市、友好学校等机制, 支持高校和中小学积极参与孔子学院 (课堂) 建设。我们相信孔子学院在扩大辽宁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提高辽宁在国际上的影响等方面定会发挥重要作用。
三、利用辽宁文化历史优势, 打造亮点, 制定文化产业的国际化传播战略, 形成辽宁特色的市场文化力量
第一, 充分挖掘辽宁文化资源和发展潜力, 打造辽宁文化亮点, 创建辽宁文化特色项目。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 辽宁是文化资源强省, 有很多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明和文化。在汉语国际推广大背景下, 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 打造文化亮点, 对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种亮点为结合辽宁实际, 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展示活动。我们可以依托具有辽宁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非遗资源, 创建特色文化项目, 推进全省各地民俗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 促进对外学术交流与民俗活动的交流。在当今强调国家文化竞争力的国际大环境下, 文化遗产的价值早已超越其本身。以世界文化遗产为媒介, 引导其科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促进辽宁汉语国际传播的必然要求。若能将其突显出来的文化和思想精髓不失时机地应用到文化传播中, 并不断挖掘它在促进和完善国际传播中的潜在价值, 必将对巩固和提升辽宁国际影响力产生巨大作用。辽宁有6大世界文化遗产, 负载着深邃的文化。我们可依靠媒体教育资源, 发挥媒体所蕴含的教育潜力, 通过媒体间国际合作等手段, 推介辽宁文化。第二种亮点为定期开展我省国际学生夏令营活动, 通过这种平台吸引更多的学生“走进来”。夏令营期间, 学生对中国京剧、皮影戏、秧歌、二人转、中国书画等多种主题活动开展体验式学习, 并通过参观游览、美食等活动体验辽宁文化的特色, 体验辽宁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向国际社会充分展示文化资源的无穷魅力。
第二,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开发地域文化视野下的特色化课程体系。汉语国际推广事关中国的国家战略,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成效。高校作为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主力军, 要以地域特色为本, 将饮食、民俗、工艺、戏曲等内容与专业培养相结合, 将其转化为地域文化内容, 并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因此, 要完善留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以选修或必修的方式开设“辽宁戏曲文化”、“辽宁民间艺术”、“辽宁饮食文化”等课程, 或者建构以辽宁地域文化为特色的体验式文化课程体系, 真正实现高校特色化教育。在教材编写中适当增添相关内容或编写具有辽宁特色的文化课程教材, 让学生了解辽宁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除此之外, 以高校为单位, 开展诸如“以关东文化为主题的外国人演讲大赛”、“外国人中国才艺展示”等多形式的内容, 在丰富留学生课外生活的同时加深其对文化的了解。
第三, 制定文化产业的国际化传播战略, 同时要做到文化传播的市场化。推动汉语的国际传播不仅是要满足世界对汉语的需求, 更是中国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已经成为辽宁省发展战略目标之一。以韩国为例, 韩剧和“K-POP”对世界各地的影响力是超乎想象的。韩国庆熙大学以65个国家、524名正在学习韩语或学过韩语的外国人为对象, 就学习动机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有58%的人因为“K-POP”的魅力开始学习韩语的。在美国, NBA、奥斯卡等文化元素所负载的是美国文化价值理念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以此为鉴, 辽宁省要想开展文化对外交流, 需要扩大文化出口, 在让世界更好地了解辽宁等方面下功夫。除在国外合作开办的14所孔子学院外, 借助政府、社会组织举办的文化活动向国外推介辽宁灿烂的文化, 最好是利用国际友好城市资源, 开展“中国年”或“中国周”活动。近30年来, 辽宁省的一些城市共与五大洲的国家的一些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辽宁省与韩国京畿道为友好省, 省内7个城市分别与韩国的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沈阳市与日本、意大利、韩国、美国等国家的14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大连共10个;鞍山和抚顺各6个;还有省内其他城市也相继缔结。在全球化背景下, 政府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以国际友好城市为载体, 通过“中国周”这样的活动形式, 发挥文化辐射力, 开展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合作, 推动辽宁文化走向世界, 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同时, 文化传播需市场化。宣传和推广中国语言和文化不但是政府层面的事情, 更是全民的责任。在形式上, 多组织民间的宣传和非主流媒体的宣传, 辽宁的一些文化机构要充分发挥桥梁作用, 通过国际间合作, 有效传播传统文化和文化典籍。
四、制定科学的语言教育政策, 有利于提高地区在国际上的软实力, 有利于辽宁走向世界
从表面上看, 语言教育政策是解决一国或地区与语言有关的问题, 但本质上是为了获得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利益, 甚至有些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意识形态与全球的战略利益是紧密相连的, 我们要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制定语言教育规划和语言政策[2]。各国总是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语言教育政策, 以适应全球化的需要。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 语言教育政策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是语言实践中仍存在不和谐的语言教育现象。全国出现“外语热”, 汉语表现出了“内冷外热”。考虑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语言教育对策, 必须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长远规划。语言教育政策既要符合国内的语言状况, 也要适应国际的语言生态;既要符合语言教育和习得的规律, 也要尊重民族的语言感情。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后, 各国语言教育政策虽有些改变, 但语言同化政策的基调没变, 无论是汉语的国内普及还是国际推广, 制定出有利于提高和保护汉语声望的语言教育政策是最根本的前提。
五、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 政府和辽宁各高校要高度重视, 提出汉语国际传播的指导观念、总体规划和工作重点, 促进我省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在沈阳召开时, 陈政高曾说过:“汉语国际推广既是维护世界文明多样化、构建和谐世界的必然选择, 也是中国扩大开放、提高软实力的战略之举;既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高度融合的文化产业, 也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朝阳产业。辽宁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教育科技实力雄厚, 拥有开展汉语国际推广的良好环境和要素。走向全面开放的辽宁, 要进一步做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人类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现已成为辽宁扩大对外开放、提高软实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重要举措。针对中国多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的主战场在国内, 以来华留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的传统汉语教育模式不适应国外对外汉语的需求状况, 政府需高度重视, 转变观念, 总体规划, 软实力和硬道理相互依托, 使辽宁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
从政府层面, 汉语国际推广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策略性极强的工作, 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外交工作的大局和总体部署, 需要省政府各工作部门通力合作、相互配合, 共同做好各项工作, 努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的步伐。即以体制创新为核心, 以师资、教材建设为重点, 以网络资源建设为基础, 以市场运作为突破口, 重点建设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 加大对外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资金投入, 重点支持设立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建设、师资培训、编写出版教材及音像制品等项目[3]。全面构建全球汉语网络平台, 通过国际招投标方式, 委托国内外著名企业或机构承担重点网络、重大项目的开发和对外汉语教辅产品的研发, 制定并颁布汉语国际推广网络资源标准和建设规范, 出台激励政策, 形成多渠道投入格局。同时, 引进市场竞争机制, 实行招投标制度, 组织中外多学科专家联合攻关, 提高对外汉语教材编写质量和效益, 并对优质教材给予奖励。作为学科建设主力军的辽宁各高校应高度重视面向教学需要的汉语本体研究和实践研究, 注重对外汉语学科的理论建设和整体建设, 整合各不同学科的力量为建设汉语学科服务, 有效促进学科对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支撑和促进功能, 充分发挥高校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辐射功能。
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已上升至国家性的、地区性的战略意义。辽宁省的汉语推广工作虽然优势与成就突出,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形势与大环境下, 我省应充分发挥辽宁的优势, 明确提出今后的发展战略部署, 加大对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治国.中美语言教育政策比较研究——以全球化时代为背景[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2]张治国.中美语言教育政策比较研究——以全球化时代为背景[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汉语推广 篇10
关键词:藏区,汉语教师,中华文化,推广能力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 中华文化在全国各地区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因此, 作为一名藏区汉语教师, 在进行汉语教学的过程中, 积极推广中华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藏区汉语教师自身对中华文化的学习了解
近十年来, 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 形成了一股所谓的“汉语热”。藏区的汉语教学这些年有了飞速地发展, 但是, 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角度来看, 与英语等语言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水平还有着很大的差距。目前, 各中小学的汉语教学课程, 训练的重点依旧是语言的结构和教学的技能, 而对于汉语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和中国文史知识的学习就显得尤为不足。特别是很多的研究生, 都是跨专业报考汉语教学专业的, 没有进行过专业和系统的汉语学习, 所以, 在汉语教学的过程中, 常常会显得“底气不足”。
二、藏区汉语教师要加强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和文化的了解
什么是文化呢?“文化是思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和对一个团体的了解的统称, 这个团体分享历史的、地理的、宗教的、种族的、语音的、道德的或社会的传统, 并且传承、增强和改变已有传统。”一种文化是个体在特殊环境下的成长过程中习得的每一件事情以及个体在相似的环境下在社会期望的指引下做出的每一件事情的总和。
所以, 我们的藏区汉语教师, 在提高自身的汉语教学能力的基础上, 还要加强对各地区文化的理解。如果我们的教师对自己的学生的文化背景不了解, 就很容易引起误会, 甚至影响和学生的感情。只有在了解学生文化背景的前提下, 与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沟通, 才能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接受和理解中华文化。
所以, 针对不同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 因为文化差异而出现的偏误, 我们如果只是“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那么, 类似的错误, 学生就会一犯再犯。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接受和了解汉语的“根本”, 即中华文化, 那么对于学生长期学习汉语是有着非常明显的好处的。只有学生真正了解了中华文化, 才能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自己分析和判断汉语语言, 也才能真正地掌握汉语语言。
三、以汉语教学为依托推广中华文化
1. 推广中华文化的必要性
文化与政治一样同属于上层建筑, 但教育教学确是具有阶级性的, 要从属于政治的需要。当今世界正在朝着多极化发展。为了让我国的各种政策顺利施行, 就必须要让各民族更好的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另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民族间的交流合作也越来越频繁, 越来越多的藏族同胞想到中国各地发展, 那么, 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就成为了必要条件。
另外, 学习汉语本身也要求学习中华文化。Polizer认为“作为语言教师, 我们必须对研究文化感兴趣, 这并不是因为有意去传播文化, 而是我们不得不讲授文化。如果我们在教语言的同时, 不教其文化, 我们讲授的是毫无意义的符号, 或是在教授一些学生赋予错误意义的符号。”因此, 汉语教学自然也就成为进行中华文化推广和传播的最有效途径。
2. 在汉语教学中导入中华文化的要素
我们在汉语教学中导入中华文化, 既是推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也是进行汉语语言教学的有效手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作为藏区汉语教师, 必须要有正确的文化态度。我们藏区汉语教师, 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地区,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出现的一些过激情绪和言辞, 教师一定要保持良好的耐心, 进行委婉及合理地解释, 引导学生在保留自己的看法的基础上理解中华文化。
⑵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进行汉语语言和中华文化的教学。教师应该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谈话等形式, 了解不同的学生对中华文化不同的兴趣点, 从而在统一教学的基础上, 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不仅有利于将枯燥的汉语语言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也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了解巨大而丰富的中华文化。
⑶教师要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在汉语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我们的汉语教师在汉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 进行有意识的文化推广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要注意, 不要走入极端。语言与文化固然是“水乳交融”, 但是并不能互相替代。语言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除了文化还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 我们藏区汉语教师不要在汉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 过分夸大文化学习的作用, 甚至用文化教学代替语言教学, 那就本末倒置了。
随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不断发展, 藏区汉语教师的队伍也不断壮大, 藏区汉语教师的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 我们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做一个可以教好汉语的“匠人”, 而是要努力成为进行藏区汉语教学研究的学者。这就要求藏区汉语教师打牢汉语语言功底, 不断完善语言观、教学观, 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方法, 全面提升教师素养。
参考文献
[1]刁小卫.伊宁市民族中学汉语教师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
[2]李睿, 李美萍.西藏日喀则中小学藏族汉语教师普通话偏误研究[J].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版) , 2010 (08) .
[3]刁小卫.提高民族中学汉语教师培训质量的对策[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1) .
[4]古丽尼萨, 古丽拜克热.优秀汉语教师个案调查与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1998 (04) .
论汉语国际推广事业中的教材建设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88-02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汉语教材的背景,其次陈述了目前汉语教材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 汉语教材;问题;办法
教材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依据的材料。教材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部优秀的教材可以很好地促进教学活动。相反如果使用拙劣的教材,则会给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1 当前汉语教材建设的背景
伴随汉语走向世界,汉语教材的出版背景发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变化。具体如下:
1.1 汉语教材编写面临汉语教学环境巨变的挑战。以前外国人学习汉语一般直接到中国学习,所以早期的汉语教材一般都是针对来中国的留学生。后来随着汉语逐步走向世界,不少外国人直接在本国学习汉语。所以汉语的教学环境慢慢地就发生了变化,教学的语言环境转变为本国。随着教学环境的变化,我们的汉语教材也必须进行调整,我们要编写出适合在自己母语环境下学习汉语的教材。
1.2 汉语教材编写面临国外不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挑战。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有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具体到汉语的学习,对于老师而言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呢,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我们在编写汉语教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必须按照不同国家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进行编写。只有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才有利于教学,否则,就是延缓学习的进度。
1.3 汉语教材面临信息化的挑战。早期汉语教材的编写一般不会考虑信息化对汉语教学的影响,因为当时压根没有电脑和互联网,也没有其他多媒体软件。现在环境大不一样了,汉语教材的编写一定要考虑信息化的因素,否则就不能很好地促进教学。
2 当前汉语教材存在的问题
汉语教材的编写,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从最初的草创阶段发展到今天的基本规范阶段。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外汉语热的兴起,汉语教材达几百种之多。这些教材对汉语教学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现行的一些汉语教材也有其不足之处,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具体如下:
2.1 在汉语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没有很好地处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受传统语法的影响,我们在编写汉语教材的过程中,倾向于“以结构为主”。认为语言的学习无非就是字词句,只要掌握的这些字词句,就能应用自如。其实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教材的教学效果不很好,很多学生掌握了这些字词句,但是无法运用于实际的交际,也就是说很多学生说不出来,学来的汉语成了“哑巴汉语”。
2.2 而且从结构型教材本身来看也缺乏必要的发展。 汉语教材的编写很少考虑文化因素。我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只关注语言,很少涉及文化,认为文化对语言的学习影响不大。其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两者有一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还会相互影响。所以在汉语教材中介绍我们的中国文化对汉语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
3 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具体如下:
3.1 汉语教材必须首先确立基本的目标:在以往的汉语教材中,一般把掌握语言的字词句作为教学的目标,而对交际能力的要求则次之。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认识到很不妥,所以今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掌握语言基础知识与培养交际能力两者都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然后根据这个基本教学目标编写汉语教材。
3.2 汉语教材编写中坚持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早期以结构为纲的教材,有其很大的局限性,我们要突破“以结构为纲”的局面,坚持功能与结构相结合,唯有如此,才能使汉语学习者真正掌握汉语。
3.3 汉语教材的编写要遵循语言习得规律:在以往的汉语教学中,我们以“教”为主,也就是说在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其结果导致学生学习非常被动,学习汉语的热情大减,一句话,教学效果不好。今后在“教”与“学”两者之间,我们应该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因此,在今后的教材编写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在教材中要真正做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认真研究国外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及思维方式,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编写受学生欢迎的教材。
3.4 汉语教材的编写要注意加大练习: 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即掌握语言知识与运用所习得的语言知识进行交际。要牢固地掌握语言知识,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要熟練地运用语言更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所以我们在编写汉语教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加大练习。而且这个练习,不只是指一般的习题,也包括课堂活动,甚至课外语言活动。
3.5 汉语教材的编写要突出针对性: 我们现有的教材,几乎都不具有针对性。我们知道不同国别不同民族的人们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文化背景都不同,而且不同年龄,不同专业背景,对汉语学习抱着不同目的的人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差别也较大。所以就目前的这种状况显然是不行的。
3.6 汉语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立体化原则。 立体化原则就是指汉语教材的编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现代技术手段,使教材更加丰富有趣,做到文字、声音、图像三位一体。早期的汉语教材,这方面做得不够,那是因为当时条件非常有限。现在随着信息时代的带来,互联网的普及及远程教育等学习方式的更新,我们觉得很有必要在编写汉语的教材过程坚持立体化原则。具体说来,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制作一些跟课文相关的音像材料,通过声音和图像等视听形式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习者,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在世界的地位越来越瞩目,学习汉语的外国朋友越来越多,这是个汉语国际推广的大好时机。在这么个背景下,汉语教材的编写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只能靠自己在借鉴国内外相关资源的基础上在实践中进行摸索,进行总结。
注释:
[1] 参见 刘询.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展望[J].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 邓氏香.对中国国内编写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议[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3月
[2] 马洪超.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教材定量分析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 6期
[3] 叶子.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教材建设与出版[J].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6月
汉语推广 篇12
一、汉语国际推广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意义
新形势和新教学任务都表明当前我国的汉语推广教学资源亟待开发。为了尽快解决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加快汉语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是目前的首要任务。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的研究和开发要整合所有能整合的优势力量,联合全国乃至国际范围的同仁,从汉语推广的整体着眼,统筹规划。一是教学资源体系的完善,要涵盖各种语种、各阶段、各行业和各教学环节;二是前瞻性和指导性,能够把握全球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关键,制定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标准,指导孔子学院使用规范、科学的教学资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实现资源的共建和共享;三是围绕教学资源的建立和使用,创建汉语国际推广教师发展平台,启用教学和学术研究评估体系,带动世界范围内汉语教学和推广的科研工作。
*本文系山东省语言文字科研课题“汉语国际推广多媒体教
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应有准确的理解与定位。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是指直接服务于汉语国际推广教学工作的可以广泛使用、反复利用的各种资料、设计、工具等等。它大大突破了过去的“教材”概念,具有多类型、多载体、容量大、使用方便灵活等特点。从单纯的“教材”概念到“教学资源”的提出,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提法或术语的变化,而是教学理念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从内容上讲,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应具有充分的广泛性和丰富性,应囊括教学有用的一切资源(包括语言的、文化的、教学设计的等);从功能上讲,应该能服务于教与学两个方面,能满足整个教学过程的需要和不同对象的需要;从性能上讲,应具有灵活性和再生性,能根据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组合;从形式上讲,应多类型、多载体,不拘一格。简而言之,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应能满足汉语国际推广教学的一切需要。
二、目前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扩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这种需求已经从学术和教学领域走到民间以及政府层面,扩展到经济等各个领域,已经形成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的热潮。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表明,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力量弱、底子薄。除了师资严重缺乏之外,教学资源也严重匮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种类单一。
汉语国际推广主要是在海外开展汉语教学,其教学对象千差万别,有国别差异、语言差异、文化差异、职业差异、年龄差异、学习目的差异等。已有资源基本上局限于教材和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参考资料,缺乏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要的特种教学资源。
2. 形式单调。
现有的教学资源以纸制教材为主,辅以视听材料,缺乏多媒体网络产品,远远不能满足汉语教学的时代需要,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不能适应远程教学。传统教材的模式固定,体例单一,灵活性差,难以适应当前汉语学习者需求分散、个性化强的形势。
3. 功能单一。
当前出版的教学资源主要是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缺少具有媒介功能、文化交流功能和激发学习动机的各级各类资源。就教与学来说,绝大部分教学资源是适应于教的,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的很少。适用于教的资源也通常使用面窄,没有再生性,不能够自由组合生成不同的教学资源。
三、汉语国际推广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策略
1. 教学资源应突出适用性。
汉语国际教学和推广应该根据使用者的特点,将教学资源建设成一个学科体系,使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推广汉语是让外国人自学汉语或者跟着老师学习,教学对象是在中国的外国人以及教这些外国人的教师,与教来中国的留学生不完全一样。教学资源所服务的对象,如果是教师,就要涉及教师的母语是汉语还是非汉语,是否熟悉现代教育技术,老师教授的课程以及对象又是什么等问题;如果是学生,学生的母语是什么?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外国人有不同的汉语水平,也有初级、中级、高级的分别。另外,外国人有不同的职业、信仰和习惯,他们会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目的。只有真正触摸到外国人的兴奋点,了解他们为什么学习中文,了解他们的国家和政府在相关方面的态度和政策,有的放矢地推广汉语,才能让他们觉得学有所用。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华文明和系统学习汉语。
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建设,还应深入调研,及时掌握各国的政策动向,跟踪欧盟语言标准、美国21世纪外语标准等。了解外国人学习汉语以及汉语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基本要求,以此为基础,再进行系统的教学资源研究和开发,包括个性化教学资源和综合性资源。个性化资源是指适用于不同对象的资源(如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语种等资源)。综合性资源是指能适应各种教与学需求的资源,包括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资源。一方面,每个人都是区别于他人的个体,资源建设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个性化”到每个个体;另一方面,也没有“万能”的综合性资源能满足所有的需求。因此,一切应从实际出发。
教学资源建设还要兼顾个性和共性,要达到很好的适用性,也要控制成本。解决方法之一就是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多功能性。同样的资源,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用于教学实践或者理论研究,可以通过选择和组合用于不同教学对象或者课程。
2. 教学资源力求多样化。目前汉语推广教材匮乏,尤其是能适应国外汉语教学需求的少之又少。
⑴系统性。明确教学资源是一个科学的体系这一基点,各教学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最终建成的教学资源系统应该是一个层次分明、功能完备的有机体,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混合体。教学资源建设的成果也应该是教学产品成果和学术研究成果的结合体,既要为从事汉语国际推广的教师提供丰富而实用的教学资源,又要注重总结和推广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论与经验,一方面注意吸收已有的汉语本体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对汉语国际推广的新问题的研究,突出“国际”和“推广”。
⑵立体化。采用纸本、网络、课堂课件、学习软件等不同形式的教学资源,并辅以配套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弥补单纯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问题。目前,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优势,为适应不同水平、不同目的的使用者的需求,开发具有实用性、集成化和个性化的各类产品。
⑶特色主题系列化。注重挖掘语言中凝聚的中华文化,开发适用于各种主题的汉语文化体验是培训需要的专题性教学资源。例如儒家文化、三国文化、楚文化、武当山道教文化、神农架等主题,内容包括汉字教学、基础口语、唐诗宋词、文化知识、服饰文化、茶艺、特色小吃、丝绸之路、瓷器、中国古典园林、特色旅游观光等(专题活模块)。除了日常交际用的常规教材外。还应该开发适应主体的教师用书、特色教材和自学教程。
由于汉语国际推广与在国内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完全不同的语言环境,因此在相关教学资源的设计中必须尽量为学生模拟出汉语的交际环境,这种模拟应是全方位的,既有为课堂学习设计的教学软件,也有为学生课下休闲、娱乐设计的软件(如电脑游戏、影视、歌曲等),让学生即使身在国外也能“浸润”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中。
文化教学内容除了中国传统文化外,还应该包含中国当代文化,尤其是和西方文化碰撞后产生的新内容。文化,可以理解为狭义文化,也可以理解为广义文化。就外国人而言,不仅对传统、古色古香的东西感兴趣,更想了解现代的中国和中国人。对于某些想到中国来体验或与中国有不同联系的人而言,更想知道中国目前的状况。特色主题也可以增加当代中国的介绍,甚至细化到具体的行业,如中国教育、神奇的中医、中国改革开放30年等。
⑷趣味性。寓教于乐,采用外国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到这一点,前提是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要有体系性、正确性,又要兼顾生动有趣,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自学能力,提供丰富、有趣的自学条件,包括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生动而有序的学习资源。使用者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可以高度自由地控制学习的方向、内容、进度。例如,通过学习在现代生活场景和语言环境中演绎的成语故事和应用实例,使用者能够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并在实际交际中恰当的加以运用。针对海外汉语师资匮乏的特点,开发针对海外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测试软件很有必要,比如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开发汉语语音纠错以及测试系统,利用文字识别以及图像识别技术开发汉字书写练习以及测试系统等,还可以大量开发网络学习系统。类似软件的开发既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又能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
3. 正确处理语言教学资源和文化教学资源的关系。
汉语国际推广的任务不仅仅是对外汉语教学,而且还要在全球范围内弘扬中华文化。教学资源建设必须兼顾二者。
语言教学是文化教学的重要部分,语言反映和记载着文化。从一定角度看,语言教学又是文化教学的基础,不掌握语言则很难深入全面地了解文化。语言教学资源主要是涉及汉语的文字、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等知识,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文化教学资源则介绍中国社会的历史、经济、法律、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侧重于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中华文化,从而加深对中国的了解。目前的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存在语言教学资源与文化教学资源脱节的问题。实际上,语言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文化知识,文化教学也常常以特定的语言材料为依据和载体。所以语言教学资源和文化教学资源要统筹建设,要考虑二者的差异性,同时要考虑二者的交叉性和互补性,考虑在不同语言教学(文化)阶段引入文化(语言)知识的难易程度和教学方法等问题。
4. 重点抓住“两点”,满足汉语学习者的需求,实现“快乐学习、学习快乐”的教学理念。
⑴突出重点。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有全面细致的设计,又要有轻重缓急的权衡。突出的重点是用于孔子学院的教学资源建设,拓展充实“汉语学习国际网站”“网上孔子学院”“广播孔子学院”之类的教学平台,汇集国内优质教学资源,更好地满足世界各地汉语学习者的需求。
⑵找准着眼点。从细微处着手,精雕细刻,深挖内涵,找准突破口。汉语成语可作为突破口。汉语成语是固定短语,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音、语义、语法方面具有特殊性;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集中体现了汉语以及汉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对汉语成语文化资源的系统整理和研究,构建汉语成语的教学资源,进而建立与汉语知识与技能教学相匹配的教学系统。该教学系统具有系统性、灵活性和生动性的特点;系统性是指他自成系统,有教学梯级,又将文化、汉语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相结合,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和级别的教学需要;灵活性是指它有多种分类,既可以按语言单元编排,也可以按文化专题编排,可以适应不同教学的需要,可以成为其他教学内容或方式教学的辅助资源;生动性是指本成果突出现代化和故事化手段,努力实现“快乐学习、学习快乐”的教学理念。
摘要: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建设应整合所有能整合的优势力量,从汉语推广的整体着眼,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凸显“实用性”“国际性”“系统性”“趣味性”;“现代化”“多样化”“立体化”“特色主题系列化”,以用于孔子学院的教学资源为重点,以汉语成语为切入点,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以保证有效的服务于汉语国际推广教学工作。
关键词:汉语,国际推广,多媒体,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陈玉龙.汉文化论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张桂珍.中国对外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汉语推广】推荐阅读: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推广07-15
汉语扩散与汉语传播09-25
现代汉语之存现句对外汉语教案08-18
网站推广方案推广方案08-12
汉语教育07-14
汉语语境05-17
初中汉语06-02
母语汉语06-08
汉语“梦”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