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新闻

2024-07-26

汉语新闻(精选5篇)

汉语新闻 篇1

新闻汉语是适应新闻交际需要而形成的特殊汉语体式, 它跟日常口语交际的日常汉语不太一样, 它是汉语书面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我们常要求新闻报道坚持ABC原则, 即讲究内容的精确 (Accuracy) 、力求语言的简洁 (Brevity) 、关注文章结构的条理 (Clarity) 。这三者都需要新闻汉语在遣词造句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特点。

遣词——词汇特点

由于要在有限的版面中提供尽可能多的新闻信息, 又要尽最大努力地吸引受众的注意, 扩大新闻宣传效果, 因此, 要求词语运用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即不仅要力求用最少的版面去报道尽可能多的新闻, 而且还要贴近受众, 尽可能符合受众的阅读心理。新闻汉语的词汇特点是:有一定的新闻专用术语、更多新鲜活泼的“新闻词语”。

1.新闻专用术语。包括出版管理词语和新闻报道专用词语。如“国内统一刊号、代号、本报、记者、通讯员、据、电、讯、本版、编辑、责任编辑、编者按、社论、专论、专栏、深度报道、要闻、时评、版次、下转、上接”等, 这些都是新闻报道中必不可少的专用词语。离开了这些词语就不成为新闻汉语了。

2.新鲜活泼的“新闻词语”。新闻中, 标题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的新闻甚至只有标题, 称为“标题新闻”。标题的用词跟正文相比有不同的特点。因为标题包含新闻事实或主观评论, 容量极大。除了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外, 新闻标题的用语还要标新立异。这些要求使得标题用词呈现如下特点:文言色彩词语和语素当词使用倾向明显, 缩略简称使用频繁, 流行词语、新造词语经常出现。

(1) 文言色彩词语和语素当词使用。“教育优先惠泽民生” (《光明日报》, 2009年12月30日) 的“惠泽”, “新年告读者”的“告”。“扩内需项目成效显著”的“扩”。此外, 诸如“经、众 (船员) 、未 (定) 、离 (京) 、吁、促、保 (增长) 、撰 (文) 、创 (新高) 、 (春潮) 涌、违者、弃核”, 等等。新闻汉语不同于一般口语和书面语, 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文言色彩词语既节省了字数, 又显得典雅庄重。

(2) 缩略简称使用频繁。报刊的“院团转企改制、央视、春晚、宁大、京津、驻京办、涉华、欧交所, 3G”, 而在网络新闻导引页的标题更加省减, 如“谷进口增” (人民网, 2010年2月3日) , 打开链接页面, 原标题是“贸易逆差降三成谷物进口增一倍”。主要是节省字数, 只要意义歧义不明显都可以选择缩略简称, 这是新闻汉语第二个突出的词汇表现。

(3) 流行词语新造词语经常出现。“‘裸体扫描’不能没安全隐患” (《光明日报》, 2010年1月4日) 中的“裸体扫描”是新出现的词, “月光女孩”、“含泪索贿”、“被代表”、“北漂春晚”等新词往往都是从新闻标题中出现, 并影响读者受众, 不少会成为流行词语。而“调职应先‘调心’”中的“调心”是仿造词;“‘看客’变‘干客’” (人民网, 2010年2月3日) 中的“干客”也是仿造词。现代汉语新词几乎都来自新闻媒体, 这是现代汉语词汇发展的一大特点。

新闻正文都有和标题对应的同义词, 文言色彩词语有些会改成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 单音节词往往改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如放弃核试验 (弃核) 、扩大 (扩) 、春潮涌动 (春潮涌) 。正文中的书面词语多, 口语词也有。书面语中, 又以政治倾向较强的居多。不同的新闻有特定的词语, 政治、经济、教育、卫生、农业、工业、商业等用词都有不同。如政治要闻, “会见、总理、国家、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武器、大使、政府、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是政治性强的词语, “会谈、会见、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来访、友好、合作、欢迎、仪式、达成、就……进行磋商、中方、伙伴关系、和平共处、互信”等, 常出现在报道外国领导人来华访问的事件中;“三农、粮食、生产、收购、补贴、下乡、丰收、水库”等词语常用于报道国内农业新闻。“稳定、有序、严正”饱含感情色彩。

造句——句子特点

新闻有一些固定句式和常用句型。尤其是新闻标题显得与众不同。除政治要闻用句平实外, 其他新闻标题多用修辞格。句式不少用对仗、仿对仗或直用化用古诗文句子, 显得典雅简约;有的直接引用, 有的用比拟, 有的套用流行语名格式, 总而言之, 就是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这一点在体育新闻中尤为突出。如“几家欢喜几家愁——NBA2002~2003赛季常规赛综述” (《中国体育报》2003年4月18日) 、“郝海东, I服了YOU” (《体坛周报》2003年3月17日) 、“皇马将历史踩在脚下”、“科萨‘示爱’, 国安‘无情’”等。

以2010年1月4日《光明日报》为例。“登记暂住证‘一站式’租赁房屋‘旅馆式’福建优化流动人口管理模式”, “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春潮涌”, 文中的小标题“因地制宜走出成功之路现代传统携手与时俱进”、“中直院团实现零的突破各地演艺集团高奏山歌”、“机制灵活激荡满池春水大潮澎湃一波高过一波”等仿对仗, “郎平率队风景这边独好”化用古诗意境显得典雅。

新闻正文内容句式有“二多一长”的特点, 即动词谓语句多、附加成分多、句子长、政治要闻套语较多。如2010年1月4日《光明日报》第1版的“经胡锦涛主席批准……”这一新闻中的第二段就一句话:“《意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总结概括军队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 深刻分析新的形势任务对军队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 对军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作出重要的部署, 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这句话的一些格式如“以……为指导, 深入贯彻……观, 总结……经验, 提出……要求, 作出……部署”等政论文最常见的“套话”, 掌握这些“套话”能有效提高新闻的阅读能力。

此外, 在篇章以及连接方面也有特点。标题、导语、正文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安排, 标题、导语是正文主要内容的提示, 等等。多用关联词表达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再次”、“一方面……另一方面”、“总而言之”、“综上所述”等。

启示

新闻专业学生学习写作新闻需要了解新闻汉语的特殊语式。少数民族学习汉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新闻汉语, 教与学这类新闻汉语时, 更要特别关注它与一般汉语表达的不同。

目前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新闻汉语教学中, 设立了三门课, 二年级时开设报刊语言基础, 三年级时开设报刊阅读, 四年级时开设当代中国话题。《报刊语言基础》中的材料通常是从实际社会生活中的报纸杂志中选录, 杂志也只限于新闻类, 内容主要有新闻报道、通讯、调查、社论、时评、思想杂谈等;要求熟悉报刊常见句式, 积累必要的中国国情知识, 了解报刊新闻的文体特点和语篇结构, 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报刊阅读”则主要从时效性强的近期报刊中选择教学材料;要求能阅读报刊上一般性报道文章, 有一定快速阅读和查找信息的能力, 有较强的跳读、猜读和一定的概括提炼内容梗概的能力。“当代中国话题”则是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原始汉语报刊文章, 训练学生迅速抓住文章要点, 获取主要信息, 提高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外国学生学习汉语往往从口语开始, 流行的教学法如听说法、功能法、任务法等过于关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对新闻汉语的特点认识不够, 报刊阅读方面教师往往不得法, 学习者也反映比较难。除了内容上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背景外, 学习者主要的阻碍在于不熟悉新闻语体。因此新闻汉语阅读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 根据其特点确定教学重点。

词语:包括新造词、新词缀和类词缀、旧词新义、简称缩略语、成语惯用语古诗及其变化格式。如“念好……经”、“不识……真面目”等在词典中找不到其真正意义, 这需要重点提示, 使学习者掌握新词新语的语义内容、构成方式和文化内涵等, 以便举一反三。同时接触和了解汉语语素的表义特点, 培养对“字义”的关注。

句子:抓住主干、抓住关键词语, 理清句子结构。注意骈句的结构特点和表意特点。注意句子内部分句以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连接方式。掌握关联词的作用及意义用法, 如“即便、然而、由于、随着、因此、为了”、“所谓……就是”等。

篇章:帮助学生分析整个篇章结构, 概括归纳全文的主要意思, 培养他们跳读、猜读、抓关键词语、抓特定信息、抓文章脉络、抓文章中心的阅读习惯。

此外, 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习者的阅读实践。必须补充时效性强的新闻材料。

参考文献

[1].周小兵等:《对外汉语教学入门》,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陈田顺:《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级阶段课程规范》,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英汉语新闻标题的语言及修辞比较 篇2

新闻英语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 与文学英语相比, 有其独特的语言和修辞特征。新闻英语不仅是最鲜活的语言, 更是各类语体的集大成, 新闻英语中既有市井俚语, 也有各学科的术语;既有诙谐轻松的饭后谈笑, 也有措词严谨的政治用语。内容涉及政治、外交、经贸、科教、文体、民生、宗教、环卫、能源、交通等, 可谓包罗万象。因此, 做好新闻英语的教学和研究无疑是重要而具有实用价值的。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 张健教授认为好的新闻标题犹如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起着传神达意和吸引读者的作用。若标题得势, 则全文皆振;标题失势, 则全文皆靡。[1]为了能吸人眼球, 新闻标题在措词和措辞方面就非常讲究。可以说新闻标题就是一篇超级浓缩的“美文”, 不仅要意美, 也要音美、形美。本文将重点探讨英汉语新闻标题的措词和措辞特点, 从语言和修辞两个方面对英汉语新闻标题进行比较研究。

英汉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

无论是汉语新闻标题, 还是英语新闻标题, 它们的共同点就是简明扼要, 是对整个报道内容的高度提炼, 可谓一字涵千言。[2]由于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文字, 在实现新闻标题的“简要”这一目标时, 两种语言采用的表达手法是不尽相同的。不同点首先反映在词汇上, 因为在语言诸要素中, 词汇是最活跃、最敏感的部分。

(一) 英语措词重“小词”, 汉语措词重“大词”

由于英语是字母文字, 字母越多的单词占据的空间就越大。为了让新闻标题简短, 英语新闻标题中的措词自然要首选那些短小的单词。这就是说, 在表达同一意思时, 英语新闻标题倾向使用“小词”。这些短小易懂、形象生动的措词不仅能增强新闻的简洁性和可读性, 而且还能美化版面、节约篇幅。而汉字无论笔画多少, 所占空间都是一样的, 汉语表达非常重“意象”, 因此, 汉语新闻标题在措词时喜欢选用浓墨重彩的“大词”。由于汉语中四字格表达具有独特的音韵美, 尤其是汉语成语, 不但音韵和谐, 而且意蕴丰富, 汉语新闻标题中的四字格运用自然就很常见。如某一重大活动或会议开幕, 英语标题在表达“开幕”时, 常用的词是open, 而汉语标题通常会在“开幕”前加上“隆重”二字;如是闭幕, 一定会是“胜利闭幕”或是“圆满结束”, 而英语则是end。我们比较下面两个英汉语新闻标题就能很好地理解二者的这一区别。

1.‘Young Marshal’dies at 101

这是报道张学良将军去世的英语新闻标题, 措词非常简洁, die简短得不能再简短了。顺便提一下, 英语新闻标题中的引号与汉语新闻标题不同, 通常是使用单引号, 而不是双引号。相对于英语新闻标题, 下面的汉语标题不但措词上力求浓墨重彩的“大词”, 而且力求文字对仗工整, 采用“多层式”标题, 运用汉语中独特的四字格表达, 做到标题意美、音美、形美, 以其创意和文采来吸引读者。汉语标题如下:

2.捉蒋传奇人物

张学良先生仙逝

两岸政要唁电不绝

(二) 英语标题忌“动词”开头, 汉语标题偏“动词”开头

西方媒体都标榜“公正、客观”地报道新闻真相。英国的《泰晤士报》甚至打出“We take no pride in prejudice”的品牌广告语[3], 意思是“对于有失偏颇的报道, 我们并不引以为豪”, 旨在说明自己的报道是客观公正的, 不以偏见而感到骄傲。而英语中以动词开头的句子都是祈使句, 而祈使句表示命令、请求、禁止、劝阻等, 其作用是要求、请求或命令、劝告、建议别人做或不做一件事。因此, 祈使句显然不能作为英语新闻标题。西方著名的新闻媒体, 如美联社、路透社、《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 甚至中国的英语报《中国日报》都在它们的“编辑手册”中专门提醒编辑“Never begin a head with a verb”。与英语新闻标题不同的是, 以动词开头的汉语新闻标题却非常普遍。究其原因, 主要是中国的新闻报道, 特别是政治性的新闻报道, 总有些“宣传”的功能, 尽管也是秉承客观与公正, 但是由于带有“宣传”的目的, 难免会有让读者或听众要去做什么, 而不能做什么的“主观导向”。此外, 汉语新闻标题偏爱动词开头句, 这与中国的口号与标语文化有关, 而汉语中的许多口号都是以动词开头的祈使句, 很多口号都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比如陈胜、吴广提出的“伐无道, 诛暴秦”口号, 抗日战争时期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以及“为人民服务”、“讲学习, 讲政治, 讲正气”、“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等口号都是中国某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种反映, 有其积极作用。可见, 汉语新闻标题采用“口号式”语体是完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口号式”标题具有很强的震撼力、感染力。如下所示:

1.切实巩固前两批成果扎实抓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 (《人民日报》, 2009-09-02)

2.维护稳定促团结保障民生谋发展 (同上)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 (同上)

4.让公平和正义的旗帜高高飘扬 (《文汇报》, 2010-02-22)

(三) 英语新词多是“生造词”, 汉语新词多是“新意词”

二战以来, 随着政治、经济和科技等领域的不断变化和飞速发展, 出现了许多新事物、新景象。反映这种变化的语言必须产生新词才能与之相适应, 因此, 英语中涌现出了大量的新词。新闻媒介是在第一时间向大众传播各种新事物、新思想的重要阵地。要表达各种新事物、新思想, 就必定会使用众多新词语, 难怪有人将新闻媒体戏称为“使用新词的庞大机器和杜撰新词的巨大工厂”。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这一事实我们不容否认, 因此, 当今众多领域出现的新事物、新思想自然要用英语来表达。到目前为止, 英语中的词汇大约有200万, 其中50%是二战以后产生的新词。根据《伯恩哈特词典伴侣》的统计, 每年进入他们计算机数据库的新词和新意多达1500~1600个。[4]据有关学者研究, 英语新词的形成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传统构词法构成新词, 包括派生法, 如preschooler (学龄前儿童) ;合成法, 如soft-landing economy (软着陆经济) ;缩略法, 如flu (influenza, 流行性感冒) , PC (个人电脑) ;拼缀法, 如lunarnaut (lunar+astronaut, 登月宇宙航行员) ;类推法, 如snowstorm (暴风雪) →sandstorm (沙尘暴) →brainstorm (头脑风暴) 。二是赋予旧词新的词义, 如net原指任何“网”, 现在的一个新意是“因特网”。三是吸收外来语作为新词, 如来自汉语的fengshui (风水) , 俄语的sputnik (人造卫星) 。四是杜撰新词, 这类词在商标品牌命名中最多, 如Rolex (劳力士) 手表。可见, 除了第二种形成方式外, 英语中的新词都是生造词, 所以英语词汇每年都在增加。

而汉语中的汉字数量却是相对固定不变的, 汉语中出现的新词只是旧词被赋予新意而已, 并不是生造出来的汉字。而今最为流行的汉语新词“囧”、“雷人”、“山寨”、“躲猫猫”、“蚁族”等都不是生造词。“囧”本义为“光明”, 从2008年开始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 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 它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 “囧”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蚁族”原意是一种昆虫族群——蚂蚁, 而现在被赋予了新意, 指“80后”这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 即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接合部的大学生。“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 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 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因此称这些汉字为“新意词”, 也就是有了新的含义的汉语字或词。值得一提的是, 由于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的强大影响, 汉语中出现了许多从英语中借来的词, 很多英语借词频见于各类新闻媒体中, 也常用于新闻标题, 如卡拉OK, X光, CT, CD, DVD, T恤, WTO, APEC等, 其中一些词已收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成为汉语中独特的“新词”。

(四) 英语标题“重点化”, 汉语标题“总体性”

在揭示新闻事实的精华内容方面, 汉语标题倾向于“总体性”, 着眼于尽可能详尽完整地囊括新闻内容。读者只需一览标题, 即知全文概要。英语标题在揭示新闻内容方面远远不如汉语标题那样具有深度与广度, 而是采取“重点化”手段, 着力于以精练的文字概括出新闻中最重要的某一点或方面来吸引读者。[5]

在形式上, 汉语标题, 特别是重大新闻的标题, 常采用引题、主标题、副题的多层式标题, 而英语标题的形式则是单层式标题。例如:

1.终结韩国人在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项目上连霸纪录

周洋以一敌三

90后创造历史

中国代表团单届冬奥会金牌数历史性地增加到3枚

(《文汇报》, 2010-02-22)

而同一天的《中国日报》上的这则新闻的英语标题就简单得多:A Shy Star thrust into the Games’Spotlight

由于英语标题突出重点, 与汉语标题相比, 省略就用得很多。省略成分多是虚词, 不会影响表达。例如:Obama toUrge Oversight of Insurers’Rate Increases (The New York Times, Feb.22, 2010)

该标题中, 美国总统Obama只用其姓, 省略了名。翻译成汉语时, 我们采用“名从主人”原则, 不用补充出总统的名。但是, 在汉语新闻标题中不能只用中国领导人的姓, 而省略其名, 或用名而省略其姓, 都是有悖中国的姓名文化传统的。因此, 西方媒体中采用省略手法称“胡锦涛”为“Hu”, 翻译成汉语时, 一定要遵从我国的姓名传统文化, 将“Hu”译为“胡锦涛”。因此, “Hu Elected Chinese President”这则新闻标题翻译成汉语一定要将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胡锦涛当选中国国家主席。此外, 例句中的标题在to前还省略了is;Oversight前省略了冠词the, 补全如下:Obama is to Urge the Oversight of Insurers’Rate Increases

英汉语新闻标题的修辞特点

作为新闻标题的措词是为了强化主题、吸引读者, 而措辞便是记者的匠心所在。[6]我们已分析了英汉语新闻标题词汇语言的独特风格, 新闻标题语言首先要简洁明了、新颖幽默, 如果仅仅是平铺直叙则很难吸引观众的眼球, 丧失了关注率就更谈不上信息的传播了。其次, 新闻标题语言更要富有韵味, 也就是新闻标题语言应该是“韵文”。因此, 新闻标题常常会借助修辞手法, 使语言表达具有音韵美、形式美、内容美、意境美, 从而增加报道的可读性、生动性和吸引力。英汉语新闻标题中常采用比喻、押韵、夸张、对偶、排比、双关、用典等修辞格, 我们将主要分析英汉语新闻标题在运用修辞手法时的不同之处, 以便更好地翻译新闻英语标题。

(一) 英语标题重“音韵”, 汉语标题重“形美”

为了能让标题吸引读者, 英汉语新闻标题都比较注重表达的韵律美, 在用韵方面, 英语标题胜过汉语标题, 英语中不但有尾韵, 还有头韵和元音韵, 后两种押韵在汉语中也有, 分别称为双声和叠韵, 但在汉语标题中却很少运用, 而英语标题中的头韵和元音韵修辞格却用得很多。由于汉语单音词较多, 即使是复音词, 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 因此对偶表达是汉语的一大特点, 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艺术手段, 这一修辞手法能使表达内容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 给人以美感。汉语中的很多四字格就是形美、意美的对偶表达。如汉语政治口号“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 “保家”与“卫国”形成对偶, 同时“抗美援朝”与“保家卫国”也形成对偶。这样形式上整齐划一的表达自然有很强的美感。因此, 汉语新闻标题很喜欢用对偶句式, 由于对偶句本身就具备音韵和意境美的特点, 因此, 这样的新闻标题无疑会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意美以感心, 音美以感耳, 形美以感目。如下所示:

1.科技护鸟东滩添翼 (《文汇报》, 2010-02-22)

2.绿满三晋功在千秋 (《新华每日电讯》, 2009-09-02)

《中国日报》是中国目前唯一进入西方主流社会和被国外媒体转载最多的报纸, 以“语言隽永”著称[7], 我们选择了几条运用押韵修辞手法突出“音韵”美的新闻标题, 如:

1.Stimulated Stimulus (头韵, 元音韵) (Dec.19, 2008)

2.Plastic is not so Fantastic (尾韵, 元音韵) (Dec.31, 2008)

(二) 英语新闻标题的修辞翻译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要在译文中再现英语新闻标题中的修辞美, 就应该充分发挥汉语表达的优势, 采用四字格, 以“形美”转译汉语标题中缺少的头韵或元音韵, 同样能够起到音韵美。如下所示:

After the Booms Everything Is Gloom

繁荣不再萧条即来[8]

英语新闻标题中的“Boom”和“Gloom”构成尾韵 (rhyme) , 而汉语译文通过“再”和“来”, 也达到了押韵的效果, 两个四字格, 构成对偶句式, 读来朗朗上口。另一译文“一别繁荣, 一片愁容”[9]也是两句八个字, 不但首尾都押韵, 而且把原文的事实性陈述化成了形象性描述, 给人一种行文紧凑、一气呵成的感觉。

结语

我们简要阐述了英汉语新闻标题的语言和修辞特点, 重点是关注两种不同新闻标题在语言表达和修辞运用方面的差异, 旨在更好地了解新闻英语在标题中的独特措词与措辞。在解析两者的措词特色时, 我们指出英语措词重“小词”, 汉语措词重“大词”;英语标题忌“动词”开头, 汉语标题偏爱“动词”开头;英语新词多是“生造词”, 汉语新词多是“新意词”;英语标题“重点化”, 汉语标题“总体性”。在解析两者的措辞特色时, 我们主要论述了它们之间一个最为显著的区别, 一个重“音韵”, 一个重“形美”, 并探讨了充分发挥汉语表达的优势, 采用四字格, 以“形美”转译汉语标题中缺少的头韵或元音韵的英语新闻标题的修辞翻译。

摘要: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深入研究英汉语新闻标题的语言和修辞差异, 有助于促进新闻英语和新闻翻译的教学。本文从语言和修辞两个方面对英汉语新闻标题进行了比较, 旨在更深入认识新闻英语的语言特征, 并更好地欣赏新闻英语中的修辞韵味。

关键词:新闻标题,语言,修辞,比较

参考文献

[1]张健.新闻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1]张健.新闻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2]曹明伦.谈英语报刊新闻的基本特点及其翻译[J].中国翻译, 2005 (6) .[2]曹明伦.谈英语报刊新闻的基本特点及其翻译[J].中国翻译, 2005 (6) .

[3]唐见端.英语新闻标题翻译技巧[J].新闻记者, 2005 (9) .[3]唐见端.英语新闻标题翻译技巧[J].新闻记者, 2005 (9) .

[4]汪榕培.英语词汇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4]汪榕培.英语词汇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5]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6]许明武.新闻英语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6]许明武.新闻英语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7]方梦之, 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综合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7]方梦之, 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综合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8]刘其中.新闻翻译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8]刘其中.新闻翻译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汉语新闻 篇3

在新闻体裁的作品中,标题起着浓缩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被视为新闻报道的眼睛和灵魂。简洁、凝练、别具一格的汉语报刊标题比比皆是,吸引读者眼球,为读者导读。翻译时译者需调动各种翻译手段,力争把原标题的意义和风格再现给译语读者。关联理论从认知科学的角度阐释人类的语言言语交际行为,为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本文拟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汉语报刊新闻标题的英译进行分析。

一、关联翻译理论与汉语报刊新闻标题英译

1. 关联翻译理论。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过程是一个三元明示推理过程,要求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方达成认知上的互明[2]。译者翻译时,应了解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既要表达出原作者试图阐释的意义,又不应使译文读者“付出不必要的推理努力”。不能两全其美时,译者应遵守关联原则,根据原文的语用因素选择翻译策略,对译文读者理解明示信息和推导暗含意义进行引导和制约,使译文与读者现有的知识背景发生联系。

2. 译入语受众的认知语境与翻译。

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是一个心理结构体,是听者对世界的假设的集合。认知语境包含物质环境中的信息,文本前面所提供的信息和读者的文化背景,等等。所有这些信息都是读者理解话语的潜在语境。[3]

不同的文化、语言及生活环境,国内外受众在接受新闻内容上肯定会有所差异。对我国读者来说,有些标题的暗含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如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和中国特有的概念,但这些对于缺乏类似语用前提的国外受众来说,直译不能激活其认知语境。Gutt认为,欲使交际成功,关键在于听者如何从自己的认知语境中可利用的全部假设里面选出言者试图传达的那些假设。为达到新闻标题翻译的目的,译者的任务就是让读者花费最少的努力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让译文标题对受众产生足够关联,实现新闻标题的信息传递功能。

二、汉语新闻英译的关联策略

Gutt认为,“寻求最佳关联”应该作为译者翻译的指南,即“最小最大原则”——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成功的翻译是源语的交际目的与译语读者的期待相吻合。当形式与传达源语的意图存在差异时,应根据交际目的进行取舍。根据新闻标题的功能,本人认为,“最佳关联性”可作为衡量新闻标题英译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只有译文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关联性最大,才达到了最佳效果。(以下例句皆来自2007年7月至2008年3月的“China Daily”、“Shanghai Daily”、“21 Century”、《光明日报》、《环球时报》、《北京日报》、《扬子晚报》)

1. 直译——基本保留原标题的语言特征和交际线索。

如果汉语标题的含义明白、直接,译成英语时读者一般不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则可直译或基本上直译。

例1:美众院通过谴责日军强征“慰安妇”议案

US House says Japan must apologize for“Comfort woman”

例2: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Ecological Cultur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例3:芝加哥:美国“最兴奋的”城市

译文:Chicago most caffeinated U.S.city:survey

例3的译文平铺直叙,没有体现原标题暗含的吸引力。本人认为直译成“Chicago‘most exciting’U.S.city:survey”更能实现原标题作者意图的最佳传递。咖啡因已是世界上熟知的事物,可以在国内外读者的认知语境中引起较大的关联,直译更具吸引力。

2. 源语文化负载的标题应该意译,化隐晦为明示。

标题为标新立异,经常采用修辞手段如拟人、双关等,与本国文化相关联。但如果这种修辞手段在语言转换时与英语难以契合,则必须舍弃原标题,化隐晦为明示。

例4:地球真的受伤了……

译文:Earth’s“vital signs”in bad shape:report

在中国地球与“母亲”相关联,读者能从拟人的角度对地球状态进行思考。对于没有该认知语境的国外读者,译者运用了“vital signs”(生命的迹象),让他们看到该标题也能联想到生命,激起心灵的共鸣。

例5:奥斯卡别样风景“孕味”女星争艳红地毯

译文:Baby bumps at Oscar on the red carpet

“孕”为“韵”字的谐音,既点出了亮点——奥斯卡红地毯上的怀孕女星,又点出了“风情”——怀孕女星的韵味。该则标题大体整齐,形成错落有致的美感。但英文中没有大体的对应词具有此关联效果。译者巧妙地把“孕”译成了“baby bumps”,bumps体现了孕妇的特征,很好地传达了原标题的韵味:家庭与事业共享,女性风情尽现。

例6:宣称要促和平协议七国之旅风险重重

布什硬闯中东地雷阵

译文:Bush visits Mideast to push for peace

Doubts remain how much he will pressure Israel to compromise

例7:印总理五年来首次访华(主)

经贸合作是重点边界问题受关注(副)

译文:Indian PMto make trip to China

“Border,economic and trade issues to top agenda during visit”

对偶使标题整齐和谐,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但却很难译成比较工整的句子,所以这类标题常简化译成一个英文句子,同样能在译语读者中产生最大关联。

3. 重构标题——实现原作者意图与读者期待相吻合。

新闻编译是通过翻译和编辑的手段,将以源语语言写成的新闻进行翻译、加工、综合,使之成为用译语语言表达出来的新闻的翻译方法[4]。对外报道不应是机械的语言文字翻译,在编译对外稿件时应考虑国外读者的认知语境,以加强其传播效果。因此,新闻标题也应根据内容的不同而稍作修改,为译文读者创造最大的语境效果。

例8:美国‘弹打卫星’用意几何

Bull’s eye:Missile hits toxic tank

汉语标题直截了当,反映出新闻的倾向性。英文标题Bull’s eye:Missile hits toxic tank更是独具匠心。Bull’s eye现已为约定俗成的短语,意为“靶心”,暗指美国把卫星当作靶心,动机不纯。

例9:北京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庆祝活动隆重举行

吴邦国出席并致辞

刘淇华建敏陈至立出席罗格颁发邀请函

译文:Beijing rolls out the red carpet

Games invitations sent out as nation starts one-year countdown

汉语报刊新闻标题分为单层标题、双层标题、三层标题三种情况,对于重大事件一般采用正式的三层标题,点明其深度。英语新闻标题则更关注客观事实报道。因此,该则译文采用拟人的手法,简化了中国味十足的标题,取而代之是英语报刊风格的表达。

例10:告别绕地球椭圆轨道,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嫦娥”一甩袖,飞向“广寒宫”

变轨成功表明中国航空测控技术实现新突破

译文:Chang’eⅠenters Earth-moon transfer orbit

China rocketing ahead in space program

该则中文标题巧妙运用双关,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卫星以“嫦娥一号”命名,进入广寒宫意味着进入月球。但国外读者却没有该认知语境,直译出关键要点即可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

四、结语

关联理论是动态的理论,涵盖了众多的翻译现象,对翻译具有极强的解释力。新闻英语注重传播效果,以“最佳关联性”作为汉语新闻英译的标准可以很好地发挥关联理论的解释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发挥主动性,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力图为译语读者提供最大的语境效果,实现最佳关联。

参考文献

[1]张子让.当代新闻编辑[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38.

[2][3]Ernst-August Gut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6-46,27.

[4]刘其中.新闻翻译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

[5]Sperber&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second edi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6]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7]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汉语新闻 篇4

本文专门讨论“报刊标题语言”的特质。语言学界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说出来的话”和“写出来的话”的语法面貌具有相当的不同, 但是, 直到目前, 还很少有人能够注意, 同样是“写出来的话”在句法面貌上与“说出来的话”的不同, 在标题语言尤其是报刊新闻标题语言中的特点表现得更为典型:大量特殊的句法现象可能只出现在标题中而不出现在其他语境中, 哪怕是同一语篇的书面的正文中;同样, 书面正文中具有合法性的现象, 在标题中却可能丧失合法性。这就是所谓“标题语法”现象。可是, “标题语法”现象的本质又是什么?迄今却还没有获得有效的解释。

对此, 本文首先从重新梳理新闻标题的现有定义出发, 创造性地定义了“亚语篇”概念, 由此考察了报刊新闻标题在“版面空间的制约”和“视觉刺激的强化”双重压力作用下, 在词汇、句法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上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进而指出“报刊新闻标题的本质是一种形式上属于语句, 但功能上介于语句与语篇之间, 具有相当独立性的亚语篇”, 并且论证了报刊新闻标题语法面貌的一系列改变, 是空间动因作用的结果, 表现为“版面空间”对报刊新闻标题语法的“限制”和“补偿”机制。

本项研究的主要创新处是:

第一, 本文对报刊新闻标题做了重新定义, 第一次使用“亚语篇”概念, 揭示了语句和语篇的关系以及语言的使用在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差异。首先注意到在传统的“语句”与“语篇”之外, 还存在其他新的参数, 或者说新的范畴, 而这些参数或范畴可以为语篇分析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二, 本文第一次从“版面空间”这样一个新的视角比较系统地考察了报刊新闻语言的问题, 论述了存在于“版面空间”中的报刊新闻标题语言如何以其精炼的结构、丰富的语义、多种特殊句式的使用以及标点符号的特殊功能拓展, 为汉语书面语的表达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 进而影响汉语语法面貌。

第三, 本文第一次论述了通过“版面空间”作用于报刊新闻标题语法变化的两大机制———“限制”与“补偿”, 并解释了报刊新闻标题语法面貌的一系列变化。

汉语新闻 篇5

改革开放三十年, 我国日益与世界接轨, 在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同时, 也广泛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 兼容不同文化。如近年来涌现的英语外来词, 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衣食住行到政治科技, 英语外来词几乎无处不在, 已被汉语完全融合。如人们最常接触的饮品雪碧 (sprite) , 可口可乐 (coca cola) , 到日常衣着T恤 (T-shirt) , 耐克 (Nike) , 再到新概念的引入, 如因特网 (internet) , 克隆 (clone) 等。

新闻报道是汉语书面化、规范化的使用, 在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中具有研究意义。本文根据英语外来词在新闻标题中使用的形式, 将新闻标题中的外来词分成字母词类, 音译词类两大类, 进行探讨浅析。

二. 字母词类英语外来词

所谓字母词就是完全用外文字母或者字母中带数字表达的词。近年来, 随着科技文化交流的发展以及字母词多是单义词, 其已经成为国际通用的一种词汇。[1]

例1:“罗斯力压众巨星当选MVP成NBA史上最年轻当选者”—新华网, 2011.5.

“苏里南足协称收到礼金或来自哈曼FIFA着手调查”—新华网, 2011.6.

NBA:美国篮球职业联赛, 由其英文名称的首字母大写而来。在人们的日常对话中, 提及美篮职业联赛, 已很少有人会使用中文全称来表达, 并且在报道、电视转播等正式的场合, NBA也同样被广泛采用取代中文名称。类似以若干字母来取代汉语中的概念的例子并不鲜见, 如MV (音乐录影带) , IT (信息技术) 等。

例2:“广东队加冕CBA‘七冠王’新疆反扑幻想破灭”—新华网, 2011.4.

CBA:中国男篮联赛, 由其中文名称可看出CBA并非外来词, 而是“本土”仿照NBA、FIFA等词在体育中的流行表达而创造的词汇。类似的专有名词还有CUBA (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 , WCUBA (中国大学生女子篮球联赛) 等。

例3:“中国GDP增幅仍将接近10%经济减速会令多国受伤”—新华网, 2011.6.

“二季度CPI涨幅或达5.5%现峰值三季度见拐点”—中国证券报, 2011.6.

在我国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 人们对经济的关注热情也持续升温, 经济领域的专有词汇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如人们熟知的GDP (国民生产总值) 、CPI (居民消费价格) 、以大写字母来表示某些世界组织以及特定的经济概念已被大众广泛接受和使用。

三. 音译类英语外来词

音译是借用外来词的一种形式, 即根据外来词的读音用汉字纪录。音译是一种最简便最直接的吸收外来词汇的方式。[1]

例1:“大学捐赠冠名为何独杯葛清华?”—成都日报, 2011.5.

“京东4折售书抢滩“六一”遭24家出版社‘杯葛’”—北京商报, 2011.5.

“蓝营力推绿营不杯葛奢侈税“三读通过没问题”—厦门网, 2011.4.

杯葛:英文词boycott的音译, 意思为“联合抵制”, 现也引申为“孤立”之意。杯葛一词近年来引入我国, 为媒体热衷的外来词之一。也有人提出, 英语中的“boycott”在汉语中有对应词“抵制”, 为什么不使用原汉语词呢?杯葛一词被音译衍变进入汉语后, 表达的英语原意, 比“抵制”一词表达的意思更确切, 它指“联合抵制, 通常是一次性的行动, 用于纠正单个显著的错误”。同样精简的字数, 但能表达更为精确的意思, 符合新闻简洁达意的表达方式。

例2:“电影节众星‘作秀’”—东方早报, 2011.6.

“‘道德血液’的一场增稠秀”—羊城晚报, 2011.6.

“《奥普拉》脱口秀停播历数国内效仿者中国特色”—新京报, 2011.6.

秀:来源于英文“show”, 在传统汉语中为“美好, 优异”之意, 但在现代, 它与英文“show”发音相近, 因此被人们赋予了英文释义“表演, 展示”。“秀”的这一新的释义很快为人们所接受, 并广泛使用和传播, 各类合成词层出, 如“表演秀”, “走秀”, “秀才艺”等。

四. 流行使用的原因

新概念的引入。改革开放以来, 大量外国的科技领域的新概念或是文化中的不同的思想观念涌入我国。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全人类近三十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知识总量的90%。新知识, 新词汇的爆炸性增长, 无论是从科技发展水平还是反映科技进步的术语的增长来看, 中国都还是进口国。[2]

英语教育在我国的普及。我国高考设置英语科目的考试, 将英语放到与数学、语文同等重要的高度上, 许多地区从中小学就开展英语教育。即便对于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来说, 英文字母也是耳熟能详, 由字母代替的中文意思能很快的为大众所接受。

为简洁故。字母词具有简单明了的特点, 符合新闻标题的撰写特点。许多新概念的中文释义较为繁琐复杂, 而用字母词一来有其英文的来源根据, 二来便于信息的传播和人们的记忆。

崇洋心理。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都较为发达先进。因此英语受到大众的青睐。懂得英语不仅仅是有用, 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份与地位, 会英语可以让别人刮目相看, 这种外语优势心理也是英语外来词在汉语中流行的动因之一。[3]

满足人们趋新求异的心理。人们总是不满足于就有的语言模式, 总渴望运用带有新鲜感, 富有异域风味的词语, 以显示自己能够跟得上时代潮流, 不落俗套。[4]

五. 结语

新闻报道是一国语言规范化、标准化的使用同时又是最新最大众语言的完整呈现。因此, 选取新闻标题中遣用的外来词汇来进行分析探讨, 具有说服力和现实意义。大量新的概念词的出现, 使得英语外来词在科技类或是经济类的新闻报道中已是不可或缺的。一些科技或经济类的专有名字从媒体逐步带到人们的日常口语中。而原本“不正规”的英语外来词, 由于人们在口语中的广泛使用中, 也逐步搬上了正规媒体的报道版面, 成为规范的汉语。

参考文献

[1] (第一页) 周美青, 张君。浅析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9

[2]张普.字母词语的考察与研究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 2005, 1

[3]李成军, 陈程, 现代汉语中英语外来词流行性初探, 郑州大学学报, 2002, 35

上一篇:windows8下一篇:急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