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复句(共4篇)
汉语复句 篇1
摘要:简要介绍了英、汉复句研究的背景, 探究了英语学习者特别是成年人在运用英语复句时汉语复句结构对其产生的影响, 着重对英汉因果复句的差异、产生影响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策略等。
关键词:英、汉复句结构,因果复句,英语写作
一、研究背景
影响英语写作的因素较多, 但对于成年英语学习者来说, 由于受汉语影响较深, 在用英语写作时往往容易出现错误。这其中原因, 除了段落拓展、句型变化和词语选择等方面的因素外, 还有句法方面的问题, 尤其是复句。
英语当中的复句也叫复合句。随着世界语法研究的发展,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类型的复句进行了研究。例如, Quirk&Greenbaum针对时间状语从句中由先行词“when”引导的从句在整个句子中的位置进行了讨论;Keenan&Comrie研究了定语从句的习得问题;Quirk对同位语的特性定义持肯定态度, 而Celce-Murcia则持否定态度;Sweetser和Langacker则分别从结构和语义上对因果复句进行了分析。
在中国, 学者们对复句的研究从最初对其意义的研究和对其结构的研究, 发展为对其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探索,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时期: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马氏文通》 (马建忠, 1898) 和《英文汉沽》 (严复, 1904) 到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法通论》 (刘复, 1920) 和《新著国语文法》 (黎锦熙, 1924) 。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文法论》 (何容, 1942) 、《中国文法要略》 (吕叔湘, 1942) 和《中国语法理论》 (王力, 1944) 到20世纪80年代的《现代汉语》 (黄伯荣等, 1980) 。
二、成人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母语使用者在使用因果复句时的差异
(一) 结构和关联词使用的差异
因果复句也就是因果状语从句, 是表达因果关系的重要语言手段。英语因果复句可分为两种:一种侧重原因, 用原因状语从句来修饰整个主句;另一种侧重结果, 用结果状语从句来修饰主句。而汉语中的因果复句只有一种, 为并列结构, 一个分句表示原因, 另一个分句表示结果。
因果状语从句, 英语中一般以because, since, for, so等词来引导, 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 可以放在句子的开始、中间或者结尾,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because, since, for不能和so同时出现在句子中, 只能单独使用;而现代汉语中因果复句主要由“因为”“所以”“因为……所以”“由于”等词来引导, 在句中的位置相对固定。写作中出现因果状语从句时, 中国学生倾向于套用汉语模式, 把because, since, for和so同时用在句子中, 这是受到汉语复句结构表达的影响, 会造成写作中英语复合句结构表达的不正确以及影响文章的连贯性。比如, (1) Because we are college students, so we should plan for our future. (2) He went abroad to study, he was able to find a good job.例句1同时使用了关联词because和so, 而例句2则同时省略了关联词。
此外, 英语注重形合, 从句中的关联词具有显性的特征。汉语注重意合, 因此汉语中的因果复句不但可以使用关联词来连接, 而且还可以通过逻辑手段来实现。汉语的关联词具有隐形的属性, 因此关联词可以同时出现, 也可以只使用一个。如: (3) Teachers praise us a lot, for they know praise could encourage us to move forward. (4) 今天要赶六点的早班机, 天刚亮她就出门了。例句3, 英语因果复句中for是不可或缺的, 也就是关联词显性。在例句4的汉语复句中, 没有关联词, 但同样表达了因果关系, 就体现了关联词隐性的特点。
(二) 语序的差异
英语侧重“先果后因”, 而汉语注重“先因后果”, 也就是说英语因果状语从句往往把信息的重点放在句末, 而汉语则一般把信息焦点放在句首。当然, 汉语中“前果后因”的情况也同样存在, 只不过相对英语中的因果复句而言比例要小一些。如 (5) We should take the chances to study in foreign universities because we need to get us ready for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and globalization. (6) 我们最好把伞带上, 因为要下雨了。
三、成人英语写作中英语因果复合句结构受汉语复句结构影响的原因
(一) 语言习得
“语用迁移指的是外语使用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受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而套用母语使用规则的现象”, 母语迁移主要表现为正向迁移和负向迁移。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正向迁移促进外语学习, 而负向迁移则阻碍外语的学习。现在的成人英语学习者一般当初都是在掌握了汉语, 或汉语已经到达相当熟练程度的情况下开始学习英语的。由于缺乏英语语境, 真正运用英语的机会少, 所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难免受到母语的负向迁移影响。虽然他们自我约束能力和领悟能力很强, 学习目的明确, 学习方法也相对比较成熟, 但在语言学上属于二语习得的初级阶段。体现在英语的学习和运用上, 就是不同程度上的英语“汉化”。
(二) 语义形态
英语注重形合, 汉语注重意合。英语因果状语从句中的关联词具有显性的特征, 因此句中的关联词不能忽略。汉语因果状语从句中的关联词具有隐形的属性, 句中的关联词可有可无。因为形合、意合差异的存在, 所以中国学生在表达此种从句时易受到母语的语义影响, 写出的句子往往携带了母语的特点。
(三) 思维模式
英语民族文化向来标榜“自我精神”, 因而逐渐形成了“由此及彼, 由小到大”的思维模式, 此种思维定式在语言上也有所体现:语言单位由小及大, 语义重点由次要到重要。因此造成了英汉因果复句在语序上的侧重点不一样:英语把重要的信息放在句末, 而汉语则把信息焦点放在句首, 也就是说英语侧重“先果后因”, 而汉语注重“先因后果”。
四、对教学的启示与应对策略
(一) 第二语言习得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 母语和二语的学习内容相似性越大, 越容易产生正向迁移, 反之, 则容易产生负向迁移。既然在英语学习中母语迁移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就要正确认识它, 同时帮助学习者对此有正确认识。充分利用和强调母语的正向迁移, 消除和减少母语的负向迁移。对于他们出现的错误要及时指出, 避免重复再犯。但也要对他们在写作中使用英语复句给予鼓励。英语写作中, 恰当地使用复句, 可以避免文章成为简单句的堆砌, 单调乏味, 能使文章富于层次感, 逻辑更严密, 表述更流畅。
(二) 在英语教学中适当融入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概念, 如价值观念、文化传统、人际关系、风俗习惯和非语言交际等。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学习一门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习一种文化, 包括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法律和宗教信仰等。当学习者对这些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 才能逐渐养成英语的思维方式, 用英语思考和表达,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三) 介绍英汉句法, 对比异同, 精讲多练。英语课不能上成单纯的语法课, 但在学习者重复出现普遍性语法错误的时候, 就要进行讲解和纠错。如, 对于学习者出现的因果复句方面的问题, 除了适当讲解英汉复句的表现形式、结构异同外, 还要对句子的语义语序、表达关系的手段进行简要的说明。对于学习者来说, 掌握语法要点并不难, 难的是在实际应用中, 熟练、恰当地使用。因此, 教师在进行讲解的同时, 要给学习者提供针对性强的实践性练习, 并通过学习者间互相纠错和对典型错句的解析, 形成正确的句法意识和成句习惯。
(四) 正确的输入才能产生正确的输出。让英语学习者多看、多读地道的英语文章, 增加语料积累, 培养语感。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就是模仿, 然后才是创造性地使用。因此, 有些精彩的文章、演说或范文可以让他们背诵, 强化正确的语言输入信息, 为模仿和自然活用提供可能性。丰富的目标语料库经过自我内化吸收, 逐渐成为学习者自己的语言, 同时还可以克服母语的负向迁移。输出时, 就可在模仿的基础上做到举一反三、自如运用。
总而言之, 在写英语作文时, 汉语复句结构对英语复句结构有明显的影响, 特别是英语复句中因果复句所受的影响较明显。在成人英语教学中, 尤其在写作训练中, 应该注重英汉语两种语言的比较, 特别是英汉句法中复句的比较, 使学习者在进行英语写作时尽量少受汉语复句结构的影响, 从而正确地使用英语复句, 进而提高英语写作中的准确性、得体性和交际性。
参考文献
[1]QUIRK R.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Language[M].London: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85.
[2]KELLERMAN E.Dative Altern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Date:A Reply to Mazurkewich[J].Language Learning, 1985, 35:91-106.
[3]ODLIN T.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 2001.
[4]QUIRK R, GREENBAUM S.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2.
汉语复句 篇2
并列复句常常由分句直接组合而成。例如: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第一句分别叙述几种不同的人对待学问的态度;第二句是说明两种不同的态度会产生的不同结果。
并列复句有时借助关联词语组合。常用的有“也”“又”“还”“既……又……”“一边……一边……”“一方面……另一方面……”“不是……而是……”等。例如:
这样,他的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
一边让雨淋湿我的头发,一边还想去田野悠然地踏青呢。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这三例都是借用关联词语表示并列的几种情况。应该注意的是第三句,用“不是……而是……”表明的是相反的两种情况。
<?XML:NAMESPACE PREFIX =O />
递进复句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表示的意思比前一个分句进一层,如程度更深,数量更大,范围更广等。
递进复句一般要用关联词语连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更”“而且”“甚至”“尤其”“特别”“何况”“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并且、也、还)……”“尚且……何况……”等。例如:
那雨却下得大了,而且下了一整天。
对于叔叔回国这件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
老旦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前三句只在后一个分句使用了关联词语,后两句则是成对使用关联词语。这几句中后一分句都是顺着前一分句,将前一分句的意思推进了一层。
有一种递进复句,后一分句是顺着前一分句从相反的方面把意思推进一层。这样的复句,前一分句常常从否定方面说,后一分句则从肯定方面说,常用的关联词语是“不但……反而……”“反而”等。例如:
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汉语复句 篇3
关键词:“了1” 语篇 行为承接 隐现
关于制约“了1”出现的因素,学界讨论颇多,但主要集中在“了1”出现的句内强制因素的讨论上。有时候,“了1”使用时所受到的制约并不是强制性的、绝对的,而是非强制性的、相对的。这些因素并不是来自语法结构内部的,而是来源于语义重心设置和语用特点的制约。
一、研究方法
行为承接关系,即行为事件发生的先后线性排列的复句类型。根据叙事主线按照时序依次排列,前一个结束,后一个开始。它们作为叙事主线上的一个环节,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出现。如:
(1)他掸了掸身上的尘土,/缓步向游戏房外走,/然后消失在门口刺眼的光芒之中。(《游戏房》)
(2)男人直起腰,/吐出一口浓烟,/面无表情地看了看胡利。(《海面平静》)
例(1)中的“他掸了掸身上的尘土”为前景事件,这里的背景信息不是辅助信息或者与前景事件同时发生的伴随事件,而是与前景事件同处于一条叙事主线上的。由于叙事中的意义和重要性都小于前景事件,是次要事件,因此添加“了1”作为前景事件出现。而例(2)中的“看”因为“了1”的出现而被设置为前景事件。
本文选取叙事型复句类型中一个最典型的类别——行为承接关系,在自建9万字的封闭语料中对“了1”的制约因素进行观察。自建本族人语料库的语料来源2007年发表的当代的短篇小说。
二、“了1”的隐现
我们就该复句关系中,“了1”可用可不用的情况进行考察。根据语料中的数据显示,共出现“了1”351次,可用可不用的有151处,占总用例的43.02%。可用可不用的情况详见下表:
由表1、表2可知:
第一,在两个分句的复句类型中,起句中“V了V”句式可隐去“了1”的比例最大(100%),其次是“动补式+了”(53.19%);末句中“动补式+了”句式可隐去“了1”的比例上升为最大(75.00%),“V了V”退居第二位(57.14%);无论是起句还是末句,“V了V”和“动补式+了”这两种句式均有超过一半的用例可以隐去“了1”,而“V+了(+O)”句式可隐去“了1”的比例均很低。
第二,在三个及以上分句的类型中,中间句可隐去“了1”的比例最高(58.57%),其次是末句(40.74%),起句的“了1”较少可以隐去,尤其是“V+了(+O)”句式中的“了1”,一般不能省去。
另外,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发现:在“行为承接”分句中,“了1”出现的与否,可以显示分句之间的“亲疏”关系。即“了1”出现的分句与后面紧邻的分句之间的停顿较大。因此在篇章中,想要显示行为的承接关系及连贯性,也常常用“了1”的隐或现来显示。如:
(3)她咽了咽唾沫,/润了润嗓子,/对着那男人的背影笑了起来。(《白粮票》)
每个分句都用了“了1”,三个分句之间的停顿性较大,读起来句句分离,三个动作的独立性很强。但是如果隐去一两个“了1”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如:
(3′)她咽咽唾沫,/润润嗓子,/对着那男人的背影笑了起来。
例(3′)中,三个动作几乎没有停顿,一气呵成。再如:
(3〞)她咽咽唾沫,/润了润嗓子,/对着那男人的背影笑了起来。
例句(3〞)中,以第二个分句为界,前兩个分句之间较为紧密,第三个分句与其之间停顿较大。
因此在探讨“行为承接”关系中“了1”的隐现的时候,不妨将分句之间的停顿性作为一个制约因素:作者的表义需求制约着“了1”的隐现,分句之间关系的“亲疏”要求以“了1”的隐或现来显示,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出现“了1”的分句与后面分句之间意义的停顿较大。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从上面的研究不难发现,“行为承接”类型复句是“了1”出现的一个典型环境,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该复句的讲练,特别是针对“了1”出现的不同位置进行讲练,可以采取对比、设置情景、完成会话等方法,让学生意识到所要表达的重心的不同。
参考文献:
[1][新]邓守信.The acquisition of“了le”in L2 Chinese[J].世界汉语教学,1999,(1).
[2]陈忠.“了”的隐现规律及其成因考察[J].汉语学习,2002,(1).
[3]李兴亚.试说动态助词“了”的自由隐现[J].中国语文,1989,(5).
[4]武果.语篇场景设置与动态助词“了”的隐现[A].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二辑)[C].2004,(4).
[5]张黎.“界变”论——关于现代汉语“了”及其相关现象[J].汉语学习,2003,(1).
[6]阿成.四棵松[J].山花,2007,(6).
[7]艾伟.游戏房[J].长城,2007,(1).
[8]毕飞宇.家事[J].钟山,2007,(5).
[9]陈俊文.土豆花开[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7,(3).
[10]戴晓东.狗殇 [J].十月,2007,(5).
[11]红柯.大漠人家[J].山花,2007,(4).
[12]刘庆邦.黄花绣[J].人民文学,2007,(6).
[13]许岩.白粮票[J].上海文学,2007,(12).
[14]于晓威.厚墙[J].西部华语文学,2007,(7).
[15]燕华君.老房间[J].苏州杂志,2007,(3).
[16]王棵.海面平静[J].文学界,2007,(8).
汉语复句 篇4
语言是人们日常沟通的工具,不同的人表述方式不同。对于长句来说,其表述方式更加灵活,如果将复句进行改写,使其表达形式简单化则会提高计算机处理汉语的效率。语句改写作为汉语处理的技术其应用非常广泛,如机器翻译、自动文摘等。比较简单句而言复句的改写更加复杂,也更有研究价值。
选择复句理论分析
本文参考相关语言文献将选择复句划分为“是……还是”、“或者……或者”、“不是……就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要么……要么”等六种类。选取“是……还是”、“要么……要么”、“与其……不如”、“宁可……也不”这四类进行改写研究。“不是X就是Y”是表示“非此即彼”选择的关联组合,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
选择复句按照选择情况又分为两类,已定选择和未定选择。其中“与其……不如”、“宁可……也不”为已定选择,选择具有确定性。“是……还是”、“要么……要么”为未定选择,选择具有不确定性。以下通过抽象化、形式化、算法化的过程对已定选择和未定选择句进行改写方法研究。
复句改写策略
改写模板抽出
表1为选择复句互为改写的例子。对汉语句对进行词法分析得到句子的形式化表示,通过抽象化获得句子的语法框架结构,比较表达意思相同而表达形式不同的改写句对的结构从而抽出改写模板。模板抽出过程如图1所示。
将词法分析后的互为改写的选择复句进行比较,进行抽象化和形式化。关键词保留,其他词看成变量,对两种选择复句的结构形式化结果如表2所示。
表1和表2是对应关系,形式化表示中的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对于改写方法,根据未定选择和已定选择复句的特点,可以归纳出未定选择复句前后单句之间无明显的联系,已定选择复句前后单句之间大部分是相反关系。因此在进行改写的过程中,可以把未定选择复句的不确定意义的关键词互相替换,而对于已定选择复句可将确定性的关联词删除。
对表1所示类似的互为改写的句子进行形式化得到其抽象表示后,比较互为改写的句对的抽象表示获得改写模板,表3给出了几个互为改写的选择复句的改写模板的例子及对应的改写句。
表3中1-1与1-2互为改写、2-1与2-2互为改写、3-1与3-2与3-3互为改写模板。从表3可以看出,一个语句可能改写为几种不同的形式,即多个改写模板互为改写。
改写处理过程
给定待改写句,通过查找其相应的改写模板对其进行改写。在查找合适模板时要计算待改写句与模板的相似度。由预备实验确定改写语句与改写模板之间的相似度阈值。句子相似度计算的具体算法参考文献通过改进得到,如式(1)所示:
式(1)其中,vk、vl表示公共值向量中第k、l项的值,0<k≤p,0<l≤p;vi、vj表示句子Ti、模板Tj的关键词权重值向量Tvi、Tvj中第i项、第j项的值,1≤i≤n1,1≤j≤n2;Tq为Ti、Tj中长度较短的句子或者模板,Len(Tq)为Ti、Tj中长度较短的句子或模板的长度,公共值向量Evi,j的长度为p。
选择复句的改写实验
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是收集的四种类的选择复句各50句,总共200句选择复句。词法分析后的结果作为改写实验的输入。由改写系统自动进行改写处理。
改写结果及分析
对实验结果正确与否采取人工评价的方式,由公式(2)和(3)计算改写正确率PRate和模板覆盖率TRate。
式(2)(3)中,句子总数Psum,改写正确的句子数Rres,模板的总数Tsum。
最终得到改写正确率为61%,模板覆盖率为45.5%。
改写结果中122句改写正确,有22句未被改写,78句改写错误。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因为句子过长,造成句子成分过多导致相似度计算未达到改写阈值;其次因为模板和句子不匹配,未找到选择复句适合的模板。而改写错误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是因为标点符号错误,模板抽出时造成;第二是句子结构出错,原因是模板具有一定的覆盖率,不可能覆盖到所有的句子;第三是关联词搭配出错,原因是改写模板的关联词不能匹配所有的句子。
对于以上出现的错误,采取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可能会得到解决,如改写程序,添加冗错措施解决空格间隔符的问题;改写部分模板,使更多的句子与其匹配等。
总结
通过对选择复句中的已定选择和未定选择的两种复句的词法分析,将选择复句进行形式化。由同一语义而表达形式不同的句子的相互比较获得互为改写的模板对。通过小规模的语料进行了选择复句的改写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在以后的研究中,将通过增加语料规模寻找其深层次的内在规律性以提高复句改写的正确率。
建议观点
1.研究汉语选择复句的研究较少,建议进行推广宣传。
2.汉语复句的研究要求更高层次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因此提高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尤为重要。
3.对汉语选择复句,需要建立大规模语料库,寻找内在深层次的规律性。
【汉语复句】推荐阅读:
英语复句07-30
复句ok12-03
复句句子成分05-28
复句有哪些类型10-12
单句和复句教案10-25
词性、短语、复句、病句修改练习题09-21
汉语扩散与汉语传播09-25
汉语与汉语语法的关系01-19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推广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