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市场税收征管(精选3篇)
专业市场税收征管 篇1
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出现第一家超级市场 (以下简称“超市”) 至今, 其作为一种全新、先进的商业形态, 已广泛被国人接受。与其他商业企业相比, 超市具有自助服务、动态价格等特点, 这种新颖的经营方式势必给传统的税收征收和管理模式带来新的问题。
一、超市税收征管的现状
目前, 对各大、中小型超市, 税务机关主要采取以下四种方式进行税收征管:
(一) 定额征收
即参照同行业水平或通过成本加费用加合理利润倒推算出营业额来核定税额并定期缴纳。这种方法简便易行, 但不能准确核定应纳税额, 征纳双方容易相互扯皮。
(二) 查定征收
通过相关数据核定一个月应纳税额, 从而推算全年应纳税额, 然后分摊到月或者采取淡、旺季征收的方法计算征收。这种方法如果核定不准确则造成税款流失过大。
(三) 查账征收
采取采集超市后台管理服务器上的销售额来结算税款。在这种结算方法中, 后台管理服务器上的数据直接成为计算税款的重要依据, 征管需要超市的积极配合, 而超市收银台是一天一清账, 无法保证超市后台管理服务器上销售额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因此给税务日常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四) 电子定税
这种方法是无论超市大小, 统一规定对不同的地段确定不同的系数, 将营业面积等相关数据输入电脑确定其税额, 并通过张榜公布, 领导审批, 下达定额, 确定全年税额, 按月申报缴纳。该管理办法理论上虽然科学, 但实践中因有人为因素, 不一定准确公平。
二、超市税收征管的难点
无论是哪种征管方式,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 纳税人都有可操作空间, 从而造成了超市不断增加数量和扩充规模, 而税额却逐年下降的不正常现象。超市税收征管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账目查账难
很多小型超市尤其是处在县城或乡镇的超市大多是个人独资和私营合伙经营, 财务管理极不健全, 账务情况混乱。许多超市设置两套账或账目设置不规范。有的没有往来账, 有的没有库存商品账, 有的没有销售明细账。原始单据不真实、不完整, 日报单保存不齐全, 查账时无从下手, 税务稽查无法取证。同时普遍存在现金交易量大和大额坐支现金现象。所以, 在检查中也很难从其资金流量、银行对账单中找到突破口。
(二) 收入核定难
一是销售收入很难掌握。由于超市进货渠道“灵活”, 隐蔽性较强, 特别是小型超市现金结算居多, 税务部门很难掌握其真实的收支情况, 对其“应税收入”难以准确掌握。二是隐瞒销售收入。目前各地都以POS系统为主的网络销售管理系统成为超市的主要的收银及管理手段。从理论上说, 这种核算方式能如实反映超市的实际销售额。但在实际中, 绝大部分采取超市备份真实数据, 而删除提供给税务机关的部分软件资料, 这事实上等于隐瞒其销售收入, 销毁账簿记录, 形成偷税;还有多数超市使用的POS机一般是非正规的软件, 部分软件打印发票不定长, 存在着200份一卷的卷式发票可打300份乃至更多份等现象。这样, 超市便可以将节省的发票拿到不联网的收银机上使用, 从而隐瞒销售收入, 偷逃税款;而且有的超市的电脑还可以随意修改, 数据不真实;有的将商品当职工福利发给职工、开业赠品、有关业务往来抵账以物易物等隐形收入均不作销售收入;有的是租赁收入不申报纳税等等。这些收入税务机关很难核定, 偷逃税收相当严重。三是电脑资料保存不全。很多超市购进货物故意不做手工明细账, 而是将货物品名、数量、单价以不同条形码形式输入电脑, 销售时由电脑收款进行识别、结算收款和核算收入。有的超市是当天结算, 当天删除, 有的资料保存一个星期, 有的最多保存一个月, 导致税务机关无法对其销售收入进行核查。
(三) 税收监控难
现在, 各地超市已基本脱离手工或单机 (POS) 收银方式, 服务器 (后台) /POS机 (前端) 的网络销售管理系统已成为超市主要采取的收银及管理手段。而这些管理软件几乎都是在软件中隐藏添加了避税功能。如使用最高管理权限进入超市管理软件的系统设置中按住指令的同时快速双击指定区域就会出现隐藏功能, 此功能在输入最高权限密码后就可以直接调整超市公开数据的一定比例, 可以随意将收入扩大或缩小多少倍, 这样, 被隐藏的销售收入就可以人为操作变小;还有些软件启动运行时有特殊的程序, 可以自动生存二套账。这些都让税务人员防不胜防, 给税收监管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四) 超市内“店中店”区分难
当前, 很多有一定规模的超市将柜台或部分场地租赁给其他经营者自主经营, 税务机关无法区分哪些是租赁经营的, 哪些是超市经营的。在纳税问题上, 双方互定盟约, 相互推诿, 逃避纳税。而此部分经营收入没有通过超市的商业管理软件记录, 也没有被税务机关所管理, 形成税收管理的“真空地带”。
三、加强完善超市税收征管的对策
为了规范税收秩序, 减少超市行业的税收流失, 提高征管质量和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 建议对超市采取以下征管对策:
(一) 加大税控收款机的推行力度
推行税控收款机, 是国际通行的对现金使用量大的卖场为加强税收征管而采取的一种办法, 是贯彻落实《税收征管法》的必然要求, 也是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新《税收征管法》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国家根据税收征收管理的需要推行使用税控装置, 各级税务机关应加强宣传。税务机关应促使超市全面使用税控装置, 并且要求超市在安装、改动收银系统硬、软件前, 必须向主管税务机关汇报;超市必须依法将所使用软件及说明书向税务机关备案, 达到有关要求方能使用, 或者对超市的收银软件和设备必须统一到指定的正规合格的厂家购买方能使用, 否则, 不能使用。同时, 税务机关应加快税控收款机软件开发力度, 确保“可控性”。可考虑在税控收款机中添加一种“税控黑匣子”, 能准确记录纳税人的经营情况, 对纳税人销售出去的货物, 无论是否开具发票, 税控收款机都能自动存储销售额, 税控收款机的密码由税务机关掌握, 税务机关按月将其中存储的信息和纳税人申报的信息进行核对, 以保证销售收入的准确性。此外, 税务机关还要强化日常检查, 发现未按规定使用或损毁税控装置的, 实行从严查处, 以纠其过。
(二) 加强税收管理力度, 规范超市财务管理行为
税务机关要加大超市税收管理力度, 可根据超市的实情, 实行分类管理。一是对规模较小的超市税收管理。一方面实行“双定”征收办法, 同时安装税控装置进行监控, 如果定税额数小于税控卡记录的开票数, 则按税控IC卡记录纳税, 并按有关程序对定额进行调整。另外也可按小型超市的规模、大小、按行业规定商业企业的最低税负率, 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地段确定各行业的最低税负率作为系数, 然后根据经营面积实行科学的“电子定税”, 张榜公布, 群众评议, 领导审批, 最后下达定额, 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合理;二是对规模较大的, 要强制安装税控装置, 实行规范管理。对超市商品的条形码管理系统也加入税控装置, 把超市商品的进、销、存都进入税务管理的视线, 以防止经营者通过进货渠道弄虚作假、骗抵税款的现象;三是对达到一定规模的要建立健全账务, 办理一般纳税人, 同时, 安装税控收款机, 实行双向监管。责成其分品种、分柜组建立各种明细账。必要时可以突击盘点某种或某类商品库存, 看其进、销、存是否相符, 堵塞税收征管漏洞。
(三) 规范发票管理
为动员社会力量监督发票管理, 引导消费者自觉维权、索取发票, 规范纳税人行为, 税务机关可以推行发票“抽奖”办法, 以提高消费者索票的积极性;对超市拒绝开具发票、开具虚假发票等违法、违章行为,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 对举报者给予重奖, 对违法违章者按规定予以处罚。
(四) 深化超市税收分析, 发挥税收专管员作用
税收专管员在超市的税收征管中应发挥很大的作用。专管员要注意加强业务学习, 掌握并能分析超市“销售额变动率”、“成本毛利率”;定期开展纳税评估, 对评估异常户采取“蹲点核查”等方式, 核实真实销售额;对于超市“店中店”, 专管员可以采取实地勘察、暗访、长期跟踪管理等方法, 摸清租赁柜台或场地的真实情况, 对承租承包人, 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 纳入税务管理, 在超市和业主间, 实现各自经营, 各自按章纳税, 杜绝出现税收征管“真空地带”。
(五) 加大超市税收稽查力度, 严格查处偷税行为
税务机关要定期对超市税收进行检查, 严查重罚不依法纳税、偷逃税款行为。对严重的涉税违法犯罪行为, 要严肃查处, 不得手软, 必要时, 可进行公开曝光, 以警示和教育来进一步净化税收法制环境。构成犯罪的, 要坚决移送司法机关处理。通过借助社会舆论、新闻媒体和法律法规的三重力量来打击偷逃税行为, 形成依法纳税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佟凌.突破超市税收征管难点[J].税收征纳, 2006 (9) .
[2]余国安.农村小型超市税收征管难点及对策[EB102].中国税务网, 2006 (8) .
专业市场税收征管 篇2
国家税务总局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税收工作的总体思路,制定了“十五”期间征管改革的奋斗目标:“通过进一步完善新的征管模式,初步建立以信息化和专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这里指的税收征管体系是在信息化支持下的征收、管理、稽查的专业化分工管理体制,即征、管、查分权的管事制。它的运作原理是通过成立三个专业机构,进行权力制约,三者之间既明确分工又有机联系,形成税收管理的一个有机整体。本文就此作一粗浅探讨。
一、建立专业化征管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建立专业化征管体系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税收征管体系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和形式取决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它必须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受其影响,企业经营活动也日趋复杂。特别是当前企业的e化经济迅猛发展,生产经营活动大量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这些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给税收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迫切要求税收工作提高征管水平,适应形势的发展。而由于税收征管现状与经济形势发展的不对称性,致使税务部门不能及时、全面掌握纳税人信息,造成征管质量低下,重复劳动过多,征管成本加大。而专业化的征管查格局,则以大型数据库和广域网为依托,实现数据的高度集中处理和共享,更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征管质量,堵塞征管漏洞,提高征管质量,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
(二)实行专业化分类管理是依法治税的需要。
据有关资料表明,1999年我国的税务行政“官司”中,税务机关胜诉率只有15%,败诉率却高达32%,53%则是通过做工作后撤诉的,而败诉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执法程序不当造成的。这一数字充分说明原征管模式在执法程序的内部监督管理上存在着漏洞,再加上部分税务干部执法素质不高、专业化不强等因素,导致税收执法权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制约,出现执法随意、以权代法、以情代法等现象,而实行专业化分类管理后,一方面可以在内部执法程序上对税收执法权力进行分解制约,加强权力监督,减少执法的随意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税务执法队伍的专业化执法技能,从而推进依法治税的进程。
(三)建立专业化的征管格局是WTO透明度原则的要求。
我国已经加人WTO,透明度原则是WTO的重要原则之一。税收是国际国内贸易政策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WTO成员国(方)税收法律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也必须符合透明度原则的要求。税收行政的透明度首先取决于税收程序的透明度,它的关键在于对纳税人的税款核定、审计及对税收违法事实的认定和对税收违法行为处罚的程序、依据和标准都应当规范化和确定化,尽量减少和避免税收行政行为的随意性。而专业化的征管格局则正是通过对权力的分解制约和明确岗责划分,来对执法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从而减少或避免随意执法行为发生的。
(四)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建立专业化征管体系提供了技术条件。
专业化征管的前提是岗责划分,形式是专业化分工,需求是部门协作。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则恰好为信息资源的传递和共享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条件,所以只有将岗责划分与现代化科技有效结合起来,贯彻科技加管理的方针,才能充分发挥专业化征管体系的效能。
二、建立专业化征管体系的目的和要求
(一)目的。
建立理想的税收征管模式的目的在于以最小的税收成本实现税收利益的最大化,充分体现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原则,使各项税收政策通过征管模式落实到位。所以建立专业化征管体系的目的是通过实行权力分解和制约,推进依法治税,提高征管质量和水平,降低税收成本。
(二)要求。
1.明确岗责划分,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专业化分工后,必面对征管查三个机构在内部分工和外部协作上明确各个机构及各个岗位的职责,并通过建立责任追究制,增强各岗位人员履行职责的主动性,减少和避免因推诿扯皮而造成的工作脱节和不连贯,进而影响征管质量和水平。
2.实现信息的集中处理和共享。专业化分工后,征管查各成体系,只有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管理手段和网络技术,实现信息数据的集中处理和共享,才能真正建立起专业化的征管格局。
3.收缩机构,精简人员。我国拥有近百万税务大军,素质参差不齐,税收成本较大和不适当性已勿庸讳言。要适应在信息化支持下的专业化征管体系,就应提高人员素质,实行集中征收,收缩机构,精简人员,降低税收征管成本。
4.优化纳税服务,推行多元化申报方式。按照集中征收的要求,大力推行包括电子申报在内的多种申报方式,实现税、银、库联网,减少纳税环节,简化纳税程序,方便税款的申报缴纳入库,降低纳税人的纳税成本。
5.提高税源监控能力。专业化征管体系建成后,由于机构收缩,县局是一线征管单位,科室进大厅,撤销了全职能征管机构,甚至县以下的税务所也要撤掉,这样势必要影响到对税源的监控力度。所以在专业化征管格局下,如何提高税源监控力度、减少漏征漏管是摆在改革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
6.提高稽查质量。通过加大稽查力度,提高稽查质量,打击震慑偷税行为,发现、反馈、堵塞征管中的漏洞,使征、管、查协作并进,促进专业化征管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三、建立专业化税收征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基层改革目标不明确。
税务人员对改革的步骤、要求及结果不能准确把握,靠摸着石头过河的工作方法,只能加大工作量,影响改革进程和质量。如现行的征管软件TMSIS,由于在当初设计时不支持多元化申报功能,但为了适应改革进程,尽快推行多元化申报方式,就不得不对TMSIS进行增强补订程序,重新构造功能,这对于市地级以上的国税管理部门而言,只是进行修改程序的编写,而对于县区级以下的税务部门而言,则要面对的是几千户纳税人、多个数据库的整理修改,增加的工作量及因此而增加的税收成本是可想而知的。而即将推行的CTAIS软件本身就具备这种功能,所以能否在CTAIS运行以后再进行多元化申报改革是当前不少基层税务干部存在的疑虑。产生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缺少对改革的前瞻性和预测性,缺少对改革内容的了解和准备。所以建议我们在推行CTAIS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税务人员的培训工作,真正了解什么是CTAIS,具体功能和要求是什么,充分做好CTAIS推行前的准备工作,以促进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岗位不明,责任不清,工作程序脱节。
成立征、管、查三个专业机构,它的运行保证就是要建立一整套内部各岗位和各专业局之间的岗责体系。我省虽然在改革的初期也制订了过渡期的业务协调方案,但由于对具体工作没有达到最细化,岗位责任划分不清,分工不合理,缺乏考核等监督制约机制,造成内部手续传递混乱,业务繁琐复杂,甚至出现推诿扯皮现象,严重影响改革的进度和效果。
1.发票发售问题。现在基层税务所发售的普通发票必须先与征收局签订代售发票协议,在形式上虽然取消了税务所直接发售发票的权利,但实际上仍然履行发票发售的功能;另外还存在管理局因管理需要,对某纳税人采取停票措施,但由于手续传递或责任不强等问题,该纳税人利用“时间差”仍能从征收局领出发票,造成工作脱节。
2.代开发票问题。目前运行的代开发票的程序是:县局审批,基层税务所缴税和办税服务厅开发票三个环节,手续更加繁琐复杂,增加了纳税人的负担。
3.金税工程岗位设置问题。金税工程在县局设9个岗位,综合科负责登记岗、发票发售岗、税控设备管理岗;政策法规科负责一般纳税人认定岗和数据采集岗;计划征收科负责认证和报税岗;管理局负责日常稽核岗和税源管理岗。运行的主要程序是计划征收科将认证和报税信息传到政策法规科,进行一般纳税人稽核系统软件的数据采集,然后上传至市局。但政策法规科对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易把握,这样数据采集岗设在政策法规科就形同虚设,极易出现责任不清、推诿扯皮现象。而将数据采集岗划到计划征收科后,认证、报税、数据采集在同一单位,便于业务协调,增强责任心,更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4.认证、报税与申报之间存在的问题。一是时间及地点问题。目前运行的模式是企业于例征期前先到办税服务厅进行进项发票认证,然后于例征期再到办税服务厅进行销项发票报税,最后回所在税务所进行申报纳税。这种运行方式不但给纳税人增加了负担,大大提高了纳税成本,而且容易产生纳税人利用认证、报税、申报的时间地点不一致、税务机关报税信息不共享的这一弱点,进行虚假申报,产生偷税现象。所以在远程网络申报还未开通的情况下,对于住址在城区或
业务量较大的企业可以在例征期前进行认证,而对于边远农村、业务量较小的企业则可将认证、报税、申报三个环节进行合并,统一在例征期由办税服务厅负责受理。二是区间问题。由于抄报税的区间是以自然月为准的,而现在企业的会计核算区间则绝大部分不是以自然月为准的,造成了报税数据采集的时间范围与申报数据的时间范围不一致,加大了征前审核和征后稽核的工作量,特别是将来CTMIS运行后,如何能保证报税与申报数据的一致性,是我们目前应尽快解决的问题。所以建议应由政府进行协调,在全省范围内对会计区间进行修改,统一以自然月为准。
5.办税服务厅管理及权限问题。按省局要求,取消征收局后,县(市)局各业务科室前台人员进入原征收局办税服务厅办公,这一改革措施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两个问题:(1)办税服务厅的管理方式问题。办税服务厅应由谁负责管理以及如何管理,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如果是县(市)局业务局长直接进入大厅办公,会出现因业务分工不同,权力受限而无法拍板决策的问题;如果指定一名大厅主任或进驻大厅的业务科室负责人轮流管理,更容易出现扯皮现象;(2)办税服务厅的权限没有明确。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县(市)局各科室不具备独立的执法主体资格,但实行新模式后,大厅要面对的直接的税务行政执法及处罚问题,如加收滞纳金等一般性税务违章行为,办税服务厅是否有权作出处理决定,它究竟享受哪一级的权限,建议上级税务机关及时予以明确。
(三)税源监控力度不够。
对税源的监控仅仅停留在表面和静态管理,征管的“死点”和“盲点”仍然较多,漏征漏管户依然存在,这已成为专业化管理的源头障碍。虽然新《征管法》作了在税源管理上与工商和银行两部门进行联控的规定,但由于个体、私营业户的大量存在和逐渐增加,经营方式更加灵活,他们可以储蓄存款或个人名义开设银行帐户来满足其经营业务的需要,规避监控,在未进行税收清算或有欠税的情况下而一走了之,造成税款流失。所以在税源的控管上已不能停留在静态管理的思路上,要采取动静结合的方法,全面实施监控。在静态管理上,要继续落实税源管理责任人制度,明确职责,增强责任心;同时在占有大量的纳税人生产经营数据资料的前提下,全面引入纳税评估制度,对纳税人实施预测性监控,对个体户按照《最低税额标准办法》进行双定征收,对小规模纳税人落实《小规模纳税人评估制度》,对一般纳税人参照涉外企业管理的评税制度进行预测,全面对税源的动态进行预测和分析。在动态管理上,通过政府协调,打破部门信息各自占有、各自为政、互不沟通的局面,建立税务机关同工商、银行、民政等职能部门的信息交流体系,实现信息共享,在纳税人进入或退出任何一个渠道时都能得到监控,从而达到动态管理的效果。
(四)多元化申报问题。
多元化申报是指为纳税人提供的自主采用的方便、快捷、准确、低成本的申报方式,它的目的在于降低税收成本,实现集中征收。但我们的改革应着力于适应中国现代经济的“二元”结构,不能让现代化的征管模式超越现实的征管条件和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县城城区采取集中征收、管理、稽查是合理和必须的,但在经济落后的农村,特别是山区、老区,就必须因时、因势、因地制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灵活、多元化的措施进行税收征管,稳步、循序渐进地推进专业化征管改革,切不可操之过急,超越经济发展水平,摘模式化和一刀
切。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由于旧的税收宣传观念的存在,以及受经济发展水平及纳税人素质的影响,社会大众的纳税意识普遍不高,对税法的遵从程度较差。以辉县为例,全县山区面积占2/3,1 700余户农村个体纳税人散布在全县20多个乡镇农村,知识结构、文化水平较低,纳税意识不强,即使目前实行的“一元化”的税务所大厅申报,也是在催报催缴的情况下完成的。电话申报和银行网点申报方便、快捷,但其前提是纳税人已在银行存够当月的应纳税款,就目前农村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承受能力而言,很难实现。第一是不容易接受。由于纳税人的纳税意识较差,在心理上和行动上不愿意接受,另外,农村纳税人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电话申报方式来说,因数字较多,不易记忆,操作确有困难。第二,即使纳税人乐于接受,就目前农村的经济状况而言,在税务所进行申报纳税时,又可以同时办理领购发票、税法咨询等涉税事宜,他们何乐而不为呢?在推行多元化申报过程中、由上级要求进度,下级税务机关在执行过程中就可能出现政策变形,片面提高多元化申报比例。据了解已经出现税务所通过验证时机,大量注销那些规模小管理难度大的业户,将之转为临商户进行管理,在数字上片面地达到了多元化申报的比例要求,但实际上却造成了大量的税源、税款的流失,这与我们推行改革的初衷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我们在农村进行多元化申报改革中,应切合实际,加强宣传,循序渐进地稳步推行。
(五)加强稽查管理。
稽查管理上,目前存在着由于岗责不清,分工不明,对信息资料不能实现有效的共享,造成选案准确率低,查案不透,制约机制不力,处罚不重的现象。应进一步完善计算机选案指标,提高准确率,严查重罚,并分析税源管理、征收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堵塞征管漏洞,促进税收征管水平和纳税人自觉纳税意识的提高。
(六)关于税收成本问题。
我们作为改革的试点省份之一,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激发了改革的活力。但我们还应冷静地思考,改革是否也给我们带来了负面影响,即改革的成本问题。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消除负面影响,降低税收成本一,也是摆在改革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此通过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关于隐性成本。由于改革力度大,要求高,税务人员思想波动较大,患得患失,对改革认识不清,造成工作推诿滞后,影响改革进程,无形中加大了税收成本。另外,纳税人对改革有一定的不适应性,因而产生抵触情绪,增大了开展工作的难度。其他诸如人员的隐性超编、中心所功能闲置等问题,同样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改革的成本。
专业市场税收征管 篇3
一、安徽省国税局
1.实施科学分类,建立运行机制。即按照“规模+行业”的原则,将纳税人分为重点税源和中小税源两类;并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合理界定省、市、县三级国税机关的税源管理职责,确立省局在税源管理中的主导作用。省局负责税收分析,税收风险识别、评定和排序,反避税调查;负责对重点税源纳税人开展税务稽查;负责对重点税源纳税人实施纳税评估(纳税额超亿元企业、外资企业、跨区企业和上市公司,全省约4000户)。
2.搭建应用平台,研发分析工具。搭建全省税源监控分析平台,集监控、分析、考核、报表和风险管理功能于一体,实现了“数据-信息-管理”的转换。首批建立33个重点行业(占总税款的65%)税收风险模型,第一次筛选出279户高风险纳税人,由省局直接实施纳税评估,选案准确率为72%。省局直接开展的纳税评估,户均补缴税款达198.08万元,是市、县局的33倍。
二、江苏省国税局
1.科学划分税源管理职能。省局将税源管理职能划分为税收风险管理和税源基础管理两大类。
2.实施税源分类管理。强化核查居民企业与非居民企业业务往来重点项目和复杂事项,重点监控资产重组、股权转让、资本弱化、集团内劳务等高风险领域。
3.拓展内外部税收情报来源。促成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国家
五、山东省地税局
全省建立以纳税评估为核心、统分结合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格局。在全省模式基本统一的情况下,主要有两种运行方式:一是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突出发挥专业税源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在全省范围内分级实施对重点税源的风险管理;二是打破以属地管理为主的传统体制,按纳税人的规模或行业调整和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实现分级与分类管理的有机结合。
1.成立纳税评估处。设立省、市、县三级专业税源管理部门,关键是在县级局集中专业人才开展评估分析,省、市两级可直接实施跨区域重点税源的纳税评估工作,县级局税源管理部门在做好案头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直接介入所辖重点税源的约谈核实工作。
2.调整征管机构的管理职能。打破属地管理方式,设立重点企业或重点行业管理机构。全省已设立重点税源管理机构118个,占试点单位基层征管机构的25%。
六、陕西省地税局
1.调整设置征管机构。突破原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转换为按税源规模、分布设置征管机构。将各级直属分局转变为管理重点税源的分局,并成立了大企业管理分局和行业管理分局。通过调整,全省共有109个专业化分局负责本级重点税源的征收管理,收入规模占全省总量的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