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专业深度解读

2024-07-26

市场营销专业深度解读(精选8篇)

市场营销专业深度解读 篇1

大学专业深度解读 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2010-06-25 08:25:44)

标签:分类: 高考拾贝

就业

考研

城市规划管理

资源环境

安徽

杂谈

A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毕业之后一般做什么?近几年的就业率和收入怎么样,能不能说一下你们毕业班的情况?

我所学的和你说的那个专业还不大一样,你所说的专业就是城市规划,出来主要是作设计的,也会接触到一些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内容,出来后能够从事城乡规划或者环保方面的工作.而我所学的专业则侧重一些农业上的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农业环境污染的治理,这是我所学的主要内容,不过我们也学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治理.(石子河大学)

这个专业听着很好听 不过工作问题不大好解决啊 我的同学 有当地理老师的 然后也有几个进了规划方面的单位但是都是要做提前工作的你应该明白 就是找人花钱之类的事情了 而且开始挣的不多 当然如果考研究生的话能力强的话也会有好的出路的(佳木斯大学)

我们同学毕业后去的单位什么都有,如地质局,城镇规划部门,化工矿业单位等.由于是理科专业,且学科专业性不强,就业不是很理想。所以假如高考最好别报这专业。(安徽理工)

本科毕业想进规划部门没多大希望,我只知道我们02,03两个年级好象还没有进规划部门的.我们班好多同学都考研究生了,但一般也都改专业了.找工作的大

部分都进了成都一些房地产公司.好有几个去了搞土地整理的公司,我现在搞地质找矿呢.总之这个专业是很难找到对口工作很难.即使想考这个专业,最好是去些工科院校(四川师大)

我们班共40人,其中16人在中学里面当老师,5人在城建、规划部门,2人在攻读研究生,(西北师大)。

没就业率,很差,这个专业很不好,(甘肃农大)

有机会就转专业吧,就业率几乎为零(大庆石油学院)

B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学些什么?适合什么样的人学?有没有什么特殊要求?

其实这个专业很垃圾的,只有同济大学的好,不过要报这个专业要先看看该院校把这个专业归哪个系,要是土木系的就应该还不错(安徽理工)

我想这个专业除非你有人在政府部门真正掌权的,要不就别考这个,大部分都不找工作,80%的学生都被迫考研。

(大庆石油学院)

每个学校都有他们自己的侧重点,所以所学的课程不一样。我们学校学的是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井地球物理勘探、古生物地史学概论、煤田地质与勘探、煤田矿井地质学、矿井水文地质学、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学、水文地球化学基础、地图学、测量学、给排水、遥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国土规划、环境科学基础、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化学、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经济学(安徽理工)

C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专业在你们学校怎么样?这个专业前景如何?

中国农大好像没有这个专业呀。要是石河子大学的,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适合在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研究及规划、设计、管理工作。但最终一般是在新疆就业吧,比较好找,到内地竞争力不大的。(石子河大学)

目前就业形式很不乐观。现在地质超级吃香(甘肃农大)

D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专业好不好?你对要学这个地专业的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

我虽然是过来人,但我不知道该给你什么建议!因为我自己也是糊里糊涂的过来的!不过既然选折了他,就要好好的学!相信学的知识是很有用的!大学四年,我几乎是埋头学习的人,但是,人际关系非常的重要,要多和老师交流!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安徽理工)

这个问题是要看选择的是什么学校的。像安徽理工的这个专业基本上就是把环境,地质,测会,地信的知识的综合。实际上是什么都学了点,但是是什么都不擅长。不过要是其它学校的这个专业应该是还可以的,这个扁重于规划方面的学校这个专业就是很好的(安徽理工)

E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专业本科毕业了适合考研还是找工作?

我建议还是考研,但不一定要去国外.原因我就不用说了.应该都很明白的.考研不是很容易非常容易的,如果自己没有毅力和信心,也可以找个工作.这个专业也不是都找不到工作的,那么多专科生不也一样有自己的工作吗?好歹也是一个本科生,总是饿不死,慢慢的就过得好了.(大庆石油学院)

那得看自己怎么对待了 如果自己仍然想继续钻研那就选择考研,考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或者本专业如果有条件找一个安稳的工作那就选择工作出国嘛,当然有条件可以考虑的.但是一定要选择一个好学校(安徽理工)

F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专业的在校生大学应该怎么过?

1、多学一些软件,例如:3D、CAD、Photoshop!

2、城市规划开课时认真听!

3、平时多浏览与规划相关的网站!

能力有限,(佳木斯大学)

G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专业毕业去哪些单位比较好?

各人有各人的出路。我选择了一条考研路。但是我的同学也有找到不错的工作的,只要有能力,在这个社会找到一份好工作是不难的。不过一定要有自己的特长,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所以从大一就应该开始培养自己的技艺,不应该只跟着老师,要自己有所选择。这么专业目前来说就业确实不是很好,但以后却不一定。还有一点,目前就业的大学生好多不是专业对口的。在大学里面,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学习会使人终身收益。(大庆石油)

规划局(大庆石油学院)

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跟着市场走 一种是跟着自己走 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我是城规毕业的,我们专业注重理论

毕业的时候遇到一个师姐,把我带向建筑设计这一行 现在做得不好也不坏(四川农大)

考政府公务员,事业编,或是房地产行业。我现在是在大专院校做辅导员,并担任《房屋建筑学》的教学工作。(四川师大)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0

市场营销专业深度解读 篇2

关键词:三六模式,工作方式,个人素质,发行政策

“三六模式”中的“三”, 是指发行工作的三个方面, 缺一不可, 即个人素质、工作方式和政策管理。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 三者的关系如图示:

政策管理 (指导) →← (实践) 工作方式

(要求) ↘↖ (接受) (基础) ↗↙ (体现)

个人素质

首先, 发行政策以及管理机制是对发行员全年工作、目标的一个宏观性、整体性的指导, 对发行员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其次, 发行员的工作方式既是对发行政策的直接实践, 同时又是个人素质的充分体现。第三, 个人素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对发行政策与管理机制的理解程度、接受水平, 还是发行工作方能否有效运行的基础。

一、个人素质方面

这方面包括六项内容, 即营销能力、文化修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职业化程度、工作态度。其中营销能力和职业化程度尤为重要。

(一) 营销能力的不断提升

施行有效的图书发行不仅要依赖于对市场和出版物有充分的了解, 还要依赖于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我们认为, 图书行业的营销应当包含以下含义: (1) 图书发行应当以市场为导向, 而不是以产品为导向; (2) 图书发行应当制定较为长远的规划, 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 (3) 充分利用出版社的所有资源, 包括行政资源在内; (4) 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 关注阅读习惯的变化; (5) 图书发行有赖于良好关系的不断维护; (6) 谋而后定, 行且坚毅。此语出自《曾国藩家书》, 本意是谋定之后, 要坚毅地执行到位。做任何的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 不可以武断, 更不可以悬而不决。在某些时候, 不做决定比做一个错误的决定更可怕。因为机会往往是一次性的, 失去了就再也不会再来一次。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谋在先, 行在后, 详谋而力行, 这是完成一个项目 (现在最流行的说法) 的最核心指导思想。谋是方向, 行是路径, 两者互为条件和前提。

(二) 职业化程度的不断完善

现在的发行工作方式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工作方式已经大相径庭, 不再是“酒量换码洋、酒量换回款”。作为一个职业化的图书发行员, 应当具备以下的职业化素质:通过产品

责任编辑:张丽

寻找合适的读者群, 制定相应的营销计划, 采取合理的发行措施, 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重要的销售网点“造势” (如签名售书、讲座等) , 进一步营造图书发行的氛围。当然, 上述的部分工作需要责任编辑的大力配合, 以及上级领导的充分重视。

二、工作方式方面

这方面包括六项内容, 即发货码洋、发货时效、发货分众性、持续发货、情感沟通、媒体推动。其中发货码洋、发货时效、持续发货、情感沟通属于老生常谈, 重点在于分众化和媒体推动。

(一) 发货分众性

分众化——这一借鉴现代企业STP营销的词汇, 成了全球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作为顺应市场分流、以读者信息需求差异为变量对市场进行细分的一种营销手段, 在给我们提供量身定做的信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消费选择不断扩大, 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呈现更加多样化的趋向。传统观念中利用人口统计特征进行分类已很难把握愈加捉摸不定的受众市场, 即使是年龄、教育、收入基本相同的消费阶层内部也可能由于态度观念的不同, 呈现出逐步分化离散的“碎片化”状态, 拥有相似生活形态的受众逐渐重新聚集, 最终形成分众群体。[2]

在这一形势下, 图书出版、发行分众化势在必行。通过分众化出版, 可以优化信息、规避信息同质化、实现有效发行最大化;通过分众化发行, 以特定的渠道把产品传播到目标人群中, 充分满足受众的需要, 从而实现效果最大化。分众化出版, 应该做到“顾客现在需要或将来需要的, 并且一旦他们得知其在售信息时立刻去购买”, “一本书稿应该不断地精练直到满足这个标准为止”。[3]分众化发行, 应该做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的销售网点或代理商, 制定不同的销售策略, 明晰其销售的重点方向、高峰时段、产品类别, 规划整理成“秘笈”, 每当有新品上市, 都可以在“秘笈”中找到“良方”。如下表:

上述表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良或细化。

(二) 媒体推动的深远影响

媒体推动工作涉及到出版社的许多部门的协同, 其中作为发行一线的工作人员, 必须要熟练掌握以下内容: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的作用是什么?它的阅读对象是谁?与之相关的还有什么新信息?它是否能满足新发现的或重新发现的市场的需求?它将与什么产品展开竞争?它的优势是什么?它的成本是多少?利润空间有多少?所指定的营销计划是否能够满足代理商的需要, 从而提高他们的销售热情?媒体经常关注的是作者或责任编辑, 而作为一名发行员, 如果能把以上问题做到烂熟于胸、有问必答的话, 将大大提升产品的销售势能, 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精准的职业化水平。

三、发行管理和政策

这方面包括六项内容, 即激励政策、约束机制、团队精神、业务培训、信息反馈、政策执行力。团队精神和信息反馈应该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

(一) 团队精神的坚持

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图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前提下,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 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时代呼唤团队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强调团队内部各个成员为了团队的共同利益而紧密协作, 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整体战斗力, 最终实现团队目标。另外, 团队精神强调团队内部成员的全面进步和综合完善:只有团队成员都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 团队精神才能得以形成。任何一个成员的落伍掉队都极有可能使一个整体团队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

对于出版社而言, 要在发行团队的内部培育相互信任、相互鼓励、轻松协调的工作氛围。针对发行员而言, 则是员工之间应表现出足够的信任度, 这种信任不仅包括对个人品质素质的信任, 而且包含对专业能力的信任。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团队间的竞争, 就是团队协作作战能力的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背景下, 出版发行业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与竞争力, 其根源不在于某个员工个人能力的超群, 而是在于其员工整体“团队合力”的强大, 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那种弥漫于企业的无处不在的“团队精神”。可以说, 精诚合作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在商业战场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是走向辉煌的最有力保障。

(二) 信息反馈的及时

信息反馈就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输送出去, 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 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 起到控制的作用, 以达到预定的目的。信息反馈中的“信息”, 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词汇, 即简单的信息包括能量的机械传递、电子脉冲、神经冲动、化学反应、文字或口头的消息以及能够借以传递“消息”的任何其他手段。[4]信息反馈具有以下特点: (1) 针对性; (2) 及时性; (3) 连续性。对于发行员来说, 在完成市场销售的同时, 认真、负责地做好信息反馈才是真正完成了营销工作, 这是因为信息反馈不同于一般的反映情况, 它不是被动反映, 而是主动收集, 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信息工作要讲究时效, 信息反馈更要及时, 以便及早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第三, 对产品销售活动的情况进行连续、有层次的反馈, 更有助于产品后续开发的深度执行。此外, 对于信息反馈应当做到:尽量准确真实、尽量缩短反馈时间、尽量广泛全面。

当然, 面对纷繁复杂的图书市场, 不能武断地说, 某一种发行模式是有效的、万能的, 但是通过上述的分析与阐释, 我们真切地希望能够为众多的发行界的同仁找到某种较为科学、有效的“捷径”, 哪怕只做到了“抛砖引玉”, 也是为图书发行行业的繁荣发展尽了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要力石 (著) .畅销书策划88法.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9年8月, 第181页.[1]要力石 (著) .畅销书策划88法.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9年8月, 第181页.

[2]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2345245.html[2]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2345245.html

[3] (英) 艾莉森·贝弗斯托克 (著) , 张美娟等 (译) .图书营销 (第三版)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8月, 第51页.[3] (英) 艾莉森·贝弗斯托克 (著) , 张美娟等 (译) .图书营销 (第三版)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8月, 第51页.

大型专业市场深度营销三字诀 篇3

早期的大型专业市场都有自发形成的痕迹。它们的形成或者依托当地在某产业的加工能力,或者源于当地某项历史长久的生产、商业传统,甚至可能只是由于某些人偶然的致富机会……现今声震国内甚至名闻全球的义乌小商品市场、深圳赛格电子市场、广东东莞虎门服装市场、武汉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河北白沟箱包市场、河北安国中药材市场、顺德家具市场、番禺灯饰市场、昆明花卉市场、山东临沂西郊批发市场等,无不是商户们不断聚集逐渐形成的。这些现已发展成巨无霸级专业市场,在初始阶段却大多起步不高,经营环境、经营条件简陋,只是由于生意越滚越大、影响越来越远后政府或开发商才重新规划建设使交易环境大为改善。因此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尽管客似云来、货如轮转、资金潮涌,收益极高——一个铺位经营权的转手费即可高达数十万元!但由于需要较长时间进行前期培育,大业主却多以出租为主而甚少分割销售产权。

但近年来,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各地政府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由于对城市整体商业布局调整的需要,将大量集中式商业项目如专业批发市场、大型商场等交由纯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另一方面由于商业房地产项目如果销售成功则利润率通常比住宅高出一截,不少房地产开发商也热衷于商业项目的开发建设。但这些纯房地产开发商的兴趣多数都在于将项目卖得干干净净,尽快实现资金回笼赢得开发利润,而甚少想通过做火、做旺市场然后赚取长期稳定租金收益的公司。由此市场便出现了大量分割销售产权的集中式商业地产项目,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在其中就占有相当份额。于是如何协助开发商做好专业市场的推广营销也便成了摆在房地产营销策划人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和大型商场一样,一个专业市场项目的开发、经营也涉及到开发商、小业主、承租经营者、经营管理公司、物业管理公司、消费者等六个利益主体,因此我们认为只有实现了“六方共赢”,市场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如果只是依靠炒作各种概念、编造种种诱人的馅饼来吸引买家,但最终落得个“销售满堂彩,经营冷清清”,开发商的大赢建立在其他各方利益的大损之上,项目仍然只能算是失败。

实现六方共赢的根本在于“开业即火”且后续经营稳步上升。由此倒推,即可知专业市场营销推广的核心在于找到一系列能确保开业成功的措施和对市场长期经营有持续促进作用的措施。对此,我们根据近年来实际为几个专业市场提供营销策划的经验,在常规营销策略、营销手段基础上,另外总结了一个深度营销三字诀:招、引、挖。

一、“招”字诀

招,即“招狼入市”。

市场能否顺利开业的关键就看有多少经营商家来捧场,而经营商家进驻的数量首先要看行业大户对市场的态度。因为在批发环节,经营户们“羊群现象”十分突出——行业大户走向哪,散户小户多半会紧跟而至。“擒贼先擒王”、“赶羊赶头羊”,市场要成功,先得搞掂行业大户。但既然能成为行业大户,自然不是省油的灯,并不会那么轻易就答应什么,他们往往相互守望、伺机而行的心理很重。这时候,我们一方面要晓之以理,诱之以利,以特殊的优惠政策吸引其购买进驻,如果效果不彰,则可瞅准时机亮出“招狼入市”的刹手锏——

去上一级城市、上一级市场招更大的甚至是全国或区域内经营效益最好、规模最大的商家入驻,让凶狠的外地“狼”来强烈地冲击本地经营商户,形成“狼入羊群”效应,为了抢地形、占山头、卡位置,本地商家自然也就闻风而动。我们在操作银川批发某市场时,由于项目位置有点偏、规模又极大,当地经营户对其普遍心存疑虑。于是我们就采取先赴银川的上游城市西安、兰州招商的策略,在两市大张旗鼓、广造声势,待银川本地商户得知后,为了防止外敌入侵、防止实力更强的外地“狼”来蚕食市场,纷纷积极购买,尤其是本地有影响力、有号召力的大户,几乎家家购买,并带动大量中小散户“借钱也得买”,使得市场在开盘后二个月内即劲销70%,而且在所有客户中,经营户的比例占到60%以上。

二、“引”字诀

引,即“引渠溉田”。

取得多数经营商户的认同,赢得相当经营商户的购买,只是为项目成功开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市场开业后的经营、管理、发展、升值却是长期任务,需要持续的“浇灌”。这就需要在项目建设之初就为其准备充足的活水、肥料、养分,保证市场开业后营养充足,能快速生根、迅速茁壮成长。

“引水溉田”能够“引”的可以是:

引——引全国或行业最好或最先进的市场管理模式和商业推广手段。

引——引本地或区域市场政府的商业经营优惠政策及条件和未来商业中心规划和特有商业效应规划引导。

引——引本地周边商业辐射地的政府、商会、工商职能部门等同市场建立商品流通渠道、沟通渠道和商品推广联合模式。

引——引上游厂家和特约经销商市场考察,为商户争取区域市场代理权和经营权,帮助购买商户由散户、小户成为区域代理商、经销商。

引——引行业展会与项目联动,以市场的商户资源与展会的厂商资源互相促进。

引——引入专业广告策划公司为市场包装、宣传推广提供长期服务,定期开展客户专项商业推广活动,定期进行多形式的项目形象宣传。

引——引入网络平台,建设网上市场,让客户能同时在两个市场做生意,获得更多的信息、更多的客户。

这些“引水溉田”的承诺、举措,不仅将在市场后续经营中发挥相当的促进作用,在销售阶段其对客户购买信心的增强更非同小可。我们在几个项目的操作过程中曾组织过商户集体赴商业先进参观地区考察、成立能为商户提供信息、商务、法务服务的商会组织、组织商户集体参加行业展会、积极协办行业展会、让参展厂商与商户开展配对洽谈等活动,每一次均得到商户的积极响应,每一次都对销售形成极大的推动。

三、“挖”字诀

挖,即“挖地三尺”。

如果一个专业市场定位准确、建筑规划较为合理、位置、商业环境、交通条件等也还不错,加上价格有竞争力、形象包装出色、广告宣传到位,则应有一定的销售力,如能配合以上“二字诀”,为项目注入更丰富的内涵、更多的经营保障,无疑将使项目更具吸引力,销售也将一路走好、持续走高。但有些项目仍会在销售至7—80%左右时陷入停滞状态,原因则极可能是由于项目规模偏大,按常规手段挖掘的消费者还不能将项目完全消化。这时候,就需要拿出“挖地三尺”的劲头,千方百计扩大客户面,吸引按传统方法界定中购买可能性甚小的客户。

挖——挖区域市场的投资户和周边下级城市的投资户。

挖——挖市场其它片区的经营户和周边城市市场的经营户。

挖——挖区域市场经营户和已购买客户的投资潜力,引发其投资热情。

挖的方式则有:

针对投资户和经营散户,多形式推广和宣传前期经营户入驻的比例数据和品牌号召力、消费市场交易数据,展现经营前景。

针对下级城市甚至县、镇,制作明白易懂的电视广告,向目标区域集中投放。我们在操作银川某市场和长沙某市场时采取此策略,效果不错。

深度解读杜郎口 篇4

余文森

摘 要:杜郎口是山东省茌平县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几年来,在崔其升校长的领导下,杜郎口构建了一个“人人参与、个个展示”的课堂模式,出现了“无学困、无厌学、无辍学”的教育景观。杜郎口模式是对传统课堂的一场革命,笔者认为,杜郎口的贡献就在于创立和形成了一套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程序,从而既极大地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全面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当前这一模式的深化发展要着力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求知欲和表现欲的关系;学生“独立”阅读和“依赖”阅读的关系;学生个体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教学的关系。

关键词:杜郎口;模式;求知欲;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针对性教学

在不少中学还为学生逃避学习、恐慌学习、厌恶学习现象所深深困扰的情况下;在不少中学还为课堂教学效率、效果低下而苦于无计可施的背景下,杜郎口出现了。在杜郎口,你看到和感受到的是每个学生所释放和迸发出来的学习热情、激情和冲动,你会为每节课的活力和实效而赞叹。现在每天来杜郎口学习参观和取经的校长、教师络绎不绝,教室里往往挤满了观课的外地教师。杜郎口成为教育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杜郎口现象正在全国中小学蔓延,甚至被喻为“杜郎口旋风”。

但是杜郎口改革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它的精髓和内核又是什么?杜郎口模式的精神和经验中究竟有哪些具有普适性的值得全国各地中小学学习借鉴、移植的教学通则通法?而杜郎口模式本身是否就是尽善尽美,是否存在误区和问题?杜郎口模式如何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在查阅有关资料和报导以及实地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理论角度的探讨和阐述,我们的期望是一方面为全国各地学习借鉴杜郎口提供比较准确的方向、路径,另一方面也为杜郎口本身的深化改革和完善发展提供有益的专业导向。

一、杜郎口模式的实质和贡献

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效果一直都是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价值追求,其中,有三次重大变革在教育史上影响深刻和广泛。第一次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的班级授课制。它把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变成为一个教师同时对几十个学生进行施教的群体教学,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当时关心的突出问题是:一个教师如何能同时教许多学生,不管多到多少?怎样能用同样的书去教一切学生?怎样能够按照同一种方法教授一切?夸美纽斯说:“我坚持认为,一个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很重要的,„„正如面包师只揉一个面团、只用一个烤炉做出大量面包,又如一个制砖匠同时烧很多砖,一个印刷工人用一套铅字可以印出成千上万本书籍,所以,一个教师应当能同时教很大一批学生而没有丝毫不便。”夸美纽斯使用“自然类比”方法论证一个教师如何教一批学生,在他看来,教师就好比太阳,太阳的光线是对万物的普照,教师 [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M].任钟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52.只要像太阳光线照亮万物一样行事,就可以把知识之光照亮每个学生。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必考虑学生的独特性,学生是作为一个同质的整体出现在教师面前的,作为个体人的、具体的学生在教师眼里是不存在的。总之,在夸美纽斯看来,知识就像水、光线一样,从教师或教材那儿发出去直到学生接收为止是不变的,在学生身上不存在个人的理解问题,甚至在教师身上也不存在个人理解问题。知识之源经由教师源源不断地流向学生,就可以实现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目的。2夸美纽斯系统论述了统一教材、统一教学时间和空间、统一教学要求的班级授课制,这对于改变个别教学的低效率、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贡献。自此以后,经过各国的教育实践,班级授课制作为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被得到广泛运用和发展。

第二次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课堂教学的阶段论。它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课堂教学程序化、模式化,这样,教师就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而不会出现混乱无序的现象,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在赫氏之前,虽然实行了班级授课制,但是老师并不知道课怎么上,夸美纽斯对班级教学制的轮廓作了大致的勾画,但对班级教学制的核心——上课论述不多,而且所述只是一种比喻,而非科学论证,所以那时只有教学效率(相对个别教学),却没有课堂效率,因为没有规范化、科学化就不可能有效率。赫尔巴特认为,一个教学过程总是分成一些阶段和遵循一定的步骤的,具体来说,课堂教学过程应该由这样四个密切相连的阶段组成:第一段,明了,即教师用叙述的方式(讲解和演示),向学生明白地讲授新教材,使学生清楚地明了新观念;第二段,联想(联合),即教师分析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将自己已有的观念与新的观念联系起来;第三段,系统,即教师综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归类、概括,以便得出新知识的规则和原理;第四段,方法(应用),即教师给学生布置练习和独立作业,并及时纠正他们在练习中所犯的错误,使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变得更加牢固。后来他的学生把这四段中的第一段分为预备、提示两段,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五段论,这便是“五段教授法”。“五段教授法”经过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改造,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师所熟悉的课堂教学五个环节,即:组织上课、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赫氏的理论让老师们领悟和掌握了课堂讲授教学的步骤、门道和技巧,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因此得到了提升。那时,世界形成了一股赫尔巴特热,特别是美国,到处都成立了赫尔巴特研究会,由此可见赫氏的影响和贡献有多大。“在世界教育史上,赫尔巴特建立的形式阶段教授理论,第一次以心理学作为教授方法的科学基础,第一次系统地构建了教授过程的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从个别教授转向班级教授后,如何有效地同时向众多学生传授系统知识这一难题。”虽然赫尔巴特在使课堂教学的科学化上比夸美纽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本质上,两者是一样的,追求的都是普通适用的、与学生个人无关也与教师个人无涉的有关教育与教学方法的“简单规则”。

第三次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学生中心论。杜威指出:“赫尔巴特的伟大贡献在于使教学工作脱离成规陋习和全凭偶然的领域。他把教学带进了有意识的方法的范围,使它成为具有特定 23

高慎英.体验学习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3.洪成.赫尔巴特五段教授法在中国[J].课程·教材·教法.1997(5).4 洪成.赫尔巴特五段教授法在中国[J].课程·教材·教法.1997(5).目的和过程的有意识的事情,而不是一种偶然的灵感和屈从传统的混合物。而且,教学和训练的每一件事,都能明确规定,而不必满足于终极理想和思辨的精神符号等模糊的和多少神秘性质的一般原则”。但在谈到赫尔巴特的教学观念时,杜威认为赫尔巴特的教学法只停留在处理“教材”的方法上,“赫尔巴特在注意教材问题方面比其他任何教育哲学家都有更大的影响,这是无疑的。他用教法和教材联系的观点来阐明教学方法上的各种问题:教学方法必须注意提示新教材的方法和顺序,保证新教材和旧教材的恰当的相互作用”。在杜威看来,这个观点的基本缺陷在于它从根本上只重视“教材”而忘记了教育中“人”,忽视了人的“主动性”。“简言之,赫尔巴特的哲学考虑教育的一切事情,唯独没有考虑教育的本质,没有注意青年具有充满活力的、寻求有效地起作用的机会的能量。”总之,杜威认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学理论似乎对教学问题考虑的很周到很全面,却唯一遗漏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学生,教学的中心不在教师,而在学生,所以他认为教育教学中心要来一个转移,就像宇宙中心要从地球中心转到太阳中心一样,要把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到学生,这是教学领域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在教学思想发展史上,这是一个历史性转折。

杜威的理论和实验极大地解放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就像我们现在在杜郎口看到的一样,但是杜威的学生中心论却导致了美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普遍下降,原因在于杜威及其追随者没有提出和形成一套以学生为中心的具有普适性的体现学校教育性质和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程序。杜威对教学的贡献主要不在于发明了某些具体的教学方法,而在于使教学方法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启蒙”时代,即旨在唤醒主体意识、提升生活经验、关注个体独特性、促进个性自由与解放的教学方法。

杜郎口的贡献就在于创立和形成一套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程序,实现了杜威精神和赫尔巴特形式的有机整合,从而既极大地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全面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从根本上说依靠每个学生的努力和进取,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才是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源泉和根本,杜郎口的每个学生在每一节课都是活动着的、思考着的、阅读着的、交往着的、互动着的、展示着的,总之,课是活的、学生是活的,而且关键是有序的活着,这就是杜郎口模式。

杜郎口找到了在现有教育体系特别是在统一课程标准、统一教科书、统一考试下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班级授课制特定的时空里,构建和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线、以展示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论发展史上,这同样是了不起的贡献。

二、杜郎口模式当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杜郎口模式的核心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先学后教,其课堂教学模式由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构成: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展示——展示、56

8765 [美]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75.[美]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76.7 [美]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76.8 张华.试论教学方法的理智传统[J].全球教育展望.2009(6).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这三个环节有时也变成为三种课型,一般情况下,其课堂教学包括以下六个步骤或要素: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根据我们的考察和分析,这一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提高教学有效性有显著效果,但在实施过程这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认为,当前这一模式的发展和完善要努力解决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要解决好求知欲和表现欲的关系。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一样,建立在先学(预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有其特有的运行动力,它的动力来自于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学生通过先学(预习)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带着对课本、对教师的挑战来到课堂,使课堂充满求知欲(问题意识)和表现欲(展示意识),这种求知欲特别是表现欲是传统课堂教学所缺少的。求知的欢乐和自我实现的愿望是推进课堂教学发展的永恒内在动力。课堂教学也不断满足、强化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正是有了求知欲和表现欲,课堂才充满了活力,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在杜郎口,我们已经看不到传统“闷课”的现象: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无欢声笑语,无思想交锋,思维呆滞。闷课的结果是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却丧失了灵气和悟性。

但是,就课堂教学的本性和任务而言,求知欲及其满足是第一位的。就我们所观察而言,在杜郎口课堂里,学生的表现欲即展示欲是强烈的,展示活动成了课堂的中心,相比之下,求知欲却显得不足,听了几节课,几乎没有发现学生主动请教问题的,围绕学生先学(预习)过程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本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却被弱化了,我们非常期望能看到学生先学(预习)后提出和存在的问题是如何一个一个被解决的,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浅到深、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错误的到正确的、从“共识”到“见识”、从“常识”到“专业”、从“经验”到“科学”的转化过程,是如何实现的。我们担心,这样的课堂难于完成教学任务,难于实现针对性和个别化教学,还需要课外或晚上来补尾,我们在该校的晚自修课堂上果然发现了这一现象。

(二)要解决好学生“独立”阅读和“依赖”阅读的关系。

阅读教科书(教材)是学生先学(预习)的核心任务,学生怎么读是其中的关键。我们总的观点是,阅读的方法是需要老师的示范和指导,阅读的活动则应是学生独立进行的。老师的示范和引导既可以在课堂上现场进行,也可以通过编写导读(导学)提纲来进行。在我们的实验研究里,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读阶段。这是实验的导入阶段,是由传统教学转向自主教学的起始阶段。它的特点是:教师教读,学生仿读。教师教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把课本读通、读懂。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形成阅读习惯。第二阶段,引读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转为引,教师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教师引导主要是通过设置阅读思考题来进行的,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地 方多分析、多思考,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顺利通过难点。这一阶段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自读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学生可以基本上独立地进行学习了。它的标志是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已经能够进行独立阅读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已经学会自已质疑问难,学会自己提问题。学生正是带着自已的问题进入课堂的深化教学。这个阶段的学习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了。

我们认为在先学后教的课堂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学生的先学(预习)不仅要完成和解决各自的处于现有发展区的内容和任务,并提出处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同时还要逐步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我们认为,应尽量让学生在先学(预习)时进行“裸读”,即学生直接面向教科书文本进行阅读,可以借助工具书(字典)但不要依赖教参或教辅,在杜郎口,我们看到学生手头有不少教辅(这一现象在全国有普遍性),学生在先学(预习)时直接查看教辅,走了捷径,一下子把书都看懂了。这是以教辅代替教师对学生进行讲授和灌输,它的危害性是很大的,第一,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学生读书只是向课本和教辅查找答案,没有思考的读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读书代替思考,导致读书和思考都浅尝辄止。第二,容易造成“假知”,使教学失去针对性。教科书+教辅的阅读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学生只要认真看看和查找就可径直地获得知识,把学生在独立阅读和思考中所必然要碰到和解决的各种必要的疑问、障碍和困难隐蔽起来,这样的教学就失去了针对性,找不到它的着力点。学生在课堂的展示也因此带有“泡沫”和“虚假”成份。有效的教学一定要建立在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上,学生展示的内容也应该是基于学生自我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见解。

(三)要解决好学生个体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

学生个体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是落实和体现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系的两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从学习的职能来说,个体学习解决基础的问题,合作学习解决提高的问题。这也是对合作学习内容的要求。没有个体学习做基础的合作学习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经过个体独立思考而展开的交流讨论如无源之水。对合作学习的认知功能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合作学习旨在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共同解疑,个体通过独立学习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在小组里讨论。离开学生个体的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就不可能有深度,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示,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也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充实自我观点,这是无效的合作学习,它不但不能相互促进,反而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总之,个体学习是基础,没有高质量的个体学习,就没有高质量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提升,高质量的合作学习使个体学习的困惑得以消解、问题得以解决。在某种意义上,课堂教学就是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互促进的螺旋上升过程。在以展示为核心环节的杜郎口课堂中,学生小组的合作特别是同伴的交流和互动、互助、互查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确实是杜郎口模式的亮点和成功的秘密武器。但是,我们在考察时,的确也发现学生因急于展示和互动而忽略了个人对文本的独立的深度的解读。我们认为,任何课堂都需要学生个体独立的静悄悄的阅读和思考,这种阅读和思考越充分、越有深度,小组的交流和互动才会越有质量、越有效果。

(四)要解决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教学的关系。

在杜郎口,教室变成了学室,课堂变成了学堂,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学生在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是个体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大班互动学习,可以说,学习的活动、内容和任务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完成。但是,从总体上讲,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只能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和书本的浅层问题,而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和书本的深层问题却有赖教师的指导教学。当然,这种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也对教师的指导教学提出了质的规定性,突出表现在,第一,针对性。在全国各地的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中,“三不教”几乎成为教学的通则。所谓“三不教”即:凡学生自己看书能懂,不教;凡看书不懂但自己想想能够弄懂,不教;想想也不懂但经过学生之间交流讨论能懂,不教。所谓针对性就是教师针对学生个体和合作学习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和理解的内容进行教学,总之,教师只教学生不会的,当然这也只是相对而言的,这里面也有时间因素的考量,如果让学生在花费太多时间也许可以弄懂,但是毕竟教学有个效率问题。第二,提高性。提高性是要求教师的教要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要在文本的理解深度上下功夫,要在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上下功夫,要在教学和知识的生成性上下功夫。提高性教学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教学,它会使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开放知识、质疑知识、批判知识、探究知识、反思知识、创新知识,从而获得智慧的力量。如果说针对性解决知识的问题,那么提高性解决的是智慧的问题;通过针对性教学实现有效教学,通过提高性教学实现优质教学。相对而言,在杜郎口的课堂里,教师教学的针对性是很强的,真正做到了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但是教师教学的提高性是不够的,杜郎口要实现由知识性课堂转向智慧性课堂,必须加强教师的提高性教学。

三、杜郎口学校的发展方向

杜郎口创建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教科书和课堂教学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抓住了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从而使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了根本保障。但是杜郎口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校,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却还要从多方面加以努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一)在学生上做足了文章,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待提高。

在杜郎口,学习的责任和权力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开发,这确确实实抓住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杜郎口的潜在信条是:学生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真正体现者和决定者,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没有人可以替代学生学习;学生有能力进行自我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业成就和教学质量完全取决于学生自我努力的程度,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迷恋是提高其学业成就的内在动力。但是,我们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价值和作用仍不可忽视,这是因为,教学的层次、水平和境界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教师的素质。教学只是授受知识和方法,还是做到启迪智慧和思想,抑或达到润泽生命和灵魂的高度,不同素质的教师决定了教学的不同境界。办学之本,在于教师。正像一个剧团要有名角一样,学校要有名师,这是学校吸引力的根本所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他认为高水平的教师是极富吸引力的。他曾举例说:假如学校里来了一位才华出众的生物老师,用不了多久,他的周围就会出现一群爱好生物课的学生。没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没有一批名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就没有根本的保障。为此,学校要致力于打造一支卓越的师资队伍,让每个教师都有成长的规划和目标,让每个教师都拥有自己的舞台和位置;让学习和研究成为每个教师工作的常态;让学科组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学研究共同体;让每个学生都能遇到自己心目中的好教师(名师)。建议杜郎口在注重教师专业成长、提升的同时,注重打造各学科的教学团队(教学共同体),培养各学科的教学带头人、领军人物以及骨干成员,形成各学科特有的学科教学文化和精神。

(二)在教科书(教材)上做足了文章,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开发)有待提高。教科书(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的作用,传统的讲授教学忽视了学生自身对教科书的阅读和研习,从而既导致教科书重要功能的丧失,又导致学生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的丧失。杜郎口把教学的中心放在“学”上,放在学生对教科书的阅读和思考上,这的确抓住了教学的根本,对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杜郎口的潜在信条是: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具有毋庸置疑的权威性,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要客体和对象,教材是联系和整合教学其他要素的纽带,课堂教学就是要解决教材与学生的矛盾,没有教材或不依赖教材的课堂,教学就会失去方向,失去内涵,质量也就没有了依托,没有了根基。但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教科书,而应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对象,课程资源是本次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从“教材”到“课程资源”体现了教学范式的根本转变。教材无疑是重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是教材,也绝不仅仅限于学校内部。对学生来说,有了课程资源的概念以后,学生学习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了,他们学的不仅来自教材,也来自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各种媒体及日常生活,即凡是能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经验、感受等的载体与渠道都可以是学习的资源。当然,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让学生博览群书,是首要任务。对于教师来说,教学过程也不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变成了不光是使用教材,同时也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总之,不能把教科书“绝对化”、“圣经化”、唯一化,视教科书为“典籍”,金科玉律,以为天下之道尽在于此,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对象局限于教科书。教材仅是科学知识体系的一个蓝本,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样本,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例子而已,要鼓励教师根据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的性质、任务,对教材进行有意义的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个性化解读。教学要基于教科书,又要超越教科书,教学的目的并非只要学生记住、理解、掌握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透过教材去把握渗透在其中的科学方法和认识态度,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品质和道德品质。

(三)在课堂教学上做足了文章,课外活动有待加强。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杜郎口的模式从根本上讲就是课堂教学的模式,这一模式把学校教育的中心聚焦于课堂教学,从而在凸现、放大课堂教学功能的同时,弱化、淡化了课外活动的价值和意义。的确,正如我们在杜郎口所看到的,课外活动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课外围绕课 内转,学生在学校里一天的全部时间几乎都给了各学科的教学,这是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论的体现。我们认为,一方面要牢固确立“课堂教学是主阵地”的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地认识到课堂教学的“先天不足”,特定的时间(40-45分钟),特定的空间(教室),特定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决定了其功能的有限性。实践证明,学生个性的、多方面的、丰富多彩的发展,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仅仅依靠课堂这种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要高度重视课外活动的建设,不能仅仅把课外活动看成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与课堂教学不同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另外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渠道。“在那里,学生们自由地、充分地表现着他们自己,反思着他们自己,批判着他们自己,形成着他们自己。他们真正地感到主体的尊严、力量和价值。”“我们认为,现代课外活动有其相对独立的教育价值,不是课堂分科教学的补充、拓展和深化,毋宁说,它是除必修课、选择课之外的又一类有独立价值的课程,是‘全校教育(The whole schooling)’和‘全人教育(Education for the whole person)’的必要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和它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主辅关系,而是一种并列互补的关系,两者共同构成现代学校教育的整体结构,促进现代学科教育的目标的转换和实现。”总之,“不要让上课、考试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学校要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有效性的同时,逐步解放学生,把课外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专长、精神有自己成长和表现的舞台和时空。当然学校也要创造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为学生提供发展优势智力领域的场所和舞台,让学生发现潜能、表现自我,体验自豪与快乐。

解读杜郎口,研究杜郎口,已经成为我们专业研究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一项重要现实课题,这既是一份责任,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学理论既要吸收新鲜的经验进行改造和更新,又要为实践变革和创新提供专业引领和理论依据。实际上,也只有这样,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两者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和互动发展的机制。

思想作风建设的深度解读 篇5

思想作风建设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党委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是部队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思想作风建设,是当前全军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确保思想作风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需要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深入研究和回答问题,以提高广大官兵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思想作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并自觉转化为行动。为此,本报记者对国防大学军队党史党建研究中心的专家进行了访谈。从全局高度认识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记者:中央军委和胡主席为什么突出强调军队思想作风建设,其重大意义是什么? 国防大学军队党史党建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吴杰明: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一是从理论上看,思想作风建设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思想作风深刻体现着我们党和军队的性质宗旨,反映党的思想路线,关系到党和军队的形象及战斗力的生成发展。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华民族和中国各族人民的先锋队,我军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这些都内在地决定了我党我军的思想作风在本质上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但是,这种优势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展示和发挥出来,必须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作风建设,才能全面形成和始终保持良好的思想作风,使党和军队的性质宗旨、党的思想路线得到充分体现和深刻反映,进而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党和军队的光辉形象,形成战胜一切敌人和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

二是从历史上看,坚持从思想上建党,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早在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就针对红四军党内存在的错误思想,明确提出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任务。1942年开始的延安整风,把反对主观主义、端正思想路线作为主要内容。解放战争时期的新式整军运动,也主要是从思想上作风上组织上整顿部队,提高官兵政治觉悟和部队战斗力。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整党整风运动,都重点整顿思想作风上存在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胡主席一再强调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党和军队的思想作风建设。正是由于我们始终坚持把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才有力地推动了党的事业,促进了军队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是我们须臾不可离开的重要法宝。

三是从现实看,加强和改进军队思想作风建设,是新形势下军队党的建设和部队建设的紧迫课题。应当说,这些年来,我军坚持把思想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一直抓得很紧,军队思想作风状况总的是好的。但是与新的形势任务的要求相比,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党性观念不强、宗旨意识淡薄,作风飘浮、工作不实,思想僵化、因循守旧,贪图享受、奢侈浪费和干部选拔使用存在不正之风等问题,在一些党组织、党员干部中都有所表现。这些问题,既有客观环境影响的原因,也有主观努力不够的原因。只有把思想作风建设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以更坚定的决心、更高的标准和更有力的举措去抓紧抓好,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突出问题,促进军队党的建设和部队全面建设。

记者:近年来,胡主席对加强思想作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加强军队思想作风建设,如何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好这些论述?

国防大学军队党史党建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秦利:胡主席根据时代发展和我军实际,鲜明地提出加强军队思想作风建设,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建设的意义重大。胡主席明确指出:思想作风建设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要把思想作风建设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首要任务,作为党委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部队风气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下大

气力抓紧抓好;要在打牢思想政治根基上下功夫见成效,从思想源头抓起,切实把树立和弘扬优良思想作风的根基搞扎实;要在从严要求、从严治理上下功夫见成效,坚决贯彻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通过严制度、严纪律、严管理来培养和保持部队优良思想作风。要健全完善思想作风建设各项制度,促进思想作风建设制度化、经常化。要把用人导向作为根本导向,把激发战斗精神、锻造战斗作风作为重大课题;要在转变高中级干部思想作风上下功夫见成效,突出高中级干部这个重点,坚持自上而下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等等。这些重要论述,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关于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深刻揭示了新形势下思想作风建设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为加强军队思想作风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抓军队思想作风建设,必须深入学习领会胡主席重要论述,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并将其全面贯彻落实到思想作风建设实践之中。这是加强和改进军队思想作风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根本任务。

加强军队思想作风建设重在见思想、抓思想,突出重点、把握特点

记者:思想作风的关键词是“思想”。如何理解和把握思想作风在党和军队作风体系中的根本性基础性地位作用?

吴杰明:所谓作风,是指一个团体或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一贯的立场态度、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的总和,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反映和体现。作风主要包括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战斗作风等。在我们党和军队的作风体系中,思想作风是管总的,是根源、是灵魂,对其他作风起着统领和支配作用,是树立良好作风的坚实基础。思想作风端正,就能树立起良好的学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和战斗作风。思想作风不端正,其他方面的良好作风就无从谈起。纵观党组织建设和部队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与思想作风有着直接关系,都能从思想作风上找到根源。简言之,思想作风的重要地位与核心要义,就在于它的思想性、统领性和基础性。

因此,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把思想作风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加强部队风气建设,也必须把思想作风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

记者:如何从思想作风的重要地位作用出发,正确地抓好思想作风建设?

国防大学军队党史党建研究中心教授刘星星:思想作风在党的作风和部队风气体系中特殊重要性,决定了抓思想作风建设,必须从思想源头抓起,切实把树立和弘扬优良思想作风的根基搞扎实。加强军队思想作风建设,如果不见思想、不抓思想,不从思想教育和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入手,就会言不及义、舍本求末,就不可能取得应有效果。从当前部队实际情况看,要紧紧扭住加强党性修养这个根本,重点围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等方面来开展系统深入的学习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和广大官兵特别是各级党委、领导机关和高中级干部,在头脑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根本上解决好理想信念、群众观点、思想路线、政治品格等重大问题。这样,端正思想作风才会有坚实基础和可靠保证,思想作风建设的根基才能牢固。

记者:军队思想作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重点抓好哪些层次?

秦利:军队思想作风建设的主体是分层次的。既包括各级党组织、领导机关,也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党员和全体官兵。其中,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委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是军队思想作风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是因为,各级党委是部队统一领导和团结的核心,高中级干部是部队建设的中坚和骨干,他们的思想作风状况如何,对军队思想作风建设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事实证明,党委班子和高中级干部的思想作风状况在军队思想作风建设中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名符其实的“龙头”,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因此,加强军队思想作风建设,必须突出党委班子和高中级干部这个重点。当前,要集中精力抓好团以上党委机关“加强党性修养、锤炼思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使党委班子和领导干部充分发挥出表率作用。

记者:军队思想作风建设相对于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干部思想作风建设而言,有什么鲜明特点?

刘星星:如上所述,军队思想作风建设的主体是军队。军队作风与党的作风、与干部作风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武装集团和军事斗争的特点所决定,军队必须有顽强的战斗作风,官兵必须能够献身使命、英勇善战、敢打硬仗、不怕牺牲。因此,在军队作风体系中,不仅包括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而且还包括战斗作风。军队思想作风,也应当包括强烈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意识、高昂的战斗意志、过硬的战斗精神、浓厚的战斗氛围等重要内容。正是基于这一点,抓军队思想作风建设,必须把激发战斗精神、锤炼战斗作风作为一个重大课题,坚持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经常抓、长期抓、反复抓,为打得赢、过得硬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抓思想作风建设要在推动部队科学发展和有效履行使命任务上见成效

记者:加强军队思想作风建设,最终是要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 吴杰明:在推动部队科学发展和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上见成效,这是军队思想作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检验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标准。思想作风建设绝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基于实际效果的实践问题。

一是切实解决思想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军队思想作风建设,重在解决问题,也难在解决问题。因此,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认真查找问题、切实发现问题。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不能对存在的问题置若罔闻、视而不见,也不能随风而倒,雨过地皮湿。特别是对那些官兵普遍关注和反映强烈的问题、久治不愈的老大难问题,要沉下心来进行梳理和分析,采取超常措施,下气力加以治理解决。比如,匡正用人风气,就要严格落实干部考评任用制度规定,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思想作风状况作为考察班子、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认真查找并坚决

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真正把那些党性原则强、作风扎实、实绩突出的干部用起来。对其他方面作风存在的问题,都要从思想作风的角度去查找根源,促使其得到有效解决。

二是促进当前部队建设和各项工作落实。军队的一切工作包括思想作风建设,归根到底,都要围绕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这个主线来展开,在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有效履行使命任务上见成效。思想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部队建设和各项工作上。具体地说,就是要体现在推动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军事斗争准备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不断提高,以及军队各项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等方面。为此,必须把抓思想作风建设与抓其他各项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思想作风建设渗透于部队建设各项建设和中心任务之中。

市场营销专业深度解读 篇6

摘要 : 对于小米成功的秘诀,除了前期雷军总结的7字要诀“专注、极致、口碑、快”,还有就是最近雷军及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的用户参与!他们一致认为,小米卖的不是手机而是贩卖梦想,贩卖参与感。这也就是雷军说的:相信米粉、依靠米粉,从米粉中来,到米粉中去,这就是互联网思维,也是小米最核心的竞争力。

文/张江健

有一家创业公司,从0做到300亿元的销售收入只用了3年,估值超过100亿美元,位列国内互联网公司第四名,堪称中国创业奇迹。没错,这就是小米,一家三年前连影子都没有的互联网公司,而另一家称为联想的中国公司做到同样100亿美元市值用了整整30年。人们习惯把小米现象总结为互联网思维,同时各种学习与模仿小米模式的创业创新层出不穷,更引发了人们对互联网思维的大思考、大争论,有人戏称“互联网思维”已经成为与“葵花宝典”“九阴真经”齐名的三大武功之一。

在互联网技术深入变革传统产业的今天,互联网思维显然成为各传统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绕不过去的一个名词,很多传统企业面对新形势表现出了积极拥抱互联网的态度以及对小米模式的认可。当然,技术发展带来的市场格局的激烈变化对于不少数传统行业巨头更多是一种恐慌与抗争,毕竟船大难掉头,谁也不想成为下一个摩托罗拉与诺基亚。前有马云与王健林的亿元赌局,后有雷军与董明珠的10亿元赌注,互联网大潮的来势凶猛及对传统产业的冲击可见一斑。

不可否认,进入2014年互联网思维已经成为一个滥大街的词,对互联网思维的解读有数十上百个版本,譬如互联网思维就是产品为王、就是粉丝经济、就是饥饿营销等等,各种互联网新名词让人眼花缭乱,要记住并且深入领悟可真不容易。小米雷军也曾总结过小米成功的七字秘诀:专注,极致,口碑和快。然而,这种工程师思维的总结同样不好理解。大道至简,回归本质,今天专门从大家熟知的营销学角度深入剖析小米模式,从而掌握互联网思维的核心。

众所周知,营销学上最经典的理论之一是1960年由哈佛大学麦肯锡教授提出的4P营销理论,具体是指产品策略(Product)、价格策略(Price)、渠道策略(Place)和促销策略(Promotion)。4P理论由于其高度概括、形式简约、可操作性强,对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尽管此后又有人提出了4C、4R、4V等诸多营销组合理论,但是经典终究是经典,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下面将根据4P营销理论从多个方面对小米模式进行解读。

1、产品策略(Product)

在社会化媒体深度渗透、信息高度透明的时代,产品是一切成功的关键,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产品为王也是对的。在产品上堪称世界一流的企业当属苹果无疑,乔布斯对产品的极致追求到了无可挑剔的地步,甚至用生命去打造一款产品,以至于iphone、ipad这样的撼世精品得以风靡全球。

有着中国乔布斯之称的雷军,在产品上一直坚持铁人三项,也就是硬件、软件及服务的一体化,这样用户体验才能做到极致。雷军自己也曾说过:做硬件的人做不好软件,做软件的人害怕做硬件。硬件、软件及服务真正做的很厉害也就是苹果,所以这就是机会。

好的产品,定位是关键。小米手机一开始是打着为发烧而生的旗号,硬件配置属于当前领先,主要面向对硬件比较挑剔、爱折腾的极客发烧友,不但找生产苹果手机的富士康代工,还找芯片巨头高通为其发布会站台,让其发烧级的名号更加响亮。

与其他的互联网巨头一样,当一个业务站住脚之后,它就开始变成一只章鱼,触角延伸到可以相关联的一切,进而形成一个生态系统,也就是平台。平台的好处在于对用户的重复利用,可低成本进行重复营销,毕竟发展一个新客户的成本往往是维系一个老客户的3-10倍。

小米起家于MIUI手机操作系统、米聊软件及小米论坛,凭借积累下来的几百万粉丝用户然后顺势推出了小米手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雷军的逻辑是硬件上先单点突破再到全面开花,如今小米公司的硬件产品矩阵包括小米手机、小米盒子、小米电视、小米路由器、小米移动电源、小米随身wifi、小米耳机等诸多数码产品及配件产品。软件及服务方面包括小米论坛、小米应用商店、小米阅读、小米主题、小米游戏,据说还有小米支付!同时,小米手机通过不断快速迭代,每隔半年就会推出一个新系列,从而保证了硬件性能及时跟上技术潮流,更满足了老用户对手机更新换代的需求。

2、价格策略(Price)

价格策略基本上依赖于盈利模式,依靠卖硬件盈利的传统企业与硬件零利润依靠增值服务盈利的新兴互联网企业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企业,价格策略往往有天壤之别,尽管他们很多时候卖的都是一样的产品。小米手机是众所周知的高配低价,以这个标签先圈住了对价格比较敏感的屌丝发烧用户而后再慢慢向外围扩散,相比苹果、三星的高大上用户,中国的屌丝级用户是一个更加庞大、更加爱折腾的年轻群体。

对于任何商品而言,价格都是一把屠刀,很多时候依靠价格战的竞争是最低级而又最有效果的市场竞争。价格战用好了可以快速抢占市场,用不好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小米手机之所以被认为是对中国手机行业的颠覆,给传统手机厂商制造了恐慌,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其采取零利润的价格策略。传统企业卖一部手机就赚一份钱,盈利完全依赖卖硬件,而小米卖手机可以零利润成本价,凭借手机圈住的庞大用户群再通过应用软件分发、手机配件、手机主题、手机游戏、手机支付等增值服务获利,零利润在传统手机厂商眼里就是一个笑话,看不懂更学不会。

小米手机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在价格上采取了高中低多个层级,在通过前面两代高配手机圈定大部分发烧级用户之后,小米还特地为三四线城市用户推出了799元的低端红米手机,一下子将苦苦挣扎的低端智能手机厂商逼的无路可走,甚至只能反过来山寨小米手机以赚取品牌差价。

此外,最令人叫绝的是小米的期货式价格策略。小米的所有手机产品都是采取网上预售模式,也就是在新机发布会之后用户按照当前价格预订的手机很可能要一个季度后才能发货,而小米手机的制造成本会因为一两个季度内电子零件的下降而下降。用当前的价格销售未来持续跌价的产品,不仅考验用户的耐心,还考量制造企业对供应链的掌控,更重要的是能做到零库存管理,这对制造业来说也算是一种颠覆。

3、渠道策略(Place)

互联网对传统行业最大的变革莫过于对营销渠道的变革,网络购物的飞速发展,让全国开店无数、曾经挟渠道以令诸侯的家电零售连锁巨头国美、苏宁今天也黯然失色。而小米与传统电子制造企业最大的不同在于营销渠道发生了大变革,每年卖出几百万、三年累计卖出近两千万台手机竟然不费线下一兵一卒,这让门店遍布城乡小巷无数、祈求运营商半卖半送的老牌国产手机巨头中华联酷们情何以堪啊!

小米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对互联网渠道掌控能力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先以小米论坛为创业大本营,以此为据点扩展至MIUI系统、米聊、小米阅读等自家互联网产品体系,还乘势在微博、微信、QQ空间等全网社会化媒体建立了非常庞大的用户群,任何小米官方发布的消息都可以瞬间直达数千万目标用户,这就是互联网的魅力所在,沟通无障碍。

简单直接的互联网营销渠道,不但可以与目标用户进行无障碍沟通,还能因为省去了大量中间环节成本而让价格变得更有竞争力,难怪按硬件成本定价在传统企业眼里只是一个笑话,因为传统代理销售环节没有20%的利润根本就无法生存。传统制造企业数以万计的线下终端店铺面对日益上涨的人工成本及店铺租金,不但不是一种渠道实力强大的表现反而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包袱,格力的线下店铺再多也不及诺基亚的零头,庞大如诺基亚也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更何况格力?过于沉醉在线下渠道的掌控上,这已让董明珠自输三分。

当然,一个出色的制造企业不仅要有强势的营销渠道,还需要有优秀的供应链渠道掌控能力,而三星就是这样一家世界一流的企业,从前端的芯片设计、硬件制造到后端的终端营销整条产业链环环相扣,紧紧卡位电子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以获取行业超额利润。相对而言,作为新晋选手的小米在电子制造产业链上并没有太多话语权,甚至饱受上游零配件供应脱节、产能跟不上市场营销节奏的困扰。可喜的是,小米芯片上傍上了行业巨头高通,制造环节搭上了英华达、富士康等老牌代工企业,这样霸气的节奏让干了几十年家电制造业的格力也显得很无奈。

4、促销策略(Promotion)

相对于传统企业的务实低调,互联网企业在产品营销造势上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可以甩传统企业几条街,而小米的“饥饿营销”更是如雷贯耳。最高明的营销手法莫过于让你在享受的同时,偷偷的把钱从你口袋里摸走。而小米就是在让你又骂又恨的情况下,还心甘情愿苦苦等待产品的正式上市,还有一种抢到就是赚到的自豪感。与传统企业新产品上市的海陆空全媒体渠道巨额广告轰炸完全不同,小米要做的就是制造氛围并且利用其简单直接的社交媒体渠道将产品信息传达出去,快速调动起成千上万的粉丝用户为其开展口碑传播。

小米手机在上市之前会不定期放出各种谍照,这种朦胧美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先勾起粉丝们的欲望,然后再来一个由雷布斯亲自站台的高大上新闻发布会,这氛围这架势让小米瞬间成为粉丝眼中的苹果,后期再配合各种虚实结合的工程机公测体验软文,一台物以稀为贵的高大上小米手机就开始登台预售了。

互联网时代传播媒介垄断完全被打破,消费者同时成为媒介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再希望通过买通媒体渠道、广播式制造热门商品诱导消费行为的模式已难有成效。传统营销说教式、洗脑式的促销策略已经很难撬动年轻一代,互联网时代脑白金传奇难以再现。而且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小米手机本身就是一个强势的传播媒介,因此好的产品也就成为一切营销策略的基础。

按道理,分析到这里麦肯锡的4P理论已经完全结束,但是有没有感觉缺少点什么?对,那就是用户至上。再经典的理论当遇上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也难免退色三分,众所周知互联网一向以“用户为王”著称,要谈互联网思维,要讲小米模式,那么用户思维就肯定不能少。因此在4P策略基础上再补充一个用户策略,那么再复杂的商业模式也都一目了然了。

5、用户策略(people)

对于小米成功的秘诀,除了前期雷军总结的7字要诀“专注、极致、口碑、快”,还有就是最近雷军及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的用户参与!他们一致认为,小米卖的不是手机而是贩卖梦想,贩卖参与感。这也就是雷军说的:相信米粉、依靠米粉,从米粉中来,到米粉中去,这就是互联网思维,也是小米最核心的竞争力。

其实,无论是外界总结的粉丝经济、饥饿营销、期货策略、社交媒体,还是雷军的7字要诀“专注、极致、口碑、快”,最终都离不开四个字:用户参与。小米的成功除了站对智能手机兴起这个大风口,赶上了社交媒体大爆发这个大浪潮,更重要的是小米和雷军的背后凝聚了一群百万级的粉丝用户,本质上是用户参与成就了小米!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是能真正把用户当朋友,而不是垄断企业口中的“顾客是上帝”,不付钱的都滚一边去!

小米对用户的经营,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不但CEO亲自站台当客服,还不定期举行各种线下粉丝交流会,其积累的粉丝用户价值如果折算成广告即使比不上一个CCTV也顶得上一个省级卫视。比如,小米论坛1000万注册会员,每天有100万活跃用户,微博账号有200多万粉丝,微信账号订阅数是256万,QQ空间粉丝数超过1000万,MIUI系统用户3000万。

小米已经实现软硬件产业链的高度整合,全程高度信息化,而且几乎每个环节都想方设法让用户参与其中,让用户找到存在感。在粉丝眼里,一部手机的诞生就像看着一个自己怀胎十月最后呱呱落地的娃娃,那种感情甚至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很多传统企业以为小米的成功仅是互联网营销的成功,所以转型互联网无非就是开个网店,折腾个微博,搞个微信公众号,然后疯狂群发产品营销信息,而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产业链上的多个环节从来没有考虑过让用户参与进来,一直停留在生产什么就销售什么的传统思维模式上。如果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盲目的学习、简单的模仿小米,可能最后连自己都丢了。

纵然小米成功的原因可以归纳成各种各样,但万物归宗,以人为本,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人始终是小米成功的根本。除了作为互联网元老人物的创始人雷军,小米联合创始人包括原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林斌、原摩托罗拉北京研发中心高级总监周光平、原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刘德、原金山词霸总经理黎万强、原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黄江吉和原Google中国高级产品经理洪锋。各联合创始人都具备国际、国内一流企业平均超15年的从业经验,每人都是自己领域能独当一面的专家。小米团队的豪华阵容在过去十五年的中国互联网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这是小米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关键所在。所以说,小米的成功并非不可复制,只是难以复制。后记

从产业经济的角度看,小米模式与外资企业本土化设计而后全球化制造、全球化营销的模式很类似,小米紧握微笑曲线附加值最高的两端,比如产品设计及市场营销,而中间附加值较低的部分如加工制造、仓储物流则外包给第三方企业,彻底打破三十多年来“两头在外”的传统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模式,更为当前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指引了一条出路,树立了一个榜样。富士康与HTC等代工企业的悲哀,缺的不仅是品牌更是终端用户。格力、长虹、创维等大量家电制造业传统线下渠道以营销为导向、以销售KPI为核心的渠道模式,代理商只能延续“顾客为上帝”的思维,难以让企业与用户真正成为朋友,更加谈不上粉丝及用户参与!

深度解读广播优长 篇7

广播凭借无线电波传播声音, 其优长显而易见:首先是传播快捷。电的传输速度也就是广播的传播速度, 报纸无以与之匹敌。其次是内容通俗易懂。即便是文盲、半文盲大致也能听得明白, 在这一点上, 广播与电视相似, 而非报纸、网络所能及。再次是收听方便。开机即可收听, 对听众来说不存在技术壁垒和使用障碍, 而读报和上网都存在着准入的“门槛”, 不具备相应的文化基础, 则难以越过“门槛”。复次是伴随性。听众可以在收听广播的同时兼做其他事情, 可谓“一心二用”。最后是花费极少。除购买收音机的费用, 无需支付收听费和其他日常维持费。一般而言, 以上五个方面, 既是广播的优长, 也是其特点。

毋庸讳言, 广播的短处也相当明显:一是传播内容的易逝性。广播信息稍纵即逝, 且失而难以复得, 这一点与电视颇为相似。二是传播的形态呈线性状。听众只能顺向依次收听, 而无法逆向收听或者选择收听, 无主动性可言。在这一方面, 广播与电视相同, 而与报纸、网络相异。三是所传播的信息符号形式单一。广播只能传播声音, 而与文字、图像无缘, 缺乏冲击力。在这一点上, 广播与可以同时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的网络、电视不可同日而语;甚至与图文并茂的报纸相比, 也不可企及。四是传播范围有限。在一般情况下, 一个电台发射的无线电波只限于在方圆几十公里的范围内接收, 与报纸的通过邮路覆盖范围较大的局部地区乃至全国、境外的情况无法相比, 与网络媒体的网络所到之处就是信息所到之处相比, 更是显得大为逊色。

在当今媒体竞争之潮时起时伏、就总体状况而言相当激烈的情势之下, 被人称作“弱势媒体”的广播, 其上述优长还是无可取代的优长吗?

广播无可取代、弥足珍贵的优长之一:“随身听”。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流动性大增, 越来越多的人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空间移动上。广播凭借其易得性、伴随性收听的显著优长, 得到处于流动状态之中的人们的特别青睐。尤其最近若干年来, 私家车呈快速普及态势, 为广播媒介造就了大批量的、稳定的“移动族”听众群。赛立信公司200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 车载收音系统是驾车人士收听广播的主要工具, 95%的驾车人士都会在车上收听广播。在新老“移动族”那里, 广播的“随身听”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近年来, 各地交通电台在当地几乎都成了最强势的电台, 从一个侧面诠释了广播的“随身听”功能, 已经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

广播无可取代、弥足珍贵的优长之二:“宜而爽”。广播内容温馨宜人, 涉及时政、财经、交通、住房、气象、音乐、体育、健身、旅游、休闲等各个方面, 与人们生活的关联度大, 听众从中的受益度高。人们收听广播时, 处于自由和放松状态, 甚至无需高度集中注意力, 一般情况下处于“半收听状态”, 但当听到有用信息时又会注意及时捕捉。在遇到重大灾难时, 广播往往要担当起特别重任。道路被毁、邮路不通、报刊无法投递;电视和通讯设施受损, 信号中断, 电视和网络无法供人使用。此时, 广播独当一面, 成为灾区人民群众接收外界信息的惟一通道。

广播无可取代、弥足珍贵的优长之三:“万家乐”。对于听众而言, 收听广播的成本最低, 实际上是无需付费。不像使用其他媒体提供的信息和服务, 要付这样那样的费。又有哪种媒体能如同广播那样做到“零收费”呢?办广播较之办其他媒体, 设备和制作成本低廉, 以较少的投入, 就可以做成使万众受惠得益之事。此谓“万家乐”。

二、如何认识广播当前的处境

最近若干年来, 特别是新媒体崛起以后, 传媒研究者们一般认为广播处境不妙, 生存于其他媒介的夹缝之中, 已陷入深度危机。即使如此, 对广播的现实处境还是不能一概而论。

下面, 笔者将通过对一系列数据的解读, 来分析说明广播当前的处境。[1]

——对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和播出时长数据的解读。广电蓝皮书《2007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指出:2006年全国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5.04%, 同比增长了0.59%, 全国共计约270余座广播电台, 播出节目超过2500套, 全年播出时间达1078.05万小时, 比2005年增长了4.62%。广播全年播出时长增加了近5个百分点, 增幅较大。这组数据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广播人在频率资源不增的条件下, 以增加播出时长的方式进行拓展市场空间的努力;二是折射出广播听众市场呈现略微扩大的趋势。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略增, 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信号。在媒介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势之下, 覆盖率不降反升, 意味着广播的处境并不如有人所论定的那样令人悲观。

——对广播接触率数据的解读。2007年全国的广播接触率约为59.2%, 增幅为2%, 在五大媒体中仍居第三位。据此推算, 2007年我国现实听众规模约6.46亿人, 较上年增加了2600万人, 其中城市的听众规模达3.92亿人, 农村约为2.54亿人。分时段广播收听率显示, 广播听众收听广播的时间也更长了。以上数据给人以两点启示:其一, 接触率对于广播来说是非同小可的指标, 增长2个百分点, 而且与上年一样在五大媒体中依然居中, 而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居于垫底的位置;其二, 我国的农村人口远多于城市人口, 而广播接触率反而较之城市低20多个百分点 (城市广播接触率为60.65%, 农村广播接触率仅为39.35%) 。在农村, 存在的一个客观事实是:报纸、电视、网络的普及率相对于城市要低。因此, 广播在农村还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可以拓展。

——对移动收听数据的解读。2007年在车上、路上收听广播的听众比例达35%, 比2006年增加了5%。随着全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 人们在流动状态中收听将日益频繁。截至2007年6月, 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1.5亿辆, 较上年增长了5.2%, 其中私人轿车达1300多万辆, 增长了16.17%。移动收听广播的听众比例与全国汽车保有量呈正相关。有理由相信, 随着私家车的激增, 移动收听广播的比例还会继续增加。这是广播前景可以被看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网络广播数据的解读。《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说, 截至2008年6月底, 我国网民数量达2.53亿, 首次大幅超过美国, 跃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我国广播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听众可以在网上实时收听广播, 方便地收听异地电台, 选择余地有所扩大, 还可以存储精品节目重复收听。就此而言, 听众在收听广播方面较以前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赛立信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 通过网络收听广播的城市听众约占6%, 比上年又有所增加。网络为广播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由此可见, 网络固然有挑战传统媒介的一面, 但是另一方面, 它也可以使传统媒介如虎添翼。广播借助于网络而形成网络广播或曰网广播, 广播的某些特短 (例如传而不远) 也就不成为特短了。

——对全国各级电台市场份额数据的解读。赛立信2007年全国无主调研数据显示, 在全国的广播市场中, 中央台的份额约占1/8, 省级电台占据了近1/3的市场, 其余被市、县级电台所瓜分。2007年度我国广播市场上的竞争博弈主要在省级电台和市、县级电台之间展开。在竞争中, 省级电台所占的市场份额回落至约32.6%;而市、县级电台实力得以增强, 约达54.7%;中央台所占市场份额升至12.7%。在整个广播市场中, 中央、省、市县三级广播媒介的占有份额, 此升彼降。这就意味着, 其中任何一个层次的电台, 都存在着从另外两个层次的电台那里获取市场份额的可能性。当然, 这有赖于各自所做的有效努力和从听众那里获得的认可。这是各个层次的广播电台进行节目创新和提高节目质量的不竭动力。

——对各类电台市场份额的解读。从分频率的角度看, 新闻、音乐、交通类广播频率在各类型频率中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三种类型的频率所占市场份额合计接近70%。其中, 新闻类频率成为实力最强的频率类型;音乐类频率的整体竞争力明显减弱, 退居次席;交通类频率所占的市场份额也有所减少;经济类频率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股票市场的关注中, 并成功争取到了更多的听众群;随着人们健康意识、享受生活的理念越来越强, 生活类频率受到更多城市听众的欢迎。以上情况说明, 人们对广播媒介的最大需求是新闻需求, “新闻立台”依然有其充分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愈是与人们的需求相联系的电台频率和节目, 生命力就愈强。

以上一系列的具体数据, 富有说服力地向人们展示了广播当前的生存状态和现实处境。对数据解读所得出的结论是:广播媒介虽存在一定的危机, 但并没有到达无以生存的地步;相反, 在某些方面, 广播听众市场还有着继续拓展的较大空间。

三、如何认识广播的发展前景

广播的发展前景如何?笔者认为, 前景乐观, 未来可望有较大发展。

只要人们仍需凭借听觉器官从外部世界接受信息, 广播媒介就不可能消亡。在未来, 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不可能消弭。在国内市场化程度愈益加深、经济全球化浪潮日甚一日和我国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之下, 国内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将成为常态, 我国媒体在国内所进行的同行竞争也会带有国际竞争的某种性质。在此情势之下, 广播人应泰然面对竞争, 积极参与竞争, 并争取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 通过与其他媒体的合作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参与到更高层次的竞争中去。与其他媒介合作, 在合作中竞争, 在竞争中合作, 不仅势在必然, 而且大有裨益。这将是广播未来的发展之路。比如, 与网络联姻, 进一步扩大广播信息的传播范围和广播的跨地区影响力。与视觉传播相联姻, 办成“看得见的广播”, 成为可以听、可以看、可以查阅的超级媒介。无论进行何种形式的联姻, 广播以传播声音为主的特质不可以丢弃。

第二, 担当起减轻受众眼球负担的重任。在当今时代, 人不可一日无信息, 不可一日不接触媒介。但人们在接触媒介时, 眼球的负担太过沉重, 网络、电视、报纸、图书, 样样都得靠眼睛看, 因此人们常处于视觉疲劳之中。在信息爆炸的情况下, 人的眼球已经不堪重负;而筛选信息、择善而取, 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仍然有赖于眼球。人们唯独在接触广播时, 可以靠耳朵听, 使眼球得以休息, 做到在相当放松的状态中获知信息, 得到享受。

第三, 多“出声”, 围绕声音元素把文章做足。广播所传即声音, 那何以要求广播“出声”呢?现今大多数新闻都只是播音员在口播, 说白了就是在念文字稿。其实这只是出了播音员的声音, 未将广播传播声音的特长发挥到极致。现在, 在许多广播新闻中, 所涉及的人物很少“出声” (即开口说话) , 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也很少“出声” (即发出现场音响) 。要知道, 不少优秀的广播报道, 每每因发出现场之声 (自然音响、人物话语) 而平添效果, 使人顿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由此, 也就给撰写、采制广播新闻的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采访时注意捕捉所能接触到的一切有价值的声音元素, 并在制作时有选择地使用可使报道出彩的种种声音元素。

注释

深度解读教《散步》 篇8

《散步》是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渐次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完成文意的概括、情感的把握是比较容易的事。教者将解读的重心放在哪里、解读达到哪一层级才算完全读懂呢?反复阅读文本后,笔者认为有两个“点”可以挖掘。

其一,语言与情感的关系。

散文讲究抒情,讲究含蓄,讲究蕴藉。阅读散文,既要注意美好感情的抒发,还要注意用美好的方式来抒发。这美好的方式就是散文化的语言。这篇散文的语言,就像诗词般凝练、优美、形象、含蓄,自然流畅,朗朗上口。那么,怎样品味散文的语言呢?

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能够迅速地找到“咀嚼”“品味”散文语言的“美”点,需要教者巧设“问题”,引导着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其二,语言与主题的关系。

《散步》这样一篇表现家庭成员间真挚感情的散文,作者只选取“散步”这一生活的一角来展现人际关系、抒写亲情、善待生命。但其中有相当多的语句,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从多个不同角度来揭示主题。

要了解一篇作品的“主题”,最有说服力的应该是作者自己。作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作家,他对自己的作品应该最有发言权。当然,作为阅读主体,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可以有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但这种阅读体会或感悟应该尊重作家的创作本意,或者说作家的创作意图。这应该成为我们解读作品的最好钥匙。

《散步》写于1985年。因為是要抒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作者在切入角度时,是要强化“生命”,淡化伦理。一是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出新很难;二是“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只有人类才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所以成熟的生命,即所谓中青年人吧,其责任的沉重可想而知,其社会性,或曰伦理性,也暗暗渗透出来。就如作者在创作谈中所说:“而且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所以我在文中设计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语文学习》1996年第3期,《莫怀戚(散步)的写作契机》)

作者的自述,透露出文章的突出主题是有关“生命的感慨”。而不仅仅是涉及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敬老爱幼”。人类“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承担起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作者通过“渗透”的方式,巧妙地传达出了“伦理性质”。

根据以上两点认识,我们进行如下教学设计,并主要在两方面求得突破。

一、让学生在找寻美好情感词语的过程中,真正走进文本。

课堂上,读着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深深地打动了,一家人尊老爱幼的温馨氛围浓浓地弥漫在课堂里。“都被文章中爱的美好情感打动了,请大家找出文中最能体现这些美好情感的一个词。”

学生找到的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的“摸摸”一词,这个词很好的表现了这种情感;也有的同学找的是“母亲信服地点点头”的“信服”一词,这个词是母亲对儿子的信任。

还有的同学找的是,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听”字。“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旱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这三个“听”字,很好地解释出了一家人互敬互爱,其乐融融、幸福美满的根源。

第一个“听”字,是母亲的“听”。母亲的年纪大了,她的孩子渐渐成熟强壮起来了,她把主动权交给了孩子。“听”里,有一种信任,还有一种母亲的骄傲。儿子的“听”,表明他还是一个孩子,所以高大的父亲的话也自然会毫不犹豫地接受。这“听”,是孩子对父亲的天性依赖和爱的崇拜。第三处的“听”,是妻子听丈夫的。其实这恰恰是一种正常生活的反映。这里妻子的“听”,似乎是有特定场合,就是在“外面”。懂事的妻子给了丈夫一种男子汉的尊严,这种“听”难能可贵,这是一种真实的爱的情感,是对丈夫的尊重与挚爱。

文章中还有其他的句子也包含“听”字。前面提到的“信服”,上文提到的,母亲对儿子的单方面的信任,其实母亲信服地点点头,我认为也是一种“听”,一种长辈对子女的爱。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作者看似没有听从儿子,听从了母亲,但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哪怕自己长得再大,再有本事,自己还是母亲的孩子,还是要听母亲的话,尊重自己的父母的。这其实是一种尊老爱幼的表现,这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听”。而后面,“全家人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也体现出对孩子对老人的充分尊重。

二、让学生在找寻对生命感慨的句子过程中,领悟文本主旨。

1.让学生围绕“感受生命”,找出相关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第一处,第4小节“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的起着水泡”。这是一幅充满生命活力的初春图。

第二处,第7小节母亲远望小路“那里有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是一幅充满生命诗意的早春图。

第三处,第5小节“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儿子天真稚嫩的话语,不仅表现了孩童的聪颖,体现了家庭的温馨,更表现了他在懵懵懂懂之中对生命的直观感受。童心慧眼,一语点破生命之真谛,读来无不让人感到生命的美好——代代相承,生生不息。

第四处,最后一段“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句中“新绿”“金黄”“嫩芽”“春水”,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命活力,“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是春的召唤,是生命的召唤!也是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力的礼赞,更是对生命与自然共荣共生的协奏曲。

2.围绕“善待生命”,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善待生命,母子之间如何体现?第2小节“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这里饱含着对母亲的深切感情,彰显的是尊重并善待衰老生命的光辉。温馨之情,溢于言表。第3小节“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句话同样体现了这种感情。

祖孙之间如何体现?在选择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我”决定委屈儿子而听从母亲,其理由是:“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而侍奉母亲的日子不多了。文中寫道:“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这细微而充满爱意的举动是衰老生命对年幼生命的珍爱与疼惜。而小孙儿呢?不哭不闹,大人们的温情默默滋养着幼小的生命。

作者夫妇之间又如何体现?一句“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诙谐地表现了妻子的贤惠与善良。“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两个成熟的生命信任理解、和谐美满。

三代四口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家庭,也连接成一条老、中、幼的生命之链。每一节链扣上都体现着善待生命、心中有他人的人性光辉。细腻的体察与理解使亲情更加醇厚而真挚。

3.围绕“生命的责任”,找出相关句子并加以赏析。

散步出现分歧时,“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这里歧路之争,由我裁决,不能两全。作者向人们袒露的,是一个成熟强壮的、肩负着传承使命的中年男子的责任和使命。

于是文章最后写到:“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也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段话寓意深刻,不仅写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写出了“我”和妻子——站在生命之链薪火相传的连接点上。作为个体,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作为生命的接力者,担负着承前启后、生生不息的历史责任,这就是生命的责任。这一句揭示了本文的主旨,显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与前文“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相呼应。

参考文献:

1.《一个“听”字满含爱》,褚亚婷,《语文学习》2013,10.

2.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下册)P369—372.

上一篇:鄂教版7年级语文上册下一篇:阳光学校申报”十佳民办学校“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