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语

2024-09-14

中国汉语(精选12篇)

中国汉语 篇1

一种民族语言的词汇折射着该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文化形态, 汉语中约定俗成、民族色彩浓厚的国俗词语则是探究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隐性窗口。

一、汉语国俗词语概述

20世纪70年代, 王德春教授首次从苏联引入“语义国俗学”, 并在深入研究汉语国俗词语语义的基础上, 建立了国俗语义学这门语言学的新学科。所谓国俗词语, 就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风俗有关的, 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这类词语在其他语言系统中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语, 因此, 国俗词语也被称为“非等值词”。国俗词语不仅与独特的民族文化密切相关, 而且自身也负载着明确的文化信息, 蕴涵着丰富的国俗语义。所以, 词汇作为语言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 其中能够从某个或几个层面反映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词汇, 必定是国俗词语。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国俗词语的特点

汉语中的国俗词语数量繁多, 这些国俗词语与一般词语不同, 它们是汉民族文化在汉语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是特定文化范畴下的词语。一般词语只有表层概念意义, 汉语国俗词语却承载着汉民族悠久的文化, 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词语除了具有国俗词语的普遍特点以外, 还有其自身的特征。

首先,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词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最基本的直接反映, 这些词语富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 学习掌握和运用它们, 对初步了解汉语和中国文化有几大帮助。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节日名词, 饱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 是汉语学习者初探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茶”“太极拳”“京剧”“针灸”等词语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名片, 其蕴涵的国俗语义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处于最基本、最重要的地位, 汉语学习者在掌握这种基本国俗词语时难度相对较小。相反, 来自浩繁文学典籍或带有浓厚时代文化内涵, 汉语学习者理解难度较大的国俗词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鲜有涉及。

其次, 汉语国俗词语运用的广泛性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词语的特点之一。汉语学习者以提高跨文化交际为目的, 汉语交际中广泛运用且语义鲜明的国俗词语, 是汉语学习者最感兴趣的内容。“龙”“福”“拜年”等词语在汉语日常交际生活中出现频率极高, 词语表示的特定国俗语义也为汉语学习者所熟知;对于“炒鱿鱼”“泼冷水”“画蛇添足”“朝三暮四”等国俗词语, 虽然汉语学习者在刚开始接触它们时并不完全理解其中特殊的民族文化内涵, 但这些词语无论在日常交际还是教材学习中, 出现的频率都非常高。又如“红色”是汉民族最常用、最喜欢的一种颜色, “红色”在汉民族文化背景下象征着幸福、吉祥、兴旺。人们喜欢在春节的时候贴红色的对联、红色的福字;新人结婚时要贴红双喜、穿红衣;事业兴旺发达的人, 我们可以说他走红运等。因此, 汉语学习者只有了解了“红色”这个词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涵义, 才能更好地理解由“红色”衍生出的其他国俗词语。

最后,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国俗词语还具有差异对比性。由于反映特定民族文化的国俗词语必然受到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的影响, 因此, 在不同民族文化视角下会出现相同事物具有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色彩, 或同样的意义内涵却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等现象。汉语学习者只有充分掌握汉语国俗词语与对应母语词汇的差异对比性, 才能更好地理解运用汉语国俗词语, 为跨文化交际服务。喜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鸟, 人们认为“喜鹊登枝”是有好事将来到的吉兆, “喜上眉梢”“欢天喜地”等词都与喜鹊有关;在西方文化背景下, 人们厌恶喜鹊的叫声, 因此英语中的“magpie”常比喻爱唠叨的人。对于另一种动物“乌鸦”, 中国人认为乌鸦叫是不祥之兆, 是民间最流行的禁忌, “乌鸦头上过, 无灾必有祸”等都是对这一传统文化观念的反映;但是“乌鸦”在日本被奉为“国宝”, 是日本神的象征。

由于国俗词语与特定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因素密切相连, 两种不同的语言相比较所得出的国俗词语系统必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果汉语学习者不了解不同民族间国俗语义的差异, 在学习汉语国俗词语过程中就会面临很多障碍和负迁移的困扰。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 为了让汉语学习者熟练掌握国俗词语的用法, 理解其内部蕴涵的中国文化, 我们必须在重视国俗词语绝对性特征的基础上, 注重国俗词语的相对性。

三、国俗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怎么让一个从未学过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最快、最好地学习好、掌握好汉语”是陆剑明先生提出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任务。然而, 这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 汉语国俗词语作为汉民族文化在语言中的直接反映, 在语义和结构上都渗透着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质。因此, 具有特殊国俗语义的国俗词语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 更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难点, 把语言和文化有机结合的国俗词语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摘要:汉语国俗词语具有浓厚的汉民族文化色彩,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尤为重要。本文拟从对外汉语教学中国俗词语的特点方面进行分析, 强调国俗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国俗词语,对外汉语教学,词语特点

中国汉语 篇2

对外汉语教师必备修为十六字:

夯实基础;规范措词;解义扼要;烂熟于心。

夯实基础:提高自身基础汉语水平,了解及拓展各类知识面; 规范措词:克服长期养成的不规范习惯用语以及发音;

解义扼要:可以以最短和直白词句来清晰解释语法及单词;

烂熟于心:熟练掌握运用各种授课方法。

对外汉语教师授课方针十六字:

摒弃教条;循循善诱;以练代教;因材施教。

摒弃教条:放弃生搬硬套教条规矩,以灵活适时的方法教授对外汉语; 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的引导学生以正确方法使用汉语;

以练代教:多说多练,以练习带动教学,使学生熟练运用;

因材施教:以各类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不同的汉语背景制定授课计划。

本文由上海儒森汉语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学校收集整理。

中国汉语 篇3

关键词:汉语教材;泰国;走出去

近年来随着中泰两国问交往的增多,特别是双方旅游业的发展,不少泰国人热衷于学习汉语,“汉语热”在佛教之国升温迅速。在泰国的机场、旅游景点随处都可以看到中文。2013年,泰国共有1524所院校开设汉语课程,有近一百万人学习汉语。据2014年的数据显示,有逾2万泰国留学生分布在中国各地。泰国已超越日本成为来华留学第三大生源国。

随着汉语需求不断扩大,汉语教材的出版也非常活跃。据统计,从2003年至2014年,仅仅针对泰国小学生的汉语教材已近20套,出版者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泰国等地。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能够进入泰国基础教育体系,成为泰国教育部推荐的汉语教材,目前唯有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体验汉语》。它的成功可以归纳为“遇到良好发展时期、与当地政府合作、以质量稳定用户”。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部教材是如何把握这三项因素,成功进入泰国汉语教育体系的。

一、遇到良好发展时期

早在20世纪60年代,泰国政府就对汉语教材进行了管制。由于防共反共政策,为了控制教学内容,泰国政府组织人员编写汉语教材,由教育部学术厅部出版社(KURUSAPA)自主出版,并规定全国使用。从此,泰国的汉语教材出版就在政府的主导下发展。

90年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形势出现了转变,汉语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迎接新一代汉语学习人群,1998年,泰国教育部第二次组织人员编写汉语教材,由学术厅部出版社自主出版。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汉语热”在泰国迅速升温。在2006-2010年发展计划中,泰国政府将汉语能力提升到国家竞争力的高度,大力普及汉语教育。然而,泰国学术厅现有教材为90年代末出版,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教学情况,教材缺乏是十分棘手的问题。

在多方努力下,泰国政府启动了中泰合作教材《体验汉语》项目。2006-2011年间,泰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委员会等各部门代表团多次访问高教社促进合作项目。教材通过建立合作,在中国国内编写,高教社出版,由泰国学术厅部出版社(KU RUSAPA)印刷发行。教材在关键的时候问世,解决了汉语教材紧缺的问题。

二、获得有实力的合作伙伴

《体验汉语》获得了泰国最具有实力的合作伙伴——泰国基础教育部的支持,给教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首先,因为拥有与泰国教育部合作的背景,《体验汉语》一出版,泰国各大新闻媒体纷纷响应宣传,给教材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其次,在发行渠道方面,教材凭借泰国教育部的政府资源,实现发行渠道本土化,让教材能够按照当地学校教材征订规定,与其他教材一起统一配送。此发行方式既有助于教材的渠道畅通,也便于用户采购。再次,由于目前是汉语作为重要外语的推广初期,政府给予免费教材的资助。《体验汉语》正是泰国政府义务教育“促进汉语教学预算案”的指定教材,基础教育部直属的民办学校可向政府申请免费教材。而泰国学校的形式,公立学校的比例远高于私立学校,非商业形式发送覆盖了泰国主流学校,这让教材在短时间内拥有了最多的用户。

三、以质量口碑稳定用户

“内容为王”是支撑许多媒介经营者前行的信念。《体验汉语》2008年出版至今拥有稳定的用户,这与教材本身质量过硬密不可分。泰国教师有权利向教育部反馈各类教材的质量问题,八年时间的持续使用证明了《体验汉语》获得了使用者的认可。笔者调研发现,有几位老师甚至评论说这套教材配套的许多活动学生都比较感兴趣。

回顾过去,泰国汉语作为二语教学是在华语母语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1992年泰国政府对汉语教育政策开放以来,当地出版的汉语教材或多或少都是从中国大陆或中国台湾语文教材进行改编的。《体验汉语》走进泰国给当地汉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教材以体验式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突破了长期以来“重读写,轻听说”的汉语学习老套,转为“听说领先,少写多认”;二是摈弃死记硬背汉语知识,转为以活动为载体的多元智能培养,创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三是符合当地教学情况,满足当地儿童的特性,具体表现如下:

1.“听说领先,少写多认”的模式创新

对儿童语言进行训练时,要对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行全面开发。然而,一直以来泰国的汉语教学往往注重读写。笔者考察市场上的本土儿童汉语教材,“听力”这一项练习几乎空白。教材都是单线式编排结构。下面是两套综合性的儿童汉语教材,它们的具体编排模式是:

心理学研究证明,听觉记忆略优于视觉记忆。《体验汉语》打破了传统本土汉语教材的编排模式,参照心理学发展特征进行编排,设置了“听说领先”的教学模式,使汉语教学由易到难,也符合记忆储存优先原理。从“听-认-选-写”的模式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如下:

从图3可知,《体验汉语》把“听力”安排在前面,把最难的“书写”安排在后面,可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汉语的畏难心理。

在最艰难的汉字练习环节,《体验汉语》突破了传统练习。传统语文教学都要求学生抄写、描写笔画,进行“笔顺练习”“书写练习”,学生要花费大量时间写汉字。结果练习不少却没记住多少个汉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甚至对汉字望而生畏。在这方面,《体验汉语》放弃了最枯燥的书写汉字笔画的练习,提出“多认少写”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观察、临摹汉字,通过视觉感知结合双手运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启发学生识别认读部分汉字。教材以“听说领先,少写多认”的模式领先于其他教材,学生学习起来也非常有趣。

2.以活动为载体进行多元智能培养

针对性是教材编写的一项重要原则,是科学性和趣味性实现的基础。事实上,编写任何种类的教材都有一个针对性问题,起码要考虑学习者的年龄阶段等因素,并据此编排教学内容。儿童与成人学习者在生理、心理特点上都有很大的差异,针对儿童教材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并充分考虑到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nlc202309091124

加德纳(1983)提出智能多元化的观点,每个人至少有八项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笔者以八种智能考察《体验汉语》发现,它除了作为语言教材,培养语言智能外,还兼顾其他智能的培养,如表1所示。

教材还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练习,让学生动手进行剪纸、贴图、画画、手工做面具等活动。教材的每篇课文都设有“课堂活动”,如:

打开你的书包,把里面的物品画出来,然后让你的同学看看,说出这些物品的中文名称。

——《体验汉语》第8册第6页

如上述类似的活动,离开了课本教育,进入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动手去做,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可促进学习者对语言多样性的理解,既培养了语言智能,又培养了交际智能。

在儿童外语教学中,交际智能尤其重要。课堂教学需要提供大量合作性的、交互性的学习活动,从而发展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体验汉语》从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与搭档或朋友一起完成一些小任务。如,请学生写出自己家人的名字,再请同学猜一猜他们都是谁。

以上述活动为内容,教材打破了以往鹦鹉学舌般重复背诵课文的单一语言智能训练,走向多元智能培养,从语言智能的开发到动手操作的形体智能、跟伙伴进行交流的人际交往智能的开发,对儿童进行全面引导,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3.符合当地汉语学习情况,满足当地儿童的需求

中国汉语教材要走向海外市场,应最大限度满足海外市场使用者的需要和愿望,如适应特定国家、地区的教育(含外语教育)体制、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等。—方面,《体验汉语》在“量”的把握上合乎了当地需求。目前泰国汉语教学没有独立的大纲,只有针对英语的《外语教学大纲》,其对词汇量有明确规定,要求小学阶段掌握1050-1200个词汇。目前在泰国公立学校,英语属于必修课,一周安排3-4节课,而汉语属于选修的外语课,课时低于英语课,一周只有1-2节。汉语教材的词汇量要求低于《外语教学大纲》。据笔者统计,《体验汉语》平均词汇量约735个,词汇量适中,比较符合当地教学课时情况。

另一方面,《体验汉语》教材也顺应了当地教学的动态。随着中泰两国在各领域交流的不断加深,泰国的“汉语热”蔓延到泰国各地。学习汉语不再是华裔子弟的专属。除华侨学校外,目前广泛使用《体验汉语》的是公立学校的学生,学习汉语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兴趣。如何让学生对教材产生兴趣,需要教材编写者了解当地学习者的特性。

泰国学生与中国学生不同,在升学方面的压力大大低于中国,当下泰国的学校提倡“快乐教学”。中国老师到泰国教学对泰国小学生的普遍评价是:泰国学生上学很轻松,基本上都是边学边玩,性格活泼,艺术细胞强大,动手能力超强。课堂气氛也相当欢快。在课堂上必须经常穿插一些小游戏,或者是让他们进行分组讨论和竞赛,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体验汉语》每两篇分别设有“课堂活动”和“文化活动”,这给泰国汉语教堂带来了欢笑和生机,有许多活动深受泰国学生的喜爱,如:

表演:两人一组,—人扮演售货员,一人扮演顾客。

手工活动:学做风筝;设计一辆漂亮的自行车;做熊猫面具等。

比赛:两人一组,每人拿一个小玩偶。一人把玩偶任意放到某处,然后从词框里任选一个词语说出来,另一人根据听到的词语把自己的玩偶摆放到正确的位置上。看看哪组做得又多又好。

综上所述,《体验汉语》的编写较以往当地教材有较大改进,不论是模式创新,还是与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和当地汉语教学制度的适应都有出色表现。这归功于教材走进海外市场之前,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和调查工作。

《体验汉语》“走出去”成功的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汉语在国外是一个新兴的热门学科。海外很多国家、地区没有力量编写汉语教材,或者虽然有能力,但是编写理念滞后,这应该是中国教材良好的介入契机,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机遇是成功的前提和关键;第二,争取获得有实力的合作伙伴。中国教材要发展国外市场,一定要物色好当地的合作伙伴,考察对方的实力,以保证教材的销售渠道及市场覆盖率等;第三,质量依旧是汉语教材在国外立足的根本,只有前期把关好教材的质量,后期才会有持续的发展。教材的编写应注重理念创新、充分考虑学习者年龄、当地汉语学习特点等,以此增强汉语教材的可读性。

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汉语在世界各地也变得日趋重要,这增加了中国汉语教材“走出去”的机会。中国编者应该把握好机遇,同时加强中外编写者和出版社的合作,从语言要素、交际技能、话题、文化、练习活动等方面提升教材的本土化程度,这样才有助于中国教材更深入地走进国外的汉语课堂。

(陈琳乐,中山大学中文系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特色词语 篇4

汉语拼音的用武之地很多, 这里谈一个具体的应用问题, 就是用汉语拼音拼写有中国特色的词语, 使之通行世界, 如同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的地名人名一样。现在已经流行的如wushu (武术) , renminbi (人民币) 等。这样的词不宜用相应的外语词替代, 因此不需要再翻译成外文。

把中国特色的词语勉强意译成英文, 中国广大群众是不满意的。

比如北京奥运吉祥物的名字福娃, 开始译成Friendlies, 许多人指出不但含义不吻合, 而且还容易造成歧义和误解。后来主管部门把通用形式定为汉语拼音Fuwa, 得到普遍欢迎。

北京饭店业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 把2700多道中国菜菜名译成英文名, 对这种做法是有争议的。有的报纸指出:“尴尬的菜名西化是缘于不自信。”有的网民说:“菜名直写汉语拼音, 再配图和英文说明, 就一目了然。”

京剧是我国国粹, 一直用的英文译名是Peking Opera (北京歌剧) , 赵启正撰文指出, “不要从译名上白白丢失了中国特征”, 主张用Jingju。

天津老字号“狗不理”, 放弃汉语拼音, 自定英文名为go believe, 也引起争议。有的网民尖锐指出:“狗不理的英文招牌很可能成为新的国际笑话。”

根据现状, 笔者认为下面一些基本道理有强调和加强宣传的必要。

一、汉语拼音既然是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 作为文献中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词语, 自然也应当以汉语拼音为拼写的标准。中国人名地名是中国特有的, 要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特色词语也是中国特有的, 也应当用汉语拼音拼写, 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二、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特色词语, 就是不要翻译成英文或其他外文, 勉强翻译成外文, 不能把词语的民族特色、文化内涵表现出来, 在传播上无疑是一个损失。京剧、中国菜等中国特色事物词语, 多有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 国外没有相应的事物, 为了在世界传播, 最好的办法是用汉语拼音拼写。读着中国名称, 才好进一步了解其文化内涵。

三、《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汉语的最佳方案, 唯一的法定方案, 是国际公认的拼写汉语的方案。我们使用汉语拼音拼写有中国特色词语, 就是充分体现民族自信。不了解汉语拼音的功能, 应该用而不用, 是错误的。

四、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特色词语, 不但中国人高兴, 而且外国人是欢迎的。这不但因为他们读起来毫无困难, 从而有兴趣了解词语的内涵, 而且这种做法也是外国人习惯用的。

总之, 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特色词语, 既符合国家语言文字法, 体现中国特色, 体现民族自信, 又符合国际有关组织的规定, 方便外国朋友理解中国, 是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中国汉语为话题作文600字 篇5

汉语不仅有趣,多样,还十分复杂。

汉语是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慢慢演变到现在,每一种字体都十分复杂,至今汉字只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后来,人们将一个个字组成句子,再由句子组成文言文,诗、词、曲、文章,再到后来的白话文,一个由复杂到简化的过程。

胡适是白话文运动的提倡者,白话文也就是我们现在用的一种文体,我们学习文言文时经常用白话来解释文言文的意思。

后来,也就是现在这个发达的科技社会,各或各样的聊天软件取代了一些人们曾经远程交流的老方法——写信,人们渐渐用键盘和手机取代了笔去“输写”汉字,人们不再去写信,在我这个年龄段的人甚至有些连写信的格式都不会,写信曾是一个时代的潮流,还依稀记得小时候哥哥房间的那一大沓的黄皮信封。我曾看过周立波和崔永元的一个节目,周立波憾概现今社会已慢慢不再是用笔去写信,崔永元也憾慨,周立波趁这时候,拿出了崔永元年轻时的情信。不得不说的是,崔永元的文采十分好,但也反映了写信的好处,写字时字的漂亮与与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

中国汉语 篇6

为弘扬中华文化,彰显汉语魅力,激发国外中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和兴趣,增进他们对中国语言和中华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以“灿烂文化魅力汉语”为主题的2008年首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即将在全球中学生中隆重开幕!

“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亲爱的同学们,赶快行动起来,用我们的“汉语桥”为中国与世界架设又一座友谊之桥、文化之桥、和平之桥吧!

主办: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

重庆市人民政府

承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等

[大赛简介]

“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主要面向年龄15岁以上。具有外国国籍,在国外出生并成长,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在校高中生。大赛由比赛、培训和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组成。比赛和培训将围绕汉语语言能力、中国国情知识、中华才艺展示等方面进行。同时穿插参赛选手街头奥运采访、超市购物趣味比赛、中国家庭交流、文化参观、人物访谈等主题活动,为参赛选手们提供充满快乐的学汉语之旅。

[大赛活动行程]

时间:7月15日-7月30日。其中:

北京之行3天。主题活动:参观孔子学院总部,参观故宫,中国中央电视台,奥组委新闻中心。重庆之行18天。主题活动:比赛、培训、文化体验、社会实践等。

作为一名中国中学生,你想与这次走进国门前来参赛的异域中学生们成为好朋友吗?你想成为本次大赛的全程志愿者吗?你想成为汉语推广小大使吗?你想动员你的全家成为接待国外中学生的“中国之家”吗?

现在.只要你是年龄在15~18岁的在校初三至高二年级中学生,热心参与以下“中国小主人”征募主题,你就有机会成为受邀对象哦!

A、人员征募

截止时间:2008年5月30日(以当地邮戳为准)

1.国学小大使(报名编号:A1)

要求:热爱国学,有较深厚的国学素养,同时擅长中华传统才艺2~3项(如毛笔书法,古筝、笛、扬琴、葫芦丝等民族民乐弹奏)。

2.普通话形象小大使(报名编号:A2)

要求:语言素养高,有在市级以上演讲赛、辩论赛等相关语言类比赛的获奖经历;课余参加过语言类(演讲口才、主持类)培训班,或在普通话方面擅长绕口令、单口相声者,条件可适当放宽。

3.大赛志愿者(报名编号:A3)

要求:综合素质佳,性格外向,待人热情,细心,有相关志愿活动经历、学校班干部经历等优先考虑(限重庆市内)。

4.中国之家(报名编号:A4)

要求:家庭温馨,父母综合素养较高,全家各怀“绝技”最好。

B、点子征募

截止时间:2008年6月30日(以当地邮戳为准)

1.中國礼物DIY(报名编号:B1)

手工制作一件你心目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或中国学生生活状态的小礼物。

2.畅游中国我做“主”(报名编号:B2)

尽你的所识所知,教国外朋友如何学习好汉语、如何享受中国游吧!总之,你的创意,可以让他们成为“中国通”!

3.我身边最美丽的中国风物(报名编号:B3)

以FLASH、摄影、DV、Ps等,原创一份你最满意的代表中国风情的影像作品。除个人外。本主题同时欢迎团队报名。

4.写给未曾谋面的同龄的你(报名编号:B4)

写一封信给你未曾谋面的外国的同龄的他或她。

5.我与你的“未来之约”(报名编号:B5)

列举你想与国外朋友在将来要共同完成的十件事,拟订成一份详细的计划单。

特别说明:本部分征募,将经过筛选后全部转给参赛选手,所以请在你的每份作品中留下你的详细地址,包括电话、MSN、可接收外邮的E-mail地址等。第4、5项可指定对方国籍和性别作为你创作的一切背景假设。

现在,选好你想参与的征募主题了吗?请将以下报名表格填写完整,并附个人生活照及免冠1寸登记照一张,以及与征募主题相关的作品,邮寄到:

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课堂内外杂志社“汉语桥”收(邮编:400013)

你就有机会梦想成真啦!

也可到新课堂网站:www.cxzw.com在线报名,或下载本报名表电子版进行邮件提交。

咨询电话:(023)63658969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传播 篇7

文化传播也即文化扩散, 是将一个社会的思想理念、技能经验和文明创造传播到另一个社会, 从一个区域传播到另一个区域的过程。

人类的发展, 历史的沿袭, 文明的传承,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世界各个民族文化间相互不断地吸收、借鉴。不同民族为了自身的延续和发展, 一定会以其特有的方式去传播本民族的文化特质,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与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史, 当今的对外汉语教学正是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之一。

笔者认为, 对外汉语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文化传播。

1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文化的传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在贸易、投资、金融、教育、体育等方面与国际的“接轨”不断增加, 因之, 学习汉语的风潮席卷了整个世界, 留学中国也成为许多外国学生的选择。除了语言的训练, 文化的传播亦是对外教学的重要任务, 正如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秘书长张德鑫先生所言:“对外汉语教学的宏观宗旨是弘扬中华文明, 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就是传播中国文化。”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 结合文化的渗透, 不仅是传播中华文化的方式, 也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语言文化水平的途径。

1.1 以汉字为本位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世界上曾有四种古老的表意文字:汉字、楔形文字、圣体字、玛雅文字, 后三种文字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唯有汉字虽历尽五千年沧桑, 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汉字的音、形、义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 小小的方块字折射出博大精深的汉文化, 积淀了古代的文化现象和不同时代的文化内容。

对于那些习惯了拼音文字的留学生来说, 多数汉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不易辨认、不易记忆、不易书写, 汉语之难, 难在汉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如将汉字置于文化大背景下进行授课, 使汉字知识与文化内涵自然、有机地融合, 即可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 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如:结合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社会面貌来讲授“男”、“女”两字字形, “女”字字形, 甲骨文是一跪坐的人形, 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安然、闲适;“男”字字形, 甲骨文则是上“田”下”“力”, 在农业社会中, 男子多“用力于田”, 而女子主要是以室内劳动为主。而“妇”字从“女”、从“帚”, 封建社会的劳动分工, 在字形上表现得多么清晰。

1.2 以词汇为依托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有庞大的词汇系统, 词汇语义丰富、深刻, 融合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理念, 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 汉语词汇能够直接反映本民族生活的变迁、价值观念的沿革和文化的发展, 正如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陈原先生在《社会语言学》指出的:“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 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因此, 留学生学习汉语词汇就不仅要了解词汇的具体指称意义, 更应着重理解其所隐含的文化内涵。

留学生在进行语言交际时, 对词汇望文生义而发生误会的现象比比皆是, 造成这一结果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了解该词的文化涵义, 没有真正懂得其意思, 也就影响了他们正确地使用这个词进行交际。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应特别注意对那些文化涵义较为深刻的词汇的讲解。而汉语中词汇的文化内涵常与中国历史、典故和文化传统有关, 如“拔苗助长”、“画饼充饥”、“滥竽充数”、“对牛弹琴”、“望梅止渴”等等, 这些词汇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教学中如果结合历史典故讲解其文化含义, 即可使学生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便于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词汇。

在汉语中还有大量蕴含着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的词汇, 如中国人常用“红眼病”来表达某人强烈的嫉妒心, “羊肠小道”则非常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那些狭窄曲折又险峻的山间小路, 又如“拦路虎”比喻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因“虎”在汉语文化中占据着百兽之王的地位, 故用其来比喻,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中的“龙”、“凤”在汉语中都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2 对外汉语课外活动中文化的渗透

文化的传播, 不仅要贯彻在课堂教学上, 还应该融汇在留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在涉及到相关内容时, 自然而然地引申出文化内容来, 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会觉得生硬, 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 碰到中国各种节日时, 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等等, 都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及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 还可通过与留学生所在国的传统节日的比较, 了解其文化差异, 从而加深印象。

旅游活动也是对留学生进行文化渗透的一种方式, 可以说, 旅游活动是他们学习汉语的“第二课堂”。旅游不仅使留学生更直观、真切地了解中国, 更使其体验到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如, 学生在北京游览了古老的长城、金碧辉煌的故宫、壮丽的天坛、雄伟的天安门等等, 当留学生看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物, 读到旅游景点随处可见的汉字, 都在潜移默化地体会一种文化的来龙去脉, 实际上就是活生生地读到了一段中国的历史, 他们在这个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社会大课堂中汲取营养, 培养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情感, 可谓是一种“文化之旅”。

留学生的课外活动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丰富其课余文化生活。如在中国传统节日时举办的联欢会等文化体验活动, 以及与留学生所学专业和课程相关的各种文化活动, 还可以通过汉语演讲比赛、辩论赛、“美食节”、“运动会”、“中国文化技能比赛”等等, 这对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有着很大的帮助, 使他们的汉语学习由书本进入到实际, 由理论转化为实践, 在开阔其视野, 增长其见识的同时, 更使其直观地了解、学习中国文化。

3 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留学生的汉语能力, 而此能力的培养, 不仅需要留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而且还要了解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通过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文化的传播和课外活动中文化的渗透, 可以促进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增强留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正确地运用汉语, 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摘要: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积淀, 是人类在发展进化过程中长期创造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结晶。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 结合文化的渗透, 不仅是传播中华文化的方式, 也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语言文化水平的途径。

关键词:中国文化传播,对外汉语教学,留学生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宝珍.汉字与中国文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1.

[2]杨金成.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目标分类[J].汉语学习, 2006 (1) :58-61.

[3]张军香.现代汉语词汇教学与文化因素的渗透[J].唐山学院学报, 2004 (4) :24-29.

[4]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5]哈军华.论对外汉语教学的几个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3) :61) 65.

[6]阎军, 史艳岚.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 1995 (4) :95-99.

中国汉语 篇8

据中国新闻网消息, 2011年年初, 中国首部适用于母语非汉语人群及华人华裔汉语口语水平测试的国家标准《汉语口语水平等级标准及测试大纲》, 已由语文出版社出版, 将于2011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按照“汉语口语水平等级标准及测试”理念, 区分不同层级、生活领域、生活场景, 从语言习得的规律和交际情景的需要出发, 体现口语交际的任务性、真实性和开放性, 以期有针对性地满足学习者汉语口语交流的需要。据了解, 这项由天津市语言文字培训测试中心起草的国家标准, 将汉语口语水平等级标准规定为三等九级, 即初、中、高三等。测试词语表分初等 (2100条) 、中等 (3100条) 、高等 (3100条) , 共8300条。日常生活领域包括最基本生活领域、较广泛生活领域、更广泛生活领域等三个基本层级的三十个具体区域。主要测试应试人在日常生活领域运用汉语口语交际的语音水平、理解水平和表达水平。

中国汉语 篇9

1 中国英语变体的产生及发展

1.1 中国英语变体产生的背景

由于英语自身比较简单, 不同国家的人学习起来只需要很短的时间, 因此现在英语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两个国家在进行交流时, 通常选择英语作为中间语言, 英语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上通用的语言, 简单易懂只是一个方面, 其实有很深的历史原因, 对于英语的起源, 无可厚非是由英国人发明的, 而随着大英帝国的发展, 在17世纪时期, 由于其海上力量的强大, 在世界各地都有殖民地, 其中美国就是英国的一个殖民地, 为了加强对这些殖民地的统治, 大量的英国人移民到这些地区, 同时也把英语带到了这些地区, 甚至取代了当地的语言, 成为了这个地区的母语, 在这一时期, 英语的使用还是统一的, 并没有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 出现一定的英语变体, 但是随着英语被越来越多的当地人所使用, 英语的使用习惯慢慢的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表达一些特定的本土词汇中, 用传统的英语很难进行表达, 即使能够表达出原来的意思, 也只有当地的一些人能够看懂, 这些英国人根本无法理解真正的意思, 只有经过必要的解释后, 他们才能够明白, 随着这种现象越来越多, 逐渐形成特定的英语变体。

英语在我国的传播, 很大程度上也符合这个规律, 虽然我国没有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但是从鸦片战争开始, 我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当时的清政府与英美等国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 在这些条约中, 不但开放了一些通商口岸, 允许外国的传教士可以在我国传教, 同时也租给了英美等国一些地区, 而英美等国就是通过这种方式, 打开了我国的大门, 掠夺走了大量的黄金和白银, 同时也把西方的一些文化和思想, 带入到了中国, 在这个过程中, 外国人难免要和中国人进行交流, 外国在学习汉语的同时, 很多中国人也开始学习英语, 在最初的阶段里, 中国人学习英语只是为了日常的交流, 因此使用习惯和语法等并没有任何变化,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深, 英语的使用已经不仅仅用于日常交流, 在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过程中, 都会使用到英语这门语言, 在翻译的过程中, 就会出现一些具有浓厚本土文化的词汇, 如对八股文进行翻译时, 直接翻译成eight legged essay, 这样的翻译虽然符合英语翻译的规范, 但是外国人看到后, 显然不会明白八股文是什么意思, 只有经过中国人深入的解释后, 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八股文的意思, 随着英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 这种现象出现的也越来越多, 最后形成了现在的中国英语变体。

1.2 中国英语变体的发展

从本质上来说, 中国英语变体的出现, 主要就是受到传统中华文化的影响,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国英语变体自身也在不断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 一直都受到汉语发音、语法等影响, 相关的学者研究发现, 在学习另外一门语言时, 都会受到母语的影响, 而且对于外语掌握的越好, 这样影响就越小, 例如中国人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时, 大部分人都会想如何用汉语表达, 然后将要表达的汉语翻译成英语, 这样在交流的过程中, 使用的英语就会带有汉语的色彩, 如果一个人的英语水平非常高, 就能够很好的避免这种现象, 会跳过汉语思考这个步骤, 形成用英语的思维方式, 这也是在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中, 看起来都像是中文的翻译一样, 按照常理来说, 这样的中国英语变体, 由于和正常的英语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 可以说中国英语变体是一种错误使用英语的方式, 但是正如美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一样, 他们所使用的英语也产生了一些变化, 形成了特殊的英语变体, 而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 这些变体逐渐得到了国际的认可。

如果要想使中国英语变体也得到认可, 就应该根据英语在中国发展的现状, 对英语变体的发展进行一定的人为干扰, 但是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与汉语一样, 都具有鲜明时代特点, 尤其是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 信息的传播非常快, 每天都会有很多新的词汇出现, 这些词汇给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 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从英语在我国的发展就可以看出, 在最初的阶段, 英语只是作为一个交流的工具, 学习英语就是学习一些日常的口语, 随着中西文化之间交流的深入, 除了日常交流使用的英语外, 也开始了一些文学名著和时事政治等翻译, 在这种翻译中, 涉及到了英语的书面语言, 而书面语的使用和口语有很大的区别, 书面语的使用要受到语法等限制, 不像口语的使用那么随便, 而汉语和英语的语法有一定的差异, 很多中国人在使用英语进行翻译时, 把汉语的语法应用在了英语上, 随着这些翻译的增加, 慢慢的形成了一种新的英语使用习惯, 就是现在的中国英语变体, 而且不断有汉语新词的出现, 使得中国英语变体也在不断的发展。

2 汉语发音规律对中国英语变体发展的影响

2.1 汉语发音规律简述

汉语发音很大程度上依赖与汉语拼音, 根据汉语发音的特点, 可以分成声母和韵母, 而根据发音部位的不同, 汉语发音可以分成七种类型, 第一种就是双唇音, 包括了b、m、p等, 第二种就是唇齿音, 主要有f的发音, 根据不同舌头抵住牙齿背部阻碍气流而发音, 可以分成舌尖前音、中音和后音, 对应的汉语拼音分别有z、c、s和d、t、n、l以及zh、ch、sh、r, 此外还有舌面音和舌根音, 对应的拼音分别是j、q、x和g、k、h, 现在的汉语中, 一种有39个韵母, 能够很好的标注出每个汉字, 通过对汉语拼音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 汉语拼音一共有26个字母, 这正好与26个英文字母想对应, 由于汉语拼音和英文字母都是起源于拉丁字母, 因此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这种联系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 在发音上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尤其是随着英语在我国应用的越来越多, 对于一些词汇进行翻译时, 英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单词, 如一些地名的翻译上, 这时只能创造一些新的英语词汇, 我国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 就利用了汉语拼音和英语的这个共性, 因此很多地名和新词语, 都是采用拼音的方式直接作为英语, 如上海的英文名就用shanghai, 而且发音也和汉语拼音相同。

2.2 汉语发音规律对中国英语变体发展的影响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 在中国英语变体发展的过程中, 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 其中汉语发音是很大的一个影响因素, 这种影响在中国英语变体的初期就得到了体现, 中国英语变体的出现, 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改革开放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除了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的经济水平, 是我国的发展与国际接轨, 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在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与外界的交流有限, 对于英语的使用有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与国际间的经济、文化、政治的交流都逐渐增加, 而在交流的过程中, 难免要涉及到英语的翻译, 由于我国当时的英语还没有进行普及教育, 因此整体英语水平也比较低, 在翻译的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如一些特殊词汇的翻译, 当时的翻译人员遇到一些生僻词汇时, 通常都会选择利用一些汉语拼音发音的规律, 以此来进行英语的翻译, 这样的翻译方式逐渐的形成了中国英语变体。

中国英语变体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其形成除了在中西交流时, 在中国人和中国人之间交流时, 会表现的更加明显, 尤其是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们之间都会进行必要的交流, 这种交流与中外之间的交流不同, 对于英语的表达通常都停留在口语层面上, 只要能够清楚的表达出意思即可, 甚至一些还没有掌握的单词, 利用相近的词汇或者直接使用汉语发音进行表达, 这种利用汉语发音的表达方式, 久而久之也对中国英语变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导致现在对于一些新词汇的翻译, 如果没有与之对应的英文词汇, 解释起来又比较麻烦, 通常会采用汉语发音直译的方式, 如在对折腾这样的词汇进行翻译时, 这本来是我国北方的一种口语, 在英语中并没有对应的单词, 如果要解释折腾的意思, 也需要大量的篇幅, 而在胡锦涛同志的一次讲话上, 就提出了这个词语, 当时的很多外国记着都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对这一词语进行翻译, 其中有一种就直接将其发音zheteng当作是其英语, 然后在下面简单的注解了折腾的意思, 由此可见, 中国英语变体的发展, 不仅只有中国人在使用汉语发音进行翻译, 一些外国人士也开始使用这种方式, 来进行一些特殊词汇的翻译,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英语变体的发展, 同时也使得这种英语变体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3 结束语

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知道, 中国英语变体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 在之前就已经有很多种英语变体存在, 受到英国殖民时期统治的影响, 当时的英国人把英语带到了世界各地, 甚至取代了很多当地的语言, 成为了一些国家的母语, 然后在当地本土文化和新文化的双重影响下, 英语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英语变体, 中国英语变体的发展, 很大程度上也符合这个规律, 但是由于我国的汉语发音由拼音所控制, 而拼音和英语都源于拉丁字母, 因此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是这种关系使得汉语发音规律, 对中国英语变体的发展,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依萍.英语变体多元化情境下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养成——以义乌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 2013 (4) :101-102.

[2]宁强.英美语变体混用现象带给英语教学的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3) :21-22.

[3]朱依萍, 潘爱琴.义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英语变体的语言特征分析——以印度、非洲、中东英语为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 :77-77.

中国汉语 篇10

中国从实施对外开放以来, 经济迅速发展, 综合国力也越来越强, 强大的综合国力使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着来中国发展, 而汉语作为中国的语言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也独具魅力, 中国文化也像汉语一样深深吸引着外国朋友。因此, 利用对外汉语教学来融入中国文化、传递中国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它不仅能开阔外国留学生的视野, 而且能够增强其汉语语感, 提高其言语运用的层次。

但是, 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外国留学生普遍表示很难理解汉语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元素, 而对中国文化元素的一知半解又导致他们汉语学习的低效。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汉语学习效率, 融入中国文化也是一个良好的途径。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每一种语言都承载了一种文化, 它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对语言有着制约作用。同时, 文化又包含有语言, 依赖于语言, 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文化的传承。由此看来, 语言和文化是互为促进的。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 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了人类, 促使人类走向更大的进步。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积聚下来的文化遗产给语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人类的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 它与人类社会、人类的文化有着许多密切的关系。所以说, 我们学习语言, 就要相应的学习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 我们研究对外汉语, 就不能不提到中国文化。

二、中国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前面我们提到, 要研究对外汉语, 教授对外汉语, 就必须要提到中国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何影响呢?

首先, 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 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风俗习惯, 了解中国人的心理, 在学习汉语时通过对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和心理的认知可以使得他们更好地理解汉语学习中的用词习惯、语境和词语的感情色彩, 更利于他们深层学习汉语。

其次, 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 可以使得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学习对外汉语的学生一般来自全国各地, 他们对汉语不熟知, 对中国文化更是一知半解。如果我们在汉语的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 便可以使得这些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 了解中国的传统, 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和发扬光大, 这样反过来又会刺激对外汉语教学, 使对外汉语教学更好的发展。

三、如何将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

前面我们分析了中国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那么如何将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呢?

1、教学过程中随机渗透中国文化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汉语语言体系, 培养他们使用汉语的能力, 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大多数时候都是在进行语言的教学, 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因此我们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 要时刻关注寻找机会在讲解语言的同时渗透中国文化内容, 让他们通过文化背景来了解所学语言知识, 通过文化加深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比如说汉字“信”的教学。“信”最常用的意思就是信用, 信誉, 诚信, 这是个会意字, 左边是一个人, 右边是一个言, 意思是一个人说的话。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这样教学:在我们中国, 言必信, 行必果, 人只要说出来, 就要遵守, 就要做到。所以人言为信, 一个人说的一句话, 就是信用, 就是诚信。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记住了“信”的含义, 还了解了中国文化:说到就要做到, 要言而有信。

2、提高对外汉语教师文化素质

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渗透, 因为我们的对外汉语课是通过对外汉语教师来进行的, 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素质直接决定了课堂上中国文化的渗透程度。所以我们要想将中国文化很好地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 就必须建设具有较高中国文化素养的汉语教师队伍, 培养“学贯中西”的优秀教师, 使教师学习更多的语言、文学、历史知识, 有更强大的知识储备。对于我们汉语教师而言, 除了要大量阅读中国文学作品和历史著作, 还应该阅读优秀的各国著作, 这样才能具备广博的双语文化知识, 才能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修养和准确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只有自身的能力提高了, 才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 熟练地掌握语言技能。汉语教师在传授中国文化的同时, 应有意识地保持甚至提升学习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修养。这样一来, 学生的知识储备中才会有传统的中国文化, 才能将中国文化更好的消化、吸收。

四、结语

各国的语言是不同的, 文化也是不同的, 要想锻炼留学生的汉语水平, 就需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知识和内容, 才能使他们避免不必要的文化误会, 使他们更懂得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和行为心理, 才能弘扬和宣传中国独特而又深厚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宋玉霞.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赵贤州.对外汉语文化课教学刍议──关于教学导向与教学原则[J].汉语学习.1994年01期.

中国汉语 篇11

“普北班”是“普林斯顿北京暑期汉语培训班”的简称,旨在通过两个月的强化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成立于1993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合办。北师大主要负责提供住宿和教室,每年有2-4个老师参加教学。其他如招生、课程设置、培训班的运作程序、教师招聘和培训、教师酬金的发放等都由普林斯顿大学负责。

据周质平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这种中美高校间合作新模式的可行性最初曾受到种种质疑,但经过20年的实践,如今,包括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在内的美国诸多高校也都纷纷采取了这种模式和中国高校合作办学。

“‘普北班’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可以说是历史最悠久、质量最高、办学态度最严谨的班。”周质平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普北班”每年面向美国及全世界招收150-160名学生。如今,这些学生已遍及美国政府机构、学术机构、商业机构等各个领域。“我们每年带着一批美国学生来中国学习生活两个月,大概也对加深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有一定的贡献吧。”周质平说。

在这个生于上海、长在台湾、大半辈子呆在美国的华人学者看来,能到中国内地来教汉语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语言誓约

“夏天,如果你在北京师范大学附近看到洋人和洋人之间互相讲中文,肯定是‘普北班’的学生。”周质平说。

“普北班”有一项特殊规定:开班之前,每个学生都要签订一份“语言誓约”。其中明确要求,学生在北京学习期间,不得使用英语或其他母语,只能说汉语。如果被发现说汉语以外的其他语言,会被开除,学费不退还。教师虽然没有“誓约”,但若被发现用英语教学或谈话也会受到批评。

“语言誓约”的传统源自周质平曾经任教的美国明德大学暑期中文学校。

上世纪70年代,周质平从台湾赴美,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83年,他开始接触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出任美国明德大学暑期中文学校的校长。

明德大学是位于美国东北部佛蒙特州的一所文理学院,1966年,明德大学开办暑期中文学校,秉承了美国中文教学的先行者、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倡导的大小班结合、大班讲解练习、小班集中操练的教学方式。对很多美国人来说,在美国境内学汉语,明德暑期中文学校往往是首选。

这种“沉浸式教学”是明德暑期中文学校的最大特色,旨在为学生营造全中文的学习环境,签订“语言誓约”亦出自这样的考虑。

“这个方法固然好,可是你在美国东北角搞一个中文沉浸式的教学,怎么也真不了,大环境毕竟还是英语环境。”执掌明德暑期中文学校9年后,周质平希望能到中国开展真正的、中文环境的沉浸式教学法。

在周质平的多方奔走下,1992年,普林斯顿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达成合作协议,成立了“普北班”。翌年暑假,第一批来自全美各著名大学的100多名本科生、研究生到“普北班”学习。

“既然你们来参加这个班,就要用汉语拼音和简化字”

在“普北班”,周质平一直努力推广简化字和汉语拼音。

“我觉得中国的文字在海外始终没有统一,所以我想把简化字在海外和港台地区推广。”周质平说。

在他看来,现在中国内地用的都是简化字,语言文字就应该跟着多数人走,这没有什么好争议的。这是给自己方便,也是给别人方便。“你在那里坚持二十世纪早期的书写方式,会造成很大的不便利。”

“我和美国学生说,繁体字是二十世纪中期之前中国人用的,简化字是二十世纪中期以后中国人用的字,毫无疑义要学中国人现在用的中文。”

“普北班”中一些来自港台的学生,对于繁体字有依恋情结,对简化字和汉语拼音则比较抗拒。

“我对来参加这个班的学生包括港台学生都明确说明,既然你们来参加这个班,就要用汉语拼音和简化字。文字上的统一我觉得是很重要的。所以‘普北班’所有的教材都使用简化字。”

周质平给港台学生以英文举例:现在有两种英文,一个是美国大陆的英文,一个是夏威夷的英文,夏威夷的英文发音和拼法都和美国大陆有一定的出入,你要学哪一种?如果你要坚持学夏威夷的英文,那么一旦到了美国大陆,会造成很大的不便。

“有了这样的类比,他们对于简化字和拼音的抗拒都会慢慢消解,这也是我们这个班的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周质平说。

教材风波

周质平向本刊记者回忆,“普北班”创办早期也曾经遇到一些“矛盾或者不协调”,主要集中体现在教材上。

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一位对外汉语教师在《北京社会科学》上撰文,指“普北班”的教科书中“渗透了美国和台湾的意识形态”。北师大受到一定的压力,希望周质平他们修改教材。

“《纽约时报》曾经就此登了一则消息,之后美国的很多媒体和刊物,如《美国高等教育年刊》、CNN等都报道采访了这件事。我自己也写了一篇名为《阿Q,义和团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文章作了回应。”周质平回忆。

“比如我们一篇课文是给刚到中国的美国学生学习的,讲到‘厕所里没有卫生纸’。他们觉得这个不合适:为什么一定要用这样的题目来叙述中国呢?”

最后,为了能让这个班继续办下去,周质平们对教材做了一些修改。

“我觉得对外汉语的一个主要职能是教外国人怎么把汉语说好,怎么说得对,字正腔圆。至于他们对中国的事情怎么想,那是他们的事情。”周质平说。

外国学生开始发现中文是“有用”的

在周质平看来,与其他的汉语教学机构相比,“普北班”最大的特点,在于施行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教学方法。

“我们不搞一些时髦的理论。从80年代开始,在美国有一些影响很大的教学法,如‘能力语言教学法’、‘任务法’等,这些我们都没有采用。我们主要实行小班制。我们相信学习语言还是要从具体的听说开始,而不是讲一些非常空泛的所谓文化议题。”

针对过去几十年来在对外汉语教学界中存在的“重流利而轻准确”“重功能而轻结构”等倾向,“普北班”始终坚持“准确”且不忽视结构。

“现在很多语言学习班往往会开设诸如‘商业中文’之类的课程,在我看来,只有中文商用,而没有商用中文。这种过分专业化的语言训练,往往是为了迎合某些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

“普北班”如今已走过了20年,回顾这些年,周质平说自己最大的感受是“汉语汉字的复兴有赖于中国的复兴,而不是中国的复兴有赖于汉语汉字的改革”。

“早年美国学生学习汉语往往是一种学术上的兴趣,还有一些是猎奇,对李小龙、阴阳八卦等有兴趣。而现在很多美国学生学习中文,是觉得中文是一种有用的语言,能对他们将来的工作有所提升。这是很值得中国人骄傲的。”

他举自己所任教的普林斯顿大学为例,“现在选读中文的学生数量仅次于西班牙文,甚至超过了德文、法文、意大利文。这是在我40年前刚到美国时所不能预见的。这样的改变当然是因为中国国力加强了,中国的崛起引发了西方世界对中国语言文字的重视,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中国汉语 篇12

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始于20世纪50年代, 距离邓懿于1958年编写的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教材《汉语教科书》已经有了54年的历史, 之后受“直接法”的影响在1971年赵淑华、王还主编了《基础汉语》, 1977年《汉语课本》第一次引入了句型教学, 但是由于内容反应了文革时期极左的思潮, 后期不能使用, 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李培元在前人基础上编写《基础汉语课本》, 被吕必松先生视为“是到那时为止的按照结构法路子编写的一部最成熟的教材”, 直至后来刘珣先生编写的《实用汉语课文》的出现, 第一套专供国外使用的教材产生等等, 教材数量如今增长较快, 可是高质量的教材数量并不多, 主要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恐怕是因为对于教材的重视并不够, 研究也不透彻, 甚至在国内外的教材对比上明显还是有些劣势的, 那么国外的教材编纂又是如何以及我们是否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编纂教材方面的经验本文将以韩国出版的一本汉语教材为例, 分析优缺点, 希望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2《生活中国语》教材编排

本文介绍的这本教材是于2010年 (天才教育) 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针对刚刚学习汉语的韩国零基础初中学生学习汉语而编写的教材, 全书176页 (除去首末的封皮和一个声韵拼合总表附录) , 一共分为十二课, 编者把所有课文每三课划分为一个小结单元, 全书共分四个单元, 分别在第三、六、九、十二课的课后对其进行三次小结, 加深学生的记忆力, 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汉语有很好的作用。

汉语的语音部分被单独提炼出来放在第一课之前, 着重从汉语拼音构成, 汉语独有的声调进行讲解, 并且从汉字构成的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入手, 让学生迅速抓住了汉语语音的基本构成要点, 而且在后来的每一课的学习和小结中也反复提及有关语音方面的知识, 学生不容易遗忘, 考虑细致。

文化决定语言, 也影响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传承的工具。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英国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 (Halliday) 说:“学习语言和学习文化是两件不同的事, 但它们又相互依存。在学习中, 两者缺一不可。”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 课本每一课的最后一页都有非常生动的课后知识拓展部分, 阐述我国文化特色的同时, 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和一些文化方面的才艺技能, 进一步引发了学生对于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具体的十二课课文安排上, 分为“Tīng héShuō”、“Dúdu Kàn”、“Shuōshuo Kàn”、“Xiěxie Kàn”、“Shìshi Kàn”五部分。

在第一部分“Tīng héShuō”中, 再分为A、B、C、D四部分, 对该课要学习的生词、对话要点以及其间涉及到的对学生有一定难度的发音都提前列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一起练习, 熟悉课文要点, 循序渐进地过渡到课文的教授, 可谓事半功倍。

第二部分“Dúdu Kàn”将课文对话分成两个场景, 由于是针对零基础的初中学生, 课文首先列出学生已经基本熟悉的拼音组成的课文, 之后再列出汉字的课文, 并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师可以选择是否教授汉字课文的内容, 因为韩国中学本身是会开设相关的“汉文”课程的。

第三部分“Shuōshuo Kàn”, 也会分为1、2两小题, 作为本课语法知识讲解的具体举例板块。

第四“Xiěxie Kàn”由A、B、C三小题。A小题会继续举例复习一部分语音知识。第四部分后面还会有一个游戏环节, 继续复习生词和课文。

第五“Shìshi Kàn”有1、2、3个环节, 1是学生听力练习。2是课文句子听力练习。3是课文完形填空, 课文的汉韩综合在一起选择填空。

如此下来, 一节课的安排不但内容丰富也做到了生动活泼, 是很全面的综合汉语教材。

全书的最后有20页的附录表, 包含课文的韩语全文翻译, 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游戏设计, 常用的课堂用语小结 (该部分汉语教师可以选择在学生学习完语音之后首先进行讲解, 方便课堂的操练和进行) , 常用动词词汇表, 常用形容词词汇表, 常用的量词表, 汉字繁简对照表, 全书生词索引, 以及20页附录之外的声韵拼合全表, 书后还配有相应的听力光碟。

3 教材编排的优点和不足

全书从汉语本体的语音、语法、汉字等语音知识入手, 并且还兼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才艺等方面的展示, 内容系统全面、结构合理, 实现了第二语言教材的基本功能, 无论是在教学功能、课内外媒介功能、文化交流功能、激发学习兴趣功能方面都达到了寓教于乐的较好效果, 是本成熟的汉语综合教材, 它的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在我国日后的教材编写过程中进行借鉴值得介绍和学习。

但是本书还是存在一些隐性不足, 它的优点是照顾到了教材应当具有的教育和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趣味性、系统性美中不足便是它的科学性和知识性的进一步改善, 本文只针对它在编纂过程中的一方面隐性特征进行举例。

对于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和特点, 那么对于很多相同的事物当然也会存在一些不同的观察角度, 期间民族性往往会体现出来, 汉语中可以反映中国人的逻辑思维方式, 同理, 如果想学习到地道的汉语, 那么学会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掌握思维的特点经常会对留学生掌握汉语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 经常是先突出整体, 然后是部分与细节, 从整体到部分, 从大到小, 体现出一种整体性, 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一种整体性思维, 这样一种思维倾向深刻地影响了汉语, 在汉语的形式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 互为前提,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在汉语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编写一套反映中国人思维特点的对外汉语教材在理论上是行得通的, 在实践上也是有效的, 希望能尽快见到这类教材问世。也希望在我国的教材建设中可以逐步考虑到这一点。

参考文献

[1].生活中国语[M].韩国:, 2010, 3, 1.

上一篇:职业指导新技术推介下一篇:隐患成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