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设计工作

2024-09-19

信息技术设计工作(精选12篇)

信息技术设计工作 篇1

1. 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 (M I S) 是一个以人为主导, 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 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 支持组织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智能化系统。

随着高校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的发展, 教学管理工作对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 而教学管理信息化则是高校总体教学水平、地位、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目前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和规模的迅猛发展,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应用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 开发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共享信息资源、实施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启动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 但是对此工作的进展却差别很大, 有的学校已经发展的比较不错, 有的学校还刚起步, 在已经发展的这些学校内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教学管理网络建设缺乏标准、性价比差;信息建设缺乏系统性, 应用层次低;各部门之间缺少协调, 各自开发独立的业务系统, 沟通不便, 信息交换不畅通;同一部门内业务流程的数据分布在多个系统内, 完整的业务流程被切断, 数据流动困难。

基于以上的问题, 本文将以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为例, 阐述如何运用工作流技术将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组建一套良好有效的工作流系统, 使得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业务过程能部分实现自动运行和管理, 这也将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2. 工作流概念

所谓工作流 (Workflow) 是指工作参与者为完成某项业务而进行的所有工作与工作的转交 (如传递文件、信息、任务等) 过程。它是一个工作流程的计算模型, 是将流程前后的工作组织在一起的逻辑和规则。简单地说, 工作流就是一系列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业务活动, 是业务流程的全部或部分自动化运行处理。

3.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3.1 平台环境

本系统采用B/S模式, 基于工作流技术, 工作人员只需要使用IE浏览器即可操作。

(1) 服务器端环境:

a.数据库平台:Oracle 9i;

b.应用服务器:Sun Solaris 10;

c.数据库服务器:Sun Solaris 10;

d.其他服务器:windows 2000, windows 2003;

(2) 网络环境:南京师范大学内部管理应用基于局域网, 学生服务/教师服务子系统基于互联网。

(3) 开发平台和技术:南京金智科技公司的W I S C O M E P S T A R软件平台, JAVA/JSP/J2EE技术。

3.2 系统目标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一个方便、灵活、准确、安全的研究生管理管理系统, 建立能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业务功能的信息处理系统, 使得用户能够从重复、繁琐、以人工方式操作的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 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竞争能力的目的。从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管理的具体需求出发, 实现研究生从报考、进校、在校培养、最后毕业、离校等一条线的科学、高效的工作流流程化管理系统。

3.3 用户群分类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部教职员工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工作, 所有人员都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并有一些专门的系统维护人员, 根据用户工作的性质, 系统的用户分为四类用户群体:

系统管理员:具备较好的计算机和数据库知识, 能够对系统进行日常的维护工作。

业务管理人员:根据自己的岗位职能, 操作系统的相应模块, 完成自己的范围工作。

学生: (1) .网上查阅公共的教务信息如:规章制度、教师信息、课程标准、教案信息、自习室、教学信箱等; (2) .网上查阅个人信息如:基本信息、奖惩信息、成绩查询、学分情况、上课课表、考试安排等; (3) .网上进行选课并查看选课结果。

教师: (1) .网上查阅公共的教务信息如:规章制度、教师信息、开课目录、教室信息、学生信息等; (2) .网上查阅个人信息如:选课查询、监考通知、工作表查看、查看课表、学生花名册、学生成绩等。

3.4 系统框架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如下九大模块:

招生管理子系统、学籍管理子系统、教育管理子系统、培养管理子系统、成绩管理子系统、毕业与学位管理子系统、学科建设子系统、学生信息服务子系统、教师信息服务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 满足南京师范大学对研究生培养管理的工作流程管理。

框架图如图1所示。

3.5 工作流的总体流程分析

工作流程定义指业务过程从出发点到要达到的目的或最终实现的目标, 包含工作流程名称、过程启动判断和终止条件、系统监控信息等属性。

根据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管理过程, 依据工作流模型的过程定义, 学生从招办入学成为研究生, 经历从学籍注册开始, 制定培养方案、个人培养计划, 按照培养计划学习, 论文答辩等流程, 直至获得学位、毕业证书, 达到正式毕业的最终目的。整个流程基本按照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的工作流流程完成。

3.6 实例模块工作流程分析

下面就研究生管理系统中论文开题申请子模块展开分析。

(1) 程序描述

本模块主要功能:研究生论文开题申请。

(2) 角色权限和功能描述:

开题申请:学生进行论文开题的申请, 包括增、删、改等维护功能和送院系审核功能。

开题结果录入:学位点负责人对于学生提交的论文开题申请信息进行审核、结果维护和删除等功能。

院系审核:学院秘书对于各学位点负责人提交的论文开题申请信息进行审核功能。

(3) 工作流程分析

按照研究生申请、学位点负责人审核、院系审核的工作流程进行操作管理。分为草稿、学位点负责人审核、学院秘书审核三种流程状态。

A.研究生登录进入系统, 系统根据权限帐号组自动识别用户的权限归属, 研究生具有论文开题申请的权限, 可以输入论文的基本信息, 然后提交给下一流程管理 (学位点负责人) 。

B.学位点负责人登录进入系统, 同理系统自动识别用户权限, 学位点负责人根据研究生提交的论文开题申请信息, 进行审核管理。符合要求, 提交下一流程管理 (学院秘书) , 否则退回上一流程 (研究生) , 状态改为草稿状态。

C.学院秘书登录进入系统, 同理系统自动识别用户权限, 学院秘书根据学位点负责人提交的论文开题申请信息, 进行审核管理。符合要求的, 允许研究生论文开题;否则退回上一流程 (学位点负责人) 管理。

(4) 存储过程

P_B Y X W_D B G L_C H E C K (开题管理校验过程)

描述:实现开题申请资格的权限校验

输入参数:in_xh登录者ID (学号)

In_czlx操作类型“1”表示开题校验, “2”表示答辩申请校验

输出参数:out_message“1”表示资格校验通过, 其他的会输出校验失败原因。

(5) 部分系统界面展示, 见图2。

4. 结束语

本文采用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的基础上, 以W I S C O M E P S T A R软件为平台, 采用J 2 E E架构, 运用角色权限定位方案, 结合ORACLE数据库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工作流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流技术的引入使得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思路明确、条理清晰、运行流畅, 对业务流程的处理效率明显提高, 比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更具有实际的运行效果, 尤其表现在业务流程前后衔接比较紧密的工作模块中, 同时工作流技术的运用反过来也必将促进研究生教育的文件制度的建立, 促进管理的规划化运行。总之, 在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中大量运用工作流技术, 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工作管理, 有利于促进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该系统经测试运行已正式使用, 目前使用效果良好。

摘要:本文根据工作流技术的定义和特点, 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 有效地运用工作流模型的过程定义技术, 以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为例, 阐述如何运用工作流技术将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组建一套良好有效的工作流系统。

关键词:工作流,模型,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范玉顺.工作流管理技术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6-59;

[2]肖颖, 洪志全.基于工作流的网上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铁路计算机应用.2007, 10 (16) ;

[3]中科永联高级技术培训中心.http://www.itisedu.com/phrase/200603111053225.html

[4]葛志春.http://www.sawin.cn/doc/SA/BMM/blueski951.htm

信息技术设计工作 篇2

以乐高机器人为例,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自动光控路灯;以通用机器人为例,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报晓机器人。

[教学难点]

1、了解光电传感器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2、做好机器人的测试和程序的调试。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课件演示结合实践操作等直观教学法

[教学准备]

1、电教室内利用电脑播放自制的教学课件;

2、课前打开电脑。

[教学过程和具体内容]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双手编写了程序,然后将它“植入”了机器人的大脑,使机器人真正在我们身边动了起来。但机器人的功能仅仅是在我们身边运动吗?答案是否定的,今天我们就要利用机器人来实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需求。

一、自动光控路灯

利用准备好的乐高机器人器材设计制作一个自动光控路灯。

1、所需器材:光电传感器一个、导线、RCX一个、灯泡一个、组件若干。

2、光电传感器的使用及原理:

乐高光电传感器被封装在两个2x4的积木块中,在传感器的一端,可以看到两个灯,光电传感器工作时,红灯发出光线,照到物体表面,白灯接收反射回来的光线,同时,在RCX上会显示接收到的反射光值。乐高光电传感器的光值以0至100的数的形式返回,光线越亮,数值越大;光线越暗,数值越小。(根据书上P91先完成试一试的内容)

3、自动光控路灯的设计

A、任务分析

白天马路边的路灯关着,天黑了,当光电传感器接收到的光线变暗时,RCX会自动打开路灯;天亮了,光电传感器接收到的光线又变亮时,这时RCX将自动关闭路灯。这样通过自然光的变化便能实现自动光控路灯。

B、具体步骤

a、搭建自动光控路灯(看老师演示);

b、程序的创建(看课件演示或多媒体现场演示制作、程序略);

c、下传程序(RCX是利用红外线发射塔);

d、运行程序,观察结果;

e、进一步修改程序和参数,完善任务。

二、报晓机器人

再以通用机器人为例,设计制作一个报晓机器人。

1、所需器材:利用通用机器人的左右光敏传感器。

2、通用机器人光敏传感器的使用及原理:

通用机器人有16个双向I/O(输入/输出)端口,打开和关闭不同的I/O端口,机器人就会有不同的反应。通用机器人的左、右光敏传感器分别位于车身前端下面的左、右两侧,端口分别是PIN14和PIN15[可理解为14号、15号(输入/输出)端口]。通用机器人的光敏感器只能分辨浅色和深色,其默认值为:

3、制作报晓机器人

A、任务分析

晚上,地面是黑色,(:PIN14)和(:PIN15)的值都为1,这时我们让机器人也安静地睡觉。天亮了,地面是白色,(:PIN14)和(:PIN15)的值都为0,这时我们让机器人为我们唱歌,叫醒我们。

B、具体步骤

a、程序的创建(看课件演示或多媒体现场演示制作、程序略);

b、下传程序(用机器人和计算机的连接方式完成);

c、运行程序,观察结果;

d、进一步修改程序和参数,完善任务。

四、探究活动

信息技术课堂设计的反思 篇3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情境,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一、确立正确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是教学内容的纲领性要点,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性提示,是教学结果的评价性标准,是整个课堂教学行为的导向。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强调使学生在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与协调发展,是我们实现课堂教学的一个依据,确立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学设计的起点,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影响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及教学效果等各方面。

确立一个成功的三维目标应符合如下基本要求:(1)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2)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3)学习过程是通过互联网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4)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

二、抓准重难点

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很强,如果能很好的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那么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会更高,教学的目标也更加明确,更具有针对性。正确把握重难点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的一些重点很可能也是难点但并非所有的重点都是教材的难点,所以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只有真正理解大纲,钻研教材,了解学情,才能够正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三、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动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信息技术课是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课程,单纯讲授演示的教学方法学生不爱听、不爱学,教师上课也觉着累,而且教学效果也不太好。我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曾运用了一些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如: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练习法等。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不同,学生情况的不同,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某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同时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即使某种教学方式十分优秀,教学过程中也不能拘泥于一种教学方式,这样容易使学生限于一种固定的套路,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是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到全面发展。

四、课程设计的关键是设计教学过程

有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确定了教学方法后,在教学过程中具体怎样去设计课堂活动来最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这里包括了课题如何引入、教学内容如何组织与呈现、如何应用教学媒体、提供哪些教学资源以及如何组织与呈现教学资源等问题。这是教学设计的重头戏,也是教师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的最关键部分。每设计一个环节都要明确目的,在设计课堂教学中,要有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并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不断地丰富教学方式和方法。

五、注重课堂评价

众所周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信息技术课堂的评价应该关注过程性评价,教学的任务完成其结果是多元化的,在评价的过程中,要从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出发,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例如布置任务:应用Dreamweaver软件制作个人网页,在大多数学生基本完成任务后,从学生制作的网页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演示,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看法,实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目的。

对学生的课堂评价,无论是通过有声语言还是无声语言,其内在本质都是亲近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增强对教师的亲切感、信任感、依恋感。教师若以此作为媒介,和学生交流,学生就会接受和亲近教师,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信息技术设计工作 篇4

1 手术室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1.1 手术安排

针对科室以往在手术患者术前诊断、检查、科主任审核、手术预约安排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我们提出了相关的需求,系统中设计了全面的自动管理质控点。

手术预约管理模块由外科住院总医师操作,将次日择期手术的相关信息及手术特殊需求录入手术申请单,交科主任排序审核后于每日10:00前发送到手术室,手术室护士长根据各科手术日及手术序号安排手术,当日14:00点以后手术医生即可通过医生工作站查阅次日手术安排情况,急诊手术可随时发送。

医院制定了严格的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手术的复杂难易程度、技术要求等对手术进行分级,并制定相应的人员准入规范,医生根据职称和工作经验不同,只能完成对应等级的手术,通过程序控制有效降低了手术风险。

进行手术申请前,手术医生必须做好手术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包括各项必要的检查,如果术前必要的检查化验项目未做,手术申请单未经过科主任审核,系统会自动拒绝提交手术申请单,并提醒医生完成必要的工作。

手术申请超过规定的提交时间,系统会自动拒绝,特殊情况医生必须与手术室护士长沟通后,通过特殊的授权打开通道,才能提交手术申请。

手术室根据各科提交的手术序号统筹安排手术。特殊感染患者手术、急诊手术等采用不同的颜色提示,以便做到及时合理安排手术。

根据手术申请及手术医生提出的特殊需求生成日手术一览表和手术物资准备表,便于查阅并做好次日手术物资准备。

1.2 物资管理

手术室物资管理作为医院物资管理流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参与了流程的重组与再建,实现了耗材的全程信息化、专业化、透明化管理。通过信息系统自动生成的查询功能和各种报表,实现了记录、收费、统计工作的自动化。

1.2.1 二级库管理模式。

手术室二级库房每日需要对大宗的医用耗材进行入出库管理、使用收费对账管理等,对高值耗材承担代销库的管理职能。手术室物资流通的过程如下:(1)根据每月手术量、耗材使用情况以及库存在网上提交月耗材申报计划。(2)物资采购供应部门收到需求计划后,进行汇总分类整理,自动产生订单,发送给供应商。物资到货后库管人员办理相关的验货入库手续,对手术室专购的部分高值耗材可直接移库到手术室。(3)每周网上申领本周使用的各种物资,采购供应部门根据申领单直接送货到手术室清点入库,高值耗材扫码入库。(4)根据耗材的使用进行收费和对账管理,通过库存和使用查询,上报下月的采购计划。高值耗材使用前扫码后产生使用记录,物资采购供应部门通过查询手术室使用记录和库存情况及时通知供货商供货。

1.2.2 形成各种查询功能。

手术室各种物资领取、使用、收费后可通过网络进行各种查询,如患者费用查询、高值耗材使用跟踪查询、科室领用查询、库存查询以及物资准备查询等。通过适时查询功能,动态的调控、申领、上报下月物资的购置计划,最大限度的减少手术室的库存量,杜绝物资积压和浪费的现象。

1.2.3 生成各种报表。

系统根据手术量、使用耗材、仪器设备、人员安排等项目自动生成各种报表,如各执行科室手术报表、使用耗材的进销存报表、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及收费情况报表等。相关的职能部门直接通过系统即可了解相关的报表信息,实现了办公无纸化。

1.3 利用终端掌控电脑(PDA)完成收费和护理记录

手术巡回护士使用PDA通过对低值耗材数量的录入和高值耗材的扫码完成收费工作。总务护士、物资管理护士和护士长通过审核窗口对收费情况进行终末审核,确保收费准确无误。

手术巡回护士通过PDA完成护理记录单的书写和手术物资的清点工作,系统会自动提取患者的相关信息,减少了护士手工书写的相关内容。同时通过系统的自动质控点,对护理记录单的书写质量进行有效的终末控制。

1.4 手术查询及考勤系统

手术室入口安装了一个指纹触摸考勤机,对进出手术室的人员进行严格控制,并准确记录医生进入手术室的时间,以确保第一台手术能够按时开始。医生手指触摸的同时,考勤机旁边的液晶屏上会同时显示该医生当天手术安排的所有信息。

1.5 实现了标本的条形码管理

利用麻醉工作站实现了手术患者信息公告系统,适时向等候的患者家属报告患者的手术状态,充分体现目前现代手术室的高效能、专业化、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2 效果评价

2.1 优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质量,预防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以往手术申请是以手工提单的形式送交手术室,手术室根据各科送达的手术申请单安排次日手术。医院在手术的安排以及风险控制方面虽然有既定的制度和程序,但在实际工作中,手术安排的全过程并不尽如人意,手术医生在相关制度的执行方面存在着不到位和难以管理的地方,如手术申请单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手术申请前必须的化验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未完成,科主任未审核签字,导致手术停做影响手术台的充分利用。每日手术室护士长花费大量时间通知病房手术改动的情况,增加了无谓的工作量和潜在的风险,易导致纠纷的发生;另外手工提交的申请单经常存在患者相关信息填写不全或填写错误、漏项等,使手术室术前准备工作不足,造成人为的忙乱等,网上手术安排系统完全解决了上述问题,系统中自动质控点的设置规范了手术医生的行为,有效降低了手术的风险,同时为手术室合理安排手术及其他各项工作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以前手术室护士长每天需要大约2.5小时安排手术,其中大约一半的时间用来通知医生修改手术通知单上不全的信息、改动手术开台时间等,目前安排手术仅需要1~1.5小时,这样护士长就有更多时间去关注患者的安全、关注护士的工作质量。

2.2 节省了人力、物力以及手工统计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物资规范管理、安全使用、支出透明及可追溯的目标

手术室是全院的重点科室,我院外科每年的住院手术量在17000余例,是全院耗材使用最集中、数量最多、品种最广泛的科室,每天进出手术室的耗材都在上百种以上,在全面实现计算机信息化的物流管理之前,大量的工作都是靠人力来完成的,如耗材使用信息统计只能通过人工统计;患者使用物资的计费和科室物资的库存无法一一对应,并且存在手工和系统的重复操作,导致费用和实物脱钩,无法为医院全成本核算提供准确的物资数据;手术室使用高值耗材申请和术前准备过程繁琐;缺乏有效的效期和批号管理手段,安全性得不到保证[2];高值耗材的使用所带来的医疗纠纷,只能通过手工追溯;手术设备无法进行准确的单机核算等,人工的统计工作耗时费力,准确性差。医院实现了全面的专业化物资管理流程后,加大了质控和监控的职能,二级库直接接受物资采购供应部门监控,通过远程监控和系统自动的效期预警功能,有效保证了物资使用的质量、减少了库存和浪费,加快了医院资金的周转;同时大大降低了手术室物资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原来需要3人完成的工作,目前仅需要1.5人即可完成。月底不再需要人工做大量的统计和报表工作,完全实现了办公无纸化,护士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检查物资质量、核查收费明细、巡查库存物资的存贮情况等,确保患者物资使用的安全性。另外高值耗材完整的追溯管理体系的建立,为举证责任倒置提供了有效的法律支持。

2.3 提高了护理文书书写的规范性,减少了无效劳动

以前护理记录单书写是护士手工完成的,工作忙乱的情况下,会出现记录不完整、漏项等情况,为了避免差错的发生,规定护理记录单必须复写一联,保存在手术室,安排专人负责检查,发现错误随时通知本人到病房修改。利用PDA书写护理记录单后,由于系统强大的共享功能,减少了护士书写护理记录单的相关内容,书写规范、整洁。通过系统的自动质控功能,直接完成对护理记录单终末质量的检查,不再需要纸张的复写和专人检查,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做好患者手术期的护理工作。利用PDA的扫码功能,提高了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也为下一步实现低值耗材的条码收费奠定了基础。

2.4 提高了手术室利用率,体现了管理的高效和快捷

第一台手术准时开始是高效率手术室应具备的主要条件之一,降低第一台手术的延时率一直是医院管理者的一个重要目标[3]。医院尽管对第一台手术的开台时间有明确的规定,但经常因各种原因,医生能准时开台的比率很低。考勤机的使用,有效控制了手术人员的入室时间,医务处可以通过远程的查询功能直接对相关人员进行控制,保证了第一台手术的准时开台,提高了手术间的利用率,使资源利用更合理。指纹查询考勤系统具有出勤情况的统计功能,使护士长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出勤的管理更加便捷、有效。

3 小结

手术室是医院信息最富集的地方[3],经过近年信息化在手术室管理实践中应用,让我们感觉到信息化在实际工作中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有待于我们在管理工作的其他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应用,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效能,使手术室的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

参考文献

[1]郝梅,王彩云,王韬.手术室信息化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09,9(3):25.

[2]赵睃,梁方舟.高值医用耗材管理信息化流程再造[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8):151.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1 篇5

一、教材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章教学内容,本课是初中信息技术第一章走进信息世界第一节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信息,了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从而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信息的特征,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初中信息技术的第一课,对激发学生学习初中信息技术的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一新生有较高的学习兴致,但本节课是一节理论课,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如何采用得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概念,是本课教学中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理解信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特征。

② 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

③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理解信息的含义。② 通过游戏,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

③ 通过视频的观看,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带领学生参观信息技术博览会的情境,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技术,体验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未来生活变化,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4、行为与创新

① 利用电子白板辅助理论课教学,增强课堂的互动。

② 利用学案提高课堂效率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信息与人类的关系,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2、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信息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五、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与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体验教学、探究学习

六、教学过程

1、模拟体验,导入新课(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ppt展示)1954年,美国做了一项实验。该实验以每天20美元的报酬(在当时是很高的金额)雇用了一批学生作为被测者。

实验内容是这样的:实验要求被测试的人安静地躺在实验室的一张舒适的床上。实验室内一片漆黑,非常安静,被试者看不见任何东西,也听不到一点声音。被试者两只手戴上手套,并用纸卡住,吃的喝的都事先安排好了,用不着被试者移动手脚。总之,尽量剥夺被试的所有感觉信息。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长时间在那种环境下会怎样?

生闭上眼睛想象,说出自己可能出现的感受。

出示资料:感觉剥夺实验结果。

实验开始时,被试还能安静的睡着,但稍后,被试者开始失眠,焦躁不安,急切地寻找刺激,想唱歌,打口哨,自言自语,用两只手套相互敲打,或者用它去探索这间小屋。虽然被试者每天都可以获得丰厚的报酬,但是这也难以让他们在实验中坚持3天以上。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他也会频频出错,精神也集中不起来了。据说,实验后得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回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结论:(板书)

1、信息与物质和能量一样,是我们生存的保障。

2、感受身边的信息

学生活动:快速阅读p2什么是信息部份。

然后师提问并引导学生说出一些身边常接触的信息,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说出自己对信息的认识。

(师)让学生感受身边的信息:刚才我们进行的学习活动中,有没有与信息相关的活动出现了?

(生)刚才阅读时,我们接受了课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你在讲话是,我们听到了你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师)我们身边还有那些与信息相关的事例?请举例说明了。(生):(举例)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信息有了一定的认识,请同学们思考:

(ppt展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其中的“家书”是信息吗?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中的“已、彼”是信息吗?

读书以明理,其中的“书、理”是信息吗?

古长城将士点燃的“烽火”是信息吗?

3、信息传递方式 Ppt展示 学生回答

前面我们学习了什么是信息,及信息的传递方式,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信息有那些主要特征

(四)大家说信息(特征)

师:我们已经处在信息时代,每个人要对信息的认知、表达要有充分的认识,能够正确地辨别、分析、描述信息,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一些信息的特征。为什么呢?让我们先来通过讨论和提问,一起感受!

4、信息的主要特征 师:信息无处不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信息。你在课间休息时怎样会准时来到教室上课?(上课的铃声),你上学放学时,通过十字路口时要注意什么?(交通的红绿灯),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是不是信息?所以说:信息具有(板书)

1、普遍性

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中。

师:有的同学喜欢用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奋发学习,学有所成。一条座右铭通常写在哪地方? 生2:写在日记本里!生3:写在铅笔盒上!生4:存在文曲星上,打开就看到!生5:老师我有手机,我放在开机画面上!生6:刻在课桌上!

师:刻在课桌上是不对的,要爱护公物!鲁迅当年刻在课桌上也是不对的,不过已经过去这么多年,我们就不追究他老人家了。但是现你如果随处乱写乱画,为你的座右铭这条信息的乱找载体,我们就追究你的责任的!

总之,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信息需要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上存在。并且同一信息可以有不同的载体。

(板书)

2、依附性 信息需要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上存在,同一信息可以有不同的载体。

师:英国作家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甚至多于两种思想。

结论:物品交换后,每个人都有失有得,而思想交换后,每个人都有了更多的思想,说明信息是可共享的。(板书)

3、共享性

同一信息可以同时、同地或异地被多个人共同享用 师:有两家鞋厂分别派了一位推销员到一个岛上推销鞋,他们上岛后发现岛上居民一年四季都光着脚。一家鞋厂的推销员失望的给公司拍电报:“岛上无人穿鞋,没有市场。”然后他就回去了。而另一家鞋厂的推销员则心中大喜,他也给公司拍了一份电报:“岛上无人穿鞋,市场潜力很大,请速寄100双鞋来。”他把凉鞋送给了岛上的居民,岛上的居民穿上之后都觉得很舒服,不愿再脱下来,他为公司赢得了市场。

结论:信息是有价值的,但是要以积极开拓的心态去使用信息,才能发挥信息的价值。(板书)

4、价值性

信息、物质、能量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

师:讲了这么多信息知识,下面我在这里公布一个信息:(ppt展示)从前,有两家人是邻居,王家卖油、张家卖日历。王家媳妇每次卖油时都会偷偷省下一钱油,到年底时,就积攒了一罐油,再卖掉它,就有了过年的钱。而张家媳妇看在眼里十分羡慕,也学王家媳妇的样子,每个月也都偷偷省下一本日历,可等到年底却没换到钱?为什么?

为什么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

信息往往反映的只是事物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甚至稍纵即逝。(板书)

5、时效性

除此之外,信息还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信息的真伪性 孙膑“减灶退敌” 诸葛亮“空城计” 虚假广告 中奖的短信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请大家一定要把握这几个知识点,下面我们就一些来探讨一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展望一下未来的信息技术。

5、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我们先了解信息技术定义,然后再来讨论信息技术,最后展望信息技术的发展。请大家阅读p4页什么是信息技术这一部份,然后回答什么是信息技术? 阅读二分钟,然后回答问题(板书)

1、信息技术的定义

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以电子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为核心,以通信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为支柱,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

2、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经历了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革命,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 信息技术的第一次革命

语言的产生

揭开了人类文明的序幕提高了信息的表达质量和利用效率 信息技术的第二次革命

文字的产生

突破了时空对信息的限制,延长了信息的寿命,使人类可以跨时间、跨地区的传递和交流 信息技术的第三次革命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为人类控文明奠定了基础,是信息存储与传播手段的一次重要革命令命令 信息技术的第四次革命

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开创了开放式的通信手段,使信息传播的途径、载体、方式和方法产生了质的飞跃,是信息存储与传播手段的再次重要革命 信息技术的第五次革命

电子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是信息传播与信息处理的一次重要革命使信息数字化成为可能,信息产业应运而生。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3、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PPT展示)

4、信息技术的广阔前景

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除了给人们带来方便、开心和舒适外,也带给了人们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和追求。

6、小结

浅析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 篇6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信息技术

教育部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2002年4月在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上指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要把信息技术从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

用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改革,教育观念的变革是关键。教育技术变了,方法也随之改变;教育方法是由教育观念支配的;教育技术的变化不会自然地带来观念的变化,因为传统的教育观念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对新技术的应用有阻碍作用,教育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特性,只有充分把握好改革的诸多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改革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并懂得如何运用教育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该由重视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向重视解决教学系统和过程中的问题转移。教学设计的功能如下:能在设计层面上集中反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能体现教学设计活动的创造性,能对教学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能提供发现教学问题、分析教学问题和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能提供控制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能提供寻找解决教学问题新方案的方法。

当前教学设计存在许多问题,教学设计的程序化的操作性模式易使教学设计流于形式,说教式的教学顺序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发挥。现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难以促进高层次的学习目标的实现;例如策略的学习;我国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常常忽略了成本效益分析,过分强调技术的支持作用,忽略教学设计理论的更新与研究;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缺乏行动研究的探索,多数人注重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的构建,忽视了对教学设计实践的反思性教学探索,难以走出理论研究的象牙塔,因而也就难以发现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和合作更加充分,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学习的实质就是信息加工,就是自主建构。

信息技术是数字化教育教育技术推进了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利用教学媒体的硬件和软件,亦涉及智能形态的技术,如教学设计和课件编制。去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将趋向于大众化、个别化、终身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变、更具选择性;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会更加灵活多样,更具自主性。

传统的教育教学是以为教师导向、进行说教型讲授,而革新的教育教学则是以学生探索为主导、教师对学生是进行交互型指导;传统的教学是单学科、脱离情境的小模块,而革新的教育教学则是多学科、带真实情境的扩展模块;传统教学是进行个体化作业,革新的教学是合作型作业;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分配者,而革新的教师是学习的帮促者;传统教学主要是按教学活动分组,整合后则主要是按学生异质分组;传统教学对成绩的评估主要是事实知识与离散技能的评估,而整合后则是基于绩效的评估。所以传统教育向革新教育发展势在必行。

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教学的活动,而活动的参与需要一定情境的支持。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被恰当的融入到融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中,为学生创设多种学习情境。教师要选择和组合各种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学习者可以互相合作和支持的地方,在那里他们使用许多工具和信息资源参与问题解决的活动,实现学习目标”,而不是创设一个学习只能单独孤立进行,不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的场所。

二、基于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学校虽然拥有非常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但是并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使用效益,没有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功能,造成了硬件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优势,增长学生的才干,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三、强调学习者自主探究的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基于网络的相关软件是自主学习有效的辅助工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利用辅助工具亲自动手实践,能够将体验和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使探究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突出开放性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放性,也是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等信息化教学要素的重要特征。开放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本身也为开放性提供了可以实现的条件。信息技术丰富了传统的理由互动方式,如同步与异步的一一对话,一对多广播与多对多讨论等,这些都为学生开放的学习方式创造了可能性。就学习指导者而言,除了教师,各行各业的专家都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予以指导和帮助。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它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信息技术设计工作 篇7

1 ASP.NET技术

ASP.NET 隶属于Microsoft.NET框架, 是由.NET框架提供的编程类库所组成的, 它提供了Web应用程序模型, 采用了面向对象的思想——模块化与组件化的技术而构建的。通过使用ASP.NET服务功能, 开发人员只需进行简单的业务逻辑编程, 由ASP.NET基本结构通过HTML、 XML和 SOAP (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 等Internet协议和数据格式来提供服务[1]。

ASP.NET 本身包含一个缓存cache和一个状态管理器:其中cache 用来缓存经常使用的Web页面, 目的是提高服务性能;状态管理器用来跟踪用户的会话状态信息, 目的是进行更加完美的数据交互。

.NET框架内核 (.NET Framework Core) 开发平台支持ASP.NET 页面中的程序代码。提供CLR (CommonLanguage Runtime) 编译和管理页面中程序代码的执行。类库则提供了一系列用于处理请求和生成响应的公共代码。

ISAPI (Internet Server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s) 过滤器是ASP.NET 与IIS通信的接口, 其中的应用程序作为DLL 来实现, 并且加载到Internet server的进程空间, 这样可以保证应用程序更快地执行。

在此基础上, ASP.NET 表现了对开发分布式Web服务器应用程序的优势 (例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 , 具体包括强大的语言支持、易于维护、执行效率更高、良好的可扩展性、基于MSIL的资源共享、先进的数据库访问技术、全面的安全机制等方面。

2 工作流原理及其模型实现

2.1 工作流原理

工作流模型设计包括转移、活动、标记节点、结束标记、连接节点、汇合节点、分支节点、等待节点、子过程、模块等基本元素[2,3,4]。系统在流程类型上分为固定流程和自由流程, 实现了串行、自循环、并行、同步聚合、回退、委托代办、催办、取回、自由流等模型。在此流程中, 文档、信息或任务按一定的流程规则一步步地从一个参加者传向另一个参加者进行处理[5,6]。当工作流程中的某项工作完成后, 工作流技术保证按预定的规则实时地把工作传递给处理流程中的下一步。

2.2 Web工作流模型实现

在高校办公信息系统中, 对文档等办公信息的流程管理和流程控制是工作流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向。下面以公文流转的管理和控制为例, 说明如何实现基于ASP.NET 技术的工作流模型。

2.2.1 公文流转工作流模型

在该系统中, 公文流转由各系部主任先进行发文, 其中系主任是作为第一发文单位, 负责进行起草和最后的分发工作, 从“起草公文”到“系主任签发”过程是在各系部内部完成的。“外部会签”就是属于公文中跨部门的流转传递, 当系主任签完后就相应地传递给主管院长, 这时系主任的流程进入等待状态, 而主管校、院领导收到该文件后开始在自己的部门内进行流转, 待主管领导“签发”完成后, 会签即全部结束。在分发文件时一般又会再次引起部门间的流转, 如, 要“分发”给相应的教职员工, 同时文件类型也必须相应转成“收文”, 需要时还会通过邮件“通知”相关的教学部门。

根据上述公文流转功能描述, 可以看出, 这是一个“顺序型”的工作流程图, 正如要求一样, 当系主任签发完后就交给主管领导签发, 在两者全部签发完成后便“发文”, 流程结束。

2.2.2 Web工作流模型的实现

Internet/Intranet为工作流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平台。在实践中, 可以建立一个如图1所示的基于ASP.NET 技术的Web工作流模型。它应该包括这样几个部分: (1) 客户端浏览器; (2) Web服务器; (3) 数据库服务器; (4) 工作流服务器等。由于采用Web浏览的形式, 因此在客户端只要求安装Web浏览器, 用户在客户端进行信息浏览、业务操作、工作流的处理等, 而处理过程在服务器端完成。

3 高校办公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设计

本系统需要实现的目标是:达到高校办公管理各个环节的自动化和网络化, 教工和校、院领导可以通过校园网在教学、科研等办公信息上达到自动化管理, 互动交流。本高校办公信息自动化系统采用ASP.NET的开发平台, 系统的UML用例图 (部分) 如图2所示。

该系统包含如下多个模块: (1) 信息管理:根据高校实际情况, 对高校的管理机构进行合理划分, 进行统一管理。能对教工信息 (基本信息、教学任务信息、科研考核信息、工作量酬金信息等) 进行有效的查询和管理; (2) 日程管理:通过日历的形式记录个人的日程安排, 可以设置提前提醒功能。提供个人便笺, 实现简单的记事本功能; (3) 邮件管理:实现一个基于数据库编程的高校内部邮件系统, 具有广义邮件系统的全部功能。如果用户收到新的邮件、任务、消息, 系统将提示用户, 使沟通及时; (4) 公文流转:实现高校内党政工纪团及各系、研究室的拟稿、审核、审批及正式文件、分送、归档的全部过程, 并记录从起草到归档的全部修改等附加信息的全部过程。文件类型包括有:文件、函件、会议纪要等。接收送达的各种文件, 文件录入可以直接输入, 也可以将文本扫描后的文档或word文档作为附件一同传递。院领导可以检查文件的传阅情况; (5) 系统管理:实现系统管理员对系统中的所有模块进行管理, 包括查看系统日志信息, 对用户进行权限管理等。

3.2 系统实现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3.2.1 ADO.NET访问SQL Server2000数据库

使用ADO.NET访问关系数据库的方法主要是使用Microsoft在.NET框架中提供的Data Provider。其核心代码如下:

<%@ImportNamespace="System.Data"%> //ADO.NET对象所在的名字区域;

<%@ImportNamespace="System.Data.ADO"%>;

//C语言描述;

……

ADOConnectionobjConn=NewADOConnection ("DSN=ywsys") ; //创建对象;

ObjConn.Open () ; //打开数据链路

……

3.2.2 系统的安全设计

本系统采用MD5单项加密算法, 在.NET中, MD5CyptoServiceProvider类是System.Security.Cryptography名字空间的一个类, 提供专门用于MDS单向数据加密的解决方法, 也是本系统中用来加密数据库中密码的类。

另外, 为了更有效的防止在线穷举破解, 本系统还采用帐户锁定办法, 即在用户输错密码指定的次数后 (如3次) , 冻结帐户一段时间 (如10min) , 使在线穷举破解则失效, 同时考虑添加校验码, 使系统安全性得到有效保证。

3.2.3 工作流引擎组件和接口设计

工作流执行服务由处于中间层的工作流引擎提供, 工作流引擎中包括三类对象:工作流实例Wfinstance、活动单元Unit和工作流执行机WfEngine。工作流实例对象负责所有关于工作流实例的操作, 响应执行机WfEngine和属于它的活动单元对象Unit发来的消息;活动单元对象主要推进工作流包含的各项活动的执行, 它的内容和功能由各种具体的活动单元实现;工作流执行机对象通过它提供的服务接口负责客户端发来的消息, 根据消息内容创建/删除工作流对象, 控制工作流实例的执行, 或将消息传递给指定的工作流实例对象进行进一步处理。其中工作流执行机接口定义如下:

WfEnhine{

createWfInstance (WfID) ; //创建工作流实例;

startWfInstance (WfID) ; //启动工作流实例, 向工作流实例发送启动消息;

SuspendWfInstance () ; //暂停工作流的执行, 发送挂起消息;

ExceptionHanding () ; //异常处理, 发送异常消息;

EndManulUnit () ; //结束人工活动, 发送结束消息

……

}

4 结束语

本高校办公信息系统通过先进的平台技术和设计构架、流程科学、管理规范、信息及时、处理快捷、操作简单、结构灵活、数据安全、界面友好。提高了教职员工的日常工作效率, 减轻了相关人员的劳动强度, 使日常办公的各个环节系统化、流程化, 便于内部事物的管理, 极大的增加高校办公的透明度。

摘要:在ASP.NET技术和工作流原理的基础上, 提出了适用于高校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工作流模型, 并探讨了基于ASP.NET技术的Web工作流模型;最后, 实现了此模型在高校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该系统采用SQLServ-er2000作后台数据库服务器, 用ASP.NET编写Web服务器有关程序;用ASP.NET组件ADO.NET访问数据库, 客户端用网页浏览器即可访问本系统。

关键词:ASP.NET,工作流模型,办公系统

参考文献

[1]里伯提, 瞿杰.Programming ASP.NET中文版 (第3版) [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2]张峰, 王晓琳, 曾广周.一种基于模式组件的工作流管理系统构建方法[J].计算机工程, 2006, 32 (2) :88-90.

[3]Heejung Lee.Workflow Structuring and ReengineeringMethod for Design Process[J].Computers&IndustrialEngineering, 2006, 51 (4) :698-714.

[4]金正淑, 闫文耀, 陈亚军, 等.基于.NET技术的网上办公模型研究[J].计算机工程, 2006, 32 (12) :263-265.

[5]Tan Wei, Fan Yushun.Dynamic Workflow Model Frag-mentation for Distributed Execution[J].Computers in In-dustry, 2007, 58 (5) :381-391.

信息技术设计工作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板书设计,过程方法,多媒体板书

笔者曾对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网站上发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设计进行了统计, 2009~2011年共计85例, 有板书设计环节的只有2例, 仅占2.57%。在实际教学中又是什么样呢?有教师形象地把信息技术教师板书出现的现象总结为三化:①板书屏幕化。用课件代替板书, 美其名曰“板书屏幕化”。②板书随意化。想些什么就写什么, 想写哪儿就写哪儿……这种随意性致使板书失去了应有的辅助教学功能。③板书单一化。在多媒体教室中很少能见到白粉笔, 更不用说彩色粉笔了, 这样就致使板书千篇一律:白字黑板。

被誉为课堂“眼睛”、在其他学科备受重视的板书, 为什么在信息技术课堂却遭遇如此尴尬?是板书不能适应信息技术课的发展, 还是我们在认识上出现了偏颇?

板书设计之美再认识

板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板面书写、勾画、布局的设想与计划。它是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 力求以尽可能简练、精当的文字、符号、线条、图形、图表等表现手法, 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丰富而复杂的教学内容。一个精心设计的板书使教学内容条理化、系统化、具体化, 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板书设计是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教学基本功之一, 也应是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多媒体板书即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实现板书的功能。信息技术教师大量依赖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中由于媒体表达手段的多样性, 客观上造成了对传统板书的忽视, 也就出现了课堂上鲜有板书的现象。为了把两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各取其长, 有必要对板书的概念进行扩展, 即广义的板书既包含多媒体板书, 又包含传统的黑板板书,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黑板板书;载体既可以是多媒体, 亦可以是黑板。表现方式既可以是手写的文字、图形, 亦可以是计算机等。

因此,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我们要重新认识板书设计的重要性, 结合课程特点, 对板书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把多媒体技术与板书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优势互补, 为传统的板书注入新的活力, 达到现代与传统手段的有机融合。

重塑信息技术板书之美——板书设计与再设计

板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确立“写什么”与“如何写”的过程。信息技术课的板书到底应该怎么设计?

1.信息技术课板书应“写什么”

板书设计首要原则是科学性原则, 不但要反映知识点, 而且要根据学科特点, 突出教材重点, 揭示教学内容的难点和关键。中学信息技术课不但有理论知识, 还有计算机操作技能, 因此知识点可以是理论知识点或技能点。一节课有多个知识点, 但不是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写成板书, 而是要进行筛选, 写重点。难点的确定一定要结合学生学习实际, 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集中问题作为难点。信息技术课专业性较强, 用词要求准确, 避免歧义。一般板书量不很大, 完全可以通过关键词来进行提炼呈现, 达到内容少而精, 点明关键要点。教师通过提炼知识与技能、重点、难点关键词, 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明确板书“写什么”, 做到心中有数。

2.信息技术课板书应“怎么写”

(1) 确定组织方式。根据信息技术课知识特点, 一般会用到以下几种组织方式:①依知识体系组织。例如, 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知识, 计算机对文件的管理等理论知识的板书设计就要体现知识间的联系。②依突出操作过程组织。例如, Photoshop的作品特效实现, 学生往往做了上步不知道下步该怎么做, 所以在板书组织中就应突出操作过程, 对学生起到引导、提示作用。③依突出重难点组织。例如, 《利用图表来分析》主要通过Excel表格来制作图表, 而学生对发现问题的图表往往采用删除重做的方式, 而不是进行修改, 所以把图表的修改作为难点要突出体现在板书中, 而不是按照操作的步骤组织板书 (如图1) 。④依培养学生学习或思维方法组织。

(2) 应用技巧突现特点。我们习惯把关键词都按顺序陈列出来, 这种称之为陈列式或罗列式。要设计出高质量的板书, 陈列式是最基本的方式, 也是“变化”的基础,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应用技巧达到“变化”。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学习和使用一些美学的知识来给板书添彩, 如:①合理布局, 留白突中心。信息技术课的板书相对简单, 一般会用到两种布局:即中心版 (以黑板中心为主, 主版两侧留出板面以供辅助版书用) 、两分版 (将版面一分为二, 左侧为主版, 右侧为辅版) 。②字体大小、颜色变化来增色。通过字体大小、版面的缩进、字颜色的变化增强层次性、提示性的作用。③线条、图形等构形美。如果说板书各部分存在内在的联系, 那么直线、曲线、括号、箭头、圆、符号等把板书内在联系以有形的形式构建成整体。

固然, 板书的美是我们所追求的, 应用技巧让板书锦上添花, 但切记目的是让重、难点更为突出, 给学生思维以启迪, 在此基础上求新求美才是真的, 一味地求新求变, 失去了实用性, 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3) 处理好“变化”与“统一”的关系。对于内容相近或联系紧密的尽可能采用统一的板书模式。如果一味地求变, 反而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4) 课后板书再设计。课前的板书经过课堂的实践检验之后, 应该再次进行设计, 使之更切近学生的实际、课堂的实际。这也是快速提高板书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

改革与创新——多媒体板书

上面是《计算机被打开后》一课的板书设计的两种版本:一种是传统板书 (如图2) ——纯文字提纲式的计算机系统组成图, 第二种 (如图3) 便是多媒体板书——把组成图中的部分文字用图片代替, 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也便于学生记忆。在板书中如需要使用多个图形, 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板书。采用哪种形式的板书以适用与效率优先为原则, 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 功能是一样的, 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廉的那种。”如果教学内容能够在黑板上完美完全的实现的话, 我们也没有必要一定要把它做成多媒体板书。

教学方法与手段需要传承与创新, 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板书设计亦需要广大教师的传承与创新。只要思想上重视, 多思善用, 认真钻研, 定会让板书之美重现信息技术课堂。

参考文献

[1]赵伶俐.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李瑞伟.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传统板书的功能[J].新课程研究 (下旬) , 2008 (8) .

中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9

关键词:中职教育,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效率低, 学生学习兴趣低, 知识面窄。而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来讲, 其支撑点为计算机网络技术, 这种技术具备诸多的优点, 方便协作, 信息丰富, 资源充裕, 沟通起来非常的灵活方便。而要做好一个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一是要充分了解中职学生的现状, 摸清他们的能力水平、掌握学生的认知结构差异;二是在教学设计中, 根据学生学情, 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 优化地选择教学方法;三是信息技术设计还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 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准适合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 使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

一、中职学生的现状

(一) 自制力差。

目前, 中职学生自制力差。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 也有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因素, 也有社会、家庭等条件的制约。自制力差表现形式较多, 比如有的学生学习消极应付, 不求上进;有的上课讲话、玩手机, 听MP3;有的不服从管理, 反而顶撞老师, 甚至辱骂老师;有的热衷于上网聊天, 打网络游戏, 无心读书学习, 个别学生甚至晚间翻墙外出上网打游戏, 白天趴在课桌上睡觉;有的学生经常无故旷课、迟到早退, 东游西逛, 无所事事。

(二) 基础知识参差不齐。

中职学生生源广泛, 学生来自各地, 有城市有乡村, 各地区提供的信息技术运用环境和教学水平有显著的差异, 造成学生的素养有一定层次的不同;各地对信息技术教学要求的程度不同, 有的地区从小学开始学信息技术课程, 有的地区初中都不开设此课。再加之中职学生整体知识结构比较零乱, 能力水平偏低。信息技术教师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 (尤其是人数众多的大班级) 下对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 能欠佳的学生“吃不消”, 普遍感到力不从心。

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一) 启发激趣项目教学设计。

针对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厌学、自制力差现象,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 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 必须想方设法启动学生的内驱力, 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 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 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 他们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具体作法如下:一是打消他们对新知识的排斥心理, 把难度较大的知识化繁为简, 传输给初步具有理性思维的中职生。二是培养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有疑必解的个性品质, 使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 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运用现代化网络技术, 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着重锻炼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技能, 对工具软件的合理使用, 提高中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 分层、分组教学设计。

针对中职学生基础知识层次参差不齐这一现象, 采用分层分组教学。分层分组教学就是让在信息技术方面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进步、提高。也就是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目标, 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水平, 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运用分组、案例等教学策略, 辅以不同的训练、辅导。借助学生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为以下几步:一是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 结合学院信息技术资源的实际情况, 将学生大致分成多个层次, 并选出责任心强, 组织能力强, 该课程知识较熟练的学生为组长。二是分层备课: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 根据教材和大纲要求, 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 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三是分层辅导:学生训练时, 要做好课堂巡视, 及时指导并反馈信息。四是分层评价:对各层的作业相互展示, 老师分别评价。

三、结语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老师一定要了解学生, 全面地“吃透”学生的情况, 真正从中职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认知倾向出发设计教学, 利用现代化设备, 认真研究教学内容, 将知识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 才能选择最佳策略, 设计最有效的教学。教师要积极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们相互合做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许文庆.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 2009

[2].赵丽.银川市中职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7

[3].陆宏, 冯学斌.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 2001

[4].董玉琦.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若干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1

[5].李锦军.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1

[6].解燕.创新教育对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能力要求[J].职教论坛, 2001

[7].叶金霞.信息技术课程综合性的发展与运用研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1

[8].张伟.面向21世纪国外信息技术课程行动[J].教育信息化, 2001

[9].田澜, 陶文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创造性教学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 2002

[10].李艺, 沈书生.信息技术课程及其教学方法讨论[J].江苏教育, 2002

信息技术设计工作 篇10

● 遵循认知规律, 合理设计上机任务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每学期结束后大部分学生都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 就是前学后忘, 虽然上课时知识点都能掌握, 但过段时间就又不会操作了, 如果让学生做一件完整的作品, 大部分学生都很茫然, 不知从何处着手。客观地讲, 绝大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还是很感兴趣的, 笔者在课堂上的讲解也算到位, 每节课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点也都掌握了, 但是为什么一学期结束, 很多的知识点都忘记了呢?为什么学生对做一件完整的作品无从下手呢?

回顾自己学习信息技术的经历, 笔者发现上课学习的知识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 才不会忘记。于是, 笔者就想能不能在每学期初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况, 给他们制定一个较大的和任务, 并通过完成这个任务把一学期的知识点贯穿起来, 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呢?为此, 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例如, 小学阶段学生主要应掌握的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如文字的简单处理、文件和文件夹的相关知识、Word的使用、幻灯片的制作、互联网的基础知识等。因此, 在学习画图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将美术知识运用其中;学习Word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手工小报变为电子小报;学习上网知识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搜索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的知识点, 在促进其他课程学习的同时, 提高个人信息素养;学习多媒体制作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帮助其他老师做课件, 制作毕业相册等, 从而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 尊重学生个性, 贴近学生实际选定目标、设计上机任务

教师在确定目标内容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特点, 给学生提供几个参考目标, 然后讲解如何制作, 如何查找素材, 如何根据学习进度来完善作品, 给他们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 促使其自行探索。

例如, 笔者所在学校申报了乌鲁木齐市的绿色学校, 因此要求学校的每位学生都要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具体做法, 笔者利用这个机会, 让学生制作了一件有关保护环境的作品, 把本学期的知识点贯穿起来。低年级的学生通过创作保护环境的电脑画来学习电脑绘画的知识;中年级的学生通过使用Word制作一份电子简报, 或者用Power Point制作一个幻灯片, 来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 并通过这种方式把本学期所学的Word和Power Point的知识点串起来, 通过制作作品, 学生不仅学习了计算机的有关知识, 还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然而做出一件丰富多彩的作品, 学生已有的环保素材是远远不够的, 他们还需要通过学习互联网的知识, 利用网络去查找资料并下载, 这又培养了信息素养。

● 巧妙布置上机练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

信息技术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引导学生去掌握实用的信息技术知识, 努力改善他们的思维品质。因此, 在开学伊始, 笔者会告诉学生根据目标要制作什么样的作品, 可以自己单独制作, 也可以几个同学协同合作, 在学期末展示完成的作品。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有关的知识, 去搜集相关的信息, 这不仅有助于掌握信息技术课中的知识点, 而且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所帮助。因为一份好的作品不仅要有艺术性, 而且还要有思想性, 这对丰富学生的文学、艺术知识, 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力, 提高信息素养都很有帮助。

笔者每学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大目标供其选择, 如2007年、2008年, 笔者提出了以“迎奥运”为主题的目标, 2009年提出了以“低碳生活”为主题的目标, 2010年提出了以“世博会”为主题的目标, 2011年提出了以乌鲁木齐市举办的“亚欧博览会”为主题的目标等。

● 充分利用课堂知识点完成任务, 及时点评学生作品

合理的上机练习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为了完成作品, 学生们都行动了起来。他们认真预习、听讲, 做练习;为了做出好的作品, 甚至老师还没有讲的内容, 他们也提前看书学习。学生有疑问来问笔者, 笔者也尽量不直接给出答案, 而是引导他们从书中去寻找答案, 在实践中寻找答案。由于课堂时间紧, 多数学生都是在家里做作品, 因此课堂上笔者就尽量少讲, 且只讲重点, 以便多留时间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学习课堂知识点, 提高了自身的制作能力, 也使作品能够不断得到完善。

同时, 对已提交的学生作品进行演示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激励其他学生, 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势或差距, 笔者将已提交的学生作品在全班演示, 并讲出这些作品的优点与不足, 也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 发表意见和建议, 学生们做作品的兴致更浓了, 极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设计工作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六性;任务驱动

虽然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有很多优点,但是,将它具体地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时,该如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探索。结合小学信息技术的特点,总结出这门学科具体“任务”的设计,将意义性、情境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开放性以及实用性贯穿于整个教学内容中。

一、“任务”的意义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分配的“任务”要与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相结合,尽量做到在学生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课程中规定的知识以及信息技术的技能,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图片的缩放》这一课时,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入手,让学生欣赏“美猴王”的图片,但是由于图片太大而看不到全貌,只有将图片缩放,才能够看到,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图片的缩放》的欲望,这也正是“任务”意义性的体现。

二、“任务”的情境性

任务的情境性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學过程中,设置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生活情境以及社会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并且能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以及学习的兴趣。

三、“任务”的可操作性

任务的可操作性主要是指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因为其难度大以及时间长等因素,需要学生在一个周期内完成,针对任务的不同,所限定的周期长度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要找准时机,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且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切实地学到信息技术知识。

四、“任务”的层次性

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并且任务之间要有相应的联系,让整个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够有一个梯度。将学习任务可以划分开,并且层次之间能够有序地展开,组成一个整体的任务链,促进学生在一步步完成任务的同时也构建了一个知识体系。

五、“任务”的开放性

虽然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一般都是针对学生所要学习的信息技术,但是,在学生执行任务时,却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完成“任务”应该是开放性、多元化的。例如,教师在教学《彩色世界》这一课时,布置了让学生设计学校操场的任务,没有硬性地规定操场的具体设施以及设施的颜色,让学生自由发挥,结果在验收学生任务完成情况时,发现这样完成任务的形式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以及想象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六、“任务”的实用性

任务的设置不仅要注重其形式,更要注重它的效果,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是为了更好地将其应用于实践。所以,教师在设置任务的时候要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信息技术知识可以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达到学习信息技术的真正目的。

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对“任务”的设计要统筹兼顾并且符合学生学习特点,为学生设计出具有典型性又具备可操作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信息技术知识,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开放性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篇12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

1. 淡化教材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首先应体现在淡化教材上。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型学科,其教材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说没有哪一门学科的教材像信息技术教材那样频繁更新。因为信息技术在不停地发展,其教材也应不断更新。因此我们尊重教材,但不照本宣科,在实际教学中,应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例如在“文字处理”教学中,现行教材中列举的是Word,但为何一定要区分Word和WPS呢?课堂教学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字处理技术,能够用它处理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文字。用Word和用WPS同样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教材的局限性使学生千篇一律地用Word而不知WPS为何物。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淡化教材,教会学生文字处理的实质性技术,教学中可以辅助学生尝试WPS的操作,从而让学生领会各种文字处理软件对字处理的主要方法都是相近的。

2. 拓宽情感教育内容

情感教育内容不像信息技术知识那样在教科书中得到具体的体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制定情感教育目标,挖掘能进行情感教育的各种因素。例如,通过有关计算机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解决计算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产生责任感和义务感;通过发掘计算机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的美感和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专家的趣闻轶事,难题、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深入研究的兴趣。

3. 教学内容趣味化

学生体验到玩计算机的快乐,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内容的趣味化可表现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方面。如Word中的文章可结合语文课本中的短文;Excel中的数据分析可结合数学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尽量淡化信息技术课的形象,融入其他学科特质。增强教学内容的人文性,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如结合学生的演讲比赛设计演示文稿;设计以“迎奥运”为主题的电子报刊,绘制“环保”题材的宣传画等,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注入了新的“血液”。

二、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

1. 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原则是计算机教学中的一条基本原则,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主体性教学,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具有积极性作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例如:为让学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可设置一些具体的任务,规定一定样式的墙纸、屏保程序、机器日期等让学生设置;学习字处理软件时,组织学生结合环保宣传活动,制作一份电子报刊,让学生在制作的活动中,掌握和熟悉文字处理软件的编辑、排版功能及图像、表格的处理技术。

2. 研究式教学策略

研究式教学策略更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工作和探索。研究式教学策略也可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进行,如学习Excel时,让每个学生都统计自己在本年度历次考试的各科成绩,结合图表分析成绩的波动情况,研究过程中不强调必须掌握哪些知识,而是让每个同学在分析的过程中,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而研究具体的方法,结果分析出来了,表格的处理方法也探索出来了,培养了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同时又将信息技术学科应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了解自己各学科成绩的变化情况,从而调整学习状态。

3. 个别化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个体能力差异往往造成好学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学生开展个别化自主学习的基础,学生可利用网络或多媒体等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三、教学方法的开放设计

1. 符合学生特点的“任务”设计

“任务”设计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任务。对于良莠不齐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差异。设计“任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基本任务和一个创新任务,保证绝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基本任务,而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在创新任务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这种开放式的任务体现在既保证了基础,又发展了个性。

2. 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设计

设计开放式的“任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成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同时,在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面应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

3. 创设教学情境的“任务”设计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此,学习者带着真正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能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及文字、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引发学生的联想,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4. 能与其他课程整合的“任务”设计

上一篇:涪陵城市发展新区下一篇:利率定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