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

2024-05-18

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共5篇)

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 篇1

“引领”一词词义, 根据词典解释:专指事物的导引群体或独立的个体, 带动事物跟随他或他们向某一方向运动、发展, 即“示范”“导向”“领航”之意。涪陵建成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 即涪陵建成重庆城市发展新区示范区、导向区。那么, 涪陵如何加快建成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 值得深究。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 千方百计做大经济总量, 实现经济发展引领

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经济欠发达这一最基本的区情, 决定了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涪陵发展的要求和任务。这个要求和任务与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其他11个兄弟区县相比, 没有任何区别。尽快做大总量是第一位的任务, 没有一定的总量, 涪陵经济欠发达的地位永远难以改变, 建成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名不副实。的确, 加快经济发展对涪陵而言, 不仅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第一要务”的经济问题, 更是政治问题, 并且是最大的政治。毫无疑问, 涪陵要加快崛起步伐, 一方面要坚持从基本区情出发, 千方百计做大经济总量;另一方面要坚持在动态中调结构、在发展中促转变, 在扩大经济总量过程中, 优化经济结构,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综合竞争力。

作为重庆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之一, 当前, 涪陵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决定了涪陵做大经济总量要牢牢把握住两个方面:一是工业挑重担, 二是投资当先锋。近些年来, 涪陵经济发展的实践已充分证明, 工业是涪陵经济发展的主导和腾飞的引擎。坚持“工业立区”战略不动摇, 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是涪陵做大经济总量的必然选择。在涪陵建成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进程中, 工业必然要挑起经济崛起的重担。与此同时, 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的涪陵, 属十分典型的投入型经济、项目型经济。近年来, 投资一直是涪陵经济增长的领跑者和先锋者, 其贡献率远高于消费和出口。扩大投资,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涪陵加快发展、加速崛起最重要的抓手和最主要的推动力。而资金跟着项目走, 要投资就必须有项目, 要扩大投资就必须有更多项目。据此, 必须始终把项目建设置于中心地位, 千方百计引进大项目在涪陵落地生根。

二、做强做优产业, 加快建设重庆重要的综合产业基地, 实现产业发展引领

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兴城”理念, 突出发展工业, 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建成重庆综合产业集聚区。毫不动摇地推进重点发展战略, 着力建设“千亿园区、百亿企业”, 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力争到2016年再造一个“涪陵工业”, 2020年工业总产值在城市发展新区的占比超过16%。

一是推进园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完善园区功能配套, 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平台。涪陵工业园区在推进装备制造、材料、化工化纤等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 切实加大科技研发、电子商务、服务外包 (软件) 、临港物流等建设力度, 加快攀华万达高端钢铁薄板基地、华晨鑫源汽车城、华兰生物人造血液制品生产基地、太极集团中医药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 到2016年工业产值达到1 300亿元, 2020年达到2 500亿元。白涛化工园区重点围绕精细化工, 加强与重庆化医集团的战略性合作, 加快建峰集团和华峰化工聚酰胺、聚氨酯等产业集群的大发展, 建成西部重要的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生产基地, 打造重庆综合化工产业基地, 到2016年工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2020年达到800亿元。清溪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铝铜深加工产业链, 加快博赛集团、万丰集团、中航科技集团等航空航天、汽车等高端铝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到2016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 2020年达到600亿元。

二是立足产业优势, 壮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化工产业, 优先发展食品医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产业, 努力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力争取大炼化、大型清洁能源等战略性项目落地实施。力争到2016年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化工、高端型材 (钢、铝) 两大产业链和医药、食品两大产业集群, 培育产值500亿元级企业集团1家、100亿元级企业10家;2020年, 化工化纤产业实现产值1 000亿元、装备制造1 000亿元 (其中:汽车产业500亿元) 、重要材料1 000亿元、食品医药500亿元、电子信息200亿元、能源300亿元, 六大支柱产业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5%。

三是坚持资源高效配置,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能源保障, 做大做强电网、气网, 发挥聚龙电力、四合燃气两大能源保障优势。建设国家级页岩气开发示范区, 打造前沿研发平台、设备制造基地, 促进页岩气就地综合高效利用, 力争到2016年形成30亿立方米产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带动作用, 建设区域性大数据中心, 加快打造“智慧涪陵”, 为提速新型工业化地区建设提供支撑。

三、做大做靓城市, 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 实现新型城镇化引领

坚持量质并举、产城并进、建管并重, 充分发挥在城市发展新区中的战略支点作用, 积极集聚吸纳周边区域人口梯度转移, 加快建设新老城区融为一体、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大城市。

1. 加速建设涪陵新城区。

坚持把新城区作为涪陵城市拓展、产业升级、人口聚集的主战场,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努力建成承接重庆主城、辐射周边区县的区域性新区, 成为全市城市发展新区的示范性新区。一是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 以太白大道为轴心, 加快中央商务中心等四大中心和双溪等五大片区联动开发, 突出城市核心区建设, 尽快提升新城区形象, 建成涪陵现代化大城市形象门户。二是推进产城融合、园城互动, 促进服务业与园区、城市融合发展, 鼓励设立企业总部、研发中心、销售总部, 加快商业、金融、物流、教育、文化等功能配套, 为产业升级和人口集聚提供强力支撑。三是承接江南人口转移和功能分担, 新设行政事业分支机构 (如分校、分院等) 优先落户新城区, 新建区域性项目、综合性市场优先布局新城区。四是加强城市生态建设, 重点建设朱家沟等五大水体和中央公园等五大公园, 构建山水园林交错的城市生态体系。力争到2016年, 新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 人口达到20万人;2020年, 建成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 人口达到40万人。

2. 改造提升江南老城区。

加快江南城区减载提质进程, 提升宜居品质。一是改善城市交通。实施南滨路二期、双宝隧道等项目, 进一步畅通与新城区的交通连接。实施江东滨江路、北滨路、涪清路改造等项目, 更加畅通“两江三片”的交通联系。加快城市纵向道路和重要节点改造, 治理江南交通拥堵状况。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研究和实施大城市“两区五组团”之间新型轨道交通和换乘枢纽建设, 努力实现无缝快速衔接。二是提升城市形象。依托两江四岸, 重点建设滨江环湖城市形象带, 打造居住、旅游、休闲、观光胜地。建设江南滨江公园、乌江滨江景观带等公共设施, 进一步提升江南滨江品质。高标准推进江东、江北片区开发, 力争三年基本形成两江四岸融合辉映、山水人文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带。三是优化城市空间。加快旧城 (棚户区) 改造, 有序疏解人口, 推进公园、广场、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建设, 全面整治背街小巷,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改善人居环境。

3. 科学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 大城市带动、小城镇联动”的城镇发展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建设沿江、坪上、后山三大城镇带, 重点建设新妙、龙潭、珍溪、焦石等中心镇和蔺市、清溪、武陵山、大木等一批特色乡镇, 完善环保、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 提高小城镇建设品质和吸纳能力。

四、多措并举, 着力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实现“四化”同步引领

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思路, 实施从“三化协调, 四化同步”发展战略, 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1. 以特色效益为抓手,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坚持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加快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壮大特色产业规模。突出强化榨菜产业龙头地位, 做优做精成品加工, 做大做响“涪陵青菜头”重庆蔬菜第一品牌。稳步发展畜牧、蔬菜、桑果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水产、烟叶、中药材、笋用竹等后续产业。创新农业经营机制, 努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培养一批种养大户、科技大户和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发展联户经营、家庭农场, 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 提高农业集约经营水平。

2. 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着力推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完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社会支持系统, 企业是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主体, 市场规律和经济效益是企业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基本导向, 而政府及有关管理部门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推动, 具有创业精神和献身精神的优秀专业人才的共同努力, 专家及中介机构的技术咨询服务, 金融部门的有力配合, 是保障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能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最基本的社会支撑体系。充分利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科学研究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加强对信息产业和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持。

3. 坚持产城融合, 着力推动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涪陵的城镇化希望在新区, 要加快新城区建设, 把新城区作为城市建设的主战场, 高层次定位, 高标准建设, 努力打造现代化精品新城。突出抓形象, 提速核心区、中央公园建设, 加快打造火车北站综合枢纽门户形象。重点抓基础, 加快道路管网升级, 加速综合管网覆盖, 实施绿化、灯饰等景观改造工程。同步抓配套, 加速服务功能完善, 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加快中心医院李渡分院、涪陵巴蜀中学、二十一中学、十四小学建设。着力抓开发, 提速人气商气集聚, 推进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 加大专业市场、楼宇经济招引力度, 引导和支持服务类企业落地发展, 打造高品质居住小区, 加快形成兴旺繁荣的城市氛围。加快产业聚集, 坚持规划引领,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统筹协同, 开拓创新的思路, 力促“四大产业” (材料产业园、食品医药园、电子信息园、装备制造园) 集聚, 全力打造产业集聚的平台和高水平的功能新区。加快产城融合, 按照新区“一城四园”产业定位, 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完善工业服务、商业、金融, 配套物流、教育、文化等城市功能, 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加快科技平台建设, 发展绿色经济, 促进产城融合。

五、加快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实现合作开放引领

立足区位优势, 构建内联外通、方便快捷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大通道, 打造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建成全市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

一是构建与主城多元化的便捷交通体系。建设南川—涪陵—两江新区高速公路, 缩短与江北国际机场的时空距离, 促进与两江新区的产业融合。强化与都市核心区、功能拓展区的交通衔接, 争取新型轨道交通和市域铁路布局建设, 实现半小时到达重庆主城。

二是构建与周边区域的快捷交通体系。建设梓里—白涛高速公路, 争取垫江—涪陵、丰都—涪陵 (大木) —武隆高速公路纳入规划并开工建设, 基本形成紧密联系主城、联通两翼的高速公路网骨架。加快新增国、省道涪陵段建设, 争取区域性铁路物流中心落户, 基本实现半小时通达周边区县。

三是构建连接市外的顺畅交通体系。加快建设渝怀铁路复线涪怀段、沿江铁路, 争取广涪铁路、渝黔城际铁路过境并及早开工, 重点推进国家新修编高速公路建设, 全面提高铁公水综合运输能力, 促进涪陵机场民用功能建设, 充分发挥联系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交通衔接作用。

四是构建区内方便快捷的交通环线。开工建设涪陵绕城高速公路北环线, 形成城市高速内环线。建设鹅颈关至涪陵西、马武至龙潭、城区至焦石等一批快速干道, 加快区内县道、乡道和村道升级改造, 基本实现乡镇到中心城区半小时通达。

五是构建对外开放口岸平台。坚持开放促发展, 争取设立国家一级水运口岸、航运口岸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C区, 推进涪陵工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完善江海联运功能, 打造全市重要的外贸中转口岸和战略物资储运基地。

六、切实加强和改善民生, 努力建设“幸福涪陵”, 实现民生幸福引领

坚持民生保障优先、社会建设同步, 切实优化公共服务,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努力建设人人向往的“幸福涪陵”。

一是倾力办好民生实事。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 启动创业型城市建设,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力争每年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 帮助2 0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新转移农村劳动力5 000人。推进“五险”扩面征缴, 重点抓好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征地农转非人员等群体参保工作, 及时兑现落实各类群体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待遇。加大对困难群众重大疾病、因灾因病致贫家庭的救助力度, 更加关心留守儿童、重度残疾人、空巢老人生活。实施好义务教育贫困学生营养餐计划, 完成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区财政继续加大补助每个行政村, 用于便民设施建设。实施村通畅工程、撤并村通达工程、农村公路生命护栏工程, 积极发展毗邻区县和片区农客连接线路, 让农村居民出行更加便捷、通畅、安全。

二是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围绕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 着力推动各类教育更高水平、更加优质发展。积极发挥高等教育的牵引作用, 支持长江师范学院、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重点学科、精品专业;强化中职教育品牌建设, 深化园校互动、校企合作;大力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元发展, 进一步提升涪陵五中、实验中学知名度和吸引力;启动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 深化合并、集团、合作三种办学模式, 加大骨干教师跨校交流力度, 加快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和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围绕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中心医院门急诊大楼等重点项目建设, 培育优势特色专科。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落实“单独两孩”生育政策,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入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进一步发挥主流媒体舆论主导作用, 加强互联网管理, 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推进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建设, 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提炼宣传本土文化, 集中打造精品力作。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摘要:基于在重庆五大功能区区域发展战略中肩负的使命、发展的基础及自身的要求, 涪陵提出加快建成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的目标。纵观涪陵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 建成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有基础、有优势, 有挑战、有不足。涪陵需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自加压力、挖掘潜力、增添动力, 紧紧围绕目标定位增添措施。

关键词: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对策,涪陵

参考文献

[1]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关于落实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意见[N].巴渝都市报, 2013-11-09.

[2]曾福生.论长株潭城市群农业现代化引领区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 2009, (2) .

[3]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领导小组.深化“聚焦张江”战略, 加快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J].中国科技产业, 2006, (1) .

[4]张学兵.推动自主创新潮建设示范引领区[J].浦东开发, 2006, (5) .

[5]安树伟.兰西格经济区的发展基础与功能定位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 2011, (2) .

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 篇2

王立新张咸鸣郑学胜李永刚

“凝心聚力、开拓创新、负重拼搏、追求卓越”十六字地税精神是宁夏地税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地税干部顽强拼搏、争先创优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宁夏地税事业卓越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2010年,在宁夏地税精神的鼓舞和引领下,区地税直属征收管理局切实加强班子建设,不断丰富精神内涵,负重拼搏,开拓创新,干部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团队精神、向心力、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不断加强,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为宁夏地税卓越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凝心聚力——“凝心聚力,意味着和谐,象征着团结,体现在团队作风。”建设和谐地税,班子是关键。建设和谐的班子,就是建设一个团结的班子,一个能共事、能谋事、能成事的班子。近年来,区地税直属局始终把加强班子建设放在首位,积极践行宁夏地税核心价值理念,着力构建和谐团结建设的工作局面。一是把加强理论学习、树立超前意识、提高理论素养作为创建先进领导班子的支撑点,增强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班子成员在政治理论学习上,力求学深、学透,努力使各项决策和工作举措更加符合上级精神和干部意愿,不断提高科学决策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二是带头团结奋进。班子成员集思广益,讲团结,讲大局,重大事项集体研究、集体决策,充分沟通,互相支持,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1

合理性。三是带头弘扬正气。班子成员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树立公道、正派、务实的良好形象,做发扬优良作风、抵制不正之风的表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带动、影响和促进全局作风的改进。四是带头关心干部职工生活。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及时与党员、群众沟通交流,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怀、精神上激励。五是带头务实创新。局班子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管理方式,大力营造坚决执行、主动执行、立即执行的工作氛围。一年来,全局主抓130的多项工作,均按照领导分工,做到各负其责,以自身行动保证了全局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全面落实,团队精神得以提升,全局上下形成了心齐、劲足、气顺、人和、进取的良好局面,核心竟争力大幅增强。2010年,局班子被自治区地税局评为全系统“六好班子”。

开拓创新——“开拓,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创新,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动力。”在日常工作中,区地税直属局班子成员始终以新思路寻求地税事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新举措,以创新的精神健全和完善征管制度和管理办法,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理念和有效经验,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推动税收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相续开展了纳税人满意行动、网上报税、网上办税服务厅等创新性工作,得到区局的肯定并在全系统推广,取得了明显成效,迎得了纳税人的普遍认可。2010年,局班子成员面对直属局人力不足,税费收入重务重的工作局面,从规范内部基础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数

据应用能力入手,用集体智慧自主设计组建了基础数据共享管理平台,在局域范围内整合了税收征管、效能目标、大企业管理和日常事务管理四个方面的管理信息和数据应用,满足了跨部门、跨岗位人员的管理信息和数据资源共享需求,提升了基础工作质量,解放了劳动力,凸显了“信息通、业务精、内容新、数据实、效率高”的优势,经实践运行,取得较好成效。平台的组建,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开拓了信息化管理的思路,使全局人员的工作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有效加强,税收工作质效得以全面提升。五年来的创新之路为区直属局的科学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成为推动税收事业发展的有力抓手并终获成果,2010年,被自治区地税局评为全系统“创新工作先进单位”。

负重拼搏——“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发扬负重拼搏的精神,着力打造“政府信任、社会认可、纳税人满意”的宁夏地税品牌,是区直属局税收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法宝”。目前,直属局担负着573户涉外、金融等企业的税费征管工作,承担着全区大企业管理服务职责,而全局干部职工仅有26人,(其中:正式干部职工18人),平均年龄46岁,在人数和年龄结构上,都不占优势,可以说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这种情况下,局班子审时度势,把人的因素做为一切工作的根本。一是加强能力建设。通过坚持每周二、五学习制度,不断加强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认识,加快知识更新,提高应变能力,增强全局人员

爱岗敬业的意识和实际工作技能,明确地税建设需要与发展前景的共同愿望。全局人员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快乐工作,不仅做好本职工作,还做到一人多岗、一岗多能。二是注重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创新发展的展示平台和环境,用文化凝聚人,用关爱感动人,用业务培训锻炼人,用沟通理解营造和谐,形成干部学习、交流、钻研、创新的良好氛围。同时,为干部职工的个人发展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不断提高全局人员的写作能力、管理能力、信息化能力,并通过ABC岗位责任制,最大限度的提升整体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能。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对干部职工在工作学习中的创新思路、举措和成果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使全局人员普遍增强了工作和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凭借自身的能力和对工作的钻研创新精神,赢得全局人员的尊重。实践证明,有团结坚强的领导集体,有以人为本的科学领导方法,就能够呈现出负重拼搏的团队精神,使直属局在未增加一人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追求卓越——“追求卓越是一种工作态度,是一种价值取向。”在工作中,区直属局一班人始终坚持高标准,创一流,全面争先创优,不断把地税事业向更高的目标推进。局班子认为,只有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上级指示精神,才会把握正确的方向;只有紧紧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和区局党组的决策部署,对上级的政策做到理解透、把握准、执行好,才能在工作中不出错,少出错;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

治工作方法,强化风险防范意识,讲团结顾大局,才能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思想,才能持久地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执行力、创造力,开拓性地完成上级党组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只有把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和业务学习贯穿始终,促进和引导干部职工把学习作为支撑追求的目的,才能不断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促进地税工作提速增效;只有开拓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才能有效地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发展;只有狠抓落实,才是提高本局工作效能的有力途径。在直属局班子成员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不懈努力下,全局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并取得了显著成绩。组织收入再创新高。2010年,共组织各项收入33.57亿元。其中,组织各项税收收入10.14亿元,同比增长37.19%,完成年度计划的 123.37%;组织社保费收入22.85亿元,同比增长18.13%,增收3.51亿元。人均组织税费收入超亿元,达到1.24亿元,为宁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同时,税源专化业管理有效加强,基础性工作更加扎实,纳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大企业管理取得新进展,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风险管理效果明显,得到了自治区地税局和国家税务总局的肯定。

天道酬勤。2011年,区局直属局领导班子将继续大力弘扬“凝心聚力、开拓创新、负重拼搏、追求卓越”的宁夏地税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坚定不移地按照区局

科技引领广州高新区发展 篇3

创新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出台了“1+10”创新政策。与世界顶级智库美国兰德公司合作开展创新体系研究,量身定做全区创新发展战略纲要,构建了54个指标组成的创新体系。出台 《区瞪羚企业认定扶持试行办法》,认定及培育2013年瞪羚企业124家。起草《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工作方案》、《促进科技企业科技园(孵化器)发展管理办法》等孵化器相关政策。

创新载体建设取得新突破。建设了100万平方米科技企业孵化器。出台了《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组织区内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849项,629个项目共获得国家、省、市5.61亿元资助。建立了数字家庭等7个产业创新联盟。

高端人才加速聚集。制定了“2+7”人才政策推广“高层次人才服务捷通卡”。

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围绕创新型企业成长路线图,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投融资服务。修订了《关于加快科技金融发展的实施意见》。

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 篇4

城市形态是一门研究在特定时空环境和背景下, 各种城市活动 (其中包括政治、社会、经济和规划过程) 作用力下的城市各要素演变的学科[1]。在城市规划设计中, 城市形态设计是满足人对生活环境高品质的追求, 它与城市的经济、技术、生态和交通等方面密不可分。

伊滨区位于洛阳东南, 是洛阳新区的一部分, 是建成区的延伸和发展。中央轴带又是伊滨区的核心区, 因而中央轴带区域是伊滨区, 乃至洛阳市特色城市形态的重点塑造区和展示区。

1 伊滨区中央轴带概况

该区域北起伊河南岸, 南至万安山山脚的南环路, 东、西均至城市主干道。东西平均宽约1.3 km, 南北平均长约6.3 km, 总面积约8.5 km2。区域整体呈北低南高之势, 郑西高铁从区域中部穿过, 将区域分为南北两大片区。

现状共包含6个行政村。现状用地主要为村庄建设用地、农田、苗圃, 以及部分林地和少量工业用地。村庄内建筑多为村民自建的2层~3层砖混结构民宅。乡土树种为杨树和泡桐等。

1.1 交通现状

新区开发建设之初, 区域内的主要道路为乡村道路, 对外交通主要是南部的省道顾龙路, 以及伊河上的两座漫水桥, 对外交通缺乏便利, 内部交通道路等级较低。

随着新区开发建设的开始, 逐渐修建了对外连接的洛偃快速通道, 以及区域内部南北向的伊洛大道、开拓大道和东西向的吉庆路、高铁大道、希望路等城市道路, 初步形成“五横两纵”的道路网络, 极大的改善了区域的交通条件。

1.2 水资源现状

主要的地表水为北侧的伊河和南侧的伊东渠。

伊河水量受季节影响较大, 水量变化明显。中央轴带以北段河床宽度约为650 m, 枯水期 (每年10月~次年6月) 水面宽度约为100 m, 河水主要靠地下水补给。汛期 (每年7月~9月) 水面宽度约为400 m。

现状伊东渠宽约12 m, 河道的主要功能为灌溉和行洪。伊东渠上游连接洛阳市最大的水库———陆浑水库。汛期和灌溉期外的其他时间段内水流较小, 甚至几乎呈断流状态。由于受沿线村庄影响, 河道污染严重。

1.3 景观现状

现状景观可划分为两部分:

1) 区域内景观, 主要为乡村景观, 无文物遗址、遗迹等。景观特色较为突出的为区域东南部的一处名为文昌阁的砖塔。该塔位于开拓大道和希望路交叉口以北, 是周边群众为供奉文曲星而自发建设的, 主要用于祭祀活动。文昌阁共3层, 高约9 m, 为砖混结构, 建筑基地呈正方形, 坐南朝北, 门前对植杨树。虽不属于文物古迹, 但文昌阁却是周边居民精神的寄托。

2) 区域外景观, 主要为自然景观, 通过借景至区域内, 主要为南部的万安山和北部的伊河。万安山位于中央轴带的南部, 整体呈东西走向, 山脊线距南环路约6.3 km。区域最高峰海拔约900 m, 位于中心城区的东南方向, 距中央轴带的最北侧约14 km。万安山现状自然植被匮乏, 以农田和荒地居多, 仅局部微气候较好的区域形成部分林地。

1.4 城市开发建设情况

目前中央轴带区域内及周边除道路建设外, 部分开发建设项目已经实施。房建项目主要是北部的商业写字楼, 建筑高度均约80 m~100 m。其他项目主要有伊滨公园项目和伊东渠综合整治项目, 以及即将实施的万安山生态保护开发项目。

2 上位规划分析

2.1 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2~2020)

《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2~2020) 》将伊滨区纳入中心城区范围, 成为城市区的一个片区, 并明确伊滨区成为了洛阳市未来10年的重点发展方向。城市形态方面, 总规强调城市发展过程中应继承城市“山水格局”, 改善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道水系, 绿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 形成城乡一体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2]。

2.2 伊滨区分区规划 (2012~2020)

按照分区规划, 伊滨区的各功能分区主要通过南北向“一主两副”三条城市轴线串联起来。中央轴带便是伊滨区的城市主轴线。分区规划强调“绿带绕城, 绿网交织, 绿核点缀”的绿地系统, 明确提出塑造两条城市景观带, 分别是滨河景观带和临山景观带;打造三条城市轴线, 主要包括中央轴带和两条次要景观轴线。此外, 规划要求力求打造创造和谐的, 充满韵律感、疏密有致、具有标志性的城市轮廓线。

3 设计原则与城市形态设计探索

3.1 保留城市记忆

城市形态与城市记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然而, 记忆是相对的, 过去的事物对于现在是记忆, 现在的事物对于将来同样也是记忆。因此, 在新区开发的过程中, 不能搞一刀切的模式, 不能将城市视为一张白纸进行规划和设计。城市记忆是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形成的。对城市新区来讲, 城市记忆的保留和传承有多种设计手法, 最直接的就是对现状物质性要素的保留或改造。

如对文昌阁这一特殊的建筑就应采取保留的措施, 对其周边环境进行改造, 使其融入城市环境之中。即结合绿地系统规划和慢行系统的设置, 将该区域部分用地性质由科研用地调整为城市绿地, 将文昌阁作为东西向慢行通道中的核心景观。通道宽度16 m, 沿文昌阁东西轴线布局, 并通过花坛的布置凸显整个空间的轴线序列, 结合两侧地块建筑退让和高度控制, 烘托文昌阁。因建筑已占压城市道路人行道部分用地, 在建筑南北两侧增加硬质铺装面积, 与人行道共同形成集散空间, 通过类似局部环境的改造, 增强城市中的记忆点和记忆空间, 见图1。

3.2 带动城市活力

城市活力的源动力在于人和人的各种社会活动, 而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即是城市公共空间。带动城市活力应通过重点区域的营造来带动城市整体的活力。中央轴带作为伊滨区的城市主轴线, 是整个新区的活力迸发区, 更应对全区起到带动作用。具体到轴线内部, 应结合各区域的功能分区, 除打造经济活力区外, 还应结合中央主水系、城区两大公园绿地等内容, 合理规划布局户外活动空间, 通过“城市主次干道+慢行交通系统”等多种交通布局模式, 提高区域的可达性, 同时, 公共空间的设置应与周边用地的出入口, 尤其是人行出入口相结合, 拉近与城市生活的距离, 提高公共空间的可达性。

3.3 构建山水城市格局

按照洛阳市的整体布局, 伊滨区是洛阳市山水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布局在伊滨区周边的重要生态区域有:西北侧的伊河生态廊带、东侧的东汉帝陵南召域文物保护区、南侧的万安山生态区、北侧的水生态城示范区。区域内, 伊滨公园的建设、伊东渠的改造提升, 以及中央主水系的打造也为山水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因此, 在伊滨区开发建设的过程中, 应在城市中央主水系的基础上, 增强亲水空间的设置, 营造城市“水环境”;同时通过借万安山之景入城中, 形成城市“山背景”景观, 最终打造城市“水环境”和“山背景”两大景观特色。

3.4 双尺度控制城市形态

结合区域特征, 双尺度控制城市形态可重点从两方面入手:

1) 从城市居民出行交通考虑, 重点内容是道路系统设计。

因此, 在原有道路系统规划的基础上, 增设城市支路和城市慢行系统。将城市快速路和城市主次干道定性为交通型道路, 城市支路为综合型道路, 慢行系统道路为生活型道路。增强人们出行活动与城市空间的融合。

2) 从城市视线角度考虑, 即需增强从人视角度和观赏位置来对城市线性空间的分析。

凯文·林奇认为处理人的价值观与城市形态之间的一般关联性, 也就是如何认定一个好的城市形态[3]。因此, 在鸟瞰视角的同时, 强化对地面视角的重视也是形成好的城市形态的途径之一。

城市线性空间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轴线、城市视线和天际线等。以城市视线为例, 在伊滨区可视范围内, 万安山的局部最高峰在轴线东南约14 km处。因轴线和城市道路存在局部偏折, 由北向南以动态视角观赏山体时出现了步移景异的效果, 而观赏这一效果的最佳之处即是道路转弯附近。分别对图中视点A, B, C进行分析, 结合伊滨区分区规划中的建筑高度控制, 分析得出图中各地块分别对三条视线产生的影响。按照直角三角形计算, 可以得出城市视线对各地块的控制要求, 结合分区规划, 对建筑高度控制图进行局部修正 (见表1) 。

m

4 结语

城市形态是一个城市长期发展的结果, 对于新城区而言, 要想在后期营造出符合地方特色和要求的城市形态, 必须在开发建设之前通过城市形态设计, 来对城市形态进行引导和控制。但城市形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受制于研究要素的限制, 对城市形态设计的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以伊滨区中央轴带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该区域的交通现状、水资源现状及景观现状, 依据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总结了伊滨区中央轴带城市形态设计的原则, 并基于此对该区域的城市形态设计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索, 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形态,开发,规划,设计,建设

参考文献

[1]谷凯.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J].城市规划, 2001, 25 (12) :36.

[2]姜虹, 陈茜.伊河洛阳新区段滨水景观规划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11) :45.

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 篇5

供给侧改革目标的提出就是为扭转这一不利局面而提出来的。用供给侧改革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经济的思路,不同于过去原有技术、原有产品依靠投资拉动、出口带动和消费带动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思路,即过去经常提到的投资、出口、消费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的做法。

用创新驱动改善供给来创造新的市场需以求确保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是我国企业必然要承担的重要任务。如何实现供给侧改革并有效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全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应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1 有关产业集聚区的理论综述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的概念。他提出产业聚集的作用一是可以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业的发展;二是可以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形成一个有特定产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以满足劳动力的充分供应;三是产业聚集可以产生溢出效应[1]并使聚集区的企业从中获益。

迈克尔·波特在研究一个国家如何取得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提出一个国家要取得竞争优势必须具有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而且这些产业能够在一定的区域中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在这些产业集群中也必须有一批创新型产业和辅助产业群的强大支撑,只有这样所存在的产业集聚区才能取得竞争优势,才能成为创新型产业集聚区[2]形成的催化剂。因此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必须要促进创新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只有如此才能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2 现阶段产业集聚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个新型事物。所谓的产业集聚区是指由政府统一规划,集中一批企业形成资源相对集约,利用并能整体提高效益的区域。从产业集聚区已形成的类型上看,产业集聚区的形式主要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现代服务业园区、科技创新园区、加工贸易园区和高效农业园区等多种形式。不论何种形式其基本上要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企业(项目)要集中布局;二是产业要集群发展;三是资源要集约利用;四是产业配套功能要集合构造。

2.1 产业集聚区内传统产业集聚过多

如有的地方的产业集聚区内集中的是服装鞋帽、食品、电子元器件装配、手工艺品等劳动力密集的产业或是资源密集型的产业。

2.2 产业集聚区内能具有主动创新能力的企业较少

从一些已形成的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来看,进入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引进技术型企业,这类引进技术型企业虽然能改善许多地区技术基础落后当地缺乏技术积累的情况,但由于这类集群中的大部分企业其技术并不具有基础的核心技术,许多企业在长期的引进中也没有实现其二次创新的目标;二是引进项目贴牌生产型企业[3]这类企业主要是当地政府为解决土地资源利用和改善税源结构或优化闲置仓库,厂房、场院等资源问题而引进的外资项目。上述产业集聚区中的大多数企业都缺乏从事自主创新的能力。正是由于这类企业没有自已的核心技术与品牌,因此它们只能长期通过不断地降低产品加工费用等方式来维持经营,一旦面临市场需求变化外部订单减少,企业就开始处于冰冻僵硬状态。

2.3 产业集聚区服务功能设施不配套

有的地区产业集聚区在规划建设初期,没有注意生活配套设施的布局安排,造成一些产业集聚区生活配套设施不健全。一些基础性的文体和商业配套及公共服务保障不足,特别是一些文体活动中心、如健身房、商场、医院和菜市场不能就近服务,加之一些劳务、法律、广告、设计、管理咨询等中介服务业服务也跟不上。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招人和留人的困难,也变相影响了产业集聚区进一步招商引资的发展。

2.4 政府对产业集聚区的管控能力不能精准到位

产业集聚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然而在现实中,一些产业集聚区的政府管理部门对产业集聚区的管控不精准、不到位[4]。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进入产业集聚区的项目不管是什么只要能暂时注入资金就一概接收,而不是考虑这类项目的技术先进性、长远性及经济的合理性;二是不能从整体产业布局方面对该产业集聚区在对整个地区经济的比重上优化布局。没能突出各集聚区既要突出自身特色、突出产业升级,又要加强相互之间的产业链接和配套功能;三是一些地方缺乏建立由发改委、商务局、工信局、国土局、规划局、环保局等部门参加的产业集聚区招商入驻项目协调监管小组;四是一些地方没能发挥企业协会作用,去引导企业抱团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

3 以供给侧改革为引领推动产业集聚区创新发展

3.1 以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集聚区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从目前一些地区现有的产业集聚区内部结构上看,传统产业、成熟产业占有较大多数,新兴产业能重新创造市场新需求的产业较少或基本没有。如何优化产业集聚区项目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用供给侧改革对现有产业集聚区内的项目资源进行结构性调整,促进原有产业结构优化,这是今后要做的一项主要工作。供给侧改革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创造条件,改善供给并放松对供给的不合理约束和抑制。因此要能够增强新的供给就必须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重点要发展能够创造新的需求的产业,目前这些产业主要集中在一是知识产权领域;二是信息产业;三是文化产业;四是金融领域;五是各类服务业等五大产业领域。这五大产业要调整到位就必须依靠供给侧改革来优化产业集聚区现有的产业结构,并以此来达到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的目标。

3.2 重点抓好产业集聚区内的创新资源集聚

要改变过去招商引资中出现的“什么东西都往里装”的局面,在以后的产业集聚区的招商引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创新资源集聚这一主题。集聚过程中首先要面向国际、国内引进和发展一批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企业或一些行业中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如对我国最大的农机企业之一中国一拖集团公司就应鼓励和支持其全力发展农业装备智能化产品,以此促进中国农机工业转型升级;其次要注意引进一些与上述产业或企业相关联或配套地有实力的科研院所或大专院校的重点实验室施行科技支撑;第三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产业优化资金支持、鼓励上市融资等方式予以重点扶持。

3.3 要建立对产业集聚区创新型资源集聚的考核指标体系

各产业集聚区创新型资源集聚的效果是否能确保到位有效,可以从引进企业所拥有的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的数量、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与增加值的比例、企业新产品占企业整体营业收入的比重、企业已拥有商标、专利、专业技术的数量及当地政府对产业集聚区的财政科技支出与当年财政支出比例、产业集聚区内各类研发机构数量、产业集聚区内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加速器企业数量、创投机构当年对企业的风险投资总额、企业当年完成的技术合同交易额、产业集聚区创新的国际化、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情况等方面建立产业集聚区创新资源集聚效果考核指标体系。

3.4 建立退出机制实行产业集聚区内企业能进能退

企业有进有退在市场经济大浪潮中实现优胜劣汰,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近些年许多地方为了产业集聚区能顺利招商引资,出台了各种优惠条件和政策,这些政策的落地生根对当地的招商引资企业落户和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已建成的产业集聚区也对当地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然而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一些产业集聚区并没有创造出好的业绩,对地方经济发展也没有起到支柱作用。尽管集聚区内的一些企业已经处于关、停、并、转的边缘,但由于政策还在各项补贴还有,造成现有产业集聚区内的这类企业不愿意或不能够退出已进入的区域范围。这不仅浪费了一些地方的有限资源而且还降低了产业集聚区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因此要使产业集聚区能进一步大的发展就必须建立产业集聚区企业能进能退机制,从而优化产业集聚区企业结构。

3.5 完善产业集聚区各项配套设施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产业集聚区能否做大、做强、做精、做专各项配套设施的补充与完善,各类综合服务水平的提高是不可或缺的又一关键因素。要完善产业集聚区各项配套设施,首先是要对原有产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的不合理、不到位的规划进行优化设计,要对已实施的道路及绿化工程等提高管护标准,要完成好已有项目的道路改线、项目征地、清障、拆迁等工作。同时,加快生活用气、电、水、医院、小学等配套生活设施建设以此提升产业集聚区的综合生活能力;其次要提高综合服务水平要引进与产业集聚区内企业相关联的各类金融、资询、研发机构。

3.6 强化协调组织,实行精准管理、精准支持

产业集聚区能否做到有序健康正常发展,获得竞争优势,各地方政府首先要强化协调组织,一是要加强县(市)区政府对产业集聚区的领导;二是要配齐产业集聚区工作人员;三是要加大政策倾斜扶持力度。各地市产业集聚区主管建设的办公室应汇同各有关部门加强对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研究指导,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有利于各产业集聚区较快发展的财税、土地保障、人事管理、就业引导、创业扶持、异地投资分享等管理政策,鼓励产业集聚区在融资、土地流转、户籍管理、人事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先行先试出经验出成果。

4 结论

供给侧改革要实现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目标,在现阶段应紧紧抓住产业集聚区这一重要推手,通过产业集聚区的结构调整、资源优化、创新驱动,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稳步健康向前发展。

摘要:最近一些年各地投资兴建和改建了为数不少的产业集聚区,这些产业集聚区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许多企业入驻落户。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早有的这些投资是否能再次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是否能用供给侧改革的观点再次审视产业集聚区未来发展之路,本文以供给侧改革的观点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有关理论,现阶段产业集聚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要以供给侧改革为引领推动产业集聚区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产业集聚区,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明龙.产业聚集的溢出效应分析[J].经济学家,2004(3):224.

[2]吴国玺,李长坡,郑敬刚.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形成的机理及发展模式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12):105-107.

[3]原长弘,李敬姿,方坤.贴牌生产还是自主创新:一个理论分析[J].系统管理学报,2008(6):271.

上一篇:三联液雾化吸入治疗下一篇:坡道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