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引领学校发展论文

2024-05-19

教育科研引领学校发展论文(精选12篇)

教育科研引领学校发展论文 篇1

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树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 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鼓励学校办出特色, 办出水平。”从纲要的精神中, 我们不难发现“鼓励学校办出特色”是以提高质量和注重学校内涵发展为前提, 以办出特色为目标。因此, 学校必须以严谨而科学的态度、务实且创新的精神来对待特色学校的建设。而作为学校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育科研, 它是学校蓬勃发展的生命线, 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教育科研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助推器, 在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学校科研管理机构建制, 健全教育科研管理体系, 努力探索科研工作的模式, 开展科研课题研究, 是引领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健全科研体系, 加强科研文化建设, 形成人人参与的科研网络

体系是一条脉络, 有了这条脉络, 工作便能人尽其职, 有条不紊;文化是一种氛围, 有了这种氛围, 人人都能鼓足干劲, 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 在科研舞台上充分展现自己的智慧与风采。因此, 学校的科研必须构建系统、完善、健全的体系。

1. 强化科研管理

教育要发展, 科研要先行。教育科研工作应该要摆在学校发展的优先位置, 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学校每学年每学期的日常工作计划。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 并把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从学校整体工作中细化出来, 成立了专门的教科室, 与教导处一起分工协作, 具体负责学校的教科研工作。

机构网络, 强化科研管理, 学校建立一条非常清晰的教科研管理思路———“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目标明确”有两层意思:一是学校行政领导通过自己的日常工作及老师们在日常工作中的表现进行反思, 从而确定学校在哪方面需要提高, 为学校选择课题提供依据。再通过行政会议, 确定学校参与哪些课题的研究更利于学校发展;二是在确定的课题中, 要进行二次筛选, 确定能突出学校特色的重点课题, 把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向这些课题倾斜。“责任到人”就是建立学校的立体的科研网络管理。从以校长为核心的行政领导为一级管理, 以教科研主任及各课题负责人为核心的二级管理, 到以科研组长为核心的三级管理, 都有明确的责任与分工。一级组织的职责是带领行政班子成员讨论、制定学校教科研思路与计划, 选择学校参与的课题;二级组织的职责是带领各课题负责人制定课题研究的具体计划, 并监督实施;三级组织的职责是按计划具体实施课题研究, 进行课题研究进展汇报, 并接受组织监督。老师们在各负其责的过程中团结协作、共同发展, 协调各方面的优势, 本着为学校发展的大目标贡献力量。在学校发展的同时, 自己也得到提升, 达到“和谐与双赢”的目的。

2. 加强科研制度建设

俗话说, “细节体现完美, 细节决定成败”, 规范的管理制度是教科研工作有序运行的保障。学校不断细化完善教科研管理制度, 保障课题的规范管理。为此, 学校修订完善了《教科研课题管理制度》、《科研工作评优奖励细则》等规章制度, 使教科研工作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从而实现了科研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3. 落实科研保障机制

科研保障机制应该由学校校级干部亲自挂帅, 并全面参与学校各项教科研活动, 为学校课题研究保驾护航。我校在研究教育教学工作时先说教育科研, 安排工作时先讲教育科研, 检查工作时先看教育科研, 质量评估时先查教育科研, 在经济和时间上确保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近几年来, 学校投资近百万元添置、改造了教学设备, 为老师们创造了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为了支持课题组老师外出参观学习, 购买各种学习书籍资料, 组织课题组集中培训和各种研讨会。

例如, 为实现教育科研的快速发展, 学校积极创设条件,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利用教研活动互相交流科研的进展与实施过程。每学期组织多次各级各类全校性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并对教学进行捆绑式总结与表彰。每次活动都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有力地确保了学校科研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

二、优化师资队伍, 构建多元校本培训模式, 促进学校内涵式整体发展

学校特色发展必须立足本校实际, 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能胜任新课程教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满活力的一流的教师队伍, 必须把创建精品名牌学校为目标, 把提高教师教育素养、学科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有效整合起来, 从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 为创设让教师终身都处在培训中的良好环境, 积极探索适应本校实际的骨干教师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模式。同时, 需要通过确定阶段性的培训目标, 开设针对性强的专题研究活动, 采取机制灵活、形式多样的方法, 把对教师培训的每一项内容分步实施, 落实到位, 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校内涵式整体发展。

1. 管理者率先垂范, 争当课题研究与学习的排头兵

学校管理者是制度的制定者, 更是制度的执行者。学校校长高度重视科研工作, 坚持率先垂范, 亲自带领教师外出聆听专家讲座, 还请校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座, 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自己也尽可能地参与学校举办各种教科研活动、公开课、示范课的活动中来。

2. 教师是学校科研的主体, 是理论的实践者与总结提炼者

学校不光利用每月举办的校本培训加强全校教师的科研理论学习, 感知科研方法, 每学期均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科研活动, 如专题式的学术探究, 案例式的教学研讨等。每学年召开一次全校性的教科研工作总结大会, 总结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成功经验, 表彰教科研先进教师。

3. 专家引领, 促教师专业化成长

近三年来, 我校光走出去“取经”的老师就有三十多人次, 远至北京、上海、南京, 近到深圳、佛山、珠海等地。带回了大量的教育管理先进理念。此外, 我校还长期聘请广州市教科所、华南教育科学研究所、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等科研专家定期来校作专题报告和科研指导。专家的启发、引导, 让我们豁然开朗, 专家带给我们的教育信息和内涵, 成为我们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学预案的指南, 他们对我校的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催化作用, 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

多年来, 学校扎实开展校本培训, 有针对性地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多元校本培训模式———“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课题带动—专家引领-教科研推动-均衡可持续发展”。学校申报的课题《信息时代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新模式实验研究》立项为广东省教育技术“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在课题的驱动下, 学校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校本培训氛围, 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大大提高, 教师科研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科研成果显著, 并迅速形成一批区级以上的学科带头人, 学校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是市、区各学科中心教研组的成员。近年来, 我校语文科、数学科被评为市优秀科组, 信息技术科、体育科被评为区优秀科组;学校被评为“海珠区校本培训先进单位”。

三、搭建信息教育桥梁, 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 铸造优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教学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网络以其时空上的超越性构成了一个生态式的学习环境, 为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开放学习环境。学校教育信息化更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提供了契机。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应该是广泛的、丰富的, 它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 它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发挥其开放性、交互性、以及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推动课程改革实验。现在, 我校任何一个学科、任何一位教师、任何一节课都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上课。

例如, 学校领导始终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成立信息技术领导小组和信息技术科组, 制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规划, 建章立制, 强化信息技术校本培训, 有效提高学校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率。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理能力大大提高。老师们认识到——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过程, 而代之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与兴趣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发展的练习。同时, 老师们还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信息不再是单一隔离的书面符号交流, 而是集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形态于一体的超文本系统, 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与创新。如今, 老师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协作学习, 讨论交流, 解决问题。我校的班级博客在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经验交流会上得到高度评价并推广运用。我校信息技术科组连续两届被评为“海珠区小学优秀信息技术科组”。学校曾被评为“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中期评估优秀) 、“广州市教育e时代应用实验校”、广州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先进单位 (2次) 、“广州市普教系统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单位”。

四、扎实推进课题研究, 促进学校、师生共同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必须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的总目标, 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新者。课题研究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学生, 而后是老师, 最后是学校。

在“十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学校确定了“十一五”学校课题的研究方向:第一, 教育教学方面: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主旋律, 在教学与学习方法上的研究要持之以恒, 使教育科研与课程改革相结合, 与提高教育质量和注重教师、学生的发展相结合, 与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 在“十一五”期间, 力求以教科研工作带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和提高;第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这方面的研究经过五年的时间已取得较好的成果, 那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效性问题, 教育效果和教育投入是否成正比的问题, 都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第三, 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每一所学校面临的具体问题。如何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学科专业水平和文化综合素质, 是学校要重点研究的方面。

学校面上课题都按照“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实施方案———反思总结———汇报展示”这几个步骤有序进行。在规范的制度、有效的评价中, 老师们踏踏实实地学习着、实践着。由于学校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好, 上进心强, 都能积极主动地承担并完成科研任务, 而且能把这种科研思想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成为了一种思维方式, 因此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进展顺利, 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

五、合作交流, 辐射带动, 构建区域校际协作联盟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师研讨为身处两地校际间的老师们开创一种跨时空、跨地域的新型教师合作模式。校际间的交流能为老师提供教学示范和专业支持, 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 增进校际间教师的相互学习, 既使教师从中得到磨练, 又使教师从中受到教益, 从而实现双惠双赢。

例如, 为了更好地加强校际间的教育教学交流, 贯彻海珠区“抓质量、抓管理、促均衡”的教育工作思路,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我校与瑞宝小学组成“手拉手”兄弟学校。根据两校间的专长和特色, 制定共同研究计划, 实施校际协作培训, 互补不足。我校老师还主动送教到瑞宝小学, 为两校的教师们提供了研讨交流的科研示范课例, 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 我们两校还组织异地教科研、合作研修活动。此外, 我校还与香港罗陈楚思等多所小学进行跨地区的科研合作与交流, 教师们在这些活动中, 人文视野不断拓宽, 教育理念不断更新, 专业素养不断提高。

六、建立教师科研成长电子档案袋, 促使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的形成

教师科研成长电子档案袋, 采用网络电子数据的方式, 能集文本、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于一身, 改变过去教师业务档案的文本管理, 转变成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网络化的电子管理, 它具有存储量大、存储方便、管理效率高等特点。

我校在指导教师建立科研成长档案袋的过程中, 为教师设置了个人信息、个人规划、学习历程、教学实践、个人成果、资源荟萃等几个模块。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成长经历, 教学感悟、反思、教学案例、教学论文通过网络传输放入自己的电子档案袋。老师只需上网轻轻一点, 便可以看到自己专业成长的轨迹。同时, 档案袋中还设置了学校评价功能, 便于学校领导查看教师科研成长的经历, 并进行合理的评价。尽管教师的专业成长电子档案袋的建设目前还不够完善, 但在近两年的使用和探索中, 我们结合自己的需求与特点, 我们创造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实践证明, 教育科研在学校特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促进和推动作用。我校教育科研工作在学校总体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的引导下, 校园兴起“科研促教、科研促学”的教改之风。学校科研以“课题引领发展, 科研塑造特色”为工作方针, 以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依托, 构建了学校科研课题体系, 大力倡导应用研究, 有针对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走出了一条扎实稳健的教科研之路, 有效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并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1]阮铭健.加强校际合作, 走共赢、均衡发展之路[J].教育信息技术, 2010, (05) .

[2]宋戈.重视教育育科研管理推动学校特色发展[J].当代中小学教育, 2012, (12) .

[3]包智强.加强共同体建设实现特色化发展——以新方式实现教育科研, 引领学校特色发展[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1, (11) .

[4]李瑞江.教育科研:特教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动力[J].现代特殊教育, 2008, (10) .

[5]郑慧琦.学校教育科研指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6]万明春.校本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回归[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8.

教育科研引领学校发展论文 篇2

全面提升全旗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

——扎赉特旗教育局学校管理经验材料

扎赉特旗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84所,其中初中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6所,苏木镇中心校8所,旗直小学7所,教学点46个;小学在校生17777人,初中在校生8031人;全旗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专任教师2985人。

近年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的方针和目标。均衡发展是新时期义务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注重提高质量、注重内涵和特色发展已成为新时期义务教育的主旋律。

2011年是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和我盟“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旗委、旗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以教育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超前发展已经形成了全面奠基、整体提升的大好势头,全旗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师资队伍素质和学校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义务教育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应试教育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二是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尽合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三是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管理水平,内涵发展程度差距较大。针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我局采取了“三大常规、八项严格、五个加强”的强有力措施,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常规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发展等方面 1 工作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借此机会向各位领导与同行们汇报交流如下:

一、落实三大常规,加快学校管理步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为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创建人民满意教育工作目标,几年来,扎赉特旗教育局一手抓“两基”巩固提高,一手抓学校规范化管理,牢固树立了“细节决定成败”的管理思想,学校管理工作从抓常规管理入手,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学校的各项工作在目标管理、制度管理、计划管理、工作流程管理等方面不断趋于科学规范,促进了全旗学校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进一步加大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常规的执行力度;二是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习常规的落实;三是2005年以来,相继制定出台了《扎赉特旗中小学开学工作常规》、《扎赉特旗中小学放假工作常规》、《扎赉特旗中小学德育工作常规》等三大常规,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从开学到放假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从工作重点、工作细节、工作职责等方面作了全方位、科学的梳理和归纳,在工作检查指导过程中加大了对“常规”的执行落实力度,并在工作中不断地对“常规”进行了完善。几年的实践证明,“三大常规”的出台和进一步的贯彻落实,加快了我旗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进程。

二、落实“八项严格”,采取“三种途径”强化督查“减负”禁止“四超”

自2005年到目前为止,扎赉特旗教育局先后下发《关于继续做好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好义务教 育阶段中小学办学行为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行为的实施意见》等3个文件。上述文件重点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不规范办学行为,旨在着力解决当前社会反响强烈的突出问题,即学科教学超出课程标准要求的“超标”,加班加点延长学生学习时间的“超时”,布置大量机械重复作业和随意增加考试次数的“超量”,任意违背入学条件规定和招生限制范围的“超限”等“四超”问题,并提出了“八严格”要求:一是严格学区制度;二是严格执行学龄制度;三是严格执行班额限定制度;四是严格执行学校规模限定制度;五是严格执行学籍管理制度;六是严格执行借入生免试入学制度;七是严格执行免收费制度;八是严格执行行政处罚和责任追究制度。

我局通过明确责任,建立长效机制,强化督导检查以及加大查处力度等措施抓好工作落实。建立了四项制度,形成“减负”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情况通报制度;二是加重课业负担责任追究制度;三是建立教学活动安排公示制度;四是减轻课业负担的检查制度。

与此同时,我局还通过“三种途径”强化督查,确保“减轻”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一是充分发挥督导作用;二是对各校师生不定期开展问卷调查活动;三是构建社会监督平台,教育局纪检室、督导室、教育股设置并公示了接受社会监督的电话、电子信箱,自觉接受师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一系列措施,使全旗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12月份,我旗音一小、音三小、音三中、音四中、绰勒中心学校参加全盟“规 范办学行为示范校”评比检查,经过学校自评,盟教育局复评,5所中小学均被命名为“全盟规范办学行为示范校”称号,受到盟教育局的表彰奖励。

三、坚持“五个加强”,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步伐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激发学校活力的源泉,是构成学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核心。我们在认真学习贯彻盟教育局下发的《兴安盟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的基础上,2010年2月份下发了《扎赉特旗教育局关于加强全旗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成立领导小组,并在局机关专门设立校园文化建设办公室。经过深入学校调查研究、与各校校长进行反复交流讨论后提出了“理念支撑、文化引领、特色发展、品牌打造”的校园文化建设16字方针和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精神文化、人际文化”等“五种文化”的具体措施,结合校安工程的实施制定了全旗校园文化建设推进计划,目前正在进行各校的校园文化规划设计和实施工作。这一举措推动了全旗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

一是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整合优化育人资源。我们认为物质文化建设,应注重“文化”意识,注重考虑如何发挥学校物质设施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发挥隐性的教育作用。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 生的智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基于这种认识,我旗大部分中小学校园环境建设打破了常规的一成不变的、静止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在师生熟知的领域挖掘出新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天地,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如音德尔一小、二小、音六中在教学楼内开辟作品栏、精品屋、特长展示等板块栏目,张挂学生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电脑作品,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让学生在特长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为学生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音一中、音二中、绰勒中心学校、音三小、巴达尔胡中心校、巴彦乌兰中学等大部分中小学在教学楼和教室张挂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句,书写催人奋进的标语等内容,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

二是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育人机制。健全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是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不断提高育人质量与效益,达到学校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制度文化是处于表层的物质文化与深层的精神文化之间,不可缺少,不可替代。全旗中小学在制订规章制度过程中,突出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赋予制度以灵魂,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铸造出刚柔相济、软硬相容的“合金”式的规章制度。使之既能起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的功效。

在德育管理工作中,我局以狠抓德育队伍建设为突出口,建立了培训网络。一是以评选创新型班主任、优秀班主任、首席班 主任为契机,组织班主任外出培训学习,全面提升班主任素质。近三年来,先后组织30余名班主任人赴北京、呼和、上海等地进行学习考察培训;二是召开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交流各校德育工作及班主任工作先进经验,从而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三是每年举办学校管理干部培训班,对各校德育管理工作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在教育局的正确引导下,全旗各校德育管理工作打造出了自己独特的品牌。如音德尔三中学校建立了《发展性班主任多元评价制度》,充分考虑了班主任的个体差异,体现了发展时期不同,评价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对“适应期”的班主任,重点评价其常规管理能力;对“成长期”的班主任,重点评价其建设班集体和班级文化的实绩;对“成熟期”的班主任,重点评价是否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形成了个人风格;对“专家型”班主任,重点评价科研能力和示范作用的发挥。评价力求彰显班主任的个人的风采,每学期期末评选出勤恳敬业的“师德之星”、科学有效的“管理之星”、笔耕不辍的“科研之星”等。音德尔五小还构建了具有文化特色的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校长室工作职责》、《教务处工作职责》、《教研组工作职责》、《师德考核方案》、《备课组工作职责》、《校本教研活动制度》、《校本教研成果奖励制度》、《体卫艺活动奖励制度》、《领导班子成员学习制度》、《升旗制度》、《学生每月之星评比表彰制度》、《星级示范班级评比制度》、《少先队代表大会制度》等等。

全旗中小学师生在执行制度、遵守纪律的同时,享有自尊,实现自我价值,并在每年一度的教师表彰大会及优秀学生颁奖仪式上,都尽可能创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动情动心、催人奋进。三是加强校园活动建设,打造校园文化品位。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育人主要通过学生的活动展开(认知活动、养成活动、培养活动、训练活动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真、求知、求乐,使他们在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结构、兴趣特点、能力水平和心理、生理特征,我们组织全旗中小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益。

首先,从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及表现和传承校园文化精神入手,开展好“六大活动”。一是组织开展校园艺术节、体育节、文化节、科技节等“四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技能、规范学生言行、陶治学生情操、展示学生才华、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舞台,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二是组建舞蹈队、器乐队、合唱队、运动队、文学社、书画社,打造笔墨校园、活力校园、雅韵校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逐步创建和形成各校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特色和品牌。如音一小在一年一度的读书节活动中,经典美文诵读以班级为单位,全体同学都登台诵读中华经典美文,气势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音五小的读书交流辩论会精彩纷呈,学生们慷慨激昂、争先恐后,通过交流与讨论,使学生从行为习惯到理想信念的升华;音三中以舞蹈、剧本的形式将中华经典进行创新性的编排,形式新颖,内容充实,让人叹 为观止;音六中充分挖掘校内人力资源,将学校有特长的师生调动起来,创造出了以健美操、校园集体舞、民族舞为方队同场活动的大课间活动形式,使校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三是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民族传统日、纪念日,精心组织各种庆祝纪念活动,使每一次活动都能够让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四是以落实《中小学守则》和《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校园行为,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和情趣,不断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促进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五是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进校园、先进人物进校园、现代科技知识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安全法制进校园为主要内容的“五进校园”教育活动。六是以建立有效课堂为重点,加强对课堂教学文化的实践和研究,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主线的课堂文化活动,为校园文化注入了生机和活动。

其次是在每年3月份坚持开展“学雷锋”活动,激发中小学生弘扬雷锋精神,爱祖国、爱学校、爱学习、爱做“好人好事”的热情;5月要结合形势开展“献爱心活动”、全旗中小学生球类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德育、文体活动,展现中小学生的助人为乐、活泼向上的精神风貌;7月份开展“城乡儿童手拉手,结伴同行共成长”联谊体验教育活动,使我旗德育管理工作由灌输说服教育向实践体验教育转变。2010年11月,我局被盟委宣传部授予全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称号,同年12月份,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9月份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使广大中小学生深刻认识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之精神; 10月份开展的全旗民族中小学《朦根绰尔杯》母语诗歌朗诵比赛,激发了广大蒙古族中小学生“爱祖国,首先爱自己的民族,爱民族,首先爱自己的语言文字、学好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积极性。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才干。

四是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提升意识形态内涵。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一抓办学目标的制定,使之成为全体员工一致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成为学校工作的凝聚点;二抓价值观念的确立,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念,使之成为全体师生共同享有的学校内评价人与事的价值,评价成功与失败,成绩与缺点的观念和标准;三抓精神作风的形成,学校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内化、培育师生员工的精神作风,来推广学校的行为规范,发挥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四抓校园礼仪的普及,在学校目标、价值观念和精神作风的指导下,利用互致问候、升旗仪式、颁奖仪式、春节慰问、穿校服、戴校徽、升校旗、挂校标、唱校歌等形式很好地激发和强化了师生员工的文化意识、礼仪规范,使师生受到浓烈的感情熏陶,产生归属感、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是加强人际文化建设,拓展师生人格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内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影响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基于这种认识,我局制定下发了《扎赉特旗中小学德育工作常规》,进一步明确了在学校大家庭和谐人际关系的建设工作中,“爱”是学校精神的最高境界,首先让教师明确爱自己才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醒目的校训是对自己无形的鞭策,优美的校歌是自己心灵的和弦;其次让教师明确爱学生才会形成良好的师德,才会有无私奉献的心灵,才会有孜孜不倦的追求;最后让教师明确爱学校才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才会有相互关心、相互沟通的理解,才会有团结互助、民主和谐的氛围。

适合教育引领学校实现跨越发展 篇3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这是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办学以来始终践行的“适合教育”的核心理念。从2001年建校初全校不到40名学生,到如今拥有66个班,3000余名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正是“适合教育”引领着学校不断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丰富课程套餐:特色文化,高效育人

适合的课程,是引领学生幸福成长的“跑道”,给学生最适合的教育,就要努力为其找寻快乐的燃点,设置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化课程。为星海娃“私人订制”教育菜单,这是星海小学“适合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内容。

学校努力构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课程体系;搭建格局开放的课程实施平台;共建多方参与的课程开发流程。为此专门成立了课程开发中心,广邀教育专家、学者、家长等,共同酝酿开发符合学生个性成长的课程套餐。

以特色课程为支撑,着力挖掘并发展星海学生的各项特长,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出彩的机会。学校根据各年段特点,开设了传统为主、兼具创新的特色课程:一年级健美操;二年级轮滑;三年级击剑;四年级武术;五年级空竹;六年级竹竿舞,另外三至六年级均开设游泳课。除此之外,各年级还分别开设了传承优秀文化、诵读国学经典的国学课程。如果说特色课程是一棵树的主干,那么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就是茂盛的枝叶。棋类、“三模”(车模、海模、空模)、剪纸、棕编等近百个社团,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社团。社团的授课教师除了校内专业辅导教师外,也不乏校外特聘的民间艺术大师、专业教练等。

学校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并创新特色教育的形式与内涵。经中国科普研究所高士其基金委员会授权批准,学校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小学校园内的“高士其未来之星”科普教育基地。内设高士其纪念馆、高新技术展示馆、科技互动未来教室等功能区域,创建四年多以来,这里俨然成为学生课余时间最愿意驻足的“科普教育基地”。物联网比特创新实验室、红领巾科学研究所、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等,星海校园为学生打造了一个神奇的科学世界,让学生沉浸其中,快乐成长。如今,学生已有二十多项科技小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局的专利证明。

二、致力绿色评价:“私人订制”,创新育人

适合教育的根基是评价体系的有效跟进。每个学生都蕴含着巨大的学习潜力,教育,就是让每个生命都绽放出独有的光芒。为此,星海小学秉承“人人成功,人人成星”的教育理想,不断创新评价体系,把着力点放在为不同的个体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上。

2014年6月,学校作为“江苏省苏州市首批义务教育学校综合评价改革项目研究实验学校”之一,在国家课程教学专家、北师大教授刘坚的指导下,主要承担了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成为在义务教育学校综合评价创新路上孜孜以行的排头兵。

学校改变了以往评价标准单一化的模式,不断改进评价方式,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学校以独创的“星海娃评价体系”取代了原有的“三好学生”评价体系。评价标准个性化、多元化,重点关注并挖掘大多数学生的闪光点;评价周期最短化,经常化,每周一评,每月一评,以充满正能量的激励性评价伴随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天。

“每周进步娃”、“每月成长星”评价体系。根据学校的评选规则,每周都会有具体的评选要求,只要达到标准,就能获评,人数不限。“爱心娃”,“合作娃”,“学习娃”……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摘到“每周一娃”这诱人的“苹果”。如果说“每周一娃”的“苹果”只要踮踮脚就够得着,那“每月一星”的“苹果”就要“跳一跳”才能摘到。体育赛事上为校争光,可以申请“体育之星”;阅读、写作上小荷初绽,可以获评“阅读之星”、“写作之星”;此外,还有“自学之星”、“探究之星”、“厨艺之星”等。评价的内容及方式随着学生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可谓“万紫千红星满园,各展风采星之海”。

三、拓展自主德育:“小公民”教育,多元育人

学校专门成立了以“四叶草”为标志的“小公民中心”,以自我管理、自我实践、自我发展构建自主德育模式,唤醒并培养学生作为现代社会小公民的责任意识,夯实学生内心的精神根基。

我们从逛超市的经历中得到灵感,在校园内创造性地开设了一家“四叶草小公民超市”,以争“四叶草章”兑换奖品的形式,深化自主德育的力量。超市内的奖品有的来自于师生的手工作品,有的来自于社会爱心捐赠。更有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如“我要当一回升旗手”,“我要做一次主持人”等。校园“微超市”营业以来,可谓“生意”兴隆,“顾客”盈门。以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实践成果兑换各种奖品,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实践、主动发展的劲头更足了。校园里的“微超市”,成为星海小学德育实践的一个平台,一个学生进行零距离自主德育体验的基地。

在自主德育的引领下,星海小学小公民处处见行动:每年政府“两会”上,小记者采访市长问政“食品安全、雾霾治理…”;关于校门口拥堵及安全问题的听证会上,小代表侃侃而谈,呼吁社会各界护航安全上学路……自主德育实现了全覆盖,将“小公民”教育置身于一个润物无声的环境之中,每天、每周、每月,一点一滴的进步串起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健康、自由发展。

2012年12月,江苏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在苏州市召开,学校成为苏州市唯一一所被推荐接受代表团现场考察德育特色基地的小学。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等百余位地市级领导莅临我校参观,学校德育特色品牌——“道德讲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士其科技创新教育”等自主德育实践令人耳目一新。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正是在丰富而细微的德育实践中,星海娃们张扬个性、发展潜力、收获成功,为成为一个具有世界眼光、国际胸怀、品行最美的小公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涵育核心价值观:以生为本,和谐育人

星海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爱学生,做“贵人”;爱事业,做“能人”;爱学校,做“主人”。三个朴素的“爱”,都是教师平日触手可及,俯身可为的。星海人的核心价值观就体现在教育的实践中,体现在教学的细节中,更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印记中。以生为本,追寻教育的本真。适合每一个人,不仅是成就学生的发展,也是成就教师的发展。

名师学术研究共同体、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和青年教师研习共同体“三驾马车”助力全校教师共同发展,“智慧云班主任工作室”、“科研先锋队”等个性化的团队也各显其能,使星海教师抱团成长,在教育教学研究上齐头并进,永葆发展的动力。

适合教育是一方沃土,只有沉下心来,辛勤耕作,时刻牢记“每一个”的成长,教育才会根基厚实,枝繁叶茂。

教育科研引领学校发展论文 篇4

一、“农村义务教育不均衡”的成因分析

部分八十年代“民代”转正而来的教师教学方式徘徊在多年前水平上、新招考教师学习劲头不足, 通过购买《本土卷》、《核心卷》等试卷集, 靠“灯光+日光+汗水”强化学生训练习题获取知识;岗位竞聘“竞争”上岗异化为“竞龄”上岗, 高一级职称的教师不能指导低一级职称教师教学, 低一级职称教师哪怕能力和实绩再突出, 也须等高一级职称教师退休腾出位置后才有出头之日, 低职称教师缺乏工作后劲;师训教研功能得不到发挥, 上级安排的培训任务, 学校随便抽几个教师参加培训, 培训回校后作用发挥不出来;追求短期高分效应和眼前政绩, 把主要精力投向工程项目建设, 推倒重建维修后还能使用的校舍楼房楼, 学生住宿紧张、“大班化”没有改变, 忽视学生学习意志、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框架计划中没有专门的教师培训和教研经费, “人情分配”如音体美器材、电子白板等教学设备, 分配到学校后有的长期得不到使用。这些问题影响农村薄弱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引领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常态”的对策建议

引领“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常态, 首先要正确理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常态”的实质和内涵。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 不是限制好学校发展, 而是在均衡思想指导下, 创建学校特色, 好的学校发展更好, 发展慢的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 最终实现师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教育民主化与平等化发展。

1.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城乡拥有不同的教育资源, 如城市高大建筑物、繁华的大街小巷, 书店里琳琅满目图书资料、商店内各种各样的玩具等吸引着农村孩子读书“跳出农门”;农村山清水秀、“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的劳动场景, 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锻炼农村学生挫折能力, 冬腊月杀猪宰牛, 餐桌上其乐融融的笑声和淳朴情感, 陶冶农村学生从小树立和谐意识。把这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挖掘出来, 制成PPT或专题片, 实现校本教材与国家教材深度融合, 结成“手拉手”城乡学生对子, 利用寒暑假时机相互融入, 共同养成坚强意志、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行为品质。农村与城市教师面对的学生、学生家长、社会环境不一样, 教师对学生管理方式、工作体会、经验教训也不一样。把这些彰显教师价值的智慧挖掘出来共享, 促进城市与农村教师共同成长。

2.破解教师专业发展“一公里”差距。 (1) 构建“学习型学校”。未来出色学校是能使教师加强学习充电发展专业的学校。如开展“12345小时”学习活动, 学校制定《教师学习手册》, 为教师每天提供至少“1小时”时间自定学习内容、学习计划自主学习;确定学习主讲人, 每周组织一次不少于“2小时”时间的专题学习, 让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新理念、法律法规, 并撰写学习心得;组建教职工共同体, 每月组织一次不少于“3小时”时间的集体交流, 让教职工交流工作体会、经验教训、教学反思、分析教学案例;精选课题, 每学期组织一次不少于“4小时”时间的课题学习, 让教职工研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以远程教育为切入点, 引导教师每学期坚持不少于“5小时”时间网络学习。通过学习取长补短, 缩小差距。 (2) 创新“研修”载体。围绕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预算师训教研专项经费, 采用“订单培训、校本培训”, 走“带动、拉动、联动”的教师研修之路。如挑选掌握现代教育手段、有创新意识、有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到优质学校拜师学艺, 艺成之后, 采用“导师制、一帮一、一带多”方式培养管理骨干、教学能手;邀请专家、选派教学能手到农村学校举办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课堂示范引领教师成长。

三、建立与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方式

(一) 完善考评机制

结合农村实际和教育规律, 建立“坚持过程与结果、定性评价+百分量化、分层考核相结合的教师、家长、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动态考评机制。年终制定《量化评分自评表》, 让学校和教职工先反思自己工作态度和绩效, 再与其他学校和学校相同岗位的教职工对比自评打分, 然后由考核组综合评价, 打分定格, 考核结果向社会公示。

(二) “包保制”, 实施捆绑考核

乡镇教育行政领导 (中心学校正副职) 包保指导至少一个薄弱学校制科学的定发展规划和实现规划的措施, 帮助学校创建特色;乡镇中心学校管理人员包保指导新分配和后进教师教学实践、问题教师心理疏导, 以个性发展促共性发展, 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 序流动教师

实施“学区教师流动制”, 把办学条件基本接近的学校归为一类, 需要流动的教师首先在区内流动, 再在区外流动, 实现区域内教师的有机融合和均很配置。教师平均9年流动一次。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师是关键, 学校是主体, 责任在政府, 单靠学校单打独斗难以推进。最重要的是需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 采用行政手段和行政措施作保障。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 邮发代号, 1—1, 2010年3月1日.

引领学校变革,走特色发展之路 篇5

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刘国华

当今的中学校长总是被赋予多样化的角色形象,诸如决策者、组织者、管理者、协调者、策划者等等。而十几年校长工作的历练,令我深深意识到校长的主要角色应是一个引领者:引领学校的变革,引领学校的特色发展。

一、变革的动因:特色发展的战略选择

在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学校变革不可能自发的产生,而是校长自觉引领的结果。校长是集决策者、探索者和研究者于一身,更应当是一位富有创新、改革精神的引领者,校长只有以引领者的形象出现时,才能以一往无前的创新胆识带动和推进学校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要让甘泉外国语中学这所老完中顺应时代呼唤,实现新的跨越,动力在于解放思想,出路在于深化改革,我在对甘泉的办学历史及其他主客观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学校变革进行了以下战略思考:

思考一:变革要有独特性。要在具有一般学校办学水平的基础上把学校办成富有个性特征办学风貌的学校,主要表现在有独特的办学思想、独特的办学内容、独特的办学策略,独特的发展道路。

思考二:变革要有预见性。全球化和信息化突飞猛进,世界变成“地球村”,国际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频率不断加快,包括日语在内的小语种人才将会日益受到青睐。

思考三:变革要有时效性。要及时跟进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战略,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呼唤外语人才的快速培养,数以千计的日方企业、中日合资落户沪上,日语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升温,这是我们发展日语教育的良好时机。

思考四:变革要有校本性。我校作为一所普通完中,并无明显的综合优势。只有创建特色品牌,以特色求发展,才能使学校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依靠特色品牌将使学校成为永远的赢家。

因此,我们确立“探索教育国际化,走‘日语见长,多语发展’的特色之路”的发展战略。

学校变革是在校长引领下不断推进的过程,要求校长善于以战略的眼光,敏锐的洞察力,分析国内外的办学环境,挖掘学校的办学资源,预测和把握学校变革的趋势,抓住不同时期学校变革的特点、关键、重点和发展项目,以坚定的执行力予以推进,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

二、变革的关键:特色发展的内涵定位 本研究得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与教学实习研究项目的资助。项目名称:学校管理机制创新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20060

2世界级战略大师迈克·波特曾经说过:“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只有两种战略:一是差异化,二是成本领先。”他把企业发展定位一个指向“特色”,另一个指向“效益”,这对于学校发展定位有重要参考价值。校长作为学校的掌门人,在学校发展定位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通过对学校外部办学环境和学校内部办学资源的调研思考,我对学校特色发展定位作如下描述:

1.培养目标定位:学校特色不是供人欣赏的风景,特色“物化”直接表现在育人的规格和素养上。我们提出培养“有教养、有个性、有竞争力、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人”,这是对从日语教育开始的办学特色的最好概括。

2.管理效能定位:办学理念先进、管理高效、队伍精良、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品牌学校;探索出一条关注母语和民族文化的有甘泉特色的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

3.发展路径定位:以日语教育为抓手,以外国学生部作为新的生长点,以双外语教学为载体,以国际理解教育为重要内容,以迈向教育国际化为追求,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日语及其他小语种后备人才,逐步把甘泉办成“日语见长,多语发展”的特色学校。

对学校特色发展定位是基于以下思考:

特色发展是“日语见长”资源优势的必然要求。特色学校的特色不可能是外界赋予的,只能是由它的历史发展的积淀和自身资源优势等内在条件决定的。我们学校有34年的日语办学历史,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日语教育经验,而且形成了雄厚的日语教师资源,以及韩、法、德、俄语种的师资条件。

特色发展是避免学校之间同质竞争的唯一选择。确定“日语见长、多语发展”特色学校建设的定位既顺应上海作为国际化都市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又满足了学生及其家长对多语学习的愿望。上海市普通中学中将日语作为第一外语开设的,只有我们学校,可以说,我们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在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学校同质化倾向日趋严重的今天,走出一条错位发展之路,无疑是一种战略选择。

特色发展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途径。“特色”是“出色”的最大本钱,特色是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色意味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胜人一筹,只有特色学校才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进一步优化日语,发展多语,办好外国学生部,这有利于扬我所长、展我所优。我们追求的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难以模仿”且能长期保持的竞争优势。

特色发展是树立良好而独特学校公众形象的最好渠道。良好而独特的公众形象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特色学校比一般学校更容易为社会所识别,能使学校拥有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为学校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源。

三、变革的保障:特色发展的支持系统

1.课程建设:根基

特色系于课程。战略愿景的实现,离不开治校方略的支撑,离不开项目载体的设计和落实。特色定位必须有相应的课程来承载和表现,课程特色是特色学校发展的根基。我们采取“充实——改造——渗透——统整”的方法,对基础型课程进行优化;建设“日语见长,多语发展”外语品牌课程;构建国际理解教育特色的拓展型课程;发展具有“重构活动,打造能力”特色的研究型课程。完善双外语教育的三种模式:(1)主修日语,辅修其它语种;(2)主修英语,辅修其它语种;(3)日语、英语双主修。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形成外语(听力、口语)、双语、对外汉语、国际教育(JA课程、EPT课程、IB课程等)、艺体、民族文化、科技(“2049”课程等)、综合实践、社交礼仪、演讲与辩论等课程系列。

2.教师队伍:原色

特色学校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是特色学校的原色。为此我们依托“青蓝工作室”制订并组织实施“529工程”,即培养5名领军人才,20名骨干教师,90名教有特长的教师,提高甘泉教师的整体素质;每年选拔10名以上教师出国专业进修、交流与学习,并且保证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开设“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论坛”,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文化;成立“对外汉语教育研究中心”,加强对外汉语的师资队伍建设;聘请多语种外教,现在学校的外教数量已经增加到8名。

3.学生活动:活力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活动是学校特色发展的生命和活力,并最终将体现在学生个性化的成长上。我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国际比赛,开展中外交流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性的体验,还组织学生参加“AFS”(国际交流学生派遣)项目,组织学生修学旅行;广泛开展将棋、空手道、跆拳道、茶道等社团的活动,并鼓励学生社团参与外事接待活动,促进体现国际理解的学生社团文化的健康发展;承办中学生国际比赛,开展与国际友好学校的学生互访活动,扩展学生视野,提高他们国际沟通、理解、合作的能力。

4.制度创新:平台

在一片“强化管理”声中,制度似乎变成了一种强制、外控的手段,不利于创设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生态环境。我以为制度创新要体现科学化和人文化的和谐统一,我们的探索在于:⑴构建“规范+情感+权变”的管理模式,设计符合学校发展战略的高效的“组织、制度和工作流程”。⑵采用人文精神促科学精神,淡化垂直领导,强化横向沟通的管理策略,以感化促转化。⑶改革管理机构设置,将现有中层机构整合,成立课程教学部、人力资源部、事业发展部、学生工作部、外国学生部和后勤保障部。⑷完善中层干部“民主推荐,竞争上岗”的选拔任用机制,继续推行“主任助理制”、“任期责任制”、“述职报告制”。⑸建设学习研究型团队,改革会议制度,定期举行以“创新——让工作充满活力”为主题的教育、管理创新论坛。⑹借鉴企业管理理念与机制,采用项目招标制和项目管理制,推进目标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管理文化。

5.文化积淀:灵魂

校长引领学校变革,是一种学校文化重建,绝不是某一领域、某一局部、某一点的变革,而是整体的学校文化的变革。不断增加学校的文化积淀,才是学校特色发展的灵魂。为此,我校确立和谐发展的办学价值观,重点是营造奋发有为、舒心愉快、多元文化交融的学校文化氛围,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让和谐发展积淀为学校的价值追求,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发现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素质,张扬人的个性”的学校观念文化;在制度建设上维护人的尊严,体现生命的价值,以生命生成的观点重建学校制度文化,使学校成为生命的寓所,工作学习的乐园,放飞理想的天地;重建富有多元文化交融特色的环境文化,使环境凸现民族文化,彰显学校个性,体现多元特色,赋予学校环境生命性和育人功能;建设学习型团队,力求通过“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和“团队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的推进,使学校成为开发群体智力、激发集体智慧、彼此理解支持的能持续发展的学习共同体。

教育科研引领学校发展论文 篇6

大连市第八十中学始建于 1978年,学校现设有 42个教学班,现有学生2199名;美术教师 4名,音乐教师 3 名,另外聘请乐队教师2名。艺术教育教师学历达标率、岗位合格率均为100%。

艺术教育基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承担着开发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的重任。学校通过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课堂内外通过艺术欣赏活动 ,让学生们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其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构建艺术教育组织网络,铺设素质教育发展之路

(一)思想与理念:高位领引,顶层通达

几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本着“崇尚艺术,崇尚文化;坚持优质,坚持特色”的育人理念,把“以艺立德、以艺育人”作为培养目标,为每个学生打造最亮丽的人生底色。积极实施“以质量充实内涵、以改革促进发展、以特色打造品牌”的三大战略,务实运作“校园三声”(歌声、笑声、读书声)、“三团二社”(合唱团、舞蹈团、管弦乐团、话剧社、美术社)、“五节联动”(汉语节、英语节、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等系列活动,精心打造“双语校园、书香校园、人文校园、活力校园”,积极涵养“生命理念、和谐理念、创新理念、卓越理念”的学校精神。

(二)组织与开展:完善机制,构建框架成立了“学校艺术教育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负责全校艺术教育的领导、管理和协调工作。按照美育和艺术教育的方针政策,拟定了学校艺术教育规划和实施艺术教育的学期计划、学年计划以及三年发展规划。

美无处不在。除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以外,美育在学校其他课程和整个办学系统中,也无处不在。为此学校构建了“四维“一体化美育课程系统图,即校园文化审美化系统、实践活动审美化系统,这两类课程属于外显系统,美育的显性课程系统;学科课程审美化系统、校本课程审美化系统,这两类属于内在系统,潜在课程系统。

四维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内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遵循大美逻辑,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全员参与。课程体系间相互融合渗透,立体交叉,在不同阶段创生最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可能性,实现师生的“至真、至善、至美与和谐人格的发展。

(三)师资与团队:名师领衔,携手共进

艺术教师是艺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他们的教育思路、教育艺术及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艺术教育的成效,因此学校十分重视艺术师资队伍的建设。根据我校艺术教育特点和实际情况,学校定期举行艺术教学评课、竞赛、专题讲座和研究交流活动,定期聘请、组织专家讲课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提高艺术教师的政治素质、理论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拥有了一支敬业乐群、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二、全面深化“四维”课程建设,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

(一)文化与环境:圆融统整,以化育人

校园布局合理,园林绿化领先,环境清新明丽;教学楼走廊文化格调高雅大气;精工修建了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特色的“行知园”和“泰和亭”。校园内书香蕴藉,文化饱满,圆融统整,以化育人。学校每一个角落都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学校开展了班级审美文化建设,以班训、班歌、班徽作为班级价值取向的形象载体,将抽象理性的价值教育赋予艺术感人的形象,将班级管理工作的所有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把整个班级形成和管理的过程转化为对班级美的发现、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使整个班级成为内在精神美和外在形式美、静态美和动态美高度和谐统一体。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建设的热情,一份份精彩,一份份美麗出自学生,不仅凝聚了同学们对班级浓浓的爱,彰显自己班级的个性,同时把班级价值提出的过程变成为引导学生进行自身价值建构和健康人格形成的有效的教育过程。真正达到了“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处景致都能育人”的境界。

(二)课程与课堂:大美愉悦,以艺育人

我校实施美育内在系统两条途径:一是学科课程审美系统,即审美化教学(学科美育课),指将所有的教学因素(诸如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等)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教学成为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高度和谐统一,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使师生都充分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教学模式,即大美的课堂——充满智慧”的思辨之美,“积极主动”的求知之美,“沁人心脾”的沟通之美,“感人至深”的人性之美,“活力四射”的灵动之美,“亲切自然”的生活之美。

另一条途径就是后来发展并日趋完善的校本课程审美化系统。我校开设双线并行校本课程。其中选修校本课程有:合唱、健美操、剪纸、书法、水彩画足球、乒乓球、十字锦绣、校园礼仪、古诗词欣赏、现代诗歌欣赏等多门课程。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他们将来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工作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我们更关注学生美的感悟力、想象力及创造力,校本课程开发以来,为师生提供了无限发展与创造的空间,学校的办学特色日趋显著。在课程开发中,学生是第一受益人,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开阔了认知科学、认知社会、认知世界的眼界,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完成了一幅幅形式新颖、风格鲜明、志趣盎然的美术作品以及用手、用心剪裁出的五彩缤纷的世界。我们将孩子们充满生机的作品汇编成册:《大连市第八十中学剪纸作品集》、《彩墨之韵》。

(三)体验与实践:丰满灵性,以艺立德

有生活才有艺术,有探索才有进步。为了扩大、加强和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学生认知科学、认知社会、认知世界的眼界,学校大力开辟了课外艺术教育活动空间,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延伸和补充。每年一届的校园艺术节成为80中学生自己的节日,演员阵容庞大,在学生中影响深远。艺术节不仅有同学们用激昂的歌声、饱满的热情来赞美祖国、歌唱未来的文艺汇演等,同时还开展了书画展(书法、绘画、摄影)等多个项目的活动,是我校素质教育成果的一次大展示。每年的“双语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独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使每个孩子人人参与,人人快乐,人人有所收获,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在活动中找到了英语学习的热情,更增强了对母语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汉语节通过课本剧架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一座情感桥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同学们向老师的激情汇报,更是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生社团的组建和开展活动,丰富和扩大了学生参与学校艺术教育的空间,开设的社团包括文学类、艺术类、体育类等。学生社团的扎实有序推进,涌现了一批品牌社团和特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学生的品格和道德意志得到了锤炼,学生的思想和情操得到了陶冶,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时间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了发展。其中“三团二社”,使一些富有才华的学生脱颖而出,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及成果展示吸引了前来学校参观的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得到一致好评,成为校园文化一大亮点和风景线。

三、承前启后完善艺术教育,与时俱进彰显教育风采

在今后的艺术教育工作中我们会结合本校特色,加强校本教研,切实提升相关课程、相关社团的教学和活动质量,使我校艺术教育开展的项目逐渐增多,规模逐渐加大, 切实满足学生课外生活的需求,让我校学生真正享受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实现快乐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目标,争创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品牌学校。

教育科研引领学校发展论文 篇7

社会总人口是由不同年龄的人口群体所组成, 一定的文化教育总是适应一定年龄构成的人口总体的。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 少年儿童比重和数量不断下降, 老年人口比重和数量迅速增加, 这种年龄构成和老年人口数量的变化, 必然会对社会的文化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形态不断变迁、以及国人平均寿命不断延长, 终身教育理念得到提倡, 对老年教育的研究开始在学术界兴起, 单就教育层面而言, 是一个开始属于成人教育一部分到独立形成老年教育, 经过了以早期的无系统到自成体系的发展过程。

一、国外老年教育的兴起

世界上第一所老年大学———第三年龄大学, 1972年诞生于法国, 标志着老年教育实践的开端, 随着国外老年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发展, 老年教育的理论研究也随之开展和进行。上世纪60年代, 学者们开始注意并研究, 到70年代时达到一定高度, 并且把老年教育视为教育学的一部分。1970年, 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麦克拉斯基, 后来被称为老年教育大师, 最先在博士课程中开设了老年教育学的研究课程, 旨在探讨教育和老年人之间的问题。1971在年美国白宫老人会议上, 麦克拉斯基 (Houard.Y.Maclusky) 所提交的论文, 就强调老年教育的理念, 指出:“对于所有老龄组的一切人来说, 教育是一项基本权利, 它是持续进行的, 而且今后将成为老年人获得丰富的和富有意义的生活途径之一, 是帮助他们发挥其潜力, 使之成为改善社会的源泉的一种手段”。强调了个体潜能的发展与年龄无关, 教育对人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 包括对老人同样有积极的作用, 这一理念对日后老年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1976年《老年教育学》杂志创刊, 标志着老年教育学学科正式开创, 当年美国洛山矶南加州大学的教授皮特森, 对“老年教育学”这一名词进行了界定:老年教育学是由成人教育学和社会老年学两学科发展而成的新的共同研究的领域。目的是探讨老年教育的活动与理论研究, 任务包括三个层面:⑴提供老年人的教育;⑵有关老年社会化和教育的研究与教学⑶对从事老年教育和老年服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上世纪七十年代欧洲各国, 像德国, 法国, 英国都在从事老年教育的研究。亚洲的日本也是在1971年就进行了由专家学者进行的《高龄者学习活动促进方案》的研究, 1972年发表研究成果, 日本文部省就以此为依据, 以1973年起正式编列预算对各地区的高龄者教育的开办费用做长期性补助, 即列入政府预算和长期规划之中。

二、我国终身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我国是世界的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悠久的优秀文化教育传统, 我国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又有活到老, 学到老, 老当益壮, 老年人自强不息的良好风尚。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是“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晚年“读《易》, 韦编三绝”, 堪称终身学习的典范。他还提倡“有教无类”, 主张不论贵贱老幼, 人人都应受教育, 这其中已经包含了老年教育的思想。鲁迅先生说:“倘能生存, 我当然仍要学习。”盖叫天在回忆他学艺的过程时说:“65岁觉得50岁时的不行, 75岁时又觉得70岁时的不行。”他在自己的门上挂着“学到老”的匾额。我国历代知识分子中“皓首究经”者大有人在, 这种老年好学的优良传统应该发挥广大。

三、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阶段及现状

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 也受自身因素的影响在不断改革中, 我国于1982年废除了干部终身制, 实施国家工作人员退休制度。全国各地一大批老干部退下来后, 继承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 不计各利, 继续发挥作用, 他们在一无编制人员, 二无经费, 三无校舍的状况下, 依靠各级政府和组织, 克服种种困难, 积极创办老年大学成为老年教育的主体。

老年教育得到我国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中央国家机关十个部委于1994年联合制定了《中国老龄工作发展纲要 (1994—2000) 》, 提出了在全国发展老年教育的预定目标, 《纲要》指出:“老年大学, 老年学校是老年教育的重要形式, 它已成为老年人老有所学, 老有所为, 老有所乐的重要场所。”要求到“2000年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有条件的市, 县 (市) 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应有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 乡 (镇) 街道有老年学校。”1995年我国的教育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实施, 规定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1996年在我国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有继续接受教育的权利, 国家发展老年教育, 鼓励社会办好各类老年学校。各级人民政府对老年教育应加强领导统一规划。”用法律形式确立从幼儿到老年都要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1999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成立后, 李岚清同志指出, “要大力发展老年教育, 动员社会力量兴办各类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

新世纪之初, 国务院印发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2001—2005年) 》, 《纲要》提出了老年教育的发展目标, 即:“大力发展老年教育, 在校老年学员人数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一倍。”同时, 《纲要》提出了具体要求:“建立老年教育网络, 各级政府要合理安排对老年教育的投入, 同时动员社会力量, 因地制宜办好老年教育。省 (自治区、直辖市) 要建立1—2所示范性老年大学, 乡 (镇) 、街道以及有条件的村委会、居委会要有老年学校、图书阅览室等学习场所;各种成人教育院校应积极开设老年班, 发展老年电视大学、老年网上学校等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重视做好老年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 制定并公布全国老年教育条例, 加强老年教育的规范化管理。”《纲要》还强调:“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教育活动, 帮助老年人增长知识, 陶冶情操, 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特别重视老年思想政治工作, 在城市要通过举办各种讲座、学习班、报告会, 就近地开展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老年思想教育活动, 帮助老年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价值观。”《纲要》为老年教育发展指出了方向和铺平了道路。由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办老年教育, 新世纪的老年教育是更快、更好, 老年大学数量不断增加, 规模不断扩大, 学员从少到多, 课程设置从单一的养生保健学科专业设置发展到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多学科专业设置;办学形式从讲座培训班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的学科体系;教学设施也有很大改观, 成为老年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四、我国老年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

在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办学形式呈多样化, 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退休学习学院

退休学习学院主要是提供老年人继续学习场所, 这类学习团体是我国老年大学的主要形式, 其目的是促进老年人继续学习, 加强老年人互相交往, 提高老年人自主互动能力。课程可以含盖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卫生保健、生活技能等方面, 内容可以涉及教育、文化以及老人感兴趣的问题。

2、开放大学

开放大学利用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传播手段进行教学的一种老年教育, 由于开放大学收费低, 参加者不受年龄的限制, 老年人在家中就可以按照自己需要选学课程, 很受老年人的欢迎。一些学者认为, 各种远距离教育不仅给青少年教育带来了新的生命, 也给那些青少年时期由于贫困而失学的老年人带来重新学习的良机。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 正使老年教育突破地域甚至国界的限制, 成为一种跨区、跨国教育。2000年我国上海就创办了“空中老年大学”, 2001年又创办了“网上老年大学”从而使更多的老年人能够享受到丰富多彩的老年教育。老年人通过教育与学习, 将自己融入社会, 参与社会, 在参与中能为社会继续做出贡献, 又获得了老年生活的莫大乐趣。

3、老年活动中心

老年活动中心是老年人活动重要场所, 它一般隶属于各级政府, 大型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及社区委员会, 主要任务是组织老年人学习, 其老年教育是由产权单位管理部门, 各老年协会、老年俱乐部组织实施, 中心开办了应用艺术, 表演艺术, 手工艺, 计算机应用, 医疗保健等课程或讲座。此外还组织老年人旅游, 参观和各种体育活动。

五、高校引领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优势

为适应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在老年教育事业中重视利用并开发高校资源, 将对老年教育向高层次, 广辐射, 高学科, 高质量, 现代化方向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从苏南苏州大学, 苏州科技学院, 扬州大学等几所高校多年来办学实践经验来看, 利用高校资源办好老年教育事业具有几方面优势, 其一:是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设施、设备、场所等资源优势来办好老年教育。高校校园优美、空气清新、舒适方便的条件给老年人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其二:可充分利用高校的师资资源, 提高老年教育的教学质量。高校师资力量较充裕且富有教学经验, 这些教师治学严谨、诲人不倦, 原有讲授课程稍加调整就能适应老年人的需求。这支队伍中, 既有在职的也有离退休的, 大多数都具有高级职称, 目前已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由于任课教师学识渊博、素质较高, 不断吸引着大批“随师来学”的学员。

六、高校如何引领老年教育事业发展

高校办老年大学, 能缓解地方政府办学的压力, 消除市老年大学的地理局限性, 满足了当地老年人就近学习的需求。地方老年大学的热门课程, 在高校老年大学中都能开办, 而且还能利于高校师资优势开出特色课程。在国家提出“鼓励社会办好老年学校”的精神指导下, 高校办老年教育能最大化地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和社会共享教育资源, 为地方社会, 经济服务, 实现政府、高校、社会、老年人四方良性互动, 是高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 新思路, 是争先创优活动中的新探索, 经学习研究,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这项工作。

其一, 利用高校优势, 拓展老年教育知识结构

现代社会的老年人所面临的矛盾来自于与传统社会观念、行为的冲撞, 面对诸多矛盾, 需要不断更新知识, 迎合时代需要不断调整人们的知识结构, 具体落实拓展老年教育的课程设置范围。

老年人是社会个体成员, 要从广度上了解社会变革带给人们观念、行为的巨变, 学会适应在高新技术社会中的生存, 改变以往所习惯了的传统生活方式。联合国《国际行动纲领》指出:“许多情况表明, 知识的迅速大量增加正在导致资料的瞬即过时, 从而造成社会的脱节现象。这些变化表明, 必须扩大社会的教育结构以解决人们整个生命期间对教育的需求问题”。

苏南几所综合性高校, 经过多年的合并和规模扩建, 学科门类齐全, 师资力量雄厚, 高校有能力为老年大学提供在职专业教师、离退休教师、以及对老年大学的师资进行培训, 助力老年教育知识结构调整所需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为老年大学开发综合性多学科的新课程设置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 如苏州大学法学院教师给老年大学开设了老年法律保护课程, 服装学院教师、医学院教师、工学院教师分别给老年大学开设了老年服装, 老年心理学, 老年营养学, 摄影, 老年人上网等课程, 还能随着时代变化, 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 另课程设置的形式也是多样化, 有正规大学的课程, 也专题和系列讲座, 有组织活动寓教于乐。

其二, 高等学校要加强老年教育研究, 培训和开发工作

老年教育这门科学由于起步较晚, 其中有许多理论性工作只不过是刚入门, 高等学校对此要义不容辞, 利用其庞大科研队伍的整体实力, 担当起老年教育科研主力军的角色, 现我国著名大学都已开设有老年学专门研究所, 为我国老年学研究撑起一面大旗, 有些成果转化为国家老龄政策, 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许多地方性大学如南京师范大学, 苏州大学等也相继开办了老年学本科专业, 应用硕士专业, 以适应时代需要。我们中国人民大学还先后举办了好几起老龄工作人员培训班,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量老龄服务人员, 培训班上大家交流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 经梳理、总结、提炼有些已上升到理论。, 身处人口老龄化的时代, 高等学校必须对老年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结语

随着老龄化社会骤然降临, 老年教育必须立即步入现代老年人生活之中, 老年教育能促进老年人更新原有知识, 理解变革新事物, 适应现代新生活方式, 以实现老年人与年轻人代际之间, 老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纵观高等学校发展历史, 它应该有如下几种职能, 第一, 高校是一个教育机构, 是教育人的场所。这里受教育的人, 据我们先贤孔子的思想是“有教无类”当然包括老年人的教育;第二, 高校不仅是教育的机构, 而且是科研机构, 所以我们老年教育理论许多是大学来完成这一知识创新, 也就是说老年教育理论的研究是其本职工作;第三, 高校还有社会服务的职能, 所以大学利用资源优势, 为政府和社会来承担一部分老年教育事业应该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第四, 据最新研究表明高校由于其独立性, 是知识创新, 传播思想文明的场所, 这里不仅有大楼, 更有大师、大气、大爱, 它有直接或间接地, 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社会起到一个“文化引领”的职能。从上面分析来看, 高等学校对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是多纬度, 多层面起推动作用, 实际上起到了“文化引领”作用。我们高校的老龄工作者应全力以赴、积极推动此项工作, 为此奔走呼号, 不遗余力。

摘要: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突然”降临, 给我们带来沉重的负担, 要使我们的社会和谐发展, 必须使这一特殊的巨大老年群体保持政治坚定, 思想常新, 老年教育无疑将成为了这个“长寿时代”的一贴思想保鲜剂。高等学校是人才教育, 知识创新, 思想传播的场所, 在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关键时刻, 高等学校应肩负起老龄教育事业发展的“文化引领”职责。

关键词:高等学校,老年教育,文化引领

参考文献

[1]岳英, 老年教育理论在国外[J], 老年教育, 2007.12

[2]熊必俊, 郑亚丽, 老年教育学与老年教育[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0.

[3]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4]王卓君, 大学的文化自觉引领社会进步[R], 光明日报, 2010.5

教育科研引领学校发展论文 篇8

创业教育与转型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指出, 高校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 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 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 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 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源在于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增大, 用人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十分紧缺。造成这种情况, 对高校来说主要是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 办学封闭化倾向严重, 缺乏与行业企业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机制。开展创业教育与学校转型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 都是聚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 都是寻求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促进学生就业创业, 更主动、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业教育突出创业导向, 着力培养创业能力而非一般的就业能力, 旨在引领而非简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创业教育侧重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关注的是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提升, 要求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深度融合, 培养的是高素质复合型的创新创业者而非一般的企业打工者、就业者。因此, 创业型人才的质量标准比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质量标准要高, 教育教学的要求和难度要大, 但对学生全面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更加重要。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经济发展的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创业驱动,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

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要求在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创业的理念、知识与技能, 使大学生成为既懂专业知识的人才又有一定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这已经成为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最为鲜明的主题。

推动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创业型人才的素质特点是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敢于挑战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敬业团队合作精神。这些素质恰恰是用人单位看重和认可的, 是学生岗位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内在支撑。

促进高校内涵发展。开展创业教育可以使高校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在办学定位上更主动地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办学质量上更有效地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办学效益上, 更直接地满足学生、家长、社会的期盼,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围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构建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创业教育不仅包括自主创建一个新企业的教育 (创企业教育) , 还包括对学生在某个岗位创造新的事业的教育 (创事业教育) , 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 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目前, 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欧美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欧美大学创业教育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美国模式。主要集中在顶尖的研究型大学, 典型代表是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这些大学以强大的研究力量为支撑, 以师生创造的高科技公司而对美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种则是英国模式。典型代表是华威大学。英国主要开展创业教育的大学并不是一流大学, 而是二三流大学, 英国的创业教育与美国不同, 不是直接培养创办企业的老板, 而是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他们认为, 创业教育并不等于创建企业的教育。创业首先不能仅仅被当作一种纯粹的、以营利为唯一目的的商业活动, 而是渗透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从国内看, 2002 年, 教育部借鉴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 首批在清华大学等九所高校试点创业教育。2012 年, 教育部制定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 全面推动更多的高校实施创业教育, 要求高校把创新创业作为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面向全体大学生, 开发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 促进创业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2015 年,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进一步要求所有高校要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 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 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国内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模式多种多样, 但主要做法值得借鉴, 如人才培养定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 面向全体大学生, 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以创业教育改革引领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重构教育教学和课程体系, 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创新教学方法, 强化实践教学, 营造创业文化氛围,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国内外创业教育的实施情况, 响应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 安阳师范学院明确提出要以创业教育为引领, 重构教育教学体系, 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研究出台了《安阳师范学院关于建设创业教育二级学院的实施意见》, 遴选具有较好应用性背景的专业, 特别是与经济和社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专业相贴近的传媒学院、软件学院、经济学院作为转型发展的试点学院进行探索, 主要围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构建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进行建设。

准确定位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努力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 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促进学生创业就业,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制定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一体化培养方案。要构建以项目训练为牵引的通识教育课程、创业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专业特点, 构建理论+案例、仿真+ 平台、指导+ 实践、专业+ 创业的多形式教学设计, 在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创业的理念、知识和技能, 使大学生成为既懂专业知识又有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创业人才。

设置创业教育核心课程。构建创业基础课、创业拓展课和创业实践课体系, 积极开发与专业课程互嵌的专业创业课程。分年级、分学期设置基于专业的项目训练模块和内容, 形成集项目训练、专业学习、实习实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探索基于创业的CDIO教学模式。借鉴国内外高校先进经验, 实施CDIO创业教学模式, 即结合专业学习的项目训练按照构思 (Conceive) - 设计 (Design) - 实施 (Implement) - 运行 (Operate) 模式, 推动建立具有转化、提升、孵化功能的专业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和创业园三级联动创业教育实践载体, 让师生创新创业的作品、产品、商品有机衔接, 学生获得一体化的创业体验和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以体验参与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模块化、项目化和参与式教学,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强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环节, 实现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从以讲授灌输为主向以体验参与为主的转变,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积极培育创新创业文化。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举办创业技能竞赛, 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自主创业的宣传, 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多方面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挑战自我、承受挫折、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善于合作的职业操守, 以及创造价值、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 学校还在校地、校企合作, 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与质量工程, 科研与科技开发, 学生服务, 条件建设, 扩大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等七个方面支持、指导、督促试点二级学院开展创业教育工作, 逐步把创业教育二级学院建设成为具有一定知识创新、科技开发、产品孵化优势, 社会服务能力较强, 学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验区、示范区, 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创业教育必须处理好几对关系

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学校组织师生认真学习上级文件和政策, 邀请专家讲学指导, 选送人员到先进高校参观, 边学习、边建设、边完善, 有序推进学校转型发展。我们深深地认识到, 创业教育与学科建设、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是有机联系、相互促进的。

教育科研引领学校发展论文 篇9

学校在“明德笃学”校训的感召下, 经过全体教职员工多年的励志耕耘, 逐步形成了“重参与、做主人、促发展”的校风, “时时收获、天天进步、年年提高”的学风和“敬业、精业、创业”的教风。近年来, 学校在“自主教育”特色文化的引领下, 确立了“学校有活力, 教师有实力, 学生有潜力”的发展目标, 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文化润校。

教育转型, 学校坚守以“打造自主教育办学个性”为主旨, 实践“悦纳经典———师生共读项目”、“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太湖文化”、“科技教育———自主创新发明”“一体三翼”学校自主特色文化。同时, 循着课程教育的根, 在实践中延续“自主教育”这一办学理念, 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研究, 以打造“自主教育”办学品牌, 提升学校办学的品位。

学校根据“自主教育”的办学理念, 为了适应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充分发挥校内外资源, 充分利用所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以突出“本土、特色、自主”为宗旨, 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社团活动课程, 搭建环境课程、主题节课程, 深化学校自主探究课程建设, 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学校的特色课程。

学校进一步夯实教育教学质量根基, 在扎扎实实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践行“自主笃学”这一根本, 力争达成教育局提出的“学有优教”, 让学校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张力。学校建立健全了教育工作管理制度, 构建了教育工作评价体系, 通过教代会, 出台了庙港实验小学《教师有效教学评估细则》、《教师教学质量专项考核细则》等系列规章制度, 并在实践中形成机制。这既为教师提供了导向, 又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学校遵循校本教学研究管理“为了学生, 基于学生, 在学生中”的原则, 努力追求教学研究管理的有效性。紧紧围绕“有效”主题开展教学管理, 为学生学习成长提供优质服务。认真在“有效课堂长能力, 有效训练出质量”上下工夫。学校重视教科与教研相整合, 重视“微研究”的尝试与推进。近年来, 学校在骨干教师晋升中成绩喜人;在各类基本功竞赛、微课例研究中, 均能实现榜上有名。

学校教科研工作以苏州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太湖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行动研究”课题研究为主线, 把好课题研究的过程关。目前已做好中期汇报进入课题成果整理阶段, 已发表成果省级6篇, 苏州市级1篇。

近年来, 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 (银牌) 、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陶行知实验学校、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先进学校、苏州市德育示范学校、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苏州市教育装备管理先进学校、吴江区文明单位、吴江区办学成果显著学校、吴江区3A级特色学校、吴江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等诸多荣誉。

教育科研引领学校发展论文 篇10

《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立达”,就是共赢共创,和谐发展。“立人达人”是“立达教育”的典型特征。在学生层面,“立人教育”重普及,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公民素养与知识能力为核心;“达人教育”重提高,以激发学生能力与天赋为重点。在教师层面,教师将“欲立欲达”作为职业操守,秉持积极负责的态度,用丰富灵活的方法,尊重、理解、关爱,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引领学生成长。教师在达成教育目标、实现教育理想的同时,使自己成为博爱众生、有教无类的“仁师”。

一、“通达教学”———用质量诠释学校内涵发展

学校的办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沈阳市第四十六中学立足课堂改革,积极探索适合师生学习风格的高效课堂教学架构,确定了“通达教学”三法。“通达教学”三法是“立达教育”办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达课堂”要求的具体措施。

(一)自主+助学

课前,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并进行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自主作业。课上,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以学定教,助学指导。

教师在课前要深入挖掘教材,倡导“自主研究文本、发现问题———广泛占有材料、感悟提升———集体研讨、回归文本”的教材挖掘模式。教师要精心编制学案,在设计时力求遵循简单、低入、根本、开放的原则。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课前时间认真钻研教材,查阅相关材料,在此基础上完成学案。预习过程中,小组长要做好调控,认真检查每个同学的学案,确保自学效果。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标地进行课堂学习。

(二)合作+建构

课堂上,教师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组织手段,通过高效的组织和引领,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提高个体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教师课前要把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并向学生做简要解读,让学生真正明确学习什么、怎么学、达到怎样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小组合作的时机。比如,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完成教学环节;在进行类比学习、同类型的课例时,教师可以“授之以渔”;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或意见有分歧时,教师让学生在能求异、能争议、能共存、能综合的问题上进行小组合作;在对知识进行整理复习时,教师可以开展互教、互学、互助、互检、互评、互测活动,提高课堂效率;在进行拓展训练时,教师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在交流中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分组学习机制的建立,营造了“全员参与、质疑问难、合作分享”的开放空间,提供了“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因材施教”的有效时间,使得教与学的角色、人物、时间等分配更合理,让问题解决更具目标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探究+导引

课堂上,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整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与能力。教师的导引,更多地体现在精心选择探究材料、精心确定探究方法和精心控制探究过程上。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和运用“通达教学三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打造学校的助学课堂,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学校依托培训学习、强化集体备课、跟踪听课、开展“通达教学”赛课、“助学、建构、导引”示范课、“通达教学”论坛、“通达教学”评价等活动,更新教师观念,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树立教学典型,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二、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石,打造通达课堂

学校内涵建设必须依靠一流的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必备的专业基础。学校发展必须要把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总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将教师的主体意识外化为规范的教育教学行为。

四十六中学通过制定教师发展规划,完善培训制度,丰富教研制度,多渠道、多方式地引导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一)专家引领

学校邀请多位教育专家到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明确提升教育质量的思路、路径和办法。教育专家深入课堂进行听课,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针对性的诊断,有效地改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专家引领给教师注入了新理念、新思路,开阔了教师视野,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思路,给教师教学行为提供了检验和反思的机会。

(二)活动带动

学校依托教师沙龙、名师工作室、青蓝工程、青年教师发展论坛等平台,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带动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学校定期举办各种教研论坛,邀请名师给教师做专题报告,或者进行教学研讨。“结对子”是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方式。新教师入校后,学校安排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和帮助。新老教师直接的对接,提升了新教师的教学水平,帮助他们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三)创新教研方式

学校根据学科特点和知识关联度,组建文综合、理综合、综合实践等校本教研联合体,实现优势互补。学校以备课组和教研组为单位,深入开展新课型和有效教学的探索。学校通过典型示范课、巡课、观课、议课、反思互评等,引导师生有效实施“通达教学三法”,灵活运用课堂教学策略。每年学校都组织教师做观摩课,通过教学活动和评课活动,提高教师的基础能力。教学观摩,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广大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四)以课题研究为引领

教师只有重视教学研究才能打造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四十六中学在打造通达课堂的过程中,重视学校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参与。学校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的课题研究,通过小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引导教师以教学设计和资源整合为突破口,选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形式多样的课题研究培训。扎实有效的课堂研究,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普遍提高。

实践中,广大教师积极探索课题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实践中探索改进,在困惑中反思感悟,在研究中分享,在辨析中提高,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

三、多渠道构建立达校园

“实施通达教学三法,打造通达课堂”是学校实施立达教育、打造立达校园的重要举措。四十六中学通过全员参与,开展立人德育、通达教学、立美美育、贯达体育、惠达服务工程建设,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构建理想的立达校园。

(一)培养“立人德育”三境,全面提升道德水平

学校的立人德育工作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仁、礼、信”三方面为支撑点,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设计和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分年级对学生进行递进式教育。学校还构建了立人德育三境的培养过程评价体系,充分利用“星级学生”“星级班级”“星级教师”评比活动发现典型,以点带面,辐射全体师生。

(二)锻造“贯达体育”三效,全面提升身体素质

学校围绕“健康第一”教育思想,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真正掌握运动的方法和规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三)磨砺“立美美育”三能,全面提升审美情趣

“立美美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展示”美的三种能力。学校通过课堂教学、美育活动等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将自己对美的感悟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审美创造活动。

(四)推行“惠达服务”,全面完善后勤保障

学校后勤工作要准确定位,彰显高水平服务效能;要精打细算,严格学校财经制度;要开源节流,充分发挥校产功能;要细化责任,全面提高管理水平;要合理布局,精心营造学习环境;要防患未然,安全工作常抓不懈,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为立达教育特色建设服务。

教育科研引领学校发展论文 篇11

[摘要]北京广柴门中学吴甡校长“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探索,以全方位研究每一个生命作为前提,以求生和辩证法作为基本教育内容,以谈话、态度、服务等“影响”作为教育方式,同时关注学生和教职工的生命。吴甡在探索中形成了独特的领导和管理思想、独特的领导方式,彰显了个人魅力,从而最终集结为他的领导力。

[关键词]生命教育;影响;领导力;广渠门中学;吴甡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7-0016-04

“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教育因生命而辉煌”,这是吴甡校长对自己的办学思想的概括,也是吴甡校长办学思想特色的标志性的话语。我认为,一位校长的办学思想的总结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笔者从事校长培训工作多年,读过不少校长的办学思想的总结,参加过不少办学思想研讨会,对这些总结与研讨会总的感觉是,重视教育思想的总结,忽视管理思想的总结。仅仅总结教育思想,不总结管理思想,就难以充分而完整地揭示优秀校长的成功原因。对于吴甡校长的研究也同样如此。

为什么研究管理思想要聚焦校长的领导力呢?不是因为“领导力”这个概念时尚,而是因为它表达了管理的整体状态:领导力来自校长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来自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的成功实践,体现的是思想和实践的一致性。因此,研究领导力实际上是在研究校长的整体的管理状态,也就是办学状态。

校长的领导力怎么研究呢?就在校长的“特别”处开始研究:特别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特别的管理思想与实践;尤其要研究二者之间的有机关系。

独特的生命体验涅槃出独特的“生命影响生命”的生命教育

让每个生命都精彩,不是吴甡一个人的心愿;“生命影响生命”,也不是吴甡的首创。但是,作为校长,他将“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作为学校办学思想的特色,有些特别;但更重要的特别还在于吴校长对“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的独特的理解,尤其是他对“影响”的理解。这种理解产生于他独特的生命经历和生命体验。当我们谈及生命教育思想最早由谁提出、上海等地所实施的生命教育的情况如何时,吴校长好像并不太了解。可以说,他的“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思想主要来源于对他自己生命经历和体验的总结和反思,基本上属于一种个性化的教育探索。

▲求生与辩证法——吴甡校长“生命影响生命”的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

“我是一个‘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从年轻时就工作在普教战线上的教育工作者。”这是吴校长对自己经历的简单描述。但吴校长真正的生命经历远非这么简单。吴校长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典型的知书达理之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对读书的爱好成为少年吴甡最主要的生命特点。但是,高中毕业后到农村插队,完全改变了他的生命状态。他是带着一箱子那个年代很少有人能有的包括《约翰·克里斯多夫》等名著在内的书到农村的,可是那时哪是读书的年代!每天的农活,知识分子地位的低下,人性的被践踏,少年吴甡在战战兢兢的生活中学习着求生。莫名其妙地,吴甡走上了教师的岗位,虽然生活早已不那么单纯,但是,从小形成的“好强”、“追求”在吴甡内心从来没有丢掉过。他当教师,就当成了一个好教师,教出了好成绩;年纪很轻,就当上了校长助理。又不知道是不是为了锻炼他,吴甡从校长助理的岗位上突然被搁置起来,这一年成了他工作经历中极其特殊的无事可做的一年。而这一年也恰恰是吴牲最安静、反思最多、学习最多、从而变得踏实的一年。吴甡的生命就在这样的福兮祸兮的大起大落中度过,也正是在这种大起大落中,他体验到了生命发展的辩证性。

独特的生命体验让吴甡懂得,生命教育的底线是求生。吴矬在家行四。他说自己成长中有兄弟姐妹的陪伴,有“参照物”;而现在的孩子是独生子女,成长中没有“参照物”,遇到挫折时不能正确面对,学校就要承担起提供“参照物”的责任。这样的孩子如果不进行生命教育,今后很难生活好。吴校长说,自杀的人往往都是在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因此,求生是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吴校长还明确提出,辩证法是人生最深刻的道理。当你在生命最低谷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未来的希望,而且现在所遭受的痛苦就是未来幸福的资本。没有这种辩证法,就看不到生命的希望。可以说,辩证法是求生的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辩证法可以让人学会既俗又不俗、既平凡又不平凡,既痛苦又幸福地生活,过一种宽容的、丰富的,而又坚持的、有分寸的生活,一种适应的而又有尊严的生活。这样的辩证法的教育是方法意义上的生命教育,与一般的生命教育的内容不同。

▲谈话、态度、服务即影响——吴甡“生命影响生命”的生命教育所强调的方式

吴甡校长经常给全体师生开设关于生命成长的专题讲座,例如,“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也曾请王刚、舒乙等名家给学生们讲成功的秘诀。除了讲课,吴校长还经常找学生和教师谈话,而且常常是一对一的。这让我想起马丁·布贝尔的“你”和“我”的对话教育,其中的“你”和“我”是两个独特、平等的生命。吴校长不仅自己找师生谈话,他还要求每个党员联系四五位教师,每一位教师联系四五位学生。谈话成了生命教育的一种基本方式。

吴校长说,健康的生命需要阳光,同时要远离毒素。因此,他注意自己的精神状态:他说校长的脸就是学校的“风水”;他认真研究教师的幸福指数,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幸福状况;学校建立“发泄室”,“将烦恼击碎,让快乐永驻”。校长和全体教职工以在日常行为中体现出的积极的态度和幸福状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着生命成长所需要的阳光。

2004年,广渠门中学进行了机构改革。撤销学校原有的总务处、德育处、教务处,成立资源部、学生部、课程部,其中每个部各分三个中心。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机构的名称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目的是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什么这样的机构调整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除了直接为学生服务以及一条龙为学生服务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机构服务的综合性而导致的开放性。学生的问题,不管是旧问题还是新问题都到学生部解决,不必再像过去那样,分析新问题是属于哪个部门的了。这种开放性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需要的服务。

无论是谈话,是行为中的态度,还是机构的服务,都是在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创造一个富有健康生态的园子。影响,是吴甡校长“生命影响生命”的最基本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方式的独特性,更在于方

式的恰当性:生命教育的最恰当的方式是“影响”。这种方式的意义还在于,生命的问题与意义如此丰富,教育永远都是有限的,只有相互影响这样的“模糊的”、“非线性的”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吴校长说,他对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生命教育了解不多,但据他所知,提“生命影响生命”的不多。我想,像吴校长这样,将“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实际做出来的可能更少。所以,吴校长将自己的思想称为“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思想,是非常准确的。

▲首要关注教职工的生命状态——比较彻底的生命教育

一般的生命教育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但是吴甡校长重视的是学校中的每一个生命,包括全体教职工和自己。而且,他一再强调首先要重视教师的生命,这是因为“影响”是生命教育的基本方式,而教师是教育者,其影响必然是主导性的。但是,吴甡校长对教师生命的关注绝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生命,同时也是为了教师的生命。他说,教师的幸福本身就是目的。我想,仅仅为了学生的生命而强调教师的幸福指数仍然不是真正的生命教育,所以,吴校长的生命教育是一种比较彻底的生命教育。

▲全方位研究每一个生命——不断推动学校生命教育发展的前提

教育是什么?这是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在教育学教科书中一直是这样界定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活动。而吴甡校长的理解是:教育因人的生命需要而存在。这个理解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相对于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这个理解突出了教育对于学生个人的意义;相对于重视教育的知识和文化的传递作用,这个理解将生命作为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吴甡校长实际上始终以研究学生的生命为自己以及全体教师的根本使命和主要任务。

任何人的生命历程都有相似之处,但每个生命又非常不同。吴校长是在不断关注每一个生命的过程中,或者说是在试图建构研究每一个生命的教育体系的过程中研究学生的生命。他要求班主任对家庭有问题的学生“过筛子”,不能落下任何一位学生;他嘱咐学校管乐团的教师:“好好观察,有兴趣的要多多鼓励,有潜力的要好好培养,别放过一个好苗子。”他关注学生在学校甚至在家庭可能出现问题和困难的每一个时刻。下午放学到回家的这段时间是家长和学生发生矛盾最集中的时段,为了疏导矛盾,学校开通了“亲情热线”;针对离异家庭父母同时来接孩子可能发生争执而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的问题,学校专门设置了“亲子接待室”。

吴校长研究的不仅仅是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还包括每一位教师的生命。全校200多名教师,他已经家访的超过80%。他将研究每一位教职工作为自己的工作内容。

显然,吴甡校长的生命教育是非常务实的。为什么吴校长会对人的生命如此关切?他说,他的心很柔软。但更重要的是,他经历了生命的跌宕起伏,知道生命有多么脆弱,更理解人只有一次生命的意义!

吴甡校长的“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本身就是他用自己的生命影响学校全体师生之生命的最明确的、最好的例证。

“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与吴甡校长的领导力

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是吴甡校长在2002年,即到广渠门中学后一年提出来的。当时,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源差、教师队伍水平不整齐、学校教育质量不高、宏志班再发展等。其间,吴校长请全体教职工建言献策,有的提出办实验班,有的提出教师重新聘任,等等。所有策略的具体视角和内容不同,但大都在围绕升学率做文章。而吴校长提出要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只要将每一个人的潜力发挥出来,学校就一定能发展好。吴校长的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认可。从实践成果上看,连续6年,学校招生分数线和高考录取率不断提高;连续6年,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和教师的幸福指数都在提高;6年来,宏志班学生的特别的生命经历成为学校全体师生最宝贵的财富,他们的生活也因为在广渠门中学的教育而变得更加精彩;更重要的是,6年来,学生和教师们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所以,当看到韩国提出的“韩国下一个经济腾飞的时刻是国民感到幸福的时刻”时,吴校长深有同感。可以说,“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探索带来了学校的成功,也意味着吴校长领导的成功。可是,吴校长的领导力与他的“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必然联系?

▲“生命影响生命”形成了契合人心的领导思想

人们说,领导就是将人们从此岸引导到彼岸的过程。吴校长将幸福(自己幸福同时也让别人幸福)作为全体教职工共同的愿景,契合了每一个人的生命需求。也正因为如此,吴校长第一次提出“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时,就能得到大家的共同认可。

▲“生命影响生命”形成了有效的管理理念

从根本上说,管理是为教育服务的。优秀的校长,一定会以自己的教育思想建构自己的管理思想。吴甡校长就是这样。“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思想决定了他的一系列管理思想的形成——

首先是,尊重每一个生命是工作的目的,同时也是工作的方式;其次,教育是一个生态园,全体教职工要避免“街坊现象”(邻居之间不交往),要清楚自己工作的点,要学会沟通,相互借力,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有机的环境,所以必须建设一个能团结协作的团队。

▲“生命影响生命”使吴甡懂得充分运用管理的基本物质载体

我们通常说,课程是教育的基本物质载体,那么,制度和组织机构就是管理的基本物质载体。务实的态度和“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使命,使吴甡敢于进行机构改革,懂得充分运用管理的基本物质载体。他说,有了正确的价值观,还要有与价值观相配套的机构。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些载体,就不可能实现校长的教育理想。广渠门中学改革后的机构和制度既是管理的基本载体,更是“生命影响生命”的基本载体。

▲“生命影响生命”使吴甡形成了独特的领导方式

由于深切地关注生命,所以吴校长的领导思想和方式在本质上既不功利,也不虚夸,而是务实、实事求是,甚至会为了捍卫生命的尊严而显得有些反叛。仗义的反叛,犹如侠士。由于尊重和理解每一类生命,所以吴校长深刻理解人的“俗”的内涵和意义,并认定所有人都脱不了“俗”这一事实,大大方方地称自己为“俗人”,同时这种理解又使他能接纳各种人情世故,变得宽容。

▲“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汇聚了集体的力量

吴校长说:“我就不相信,一个党员联系四五位教师,一位教师联系四五位学生,就不能将大家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生命影响生命”,是潜能充分发挥的过程,是大家的价值观中正确的方面相互引领并走向相对一致从而形成合力的过程。

▲“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探索彰显了吴甡校长的个人魅力

吴校长说:“我是在生命最低谷的时候攒下了自己的‘钱的。”是的,他将其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生命经历和体验)直接用在引领学校发展上;而且在这样一种几乎无保留的直接的生命体验的奉献中,一直体现着吴校长对所有生命的一片真诚;他对生命独特而又深刻的理解折服了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透着他丰富的学养和智慧的功力;他众人皆知的成功的机构改革集中说明了他的信念的坚定和管理的才能。

结束语

站在学生和家长的角度看,“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是一种负责任的教育,体现了教育的公平;站在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充分体现了教育的神圣与伟大;站在研究者的角度看,吴甡校长和他的全体教职工的“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探索是对生命教育思想的丰富;站在校长研究的角度看,吴牲校长的领导力来自于他“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探索,其间包括教育和管理两方面的探索。

狠抓校本研修引领学校发展 篇12

一、加强领导, 健全机制, 实现校本研修常规化

校本研修能否有序开展, 顺利推进, 高效实施, 不断创新, 领导是否重视, 重视程度如何, 机制是否建全, 健全程度如何极其关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校本研修工作, 把其列为“教育强县”战略基础工程, 纳入政府教育督导评估考核体系, 县财政每年按照教职工工资总额1.5%标准足额划拨师训专项经费。县、校及时成立了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督导小组和专项办公室。组织机构目标任务明确, 捆绑责任到人, 切实做到有办公场地、有专抓人员、有经费保障、有工作职责、有奖惩措施, 严格实行局 (进修学校) 领导主管包片, 股室负责人协管包校, 学校领导班子微管包片村小、具体事项专人负责, 以及一把手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形成上下一致, 通力合作, 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构建管理、学习、激励、评价等机制, 完善保障体系。建立“教育局、师训机构、中小学校”协同管理网络, 事事有人管, 层层抓落实, 确保校本研修宏观导向明确, 保障措施得力, 业务督导到位, 奖励惩处分明, 研修规划落实;制定实施方案、实施细则, 发放“校本研修报告册”, 严格要求教师做到有学习计划, 有要点笔录, 有案例分析, 有活动记载, 有问题研究, 有检查签章, 避免校本研修走过场, 形式化;出台考评办法、评优标准, 把校本研修与学校目标管理、校长绩效考核、教师晋职评优、后备干部培养等直接挂钩, 评选、表彰、奖励先进单位和个人, 通过媒介宣扬典型, 营造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坚持“不求个个优秀, 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 运用多元化、发展性评价方式, 不定期对各中小学及教师校本研修实施情况、实施效果进行督查, 开展业务指导, 整改存在问题, 年终进行专项考评, 并按照“宁缺勿滥”原则, 验收挂牌 (颁证) 学习型学校、校长和教师。

二、培养骨干, 完善师资, 实现校本研修优质化

师资培训者队伍素质高低, 系关教师培训效果优劣。县教师进修学校开设“光荣讲台”, 实施“青蓝工程”, 采取“专家引领”、“结对帮扶”等方式开展校内培训, 修师德、正师风、强师能, 打造学者型、专家型、研究型师资培训者队伍。严格按照计划安排, 遵照“领导带头、人人参与、务求实效”要求, 定期组织本校教师轮流上台施教, 开展研讨交流, 或聘请专家学者、优秀骨干教师做专题讲座, 开展业务指导。同时, 按学科人手一套定购发放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材, 督促教师结合教育教学理论, 深入钻研教材, 认真撰写教案, 合作探讨交流, 现场模拟上课, 积极反思总结, 全面了解基础教育, 提高业务能力。每学期做学术报告、专题讲座达30余场次以上。“光荣讲台”的开设, “青蓝工程”的实施, 进一步增强了全体教师自觉学习、自主发展、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景, “比学赶帮超”之风蔚然形成,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建立“教师人才库”, 整合优质师资, 充实壮大专兼结合的教师培训者队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 “走下去、请上来”等形式和途径, 大力培养中小学骨干教师, 五年来共选送了100多人次参加州以上级各类业务培训, 通过远程教育、集中培训、送教到校等方式培训学科骨干教师500余人;特聘了长沙市砂子塘教育集团懂事长孟毅、张家界市教育局培训科科长彭兴顺、州教育局师训站站长符顺忠等州内外知名专家学者, 以及县内11名州级学科带头人、5名优秀校长和12多名基层一线骨干教师担任兼职培训教师, 参与各项师资培训授课, 使培训更加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课堂、贴近实际, 更加具有权威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 从而促进校本研修有力有序有效有特色的实施。

三、搭设平台, 构建网络, 实现校本研修立体化

有效校本研修需要有效的承载主体和实施平台, 县教师进修学校着力构建天网、地网、人网, 实现校本研修立体化。学校累计斥资50余万元, 购置和不断更新完善远程教育设施, 成立了远教中心, 开设了“教师修养、精彩课堂、杏坛锦囊、校长论坛、研修动态、美文欣赏、创作天地、魅力班主任”等8个专栏, 落实了3名专职管理员, 配备并培训远程教育培训技术指导员和学科辅导员各35名, 发动和组织教师不断更新充实内容;依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网、湖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等, 开展非学历远程教育、“知行中国”、“国培计划2010”等项目的班主任、学科教师培训, 为全县教师提供了省时、便捷、高效的培训学习, 研讨交流网络平台。

充分发挥师训机构职能优势和作用, 开创性地建立“联系一所学校、指导一个团队、帮扶一位教师”制度, 落实到校到人, 不定期组织教师深入基层学校搞调查研究, 听课评课, 做专题讲座, 与教师座谈交流, 解决实际问题, 每学年人平下乡调研、听课评课、做专题讲座、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 分别不少于10次、40课时、3场次和20个。遵循“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工作思路, 指导各中小学切实抓好“自主研修、同伴互动、专家引领”的校本培训同时, 开辟“城乡联姻、强弱联合”新路子, 推行城镇学校捆绑对口支援农村学校, 城镇教师与农村教师一对一换岗, 以及设立学校开放日等, 实行城镇与农村横向配对, 学校与学校横向交流, 教师与教师横行探讨, 实现资源共享, 合作共赢, 也为校本研修增添了活力。

四、丰富手段, 充实内容, 实现校本研修多样化

(1) 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在求新、求实、求活上下功夫, 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如大力开展“爱岗敬业、幸福从教”, “做人民满意校长、当人民满意教师、育人民满意学生”的“三满意”等师德学教活动。通过学习文件精神, 开展论文评比, 举办师德讲座, 组织演讲比赛, 奖励师德标兵, 典型巡回报告, 运用媒体宣扬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等等, 说身边事, 树身边人, 激励广大教师争做师德模范, 激发他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建树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调查研究, 全面了解和剖析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和方法;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培训, 组建150余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学校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小组, 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 开展系列教师心理健康调查、咨询、辅导、研究等工作, 引导教师悦纳自己, 调适身心, 快乐生活, 幸福从教。搜集整理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辅导案例, 结集成册, 做为宝贵的教师教育资源。

(3) 做实继教项目培训。“校本研修”并非“校本孤立”。学校在调查研究、集思广益的基础上, 改变以往“自上而下、机械照搬”, 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打包式”培训, 遵照“有的放矢、按需施训”原则, 综合运用了远程教育、送培到校、集中面授、点题配学、现场示范、实地观摩、研讨互动、学习考察等开放型、参与式、多样化培训方式, 扎实开展新课程、信息技术、普通话、学历提高、骨干教师, 班主任等教师继续教育项目培训。仅2010年, 相继组织实施了非学历远程教育省级培训1200多人, “知行中国”国家级班主任培训107人和195名学科教师“国培计划2010”远程培训项目培训;举办了中小学班主任、小学骨干教师、中小学校长培训班, 分别培训125人、106人和35人;选派了168名教师分期分批参加国、省、州级合格学校校长、学科教师等项目培训, 累计近2000人, 所有费用由县财政承担。

(4) 举行文化业务考试。以考促学, 以学促教。分期分批组织中小学教师无论职务高低, 年龄大小, 按学段分学科全员参加文化业务考试, 并与学校目标管理和教师考核评优等直接挂钩。考试内容分教育政策法规, 师德师风建设, 新课程理念, 基本技能和专业文化知识五个板块。

(5) 注重家庭教育结合。民工热潮、隔代抚养、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独生子女等各种因素所致的家庭教育缺失弱化, 无可避免地给学校教育造成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学校成立“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 落实留守学生代理家长或监管人, 开通“家校通”, 大力实施“家庭教育”、“关爱学困生”工程, 积极开展“访千家、送温情”“搭建家校联系桥梁、设立学生成长档案”等活动, 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交流和沟通, 指导家长科学有效实施家庭教育, 形成教育合力, 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

(6) 提升教师授课素养。搭建“六课”载体, 全面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一是新进教师的“过关课”, 即每位新进教师通过自己的备课、上课、改课, 专家学者、学校领导、优秀骨干教师的听课、评课和传、帮、带, 使其“站稳讲台”“站好讲台”, 并逐渐“站成一道风景线”。二是骨干教师的“示范课”, 为他人传经送宝。三是外出学习教师的“汇报课”, 巧借他山之石。四是年级组教师的“研究课”, 吸纳集体智慧。五是学校组织的“竞赛课”, 激励教师积极研修, 奋发向上, 勇于竞争, 互帮互学互提高。六是全体教师的“公开课”, 学校定期举行开放日, 无论家长、校内外教师均可随堂听课, 促进教师加强研修, 丰富知识, 提升素质。

(7) 强化实际问题研究。指导学校建立教育教学问题库, 每位教师每个星期提交一个以上不同层面的较为热点或棘手的问题到年级组或教研组, 经整理归类后, 再提交到教导处。教导处根据问题的不同性质、难易程度和解决期限, 划分为即时解决、近期解决、限期解决三个层次, 指定专人或团队或学校妥善解决。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则上升为课题研究。从而强化广大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意识, 增强广大教师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 各中小学校长期开展领导班子、名优教师“联班帮管、联师帮教、联生帮学”活动, 推动学校、教师、学生同步发展。

各校成立教科室, 配备教科室主任和兼职教师, 负责组织本校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县师训机构定期举办专项培训班, 指导各中小学校实施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进行, 一是“立项课题研究”, 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参与不同级别立项课题研究。二是“行动研究”, 给每位教师下发课题研究计划表, 要求教师“人人都参与, 人人有课题”, 引导教师走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主的“小课题, 大研究”行动研究之路。

(8) 制定教师成长计划。不同教师所面临的困惑和关注的热点问题, 以及自我的期望值各有不同, 校本研修中需要给教师自由的空间和责任意识, 在他们自己切合实际的思考, 与同事和专家的互动中达到目的。只有认真去倾听参训者自己的声音, 切中要害, 有的放矢, 按需施训, 才能激发起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促进其自身专业化的成长与发展。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建设, 发挥校园文化浸润、教育功能;积极创建书香校园, 激励引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 做学者型、专家型、研究型师;制定教师专业成长计划, 建立教师成长档案, 引导教师自主研修, 从而实现教师“在工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行动, 在行动中成长”。

(9) 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重心下移、倾斜农村、关注教师、聚焦课堂, 县教师进修学校每学年组织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以“送教下乡”的方式, 分片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轮训, 培训按照“优课示范-教师说课-专家点评-理论讲座-研讨交流”程序进行。各中小学校也以同样的方式, 对片村小进行培训指导。

(10) 实施督导考核验收。县专家督导组每学期以“问情况、听汇报、查资料、看变化、访教师、做座谈”等方式, 对各中小学校及教师的“校本研修”实施情况, 实施效果进行全面严格督查, 就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限时实时整改;每年底, 参照标准要求对各中小学校及教师的“校本研修”工作进行考核验收。各中小学校及老师都能够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实施细则》等要求, 根据实际情况, 有创造性地实施校本研修。

好风凭借力, 登高声自远。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问题为牵引、以活动为载体, 区域联动的校本研修实施, 探索了一条独具特色、自主开放、行之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之路, 成效显著。学校两项课题研究获国家级一等奖, 指导的五所学校开展的课题研究也获国家级一、二、三不同等次奖励;学校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州教师培训机构目标管理一等奖, 相继获评省“‘十一五’教师继续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师培训特色示范区”;全县24所中小学挂牌“学习型学校”, 占学校总数80%, 600多教师被评为“学习型教师”。

上一篇:解剖钢板下一篇:商业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