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发展的必要性论文

2024-07-10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发展的必要性论文(精选9篇)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发展的必要性论文 篇1

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及意义

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明确指出: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因此,从教学理念和制度结构上看,我国需要对高职教育进行改革具有如下必要性:

1.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要求进行教育改革

目前的高职生就业存在很大困难,主要有以下原因:1.由于某些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高职毕业生供求的总体不平衡,形成结构性就业困难2.有些高职生所学的知识陈旧,软硬技能都不行,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有问题,导致高职毕业生不能零距离上岗3.有些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课没开好,没有使学生形成良性择业观,导致部分学生有业不就、主动失业4.院校的创业教育开展不够,使部分学生无业就消极等待。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进行改革,扫除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争取做到每一个学生都能就业,每一个学生才能乐业,改变高职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局面。

2.社会需要的高职人才规格变化要求进行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学科和行业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复合型职业岗位不断出现,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蓝领工人”,也不是纯粹的“白领精英”,而是宽专多能的复合型“灰领人才”。高职院校需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的心智技能的新兴的技能人才,也就是说,要把学生培养成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能够在制造业生产一线从事高技能操作、设计或生产管理以及在服务业技能创造性服务。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改革过去那种“单纯理论(文化)灌输+ 技能强化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注意工学结合,通过政策引导来实行“学校———教学院———产教室”的职教型管理体制,赋予产教室在教学管理的主体地位,课程分配要向现场示范课、实验课、实习实训课等增强实践能力的课程倾斜,学生专业技能考核以操作为主,提高学生投身技能训练的自觉性。

3.高职生的多元生涯发展目标要求进行改革

由于社会的多元发展,高职学生在毕业后就业也不再是唯一目标,而是面临着就业、升学(专转本、专升本)、留学、创业等多元选择。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进行改革,优化课程组合,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使想就业的学生能够高质量就业,使想升学的学生能够心想事成,为想留学的学生清除障碍,为想创业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心智技能基础,从而成为学生首选的名校。

4.高职的内涵发展要求进行改革

发展目前高职的规模发展已经到了极限,因此高职教育需要由规模扩张型向内涵驱动型高职转变。教育部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高职内涵发展的目标是:1.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2.增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支持高职院校行色发展,扶持面向“三农”的职业教育。要实现这一内涵发展,高职院校必须进行改革,重视职业培训的建设与发展,重视特色发展,把自身打造成为新兴战略产业、重点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同时要重点建设面向农业和农村的专业。

5.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离不开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我国加入WTO,国际教育交流日益频繁,中外合作办学方兴未艾。教育部门和有关院校在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和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经过对比权衡,国内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比例、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单一呆板、陈旧滞后、缺乏系统、忽视实践性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与飞速发展且日趋开放的市场经济对高素质外向型、实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相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明显处于滞后状态。按照国际惯例和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教育应该是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同步甚至是在一定

程度上适度超前发展,唯此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建设的助推作用和对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作用,才能实现与国际教育接轨,也才能实现在国际教育交流和中外合作中的平等对话。为此,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

6.招生制度的改革呼唤高职进行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的改革

目前江苏高职的招生方式拟从高考入学转向注册入学,虽然只是在试行,但新模式带来了新的问题:随着生源减少,高校生源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处于弱势地位的高职院校要保证完成招生计划,只能无限降低学生的入学底限,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降低必然也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能的下降;注册入学不再重视高考成绩(仅作为一个参考指标),但也没有确立新的更有效的评价标准,使得学生的实际状况更加难以捉摸,无法判定学生在技能方面是否具有发展潜力,仅凭学生的兴趣选择专业,既无法实现高职因人制宜的教学方针,更加不利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服务型人才。因此,当前注册入学的院校最为迫切的需要是改革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以实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基本目标。

总而言之,只有以市场需要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才能使高职教育从学科型转变为就业导向型,从而为基层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执行型人才、实务型人才、操作型人才,把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实现高职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发展的必要性论文 篇2

关键词:二维构成,构成教育,数字化发展

一、构成教育数字化发展的轨迹

中国近百年来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 经历了工艺教育、手工教育、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艺术设计教育等阶段。不同阶段因性质有所不同, 基础课程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但除少数中国传统艺术外, 但大多建立在充分吸收、借鉴外国办学经验以及教育理论的基础上。

计算机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 (统称“二维构成”) 中的运用在我国也还只是近几年的事情。不少人对此作了一些反思, 认为我国设计领域对包豪斯的接受, 与其说是深层次设计理念的需要, 不如说是设计教育从工具性层面上求变的一种行为。由此一来,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 (“三大构成”) 几乎成了包豪斯的同义语,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 包豪斯就是“三大构成”, “三大构成”就是包豪斯。这不仅阻碍了人们去理解现代主义设计科学理性的精神内核;而且使“三大构成”课教学目的和宗旨也迷失在图像形态的技术性抽象化和构成化的变幻之中。

20世纪90年代艺术设计学科初步建立时, 基础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绘画基础、装饰基础、构成基础等。课程的主要问题, 在于缺乏课程理论的指导与缺乏课程设计的方法, 引进教学内容的不成功的本土化, 课程内容选择的偏颇, 及教学实施中严重的重技术、重表面效果、轻创造力培养的倾向等。进入90年代后半期, 随着1998年教育部本科新目录的颁布实施, 学年学分制的试行以及艺术设计学科教学改革提出人才培养要从“技法型”向“创造型”目标转变, 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验进入了新的阶段。作为过渡措施之一, 是在继续改革后的新图案课程教学外, 对作业的制作手法有了新的探索, 同时还开设了更具开放性与实验性的“设计基础”课程, 它更为强调视觉思维的训练, 更为强调形式语言的体验。

其实早在1980年在美国工业设计师学会 (IDSA) 全国会议上, 将电脑艺术引入工业设计。伴随“电脑艺术设计时代”的到来, 计算机业的迅猛发展直接影响了人类设计的实践活动, 改变了传统的设计程序、设计方式, 并对人类传统的设计观点提出了挑战。计算机所带来的新的造型语言、表达方式, 彻底地改变了设计领域的形象, 扩大了设计的内涵与外延, 使其产生了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创造性, 信息时代的设计将由此引发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因此, 在二维构成课程中必须改进和完善传统的手工制作模式, 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 协调传统手工与现代数码设计的关系。然而, 此时我们的现代意义的构成教育才刚刚萌芽, 表现技法和训练模式都是强调墨水、水粉加纸张的机械模拟再现能力。从三大构成教育在我国的萌芽到现在已经近30年, 可是还有很多院校的构成课程中依然至始至终只运用简单的机械的不断重复的模式教育学生, 这不但不宜于学生的设计思维训练, 还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数字化设备品种繁多, 二维构成常用的数字设备有计算机、扫描仪、绘图仪、数码照相机和数字摄像机;此外, 打印机、复印机、冲印、印刷等也可以利用。

二、构成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必要性

那么, 在现代构成教育中, 构成作业的表现手法数字化发展到底有什么必要性呢?

一是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和其他现代化数字设备来完成作业, 不但可以丰富作业的表现形态和语言、掌握现代设计的造型方法和技巧, 而且可以逐步熟练并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和其他数字设备的使用。

二是用计算机进行设计, 使我们减少了手工制作所花费的大量时间。设计师掌握和操作计算机时, 熟练运用各种软件和工具特效, 可以产生许多平时难以想到和看到的现象, 进而得到启发, 获得更多的灵感;对于素材的恣意剪裁融合, 乃至无数次的“后悔”, 均使我们感受到了计算机这一非凡工具的伟大贡献。但我们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计算机终究是机器、是工具, 它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一些有规律的、繁杂的、机械的操作, 它不可能也永远代替不了人的形象思维。在设计过程当中, 人是第一要素。因为在运用计算机进行设计时, 需要设计者有诸如创意、审美、构图、色彩等必要的设计基础及美学功底, 计算机只能根据人们发出的有针对性的指令而做出反馈, 而不是学会两三个软件将收集到的资料能简单、生硬地罗列拼凑, 就是搞创作、搞设计, 乃至于滥用各种电脑特效, 一味地玩弄制作技巧, 画面单调、雷同而缺乏个性, 这不是我们的学习目的。学习并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 其根本目的在于掌握计算机软件学习规律和操作技巧, 以便更好、更充分地传达信息和体现设计的创意。

三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优点还在于其为我们作业提供了新的介质, 无须笔墨、尺规便可以把设计内容表现得精确、规范、快速、高效;无须颜料, 电脑中的24位色彩便提供了1, 600万多种颜色程序供选择;摆脱了繁重、缓慢、重复性的手工描绘。“绘图仪、扫描仪、计算机、打印机”已成为计算机时代设计师的“文房四宝”。设计由此进入“无纸化”、“无重量”、“无墙工作室”的设计时代。

四是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还可以模拟各种工具进行平面、三维、运动表现。计算机辅助二维构成的应用软件包括CorelDRAW、Photoshop、Illustrator、FreeHand以及AutoCAD等, 它们的功能不尽相同, 其中CorelDRAW、Photoshop在平面设计中最为常用, 也是平面设计师所必须掌握的软件之一。但是熟练运用各种软件并不代表具备了电脑艺术设计的创造力, 只有将创意和软件表现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好的计算机辅助二维构成的艺术作品。

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专业技能, 计算机辅助设计还被列为专业基础课, 通过学习, 应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本学科所起到的“设计工具”的作用, 这也是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重视并学好它, 将有利于今后更好地从事专业设计。并且, 在强调设计思维训练的同时, 学习计算机软件的运用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同样也是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一种方式, 只是表达的介质不同而已。但是, 就院校的三大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而言, 其科学、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还远未形成, 有待人们去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发展的必要性论文 篇3

【关键词】网络教育;现代远程教育

一、引言

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改变社会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甚至思维方式,给教育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而网络教育正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新方式。网络教育是远程教育发展的第三阶段,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发挥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受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学环境,传递数字化内容,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与其他教育模式比较,网络教育是更适合现代远程学习的模式,是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发展改革的新方向。

二、网络教育应用到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优点

(一)灵活性

由于网络教育的教和学是分离的过程,因此网络教育具有高度灵活性。从教的主体角度来看,教员可以灵活性的选择教学辅助工具,利用集文字、音频、视频、动画于一体的现代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从学的主体角度来看,学习者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等的限制,任何人只要想学习,地点、时间、课程都可以自主选择,在学习模式上充分体现了网络教育的灵活性。可见网络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不耽误本职工作的同时进行选择性学习,较好地解决了现代远程教育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

(二)开放性

网络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开放性。首先,教育对象具有开放性:网络教育的对象不受年龄、性别、职务、种族、受教育程度等的限制,充分体现教育公平性,人人享有受教育权,尤其是对那些边远地区;其次,网络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受教育者可以随意的按自己的需求选择课程,可以任意浏览各种教学资源;最后,网络教育在时空上具有开放性:只要能够搭建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受教育者可以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有选择的进行自主学习。

(三)共享性

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跨越了空间距离的限制,最大程度的实现了资源共享。网络教育的资源具有先进性、新颖性、丰富性、多样性等优点,各种资源都可以被受教育者随时进行查阅和下载,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及使用效率。

三、网络教育应用到现代远程教育的必要性

(一)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经济发展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岗位都需要不同的人才,而且要求在职人员要不断的进行知识更新和实践技能的提高,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现有的现代远程教育使大部分在职人员无法脱产学习,而网络继续教育的发展能够使在职人员享有与脱产学习同样的学习机会,网络教育的灵活性、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恰好解决了在职人员工作与再学习之间的矛盾,也适应了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对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开辟“院校教育向社会靠拢”新途径的需要

网络教育应用到现代远程教育中,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广泛交流,便于教员更全面的掌握社會实际需要,了解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在岗位的真实效果。通过这样的交流,教员可以按照社会的需求和需要,进行“订单式”教学,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有侧重的调整教学内容,紧贴社会发展趋势,前移人才储备的起点,开辟“院校教育向社会靠拢”新的途径。

(三)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现代远程教育最终要体现教育的公平性,给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务、不同种族人群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网络教育的出现,推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向终身教育的发展,打破了“大学教育是终结性教育”的传统观念,是函授教育强有力的有益补充;改变了教育的时空性,使学生可以随意的选择时间和地点进行自主学习。网络教育的开放性,实现了教育的公平性,满足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其次,网络教育促使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都出现了很多变革,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四、网络教育时代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新方向

(一)网络教育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方便

传统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教员和学生之间交流不及时,见面机会比较少,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就更少之又少。网络教育针对学生和教员的交流困难问题,充分利用各种即时聊天软件的语音聊天、视频聊天等功能,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交流,教员做到即时传道授业解惑。同时在网络教育网站建立课程评价反馈体系、学习效果反馈体系、留言板、交流论坛、网上答疑等功能,提高教学质量。网络教育可以实现传统授课所达不到的效果,有效提高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更好的为现代远程提供再学习知识的机会。

(二)网络教育的信息资源更新快,并且内容丰富

网络教育的资源更新速度快,内容覆盖广泛,便于学生自由选择性学习,最终达到培养、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这也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网络教育促进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网络教育可以充分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制作了关于专业知识理论课的多媒体课件、flash演示文件、3D演示文件、MV文件等,把这些信息上传,实现资源的共享。专业基础课都是理论课,若仅采用原始的讲授模式,现代远程学生很难理解,并且会感到枯燥无味,而且也不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网络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通过动态模拟描述,视频展示,图片演示等直观的反应原理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参考文献:

[1]方志刚. 论现代远程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会聚与整合[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1).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发展的必要性论文 篇4

为什么?原因有三:

第一,银行也是企业。它也像其它工商企业一样,是通过为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从社会取得收入而维持自己的生产和发展。银行的利润高低直接受着收入的大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这与过去我们把银行看成机关,不讲收入、不讲利润的情况不同。

第二,现在向公众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银行不是一家,而是多家。不但有国内银行,还有国外银行。据统计,至底,我国现有银行类金融机构46000余家。这些银行之间存在着竞争,这种竞争不仅存在于国内金融机构之间,而且在国内金融机构与国外金融机构之间也存在。这与过去独此一家、别无选择的垄断形势不同。

第三,多家银行共同为市场提供上千种产品和服务。如何使客户从上千种产品中选中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这中间要靠品牌和信誉、要靠顾客对自己产品的了解。这与过去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卖方主宰市场的情况不同。

显然,现在我们的银行面对的是一个竞争的市场,挑剔的客户。

我们要在竞争的市场中取胜,要使挑剔的客户满意,我们就必须重视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加强对产品和服务的营销。营销是竞争的产物,也是竞争的工具,它的产生与发展就是为了解决竞争,解决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性,使自己从同类中脱颖而出。你作为一个银行家(或高级管理人员)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营销、运用营销这个工具,把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推销出去,达到社会对你的共识和认同。

但是,营销不只是简单而单纯的出售产品。有一句营销的经典定义:营销的目的就是使销售成为不必要。但现实中,我们往往把营销等同于销售,要么忽视营销,还是坚守等客上门,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老一套;要么是误解营销,认为营销就是广告宣传,就是上门推销,就是请客吃饭。

其实,营销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能够区别与竞争对手的品牌。营销的艺术就是建立品牌的艺术。什么是品牌?品牌就是一种产品的独特个性,是一种产品的功能品质与其价值内涵的完美结合。品牌的成长要经历从功能认可到价值认可的升华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产品阶段、概念化品牌阶段、公司理念结段、品牌文化阶段和品牌精神阶段。在产品阶段,营销的只是一种功能化产品,它缺乏更深的价值。在概念化品牌阶段,情感价值是主要的营销特征。在公司理念阶段,各种不同的品牌在公司理念的统一下相互结合,形成了与公司理念相依的可靠度和信任度。在品牌文化阶段,营销变成了文化的竞争,品牌文化意味着一个品牌已经获得了强有力的市场地位,致使消费者已经意识到该品牌与其所代表的功能的一致性与等同性。在品牌精神阶段,消费者已经把品牌看成一种信仰和追求,他们依赖它。

品牌的价值与消费者的价值变成了一种相互认可、相互提升价值的关系。你以“我”为荣,我以“你”为贵。

我们的银行市场营销的目的也是为了创立品牌,也是为了借助品牌彰显自己的个性,最终把自己变成客户的一种追求,使客户以“我”为荣,以“我”为尊。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学会营销,本人在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就营销手段创新,谈一些粗浅的意见。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5

作者:赵小花

更新时间:2005-10-4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广大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进一步推进我们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素养;课程改革

目前,不少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很先进,但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还是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来工作,每天都要从事大量极其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不能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作为常规性的教学手段,教学设备基本上属于装饰品,仅在公开课中亮一下相,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远远不能转化为教育质量。这样,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无异于一堆“高级垃圾”,造成了人、财、物的浪费。英格尔斯曾说过“再完善的现代化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传统人的手中变为废纸一堆,”因此,非常有必要来提高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让广大教师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原国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下面从这两方面来谈谈。

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知识经济是21世纪的主旋律,世界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社会经济的战略资源从资本转到知识,转到信息。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在农业社会,是将物质作为资源来利用;在工业社会,是将能量作为资源来利用;在信息社会,则是将信息作为资源来利用。据美国公布的统计资料,1992年亿万富翁的排名版首次由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以65亿美元的个人资产(到1997年已达到510亿)荣登榜首。而在过去,美国的亿万富翁是钢铁大王、石油大王,他们依靠钢铁、石油这类资源,而比尔·盖茨是以知识和信息为资源,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这充分说明了知识、信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作用。

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以教育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向高、精、尖的方向发展,社会发展越需要教育培养出具有高学历,高深知识,适应信息时代,掌握信息技术,富于创新精神的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培养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才。在信息社会,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能力成为继“读、写、算”能力的第四文化立足点。如果缺乏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就相当于信息社会的“文盲”。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我们需要将教育与信息统一起来,将教育与计算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通过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来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如通过互联网络,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检索、核对、判断、选择和处理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个关键环节。新课程标准,为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对学科定位、教学目的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作出相应调整的同时,还增加了“教学设备”这个亮点。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在新课改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学习观、课程观、评价观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以网络版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该课件为存储于www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T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以中国古典民乐《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课文朗诵配上景泰蓝制作六道工序的图片,并且用景泰蓝制作全过程录像和十几幅精美的景泰蓝工艺作品图,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GIF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帮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如:可以链接到与《景泰蓝的制作》写作顺序相似的《活板》一课的课件,提供了有关景泰蓝、中国文化及中国工艺的网站,提供了图文并茂的景泰蓝鉴赏方法等。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该多媒体课件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用图片激活学生情感,用动感文字引起学生注意,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对情绪智商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即挖掘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面效应。国内外教育改革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项充满生机和极富发展前景的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活动。它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手段能对教育教学产生如下的功能:

1.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展教育或学习空间,使教育摆脱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

2.能突出学习信息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形声并举,提高教材的表现力,进而使更加有趣简便和有效; 3.能有效进行个别化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4.能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这主要在于现代媒体能以自己的技术优势表现信息,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用新的时空观念展现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有效地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实质; 5.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使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发展;

6.能克服教师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进而促进教学深化改革,推动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综上所述,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将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无论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都不可能置它于不顾,而必须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渗透。【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发展的必要性论文 篇6

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是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对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有着积极的作用。也能使学生从被动地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历史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愉快。

1.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让教师轻松地设计教学过程,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课堂过程,共同领略历史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魅力。学生们的探索思维会让学生求知欲增强,有些学生甚至会在创新过程中超越了教师提供的思维空间。

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会极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可以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学生可以根据本人的学习水平和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资源,量力而行。

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如筛选能力、归纳能力、比较能力等。通过对原始材料的阅读、分析、运用,会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他人联系,进行学术讨论,共同完成某项作业,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突破了传统历史教学受限于时间、人员、内容的局面,拓展了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

2.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必然促进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网上资源丰富了教师和学生的历史知识,具体分类有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军事史、考古学、史学理论、科技史、战争史、生活史、博物馆与文物、历史人物、参考资料、艺术史、地域文化、史学专家争鸣等,这些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通过网站,我们不仅可以下载很多教学用的图片和课件,还可以看到一些教学理论、教学总结、试题集锦等内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同时,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近年来,在一些硬件建设比较好的学校中已经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网络教学,众多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探索,已掌握了多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技术,一方面,他们开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学习发达国家有效的教学模式,如英特尔项目新模式。今年暑假期间,笔者参加了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办公室组织的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项目培训,获益匪浅。如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立足于校园网,尽量查找、利用互联网上历史学科和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资源,会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同时,也能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一直占据课堂的中心地位,而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更有利于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答疑者。学生在掌握大量教学资源和材料的基础上,主动大胆提问,质疑现有的史学观点,考察教师的知识面和水平,面对学生的“车轮战”提问,教师无疑会在某些问题上卡壳,甚至只能说“我暂时解决不了某某同学提出的问题。”其实,这不是什么丑事情,正是教学相长的大好契机。这种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角色大转变的趋势,这必然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更加丰富而扎实的历史知识,而且还需要跨学科知识,更要领悟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这无疑是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的双重意义,既锻炼了学生,又督促了教师。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发展的必要性论文 篇7

在信息化、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等诸多因素的推动下, 高等教育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再是“高学历, 低素养”的培养模式, 形式发生了变化, 质量标准也要与时俱进。大众化教育时代, 高等教育不仅承担了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责任, 还承担了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责任, 因此, 实施通识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

21世纪,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知识创新不断加速, 尤其是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关键的阶段, 创新型人才的价值越来越凸显。目前, 专业教育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 培养的大学生知识结构单一, 素质教育薄弱, 社会适应性差, 创新素质欠缺, 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 让学生进行不同专业的汇融, 强调以通识为基础的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通识教育是无疑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佳途径。

(二)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哈佛大学在1945年就提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 就指出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通识教育在于培养学生平衡的心智, 健全的视野和开朗的理性, 使学生在生理与心理、智力与情感、道德与意志的全面、和谐发展, 实现人生的价值。大学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人的殿堂, 通识教育的目的旨在客服专业教育的狭隘与弊端, 努力造就知识宽广、基础扎实、素质全面、能对不同学科和专业进行融会贯通的人, 使人能全面发展素质, 成为全面的人才, 这也是通识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三) 培养社会健全公民的需要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物质文明取得了伟大成就, 但是精神文明的发展相对滞后, 出现了新的主体性自我迷失的情形, 具体表现在:正义感、责任感的淡化, 荣辱观、是非观的混淆, 公德心的严重缺乏, 个人行为失范以及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抬头, 大学通识教育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心智,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相对客观的非功利的态度, 为社会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各种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通识教育将学生作为主体性的社会成员来培养, 使学生在将来社会生活中拥有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 能够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通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途径

(一) 推进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

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开展具有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 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以“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口径、通专并重”为方针, 以通识教育为基础, 以专业教育为主导, 使通识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教育中。例如, 可以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 增加专业相关的人文、历史、社会科学等课程,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以思想发展层面去理解该领域精髓, 既包括公共基础课程的选修课, 又包括专业课程不同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等。

(二) 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形式

通识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都要向着有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方向进行改革,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文化、科技和艺术活动, 多开展启发、讨论、案例教学、科研项目等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的兴趣, 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识教育在课程形式上可以多样性选择, 更加灵活、便捷, 可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要。1:引进网络课程资源, 这些课程授课教师多为清华、北大、人大、美国斯坦福等知名学府的专家、学者, 课程可以涉及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自然、科学与科技、社会与文化、经济与管理思维、自我与人生等类课程, 而且这些课程最大的优点就是不统一安排上课时间、地点, 学生根据自身空余时间利用校园网或外网进行学习, 完成课程规定的视频观看、作业、考试等环节获得学分。2:开放部分专业必修课资源, 该模式下的课程是将部分专业的核心课程开放, 供其它院系感兴趣的学生进行选修。例如工商管理、会计、计算机、网络等, 同学们可分不同学期选修该模块下的课程, 以熟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 获得相关专业的基本能力。3:定期组织学术讲座, 学术讲座可以为高校带来新鲜的学术空气;培养学生的悟性思维;可以帮助学生超越同辈文化限制;帮助学生消除知识的自我异化现象。大学生参加学者举办的学术讲座, 直接与大师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切磋, 进而以期使自己的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得到升华。4:增加创新与素质拓展课程环节。

(三)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 教师不仅应当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 而且还应该具备相应的人文素质, 具体实施中要加强通识教育教师的沟通与协调, 给予每位教师进修提高的机会, 由高水平的教授担任通识教育师资培训任务, 应以跨学科进修, 多学科联合进修等多种形式来培养通识教育的师资。同时, 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对在通识教育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进行激励, 肯定教师的辛勤劳动,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教师投身到通识课程建设, 促进通识教育课程的健康发展。

(四) 成立通识教育中心

在教务处建立通识教育中心办公室, 配置专任人员, 从组织上保证通识教育的顺利实施。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全校性的课程, 应由学校统一管理, 以保证审批标准的严格, 课程设置的规范和具体措施的切实执行。通识教育中心办公室还应设立由教授组成的指导委员会、督导专家组和学习辅导中心。指导委员会通过负责通识教育课程的规划、审核和修订, 并规定学分数量, 组织师资培训、教材编写、理论研究等;督导专家组定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开展评估、督导和听课工作, 并根据每位教师授课情况提出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从而确保通识教育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宋尚贵、王希标,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与模式[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7 (9) :6-12.

[2]、李曼丽, 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年:39-143.

[3]、李曼丽, 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选择: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J].高等教育研究, 1998:29-32.

[4]、济南大学教务处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发展的必要性论文 篇8

[关键词] 教育技术应用; 伦理审视; 必要性; 研究逻辑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谢娟(1984—),女,山东滕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伦理、教育哲学研究。 E-mail:xiejuansd@126.com。

当前,但凡课堂教学,不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其中“为技术而技术”的现象层出不穷:录像代替讲解、分析;录音代替范读;屏幕图像代替黑板板书;学科教学使用标准课件,或播放媒体录像以代替操作演练,或使用媒介给教学带来声、形俱全的大容量信息等。这样的教学其有效性到底如何,如何把握好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的“度”,如何才能使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服务等等,一连串的问题给技术时代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人们系统而全面地思考。从表面来看,这些都是一个个具体而实际的技术操作问题,然细细琢磨,类似“有效性”、“更好”、“应该”的字眼却有着伦理规范讨论的意味。那么,是否可以借助伦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审视呢?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道德性分析

伦理学是一门研究道德现象的科学,它通过理性来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人们的优良道德品质。[1]可以说,伦理学是对道德问题进行研究的实践科学,它首先对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然后才进行指导和规范,并培养行为主体的道德品质。

对某种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其实是对该行为的道德性进行判断,是在默认了该行为与道德相关的前提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只有与道德相关的行为才具有道德性(属于道德的范畴),才可以进行道德评价(评判为两种:道德上正当的行为,简称为道德的行为;道德上不正当的行为,简称为不道德的行为)。从这个意义来讲,只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行为具有道德特性,才可以判定其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因此,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行为进行伦理分析,首先要论证其是否具有道德性。

一种技术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性,与技术本身是否负荷价值属性密切相关。在这个观点上,技术悲观论与技术中立论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在技术悲观者看来,技术不仅是人类可以操纵的工具,而且是一种影响人类如何与世界关联的存在方式;技术具有自主性,它重构了人类的社会,迫使人类进入马克斯·韦伯所说的“铁笼”或海德格尔式的“座架”;技术是有偏见的,同时负荷价值,具有某种意向结构,对人类具有某种统治力量。因此,技术悲观论者往往认为,即使技术的操纵者未将其自身的道德判断强加给技术活动,技术活动本身就有着善恶之分,是关乎道德的。与技术悲观论不同,技术中立论认为技术是一种中立的力量,它完全依赖于人类的目的;技术是无偏见的,仅仅是一种工具,被用于善的目的还是恶的目的,完全由人来控制;技术本身并不负荷价值。所以,技术中立论者大都认为技术行为是受控于人的,是人将人所做出的道德判断强加给技术行为,而技术行为本身与道德无涉,属于非道德问题。技术中立论必然走向技术乐观论。[2]

可见,技术悲观论与技术中立论在技术是否负荷道德价值这一问题上是完全对立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生活越来越同技术纠缠在一起,无法与之分开。技术悲观论者与技术中立论者之间的价值争执,开始让人觉得空洞,对实际生活并无意义。处于悲观论与中立论之间的技术批判论(又称技术实在论)逐渐被更多人认可。技术实在论认为,尽管技术具有其自身的力量,并以特殊的方式影响着人类行为,但是技术不能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人类仍有能力征服它。从技术实在论的角度,技术行为到底是否具有道德性呢?

一般来讲,一种行为本身只是一个单纯的事实存在状态,并未被赋予某种道德价值。然而,一旦这种行为被某种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并对行为主体或相关他人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那么,该行为就有了善恶之分,就具有了道德特性。[3]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行为而言,其本身无所谓善恶。但是,当涉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对教师或学生所造成的影响时,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道德评判了。比如,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时,有些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恰当地选取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其自身教学的热情。这时候我们可以判断这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行为是正当的道德行为。相反,有些教师过分使用媒体技术,长时间进行屏幕播放和演示,使得学生注意力疲劳,阻碍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时也要对其进行道德判断,称之为不正当的道德行为。

总之,只要现代教育技术被应用,且这种应用行为对行为主体(主要是教师)或者这种行为的接受者(主要是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该行为就与道德相关,就可以进行道德评价。所以,从技术实在论的角度来说,凡是影响到技术主体或相关他人的尊严、主体性等的技术活动就具有道德特性。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是教育教学中人对技术的一种使用行为,可以进行道德判断。同时,这种应用行为会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造成影响,对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就体现了对这种人际关系应该如何的追问,隶属于伦理学的关注范围。

二、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

伦理审视之必要性探讨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行为有着道德层面上的含义,又是伦理学意义上的问题。所以,借助伦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全面审视,理应成为必然。除了在理论上可行,教育技术现实也在呼唤伦理学的关照。

首先,当前教育面临技术垄断的困境,教育伦理问题不断涌现。我国学者吴康宁教授在第七届全国教育技术博士生学术论坛的主题报告《信息技术“进入”教学的四种类型》中指出,从当前教育领域中技术应用的现状来看,技术“进入”教学的方式,大体经历了技术“塞入”教学、技术“加入”教学、技术“嵌入”教学、技术“融入”教学等四种状态。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依次呈现出技术点缀教育、技术辅助教育、技术支撑教育、技术控制教育的特点。可以看到,技术从作为局外的、边缘的工具手段来辅助或改善教育活动,逐渐转变成作为重要的、关键的理念手段来支撑或改造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在当前教育领域,技术通过被使用,逐渐由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为控制者的角色。人们从关注技术的工具性,逐渐表现出对技术的高度信任,显现出技术对教育的控制与改造行为,使得教育表现出对技术投降的态势,出现了类似美国著名评论家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所说的“技术垄断”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唯科学主义在教育中的兴起、文化符号的委琐、教育理念的替代等。教育由强调人的发展,转为强调人对技术应用的掌握,追求效益和经济进步。[4]

不可否认,有些技术应用得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技术所推崇的效率和节省力气的偏见却鼓励师生忽略了对重要性概念的理解,忽略了对理性思考的锻炼,忽略了诸如增强学生责任感和道德感等重要的教育目标。人们更多地关注使用现代技术得到的教学效益,在追求技术应用带来的效果时,程序操作掩盖了道德判断,从而缺乏对问题进行该与不该的伦理考量,出现一些教育伦理问题。主要有:(1)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技术的双面性告诫人们,现代教育技术既可以为消减教育不公平提供有利条件,也有可能加剧这种不公平。它一方面促进教育信息的共享,另一方面却加速了信息迷航、数字鸿沟的出现;它一方面有利于教育全民化、终身化,另一方面却因为技术霸权而强化了知识的集权化。(2)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人们对技术的崇拜和追捧,客观上造成了对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思维定势,出现了“技术凸现、人文凹陷”的畸形发展趋势。比如,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只讲求信息传递的效率,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的获得,强调对技艺的掌控,使得教学变得功利,缺少精神文明的熏陶;教育的物化倾向——充满着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的面对面交流变成了人与机的交往,易导致情感的机械化,把人当作物;教育的技术化倾向——现代教育过于关心如何提高知识传输效率,教学过程逐渐程序化,教师就像输出信息的机器,教学技能不断技术化。(3)师生关系的冷漠化。教学的空间由原本的“教师—学生”变成“教师—机器—学生”,在空间上限制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同时,由于媒体技术无法传达教师的态度、情绪、感情,更无法表现教师的形体语言,学生逐渐成为没有“感情色彩”的信息接受物,师生的心理距离越发疏远,师生关系变得冷漠。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行为中存在不适当应用现象,道德失范问题严重。现代教育技术带来教学方法、教育手段、教育资源等方面的革新,打破了传统教育条件的限制,扩展了学习主体的自由度。这些都是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为教育服务的突出体现,具有积极的道德特性,符合其发展的初衷,应该提倡。遗憾的是,随着现代技术的蓬勃发展,教育技术的定位总容易偏离。在涉及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时,人们总容易对掌握新技术的人充满敬畏,习惯于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新鲜和刺激,理所当然地认为现代技术可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对技术表现出足够的信任。在享受着技术发展带来的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的时候,人们并未注意到技术进步带来的道德失范问题,如知识过量、道德情感缺失、人格异化、信息污染、数字鸿沟、文化霸权、隐私泄密、侵犯知识产权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大都与人们对技术的盲目信任与追捧、对技术的不当或过分使用有着密切关联。加之技术理性超越价值理性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关伦理与法律规范体系的不够健全,更加剧了这些危机。[5]教育技术应用中的这些道德失范现象,可以作为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伦理学的研究试验田,让伦理学的规范与引导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指明方向。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伦理层面的系统反思就显得尤为迫切。

最后,教育技术哲学研究的伦理学转向,为教育技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从教育技术哲学研究历史来看,技术哲学一直是教育技术哲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土壤,很多理论成果都来自对技术哲学的借鉴。因此,教育技术哲学研究要及时汲取技术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补充新鲜的理论养料。近年来,技术哲学的研究逐渐由技术的价值讨论向技术应用的规范讨论转向。技术向伦理方向的发展呈现繁荣的态势。技术哲学从以往的技术批判,逐渐在经历一种走向伦理探索的理论转型。[6]从德国技术哲学家乔纳斯(Hans Jonas)开始,技术的伦理探讨开始在技术哲学研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更加注重讨论技术的伦理诉求以及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等。同时,现代伦理学开始关注技术应用实践中存在的道德现象,将技术问题囊括在伦理学的研究范围之内。技术伦理问题逐渐成为伦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技术伦理学也逐渐兴起。技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技术活动中的道德对象,涉及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主体、过程和结果,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的道德问题、现代技术本身带来的道德问题,以及对一些技术问题进行的哲学层面的追问。[7]由此可见,技术哲学的伦理学转向,给现代教育技术哲学思考指明了新方向——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现代教育技术。同时,伦理学对技术的关注为解决现代教育技术问题指明了方向。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诉求于伦理学,正符合时代发展的步履。

因此,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伦理审视,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一,基于技术批判的角度——有助于警示人们关注技术带给教育的现实问题。作为社会的观察者和思考者,教育研究者要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负荷的道德价值,在承认其动力性的同时,不能忽视由技术带来的挑战。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伦理审视,是从批判出发,拒绝“技术必然会使教育进步”的观点,但也并非赞成“将技术挡在教育之外”,而是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应当得到适度的控制。这种控制需要人们关注并正视技术应用带给教育的现实困境,进而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寻找解决策略。

第二,基于伦理学的视角——有助于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规范使用。教育既然要面向现代化,就不得不面临着使用现代技术来优化教学这一宏大课题。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伦理的关切,就是以支配教育技术主体的目的和行为为控制对象,通过对教育技术后果的预测,以及对自身行为影响的深思,从而提高教育技术使用者的道德修养。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增强人对自身的欲望和行为的自我控制,通过伦理规约的引导来帮助人们在日益强大的技术面前确定哪些事应当做、哪些事不应当做、哪些事现在应当做、哪些事永远不能做,引领人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道德评价,使人们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设计、生产、分配、应用和评价等一系列活动中,不仅考虑技术的教育性功能,而且考虑其目的、手段和结果的正当性,用社会倡导的技术道德标准来规范技术应用行为,以协调技术发展与教育发展、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正是对教育的道德基础与价值意义的领域化追问,是对教育技术应用在“度”上的考量,是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对教育技术应用进行的引导与规约。

第三,基于教育学的视角——有助于促进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学科领域中道德思量的忽视,则对学科发展不利。有些人甚至为了谋求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话语权,试图通过技术的进步和完善来解决所有问题。这种自我膨胀与过分依恋技术的做法,都是不道德的行为方式。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内在的道德价值及价值的合道德性体现,寻找该领域所需要的道德秩序和规范,能够使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性及其所代表的文明与进步,来优化教学,增强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道德认同感。同时,对教育技术应用进行伦理层面的思考可以弥补教育技术道德规范理论研究的缺失,也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对教育技术理论进行的哲学上的追寻,属于对教育技术进行的元研究,有利于充实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巩固学科的发展。

以上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际,分析了对教育技术应用进行伦理审视的原因及其意义。正如我国技术哲学学者李三虎所言,“无论如何,当今时代都是一个技术伦理时代,如果谁在研究当代社会时不关注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深刻负面影响,那么他的理论至少是不完整的。”[8]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伦理审视,已是大势所趋。

三、伦理审视现代教育技术

应用的逻辑与方法

任何一种伦理分析,只有确定了审视各种道德行为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才能构建一种特定的研究逻辑,对问题的讨论才能有重心。在伦理学的发展史中,基本的理论视角主要有三种:效果论、义务论、美德论。效果论的理论视角注重对行为后果的分析,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是由行为的结果所决定。行为是否造成一定的道德效果以及造成什么样的道德效果,是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和依据。该理论视角虽看到了道德价值的客观性和实在性,却偏执于效果而可能无视行为主体的主观的道德状态,可能导致否认道德的主体性及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与之相对应的义务论的理论视角则把是否履行了某种义务作为善恶的主要评价依据,主张绝对按照某种正当性去履行某种既定的道德原则。义务论的视角突出了道德的明确性和指导性,却忽视了道德价值的客观性和实在性。美德论的理论视角注重行为者自身的德性或道德品质,把德性的形成、美德的培育看作是道德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美德论虽然突出了道德的主体性和内在性,却未能把道德的主体性和内在性与道德价值的客观性联系起来,难以实现对行为的具体、明确的指导。[9]这三种重要的理论视角,各有所长也存在不足,对各种道德行为都具有评判的功能。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因对同一个技术行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每一种分析角度可能需要的理论框架不同。所以,采取绝对化的态度而选择一种伦理理论视角是极端的、危险的。比如,就教育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问题而言,当强调技术活动的客观的道德价值时,就离不开效果论的辩护;当要维护教学活动正常的伦理秩序时,就需要义务论对于行为的明确的、具体的指导;当塑造学习者良好的道德品质时,则离不开美德论的支持。因此,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伦理审视的研究逻辑需要将效果论、义务论、美德论等三种理论视角加以综合考虑,在适宜的范围内,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适度地运用,扬长避短,从而实现对教育技术应用行为进行道德控制和伦理规约。基于此,本文构建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审视”的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伦理学意义上的研究,除了需要确定恰当的理论视角,还需要借助相应的研究方法。伦理学的方法论有多种,但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问题,可能要涉及到一些特殊方法。就现代教育技术而言,要对其进行伦理学意义上的研究,要遵循两个重要的原则:第一,伦理学与教育技术学相结合。在尊重伦理学基本的研究范式的同时,兼顾教育技术学的客观规律。第二,理论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伦理审视,不仅是反思、批判、解释教育技术领域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还需要为各种类型的应用行为制定相应的伦理规范,制定对行为进行道德判断的道德标准。只有这样,在研究过程才能做到伦理方法与学科现实相结合,才能有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完善,既充实了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同时又能在教育技术具体应用中真正得到实践。对此,本文借鉴美国学者理查德·斯皮内洛的“伦理学分析的一般框架”,[10]给出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规范的具体研究方法(见表1)。

四、结 语

过去人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的伦理学意义上的探讨,过多地对一些具体的道德问题给予了借鉴性的解决策略,而缺乏系统而全面的理论分析和伦理学的研究逻辑,因而使教育技术在伦理层面的研究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既得不到更多的共识,又常常被学界遗忘。既然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伦理审视已成趋势,只有在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行为进行道德性的考究、确定其道德特性及伦理意义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伦理学意义上的分析,确定伦理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才能建立起科学的研究逻辑,才能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建立在坚实的伦理学基础上,使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认识更趋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3] 张传有.伦理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8.

[2] [美]理查德·斯皮内洛.铁笼,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M].李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

[4] [5] 谢娟.当前教育中技术垄断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教育技术,2011,(6):27~31.

[6] [8] 李三虎.十字路口的道德抉择:马克思的技术伦理思想研究[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3~4.

[7] 陈向阳.试论高职院校中的技术伦理教[J].中国高教研究,2006,(26):4.

[9] 吕耀怀.信息伦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12.

[10] [美]理查德·斯皮内洛.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M].刘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58.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发展的必要性论文 篇9

专项资金项目可行性与必要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名称:

1、学校信息化建设。

(1)、多媒体教学平台12套。

(2)教师办公信息办公平台40套。

2、新增教学仪器设备。

(1)、电脑室学生电脑更新50套。

(2)、学生音乐舞蹈室新增钢琴1(套),电子琴50(套)。

二、申报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广州市海珠区华光小学在海珠区区政府的关怀下,在海珠区教育 局的正确引导下,以育人为本,发扬开拓进取的精神,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特别在有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稳抓落实学校教研工作及教学优化方面,我们坚持做好四个“稳抓”,以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1)、稳抓课堂教学。(2)、稳抓科学教研。(3)、稳抓过程管理。(4)、稳抓教学质量促均衡。目前,华光小学周边的琶洲村正在按广州市政府的规划建造美丽的“黄埔古港乡村风情街”、“琶洲水上公园”与“琶洲湾小区”,现处在拆迁后重建与回迁阶段,为了适应琶洲改造后更具备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华光小学董事长刘增龙先生召集董事会成员于5月10日再一次召开董事会议,会议决议:华光小学根据《关于2012年广州市民办教育资助和奖励项目申报和4

评审工作的通知》,对照《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特对以上申报项目作如下研究:

1、学校信息化建设。(1)、新增教室多媒体教学平台12套。学校原有的10套(康佳牌KONKA液晶显示)多媒体教学平台显示的亮度与清晰度强,便于教师科学操作,更特别有利于教学中师生互动。在投入使用中,产生了一定的效应,班级多媒体平台的教学切实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良好,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好评。但由于原仅有的十个多媒体教学平台数量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享受到多媒体的课堂教学,这样的配置不能满足我校全体学生的需求,家长意见大。如果再新增12套(康佳牌KONKA液晶显示)多媒体教学平台,就能使我校的每个班,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这样更能促使教育公平。

(2)教师办公信息办公平台40套。我校原有教师49人,其中专职教师40人,原有的教师办公室的桌椅简单,更没有一台电脑操作,教师备课,办公及教改诸多不便。教师办公室如果用上40套(华硕CM6731-B22C)电脑信息办公,加上封闭式的台桌,就能使每一位教师使用电脑科学地备课作业,深入教研,更能达到资源共享与共同学习提高的目的;特别更能优化班级多媒体的教学效果。

2、教学仪器设备。(1)电脑室学生电脑更新50套。我校自2003年开办以来,华光小学董事会曾经两次投入更换电脑,但原有(2006年曾经更换过)的学生电脑室电脑(方正牌)已老化,接近淘汰。更

5新50套电脑(华硕牌CM6731-B22C),华硕牌CM6731-B22C电脑 价格相当,质量较好,更适应于学生操作。如果更新50套这样品牌的 电脑,信息教学能使师生互动自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够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到有效的提高。

(2)学生音乐舞蹈室新增钢琴1(套),电子琴50(套)。

原有的简单音乐舞蹈室只有一台脚踏风琴与一台电子琴都已老化、淘汰,缺乏音乐器材设备,更无钢琴;音乐舞蹈室添置一套(珠江牌YAMAH118DN)钢琴,再添置50套(雅马哈牌DGX—200)电子琴,这种品牌型号的钢琴与电子琴的价格适中,质量较好,音色清亮,很适合我校师生操作。如果新增了这些教学设备,就会更加促使我校的音乐教师与学生能够有声有色、互动自如地上好每一节音乐课,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在培养学生兴趣、特长情操等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项目的建设目标与内容:

新增班级多媒体平台12套与更新学生多功能电脑室电脑50套后,教师教学手段由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能很快地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外来工子弟同样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新增教师办公室电脑信息办公平台后,教师的备课作业就能从原始操作提升到信息多样化。新增了音乐室钢琴与学生电子琴后,学生的个性、特长与情操得到了充分发挥。

四、项目的实施方案:

61、项目总负责人:刘增龙、童道成2、负责与有资质有权威有技术的供应商家联系并监督施工:童道成、曾伟秧、周林松

3、负责与有资质有权威有技术的供应商家洽谈(签署合同):刘增龙、童道成4、在规定的时间内制定好《项目实施制度》、《设施管理细则》。

5、项目责任人:

(1)学校信息化建设。

多媒体教学平台12套:曾伟秧

教师办公室电脑信息办公平台40套:童道成(2)新增教学仪器设备。

电脑室学生电脑更新50套:童道成音乐舞蹈室钢琴一套,学生电子琴50套:周林松

五、项目投资估算:

1、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附后)人民币ұ:466521.60元

2、新增教学仪器设备。(方案附后)学生电脑室更新电脑50套。

人民币ұ:252903.60元

(1)珠江钢琴(YAMAHII8DN)一套(ұ:17000.00元)

(2)雅马哈(DGX—200)电子琴50套(ұ:60000.00元)。7

人民币ұ:77000.00元。

总合计人民币ұ:796425.20元

申请2012年广州市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ұ:730000.00元人民币:柒拾叁万元。

华光小学董事会集资投入资金ұ:66425.20元

人民币:陆万陆仟肆佰贰拾伍元。

广州市海珠区华光小学2012-5-1

28三、学校场地租赁合同。(附后)

四、董事会会议纪要呈报表。(附后)

五、2012广州市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申报表。

六、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建设情况摸查表。

上一篇:国际铁路货运下一篇:版石三送活动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