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镇中心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自评报告

2024-09-12

洪山镇中心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自评报告(精选6篇)

洪山镇中心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自评报告 篇1

洪山镇中心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自评报告 根据湖北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方案,我校认真组织学习各级政府下发的文件精神,对照评估方案及标准,细致扎实地开展自查自评,并对不符合标准的项目进行及时整改。现将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自评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概况

洪山镇中心学校创建于1965年,前身是湖北省商业学校,1995年迁入到洪山镇镇区西河桥畔,这里依山傍水,环境幽雅,交通便利。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建设,学校现占地33668.35平方米,建筑面积平16854.39方米,拥有高标准教学楼、科教楼、运动场、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理化生实验室,近几年又先后升级改造了学生宿舍、学生餐厅、公共厕所和学生浴室,落成了“班班通”工程。如今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布局合理,设施一流,管理先进的“花园式学校”,被誉为随县乡镇教育的一朵奇葩。学校跨越式的发展壮大为自己赢得了种种荣誉,先后被评为“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德育先进单位”、“法制建设先进学校”、“花园式学校”、“最佳文明单位”。

二、办学条件达标情况

在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的不断关心扶持下,近几年来我校的校园硬件建设有了很大提升,新建澡堂、厕所及门卫室,改建了厨房和学生餐厅,同时按照规定标准配备了图书资料,实验仪器、体音美器材,完善了微机室、电子阅览室、远程室设备,落成了“班班通”工程。

1、校舍及场馆建设:学校校舍建筑面积共计16854.39平方米,生均27.5平方米,无危房及土木结构校舍;学生宿舍拥有床铺986张,能够满足住宿要求;学生餐厅拥有座位400个,新建空气能浴室能一次满足200人洗浴;体育场馆总面积11799平方米,生均19.25平方米;学校布局合理规范,“三化”到位。

2、图书仪器设备:学校设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和理化生实验室。全校共有图书48813册,生均79.6册,藏书分类比例达到规定标准。学校仪器配备均达到标准,生均教学仪器设备1993元,每百

名学生拥有计算机15.5台,理化生实验室达到省颁一类标准;

3、体、音、美、卫及电教设备:学校体、音、美、卫及电教器材配备达到二类标准,有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实现了“班班通”。

4、教师住房情况:学校现有单元房60套,能基本解决教师住房情况,但随着新任教师的到岗,教师住房日趋紧张。

三、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1、教师及校长任职情况。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6人,本科以上学历47人,岗位合格率为100%,师生比1:11.1,中级及以上教师59人。近三年来,我校补充新任教师5人,学历合格5人,合格率100%。校长参加校长岗位培训6人次,均取得了培训合格证书,合格率100%。

2、学校搭建多种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①.学习培训是基础。引领教师从经验型到学习型的转变。一是坚持每周一次教职工会议,主要进行是集中培训。二是自我培训,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读一本书,做一本笔记。三是坚持外出培训学习,上学年,我们派出学习达50多人次,外出培训教师回校要汇报学习收获。

②.集体备课是关键。校内教研活动抓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尤其是部分学科实行导学案以来,同学科教师加强了集体备课,加强了对教材的研究,共享资源,共同提高。

③.课堂教学是根本。我们提出“让每一堂课都有价值”,要贯彻“有趣、有序、有效”的要求,要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要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把学生课堂参与情况作为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要求教师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先预习、先讲,暴露问题或学生质疑后,学生小组或全班集中解决问题,发挥小组的合作学习功能。老师则引导点拨或解答疑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们还加强了教学管理干部对课堂教学的检查指导,推行巡课制度和推门听课制度。学校对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干部提出了听课任务,每学期要达到25节,课后与老师交流,教学指导。为了促进同

行互助和共同进步,我们对教研组长、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提出不同的听课要求,促使教师走进其它学科教师的课堂,观摩学习、研究教育教学问题。

4、教师交流:学校积极落实政策,组织骨干教师到边远山区学校支教,对于参加支教的教师,学校严格按照政策规定落实待遇,并在奖金发放、评优表模等方面予以倾斜。

5、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历来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校长和教师能够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几年来无体罚学生和违法违纪问题。同时还健全新任教师补充机制,使教师队伍的年龄、学科、职称结构趋于合理。

四、办学行为及办学质量

1、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提升教育质量。我校始终坚持遵循正确的办学方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开启开足各门功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工作评估方案、标准、程序、办法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估、反馈机制。

2、遵守法律法规,规范办学行为。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政策法规是规范办学行为的行动指南。我校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和各级文件精神,不偏不倚的领会和贯彻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示要求。一是规范收费,坚决杜绝乱收费行为;二是管理用好公用经费,做到有凭有据,不乱用一分钱;三是严格学生资助管理,维护社会正义;四是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提高服务质量,不以盈利为目的;五是规范师生管理,维护师生权益;六是严格遵守“划片招生、免试入学”的原则,杜绝择校现象,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七是推行校务公开,实现“阳光管理”。

3、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为学校织密安全网。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协调下,我校主动加强与家庭、社会以及警务、交通、文化、城管等职能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共同营造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维护师生安全。

4、开展新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是学校始终坚持的发展模式,在新教育的发展之路上,我们边摸索、边实践,边提高。我校的广大

教师积极投身到这项宏伟的事业之中,用自己的一篇篇教育博客、教学反思、读写绘作品见证了我们前进的足迹。我们将继续坚持自己的新教育实践,让广大师生真正成为新教育的受益者。

5、关爱留守儿童。针对山区学校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学校积极应对,成立留守儿童关爱委员会,在生活和学习上予以多方面的关心照顾,促进留守儿童成人成才。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经过自查,对照《湖北省义务教育办学基本标准》,我们认为我校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合符要求,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音、体、美专业教师及地理生物等部分学科教师缺乏。虽然我校教师编制足额,但是大部分是语数外等传统科目教师,音、体、美专业教师缺乏,地理生物等科目教师也大都是由别的学科转任的,学科建设迫在眉睫。

2、教师住房紧张。学校现有单元房60套,能基本解决教师住房情况,但随着新任教师的到岗,教师住房日趋紧张。学校将积极争取资金政策,立项教师周转房工程,同时对现有教师住房进行改造。

3、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深入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复杂,我们将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总结,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和教育规律,以求更好的帮助他们成人成才。

4、我校高效课堂模式的建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集体备课、推门听课、教学比武等制度的推行,对我校教学质量的大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的课堂模式仍然还没有建立起体系,还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的丰富,使之系统化。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努力,力争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更完善。

洪山镇中心学校

2012年9月17日

洪山镇中心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自评报告 篇2

中国学校体育:张局长您好, 请简单介绍一下近几年伊金霍洛旗的教育发展状况?

张子珍:近几年随着我们伊金霍洛旗经济的快速发展, 旗委和旗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 过去是从报纸上或者领导的讲话中了解到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现在的伊金霍洛旗则变成了具体的行动, 旗委在教育上大力投入,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设备的配备, 总共投入资金24.5亿元, 一是在硬件上城乡达到了均衡;二是为了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 旗委、旗政府面向全国招聘省市级以上的教学能手, 从2008年到现在, 总共招聘高中名教师60人和初中名教师24人, 通过招聘的名教师带来了全国各地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同时也带动了我们本地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图为张子珍局长接受本刊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的采访

中国学校体育:通过今天参观的几所幼儿园, 我们发现伊金霍洛旗的幼儿教育实行了免费教育, 对吗?

张子珍:对, 我们这里的所有幼儿园都实施了免费教育, 旗委、旗政府把教育惠民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 对伊旗户籍的孩子, 从幼儿到高中的15年全部实行免费教育。其中, 在蒙古族幼儿园, 蒙古族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 即免去保育保教费与课本费, 补生活费;汉族学生则实行“两免”政策, 即免去学费和课本费。

中国学校体育: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执行什么标准?

张子珍: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在义务教育阶段和当地户籍的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而在学前教育方面还按照幼儿园的等级进行收费, 并且收费标准对外公布明示。

中国学校体育:近几年, 鄂尔多斯的经济发展很快, 从伊金霍洛旗来看, 目前教育支出占到财政支出的比例如何?

张子珍:伊金霍洛旗对教育投入相当大, 大约是旗财政的40%, 有的年份还超过40%。从2008年开始, 旗委、旗政府对教育实行了“六统一”, 即基础设施方面, 旗委统一部署, 统一规划设计;教育人才方面, 统一招聘与选聘校长、园长, 统一招聘教师;设备方面, 统一配备, 统一城乡管理。现在, 从旗政府所在地到镇政府所在地, 陆续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一些幼儿园与小学, 硬件方面已经超出了自治区的标准, 无论是生均校舍面积还是设施、设备的配备, 旗、镇、村各学校都非常均衡, 甚至连城乡幼儿园的床、被子、毛巾等也是完全一样的。

中国学校体育:伊金霍洛旗的硬件标准和国家标准相比较又如何?

张子珍:无论义务教育阶段, 还是幼儿园与高中的教育, 自治区及国家都有相关标准和要求, 在最初规划设计的时候, 旗委、旗政府为了教育的长远发展, 保证各类设施多年后也不落伍, 所以现在的硬件设施比国家规定的标准还要高, 我们旗的每一所幼儿园占地面积至少25亩, 旗政府所在地的每一所小学占地面积至少100亩, 初中占地面积至少200亩, 高中占地面积至少300亩。比如, 现在的伊旗高级中学占地就是330亩。

中国学校体育:伊金霍洛旗在学生课业减负方面有哪些举措?

张子珍:从幼儿园方面来说, 过去, 部分人认为在幼儿园阶段就是培养“能识字、会写字与加减计算”的孩子, 其实这种做法违背了人的成长规律, 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不利;现在, 教育局有了明确的规定, 幼儿园不能布置作业与强制幼儿写字、计算, 而要着力于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兴趣爱好的巩固与动手动眼能力的培养。在义务教育阶段, 一是严格执行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7.5小时的规定;二是加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力度, 即每天的体育活动至少在1小时以上, 充分利用课间、大课间操和校外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今天开幕式上的热场表演, 就是我们平时在体育课和大课间操长期坚持的活动, 开幕式的展示无非就是把各个学校组合在一起活动;如果平时不这样抓, 想达到今天的效果, 即使强化训练一个月也难以令人满意。在体育课上, 除了完成国家规定的体育课程内容外, 我们还把一些学生喜欢的健体强身的趣味运动项目吸纳进来;我们非常注意引入生活中很实用的体育教材, 让学生到体育场上去锻炼, 同时注重练习的针对性。近几年, 我们旗的体质与健康的检查情况表明, 学生的近视率在下降, 体质健康的整体层面呈现上升趋势。

中国学校体育:目前, 从全国来看, 体育教师的缺口还是比较大, 尤其是小学, 伊金霍洛旗在这方面情况如何?有没有逐年增加体育教师的人员编制?

张子珍:我们旗不仅增加体育教师的人数, 还注重专业人才的调入和引进。以前, 面向全国招聘专业教师, 我们主要选拔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人选;自从中央七号文件下发后, 为了真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尤其为了增强的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 我们为每所学校的音体美学科聘请了高水平的教师。以前我们当地家长要把孩子送到包头、呼和浩特等大城市去发展文体专业特长, 现在我们旗的学校的师资力量就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因为从2010年开始, 我们每年面向全国招聘60名专业教师, 其中就有不少体育方面的人才, 我们根据全旗的需要挑选具有羽毛球、游泳、篮球、网球、乒乓球等特长的教师, 然后结合每所学校的具体需求进行分配。招聘来的体育教师, 有的曾经是国家队选手或者自治区省一级比赛前三名的专业人才, 因此, 我们旗的体育师资越来越强大。

中国学校体育:招聘的教师是否有编制, 怎样真正地吸引这些专业人才的到来?

张子珍:不仅是专业人才, 而且只要通过考试招来的教师就纳入我们旗的正式编制。关于教师编制问题, 旗委王书记曾经专门召开了四大班子扩大会议, 达成了教育系统不受编制限制的共识。如, 有的学校已经开展了小班教学, 需要的教师就比较多, 如果按照上级的编制是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而根据旗委、旗政府针对教育需求制定的特殊政策, 就可以要编制给编制, 要经费给经费, 即使紧缺的岗位因为上级编制的限制, 旗委也想办法突破困难, 予以最大的支持。对于引进的名教师, 只要能力突出、教学水平高, 2008年我们旗给的年薪至少8万元, 还给一套100~120平方米的住房, 家属也能平调过来, 这样就把名教师的后顾之忧全部解决了。

中国学校体育:招聘的体育教师的比例有多少?对招聘教师的专项有没有特殊要求?

张子珍:2012年, 我们旗就招聘了20多名音体美学科的专职教师。至于招聘的体育教师的专项要求, 主要根据需要确定, 如前面曾经提过选择具有羽毛球、游泳、篮球、网球、乒乓球等特长的教师。再如, 招聘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舞蹈、古筝、长笛、钢琴中的一项专业特长, 这样才能满足伊金霍洛旗学生不同的艺术发展需求。此外, 我们也给教师提供均等发展的机会, 这就是教育发展公平。

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师招聘真能做到您上述所说的那样吗, 和其他学科教师有没有区别?

张子珍:在我们旗的确是这样做的, 只要学校根据实际需要提出要求, 教育局就会全力支持, 如果学校需要10名体育教师, 教育局就会提供10名体育教师。总之, 根据需要配置体育教师, 与其他学科教师没有区别。此外, 除了按照实际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编制招聘教师, 旗委、旗政府还给教育局一些机动的指标。如, 现在报考师范类院校的90%以上是女生, 但是女教师需要生小孩, 有的女教师还要请假保胎, 如, 幼儿园按国家规定编4人, 我们旗委就提高到4.5人的编制;过去义务教育阶段的机动指标是2%, 我们旗委四大班子定的标准是5%, 用机动编制来确保满足有些需要请假或者缺岗教师的需求, 当教师都在岗的时候, 我们就把机动指标的部分教师分期、分批派出去学习, 从而提高每一位教师的业务水平。

中国学校体育:您认为当前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还需要加强哪些工作?

张子珍:目前, 要想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光靠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还远远不够, 还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因此, 教育局要求每所学校都要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 每个学期就体育锻炼与学生成长方面, 至少对家长培训2~3次, 让家长认识到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通过和家长的互动, 让家长知道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干什么, 以及如何合作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样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又能增强他们的体质。

中国学校体育:实行绩效工资了吗?体育教师工作量计算是否和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在工作量的计算上, 会不会像有的学校那样把体育教师的一节课折算成0.8或0.5节课等?

张子珍:我们旗实行了绩效工资, 教育局行政部门是以学校为单位, 按在校教师人数, 每年大约发给每位教师2.2万元的绩效工资, 学校则根据每位教师的具体考核情况进行分配, 可能有的教师一年拿到3.2万元, 甚至还多, 可能有的教师只拿到2万元、1万元等。至于体育教师的工作量, 和其他教师一样按标准计算, 通常按国家的标准核算。如, 规定体育教师每周至少上12节体育课, 那么只要体育教师每周完成12节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就按满工作量计算, 如果少于12节则以12节为基数按实际比例折算, 以每周9节体育课的教师为例, 他的工作量就是满工作量教师的75%。所以, 体育教师在计算工作量和其他教师一样不打折扣, 如果体育教师带训练队, 还有额外补助, 节假日的的训练也有补助, 还会根据比赛成绩给予一定的奖励, 与绩效挂钩。

中国学校体育:当地一些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否进入体育课堂了?

洪山镇中心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自评报告 篇3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岚山区虎山镇中心小学

2011年8月23日

岚山区虎山镇中心小学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近几年来,虎山镇中心小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镇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因地制宜、务求实效;积极稳妥、逐步推进的原则,狠抓镇域均衡发展促整体提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办好每一所小学,构建起“捆绑式”发展的大框架,在镇域内较好的形成了“均衡发展、公平竞争”的工作体制,为进一步加快镇域内小学教育健康、和谐、优质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现就主要做法介绍如下:

一、以“捆绑式”体制为向心力,多措并举,形成联动机制,力推镇域发展一体化。

全镇小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破解难题,突破瓶颈,深入

剖析问题所在,秉承“镇域一体,协同发展,示范带动,整体提升”这一思路。充分发挥中心小学龙头作用,下移工作重心, 逐步探究建立起镇域小学“捆绑式”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和主框架。在镇域内,确立以中心小学为标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各完小学校为联盟校,加强学习和借鉴。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合力量,统筹发展的原则。真正做到统一政策执行制度、统一财务管理制度、统一教学管理制度、统一教育教学监控制度,形成“四统一”工作体系,切实发挥中心小学引导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用。

一是以管理促均衡。各村小学由中心小学统一协调领导,成立机构,建章立制,完善机制,密切围绕实际,找准镇域小学均

衡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加大工作协调力度,以制度为准则,靠制度说话、靠制度办事,做到部署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每周举行一次全镇小学校长行政办公会,统一落实工作要求,形成上下联动、步步推入的工作格局。

二是以改革促均衡。立足全局,着手实际,全面结合市、区

教育政策,在全镇小学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大力进行新课程改革,有效推行办学新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在此方面,由中心小学带头进行试探,待经验成熟,逐一扩大范围,进行可操作性指导。各小学同时正视自身优势,以改为进,改出自己的路子,实现新发展。通过具体、科学的改革,促使各小学竞现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三是以创建促均衡。深挖发展潜力,培育学校特色,提升学

校内涵,狠抓学校品牌建设。全镇小学结合自身,制定合理的创建方案,根植创名校、创示范校和争先创优的竞争意识,使各小学都生成“一校一品”的并存格局。目前,办学特色鲜明的有中心小学的“一体两翼”办学特色、日钢希望小学的“钢文化”办学特色、潘家村小学的“海洋文化”办学特色等。只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积淀厚实,才是扎实推进镇域学校均衡、优质、和谐发展的必由路径。

四是以党建促均衡。在镇域内各小学大力开展“争先创优•当

名师”、“三力建设•我建功”主题实践活动,成功探索推行了党建一体化发展的“双直双通”模式,即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教干,党员教师直接联系学生;行政管理工作互通,学生成长发展互通。此举着实创新了基层党建工作,更有效地密切了学校之间的联系。

二、以“四大策略”为驱动力,搭建交流平台,激发教研活

力,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全镇小学以质量兴校为红主线,以“聚

焦课堂•提升质量”为活动主体,在镇域内搭建交流互动新载体,大力开展各项教科研活动,在不断实施和论证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四大策略”新教研平台。以此来激发教研活力, 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抱团发展策略。根据校情、师情、生情,对全镇小学教

学情况进行梳理分类,研究结对学校,制订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针对教育策略、教学技艺上给予结对学校以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不断提升其办学水平。每学期,中心小学组织送教到校活动,由市、区骨干教师到完小送课,带动各校的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是智囊团拉动策略。对全镇荣获市区级以上的教学能手、骨干教师进行组建,成立名师智囊团。让名师力量沉下去,一对一或一对专的形式,深入开展各项教学研究,加大对薄弱小学的帮扶力度,逐步缩小镇域教学差距,以求共同进步。

三是学习提升策略。由中心小学每周定期组织开展学习、探

讨等教研活动,通过成立青年教师发展中心、青蓝工程、大公开课、集体备课等有效方式,打破传统教学观念,促进团队及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学习型学校、教师、班级的建设。

四是自主性发展策略。通过校情调研,提供学校发展空间,对学校进行基础诊断,规划编制目标,实施目标自控的举措,以此来发展壮大自己,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以“软硬并提”为硬实力,夯实学校均衡基础,铸就发

展之路,扎实推进均衡发展。

在全镇小学内统筹解决人力、财力、物力等突出问题,确保

所有小学都能在较高状态下运转。着重加大对软硬件资源的配备和优化,全力提高办学实力和水平,着实让镇域小学共享优质教

育资源和良好教学环境。

一是加强基础建设,优化办学条件。基础建设是促进均衡发

展的最基本保障,学校积极对上争引政策、资金,对全镇小学教

学用室及配套设施进行修建,自2008年以来,全镇共投入资金万元,改建危房平方米;投入万元,率先实施211工程,最大程度的改善了办学条件和环境。

二是镇域小学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为统筹配备多媒体教学

设备及实验器材,中心小学先后根据村小学的配备情况及数量,协调投入万元,为其它小学配设多媒体教室间;投入万元,增添实验器材宗;投入万元,配置图书万册。很好优化了教学资源的配置,对村完全小学广泛开展各类活动坚定了物质基础。

三是增加配备师资力量。对近几年招考的新教师,均衡分配

到年龄老化、专业不足、力量单薄的小学进行教学。同时,加强名师定期交流服务,对于村小学改善队伍结构、完善专业学科配置,更换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实效作用。

四是完善教师激励评价机制,发挥教师能动作用。全镇制定

统一激励评价方案,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加大对教干教师的考核,分别在学期中、学期末、年终组织开展全镇教师常规检查评估工作,切实促进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保障了教学工作的高效运转,有效激活了全镇教干教师“一盘棋”的干劲和激情。

四、以“规范有序”为保障力,提高精致管理水平,致力开

辟镇域小学更健康、更均衡、更和谐的新路径。

全镇小学秉承向规范要质量,向规范要稳定,向规范要成效的精品意识。始终围绕中心工作,开展规范管理年、精致管理年活动,以规范有序为基石,努力推进镇域学校统一、协调发展。

一是规范办学行为。规范办学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全镇小学把规范办学摆在当前及今后工作中突出的位置,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强化学习与指导,切实抓紧抓实。

二是规范安全管理。建立健全严格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完善各种应急预防处置预案。制定针对性的安全教育计划,加强安全检查,强化值班制度,树立抓安全就是抓发展的思路,形成整体联动的安全工作体系。

三是规范德育管理。在素质教育不断深步入深水区的今天,学校德育工作尤为凸显,扎实开展德育活动,真正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落到实处,充分把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社会密切结合起来,中心小学每学期、学年都合理安排活动内容及方案,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唱响社会发展主旋律,增强学生的名族认同感、荣誉感。

洪山镇中心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自评报告 篇4

均衡发展自评报告

一、基本情况

南阳市卧龙区位于南阳市中心城区西部,辖11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232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999.7平方公里,总人口87万人,其中城区人口29万人,农村人口58万人。全区现有中小学校 所,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82936万人。

多年来,区委、区政府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切实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探索推进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方法途径,通过近五年的努力,全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得到了较快提高,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渐趋均衡,教育管理更趋规范,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全区义务教育呈现出快速协调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2003年全市素质教育现场会在我区举行;2006年全市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我区召开,2007年全省教科研工作现场会在我区举行;2005年在全市首批通过“两基”巩固提高验收,被省、市政府评为“两基”工作先进区;2006年12月,我区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经验在全省交流,得到省政府、省教育厅的肯定和好评。2002年以来,我区先后荣获国家幼儿教育先进区、省“两基”工作先进区、省教育宣传先进区、市教育工作先进区等市级以上荣誉50余项,连续多 1 年被评为全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各项工作位居全市前列。

二、主要做法

1、超前谋划,科学决策

早在2001年,我区针对农村教育存在的生源萎缩、布局分散、师资匮乏等问题,着力从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全区教育资源入手,适时确立了“统筹城乡、均衡发展”的教育改革发展总体思路。随着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认识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2004年,区委、区政府经过深入实地的调查研究,明确提出了“以城带乡、优化资源、整体推进、均衡发展”的战略决策,决定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为突破口,加强教育改革,以城带乡,统筹利用城乡教育资源,优化全区教育资源配置,努力实现全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区50所农村区域性中心小学建设的意见》(宛龙政[2005]23号)、《创建义务教育示范区工作方案》等文件,成立了以区长王吉波为组长,以区财政、教育、人事、纪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卧龙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基本原则、基本规划、实施方案和一系列配套措施,通过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政策倾斜等措施,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我区教育发展实际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路子。

2、整合资源,优化布局

以区为主的管理机制,为统筹利用全区城乡教育资源提供了可能。我们的基本思路是:按照“高中城市化、初中乡 镇化、小学中心化”的布局调整要求,把全区位于农村的普通高中进行资源重组和合并,逐步迁址城区,实现高中城市化。利用原高中校址,将分散的农村初中合并迁入乡镇,实现初中乡镇化。在全区确定了50所区域性中心小学,利用原初中校址和资源,将其改建为区域性中心小学,学片内四年级以上级段的学生集中到区域性中心小学就读,原村小根据人口密度和其它实际情况办为完全小学、初小、简易小学、教学点、学前班或幼儿园。

具体做法:一是科学规划,试点引路。在实行这次改革之前,我们对未来10年区域内生源情况、交通情况及社会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的预测,研究制定了《卧龙区农村中小学资源整合方案》,先拿出两个乡镇做试点,总结经验,迅速推广,到2007年,全区农村学校基本完成了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二是以人为本,合理布局。遵照有利于小学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和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地理位置环境、交通状况等因素合理布局,教学网点服务半径一般不超过2公里,超过2公里的根据需要建为午托式学校或寄宿制学校,在50所区域性中心小学中已建成38所寄宿制小学。三是一张蓝图,分步实施。在布局调整上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不搞“一刀切”,不搞“倒计时”,根据各乡镇、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以满足群众子女就学需要为前提,条件成熟一个调整一个,通过试点带动,逐步完成全区中小学办学布局的合理化和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布局调整前,全区近三分之一的农村小学办学规模不足百人,400人以下的农村初中占初中总数的二分之一,个别农村小学甚至出现了个位数班,在校生人数不足50人,学校经费紧张,师资匮乏,很难开齐开足课程,教育资源不能有效集中,办学效益低下。经过布局调整,全区农村小学由原来的236所调整到73所,其中区域性中心小学50所,初中由原来41所调整到23所。全区中小学体、音、美、英等课程开齐率达到95%以上,初中全部能够按要求开足开齐课程。全区小学师生比由原来的1:14上升到现在的1:20,中学师生比由原来的1:11上升到现在的1:17,农村教师紧缺状况得到有效缓解。农村小学,特别是50所区域性中心小学的硬件建设、师资力量、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辐射带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全区教育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3、政策倾斜,城乡统筹

我们认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缩小城乡差距,而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在于现有办学布局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抓住了这一主要矛盾,才能从更大范围上解决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因此我们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优先向农村倾斜。我们一是从资金投入上向农村倾斜。自2001年以来,区教体局领导班子定下了一条“规矩”,所有项目资金,首先要考虑农村,投向农村的项目资金,首先要考虑边远乡镇。5年来区财政共投入2亿多元,新增校舍面积11.3万平方米,新增 图书6万余册,新增教学仪器2万余件套,新增多媒体教室50个,为占领教育科技制高点,提高办学档次,我区还投入1341.3万元,全区形成覆盖城乡的教育局域网,实现了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二是师资配备向农村倾斜。2005-2008年,我区通过组织考试,向后从应往届大中专师范院校毕业生中公开招聘录用新教师315名,全部定向分配至农村缺编乡镇。2005年,我区建立城乡之间、城区强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制度,明确规定凡晋升高级职务必须有两年的农村支教经历,2005年以来,先后选调近郊乡220名教师到远郊缺编乡镇任教一年农村学校缺编状况得到有效缓解。同时,加快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教师全员竞争上岗制度推行教师岗位聘任制,激发了教师队伍的活力。三是干部队伍建设和师资培训向农村倾斜。在教师学历进修、继续教育、外出学习等方面优先考虑农村学校。定期举办校长培训研修学习班,两年内使全区中小学校长轮训一遍,提高了农村学校管理水平。筹措师资培训经费近800万元,对农村教师进行免费培训,培养一批小学英语等农村紧缺师资。通过努力,全区农村教师的师德素质、业务能力和教科研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与此同时,针对近年来中心城区学校出现的“大班额”和“入学难”问题,2005年以来,我区启动中心城区中小学校改扩建工程,共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新建了市二十一 小,对市十四中、十二中、二十三小、十四小、九中等学校进行了改扩建,改扩建校舍面积6万平方米,增加学位4000个,有效缓解了的“大班额”和“入学难”问题。

4、整合资源,深化改革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资源的整合带来的不仅是布局和硬件建设上的变化,而且也在教育理念、学校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区域性中心小学”的概念,在全区农村确定了50所“区域性中心小学”,这50所学校集中了相邻几所学校的师资、生源、资金、办学设施等资源,是几个相邻学校共享的教育资源中心、教学管理中心和教学活动中心。在管理机制上,区域性中心小学对学片内的教学点、简易小学、初小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合,教学点、简易小学、初小原则上不设校长,设一名副校长或教导主任负责学校业务工作。片内各学校人员调配、课程安排、教学教研、学校资产纳入区域性中心小学统一管理,实行教师片内“走教”。实现了学校管理资源整合、师资的优化配置与教育设施的合理利用。目前,我区50所区域性中心小学基础设施、师资水平、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在校生保有量占全区农村小学在校学生数的60%以上,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和教研氛围日益浓厚,区域性中心地位日益凸显,辐射带动了区域内各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5、以城带乡,整体推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教育质量的提高。从教 育资源分布上看,我区既有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的市中心城区,又有基础较好的平原农村,还有比较薄弱的偏远浅山丘陵区,这就为我们以城带乡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能。多年来,我区坚持统筹利用城乡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城区学校的管理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教科研优势,全方位对农村学校进行帮扶。从2004年开始,在全区城乡开展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教学改革,将新课程改革引向深入。在区教体局的统一安排下,城区12所中小学分别同11个乡镇中心学校的中心中学和中心小学结成帮扶对子,通过“以城带乡,以一带多”促进城乡教育水平的共同提高。一是从管理上带。城区学校的教导处、政教处、教科室等管理人员定期到所带对口学校进行教学管理指导,从管理理念、制度建设、教学活动策划、教学督导评估等方面对农村学校进行帮带。二是从业务上带。城区学校定期派教师到对口学校送课,通过送教下乡、作示范课、评课指导等,使农村学校教师的业务水平普遍得到了较快提高。三是从教研上带。区教研室组织教研员分乡包片(包校),重点加强对薄弱乡镇、薄弱学校和薄弱学科的帮扶,教研员负责所分包单位的教学、教研指导工作,将所带单位、所带学校、所带学科的教学教研效果作为教研员职务晋升的重要业绩条件。四是从督导上带。区教体局组织各职能科室成立了4个督导组,包乡包片,对学校的日常管理、教育教学、教师培训、校本教研、安全卫生等方面全方位的督导和指导,认真解决农村学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增强帮扶效果,区教 体局改革评价机制,将农村对口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城区学校年度目标管理,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达到了以城带乡,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加强城乡交流的同时,积极扩大乡镇区域内的交流与合作,依托50所农村区域性中心小学,通过联片教研等措施,激发了农村教育前所未有的活力。

三、几点体会

1、设立50区域性中心小学是破解我区农村教育困局的创新之举。

在促进义务教均衡发展的进程中,我区提出“区域性中心小学”这一概念,在全区农村确定了50所“区域性中心小学”,这是有效破解农村教育发展难题,促进教育均衡的一项有益尝试。这一概念不同于以往“学片”的概念。“学片”是几个相邻的学校之间松散的教学交流组织,而“区域性中心小学”是一个乡镇中心学校内划分的若干个独立的管理单元,是几个相邻小学的 “母校”,在一个“区域性中心小学”内,师资、资金、教学仪器等资源都可以实现共享,教师教研是几个相邻学校共享的教育资源中心、教学指导中心和教学活动中心。中心点的教师特别是一些副科老师可以到简易小学实行“走教”,这样就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事实证明,区域性中心小学的设立,有效解决了农村教育师资匮乏、管理难以规范、资金投入不能有效集中等诸多难题,从长远上看,也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资源整合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

我们之所以把布局调整称作资源整合,是因为均衡发展不仅仅是办学布局上的变化,也不单单是简单的硬件积累,而是一种更优化的资源配置的过程,包括教师资源、管理资源、教科研资源等等,实质上是一种深层次的教育改革。首先,资源整合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合理化的利用,盘活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效益。以我区英庄镇为例,通过布局调整,位于该镇的市二十中并入市八中,4所初中搬迁到镇上组成了新二中,实行划片招生,形成了规模、师资、生源与镇一中大体相当的格局,乡小和四所初中成为区域性中心小学,调整后,两所初中和5所区域性中心小学全部能配齐教师和教学设备,开足开齐课程,还节余教师26名,小学师生比由原来的1:16提高到现在的1:22,办学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同时,我们还利用原初中的校舍、宿舍、食堂办成寄宿制小学,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其次,资源整合带来了管理机制的创新。实行区域性中心小学统一管理后,学校数量减少,学校管理队伍得到了精简,管理队伍得到了加强。由于学生和教师相对集中,可以实现规范化管理。教师之间实现了交流,可以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中心学校可以指导区域内的学校统一开展教学活动、文体活动和教研活动,管理水平和育人质量得到了提升。而且这种聚集效应还为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激发了农村教育的活力。

3、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是教育质量的均衡。我们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城带乡”这一基本做法,因为我们有着全市最集中的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但还有占全区三分之二以上的基础相当薄弱的农村教育。这既是我们实施“以城带乡”的前提条件,也是我们实施教育均衡发展的着力点。但均衡发展并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要城乡互动,共同提高。我们采取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的办法,推动了城乡学校间的交流和互动,城市学校送教下乡,农村学校送课上门,教师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形成了的长效机制。通过三年多的城乡互动,目前有不少乡镇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教学水平已和城区学校不相上下。并且,我们所提的以城带乡不仅局限在教学业务方面,而是从管理、教科研、物质资源等方面全方位的进行帮扶,2004年以来,城区学校除向农村学校送课下乡4000余次外,向薄弱学校支援资金100余万元,捐助图书资料2万余册,课桌凳6千余套,有力地带动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我区“以城带乡”的经验,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等媒体曾以《一个区域教育品牌的成长》为题对对此进行了报道,收到了广泛好评。

洪山镇中心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自评报告 篇5

**县人民政府

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的通知》(*政办秘【2012】96号)的要求,我县严格对照评估内容、指标要求和工作程序,对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了全面认真的自查自评,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省东北部,地处苏皖两省五县交界地带,地近沿海,背靠中原,是“中国山芋之乡”、计生工作国家先进县、国家返乡创业试点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省扶贫开发连片地区县。现辖15个乡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787平方公里,人口95.4万。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252所,其中初中14所、完小109所、教学点126所、特教学校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民办学校8所,其中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小学2所。现有在编教职工5450人,学生114254人。

近年来,**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树立“教育优先、教育先行”的理念,全面实施教育强县战略,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教体工作“6421”工程,整合教育资源,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普高教育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活力增强、教育扶贫精准实施,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升,有力推动了**县教育健康、协调、全面、均衡、持续发展。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取得实效

1、县委政府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中。制定了教育发展规划,把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等重要工作分别列入县委政府工作计划、政府工作报告或专门部署。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政府建立“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负责,教育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双线包保督查”的工作机制,建立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强化督查,严肃问责。多次组织培训、督查、通报,促进整改落实,成效显著,到目前为止,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达到均衡办学标准。

2、完善“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县县直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考核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单位自评、互查互评、包点考评、县级总评的办法,及时检查并对结果进行通报。县委县政府每年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和教育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有关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形成了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3、加强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制定切合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管理措施,推动学校自主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出台了《**县学校目标管理考核方案》、《**县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方案》、《关于做好2016届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加强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考核分常规考核、专项考核和综合性考核三种方式。通过查、听、看、评等办法,对学校的工作进行量化评分;召开质量监测分析会,对监测结果多层次分析、总结,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县教学质量监测与综合评价机制逐步形成,不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育部门、学校的唯一依据。

4、加强督导机构和督学队伍建设。贯彻落实《教育法》、《教育督导条例》,依法成立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督问责机制,实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包保责任制,加强对义务教育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评估、检查、指导。制定督学工作目标考核及奖惩办法,履行“督政、督学、质量监测”职能,规范办学行为,提升管理水平,推动均衡发展。2015、2016、2017年县财政分别安排10万、10万、40万元督导工作经费,为责任督学开展经常性督导和学习培训提供保障。

(二)实现教育服务均等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5、切实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工作的领导。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切实加强对义务教育招生工作的领导,下发规范招生文件,从严控制“择校”,基本消除择校现象。县政府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规范中小学招生行为

严肃招生纪律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县教体局相应出台了中小学招生系列文件,加强对义务教育招生工作的领导,落实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制度,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免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择校生”比例严格控制在5%以内。制定《普高、中职招生工作意见》,明确各学校责任,严格按照“四统一”原则,实现了高中阶段招生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省示范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县域内初中的比例逐年得到提高,2014年为66%、2015年为80%、2016年为80%,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6、高度重视特殊群体教育。根据《义务教育法》相关规定,为切实保障我县外来人口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制定了《**县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县外来人口及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公办民办中小学不得拒收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入学,不得额外收取任何费用,应与学校的其他学生一视同仁。要求接收学校要建立流动人员子女就读档案,建立相关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随迁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015、2016年城区学校接受进城务工子女、农民购房子女1000多人,实现了在输入地入学“零障碍”的目标。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机制,构建社会化帮扶网络,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7、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数得到有效控制。认真贯彻落实《**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县政府办印发了《关于规范中小学招生行为

严肃招生纪律的通知》等文件,县教体局出台了《关于严格控制中小学、幼儿园班额的通知》等文件,规范办学行为。统一推行中小学生学籍电子化管理,切实解决好中小学大班额的问题。2015年全县小学起始年级大班额48个、初中24个,2016年中小学起始年级大班额均为0。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无重点校、重点班。

8、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不断提升。我县高度重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工作,认真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通知》,加强规范管理,加大投入力度,近年投入530万元为特教学校建设教学综合楼和添置教学设备,办学条件大大改善。全县形成以特教学校为骨干、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就读的办学格局,“三残”儿童入学率93.2%。

(三)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需求

9、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按照《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预算内教育经费达到“三个增长”。

2014年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增长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6.07个百分点;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小学和初中比上年增长-6.55%、0.98%;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和初中比上年增长-10.98%、0.80%;教职工年人均工资比上年增长-12.56%。经测算,2014年应补拨经费7655万元。2017年3月份县财政补拨2014经费7784万元,其中5330万元用于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2454万元用于义务教育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补拨后已达到法定增长要求。

2015年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6.9个百分点;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小学和初中比上年增长23.81%、22.87%;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和初中比上年增长1.63%、1.80%;教职工年人均工资比上年增长56.08%。2015年“三个增长”达到法定增长要求。

2016年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8.2个百分点;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小学和初中比上年增长13.98%、21.51%;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和初中比上年增长26.45%、25.27%;教职工年人均工资比上年增长18.69%。2016年“三个增长”达到法定增长要求。

2013--2016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分别为19.73%、19.78%、21.12%、21.16%,达到逐年增长要求。

10、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认真实行。按全面改薄项目时序进度要求,2014-2016年投入改薄资金8044万元,建设面积为438140平方米,薄改计划完成率为100%。2014-2016年投入资金7369万元用于计算机、科学实验仪器、音体美及图书等设备购置,学校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完成了任务。

11、两费附加和土地出让计提资金全额纳入教育部门预算管理。2014-2016年两费征收分别为1808万元、1932万元、1536万元及土地计提资金896万元,全部纳入教育部门管理使用,并按规定用于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每年都下达不足100人教学点公用经费指标通知,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向薄弱学校建设倾斜。

12、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全额拨付并专款专用。按照继续教育经费占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1.5%的要求,2014-2016年安排继续教育经费分别为285.2万元、276.2万元、281.8万元,均全额拨付并专款专用。按照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5%安排教育培训经费,2014-2016年分别为251万元、285.9万元、296.3万元。

(四)优化师资配置,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3、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全面落实。制定了《**县中小学教职员工绩效考核实施方案》,以服务和推进义务教育科学发展为目标,以提升教职工教书育人为核心,坚持公平公正、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全面统一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每年由县人社部门给各单位下达绩效工资总量,各单位按量化考核,确定每位教职员工绩效工资数额,由财政部门打卡发放。发放工作平稳顺利,教师队伍稳定。

全县城乡学校教职工的工资发放、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等各项社保政策按同一标准落实到位。

14、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核定编制足额配备。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及《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编办及时核定全县中小学编制。目前,全县在编教职工5450人。小学、初中师生比分别为1︰23.2和1︰12.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任职资格合格率均为100%。2014-2016年,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新补充教师367人(其中体育40人、音乐44人、美术45人、英语60人、信息技术15人),建成了一支学科全面、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教师学科结构合理,小学、初中各学科教师配备达到规定要求,基本满足教学需求。

15、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扎实推进。为推进均衡发展,建设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制订了《**县教师动态管理方案》、《**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县教师支教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等,逐步推进在全县范围内的校长、教师资源在校际、城乡间的合理调剂。2014年以来,26名校长实行任期交流,1637名教师轮岗交流,占教师总数的11.3%。实施九年一贯制学校试点工作,逐步推进教师无校籍管理,优化师资配置,实现学校在办学理念、教育资源、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资源共享。

16、教师培训、评聘、待遇等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制定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和培训计划,健全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建立教师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职务评聘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执行乡镇工作补贴制度和增发农村学校艰苦津贴等政策,发放农村艰苦学校津贴每月80元,乡镇工作补贴每月200元-410元;建设665套教师周转房,解决农村学校教师住房问题;近三年新招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367人全部补充到农村偏远学校任教,改善了农村教师队伍的年龄和学科结构,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五)加强学校管理,提升教育教学整体质量。

17、认真执行课程标准和课时计划开全开足课程。规范办学行为,执行国家课程和学科课程标准,每年都开展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开展教科研工作考核评估,强化过程管理,营造教科研氛围,构建高效课堂。按省定标准开足开齐课程,统一作息时间,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地方课程全面落实、校本课程多样开发、综合实践课程逐步深入、特色学校规模创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18、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年巩固率达到规定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把学校控辍保学工作纳入到学校目标管理考核之中,与教师考核、评优评先、职务评聘、绩效考核挂钩,多措并举,提高巩固率。目前全县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8.65%,小学巩固率为99.50%,初中巩固率为97.65%。

19、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达到规定要求。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小学生跳绳、校园足球等多项体育活动。每年都下发《关于做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的通知》,全县各校认真组织测试及数据上报工作。全县小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为95.2%,初中生体质健康及格率为95.1%,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达到省规定要求。

20、规范办学行为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制定下发《关于重申规范办学行为规定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的通知》等文件,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治理“三乱”,控制中小学生在校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全县素质教育深入开展。

三、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经过多年努力和探索,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和较大进步,城乡教育日趋均衡,各类学校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通过自查,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然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仍显不足,与周边县(区)相比差距较大,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要;二是城乡、校际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依然存在,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农村中小学音体美专业教师缺乏,不能完全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还需要不断努力;三是城区部分学校仍存在大校额、大班额现象。

洪山镇中心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自评报告 篇6

一、英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成因

1979年,为了扭转高失业和高通货膨胀并存的“滞涨”局面,撒切尔政府执政后以货币主义经济取代凯恩斯主义经济,认为国家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经济,主张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与这一政策相一致,撒切尔政府把工党政府推行的综合学校运动和倡导的教育机会均等看做是一种导致英国教育质量下降的平均主义做法,因此,政府把教育也推向了市场,市场竞争的原理被用于教育。[1]

首先,中央政府通过立法削弱了地方教育当局对学校的控制权,把大量权力给了学校,而且家长可根据学校的教育质量选择学校,从而把家长看做是有选择权的消费者。《1980年教育法案》允许家长选择自己希望孩子进入的公立学校;根据入学助学金计划,申请把自己达到上中学年龄的智力发达孩子送到好的私立学校读书,以孩子的优异成绩来获得助学资格。该法案虽然为底层的子女进入好学校提供了机会,但由于倾向于精英主义,加剧了教育的不均衡。1992年,《原则与多样化学校的新框架》颁布后,为了家长方便择校,所有公立学校必须公布平等合理的招生政策,使家长对子女能否获得入学计划有一个尽可能明确的了解。表面观之,家长择校权利大大增加,实则为了赢得家长的青睐,学校不得不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此时家长会为其子女选择质量好水平高的学校或者特色学校,结果就会造成一些农村和城市的公立学校门可罗雀,变成薄弱学校,最终学校的不均衡化越发凸显。其次,压缩公共开支,削减教育经费。由于失业人口人数的不断增多,人口老龄化愈加严重,造成医疗保障和失业补贴支出加大,进而减少对教育经费的支出,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由1978—1979年的5.3%降至1985—1986年的4.8%。[2]教育经费的抽取,导致80年代的教育经费紧缩,使英国教育进入“收缩期”。学校的经费不足,导致只靠财政支持的不发达地区的学校无法生存,致使学校的差距拉大。

综上,该时期的基础教育从“公平”转向了“效率”,推向市场的教育越来越追求自身为经济发展服务而获得的效益。

二、英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世界教育改革大潮之后,90年代起世界主要国家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持续与深化的重要发展阶段。英国在国外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及国内教育发展不均衡矛盾凸显的驱使下,对教育改革日益重视,促成了一系列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措施的出台。

1.重视教育理念的指导,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1997年布莱尔为首相的工党执政后,在世界各国对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不懈追求的背景下,基于撒切尔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不均衡现象,1998年9月布莱尔政府出版了《第三条道路:新世纪的新政治》一书,指出:“教育是急需优先考虑的重点……有效的投资推动着学校的根本改革,对那些衰落的学校预设目标并加强干预,从而使未来所有的公民都具备工作需要的基本技能,并使大多数人获得更高的水平。”[3]将教育置于优先的地位:通过对教育政策的制定,寻求学校、家庭、教育当局和社区的平衡点,形成合力;教育应该改变精英教育模式,面向所有学生,实现教育的平等化、全民化。

2010年,以卡梅伦为领袖的联合政府上台后,颁布了上台后的第一本白皮书《教育的重要性》。在白皮书中,联合政府对教育领域各种问题进行反思后形成了教育改革的主要理念:首先,自由与责任。卡梅伦联合政府在上台后,便向社会公布了其自由、公平、责任的施政纲领。其次,公平与效率。联合政府认为,应为所有的孩子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需要建立一个平等的教育系统以使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可以进入学校学习。[4]几乎历届政府教育政策中都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渗透其中。

2.政府切实担负起责任,将财政投入体制的重心上移,为基础教育提供充足的经费

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导致有些地方政府对基础教育投入力度不足,为了缓解这种不平衡现象,尽可能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英国加大了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总体上看,英国基础教育的财政拨款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上升。除了常规的教育经费投入,英国还针对薄弱学校进行资金扶持,以改进薄弱学校的建设。2008年,布朗政府认为不管学生的背景如何,对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很高的期望,而家庭物质匮乏可能对教育成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6月10日,实施了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开发每位学生的潜能、让他们获得成功所需的技能和知识的“国家挑战计划”(Excellence InCities,简称EIC计划)。一方面,政府预期花费0.2亿英镑,给每一所薄弱学校配备“国家挑战顾问”[5]。另一方面,为了吸纳优秀的教师来这些薄弱地区任教,政府将会有专门资金对在“国家挑战计划”区执教三年的教师以津贴的形式进行补助。2011年4月,卡梅伦政府致力于消除弱势儿童和同龄人之间的差距,使得一个不利背景不再是年轻人取得成就和未来参与竞争的障碍,从而实施提高弱势儿童学业成绩的措施———“学生补助金”制度(Pupil-Premium)。[6]该制度是政府对学校另外一种主要的资金补充,通过确保资金到那些最需要获得的弱势学生———有免费校餐的学生或被照顾的学生手中,从而缓解当前基础教育阶段这些弱势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继而为学生进一步接受教育和获得最好的工作奠定基础。

3.重视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群策群力,实现教育改进

英国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充分吸纳学校、家长、社区等多方资源参与。一方面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在办学形式上实现多样化。2010年英国政府最引人瞩目的教育改革新举措就是为使所有学生都能去他们所属地区的好学校而提出的“自由学校计划”(FreeSchools)。自由学校是为了满足当地孩子对提高教育的需求,建立在缺少学校的地区或者薄弱的社区。自由学校将促使有才干的教师、慈善机构、家长还有教育专家能够更自主地开办“改变学生生活,挖掘学生潜力”的学校[7],从而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多元化的学校系统。该计划提出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个人愿意投资教育事业,为教育改革增添活力,缓解了部分学校财政困难,也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在改革中逐步提高。另一方面,赋予学校尝试新观点的自主性。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学校发挥着重要作用,拥有很大的自由。在《2001年教育法规》中规定:给予学校新的发展空间,如果学校有好的设想、新的教育技能即使是有悖于相关规定,也可以向教育部门提出申请作为实验点。校长及教师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有着顾问乃至决定性的作用。[8]

4.着力扶持薄弱学校、特殊群体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举措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意识到增强学校内在的自主发展能力、调动内部的热情和积极性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提高教师素质是改进薄弱学校的动力源。为了不让每一个区落下的“教育行动区”(Education Action Zone)计划在教师招聘方面规定:薄弱学校可以不受国家规定的教师招聘条例限制,拥有自主招聘教师的权利,根据学校的现状而决定招聘教师的条件和数量。“国家挑战计划”在教师招聘时所招聘的优秀教师需要签约两年,为在职教师设立新的教学硕士学位,教师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需要进修,以便教师掌握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所需的教学技能,从而有能力缩小儿童成绩的两极分化,给予儿童更好的生活机会[9],进而防止了教师的流失。其次,学校要重视特殊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天才学生,制定天才计划,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重视个别教育。针对生活在弱势群体家庭或者不利社会背景下的儿童———家庭贫困和学习困难的学生,为这些相对弱势群体提供实用性知识和技能教学,帮助学生重新获得学习的信心和动力。相对弱势的学生与同龄人相比经常表现不佳,为了防止这些学生在中学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地位,在这个关键阶段开办帮助弱势学生成功地从小学向中学过渡的暑期学校———“暑期学校”计划。暑期学校课程设置的具体目标:让学生了解他们新学校的环境;允许中学熟悉他们的新学生,包括确定他们可能遇到的任何额外的需求,以便帮助弱势学生在各方面的顺利过渡,确保学生学业的进步和学习能力的普遍提高。[6]

5.规范监督、评估工作,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教育监督、评估工作在英国基础教育发展中起着重要保障作用,监督部门的职能不仅仅是监督学校的达标情况,重要的是对学校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根据实际设立监督部门,做好监督工作。在“国家挑战计划”中,除了教育标准局外,增加新的成员———“国家挑战顾问”,它拥有着自主权、监督和评估的权利。顾问对地方教育局进行学校资金的发放有应允权,并监督着资金的运行情况以便使资金用到需要的地方;顾问应该对学校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分析不良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总结经验,以便帮助学校建立一套能识别出成绩不佳学生群体的数据系统;顾问还应就评估的结果和与学校交流期间获得的信息以报告的形式向政府进行汇报,以便保证该计划的顺利进行。[10]除此之外,教育标准局发挥对学校资金运用与分配过程中的监督作用,教育标准局检验需要有理有据。在“自由学校”计划中,教育标准局通过性能表对学生个人情况有适当的了解,以便确认弱势学生。检查重点放在学生群体的成绩,特别是那些符合获得学生奖金条件的学生,确保该举措能够继续进行下去。[7]

三、英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对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启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保证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化解各种矛盾如“择校”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又是热点。我国对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均衡发展探索出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但是在有些方面还是存在着不足。虽然中英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方面存在差异,我们不能简单照搬英国的做法,但是英国在追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政府职能、发展理念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对我国义务教育均衡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进一步明确政府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责任和职能

首先,政府应转变观念,将重点放在薄弱地区、薄弱学校,不断提高服务新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政策主要向“重点学校”、“实验学校”倾斜,以便培养社会所急需的人才,这样造成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于这些学校。英国则将为了防止学校两极化采取了向薄弱地区、薄弱人群倾斜的政策,实现教育的全民化。相对于我国,政府对于改造薄弱学校的政策与建设重点学校的政策相比,比较“柔性”。将多数的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学校中,与那些普通学校相比,优质学校不仅具有优厚的条件吸引着优质教师,而且有着更大选择空间来选择学生,从而获得越来越多的优势,致使马太效应凸显。因此,政府应该转变转念,将政策向弱势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薄弱学校倾斜,从而能够创生更多的优势资源。

其次,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应依法落实发展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一方面应将教育投资体制的层次逐渐上移。义务教育阶段注重的是基础性和公益性,经费的来源主要来自财政的支撑,然而县级政府的财政具有不均衡性,因此,应该由省统筹兼顾,作为投资的中坚力量。根据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合理制定财政支持方案,支持和督促市、县级政府履行自身的职责。另一方面,积极利用社会力量拓展投资渠道。社会投入是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应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拓宽教育投入渠道。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在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首次达到4%。说明我国教育经费支出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据世界银行测算,2000年教育财政投入的全世界平均为4.4%,其中高收入国家平均为5.3%,印度亦已达到4.1%。[11]加之,我国仍然处于“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中,加大教育投入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因此应该以财政拨款为主要教育投入方式,积极利用社会力量拓展教育投入渠道。

2.着眼长远,多种途径破解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难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择校现象出现的较晚而且现在依旧处在自发的阶段,尚未形成制度。择校现象产生有一定的必然性,择校本就指受教育者要选择一个适合自身的、理想的教育环境,是受教育者选择教育的权利。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受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家长想方设法(通常是利用自己的人脉、权利、金钱等方式)让子女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主动放弃学区划分的学校而不断追求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产生了“择校热”问题。择校问题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矛盾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这也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

首先,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为化解择校难题提供力量支撑。一方面,合理发展民办学校。在我国虽然民办中小学校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由于民办学校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办学资金的保障,当前民办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政府部门应该对民办学校给予一定支持,包括为民办学校提供适当的财力支持,也可以对选择民办学校的学生提供物质上的帮助,保障弱势学生的发展机会。同时积极吸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投入教育,从而保障民办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得到家长、学生的认可。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薄弱公立学校应该提供人力、物力的支持,实现其特色化发展。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应该带头并号召家长、社区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进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为实现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使得这些薄弱学校向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特色学校发展,包括设置相关的特色课程等。同时,及时公布学校的发展情况,提升薄弱学校的可信度,从而引导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度,疏导生源合理流向。

其次,建立区域性的学校网络,以便形成共享的平台,为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提供保证。“就近入学既能方便学生上学和学校管理,还可以淡化人们的重点学校意识,有助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及和谐成长。”[12]所以就近入学仍然是一项应该坚持的政策,因此,应该根据就近入学所划的区域建立区域性的学校网络。一方面,区域性的学校网络要实现校校合作。继续开展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实现优势互补性的学校间资源共享。同时,实现教师交流制度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其次,区域性的学校网络要实现家校及社区的合作。在英国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家长往往作为管理者的身份出现,而在我国,尤其是贫困地区,家长往往认为孩子的教育要靠学校,着眼于追求优质资源,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因此,化解择校难题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家长、社区积极参与到学校发展过程中,及时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以及根据自己的需求提供相关的建议,从而使学校能够产生更加合乎实际的办学观念和办学模式,获得了家长及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通过建立区域间学校网络,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要体现发展性、公众参与性,让所有学校都有特色地提升义务教育的质量

上一篇:身边的雷锋作文下一篇:背部肌肉发紧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