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加强两类学校建设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2024-09-09

全面加强两类学校建设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精选8篇)

全面加强两类学校建设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篇1

全面加强两类学校建设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27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日前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为什么要出台《指导意见》?

答: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特别是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以下简称两类学校)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总书记指出,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强调要针对突出问题,在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稳定乡村生源等方面推出务实管用办法。李克强总理多次对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作出指示,要求在投入、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予以保障,尽最大努力为孩子们创造公平的受教育条件。

两类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两类学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是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农村小规模学校10.7万所,其中小学2.7万所,教学点8万个,占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44.4%;在校生有384.7万人,占农村小学生总数的5.8%。农村小学寄宿生有934.6万人,占农村小学生总数的14.1%。从历史发展来看,两类学校在服务农村最困难群体、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两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受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两类学校仍是教育的短板,存在规划布局不合理、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师资保障不到位、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全面加强,提升育人质量。

为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切实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满足农村群众就学需要,教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起草了《指导意见》,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实施。

记者:《指导意见》提出了哪些原则性要求?

答:《指导意见》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精准思维,对全面加强两类学校建设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原则性要求。

一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农村教育规划布局,科?W合理设置两类学校,妥善处理好学生就近上学与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关系,切实保障广大农村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

二是重点保障、兜住底线。坚持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公共资源配置对两类学校重点保障。加强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立足省情、县情、校情,从最迫切的需求入手,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装备配备,补齐两类学校办学条件短板。加强经费投入使用管理,切实保障两类学校正常运行。

三是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加强两类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深化育人模式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配齐配强乡村教师,大力提高乡村教师素质,运用“互联网+”教育方式,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记者:《指导意见》针对两类学校发展滞后问题,提出了哪些重点措施?

答:《指导意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重点针对当前两类学校存在的困难问题,综合施策、精准施策,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一是针对盲目撤并和撤留两难问题,提出了统筹布局规划的要求。《指导意见》强调,准确把握布局要求,科学制定布局规划,妥善处理撤并问题,坚决防止因为学校布局不合理导致上学困难甚至辍学。

二是针对两类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落后问题,提出了改善办学条件的要求。《指导意见》强调,加强通往两类学校的道路建设,完善交通管理和安全设施,确保学生上下学安全。合理确定两类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加快标准化建设,力争2019年秋季开学前,两类学校办学条件达到本省份确定的基本办学标准。

三是针对两类学校师资保障不到位、师资队伍不太强问题,提出了强化师资建设的要求。《指导意见》强调,在教师编制岗位核定、职称评定等方面对两类学校实行倾斜政策。严格落实各项津补贴政策,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改革教师培训培养,提升教书育人能力与水平。

四是针对两类学校经费保障不到位问题,提出了强化经费保障的要求。《指导意见》强调,教育经费投入向两类学校倾斜,切实落实两类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政策。探索将学校安保、生活服务等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所需资金从地方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完善小规模学校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确保规定的公用经费足额用于小规模学校。

五是针对两类学校管理服务水平不高、育人有待提升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办学水平的要求。《指导意见》强调,推进乡镇中心学校和同乡镇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实行中心学校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两类学校独特优势,完善育人模式,提高育人水平。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加快实现两类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完善城乡学校支教制度,广泛开展对口帮扶活动。

记者:《指导意见》是如何加强两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

答:办好乡村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指导意见》提出了多项措施来加强两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做到“四个倾斜、两个提高”,努力优化工作环境、提高待遇保障、扩展发展空间,让优秀教师不仅能进得来,而且能留得住、教得好。

一是编制核定向两类学校倾斜。对小规模学校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对寄宿制学校应根据教学、管理实际需要,通过统筹现有编制资源、加大调剂力度等方式适当增加编制。要求各省(区、市)结合实际制订具体核定标准和实施办法。

二是岗位设置向两类学校倾斜。推进县域内同学段学校岗位结构协调并向乡村适当倾斜,努力使乡村学校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不低于城镇同学段学校。

三是职称评聘向两类学校倾斜。将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作为申报高级教师职称和特级教师的重要条件。落实教师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教师倾斜政策,并优先满足小规模学校需要,保障乡村教师职称即评即聘。

四是师资配备向两类学校倾斜。深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按照核定的编制,及时为乡村学校配备合格教师,保障所有班级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保障小规模学校少先队辅导员配备。要求各省(区、市)统筹制订寄宿制学校宿管、食堂、安保等工勤服务人员及卫生人员配备标准,满足学校生活服务基本需要。还要求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地方长期聘用编外教师问题。

五是提高两类学校教师待遇。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向两类学校适当倾斜,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指导意见》明确,乡村教师享受乡镇工作补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活补助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要求将符合条件的乡村学校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并加大艰苦边远地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力度。

六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和跟岗实习培养。适应小规模学校教师包班、复式教学需要,注重“一专多能”教师培养。“国培计划”优先支持艰苦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培训,加大对两类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帮助提升教育质量。鼓励师范生到两类学校开展教学实习。教育经费加大向教师队伍建设的倾斜力度,重点用于按规定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记者:请问《指导意见》对提升两类学校教育质量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指导意见》最核心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提升两类学校的教育质量,在强调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加强经费保障的基础上,还从健全管理制度、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发挥中心学校统筹作用。推进乡镇中心学校和同乡镇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协同式发展、综合性考评,实行中心学校校长负责制;将中心学校和小规模学校教师作为同一学校的教师“一并定岗、统筹使用、轮流任教”;统一中心学校和小规模学校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研活动和教师管理;统筹加强控辍保学工作,落实目标责任制和联控联保工作机制。

二是完善育人模式。充分发挥小规模学校小班教学优势,突出因材施教。发挥寄宿制学校全天候育人和农村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合理安排学生在校时间,丰富校园生活。密切家校联系,完善家访制度,形成家校育人合力。进一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体系,加强对留守儿童受教育全过程的管理,优先满足他们的寄宿需求,配齐照料留守儿童生活的必要服务人员。加强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管理,积极开展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中广泛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三是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加强硬件建设,实?F两类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引进或开发慕课、微课等课程,保障两类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课程。促进两类学校师生与优质学校师生共同在线上课、教研或交流。运用信息技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和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发挥政府在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积极运用市场机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强软硬件建设。遴选县域内经验丰富的教研人员、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赴两类学校开展经常性指导。

四是推进对口支教。完善城乡学校支教制度,广泛开展对口帮扶活动,努力实现每一所乡村学校都有城区学校对口帮扶。鼓励城乡间学校采取同步教研等多种方式开展交流。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帮扶乡村学校中的作用。

记者:怎样确保各项工作要求的落实?

答: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有了好的政策、好的蓝图,关键在落实。《指导意见》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落实机制。

一是省级政府统筹协调机制。要求各地把办好两类学校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健全协调机制,及时解决两类学校在规划布局、经费投入、建设运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二是政绩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要求把办好两类学校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考核体系,完善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工作目标按期实现。

三是质量监测和督导评估机制。要求建立和完善两类学校质量监测和督导评估机制,将两类学校一并纳入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和优质均衡督导评估认定,已通过基本均衡评估认定的县区接受督导复查时应包括两类学校。教育督导部门要为每所学校配备责任督学,定期开展督导检查。

四是全面加强两类学校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把方向、管大局、推落实”作用,有效调动各方地量,大力激发广大校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良好局面。

全面加强两类学校建设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篇2

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那么, 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当前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哪些问题和瓶颈, 怎样有针对性地把中央文件精神落到实处呢?

一、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㈠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改善文化民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文化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衡量尺度, 是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涵盖县、乡、村, 直接面对千家万户, 涉及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 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问题, 也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7月23日重要讲话中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保障”。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政府保障能力,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所谓均等化, 就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人穷人、不分城市农村、不分东中西部, 都平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公共文化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能否实现均等化, 直接关系到民生的改善, 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公正。这些年来,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依然是薄弱环节, 有相当一部分县尤其是西部地区县和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发展还相当落后, 在资源、内容、形式和手段等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城乡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基本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 就无法实现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更谈不上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必须大力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让更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向农村基层倾斜, 向弱势群体、特殊人群倾斜,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使广大城乡基层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文化成果。必须把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以现代文化知识武装农民头脑, 以新文化培育新农民、以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㈡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当前,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不均衡, 我国城乡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这些矛盾和问题在社会基层都有集中体现, 处理不好, 将会影响到城乡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就迫切需要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发挥好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通过提供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发挥文化“以文化人, 润物无声”的作用, 着力培育良好社会风尚, 着力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关爱人心、抚慰人心, 增进群众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增加群众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激发群众对发展的热情和劲头,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把基层群众的注意力吸引和引导到改革发展上来, 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实践证明, 加强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以优秀健康的先进文化促进情感的交流, 形成人心思进、人心思齐、人心思稳的良好氛围, 对化解城乡基层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㈢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关键“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 任务十分艰巨。当前,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改变, 城乡发展差距也有扩大的趋势。这种差距, 既体现在经济社会方面, 也体现在文化方面。多年来, 我国文化建设普遍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 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文化建设欠账大、问题多, 城乡文化发展很不平衡。2009年, 城市文化投入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70.6%, 农村仅占29.4%, 城市比农村高40.6个百分点;城市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了33.27元, 而农村人均文化投入只有12.1元。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重视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具体举措。因此, 要通过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基层的延伸和覆盖, 努力弥补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欠账, 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使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科学组合, 推动城乡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由于历史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 城乡文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差距,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地方政府文化事业费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偏低, 各地投入存在较大差距, 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 偏重于节庆和大项目, 有的镇文化站经常性工作活动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没有按年度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此种情况制约了镇文体活动的经常性开展, 造成文体活动贫乏, 缺乏对群众参与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形成强烈反差。

㈡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一些乡镇文化站 (室) 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 设施陈旧, 年久失修, 多数已成危房, 活动场所面积不足, 文化活动设备器材道具十分短缺。阅览室图书量很少, 大多是陈旧图书, 新书补充量极为有限;电影放映设备严重老化, 片源短缺, 新片租金补助太少, 80年代配备的放映交通工具, 已无法使用, 难以保证每个村居每月一场电影的放映数量和质量。一些地区农民群众看书难, 看电影难的现象依然存在, 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比较贫乏单调。

㈢农村文化队伍结构不合理, 专业人员匮乏基层文化站室文化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 知识更新慢, 文化、文艺活动策划编导能力差;许多人在编不在岗, 工作人员混岗使用, 兼职较多, 有效投入文化站工作的精力和时间非常有限, 常常是“种了别人的田, 荒了自己的地”, 管理体制不顺等等导致文化站的思路少、办法少, 活动内容赶不上时代的发展, 不能充分发挥基层文化站宣传、教育、辅导的作用。

㈣农村文化资源配置不足一些文化站室设施陈旧落后, 信息化、网络化设备基本处于空白, 与辖区部门、企业资源信息共建共享机制薄弱, 不能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

三、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㈠加强组织领导, 把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应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 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认识, 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 发展改革、财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分工负责, 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作协等人民团体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 形成推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合力。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纳入财政支出预算, 纳入扶贫攻坚计划, 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实际考核内容, 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和质量以及创优评先的依据之一。文化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视与支持, 认真探索管理文化工作的新途径, 新方法, 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㈡加大财政投入, 保障和促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镇综合文化站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 要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保障的主导作用, 提高公共财政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比例。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重新核定基层文化单位的业务经费, 按辖区总人口核定基层文化站经常性工作经费, 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按一定比例逐年增长。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书屋工程等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及购买重要公共文化产品、开展大型文化活动所需要的资金, 按年度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建立镇文化发展专项基金, 用于对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奖励和政策性补助, 进一步拓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渠道,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社会力量赞助、捐赠社会文化事业, 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 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投入的良性机制。

㈢加快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基础设施建设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新建、改扩建镇文化站, 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经常性开展文化活动的需求。要在调查研究、摸清底数的基础上, 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人口状况和服务要求, 确定设施建设标准, 明确基本职责, 完善管理办法。积极争取国家和上级政府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扶持, 发挥政府运作和市场杠杆两种力量, 鼓励社会和民间投资多种方式, 采取“政府拿大头, 集体拿小头, 自己创收补一点, 社会集资筹一点”的办法, 加大对现有基层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 增加造血功能, 改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少、旧、缺的状况。

㈣创新文化活动方式, 满足农民群众的各种文化需求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基层文化活动创新上下功夫, 把基层文化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 因地制宜,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利用各种有效形式,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等, 依托传统节日、纪念日、重大节庆和民间文化资源, 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业余文艺演出、书画摄影比赛, 以及读书、演讲、诗歌朗诵、知识竞赛等文化活动。通过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组织动员专业团体开展公益性或政府资助性下基层演出活动等多种形式, 切实有效地丰富基层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并致力于建立长效机制, 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㈤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提高农村文化人才素质通过以培养、使用、激励、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和制度保障, 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提高农村文化人才素质。重点培养农村、城镇社区文化带头人、文艺骨干, 鼓励有专业特长和专业素质的年轻人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鼓励支持专业文艺团体改革分流人员到社区和镇从事文艺辅导员、文化指导员等工作。注重发挥基层文化骨干和文化能人的积极作用, 培育和发展农村业余演出队、文化中心户、兼职文化管理员等, 形成一支扎根基层, 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通过培训、轮训, 全面提高文化队伍的素质, 保障基层文化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

㈥健全共建机制, 形成文化建设合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也是社会各界层群众的共同需求,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参与。在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过程中, 不仅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和投入, 在现阶段发挥辖区内单位、企业、社会组织文化信息资源优势, 建立健全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管理服务机制, 明确各方面的责任, 形成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非常必要。应建立党委、政府农村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 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共同做好农村文化工作, 宣传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 搞好综合协调, 群众团体要努力发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有关部门对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重点文化工程, 要加强专项监督检查。文化部门和民政部门要共同拟定辖区单位、企业、社会组织共驻共建责任制和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 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 (市) 、乡镇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机制, 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

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2012年1月, 《江苏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颁布, 并明确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办法》对江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服务设施、服务规范等作了明确要求, 是江苏省公共文化建设管理领域出台的首部政府法规, 对加快健全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意义重大。

全面加强两类学校建设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篇3

一、思想引领,增强教育发展内驱力

我区结合学校教学中心工作,把学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教育工作有机结合,以党的思想建设引领学校德育工作,重点开展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我的中国梦”征文和演讲比赛,把握时代脉搏,紧扣时代旋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我区把“日行一善”作为长期打造的德育品牌,全面深入推进“感恩知孝、一生储蓄”、“日行一善,爱心传递”、“三感恩”等德育实践活动,达到了培养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良好效果。

我区围绕“以文化建设为引领,以工作业绩为目标、以竞争激励为手段,以特色建设为提升”的特色教学模式,把国防文化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特色工作来抓,着眼于青少年思想品德建设,着力打造国防教育基地,组织各校师生参加“童心共筑中国梦”国防教育军营体验,实现了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双赢。我们坚持显性与隐性的结合、静态与动态的结合,加快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我区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以“金凤大发展,教育要争先,我该怎么做”解放思想大讨论为突破口,以“聚焦课堂,有效教学”活动为载体,在广大党员教师中开展“三约一访一承诺”、“三亮三比三争创”等活动,使广大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增强了动力,统一了思想,提振了精神,转变了作风,提高了效能。

二、加大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我区积极筹措资金近7000万元,新建嘉园小学、续建雅园小学,改扩建金凤回幼、良田镇中心幼儿园、曼新回民希望小学、泾龙回民小学、奕龙回民希望小学。这使我区的学校布局更加合理,移民地区的大多数学生不但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而且还告别了多年的煤炉子,实现了水、暖、电配套,学校条件显著改善。

我们还投资300万元,对丰登回民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进行室内外装修;投资2058万元,建了4个200米塑胶环形运动场,18个标准篮球场,10个标准排球场,2个400米塑胶环形运动场,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校园环境,使移民地区的学校也拥有了现代化的运动场。

为了加强学校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我区今年筹措资金近4000余万元,为25所学校增配教学仪器设备,对所有学校的音体美器材进行补充配置,新增图书11万册,新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340套、交互式多媒体语音设备12套,更新配置计算机1650台,多媒体电子白板拥有率达到85%,城市学校基本实现“班班通”,使教学设施的标准化、现代化程度大幅提升,缩小了城乡学校的差距。

三、内拓外引,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步伐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在教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我区教育大发展的关键。我们通过搭建完善以下三个平台,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

一是搭建骨干教师网上交流平台。通过骨干教师网上交流平台的搭建,组建教科研专业支持团队,扩大教师合作交流范围,构建新型教师发展平台,营造重实践、重研讨、重反思、重合作的研究氛围,形成协作互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局面,逐步完善高端引领、多方合作、学习反思、合作共进、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二是搭建名师工作室平台。在培养推荐“塞上名师”、“凤城名师”的同时,选拔命名“金凤名师”50名,建立名师工作室12个。通过建立金凤名师工作室,带动骨干教师进行群体研修,形成整体推进、共同提升的良性发展机制。挖掘名师蕴涵的潜在资源,激励名师不断进取、创新、发展,提升“金凤名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提升我区教育的综合实力。

三是完善连片值月网络教研平台。通过连片值月网络教研的进一步完善,扩大优质教师资源辐射面,拓宽教研活动范围,推动和加强城乡之间、片区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教师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优质资源。2013年,我区提出并实施了“5113”教师培养工程,即从现有骨干教师中遴选、培养名师50名,从430名班主任中遴选、培养100名优秀班主任,从现有各级骨干教师中遴选、培养100名学科带头人,遴选、培养并申报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骨干教师300名。通过强化对骨干教师的培养,放大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让骨干成名师,以名师促提升,以提升推发展”的目的,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同时,我们还不断改善和提高教师待遇。在保障教师原有待遇的情况下,又在教师餐补、农村一线骨干教师奖励、“金凤名师”奖励、名师工作室经费扶持、提高临代教师工资、农村教师交通补助、特岗教师班主任费7个方面进一步提高待遇,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

四、创新机制,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区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管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我区按照“VA强带弱、优势互补”的原则,探索并实施学校联盟发展共同体,以片区优质学校为龙头,将辖区全部小学组建成6个教育联盟发展共同体,由龙头学校与共同体内各所小学签订《学校联盟合作协议》,形成管理互促,研校联动,质量同进。我们通过落实教育提质扩面工程,实施联合办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缩小了城乡和校际差距。

二是切实加强教学督导。通过实行教育质量目标管理责任制,我区各所中小学全部开展教学质量监测体系,认真分析教育教学中的差异、优势和不足,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提出具体的办法和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狠抓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和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为重点的“小专题”研究,依托“聚焦课堂,有效教学”活动,开展“高效课堂”教学评比、优秀教学案例设计、论文评选活动,表彰“高效课堂教学能手”和“高效课堂教学实践先进单位”,将其先进经验全面推广,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

四是扎实推进教学研究。通过充分发挥教研员“研究、引领、指导、服务”的职能作用,采取“分校教研、集中研讨、学科蹲点、网上交流”等方式开展教研活动,组织学科带头人、名师、骨干教师开展送教活动,全面推进联片教研,实现了以研促教、以教促研的目的。

全面加强两类学校建设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篇4

十七届三中全会以为,国家提出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这一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方向和目标。在城镇化发展格局中,小城镇是联结农村、迈向城市的支撑点,加强小城镇建设,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小城镇是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通过小城镇建设可以整合自然及社会资源,促进产业转型、人口转移,实现农村文化、教育、卫生及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践反复证明,单靠发展大中城市将使城市和农村的两级格局越拉越大,无法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发展。而要泛泛地在农村搞城市化也是不现实的,这必然要求要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找到一个联结点,既能缓冲大中城市的人口、就业、人居等各方面压力,又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落脚点和归宿地,而加快小城镇建设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没有小城镇建设,城乡一体化将难以实现。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以往的发展模式,农业与工业联系不紧,加工企业与基地建设脱离。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使一些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劳动密集型企业积聚到小城镇,促进生产资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就近、就地配置,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最佳结合,形成企业建在小城镇、基地建在农村的新的产业格局,将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农牧业产业化企业有市场、有基地,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步伐,朝着农村工业化道路发展。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在以往,这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城市住房紧张、房价贵;道路承载能力有限、交通拥堵;就业岗位紧张、就业难;农民工社会保障欠缺、生活条件差等等。而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就地安置。与此同时,小城镇通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土地相对集中,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采用先进的、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提供可能,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发展。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能够全面提升农村生活质量。

衡量农村生活质量是一个综合评价体系,应包括社会结构、经济水平、人口素质、生活条件、幸福指数等多方面的内容。小城镇建设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资源,为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找到载体,使农村人口享有城市化发展成果。这对于提升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对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思索

一直以来,六户镇作为全县北部中心,成为小城镇建设的重点。特别是六户镇被确定为全盟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后,全镇统筹规划,通盘考虑,加大建设力度,取得了一定效果。现从六户镇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实际着眼,对加快小城镇建设进行思索。

(一)要合理确定建设重点。

要按照大中城市、二级城市、城关镇、重点镇的四级网络格局,结合区域布局、产业布局、人口规模、交通位置等要素,合理确定一批重点镇作为小城镇建设重点。以六户镇为例,六户镇被确定为全盟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有着比较优势。一是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比较而言,六户镇是突泉县除城关镇以外的最大集镇,人口规模相当于普通自然屯8至10倍。从人口结构来看,除农业人口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从事第三产业的外来人口,并且呈流入性增长趋势。二是具有一定的承载带动能力。六户镇政府所在地作为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除政府机关外,医院、学校、农村信用社、邮政、电信等事业全面发展,具备一定的服务功能,拥有一定的承载带动能力。三是六户镇为突泉县北部地区农民生产生活必须品的集散地。六户镇个体工商企业为本地农民提供生产生活物资流通,为农畜产品提供销售中介服务,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四是六户镇已成为当地交通运输和对外联系的枢纽。六户镇位于县城和乌兰浩特的中间地带,并且距离适中,加之突宝公路、永巴公路在六户镇交汇,这一地缘优势使六户镇成为商贸物流的中转站。

(二)要找准自身发展定位。

找准发展定位对于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要发挥小城镇区别于大中城市的特有优势,建设既有乡村气息,又能提供城市功能的宜居型城镇。打特色牌,走创新路。同时,加大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提升小城镇承载能力,以优美的乡村风光、浓厚的人文气息、完善的公共服务及和谐的社会环境,使创业者流连忘返,使游览者心情愉悦。结合六户镇发展实际,六户镇的发展定位是:力争通过五至十年时间的努力,把六户镇建设成为集工业、商贸物流业、服务业及人居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中心城镇。指导思想是:坚持城镇带动、产业拉动、项目推动的原则,收缩第一产业,发展二、三产业,加强劳务转移输出,不断扩张城镇居民、转移富余农民、富裕在家农民、和谐一方人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体解释为:围绕“扩张城镇居民”,加强城镇基础建设,提升小城镇承载能力;围绕“转移富余农民”,强化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乡村工业;围绕“富裕在家农民”,做大农畜产品基地,加快农牧业产业化步伐;围绕“和谐一方人民”,抓好社会建设,进一步提升执政能力。

(三)要精心谋划整体布局。

小城镇建设不仅是中心镇自身的功能完善、市政设施的投入建设,而是要将镇村纳入一体化发展范围,通盘考虑。要坚持规划先导,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人口合理流动,通过市政建设提

高吸纳承载能力,通过社会事业建设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以六户镇为例:在全镇整体布局方面,六户镇将以政府所在地建设为支点,将镇区规划为工业区、商贸区、居住区、休闲区等几大区域,按照规划摆布产业,由产业发展来带动区域布局的形成,把镇区打造成为乡村工业、商贸、居住集聚点;以突宝、永巴公路为轴线,利用交通优势发展沿路经济,引进和发展商贸物流、粮食收储等产业,打造沿路交通经济带;以中心村屯为支撑,以养殖小区、设施农业小区、脱水蔬菜加工等中小企业为载体,打造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四)要完善镇区基本功能。

完善的镇区功能、优美的自然环境、繁荣的商贸流通就像一个城镇的名片,对于加快城镇化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分步骤、有侧重,有条不紊地加以实施。六户镇镇区将以现有东西两条商业街为框架,依托建成区改造,建设农贸交易市场、生资日杂交易市场、食品蔬菜批发市场等几大专业市场,开辟南北两条联结通道,形成两纵两横、专业市场与街道门市相结合的网状商贸交易区域,把镇区中部、南部、西部打造成为精品商贸区;依托蛟流河水资源及镇区东南储备土地资源,引进中小型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制造业龙头企业,把镇区东南部打造成为沿河加工业区;依托永巴、突宝公路,建设集货物仓储、车辆给养、能源配送于一体的交通枢纽形商贸物流园,把突宝、永巴两条公路联结区域打造成为商贸物流区;依托六户北山优美的自然环境,开展绿化美化,并进行商贸住宅楼开发和标准农家院建设工程,把镇区北部沿山部分打造成为精品住宅区。

(五)要建立牢固的产业支撑。

产业发展是小城镇建设的“引擎”。只有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才能促进人口流动、企业兴旺、环境改善,才能不会让小城镇建设成为无源之水。六户镇在产业发展方面,将以禽类养殖、设施农业、脱水蔬菜三大产业为主导,以红干椒、中草药、肉鸡肉羊、奶牛、生猪五大种养基地建设为依托,把龙头建在镇区,把基地建在农区,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同时,致力于收缩第一产业战线,减少和转移农民,做强做精第一产业。以镇区为支点,依托招商引资和现有农牧业资源,大力发展建筑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和手工制造业,扩张第二产业规模。以吸呐人口、增加就业和优化环境为目标,繁荣发展商贸物流、餐饮服务、休闲娱乐等产业。

三、几点建议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但从发展实际来看,还存在很多困难,有些政策、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是乡镇政府自身所无法克服的,亟待上级有关部门给予支持。

(一)在政策上给予小城镇建设倾斜。

从国家的政策导向来看,建国以后,国家的发展重点在城市,相关政策大幅度向城市倾斜。而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总方针,相关政策又极大幅度地向农村倾斜,致使小城镇建设处于政策辐射的“真空地带”。当前,加快小城镇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建议上级部门尽快出台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有关政策,从政策上扶持小城镇发展。

(二)在项目上给予小城镇建设倾斜。

目前,本地区发展项目以涉农项目居多,涉农项目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的项目居多。而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基础性项目、提升小城镇承载能力的社会事业项目缺乏,建议有关部门加大项目倾斜力度,为小城镇建设提供项目支撑。

(三)在资金上给予小城镇建设倾斜。

全面加强两类学校建设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篇5

2018国家公务员申论范文:城乡一体化推动乡村发展

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资讯,了解到行测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公共科目之一,从2015年开始,行测实行分级分类考试,分为省级以上和副省及以下两套试卷,跟申论同步。均为客观性真题,考试时限120分钟,满分100分。

从近两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行测考试内容来看,“省级以上”总题量为135道,“副省及以下”总题量130道。主要差别在数量关系题和资料分析题。中公教育专家认为,这种考查形式已经基本稳固下来,处于有章可循的状态。下面,宁夏中公教育整理了公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在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中,写作是众多考生们要啃的硬骨头,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们多看些申论范文,以便熟悉行文规则,以下范文供考生们参考。

申论范文:

城乡一体化推动乡村发展

乡愁是妈妈手里的饭香;乡愁是爸爸的谆谆教诲;乡愁是门前的卷卷溪流;乡愁是升起的袅袅炊烟。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田园风光是文人笔下诗意栖居安放乡愁之所。而如今,那些承载着记忆与乡愁的老建筑正被拆除,乡村干净清澈的河流,正遭受污染„„因此,唯有以城乡一体化推动乡村发展,才能破解逃离乡村的尴尬,唤醒内心乡愁的眷恋。破解逃离尴尬,唤醒内心眷恋,需要人们在乡村更有获得感。

中公教育·点击查看行测考点大全

汇总>>>国家公务员

长久以来,人们逃离乡村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发展迟滞,过去贫困落后的村庄,仿佛遭遇了诅咒一般。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市与乡村所拥有的资源、政策不一致,直接导致在乡村辛勤劳作一整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却抵不过城市打工就能轻易获得的收入高。更有甚者,一句“寒门难出贵子”的心酸道出了乡村教育发展落后的惨痛现实。乡村与城市巨大的发展差距是导致人们逃离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乡村的发展也在逐渐突破,崭露头角,却从 中衍生出新问题:唯金钱至上和亲情淡漠的现实,让人们再次心酸逃离。因此必须进一步推动一体化进程,让人们更有获得感,才能破解逃离的尴尬。破解逃离尴尬,唤醒内心眷恋,需要让人们在乡村更有归属感。

曾经的乡村很古朴也很简单,有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乡村意境;有着“袅袅炊烟长,朗朗书声扬”的耕读传统;有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家国情怀。然而,如今的乡村,由于发展的迟滞,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而成为人们逃离的对象。与此同时,又因为城市的种种问题,生发出无限眷恋。怎能不令人叹惋乡关何处?记忆中的“有机”村庄,伴随不正确的发展观而变成“无机”村庄,垃圾围城,这样乡村又怎能让人眷恋怎能让人不逃离呢?因此必须要让人们更有归属感,浙江大力加强文化古村落保护“修旧如旧”,让古村落被合理利用,让民族后代有家可回。

人类心灵的寄托,唤醒内心眷恋需要让人们在城市产生融入感。城市虽然发展快,但压力大,城市病问题严重,于是人们又重新眷恋着乡村,渴望乡村更有尊严和轻松的生活。此番逃离又眷恋,归根到底就是城镇化推进不彻底,并未完全实现人的城镇化,人们由乡村进入城市后,涉及到的医保、教育等资源不均衡,人们越来越迷茫,扎根城市发展

中公教育·点击查看行测考点大全

汇总>>>国家公务员 的可能性。尽管北上广深创新户籍落户办法,但仍让从乡村流向城市的人们望而生畏,有距离感。因此唯有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社会资源公平才能让人们在城市立下脚跟,进而找到情感依托。

人们在逃离乡村和城市间的犹豫徘回,其实质就是发展不均衡、不科学,才又显得乡愁渐。相信当我们理清发展思路,推动城乡一体化解决发展困境后,定能重拾美好童年,建设美丽家园。

中公教育宁夏公务员考试培训与辅导专家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公考大战中拔得头筹!国家公务员考试题库邀请您一同刷题!

全面加强两类学校建设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篇6

程幼民

(2008年4月19日)

为落实市委书记4月10日婺源调研讲话精神,按照把婺源打造成一个绿色生态“大公园”的设想,创新城乡一体化管理新机制,充分发挥县联合执法总队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城乡规划、建设、旅游、监察管理一体化格局。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尽快组建和完善联合执法总队队伍建设

县联合执法总队成立后,重点镇江湾、清华、赋春设镇执法大队,各乡镇及重点景区景点均设执法中队,各大队、中队业务上归口总队管理和调度,各大队、中队队长由总队派出,各大队长兼任总队副总队长。要求统一着装,统一申领执法证,规范执法;经费由总队与各乡镇、景区协商确定。各乡镇所在地景区、村庄均须设专职卫生保洁员,归口各执法队管理,经费由所在地乡镇、景区、村庄予以保障。

在管理上,实行总队、大队、中队三级联动,总队对大队、中队定期和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实行严格的督查、管理制度。

二、强化县城市容秩序管理

首先,通过实施城市管理样榜街工程,抓住重点,突出优势,打造亮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开。首先在天佑路、文公路、书乡实施“样榜街”试点工程,以区域严管提升市民环境意识,参与管理意识,充分发挥样板街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使整个城区逐步达到市容美观、环境整洁、设施完好、交通通畅、形象良好的目标。

其次,通过拍卖城区街道停车位管理权,实行停车收费制度,进一步规范县城停车秩序。

再次,在县城设立统一的建筑垃圾(余土)消纳场所,同时加强施工工地卫生、建筑垃圾(余土)运输、卸倒管理,控制扬尘污染,严禁乱拉、乱堆、乱倒,有效改善城区环境卫生。

三、完善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

一是充分发挥县城垃圾处理场的垃圾消化能力,将县城及周边集镇的生活垃圾统一处理。各乡镇景区、村庄所在地均应建设与当地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垃圾池、垃圾窖,江湾、清华、赋春三个重点镇均应建设垃圾填埋场,消纳本镇、集镇、村庄及景区景点的生活垃圾。偏远乡镇应设固定的垃圾填埋点。在地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相邻乡镇可联合建设垃圾填埋场。

四、严肃执法队伍管理

推动城乡一体化 篇7

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

针对如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各地代表们发表了各自观点。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表示,城镇化具有多重联动效应,是新阶段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和发展的强劲引擎。健康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优化空间布局,按照区域统筹、城乡一体、全域规划的要求,推进市域城乡规划全覆盖;同时要尽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制度,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参与机制,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保障均衡。山东德州市委书记吴翠云认为,要紧紧抓住农村新型居住社区的建设和农村产业园区的建设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并要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真正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一体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王金财强调,第四协作组各成员单位要把中心镇建设作为区县协作的重中之重,帮助中心镇进一步找准定位和发展方向,在保持原有镇街协作的基础上,按照“有所侧重、重点联系”的原则,进一步实施区镇重点联系,确保中心镇建设顺利推进,在共促城镇化建设上下功夫。要紧扣“四化同步”的发展导向,共建信息平台、共享信息资源、共兴电子商务,更加注重推动农业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在共促信息化发展上下功夫。要着眼培育规模经营主体,提高企业专业化水平,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实力,帮助中心镇、中心村和经济薄弱村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在共促规模化经营上下功夫。要继续推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推动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辐射,推动各级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发展事业,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共促均等化服务上下功夫。要坚持县企合作、“飞地”开发、产品直销等合作共赢发展模式,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实践,努力在构建协作双赢机制上创出特色、创出亮点,在共促长效化协作上下功夫。

农业产业化组织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通过保护价和加价收购农产品、利润返还、股份分红等途径,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达到互利共赢。

“我国农业产业化进入快速发展、创新提高阶段,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由松散型利益关系向紧密型联结转变,由注重单一环节向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多环节转变,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

金融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方针。报告强调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金融业应当加强金融支持和改善金融服务,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中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金融业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迫切需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担当了支持和服务现代经济的重要角色,其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伟大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金融业要肩负起这一神圣职责,为这一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全面加强两类学校建设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篇8

同志们:

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全面开展,主题教育是今年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按照工作安排,在主题教育中,党员干部除了要抓好自身学习外,还要带头到基层党支部上党课。

下面,我就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谈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新中国成立7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取得如此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总书记指出:“70年来,中国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

“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一言以蔽之,就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从1952年到2018年,我国GDP从679亿元跃升至90万亿元,实际增长174倍;人均GDP从119元提高到6.46万元,实际增长70倍。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居世界首位。

70年来,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上升为77岁,中国从传统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工业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0.6%提升至59.6%。

上述成就,是新中国70年巨变的一个缩影,并不是全部呈现。70年的巨变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正如总书记指出的:“7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来讲,这是沧桑巨变、换了人间的70年。”

现代化和政治发展的有关研究表明,一个先进政党对于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汇聚起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一个人民立场鲜明、社会基础牢固、组织纪律严明、社会动员能力超强的先进执政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国家的治理来说,意义凸显。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由积贫积弱不断走向繁荣富强。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只有把党的领导坚持好,把党建设好,把党勇于自我革命的最大优势发挥好,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才能团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初心使命就是守住底线,敬畏规则,建设更有凝聚力战斗力的组织,做规矩上纪律上的合格党员,全面从严治党还需要下更大力气。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从严治党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五年来,我们勇于面对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

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党领导人民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风们完全有因此而自豪,但我们不能自满,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薄上。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体党员必须警醒起来。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二、全面从严治党,对于我们党实现长期执政,带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严管党治党的新思路,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各级党组织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党委书记、基层党支部书记要做管党治党的书记,当好第一责任人,对党负责,对本地区本单位的政治生态负责,对干部健康成长负责。

对于党委班子来说,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既是政治责任、政治担当问题,也是政治态度、政治立场问题。因此,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应深刻认识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抓好从严治党是本职、不抓从严治党是失职的观念,从自身严起,发挥好示范标杆作用,以高度政治自觉把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各级党组织要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指党委在全面从严治党中负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明确了全面从严治党谁来抓、谁来负责、谁是第一责任人的重大问题,对于与时俱进加强党的建设、管理和监督,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大意义。

三、准确把握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内涵,是我们基层党组织特别是领导干部正确履行“一岗双责”政治责任的基本保障。

回顾十八大以来,在从严治党方面,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总书记总结了6个方面:

1、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2、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

3、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状况和风气明显好转。

4、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5、把纪律挺在前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出台中央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特权。

6、实现中央和省级党委巡视全覆盖,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扎紧不能腐的笼子。从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发展到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是党的建设全面从严的实践发展与认识深化。

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全面”就是管全党、治全党,面向9000多万党员、460多万个党组织,覆盖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重点是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严”就是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治”就是从党中央到省市县党委,从中央部委、国家机关部门党组到基层党支部,都要肩负起主体责任,党委书记要把抓好党建当作分内之事、必须担当的责任;各级纪委要担负起监督责任,敢于瞪眼黑脸,敢于执纪问责。

(一)全面从严治党和主体责任的内涵

第一,主体责任是政治责任。

党章明确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各级党委领导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首先是政治责任。

当前,一些单位管党治党、正风肃纪方面存在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把主体责任看偏了,有的认为全面从严治党是纪委的事,没有主抓主管;有的认为是党委书记、副书记的事,履行“一岗双责”不到位;

有的认为是纪检监察、巡视部门的事,没有担起本部门和自己应负的责任。各级党组织一定要从事关全面从严治党成效,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巩固,事关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的高度,来认识主体责任的政治属性,不断强化管党治党的使命感责任感,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第二,主体责任是分内责任。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多部党内法规,对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进行了明确和规定。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还对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作了专门阐述细化。党的十九大审议通过的党章,把“强化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作为从严管党治党的主要措施。

这些都凸显了各级党组织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主体地位。全面从严治党,成败系于责任、成效连于责任。各级党组织班子成员尤其是书记、副书记,必须强化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的意识,始终把管党治党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第三,主体责任是全面责任。

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从当前情况看,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有的抓问题处理多,抓教育管理少;

有的抓具体事情多,抓建章立制少;有的抓眼前工作多,抓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少。各级党组织要树牢主体责任的全域观、全时观、全员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管住管好全体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确保人员、时间、内容、领域的全覆盖。

第四,主体责任是终身责任。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首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明确“实行终身问责”。有权就有责,失责必问责。不追责问责,再好的制度也会成为纸老虎、稻草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要有担当作为和铁面无私的问责。各级党组织要用好“问责”这个“紧箍咒”和“安全锁”,确保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实,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一岗双责”具体内涵。

1.党组织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各级党组织及其负责人都是责任主体。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各级党组织既肩负着领导责任,也肩负着示范责任。一把手要担负起第一责任人责任,既要挂帅又要出征,对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

2.班子成员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一岗双责”。

是指对职责范围内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负主要领导责任,即要对分管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正职出现的不廉不勤以及不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问题,负直接领导责任;同时,要积极指导分管部门、单位研究制定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措施,部署、督促抓好落实。

要切实担当协助书记之责,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正确行使集体领导权力,加强班子成员之间的协调配合,协助党组织书记落实好主体责任。要担当管理监督之责。

加强对分管领域和人员的经常性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咬耳扯袖,早提醒、早纠正。要担当风险防控之责,盯住风险点和薄弱环节,督促指导分管部门和单位严明纪律、完善制度,加强廉政风险防控。

要担当以身作则之责,坚持严字当头,严守从政之道,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信条,从修身、用权、律己等方面“练好内功”,在本职岗位上真抓实干,在实践中修炼自己。

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纵深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由“宽松软”走向“严紧硬”,有以下的要求:

(一)从严抓思想建设。

抓思想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方向是第一位的。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引用一个红军过草地时的故事。红军的一位厨师每天起来给战士做早饭,第一个问题问不是问别的,而是问今天部队朝什么方向走。

连一个厨师都知道方向是根本,说明方向的重要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重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已经写入了党章和宪法。

作为我们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来讲,就是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用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固本培元、补钙壮骨,搞清楚我们在新时代的方位方向。

就是要持续不断地组织好、参与好党内重要教育学习活动,像抓群教活动、抓“两学一做”一样地抓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党内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以严的理念和举措确保党的科学理论入脑入心,搞清楚我们在新时代的使命任务。就是要常抓党章党规党纪学习教育。

加强党性锻炼,自觉以党章为准绳,以党纪为标尺,经常反躬自省,做到慎初慎独慎微。通过落实《准则》和《条例》,增强党员干部的党章意识、党员意识、党规党纪意识,增强党性观念,加强廉政警示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

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让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成为自觉,使铁的纪律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搞清楚我们在新时代的责任义务。

(二)从严抓管党责任。

从严管党治党,是各级党组织的政治责任,要把全面从严治党与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全面从严治党,首先是党委书记的第一责任,但光靠书记一个人是不行的,要层层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着力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各级党组织和班子领导都要主动担责,主动履职。

按照责任范围,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积极履职,主动担责,敢于直面问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二是要抓好党内法规的贯彻落实。

制度建设是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密码。与国外一些组织关系松散、党员自由散漫、纪律规矩松弛的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并不断发展的先锋队组织。

完善的组织体系、严明的组织纪律是中国共产党的特色和独特优势。有了制度,关键是执行。对于我们班子成员来讲,如何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就是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有力武器;

如何主动接受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就是要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依靠制度管党治党。

三是要真正做到令行禁止、不折不扣。

党章规定的“四个服从”的原则,即“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这是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党集中统一、始终坚强有力的重要制度规定。

坚持“四个服从”,核心是“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也就是全党服从中央。《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全党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党员特别是高级干部都要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要以巡察整改为契机,认真总结、举一反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自觉把贯彻落实巡察反馈意见作为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长足动力。

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严格落实“四个责任制”要求,将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和压力传导覆盖到基层,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

(三)从严抓基层党建。

抓好基层党建,是各级党组织、党组织书记的职责所在,党组织书记抓党建是本职,抓好党建是称职,不抓党建是失职。要主动强化党建“主业意识”,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深入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强基工程,切实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要在基层党员干部中发挥政治和服务功能,积极承担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党支部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亲力亲为履行责任。

一是书记亲自抓。

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抓书记,关键就是抓责任落实,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始终坚持重大问题亲自研究,重要环节亲自督查,困难问题亲自帮助解决,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同向用力、集中发力,努力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的良好氛围。

二是重点抓。

强化政治功能,严格基层组织生活。突出解决好党组织地位和功能弱化、思想政治工作虚化问题,以及党员意识淡化问题。突出问题导向,狠抓薄弱环节整改提高。

三是长期抓。

党的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要推动抓基层党建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制度和机制建设以及对制度的严格执行,是解决常态化的有效手段。包括,制度建设常态化。着力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不严不实问题;

着力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好党的组织生活不严肃、不经常、不认真等问题。队伍建设常态化。从党委的角度来讲,要严格选拔标准,完善培养选拔机制,选优建强带头人队伍,着力解决“有人干事”的问题,为解决基层党组织年龄老化、素质老化、结构老化的问题,加强针对性的选拔和培养。

组织活动常态化。要创新活动载体,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实现领导干部服务基层常态化,机关服务基层规范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主动化,党员联系服务群众长效化。

(四)从严抓作风建设。

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刀”,是重塑党的形象的“第一行动”。

党的十八大拉开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帷幕,推动了作风建设持续好转。风成于上,俗化于下。深化作风建设,离不开领导干部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上率下行,层层压实主体责任。

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纠“四风”不止步,着力查处隐形纠变异,突出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痼疾。纪检监察部门严查公款大吃大喝、旅游送礼、奢靡之风,紧盯公款购买赠送月饼、贺卡、烟花爆竹等问题,严查节日期间违规发放津补贴、违规收送礼金、违规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等问题,防治“舌尖上的腐败”“会所中的歪风”“车轮上的铺张”等顽疾,防止“四风”问题反弹。

落实市委部署,重点治理有关帮扶、民生领域、“文山会海”等群众反映热点问题,推动作风建设落地生根,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树立清风正气。

(五)从严抓监督执纪问责。

把纪律挺在前面,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严防“破窗效应”,切实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权威性。

对巡察中发现的问题,要落实整改措施、举一反三,对发生问题的责任单位、责任人,该执行纪律的坚决执行纪律,不搞下不为例。要坚决把纪律挺在前面,用好“四种形态”,特别要在用好第一种形态上下更大功夫,做到有权必有责、问责必从严、失责必严究。

要严格落实纪律处分有关规定,对执纪过程中发生的违纪问题,严肃追究领导责任和承办人责任。坚持反腐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始终保持高压严治态势。加强对各级党组织履行主体责任情况的监督检查,当好纪委后盾、严肃追责问责。

上一篇:教育学填空题吐血收集下一篇:员工风采走心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