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校企联动发展论文(共4篇)
区校企联动发展论文 篇1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信息化、文化多元化及竞争激烈化等广泛而又深刻的社会变革与影响,复杂性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备受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的关注。协同论作为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一门以研究完全不同学科中共同存在的本质特征为目的的系统理论,因而成为构造各类系统的理论基础和解决复杂性系统问题的方法。把协同论引入管理研究形成管理协同理论并进行系统研究,对于解决管理、乃至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出现的综合性、复杂性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为贯彻广东省提出的以珠三角带动粤东西北战略,广东电网公司制定了以省内五个标杆供电局带动四个协同发展区的区域联动计划,以点带面,推动三个梯队供电局协同发展,力争到2018年,基本实现公司协调发展、整体先进,推动公司率先实现深化创先工作目标。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公司区域联动相关要求,广东电网公司东北区基于协同学理论,立足东北区各项工作实际,开展了区域联动实施保障机制建设研究工作。
二、理论综述与研究现状
“协同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于20世纪70年代由联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enn·Haken)在吸收了平衡相变理论、激光理论、信息理论、控制理论的基础上,经过与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的交流而创立起来的。哈肯把协同定义为:系统的各部分之间互相协作,使整个系统形成微个体层次所不存在的新质的结构和特征。
协同概念在管理学中的最早出现是由英国学者伊戈尔·安索夫于1965年所著的《公司战略》一书中提出的。把协同论引入管理研究形成管理协同理论并进行系统研究,对于解决管理、乃至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出现的综合性、复杂性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为此,诸多学者已从不同的角度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
(一)协同与协同效应
伊戈尔·安索夫(H.Igor.Ansoff)第一次提出了协同的概念,其解释比较强调经济学含义,即企业的整体价值有可能大于各部分价值的总和,亦即取得有形和无形利益的潜在机会以及这种潜在机会一与公司能力之间的紧密关系,可表述为2+2=5。迈克·波特(Michael Porter)指出,对公司各下属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管理是公司战略的本质内容。企业为追求协同效应会识别和挖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业务之间的关联,这就是跨越部门界线的横向战略,通过实施横向战略在集团、部门和公司等各个层面上进行协调。伊丹敬之(Itami Hir。yuki,1987)认为协同是一种发挥资源最大效能的方法,并对协同进行了比较严格的界定,他把资源划分为实体资产和隐形资产两大类。他认为协同效应是靠品牌、商誉、管理经验等隐形资产来实现的。
罗伯特·巴泽尔和布拉德利·盖尔(Buzzell&Gale,1987)认为协同是相对于对各独立组成部分进行简单汇总而形成的业务表现而言的企业群整体的业务表现。罗莎贝丝·莫斯·坎特〔Rosabeth MOSs Kanter)提到多元化公司存在的惟一理由就是协同,亦即通过奇妙的业务组合使公司的整体实力和盈利能力高于企业各自为政时的状况。加里·哈默和C.K普拉哈拉德(Harn,el&Prahalad,C.K.,1990)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不同下属企业可以共享的技术或其他方面的竞争力即协同是成功企业的主要战略目标。吻霍夫和斯卡奈德尔(Hofer&Schendel)认为,所谓协同就是各个独立组成部分汇总后产生的“共同效应”(Jointeffects)。查可若瓦泽和洛伦茨(Chakravarth&Lorange,1991)认为协同是指如何通过合作实体之间的共享能力来巩固合作者彼此之间的竞争地位。迈克尔·古尔德和安德鲁一坎贝尔(Miehael Goold&Andrew Campb ell,1998)认为协同在商业领域是指两个或多个部门或公司联合起来比各部分单独能创造出更大价值的能力。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大多数业务协同可选择采取共享技术知识、协调战略、共享有形资源、纵向一体化、集中谈判力量、联合创建业务这六种形式。Eisenhardt,K.M.和Galunie,D.C.(2000)指出协同效应即通过资源共享或者资源的重新组合来创造新的竞争优势。马克·L·赛罗沃(Mark.L.Sirower,2000)从并购的角度研究了协同效应,他定义协同效应为竞争能力增强,导致现金流量超过两家公司各自预期达到的水平。Johnwens利用PIMs数据库对协同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资本、技术、营销或产业集中度方面具有相关性的公司的表现确实优于业务非相关的公司,但是那些处于高增长市场和极其重视新产品开发的公司的表现却不如业务非相关的公司。
以上学者对协同以及协同效应的概念界定、实现条件等作了重要的探索与拓展,总结以上关于协同效应的理论,得到母子公司协同效应的定义:母子公司通过母子公司间、子子公司问、职能部门间的联系、协作、整合,使得母子公司整体所取得的价值大于各部门所取得的价值,或是母子公司整体所付出的成本小于各部门所付出的成本,即取得整体2+2﹥5的效果。
(二)引入协同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管理研究引入协同论的可能性
(1)协同论具有普适性特征。由于协同论属于自组织理论的范畴,其使命并不仅仅是发现自然界中的一般规律,而且还在无生命自然界与有生命自然界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可见,协同学试图把无生命自然界和有生命自然界统一起来,发现它们存在的共同本质规律。这一理想已经被两个发现证明成为可能,其一是在有生命的自然界中,所有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其二是在系统演化的过程中,究竟哪种结构得以实现,取决于各个集体运动形式。由此可见,协同论所揭示的结构形成的一般原理和规律,不仅为我们研究自然现象,而且为我们研究生命起源、生物进化、人体功能乃至社会经济文化的变革这样一些复杂性事物的演化发展规律提供了新的原则和方法。协同论对揭示无生命界和生命界的演化发展具有普适性意义。另外,从协同论的应用范围来看,它正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系统的自组织现象的分析、建模、预测以及决策等过程中。如物理学领域中流体动力学模型的形成,大气湍流等问题;化学领域中的各种化学波和螺线的形成,化学钟的振荡及其他化学宏观模式;经济学领域中如城市发展、经济繁荣与衰退,技术革新和经济事态发展等方面的各种协同效应问题;社会学领域中的舆论形成模型,大众传媒的作用,社会体制以及社会革命等等问题。因此,协同论作为一门研究完全不同学科中共同存在的本质特征为目的的系统理论,其广泛的适用性或普适性是显而易见的。正是它的这种普适性,把协同论引入管理研究,必将对管理理论的发展以及对解决现实管理领域中的问题具有启迪意义,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和理论视角。
(2)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性开放系统。协同论的自组织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系统如果缺乏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其本身就会处于孤立或封闭状态。在这种封闭状态下,无论系统初始状态如何,最终其内部的任何有序结构都将被破坏,呈现出一片“死寂”的景象。因此,系统只有与外界通过不断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流,才能维持其生命,使系统向有序化方向发展。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性的开放系统,说它具有复杂性是因为管理系统一般由人、组织和环境三大要素组成,而每个要素又嵌套多个次级要素,其内部呈现非线性特征。而它又是开放系统,是因为它通过不断地接受各种信息,并经过加工整理后,将管理对象所需的信息输出。管理系统就是在不断地接收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向有序化方向完善和发展。
2.管理研究引入协同论的必要性
(1)协同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协同论告诉我们,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组分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协同得好,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就好。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人、组织、环境等各子系统内部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那么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反之,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相互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就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内耗增加,系统内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致使整个系统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系统要生存和发展,除了协同好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之外,还需协同一切可以协同的力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
(2)序参量是现代管理发展的主导因素。序参量是协同论的核心概念,是指在系统演化过程中从无到有地变化,影响着系统各要素由一种相变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相变状态的集体协同行为,并能指示出新结构形成的参量。因此,在现代管理中,尽管影响管理系统的因素很多,但只要能够区分本质因素与非本质因素、必然因素与偶然因素,关键因素与次要因素,找出从中起决定作用的序参量,就能把握整个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
(3)自组织是管理系统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协同论的自组织原理旨在解释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系统内部进行自组织的过程,协同是自组织的形式和手段。由此可以认为,现代管理系统要想从无序的不稳定状态向有序的稳定状态发展,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自组织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根本途径。当然,管理系统要实现自组织过程,就必须具备自组织实现的条件。首先,管理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确保系统具有生存和发展的活力;其次,管理系统必须具有非线性相干性,内部各子系统必须协调合作,减少内耗,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效应。
三、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研究广东电网公司东北区区域联动实施保障机制建设情况,以实现东北区域协同发展。在研究中用了文献综述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东北区区域联动实施保障机制为对象,依据战略协同学理论进行建模,建立东北区区域联动实施保障机制,为今后研究者提供实践和理论价值,达到战略协同学理论的升华。本文研究者对东北区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可获取性,尽可能地保证了案例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四、案例分析
(一)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实施保障机制建设背景
1.省公司“抓落实、见实效”的新要求
省公司将2014年定位为区域联动“抓落实、见成效”的关键之年,对区域联动的业务协同和具体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各区域的考核评价标准和方式也进行了优化、规范、细化等改变。中山局作为公司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工作推进实施主体,有责任率先根据省公司相关要求,探索优化区域联动发展联动常态工作机制并向区域联动其他单位进行推广,促进发展东北区形成常态区域联动提升机制。
2.东北区各地市局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2013年,发展东北区四局为实现区域联动做了不懈努力,制定了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工作方案及相关领域专项方案,签订了区域联动协议,并在安全、可靠、服务等维度进行了经验分享及交流等。但是与公司其他联动区域相比,东北区区域联动关键指标及综合排名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指标协调度方面,差距明显。因此需要全面分析原因,系统总结经验,针对各局管理现状及资源状况,组织制定针对性措施,以促进区域联动关键指标和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推动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目标及公司整体先进战略目标的实现。
3.中山局作为推进实施主体的责任
中山局作为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工作的推进实施主体,应积极争取网省公司给予第一梯队“五星”单位相应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凸显特色,典型示范,率先发展。并在保持自身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标杆作用,将自身的优秀实践和先进经验与韶关、梅州、河源局进行分享和交流,积极协商、深入探讨,创新观念与管理方法,锁定优势互补领域,借助资源支持、人才交流、工作互推等手段,探索局内部区域联动发展评估机制,着实推动区域联动发展计划的实施,带动韶关、河源和梅州局夯实管理基础,力促区域和电网协调发展。
(二)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实施保障机制建设思路
以省公司关于推动区域联动创先指导意见为指引,遵循局深化创先实施方案及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工作方案的总体部署,依据战略协同学理论进行建模,建立“评现状、建机制、促提升”的模型,以现状诊断为起点,系统回顾2013年区域联动现状,明确区域联动工作成效及提升空间,为下一阶段区域联动工作指明方向;以机制建设为核心,遵循PDCA闭环管理理念,形成并固化一套符合东北区实际的区域联动工作计划、监控、评价、反馈等工具和模板,形成常态管控机制;以促提升为工作目标,通过开展管理对标活动,构建包括规划阶段、实施阶段、应用阶段、评估阶段的中山供电局管理对标闭环管控机制,吸收先进经验、提升管理水平,力争到2015年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详见图1)。
(三)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实施保障机制建设过程
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进行区域联动现状诊断,二是建立区域联动常态机制,三是开展管理对标活动。
1.区域联动现状诊断
以省公司区域联动考核结果与发展东北区各局管理现状分析报告为基础,对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工作中的亮点和提升空间进行系统总结与提炼,深入挖掘区域联动工作关键影响因素,明确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工作起点及方向,并制定相应的提升建议及举措,形成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工作现状诊断报告。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内各地市局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形成局层面区域联动管理现状分析模板,规范化区域内各地市局区域联动管理现状诊断工作。
2.区域联动机制建设
以现状诊断为基础,以PDCA闭环管理为原则,优化区域联动工作方案及计划,制定区域联动关键指标看板、季度工作简报等模板及工具,建立局内部区域联动考核体系,常态化推动区域联动工作有序开展。
(1)调整区域联动工作方案与计划。设计区域联动资料需求清单模板,在现状诊断及系统梳理各方资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省公司区域联动工作总体部署、局深化创先工作相关要求以及2014年度工作重点,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本年度区域联动提升思路、目标及重点,重点优化完善各联动地市局区域联动关键指标目标值,促进指标协调度及发展度稳步提升。
(2)优化区域联动关键指标看板模板。以现有区域联动指标看板为基础,结合省公司关于区域联动指标协调度及提升度计算方式进行优化调整,形成便于各地市局自行统计、自行监控、自行分析的区域联动关键指标看板模板。
(3)完善区域联动季度工作管理报告。以现有区域联动季度工作简报为基础,结合现状诊断相关内容,以关键指标及重点任务为核心,监控区域联动关键指标及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制定提升措施或滚动修订工作计划,编制《东北区区域联动季度管理报告》,保障区域联动工作高效有序推进。(见图2)
(4)制定东北区及中山局区域联动评价考核方案。以省公司对区域联动考核要求为指导,结合东北区实际,遵循“既要有工作态度,又要有工作成效”和“体现整体进步”的原则,制定《东北区区域联动评价考核方案》。方案包括评价主体及对象、评价内容及标准、评价应用三部分。评价工作由东北区区域联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实施,评价对象为中山局、韶关局、梅州局、河源局。评价内容为机制建设、指标类、任务类,具体评价标准详见方案。
以《广东电网公司发展东北区深化创先区域联动工作方案》及《东北区区域联动评价考核方案》为指导,结合中山局实际,遵循“既要有工作态度,又要有工作成效”原则制定《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山供电局2014年度区域联动考核方案》。方案包括考核对象、考核内容及标准、考核应用三部分。考核对象为设备部、市场部、人资部,考核内容为机制建设、指标类、任务类,考核标准详见方案。
(5)形成区域联动结果反馈机制。一方面以年度区域联动现状诊断报告为手段,建立常态化反馈机制,对局内部和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工作整体效果进行反馈。另一方面,以管理论坛、年度班子研讨为平台,积极开展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结果应用展示工作,发动东北区联动四局共同总结、评价区域联动年度计划实施结果,定期根据过程监控和考核评价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查找问题原因,提出纠正措施,供区域内部各地市局掌握自身和东北区区域联动任务完成情况,优化调整下一阶段工作计划,形成持续改进机制。
3.开展管理对标活动
为更好地发挥中山局作为东北区区域联动推进实施主体角色,开展管理对标活动,促进中山供电局管理水平提升,管理对标机制建设总体思路为:深入贯彻落实网省公司战略和创先要求,结合中山局各项管理工作实际情况,按照“计划-执行-检查-改进”(PDCA)原则,构建包括规划阶段、实施阶段、应用阶段、评估阶段的中山供电局管理对标闭环管控机制,以利于吸收先进经验、提升管理水平,力争到2015年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将管理对标活动与区域联动工作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促进东北区联动工作水平有效提升。(见图3)
(四)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实施保障机制建设总结
通过本次东北区区域联动实施保障机制建设研究,按照“评现状、建机制、促提升”的思路,遵循PDCA闭环管理理念,有效建立了常态化机制,形成并固化一套符合东北区实际的区域联动工作计划、监控、评价、反馈等工具和模板;通过开展管理对标活动,构建包括规划阶段、实施阶段、应用阶段、评估阶段的中山供电局管理对标闭环管控机制,吸收先进经验、提升管理水平,促进了中山局到2015年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工作目标。
五、结果与讨论
本文以广东电网公司东北区供电局为研究对象,为了给企业的内部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措施,提出了“评现状、建机制、促提升”的东北区区域联动机制建设模型。在理论上基于原有企业管理协同学理论模型基础,结合企业的行业特征,对原有理论进行突破,其实用性和体系化均有所改善。在实践上,本案例研究成果具有普遍性和延伸性,可拓展到其他企业或行业,为企业协同管理提供借鉴意义。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存在不可避免的研究局限性。研究结果依赖于对广东电网公司东北区供电局的相关资料,对象相对单一,所涉及的行业及地域也是有限的,但某种程度上也获得较深度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德国.Hermenn·Haken.高等协同学[M]郭治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2]白列湖.协同论与管理协同理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7(5):228-230.
[3]H.lgor.AnsoeorporateSrrategy:AnAnalytieApproaehtoBusinessPolie yforGrowthandExpansion[M].NewYOrk.,NY:MeGraw-Hill,1965.
[4]美国.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22-332,336-349.
[5]ItamiHiroyuki,Thomas.H.MobilizinglnvieAssets[J].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7.
区校企联动发展论文 篇2
1 国外港口、城镇、产业联动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港口发展促进了沿海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繁荣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 从而确保港口、城镇与产业三者的协调发展。国外主要从以下四个视角对港口、城镇、产业联动发展进行了探讨。
1.1 港口区位的视角
德国学者高兹[2]1943 年发表了《海港区位论》一文, 对港口的区位选择及港口作为工业区位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在空间经济学中, 有关中介区位的理论一度倍受重视, 继奎因[3]提出有关中介区位的假想后, 胡佛[4]认为港口、铁路枢纽作为转运点, 是发展工业的理想区位。此外, 斯塔伯勒[5]总结出产业区位决策的四类九大“区位影响力"也倍受关注。
1.2 港口功能的视角
港口因生产和经营活动产生了大量人员、物资、信息、资金的流动, 直接产生了港口产业, 引发了依存产业、派生产业, 从而形成集生产、经营、商贸、旅游、信息、服务网等功能为一体的特殊区域。这一特殊区域的一整套系列服务无法专门由港口提供, 而由充分发达的港口都市区来提供, 于是便形成了“依港建城, 港城一体”的发展模式[6]。港口已从一般基础产业发展到多元功能产业, 从单一陆向腹地发展到向周边共同腹地扩展, 从城市社区发展到港城经济互动关系[7]。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一体化是港口—城市经济互动关系中社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形式和最终结果。
1.3 港口与城镇空间联系的视角
地理学对港口、城镇、产业关系的分析, 早期表现为相对于“中心地”而存在的“门户功能”的探讨。英国地理学家伯德[8,9]的“港口通用模型”, 即Anyport 模型堪称关于港口与城市空间联系的最早探讨。港区工业化是港口功能与一般城市、区域发展过程发生交互作用的主要领域。霍依尔、希令的《海港体系与空间变化》与霍依尔、平德的《港口工业化与区域发展》这两本著作都对港口、工业与城市、区域的空间相互作用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探讨[10]。
1.4 滨水区、海岸带开发的视角
滨水区就是位于港区与城区界面的区域[11]。各国对废弃的城市滨水区采取的开发策略大致可归为两类:一是以港口和工业活动为导向, 重振港区的工业和商业功能[10], 以安特卫普[11]为代表;二是以商业、游憩等开发为导向, 对城市滨水区进行彻底改造, 以巴尔的摩[12]为代表。20世纪70年代以来, 部分研究者将关注重点转移到港口—海岸带的关系之上, 海岸带越来越被看作是沿海城市、海港和工业区融为一体的空间, 港口与其所在的海岸带之间关系的变化日益引起了各方关注。日本采取了“都市圈”发展模式, 每个都市圈都可由海路直接与世界市场沟通。20世纪80年代后, 以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已成为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基础。霍依尔[13]在《港口、沿海地带与区域变化》一书指出, 重构单一产业对海岸带管理的意义远比人们预想的复杂。
2 国内港口、城镇、产业联动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沿海地带面临亚洲和环太平洋地区, 是经济发展最活跃、海洋运输最繁忙、世界经济核心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这为我国沿海地区利用本区域的区位优势, 发挥港口特有的辐射带动作用, 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 利用国际资源发展区域经济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世纪以来, 我国学者对沿海地区港口、城镇、产业联动发展研究成果颇丰。
2.1 联动发展的理论探讨
沿海地区以港口为龙头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市体系、产业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和支撑[14]。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视角探讨了沿海地区港口、城镇、产业联动发展:①港口经济的乘数和引擎效应的视角。港口经济作为由港口运输业及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 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同时, 港口本身也是所在地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港口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可为地区经济创造直接的产值、国民收入、就业机会和税收, 直接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15]。②城市支撑作用的视角。港口城市在建立了一定的经济结构后, 对城市经济运行中的资源条件做出了质的选择和量的规定, 从而影响着港口的发展方向[16]。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一个国家或地区港口发展态势的好坏归根结底是由区域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以及对外贸易决定的。③港城经济互动的视角。由于城市和港口在人类活动中的紧密关系, 依港建城, 港城一体, 互相依托和促进, 形成了世界上许多港口和城市共同发展的现象, 进而形成了“依城建港”的模式[17]。港口直接产业与港口关联产业发展构成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产生的空间集聚引力, 吸引与港口无直接关系的产业在港口城市的集聚[18]。临港大工业的发展产生协作引力, 不断吸引前后相关联产业在港口城市集聚。④产业集聚和结构优化的的视角。一系列从事港口相关服务的相互独立的企业聚集在同一港口区域, 以获得相对于集群外部的联合竞争优势。通过一体化内部的生产要素集聚与扩散, 充分发挥了要素的经济效益, 进而产生一体化的生产效应[19]。港口作为海陆货物运输的结合点, 已成为配置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同时, 港口建设与临港产业的发展还将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提高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0]。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一体化是港城经济一体化中社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形式和最终结果。⑤联动发展模式的视角。一是以港口为龙头的港口、城镇、产业联动发展模式。港口是沿海区域的重要优势, 全面推进沿海经济区建设应把港口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而港口开发必须与产业的布局、城市扩张相协调, 加快形成沿海港口群、城市群、产业群[21]。二是以组合城市为支撑的港口、城镇、产业联动发展模式。海港和城市的发展是共生的, 一方面的发展可为另一方面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双方的共同发展可促进临港产业区域经济的整体进步, 组合城市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2]。三是以临港产业为切入点的港口、城镇、产业联动发展模式。“港城联动”的核心是发展临港产业, 临港产业是港口和城市共同的需要, 也是港城一体化最容易切入的结合点和着力点[23]。
2.2 联动发展的实证研究
我国学者关于沿海经济低谷区港口、城镇、产业联动发展的实证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板块展开:①鲁南板块。山东沿海开发的空间格局分为两块:一是处于沿海经济高地的鲁北板块, 以青岛为“龙头”, 以沿海港口城市带为依托、海港城市与腹地中心共生的双核结构[24];二是处于沿海经济低谷区的鲁南板块, 构建日照—济宁双核结构, 以济宁、枣庄、临沂“鲁南都市圈”为中心, 各都市圈优势互补, 发挥整体优势, 建设沿海港口城市带[25]。②江苏板块。从联动发展的动力看,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实力, 为加快实现长江三角洲区域现代化创造了条件。长期以来, 江苏沿海地区一直依赖于区域外的力量, 既依存于苏南苏北平衡发展战略, 又依存于上海经济圈的辐射作用, 沿海开发一直处于被动地位[26]。从联动发展的水平看, 沿海地区产业层次依然较低, 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仍显不足, 沿海布局缺乏统一规划, 港口、城镇、产业发展互动不够。从联动发展的区域协调看, 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各自为政现象, 无序开发、资源利用率不高等现象, 缺乏沿海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统一规划[27]。从联动发展的空间格局看, 依托新长铁路、同三高速公路、通榆运河及沿海港口群等构成了集束状交通基础设施, 城镇空间布局也由此逐步展开, 城镇与港口之间通过东西横向的交通轴线相连接每一个港口。③海西板块。以港口为龙头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市体系、产业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和支撑, 福建必须大力推进沿海港口、城镇、产业的互动发展[21]。方寿中、蒋淞卿[14,18]等学者认为, 港口群、城市群和产业群是海西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核心内容, 发展壮大“三群”既是今后五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目标, 也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举措[18]。④北部湾板块。目前, 广西沿海港城关系处于港城初始联系向港城相互关联过渡的阶段。北海港、钦州港、防城港三港口已经开始摆脱单一的运输中转功能, 初步具有了一定规模的港口产业, 并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但是“北钦防”三港的港口城市目前还处于简单服务于港口的阶段, 尚未达到港口城市与港口互动、共同发展的目的[28]。因此, 北部湾要发挥港口城市的带动作用, 加快港口建设, 发展临海工业, 促进“城—港—工”互动, 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逐步建成我国沿海经济新高地[29]。
3 沿海港口、城镇、产业联动发展研究评述
区校企联动发展论文 篇3
目标引领 规划先行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既面临着诸多困难,又存在着许多机遇和发展空间,我们必须直面困难,紧抓政策机遇,坚持市场化方向,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再造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2015年,在全区教育工作大会上,安定区副区长刘树武对职业教育如何突破瓶颈、加快发展提出了新思路,发出了 “再造职业教育发展又一个春天”的动员令。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有关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安定区围绕“科教兴区,人才强区”的总体思路,制定了《安定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提出了以资源整合和规模扩充为主线,以改革和创新职教模式为动力,以提升职教基础能力为重点的发展战略。
针对当地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区上科学制定出“八个二”的发展举措:一是瞄准“内”、“外”两个市场,着力促进就业。“内”就是立足和满足当地就业市场,“外”就是打开和拓展外地就业市场;二是用好“主”、“辅”两块教学阵地,拓展教学空间。“主”就是职业学校这个主阵地,“辅”就是企业和车间;三是建好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师两支教学队伍;四是激活两大机制,即建立职业学校的企业化运行和事业化管理机制;五是抓好“德”、“能”两个关键,提升育人质量。 “德”就是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能”就是职业技能; 六是整合两种教育资源,即职业学校和政府培训部门;七是优化两大环境,即就业环境和社会认同;八是强化两大职能作用,即政府齐抓共管和学校自主管理。
2015年5月,安定区成功入围第二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区上紧紧围绕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推动农民职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目标定位, 充分依靠甘肃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定西理工中专、区职教中心、区农广校等科研技术力量,大力扶持马铃薯种植、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促进了职成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高度融合。
“我区职业教育将成为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农村建设、教育精准扶贫和民生改善的重要支撑力量,安定区的职业教育也有春天。”安定区教育体育局局长南俊武自豪地说。
制度保障 机制护航
为促进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近年来,安定区制定完善了包括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规章制度,并不断健全职业教育发展机制,下大力气抓好“三教统筹”工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农村职业教育由于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而导致的管理缺位等体制性弊端。
此外,还以职业学校为龙头成立了区级职教中心,整合优化全区职业教育资源,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两后生” 培训和劳动力技能培训,促进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充分发展。
区上专门成立了由政府分管区长担任组长,农业、畜牧、科技、教育、妇联、农机局、农广校、农技中心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领导小组,确定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机械化学校和种植业技能鉴定站等培训机构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稳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各项工作,为全区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发挥好、不落伍”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
在主抓培训输转的同时,安定区也非常重视引导农民工返乡发展“回归经济”,启动了“凤还巢”工程,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开绿灯、建平台、架金桥、办实事。
安定区教体局副局长雪保安在谈到职业教育发展时说:“我们像抓普通教育一样抓职业教育,努力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区上各独立初中、九年制学校增加了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开设了学业规划与升学指导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农村中小学在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师资、设备、场所,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农民教育培训活动。”
示范引领 试点推进
谈及安定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绕不开一所“标杆”学校———定西理工中专。
2011年11月,定西理工中专被国家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学校。其现已成为全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劳务品牌培训基地及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定点学校。
定西理工中专在示范校创建中的工作经验得到了省级验收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市委、区委主要领导多次检查指导学校项目建设工作,现场解决学校用地等发展瓶颈问题,充分体现了当地政府对示范校建设的重视,定西理工中专积极探索出了贫困县(区)办职业教育的路子。”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方明教授带领省级验收专家组进行实地验收后这样说道。
定西理工中专校长张银翔认为,职业教育要更好发展, 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必须面向市场、面向企业设专业, 突破关起门来办职业教育的思路。
近年来,学校不断拓宽联合办学渠道,依托重点专业和品牌专业,开展了电子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学前教育、护理等专业的五年一贯制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并根据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
在办好重点专业、固定专业、长线专业的基础上,及时开设了热门专业、急需专业、短线专业,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为社会输送掌握多种职业技能的人才。
学校各专业建设小组相继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深入合作企业实地调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指导专业建设,按照“三融合一体化”(主干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真实工作内容相融合、实践教学标准与现行的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融合,中高职专业知识与能力一体化)的原则,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材与技能对接的思路,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2015年,学校增设了涉农专业,开设了电子商务、护理、 音乐、舞蹈表演、美术绘画与设计等专业,办学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展。
“尽管专业的调整存在师资、资金、生源等多重困难,但只要是切合实际找准了的路,就要坚持走下去。今后还要进一步拓宽升学的渠道,坚持就业与升学两条腿走路。”张银翔说。
自2008年以来,定西理工中专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跟着市场走,围着企业转,随着形势变,全面实施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探索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招生—培训—实习—就业”一体化人才培养和实习就业模式。
学校先后与“长三角”的近5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有2798人顺利就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5.8%以上,就业稳定率达85%,实现了“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的目标。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敏骞在参观完学校实训室并与学校领导班子座谈后感慨地说:“在贫困落后地区能看到办得这样好的一所职业学校,让人倍感欣慰。定西理工中专办学品位高、领导班子思路新、工作作风实,学校在示范校创建中的工作经验值得向全省推广。”
引企入校 校企合作
在强化制度保障和示范校建设等基础上,安定区组建了马铃薯产业、畜草产业、蔬菜产业、汽车服务、餐饮服务等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联盟,各职业学校顺势发力,主动作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
全区各职业学校充分利用当地的企业,为学生掌握一技之能提供服务。
定西理工中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通过与锐捷等企业合作形成了“三段式六对接”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让每位学生“开设一个网店”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的融合,使计算机专业的学习由“工具化”向“能力化”转变,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及服务社会的能力。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与西部汽车城(定西4s店)等当地企业以工学结合为主进行教学合作,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仿真技术,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实施“理实一体”教学改革,在培养和开发学生综合能力上形成了“工学交替— 校厂互通—产教结合”的校中厂模式。学生参与了汽车维修的全过程,逐步实现了与企业岗位的零对接。
学校中餐烹饪专业在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中形成了“校企循环”式工学结合模式,采取“校企半天轮换制”开展校企双向教学,使校企在培养人才方面成为两个对等的主体,把兼职教师的聘任、实习费用的来源、顶岗实习的途径及服务地方经济有机融为一体。
定西机电工程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则开展了“工学交替,产学结合”(半天在理实一体教室学习专业技能,半天在电子工厂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不断推进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模块教学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
全区各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通过共建共享、校企共同研发、校内自主开发,采取工学结合、冠名班、订单培养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了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制度建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培养培训 专业成长
“孩子自己会叠被子、自己会洗衣服了,到家里知道帮家人干家务活了,见到邻居能主动打招呼了,想想他在初中时人见人烦的样子,我已经很满足了。”这是安定区凤翔镇中岔村阴湾庄社23号村民梁军虎在孩子上了定西机电工程学校后逢人就讲的一句话。
定西机电工程学校是一所民办职业学校,办学之初为能招到学生,学校一班人想尽了办法———“进校入班”、“走乡串户”、发短信、发简章、打电话,可在最初的热闹后,招生工作每况愈下,甚至眼看就要到关门歇业的地步。但作为三股东之一的李初升没有选择放弃,“放弃意味着彻底失败,我要靠严格的管理撑下去,要靠教学质量把学校立起来!”
学校依靠军事化的管理制度和不断提高的教学质量,经过8年的内涵式发展,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梁军虎的孩子梁程就是在学校严格的管理和自己的努力下,实现了从差学生到准大学生的蜕变。2015年,梁程在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并在中职生对口高考中,取得了571分的好成绩。
他告诉记者:“我现在最想上的是兰州理工大学,这在三年前连想都不敢想。我最想感谢的是国家的资助政策让我没花父母的一分钱就考了个大学,最想感谢的是定西机电工程学校的老师们没有放弃我,给我搭建了一个成长和成才的平台。”
梁程只是安定区职业学校培养、培训技能人才的一个缩影。伴随着全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不论是职业学校的教师还是学生,都在实现着专业成长。
近年来,瞄准“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这一核心,安定区建立起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和准入制度,制定了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单招、特聘政策,并实施了“四大工程”。
一是实施“全员提高”工程,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完善教师学历进修、转岗培训、下企业实践锻炼、全员远程教育培训、校内岗位练兵(示范课、教学比武、优质课、观摩课)等制度,实现师资的转型与能力提升。二是实施“走出去”工程, 修订和实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加快“走出去”培训步伐,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三是实施教师“技能大赛”工程,分校、市、省、国家四级教师技能大赛和科技发明创新,教师参赛成绩与业绩考核挂钩。四是实施“请进来”工程,聘请企业骨干兼职教师和专职技师类专业教师,特聘能工巧匠形成专业教师团队。
区上各职业学校还根据定西市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启动年、推进年、强化年的活动安排,大力丰富职业教育内涵,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是学校立足双师型教师培养成就了我,是学校立足教研立校成就了学生。”定西理工中专计算机专业教师朱向荣在他的专著《PLC应用技术基础(FX2N系列)》获得定西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后如此说道。
依托社区 挖掘资源
农村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安定区就被确定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建立以“农村社区学习中心”为基础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试点县(区)。
对此,安定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确定了内官营镇锦屏、青岚山乡大坪村等为试点。经过几年的努力,社区学习中心建设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区上围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建设要求,成立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当地社区中心建设发展规划的制订,为社区中心发展争取政策、人力、物力、资金支持,并依托职教中心,建立县级资源中心,指导各试点积极探索“自下而上”的农村社区教育格局。
面对几近荒芜的农村文化,安定区在社区学习中心建设中充分发挥村级小学的阵地作用,选聘了一些村学老师作为专兼职管理人员。教育主管部门提倡学校教育走出校门, 走进社区,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深入挖掘每个社区独特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依托村学及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大坪社区学习中心利用大坪小学的闲置教室,将学校原来的远教播放室和扫盲培训班教室整合建成了“大坪村社区学习中心”活动室。聘请当地剪纸老艺人、现年83岁的杨梅芳老人为社区学习中心的剪纸老师,并在定西剪纸传承人景爱琴的带动下创建了定西市大坪剪纸农民专业合作社,60多名农家妇女走上了就业的道路。
目前,大坪剪纸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立了创作室、制作室、艺梅营销中心,正在开发定西剪纸艺术乡土教材《陇中剪纸及实用技法》。
社区学习中心还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培训,并按照“大户引领,群众行动”的要求,带动农户发展养殖业,建起了养殖小区。
大部分村民通过在社区学习中心培训中了解到的信息, 积极选用马铃薯良种,提前建设小型养羊圈舍,开办“农家乐”。在社区学习中心副组长康耀伟等养殖大户的倡议下, 成立了大坪村养殖协会。
在养殖协会的带动下,全村已在马铃薯、畜草、劳务、蔬菜四大产业中分别建立了协会,实现了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农业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广阔的农产品市场对接,降低了农产品生产及销售过程中的市场风险和成本,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通过多轮驱动,安定区基本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初、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沟通,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重,学科门类齐全、办学层次丰富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区校企联动发展论文 篇4
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广的特点决定了其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旅游产业链条的任意波动都有可能引起整个产业链的断裂。旅游景区、景点在整个产业链当中处于核心地位, 引领着整个旅游产业链, 在以观光性旅游产品为主的条件下, 景区、景点周边的基础设施、政治、经济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旅游区的接待量。
“5.12”大地震对四川省青城山景区及其周边基础设施造成了极大损失, 对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造成了长远的影响。在创新性恢复的总体思路下, 如何使青城山景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和发展, 是地区旅游从业人员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在本文当中, 结合灾后重建实际和笔者多年旅游行业从业经验, 跳出景区看景区, 从区域旅游业发展的角度出发, 以旅游景区为重点, 不仅仅从单个景区的层面入手, 而是以大旅游区内旅游景点的联动发展为研究对象, 为此, 笔者提出了青城山旅游带的范畴, 主要是指以青城山旅游景区为中心, 向北约10公里, 向南约8公里, 向西约14公里, 向东约3公里的范围, 包括六大旅游点 (赵公山旅游景区、大熊猫野放中心、青城前山、后山、外山旅游点、王婆岩旅游景区) 、涉及到两大旅游区 (青城山旅游区、青城山田园风光旅游区) 和三个乡镇 (玉堂镇、青城山镇、大观镇) 。
地震前, 青城山旅游带以青城前山景区为重点, 以观光性旅游产品为主, 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旅游资源赋存和道教文化的内涵吸引广大游客, 周边以青城山镇为中心的旅游产业配套也较为完善。后山、外山旅游点处于探索阶段, 是青城前山旅游点的延伸性产品。王婆岩、赵公山仅仅停留在自然吸引物层面, 远没有形成旅游景点 (区) 。
地震后, 青城山旅游景点受损严重, 同时, 随着各地对都江堰地震的关注度日益提升, 客观上使得毗邻都江堰的青城山知名度大幅上升, “青城天下幽”的品牌深入人心。灾后重建过程中, 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 为青城山旅游带的振兴、提升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创新性恢复的思路, 打造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以及以旅游项目为抓手的措施使得青城山旅游带各景点 (区) 较地震前发展迅速。赵公山、王婆岩旅游资源的挖掘, 外山、后山旅游区的整合提升逐渐提上日程。
在此背景下, 本文提出了青城山旅游带各景点 (区) 的联动发展思路, 借助于各景点 (区) 的区位优势, 以优化旅游资源配置, 实现资源共享为目标, 争取旅游资源效益最大化, 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格局。
二、青城山旅游带各景点 (区) 联动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1. 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目标的需要。
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不仅仅以旅游客源地、游客接待量为衡量的唯一标准, 而是包括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均衡、旅游产业配套完整、旅游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等诸多指标。青城山旅游带景区 (点) 联动发展将使得目前青城山旅游区和青城山田园风光旅游区相互渗透, 资源共享, 大大提高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此外, 依托青城山镇和青城前山的青城山旅游区在联动发展过程中, 将承上启下带动赵公山、王婆岩和青城外山景区的发展, 服务于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
2. 提升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需要。
诸如旅游资源挖掘、开发、市场推广、品牌创造等在单独景区的开发过程中会使成本急剧增加, 且效果未必很好。在景点 (区) 联动发展的过程中, 因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将会极大地降低成本, 而且景点 (区) 联动发展的效果会大大增强。青城山旅游带景点 (区) 联动将会使得所涵盖的几个景点 (区) 开发过程加快, 进入市场的步伐加快, 集聚发展将会极大地提高区域旅游的发展水平。
3. 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的需要。
青城山旅游带所涵盖的旅游中心区、几大旅游功能区、旅游单体等在联动发展过程中, 将产生集聚效应, 盘活周边的旅游产业配套设施, 创造就业机会, 增加旅游收入, 整个青城山旅游带的集聚发展效应将影响都江堰其他旅游区的发展, 共同服务于整个都江堰旅游产业的提升。
三、青城山旅游带各景点 (区) 联动发展的可能性分析
1. 区位优势。
青城山旅游带以青城前山旅游点为中心, 向外辐射的几大景点 (区) 空间距离比较近, 且呈线型分布, 区位优势明显, 涉及的两大旅游景点 (区) 相毗邻。青城山镇、玉堂、大观三个乡镇在空间上相互呼应, 以青城山镇为中心, 呈射线分布, 整个青城山旅游带便于客流集散, 在线路旅游产品的组织上较为方便, 使得其中各个景点 (区) 的联动发展成为可能。
2. 各个景点 (区) 旅游资源的相似性。
青城山旅游带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 包括前山、后山、外山以及王婆岩、赵公山等以其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赋存而具有开发的价值, “青城天下幽”的品牌早已深入人心。此外, 以人文、文化旅游资源为辅 (如道教文化、古镇文化等) 的资源分布格局使得景点 (区) 联动发展成为可能, 联动发展将使得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地挖掘, 资源向产品的转化效率将大大提升, 有助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3. 青城山旅游带旅游产业链条的完整也使得联动发展成为可能。
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 以青城山镇为中心, 玉堂镇、大观镇为重点的旅游区小城镇格局, 以青城山旅游区为主, 以青城田园风光为辅的两大旅游区的协调发展;此外, 青城外山、青城后山旅游点的乡村农家乐的发展等, 都使得青城山旅游带产业链条日趋完善。有完善的旅游产业链条作为依托, 青城山旅游带各景点 (区) 的联动发展成为可能。
四、青城山旅游带各景点 (区) 联动发展分析
1. 青城山旅游带各景点 (区) 空间联动发展格局分析。
(1) “一点、两区、三线、四小片区”联动发展分析。
一点:青城山镇。长期以来依托青城山景点, 青城山镇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日趋完善, 在整个青城山旅游带范围内, 青城山镇是其他旅游景点 (区) 的产业链发展的中枢, 是青城山旅游带各景点 (区) 联动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两区:青城山旅游区和青城田园风光旅游区。青城山旅游带概念的提出在一定意义上是青城山旅游区和青城田园风光旅游区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在青城山旅游区当众涵盖青城前山旅游区和青城后山旅游区、王婆岩三个景点 (区) ;青城田园风光旅游区涵盖大观镇和青城外山旅游片区。两大旅游区以青城山镇为节点, 互相影响、渗透, 支撑整个青城山旅游带的发展。
三线:青城山镇——大观;青城山镇——玉堂;大观镇——玉堂镇。三条线在整个青城山旅游带当中起着串联景区的作用, 也是线路旅游产品的核心组成部分。青城山镇——大观旅游线串联青城山镇、香积寺、大熊猫疾控中心、茶坪村、青城外山、普照寺、青城国际高尔夫景点 (区) ;青城山镇——玉堂镇线路串联青城山镇、赵公山、大熊猫放养中心;大观——玉堂旅游线路串联赵公山、王婆岩、青城前山、青城外山景点 (区) 。
四小片区:赵公山旅游点和大熊猫放养中心片区;青城后山点和泰安古镇片区;青城前山和王婆岩旅游点片区;青城外山和普照寺片区。四片区各有特色, 依托区位优势, 互相呼应。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空间上找到最佳契合点。
(2) 一条空间驱动轴、两大三角形空间区域联动发展分析。
一条空间驱动轴:青城山镇——青城前山——青城后山。这条驱动轴位于青城山旅游区, 在整个青城山旅游带中处于中心位置, 承上启下, 赵公山点和青城外山点与之呼应。整条空间轴线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 以观光性旅游产品为核心。
两大三角形空间区域:以赵公山、青城前山、王婆岩、青城外山点为主的玉堂——大观旅游轴线为底, 青城后山、青城山镇为两顶点的三角形区域。是整个青城山旅游带的主体, 玉堂——大观轴线是其发展的主轴线。
2. 青城山旅游带各景点 (区) 联动营销分析。
联动营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景区 (或与景区业务关联的企业, 如旅行社、交通、餐饮等) 通过分享市场营销中的资源, 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种营销策略。
(1) 各旅游景点 (区) 共享各类资源。资源的共享不仅仅是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 更重要的是旅游产品设施、服务水平、品牌推广等方面的共享。青城山旅游带自然和人文资源相得益彰, 搭配合理, 如青城后山点和泰安古镇的结合, 青城外山点和青城国际高尔夫的结合等都属于资源的共享, 可以满足游客的不同审美需求。在品牌推广方面, 可以借助青城山的营销品牌, 相互捆绑, 实现各景点 (区) 在初期的市场进入。
(2) 各旅游景点 (区) 共同拓展促销。各方把单个景区的产品优势、营销技能和营销网络优势结合起来, 发挥单个景区促销无法达到的规模效应, 联合开拓目标市场。单个景点 (区) 的促销没有集聚力, 在青城山旅游带各景点 (区) 当中, 后续发展过程中, 应以青城山为核心, 在市场促销层面采取统一的市场策略, 共同拓展, 实现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的目标。
(3) 各旅游景点 (区) 共同提供服务。景区与交通公司、旅行社、娱乐部门等联合提供“一揽子”服务, 既降低价格, 又方便顾客, 使各方竞争实力大大增强。在具体的运作层面, 青城山旅游带各景点 (区) 应以景点为核心, 以区域旅游产业链条为主, 整合各类旅游产业单体, 发挥集聚效应。
3. 青城山旅游带各景点 (区) 管理体制一体化。
成立专门的旅游开发公司, 独立核算, 对青城山旅游带的各景点 (区) 实施开发运作, 以目前发展较好的青城山景区为主, 带动其他旅游点的发展。在公司设置资源开发、市场营销、产品开发、项目运作、服务反馈等部门, 直接向公司经理负责, 由旅游公司经理统一指挥, 协调发展, 以区别于目前的各景点 (区) 隶属于地方, 发展不同步的现状, 提升旅游点开发、发展的步伐。
五、结语
在灾后创新性恢复的总体思路下, 地区旅游资源的重新整合与开发迫在眉睫, 青城山旅游带景点 (区) 的联动发展为区域旅游的提升指明了一个方向, 在资源配置、区位优势分析基础之上, 空间旅游功能发展区的划分将会大大促进青城山旅游带旅游产业的重新上台阶。以青城山镇、大观和玉堂三个旅游接待中心为源点, 辐射两大旅游区、四大旅游功能片区, 带动三条旅游线上旅游点的发展, 在景点 (区) 联动发展基础之上, 实现青城山旅游带的全范围旅游产业提升。
摘要:在地震后地区旅游创新性恢复的大背景下, 文章从四川省青城山区域各旅游景点 (区) 发展现状出发, 提出了青城山旅游带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 引出旅游景点 (区) 联动发展的方式方法, 并加以分析, 以促进灾后青城山区域旅游产业的提升。
关键词:青城山旅游带,景点 (区) ,联动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zbl620219.blog.163.com/blog/static/10416511720081171057454
【区校企联动发展论文】推荐阅读:
校企联动07-18
区校企合作09-09
联动发展07-19
联动协调发展05-24
联动发展模式07-23
房地产联动发展07-10
联动共建论文06-05
联动协调论文06-10
油库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论文08-27
安徽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