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

2024-06-18

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共5篇)

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 篇1

0 引言

顶岗实习有利于全面发展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能力, 有利于学生顺利地实现就业,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的有效性[1]。为了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顶岗实习目的,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 与企业紧密联系, 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在毕业设计 (论文) 环节逐步摸索出与工厂企业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新思路, 在每一个实习基地配备指导老师, 再聘请厂方一名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我有幸担任了2009级和2010级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指导老师, 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实践, 关于如何指导好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论文) 各个环节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1 指导内容

1.1 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

我校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生产实习时间安排在第四学期末至第六学期末, 为期一年。学生实习前, 学校会聘请具有实践教学条件 (包括指导人员资格及设备条件等) 的药物制剂相关工作岗位, 具备一定指导能力的制药企业到学校参加实习招聘双向选择会, 为学生和实习单位提供一个相互了解的平台, 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实习方向和毕业设计的主题内容。

作为学生的指导老师, 他 (她) 已深入了解和学习实习单位的一些产品、设备、工艺、营销等方面的具体内容, 在实习招聘会现场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职业规划等方面选择专业对口、实践性强、内容丰富的实习岗位, 为撰写毕业设计寻找良好的实践环境。

1.2 确立毕业课题的中心内容

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 由厂方指导老师和校方指导老师共同承担带教工作。校方指导老师主要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沟通、协调和服务工作, 加强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安全教育, 做好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和综合评定工作。而校外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和管理工作, 工作现场的技术指导及学生专业培训的工作。

经过三个月的实习, 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确定毕业设计的中心内容, 并且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如:专题论文、创新设计、调查报告以及创业方案等。利用毕业设计有限的时间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使学生了解进行一项科研需经过的立题、准备试验、具体试验以及到试验总结的整个过程, 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全过程以及各个环节的实践, 有效的解决了某个实际问题。因此, 对于课题来讲, 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通过生产时间选择合适的课题。

进口根据实际工作内容选择课题, 最好能够利用实验室条件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某个问题以缩短学生与实际工作中的差距,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 指导教师应当十分了解所从事行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才能提出适合学生短时间内能够完成并取得成果的课题。

1.3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相辅相承

毕业实习作为毕业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带着毕业论文的课题, 通过毕业实习, 能够使他们对与实际生产相关的问题、仪器以及设备等有一个感性认识。通过收集资料, 使得学生在毕业论文的试验过程中少走弯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 也是使学生的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与实际生产更为接近的有效手段。

1.4 灌输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

从事药品生产工作必须有很高的法律观念和道德素质。在对实验数据、实验结果方面的处理要真实, 这就需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 这是指导老师要向学生反复强调的[3,4], 一定要执行。教师要严厉说明实验不真实的后果, 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2 校企联合指导的意义

2.1 丰富教学资源

虽然我校的校内实践基地近几年来不断完善, 兴建了近千平米的药剂实训车间、模拟药房、模拟药店、中药标本馆等, 实习项目日益齐全, 但不可能营造真实的药品生产、工作环境, 学生的适应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 学生不可能获得药品生产工艺流程、工艺参数、设备运行与维修等方面的实践锻炼, 不能切实体会药品营销过程中与人沟通技巧的重要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同时建立一个技术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这是大部分学校所无法承担的。只有走校企合作的道路, 通过校外建立实习基地, 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并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

2.2 校企互赢

随着医药改革的不断深入, 医药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尽管学生到企业实习会给企业在生产安全、质量控制、经营管理上带来诸多问题, 但是, 我们的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是药品生产模拟化的教学, 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接受短时间的培训就能胜任工作, 真正实现顶岗实习, 实习期为一年, 能为企业节省一个正式工的劳动报酬,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另外, 学生在完成毕业课题期间, 主动为实习单位进行科技服务, 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如优化生产工艺, 修正技术参数等等。

2.3 增长校内专业老师的专业内涵

药品生产企业的药品生产设备更新换代非常快, 大多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技术水平, 这是专业教科书中所欠缺的。校内专业教师到工厂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指导、实践和学习, 丰富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开阔了专业眼界, 更新了教学内容, 拓宽了科研思路。

实践证明, 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 学校和企业联合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是提高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 是改革传统毕业实习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为了培养更多更好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我校将沿着这个改革方向继续努力。

摘要:由于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更新换代很快, 但是专业教科书中又缺少与先进技术水平相关的内容, 因此, 为了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扩宽科研思路, 我校实行了学生顶岗实习教学。本文对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生产实习新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使学生在实习中增加实践知识, 不断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药物制剂专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实习,校企合作,毕业设计

参考文献

[1]顾薇薇.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指导老师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职校论坛, 2011 (23) :651, 655.

[2]王琳.如何完善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之路[J].价值工程, 2013, 32 (5) :264-265.

[3]涂剑, 雷小勇, 唐圣松等.药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应用的实践与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4) :729-731.

[4]韩在刚, 张敏.对药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指导的若干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 2011, 23 (4) :488.

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 篇2

【关键词】人职匹配 职业生涯管理 校企联合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04-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必然从以往的注重就业数量转向注重就业质量。随着就业制度的深化改革,高校与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生涯管理方式也必然会从“临时抱佛脚”式的择业指导转向更为科学化、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而人职匹配理论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实现高校、企业、毕业生三赢的新方法、新途径。

一、人职匹配模型

1909年“职业辅导之父”帕森斯在《选择职业》一书中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人职匹配”理论,而后霍兰德的性格类型论,施恩的职业锚理论,廖泉文的能岗匹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个体特征与职位特征之间的匹配关系:将个人的人格、个性、兴趣、价值观、能力、素质等主观条件与与工作世界的职业岗位相对照、相匹配,使二者达到最佳适合度,从而选择一种契合度高的职业。该模型可以由图1来表示。

二、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管理校企联合模式

人职匹配模型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为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方向,具体方法就是建立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管理校企联合模式。

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管理联合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帮助毕业生制定职业生涯决策、规划、设计、发展及开发等内容,帮助其职业生涯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全面认识自我及企业状况,依据个人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来选择企业及职位步入职业生涯,并借助企业资源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招募、甄选及职业生涯评估,来确定新入职员工的职业路径、培养方式及职业目标,从而使员工在企业内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推动企业目标的实现和持续发展。该模型可由图2来表示。

1.高校毕业生校内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学生校内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与整个大学的学习同步,实现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一:导入期——个体职业分析期。主要是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①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对学生的个性、性格、兴趣、能力、素质进行全方位测评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特质。②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专业介绍,使学生对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初步了解,为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二:深入期——职业认识培养期。主要是职业素质教育,包括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三个要素。①教授学生职业岗位对口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②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拓展教育,使其在全面自我了解的基础上,对将来职业方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大三:调整期——职业定位教育期。职业生涯规划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不停地调整的状态。①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引入人职匹配理论,引导学生进行个人的职业SWOT分析。②鼓励学生参加职业相关的培训和实践,通过专家及企业家讲座、专业技能大赛、校企联合培养活动等形式使学生近距离了解未来职业,形成自己的职业核心竞争力。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制定适合自己的短期易实现的短期目标。

大四:选择期——职业实践期。主要是职业选择与职业适应,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融入职业环境。①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习。②入职前培训,通过就业形势讲座、求职技巧讲座,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掌握面试技巧,增加就业机会。③建立平台,直接快速发布招聘信息。

2.高校毕业生校外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毕业生入职后,需要完成从“高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帮助他们适应职业环境、熟练工作流程、完成工作定位,处理人际关系可以增强新入职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实现顺利过渡。为此,企业需要从高校手中接过“接力棒”为毕业生制定校外职业生涯规划。高校毕业生在企业中需要经历适应阶段、创新阶段、再适应阶段,分别对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员工招聘与录用阶段、员工保留阶段、员工发展阶段。

(1)适应阶段——员工招聘与录用。①进行新入职员工评估分析和定位,以方便根据人职匹配的理论为员工分配岗位并提供指导。②配备导师指导新岗位技能,使员工以最高的效率融入工作的状态。③帮助员工设立职业目标,进行职业定位,增强其工作动力,提高工作绩效。

(2)创新阶段——员工保留。这一时期高校毕业生基本完成入职过渡,成为成熟、稳定的企业员工。这一时期员工需要进行职业决策,企业可以帮助员工用SWOT分析方法及企业可以提供的机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探索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3)再适应阶段——员工发展。这一时期企业员工进入职业发展停顿期,一方面渴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停滞不前,需要重新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确立适合自己的生涯目标。企业可以运用多种职业生涯管理策略①规划多重发展通道。②进行工作轮岗。③进行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

三、高校毕业生校内、校外职业生涯规划的相互作用

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管理校企联合模式具备完善、有效的反馈机制。一方面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毕业生就业满意度高,学校会更加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并最终通过就业率、就业质量提高——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调整——毕业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这一影响链条便会反映在应届毕业生和企业上。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对接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招募到契合度更高的员工,推动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通过企业发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员工满意度上升这一影响链条,反作用于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的变化上;第三方面,通过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员工就业率并促使其发展,并最终通过员工发展——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管理调整——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员工职业发展需求调整这一影响链条,反作用于学校及企业的毕业生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的变化上。

四、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管理校企联合模式的保障措施

高校和企业从性质、运行机制、利益取向等各方面都不行同的两种组织,两者的联合是建立在利益共赢的基础上,需要高校、企业、教育部门、人事部门等多方的协调。

1.樹立大职业生涯规划视野,树立校企一体化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职业生涯规划从高校学生大一入校开始,直至顺利适应入职企业,把学校和企业作为有机的整体,围绕校企合作,找到适应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法。

2.人员保障。高校与企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部门设立职业生涯指导顾问。学校职业生涯指导师的责任班助学生认知自我、认知专业、了解职业,进行自我定位;企业主要依托人力资源部门聘请职业生涯指导顾问研究高校毕业生的聘用和管理问题。

3.信息保障

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随着阅历、能力、环境、及组织因素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一个动态过程,因此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掌握信息至关重要,通过对信息的使用,可以增强毕业生与企业的契合度,可以提高高校就业率,也可以提升组织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7-234.

[2]曲振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吴宏伟.人职匹配理论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14):16-18.

[4]叶江峰,朱群.基于人职匹配理论大学生入职HRM的职业准备[J].科技和产业,2007,(10):71-73.

[5]刘天祥.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D].2009.

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 篇3

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开展毕业设计,实现了毕业设计与企业实训的结合。学生深入工程施工单位,了解交通行业特点,知晓施工企业的生产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清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更加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定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材的积极性。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大力发展交通的大好形势,抓住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集生产、科研、教育于一体的优势和便利条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开展毕业设计全过程的“双指导”“双考核”管理,探索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新方法,尤其在校企合作开展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

1 结合工程项目精选毕业设计选题

毕业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承担着把毕业生从学校引导到社会实践中的桥梁作用,使学生更全面地涉及到经济、环境、工程等相关的问题,培养其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校企合作开展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创新,就是要改变以前毕业设计从图纸到图纸,老师说了算的“纸上谈兵”模式,结合工程项目进行毕业设计,从而实现“真题真做”为生产服务的宗旨。

毕业设计题目选择是毕业设计的关键,毕业设计选题要有工程实际意义,同时难度和规模要适当。精心筛选毕业设计题目, 更有利于把握好毕业设计质量。我们主要从三方面来考虑:

1.1 引进工程企业毕业设计课题。

毕业设计选题理论联系生产实践并侧重于工程项目某一具体问题,题目具有特定工程背景和工程应用价值。

1.2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

毕业设计选题符合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1.3 工作量适当、难易适宜。

毕业设计选题满足专业教学计划中对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毕业设计的工作量适当、难易适合高职学生。

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两种渠道收集毕业设计题目:一是学生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后,经过生产实践积累了一定生产技术知识和经验,在企业实习指导教师指导下从生产第一线选择毕业设计题目;二是企业专家和工程师、兼职教师来校开设课程或做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生产实践课题。

根据两种渠道收集的题目,专业教研室教师会同相关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研讨、精心设计,然后筛选出符合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目录。毕业设计题目确定后,在学院校园网公布推荐给学生,学生根据在工程单位实习情况和个人特长有针对性的选择毕业设计课题。

2 带着毕业设计选题开展工程实践

学生带着毕业设计题目到工程单位实习,结合毕业设计总体要求,在参加工程实践时有针对性的进行课题调查研究,搜集与选题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了解工程企业的生产现状、技术水平和工艺过程,学习工程施工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联系实际进一步理解、消化、巩固和提高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参考借鉴新的科研成果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为提出观点新颖、创新的毕业设计积累一定的素材。特别对于有“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专兼职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做课题、做试验,进行工程实践,从中熟悉科研活动的过程和规律,掌握试验分析技能,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从资料收集、方案选择、图纸绘制、文件编写等方面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3 毕业设计过程采取“双指导”的校企共管方式

毕业设计采取校企“双指导”的方式,改变了单一的校内指导教师的配备,每位学生不仅配备学校指导教师,而且聘请了企业专业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校外指导教师,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校外指导教师针对实习学生的岗位,提出在实习期间的岗前培训安排,全程参与学生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工作,企业技术人员工作的科学态度、团队意识、敬业精神为学生树立了榜样,能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校内指导教师定期到实习单位现场指导,并与企业实习指导教师通过电话和网络定期进行联系和沟通,共同解决学生实习与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开展对实习学生的指导工作。毕业设计过程采取“双指导”的校企共管方式,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写作与修改、进行毕业设计评阅与答辩等工作,使毕业设计质量得到充分的保证。

毕业设计考核由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考核,成绩各占一定比例。考核内容主要从二方面进行:综合素质方面,从学生具有团队意识,遵守劳动纪律、尊敬企业员工、工作积极主动方面;业务素质方面,从学生掌握的生产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力、掌握常用设备的使用方法,具有较强的收集资料、熟悉施工、设计规范,分析问题、撰写论文的能力等方面业务素质。

企业实习指导教师结合企业自身管理制度,将实习学生作为准员工进行管理与考核,对学生在实习和开展毕业设计期间掌握的生产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和绩效评定并给出鉴定。校内指导教师必须深入到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定期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毕业设计质量,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析解决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后根据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两方面的考核成绩、结合学生毕业设计答辩情况、学生的实习日志、实习总结以及用人单位的鉴定进行综合考核评定。

4 校企携手,构建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体系

毕业设计实行过程考核与成果答辩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与工学结合、企业顶岗实习相适应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制定完整的毕业设计工作规范,明确院、系、教研室及指导教师各自的职责与管理目标,实行全方位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和监控机制。

加强过程控制,实行全程跟踪。学院建立在教务处领导下,由系部管理和指导教师具体负责的院、系、指导教师三级检查、监督管理机制,做到毕业设计质量各个环节有人抓、有人管。并在毕业设计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奖优罚劣。将毕业设计的考核成绩和最终的结果与教师的晋级评优、学生的奖学金、推荐就业挂钩。此外,定期发布毕业设计检查情况和工作信息。

院系检查分为系部的自查和学院的抽查,一般分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检查。前期主要检查开题情况和学生任务落实情况;中期着重检查教师指导工作是否到位及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要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程情况做详细了解,对设计进度缓慢的学生应协助指导教师加强监督;后期检查毕业设计评阅、答辩与成绩评定。

指导教师检查贯穿毕业设计的开题报告及写作大纲、毕业设计初稿、定稿到成果答辩的毕业设计全过程。采用网上毕业设计系统跟踪,要求学生在各段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导教师及时检查了解学生毕业设计进展情况。系部定期发布毕业设计检查情况,严格坚持毕业设计环节的过程及目标管理,建立毕业设计交叉评阅制度,外聘专家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的评阅和答辩工作,接受社会及生产实践的考验和监督,严控毕业设计的质量。

5 推进以“企业需求为目标”的合作,实现校企共管共赢

遵循职业教育特点,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学生企业顶岗实习,在企业精神的熏陶下,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毕业设计开展提供了保证基础。针对部分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期满时,由于企业工作需要不能如期回校进行毕业设计答辩的情况,我们坚持以“企业需求为目标”的校企合作理念,为保证施工单位的工作不受影响,同时保证毕业生与学院均能按期完成答辩工作,组织实施企业现场答辩,以更加灵活的方式让学生完成答辩工作。选派指导教师前往施工单位,带队领导与企业领导共同商定答辩相关事宜,企业做好后期保障工作,为答辩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答辩组成员由学院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答辩过程中,学院教师主要就毕业设计中的专业知识运用方面进行提问,企业技术人员则重点就毕业设计中的工程实践部分进行提问,结合两部分答辩情况,综合判定学生答辩成绩。

企业现场答辩,即解决了企业的用人之急,又创造机会使学生参加了毕业答辩,创新了毕业设计答辩模式,圆满完成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任务;同时,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答辩,更能反映出企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计划的修改起到了指导性地作用。

6 结束语

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具有实践性强和专业知识集中运用的特点,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阶段之一,我院路桥工程系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大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在毕业设计实践环节进行改革与创新,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校企共管共赢多种途径、多种手段进行人才培养, 采取“双指导”“双考核”的校企共管方式开展毕业设计指导,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最终实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注】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课题的子项目暨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Z090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龙安国.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应用电子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职业技术教育, 2009 (8) .

[2]彭康华, 乔一方.金融风暴下对“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进行实习指导的思考.消费导刊, 2009 (2) .

[3]麦雪凤, 梁柳斌.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教论坛, 2007 (2) .

[4]孔德军, 胡爱萍, 朱伟.基于校企合作的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教改实践.黑龙江教育, 2008 (2) .

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 篇4

关键词:校企联合,实践,健身俱乐部

社会体育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于2012年正式更名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目前有200多所院校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然而,与供需两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艰难的就业形势始终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难以回避的问题。造成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指出,学校教育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这为高校加快大学生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健身俱乐部方向)因其实践性、职业化的特点,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强化实践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正是实现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1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指高校与企业联合各自优势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培养适应不同企业需求、素质全面的应用型人才的开放式教育模式[1]。下面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健身俱乐部方向)为例探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具体做法。

1.1凝练健身俱乐部方向学生综合能力指标体系

在广泛走访健身俱乐部用人单位负责人、教练、培训师等专业人士的基础上,确定了健身俱乐部方向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体系和职业能力,主要概括为基本知识体系即 “具备一定的解剖、生理、康复、运动损伤、训练、管理、 营销和特殊人群膳食营养、及运动处方等知识”;基本的职业能力概括为“沟通能力、健身指导能力、分析能力、教学能力、创新能力、运动营养配餐能力和制定运动处方等能力”。

1.2改革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2.1合理配置各学科之间相应的课程结构及其比例,处理好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实践课程等之间的关系。根据原有人才培养计划当中的整个课程体系存在公共课占课时比例较大,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政策,首先对大学英语进行了改革, 根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和行业对英语的要求,采用英语口语、情景对话等教学为主,弱化英语笔试。英语成绩与毕业和学位相脱离,大量缩减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时数。就业指导科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形式与政策融入思政等类型课程当中。从公共课中释放出一定比例的教学时数,满足专业课的教学安排,提高专业课的活动空间。

1.2.2在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课、实践课等存在课程门数和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现象,主要采取保留核心和主干课程, 删除小课、果断减少课程门数等措施实现知识的整合。主干和核心课程加大课时比例,且每门主干核心课程需占30%以上的课程实践教学时数,理论课基本实现以实际应用的经验获取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理解为辅。

1.2.3根据健身俱乐部方向人才的培养规格,建立体育与管理、体育与营销、体育与经济、体育与文化、体育与艺术、 体育与营养、体育与医疗保健等多专业的交流与融合的综合课程体系。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实施一专多辅、主辅结合、专业互通等多途径的人才培养[2]。

1.2.4将商业健身俱乐部的新兴项目纳入课程体系(如钢管舞、肚皮舞等新兴项目),教学内容紧扣时代脉搏,从而实现技术教学与职业要求无缝衔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动态适应企业对人才规格需求的变化,真正落实到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衷[3]。

1.3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强化实践环节

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健身俱乐部方向)的实践特点出发,按照实境化、职业化的原则,学校投资150万建设成了一个能够满足课程实训需要的仿真健身俱乐部,按照职业岗位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真实模拟健身俱乐部技术或业务操作环境,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一体的技能体验,使校内实训基地成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舞台。 同时根据俱乐部方向学生应该所具备的知识体系和职业能力,共享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营养学实验室、烹饪实验室和健康管理实验室。提升俱乐部方向学生在体适能测试、评估、指导实施、再评估等一体化服务的综合能力。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企业在承担培养者的角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的规模、文化、经营方向、管理模式等因素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目的[4]。为了寻求一批高质量的合作企业,学院领导亲自带队进行实地考察和走访,确定了南宁市美健健身、超越健身、五象健身作为校企合作单位,初步形成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同时将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技术认证考试项目融入专业教学计划,学生须考取与健身行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私人教练资格证书、健康管理师证书、营养师证书等,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1.4形成了具有学院特色的“3+1”人才培养模式

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09级健身俱乐部方向20人率先试点“3+1”人才培养,也就是在大学前三年完成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学习和基本能力训练,最后一年在健身俱乐部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5]。其中在校内的三年理论教学环节中,为了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经验的脱节,同时也为了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说、学、做”一体化。在专业老师当中遴选有健身房工作经历的老师作为俱乐部方向的导师,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课外时间和仿真健身房的校内实训基地的优势,成立健身房工作团队,分解健身房各工作岗位的职责和任务,包括经营、管理、健身指导、会籍顾问等相关的工作均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专业工作情境,实现学生专业学习的工学交替和手脑并用的机会;另一方面以明确自己知识、能力方面的不足和将来努力的方向。经过反复地、循序渐进地进行专项技能训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并逐步积累将来职业岗位对应的专业技能,以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学生经过校内三年的课程学习之后,第四年根据专业特色设计一套以校企合作为主体的实训体系,实施了校内实训 +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实习的专业实训方案,形成了“3+1”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6]。学生在这种模式下,通过一年的校企合作方式的实习实训,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和提高, 为企业培养了所需的人才,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的互赢局面,从而缓解了学校的就业压力[7]。

1.5完善专业技能的考核体系

对专业主干课程的考核方法进行改革,不仅要按照课程的特点精心安排考试或考查,还要逐步建立由多名教师参与组织并实际监督课程考核的机制,进一步强化各课程教学的能力导向。逐步建设体现课程教学和职业岗位要求的标准化考核方案与题库,使教与学有公开公平的评价方法。在命题上明确规定理论与实践的比例,能够采用实践操作进行的考试,尽量采用实践操作考核。

1.6精心组织并实施毕业实践环节

精心组织毕业实践环节,鼓励进行项目化的毕业设计 (如:课程教学计划的设计、健身方案的设计、运动处方的设计等等),保障毕业环节的师资数量与质量,毕业设计作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符合专业实际。

2效果评价

经过四年有针对性的培训,结合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学生们的职业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健身俱乐部方向的学生在参加私人教练和公共营养师的技能鉴定和考核过程中,20人全部获得了初级私人教练资格证书,其中10人晋升为中级私人教练,5人晋升为全能私人教练;16人获得了公共营养师证;4人获得高级营养师证。20个毕业生实现了100%就业,且全部在健身房就业。

根据用人单位对健身俱乐部方向的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满意度调查反馈,毕业生在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工作业绩等方面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肯定。有4位已经晋升为店长,1人成为了健身教练培训师。

3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3.1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尤其是健身房新兴项目的教学和教法。如何提升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和整体的科研能力,从而建立一支经验丰富的“双师型” 教学团队,是校企联合培养能够顺利进行的保障。

3.2实践过程质量保障问题

校企联合培养不能简单地把学生推向企业,就算完成任务,对学生的后续管理更加重要。如何对学生的出勤、实践过程、实践环节的效果等等做出合理的动态评估是保障校企联合培养人才质量的关键。

3.3如何处理校企双赢的问题

企业毕竟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如何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学校如何对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革,使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动态适应企业对人才规格需求的变化,搭建学生与企业进行良好沟通的平台,是校企联合培养能否持久进行的基础。

4结语

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 篇5

一、所做工作

(一)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树立“主动出击”和“主动服务”理念

首先该校认为职业学校要取得稳定和长足的发展,在苦练内功、办出特色的同时,还必须主动出击,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这其中主要是政府的支持。这方面该校做了许多工作。其次,该校全体员工通过学习,统一认识,树立了“主动服务企业”理念,主动走访企业,主动为企业提供服务,努力寻找利益趋同点和合作结合点,以服务求生存,以服务促发展。

(二)政校联合,各司其职,合力打造人力资源市场

1. 打造经过

宜兴属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县(市)中名列前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市各企业对人才尤其是实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极其旺盛。尤其是2007年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以后,这方面的需求更为迫切。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从服务地方经济的全局出发,主动走访企业,反复论证,写成调查报告,递交给有关政府部门,终于促成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于2007年6月投资200多万成立了宜兴市首个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宜兴经济开发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该中心2013年被评为“江苏省诚信人力服务单位”。经多方努力,该校促成宜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从“失业救济金”中拿出2000多万元投资建设新的实训中心,经过两年多建设,在政府的关心、指导、协调下,新的实训中心于2012年投入使用,使其成为该校的一个新亮点。学校与宜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多次沟通,达成共识,2013年6月起,宜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把我市最大的人力资源市场———宜兴市人力资源市场搬迁至该校实训中心,此举开创了将人力资源市场直接办在学校的新格局,既方便了该校学生求职,也加强了该校与各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2. 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

人力资源市场以“真心为企业招才铺路,诚意为英才摆渡”为宗旨,内引外联,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人才招聘会,真正起到了连接企业与人才的桥梁作用,很好地体现了政府把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作为为企业、为人才办实事的重要举措的目的。

3. 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在政校合力打造人力资源市场的过程中,政府和学校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政府主要起设计、规划、协调、评估作用,负责出台有关政策、法规、筹措资金;学校主要起调研、出点子、执行、反馈作用,负责具体项目的落实、管理。

(三)校企融合,无缝对接,齐心贯通人才就业渠道

人力资源市场的建立,为人才的需求与供给搭建了一个沟通平台。而要真正贯通人才就业渠道,使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还必须在校企合作上花工夫。为此,该校在就业处的牵头下,做了以下工作:

1. 成立校企合作工作机构

2008年该校成立了校理事会,2012年成立了校企联谊会。两机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决策重大事项,指导开展工作,使校企合作走向正常化、规范化。

2.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

学校制定了《校理事会章程》《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合作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工作制度。(1)建立校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制定落实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有关政策和措施,定期组织专题调研,解决校企合作中的突出问题。(2)建立校企合作洽谈会制度。学校向企业通报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毕业人数等情况,企业向学校通报近期人才需求、职工培训等情况,并介绍各自工作中新的做法与想法。(3)建立校企不定期联系制度。学校与企业都事先商定,平时可不定期相互走访,或了解情况,或解决突发事件,或满足临时需求。

3. 创新校企合作新载体

(1)以专业建设为载体,创新校企合作共建机制

校企双方通过校理事会、校企联谊会两个平台,共同开发企业岗位素质标准、编写企业员工培训教材,联合建设行业技能鉴定题库,共同组织实施专业课程改革,共同建设实训中心。近几年来,教师到企业实践累计420多人次,“双师型”教师198人,钱文等36位老师被企业聘为兼职工程师;加强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了《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特聘专家管理办法》等文件,聘请58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学校兼职教师。

(2)以冠名班培养为载体,创新校企合作共育机制

2010年该校与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盛世桃园宜兴店等17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冠名班协议,创新了校企合作的新载体。校企双方通过校理事会、校企联谊会两个平台,建立冠名班组建与教学工作流程,共同选拔学生组建冠名班,协商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与考核评价。自2010年以来,累计冠名培养学生1651名,在校冠名班有14个。

(3)以顶岗实习为载体,创新校企合作共赢机制

首先与有关企业联系,落实顶岗实习企业;继而召开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会议,告知顶岗实习单位、期限、实习内容及其注意事项;第三,签订顶岗实习校、企、生三方协议,明确各自职责,规定顶岗实习管理流程;第四,该校尤其注重顶岗实习的安全教育,编写了《安全基础知识》,并组织学生学习,还为每位学生投了顶岗实习险。

(4)以共同研发为载体,创新校企合作共研机制

该校依托我校实训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与企业共组科研团队,共攻技术难关,共同提升研发能力。2013年,该校教师朱辉星、何伟、史群良与盛世桃园宜兴店八位一级厨师组成了“宜兴地方特色菜”研发团队,共同研究开发宜兴地方特色菜,经过几年的研究,现已初见成效。2014年该校教师钱文、莫俊明、傅华与宜兴阳源检测科技有限公司研究人员一起,共同研究、开发“检测中心实验室”。2015年10月,检测中心实验室正式开张营业。

二、实际成效与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促进政府与职校之间的紧密联系,较好地发挥了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通过积极行动、办出特色、校企合作,尤其与政府合力打造人力资源市场,让政府看到了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政府由原来的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形成了政府与职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很好地发挥了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2014年我市教育局出台政策,规定该校“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与四星级高中同一批次录取,大大提高了生源质量。

(二)构建了校企沟通新的平台,有力地促进了校企的深度融合

人力资源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校企沟通新的平台,使学校与企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促使校企合作向深处发展,共同建设、开办冠名班、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互兼互聘、共同研发等成为合作常态。

(三)锤炼了专业教师队伍

该校每年举办师生“技能比赛月”,下企业实践、带学生顶岗实习,尤其是与企业合作研发,有效地激发了教师钻研技术、发明创造的热情与动力,也极大地提升了该校专业教师的专业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教学能力。近几年来该校获得15个专利,刘彬、周晓瑜、刘松辰等6位教师在全国“创新杯”说课比赛中获第一名,刘彬、郭群等7位教师在江苏省“两课”说课比赛中获示范课。

(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了优秀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

会计、电子、数控、建筑、旅游等五大专业的课程改革与制造类、工程类、信息技术类和商贸类等7个实训中心的建立,“技能竞赛月”的有序开展,冠名班培养、学生顶岗实习等创新有效地提高了该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近几年来学校在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中有76人次获奖,在无锡市技能大赛中,有251人次获奖。2015年在江苏省技能大赛中获4金8银24铜共36块奖牌的历史性好成绩。

(五)极大地提高了办学整体水平,提升了我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人力资源市场的打造、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有效地贯通了人才就业渠道,与该校合作企业由53家提高到现在的83家,冠名合作企业由17家增加到现在的31家。“出口旺”带来了“进口旺”,近几年该校招生情况始终在我市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2014年该校的“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录取分数线超出全市四星级高中7.5分,2015年第一批“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实现88人83人转段成功的好成绩。

三、体会与思考

通过更新观念,锐意创新,该校“政校联合”合力打造宜兴人力资源市场,既方便人才找工作,又方便企业招员工;该校“校企融合”,使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无缝对接,贯通了人才就业渠道,真正做到了“政府推动、市场引导”。此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对我国职业教育及其校企合作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和引导作用。

1.校企合作是一项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只有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统一认识、积极互动、共同参与,才能把校企合作引向健康、良性发展的轨道,也才能切实提高职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质量。

2.职业学校必须确立“主动出击”和“主动服务”的理念,主动出击,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促进政府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法规,支持和引导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发展,并给予财政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障。

3.政府各级部门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进一步提高对就业工作的认识,加大对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投入,完善其实施设备,并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拓宽人才就业渠道。

4.企业要从自己的长远发展和社会责任出发,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内引外联,多措并用,主动参与校企合作,努力为提高职校学生各方面素质创造条件、献计献策,为我国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药功效下一篇:玩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