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办学合作协议

2024-07-15

校企联合办学合作协议(精选8篇)

校企联合办学合作协议 篇1

校企合作办学框架协议书

甲方(学校):

乙方(企业):

为贯彻科教兴国方针,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甲乙双方在坚持“诚实守信、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原则的基础上,经友好协商,就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事宜,达成如下框架协议:

一、合作的范围

1、互设挂牌基地。甲方在乙方建立“教学实习就业基地”,乙方在甲方设立“人力资源培训基地”(具体名称由双方协商确定)。通过互设基地,实现“专业教师进企业,技术专家进学院”的双向人才交流合作。甲方根据教学需要聘请乙方专家、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合作专业的客座教授或教学实践指导教师,并根据乙方需要为其培养其他经营管理、服务、操作人员。

2、订单培养人才。根据乙方需求,甲方自2010年9月—2013年7月定向为乙方培养一届(30-50人)普通中专层次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方向)人才。2011年开始每年为乙方培养一届(30-50人)相同人才。学生在校学习一年半,第二年下半年安排到乙方顶岗实习。毕业后凡符合录用条件的毕业生全部由乙方接受为其正式员工。

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在与乙方协商的基础上负责制订合作专业的招生简章,落实招生计划,负责招生录取工作。

2、新生入学报到时,甲乙双方与学生签订(三方)培养与就业协议书。

3、根据国家相关教育政策和规定并在尊重乙方人才培养需求的基础上负责制定合作专业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4、对于合作办学的班级使用乙方名称冠名(“***管理班”),甲方尊重并维护乙方的冠名权,不得单方变更该班级的名称。

5、负责合作办学班级的教学工作及学生在甲方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定期向乙方反馈合作办学班级学生的学习、思想状况,及时向乙方通报学生的特殊异动情况(如退学、休学等),并与乙方妥善处理异动后的相关事宜。

6、按教学要求合作办学班级的学生前往乙方见习、实训、毕业实习时,由甲方派出指导老师配合乙方做好学生的教育、指导和管理工作。

7、将乙方提供的助学金、奖学金等用于指定用途,不得擅自挪用。

8、有权根据合作的需要在各类媒体上对双方的合作及乙方的相关情况进行宣传,以扩大其办学影响(但不得损害乙方的声誉、形象)。

(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为甲方制订招生简章提供相关资料,并为合作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提出合理建议;定期了解合作办学班级学生的学习、思想状况。

2、为吸引学生毕业后为企业服务,乙方应向学生提供助学金,标准为人民币*元/年/人(第一及第二学年上半年),于每学年开学后一个月内直接支付给甲方,用于学生缴纳学费;为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乙方每年应向学生提供总额为人民币*元的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于每学年结束前一 1

个月内支付给甲方(奖学金制度的拟定、奖励幅度和奖励人数由甲乙双方共同商定)。

3、按教学安排接收合作办学班级学生的参观、见习、实训、毕业实习等,指派专人协助甲方指导老师负责学生在乙方见习、实训、毕业实习等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并为甲方指导老师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便利。

4、在学生见习、实训、实习期间,乙方免费为学生及指导老师提供食宿等必要条件,并按照不低于*元/月/人的标准向学生支付劳动报酬。

5、学生见习、实训、实习结束时,甲乙双方共同对学生的情况进行鉴定。凡实习鉴定合格并取得毕业证的学生,由乙方接受为其正式员工,乙方与该学生签订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该劳动合同不再约定试用期)。

6、乙方有权根据合作的需要在各类媒体上对双方的合作及甲方的情况进行宣传报道(但不得损害甲方的声誉、形象)。

7、对于特困学生,乙方拟定每年资助*人,负责承担该学生的学费,并支付在校期间每月生活费*元,具体名单由双方共同确认。

三、违约责任

1、任何一方违约,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赔偿对方因此遭受的全部损失。

2、在合作过程中任何一方的宣传行为有损于对方的声誉、形象的,另一方有权要求其立即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并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赔偿其全部损失。

3、因乙方自身的原因,不能录用实习合格且取得毕业证的学生,乙方不得要求学生返还其已经支付的费用,学生有权自由择业。

4、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与乙方签订劳动合同,则乙方有权根据(三方)培训与就业协议书直接追究其违约责任;甲方对此有协助义务。

四、不可抗力及其后果

由于不可抗力影响本协议的履行,遭遇不可抗力的一方应立即通知对方,并应在十五日内提供详情及有效证明文件。因不可抗力致使本协议中止时,双方互不承担法律责任。因不可抗力致使本协议中止时,甲乙双方应共同对参加合作办学班级的学生做出妥善安排,并将学生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五、合作期限

本协议有效期为 年 月至 年 月。如需延长或提前中止该协议,应当提前三个月以书面形式向对方提出,经双方协商后解决。

双方每年都应当对本协议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调整完善下一步合作方案。

六、协议文本及其效力

1、本协议一式贰份,各执壹份。本协议经双方单位盖章、代表签字后生效。

2、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或签订书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代表:(签字)代表:(签字)地址:地址:

电话:电话:

传真:传真:

日期:年 月 日日期:年 月 日2

校企联合办学合作协议 篇2

一、“请进来”———以企业为主体, 引企入校, 引厂入校

(一) 引企入校, 建设企业冠名的校内实训车间

近几年来, 我校陆续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在校内建起汽修、数控、机械加工三个实训基地, 为了继续弥补实训设备的不足, 我校积极引进多家大型企业投入资金和设备在校内建设企业冠名的实训车间。主要有海马集团投入200万元设备建起的汽修实训车间、广东镇泰集团投入100多万元设备建起的数控实训车间、上海大众投入80多万元设备建起的汽修实训车间、丰田公司投入60多万设备建起的汽修实训车间。

(二) 聘请企业专家、领导加入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 参与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

根据学校教学工作需要, 我校汽修、机电、电子电工、计算机等各专业先后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聘请与学校进行合作的企业专家或领导近50名, 并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 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 企业专家全程参与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修订, 使专业人才培养更贴近企业和市场需求。

(三) 引进企业优秀文化和企业评价机制

“先进企业文化进校园”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优势互补的一种新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是校企合作共建和谐文化的新模式。我校的做法是在特色班级的管理中, 学生管理部门和企业共同营造企业文化, 将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逐渐融入到班级文化。由不同的班级文化共同促成生动、丰富的校园文化。此外, 我校还长期实行邀请企业共同参与考核毕业生的制度, 将企业对实习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评价成绩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并作为评定学生学业完成与否的重要依据。学校积极地定期开展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反馈各企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学校招生就业部门制定了毕业生跟踪走访制度, 指定各专业部实习管理老师对学生的实习就业、岗位适应、业务技能等情况进行综合回访调查。

(四) 邀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来校培训教师

为充分利用企业的专家资源, 我校常年邀请中国汽车维修协会朱军这样的顶尖级汽车专家来校给教师做汽车专业发展的前沿讲座, 邀请像张治中这样的职业教育教学法大师来校做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 邀请海马集团、广东镇泰集团等企业专家、技术能手来校讲座, 这样不仅拓展了教师的知识和眼界, 还使教师能够经常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更好地培养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专业人才。

(五) 充分利用企业校友和行业资源

我校1958年建校, 早期毕业的校友有为数不少的民营企业家, 他们拥有很好的自办企业, 校友中也有走上国营企业重要岗位的领导, 他们与母校合作的热情很高。我校专门成立了校友会, 每年举办若干次企业校友专家咨询会议, 沟通感情、交流信息, 学校因此也获得了行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六) 吸引企业在校内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

为了鼓励与表彰优秀学生, 协助学校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我校主动争取一些大型企业为学生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 主要有广东镇泰集团设立的每年10万元的奖、助学金, 香港强华建教基金设立的每年各2万元的奖、助学金, 使校企合作又有了新的发展形式。

(七) 吸引企业职工来校参与技术提高或职业资格培训

应合作企业的要求, 我校经常在校内开办各种技术提高或专项技能培训班。如每年都为中海油公司培训员工400人次, 为琼海玉柴公司每年培训在岗职工200多人, 每年为省内多家合作企业培训员工约1000人次。此外, 学校还利用作为海南省特种工培训中心和海南省第53技能鉴定站的优势和资源, 积极开展电工、举重、钳工等工种的特种工培训以及汽车初级、中级, 电工初级、中级的职业资格鉴定, 每年参与培训学习的企业职工约1000多人次。

(八) 引厂入校, 半工半读

2007年, 为了加强电子电工专业建设, 我校吸引海南群星电子厂落户学校, 学校为该厂提供场地, 厂方负责投入生产所需的设备。在日常管理上, 还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 并提供实践教学所需原材料。学校负责学生的管理和理论课教学, 学生入厂锤炼技能, 工厂高级技师手把手指导操作, 实现了“学中做, 做中学”, 即工厂的技师就是学校的学习指导教师, 学生就是工厂的工人, 参与产品的生产制作全过程。“教学链”与“产品链”对接, 使企业和学校相融, 企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同时满足了电子电工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去年, 我校还和新中北公司、玉柴机器厂等多家企业谈好落户学校的合作意向, 今年将进入实质性操作。

二、“走出去”———以学校为主体, 学校主动入企业和工厂

(一) 开发名优企业, 实现学生优质实习与就业

为了做好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 我校成立了一支由市场意识强、善于沟通的十几名教师组成的就业工作队伍, 专门开发实习和就业单位。现在, 我校已基本建立起“大机电就业网络”, 形成五大就业区域, 即以海马汽车为核心企业的金盘就业区, 以中航特玻为核心企业的老城就业区, 以金海浆纸为核心企业的洋浦就业区, 以玉柴机械为核心企业的博鳌就业区, 以镇泰集团为核心企业的珠三角就业区。目前我校已与省外广东镇泰集团、广东德源塑胶有限公司、一汽丰田、上海大众;省内海马集团、玉柴机器、金鹿集团、英利集团、汉能光伏有限公司、海南中铁电气化铁路运营管理公司、喜来登集团等近200家大型企业签订就业合作协议书。

(二) 实行专业教师下企业跟班学习制度

我校制订了《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暂行办法》, 规定每个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实践锻炼不得少于一个月, 教师在走进企业、了解企业、服务企业的实践过程中, 一是开阔了视野, 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二是把企业的新工艺、新方法带到课堂上, 实现课堂教学与车间生产的“零距离”;三是通过参加企业生产实践, 把生产过程中的复杂零件加工与专业课本相结合, 开发和设计典型工作任务, 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

(三) 校企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深入企业了解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校企合作情况, 我校要求学校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每年必须到校企合作的主要企业进行调研, 了解学生的实习就业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为以后校企合作工作决策提供依据。

(四) 主动送教入企, 密切校企合作关系

除为合作企业在岗职工开展校内培训外, 我校还根据有些企业职工不便离岗的特殊要求, 专门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到企业根据企业需求为职工进行各种技术提升培训。如上门为海南万达包装有限公司等制造业企业培训员工近3000人次, 每年为定安等市县上门开展电工等各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近1000人次。尤其是去年为琼山监狱所开展电工技能培训, 开辟了“职业教育进高墙”的新型合作路子, 此模式已在《中国教育报》得到较好宣传, 引起广泛关注。

三、“合作攻坚”———以校、企双方为主体, 共同研发品牌项目

(一) 创办“企业冠名班”,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以往“订单式”、“委培式”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我校与部分名优企业创办了“企业冠名班”, “企业冠名班”与以往不同之处是由企业派出专家和学校共同管理、培训学生, 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均按企业要求制定, 班级充分引入企业文化。分别与北京嘉华集团创办“嘉华汽车班”、与海南威隆船舶有限公司合办“威隆造船班”、与丰田公司合办“丰田汽车班”、与海马集团合办“海马汽车班”、与中石化公司创办“扶贫石油班”等。这些企业冠名班已成为校企合作新特色, 《光明日报》曾在内部刊物《情况反映》上对我校的“企业冠名班”进行了大篇报道, 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林方略副省长、胡光辉厅长曾分别做出重要批示, 要求认真总结, 向全省中职学校推广。

(二) 创办“建筑类专业实验班”, 开创了教育与行业合作办学的先河, 创新了职教办学模式

去年10月, 我校承担了省教育厅与省住建厅创办“建筑类专业实验班”的新任务, 完成了五个专业400名学生的招生任务。“建筑类专业实验班”的开办, 是省教育厅、省住建厅和中职学校联合办学的新创举, 必定从本质上引领我国职教办学模式创新的新潮流。在办学过程中, 我校聘请了五位建筑行业的客座教授, 举办了别具特色的开班仪式, 引起了海南省建筑工程总公司等大批企业的高度重视, 省住建厅表示将在我校创办大型实训基地。这一合作项目不仅将填补我省中职建筑专业办学的空白, 还能为我省中职办学创新作出示范。

(三) 校企合一, 开发南海资源

为了开发丰富的南海资源, 去年我校和海南南海渔业集团签订合作意向, 在捕捞作业、渔产品加工和船舶维修方面达成一致意向, 《光明日报》曾以“舞动南海, 校企携手未来”为题做过专题报道。目前该合作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今年将按照合作协议有序开展合作。

(四) 启动“百项发明创新工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 我校还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去年我校与国家专利技术 (海口) 展示交易中心共同策划“百项发明创新工程”项目, 该项目也是我校创建国家示范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项目分两步同时进行, 一是在校内建成了一个600平方米的专利技术博览馆, 展出专业技术产品600多项, 得到了省科技厅、省科协的高度重视, 省科技厅拨出专款30万元支持项目建设;二是在省发明人俱乐部的支持下, 发动全校师生人人出创意、人人搞创新发明, 争取在2013年7月前完成100项发明创新项目, 并获得专利受理。“百项发明创新工程”自去年上半年启动以来, 已在校内开展多项活动, 营造起良好的创新氛围。目前我校教师已有《新型残疾人辅助器具》和《双螺杆磨浆机》两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

校企合作,联合办学 篇3

一、寻求校企合作新途径

校企合作办学是发展中职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人才支撑,职业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企业的推动。校企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学校通过校企的合作可以获得企业的人力和物力支援。可见,校企合作是最佳的选择。

笔者所在学校的校企合作专业是电子工艺管理与运用专业,合作企业是中国(苏州)德尔福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办学班级冠名为“德尔福优生班”。德尔福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系统和零部件生产制造商之一,为客户提供品种齐全的汽车系统,零部件和模块。德尔福公司于1995年12月进驻苏州工业园区,投资设立了德科电子(苏州)有限公司,是在苏州工业园区投资较早的企业之一。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制造、加工、装配汽车音响系统、电子控制制动系统、安全气囊等汽车电子产品。笔者所在学校电子专业的领导主动与德尔福电子有限公司联系,表达了合作办学的想法理念和决心,并得到了公司的积极回应。经双方协商,决定开展合作办学,签订了合作办学的协议书。

二、校企合作办学的基础

1.准备阶段

(1)学生了解。在学生刚刚进校后,笔者学校电子专业的老师积极组织开展专业介绍讲座,让学生了解电子、认识电子,让学生对电子行业产生兴趣,促进对电子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对未来电子行业的就业充满信心。其次,学校还聘请企业代表给学生做企业介绍,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企业甚至该行业的人才需求,让学生能够尽早地定位自己,能够更早地朝着理想目标努力学习。

(2)家长称赞。学校通过印发《“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告家长书》,对学生家长进行宣传;班主任通过电话与家长进行交流,让学生家长了解校企合作,领悟校企合作精神,认识“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对学生前途未来的影响;通过召开家长会,表态学校举办“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理念和宗旨,即“以生为本”,一切以学生利益为重,关注学生的前途未来。家长对学校的举措相当满意,并表示大力支持,人人称赞。

2.学校推动

由于金融危机,职业学校的招生与就业受到影响,笔者所在学校也不例外。学校领导对此情况非常重视,积极开拓市场,寻求解决之道。学校市场开发部与电子中心联手,把目光瞄准企业,开拓“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之路。校领导对此举措表示满意,大力支持,积极推广,并及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3.企业支持

通过长时间的企业走访与交流,以及对“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实施办法的反复论证,学校和德尔福电子企业的长期合作意见达成共识。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了能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紧缺性人才。企业非常看好合作前景,对合作事宜非常满意。

三、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

1.聘请企业专家加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为了适应校企合作发展的需要,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学校聘请德尔福电子企业人士经理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以市场为导向,开展专业建设、改革发展的战略研究,提出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的建议、意见和发展规划。

2.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和实施培养方案

本着双方互惠互利的原则,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企业用工计划,双方设置招生计划,确定联合办学班级人数,按企业职业岗位群的知识技能要求和职业资格准入相关条件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和教学计划,按需施教,为企业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产实践计划,使学生对企业的发展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环境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实现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的根本途径。

3.建立企业奖学金机制

为了促进和激励德尔福优生班学生的学习,德尔福电子(苏州)有限公司设立了班级奖学金机制,学生不仅享受学校的奖学金制度,同时还享受企业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制度充分体现了德尔福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对“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重视程度。

4.学生可以顶岗实习

中专学生在学校完成两年的理论课学习之后,利用最后一年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是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顶岗实习不再是以往“听一听、看一看、试一试”的形式,而是亲自动手完成某项具体工作。因为实习单位和实习工作就是学生毕业分配的单位和即将要从事的工作,所以顶岗实习具有见习的性质,一年的顶岗工作实习期取代了学生毕业分配后的见习,这就省去了学生毕业后的见习过程,能够直接转为正式职工。

5.实施“订单式、专门化”培养

学校电子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培养目标很明确,就是为德尔福电子有限公司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在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的协议书中,德尔福企业作为就业(实习)基地,根据本单位产业发展情况、生产经营规模和预期投资领域,负责地向学校提供企业人力资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及时提供用工需求信息、员工培训计划。根据德尔福企业提供的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状况、职业岗位特征描述、各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等级,学校采取“订单式、专门化”的培养模式。

四、校企合作办学的益处

1.教师下企业锻炼得到保障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一些老师的专业知识已经跟不上步伐,需要老师能够多下企业进行锻炼学习,拓宽专业知识面,强化技能水平。校企合作办学弥补了这个漏洞,老师到企业锻炼得到了保障。企业积极配合学校安排,形成有效组织,认真落实安排老师学习企业先进技术,给老师提供了足够大的锻炼空间。

2.企业为学校提供设备等支持

德尔福电子(苏州)有限公司承诺,优先将退役下来的设备折价让售给学校,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企业还就学校的一些项目进行投资,如实验实训室、学生宿舍、食堂等。双方建立了利益共享关系。

3.扩大了生源

德尔福优生班的学生可以学到学校和企业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在校期间每年可以享受企业奖学金,学生毕业后包分配或提供就业,这种条件对学生的吸引力可想而知。特别是对贫困学生来说,选择这样的专业再合适不过。通过对家长的调查报告显示,家长非常支持学校的这一举措,乐意把孩子送来读书,解决了学校生源少的压力。

4.良好的就业渠道

德尔福优生班的学生不必为就业而烦恼,可以安心学习,集中精力完成学业。根据校企合作协议,德尔福企业要负责安排双方联合培养的合格毕业生就业,做到优生优用;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当地《劳动合同条例》的相关程序,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劳动用工手续。这不仅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保障,而且得到了学生家长的充分信任,从根本上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

5.实现校企双方互惠互利

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不仅有稳定的实习基地,也为学校带出了一支技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优秀双师型教师队伍。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企业得到了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也得到了学校在技术理论方面的支持,更得到了学校为企业的宣传推广,同时学校资深老师也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等工作,为企业献计献策,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校企合作办学协议书范本 篇4

乙方:通化县鹏飞职业技术培训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称乙方)

为了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和企业各自资源优势,为社会培养汽车驾驶、维修人才,经双方充分论证和写上,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合作成立通化县鹏飞职业技术培训服务有限公司(主营项目:汽车维修、驾驶员培训)。公司地址在快大茂镇新风路999号。法人代表由乙方派人担任。甲方指定一人参与管理。甲方提供相关教学设备和设施,乙方提供场地并对场地开发使用。甲乙双方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权利和义务

1、提供汽车维修驾驶专业所需要的设备设施(不含教练车和办公设备设施)

2、在教学楼提供电教室、模拟室场所。

3、为乙方招生宣传工作提供必要协助。

4、配合乙方接受上级检查、验收。

二、乙方权利和义务联合办学协议书1、鹏飞职业技术培训服务有限公司注册所需费用全部由乙方承担。

2、负责学员的招生、报名、教学、训练等工作;负责

学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严格规章制度和处置措施,维护甲方的正常办学秩序。

3、负责学员收费、组织考试和发证等工作。

4、负责场地、设施合理规划建设、维护、保养场地。甲方提供的教学场所,如乙方需要改、扩建,必须经甲方同意,所需费用全部由乙方承担。

5、固定投资在公司内保持相对固定,不经甲方同意,不得随意撤走,双方协调共同使用,同等条件下,甲方优先使用,但每学期开学初由甲方提供课程安排。

6、为甲方教职工和学分制学生以外的全日制在校学生考证提供相应优惠,以鹏飞职业技术培训服务有限公司学员收费标准为基数,优惠10%,此项规定学生毕业两年内有效。

7、汽车维修人员和教练员按每学期开学初甲方提供的课程安排,为甲方教学义务提供服务。

8、配合甲方接受上级检查、验收。

9、乙方投入资产在合作期间由甲、乙双方共享,合作结束后资产归乙方所有。

10、自签订协议之日起,1年内完成训练场建设、设施设备安装工作。

三、违约责任

双方应严格按协议承担相应权利义务,除不可抗拒的原因外,不能履约,因此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均由违约方全部

承担。

四、协议期限

此合作协议每5年为一期。第一期自1月1日-1月1日。履约期内双方合作愉快,经甲、乙双方协商续签下一期合作协议。

五、协议签订地点在通化县职教中心本校区,在履行合同期内发生矛盾纠纷,提交当地人民法院处理。

六、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

七、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自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 乙方:

(单位盖章) (单位盖章)

代表人: 代表人:

校企合作协议 篇5

甲方:哈尔滨市现代应用技术中等职业学校

电话:

地址:

乙方:

电话:

地址:

为了给哈尔滨市现代应用技术中等职业学校汽修专业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实习机会,为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模式,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就双方合作共建事宜,达成协议共同遵守。

一、甲方权利与义务:

1、甲方为乙方派送汽修专业优秀实习生。

2、甲方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生活安全、实习安全、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教育。

3、甲方负责指派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到乙方协助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

4、甲方实习学生在乙方实习期间必须遵守乙方的各项规章制度,安全要求、听从指导师傅安排、不违规操作确保人身安全,如违反规定出现安全问题由学生本人自负。

5、甲方实习住宿生需遵守乙方寝室各项规定,如违反规定退出寝室。

6、甲方实习学生因各种原因终止实习,必须提前一周提出申请。

7、甲方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因个人造成的经济损失甲方学生自负。

二、乙方权利与义务

1、实习期间乙方要对甲方实习学生进行严格的思想、纪律和业务考核。

2、乙方要为甲方实习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与学习条件,安排师傅进行指导,对甲方实习学生与乙方职工一视同仁,不能歧视。

3、乙方为甲方实习学生提供免费食宿。

4、乙方为甲方实习提供的实习待遇,_____________元。

5、乙方有权按照企业制度对实习学生进行管理,对不符合企业要求的学员,有权解除实习学生。

三、其他事宜:

甲乙双方共同处理合作过程中的所有相关事宜。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两份同等法律力。

甲方:乙方:

甲方代表:乙方代表:

盖章:盖章:

校企合作框架协议 篇6

一、合作双方

甲方:

乙方:

二、合作背景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1号)、《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6号)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高校人力资源、科研及教学培训设备场地的综合优势;加大力度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多行业、多岗位人员的继续教育、职业技能提升等领域的教育培训工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借助于合作机构已建立的市场资源优势,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大的业务拓展空间,以实际行动响应市政府提出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二元制”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思路,为XX市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的应用型管理型职业技术人才,为“开发XXX、建设XXX”做出积极的贡献。

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友好协商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并达成以下合作框架协议:

三、合作总则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遵循“需求产生合作、供给创造需求、合作带来共赢、共赢促进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

(二)确立双方在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中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合作关系。

四、合作方式

为了使双方的战略合作能紧密而有效的开展起来,双方成立战略合作领导小组。小组履行以下职能:

1.制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各方面具体内容和计划;

七、附则

1.为加强沟通和联系,甲、乙双方应明确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并通过不定期的会面研究解决合作过程中的问题。

2.本协议为合作框架协议,具体项目协议另定。3.本协议履行中出现纠纷,双方应尽力协商解决。4.本协议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5.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生效。

甲方:

签字代表: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乙方:

签字代表: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校企合作办学的探索与思考 篇7

1 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 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企业需要的人才的教育模式, 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结合、双向参与。[1]校企合作以能力为本位,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产教结合为前提和基础, 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强调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密切配合,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共同承担责任和发挥作用。校企合作教育是在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的指导下, 职业院校与企业资源、教育力量主动协调、积极合作, 形成合力, 对学生实施同步教育, 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减少职业院校在培养职业适应性人才方面与社会、企业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2]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被世界上公认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职业教育方式。校企合作职教模式以德国的双元制、北美的CBE、澳大利亚TAFE和英国的BTEC等模式为典型代表, 这些职教模式的成功实施, 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对世界职业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国人称他们的“双元制”职教模式是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2 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意义

2.1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与行业企业密切相关。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参与经济社会最直接形式, 是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 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 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是根据企业需求, 主动适应并为企业服务的合作, 体现了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 并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规律。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培养一批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因此, 全面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各类技能型人才,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企业和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2.2 校企合作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目标和重要任务。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 就是要把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结合起来, 把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 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加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增强综合素质, 为就业、创业打下良好基础。可以说,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体系, 是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的具体体现。实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是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战略举措。校企合作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最鲜明的行为特征。

2.3 校企合作是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需要

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使职业院校共享企业教育资源, 改善实习实训条件,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增强服务功能, 在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市场开发和营销策略等方面发挥院校特长优势, 为企业排忧解难, 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校企合作, 企业可以获得职业校院的智力资源、员工培训和技术服务, 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开发创新能力;企业可以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共同制订教学计划, 共同开发教材, 有针对性地提出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获得更适应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 减少教育资本的投入,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2.4 校企合作是促进校企文化相互渗透的需要

校企合作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 把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到学校教学和技能实践之中, 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环保意识、风险意识等企业文化精髓融入到学生活动中, 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模式, 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接受和认同企业文化, 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通过校企文化对接交流, 帮助企业提炼核心文化, 培育企业精神, 提高员工文化素质, 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校园文化与优秀企业文化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 有利于创设一种校企文化紧密对接的职业教育情境, 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服务学生就业、服务学生发展。[3]

3 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职业院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对校企合作的模式和途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但是, 由于长期以来缺少法律法规的保障和管理机制的协调,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仍然不够, 实际运作效果不明显, 合作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

3.1 校企合作政策保障和管理机制不足

目前, 我国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保障和管理机制仍然比较缺乏, 支持和促进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政府部门设立的专门负责校企合作教育管理协调的机构很少, 导致很多合作项目缺乏引导、监督、考核和协调, 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合理统筹和扶持。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的难度较大, 承担风险也较大。国家还没有出台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和监管制度, 造成职业院校缺乏支持保障, 行业企业缺乏激励约束, 地方政府缺乏考核问责。[4]

3.2 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受传统观念和思维影响, 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培养是国家和学校的事情, 企业只是用人单位, 没有培养责任。校企合作是学校的教学行为, 对企业发展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一些企业担心与学校合作培养的学生如果留不住, 可能会导致技术外流, 给企业带来风险。也有企业从眼前经济利益出发, 担心校企合作会占用企业的生产资源, 甚至影响企业生产秩序、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由于目前我国劳动准入制度仍不够严格, 人力资源丰富, 特别是科技含量较低的中小型企业, 即使不参与校企合作也可以招聘到大量廉价的劳动力。[5]因此, 造成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 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校企合作出现“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尴尬现象。

3.3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不够

目前, 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多仍处于浅层、松散状态, 长期稳定的战略性、开拓性、创新性合作项目较少, 合作项目可持续发展功能不强。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的教学改革未能结合企业实际深入推进, 校企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开发教材等工作缺乏落实执行, 往往是院校在唱独角戏, 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衔接不够紧密。学校与企业互派人员、共同培训员工、共同技术开发的机制不完善。由于缺乏长远的合作规划, 大部分项目只是短期合作,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不够, 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不太明显。

3.4 职业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不强

当前, 我国正处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时期, 迫切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以服务经济的发展腾飞。由于职业院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科研服务能力、内部管理等方面的自身优势不足, 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能力不强, 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满足企业的需求, 难以形成对企业足够的吸引力, 导致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和持续发展。

4 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对策

校企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中已经得到明确。当前, 必须尽快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完善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法规, 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使职业教育能够快速健康发展。

4.1 健全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

目前, 我国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还不尽完善, 职业教育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不够规范。因此, 国家应通过有关立法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使职业教育走上法制化、规范化道路, 尽快把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倡导和支持落实到具体的法规、政策和措施上。可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和法律责任, 制定、完善和严格执行相关知识产权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等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同时, 要明确规定政府相关部门在校企合作工作中的法律责任及作用。通过政府有效运作, 帮助企业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 并通过法规调节以形成保障体系, 使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

4.2 发挥政府统筹和行业指导作用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是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政府统筹和支持下, 部门、企业和学校才能在校企合作上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与机制, 校企合作才能够真正实现, 达到双赢的目的。各级政府必须站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 规划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发展, 统筹校企合作, 建立政府主导、职业院校和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指导和合作机制。[6]建立各级职业教育工作专门机构, 统筹、协调、监督、评价职业教育工作, 使校企双方明确和承担自己的合作职责, 推进校企合作快速健康发展。同时, 应重视行业组织的建设, 加强行业组织与职业院校的沟通联系, 发挥行业组织在职业院校教育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7]推动学校与企业行业共同开发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和考核标准, 促进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技术开发。

4.3 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

在完善政策法规的基础上, 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 以强化对企业和学校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管力度。建立校企间良好的合作机制, 既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 也是职教发展的趋势。目前, 我国尚无确保校企合作的完善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 政府应以互惠互利, 有利于校企双方共同发展为原则, 积极建立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调控机制和评价机制。同时, 通过监管和指导, 使职业院校能够在校企合作中更多地从企业需要出发, 考虑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问题, 更加贴近企业生产需要。职业院校在办学中应结合自身培养人才的特点, 努力创建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机制, 加强校企合作的规范管理。

4.4 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推进校企合作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要促使企业真正参与职业教育。企业只有从职业教育中直接获提利益, 才会主动支持职业教育。企业是职业教育的坚强后盾, 企业同时又是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者。但要让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 把培养技能人才作为企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必须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为此, 政府应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 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全过程。校企合作运行的必需资金, 应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设立专项资金。可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 规定严格的评价程序, 对校企合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 达到标准的, 政府在资金上给予政策倾斜或税收优惠。学校应该增强服务意识, 发挥自身优势, 提高服务功能, 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研究、技术开发、员工培训, 帮助企业解决他们急需解决的技术、管理、生产以及劳动力问题, 使企业切身感受到合作办学的重要性, 转变思想观念, 将校企合作变成自觉行为, 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谋求双赢的长效机制。

4.5 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集团化办学是我国职业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模式。近20年来, 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从无到有, 由少到多, 从弱到强, 推动了职业教育的规模化、连锁化、集约化发展。实施集团化办学, 通过职业教育集团这一平台, 可以使不同主管部门、不同经费来源渠道、具有不同利益的职业院校、企业等职业教育相关主体聚集在同一合作框架内, 有限度地突破现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诸多障碍。[8]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有利于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功能, 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促进资源共享,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在职教集团办学模式框架下, 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推行董事会管理制度, 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积极吸纳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决策、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等, 使校企合作纳入学校办学管理层面, 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层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凡成.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J].中国职工教育, 2007 (11) .

[2]梁雪松, 郑雅萍.校企联盟培养“职业适应性”人才研究:协同教育理论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 2013 (9) .

[3]郝维钢.探索校企文化对接途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0) .

[4]杨彬.协同创新视角下的继续教育校企联盟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13 (9) .

[5]李敏.不对称依存与合作:职业学校与企业长效合作机制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15) .

[6]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 (4) .

[7]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06 (12) .

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办学新模式 篇8

高职院校为什么耍开展校企合作

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就是学校与企业实现合作。但这只是狭义的字面理解,广义上理解,校企合作应该就是学校联合社会各方优质资源共同育人,并最终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自2014年起,从中央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的政策便利的频度,足见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作为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功能是输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而企业的发展依赖人才的供给。因此,校企双方开展合作有如下几点好处:第一,对于学校而言,校企合作做得好,能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生就业有保障,学校生源充足,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会提高。第二,对于企业来说,学校把为企业服务作为办学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校企默契,能有效减低企业的用人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有效解决用工荒或用工短缺难题。第三,对于政府而言,舒缓社会的就业压力,为区域发展留住人才,推动产业发展。第四,对于国内的职业教育来说,数量庞大的高职院校进行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探索,能够激发资源的整合和互动,创新职业发展理念,有效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提高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保障技能型人才输送的质量。

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对于我国而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起步较晚,当前的合作形式较为单一,可分为短期合作、中期合作和长期合作三种方式。

短期合作方式,一般学生赴企业实习周期较短,系统性不够。学生主要是通过实践获得直观的学习感受,掌握知识。以日常性的实习(见习)为主,方式分为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等。

中期合作方式,以顶岗实习最为明显。这是一种相对较为系统的实践方式,学生需要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正因为如此,学生的能力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了顶岗实习的时长,“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

而长期合作方式,就是侧重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特点是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各自职责更为清晰,培养过程更为系统,管理制度也更具有创造性。目前,以订单班最为显著,而且校企会共同参与制定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灵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用人单位的用人质量。

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不仅相关机构建设不齐全,也缺乏成功的理念和模式。比如个别高职院校不重视校企合作工作,没有设置专门的办事部门,或是办事部门成立时间较短,人员配备不齐,导致工作开展滞缓,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校企合作工作的推进。

此外,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高职院校,在合作企业的选择空间非常狭窄,有品牌效应、信誉度高、保障性强的大企业,难以直接对接上,他们会“曲线救国”,通过第三方来与企业洽谈合作。比如通过第三方承接某家企业的订单班,这种合作虽然加大了校企合作的可能性,但是变数也随之增加。一旦合作的企业所处的行业开始衰败,企业自身难以为继,合作就会不得已中断,订单班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发展,进而影响学校的声誉。因此,学校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

另一方面,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还不够深入,基础较差,形式较为单一。主要原因还是利益的博弈,表现为学校谋求跟企业合作的意愿明显强于企业的意愿。虽然政策给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学校和企业的生存环境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双方在原有的生态中,还能够继续各自完成稳定的发展。而双方一旦要展开深度合作,必然需双方各自调整现有状态,进行深入的对话,适当的时候还需要做出一定的让步。要实现校企的深入合作,真正做到无缝对接,还需要时间调整。

另一种情况是,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疏于追求特色。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相当大,不完全统计已有一千多所高职院校,但是办学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占比有限。当然,这中间还包括一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甚科学,因为市场感知度较弱,导致个别专业培养的人才得不到企业的认可,限制了企业的合作意愿和热情。2015年10月,教育部修订和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就侧面反映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自身存在问题,如《目录》外专业大量增加,现有的专业大类、专业类难以涵盖所有专业;部分新设专业名称不够规范,内涵不够清晰;一些专业口径设置过宽或过窄,有些甚至交叉重复设置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对个别高职院校的认可度,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效果。所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多停留在浅层次,不具有可推广性。

高职院校究竟该如何与企业合作

现代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校企合作也应该融入其中,一方面具备了融入的条件,国家从政策层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国家的发展日益强盛,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全社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意识也逐渐清晰,为校企合作办学提供了现实基础,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企业表达了合作意向,并且在不断的尝试,也出现了一些比较成功的模式和案例。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推进校企合作呢?有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呢?答案是肯定的。

1.试点现代学徒制,在革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深化校企合作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建立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

“有这么好的事?学生不但不用额外掏费用到格特拉克公司接受培训,培训实习期间还可以得到企业提供的津贴?”这是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机电学院”)秋季开学,新生家长到校咨询最多的问题。

当前各高职院校对现代学徒制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试水,模式不一。2015年,机电学院联合格特拉克(江西)传动系统有限公司对“招生即招工、人校即人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进行试点,首批招收58人,由2015级数控技术专业学生自愿转化为班,冠名为“格特拉克订单班”。

该订单班的目的就在于,规避当前职业教育的弊端,对已经日渐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革新。机电学院借鉴德国学徒制培养方式,与格特拉克的合作施行4个“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室与车间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作品和产品合一。人才培养过程中借鉴企业经验,侧重实践教学环节,运用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对准岗位练技能,确保学生职业技能无缝对接社会需求,实现高质量就业。

具体来说,编入订单班的学生人班即与格特拉克签订就业协议,毕业直接进入企业就业。该订单班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完成理论课学习,并以学徒工身份保证每学期不少于6周的企业学习实训,最后一年,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实习实训期间的安全及培养内容由企业负主要责任。根据需要,组织学生参加数控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考试,保证学生的“双证率”,提高职业能力。

现代学徒制试点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丰富了学院职业素质培养与技术技能培养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同时,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实现学员一学徒一准员工一员工的身份转变,培养了学生职业素养,以及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另外,试点过程中涌现的新问题和新思路,也给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带来启发。

2.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在促进产教研融合过程中深化校企合作

科学研究作为职业教育的功能之一,相关工作在职业院校的地位显而易见。但是,就江西省而言,具备独立科研能力的高职院校为数不多,但是,不具备独立科研能力的高职院校就不能与企业在科研方面实现资源共享。所以,从长远来看,产教研融合是必然的趋势。

仍以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所院校对科研工作非常重视,学校依托南昌矿山机械研究所及江西省矿山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的科研团队及平台优势,积极整合资源,开展社会培训,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服务,助力企业发展,深化校企研发合作。

目前,学院已经在省内高职院校当中领先做了以下工作,包括以南昌矿山机械研究所为依托,打造科技研发平台,校企深度合作,开展项目申报、课题研究、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以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为依托,打造社会培训平台,积极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与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开展校地合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些科研工作每年都实现了创收,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3.建设优质的校外实训基地,在多元的合作模式中深化校企合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的双元制就是在企业设立校外实训基地。因此,对于国内高职院校而言,立足地方,瞄准所在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利用所在区域的政府和企业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校企合作,办出特色和优势,非常有必要。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顺德职院”)为例,顺德是制造业基地,拥有“两家一花”,顺德职院做的顶层设计——“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国际化发展”发展战略,就是在紧密联系当地支柱型产业。该校尤其注重与顺德以及珠三角等区域范围内的企业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从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和实力就可见一斑。目前,该校建成326家优质校外实训基地,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以及产业发展特点,创建了多元合作模式,比如美的模式、华润模式、高新区模式以及联邦模式等。以与美的的合作为例,顺德职院与他们共建了“美的中央空调技术服务培训中心”,既能提升美的中央空调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也拓展和完善了该校制冷专业的技术技能教学链和学生就业岗位链。

此外,还与顺德地区200多家联合国指定供应商(企业)中的176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这些都为学生赴企业真实环境中,去接触前沿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质性的条件和基础。与美的的合作致力于拓展学生就业岗位链。

4.面向行业的“校中厂”模式,在掌握核心技术基础上深化校企合作

国内个别高职院校通过自身的实践,认为在所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当中,以“校中厂”最值得尝试。他们认为,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在教学安排、学生管理、技术服务等处在更主动的位置,上文提及的顺德职院就持以上观点。

因此,早在2011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就看好佛山市顺德区工大先行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在顺德家电、电子行业的前景,便与该公司开展了“校中厂”合作。其合作模式为:顺德职院以已有的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实训室作为合作平台,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企业拥有实训场地的有偿使用权。合作过程中,该公司需根据校方授课计划协助安排好学生的实训实习,协助学校进行课程建设和升级打造,并提供耗材和必要的技术培训。学校则提供设备使用维护维修、技术开发方面的支持和生产管理方面的咨询,帮助企业成长。

顺德职院的“校中厂”模式反映了该模式侧重强调学校的主动地位,尽可能地让师生始终参与到企业的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设备维护等全过程,以满足学校面向特定产业和行业培养人才和提升教师的技术服务水平的目标。

上一篇:酒店招聘计划方案下一篇:安徽财经大学在校生证明_通用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