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检验论文

2024-07-01

联合检验论文(共8篇)

联合检验论文 篇1

摘要:目的 探析C反应蛋白 (CRP) 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儿科患儿84例, 根据感染类型分为甲、乙两组, 甲组为细菌感染, 乙组为病毒感染, 比较分析两组检测结果。结果 甲组CRP值明显高于乙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CRP血常规应用于儿科临床检验中可有效明确感染类型, 有利于治愈率的提高,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C反应蛋白,血常规,联合检验,儿科

正常状态下, 血液中CRP含量极低, 如果身体组织产生损伤, 例如急性感染、炎症或者手术, CRP浓度就会急剧上升, 通常在出现炎症的6~12 h后就可于血液中明确检出[1]。CRP最早被用于风湿热的临床诊断中, 但因此种检验方法的敏感性相对较差, 因而并未实现广泛推广。近年来, 因准确、简便、敏感的临床检验方法逐渐增多, 临床中再次将CRP作为研究焦点[2]。本院对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儿科患儿84例实施CRP血常规联合检验,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本院儿科收治的患儿8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感染类型将所有患儿分为甲、乙两组, 甲组为细菌感染, 乙组为病毒感染。甲组43例, 男24例, 平均年龄 (6.15±2.07) 岁;女19例, 平均年龄 (6.24±1.59) 岁。乙组41例, 男23例, 平均年龄 (6.39±2.16) 岁;女18例, 平均年龄 (6.34±1.28) 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检验方法

入院1 d内抽取两组患儿2 ml的空腹静脉血, 血液采用离心处理, 得到血清后, 通过透射比浊测定法检测血液标本中CRP浓度。选用Quik Read CRP分析仪 (芬兰Qriondiagnostica公司) 检测CRP, 选用美国雅培CD320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性能检测WBC, CRP参考值:0~10 mg/L。

1.2.2采集方法

严格消毒后, 所有患儿统一采集指血, 将40μl所采指血注入含EDTA-K2的锥形管中混合均匀, 严格遵循正规流程测定白细胞, 并合理分类中性粒细胞。向盛有CRP稀释液0.8 ml的管内注入20μl指血, 根据操作规定正确测定CRP, 结束测定后详细记录检测结果[3]。判定标准:白细胞计数高于10×109/L, 中性粒细胞计数>0.70, CRP高于10 mg/L时, 为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分析显示, 乙组的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CRP与WBC检测值处于正常范围, CRP为 (7.62±2.09) mg/L。甲组的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CRP与WBC检测值不仅明显高于乙组, 而且明显超过正常的参考范围, CRP为 (76.53±9.68) mg/L。其中, 18例CRP>10 mg/L, 21例白细胞计数>10×109/L, 11例中性粒细胞计数>0.70。两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CRP一般由肝细胞合成, 其中TNF与白细胞介素可起到调节作用。一般而言, CRP合成量在1~10 mg/L, 但是当患者由于部分原因发生急性炎症的时候, 合成量会随之产生明显增加。根据临床经验判断, 若患者受到感染、创伤、理化或者肿瘤等因素刺激后, 血液中的CRP会出现迅速升高, 通常24 h内就可达到峰值。若感染得到及时控制后, 1~2 h内CRP就会快速下降, 然而真正恢复正常水平则需要1周时间。本次研究显示, CRP和WBC相关性较高, 临床中的细菌感染常表现为WBC、CRP、粒细胞与体温升高, 然而由于患儿免疫力低, 机体应激机制尚不完善, 因而对感染的反应能力不强。而且, 血常规中的白细胞参考范围相对宽泛, 对于WBC基数低的患儿而言, 若WBC升高幅度不明显, 均不过超过正常范围上限, 而且外界因素也会对白细胞值产生一定影响。所以, 患儿的感染类型只凭白细胞值不能准确检测出。CRP的检测速度明显较快, 操作简单, 一般用于小儿感染类型的鉴别中[4]。本研究显示, 采用CRP血常规联合检验, 甲组CRP值明显高于乙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程菁祎[5]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 儿科感染类型的鉴别中应用CRP血常规联合检验, 能够明显提高临床鉴定速度, 进一步赢得治疗时间, 准确、有效、安全,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钮文思.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在儿科中的应用价值.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 (22) :3028-3029.

[2]许季.CRP血常规联合检验用于儿科的临床分析.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31) :4161-4162.

[3]周祖发.CRP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中的应用价值.医学信息, 2011, 24 (1) :482-483.

[4]曹爱琴.快速CRP血常规联合检测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3, 7 (10) :88-89.

[5]程菁祎.儿科采用CRP血常规联合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 :59.

联合检验论文 篇2

[关键词] 血清胆红素;丙二醛;尿酸;冠心病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1-136-02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冠心病人口众多,且正呈上升趋势。如何对冠心病进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临床工作的关键[1]。从1929年学者使用心导管检查手术开始,何种方法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越来越受到争议[2]。冠脉固定的阻塞,并非造成心肌缺血的唯一情况,而不稳定的斑块,也往往会引起急性的冠脉综合征,而这种情况往往冠脉造影呈现阴性。为探讨冠心病诊断的更优方式,笔者联合使用血清胆红素、丙二醛和尿酸检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0月~2011年5月收治的62例冠心病患者和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冠心病患者组,男30例,女32例,年龄32~75岁,平均(57.27±5.38)岁。患者均经过选择性的冠脉造影确定为冠心病患者。排除有肝胆系统疾病、溶血疾病、贫血、心功能在Ⅲ~Ⅳ级。健康体检者60例,男29例,女31例,患者年龄33~76岁,平均(57.81±5.33)岁。排除有肝功能异常、痛风、红细胞增多、血液系统疾病、贫血等。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被检者均在清晨采集空腹肘静脉血3 mL。使用高速离心后,分离出血清。仪器使用日本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仪器及其配套试剂。检测两组被检者的血清胆红素、丙二醛和尿酸。实验人员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实验。

1.3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取95%可信区间,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经过检测发现,其血清胆红素明显低于健康组,丙二醛和尿酸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预测,我国在未来20年冠心病的发病率将增加130%左右,其必然会引起高致残率和致死率[3]。而未来为避免问题的严重化,如何给予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临床工作的关键内容。目前,对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反应学说已经逐渐被人们认可,其认为此疾病并非为单纯的脂质沉积,还是一种炎症反应。

血清胆红素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1994年即有学者认为胆红素与冠心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胆红素能够通过抗氧化作用,抑制氧自由基的氧化修饰作用,进而起到较好的防治粥样硬化的效果。因此,在发生冠心病或有斑块形成的患者中,其血清胆红素明显低于正常者。尿酸在冠心病患者中升高,能够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氧化,促进脂质的过氧化,进而使

联合检验论文 篇3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宣称,目前大约有一半的海产品都是养殖生产的,这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人们吃的海产品是否安全、海产品养殖是否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FAO有关官员称:“现在有一个工作组正在共同参与提出一些证明条款,并建立一个拱形框架,来制定检验标准。”这一个检验系统是世界性的,它能证明所收获的海产品在健康的前提下保证环境不受污染。

联合检验论文 篇4

关键词:儿科感染,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检验

小儿受年龄影响,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各种感染因素的影响,诱发相关疾病。已有资料中显示,儿科感染中主要病原体为细菌、病毒两种类型[1,2]。同时,对于小儿患者,感染类疾病发病具有隐匿性的特点,临床表现上缺乏特异性。若能够对儿科感染患者的感染致病因素进行准确的鉴别,则对于临床治疗干预措施的执行、实施是非常有利的。为提高对儿科感染致病因素的检验准确性,有关研究中提出可尝试将两种或多种检验方法联合应用。因此,为评估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联合检验用于儿科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本次研究中将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儿科所收治的感染患儿共计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进行检验,具体数据结果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儿科所收治的感染患儿共计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根据病原体分离培养结果确诊。将100例病毒感染患儿设置为病毒感染组(男患儿56例,女患儿44例,患儿年龄在1~5周岁内,平均为(2.5±0.6)岁,将100例细菌感染患儿设置为细菌感染组(男患儿53例,女患儿47例,患儿年龄在1~6周岁内,平均为(2.9±0.3)岁。另行设置健康对照组,共100例(男51例,女49例,年龄在1~5周岁内,平均为(2.6±0.3)岁。对比三组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严格遵循操作规程,患儿手指用医用酒精进行消毒,擦去第1滴末梢血后采集血液样本,10.0μL剂量末梢血用于对C-反应蛋白检测。检测方法为免疫比浊法,使用仪器为CPR定量分析仪,同时应用与该仪器配套的试剂以及质量控制标准。按照同样方法采集20.0μL剂量的末梢血用于对白细胞计数检测。检测使用仪器为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同时应用与该仪器配套的试剂以及质量控制标准。

1.3观察指标[3]:对比三组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检出值以及阳性率差异。C-反应蛋白阳性判定标准为:检出值>5.0 mg/L;白细胞计数阳性判定标准为:检出值>10×109/L。

1.4统计学分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表示为(均数±标准差),通过t方法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通过χ2方法检验,在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细菌感染组患儿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检出值均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健康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毒感染组患儿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检出值与健康对照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细菌感染组患儿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阳性率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健康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毒感染组患儿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阳性率与健康对照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儿科感染具有起病急,发病急促,病情危重的特点。单纯通过体征、病史观察以及X线检查的方式,无法起到鉴别病毒性感染以及细菌性感染的目的,而常规血培养检测确诊的耗时较长,可能导致患儿病情被延误,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在儿科感染对病毒性感染以及细菌性感染进行鉴别诊断时,如何通过联合多种诊断手段的方式尽早、有效的对感染类型做出鉴别,是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

本次研究中发现:细菌感染组患儿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检出值均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健康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毒感染组患儿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检出值与健康对照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合以上数据认为:在出现细菌性感染时,组织细胞受到细菌的影响发生严重损伤,此时C-反应蛋白有明显上升趋势。但对于病毒性感染患儿而言,由于病毒感染发生在细胞内部,细胞膜上缺乏暴露的磷脂蛋白,因此对C-反应蛋白水平无明显的影响机制,故而对于病毒性感染患儿而言,C-反应蛋白通常检出为阴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病毒感染组患儿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阳性率与健康对照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与该机制基本一致)。以上研究结论对于临床诊治的指导意义在于:若根据检测结果发现C-反应蛋白以及白细胞计数水平同时呈现出增高趋势,则多可判断为细菌性感染,此时可考虑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若患儿外周血中C-反应蛋白以及白细胞计数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则应当根据患儿临床症状的表现采取相应的抗病毒治疗措施。

综合上述分析认为:细菌性感染患儿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检出值有明显变化,将儿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联合检验有助于对儿科感染的鉴别诊断,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李自华,胡振,方玉蓉,等.CD64、CRP、IL-6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4):536-538.

[2]苏丽莎.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测在儿科感染疾病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7):884-885.

联合检验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4年6~7月期间选取的99例需进行尿常规检查的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男50例,女49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1.12±9.37)岁。

1.2 方法

让所有患者分别进行干化学检测法、尿沉渣检测法、联合法。

1.2.1 一般仪器

URS-11A尿液分析试纸(烟台宝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R/S2003尿沉渣分析工作站(美国Dia Sys公司),优利特-300尿干化学分析仪(中国桂林医疗电子仪器工厂),离心机。

1.2.2 检测方法[2]

干化学法:收集患者的尿液,将选取好的尿液用试管吸取20 ml,随后将选取的尿液放入试纸上,停留5 s后将试纸取出,按照干化学分析仪配套的操作说明进行操作。

尿沉渣检测法:将10 ml尿液标本放入离心管中,相对于离心力,分析器的取值设定为400 g,离心处理的时间大约5 min。将上层的清液去除,收集剩余的尿沉渣0.2 ml。尿沉渣样本混合均匀后吸入流动技术池中,最后再进行数据统计。

联合法:用一次性塑料尿杯收集患者尿液清洁段20 ml,先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进行检测,再用尿沉渣法进行检测,随后再通过人工显微镜复查,所有操作步骤均按照说明书进行[3]。

1.3 观察指标

通过干化学法、尿沉渣法以及联合法检测患者红细胞、白细胞的阳性率。阴性的标准:红细胞检出值在0~7.0 U/L区域,白细胞检出值在0~10.0 U/L区域。阳性的标准:红细胞检出值>7.0 U/L,白细胞检出值>10.0 U/L。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联合法的红细胞阳性数、白细胞阳性数均高于干化学法和尿沉渣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化学法的红细胞阳性检测率高于尿沉渣法(P<0.05),尿沉渣法的白细胞阳性检测率高于干化学法(P<0.05)。见表1。

注:与联合法相比,aP<0.05;与尿沉渣法相比,bP<0.05;与干化学法相比,cP<0.05

3 讨论

尿常规检测法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所以医院都在广泛应用,它可以帮助诊断患者的疾病,该方法成为良好的医学辅助工具。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仪器设备以及半自动化仪器设备在迅速发展,进行尿常规检查的方法也逐渐增多。在临床上主要有干化学法以及尿沉渣法。这两种检测法具有不同的特点,检测机制也各不相同。

干化学法的分析仪器操作简单,在30 s内即可完成多个生化参数的测定,在近几年来尿十项检测法开始广泛使用,尿常规的检测范围得到了扩大。干化学法有时的测量结果并不准确,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代谢产品和药物,它们会导致尿液的颜色异常,对结果造成影响。尿蛋白的浓度太高会导致结果出现假阴性,尿液中热不稳定容易导致假阳性。还有类似的其他因素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试纸的不同也是干扰因素之一,包括它的产地、敏感度、质量等。因此不能完全依赖于干化学检测结果,需要综合分析。尿沉渣检查法是通过显微镜观察患者的尿沉渣物,对里面的细菌、寄生虫、管型、结晶等成分进行研究和定位。尿沉渣分析仪一般为透明管型,采用了荧光染色技术,能降低漏诊的几率。但是检查结果也并不是完全准确,同样存在一定的偏差。将干化学法和尿沉淀法结合使用能够提高尿常规检查的准确性,物理法和化学法的结果相互参照,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能够提高检测准确率[4]。

在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果中显示,干化学法和尿沉渣法都各自具有优缺点,干化学法的红细胞诊断率较高,尿沉渣法的白细胞诊断率较高,将两种方法联合进行尿常规检查提高了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采用干化学法和尿沉渣法联合进行尿常规检测的应用价值较高,结果准确,值得应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讨干化学法与尿沉渣联合用于尿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效果,并分析该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99例需进行尿常规检查的患者,分别进行干化学检测法、尿沉渣检测法、联合法,将患者三种检测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联合法的红细胞阳性数、白细胞阳性数均高于干化学法和尿沉渣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化学法的红细胞阳性检测率高于尿沉渣法(P<0.05),尿沉渣法的白细胞阳性检测率高于干化学法(P<0.05)。结论 干化学法和尿沉渣法都各自具有优缺点,两种方法的联合应用提高了血常规检测的准确率,值得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干化学法,尿沉渣,尿常规检验

参考文献

[1]陈雨,程闽,李薇,等.自动化尿液干化学和有形成分分析复检规则的制定和应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34(6):501-506.

[2]刁殿琰,王玉洁,盖蔚丽,等.尿常规干化学法与尿沉渣镜检的相关性分析.吉林医学,2013,34(18):3653.

[3]贾茗茗.尿板与干化学试纸联合应用机理与分析.中外健康文摘,2010,7(13):50-51.

联合检验论文 篇6

关键词:糖尿病,肾损伤,尿糖,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都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造成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多。胰岛素作用障碍或者胰岛素分泌不足等因素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在糖尿病初期,若不有效控制机体内血糖含量,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肾脏。由于人体肾脏代偿作用强大,初期的损伤往往不容易被察觉,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1]。2013年11月—2014年5月 ,该研究旨在研究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因糖尿病早期肾损伤在我院住院患者70例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 ,其中男35例 ,女35例 ,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6.75±5.42)岁 ,病程1~8年 ,平均病程(5.1±1.4)年 ;再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7例,女33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2.25±5.12)岁。两组对象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 选标准

实验组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在≥7.0 mmol/L,葡萄糖负荷2 h后血糖≥11.1 mmol/L。

1.3 方 法

嘱两组对象清晨空腹行尿糖、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尿糖检测:被检测者取中段尿10 m L左右,采用干化学试剂带葡萄糖氧化酶法进行检测,该试剂由广州高尔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尿微量白蛋白检测:采患者3 m L血液,待凝固后按照4 000 r/min离心处理,送检分离后的血清。抽血后保留患者中段尿离心,取上清液在BNP特种蛋白仪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自动生化检测仪采用Olympus AU400,试剂选用Olympus原装试剂。分析对比两组对象的尿糖、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

1.4 评价指标

阴性:尿糖值为1.67~2.77 mmol/L,尿微量白蛋白≤20 mg/L。

2 结果

经检测,对照组70例被检测者平均尿糖含量为(2.19±0.56) mmol/L,平均尿微量白蛋白含量为(13.34±1.67) mg/L;实验组患者平均尿糖含量为(3.45±1.13) mmol/L,平均尿微量 白蛋白含量 为(25.45±6.54) m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正常参考值作为参照对象,对照组尿糖阳性率以及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均为0,而实验组70例患者中有53例患者尿糖检测为阳性, 占75.71%;有38例患者尿微量白检测为阳性,占54.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据专家预测,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到2015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将增至6 000万,且发病率逐年上升。糖尿病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会严重损伤视网膜、肾脏、神经系统等机体内多个系统。其中肾脏损伤最为严重,容易导致糖尿病肾病。因为肾脏损伤初期往往会被患者忽略,延误治疗,从而给肾小球肾小管带来不可逆性损伤,更有甚者,病情恶变为尿毒症。因此,及早发现糖尿病肾脏损伤对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意义重大。相关报道显示糖尿病患者中有>35%的患者为糖尿病肾病患者。当患者尿蛋白检测发现为阳性时,一般情况下,50%以上的患者病情在8年内将会演变为尿毒症,从而必须进行肾透析,大大加重了患者生理上的痛苦和经济负担[2]。

及早检验出患者尿糖以及尿微量白蛋白对预防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病情恶化极其重要。临床上主要采用干化学试剂带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机体内尿糖含量, 通过散射比浊法检验患者机体内尿微量白蛋白含量,从而判定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损伤情况。由于糖尿病患者机体内血糖含量过高,从而改变患者肾小球肾小管上所带电荷,使得静电屏障系统紊乱,导致血浆中一部分微量白蛋白渗入尿液[3]。因为尿液中微量白蛋白的改变就预示肾脏发生病变,这就是尿液检测的优越性所在。糖尿病患者另一项重要检测指标就是尿糖,直接关系到患者预后以及病情进展情况。

联合检验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于2013年5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作为实验组,患者符合临床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患者为22例,女患者为18例,年龄为41~68岁之间,平均年龄是(54.5±9.45)岁;同时,选取同期进院体检的正常者40名作为参照组,其中男性为21名,女性为19名,年龄为39~65岁之间,平均年龄是(52±10.25)岁,参照组入选标准要将因高血压而致使体内尿白蛋白数量增加的正常者加以排除。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临床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检验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尿糖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检验。患者在检验前无需禁食,正常饮食即可。患者需保持稳定积极的生活态度,不能做剧烈运动。在检验前的5 h内要空腹,之后将患者的晨尿做以收集,做以标记后放置于洁净的器皿中送检验科进行化验。检验两组患者尿液采用尿液分析仪同相关读数仪对得出数据做分析,之后检验人员在对尿糖及尿微量白蛋白的阴阳指标做测试时可应用胶体金法、干化学试纸来进行[2]。

1.3 检验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两项指标的水平、阴性和阳性。

尿糖阴性:1.67~2.77 mmol/L;尿糖阳性:数值大于1.67~2.77 mmol/L;尿微量白蛋白阴性:<20 mg/L;尿微量白蛋白阳性:>20 mg/L;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阳性患者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方法

该次实验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 17.0做以分析及处理,用(n,%)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均数±平均数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同参照组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的水平相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同参照组正常者相比,高于后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2.2 实验组同参照组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相比较

实验组的尿糖阳性率为85%,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为72.5%;参照组的尿糖阳性率为0,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为0,详情见表2。

3 讨论

当前,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患者在患有此病后会出现糖分代谢异常的现象发生,致使体内的胰岛素下降速度增快。同时,患糖尿病后通常会伴有并发症,这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对患者的生活及家庭均带来严重的负担[3]。该次试验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尿糖水平明显比参照组正常者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早期肾损伤时采用尿糖及尿微量白蛋白检验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活动中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罗艳香,朱芳,王长奇.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的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0(2):176-177.

[2]任振唤,揭伟霞,李金美.随机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及血清CysC检测在诊断早期DN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3,26(4):520-521.

联合检验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接受治疗的52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 其中男性患者27例, 女性患者25例, 年龄为38~76岁, 平均年龄为 (56.11±1.03) 岁 ; 对照组选择同期接受健康体检者52例 , 其中男性患者26例, 女性患者26例, 年龄为36~79岁, 平均年龄为 (57.52±1.11) 岁 ,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把资料上无显著差异 , 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空腹条件下抽取3 m L血液, 凝固后用离心机5000 r/min离心3 min, 收集血清进行检验, 抽血后保留患者中段尿离心, 取上清液在BNP特种蛋白仪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尿糖检测:采用干化学试剂带葡萄糖氧化酶法进行检测[2]。

评价指标:阳性:尿糖值超过1.67~2.77 mmol/L, 尿微量白蛋白值>20 mg/L[3]。

1.3 统计方 法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 百分率比较采用χ2 检验[4]。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平均尿糖含量为3.89 mmol/L、尿微量白蛋白平均值为27.15 mg/L, 对照组分别为2.01 mmol/L、15.14 mg/L, 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尿糖检测阳性数为42例、阳性率为80.77%,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阳性数为27例、阳性率为51.92%, 对照组无阳性患者, 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糖尿病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健康的重要疾病 , 肾脏损伤时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早期以肾小球损伤为主, 正常情况下尿微量白蛋白绝大部分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5], 当肾小球过滤功能受损 , 尿微量白蛋白滤过量超过肾小球重吸收量时导致尿中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显著升高, 尿微量白蛋白是对肾脏结构以及功能受损进行反映的早期敏感指标, 在肾组织学或者是结构改变之前就能够将其检出[6]。该研究通过探讨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 结果表明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尿糖、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显著提高, 与健康体检者差异显著, 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尿糖检测阳性率为80.77%,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阳性率为51.92%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应用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对于尽早治疗糖尿病早期肾脏损伤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 旨在为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52例作为研究组, 在选择同期的健康体检者52例作为对照组, 均进行尿糖、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对比分析尿糖、尿白蛋白含量差异。结果 研究组患者平均尿糖含量为3.89 mmol/L、平均尿微量白蛋白值为27.15 mg/L, 对照组分别为2.01 mmol/L、15.14 mg/L, 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尿糖检测阳性率为80.77%,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阳性率为51.92%, 对照组无阳性患者。结论 尿糖、尿白蛋白联合检测对于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诊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糖尿病,肾损伤,尿糖,尿微量白蛋白

参考文献

[1]朱奋勇, 王家忠, 王玉华.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5) :1129-1130.

[2]孙秀明, 白素平.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 (530) :4181-4182.

[3]关盼香, 张桂芹.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对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价值[J].中国现代医药应用, 2009, 8 (3) :121.

[4]王翠兰.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在糖尿病肾病早期的临床应用[J].预防医学论坛, 2009, 15 (14) :1035-1036.

[5]程苏琴, 朱美财.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肾损伤早期诊断的价值[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 (7) :740-741.

上一篇:无限魅力的案例教学下一篇:科学方法与创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