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检验技术论文

2024-08-25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精选9篇)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 篇1

1 课程设置

1.1 课程定位

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是药学、药剂等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 对药物分析技术专业来说尤其重要。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 掌握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从事药品生产原料、辅料、中间产品、成品的分析检验以及药品生产过程质量监控、药品质量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的专业培养目标为:通过对就业岗位及相关职业能力的进一步调研与分析, 构建突出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同时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以及适应未来职业变化的课程体系, 即形成“基本素养平台课程+核心职业素养与能力课程+拓展职业素养与能力课程”的课程体系。本课程是在前期学习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和药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 总学时为88学时, 其中理论56学时, 实训32学时, 在第4学期开设。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树立强烈的药品质量观念和安全意识,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的工作态度, 形成积极向上、愉快合作的职业心态或职业素养;熟练掌握药物质量检验与控制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 能根据质量标准进行质量检验, 完成检验任务, 并具有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检验中的现象与原理、分析与解决药品质量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为将来从事药物分析与检验和质量控制工作奠定基础[1]。

1.2 课程设计

1.2.1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组不断探索、不断总结, 逐渐形成了“融药检工作和学习为一体”的课程设计理念。

1.2.2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为满足医药企业药物分析与检验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及完成药品的检验任务而开设的。

首先, 对药物分析与检验的岗位、检验任务及其能力进行分析。药品检验岗位很多, 如生产企业的标准岗位, 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检验岗位, 微生物检验岗位, 成品留样岗位;药品经营企业的质量验收岗位等。这些岗位的核心工作任务就是借助一定的分析方法和手段, 对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等各种检验对象按照质量标准规定的方法和技术指标进行检验与判断[1]。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包括:药品质量标准解读能力 (如熟练查阅《中国药典》) 、试药选用与试液准备能力 (如氢氧化钠滴定液应选用何种规格的试药, 如何配制) 、检验仪器的选择与操作能力 (如溶出度测定应选用哪些仪器、溶出仪如何使用与校正) 、规范填写检验原始记录的能力、正确处理检验数据与报告结果的能力、解决质量问题和检验异常情况的能力。

然后,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综合考虑与其他同步课程的分工, 以药物分析与检验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为主线, 选取典型检验项目, 以上述检验工作能力的培养为宗旨构建课程体系。

最后, 制订课程标准, 细化与规范教学内容[2]。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将检验工作和学习融为一体, 从而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2 教学内容

2.1 内容选取

根据上述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教学目标, 按照如下方案选择教学内容。

(1) 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 选取12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 将工作过程向教学过程转化。 (2) 每个项目按照具体的检验工作流程和教学规律, 分为检验任务与目标、检验前的准备、检验原理与检验过程、检验原始记录与检验报告书、常见问题与处理[3]、同类知识与技能拓展、学习效果评价、思考与训练, 共8个部分, 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 递进式设计学习情景, 将工作和学习有机融合,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 同类知识与技能的拓展选取。

2.2 内容组织

在每个典型项目的教学中, 前面4个部分围绕检验工作任务的实施、检验结果以及检验过程分析、检验原理等理论知识来组织。即从具体的检验任务出发, 确定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围绕检验的具体工作任务, 学习相关检验操作, 增强感性认识;结合检验操作, 进行相关理论教学, 详细分析检验过程与原理,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理论知识, 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后面4个部分围绕同类知识技能拓展、常见问题处理、学习效果评价来组织, 即选取同类知识与技能进行拓展, 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快速而高效地掌握药物分析与检验的知识与技能;结合检验过程与检验结果, 设置检验常见问题, 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 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和分析质量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效果评价与思考训练, 检验教学效果, 改进教学方法[3]。

2.3 教学表现形式

教学表现形式共有5种: (1) 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及教学辅助资料; (2) 建立完备的课程标准化体系, 如课程标准、教案、课件; (3) 实施以药检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 选取若干个代表性的典型项目; (4) 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和项目教学录像; (5) 建立全方位的学习评价体系。

3 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

3.1 教学模式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以及高职高专学生特点, 结合本课程的性质与课程教学目标, 在课程教学的不同环节与内容中, 有机采用了工学结合, 工作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 课堂与实习基地一体化以及学中教、教中学等教学模式。

3.1.1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以职业为导向, 将校内教学与实际工作情景相结合, 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4]。

3.1.2 工作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为提高学生快速适应岗位的能力, 教学过程是以工作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模式来设计的, 教学即是一个完成任务的过程, 并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实施项目教学。

3.1.3 课堂与实习基地一体化教学实行“2+1”教学模式

即学生要在企业药品质量检验岗位或质量监控岗位顶岗实习一年, 这段时间, 企业带教教师和学院专业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辅导, 实现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实训教学, 实现课堂与实习基地一体化。

3.1.4 学中教、教中学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 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 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 利用学院实训中心平台, 采用了学中教、教中学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既以学习者也以工作者的身份自主参与学习。学中教、教中学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利用自习和课余时间, 提前到实训中心进行观摩、实操练习, 通过学生的自我研究性学习及教师的指导, 先于其他学生达到能够独立准备检验项目、独立完成检验项目的水平。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在课堂上协助教师进行示教、带教, 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 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奖励。预期效果:首先提高这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然后在学生之间形成主动和互相学习的风气, 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2 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因此, 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2.1 情景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 播放录像, 让学生通过画面了解药品检验所、药厂等医药企业药物分析与检验的实际工作环境, 熟悉药物分析与检验的实际操作过程, 加深对药物分析与检验场所和检验工作过程的感性认识。在实训教学中, 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实训场所进行实训,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药物分析与检验的操作技能。

3.2.2 角色扮演教学法

学生扮演化验员, 教师扮演主管。在实训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完全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及要求完成实训, 并按照企业要求对检验结果进行评价。在角色扮演中, 学生的成就感及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3.2.3 分组讨论教学法

在实施项目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根据每个项目的教学特点, 针对药品检验实际工作提出若干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 各小组讨论后集中意见, 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通过分组讨论, 学生加深了对项目内容的理解, 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在讨论中提高了操作技能。

3.2.4 启发引导教学法

根据本课程特点, 教师可以边讲边问, 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也可以随时提问,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必要的知识,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5 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 以具体工作任务为驱动, 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融于实际工作任务中, 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答疑来完成任务, 实现课程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3 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虚拟仿真技术、网络课程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直观展示药物分析与检验的工作环境、方法及过程[5], 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 增强了教学效果。

4 网络资源和环境

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如本院精品课程和相关院校相关专业的精品课程资源, 拓展教学空间、增加可利用资源, 以实现远程网络教学、实验课实时演示、多媒体在线教学。同时, 精品课程设立在线课程论坛, 学生可在论坛上提出问题或向教师索要资料, 教师随时解答相关问题, 并可以供其他学生学习参考。另外, 还可上传丰富的教学资源, 包括各类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图片、视频教学录像、模拟教学录像、参考课件等, 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渠道, 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5 考核方式

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态度、考勤、作业、提问、检验操作和理论知识;考核形式有实操、口头回答、笔试等。

总成绩由平时成绩、检验操作成绩、期末笔试成绩3个部分组成。其中, 平时成绩占30% (包括学习态度、考勤、作业、提问等, 平时成绩的考核是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来决定的) , 检验操作成绩占30% (其中职业素养表现、操作、考勤及纪律占60%, 预习、检验记录及报告占40%) , 期末笔试成绩占40%。

6 课程特色

多年来, 本课程已经形成了“一融、二实、三结合”的特色。“一融”即融工作和学习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二实”即根据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 利用真实的工作环境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三结合”即学校、企业和行政部门三方合作的教学机制、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与现代化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摘要: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是一门研究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 为全方位、全过程地控制药品质量提供依据, 成为药品质量控制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为提高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的教学质量, 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对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职教育,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百裕, 张春美.基于工作过程的药物分析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探索[J].考试周刊, 2013 (78) :164-165.

[2]刘浩, 王金香, 卓菊, 等.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30) :101, 103.

[3]赵斌, 刘敬, 王建国.工学结合模式下药物分析与检测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7) :87-88.

[4]乔利敏.高职院校畜禽繁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山东畜牧兽医, 2013 (10) :79-81.

[5]阮琴, 王芳, 徐丽珊.药品检验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 2012 (64) :8-9.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 篇2

摘 要:本次课程主要讲生物药物分析与检验常用的方法,杂质与安全检查,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的分析与检验,酶类药物的分析与检验,脂类药物的分析与检验,核酸类药物的分析与检验,糖类药物的分析与检验,基因工程药物质量控制,生物药物的现代分析方法与检验技术。

关键词:发展前景分析检验方法安全应用

生物药物分析与检验在将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仍是研究开发的主要方面,但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日趋成熟,生物技术制药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⑴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取天然来源少和过去难以获得的生物活性物质;⑵应用蛋白质工程技术研制新型蛋白质类药物;⑶大分子物质活性片段的制取和化学修饰;⑷发展大分子药物的新剂型。

生物药物分析与检验的基本任务和作用是:使学生掌握生物药物分析与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生物药物基本分析检验方法,培养学生重视生物药物质量的观念,从而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的内容主要包括生物药物分析与检验常用的方法,杂质与安全检查,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的分析与检验,酶类药物的分析与检验,脂类药物的分析与检验,核酸类药物的分析与检验,糖类药物的分析与检验,基因工程药物质量控制,生物药物的现代分析方法与检验技术。

生物药物广泛用作医疗用品,特别是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某些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上起着其他药物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随着预防医学和保健医学的发展,生物药物正日益渗入到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大扩展了其应用范围。(1)、治疗药物 肿瘤、爱滋病、心脑血管疾病等。(2)、预防药物传染性强的疾病,疫苗、菌苗、类毒素。(3)、诊断药物 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免疫诊断、酶诊断、放射性诊断、基因诊断试剂。(4)、其它 生化试剂、保健品、化妆品、食品、医用材料。

生物药物是指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器官等成分,综合运用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制得的天然生物活性物质以及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天然物质类似物。主要包括生化药物、生物技术药物和生物制品等。生物药物分析”主要包括对生物药物进行分析的理论和实验技术。而生物药物是指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器官等成分,综合运用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制得的天然生物活性物质以及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天然物质类似物。主要包括生化药物、生物技术药物和生物制品等。

药物分析工作的基本程序:(1)、样品审查。(2)、取样。(3)、鉴别。(4)、检查。(5)、含量测定。(6)、记录。(7)、检验报告。

酶分析法是一种生物药物分析方法。酶分析法在生物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以酶为分析对象,根据需要对生物药物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酶和生物药物样品所含的酶进行酶的含量或酶活力的测定,称为酶分析法;第二,利用酶的特点,以酶作为分析工具或分析试剂,用于测定生物药物样品中用一般化学方法难于俭测的物质,如底物、辅酶、抑制剂和激动剂(活化剂)或辅助因子含量的方法称为酶法分析。

优势:酶是一种专一性强、催化效率高的生物催化剂。酶法分析具有特异性强,干扰少,操作简便,样品和试剂用量少,测定快速精确,灵敏度高等特点

免疫分析法:免疫分析法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检测各种物质(药物、激

素、蛋白质、微生物等)的分析方法。

应用:在药物分析中,免疫分析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在实验药物动力学和临床药物学中测定生物利用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等生物药剂学中的重要数据,以便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解、代谢和排泄情况;(2)在药物的临床检测中,对治疗指数小、超过安全剂量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最佳治疗浓度和毒性反应浓度有交叉的药物血液浓度进行监测;(3)在药物生产中从发酵液或细胞培养液中快速测定有效组分的含量,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4)对药品中是否存在特定的微量有害杂质进行评价。高效液相色谱: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试样的分析。

生物检定法:利用某些生物对某些物质(如维生素、氨基酸)的特殊需要,或对某些物质(如激素、植物激素、抗生素、药物等)的特殊反应来定性、定量测定这些物质的方法

生物测定今后的方向是:发展更敏感的短期实验方法和能测定综合因素的方法,并选择适当的方法组成系列检测系统;研究其他生物试验得到的数据如何推演到人;研究外界物质进入机体后如何代谢,进入细胞后起什么作用,如何影响遗传物质,化学结构与毒性有什么关系;探索“三致”的机理等,以为人类战胜癌症、遗传性疾病和衰老提供科学依据。

杂质是指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人健康有害的物质。一般杂质及其检查方法:

(一)、氯化物检查法。

(二)、硫酸盐检查法。

(三)、铁盐检查法。

(四)、重金属检查法。

(五)、其他检查法

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和酶类药品检验:氨基酸类药品检验:酸碱滴定法,非水溶液滴定法,定氮法,碘量法或溴量法等。多肽类药品检验:酸碱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效价测定法。

基因工程药物检测:基因工程药物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项要求:产品的鉴别、纯度、活性、安全性、稳定性和一致性。常用的鉴定方法:电泳方法: SDS-PAGE、等电聚焦、免疫电泳;免疫学方法: 放射免疫(RIA)、酶联免疫(ELISA)

参考文献

[1] 白文玲;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D].广西师范大学 200

[2]徐景峰.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6):12-14.[3] 徒永华;基于核酸适配体的纳米荧光生物传感器对蛋白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 篇3

关键词:药物;医学检验;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R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082-01

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不仅导致对检验结果的错误解释、误诊,而且使病人承受不必要的進一步检查,增加了病人的医疗费用,因此,应引起临床检验工作者和医师的重视。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主要分为分析干扰(体外影响)和生物学影响(体内影响)两大类。了解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值得我们深究。

1.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机理

对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按照药物药理作用,药物首先是对检验生理病理过程产生影响。比如咖啡、可待因、杜冷丁、平痛新和消炎痛等药物能使胆总管开口处的括约肌痉挛,从而导致血、尿中的淀粉酶含量明显升高。这在用药后3-4小时影响最大, 24小时后消失。大量服用维生素C者,使尿中葡萄糖、胆红素、隐血、亚硝酸盐呈假阴性。酚噻嗪等药物可使尿胆原呈假阳性,服用奎宁可致尿呈碱性,使尿蛋白呈假阳性。维生素A、D,蛋白同化激素、速尿等可使胆固醇检验值升高;而甲状腺素卡那霉素则可使胆固醇检验值降低。

对特定组织的亲合影响:某些药物对特定组织有特殊亲合力,可引起相应组织的损害,如抗凝药肝素能促进组织脂蛋白酶的释放,引起血液甘油三酯显著下降。治疗震颤麻痹的药物左旋多巴可使测定尿中酮体的显色异常,掩盖原来的反应,难以判断结果。青霉素及红霉素弱酸性药物经肾排泄时可竞争尿酸分泌部位,而使血液尿酸浓度增高。双氢克尿噻、速尿、利尿酸等药由于对肾脏有保钠排钾作用,可使血液中的钾离子含量明显降低,故对钾、钠电解质化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干扰检验程序与方法:药物对检验程序与方法的干扰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药物产生的药理学效应,比如半胱氨酸可干扰硝基盐试验,导致血中酮体的假阳性。酚酞可干扰酚磺酞排泄试验,使尿液变成品红,同时使酚磺酞排泄变快。吡嗉酰胺可与硝基氰化物作用使尿变为红棕色而影响尿酮测定。青霉素类可使红细胞非特异性结合IgG和白蛋白。另一类是药物或其代谢物对检测方法直接产生干扰。服苯琥珀后尿呈桔红色;服氨苯蝶呤后使尿呈蓝绿色,如维生素可使尿液变成黄色。口服酚酞药物后,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吸收,且主要由尿排出,如果尿液呈碱性时,尿液变红色。呋喃妥因可使尿液呈棕色。呋喃唑酮可使尿液呈橙棕色。利福平口服后在肝脏分解成乙酚基代谢物,呈橙红色,可使尿液以及粪便、痰液、泪液、汗液呈橙红色。

2.合理预防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措施

随着我国医药市场的不断创新研制,新特药不断应用于临床,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也必将更加广泛而且复杂。为了合理预防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我们提出了一些措施。?药品检验工作与信息查询相结合,充分利用全国各地公布的假劣药品信息资源,对药品质量不稳定、质量公告频次较多的企业和品种进行跟踪检验;药品检验工作与快检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快检技术的初筛作用,对发现质量可疑随即检验;药品检验工作与临床用药相结合,确定重点单位、重点品种,做到检验工作有的放矢。抓实验室能力建设,提高检测能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检验检测工作质量;要开展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能力实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检验人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大实验室建设,加大设备投入,尽快提高检验能力和水平,适应药品检验工作的需要。组织开展应急检验工作。药品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反应,紧急从技术上找出内在原因,或者确定用药质量,是药检机构经常面临的检验任务。一方面加强应急检验的组织管理,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有效地处置好突发事件。另一方面应加强应急演练,为应急药品检验开通紧急绿色通道,全力以赴做好应急药品技术监督的保障工作。发现与临床症状不相符合的可疑结果,根据病人的用药情况,共同分析有无药物影响的可能性,尽力将干扰降到最低程度,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最多方面的,往往导致实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严重不符。为减少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分析干扰,检验工作者应该熟悉可做检验项目详细的操作程序,对有药物干扰的实验方法,应该用特异性好的方法或作实验方法的改进。

3.结语

综上所述,为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检验率与精确性,相关人员要忠实履行职责,以提升检验检测能力为主线,提高科研能力,实现药品检测工作新跨越。

参考文献:

[1] 董辉苒,苗瑞睿,苗健伟.药物对常用临床检验指标的影响[ J].首都医药, 2006, 13(20): 37-38.

[2] 万富明,向华,贾如琴,等.药物干扰检验结果的信息平台构建方法[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3(8): 997-999.

[3] 靳玲玲.黄小琴临床常用药物对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干扰[J].医药导报, 2007, 26(4):437-438.

药物对常用检验指标结果的影响 篇4

1 临床资料

选取于2010年10月~2012年12月在本院接受诊治患者的临床检验资料为分析对象, 对上述选取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和总结, 观察患者在服药后, 其对临床检验指标的影响。

2 结果

2.1 药物对尿十项检测的结果影响

通过分析、处理和整理上述选取资料, 发现导致患者尿十项检验结果受到影响的主要因素为治疗药物和患者的代谢物, 尿中排泄药物检验结果均显示一个共同特点:分子量大多低于300道尔顿, 血液中药物和蛋白质结合率较低, 呈现为游离状态。例如, 使用青霉素对肾炎患者进行治疗后, 对患者进行尿检, 发现治疗时90%以上的青霉素随尿液排出, 而尿液中含有过多的青霉素会对蛋白质的检验结果造成干扰, 尤其是应用黄硫酸法和干化学法进行检验时, 检验结果会依次呈现为假阳性和假阴性;若是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时, 其患者可能出现低糖症状, 而使用其他降糖药物, 有可能对患者的肝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 使得谷丙、谷草等转氨酶的含量升高, 血细胞减少, 进而对检验指标的结果造成一定干扰。在血糖指标检验中, 漂白粉和过氧化氢等药物会对该指标检验造成影响, 检验结果显示为假阳性, 而维生素C、酚磺乙胺等药物会使得该种指标的检验结果显示为假阴性;进行酮体指标检验时, 头孢菌素药物会导致该种指标的检验结果显示为假阳性, 而异烟肼药物会使得该种指标的检验结果显示为假阴性。因此, 在临床上, 对患者用药后使用尿十项试纸进行检验时, 应该注意假阳性、假阴性的出现。

2.2 药物对生化参数检验结果的影响

在检验进行中, 任何一个检验指标的试验都有其固定化学或生物反应原理和条件, 而患者在服用药物进行治疗后, 其会对取样标本中的化学反应条件和生理构成成分造成一定的影响, 进而对检验结果造成一定影响和干扰。患者在服用头孢类药物进行治疗后, 使用血肌酐比色测定时, 会对其最大吸收峰造成一定影响, 使得该峰从505 nm增长为535 nm, 致使检验结果受到影响, 且该峰的增长会与服药药物的剂量呈现为正比例;维生素C会对患者体内的谷草转氨酶造成一定正向干扰, 而对磷酸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造成负向干扰, 且干扰能力随着维生素量的增加而变强, 会对相关检验指标的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

2.3控制药物分析干扰临床指标检验的措施

检验人员在进行相关检验工作时, 应该对药物干扰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 特别是那些容易受到药物干扰的检验项目, 对服用药物的种类以及药物的浓度等信息应该进行整理和分类, 加强与临床治疗医师的联系和沟通, 详细了解和及时掌握患者服用药物的信息, 并在检验单上进行说明。对于那些容易受到药物干扰的检验项目, 应该在进行检验前告知医师, 让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病情治疗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若是检验结果存在一定的疑虑, 应该和治疗医师进行仔细探讨和询问, 详细了解患者的服药历史, 使用另外一种检验方法再次进行测定。

3 讨论

临床治疗中, 患者服用的药物会对临床检验指标的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导致上述状况发生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它与药物分成分以及对人体物质的分泌有关系, 也可能与多种药物的综合作用有关;从机制角度上看, 组成药物的成分会对指标的检测造成一定的直接干扰, 同时药物的药理作用会对人体的生理和新陈代谢造成一定的影响, 使得检验样本中的条件发生一定改变, 进而对检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 在临床进行检验时, 检验操作人员应该注意与治疗医师保持良好的沟通, 若是检验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状态不一致时, 应该考虑药物的影响, 并分析其中影响因素, 采取特异性较高的检验方法再次对指标进行检测, 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药物对常用检验指标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诊治患者在服用药物后的检验指标结果 , 对选取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患者在服用部分药物后, 其临床检验指标的结果会受到影响, 致使患者接受进一步的其他检测, 从而导致患者的医疗费用增加。结论 临床检验工作人员和治疗医师应该注意和重视患者服用药物对临床检验指标的影响, 并进行一定的筛选和排查。

关键词:药物,检验指标,影响

参考文献

药物分析与检验练习题 篇5

1.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中国药典》?

答:《中国药典》是我国药品质量标准的法典,是判断药品质量是否合格的标准。熟悉并掌握它的历史沿革,有关规定及术语,有利于规范药品检验工作,使检验结果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和可比性,进一步保证药品检验的质量。熟悉药典,准确理解和领会药典的规定和要求,是对药品分析与检验技术人员的基本要求。

2.药品检验工作的程序是怎样的?

答:药品检验的基本程序一般为取样,检验,检查记录和检验报告。

3.药品检验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书的书写有哪些要求?

答:原始记录应真实,完整,简明,具体,检验记录的字迹应清晰,色调一致,不得任意涂改,若写错,可在错误的地方划上单线或双线,在旁边改正重写,并签名盖章;检验报告应有样品的名称,来源,批号,检验项目以及所依据的药品质量标准,检验结果,结论,检验人与复核人签章,有关负责人签章等。检验报告应简洁,准确,可靠,结论明确。

药物检验课程教学单元(2)思考题

1.药物的物理常数在药物分析中可用于哪些方面?

答:测定药品的物理常数既可以判断其真伪,又能检查其纯度,还可用于测定某些药物的含量。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如何用于药物的鉴别?

答:按各药品项下的规定,测定供试品溶液在有关波长处的最大及最小吸收,有的还需要测定其各最大吸收峰值或最大吸收与最小吸收的比值,均符合规定。

3.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如何鉴别药物?

答:气相色谱:是以惰性气体为流动相,利用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气相和固定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当汽化后的试样被载气带入色谱柱中运行时,组分就在其中的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由于固定相对各种组分的吸附能力不同,因此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运行速度就不同,经过一定的柱长后,便彼此分离,按顺序离开色谱柱,进入检测器,产生的离子流信号经放大后,在记录器上描绘出各组分的色谱峰。高效液相色谱:用高压输液泵将流动相泵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中,注入的供试品被流动相带入柱内进行分离后,各成分先后进入检测器,用记录仪或数据处理装置记录色谱图,并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测定结果。

4.高效液相色谱仪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输液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数据处理系统。

药物检验课程教学单元(3)思考题

1.葡萄糖的鉴别方法有哪些?

答:可采用与费休试剂反应及红外吸收光谱法鉴别。

2.什么是杂质?杂质如何分类?常见的一般杂质有哪些?

答:杂质:是指药品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杂质分类:药品中的杂质按来源可分为一般杂质和特殊杂质;按其结构分可分为无机杂质和有机杂质;按其性质可分为信号杂质和有害杂质。常见的一般杂质如酸,碱,水分,氯化物,硫酸盐,砷盐,重金属等。

3.一般杂质的检查方法有哪几种?最常用哪种方法?

答:氯化物检查法,硫酸盐检查法,铁盐检验法,重金属检查法,砷盐检查法,干燥失重测定法,溶液澄清度检查法,溶液颜色检查法,水分测定法,易碳化物检查法,炽灼残渣检查法;最常用氯化物检查法。

4.氯化物检查的方法和原理。

答:方法:氯化物广泛存在与自然界中,在药物的原料或生产过程中极易被引入。可以从氯化物的检查结果显示药品的纯度,间接考核药物的生产,贮藏过程是否正常,因此氯化物常作为信号杂质检查;原理:药物中的微量氯化物在硝酸酸化条件下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胶体微粒而显白色浑浊,与一定量的标准氯化钠溶液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的氯化银浑浊程度比较,若供试管的浑浊程度低于对照品,则判定为符合限量规定,否则为不符合限量规定。

5.什么是重金属?如何检查?

答:重金属是指在实验条件下能与硫代乙酰胺或硫酸钠作用显色的金属杂质; 用第一法(硫代乙酰胺法),第二法,第三法检查。

药物检验课程教学单元(4)思考题

1.杂环类药物包括哪几类?

答:吡啶类药物,吩噻嗪类药物,苯并二氮杂卓类药物。

2.溴酸钾法测定异烟肼含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操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属于氧化还原滴定;注意事项:供试液中含适量的盐酸时获得定量反应的基本条件,稀释度对指示剂的反应速率有影响,测定中加水75ml,可获得理想的终点指示;指示剂褪色是不可逆的,滴定过程中必须充分振摇,以避免因滴定局部过浓而引起指示剂提前退色。实验时,可补加1滴指示剂以验证终点是否真正达到。

3.异烟肼中需要检查哪种特殊杂质?应如何检查?

答:游离肼;采用薄层色谱法检查该物质。

药物检验课程教学单元(5)思考题

1.阿司匹林原料药的鉴别方法有哪些?

答:直接酸碱滴定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2.阿司匹林原料药和阿司匹林片的含量测定方法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不同?

答:原料片采用的是直接酸碱滴定法,片剂采用的是两步滴定法;原因是在片剂制剂中引入的辅料不允许采用直接酸碱滴定法,会干扰实验结果。由此可以看出,在进行原料药及其制剂的分析时,原料测定方法要求选择具有高效的准确的方法,而制剂的测定方法要求侧重于有较高的专属性。

3.阿司匹林含量测定中为什么使用中性乙醇?如何配制?

答:检查是否有氯化物的存在,加入适量乙醇使其褪色;配制:乙醇溶液中加入2滴酚酞指示液,用0.02mol/L 氢氧化钠滴定液滴至呈微红色,即可。

4.什么是溶出度?溶出度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答: 是指药物从片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溶出度是片剂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指标,对难溶性的药物一般都应作溶出度的检查;检查方法:桨状搅拌器法,转篮法,流通池法,桨碟法,中池法,转筒法和小杯法。

药物检验课程教学单元(6)思考题

1.胶囊常见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答:装量差异检查或含量均匀度检查,崩解时限检查或溶出度,释放度检查。

2.谈谈对“毒胶囊”事件的看法?

答:铬的金属形式通过消化道吸收率很低,而且人们摄入铬超标的药物胶囊剂量也有限,一公斤明胶可加工上万颗胶囊,即使铬超标,每次摄入量也非常有限,即便是含有六价铬也不可能导致急性中毒的发生,因此我们食用胶囊时应慎重。

3.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鉴别反应有哪些?

答:K+、Na+的火焰反应;呈色反应;沉淀反应。

4.什么叫永停滴定法?

答:永停滴定法,又称双安培滴定法,或双电流滴定法,是根据滴定过程中电流的变化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属于电流滴定法。

药物检验课程教学单元(7)思考题

1.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方法原理和注意事项。

H答:方法原理:碘量法(原料、片剂、注射液): VitCI2去氢抗坏血酸2I注意事项:VitC注射液,测定时要加丙酮消除稳定剂焦亚硫酸钠的干扰;测定维生

素C注射液的含量时,在操作过程中要加入丙酮,这是为了消除注射液中抗氧剂的干扰。

2.谈谈你对药物检验的认识和作为一名合格的药物检验人员应该具备什么?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 篇6

1.1 一般资料

选取肾上腺素和福利平。肾上腺素是一种可激动α和β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物, 亦是肾上腺髓质释放的一种激素[1]。利福平是临床抗结核杆菌的常用药[2], 对常用生化检验项目干扰的体外、体内研究及干扰机制的初步探讨, 分别将二种药物进行检测。

1.2 方法

选取肾上腺素对FMN、LD、r、UA、TG、TCH、HDL-C、DBIL的测定;利福平体外采取FMN、DBIL、TBIL、Cr、UA的测定, 体内采取对16位志愿者口服利福平。

2 结果

2.1 肾上腺素对FMN的测定有很强的正相干扰, 对LD的测定有正相的干扰, 对Cr、UA、TG、TCH、HDL-C、DBIL的测定有负相的干扰。肾上腺素对FMN、Cr、UA、TG、TCH、LD、DBIL、HDL-C的干扰率和肾上腺素浓度的关系表达式分别为:y=1223.3x+41.296、y=-15.918ln (x) -101.71、y=140.21x2-205.22x-0.1519、y=-137.17x-3.6884、y=-12.746x2-31.864x-0.043、y=16.84x2+2.2482x+2.0596、y=-51.369x2-49.965x-0.3533、y=-84.81x+3.0979。表1给出了肾上腺素不同浓度时对各检测项目的干扰率。

注:-表示负相干扰

2.2 利福平体外试验显示, 利福平对FMN、DBIL、TBIL的测定有正相干扰, 对Cr、UA的测定有负相干扰。干扰的程度与血清中加入的利福平的浓度均呈线性关系, 其对FMN、Cr、UA、DBIL、TBIL的干扰率与血清中加入的利福平浓度的关系表达式分别为:y=0.6177x-1.6134、y=-1.4513x+0.4677、y=-0.428x+0.3782、y=3.6029x-0.3292、y=1.7404x+0.6418。

利福平对体内影响, 通过对16位志愿者口服利福平后对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结果影响的研究表明:在利福平服用期间, 在血中利福平浓度低水平时, 对FMN、DBIL测定有影响, 在血中利福平浓度高水平时, 对FMN、DBIL、TBIL、Cr、Ca的测定有影响, 有的指标因为个体差异, 变化不太一致, 总的来说, 口服利福平使血清中FMN、DBIL、TBIL的测定结果增加, 使Cr的测定结果降低。

3 讨论

3.1 肾上腺素是一种可激动α和β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物, 亦是肾上腺髓质释放的一种激素, 可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素α、β受体, 产生强烈迅速而短暂的α和β型兴奋效能, 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心率加快, 心肌耗氧量增加, 血管扩张, 降低周围血管阻力而减低舒张压, 扩张支气管, 解除支气管痉挛, 使皮肤、粘膜血管及内脏小血管收缩等。因其结构有多个共轭大π键上的羟基, 因而具有较强的还原性[3]。

肾上腺素是人体内的一种主要应激反应激素, 已有研究表明, 仅体位的改变, 即可引起体内血浆肾上腺素水平成倍的改变。因不同采血方式, 如直接穿刺紧张状态下采血和采用预留导管待患者安定后再采血, 对体内血浆肾上腺素水平的影响, 以及由此导致的对上述生化检验项目的干扰, 亦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由于肾上腺素为还原性物质, 对上述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检测项目的干扰可能与此有关。

3.2 利福平对常用生化检验项目干扰的体外、体内研究及干扰机制的初步探讨对利福平体外分析干扰机制的初步探讨表明:利福平干扰胆红素测定的机制是:利福平在检测波长 (450 nm) 下对光有吸收, 增加了读数起点时的吸光度值[4], 在反应过程中, 利福平与钒酸盐反应, 使利福平在450 nm处的吸光度值降低, 由于胆红素测定本身是一个负相的反应, 因此利福平对胆红素的测定有正相的干扰。利福平对Cr、UA的可能干扰机制是:利福平在检测波长 (505 nm) 下对光有吸收, 增加了读数起点时的吸光度值, 在反应过程中, 由于利福平具有还原性, 可与反应中生成的过氧化氢反应, 被氧化使其在505 nm处的吸光度值降低, 同时还消耗了部分过氧化氢, 总的效应是使读数终点时吸光度值降低, 因此利福平对Cr、UA的测定有负相的分析干扰。

利福平是利福霉素B的半合成衍生物, 无论在体内和体外, 利福平对细胞内及细胞外结核分支杆菌都有明显的杀菌作用, 其对增殖中病原体有效, 对静止期细菌亦有一定功效, 可抑制细菌RNA合成。利福平对实验室检验的干扰, 文献报道很少, 仅Daher等报道利福平和尿免疫分析法筛查吗啡等阿片类药物有交叉反应, 引起假阳性结果。

利福平对体外FMN、Cr、UA、DBIL、TBIL的测定有干扰, 且干扰的程度与利福平的浓度呈线性关系, 其中利福平对FMN、DBIL、TBIL的干扰为正相干扰, 对Cr、UA的干扰为负相干扰。从利福平对FMN、Cr、UA的干扰来看, 和肾上腺素相同, 推测利福平有一定的还原性, Kalpana等报道利福平有还原性也支持了这一推断, 利福平可能和反应体系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引起吸光度值的改变而干扰被测物的测定。

3.3 药物对检验项目的干扰可分为两大类[5] 一是药物产生的药理学效应, 导致某些检测物质量的改变, 如降糖药使血浆葡萄糖浓度降低, 肾上腺皮质激素影响蛋白质、脂肪、糖代谢, 导致血尿素、血脂、血糖升高等。另一类是药物或其代谢物对检测方法直接产生干扰。这类干扰可能因某些药物或其代谢物为有色物质, 可对某些使用与该种颜色吸收峰相近波长的检测项目, 直接产生干扰;也可能因药物或其代谢物在检测所用紫外波长处存在一定的吸光度, 导致直接干扰;此外, 药物作为一种化学物质, 亦可能程度不等地参与某些检测方法中进行的化学或酶促反应, 亦可产生干扰。

在文中, 笔者从筛选对常规临床生化检验项目有干扰的药物入手, 然后做了肾上腺素对常规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体外分析干扰研究, 最后选择了利福平这一抗结核的最常用的药, 研究了其对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的体外分析干扰、体内影响, 初步探讨了其体外干扰的可能机制, 整个研究涉及药学和临床生物化学领域等内容。由于时间、经费、实验条件、研究水平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还有一些工作尚待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药和新的检验方法的不断涌现, 在这个领域有许多的工作可做, 大有可为, 笔者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深入细致地多做一些工作。

参考文献

[1]Caraway WT.Chemical and diagnostic specificity of laboratory test.Am J Clin Pathol, 1962, 37 (5) :445-464.

[2]Siest G, Dawkins S J.Drug effects in clinical chemistry.Part1.The basic concepts.J Clin ChemClin Biochem, 1984, 22 (3) :271-274.

[3]Kroll MH, Elin RJ.Interference with clinical laboratory analyses.Clin Chem, 1994, 40 (11) :1996-2005.

[4]Young DS.Effects of Drugs on Clinical Laboratory Tests, 4th edn.Washington DC:AACC press, 1995.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接受生化检验的28419例患者中被认定为使用药物出现异常的124例患者为实验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有例, 女性患者有例, 年龄最大的患者有75岁, 年龄最小的患者有20岁, 平均年龄为 (43.8±7.6) 岁。

1.2 研究方法:对本次实验研究中确定为药物所导致生化检验指标结果偏差患者124例的临床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 具体方法包括查阅患者的病历、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近期使用药物的情况, 咨询责任医师、当值医护人员和患者本人, 对影响检验结果的具体药物和患者的检验项目进行确定, 对上述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并, 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和对策。

1.3 指标观察:对参加本次实验研究中所有患者的生化检验指标和对其产生影响的相关药物进行观察和记录, 为实验统计分析提供依据和数据基础。

2 结果

2.1 实验研究选取的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接受生化检验者共有28419例, 其中有124例患者的生化检验结果被认定因为使用药物出现异常, 因为使用药物使患者临床生化检验指标发生异常的概率为0.44%。

2.2 本次年研究中对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结果产生影响的药物有抗癌药物、激素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以及肾上腺素、抗风湿药和解热镇痛药等, 且影响各异。

抗癌药物:这类药物会对患者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检测结果造成影响, 同时可能影响患者肝功能, 如胆红素和转氨酶升高。

激素类药物:左旋多巴、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药物具有一定的还原性, 可以使胆固醇、尿酸、血糖等呈一定程度的升高状态。

抗生素类药物:这类药物中的磺胺类药物和青霉素类药物可能使检验者血压中的尿酸浓度升高, 头孢菌素类药物会使肌酐的检测结果造成影响, 红霉素和四环素类药物会使胆红素和转氨酶升高。

肾上腺素:这类药物的氧化还原反应会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与正常血清混合会使FMN结果升高, 使肌酐、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以及尿酸的水平降低。

抗风湿药:这类药物中环氧合酶抑制剂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阿司匹林会增加血糖、碱性磷酸酶、尿酸、淀粉酶和镁离子水平, 吲哚美辛会导致血糖、丙氨酸转氨酶、肌酐以及尿素氮水平升高, 降低血清白蛋白和尿酸水平。

解热镇痛药:保泰松片、消炎痛、阿司匹林等药物可以导致碱性磷酸酶、转氨酶、尿素、血糖、胆红素、肌酐等发生升高的情况, 同时使白蛋白降低。

3 讨论

药物使用对常用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结果造成该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个为药物对检验过程或者检测靶标产生一定的作用, 进而影响检验的结果, 另一个为药物作用于患者的机体, 使机体的生理功能发生率一定的该表, 进而引起某些指标的异常, 同时联合用药是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各项指标的检验结果[3]。

为了避免药物使用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检验人员和医护人员应该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首先检验前, 医护人员应该将患者药物的使用情况反映给检验人员, 对药物是否会影响检验指标进行判断, 同时检验人员如果发现药物使用可能影响检验结果就需要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 看是否可以换药或者是停药, 避免对检验结果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患者也要如实将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反馈, 对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进行药物知识和生化检验常识的培训, 切实解决生化检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4,5]。

在本次试验研究中, 因为使用药物使患者临床生化检验指标发生异常的概率为, 抗癌药物、激素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以及肾上腺素、抗风湿药和解热镇痛药等会对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结果产生影响。综上所述, 临床上有多种药物会对临床常用生化检验结果造成干扰和影响, 所以检验人员在患者进行各项临床生化检验前应该明确其近期的药物使用情况, 采用必要的措施减少或避免药物对生化检验指标造成的影响, 提高生化检验的准确性, 为医师提供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摘要:目的 分析药物对常用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的影响和相应的对策。方法 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接受生化检验者共有28419例, 其中有124例患者的生化检验结果被认定因为药物出现异常,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找出影响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的药物和受影响的项目, 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结果 因为使用药物使患者临床生化检验指标发生异常的概率为0.44%, 抗癌药物、激素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以及肾上腺素、抗风湿药和解热镇痛药等会对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结果产生影响。结论 临床上有多种药物会对临床常用生化检验结果造成干扰和影响, 所以检验人员在患者进行各项临床生化检验前应该明确其近期的药物使用情况, 采用必要的措施减少或避免药物对生化检验指标造成的影响, 提高生化检验的准确性, 为医师提供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关键词:临床生化检验指标,肾上腺素,激素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

参考文献

[1]郑红霞.药物对常用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结果的影响[J].当代医学, 2014, 20 (6) :136-137.

[2]郭亚.药物对常用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结果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处方药, 2014, 13 (2) :106-107.

[3]朱斌, 吴超, 蔡映云, 等.药物对临床诊断的干扰及其对策[J].中国药师, 2011, 14 (7) :1403-1405.

[4]周卫东, 谭为.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及其预防措施[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0, 28 (5) :502-503.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 篇8

分析化学讲授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用于定性定量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 药物分析利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分析化学中的各种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将在药物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 分析化学是药物分析的重要基础, 药物分析则是分析化学的具体实践和应用。在药物分析中, 除了一些药典知识、鉴别、杂质检查和制剂分析外, 其余各部分都是按药物的化学结构分类讨论其分析方法, 所涉及的分析方法无更多的理论和知识, 大多在分析化学中讨论过, 二者在分析的原理和方法上存在较多的重复, 实验内容重复更加明显。因此, 在教学内容上通过合理优化组合, 二者实行一体化模块教学是可行的。另外, 我校开设药品检验专业定位非常明确, 就业方向为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检验岗位, 所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检验操作能力尤为关键, 故在本专业实行模块教学法尝试, 模块教学法是适应目前职业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是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从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出发,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在教法上强调知识与能力一体化。笔者把两门课程合并设计了三个模块, 供大家探讨。

1 基础知识模块

本模块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 共设10个学时。包括分析化学的内容及分析工作的基本程序、误差与分析数据的处理、药物分析的内容及基本程序、药典的基本知识以及职业道德素养教育五部分内容。本模块旨在让学生清楚分析化学和药物分析的内在联系, 即分析化学是药物分析的重要基础, 药物分析则是分析化学的具体实践和应用。掌握数据处理与结果计算的方法, 以便为后面的模块打下基础。了解药典的基本知识,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分析化学、药物分析教学与药典的结合显得越来越重要[1]。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有全面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以及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

2 分析原理模块

本模块包括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 以实验教学为主, 共设80个学时 (理论28学时、实验52学时) 。包括化学分析 (滴定分析、重量分析) 和仪器分析 (电位分析、吸收光谱分析、色谱分析) 的原理以及药物分析新技术新方法。在重点突出分析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的同时, 密切与药物分析的联系, 在药物分析中的常用方法和手段将重点讲解。本模块旨让学生全面掌握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应突出实际操作技能, 为后面的模块做准备。如果有条件的话, 可以将理论教学移至实验室中进行, 这样能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无缝对接。

分析测定基本操作是分析检验技能中的重中之重。基础操作是否熟练, 决定着分析结果是否准确可靠。因此实验必须采用多种方式、在实验室人员的密切协作下, 花较多精力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分析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 让每位学生都正确、熟练地掌握称量、溶液的配制、滴定、溶液的量取、数据记录等基本操作, 为今后的实验及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实验课的教学应该在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测试技能的同时, 在内容上突出其药用性, 将分析操作技术的训练融入具体的药物分析的过程中。加大实验课的学时比例, 精心筛选实验内容, 加重药物分析工作中常用的分析技术的训练, 如容量分析中的酸碱滴定和非水滴定操作、各种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定量方法的操作、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含量测定的操作、薄层色谱法用于药物鉴别和杂质检查的操作等。同时, 从操作方法、仪器试剂到实验报告等都将按照药典和药物分析的规范要求统领实验教学。

在实验选题时, 也应注意两门课程的一致性, 并具有前瞻性。例如:选择“盐酸的含量测定”作为实验内容, 实验变的没有针对性;而选择“阿司匹林检验”作为实验内容, 就更能使学生把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更好地结合起来, 提前让学生入门,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药物分析各论、制剂分析模块

本模块包括理论和实训两个部分, 以实训教学为主, 共设70个学时 (理论28学时、实训42学时) 。内容包括药物鉴别、杂质检查、常见重要的各类药物的分析方法、常用制剂分析, 该模块重点论述药物以及制剂的结构、理化性质和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 突出建立药物和制剂分析方法的一般规律性。如果有条件的话, 可以将本模块的理论教学移至实训场中进行, 让理论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实训教学。

在实训题目的开设上, 应选择一些实用型、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设计性实训, 如柑橘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含量的测定、复方氨酚烷胺片 (感康) 中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测定、葡萄糖注射液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等。实训前两周教师公布设计性实训的题目, 学生按学号3~4人组合为一个实训小组, 从中选定一题 (也可自定) 。根据分析目的和要求, 查阅有关的参考资料, 了解试样的大体组成, 待测组分的性质和大致含量, 干扰组分及大约存在量和对分析结果准确度的要求, 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分析方法确定后, 要求写出详细的实验方案, 方案内容包括分析方法及原理, 所用仪器和试剂 (含试剂的配制) , 具体实验步骤 (试样的处理和初步测定,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条件试验研究、待测组分的测定) , 实验结果的计算公式和参考资料[2]。小组确定实训方案, 经指导教师审阅准许后, 方可进入实训阶段。学生利用实训课时间或部分课余时间到实训场进行仪器的调试、试剂的配制、标定和待测组分的预测定等, 这些工作都是学生自主完成, 如有疑问、发现异常现象或结果, 可向带班老师请教。如发现原实训方案有不完善的地方, 应予以改进和完善。为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实训必须在实训周内完成, 逾期不得补做。实训结束后, 按照实际做法, 根据实训记录进行整理, 及时认真地写出实训报告。在实训报告中对所设计的实训方案和实训结果进行评价, 并对实训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

在前期系统地训练各项分析操作技术的基础上, 增加药典全分析的实训。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具有探索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能力。

4 小结

大家可以看到在上述三个模块的设计当中, 重点突出了实验实训教学, 强化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实验、实训过程中穿插知识讲授, 讲完理论知识再针对性的加强练习, 如此往复循环, 以感性体验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 以理解掌握的理性认识指导实验、实训操作。这样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保证了教学信息传递的同步性,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 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促进教学效果的整体性提高。

但是, 开展一体化模块教学应避免进入几个误区。一是弱化理论知识讲授, 若理论知识讲得不全、不深、不透, 或只对操作要领作简单说明, 一味采用操作过程的示范模仿, 便成了陈旧的师傅带徒弟模式, 是和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背道而驰的。二是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技能训练课题脱节, 与传统教学模式无二区别。三是一体化课题训练不能按教学大纲足量完成, 不但使技能水平达不到教学要求, 还降低了理论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是极不可取的。

一体化模块教学是职业教育领域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 当前, 还处在初期的应用实践阶段, 相信通过职教战线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总结, 定会使这一崭新的教学模式逐步得以完善和发展, 成为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推动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王鲁石.浅谈药物分析实验课教学与药典的结合[J].农垦医药, 1998, 20 (4) :267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 篇9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样品来源

2010年5-7月, 严格遵照采样原则, 选择黑龙江省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规模的养殖场, 在榨乳环节随机采集52份乳头奶和115份原料奶样品;同时在黑龙江省大型超市采集不同品牌的液态奶产品54份。

1.1.2 标准菌株

藤黄微球菌CMCC (B) 28001 (传代次数不得超过14次) 由国家医学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提供。

1.1.3 仪器及材料

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 其他仪器及材料如下:抑菌圈测量尺、恒温培养箱 (36℃) 、高压灭菌器、无菌玻璃培养皿 (具陶瓦盖) 、无菌牛津杯 (外径 (8.0士0.1) mm, 内径 (6.0士0.1) mm, 高度 (10.0士0.1) mm) 、麦氏比浊仪、pH计、无菌吸管、加样器 (5~20μL, 20~200μL) 。

1.1.4 培养基和试剂

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水为GB/T6682中规定的三级水, 由本实验室提供。青霉素、β-内酰胺酶和舒巴坦等标准物质均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磷酸盐缓冲溶液、营养琼脂、抗生素检测用培养基Ⅱ购自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加标实验的阴性纯奶样品购自某大型超市。

1.2 方法

1.2.1 菌悬液的制备

将藤黄微球菌接种于营养琼脂斜面上, 经36士1℃培养18h-24h, 用灭菌棉签挑取新鲜菌落于磷酸盐缓冲液中, 经麦氏比浊仪测定制成终浓度应大于1×1010CFU/m L的菌悬液。

1.2.2 加标样品的制备

采用倍比稀释法将β-内酰胺酶标准物质稀释为400U/ml、200U/ml、80U/ml、40U/ml和20U/ml5个浓度, 分别取以上五个浓度的稀释液0.5ml加至9.5mlβ-内酰胺酶阴性的纯奶之中, 制成浓度分别为20 U/ml、10 U/ml、4 U/ml、2U/ml、1 U/ml浓度的阳性加标样品, 同时用纯奶样品和磷酸盐缓冲液做对照。

1.2.3 待检样品的制备

将待检样品充分混匀, 取1 m L待检样品于1.5 m L离心管中共4管, 分别标为:A、B、C、D, 每个样品做三个平行, 共12管, 同时每次检验应取磷酸盐缓冲液1mL加入到1.5mL离心管中作为阴性对照, 取加标样品作为阳性对照。1.2.4检验用平板的制备取120mm灭菌玻璃培养皿, 底层加10 m L灭菌的抗生素检测用培养基Ⅱ, 凝固后上层加入5mL含有0.2mL藤黄微球菌的抗生素检测用培养基Ⅱ, 立即放置四个牛津杯, 凝固后备用。

1.2.5 阳性加标样品的测定

用磷酸盐缓冲溶液配置标准溶液:400 U/ml的β-内酰胺酶标准溶液、1mg/mL的舒巴坦标准溶液、0.1mg/mL的青霉素标准溶液。然后在放置于检验用平板上的A、B、C、D 4个无菌牛津杯中按表1的顺序加入样品, 混匀, 36℃培养18~22 h, 测量抑菌圈直径。每个样品, 取3次平行试验平均值。加标实验重复测定5次。 (表1)

1.2.6 采集样品的测定

将采集的乳头奶样品、原料奶样品和液态奶产品按照1.2.5的方法进行检测, 同时做阴、阳性对照。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的判定

磷酸盐缓冲液的阴性对照结果显示, (A) 、 (B) 、 (D) 均应产生抑菌圈; (A) 的抑菌圈与 (B) 的抑菌圈相比, 差异在3 mm以内 (含3 mm) , 且重复性良好; (C) 的抑菌圈小于 (D) 的抑菌圈, 差异在3 mm以上 (含3 mm) , 且重复性良好。因此, 系统成立, 可对样品结果进行下一步判定。样品结果中 (B) 和、 (D) 均产生抑菌圈, 且 (C) 与 (D) 抑菌圈差异在3 mm以上 (含3 mm) 时, 若 (A) 的抑菌圈小于 (B) 的抑菌圈差异在3 mm以上 (含3 mm) , 且重复性良好, 应判定该试样添加有β-内酰胺酶, 报告β-内酰胺酶类药物检验结果阳性;若 (A) 的抑菌圈同 (B) 的抑菌圈差异小于3 mm, 且重复性良好, 应判定该试样未添加有β-内酰胺酶, 报告β-内酰胺酶类药物检验结果阴性。如果 (A) 和 (B) 均不产生抑菌圈, 应将样品稀释后再进行检测。2.2加标样品的结果与分析纯奶样品中未添加β-内酰胺酶, 检验结果阴性。五次加标实验的检测结果表明, 1次β-内酰胺酶的加入量在2 U/ml时, 即可检出β-内酰胺酶阳性;4次β-内酰胺酶的加入量在4 U/ml时, 即可检出β-内酰胺酶阳性。加标实验结果表明, 该检测方法在4 U/ml时检出结果比较稳定, 因此检出限定为4 U/ml。

2.3 采集的乳及乳制品的结果与分析

本次检测的54份液态奶中有7份高于本方法的检测限, 阳性率为12.96%;52份乳头奶有6份高于本方法的检测限, 阳性率为11.54%;115份原料奶有21份高于本方法的检测限, 阳性率为18.3%。鉴于每个采样地点采集乳头奶的同时, 还要采集混合后的原料奶样品, 本次结果表明, 乳头奶样品中的β-内酰胺酶应该由奶牛的饲养环节如饲料或添加剂引入, 由于采集的乳头奶来源不同, 因此有的样品会含有抗生素;原料奶中的该酶检出率高于乳头奶, 说明原料奶中该酶的来源一部分来自牛体, 一部分为人为添加。而液态奶产品为超市的各种品牌奶, 种类有多有少, 而且每个品牌没有数量限制, 会出现某个品牌稍多的现象, 因此出现液态奶产品的阳性率比原料奶低的情况。由此可见, 乳及乳制品中均不同程度含有β-内酰胺酶, 这将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广泛关注, 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进行干预和控制, 确保我省乃至我国的乳制品安全。

3 讨论

3.1 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对于不同批次、不同厂家的β-内酰胺酶标准物质, 都要进行加标实验, 以确定配制的标准溶液的适宜浓度, 即系统成立的浓度;每次检测都要做阴性对照;加样过程要防止气泡产生, 并且要将枪头内药液紧贴离心管壁打尽, 确保结果准确;要在倒入培养基后立即放置牛津杯, 确保牛津杯直立, 与培养基表面无缝隙。

3.2 结果判定可能出现的问题

本方法有时2 U/m L也可检出, 但是不稳定, 因此选择4U/mL为检出限;20U/mL以上不出现抑菌圈;测量抑菌圈时要测量内侧最清晰的界线;若没有抑菌圈, 则记数为9mm;在结果出现临界值时, 可在3个平行样中舍去异常值;抑菌圈的大小与牛津杯的放置和加样过程均有关系。

3.3生鲜乳中添加β-内酰胺酶的情况严重

本次检测结果表明, 生鲜乳及液态奶中均不同程度含有β-内酰胺酶, 情况不容乐观, 这将严重的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需要制定相关措施以保证人民喝上放心奶。通过样品采集的信息了解到, 正规的大型养殖场原料奶的质量要明显优于个体奶户, 阳性率明显降低, 这主要与奶牛良好的饲养管理有直接的关系。病牛与健康牛的隔离管理和原料奶的质量分级将最大程度的保证生乳的质量, 但同时也要严格监管不同质量原料奶的加工去向。鉴于生乳及液态奶中存在β-内酰胺酶, 因此可以据此进行溯源分析, 从同品牌液态奶样品追溯到原料奶、乳头奶, 甚至到饲料和添加剂等, 找到污染源, 建立防控措施, 从源头上控制β-内酰胺酶类药物的引入, 保证乳制品安全生产。这不仅对人民的身体健康产生积极的作用, 也将有利于中国奶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收稿日期:2012-09-23

上一篇:职业病诊断鉴定制度下一篇:基层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