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二氮类药物论文

2024-09-20

苯二氮类药物论文(共3篇)

苯二氮类药物论文 篇1

苯二氮艹卓类 (BZ) 的药理作用是抗焦虑、镇静、催眠, 抗惊厥和中枢性骨骼肌松弛, 小剂量的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可以使患者的焦虑、恐惧、紧张、烦躁等症状缓解[1]。现就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苯二氮艹卓类药物的情况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于2011年4月-2012年11月随机抽取在门诊进行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患者80例, 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男59例, 女21例, 年龄14~70 (34.96±13.98) 岁。

1.2 方法

患者门诊就诊时, 医师结合自制量表及时填写患者对于苯二氮艹卓类药物的使用情况, 内容含诊断、用药名称、用药时间、使用原因、使用剂量等。利用统计学进行处理分析。

2 结 果

80例患者中43例 (53.75%) 患者使用了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其中, 睡眠改善16例, 控制兴奋、激越13例, EPS减轻4例, 10例是用于缓解焦虑、恐惧等。另外, 在43例患者中, 有25例患者使用时间超出90d, 30d以上14例, 4例用药时间10d。苯二氮艹卓类药物的具体使用情况见表1。

注:占比=例数/总患者数

3 讨 论

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 抗惊厥和中枢性骨骼肌松弛等功效, 成为世界上滥用程度最多的药物。在抗精神病药物剂量较小时, 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就能够改善患者焦虑、恐惧等症状, 后期能够帮助患者有效的降低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药源性精神紧张等反应。苯二氮艹卓类药物虽然毒性小, 但是长期服用, 患者都会出现耐受性或者是依赖性。一般情况下, 苯二氮艹卓类药物的对于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多位过度镇静或者是认知损害。在本次的调查中发现, 有6例患者出现由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引起的步态不稳、嗜睡等症状, 有2例患者出现头晕、意识障碍症状。有文献表示, 当患者用药时间超出3个月, 患者会产生明显的药物依赖, 在停药的时候出现精神症状反弹以及戒断症状[2,3]。在本次的调查中发现, 逐渐减量或者是缓慢停药等都能够有效降低此类症状的发生, 部分医师也通过转换半衰期长的苯二氮艹卓类药物, 也达到了同样的效果。

资料显示, 张明廉[4等曾做大样本调查显示, 在1986年苯二氮艹卓类药物使用占比为13.11%, 到2001年使用占比上升至30.11%。本次调查中发现, 有43例患者使用, 占比为53.75%。故苯二氮艹卓类药物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有很好的增效作用, 但使用时间长、效率高, 临床上要注意其不良反应, 长期联用苯二氮艹卓类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毫无必要。

摘要:目的 了解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于苯二氮类 (BZ) 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 采用随机抽取在门诊治疗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分析苯二氮类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在80例门诊患者中使用苯二氮类药物43例 (53.75%) , 使用氯硝西泮的居多。结论 苯二氮类药物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有很好的增效作用, 但使用时间长、效率高, 临床上要注意其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关键词: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苯二氮类药物,调查情况

参考文献

[1]赵靖平.精神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

[2]童艳晨, 徐维安, 张颖.上海市民政与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药物使用情况对照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17) :11-14.

[3]刘振花.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的能影响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山东大学, 2011.

[4]张明廉, 袁国桢, 姚建军, 等.精神病院住院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变迁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3, 29 (2) :97-98.

苯二氮类药物论文 篇2

关键词:精神病,苯二氮,类药物(BZDS),相关因素

精神病人伴有失眠、焦虑、兴奋激越及攻击行为等症状者辅助使用苯二氮类药物(Benzodiazipine drugs BZDS)治疗,对提高疗效和减轻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均有促进作用,已成为临床共识[1]。作者通过对住院精神病人辅用苯二氮类药物治疗共计66例患者进行调查,探讨使用BZDS治疗的相关因素,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院精神科三个病区的住院病人共226例,使用BZDS辅助治疗的病人66例(35.7%),其中男性50例(75.8%),女性16例(24.2%);诊断:精神分裂症46例(69.7%),情感性精神障碍6例(9.1%),酒依赖4例(6.1%),癫痫性精神障碍2例(3.9%),其他8例(12.1%);病前有明显诱因起病者37例(56.1%),无明显诱因起病者29例(43.9%);用药时间2~365天,平均45±7.30天;剂量0.25~20.0mg/日,平均3.31±2.66mg/日;病程0~396月,平均108.47±97.24月。

1.2 调查方法

采用一日法于2007年8月30日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住院病人进行统一调查,项目包括姓名、性别、诊断、药名、剂量、用药时间、副反应等项。逐一填表并经作者逐一核实共计66例患者纳入分析。

1.3 统计分析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对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状况

66例病人口服B Z D S 5 9例(8 0.4%),肌注或静脉注射BZDs7例(10.6%);文化程度:文盲2例(3.0%),小学23例(34.9%),初中16例(24.2%),高中18例(27.3%),中专以上学历7例(10.6%);有不良反应32例(48.5%),无不良反应34例(51.5%)。

2.2 辅用BZDS频度

阿普唑仑3 1例(4 7.0%),艾可唑仑1 2例(1 8.2%),氯硝西泮9例(13.6%),地西泮6例(9.1%),劳拉西泮3例(4.5%),奥沙西泮3例(4.5%),三唑仑2例(3.0%)。

2.3 辅用BZDS时间

辅用BZDS 1天以上者11例(16.7%),7天以上者12例(18.2%),14天以上者16例(24.2%),30天以上者19例(28.8%),90天以上者5例(7.6%),180天以上者3例(4.5%)。

2.4 辅用BZDS治疗目的

抗焦虑1 6例(2 4.2%),改善睡眠3 0例(4 5.2%),对症治疗及其他2 0例(3 0.6%)。

2.5 辅用BZDS治疗的靶症状

失眠3 3例(5 0%),焦虑激越1 8例(2 7.3%),兴奋躁动8例(1 3.6%),其他症状5例(9.1%)。

2.6 辅用BZDS治疗的不良反应

无不良反应34例(51.5%),有不良反应32例(48.5%),其中轻度不良反应17例(25.8%),以乏力、精神差、兴趣下降为主,中度不良反应1 3例(1 9.7%),以嗜睡,反应迟钝为主,重度不良反应2例(3.0%),以过度镇静、肌肉松驰、皮疹为主。

2.7 不同病程辅用BZDS治疗出现的频度

5个月以内者8例(12.1%),10个月以上者3例(4.5%),20个月以上者4例(6.1%),30个月以上者7例(10.6%),40个月以上者4 4例(6 6.7%)。

2.8 不同疾病辅用BZDS治疗剂量的比较(见表1)

2.9 辅用BZDS有无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

使用BZDS有不良反应与(1)药物种类相关系数r=0.35;(2)剂量相关系数r=0.30;(3)病种相关系数r=0.41;(4)用药目的相关系数r=0.3 1,有明显相关性,呈正相关。

使用BZDS治疗无不良反应与(1)性别相关系数r=0.17,(2)评病程相关系数r=0.06,(3)年龄相关系数r=0.12,(4)文化程度相关系数r=0.16,无明显相关性,呈负相关。

2.1 0 辅用BZDS与临床常见因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见表2)

注:B为回归系数,Beta为标准回归系数。均P>0.05。

2.1 1 辅用BZDS疗效分析

痊愈:共计1例(1.5%),重度失眠、兴奋激越、焦虑紧张等症状消失;好转:共计53例(87.4%)靶症状明显好转;无效:共计9例(12.1%)靶症状无明显改善,病情无好转。

3. 讨论

通过对精神科住院病人辅用BZDS治疗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多于女性,诊断方面,以精神分裂症(6 9%)为主,其余依次为情感性精神障碍、酒依赖、癫痫性精神障碍,基本符合精神障碍发病率的分布特征[2]。

对于使用BZDS种类进行分析,本组资料以阿普唑仑、艾可唑仑、氯硝西泮三种药物为主,主要用来改善病人睡眠,减轻焦虑症状和兴奋激越状态,与治疗的目的相吻合,说明使用BZDS治疗基本合理[3]。

精神科住院病人辅用BZDS治疗与临床常见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不良反应为因变量,以用药目的、剂量、病种、用药时间、药物种类、年龄、疗效、有无诱因、用药方法为自变量,仅有病种、药名、年龄进入方程,提示不同疾病对药物耐受性程度不同,不同年龄、不同药物种类是临床选择BZDS治疗时应考虑的主要参数。

精神科病人辅用BZDS治疗,能改善病人睡眠、减轻焦虑兴奋、激越和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如椎体外系副反应、流涎等),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该类药物所引起的药物依赖、肌肉松驰等副作用是临床医生应引起注意的问题[4]。

参考文献

[1]江开达,周东丰主编.精神病学(八年制)[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4-265.

[2]沈渔,主编.精神病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1-102.

[3]赵靖平.精神药物治疗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77-189.

苯二氮类药物论文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随机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6月心脑血管病住院病人中合并焦虑障碍者60例。病人意识清楚, 能独立回答问题, 无激素应用, 心脑血管病常规治疗方法及用药相似。

1.2方法

1.3.1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以HAMA评估初筛病人, HAMA≥14分, 焦虑障碍病程≥2周者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基本教育与告知, 研究周期为8周, 研究期在解释病情的前提下, 运用药物针对焦虑症状进行抗焦虑治疗, 以心理治疗为辅助。

1.3.2分组及治疗方法依据抗焦虑用药不同, 仅口服BZD药物, 如氯硝西泮 (每片2mg) 、劳拉西泮 (每片0.5mg) 、阿普唑仑 (每片0.4mg) 治疗者为A组;仅口服SSRIs类, 如帕罗西汀 (每片20mg) 、舍曲林 (每片50mg) 、西肽普兰 (每片20mg) 治疗者为B组;BZD+SSRIs治疗者为C组。A组、B组、C组均为调节剂量用药。A组起始量1片, 日总量≤6片, 每日2次~3次;B组起始量1片, 日总量≤2片, 每日1次;C组BZD起始量1片, 每日2次~3次, 日总量≤3片;SSRIs类起始量半片, 日总量≤1片, 每日1次。

1.4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所有入组病人, 于治疗后1周、2周、4周、8周时行HAMA、副反应量表 (TESS) 评定, 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检验, 心电图检查;统计单项治疗方案一周药费。 HAMA基于基线减分率≥50%评定为治疗有效, 8周末HA- MA基于基线减分率≥80%评定为治疗痊愈。

1.5统计学处理数据使用SPSS15.0软件包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LSD法。

2结果

2.1 3组基本资料比较研究观察期结束, 9例病人由于药物难以耐受或治疗依从性差退出观察, 病人资料齐全者51例, 其中A组16例, 男7例, 女9例, 平均年龄56.7岁;B组18例, 男8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55.9岁;C组17例, 男8例, 女9例, 平均年龄56.5岁。3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疾病诊断及严重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3组HAMA评分比较 (见表1) A组、B组、C组在治疗8周末, HA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起效时间A组 (1周) 、C组 (2周) 明显优于B组 (4周) 。

2.3 3组病人单项治疗1周平均药费比较单项治疗平均药费A组、B组、C组分别为7.28元±4.86元, 125.38元±47.35元, 72.83元±18.53元, A组最低, B组最高。

2.4副反应A组主要表现为活动减退、嗜睡、乏力及情绪抑郁;B组以睡眠障碍、恶心、便秘、食欲减退或厌食突出;C组副反应主述相对较少。

3讨论

心脑血管病病人合并焦虑障碍患病率曾刚等报道为6.7%[1]。肖传实等[2]用焦虑自评量表对一所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病人调查提示存在焦虑情绪者占2 7.7 4% 。本研究以HAMA评估初筛病人, HAMA≥14分, 焦虑障碍病程≥2周者确认为研究对象。病人焦虑障碍的核心症状是恐惧与担忧, 具体表现为三类:心理症状 (精神性焦虑) , 与处境不相符合的痛苦情绪体验, 过分担忧、着急、不安、不祥预感、注意集中不能、警觉性增高、易伤感落泪;躯体症状 (躯体性焦虑) , 系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 如胸闷气憋、心慌、心前区不适、头晕耳鸣、尿频尿急、多汗、肌肉紧张、入睡困难等;运动症状, 如表情紧张、坐立不安、肢体颤抖等。焦虑障碍的病因有生物学和心理学的两个方面。生物学的假设在于目前已经发现的一些生理和生化的结果。而心理学的假设不外乎归因于童年期的创伤经历、人格特征、生活事件或环境, 以及不恰当的认知模式。本组研究对象其焦虑障碍的发病特点有:首先是曾经“健康”的焦虑病人;其次是为躯体病之后或伴发的焦虑症状, 无焦虑障碍个人史或家庭史, 是对躯体病的心理反应。因此, 严格意义上讲依据某个诊断标准 (如ICD-10) , 这些病人的精神状况不易明确划界, 尽管明确诊断有助于对病人的跟踪与记录。但是, 从精神药理学的角度来说, 更多强调对病人采用基于症状的治疗策略[3]。依据“个性化最优原则下的综合治疗”原则, 对病人提供个体化治疗, 理性地选择并联合不同的药物治疗方式, 以减轻症状并帮助病人康复。因为, 病因的总结总是很难完全满足病人的就医需求, 准确辨别症状内容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医疗处置备受各方关注。

本研究运用BZD类药物与SSRIs类药物对焦虑症状进行抗焦虑治疗。理论上, BZD药物与SSRIs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4]。BZD药物在r-氨基丁酸 (GABA) -A配体门控复合氯离子通道与苯二氮卓受体结合, 增强GABA的抑制作用, 增强GABA受体复合物氯离子通道的传导, 在杏仁核的恐惧回路抑制神经元的活动以达到治疗焦虑的目的;SSRI药物增加神经递质5-HT含量, 阻断5-HT再摄取泵, 使5-HT受体脱敏, 增加5- HT能神经递质的传导。BZD药物起效快 (1周) , 药物间相互作用少, 病人耐受良好, 可迅速缓解焦虑症状, 有时首剂即可起效。但由于其半衰期与疗效不成比例, 维持疗效需要每日多次服药, 而且病人常要求较高的剂量以获取完全的疗效, 这意味着高剂量用药的风险。持续数周获最大治疗效果, 对于慢性焦虑的病人, 治疗通常能减轻甚至消除症状, 但并不是治愈, 因为停药后症状可以复发。副反应主要表现为活动减退、嗜睡、乏力及情绪抑郁, 在用药后立即出现, 后期逐渐减轻或消失, 长期使用可造成苯二氮卓受体的适应性改变, 引起依赖、耐受及撤药反应, 故不建议对合并有药物滥用的焦虑障碍使用BZD药物。对于脑血管病病人, 抑或加重其眩晕、共济失调、构音困难, 值得注意。SSRI药物的治疗作用不会立即出现, 一般在连续使用4周出现明显的药理作用。药物副反应以睡眠障碍、恶心、便秘、食欲减退或厌食突出, 呈剂量依赖性的, 是因为在脑和身体的部分区域分布有5-HT受体, 这些区域5-HT浓度增加, 产生了治疗效果之外的其他效果如失眠、胃肠功能紊乱等;多巴胺释放减少致激越、焦虑、情感淡漠、认知迟缓等。副反应随时间进展而消失, 而疗效延迟, 随治疗时间增加而疗效加强。此外, 部分病人还出现性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反应 (出汗)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不良反应。BZD与SSRIs联合治疗, 二者药物投放剂量相对较低, 治疗初始BZD发挥起效快的优势, 一方面缓解病人焦虑, 成为SSRIs的增效剂, 另一方面, 可以拮抗SSRIs类药物在初始治疗阶段因其作用于5-HT而引起的活化作用, 提高病人的耐受性, 缓解其早期不良反应。还有的病人, SSRIs只能缓解其部分症状, BZD药物能够有效地使SSRIs发挥最佳作用。若病人的焦虑症状需要长期治疗, SSRIs又可避免BZD因长期应用引发的药物依赖担心。因此, 药物的选择应遵循有效性最高、药物的副作用可能性最低。

单项治疗1周平均药费, 单使用BZD药物者单项治疗费用最低, 单使用SSRIs类药物者最高。医疗费用是一个病人关注、 家属关心的社会经济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病人的治疗依从性。合理选择治疗手段, 选择易于获得的药物, 不但能够缓解病痛, 而且也是减少直接医疗费用, 降低医疗成本, 节约医疗资源的重要一环, 有利于整体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总之, 心脑血管病并发焦虑障碍是一组综合征,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 漏诊或误诊往往使病人对先前存在的一些躯体疾患症状夸大, 从而进入反复求医或住院的恶性循环。多学科的研究将促进一个以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为基础的诊疗系统的发展, 从而增进对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了解, 有益于开发更具有特异性和更有效的治疗焦虑障碍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曾刚, 付朝伟.心脑血管病病人焦虑、抑郁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06 (9) :351-352.

[2]肖传实, 原天岗.综合医院精神卫生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243.

[3]Stahl S.Stahl S精神药理学精要·神经科学基础与临床应用[M].司天梅, 黄继忠, 于欣, 译.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1:624.

上一篇:非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下一篇:电容测量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