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制剂技术课程

2024-10-21

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共12篇)

药物制剂技术课程 篇1

学科体系的课程开发, 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线, 按照知识本身的内存逻辑结构 (相关性) 或认知规律而展开的“平行”体系, 是以老师的“教”为中心。行动体系的课程开发是按工作过程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具体开发过程报道如下:

1 课程设置

1.1 课程简介

根据人才需求调查, 确定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针对的主要岗位群是:制药企业高级操作工、车间班组长、质监员、工艺员等。拓展岗位:药物检验工, 药品营销、生产、研发技术辅助性岗位群。通过调研分析各岗位所需能力后进行归纳整合, 确定本专业从业人员所需的核心能力, 分析这些能力之间的逻辑联系并结合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归纳本专业典型的工作任务, 从而确定学习领域, 明确专业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药物制剂技术》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框架教学计划中核心的学习领域课程之一, 围绕药物制剂工业化生产的配方理论、生产工艺、生产技术及产品质量控制等内容, 本着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 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 为进行药物制剂生产和制备提供技能训练, 根据岗位要求培养具有一定职业能力、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1.2 课程设计理念

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基于完整工作流程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服从岗位能力培养需要和专业要求, 实现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的连接,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通过针对专业教师的调研、针对岗位进行企业调研和企业行业专家共同探讨, 了解黑龙江省地区制药企业生产的主要剂型、主要工艺及相关岗位需要的核心技能, 分析典型的工作任务, 开发课程标准, 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 采用行动导向组织教学, 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药物制剂技术学习领域分为6个学习情境 (以产品为载体) : (1) 液体类制剂生产技术; (2) 其他制剂生产技术; (3) 口服固体制剂生产技术; (4) 无菌制剂生产技术; (5) 药物生产新技术; (6) 制剂生产相关知识。

2 教学内容

2.1 内容选取思路

知识方面:能够支撑后续课程、支撑技能证书考核内容, 适应未来新技术、新工艺发展需要。技能方面:掌握广泛的基础技能, 参加企业项目, 掌握技能证书考核技能。

2.2 内容选取依据

主要根据黑龙江省地区制药企业生产特点及本行业通用的知识与技能进行选择。“口服液、片剂、胶囊、颗粒剂、针剂”是黑龙江省地区制药企业生产的主要剂型, 也是整个制药行业的主要剂型, 其生产过程中制剂及检验岗位群对技能的要求是本课程设计、开发及实施的目标。

2.3 课程内容的整合

各学习领域排序遵循职业成长规律, 符合认知学习规律。将课程内容整合为液体类制剂生产技术、其他制剂生产技术、口服固体制剂生产技术及无菌制剂生产技术等。

2.4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按项目进行, 体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体现做中学。主要通过在一体化教室中做、在一体化教室中学、在教学基地现场教学、在教学基地实习等形式, 使教学内容程序化。

2.5 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

以行动导向课程为指导, 以为专业服务为宗旨, 摒弃学科内容体系, 进行教学情境设计, 以活动为载体, 推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 编写形式新颖, 融教、学于一体。

3 教学方法

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 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并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 相互配合, 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多练多议, 既注重面向全体学生, 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种:引导文法、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及模拟教学法等。

4 教学手段

《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内容体现了理论知识与专业实际应用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根据各章节教学内容设计、编制与该课程教学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以课程大纲为主线, 对课程内容进行扩充, 通过大量图片, 视频资料及动画, 图文并茂地介绍有关剂型的生产设备和相关结构, 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 优化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 教学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课程共6个步骤, 资讯 (学生自主学习) 、计划 (小组讨论) 、决策 (学习任务工单) 、实施、检查及评价来组织教学, 使学生会学习, 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由模拟到真实, 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技能, 动手能力明显提高。该课程开发实施, 是提高药物制剂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 2004, (2) :4-7.

[2]白水泉.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 2008, (6) :16-17.

[3]王光霞.论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中的因材施教[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8) :110-111.

[4]黄桃红.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职业化课程[J].成人教育, 2008, (5) :85-86.

[5]周爱军.课程整合理论的启示[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3) :65-66.

[6]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7) :14-17.

[7]赵昕.工作过程知识与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教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 2007, (8) :11-13.

药物制剂技术课程 篇2

复习题

1剂型一般按哪些方法进行分类?

2药物制成剂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什么是药典?

4什么是药品标准?

5常用处方的类型有哪些?

6为规范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并实施了哪些主要法规?

7粉碎施加的外力有哪些?

8简述制粒的目的。

9微波干燥有何优、缺点?

10试述散剂的特点?

11简述颗粒剂的特点。

12颗粒剂的质量检查主要项目有哪些?

13市售硬胶囊剂有哪些规格?

14硬胶囊剂检查的项目有哪些?

15片剂有哪些优点?

16粉末直接压冲有哪些优缺点?

17压片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

18简述片剂包衣的目的。

19片剂包糖衣有哪些步骤?

20包衣设备主要有哪几件?

21片剂质量检查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22包衣的质量评价包括哪几个方面

23什么是物理灭菌法?什么是化学灭菌法? 24简述热压灭菌法的灭菌条件。

25简述空气过滤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26洁净室的主要控制参数是什么?

27饮用水,纯化水、注射用水的质量标准是什么? 28原水预处理的工序有哪几步?

29原水的质量检查一般检查哪些项目?

30反渗透法的特点有哪些?

31蒸馏水器主要包括哪几种?

32安瓿的质量要求有哪些?

33橡胶塞的质量要求有哪些?

34输液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有哪些? 35注射用无菌粉末有哪些特殊要求?

36液体制剂的特点有哪些?

37按给药途径,液体制剂可分为哪几种? 38液体制剂常用溶剂分为哪几类?各举3例。39液体制剂的防腐有何重要性?

关于药物制剂设备课程教学的探索 篇3

关键词:药物制剂设备;课程;教学改革

药物制剂设备是我校为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药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学生毕业后从事与药品生产直接相关的工作,药物制剂设备的知识就必不可少。但本校学生的专业课程大多属于化学类课程,对工程类学科的理解显得有些吃力,而且学生尚未进行药物制剂的生产实践,对于设备的结构及其操作没有直观认识。学生普遍反映课程较为抽象、难懂,学习起来有较大难度。受教学资源的限制,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充分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基于课程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与生产紧密联系

本门课程涉及制水设备、固体制剂、液体制剂、药品包装等设备的介绍,帮助学生熟悉生产各环节,与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联系紧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剂型,讲述其生产过程中所用设备;剂型内按生产工艺流程,介绍各工序可选用的主要生产设备,及其结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范围。在具体介绍设备时,教师要多根据生产中的案例进行介绍及分析,通过运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不同设备的适应范围。如干燥设备中,常将厢式干燥器、真空厢式干燥器、耙式干燥器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学生在对比中掌握异同,学习效果较好。制剂设备处于不断的发展中,教师为扩宽学生的眼界,会适当补充新出现的制剂设备,使学生所学内容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

二、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药物制剂设备教材中增加了一些设备图片,但是原理、操作方法、使用注意事项等,仅靠教师讲述一两张图片,不仅枯燥,且提供给学生的信息较为单薄,导致内容很难理解,不能加深学生记忆。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抽象的原理用三维立体仿真动画具体化,能把学生感到陌生的设备、结构用实物图片展示出来,以直观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视觉和听觉等多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讲到V型混合机工作原理时,用Flansh动画演示,配乐有强烈的节奏感,学生主动要求重复演示,对该设备的记忆也更加牢固;在讲解空胶囊定向装置时,书上的简单示意图,学生感觉复杂,而采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后,其均能直观理解该过程。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多展示整个生产过程的资料,能使学生直观了解生产过程,也对设备有一定认识,了解未来将面对的工作环境,提高学习兴趣。

三、小组合作,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探究式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完成一些章节的课程内容学习之后,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选择部分章节内容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并演示讲解。在课件制作、讲解方法等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寻求创新,不拘泥于已有形式;结束后,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收集资料,并进行资源共享、互相协作、讨论交流,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与成就感,同时也加深了对设备的了解与认识。

综上所述,经过教学方法的改革,药物制剂设备课堂更加灵活生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有明显改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将继续探索培养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将课堂教学改革推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潘永兰,黄耀洲,戴小斌.《药物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 课程的教学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74-74.

[2]吴素香,李范珠,李智慧.药物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实践性教学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6):70 -74.

[3]吴素香,魏颖慧,苏璇.直观教学法在药物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11 (1):45-47.

药物制剂技术课程 篇4

关键词:药物制剂技术,工作过程,课程设计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高职药学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岗位调研、征求校企合作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在专家的指导、参与下,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探索,目的在于结合理论与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制剂职业岗位工作之间的相关性。初步形成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课程结构、选组课程内容,以行动为导向,以完成工作过程为主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效果。

1 根据职业、岗位(群)开发工作任务表

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医疗机构、药品生产及经营企业,从事调剂、医院制剂、药品管理、药品生产与检验等工作。在院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深入与学生就业岗位相对应的不同性质、类型、规模、层次的医院和企业,在专家的指导、帮助下,进行系统、有效的工作任务分析,形成专家认可、线索清楚、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见表1)。该表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其中,职业岗位由一组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组成;工作任务由完成的先后顺序或平行关系的若干个工作过程组成;工作过程由通过完成单件工作任务,获取的完整或较完整的工作成果组成。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学生可获得制剂职业岗位工作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2 课程体系的构建

职业教育课程作为沟通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其结构和内容不可能来自课程本身,只能来自社会需要,采取哪种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取决于人们对课程出发点这一基本问题的看法[1]。既然能力是在具体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中得到的,那么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应该是工作任务、工作过程。

注:本表以药品生产岗位为主,展示药物制剂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在工作任务分析表的基础上,我们要理清能力、岗位与工作任务之间的关系。如在药品生产岗位上,学生要完成某种制剂的工作任务,首先需具备制剂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以便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具备职业专业能力,即药物制剂技术、制剂技术与设备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以满足企业特定岗位(群)对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的需要;最后还应当具备一些辅助技能,如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知识与技能,以增强自身综合能力和发展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来实现,在尽可能整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选择课程门类、课程结构,并通过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哪些课程需要整合、如何整合,哪些课程的范围应该重新划分,哪些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到,以及得出各项工作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等,以便安排学时。如根据各化学课程在工作过程中应用的综合性和通用性,我们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整合为药用基础化学;根据工作任务中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将制剂技术与设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内容从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独立出来,单独设置成课程。总之,我们根据制剂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将课程分为社会人文课程、技术基础课程、岗位技术课程、岗位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5类,上述各环节间的关系结构,见图1。

3 课程内容的确定

系统的课程内容一般不能直接由工作任务分析表转化而来,必须在课程门类划分、课程整合的基础上,针对具体课程,邀请企业专家、教学一线人员进行具体的课程内容分析后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对应各岗位工作任务下的具体工作过程中应用性理论和技能培训为主,以必需、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理解为辅,以“如何做”和“如何做更好”知识为主,以“是什么”和“为什么”知识为辅。如确定药物制剂技术实训课程内容时,综合考虑药品生产岗位工作任务的平行关系和职业能力,由简单到复杂,将药物制剂实训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转化为4个模块:液体制剂和注射剂、固体制剂和半固体制剂、浸出制剂和制剂新技术、制剂质量的相关检测和研究技术,并分解成25项工作任务。任务内容贴近生产实际,以能力训练为主,既包括相关理论知识又涉及任务实现步骤,充分体现了工作过程导向的特点。

4 课程教学的实施

课程内容确定以后,按照职业工作过程和学生认知心理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排序和组合,并选择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的组织结构[2]。为适应生产企业的要求,依据学生已有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规律,分2个阶段实施教学:第一阶段在低年级实施,以典型实际任务的抽象过程(往往是该专业的经典教学内容)为依据,制定课堂教学方案,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可使用多媒体系统模拟实际工作过程,通过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第二阶段在中、高年级实施,以实际任务的抽象与描述(学校实训基地及生产企业的实际任务)为依据,以教师讲授为主,介绍任务实施过程要点以及实施步骤并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在教师和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实际工作操作及现场讨论,并于自我总结后提出问题(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在小组讨论基础上提出小组成员的共同问题),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一般来说,第一阶段可以采取传统的学科性教学方式,而在第二阶段,由于岗位技术课程、岗位课程与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紧密相关,需采用多种形式的课程范型,如问题中心型、训练中心型、项目中心型、培训中心型等。在基于工作过程的生产性实训教学中,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是多学科的,甚至是跨专业的,这种形式的教学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破学科的限制。当然,这一方面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的课程范型,精心设计出适宜的学习情境。如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采用问题中心型课程范型,围绕每种制剂如何制备的问题,分析制剂制备工作过程中经常碰见的情况,以训练学生制剂制备技能、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让专业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共同组成执教团队,互相学习,完成学习情境的设计,即依靠团队来实现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从而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的需要。

5 结论

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职业岗位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的,其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以学生是否达到从事工作所应具备的技能和理论水平为评价标准[3]。我们对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探索,丰富了高职制剂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找到了一条连接制剂职业岗位能力和课程之间的纽带,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培养具备一定职业延展能力的一线工作人员。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敢于创新、善于用心,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2]蒋庆斌, 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5, (22) :46~50.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工作计划 篇5

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担任药物制剂技术专业091班、092班的《药用高分子材料》课程的教学工作,每周每班4学时,共授课40学时;《制剂设备与车间布局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每周每班4学时,共授课60学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及法律法规》课程的教学工作,每周每班4学时,共授课60学时。

《制剂设备与车间布局技术》是本学期的考试改革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药用高分子材料》的课程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研究教材,熟悉教材结构、重点、难点。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掌握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理化性质,熟悉常用高分子材料应用的特点及应用领域,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及法律法规》的课程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研究教材,熟悉教材结构、重点、难点。使学生熟悉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要求,了解药品生产中的有关产品、包装、广告等的法律要求;培养并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授课过程中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激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讲究上课用语的科学性、精确性、趣味性,注意教态大方得体。讲练结合,有问必答。

药物制剂技术课程 篇6

【摘要】药物制剂工程学是药物制剂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本文就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谈谈体会,其目的是为进一步提高药物制剂工程学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现代制剂工业需要的高素质的药物制剂专业人才。

【关键词】药物制剂工程学 多媒体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055-

《药物制剂工程》是我校药物制剂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必须课。对于该门课程我们使用的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课程是一门以药学、药剂学、工程学等科学理论和技术综合研究制剂生产实践的应用科学。该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显著的特殊性,牵涉知识面广,专业性、实践性强。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最大收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而不仅仅停留在书本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

《药物制剂工程学》这门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与药物制剂的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并涉及大量制剂生产设备的相关知识。因为学生对药物制剂生产实践缺乏感性认识,如果教师仅用粉笔、黑板再加上大量的语言也依然让学生感到这门课程抽象和枯燥。为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采取多媒体教学设计,使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课件制作形式多样,提高学习兴趣

《药物制剂工程学》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我们采用了大量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制作中我们用图片呈现制剂生产企业的厂区布局、GMP车间设计、生产设备的整体结构和局部部件;运用动画演示制剂的制备过程原理,例如流化床制粒干燥过程;利用视频和音频展示制剂生产工艺过程以及生产设备的基本原理和联动实景等。比如旋转式压片机的压片过程,小容量注射剂的拉丝灌封的联动线等。鲜艳的图文、活泼的画面、悦耳的声乐在课堂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容量增大、重点突出,提高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用大量语言表述的课堂讲授的知识点,而现在可能用几张图片或一个动画就可以清晰的展现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并且理解透彻。选择的图片以及片段的视频等多媒体素材所承载的信息量远远大于单纯的语言文字或图表符号。授课教师按课前准备好的课件授课,章节条理有序,脉络清晰流畅。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利于教师更好的驾驭课堂教学,而且在同样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了更为丰富、清晰的教学内容。

3.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多媒体课件中制作中选择大量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教学效率高的优点,针对性的对教学中难点、重点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专题讨论,也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主动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二、注重教学中学科渗透的应用

《药物制剂工程学》这门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制剂各单元操作、制剂生产工程、药物制剂包装工程、制剂质量控制工程、制剂工程设计、工程验证和制剂新产品研究开发。从其研究内容看,这门课程涵盖的内容与药物制剂专业的其他课程如《工业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和《药事管理与法规》等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与重合,其中与《工业药剂学》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科渗透的理念用于《药物制剂工程学》理论和实践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不仅能了解制药行业的相关的法规,懂得如何进行制剂的研制开发、GMP车间设计、工程验证、制剂生产和质量控制,同时加深对其他课程中理论知识的巩固,并使学生在制剂生产企业有能力承担并做好相应工作。

三、注重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在《药物制剂工程学》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以学生完成工作项目为先导,以实际操作为主线,补充相关的专业知识。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生产出合格药品,因此项目教学的重点是按照工作流程设计教学项目及其程序,在仿真环境中完成项目任务,最终使学生掌握药物制剂的工序。

四、注重实物展示教学的结合

随着药学学科的飞速发展,现代药物制剂的种类越来越繁多,包装材料也有许多不同,许多制剂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常见,或者即使接触过也并没有对其细节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教师在讲解某种药物制剂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具体的药物剂型、辅料以及包装材料等,让学生能够带着思考去观看、触摸、体会,必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讲解辅料在制剂中的作用时,教师现展示一粒VC泡腾片,拿出一个盛水透明玻璃杯,把泡腾片放入水中,然后让学生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个现象?然后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理解了药用辅料重要作用,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在讲解制剂的包装材料时,通过展示不同剂型包装以及包装的一些说明文字,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且认识到包装材料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实物展示不仅使课堂活跃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而且对于各种剂型的特点和质量要求等方面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药物制剂工程学》这门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实践性的学科。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的探索,体会到要搞好药物制剂工程学的教学,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药剂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吃透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扩展,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高效率的授课。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对将会不断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适应现代制剂工业需要的高素质的药物制剂专业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盛山.药物制剂工程[M].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2.

[2]李坤平,贲永光,党丽娟.药物制剂工程学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2):34-35.

作者简介:

药物制剂技术课程 篇7

1 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思路

我们以“育好人, 做好药”为药物制剂技术人才的培养理念, 与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苏中药业、正大丰海药业等企业共建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和实训基地。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岗位”的原则, 把“制备高质量的药品”作为学生学习和训练的目标。通过与企业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全程合作, 根据制剂生产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以药物制剂的工作过程为框架, 序化教学内容, 以典型制剂为载体, 设计学习任务;在模拟符合GMP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要求的实训场所中, 进行与制剂生产的岗位实践相吻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 融药物制剂工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与岗位技能要求于一体, 把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环境保护等内容贯穿于学习过程, 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质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使学生能规范地从事药物制剂生产、质量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树立“质量第一, 规范生产”的优良药品观念,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同时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 课程内容的组织

药物制剂是覆盖医学、药学、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综合性技术。为使学生具备从事制剂工作的能力, 学校课程组与医药企业合作, 分析药物制剂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 确定药物制剂生产的典型工作任务, 进而确定学习内容, 建设课程资源库。

一般制剂的生产工作过程为:生产指令→生产方案 (处方、工艺) →实施生产→质量检查→包装、贮存。我们参照药物制剂高级工职业资格标准, 根据制剂的生产过程、各种剂型的类别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进行教学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归类与整合, 设置药物制剂工作的认知、液体制剂、无菌制剂、固体制剂、其他制剂、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和综合实训等7个模块, 设计以典型制剂工作任务为载体的25个学习性项目, 如药品生产的工艺布局、溶液剂、混悬剂、乳剂、注射剂、滴眼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滴丸剂、片剂、栓剂、软膏剂、乳膏剂、膜剂等, 分别与制剂各工种及其工作任务相对应。

各制剂项目按工作用品、工作任务、工作指导和工作测试设计, 工作任务按生产指令 (处方) 、工艺、制备方法、岗位操作和质量控制序化, 层次明确, 条理清楚, 同时在每一个学习项目中开发教案、课件、学业卡、参考资料、操作记录等教学资料。通过参与完成逐个剂型制备的完整工作, 使学生将理论与技能联系起来, 做到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高度统一。

3 课程的教学模式

由于药物制剂的生产技术集药学、工程技术、质量管理等于一体, 知识面广, 操作规范性强, 要求严格, 而且生产组织需要团队协作。所以, 不仅需要培养学生个人的专业能力, 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我们将制剂生产过程作为学习内容, 根据项目教学法“明确工作任务→学习相关知识→开展工作→验收评价”的基本模式实施教学活动, 通过学业卡的引导, 采用“引导、探究、实际操作”的方法, 将“教学做”融合在一起, 在逐个项目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每个阶段都制订详细的考核办法, 把工作的合理性、经济性、协作精神、组织能力、安全与环保等列入评价内容, 要求学生正确认识药品的质量安全, 树立药品的质量意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素质和责任意识。

4 课程的教学方法

药品生产及其质量管理有极其严格的规范要求, 如单纯地讲解药品生产的各项操作规程, 使学生被动地接受, 学生的学习热情肯定不高。本课程以25个学习性项目组成学习情境, 以典型制剂为载体来设计和组织学习项目, 以教师为车间负责人, 通过以制剂生产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 使学生手脑并用, 快乐学习。

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按岗位要求, 将5~6名学生分为一组, 由教师下达工作任务, 在学业卡引导下, 借助教材、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 讨论制订具体的工作方案, 同时考虑经济、安全、环保等因素, 教师对各组的方案给予指导。学生按方案实施操作, 按工作要求完成学业卡、操作记录等的填写。将学习中使用的仪器、设备的说明书印发给学生, 由学生研讨并向指导教师汇报;然后由教师反复示范和学生反复操作, 直至每个学生牢固掌握。学习结束后, 教师检查、点评工作完成情况, 为学生考核评分。

另外, 我们精选典型案例, 让学生研讨, 然后教师讲解、演示、分组操作, 加深学生对枯燥知识的理解, 增强对实际问题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 再辅以综合实训、处方与工艺设计、操作规程拟定、校内外参观见习、顶岗实习等方式的训练, 使学生掌握现代化的制剂操作技能, 具备优良药品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学以致用。

5 课程的考核方式

我们注重职业能力培养过程的重要性, 以达成人才培养目标为目的, 并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以工作成效为要求, 采用每个项目的形成性考核、期末的终结性实际操作考核与理论考核的“三考核”模式, 权重分别占50%、20%、30%, 由教师、学生、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位一体的评价。

每个学习项目的考核内容包括:工作前准备 (占20%) 、知识掌握 (占30%) 、工作过程 (占30%) 、结果记录 (占20%) 4部分。既有操作技能、工作前后的表现和产品质量的考核, 又有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既有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 也有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还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6 课程建设的成效

本课程紧密结合药物制剂生产领域的发展动态, 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项目, 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结构以制剂工作过程为中心, 循序渐进, 以岗位任务为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按生产岗位进行分解, 从简单剂型到复杂剂型, 从专项技能到综合技能, 实现了从新手到能手的培养;以典型制剂生产过程设计教学项目, 打破常规学科的系统性, 采用学业卡引导法组织小组协作教学, 将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将学习与岗位工作融为一体, 将企业管理与文化融入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一致, 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和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渗透。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实现从学习到实际工作的过渡, 自然地形成药品质量、药品安全、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等重要的职业意识和素质, 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

本课程2010年被学院评为精品课程, 课程网站提供了教学项目、学业卡、教学指导、教学课件、试题库、在线测试、教学资源 (制剂工艺与生产的图片、视频、动画和产品案例、教学录像等) , 并及时跟踪制剂新技术, 更新教学内容, 大大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摆脱了课堂教学时限的束缚。

3年来, 我院与企业进行专业共建, 以工学交替的形式, 在企业开展阶段性认知或顶岗实习, 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上课和指导学生见习、实训, 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药物制剂技术课程 篇8

为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我校非常重视精品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把课程教学功能从传统的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向培养具有必备的药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掌握药学专业基本技能,能在药品生产、检验、经营、使用等领域的一线工作岗位从事药品生产、药品检验、药品调剂和药品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转变。在这一背景下,笔者完成了药物制剂技术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及申报,并顺利通过验收,现把本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1 深刻认识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

精品课程是指在同类课程中,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师资力量、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相对领先,质量属于优秀的课程,其内涵至少包括四个方面:(1)精品课程建设就是将课程建设成精品,是使课程精益求精的过程。(2)精品课程建设不仅仅是教材或教学内容的建设,还涉及到诸多内容,因此,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1]。(3)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高校教师既是教学工作者,又是行业一线的专家能手。其双重身份和角色决定了他们在精品课程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方面应该是主力军。(4)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技能专门人才[2]。

2 明确课程开发思路,优化课程设计

药物制剂技术的课程开发思路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驱动,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进行校企合作。

在具体操作中表现为课程组密切与制药企业合作,从分析药物制剂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入手,将药物制剂制备技术人员的工作情境转化为若干学习情境,以此来开发、改造本课程。

具体步骤为:在课程开发时,针对专业主要岗位进行企业调研。根据岗位技能要求,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确定人文素质领域、职业能力领域、职业拓展领域;引入企业生产项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设计学习情境,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情境;结合职业资格标准,设计教学情境具体实施环节,融合职业素养的形成与学习过程[3]。见表1。

3 完善课程教学设计,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课程建设的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课程内容建设是核心,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改革、教材教辅编制和实践环节建设[4,5]。

3.1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

精品课程建设应该由科研水平、学术造诣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教师主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专兼结合的教师梯队,最终形成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教学质量较高,具有敬业精神的师资队伍[6]。

3.2 教学内容改革要不断适应制剂技术发展的需要

精品课程建设要达到既定目标和建设目的,主要是通过传授教学内容来实现的。教学内容改革应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授课内容及时更新、整合,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成果,并积极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科学化、现代化。

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建设中,教学内容改革主要体现在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上。在药物制剂制备过程中,增加药品生产程序中生产前检查、生产中质量控制、生产结束后清场等内容,使教学内容与药品实际生产相对接,增加教学有效性。

3.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是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的保障

将教学内容高效率地传授给学生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药物制剂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形成一套教师教授有效、学生乐于接受,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教学模式。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有:

第一,项目教学充分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在药物制剂技术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中,项目教学的思路不是很清晰,主要是先进行理论内容(即制备必备理论知识)讲解,然后在下次课时进行相应实验操作,这种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连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被动性。本学期部分剂型进行了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教学,如在颗粒剂制备项目教学中将理论教学内容转移至实验室,先给出实验项目,即颗粒剂的生产指令,学生接受生产指令后,先听教师的讲解,教师讲解时结合实验设备及现场的原辅料进行摇摆湿法制粒的现场示范,教会学生如何制软材、如何制粒、干燥过程中应注意什么、如何进行整粒、对所制备的颗粒应该做哪些常规检查、如何检查等,学生看到制备出的颗粒半成品后,实验兴趣大增,然后由学生亲自操作。在教师示范过程中对容易出现的问题,如辅料的选用、软材的湿润程度、制粒的原理、烘箱烘干的缺陷等能给学生启发,提出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在自行操作时注意这些环节。课程结束后,让学生说出实验感受,从而自然过渡到接下来的颗粒剂制备必备理论介绍。这种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项目教学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这是由于本课程教学内容中各个项目的难易度不同,这种教学方法适合对操作技巧要求较高而制备程序又不很复杂的实验项目,如颗粒剂、乳膏剂、栓剂等。

第二,教学中全程采用多媒体。直观的图片和动态视频使教学的直观性大大增强。在相应剂型制备内容的讲解时采用流程教学法,即首先给出制备流程,该流程为符合GMP要求的生产工艺流程图,标有相应的洁净度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药品生产意识。按照流程图的顺序详细介绍每一生产工序的操作方法和要点,最后用典型的案例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教学逻辑性强,在流程中强化知识点,避免了药剂学知识点过于零散而造成的学生学习难度大这一常见现象,同时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3.4 教材教辅的编制是精品课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程教学内容和手段的集中体现

精品课程的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或反映专业优势的特色优秀教材。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根据自编校本特色教材,开发网络课件,建成由文字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试题库、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立体化教材。

3.5 实践教学是突出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职业能力包括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方法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通过方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专业能力是基本生存能力,通过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社会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通过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课程特色的根本体现,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7]。实践教学落实的如何,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质量。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平时的实验实训、见习、实验室开放和综合实训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平时的实验实训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药厂见习主要让学生了解药品生产的实际环境;实验室开放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有效途径,尤其对于宽口径入学的药学专业更为适合,在实验室开放中可以满足制剂方向的同学工作能力的进一步培养;综合实训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综合实训过程中,教师选择药典具体品种,给学生提出任务,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选择原辅料、制剂的制备工艺,形成书面文字交给教师,教师批准后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首先领取制剂用原辅料,要求学生注意查看原辅料的检验报告单,确定其是否符合投料要求。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不仅注意学生所制订的工艺规程的可行性,还要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生产设备,采取不同制备工艺的思维,这样以很少的实验项目就能达到全面训练学生工艺设计能力的目的。制剂制备完成后,由学生按照教师批复的方法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得出综合实训结论。综合实训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了学生合理安排生产工序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在综合实训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药厂批生产记录的规定填写生产记录,最后形成一份完整的批生产记录。整个过程如果没有团队的集体合作、合理分工,是很难完成实训任务的。因此,采用分组的团队作战方式,集集体的智慧与能力来完成综合实训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非常有意义,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精品课程建设涉及多个环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课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科的发展和建设。课程建设需要不断地改革和探索,以适应现代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几年的精品课程建设中,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仍需进一步努力,不断改革,使《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建设更加完善。

摘要:本文结合我校药物制剂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从深刻认识精品课程内涵,明确课程开发思路、优化课程设计、完善课程教学设计、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等几方面阐述了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的体会和做法。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力军,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开发的思路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驱动,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进行校企合作。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改革、教材教辅编制和实践环节建设等方面。

关键词: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技术,精品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苗苗,沈玉顺.普通高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09,(3):37-42.

[2]陈福明,魏艳辉.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认识[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7):172-173.

[3]孙薇.高职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思考[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20(4):94-96.

[4]刘炜华.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3):117-120.

[5]洪伟,何东进,吴承祯.精品课程建设若干问题讨论[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6):78-82.

[6]覃珠坚.浅谈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路[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33-35.

药物制剂技术课程 篇9

一 确定课程目标

首先由专业骨干教师和制药企业技术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 在其指导下, 对药物制剂工的要求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同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 调研结果由委员会成员一起讨论,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药物制剂工的操作技能标准为依据, 确定课程目标:培养药物生产岗位的初、中级制剂操作工。并将其再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二 确定教学内容的建构思路

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和工作过程的要求, 确定教材内容, 完成教学内容中知识和能力模块的建构, 是进行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的关键。首先进行工作过程分析, 即根据有关药物在生产中的各个工作过程进行相应的行动领域分析, 在此基础上确定知识和能力模块, 联系学生具体情况形成教学项目。

1. 贴近岗位实际, 确定教材内容

根据制药企业的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知识、能力和素质对教材内容进行选取。理论知识包括:各种常用的剂型特点、常用制剂生产工艺、生产质量控制、生产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等。能力要求包括:掌握常见固体制剂、液体制剂、半固体制剂的生产操作, 了解其他制剂生产操作及对制剂生产质量能进行初步评价等。如填充物为颗粒的硬胶囊的生产, 见表1。

通过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细化教学内容, 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迅速熟悉工作环境, 投入到工作当中。

2.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知识、技能模块的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模块应该是具有任务性、案例性、联系学生学情、经过教学处理的模块。通过一个模块的学习, 学生可以完成某一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模块将药物制剂制备的整个工作过程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处理, 使其既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又符合工作岗位对知识技能的要求。我们根据企业现有的职业岗位将课程内容分为6个模块、20个子模块, 见表2。

3. 教学项目的制订

教学项目应该是一个案例化的学习任务, 它包含基本理论、实践技能和相应的素质要求。在药物制剂技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中, 教学项目可以根据岗位实际情况将理论知识与工作能力需求结合在一起。我们在模块的基础上设计了与相应工种岗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相吻合的20个实践项目:空白片的制备、硫酸阿托品散的制备、VC颗粒剂的制备、水丸的制备、甘油栓的制备等, 见表2。

4. 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是将企业的工作任务过程和学校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按工作过程中的具体任务逐步进行理论知识、能力操作以及职业素质的讲解, 达到教学内容贴近实际、生动不抽象的目的, 体现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特点。例如:制备散剂, 就是按照药厂散剂的生产任务, 从原料粉碎——筛分——混合——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的整个工艺流程理论知识的讲解、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工作中需要遵守的岗位职责。

5. 基于工作过程, 实施以典型制剂为载体的教学过程

以甘油栓制备为例, 教学过程如下:

目的要求: (1) 技能目标:能生产出合格的甘油栓剂。 (2) 知识目标:熟悉各类常用基质的性质;掌握热熔法制备栓剂的操作要点。 (3) 职业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适应岗位:栓剂制备车间。

学情分析: (1) 分析学生对制备甘油栓涉及的基本操作技术的掌握情况; (2) 分析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情况、主动参与意识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1) 教师根据岗位工作布置任务; (2) 引导学生对任务提出实施方案; (3) 角色扮演, 实施任务; (4) 任务完成情况小结; (5) 验收、评价。

在这种教学过程中, 将课程教学内容有机地贯穿于工作项目中, 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学生体会到就业实践中可能遇到的众多实际问题。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认真的工作态度, 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团队的重要性, 实现从学校到岗位的自然过渡。

三 实践研究中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的思考

1. 编写特色教材、使用新的教学资源

对药物制剂技术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 首先要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教材, 教材编写应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 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势, 根据调研结果, 以工作任务为单位进行教材编写。其次要开发和利用以网络和多媒体为途径的新的教学资源, 使学生能更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

2. 建设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 要求教师熟悉企业的整个工作过程, 但现在很多专业教师往往局限在课堂中, 缺乏企业工作经历。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法:一是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社会实践, 熟悉工作过程, 提高职业教学能力;二是聘请行业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来校进行专题式演讲。本课程通过专业教师进药厂和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理实一体, 工学结合

打破原有的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 根据工作过程将其结合在一起, 将教学场所改为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实际操作的一体化教室, 在实施具体工作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改革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对课程改革的要求, 它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变目前的教学效果, 而且对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 :47~54

[2]刘彩琴、路建彩.“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建设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9) :54

[3]刘丽、季婷婷.基于工作过程的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改革[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4) :65~66

药物制剂技术课程 篇10

一、药物制剂技术在中高职药学类专业中的定位

药物制剂技术是基于药剂学理论指导的、以研究药物制剂生产和制备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应用性技术课程, 该课程设置的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 (群) 的职业能力要求, 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为培养药物制剂生产环节操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 在职业分类上主要针对于药物制剂工、中药固体制剂工、中药液体制剂工等工种。

通过对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学习, 最终要使中高职学生掌握药物制剂的操作技能、生产工艺及相关理论知识, 能熟练完成药物制剂各岗位所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 树立较强的GMP生产和管理意识, 初步培养学生对常见药物制剂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分析及解决能力, 为发展学生药物制剂技术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中、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差异

目前, 中高职药学类专业中大都开设了药物制剂技术课程, 且都在采用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那么, 中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开设与教学究竟有没有差异、有什么差异, 是我们在做中高职药学类专业衔接时所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经对比研究, 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找出差异:

1.从培养目标找差异:中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职业岗位针对虽然同为药物制剂工等工种, 但是对应的工种级别有所不同, 中职对应的是药物制剂工中级工 (四级) 、高职对应的是药物制剂高级工 (三级) 。

2.从药物制剂工不同级别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中找差异, 从而定位出中、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差异。

从上面三个表的对比分析中可见:对于药物制剂工中级与高级 (可对应为中职与高职) 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同类知识深浅度及操作技能的难易程度差异, 例如:表1、表2 中同样对于压片的工作内容, 中级与高级对技能要求的深度就不同, 但是从这个角度去定位差异相对会比较困难。

2.不同类知识的宽度以及能掌握的技能操作数量的差异, 这个差异目前对中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设计有较大意义。

三、中、高职药物制剂技术差异化课程设计

结合理论研究与当下实践, 我们认为:基于中高职衔接的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均需开设, 而分别开设的重点是要找到中高职教学的区分点与衔接点, 以减少课程内容重复现象, 同时明确各自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侧重点, 在内容和层次上有所区分, 使学生不至于因课程的重复而丧失学习的兴趣, 也能使教学时间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基于上述差异化分析, 可将中职针对岗位、高职针对岗位群对应中高职的课程教学设计, 然后按照职业课程开发的一般规律和技术, 通过分析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核心能力, 确定出中职与高职的不同培养规格, 再根据知识、技能、素养要求确定出中高职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 制定系统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 确定合理科学的教学顺序与实施途径, 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与交叉, 促进课程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与整合性。在课程设计上, 中职与高职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中职设计应侧重基础, 强调应用, 要给学生建立初步的专业认知和职业概念, 同时强化专项的职业技能训练, 夯实操作性的能力基础;高职设计应侧重综合实践, 强调分析与创新, 通过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场景, 采用综合的项目化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在问题情境中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周小雅.中高职衔接的药物制剂技术一体化课程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24) :145-147.

药物制剂技术课程 篇11

关键词:陈述性知识:教学实施;教学评价

参照安德森的知识分类理论和教材内容分析,可以将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知识内容分为基本理论等陈述性知识、动作技能和认知技能等程序性知识以及价值观等内省性知识。以陈述性知识为例,笔者探讨了不同教育目标类别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实施程序。

一、基于目标导向的有效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陈述性知识”的设计与实施

在《药物制剂技术》的教学过程中,陈述性知识主要涉及基本理论知识,较为抽象,虽易于掌握,但容易遗忘。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在短时间内将陈述性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学生讨论法等。

方案:《粉碎》

1.课前准备

首先,把握教材内容。本节内容选取教材第五章第一节,是药剂生产的基本操作,在固体剂型的制备过程中非常关键。

其次,明确教学目标。具体体现在:①知识性目标:说出粉碎操作的含义及目的,知道粉碎常用的技术,分析粉碎的质量控制项目。②技能性目标:能根据物料的性质和制剂要求选择适宜的粉碎方法,能叙述粉碎操作的过程,具备一定自学和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③情感性目标: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再次,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粉碎常用技术及操作过程。教学难点:粉碎操作的规范性以及应用。

最后,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实践为导向”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采用问题探究、师生互动的方法分析基本理论新知,让学生思考进行分析归纳。

2.教学实施过程

首先,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到实训室参观,在已经学过粉碎设备的基础上,熟悉粉碎车间的布局、粉碎的环境。复习几种设备的名称、结构与操作。

其次,课中实施:①导入新课(实物展示),PPT展示图片两张(一张小麦,一张馒头)。教师启发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思考小麦怎么变成了我们平常吃的馒头?学生观看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回答,教师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②新知讲授粉碎操作概述中,主要涉及粉碎的含义、目的和粉碎度以及粉碎常见技术等四项内容。a.在粉碎的含义教学中,教师提问:大家思考其他生活中常见的粉碎的例子。学生思考、讨论,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学生的举例,引出粉碎的含义。b.在粉碎的目的教学中,教师展示两份物料,一份是粉碎之前的物料,一份是粉碎之后的物料,让学生观察思考粉碎的目的,并由药物制剂的需要引出粉碎度的概念。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归纳总结。c.在粉碎度的教学中,教师要粉碎度计算举例。学生计算并思考粉碎度与物料粗细关系。师生根据学生计算结果分析并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展示两份粉碎程度不一的物料,请学生比较粉碎度的大小。d.在粉碎常用技术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列表,让学生看书思考,将表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学生带着疑问、分组讨论、对比分析、结合书本、归纳总结。教师推选学生上黑板完成列表的填写,根据填写情况分析总结。对于每一种粉碎技术,举例讲解。

再次,教学小结:教师展示四种物料的粉碎图片,并请学生仔细观察,分别属于哪一种粉碎?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并顺势进行总结。

(--)教学效果反思

在本方案中,笔者采取的是“课前准备一一情景创设——系统讲授——师生互动——对比分析——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课前准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将学生引入课堂,调动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再辅助教授法,使学生对粉碎操作的含义、特点、粉碎度等基本知识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给出讨论主题,学生进行讨论、思考,通过与生活实例相联系而起到巩固和强化理论的作用。第一节方案的实施课堂教学很成功,大家很期待下节课的实践。

二、教学评价及反思

(一)教学策略指导下学生的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学习调查

该教学方案实施以后,在实施班级内对研究的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笔者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8份,其中有效问卷数为98份。通过对收回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该教学策略的指导下,学生的课堂学习有了很大的改变。

1.学生对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在对学生对于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态度的调查中,80%的学生认为现在喜欢上药物制剂技术课;90%的学生认为改变教学方式后,在课堂上能够与教师融洽相处,喜欢听教师讲课;85%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能够有所收获。这说明采取新的教学策略后,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产生了对学习的兴趣。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新的教学策略下,在每节课开始,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都先给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更加有目的性,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好。调查显示,92%的学生表示在上课时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且力求在课堂上达到教学目标。

3.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显著增强

采用新的教学策略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显著增强,在课堂上积极讨论,与教师同学互动;实训课上积极动手操作,小组协作交流;课后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拓展任务等。调查显示,85%的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4.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变化

新的教学策略主要是在知识分类的前提下实施的,将知识内容进行了分类,再根据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调查显示,80%的学生在该教学策略指导下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二)反思

药物制剂技术课程 篇12

1 课程改革思想的提出

1.1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课程建设, 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发展性教学评价观

专业课程的教学对象是职业学校的学生, 他们是中学教育的后进者, 文化基础和认知能力较差, 这就要求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落实2个方面:一是降低知识的认知起点和递进阶梯, 化解知识和职业能力构建的抽象性和难度, 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二是在课程教学评价上必须采用发展性教学评价激励学生,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激发潜能, 建立自信, 主动投入。

1.2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课程建设, 应从学科系统化转向工作过程系统化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它依据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关性, 按照先后顺序开设教学科目。其教学过程以传授学科知识为宗旨, 忽视发现性学习、探究学习和行动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 忽视社会经验的获得和职业能力的形成。它与职业活动的系统性不是等同的。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能力, 增进学习者职业发展的灵活性, 帮助学习者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飞速变化。因此, 职业教育必须与具体的职业行为相联系。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中, 职业者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根据产品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领域”, 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一种课程体系, 它强调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活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中, 学生首先对所学职业内容和工作环境等有感性的认识, 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 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

1.3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课程建设, 必须符合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就业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主要目的。就业是民生之本, 而就业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 在稳定就业的基础上, 谋求职业发展, 并在更高层次上以自身职业作为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载体。因此,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必须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在专业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2 进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构建研究, 努力探索医学类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的方法

这项研究的目的有3个, 一是将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构建成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 培养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的课程。这门课程将教学与实际工作情境相结合, 通过药物制剂的制备、质量检查等学习领域的实际训练, 使学习者的基本知识与实操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从而获得就业所必备的工作过程知识。二是将这门课程变为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药剂学、药动学等药剂专业通用的专业技能课程。三是通过这门课程的构建, 努力探索药学类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的方法。

2.1 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

通过对药物制剂专业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岗位调查和职业能力分析, 确定了药物制剂技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培养目标, 即主要是培养学生在药物制剂的制备、质量检查等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 并根据职业能力的分类确定具体培养目标。

2.2 确定课程的建构思路

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基本要求, 完成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相应知识和技能模块即课程内容的建构, 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的关键。首先要根据有关药物在生产中的各个工作过程进行相应的行动领域分析, 即工作过程分析, 在此基础上确定知识和技能模块, 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 最后形成教学项目。

2.3 进行相关工作岗位的行动领域分析

行动领域是产生于从业者的职业活动中的一个综合性任务, 对药学行业的从业者而言, 行动领域就是化学产品开发、生产、制作和分析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系统。根据产品功能的复杂程度, 对本课程相关行动领域进行了详细的工作过程分析, 得到了具体工作过程的相关要素。

2.4 进行学习领域分析, 完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知识和技能模块的构建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教学模块是一个跨学科的、案例性的、经过系统化教学处理的行动领域。通过一个模块的学习, 学生可以完成某一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模块是对应于药物开发、合成、分析的工作过程。课程构建是将这些工作过程经过教学处理, 使其符合高职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技能系统建构过程的要求。

2.5 学习情境与教学项目的制订

学习情境是一个案例化的学习单元, 它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学习情境可以表现为具体教学项目, 在药物制剂技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中, 教学项目可以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将实际需求和所学理论结合起来。如, 如何采用湿法制粒压片法进行片剂的制备。针对这个问题, 让学生思考, 讨论后教师总结。它涉及到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粉碎、过筛、混合等一系列知识点, 将所有的知识技能学习模块连接在一起。

2.6 确定课程教学实施的具体方法———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几乎能够满足行动导向教学所有要求的教学方法, 体现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特点。它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 (如片剂的制备) 。

2.7 进行课程教学评价研究

作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实施的一部分, 教学评价应该是一种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服务的发展性教学评价。这种评价应采用“自我参照性标准”,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评价方式可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3 根据药学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编写基础教材

(1) 通过社会调查和邀请企业专家座谈, 明确社会的实际需要, 进行职业能力分析, 确定专业培训目标。

(2) 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制订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

(3) 确定药学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训教材的编写方案。

(4) 编写药学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训教材的样章。

(5) 进行药学类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训教材编写的培训。

药物制剂技术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 教师应该转变观念, 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 教师应全面掌握教材, 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筛选教学的重点、难点,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 把理论和实验操作有机结合起来, 将理论寓于操作中, 在操作中消化理论。总之, 工作过程知识不是从理论知识中引导出来的, 它与相应的工作经验相适应, 并指导实际的职业劳动。工作过程知识是隐含在实际工作中的知识, 不仅包括显性的指导行为的知识 (如程序化知识) , 也包括相联系的隐性知识, 那些在工作过程及产品和服务中的诀窍、手艺、技巧和技能等是最宝贵和最昂贵的工作过程知识。虽然这些知识不像显性知识那样容易被模仿、复制和传递, 但它们对工作过程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 是个人在实践工作中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也是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源泉。无论是技术知识还是工作过程知识, 它们都是情境性的, 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连, 所以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必须按职业活动的内在逻辑顺序进行排序。蒉

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

蒉蒉蒉蒉蒉蒉蒉蒉

上一篇:七氟异丙基论文下一篇:扩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