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氟异丙基论文(共4篇)
七氟异丙基论文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七氟醚吸入麻醉与异丙酚静脉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需行全麻腹部外科手术病例100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静脉注射异丙酚麻醉, 研究组采用吸入七氟醚麻醉, 记录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 并记录麻醉所需时间和苏醒所需时间以及不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从诱导开始到意识消失所需时间要稍长于对照组, 而两组停用麻醉药物到苏醒拔管所需的时间基本一致, 两组入室时以及拔管时的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以及心率 (HR) 对比, 两组术后恶心、呕吐以及躁动不良发生情况对比,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具有麻醉诱导迅速、麻醉维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以及苏醒快速完全等优点, 其麻醉效果与异丙酚静脉麻醉效果相似, 且其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 尤其适用于小儿病例。
关键词:七氟醚,吸入麻醉,异丙酚,静脉麻醉
吸入七氟醚麻醉是近几年来临床新采用的麻醉方法, 其具有麻醉诱导快、麻醉深度易控制、术后苏醒快、具有一定的循环抑制作用等特点[1]。为研究其麻醉效果, 选择我院收治的需行全麻腹部外科手术病例100例, 对照组采静脉注射异丙酚麻醉, 研究组采用吸入七氟醚麻醉, 进行对比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需行全麻腹部外科手术病例100例, ASA分级为Ⅰ~Ⅱ级, 其中男57例, 女43例, 年龄23~68岁, 平均年龄 (38.1±10.2) 岁, 体质量45~89kg, 平均体质量 (55.2±7.4) kg, 所有病例均未患有严重脑、心、肝、肾以及血管等系统疾病。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体质量等方面对比,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两组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麻醉方法
手术前禁食禁饮8h, 入室后常规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 同时建立静脉通道。进行麻醉诱导前, 先给予患者纯氧, 使患者氧饱和度达到99%左右, 充分去氮, 研究组采用循环回路进行麻醉诱导, 先使用7%七氟醚通入回路3~5min, 排空呼吸囊内的空气, 将麻醉气体充满呼吸回路通道。然后给予患者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μg/kg, 2min后将呼吸回路的面罩罩在患者面前, 保持好面罩的密闭性, 使患者进行深呼吸, 给予吸入7%七氟醚, 氧流量为每分钟8L。对照组先给予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μg/kg, 2min后快速给予静脉注射异丙酚2mg/kg, 待患者的意识消失后给予快速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mg/kg, 待患者肌松后进行气管内插管, 控制患者呼吸。两组患者术后均不给予催醒以及肌松拮抗, 待患者苏醒后再行拔管。
1.3 观察项目
记录患者从诱导开始到意识消失所需时间 (T11) 以及停用麻醉药物到苏醒拔管所需的时间 (T12) , 观察两组病例入室时以及拔管时的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以及心率 (HR) , 同时观察患者术后发生恶心、呕吐以及躁动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 用表示计数资料, 采用方差分析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从诱导开始到意识消失所需时间 (T11) 要稍长与对照组, 而两组停用麻醉药物到苏醒拔管所需的时间基本一致, 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两组入室时以及拔管时的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以及心率 (HR) 对比, 无明显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两组术后恶心、呕吐以及躁动不良发生情况对比, 差异同样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异丙酚属于快速短效型静脉全麻剂, 其具有起效迅速、麻醉疗效平稳、持续时间短、苏醒快速且平稳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但其可有效降低交感神经活性, 对循环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循环抑制作用的强弱与注射麻药的速度和剂量相关性较强[2]。而采用异丙酚与舒芬太尼联合应用可有效减轻插管期间出现的心血管应激反应, 减轻循环抑制, 可以有效减少异丙酚诱导所用剂量, 从而获得令人比较满意的麻醉效果[3]。
以往采用乙醚进行麻醉时, 由于其具有难闻的刺激性气味, 很容易使患者发生头晕、头痛以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而七氟醚是一种无色透明带有一些甘蔗香味, 且无刺激性麻醉剂, 具有较低的血气分配系数, 仅为0.6左右, 其具有麻醉诱导深度易调控, 诱导过程和苏醒期平稳, 苏醒过程迅速, 对患者呼吸道刺激较少, 且可预测麻醉苏醒时间[4]。研究表明采用舒芬太尼复合七氟醚诱导麻醉, 可有效减轻七氟醚诱导时的气管插管反应, 可加快患者痛觉意识的消失, 并显著降低患者无意识肢动的发生率, 两者联合应用具有较好的协同效应。另外由于七氟醚吸入麻醉, 可以比较容易控制麻醉药物的剂量, 具有较好的可控性, 尤其适用于建立静脉通道困难, 不能配合注射等的患儿[5,6]。
通过对本组资料研究显示, 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从诱导开始到意识消失所需时间 (T11) 要稍长与采用异丙酚静脉麻醉的对照组, 但两组停用麻醉药物到苏醒拔管所需的时间基本一致, 且两组入室时以及拔管时的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以及心率 (HR) 以及术后恶心、呕吐以及躁动不良发生情况对比, 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两组麻醉效果相似, 而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具有麻醉诱导迅速、麻醉维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以及苏醒快速完全等优点, 不会由于建立静脉通道对患者造成创伤, 尤其适用于小儿病例, 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琦, 文建忠, 耪小敏, 等.七氟醚吸入麻醉与异丙酚静脉麻醉的临床比较[J].江西医药, 2008, 43 (12) :1377.
[2]李子刚, 陈虹.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与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的临床比较[J].浙江预防医学, 2005, 17 (11) :75-76.
[3]覃文明, 焦艳玲.七氟醚吸入麻醉与异丙酚静脉麻醉在妇科日间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比较[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1, 13 (8) :45-47.
[4]王维林.七氟醚吸入与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在鼻内窥镜手术中的效果比较[J].江苏医药, 2010, 36 (24) :2976-2979.
[5]谢观土.七氟醚吸入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介入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 (6) :959.
[6]施友玲, 陈永强.七氟醚与异丙酚用于小儿全麻诱导效果的比较[J].福建医药杂志, 2009, 31 (2) :138.
七氟异丙基论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40例择期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的患者, 依照入院顺序随机平均分为七氟醚组与异丙酚组。七氟醚组患者共20例, 男13例, 女7例;年龄51~77岁, 平均年龄 (65.4±5.1) 岁。异丙酚组患者共20例, 男12例, 女8例;年龄53~72岁, 平均年龄 (63.4±6.0) 岁。两组患者均无冠状动脉修补病史、麻醉禁忌症及严重心律失常现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予以同等手术操作, 均在术前阶段予以8 mg的咪达唑仑口服, 首次注入1.0μg/kg的舒芬太尼, 之后持续静脉注射0.03μg/ (kg·min) , 直至手术结束[2]。麻醉诱导阶段, 七氟醚组患者首先予以0.4 mg/kg依托咪酯静推, 而异丙酚组患者以2μg/m L作为靶控输注浓度。之后均予以0.1mg/kg泮库溴铵气管插管处理, 插管完成之后, 七氟醚组患者呼气末的七氟醚浓度维持在2%, 异丙酚组则维持2~3μg/m L的靶控输注浓度维持麻醉。两组均行规范的术中监测, 监测项目有心电图、体温、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有创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3]。
1.3 评价分析
免疫荧光法测定患者不同阶段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炎性反应标志物测定患者围术期C反应蛋白及IL-6水平变化。在手术不同时期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心率、动脉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 心排出量采用热稀释法测定[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χ2检验, 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流动力学水平
两组患者术中心率、动脉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1。
2.2 生化标记物水平
两组患者肌钙蛋白I麻醉前、手术开始时浓度相对稳定, 再灌注之后逐渐上升, 术后七氟醚组浓度明显低于异丙酚组 (P<0.05) ;两组IL-6在麻醉前没有差异, 手术过程及术后均有上升现象, 且七氟醚组上升幅度大于异丙酚组 (P<0.05) ;七氟醚组C反应蛋白上升幅度小于异丙酚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在不停跳冠脉搭桥术中应用七氟醚及异丙酚麻醉处理之后, 本次研究两组患者中, 采用七氟醚麻醉组相比异丙酚组患者心肌损伤程度低, 且七氟醚组患者术后24 h肌钙蛋白I释放量相对较少, 整体心功能恢复效果更佳, 七氟醚组患者血运重建之后心排出量上升[5]。
近年来的很多临床研究实践表明, 吸入麻醉药物对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次研究采用卤代麻醉药物用于手术中, 可提升心功能、减弱梗死程度、保存能量、避免心律失常的发生。常见的例子就是, 吸入麻醉药物之后, 机体细胞内的钾通道打开, 腺苷受体受到刺激, 钠离子和钾离子交换受到抑制[6]。
当前的很多临床实践及研究结果表明, 七氟醚在术中的合理使用可有效对抗心肌顿抑, 但是试验和研究中并未发现异丙酚类似的功效。在机体心肌细胞受损之后, 就可能引起蛋白释放循环现象, 此种现象可作为心肌坏死的判断指标。心肌肌钙蛋白I指标的变化可直接反应心肌坏死情况, 此项指标有极强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本次研究中采用常用的炎性反应标记物分析麻醉药物的心肌保护效果, 检测对比的C反应蛋白为急性期蛋白物质, 可在机体组织梗死、手术及创伤之时从肝细胞内部产生进而进入血液之中, 异丙酚麻醉的患者术后血浆中的C反应蛋白浓度会显著上升, 且IL-6浓度显著下降, 均与七氟醚患者的各项指标有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 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时, 可优先考虑采用七氟醚进行麻醉处理, 如此术后的肌钙蛋白产生量相对较少, 患者心排出量也会上升、心肌保护效果更佳。本次研究中七氟醚用于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提示七氟醚在术中心肌保护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Peter F.Conzen, Susanne Fischer M.D, Christian Detter M.D, et al.七氟醚在不停跳冠脉搭桥病人心肌保护效果优于异丙酚[J].国外医学 (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 2004, 25 (1) :56-59.
[2]章征兵, 明腾, 杨文萍, 等.七氟醚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CX43蛋白表达的影响[J].山东医药, 2012, 52 (28) :13-15.
[3]李健玲, 朱小青, 李学敏, 等.七氟醚预处理对LPS诱导的小鼠心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2, 28 (8) :1410-1414.
[4]庄欣琪, 吕国义, 邓迺封, 等.七氟醚预处理联合后处理对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2, 32 (8) :1013-1016.
[5]舒进军, 唐育民, 张小霓, 等.七氟醚预处理对心肌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 34 (5) :425-428.
七氟异丙基论文 篇3
关键词:七氟醚,瑞芬太尼,异丙酚,苏醒期躁动,腹腔镜胆囊手术
现代外科尤其是微创外科的发展要求手术麻醉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术后患者苏醒迅速、安全。吸入麻醉药七氟醚血气分配系数低, 吸收、清除迅速, 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但吸入麻醉药苏醒期躁动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问题[1]。本研究拟通过比较七氟醚麻醉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苏醒期应用瑞芬太尼或丙泊酚对患者苏醒情况的观察, 探讨如何使患者平稳、迅速的渡过七氟醚麻醉苏醒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90例, ASAⅠ~Ⅱ级, 年龄30~60岁, 体质量45~70kg, 其中男51例, 女39例。术前患者无合并症。随机分为S组 (七氟醚维持麻醉) 、SR组 (七氟醚维持麻醉, 苏醒期应用瑞芬太尼) 和SP组 (七氟醚维持麻醉, 苏醒期应用异丙酚) 。
1.2 麻醉方法
患者术前30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0.1g。入室后, 给予ECG、BP、Sp O2监护。开放外周静, 各组均以咪唑安定0.05mg/kg、芬太尼4μg/kg、阿曲库铵0.7mg/kg、丙泊酚2mg/kg快速诱导插管, 术中应用低流量全凭吸入七氟醚麻醉, 手术开始前使麻醉深度达1.0MAC, 麻醉过浅时增加七氟醚吸入浓度, 但七氟醚浓度不超过4.0%, 必要时追加芬太尼每次0.05~0.1mg, 总量不超过0.5mg。术中用瑞芬太尼0.1~0.2μg/ (kg·min) 维持。阿曲库铵0.01mg/ (kg·min) , 手术结束前40min避免使用芬太尼。S组手术结束前5min停药, SR组手术结束前5min停七氟醚, 但瑞芬太尼至术毕停药, SP组手术结束前5min停七氟醚和瑞芬太尼, 同时静脉注射1mg/kg异丙酚, 用5mg/ (kg·min) 维持至术毕停药。术毕各组均给予5L/min纯氧洗肺, 同时静脉给予新斯的明2mg、阿托品1mg拮抗残留肌松作用。当患者能睁眼、吞咽反射恢复、呼吸频率>10bpm、PETCO2<45mm Hg、Sp O2>95%时拔出气管导管。
1.3 监测指标
观察两组拔管时间和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监测麻醉前基础值 (T0) , 拔管后1min (T1) 和拔管后5min (T2) 的MAP、HR及Sp O2。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行统计分析。计量指标用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组内和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记数资料以实际发生例数及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
3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分别为S组 (4.4±1.4) min, SR组 (5.1±1.5) min, SP组 (4.8±1.7) min, 无显著性差异, 3组拔管时间分别为S组 (6.8±2.4) min, SR组 (7.1±2.1) min, SP组 (7.1±2.7) min, 无显著性差异。
2.2 躁动发生率
SP组和SR组各出现1例躁动, 发生率为3%;S组6例患者出现躁动发生率为20%, 与SP组和SR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注:与T0相比▲P<0.05, 与S组相比△P<0.05
2.3 平均动脉压、心率和Sp O2
S组T1和T2时的心率明显快于T0时 (P<0.05) , SR组T1时心率较T0时明显加快 (P<0.05) , SR组和SP组心率在T1和T2时都明显低于同时间点S组的心率 (P<0.05) 。S组T1时的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T0 (P<0.05) 。SR组T1的Sp O2较T0降低 (P<0.05) , 见表2。
注:与S组相比△P<0.05
3 讨论
七氟醚是一种起效快, 对循环呼吸功能抑制较轻的新型吸入麻醉药, 诱导及苏醒过程迅速。但吸入麻醉药七氟醚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高于丙泊酚, 虽然七氟醚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患者大部分表现为自限性, 多自行缓解, 但苏醒期躁动发生时患者血压升高, 心率明显增快或伴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 对危重的患者可能会带来不利影响。
丙泊酚可通过阻断中枢GABA及其受体发挥作用, 同时降低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 抑制双或多突触兴奋, 产生镇静作用[2,3]。其代谢迅速, 分布半减期仅2.5min, 短期应用可由于再分布使苏醒加快, 因此可控性强。本试验中SP组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S组, 且其血流动力学也较S组稳定, 各时间点Sp O2较S组无明显差异, 虽然SP组患者拔管时间较S组稍长, 但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七氟醚麻醉苏醒期应用丙泊酚可减少躁动。
瑞芬太尼是超短效阿片受体激动药, 主要经血浆胆碱酯酶代谢, 不受肝肾功能影响, 半衰期极短, 代谢清除率3~5min, 无蓄积作用[4]。另外, 研究证实瑞芬太尼除镇痛作用外, 还有明显的镇静作用, 但是这种镇静不影响BIS结果。这两大特性表明瑞芬太尼亦可用于控制苏醒期躁动[5,6]。本实验中SR组躁动例数明显少于S组, 血流动力学也较S组更稳定, 患者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较S组无明显改变, 虽然拔管后1min Sp O2较S组低, 但仍在满意的范围之内, 且很快回升。因此应用瑞芬太尼减少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是安全、可行的。
另外、SP组和SR组比较, SR组在拔管时血压、心率的波动更轻微。提示在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七氟醚麻醉苏醒期应用瑞芬太尼可能较丙泊酚更有优势。
综上所述,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均可明显减少七氟醚麻醉的苏醒期躁动,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根据两药的药效学和药动学, 利用各自的优点, 结合临床实际情况选择更适合的一种药物控制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 可显著提高麻醉质量。
参考文献
[1]卢静, 邓小明, 曾因明.吸入麻醉与术后躁动[J].医学综述, 2007, 13 (10) :789-790.
[2]舒洛娃, 张学政, 潘楚雄, 等.芬太尼预防鼻咽部手术七氟醚全麻术后躁动[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7, 14 (10) :599-601.
[3]张西京, 胡文能, 熊利泽, 等.异丙酚治疗安氟醚麻醉后躁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1, 21 (10) :919-921.
[4]Steinmetz J, Holm-Knucsen R, Srensen MK.Hemodynamic differences between p ropofol-reminfentanii and sevoflurane anesthesia forepail of cleft lip and palate in infants[J].Paediatr Anaesth, 2007, 17 (1) :32-37.
[5]张艳, 皋源, 杭燕南.瑞芬太尼用于危重病人的镇痛与镇静[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7, 26 (12) :939-942.
七氟异丙基论文 篇4
关键词:七氟醚,异丙酚,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效果,分析
单肺通气在胸科手术中较常见, 是一种非生理性通气方式。单肺通气状态下患者可发生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肺内分流增加, 引起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严重者出现低氧血症。由于脑组织对缺氧敏感, 如术中长时间处于缺氧状态可引起脑组织不可逆损伤[1]。我院比较了七氟醚吸入麻醉、七氟醚复合异丙酚麻醉两种方式在的单肺通气胸科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7月我院74例行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患者, 均为择期手术, ASA分级为Ⅰ~Ⅱ级, 1s用力呼气量/肺活量>80%。研究对象剔除合并心、脑、肝、肾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过度肥胖、低蛋白血症、颅内血管畸形、长期镇静药物用药史、心脏手术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中男23例, 女14例;年龄35~68 (52.48±6.42) 岁;体重51~80 (59.52±4.85) kg。观察组中男22例, 女15例;年龄37~70 (53.11±6.75) 岁;体重49~82 (60.04±5.12) kg。对比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ASA分级等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七氟醚吸入麻醉, 于术前30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3~0.05mg/kg、芬太尼2μg/kg进行麻醉诱导。1min后采用循环回路诱导, 将8%七氟醚通入回路5min, 使呼吸回路内充满七氟醚气体。嘱患者深呼吸, 氧流量为6L/min, 吸入8%七氟醚。等患者意识消失后静脉推注维库溴铵0.08mg/kg后插管, 连接麻醉机进行机械通气。双肺通气时潮气量控制在10~12ml/kg, 呼吸频率10次/min, 呼吸比为1:2。单肺通气时将潮气量控制在7~8ml/kg, 吸呼比为1:1.5, 呼吸频率16次/min, 以3~5%七氟醚维持麻醉[2]。观察组接受七氟醚复合异丙酚麻醉, 术前30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3~0.05mg/kg、芬太尼2μg/kg进行麻醉诱导。插入双腔气管导管后连接麻醉机。双肺通气时潮气量控制在10~12ml/kg, 呼吸频率10次/min, 呼吸比为1:2。单肺通气时将潮气量控制在7~8ml/kg, 吸呼比为1:1.5, 呼吸频率16次/min。。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6~8mg/kg·h泵入, 七氟醚2~3%维持麻醉[3]。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时间、单肺通气后15min脑氧饱和度的差异性。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行t检验。P<0.05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时间发现, 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比两组患者脑氧饱和度发现,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胸科手术要求术侧肺萎陷, 非术侧肺单肺通气, 以防术侧肺分泌物或血液进入非术侧肺引起交叉感染。单肺通气时肺内分流增加, 气道压增高, 血管阻力增高, 部分血流转移至塌陷的对侧肺, 导致动静脉分流增加。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肺处于缺氧状态, 肺泡在缺氧刺激下产生多种血管收缩活性物质, 形成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4]。
七氟醚是临床常用的吸入麻醉药物, 具有麻醉诱导迅速、麻醉维持平稳、苏醒完全, 麻醉深度易控制, 血气分配系数较低, 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小等优点, 近年来在单肺通气麻醉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异丙酚是临床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 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清醒完全、易于控制等优点[5]。
本研究将七氟醚复合异丙酚静吸麻醉者麻醉诱导时间明显短于单纯吸入七氟醚麻醉者, 提示七氟醚复合异丙酚麻醉起效更迅速。单肺通气后七氟醚复合异丙酚静吸麻醉者脑氧饱和度明显低于单纯吸入七氟醚麻醉者, 提示七氟醚复合异丙酚麻醉后肺内分流增加程度更严重, 可引起动脉血氧分压进一步下降。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时采用七氟醚复合异丙酚麻醉起效迅速, 但对脑氧饱和度影响较大,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王伟芝, 罗艳华, 张涣君.七氟醚用于单肺通气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1) :239-241.
[2]王维强.七氟醚麻醉深度对单肺通气时肺顺应性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25) :11-12.
[3]刘卓, 罗艳, 薛庆生, 等.七氟醚及丙泊酚对单肺通气患者局部脑氧饱和度影响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3, 29 (1) :5-8.
[4]王敏欢, 谢红, 王琛, 等.七氟醚和异丙酚对老年患者单肺通气期间脑氧饱和度的影响[J].苏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 32 (3) :410-413, 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