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丙酚复合麻醉

2024-07-17

异丙酚复合麻醉(共10篇)

异丙酚复合麻醉 篇1

痔疮手术为临床常见的手术, 由于痔疮的特殊部位, 病人往往比较敏感, 传统局部麻醉方式的术中以及术后疼痛、出血等并发症, 加重病人心理上的压力与恐惧感。由于麻醉方法的改进, 病人既无打局部麻醉药的痛苦又无手术过程的记忆, 术后并发症少, 恢复快, 病人在无痛睡眠中完成手术, 大大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为了确保手术及麻醉的顺利进行, 需要手术室护士的密切观察与配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手术室2012年10月—2013年4月共收治116例痔疮手术病人, 其中男62例, 女54例;年龄18岁~61岁;其中41例采用局部麻醉复合少量异丙酚基础麻醉, 26例采用低位腰麻, 49例采用了局部麻醉。

1.2 方法

病人取屈膝侧卧位, 护士取上肢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 待手术医生消毒好应用局部麻醉药前, 由麻醉师静脉推注少量异丙酚进行复合麻醉, 在此过程中要求手术护士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体动情况。

2 护理配合

2.1 手术前准备

嘱病人术前排空大小便, 术区备皮, 必要时给予灌肠, 清洁肠道, 防止术后感染, 同时利于手术操作, 常规禁食6h, 禁水4h, 避免术中呕吐、误吸。核对病人姓名、床号, 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全面详细地了解病人的病情、家庭情况、个人信仰、对手术的要求等, 满足病人心理的舒适。

2.2 麻醉前护理

病人入手术室前半小时调节好室内温湿度。全面了解病情, 确定无手术禁忌证, 备好抢救器械及药品, 如氧气、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包、急救药品包括麻黄素、肾上腺素、阿托品及手术器械、手术包等。

2.3 心理护理

病人入手术室后, 注意安全, 防止坠床。由于环境陌生, 易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 这时需要护士和麻醉师认真做好自我介绍, 态度和蔼, 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手术室环境、讲解麻醉和手术的大致过程, 努力解除病人恐惧、焦虑的心理和陌生感, 消除思想负担, 增强病人对手术的信心, 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 取得配合[1]。

2.4 麻醉及术中护理

2.4.1 术前准备

病人取侧卧位, 双腿弯曲, 充分暴露肛门区, 注意保护病人隐私。连接心电监护仪, 监测血压、呼吸、脉搏、动脉血氧分压, 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应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 防止穿刺部位肿胀和针头脱出, 确保穿刺成功, 妥善固定, 静脉必须保持通畅, 手臂不能弯曲, 以免药液外渗不能达到病人所需浓度。部分病人出现注射痛与异丙酚刺激血管有关, 选择较粗易固定的血管缓慢进行静脉推注, 有助于避免血管疼痛的发生。手术护士将手术包打开, 用物准备齐全, 手术者消毒完毕铺好手术巾后, 由麻醉师静脉给少量1%异丙酚, 并根据术中病人对刺激反应及手术时间适当追加异丙酚[2], 待病人入睡, 睫毛反射消失, 呼吸平稳后, 再由术者局部注射1%利多卡因20mL进行局部麻醉。待病人无疼痛反应再行手术。

2.4.2 术中护理

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术中严密观察病人面色、口唇及呼吸节律, 保持血氧饱和度 (SpO2) 在95%以上, 如低于95%或出现口唇发绀, 应立即抬起下颌, 面罩吸氧。经处理后一般症状即可缓解。确保呼吸道畅通, 检查鼻导管是否扭曲、受压, 保证氧气供给。异丙酚对通气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麻醉诱导期应严密监测呼吸的频率、节律和幅度变化。并备好其他各类抢救药品、吸引器、气管插管、麻醉机等。若发生呼吸抑制需要抢救, 手术室护士应反应灵敏、沉着、冷静、积极主动配合麻醉师做好各项工作。病人如出现体动, 表示麻醉变浅, 固定好双下肢, 暂停手术, 立即提示麻醉师追加异丙酚剂量, 待病人安静后才可继续进行手术。

2.4.3 术后护理

手术结束, 病人逐渐清醒过程中, 有时会出现错觉、幻觉或胡言乱语, 此时护士应轻声与之交谈, 对病人关怀备至, 消除病人紧张和不安的情绪。

2.5 术后护理

2.5.1 清醒后护理

病人术毕清醒回病房后, 继续给予多功能监护仪监测, 观察病人意识、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 注意病人有无晕、心悸、口干、出冷汗等症状, 观察肛门局部敷料及大便情况, 卧床休息, 保持安静, 做好基础护理、生活护理。若无活动性出血, 2h后则可活动, 但应动作轻柔、速度缓慢, 防止术区出血。

2.5.2 术后健康教育

注意休息, 加强营养, 膳食应供给足够的热量, 以蛋白质及维生素为主, 利于术后伤口愈合, 身体虚弱的病人, 术前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 如鱼肉、瘦猪肉、鸡蛋等。禁烟酒, 避免进食生冷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指导病人不要过于用力排便, 排便时做深呼吸, 减少腹腔压力。

3 结果

本组41例痔疮手术病人应用局部麻醉药前, 由麻醉师静脉推注少量异丙酚进行复合麻醉, 病人既无注射局部麻醉药的痛苦, 又无手术过程的记忆, 术后并发症少, 恢复快, 在无痛睡眠中完成手术, 使病人感到满意。而传统的局部麻醉不能完全消除疼痛, 使病人紧张、恐惧, 加上术中偶尔出现体动, 导致术后出血、疼痛并发症的发生。低位腰麻虽然病人无疼痛反应, 但术后麻醉消退迟恢复慢, 且会出现尿潴留等并发症, 需要行导尿术, 这样又增加了尿路感染的机会。

4 讨论

痔疮手术时间短、创伤小, 但由于部位比较敏感, 给病人造成心理压力, 而异丙酚是一种新型的静脉麻醉药, 起效快、作用时间短, 苏醒迅速而平稳, 既无注射局部麻醉药的痛苦, 又无手术过程的记忆, 术后并发症少, 恢复快, 让病人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但是少数病人会出现短暂性呼吸抑制, 一旦出现呼吸抑制、脉搏氧饱和度下降, 立即给予中流量吸氧或面罩给氧, 双手托起下颌予以纠正, 必要时协助麻醉师行气管插管。因此, 手术护理的关键就是要求手术室护士应熟练掌握手术步骤, 具备娴熟的护理技术, 备好各种急救物品, 术中医护密切配合, 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体动, 特别是呼吸情况, 以保证病人生命安全,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术后详细耐心地指导注意事项, 向病人说明手术很成功, 使病人放心, 让病人在无痛睡眠中完成手术, 不仅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还为手术医生顺利完成手术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黎星.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4) :1.

[2]曹芳.局部麻醉复合小剂量异丙酚静脉麻醉在PPH术中的运用10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27) :67.

异丙酚复合麻醉 篇2

【关键词】异丙酚;芬太尼;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

【中图分类号】R61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87-01

靶控静脉麻醉是采用靶控输注设备,并辅以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一种麻醉方法,其根据患者个体差异采用计算机软件,计算出麻醉药物使用剂量,采取靶控输注设备精确控制药物输注速度,使药物浓度在血浆中维持较理想状态,有效地提高了静脉药物应用的可控性[1]。本文选取手术患者150例,分别给予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及静脉复合麻醉,并将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进行比较,旨在探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5月手术患者150例,将其按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75例与对照组75例。7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42例,女33例;年龄在23—72岁,平均年龄为43.7±10.6岁。手术类型分为:普外科手术29例;神经外科手术31例;骨科手术15例。7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47例,女28例;年龄在21—69岁,平均年龄为42.5±10.3岁。手术类型分为:普外科手术32例;神经外科手术24例;骨科手术19例。排除标准:合并有严重内科疾病患者;合并有精神类疾病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类型构成比较(P>0.05),其相关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禁食、水达12小时,术前30分钟,给予患者阿托品0.5mg肌注。两组患者术中药物使用剂量均按千克体重计算。

对照组患者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方式:静脉推注异丙酚2mg,患者意识消失后,静脉推注芬太尼2ug、维库溴铵0.3mg行气管插管,连接机械通气装置,术中给予异氟醚持续吸入并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以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后停止异氟醚吸入。

观察组患者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方式:将患者的体重、年龄、靶浓度等信息输入计算机中,由计算机按药代动力学的参数给药。异丙酚每毫升血浆靶浓度设置为3ug;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设置为4ng,患者意识消失后静脉推注维库溴铵0.1mg行气管插管,连接机械通气装置,术中药物靶浓度不变,当手术结束时停止瑞芬太尼与异丙酚输注。

1.3评价指标

由本科护士对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血压与心率检测值、患者术后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睁眼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给予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据±标准差表示,数据间对比分别行卡方或t检验,当P<0.05时,确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不同时间段血压及心率检测值相比较:两组患者均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一。

3讨论

靶控静脉麻醉方式在计算机与靶控设备控制下,根据患者个体差异所计算出的药物半衰期,使药物输注速度与用量更为精确,有效地控制了患者麻醉深度,诱导时,患者血固定力学与麻醉历程安稳,并且能够预测患者术后清醒与恢复时间[2],其摒弃了静脉复合麻醉药物排出慢、依体重给药的不科学性及麻醉深度不易掌握的弊端[3]。

异丙酚属超短效麻醉类药物,其具有起效快速,药物持续时间短且不良反应少,患者苏醒迅速且平稳等特点[4]。瑞芬太尼属阿片镇痛类药物,其极易被组织中的酯酶分解,对肝、肾功能无损伤,并且瑞芬太尼还具有镇痛与镇吐作用,可以减少患者呕吐、头痛等症状发生[5],而芬太尼术后镇痛、止吐效果却不显著。因此,觀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术中将异丙酚与瑞芬太尼两种药物通过靶控输注设备持续输入患者机体内,使患者达到了较好麻醉深度,减少了手术损伤及气管插管等有创操作给机体带来的应激反应,手术结束后即停止麻醉药物输注,机体内血药浓度快速下降,患者苏醒完全。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两组患者术中不同时间段血压与心率检测值均较平稳,而观察组患者术后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其与张红等人研究结果相一致[6],这一结果提示出: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麻醉过程平稳且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崔永芳.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麻醉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21(16):131-133.

[2]杨宁,左明章,石妤等.老年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的药效学探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3,32(3):312-314.

[3]包少丽.观察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手术麻醉中的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14,21(14):111-111,112.

[4]陈立明.靶控输注与常规泵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的临床对比研究[J].当代医学,2014,32(7):117-118.

[5]刘春光,王旭宁.将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手术麻醉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0(16):162-162.

异丙酚复合麻醉 篇3

关键词: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吸入

异丙酚, 又叫丙泊酚 (Propofol) 是一种快速强效的全身麻醉剂, 其临床特点是起效快, 持续时间短, 苏醒迅速而平稳, 不良反应少。瑞芬太尼 (Renmifentanil) 是μ受体激动剂, 时-量相关半衰期不受输注时间的影响[1]。靶控输注 (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 是指在输注静脉麻醉药时, 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为基础, 通过调节目标或靶位 (血浆或效应室) 的药物浓度来控制或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 以满足临床麻醉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本文比较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效果的不同, 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2,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行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32例, 年龄21~78岁, 平均年龄57.32岁, 其中男13例, 女19例。体重35~82 kg, 平均58.21 kg。术前心、肝、肺、肾功能正常, 无精神、神经疾病史, 未长期服用阿片或苯二氮草类药物。将3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为静吸复合麻醉组 (C组) 和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组 (R组) , 每组1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性别、年龄、体重)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麻醉方法

手术前半小时, 苯巴比妥钠0.1 g和阿托品0.5 mg。患者入室后, 开放上肢静脉, 建立远端静脉通路, 吸纯氧半小时。采用多功能监测仪连续监测心电图、平均动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等指标。C组:以异丙酚 (阿斯利康公司生产) 1.5~2 mg/kg, 待患者意识消失, 予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生产) 2μg/kg和维库溴铵0.3 mg/kg, 静脉推注诱导插管, 术间断静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 手术结束停止吸入麻醉药。R组:输入患者年龄、体重、目标血药浓度 (靶浓度) , 由微机控制按药代动力学参数给药。设定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μg/ml, 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4 ng/ml, 意识消失后注射维库溴铵0.1 mg/kg辅助插管, 手术期间靶浓度维持不变, 手术结束停止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的输注。

1.3 观察项目

观察并记录基础值、诱导前、诱导后 (插管前) 、插管后2 min、拔管前、拔管后的平均动脉压 (MAP) 、动脉收缩压 (SBP) 、动脉舒张压 (DBP) 、心率 (HR) 。观察术后恢复情况, 恢复呼吸的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头痛、躁动等术后等并发症的情况。观察患者拔管后即刻, 1、3和24 h的意识状态和认知功能等。意识状态采用OAAS评分。5分:对正常声音呼名反应迅速, 完全清醒;4分:对正常声音呼名反应迟钝, 语速较慢;3分:对仅在大声或反复呼唤后有反应, 言语模糊, 目光呆滞;2分:对对轻推或轻拍有反应, 不能辩其言语;1分:对轻推或轻拍无反应, 昏睡。认知功能采用MMSE测试方法, 通过询问患者问题, 包括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记忆和计算、语言理解等来定量评价其认知功能;总分为30分, 低于24分为认知功能缺陷;下降2分以上为认知功能下降[4,5,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软件SPSS 16.0分析, 全部的计量资料用表示,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流动力学变化

与麻醉诱导前比较, 两组患者诱导后 (插管前) 平均动脉压、动脉收缩压均显著性降低 (P<0.01) , 插管后平均动脉压和动脉收缩压回升至诱导前水平 (P>0.05) ;诱导后 (插管前) 心率均显著低于诱导前水平 (P<0.01) 。两组间比较, 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C组发生心动过缓3例, 占18.75%, R组发生心动过缓4例, 占12.5%。见表2。

2.2 术后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睁眼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R组均显著性小于C组, 说明R组睁眼及定向力恢复较快。两组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恶心呕吐、头痛的发生率R组显著性低于C组;两组均无躁动症状出现。见表3。通过采用OAA评分系统来评估拔管后即刻, 1、3和24 h的意识状态, 结果表明拔管后即刻R组的患者意识状态明显好于C组 (见表4) ;采用MMSE测试方法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 结果表明拔管后1 h R组的认知能力恢复明显好于C组 (表5) 。x-s

*与诱导前相比, P<0.05

*与C组相比, P<0.05

*与C组相比, P<0.05

*与C组相比, P<0.05

3 讨论

靶控输注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TCI) 是以药代-药效动力学实践为根据, 应用计算机对药物在体内过程、效应历程进行模仿, 并寻找最准确的用药计划, 继而控制药物注射泵, 确保血药浓度或效应部位浓度稳固于预期值 (靶浓度值) , 从而掌握麻醉深度, 并根据临床需要可随时调零给药体系。靶控输注可以迅速达到并稳固于靶浓度, 诱导时血固定力学安稳、麻醉深度易于控制、麻醉历程安稳、还可以预测患者清醒和恢复时间, 使用简便、准确、可控性好[7,8]。瑞芬太尼为μ阿片受体激动剂, 是一种新型强效镇痛药, 其疗效确切、药效强、起效迅速, 剂量小而容易控制, 毒性低, 安全可靠。因含有一个酯的结构, 极易被体内酯酶迅速水解。在使用时, 瑞芬太尼必须以氧化亚氮、异丙酚或异氟烷作补充。计算机模拟证明丙泊酚的最佳血浆浓度为2.55μg/kg, 以80μg/ (kg·min) 滴注, 瑞芬太尼为4.08μg/L, 以0.2μg/ (kg·min) 滴注, 当用于3 h的滴注时, 苏醒最快, 7 min时神智恢复。此模拟指出增加异丙酚的剂量而不增加瑞芬太尼剂量, 则苏醒期相对延长。为保证神智消失, 瑞芬太尼的应用必须联用异丙酚的滴注或吸入一定浓度的麻醉药。在本研究中对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靶控静脉输注术后患者并发症少, 恢复快, 应作为优先选用的方法[9,10]。

参考文献

[1]刘瑞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临床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25) :82.

[2]耿志宇, 宋琳琳, 许幸, 等.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4, 24 (1) :14.

[3]尤培军, 杨拔贤, 马瑞云, 等.靶控输注不同浓度芬太尼对全麻下腹部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5, 25 (2) :98-101.

[4]王庚, 吴新民, 曲元, 等.异丙酚效应室靶控输注与血浆靶控输注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3, 23 (9) :654-656.

[5]高雁华.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手术麻醉中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15) :2850-2851.

[6]王绍林, 刘小彬.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老年患者手术中临床应用[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08, 29 (1) :12-15.

[7]Groh J, Kuhnle G E, Sckell A, et al.Isoflurane inhibits hypoxicpulmonary vasoconstriction an in vivo fluorescence microscopic study in rabbits[J].Anesthesiology, 2011, 21 (1) :30-32.

[8]徐启明, 李文硕.临床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64-369.

[9]周作东.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对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术后镇痛的影响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4) :78-79.

异丙酚复合麻醉 篇4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超短效阿片类镇痛药,在腔镜手术应用有容易控制和停药后苏醒快等特点,本研究使用静脉持续泵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观察其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时对血流动力学、血糖、拔管时间和清醒程度的影响及不良反应。

一、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ASAⅠ或Ⅱ级,宫外孕及卵巢肿瘤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年龄22~45岁,体重46~64㎏,所以患者无心脏病及高血压病史,无精神及神经系统疾病史,肝肾功能正常。随机分为两组: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组(A组)及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B组),每组30例。

1.2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30分钟给予鲁米那0.1阿托品0.5毫克肌肉注射,入室后麻醉诱导给予力月西0.05㎎/㎏、异丙酚1.5㎎/㎏、维库溴铵0.1㎎/㎏,A组给予瑞芬太尼单次剂量1μɡ/㎏,然后泵注0.5μɡ/㎏/m i n,意识消失后气管插管,术中持续泵注异丙酚75μɡ/㎏/m i n和瑞芬太尼0.2μɡ/㎏/m i n. B组给予芬太尼3μɡ/㎏,意识丧失后行气管插管,术中泵注异丙酚75μɡ/㎏/m i n,芬太尼手术开始前按2μɡ/㎏静脉注入,手术结束时所有药物停止输注。两组机械通气参数设置一样,若术中出现高血压SBP>180㎜Hɡ或DBP>110㎜Hɡ,靜注乌拉地尔10㎎;若血压低,SBP<90㎜Hɡ,则静注麻黄素10㎎,若心率<55次/分则静注阿托品0.5㎎。术毕清醒后拔管。

1.3监测:分别记录患者诱导前后、插管时、插管后2分钟、术中30分钟及术毕的MAP﹑HR、SPO2﹑PETCO2﹑血糖,术毕停药后拔管时间及清醒程度;术后24小时随访患者疼痛和恶心呕吐情况。

1.4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二、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麻醉诱导后两组MAP﹑HR与诱导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插管时A组MAP﹑HR比诱导前有所下降﹙P<0.05﹚,插管后2分钟及30分钟A组比B组明显下降﹙P<0.05﹚,整个麻醉间两组SPO2﹑PET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血糖在插管时及插管后及术中20分钟降低,B组升高。

术毕拔管时间A组短于B组,清醒程度A组好于B组。术后24小时两组恶心呕吐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疼痛A组例数多于B组。

三、 讨论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阿片受体激动药,它的优势在于起效迅速,作用消失快,其时-效半衰期仅为3-5分钟,且与输注时间无关,即使大剂量输注,自主呼吸仍能很快恢复,安全可靠,复合异丙酚麻醉特别适合于较短手术,是全屏静脉麻醉理想的搭配方法[1]。本研究使用的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剂量在理论上是等效的,具有可比性,同时也是临床推荐使用剂量[2]。

妇科腹腔镜手术具有创口小,干扰少,痛苦少,出血少,时间短,效果好,恢复快,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免疫系统影响小。但是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气腹可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神经及内分泌的改变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波动[3],增加了患者的风险和麻醉管理的难度。本研究结果表明,瑞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术毕恢复快等优点,用于腹腔镜手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1)CO2气腹对人体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可以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及心率的改变,瑞芬太尼可以控制交感神经反射提供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2)瑞芬太尼具有镇痛作用强,可控性强,持续半衰期短特点,可以使患者生命体征更稳定,术后苏醒更快,拔管更早。

腹腔镜气腹时会发生应激反应,可以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内分泌及代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系统及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兴奋,导致血液中一系列应激性物质水平升高,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儿茶酚胺,同时出现高血糖、高蛋白质分解等代谢变化。血糖是术后应激状态下代谢改变的重要标志[4]。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各项指标较B组更稳定,说明瑞芬太尼在控制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及减轻插管和手术应激心血管反应方面优于芬太尼,这可能与瑞芬太尼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及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有关[5],但同时也要注意它导致心率减慢和血压降低反应。

本研究发现,术后A组疼痛例数多于B组,这瑞芬太尼半衰期短有关,术后可用镇痛泵来缓解疼痛。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于颖群,徐建国.雷米芬太尼的药理及临床作用.临床麻醉学杂志,2000,16:240-241.

[2]蒋秀红,周钦海等.雷米芬太尼用于胆囊腹腔镜手术麻醉.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816-818.

[3]Struthers AD, Cuschieri A. Cardiovascular consequences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J ]. Lancet, 1998,352(20):568-570.

[4]陈建平,吕金.瑞芬太尼对气管内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及血糖皮质醇的影响.实用药物与临床,2005,8:24-24.

异丙酚复合麻醉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ASA I~Ⅲ级患儿, 其中男42例, 女20例;年龄4~12岁, 平均年龄 (4.5±2.7) 岁;术前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 手术包括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32例, 包皮环切术20例, 四肢手术10例。随机分为2组, 每组31例, 治疗组为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组, 对照组为异丙酚组。2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麻醉方法

患儿术前禁食8h, 禁饮4h, 术前30min常规肌注阿托品0.02mg/kg, 苯巴比妥钠2mg/kg。待患儿入睡后开放静脉, 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治疗组麻醉诱导:瑞芬太尼0.001mg/kg、异丙酚2mg/kg。对照组单用异丙酚2mg/kg。诱导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控制呼吸, 潮气量10mL/kg, 呼吸频率16次/min, I∶E为1∶2, 调节PO2在30~35mmHg之间。麻醉维持以微量泵静脉持续泵注异丙酚6mg/ (kg·h) , 一般不需追加肌松药。手术结束前5min停止泵注异丙酚和 (或) 瑞芬太尼, 待神志、咳嗽反射和潮气量满意后, 摆侧卧位, 在手术室拔管, 发现无异常情况后送麻醉恢复室观察。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情况比较

2组术中情况比较见表1。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及苏醒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手术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对照组出现舌根后坠, 呼吸浅慢2例, 术中躁动3例, 分泌物增多1例。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由于小儿呼吸道解剖、生理及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特点, 决定了小儿麻醉时易于发生呼吸道并发症。故术后快速完全苏醒是麻醉成功的重要环节。静脉麻醉对呼吸道无刺激, 诱导迅速, 苏醒较快, 患儿舒适。尤其由于短效、强效静脉麻醉药的问世及靶控输注技术的革新, 静脉麻醉的应用日趋完善。

异丙酚作为一种新型的静脉全麻药, 以起效快、维持时间短、苏醒快, 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其具有兴奋逃走神经作用, 部分抑制去甲肾上腺素摄取, 使循环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 抑制中枢对儿茶酚胺的再摄取, 从而显示心血管兴奋, 表现为血压升高, 心率增快。还可引起精神症状、肠功能紊乱等。一般均需配伍其它镇痛药。瑞芬太尼是μ受体激动剂, 起效快, 可迅速达峰效应, 持续时间短, 大剂量应用也不会延长作用时间, 有报道证实静脉麻醉时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具有协同作用, 合用时可降低各自药物用量。其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超短效阿片类药物, 术后很少因呼吸抑制需要纳洛酮拮抗。本文将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行小儿非气管内插管静脉全麻, 采用复合用药微泵输入法, 调节给药剂量与速度, 维持血药浓度相对稳定, 从而达到靶浓度注药法的理想效应, 明显减少复合用药的使用剂量, 大大减少了各自的副作用。同时观察结果表明, 2组患儿术中均无明显呼吸抑制, 镇痛、镇静好, 术中无明显腹肌僵直, 不影响术者操作, 术毕苏醒均较快, 亦无呼吸再抑制现象。但是治疗组停药后苏醒快于对照组, 是因为瑞芬太尼不依赖肝肾功能, 不受体重、年龄和性别影响的独特药代动力学特点所致。

总之,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微泵法行小儿静脉全麻可控性强, 镇静、镇痛完善, 对呼吸、循环影响轻微, 术毕苏醒较快, 无明显并发症, 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小儿静脉复合全麻的临床效果。方法ASA I~Ⅲ级的手术患儿62例, 随机分为2组各31例, 治疗组麻醉维持应用瑞芬太尼+异丙酚, 对照组则为异丙酚。结果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及苏醒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不良反应也明显比对照组少 (P<0.05) 。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小儿静脉全身麻醉对生理干扰小、并发症少、清醒快, 值得临床推广。

异丙酚复合麻醉 篇6

关键词:氯胺酮,异丙酚,小儿疝高位结扎术

异丙酚是一种新型快速、短效的静脉全麻药, 具有维持时间短同时患者苏醒快而完全的作用, 常应用于小儿手术中, 但是其止痛效果不好[1]。我院对56例实施小儿高位结扎术的患者实施氯胺酮联合异丙酚麻醉, 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进行小儿疝高位结扎术的患者112例, 其中男60例, 女52例, 年龄3~7岁, 平均年龄 (4.1±1.7) 岁。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56例观察组, 男31例, 女25例, 平均年龄 (3.7±1.9) 岁;剩余56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29例, 女27例, 平均年龄 (4.3±1.8) 岁。所有患儿属于ASAⅠ~Ⅱ级[2], 并且患者及家属对于对所接受的手术和麻醉方法知情。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质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术前需禁食6h以上, 并做好患儿的安抚工作。术前30min常规肌内注射阿托品0.01mg/kg, 苯巴比妥钠2~3mg/kg。进入手术室后, 开放患儿静脉通道, 常规监测, 持续面罩给氧。观察组患儿先静脉注射氯胺酮1~2mg/kg, 确保患儿意识丧失, 若患儿仍有意识不配合, 可追加为首次量的1/2。随后经静脉注射泵给予氯胺酮复合异丙酚并进行手术 (异丙酚200mg/20mL+氯胺酮100mg/2mL) 。手术前10min停药。对照组患儿与观察组采用相同的诱导麻醉方式, 手术中静脉泵给予异丙酚维持麻醉, 输注方法同对照组。术前10min停药。术中密切观测其各项生命体征和身体反应。

1.3 观察指标

术中全程监测患儿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 、血氧饱和度 (SpO2) 和呼吸频率 (RR) 以及心电图 (ECG) , 并记录下诱导前、切皮时、和手术开始10min后的MAP、HR、RR, 以及苏醒时间, 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等。

1.4 统计学处理

对本组资料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并对两两比较的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 检验水准设定为0.05, 当P<0.05说明有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照组的在切皮时、手术开始10min后MAP、HR、RR均低于观察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

术后观察组苏醒时间为 (20.1±2.7) min, 对照组苏醒时间为 (35.6±2.3) min, 观察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术后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

注:*表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异丙酚又称丙泊酚, 是一种起效快, 持续时间短的全身麻醉剂, 麻醉医师术中可控性强, 患者在术后苏醒迅速, 是目前临床上最有效的静脉麻醉药物[3]。但是其镇痛效果并不良好, 目前常在麻醉过程中复合使用氯胺酮。

氯胺酮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其作用机制在于选择性地抑制大脑联络路径和丘脑-新皮质系统, 使中脑和皮质的联系通路受阻而达到镇痛目的。而单纯使用异丙酚时需要注意异丙酚对于心血管具有抑制作用, 可以引起MAP下降, 对心率影响不明显, 但是更倾向于使心率减慢, 并且对于呼吸系统具有一过性呼吸抑制作用。而氯胺酮具有拟交感作用, 可使血压升高, 心率加快, 轻度呼吸抑制作用。从我院研究结果看来, 对照组的在切皮时、手术开始10min后MAP、HR、RR均低于观察组, 并且观察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这与李慧静专家的研究结果相符合[2,3,4]。但是由于两种药物均有呼吸抑制作用所以在术中要控制输注速度, 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5]。

综上所述, 氯胺酮复合异丙酚在小儿疝高位结扎术中麻醉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异丙酚,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廖永强, 张曙, 石海燕, 等.异丙酚-氯胺酮复合静脉麻醉在小儿中小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5, 20:38-39.

[2]沈七襄, 孙增勤.麻醉药物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112.

[3]谢玉珍, 李颖, 林娟.丙泊酚复合芬太尼辅助骶管阻滞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5) :149-150.

[4]李慧静.丙泊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麻醉6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31) :7724.

异丙酚复合麻醉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患儿60例;年龄5~9岁, ASAI-II级的病人, 无重大疾病, 呼吸功能正常, 无使用面罩通气可能困难者, 无药物过敏。按照给药剂量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A组:瑞芬太尼1μg/kg, 异丙酚1.5mg/kg; B组:瑞芬太尼1.5μg/kg, 异丙酚1mg/kg。

1.2 麻醉方法

患儿入室, 常规开放下肢静脉, 给予东莨菪碱0.01mg/kg静注, 记录患儿心率、血压, 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 分别给予匀速推注异丙酚 (0.2mL·S-1) 、瑞芬太尼 (0.25μg·S-1) , 给予面罩吸氧, 必要时给予辅助呼吸以保持血氧不低于95%, 患儿入睡后置于侧卧位, 注入瑞芬太尼90秒后, 常规行椎管内阻滞穿刺 (硬膜外或腰麻) 。穿刺过程中观察患儿是否有体动, 必要时追加异丙酚0.5mg/kg。记录开始给药后各个时间点患儿血压、心率、SpO2。给药后如出现心动过缓或血压下降, 用阿托品和麻黄素进行及时纠正。记录患儿的清醒时间, 在麻醉操作中给患儿进行镇静评分。镇静评分方法:1分=完全清醒;2分=清醒, 但嗜睡;3分=入睡, 但对口头刺激有反应;4分=入睡, 对任何刺激无反应。5分=入睡, 但有轻微呼吸抑制。

1.3 监测指标

全程监测心电图 (ECG) , 及各个时间点的心率 (heartrate, HR) , 无创动脉压[收缩压 (SBP) , 舒张压 (DPB) ], 并对镇静深度进行评分, 记录下患儿的清醒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采用SPSS11. 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各项生命指标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α=0.05水准, 两组间血压、心率变化、呼吸抑制率以及清醒时间 (见表1, 3。P>0.05) 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麻醉操作中镇静评分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2) , A组要优于B组。

2.2 麻醉清醒时间、用药量及镇静评分

A组:清醒时间9.15±0.49 (分) , 镇静评分4±0.58 (分) , 异丙酚的用药量24±0.56 (mg) , 瑞芬太尼用量为15±0.58 (μg) ; B组:清醒时间 9.23± 0.56 (分) , 镇静评分:3.66±0.66 (分) 异丙酚的用药量 20±0.31 (mg) , 瑞芬太尼用药量 19±0.45 (μg) 。A组的给药剂量效果较好, 在椎管内麻醉操作中, 对患儿各项生理指标影响小。在椎管内麻醉操作时, A组的药物量能够有效的防止患儿椎管内麻醉操作过程中体动反应, 麻醉操作后能够快速清醒, 呼吸抑制率低, 麻醉镇静镇痛效果较好, 更适合于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3 讨论

瑞芬太尼为芬太尼类μ型阿片受体激动剂, 在人体内1分钟左右迅速达到血-脑平衡, 起效快, 作用迅速。主要经血液和组织中的非特意性的胆碱酯酶代谢, 且代谢不受肝肾功能的影响[1,5]。异丙酚是临床常用的静脉麻醉药, 近年来国内外报到了异丙酚用于患儿无创检查的研究, 也有相关有创操作的报道, 如椎管内穿刺的操作[2,3,4]。异丙酚增加氯离子传导, 大剂量时使GABA受体脱敏感[5], 从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产生镇静、催眠效应, 起效快, 作用时间短。镇痛作用, 二者复合使用, 兼具镇痛镇静, 起效快, 药效作用时间较短, 患者清醒比较彻底。瑞芬太尼、异丙酚复合麻醉, 可控性强, 血流动力学能够保持相对平稳, 麻醉作用较满意, 麻醉操作后能够及时苏醒[1,6], 该方法值得在患儿椎管内麻醉操作中使用, 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盛娅仪, 徐振邦.瑞芬太尼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1, 3:142-146

[2]McFarlan CS, Anderson BJ.The use of propofol infusions in paedi-atric anaesthesia:a practical guide[J].Paediatr Anaesth, 1999, 9 (3) :209-216

[3]Hayes JA, Lopez AV.Coadministration of propofol and remifentanilfor lumbar puncture in children:dose-response and an evaluationof two dose combinations[J].Anesthesiology, 2008, 109 (4) :613-618

[4]Buehrer S, Immoos S.Evaluation of propofol for repeated prolongeddeep sedation in children undergoing proton radiation therapy[J].BrJ Anaesth.2007;99 (4) :556-60

[5]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 主编.现代麻醉学[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11:167-179, 190-191

异丙酚复合麻醉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9月—2011年4月行患儿外科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麻醉手术93例, 其中男65例, 女28例, 年龄5个月~12岁, 平均年龄 (5.16±3.23) 岁;体重5.4~35.3kg, 平均体重 (19.65±7.58) kg, ASAⅠ~Ⅱ级。手术种类:腹股沟斜疝33例, 隐睾15例, 精索鞘膜积液13例, 体表血管瘤10例, 肠套叠9例, 骨科手术13例。

1.2 麻醉方法

术前6h禁食, 入室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2mg/kg和阿托品0.01mg/kg。不合作患儿肌注氯胺酮4~6mg/kg, 入睡后待建立静脉通路后, 静注异丙酚2~3mg/kg作诱导剂量, 然后用微量持续注射异丙酚3mg/ (kg·h) 维持。合作患儿开放静脉先进氯胺酮 1~2mg/kg后, 持续静注异丙酚3mg/kg。术中根据患儿的麻醉深度作调整异丙酚剂量, 必需时间断静注氯胺酮1mg/kg。麻醉过程中保持患儿自主呼吸, 常规面罩吸氧, 并连续监测BP、HR、RR 及SpO2, 密切观察患儿麻醉期间的各种反应。

1.3 观察指标

术中采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率、呼吸、血压等, 记录术前、术中 5、15、25、35min时的平均动脉压 (MAP) 、脉搏 (HR) 、呼吸 (RR) 及血氧饱和度 (SpO2) 值, 与术前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患儿在手术过程中 MAP (87±10) mmHg (1mmHg=0.133kPa) 、HR (121±12) 次/min、RR (23±5) 次/min、SpO2 (98.8±0.4) %与术前比较:MAP (86±10) mmHg, HR (118±12) 次/min、RR (23±4) 次/min、SpO2 (98.3±0.9) %,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无躁动、喉痉挛、憋气等现象。术后神志苏醒迅速, 全组病例无清醒后再入睡现象, 术后无恶心、呕吐、精神症状或其他并发症发生。

3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针对不同年龄的患儿应做好心理护理, 通过多接触、多鼓励、多安慰、多沟通, 消除患儿的陌生感, 使患儿对医生产生一种亲近和依赖感, 产生良好的心理前馈反应, 从而有利于患儿接受治疗。对家长详细介绍氯胺酮的药理作用、麻醉方法, 以及麻醉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临床表现、预防及护理措施、配合方法等, 消除患儿家属心中的顾虑, 取得家长的配合和理解。

3.1.2 一般护理:

常规测量患儿体质量并记录, 不仅可以准确计算术前用药量及氯胺酮的浓度、剂量, 还是术中失血、失液量的计算和补充的参考依据。测量体温, 注意防止感冒。了解患儿的病情、用药情况及药敏结果, 有无手术、麻醉禁忌证。并且评估患儿的营养状况和全身情况, 并注意观察患儿在实验室检查时是否有异常, 在此基础上拟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3.1.3 严格禁饮食:

为了手术麻醉的安全性, 要严格控制食物和水的摄入, 时间应为术前的4~6h。2岁以内的患儿术前可少喝一点水, 不会增加误吸的危险[2], 相反, 可以减轻术前缺水和低血糖。由于患儿代谢旺盛、体液消耗快, 长时间的禁饮食易造成缺水和代谢性酸中毒。

3.1.4 术前准确用药:

氯胺酮麻醉后可引起明显的唾液和支气管黏液性分泌物增加, 容易造成呼吸道阻塞。术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2mg/kg和阿托品0.01~0.02mg/kg, 剂量可稍微偏大一点, 也可直接静脉给药0.1~0.2mg, 镇静止痛作用更快。

3.2 术后护理

3.2.1 加强呼吸道管理:

患儿舌大、颈短, 呼吸道管径较小, 腺体分泌旺盛, 呼吸系统储备功能差, 呼吸道阻塞较为常见。其中舌后坠和分泌物过多是呼吸道阻塞的常见原因。使用氯胺酮会使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 易引起喉痉挛。因此手术结束后, 需常规吸痰、吸氧、检测血氧饱和度。取平卧位。

3.2.2 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密切观察患儿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每15~30min观察记录1次, 直至生命体征平稳。由于在进行基础麻醉以前要运用一些辅助用药, 如阿托品这类抑制汗腺分泌的药物, 因此, 很有可能造成体温中枢在调节上出现紊乱的情况[3], 应密切观察及时处理。

3.2.3 麻醉术后副作用的护理:

在患儿氯胺酮麻醉术后, 有些患儿会出现躁动不安、幻觉、暂时性失明等, 这些现象多发生在6岁的患儿身上[4]。如果出现这种症状, 为了保护患儿的安全, 可以对其进行约束, 并且给予适量的镇静剂, 用约束带约束患儿双手或四肢, 固定静脉输液针头。约束带内垫衬棉垫, 松紧适宜, 防止造成末梢循环障碍。

4讨论

在患儿静脉麻醉中, 较常见的并发症是呼吸抑制、呼吸道阻塞、恶心、呕吐等; 氯胺酮具有良好镇痛、镇静和麻醉的特性, 是患儿麻醉常用的药物。但氯胺酮具有中枢性交感兴奋作用, 掩盖其对心肌直接的负性肌力作用。氯胺酮还部分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 使循环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 抑制中枢对儿茶酚胺的再摄取, 从而显示心血管兴奋, 表现为心率较快、血压升高等。异丙酚是一种新型非巴比妥类速效安全静脉麻醉药[5], 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 但无镇痛效果, 且有心血管抑制作用, 使心率减慢, 血压降低。其原因可能与异丙酚减少心肌细胞钙离子跨膜内流有关。异丙酚复合氯胺酮患儿静脉麻醉, 充分发挥两者麻醉作用的优点,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时异丙酚可有效地减轻逆转由氯胺酮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 且不影响氯胺酮的代谢和排泄, 复合应用较为合理。

总之, 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麻醉用于患儿手术麻醉过程较平稳, 呼吸抑制较轻, 术后苏醒快, 恶心、呕吐、躁动、低血压征等不良反应减小, 两种药物能够相互取长补短, 发挥更好的效应。只要加強麻醉期间监测管理及有效的护理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手术质量并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孝华.105例小儿氯胺酮手术麻醉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杂志, 2010, 17 (21) :86-87.

[2]徐启明, 李文硕.临床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97.

[3]陈文慧.氯胺酮在小儿麻醉应用的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2) :145.

[4]刘文佩, 高国一.氯胺酮联合用药在小儿基础麻醉中的应用体会〔J〕.临床医学, 2009, 29 (2) :108-109.

异丙酚复合麻醉 篇9

【关键词】异丙酚;人工流产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47-01

人工流产(简称人流)是门诊常见的手术,过去常因手术短小而不使用麻醉,患者不仅要承受人工流产的心理压力,还要面对创伤和疼痛的打击。术中BP下降、HR减慢、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末梢厥冷等时有发生。全麻“无痛”人流是近来国内正在开展的主要日间麻醉手术。本研究对比观察了异丙酚全麻下人流和传统清醒人流的效应。

1.资料与方法

800例ASAⅠ~Ⅱ级、妊娠1~3月自愿實行全麻人工流产患者为治疗组,均不禁食亦未用术前用药。另800例基本情况相似的患者系开展全麻人流前和开展全麻人流期间自愿实行无麻醉人流者为对照组。两组术者相同,扩宫、负压吸除、刮宫操作相同。

治疗组患者取截石位,外阴清洗后开始从肘正中静脉或前臂静脉以2mg*kg-1*20s-1的速度缓慢注入2%异丙酚至患者打哈欠或神志消失,再注射0.5~0.75mg/kg异丙酚即开始扩宫,1.5~2分钟后或根据患者反应追加0.5~1mg/kg异丙酚。

两组术前、术中监测BP、SpO2、HR。监测和记录项目还包括:(1)诱导剂量和注药后睡眠时间;(2)给药总量;(3)两组手术时间;(4)用药后呼吸暂停和其他副作用;(5)对照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10cm疼痛评分尺,0为无痛,10为难以忍受的剧痛);(6)治疗组清醒时间,定向力(回答在何处、手术日期、多大年龄三个问题),坐起时间,自行行走时间和清醒期副作用;(7)治疗组术中记忆或做梦等其他情况;(8)治疗组患者满意与否。

各种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分析用ANOVA方差分析及Newman-Keals检验法,P<0.01和P<0.05为有非常显著差异和显著差异。

2.结果

两组基本情况和人流时间无显著差异(表1)。治疗组给药后278例(34.7%)患者出现哈欠随即意识消失或直接意识消失,开始给药后意识消失时间为39.24±6.53秒,入睡药量为94.24±18.51mg,继续缓慢推入15~30mg异丙酚并开始手术,诱导总药量为116.38±25.71mg。术中根据患者肢动或躯体反应追加异丙酚0.5~1.2mg/kg,异丙酚总用量187.4±32.18mg。

两组生命体征变化见表2。对照组术中MAP降低大于20%者高达315例(39.4%),治疗组MAP降低大于20%仅104例(1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术中HR减慢超过20%者亦高达282例(35%),治疗组HR减慢大于20%仅62例(7.9%),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但两组均无BP低于80/60mmHg或HR慢于54次/分者,无需使用升压药或阿托品。

3.讨论

人工流产属短小手术,长年来在无麻醉下手术,但如本文显示,患者因可能的心理压力以及扩张宫颈和宫腔内操作的疼痛刺激常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末梢发凉,BP和HR改变甚至恶心呕吐。相比之下,在异丙酚全身麻醉下行人工流产术,患者术中无知晓,35.9%病人叙述仅做了个梦且多为美梦而从无恶梦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小,恶心呕吐发生率大为降低或许与异丙酚的中枢抗恶心呕吐作用有关。术后患者迅速、高质量的恢复不影响接台手术的进行,患者满意率高达99.4%,0.6%未置可否,尚无不满意者。许多曾有清醒流产史患者表示此法是科学和社会关心妇女的一大进步。

异丙酚复合麻醉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30例老年肺癌患者, 其中男15例, 女15例, 年龄60~80岁。随机将患者划分成单纯诱导组与复合诱导组, 每组15例。在进行麻醉之前要对患者的肝肾功能与呼吸道功能进行检查。

1.2 方法

单纯诱导组患者的麻醉, 需要给予1.5mg·kg-1的琥珀胆碱与异丙酚以及2ug·kg-1的芬太尼。复合诱导组患者的麻醉, 需要给予2ug·kg-1的芬太尼, 1.5mg·kg-1的琥珀胆碱与异丙酚以及0.05mg·kg-1的咪唑安定。所有患者在开始麻醉之前要先肌注10mg的安定与0.3mg的东茛菪碱。在进入手术室时要开放患者的静脉通道, 连续测试患者的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率[2]。同时在开始诱导麻醉前静脉滴注500ml的乳酸纳林格注射液。在麻醉诱导完成后使用DRUGER检测仪对患者在诱导前、插导管前、插导管后1min、3min与5min以及10min的动脉压和心率的数据进行记录。

1.3 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主要采取使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 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采取χ2进行检查,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利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咪唑安定与异丙酚复合诱导在老年肺癌麻醉中的应用进行细致地统计与分析, 并得出以下结论 (见表1) 。

结果显示, 单纯诱导组在插导管前后动脉压和心率具有明显的变化, 呈现下降趋势,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复合诱导组在插导管前后的动脉压和心率没有明显的变化,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在单纯诱导组中有1例患者的动脉压下降, 通过采取加快静脉滴注的速度来减少患者麻醉药的吸收速度在未取得效果之后, 再给患者注射10mg的黄碱使得血压逐渐回升。

3 讨论

异丙酚作为一种静脉速效麻醉药物, 具有苏醒速度快、可控制性强、起效快以及无蓄积等优势在手术麻醉诱导中广泛应用, 但这种药物对患者的血液循环与呼吸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抑制作用[3]。老年肺癌患者的呼吸功能与心血管功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 单纯利用异丙酚等麻醉药物对患者进行麻醉, 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与手术的进行[4]。而咪唑安定具有镇静与抗焦虑的作用, 对患者的血液循环与呼吸功能的影响很小。但其在人体内的排泄速度很慢, 产生作用时间较长[5]。将异丙酚与咪唑安定两种药物进行有机结合, 既可以降低两种药物的用药量与减少人体对药物的不良反应, 同时又可以减轻单独使用异丙酚对人体循环系统的不利影响[6]。异丙酚与咪唑安定药物的结合, 有助于在诱导意识消失与中枢抑制作用方面发挥协同作用, 不会延长老年肺癌患者苏醒的时间。

参考文献

[1]程周军, 郭冰, 李树鹏, 等.异丙酚、咪唑安定用于全麻诱导的临床观察[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1998 (3) :325-327.

[2]谢玉珍.咪唑安定和异丙酚复合诱导在老年患者全麻中的应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6 (2) :117-118.

[3]李正, 彭章龙, 于布为.咪唑安定对丙泊酚诱导需要量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3 (10) :610-612.

[4]吴健, 杭燕南, 王珊娟, 等.国人老年人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3 (10) :585-587.

[5]顾连兵, 蒋大明, 徐颖, 等.异丙酚和咪唑安定用于老年肿瘤患者全麻诱导的临床观察[J].河南肿瘤学杂志, 2002 (6) :457-458.

上一篇:视听说模式下一篇:多准则模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