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复合骶管麻醉(共8篇)
全麻复合骶管麻醉 篇1
全麻苏醒期躁动为麻醉的常见并发症。全麻苏醒期躁动为麻醉的常见并发症。是麻醉苏醒期的一种不恰当行为,常常表现为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并存、肢体无意识动作、语无伦次、无理性言语、哭喊或呻吟以及妄想思维等。出现一些不适当的行为。导致手术切口裂开、出血等[1,2]。为了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这一并发症的发生,国内外很多学者做了一些研究,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在此探讨是否有更好的麻醉方法来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这一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就提高新生儿麻醉的成功率及安全性。如今新生儿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是骶管阻滞和全麻,二者各其优缺点,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来把二者的优点都吸取而且规避其缺点呢?为探讨全麻复合骶管麻醉下新生儿苏醒期躁动,2007年2月—2011年6月该院对部分新生儿病例选择骶管阻滞联合浅全麻,观察其全麻和全麻复合骶管麻醉的苏醒期躁动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2月—2011年6月存该院住院进行手术治疗并且获得该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和手术前1 d征得患儿家长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新生儿。40例腹部手术新生儿,平均日龄(6.7±5.8)d,平均体质量(3.8±0.4)kg,ASAⅠ~Ⅱ级,随机等分为全麻组(Ⅰ组)、全麻复合骶管阻滞组(Ⅱ组)。并发肠坏死、肠穿孔或伴有中、重度的脱水、贫血、电酸碱失衡、解质紊乱一般情况差者剔除该研究。
1.2 研究方法
入手术室肌注氯胺酮5mg/kg,Ⅰ组静注咪唑安定(力月西)0.03 mg/kg、芬太尼2 ug/kg、维库溴铵(万可松)0.1 mg/kg、丙泊酚(乐维静)2mg/kg诱导气管插管,术中间断静注芬太尼、维库溴铵、丙泊酚泵注维持麻醉。Ⅱ组取左测卧位行骶管穿刺,确认进入骶腔后注入0.20%~0.25%罗哌卡因(2~3 mg/kg),均含1:20万肾上腺素。骶管注药后咪唑安定(力月西)0.03 mg/kg、芬太尼2 ug/kg、维库溴铵(万可松)0.05 mg/kg、丙泊酚(乐维静)1 mg/kg诱导插管,间断静注芬太尼、维库溴铵、丙泊酚泵注维持麻醉。收缩压(SP)变化≥10%或HR变化≥10%,丙泊酚输注速度按1.0 mg/(kg·h)幅度进行增减,
1.3 观察指标
苏醒期躁动诊断依据Riker镇静、躁动评分(SAS),共分7个等级,1~4为无躁动,5~7为有躁动。术后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将疼痛分为1~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同时记录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睁眼时间。
1.4 统计方法
研究所的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停药后SAS评分、VAS评分、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睁眼时间比较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SAS评分、VAS评分、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睁眼时间均大于Ⅱ组。见表1。
3 讨论
统计显示[3],小儿苏醒期烦躁的发生多为拔管后,烦躁的发生时间为拔管后(14±11)min;且发生率为12%~13%。但也有学者[4]报道,根据具体评价标准及定义不同,小儿苏醒期烦躁发生率可更高,约为25%~80%。另外有研究[5]显示,虽然疼痛并不能解释所有的躁动,但疼痛是苏醒期烦躁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观察了VAS评分。
该研究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药物和麻醉维持药物,Ⅱ组全麻复活骶管麻醉,结果显示,两组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组在术后整个麻醉恢复期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睁眼时间少于Ⅰ组,而且疼痛程度普遍低于Ⅰ组。另外患者的安静、躁动评分也要低于Ⅰ组。这表明术中全麻复活骶管麻醉可以有效预防苏醒期躁动,但却不影响呼吸。总之,对于全麻复活骶管麻醉的患者,可以降低苏醒期躁动。
临床上,小儿全麻苏醒期烦躁是一常见的并发症,在寻找预防小儿苏醒期烦躁的发生的研究中,需要先对术前焦虑状态、术后疼痛和苏醒期烦躁评判标准统一,且要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然后才能对各种麻醉方式、药物进行较准确的评价。目前,小儿全麻苏醒期烦躁的发病机制仍然不明,为了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这一并发症的发生,需要在今后的发病机制方面进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明豫军,李辉,肖峰.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的调查和分析[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0,30(3):196-200.
[2]罗晓琴.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9):94.
[3] Voepel-Lewis T,Malviya S,Tait AR.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emergence agitation in the pediatric 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J].Anesth Analg,2003,96(6):1625-1630.
[4] Cole JW,Murray DJ,McAllister JD,et a1.Emergence behavior in children:defining the incidence of excitement and agitation following anesthesia[J].Paediatr Anaesth,2002,12(5):442-447.
[5] Cravero JP,Beach M,Thyr B,et a1.The effect of small dose fentanyl on the emergence characteristics of pediatric patients after sevoflurane anesthesia without surgery[J].Anesth Analg,2003,97(2):364-367.
全麻复合骶管麻醉 篇2
[关键词]全麻;硬膜外麻醉;老年;血流动力学
常规胸科手术中为防止患侧肺对健侧肺造成污染,维持术中手术视野清晰,通常采用单肺通气麻醉将两肺隔离。单肺通气麻醉为临床麻醉中特殊麻醉方式,由于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差、耐受力低,單肺通气麻醉可增加肺萎缩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从而增加麻醉及手术风险。为探究全麻及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单肺通气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差异,笔者进行本次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3月我院及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并行胸科手术的老年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麻醉方式分为全麻组(34例)和全麻复合组(51例)。全麻组患者男20例,女14例;年龄62-79岁,平均(68.3±3.6)岁;手术类型:血气胸开胸手术3例,肺大泡切除术5例,食管癌根治术12例,肺叶切除术14例;ASA分级:I级21例,Ⅱ级13例;体重46-77 kg,平均(61.7±4.2)kg。全麻复合组中男32例,女19例;年龄61-78岁,平均(68.2±3.7)岁;手术类型:血气胸开胸手术5例,肺大泡切除术7例,食管癌根治术19例,肺叶切除术20例;ASA分级:I级35例,Ⅱ级16例;体重45-78 kg,平均(61.8±4.6)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及家属均在医师告知情况下自愿进行手术和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入组标准 (1)所有患者疾病诊断明确,均有麻醉和手术指征,无绝对禁忌证。(2)排除合并有贫血、肝肾功能异常、心功能不全患者。
1.3方法 术前30 min肌肉注射0.5 mg阿托品和0.1 g苯巴比妥钠。进人手术室后行心电监测,建立静脉通道。全麻复合组选择胸5-6椎间隙或胸6-7椎间隙穿刺置管后注入1%利多卡因3 ml作为试验量,后追加0.375%盐酸罗哌卡因5 ml,出现麻醉平面后进行全麻诱导,置管同全麻组。麻醉诱导给予舒芬太尼0.4-0.8ug/kg、依托咪酯0.2-0.3mg/kg、阿曲库铵0.15 mg/kg静脉注射,诱导成功后插入双腔气管导管,麻醉维持给予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泵人,阿曲库铵间断静脉注射.持续吸人1%-3%七氟烷。全麻复合组每隔50 min经硬膜外导管注人0.375%罗哌卡因3 ml直到手术结束。统计两组患者术前、术中30 min及术毕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水平及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包分析,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水平及拔管时问和清醒时间采用(x±s)表示,并用t检验,检验标准:a=0.05,双侧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前、术中30 min、术毕收缩压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收缩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30 min、术毕全麻复合组收缩压水平均低于全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2.2两组患者术前、术中30 min、术毕舒张压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30 min、术毕全麻复合组舒张压水平均低于全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2.3两组患者术前、术中30 min、术毕心率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心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30 min、术毕全麻复合组心率平均低于全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3。
2.4两组患者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比较 全麻复合组拔管时间及清醒时间均短于全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4。
3.讨论
胸科手术对患者造成创伤较大,单肺通气中增加手术和麻醉难度,对氧气需求量增加,手术过程中易形成氧债。研究表明,正常人正常呼吸时QS/QT为2%-5%,全身麻醉可增加至10%,单肺通气时增加更为显著,可达40%-50%。老年患者肺功能较差,同时机体各个器官、组织功能退化,对麻醉和手术耐受力较差,再行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时加之麻醉和侧卧位等因素,明显增加气道压力,导致肺部血流淤积等,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影响较为明显。另有研究指出,老年患者血管硬化,且合并有不同程度心血管疾病,全麻手术易形成氧气供需失衡,影响正常通气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稳定。硬膜外阻滞麻醉可抑制患者手术部位神经元兴奋,不仅能有效阻断疼痛传递,还能抑制手术创伤对患者造成应激反应,降低机体氧气消耗量,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维持有重要帮助。
本研究根据患者麻醉方式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组,术前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水平比较差异不大,而术中30min、术毕全麻复合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水平均明显低于全麻组。全麻复合组拔管时间及清醒时间也明显短于全麻组。通过胸椎间隙穿刺给予盐酸罗哌卡因行硬膜外麻醉,能增强镇痛效果,降低手术对患者的应激反应,降低组织、心肌耗氧量,配合全身麻醉可增强麻醉效果,减少全麻药物使用量,对术中及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有较好的维持作用,并能缩短患者麻醉后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提高麻醉安全性。研究指出,镇痛、应激反应及麻醉用药量均为影响全麻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相关因素,而血流动力学稳定关系患者麻醉和手术安全性.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能有效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阻断外周组织伤害性刺激穿人,减少交感神经末梢分泌去甲肾上腺素,抑制动静脉扩张,减小血管阻力,使血压在一定范围内下降,更能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全麻复合骶管麻醉 篇3
关键词:小婴儿,腹部手术,静吸复合全麻联合骶管麻醉,安全性
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 使许多先天性或后天性腹部疾病的患儿, 在小婴儿期就能得到有效的手术治疗, 但如何才能保障这一特殊年龄段患儿手术的安全性, 无疑对麻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旨在比较单纯静吸复合全麻与单纯静吸复合全麻联合骶管麻醉在小婴儿腹部手术中的安全性与可控性, 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儿, 年龄7 d~6个月, 体重3.1~6.2 kg, ASAⅠ~Ⅱ级;其中肛门闭锁12例, 幽门狭窄18例, 先天性巨结肠22例, 胆总管囊肿8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 Ⅰ组患儿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联合骶管麻醉、Ⅱ组患儿采用静吸复合全麻, 所有患儿术前常规行胸部X线透视, 实验室检查排除心肺疾病及呼吸道感染。
1.2 麻醉方法
2组患儿术前均禁食3 h~4 h, 入室后常规开放静脉, 所有患儿诱导用药阿托品0.1 mg、氯胺酮2 mg/kg、丙泊酚2 mg/kg、芬太尼1μg/kg、维库溴铵0.08 mg/kg, 插管成功后给予0.6%的异氟醚吸入维持。
Ⅰ组患儿在此基础上, 插管后翻身后行常规骶管穿刺, 使用7号穿刺针, 于骶管裂孔入路, 穿刺成功后注入局麻药, 骶管用药 (0.75%布吡卡因1 mL+2%利多卡因+生理盐水1 m L, 按0.7~0.8 mL/kg给药) 拔针后迅速用棉球及胶布加压固定, 防止药液外渗。
60例手术患儿成功插管后通过Drǎger Vapor 2000进行麻醉操作, 具体潮气量定于10~15 mL/kg, 呼吸频率25~32次/min, 呼吸比1∶1.5, 并通过电热毯对输液装备进行温控处理。手术操作过程中患儿进行异氟醚吸入麻醉, 若有肢体的活动可增加丙泊汾使用, 术中操作完毕后停止吸入麻醉。
1.3 观察项目
术中持续监测2组患儿的SBP、DBP、HR, 并记录术前、切皮、术中、拔管时心率血压, 观察并记录手术结束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及术后躁动哭闹等情绪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Ⅰ组患儿手术时间 (69±28.2) min, Ⅱ组患儿手术 (65±18.3) min。Ⅰ组患儿术中循环相对稳定, 骶管注药后, 术中HR、SBP、DBP较术前下降较明显, 但切皮和拔管时波动不大;Ⅱ组切皮、术中、拔管时上述指标较术前波动明显, 见表1。Ⅱ组有10例患儿术后多次追加丙泊酚加深麻醉。所有患儿术毕待自主呼吸、呛咳等反射恢复脱氧吸空气, Sp O2>95%出现手足扭动、睁眼后拔管。Ⅰ组患儿自主呼吸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及术后躁动哭闹率均低于Ⅱ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Ⅱ组8例患儿术后出现躁动哭闹, 躁动率为25.8%;Ⅰ组无1例患儿术后出现躁动哭闹, 躁动率为0%,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635, P<0.01) 。
3 讨论
小婴儿的各个系统发育尚未成熟, 对麻醉药代谢能力比较差, 且用药相对过多易造成苏醒延迟甚至不醒, 麻醉药和麻醉方式的选择在此类患儿中尤为重要[1]。本文研究发现, 术中操作过程中Ⅱ组患者血压及心率变化较为明显, Ⅰ组患者血压及心率波动较小, 说明全身麻醉可达到理想的上级中枢阻滞, 但对于低级的交感神经中枢阻滞并不完全, 可导致患者出现部分交感神经兴奋, 儿茶酚胺等兴奋性递质分泌增多。而骶管麻醉有效地阻滞了交感神经, 阻滞了高级及低级的刺激传导, 从而减少了患儿术中不当刺激的发生[2]。骶管阻滞可以使小婴儿腹部和会阴部肌肉松弛, 且该项区域部分神经阻滞明显减少了伤害性刺激向中枢的传导, 使全麻的患儿用药量明显减少;且苏醒快、苏醒后基本无疼痛, 患儿苏醒后多数能保持安静, 减少了哭闹、躁动所导致的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手术切口渗血甚至伤口裂开, 有利于术后恢复[3]。
全身麻醉虽然可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 但麻醉诱导完成后并不能完全阻滞伤害刺激的传导, 部分低级中枢仍可有刺激传导, 其中枢受到刺激后导致交感神经兴奋, 引起肾脏髓质系统的兴奋, 使得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提高, 因此患儿术中可出现血压、心率的变化, 表现为升高、增快。所以在术中会适当增加麻醉药物的使用量以提高麻醉效果, 但其可导致患者出现中枢抑制, 延长清醒时间[4,5]。静吸复合全麻联合骶管阻滞不仅能大大减少全麻用药量, 苏醒时间也明显缩短, 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以给患儿提供较好的术后镇痛, 减少了术后躁动哭闹, 从而有利于伤口愈合。
综上所述, 小婴儿腹部手术中应用静吸复合全麻联合骶管麻醉安全有效, 患儿耐受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祁会龙.布托啡诺复合罗哌卡因在小儿骶管阻滞中的临床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6 (4) :163-166.
[2]田航, 熊雨美, 黄俊祥, 等.静吸复合麻醉联合骶管阻滞用于低体重新生儿手术的效果观察[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1, 5 (15) :56.
[3]樊娟, 田青川, 赵永泉, 等.舒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对腹部手术患者血液动力学影响[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8, 12 (6) :8-9.
[4]李学成, 邱月荣, 程平瑞, 等.全身麻醉复合骶麻与单纯静脉全身麻醉在基层医院小儿手术中的应用比较[J].淮海医药, 2009, 27 (6) :516-517.
全麻复合骶管麻醉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下腹部手术患儿, 年龄8月~5岁, 体重6.5~20kg, NSAⅠ或Ⅱ级手术。手术种类:隐睾6例, 精索鞘膜积液10例, 腹股沟斜疝44例。随机均分A组和B组, A组骶管阻滞复合全身麻醉, B组单纯全身麻醉。骶管阻滞麻醉方法:患儿取侧卧位, 确定骶裂孔部位, 皮肤消毒后用21G肌肉注视针作穿刺, 经中线与髂面呈65°~70°角穿刺, 通过骶尾韧带感到阻力消失然后将针与皮肤呈水平位继续进针0.5~1cm。当抽吸无血液和脑脊液, 注入空气1~2ml亦无阻力, 也不出现皮下捻发音, 即可注入试验剂量。常用局麻药0.25%罗比卡因1ml/kg。
1.2 麻醉方法
两组患儿入手术室前30min均肌注阿托品0.02mg/kg、苯巴比妥2mg/kg, 然后肌注氯胺酮5mg/kg, 待入睡后入手术室。颈下垫高后仰,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同时开放静脉通路、面罩吸氧、监测脉搏氧饱和度 (SPO2) 、心率 (HR) 、平均动脉压 (MAP) 。A组在手术前行骶丛阻滞。手术开始前在静注氯胺酮2mg/kg。B组手术开始前再静注氯胺酮2mg/kg。两组术中根据需要间断静注丙泊酚1~2mg/kg, 必要时静注氯胺酮1.5mg/kg, 术毕观察到患儿对疼痛刺激有躲避反应, 如体动或哭闹及脱氧呼吸空气, 5min后脉搏氧饱和度 (SPO2) >95%送回病房。
1.3 观察指标
观察入手术室时手术切皮时及手术结束后各时点患儿的脉搏氧饱和度 (SPO2) 、心率 (HR) 。记录氯胺酮、丙泊酚总用量和术后苏醒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组间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 组内采用方差q检验, 不良反应采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分析。
2 结果
两组患儿年龄、体重、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氯胺酮总用量较B组明显减少 (P<0.05) 。丙泊酚总用量和术后苏醒时间A组亦较B组明显减少 (P<0.01) 。见表1。
注:A与B组比较, △P<0.05, △△P<0.01。
3 讨论
小儿围手术期常有恐惧、焦虑, 解释谈话一般不起作用, 即使父母在场常常无济于事, 故不得不采用全麻[1]。若单纯全身麻醉, 氯胺酮、丙泊酚用量较大, 存在呼吸抑制的顾虑, 不利于术中呼吸管理和术后尽快苏醒。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行骶管麻醉, 能使患儿安静入睡, 解决了患儿不易合作的。小儿皮肤薄, 皮下组织少, 体表标记清楚, 骶管穿刺比成人容易成功, 而且骶管麻醉具有止痛完善、肌松满意的优点[2]。故小儿骶丛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减少全麻药用量, 呼吸循环也较稳定, 术后清醒快, 清醒质量好, 围术期安全性高, 优于单纯全身麻醉, 是小儿腹部以下手术的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徐启明, 李文硕.临床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5-141.
全麻复合骶管麻醉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急诊腹股沟嵌顿疝患儿, 男48例, 女2例, 其中合并上呼吸道感染6例。体重5.5~10kg。ASAⅠ级或Ⅱ级, 无并发其他系统性疾病。
1.2 麻醉方法
术前8h禁奶, 2h禁水, 手术前肌注东莨菪碱0.01mg/kg, 手术室门口静注氯胺酮2mg/kg或肌注5mg/kg, 待患者入睡后入手术室。将利多卡因100mg和布比卡因5mg稀释到12ml, 患者取侧卧位, 碘伏消毒铺巾, 戴无菌手套, 在两骶角中点垂直刺入皮肤, 当刺破骶尾韧带时有阻力消失感觉, 此时针干向尾侧倾斜, 顺势推进1.5cm可达骶管腔, 接装有局麻药的注射器, 回抽无脑脊液或血液时, 给予局麻药3ml, 观察患儿心率、血压、脉氧变化, 若无明显变化, 缓慢推完余药, 总给药剂量1ml/kg, 贴好创可贴即可翻身仰卧位。其中3例阻滞不完全, 静脉追加氯胺酮2~3mg/kg, 咪达唑仑0.1mg/kg。手术室温度24℃~26℃。患儿均行嵌顿疝松解加疝囊高位结扎术。
1.3 观察指标
连续监测患儿HR、MAP、SPO2、手术时间、麻醉时间 (肌注氯胺酮到手术结束的时间) 、患儿苏醒时间 (手术结束到患儿开始哭泣) 。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患儿手术时间30~60 (47.35±10.36) min, 苏醒时间10.03±5.25min。患儿术中HR、MAP、SPO2与术前 (基础值)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附表。
3 讨论
婴儿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疾病, 嵌顿时间过长, 易发生坏死, 通常采取急诊手术。甚至有些患儿合并上呼吸道感染, 咳嗽导致的疝囊膨出。婴儿由于其独特的解剖、生理特性, 在手术麻醉前准备、麻醉中的管理及麻醉后复苏、并发症防治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上呼吸道感染更是增加手术麻醉的风险性, 此类手术对麻醉医生的要求相当高。
本研究患儿术前给予东莨菪碱, 能很好防止腺体分泌, 防止气管堵塞。术前禁食的目的是预防麻醉的呕吐反流误吸, 文献报道小儿误吸风险率高于成人2倍[1]。所以小儿一旦确定嵌顿疝需要手术, 应禁食禁饮, 给予输液, 尽可能满足术前禁食禁饮要求。
麻醉方法选择, 此类手术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而定。患者如没有严重心肺功能异常均可采取骶管麻醉复合基础麻醉, 此方法使用静脉药物少, 很少抑制患儿呼吸, 也很少引起呕吐误吸, 苏醒较快, 可以避免气管插管及拔管风险及因其引起的并发症[2]。由于患儿心血管弹性好, 麻醉药物浓度选择低, 循环波动较小。一般此类手术时间短, 在局麻药中加入少量布比卡因, 只需一次骶管给药基本可以完成手术。
一般选用低浓度局麻药, 剂量0.5ml/kg, 可以阻滞所有骶部皮肤区域;1.0ml/kg, 可以阻滞所有骶部及腰部区域;1.25ml kg, 麻醉平面达到中胸段最低部[3]。所以一般给予1.0ml/kg就能达到较好的麻醉效果。
但同时也要注意小儿呼吸道管理, 切实保障呼吸道通畅, 麻醉前须做好充分准备, 备齐小儿全麻及通气设备, 以防患儿出现呼吸抑制或呼吸道梗阻。保持室温合理也是小儿麻醉的成功关键, 小儿体表面积相对比成人大, 产热少, 散热多, 低体温可诱发呼吸抑制, 心排血量下降, 代谢性酸中毒, 麻醉恢复延迟等, 术中采用了保温毯, 术中未发生上述现象。
参考文献
[1]黄宇光, 罗爱伦.麻醉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265-266.
[2]徐启明, 李文硕.临床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60-162.
全麻复合骶管麻醉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男32例, 女58例, 体重40~70kg, 年龄20~65岁, ASAⅠ~Ⅱ级。本组病例包括前庭大腺脓肿21例、宫颈息肉17例、外阴修补8例、阴道脱垂5例、尿道肉阜6例、肛周脓肿14例、直肠脱垂6例、直肠息肉13例。术前检查, 所有患者心、肺、肝、肾、凝血及内分泌功能未见异常, 骶管阻滞穿刺部位无感染, 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疾病病史。
1.2 麻醉方法
(1) 备品:腰椎穿刺包一个, 5 ml、10 ml针筒各一副, 1.5%利多卡因溶液30 ml, 内加0.1%肾上腺素0.1 ml。 (2) 患者取左侧卧位, 使髋膝关节尽量屈向腹部弓曲靠拢。在骶裂孔 (骶骨末端两骶骨角之间与第4骶骨棘突成V形凹陷) 位置, 用指甲作一刻痕, 消毒后铺巾。 (3) 0.5%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取22号腰椎穿剌针连接5 ml注射器, 于两骶骨角连线中点略偏下作为进针点垂直骶尾韧带进针, 加正压的同时缓慢进针, 落空感后提示针尖进入骶管腔, 向骶管腔推进2~4 cm, 到达骶管腔内[1]。 (4) 针筒小心抽吸:①回抽无血液和脑脊液;②在针筒内可见到液平面搏动;③用左手掌压住骶骨, 注入5 ml空气时皮下 (即手掌感觉) 无气流感觉。 (5) 穿刺成功后, 注入试验剂1.5%利多卡因5 ml, 观察5 min, 如无蛛网膜下腔阻滞或局麻药中毒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 A组缓慢注入1.5%利多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组 (含0.1%肾上腺素0.1 ml) 25~35 ml; B组缓慢注入1.5%利多卡因 (含0.1%肾上腺素0.1 ml) 25~35 ml, 注射完毕立即拔出针头, 酒精棉球压迫针刺点。
常规监测Bp、HR、SpO2、ECG变化。翻身摆截石位, 5~10 min后平面达T12, 即可手术。麻醉时间15~35 min, 平均手术时间为25 min。
1.3 麻醉效果判定
①疼痛评分:采用VAS评分法进行评分, 无痛记0分, 极度疼痛几乎不能忍受记10分。②对两组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维持时间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镇痛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和麻醉维持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见表2。
3讨论
骶管为椎管的下部, 由愈合骶椎的椎孔连续而成, 纵贯骶骨, 并随骶骨弯曲, 管腔上宽下窄, 横断面呈三角形, 容量20~25 ml, 管阔者可达30 ml以上。骶管有上下两口, 下口即骶管裂孔, 硬膜外腔终于此处, 临床上常经此刺入骶管硬膜腔行骶管阻滞, 骶管左右壁有椎间孔, 骶神经由此处出骶管, 分为前、后支, 分别穿出骶前、后孔[2]。
外阴及肛肠手术时间较短, 骶管阻滞麻醉可获得完全的镇痛, 而且能够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通过比较结果提示, 1.5%利多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骶管麻醉具有操作简单易行, 损伤小, 起效迅速, 麻醉效果确切等特点。故骶管麻醉适用于成人鞍区手术, 对人体影响小, 副作用少, 安全可靠, 是临床上的一种优良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杨霞林, 李家祥, 冀晓明.改良法骶管穿刺的临床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4, 20 (6) :367.
全麻复合骶管麻醉 篇7
关键词:丙泊酚,芬太尼,骶管阻滞,小儿麻醉
下腹部手术在小儿手术中占有很大比例, 而腹股沟区手术不仅要镇痛完善, 而且要求肌肉松弛, 以往我院大多采用氯胺酮全麻, 术中氯胺酮用量大, 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有些患儿术中术后发生喉痉挛, 如不及时发现, 甚至会出现生命危险。本文旨在探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辅助骶管阻滞在小儿麻醉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 I级行下腹部位手术患儿70例, 术前无心肺、肝肾功能异常, 无上呼吸道感染及其它并发症。年龄1~6岁, 体质量8~23kg, 男38例, 女32例, 手术种类有:腹股沟斜疝修补术30例, 隐睾下降固定术16例, 交通性鞘膜积液术10例, 阑尾炎切除术14例。随机分为A、B两组, A组:丙泊酚复合芬太尼辅助骶管麻醉, B组:氯胺酮全麻。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体质量、手术时间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麻醉方法
术前常规禁食6h、禁饮4h, 术前30min常规肌内注射阿托品0.02mg/kg, 安定0.2mg/kg。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路, 5%葡萄糖生理盐水以10ml/ (kg·h) 静脉滴注, A组不用氯胺酮基础麻醉, 对于不合作的患儿, 在手术室外家人怀抱下开放静脉。A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mg/kg, 随后丙泊酚2~4mg/ (kg·h) 泵注维持, 患儿入睡后常规面罩供氧, 2L/min, 连接监护仪, 采用改良骶管穿刺, 成功后一次性注入0.25%罗哌卡因0.8~1mL/kg, 手术开始前芬太尼1μg/kg静脉注射, 手术结束前5min停止泵注丙泊酚;B组氯胺酮5mg/kg肌内注射, 手术开始时氯胺酮1mg/kg静脉注射, 咪达唑仑0.1~0.2mg/kg静脉注射, 术中根据应激反应追加氯胺酮0.05~1mg/kg。
1.3 观察指标
密切观察并记录麻醉诱导前 (T0) 、手术开始切皮时 (T1) 、手术开始10min (T2) 、手术结束时 (T3) 的心率 (HR) 、呼吸频率 (RR) 、脉搏氧饱和度 (SpO2) 的变化, 观察麻醉效果 (依据患儿面部表情及体动情况) 及患儿苏醒时间 (手术结束至患儿呼之睁眼或哭闹时间) , 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A组HR、RR变化明显较B组平稳 (P<0.01) , 见表1;B组术中出现体动12例, 经静脉追加氯胺酮后安静, 但出现一过性SpO2下降, B组有2例出现轻微体动, 不需追加药物, B组术中术后口腔分泌物增多9例, 其中出现喉痉挛1例, 经吸痰加压面罩吸氧后好转。见表2。
注:手术开始前, HR, RR和SpO2无显著差异 (P>0.05) , 见表1;手术开始切皮时, HR, 慢于B组, RR、SpO2高于B组 (P<0.05) 见表1;手术开始10min HR, 慢于B组 (P<0.05) ;RR对比 (P<0.05) , 见表1;手术结束后HR和SpO2无显著差异 (P>0.05) ;2组RR (P<0.05) , 见表1
注:A组苏醒时间较B组短,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3 讨论
因小儿依从性差, 无法配合手术, 所以手术中必需全麻或适当的镇静, 全麻插管存在喉, 气管, 支气管痉挛等并发风险, 而氯胺酮静脉麻醉同样存在唾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增加, 交感神经兴奋, 术中呼吸循环不够稳定, 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高, 苏醒也较慢等缺点。小儿骶骨角较平, 骶裂孔较大, 容易扪及, 仅有少部分 (约10%) 患儿有骶管畸形或骶裂孔完全闭合, 骶管穿刺成功率高[1]。改良骶管穿刺, 针细而短, 对骶管损伤小, 较传统骶管穿刺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2]。而罗哌卡因用于骶管麻醉, 具有毒性低, 循环影响轻, 运动感觉阻滞分离优点[3]。骶管麻醉, 镇痛完善, 肌松效果好, 术后镇痛时间长, 但由于小儿不易配合, 往往需要辅助用一些静脉全麻药, 使患儿处于睡眠状态。丙泊酚是一种新型的快速短效的静脉全麻药, 苏醒迅速而完全, 持续输注无蓄积, 还有明显的抗呕吐作用。丙泊酚麻醉清醒后抗呕吐作用仍能持续数小时[4], 丙泊酚对呼吸、循环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我们辅助骶管麻醉时应用的是小剂量的镇静剂量的丙泊酚, 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甚微, 本文也证明了这一点。伍用少量芬太尼不仅减少丙泊酚的用量, 也会抑制牵拉反应, 强化麻醉效果。由于婴幼儿骶管短直, 骶骨弯度不明显, 阻力和容积小, 易使药液扩散, 麻醉平面和注射速度成正比, 故要注意麻醉药注射的速度和剂量[5], 同时在行骶管穿刺时, 要注意观察患儿脉搏氧饱和度 (SpO2) , 注意吸氧。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丙泊酚复合芬太尼辅助骶管麻醉应用于小儿腹股沟区手术, 镇痛效果好, 肌松完善, 苏醒迅速, 并发症少, 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43-644.
[2]杨霞林, 李家祥, 冀小明.改良法骶管穿刺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4, 20 (6) :367.
[3]万里, 张传汉, 周碧云.0.25%罗哌卡因用于小儿单次骶管阻滞的临床观察[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2, 22 (1) :164.
[4]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81-485.
全麻复合骶管麻醉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8月我院行腹部手术的患者80例, 其中男46例, 女34例;年龄40~72 (47.3±11.2) 岁;其中胆囊切除加胆道探查31例, 肾结石术34例, 胃癌根治术15例;ASA分级为Ⅱ~Ⅲ级;所有患者术前均无心肺功能障碍、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性别、年龄及术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术前30min均予以苯巴比妥0.1g和阿托品0.5mg肌内注射, 入手术室后常规建立静脉通道, 并常规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组患者予以硬模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 对照组单纯予以全凭静脉麻醉, 2组的全麻方式相同, 以咪达唑仑0.075mg/kg、芬太尼4μg/kg、丙泊酚1.5mg/kg及维库溴铵0.1mg/kg进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连接麻醉机以控制呼吸, 根据手术需要及患者的情况调节通气参数, 使PETCO2维持在35~45mm Hg之间。术中予以丙泊酚4~6mg/ (kg·h) 及瑞芬太尼0.1~0.5μg/ (kg·min) 持续静脉泵注以维持麻醉, 根据患者的心率及血压适当调整维持剂量。观察组在进行麻醉诱导前先于T9~10椎间隙进行硬膜外阻滞麻醉, 常规注入试验量3%氯普鲁卡因5ml, 在确定麻醉平面后进行全麻诱导。切皮前, 于硬膜外注射全量3%氯普鲁卡因10ml。术中予以吸入1%~2%异氟醚维持麻醉。2组均间断性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03~0.05mg/kg。
1.3 观察指标
记录全麻药物的用药量, 采用多功能血液分析仪在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切皮时、手术1h及术毕的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 水平变化, 术后苏醒质量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全麻用药量比较
观察组的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的用药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围麻期间MAP及HR变化
2组麻醉诱导后、手术切皮时、手术1h时及术毕的MAP、HR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术毕直至拔管时的观察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毕直至拔管时的吞咽反射恢复时间、拔管时间、Sp O2恢复至90%以上的时间、唤醒时间以及完全清醒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麻醉效果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及术后苏醒质量。临床研究发现, 采用单纯全麻时, 患者手术仍存在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反射, 当患者存在强烈手术刺激时, 可兴奋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 从而释放出更多的儿茶酚胺, 引起血流动力学波动。硬膜外阻滞能有效阻滞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的传出冲动, 并抑制伤害性刺激对于患者的下丘脑、垂体与肾上腺皮质轴所具有的兴奋作用[2]。相关资料显示, 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吸入全麻能抑制术区内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从而降低儿茶酚胺的释放量, 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3]。氯普鲁卡因是临床常用的短效局麻药物, 具有较强的扩散性及较好的浸润性, 麻醉强度约为普鲁卡因的2倍, 而代谢速度约为普鲁卡因的5倍, 其麻醉效果可媲美利多卡因。此外, 其肌松及镇痛作用完全、起效较快、毒性较小, 相比于利多卡因无快速耐药性, 应用于腹部手术能较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本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全麻药物的用药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在围麻期, 观察组患者的MAP以及HR稳定性维持显著优于对照组。术毕, 观察组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提前, Sp O2恢复正常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此外, 吞咽反射恢复时间、睁眼时间等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总之, 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可减少全麻药物的用药量,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 术后拔管早、恢复快、苏醒质量好,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与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2年1月-2013年8月该院行腹部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的麻醉方式为全凭静脉麻醉, 观察组为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对比分析2组的麻醉效果及手术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全麻药物用药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围麻期间MAP及HR稳定性显著优于对照组, 术后拔管时间、恢复时间以及苏醒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用于腹部手术可维持手术循环状况的稳定性, 并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 患者的麻醉苏醒质量较好,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吸入全身麻醉,全凭静脉麻醉,腹部手术
参考文献
[1] 王丽秋, 郭亚忠.硬膜外复合全麻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9, 7 (2) :87.
[2] 王红梅.吸入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麻醉对开胸手术血液动力学和血气分析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30) :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