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手术

2024-09-26

全麻手术(共10篇)

全麻手术 篇1

由于大多数小儿不能配合临床各种手术治疗,所以小儿全麻广泛用于临床手术中。由于小儿的解剖生理特征,如小儿舌大颈短,呼吸道管径较小,呼吸道腺体分泌旺盛[1],目前我院小儿手术一般多采用以氯胺酮为主的非插管全麻方法,而氯胺酮又能增加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引起明显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减少,再加上麻醉前给予麻醉性镇痛药,与氯胺酮具有协同作用。以上诸多因素故易致患儿呛咳、误吸、甚至引起呼吸抑制或呼吸暂停,因此麻醉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密切观察,随时准备吸出患儿口鼻呼吸道分泌物,确保呼吸道的通畅,必要时辅助呼吸。现将笔者对小儿全麻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共200例,其中男118例,女82例,年龄5月~12岁,体重6~32.5kg。手术种类:疝、阑尾、肠套叠、四肢骨折、隐睾、鞘膜积液、清创缝合、烫伤、透视下手法复位、透视下取异物、眼外伤等。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手术前一日到病区查看病历,了解各种术前检查是否完善,有无手术禁忌证,必要时与责任护士沟通,提出合理化建议。到病床查看患儿病情,根据患儿年龄的大小决定沟通方式。对年龄大点的患儿除与家属沟通外,重点还要与患儿本人进行沟通,详细询问患儿病史,充分了解患儿自身的感受,对手术的认知、疾病治疗的转归、心理承受能力、家属的配合程度以及对治疗的希望和要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讲解和宣传指导,护士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儿及父母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和设备,每月手术室所做相同手术成功的例数,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高超的技术,手术护士高质量默契配合手术的技巧,术前注意保暖,防止患儿感冒,小儿体重是麻醉给药、术中输液的重要依据。因此,护士必须在术前准确掌握患儿体重,必要时亲自测量。由浅入深的讲解与其疾病有关的基本医学知识,手术麻醉的经过,麻醉苏醒期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护理注意事项,特别强调患儿和家属记住手术前6~8h禁食、4~6h禁饮。通过沟通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和理解,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对手术的恐惧感、陌生感,使患儿及家属都能积极配合治疗[2]。

1.2.2 术中护理

1.2.2. 1 常规护理

护士接患儿入手术室前半小时,根据手术和麻醉的需要,准备好术中需要的各种器械、物品、药品等,做到各种用物准备充分,并保证有备分准备。再次检查各项抢救设备是否完好待用,如负压吸引器、氧气、口咽通气道、气管插管全套装备等,接患儿入室时,严格核对术前禁食禁饮情况,如未按要求禁食禁饮的择期手术,报告麻师建议延期手术,患儿入室后,根据手术通知单和病历查对患儿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手术时间及术前医嘱执行情况。

1.2.2. 2 手术麻醉中护理

对不合作的患儿协助麻师先行基础麻醉,待患儿入睡后,常规给氧,开放静脉连接输液用的三通接头,必要时建立双静脉通道,保证术中用药和输液输血。根据手术麻醉要求摆好患儿体位,尽量拉伸呼吸道,可在患儿肩下垫一薄枕,让其头后仰偏向一侧,固定患儿四肢,束缚带要松紧适宜,避免影响血液循环。协助麻师静脉给药,所有术中用药都应标示清楚,防止药物混淆,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观察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麻醉医师报告,并积极配合处理。手术开始前与术中关闭体腔或深部创口前,与器械护士或第二助手严格清点各物品数量,核对无误方可关闭体腔或深部创口,缝合至皮下时再清点一次,并做好记录。手术全麻全过程中,护士必须全程守护患儿,密切观察并准确记录患儿的生命体征、出血量、尿量及体液丢失量、输液量、输血量、术中特殊用药及用量、术中置入物等,保持各种管道通畅,常规准备吸引器并调试好压力,随时清除患儿口鼻腔、咽喉部的分泌物和呕吐物。确保呼吸道畅通无阻,维持氧饱和度在98%左右。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麻醉医师报告,必要时协助麻醉医师行气管内插管,以利呼吸管理。

1.2.3 术后护理

手术快要结束时,提醒麻醉师停用相关麻药,继续吸氧,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注意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氧饱和度,保持安静,尽量减少对患儿的刺激,适当加用约束带,防止患儿麻醉苏醒前发生躁动而受到伤害。根据患儿意识、呼吸道通畅、肢体活动进行苏醒评估,患儿苏醒评分超过4分[3],生命体征正常,插管患儿完全苏醒后,协助麻醉师拔管,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停氧5~10min无异常变化,和麻醉师一同护送病人回病房,并向接班护士交待术中情况及术后护理。

2 结果

本组200例患儿,1例眼科外伤性白内障手术,医生在消毒时患儿头面部微动,遵医嘱立即静脉推注咪唑安定0.05mg/kg,手术巾刚好铺上,患儿呼吸停止,立即协助麻师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后经面罩加压给氧,行气管插管全麻完成手术。1例患儿在进餐时烫伤,立即行清创处理,在肌注氯胺酮5mg/kg后开始清洗,术中患儿肢体抽动,呕吐窒息,面唇发绀,立即清除呼吸道呕吐物,面罩加压给氧,经抢救处理患儿很快好转。1例化脓性阑尾炎并全腹膜炎中毒性休克患儿手术全麻未行插管,术中充分给氧,随时清除出呼吸道分泌物,手术结束清醒后送回病房,术后第2d死亡,系疾病本身恶化致死,护理分析没有缺陷。199例痊愈出院。

3 讨论

小儿全麻广泛用于临床外科手术。现代护理对护士提出相当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具有丰富的医学、护理学知识,而且需要具备社会、人文知识,还要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充分体现护理在当代医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4]。通过本组小儿全麻手术的护理,笔者有如下几点护理体会:(1)认真做好术前访视:有些家属和年长患儿听说要用全麻,非常担心会影响今后的智力发展。因此,我们要耐心讲解,麻醉药物只是使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暂时性抑制。整个抑制过程是可逆的,当药物排出体外或在体内分解破坏后,病人即恢复清醒,且无后遗症[5]。消除他们的恐惧和忧心,向家属和年长患儿反复讲清术前要严格禁食、禁饮的重大意义,使他们自觉遵照执行,准确了解患儿体重。(2)正确使用约束带:根据小儿的身体特点,肢体不可过度伸展,四肢进行功能位的固定,上约束带时动作要轻,松紧度要适宜,要不影响患儿呼吸,末梢血液循环,防止周围神经受损。(3)药物剂量精确:严格按照患儿公斤体重精确计算小儿用药剂量,结合术中出血、体液丢失量、尿量等,调整术中输液输血用量,小儿用药量小,往往不足1ml,为了精确度,所以要用生理盐水稀释后,计算出精确剂量再注射。(4)术中密切观察:小儿病情变化快,病情发展迅速,同时承受手术和麻醉的双重打击,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因此,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术中严密监测患儿BP、HR、SPO2、RR、尿量及用药反应,着重呼吸道护理是小儿全麻手术到完全清醒的重中之重。(5)体温的护理: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应注意保暖,调节室温在24~26℃之间,湿度在50%~60%。手术室护士应与医生密切配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体腔脏器的暴露。术中注意体温的监测。(6)对呼吸道不在掌控之中的部分手术,如头、眼、鼻、口、颈等部位手术,一定要建议麻师行气管插管全麻,对急诊饱胃手术,必须作好充分准备,高度警惕患儿呕吐窒息的发生,随时作好抢救准备。

全麻是小儿麻醉中最常用的方法。在全麻全过程中,护士要有预见性地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及时发现异常问题,有针对性的加强小儿全麻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减少或预防小儿全麻并发症的发生,而使小儿平稳渡过麻醉和手术期,早日康复出院。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全麻手术术前、术中、术后安全护理的方法。方法 回顾我院2010年1月2011年5月200例小儿全麻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资料,总结和探讨小儿全麻的安全护理方法。结果 本组1例发生呼吸停止,1例发生呕吐窒息,经及时抢救处理后均转危为安;1例化脓性阑尾炎并全腹膜炎中毒性休克,患儿术后第2d死亡;199例患儿痊愈出院。结论 高质量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是小儿全麻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小儿全麻,手术,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胡旺庄,苏继红.小儿氯胺酮麻醉的并发症及防范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17).

[2]镰田ミッ子,陈淑英主编.新编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830-831.

[3]史凤琴.浅谈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护理体会[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6).

[4]姚玉芳.浅谈静吸复合全麻的护理配合[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21).

[5]姜寿葆.外科学及护理[J].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67-68.

全麻手术 篇2

【关键词】 胸段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上腹部手术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5-0552-02

中图分类号:R 656.061.41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5.021

全身麻醉联合胸段硬膜外麻醉已日渐广泛地应用于上腹部手术。本文观察比较了我院行上腹部手术运用单纯全麻或全麻联合胸段硬膜外麻醉时患者循环功能的变化及全麻用药量和苏醒情况, 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5月~2009年1月在我院行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50例,其中男36例, 女14例,年龄30~67岁,体重40~70kg,ASAⅠ~Ⅱ级。手术种类包括胆总管探查术16例, 胆囊切除术15例,胃大部切除术11例,胃癌根治术8例。术前有高血压5例,糖尿病2例。术前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A组为单纯全麻,B组为全麻联合胸段硬膜外麻醉。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病种构成、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麻醉方法 术前30min肌注鲁米那钠针0.1g,阿托品0.5mg。入室后建立静脉通道,用迈瑞9000监护仪连续监测ECG、HR、BP、SpO2 。A组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5 mg/kg、芬太尼2~4μg/kg、异丙酚1mg/kg、维库溴铵1mg/kg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 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2~14次/分,吸呼比1∶2。术中用微量泵输注丙泊酚4mg/(kg •h),间断追加维库溴铵和芬太尼维持麻醉,以患者能耐受气管导管为准。B组先根据手术部位选择相应胸段硬膜外腔穿刺, 向头端置管3.0cm,注入试验量1.5%利卡多因5ml,观察5~12 min,无腰麻征象后注入0.5%布比卡因5~8 ml,测得麻醉平面后实施全麻(同A组),术中每隔60min 经硬膜外腔导管注入0.5%布比卡因5~8ml,术中微量泵输注丙泊酚2~4mg/(kg •h),间断追加维库溴铵和芬太尼维持麻醉,以患者能耐受气管导管为准。术毕保留硬膜外导管行术后镇痛。

3.观察指标 记录麻醉前(T0)、麻醉诱导后(T1)、气管插管时(T2)、切皮时(T3)、拔管时(T4)、拔管后10min(T5)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记录手术中两组的麻醉用药量,术毕拔管时间及术后躁动情况。

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

1.两组各时点HR、MAP的比较 组内比较:A、B两组HR、MAP在T1时点较T0时均有降低(P<0.05), A组在T2、T3、T4和T5时点HR、MAP较T0时点均有明显增加(P<0.05),而B组的HR、MAP在上述的四个时点较T0时点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 A组的HR、MAP在T2、T3、T4和T5四个时点分别比B组均明显增加(P<0.01或P<0.05),见表2。

2.全麻药用量A组比B组均明显增多(P<0.01),见表3。

3.术毕至拔管时间B组(4±4min)比A组(19±6min)明显缩短(t=10.401,P<0.05);A组有8例拔管后出现躁动、疼痛等症状, 需用药进行镇静及止痛,而B组病例拔管后安静,只有2例出现烦躁及伤口疼痛症状,经卡方检验,χ2=4.50,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躁动发生率较A组低。

讨论

硬膜外麻醉作为国内常用的麻醉方式,单纯用于上腹部手术有其局限性,不能有效阻滞迷走神经反射亢进或明显的牵拉反应,甚至会引起反射性心跳骤停。硬膜外麻醉不全是硬膜外麻醉的一大缺点,发生率高,难于完成一些难度大、复杂、时间长的手术[1]。全麻虽然可以克服硬膜外麻醉的上述不足,但其麻醉诱导和维持较复杂,各种手术刺激均有引起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的风险,且术毕苏醒时间较长,镇痛效果不完全。因此,近年来主张上腹部手术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2,3],以取长补短,使患者更好的适应病理、生理变化,保持内环境稳定。 观察的50例患者中,采用两种麻醉方法均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未出现明显不良并发症。其中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组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循环系统的波动要小于单纯全身麻醉组,提示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较单纯全身麻醉方法更能有效抑制伤害性刺激对机体的影响。由于全麻只能抑制大脑皮层边缘系统或下丘脑对大脑皮层的投射系统,而不能有效地阻断手术区域伤害性刺激引起的脑垂体和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合成分泌[4],因而对手术刺激仍可产生明显的心血管反应。硬膜外阻滞可阻断交感神经传出的冲动,减少血中儿茶酚胺浓度,抑制手术给患者造成的强烈应激反应。本结果同时观察到,B组较A组术中全麻用药量显著减少,患者术后苏醒迅速,拔管快,在苏醒期无疼痛,从而使苏醒期较平稳。但其缺点是操作繁琐,在硬膜外阻滞下施行全麻诱导,低血压的发生率较高,主要与血管扩张导致相对血容量不足有关,应注意在硬膜外麻醉给药的同时,及时补充有效血容量并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

因此,我们认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能为上腹部手术提供更好的手术条件,是上腹部手术的良好麻醉选择。

参考文献

[1]伍荣志,黄 漫,陈美婵,等.硬膜外麻醉不全与硬膜外镇痛的研究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9):22-23.

[2]栾丰年, 杨利民.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麻用于上腹部手术患者的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5(8):159.

[3]马爱兵,张 健,曹 敏.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观察[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8,13(5):449-450.

[4]程静林, 李 静,于明达,等. 静脉麻醉加硬膜外阻滞在食道癌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7,17(1):49.

(收稿日期:2009-06-07 修回日期:2009-08-27)

全麻手术 篇3

1.1 一般情况

2005年1月~2009年12月以来收入我科需全麻手术患者804例, 具体情况见表1、表2。

注:手术总人数中包括部分门诊手术留观患者

1.2 全麻手术适应证

(1) 不能配合完成局麻手术的少年儿童。 (2) 手术时间较长, 如肿瘤摘除、眼整形等。 (3) 智力障碍或听力障碍, 不能满意配合的老年人。 (4) 部分因心理因素而恐惧手术、害怕疼痛并坚持要求进行全麻手术的患者。

1.3 麻醉方式

(1) 吸入麻醉, 使用异氟醚。 (2) 静脉麻醉, 使用舒芬太尼或芬太尼。 (3) 分离麻醉, 使用氯胺酮。另根据患者情况使用杜冷丁。氟哌叮做强化;使用维库溴铵做肌松剂;使用丙泊酚做镇静剂。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对于儿童患者, 应向家长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 共同做好患儿工作, 有计划地引导患儿转移对手术的注意力, 改善其急躁情绪, 以达到安静休息的目的。取得患者信任是做好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的前提, 尽量满足其心理需求。只有得到了患者的充分信任, 患者才能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护士, 护士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分析和心理疏导。对白内障患者鼓励其尽早手术, 改善术后生活质量;对青光眼患者讲清疾病的危害性, 劝导其及时手术, 以免造成视功能的丧失;对视网膜玻璃体手术的患者要充分讲明手术的复杂性, 使其对手术效果有一个正确的期望值。

2.1.2 术前准备

(1) 完善各种检查, 排除手术禁忌证。 (2) 进行饮食和肠道准备, 特别强调全麻手术前4小时禁水, 6至8小时禁食及全麻术后完全清醒患儿才能进食。 (3) 按手术要求备皮及清洁皮肤, 术前晚、术日测T、R、P、BP, 术前应注意保暖, 防止感冒。 (4) 术前用生理盐水冲洗术眼结膜囊, 并用2%碘酒擦眼外局部皮肤, 75%酒精脱碘消毒后再用小方纱布包扎术眼。 (5) 术前3天患者开始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每天4~6次, 眼膏每晚1次, 预防感染。 (6) 术前还应训练患者适应床上生活, 使用大小便器。术前排空大小便, 更换衣服, 穿开襟的衣服, 以免术后脱衣时碰伤术眼。 (7) 术前30分钟按体重及手术种类给予术前用药。 (8) 术前手术室护士对患者进行访谈使患者感觉到安全、满足和被重视, 并于术前半小时护送患者入手术室, 按全麻手术要求整理床单位。

2.2 术后护理

2.2.1 全麻术后护理

(1) 全麻术后取去枕平卧位, 头偏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 观察呼吸频率、深度、节律以及SPO2的变化, 详细记录各项参数, 每5 min记录一次[1], 如果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2) 患儿全麻苏醒期出现躁动是一种意识与行为分离的精神状态, 表现为无法安抚、易激惹、倔强或不合作, 典型的会出现哭喊、手脚乱动、呻吟、语无伦次和定向障碍及类似偏执狂的表现。虽然术后躁动大部分是自限性的 (大约5~15分钟) , 但是其对孩子生理方面造成的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这要求有专人护理, 同时加床栏, 四肢约束制动, 或遵医嘱予以小剂量的镇静剂。 (3) 手术创伤和疼痛等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易导致老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 如左心衰竭、心肌梗死、高血压脑病或脑出血、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早搏、室上性心律失常[2], 因此应加强观察, 及时配合医生进行处理。防止麻醉意外发生。

2.2.2 专科护理

指导患者术眼按时滴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等滴眼液及睡前涂眼膏。内眼手术应加用护眼罩, 防止碰触术眼, 注意伤口有无渗血及渗液。眼部绷带松紧适宜, 观察敷料有无脱落、移位, 嘱患者避免头部用力、低头和弯腰动作, 不能用力挤眼, 保持术眼清洁。老年患者耐受性差, 若反映头痛、恶心及其他情况, 应及时报告手术医生, 有前房出血者应采用半卧位或高枕卧位。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根据视网膜裂孔的位置及手术方法选择不同的体位有利于视网膜复位。

2.3 健康指导

健康指导的内容如下: (1) 出院后遵照医嘱继续用药, 一周后门诊复查。 (2) 出院后有任何眼部不适, 尤其是头痛、眼胀痛、视力急剧下降, 请及时来院就诊。 (3) 术眼不适时不能用手揉眼, 晚间睡觉也需特别注意, 勿用手碰撞术眼, 以防人工晶体脱位、切口裂开、前房出血等。 (4) 视网膜脱落患者要防止复发, 避免劳累、远程乘火车及飞机等情况。情绪波动是青光眼最大的诱发因素, 因此保持舒畅愉悦的心情, 坚持按摩眼球, 按时用药对青光眼患者显得格外重要。 (5) 手术后近期应食用质软易消化食物,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生活需有规律, 睡眠要充足, 注意用眼卫生, 适当看电视及书报。

4 讨论

我科自2005年以来逐步探讨对全麻手术患者进行无陪护护理, 结果是无一例发生手术意外、麻醉意外、严重术后并发症及心血管意外, 提高了患者的手术成功率, 促进了患者视力的恢复, 所有复明患者均达到脱盲 (视力≥0.05) 。通过实施无陪护护理, 笔者有如下体会。 (1) 有些患者, 尤其是老年患者, 视力下降明显, 因此心理负担重, 休息不好, 影响手术治疗效果, 通过心理疏导可使患者减轻心理负担, 积极配合手术。 (2) 给患者讲解手术过程, 术中如何配合及术前如何进行固视、减震、减压训练和点眼药水的正确方法, 可提高患者术中配合能力。 (3) 告诉患者术眼可能出现不适反应, 如术后1~3天可能出现伤口疼痛、眼内异物感等, 几天后症状会减轻、消失。 (4) 对个别患者出现的特殊情况, 如术眼剧烈疼痛、流泪等, 指导患者正确点眼药水, 讲解使用短效散瞳药的重要性及方法, 并根据医嘱告知患者出院后药物的使用时间。 (5) 出院时对患者进行正确使用眼药、饮食宜忌、原有疾病如高血压和心脏病等的继续治疗、复诊时间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出院后1周内行电话回访并登记。

我科现床护比为1:0.40左右, 难以开展全病房无陪护工作, 为保证实行病房无陪护制度, 应加强护理队伍组织建设;增加护理人员以提高床护比例, 我们认为以床护比例达到1:0.6~0.7左右为宜;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 鼓舞护理人员的士气, 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无缝隙护理的基础上提高护理质量, 促进护理继续沿着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占恭豪, 张美芬.麻醉恢复室小儿全麻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浙江临床医学, 2006, 8 (4) :441.

全麻手术 篇4

关键词:全身麻醉 苏醒期 躁动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247-01

全麻蘇醒期躁动为麻醉苏醒期的一种不恰当行为,表现为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并存,出现不适当行为。全麻苏醒期躁动不论是对病人本身还是需要术后安静的手术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对医护人员的人员配置产生了极大的干扰。因此如何根据高危因素来评判躁动的发生,进而预防躁动的发生,发生时能恰当的处理,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到2011年8月在我院全麻气管插管下实施上腹部手术的患者40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皆为择期手术患者,手术前均采用相同麻醉方法,其中男性230例,女性170例。按照美国麻醉协会体格状态评分分级I级210例,II级190例,年龄26-67岁,体重45-94kg,所有患者无精神病史及药物依赖史,无麻醉手术史。

全麻手术 篇5

1 临床资料

98例患儿中, 斜视25例, 白内障30例, 青光眼3例, 肿瘤10例, 眼外伤15例, 上睑下垂15例。年龄7个月~12岁。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小儿患病对患儿本人及其家属都是一种负性生活事件, 是一种较强的心理应激源。由于患儿无住院经历, 对医院环境尤其是手术室感到陌生、恐惧。护士应主动、热情接近患儿, 使其能与医务人员合作。对于心理素质较差、较倔强的患儿, 给予更多接近和爱抚;对年龄稍大的患儿可直接与之沟通, 采用握手等行为语言对其进行鼓励、夸奖。缩短手术患儿与母亲分离时间是小儿外科手术心理保护的原则。因此为了缩短患儿与母亲分离时间, 避免增加患儿心理伤害, 预防患儿因哭闹而引起缺氧、发绀, 本组均在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术前用物准备完毕后, 护士进行查对后, 各项准备完成后再接患儿进入手术间。

2.2 术前检查和治疗

行心电图、胸透、血尿常规检查、凝血五项、肝肾功能等检查, 排除手术禁忌证。术前测体重, 小儿体重是全麻给药、术中输液的重要依据。因此术前必须准确地称量体重。术前晚、术日测T、P、R, 术前应注意保暖, 防止感冒, 以免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影响手术如期进行。在护理操作方面, 护士要做到既稳又快, 争取一次完成, 如静脉取血、输液、点眼药等。只有熟练地操作技术才能取得患儿和家长的信任与合作。

2.3 饮食护理

对于择期手术者, 术前进食不宜过饱。同时, 向患儿及家属解释术前一定时间内禁食的重要性。由于不同年龄者对空腹的耐受时间也不尽相同, 因此不应机械强调统一的禁食时间。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需达到既不影响呼吸道管理, 又有助于患儿对麻醉手术的耐受效果。

3 术后护理

3.1 全麻术后护理至清醒

病室要求安静、整洁, 床单位清洁干燥。各种抢救物品和药品准备齐全, 如氧气、吸引器、抢救车、抢救药品等。术后尚未清醒的患儿, 要及时给予氧气吸入, 将其平卧且肩部垫高, 保持呼吸道通畅。患儿头部应偏向非手术眼一侧, 防止压迫术眼时间过长而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另外, 也可防止呕吐物污染术眼辅料造成伤口感染。

3.2 严密观察病情

随时观察术后患儿情况, 主要进行呼吸道管理, 观察瞳孔和生命体征变化, 观察吞咽反射、咳嗽反射、眼睑反射等恢复情况。术后每天测量生命体征4次, 术眼每天换药1次,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注意术眼有无分泌物、伤口有无渗出等。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做相应处理。

3.3 注意安全

患儿由于麻醉药物的作用在苏醒过程中, 易出现兴奋、烦躁不安、搔抓伤口敷料、眼罩, 应加床栏, 四肢约束制动, 并固定液体管道或按医嘱予以小剂量的镇静剂。

3.4 尽可能让患儿休息

患儿术后检查治疗多不能配合。对较大患儿, 护士在操作前应该用简单明确的语言向其解释某种治疗的必要性, 争取他们的配合。对于婴幼患儿, 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可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让他们听一些愉快的歌曲等, 分散其注意力。有研究表明, 较年幼儿童在游戏中, 因为分散了其注意力, 所以对疼痛的反应降低, 这些患儿表现出几乎没有什么痛苦的表情及行为。患儿保持安静可以有助于消除疼痛, 因此其每天的睡眠时间应在10h以上, 避免过多活动头部, 防止眼球过度运动, 必要时遮盖双眼3d。

3.5 对家长的指导

(1) 儿童天性活泼好动, 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因此患儿在术后2周内应避免剧烈活动, 如跑跳、咳嗽、挤眼等。术眼应加盖眼罩, 以免患儿在活动或睡眠时碰伤, 造成前房出血、晶体脱位等并发症。 (2) 术后不宜过早进食、进水, 一般是在术后患儿意识完全清醒的情况下, 术后4h进水、6h进食。患儿术后3d应进食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 避免吃辛辣、刺激性强硬质的食物。养成每天排便习惯,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用力憋气。 (3) 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 瘢痕稳定需12周左右, 因此术后配镜时间选择在术后3个月为宜。

参考文献

[1]刘苓, 汪昌玉, 宋道岚, 等.儿科住院患儿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对策 (J) .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2) :91-94.

32例小儿全麻围手术期护理 篇6

1 一般资料

(1) 我院2005年l月至2011年1月实施小儿全麻手术32例, 其中男21例, 女12例, <l岁2例, 1~3岁8例, 4~6岁14例, 6~l2岁8例, 平均年龄6岁。 (2) 实施静脉全麻29例, 气管内麻醉3例, 实施手术治疗的有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包茎、斜视等。 (3) 同过精心手术和围手术期护理, 本组病例无1例因护理质量问题而影响患儿的安危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 术前1日做到常规进行访视, 全面了解患儿的全身及各项辅助检查指标, 有无特殊个体差异, 到心中有数, 主动配合。介绍手术室的环境, 帮助患儿家属了解麻醉、手术的有关问题, 为解除患儿父母的疑虑, 密切其与医护人员的关系可暗示麻醉医师和的手术医师医术高超和一些成功的病例, 多用鼓励的语言与较大患儿交流, 争取患儿及家属的理解, 做好心理疏导, 对年龄稍大的患儿可直接与之进行有效沟通, 以取得患儿的信任与合作, 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 告知术前禁食的重要性, 避免术中呕吐防止因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反流致窒息或吸人性肺炎婴儿术前禁食4h, 年大儿术前禁食l2h。 (3) 按手术部位和方案做好术野皮肤准备工作。按按千克体质量计算麻醉用药, 因此术前1日应准确测量患儿体质量。 (4) 做好麻醉前用药, 术前30min根据医嘱给予患儿镇静与抗胆碱能药, 如苯巴比妥钠、阿托品等, 为抑制呼吸道黏膜分泌, 阻断迷走神经反射应尽量减少全麻药的需要量。麻醉前用药后, 应严密观察患儿的神志、脉搏、呼吸及血压但对较小婴儿l岁以内不建议用镇静药, 以免引起呼吸抑制。 (5) 对高度紧张不合作的患儿进行安抚患儿情绪, 多用鼓励语言, 分散其注意力, 减轻患儿焦虑和哭闹, 减轻胃肠胀气、及呼吸道分泌物的增加。也可应用镇静剂等待患儿入睡后再入手术室。 (6) 将患儿接往手术室, 认真对患儿科室、床号、姓名、手术名称、手术部位,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必要时应与患儿家属核对, 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保持手术室内相对湿度50%~60%, 温20~24℃。 (7) 巡回护士应全面了解手术方案, 充分准备术中所需的用物、急救物品器材吸引器及管、氧气, 协助麻醉师备好麻醉机、吸氧导管、吸痰管、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道, 术前选择粗直静脉, 并固定和保护, 保证静脉输血输液通畅, 是保证麻醉成功、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

2.2 术中护理

(1) 合理摆放患儿体位, 选择与患儿身材相匹配的固定装置, 以充分暴露手术部位为目的, 但注意保护臂丛神经损伤, 在身体突出部位如四肢、骶尾, 应加软垫以防压疮的发生。 (2) 建立静脉通道, 为便于术中静脉给药可选择合适部位留置静脉留置针, 并连接三通开关。注意固定以免因患儿躁动引起穿刺针头脱落或液体外渗而影响手术和麻醉的抢救。术中认真计算出血量, 控制液体量, 准确调节滴速, 既要防止输液不足造成血容量不足又要避免因输液过量引起的心力衰竭。输液速度和液体选择可根据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和术中出血量、生理需要量及药物性质等指标准确控制。因小儿机体糖与脂肪的储备较少, 为防止脱水和低血糖的发生, 一般先适当补充5%~10%葡萄糖液, (3) 根据手术需要, 手术中认真执行麻醉医师的口头医嘱, (4) 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及呼吸道的管理:手术开始前安放好麻醉架, 随时观察患儿面色、呼吸, 连接好心电监护仪, 密切注意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变化。并注意尿量及末梢循环, 及时发现问题并予相应的处理。协助麻醉师观察患儿呼吸频率、深浅等, 常规准备和调试好吸引装置, 以便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防止窒息。 (5) 避免因小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 调节功能差, 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特别是当婴儿使用麻醉药后, 如果室温过低、消毒、手术时问长等因素可使体温过低应调节室内温度26~28℃之间, 术中手术时应注意保暖, 但要防止烫伤。随时做好术中的体温监测, 并要防止保温措施不当引起体温过高。 (6) 术中巡回护士协助麻师严密观察病情, 守护在旁, 以防其坠床。注意保护好各种引流管, 以防脱出。不可离开手术间, 随时准备抢救。术中严格无菌操作。仔细清点器械及敷料, 以防遗漏, 密切注意手术进展, 积极配合手术。 (7) 当手术即将结束时, 应根据麻醉情况尽早停用麻醉药。避免在麻醉恢复苏醒前期, 因患儿意识尚未恢复易发生窒息和外伤, 并保持输液通畅以备用药, 密切观察患儿意识及呼吸。待麻醉苏醒、各项生命指征正常, 协助麻醉医师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将患儿送回病室的途中应特别注意给婴儿保暖, 防止输液导管扭曲受压或强行脱出, 防止搬动不当造成肢体扭曲受压引起的神经肌肉损伤, 与病房护士认真交接班, 术中特殊处理、术中用药等情况后后方可离开。

2.3 术后护理

(1) 严密观察患儿心率、呼吸的频率、节律、幅度和方式和血氧饱和度, 防止呼吸道并发症。注意有无呼吸道不全梗阻。协助麻醉医师及时清理呼吸道的分泌物。 (2) 注意保护各种引流管, 以防脱出。患儿由于使用麻醉药、肌松药使食道下段括约肌张力降低, 特别是在饱胃、腹压升高时易发生呕吐。要注意监测及护理, 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 在肩头及颈下垫一软枕, 使呕吐物易于排出, 术后保持患儿安静, 避免咽部刺激, 达到防止误吸。 (3) 护理人员要重视对患儿进行保暖, 由于术中不注意保温、室温过低、手术时间长等因素, 均可导致手术后体温下降, 术后应严密观察体温变化, 适当保暖, 也要注意因保暖过度而导致体温过高。保证室温在25℃左右, 对高热患儿术中行物理降温, (4) 注意患儿病情与安全, 尽可能的减轻患儿的痛苦与不适。观查预防各种术后并发症, 并及时处理。

3 小结

小儿疾病多病情变化快、进展迅速。需要全麻手术时, 由于小儿生理与解剖特殊性易至机体抵抗力差对手术及麻醉的耐受性差, 手术的成功与否, 离不开手术医师与麻醉医师的紧密配合, 而术中护理更是小儿全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要做到协助麻师严密观察病情, 加强责任心护理的难度也相应增加[1,2,3]。本组32例全麻患儿, 经过护理人员术前详细了解病情, 做到心中有数, 准备工作要严谨细致, 术中所用器械确保无误和安全。严格无菌操作, 熟悉各项操作技能, 加强心理护理, 消除家长和患者的紧张情绪, 争取患儿配合, 以确保了手术安全顺利完成。平稳度过麻醉期, 使患儿安全的返回到病房, 促进其早日恢复健康。

摘要:目的 探讨患儿全麻手术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全麻手术患儿在手术前的准备及手术期间的护理的要点以及全麻的配合。结果 32例患儿在正确的护理配合下, 患儿麻醉效果确切, 能满足手术操作的需求, 术中护理得当, 未发生护理缺陷, 各项生命体征监测指标均稳定。结论 良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及时准确应用各类药物及, 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有效护理措施。

关键词:患儿,全麻,手术配合

参考文献

[1]徐启明, 李文硕.临床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98.

[2]瞿萍, 高兰梅.266例小儿全麻手术的护理配合[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1, 22 (8) :921-922.

全麻手术 篇7

资料与方法

收治ASAⅠ~Ⅱ级肛肠病患者80例, 年龄18~66岁, 其中男50例, 女30例。包括混合痔、内痔、外痔、肛瘘、肛周脓肿、肛乳头肥大、直肠息肉等。行PPH术、内扎外剥术、肛瘘切除、肛周脓肿根治或引流、肥大肛乳头切除、直肠息肉切除。所有患者均无心肺疾病, 肝肾功能无异常。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静脉全麻复合局麻组, Ⅱ组为硬膜外麻醉组。两组年龄、性别、手术方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禁食8 h, 未用术前药, 术前适量输液。入手术室后输液, 面罩吸氧, 监测HR、MAP、Sp O2。①Ⅰ组摆截石位, 静脉注射咪达唑仑2 mg, 芬太尼2μg/kg, 丙泊酚1.5~2 mg/kg, Ramsay评分3~4分后以1.0%利多卡因15~25 m L行4点法肛周局麻, 开始手术。以丙泊酚5~10 mg/ (kg·h) 泵入维持麻醉。患者有明显体动时快速泵入丙泊酚0.5~1 mg/kg, 手术结束前5 min停药。②Ⅱ组右侧卧位行L2~3或L3~4间隙硬膜外穿刺, 尾侧置管, 翻平卧位给分次1.6%利多卡因12~18 m L, 麻醉平面明显, 无全脊麻和局麻药中毒征象后, 摆截石位, 开始手术。

监测项目:监测HR、MAP、Sp O2, 记录麻醉准备时间 (从患者入手术室至手术开始) , 手术时间, 术中患者镇静、镇痛、肌松程度, 术后自主活动恢复时间, 患者满意度, 恶心呕吐和尿潴留的情况。①镇静评分采用Ramsay评分:1分为不安静, 烦躁;2分为安静合作;3分为嗜睡, 听从命令;4分为睡眠状态, 可被唤醒;5分为呼呼反应迟钝;6分为沉睡, 呼唤不醒。②疼痛评分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 对比患者面部表情来评估。0分为无痛;2分为有点痛;4分为稍痛;6分为更痛;8分为很痛;10分为最痛。③肌松程度为肛门括约肌松弛度, 不满意为1分, 较满意为2分, 满意为3分, 很满意为4分。④患者满意度由患者自评, 不满意为1分, 较满意为2分, 满意为3分, 很满意为4分。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Ⅰ组均顺利完成手术, 其中3例出现Sp O2<90%, 经面罩加压给氧后正常。Ⅱ组有10例极为紧张需予镇静药, 7例麻醉阻滞不全需予镇静、镇痛药, 2例改全麻手术。两组手术时间、肌松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Ⅰ组麻醉准备时间、术后自主活动恢复时间明显短于Ⅱ组, 术中镇静评分明显高于Ⅱ组, 疼痛评分明显低于Ⅱ组, 术后尿潴留明显少于Ⅱ组, 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长期以来, 在基层的非专科医院, 肛肠手术多采用椎管内麻醉, 包括硬膜外麻醉、骶管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腰硬联合麻醉等。甚至对一些操作简单、时间短的手术, 常在局麻下进行。然而, 这些麻醉方式, 其麻醉操作都会造成患者的疼痛和过度紧张。椎管内麻醉后恶心呕吐和尿潴留的发生率较高, 也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从而降低患者的满意度。

随着患者无痛、舒适要求的提高, 各种无痛技术也不断应用到肛肠手术中。其中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应用最多, 如杨捷对比得出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应用于肛肠手术, 麻醉效果优于骶管麻醉[1];房洁渝等也指出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结合局部麻醉在痔的外切内扎术中应用能够完全消除患者的焦虑和疼痛, 效果较好[2]。

本研究采用静脉麻醉复合局麻与硬膜外麻醉对比, 是因为硬膜外麻醉操作较简单, 风险较小, 费用较低而最常用。而骶管麻醉因骶管解剖变异大, 约20%正常人的骶管解剖异常[3], 易发生阻滞失败或不全, 且有丰富的静脉丛易损伤出血, 而致局麻药中毒;蛛网膜下腔麻醉阻滞范围较大, 对循环影响大, 可致麻醉后头痛。本研究所用静脉麻醉复合局麻, 以丙泊酚为主, 充分应用丙泊酚取效快、维持时间短、可控性强的特点, 比硬膜外麻醉大大缩短了麻醉准备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辅以芬太尼和咪达唑仑, 弥补丙泊酚镇痛、镇静的不足, 减少了患者疼痛感和恐惧感, 也减少患者对手术创伤的记忆。复合局部麻醉, 可较大程度减少全麻药的用量, 减少了呼吸抑制。静脉全麻复合局麻组仅有3例出现Sp O2明显下降, 经面罩加压给氧后正常。此外, 复合局部麻醉减少患者切口疼痛的同时, 能让患者尽早活动, 减少了患者术后尿潴留,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本研究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 是借鉴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在口腔科术后疼痛评估中的应用[4], 考虑全麻患者术中不能言语, 而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进行疼痛评分不需要患者的配合, 也不需要特殊的设备。

综上所述, 静脉全麻复合局麻用于肛肠手术, 较之硬膜外麻醉更能减少患者的痛苦,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值得提倡。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全麻复合局麻用于肛肠手术的效果。方法:收治肛肠病患者8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40例, Ⅰ组以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静注诱导, Ramsay评分3~4分后以利多卡因局麻, 术中以丙泊酚泵入维持麻醉。Ⅱ组以利多卡因行硬膜外麻醉。监测HR、MAP、SpO2, 记录麻醉准备时间, 手术时间, 术中患者镇静、镇痛、肌松程度, 术后自主活动恢复时间、恶心呕吐和尿潴留的情况, 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手术时间、肌松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Ⅰ组麻醉准备时间、术后自主活动恢复时间明显短于Ⅱ组, 术中镇静评分明显高于Ⅱ组, 疼痛评分明显低于Ⅱ组, 术后尿潴留明显少于Ⅱ组, 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Ⅱ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静脉全麻复合局麻用于肛肠手术的麻醉效果优于硬膜外麻醉。

关键词:静脉全麻,局麻,硬膜外,肛肠手术

参考文献

[1]杨捷.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在肛肠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11 (3) :18-19.

[2]房洁渝, 李强, 郭隽英, 等.丙泊酚静脉麻醉在痔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0, 3 (1) :29-30.

[3]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093.

全麻手术后患者苏醒后的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89例, 男37例, 女52例。年龄10~89岁。平均年龄 (40.2±5.6) 岁。其中15例胆囊切除术, 13例内镜下声带息肉、鼻息肉摘除术, 10例消化道肿瘤根治术, 9例小儿外科手术, 9例疝修补术, 9例胃肠穿孔修补术, 7例肾切除术, 6例甲状腺肿瘤摘除术, 6例子宫切除术, 4例乳房肿块及乳房癌根治术, 1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其中11例静脉麻醉, 24例硬膜外—气管插管复合麻醉, 54例气管插管麻醉。

2 临床护理

2.1 一般护理

(1) 术后巡回护士仍应守护患者身边, 保持吸引器通畅, 协助麻醉医师将残存于患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吸净, 拔管后应将患者头转向一侧。 (2) 做好基础护理。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通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每5~10min记录1次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时更换床单, 为患者安排合适体位, 为防止患者出现躁动而坠床、导管拔脱在必要时可加用约束带。 (3) 备齐抢救药品, 维持供氧设施于备用状态;妥善安放输液装置、引流管、负压装置。必要时可导尿, 注意观察尿量并及时记录。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1) 麻醉插管引起喉头水肿, 患者回病房后要侧卧或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 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或呕吐物误吸。 (2) 观察患者呼吸节律及频率, 若有分泌物可以吸痰管吸引, 切记每次吸引不得超过15s, 依据血氧饱和度为患者选择恰当的给氧方式, 使患者血氧饱和度维持在处于正常水平。一旦患者出现烦躁、发绀、呼吸困难, 应立即处理:若出现舌后坠, 应使患者头部后仰、下颌部向前向上;严重者可出现喉痉挛或支气管痉挛, 此时应要及时抢救, 充分供氧、静推地塞米松10~20mg或将氨茶碱250mg加入20m L50%葡萄糖中液慢静注, 必要时需重新插管。 (3) 保持患者口腔清洁, 清除口腔内分泌物, 术后患者未清醒时, 可用开口器撑开口腔, 并用棉签沾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内, 以预防口腔炎、腮腺炎发生。

2.3 注意保暖, 适时提供信息

麻醉后患者体温调节中枢暂时受抑, 体温调节失调而易过高或过低, 进而在苏醒期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以体温偏低较常见, 患者可表现为末梢冰凉、寒战, 护理时可调节室温至25~28℃, 必要时可用热水袋局部热敷;体温低同时也可影响血氧饱和度的监测, 需与低氧血症区分。

恢复期拔管前后患者不能讲话, 但可听见, 护士可向患者告知医生采取的措施, 并教会患者正确呼吸、咳嗽, 以排出呼吸道粘液。同时告诉患者喉咙干燥、轻微刺痛感是气管插管引起的正常现象, 增强患者耐受性。

2.4 密切观察病情、保持循环系统稳定

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 (1) 低血压常见于血容量不足及麻醉药物残留起, 护理时应及时补液, 遵医嘱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同时观察患者肤色、引流物及尿的颜色、性质、量, 结合临床征象正确判断, 以促进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并注意区分是麻醉剂还是手术后出血引起的低血压, 以免贻误病情。 (2) 高血压者应查明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病史, 必要时应使用进行药物降压处理[3]。 (3) 对于老年人、有器质性心脏病变的患者, 补液时注意速度不可过快, 补液量不宜过多, 以防止引起心衰、肺水肿。

2.5 疼痛护理

全麻苏醒后麻醉药物作用逐渐消失, 患者痛觉恢复, 常感到伤口疼痛, 可出现心率、脉搏增快、血压上升、出汗, 咳嗽时尤甚, 导致患者抑制深呼吸、咳嗽。护理时应向患者解释以减轻患者焦虑, 保证患者充足休息, 并协助麻醉医师用镇痛药或镇痛泵进行缓解。

2.6 其他护理

(1) 出现躁动的患者可固定双膝关节或加床档进行保护, 防止患者坠床;静脉输液时要用甲板固定, 防止针头脱出或液体外渗。 (2) 伤口的观察护理注意观察敷料有无渗出, 伤口附近有无皮下气肿, 若敷料浸湿要及时进行更换, 以保持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3) 因术后6h不能小便, 患者膀胱充盈, 因麻醉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术前未加以练习, 不对于能自行排尿者, 可按摩按摩或热敷腹部, 无效时可用药物, 或进行导尿处理[4]。

3 结果

89例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以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为主, 其中呼吸系统并发症3例, 占3.37%;循环系统并发症5例, 占5.61%;神经系统并发症7例, 占7.87%;其他并发症12例, 占13.48%。以神经系统所占比例最高。恢复期间患者经积极治疗恰当护理, 症状明显改善, 有效率达100%, 未出现因护理原因而产生不良并发症的现象。

4 讨论

全麻是指从呼吸道吸入或静注麻醉药物, 使患者出现可逆性神志消失、全身疼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 从而便于进行手术操作。全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程度与血药浓度有关, 是可控可调节且完全可逆的抑制, 当药物经代谢或排泄后, 患者神志、反射都可恢复正常。但全麻之后存在发生并发症的可能, 尤易出现反流、误吸, 尤以老年、产科、小儿患者最为明显, 处理不当可致急性呼吸道并发症。麻醉恢复期也可出现循环并发症, 以血压、心律异常等较为常见, 严重时可出现心肌缺血、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等器官灌注不足体征[5,6]。护理时应及早提出对策, 并配以恰当的护理措施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需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及潜在危险因素进行预见性的护理, 尤以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更应密切注意, 发现问题即及时解决, 对各系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要做到心中有数, 避免出现护理盲点。密切监视高发的几种并发症,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手术后麻醉苏醒期的护理非常重要, 进行严密、精心观察, 有的放矢地护理措施, 可以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促进患者康复。

摘要:目的 对进行全麻手术的患者苏醒后恢复过程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进行全麻手术的89例患者在苏醒期出现进行一般护理、呼吸道护理、保暖护理、循环系统护理、疼痛护理、其他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 89例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以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为主, 其中呼其中呼吸系统并发症3例, 占3.37%;循环系统并发症5例, 占5.61%;神经系统并发症7例, 占7.87%;其他并发症12例, 占13.48%。经过积极有效护理, 患者均恢复, 有效率达100%。结论 在全麻后苏醒期并发症的出现与药物作用、引流管刺激等有关, 麻醉恢复至正常生理状态的过程是麻醉苏醒期处理的关键环节, 对患者制定一套健全且规范的护理十分必要, 经对症治疗护理患者后可很快恢复。

关键词:全麻患者,苏醒期,护理

参考文献

[1]姚月芳.全身麻醉800例恢复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2) :120..

[2]杨天凤, 唐晓凤, 赖庆利, 等.全麻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临床评估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4) :19-20.

[3]李菊红.全麻醉俯卧位手术患者术中护理研究[J].河北医药, 2009, 31 (8) :1013-1014.

[4]顾淑美.全麻患者在苏醒期间的护理[J].当代医学, 2009, 15 (27) :116.

[5]钱娟芳.全麻术后早期呼吸异常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 2008, 7 (1) :43.

全麻手术 篇9

关键词 全麻 短小手术 尿管 苏醒期躁动 尿道不适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08

在全麻患者手术中为了监测尿量和减少对膀胱的损伤都要置尿管,但同时也增加了对尿道的损伤和泌尿系统的的感染[1],为了减少创伤和抗生素的应用,对短小手术术中未置尿管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选择拟行全麻手术患者60例,ASA Ⅰ~Ⅱ级,年龄20~50岁,随机分为置尿管(A组)和未置尿管(B组)两组,每组30例。选择的手术为斜疝修复、声带息肉切除、阑尾切除术、固定取出、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甲状腺瘤切除术等,手术时间不超过2小时。排除前列腺增生、尿崩症等泌尿系统异常的患者。

方法:手术前患者禁饮禁食8小时,入手术室前所有均排净小便。麻醉方式为静吸复合麻醉,术中维持选择选用七氟烷和瑞芬太尼,手术结束前静脉给予地佐辛10mg,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拔除气管导管。未置尿管组术中每半个小时用B超监测尿量,留置尿管组,术后6小时拔除尿管。观察指标为手术中尿量,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术后1天的尿道不适等指标。术中控制输液总量不超过1000ml。如术中需要大量输液,循环不稳定,则予以剔除。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 果

一般资料:两年龄、BMI、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术中尿量比较:两组术中尿量均200~300ml,两组间的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苏醒期躁动、术后尿潴留、术后1天尿道不适比较:留置尿管组苏醒期有8例出现躁动,未留置尿管组,出现了2例,两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均无尿潴留出现;术后1天,留置尿管组有12例出现尿道不适感,为留置尿管组无此尿道不适,组间差异显著(P<0.005),见表3。

讨 论

全麻过程中,由于患者主动排尿反射受到抑制,主张留置尿管[2]。特别是大手术,除了防止尿潴留的发生外,还可以通过监测尿量,了解循环状况。然而,留置尿管是侵入性操作,给患者带来术后烦躁、尿道不适等并发症。为了减少创伤,对短小手术术中未置尿管进行研究。研究对象选择过程中,排除前列腺增生、尿崩癥等泌尿系统异常的患者,因为这类患者术中留置尿管利大于弊。选择的手术都是2小时内可以完成的短小手术。这类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不必大量输液。如果选择的手术时间过长,或者需要输入更多的液体,也将这次手术剔除,这样能更好地保证研究的均衡性。对一般资料的研究,两组间无差别。两组间术中尿量也作了对比。未留置尿管组采用B超观察尿量,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尿量过多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又可以与留置尿管组作对比。经过观察,将输液总量控制在1000ml内,既可以保证生命体征的平稳,又可以是尿量维持在200~300ml的范围内。为了测量准确,防止尿潴留,手术前均让患者排净尿液。

全麻手术患者围拔管期的护理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的300例全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其中, 普外科84例, 骨科54例, 泌尿外科32例, 眼科35例, 五官科95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150例。观察组150例患者中, 男79例, 女71例, 年龄15~72岁, 平均 (40.2±3.4) 岁;对照组150例患者中, 男68例, 女82例, 年龄17~75岁, 平均 (40.6±3.2)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针对性护理, 护理内容具体包括如下。

1.2.1 手术前的心理护理

麻醉师应与患者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 缓解患者因为手术带来的紧张, 同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特征, 使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但是气管导管是在患者全身麻醉后插入的, 虽然不会有什么不良反应, 却会在麻醉药后苏醒期间使患者产生不适甚至痛苦, 容易让患者不安和烦躁。所以, 相关医护人员也应告诉患者相关的处理方法, 让患者做到心里有数, 消除顾虑。

1.2.2 拔除气管导管时的护理

手术结束, 在患者停止吸氧5 min后, 其血氧饱和度 (Sp O2) 在95%以上, 无任何不良反应即可拔管。拔管前吸干净气管内的分泌物, 防止气管内的分泌物吸入患者气管。此期间内要与麻醉师密切配合, 做好准备工作, 顺利做好拔管工作。

1.2.3 护送过程的护理

在护送患者的过程中, 要密切注意患者病情, 及时发现异常变化。送达病床后护士叮嘱患者家属相关注意事项, 一有异常应立即通知相关医护人员。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全身麻醉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主要并发症包括自动拔管、喉刮伤、呕吐误吸、躁动不安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不同的护理后,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33% (14/15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33% (47/150)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22.4089, P=0.0000) , 见表1。

例 (%)

3 讨论

全身麻醉手术是指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 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暂时抑制, 当药物被代谢或从体内排出后, 患者的神志及各种反射逐渐恢复[1]。

多项研究均表明全麻患者的围拔管期的护理对患者的后续恢复和痊愈非常重要, 稍有不当就有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例如:声带损伤、肺部感染、呕吐误吸等, 极大地危害着患者的人生健康[2]。本研究也发现不当的操作不仅会导致上述并发症的发生, 还会导致如: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心脑血管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 谢桂云[3]学者认为, 应该对手术患者实行全封闭式管理, 加快患者术后的恢复。

本研究中, 认为患者实行手术时进行的心理护理却是重中之重, 心理护理不仅可以帮助患者缓解手术时的紧张心理, 并且能保持良好的心态, 更能够帮助患者术后快速恢复。但是, 吴素平[4]学者的研究中并未列出和标明不同类别患者的情况, 一概而论, 总结性地概括全麻患者的护理。

本研究中, 对比发现了对全麻患者实行针对性护理后,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33%, 明显低于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的31.33%,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22.4089, P=0.0000) 。所以对于全麻患者来说, 针对性护理能有效减少22.00%的并发症发生率。此外, 本研究通过对比得出在对患者护理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医护人员的素质教育, 对增强护理效果, 减少手术和术后并发症有很大作用。

综上所述, 全麻患者围拔管期护理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类别的全麻手术患者围拔管期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的300例全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15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针对性护理, 如心理护理和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过不同的护理后,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33% (14/15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33% (47/150)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22.4089, P=0.0000) 。结论: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类别的全麻手术患者应制定相关的围拔管期的护理, 特别是心理护理, 需要高度重视和患者的心理沟通, 同时加强相关医护人员的素质教育, 对患者进行高密度的护理, 有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全麻手术患者,围拔管期,护理分析

参考文献

[1]高艳敏.护理干预在全麻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21) :2000-2001.

[2]杨海萍, 冯键.口腔科手术患者全麻后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7) :660-661.

[3]谢桂云.全麻手术致下呼吸道感染的护理干预有效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0) :2058-2059.

上一篇:智能定时器下一篇:皮肤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