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手术围手术期护理(精选12篇)
开颅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篇1
现将我们在46例护理实践中的体会简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7年3月至2009年12月我院进行坐位开颅术共46例:男28例, 女18例;年龄17~66岁, 平均33.6岁;听神经瘤24例, 小脑胶质瘤12例, 桥小脑角脑膜瘤4例, 上颈段脊膜瘤3例, 松果体胶质瘤3例。术后瘤床血肿再次手术者4例。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准备与护理
(1) 加强营养支持疗法。多数病人有程度不等的病理性和治疗性脱水, 故术前应适当输血、补液, 补足血容量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以防止全麻坐起时发生血压过低难以采用坐位。
(2) 因后颅窝术后病人需绝对卧床l周左右, 术前需训练病人卧床排便、排尿, 防止术后因排便用力过大, 导致颅内压剧升而发生颅内血肿。
(3) 术前用药。术前30min肌内注射杜冷丁50~100mg或鲁米那钠0.1~0.2mg, 配伍东莨菪碱0.3mg或阿托品0.5mg。
2.2 术中配合与护理
(1) 病人进入手术室应立即建立静脉通路, 争取在起坠前补充平衡液500~1000mL, 同时给予地塞米松10mg。防止坐起时因血容量不足而影响血压。为提高静脉压和增加回心血量我们从1990年, 开始采用仰坐位姿式, 即抬高双下肢使其与躯干成约90°角, 然后屈曲双膝关节使小腿处水平位, 这样即可增加回心血量, 又不影响在双下肢输血、输液, 效果十分满意。但起坐过程应缓慢进行, 不宜太淡, 并要及时观察血压、脉搏的变化, 以判断能否继续调升体位, 起坐时以8~30min为宜, 平均15min。
(2) 防止空气栓塞。据文献报道此种手术空气栓塞发生率为2%~32%。后颅窝手术20%~40%。空气进入的部位主要是后颅窝的颈静脉丛, 椎问静脉、乳突导静脉、硬腹膜静脉窦等。其临床表现与进入空气量和速度有关, 当空气进入静脉内达每分钟每公斤体重0.05mL以上时, 可引起心率加快, 空气量达40mL者可致死亡。因此, 特别注意预防, 术中要准备足量的骨腊和湿棉片, 导静脐孔和骨疮边缘均须用骨蜡封闭, 切开硬膜前用湿棉片覆盖手术部位以外的所有创面。静脉窦破裂旨应立即用棉片覆贴并尽快修补。补足血容量, 以维持右心房正压。一旦发生空气栓塞, 应立即用湿纱布或湿棉片填塞剖面, 压迫静脉提高静脉压, 将坐位改为左侧卧位, 使手术野低于或等于心脏平面, 必要时瞰助麻醉医生经颈静脉或上肢静脉插入导管至右心房或上腔静脉抽出空气。
3 术后护理
3.1 体位
术后数小时内应去枕平卧或左侧卧位, 必要时取脚高位以防空气栓塞并严密观察。坐位手术尤其是后颅窝术后, 病人应向健侧侧卧或侧俯卧位, 肿瘤体积较大者, 术后3~7d健侧头部向下, 以防脑千突然移位出现脑干功能衰竭。要采用轴位翻身法, 避免头颈扭转。保持引流管通畅, 观察引流量及引流物的性质。床边备好气管导管和呼吸机, 作好抢救准备。
3.2 密切观察两稽, 尽早发现颅内衄肿
患者如出现头痛、呕吐、躁动:不安、血压升高时应警惕颅内出血。本组4例颅内出血中, 3例术后12h内发生, 1例手术后4d发生, 由于发现和处理及时, 均未造成不良后果。坐位手术后颅窝出血多见于瘤床内, 困坐位手术时脑动、静脉压力低。微小血管破裂后并无明显出血, 以致止血不完善, 待术后平卧或用力时血压升高微小血管出血, 形成颅内血肿;术后病人躁动或头部过度转动, 引起颅内压增高, 致手术创面流血;动脉硬化或凝血机制障碍, 术后易出血。
3.3 限制入水量, 预防脑水肿、肺水肿的发生
术后待血压平稳, 液体输入量即限制在1500mL左右, 每分钟40滴, 并禁食2~3d, 使机体处于负氮平衡状态。坐位麻醉后双下肢静脉扩张, 故坐位麻醉时输液量往往较多, 为了维持正常的血压, 术后转平卧位时, 液体如不能及时排出体外, 心脏负担加重, 易造成肺淤血, 诱发肺水肿。此外, 过量的液体也可以加重术后脑水肿, 所以应保持术后水负平衡, 同时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变化, 并注意电解质的检测。本组46例无发生肺水肿、脑水肿, 没有在原基础上加重。
3.4 控制体温, 防止脑脊液漏和感染
因血性脑脊液刺激, 有不同程度发热。应酌情给予适当物理降温。所用冰袋要消毒处理并垫无褶纱布, 保持伤口敷料干燥清洁。防止脑脊液漏和感染。对已发生脑脊液漏或感染者、则应加强相应的护理, 如保持漏口清洁, 及时更换湿敷料等。伤口较大时可缝合数针, 闭塞漏口, 同时头抬高, 以减少脑脊液渗出。保持病人大小便通畅, 忌用力排便或呛咳、憋气等。易引起颅内压骤然升高的动作, 可每周清洁灌肠2~3次。对于躁动病人可用鲁米钠0.1~0.2mg肌注或安定l0mg静推。
参考文献
[1]万晓燕.讨论课在急救护理教学中的运用[J].鄂州大学学报, 2010 (5) :75~77.
[2]范亚峰, 陈雪萍.基于实验室开放项目的护理实践教学[J].护理学杂志, 2010 (23) :48~50.
[3]娄伟, 李红玉.构建灾害护理课程体系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10 (35) :3272~3273.
[4]左春生, 许晓波, 施小龙.超早期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6) :51~52.
开颅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篇2
手术是骨科的重要治疗手段,其种类很多,范围很广,包括了四肢与躯干的骨、关节、肌肉、肌腱以及脊髓、周围神经和血管的各种手术,还有部分整形手术,基本涉及到整个运动系统。手术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手术本身的成功,在手术前对病人进行细致的准备工作,并且在手术后给予妥善的护理,可增加手术中的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使功能得到更理想的恢复。手术前护理
一、评估全身情况
术前对病人全身情况进行评估、判断病人对将行手术的耐受程度,以指导术前的准备和护理。术前评估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骨科创伤、疾病本身的危害和影响病人整个病程的各种潜在因素,后者包括
1、心血管功能,2、肺功能,3、营养和代谢状态,4、肾功能,6、内分泌功能,7、血液系统,8、免疫状态等。
病人对手术的耐受能力可以归纳为两类:第一类耐受力良好,指病人全身情况较好,骨科创伤或疾病对全身影响较小,重要器官无器质性病变,或其功能呈代偿状态。第二类耐受力不强,指病人全身情况欠佳,骨科创伤或疾病对全身已经造成明显影响,或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功能濒于失代偿或已有失代偿表现。
二、心理护理
配合医生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必要的科普宣传,就施行手术的必要性、可能取得的效果、手术的危险性、有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处理措施、术后恢复过程、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及方法等交代清楚,尤其是致残手术之前,更应向病人讲清伤后假肢的安装使用,功能恢复和生活能力程度,宣传有关成功的病例,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使病人对即将实施的手术充满信心,并能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心理护理和科普宣传应是鼓励性质的。对那些无法根治的姑息性手术,其真实的预后情况只能向家属说清楚,以免病人对以后的治疗护理和未来的生活失去信心。
三、术前准备
(一)协助医生完成各项检查
如心、肾、肝功能,凝血机制及血糖、血细胞沉降率等项目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脊柱侧弯及经胸腔手术者,术前应检查肺功能,糖尿病病人术前要求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二)加强营养,纠正负氮平衡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必要时输血或白蛋白,以增强体力通常认为,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是评定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而最佳指标为上臂肌腹处的周径。
1、预防感染:保持口腔清洁,习惯吸烟的病人在术前应劝其戒烟,避免其对呼吸道的刺激,减少分泌物,对痰多黏稠者可行雾化吸入,或注射祛痰剂,对慢性咳嗽病人,可用祛痰止咳药。指导病人做深呼吸和咳嗽运动。用鼻深吸气后,收缩腹肌,然后微微张嘴缓慢将气体呼出;先深吸气,然后微微张嘴呼气的同时连咳2声,之后正常呼吸1次,再深呼吸咳嗽。如此反复数次,做好呼吸、咳嗽运动,可增加肺通气量,利于痰液排除,避免坠积肺炎发生。
2、下列情况应在术前使用抗生素治疗。
(1)有感染病灶或切口接近感染区域的手术。
(2)严重污染的创伤,估计清创时间较长或难以彻底清创者。(3)估计手术时间较长,全身情况差的大手术者。
(4)骨关节结核病人术前需注射2周或更长时间的抗结核药物。
(三)肠道准备
告诉病人术前8小时禁食,6小时禁水;术前晚8点可用甘油灌肠剂灌肠,即可避免病人麻醉后括约肌松弛而污染手术台,又避免术后腹胀及排便的痛苦。
(四)术前训练
骨科手术是为了再建运动系统功能,为使手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应该在术前对择期手术的病人进行指导和训练。
1、床上排便习惯。骨科手术病人由于治疗需要,需长时间卧床,故易发生便秘,加上不习惯在床上排便,严重者可造成机械性肠梗阻。因此,要求术前3天指导病人在床上进行排便训练,以便术后习惯在床上排便,并嘱咐病人卧床期间需多饮水、多食富含纤维的食物,使食物进入胃内放射性性引起肠蠕动增加,产生排便感。
2、床上排尿练习。手术后躺在床上排尿的姿势非常不习惯,不放松,总有怕尿床的感觉造成排尿困难。因此,术前1周应练习床上排尿,指导患者用手掌轻轻压迫膀胱部,增加腹压,以利排尿,反复多次练习。老年男性病人,如有前列腺肥大病史,可以导尿。
3、肌肉、关节的功能训练。术前指导病人进行肢体的功能锻炼,目的是为了恢复肢体的固有功能。
(五)皮肤准备
备皮的目的是在不损伤皮肤完整性的前提下减少皮肤细菌数量,降低手术后感染率。
(六)其他准备
做好交叉配血,根据手术的需要备足够数量的全血,还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如病人临时发热,女病人月经来潮,除急症手术外均应推迟手术日期。病人各种化验结果和检查报告要看清楚,并准备好带往手术室的各种用品和药品、X线片等。
四、手术前一日的护理
(一)术前一日测4次体温,观察病人的体温变化,如发现病人发热、咳嗽、女病人月经来潮时应推迟手术日期。
(二)督促检查病人做好个人卫生、理发、洗澡、剪指甲、更换干净内衣等。
(三)根据医嘱做好输血前配血准备,并完成药物过敏试验,将试验结果记录在病历。
(四)对准备实施全麻手术的病人,术前日晚应做肥皂水清洁灌肠,以防麻醉后因肛门括约肌松弛而在术中排便造成污染。清洁灌肠还可以减轻防止术后腹胀,有利于胃肠道功能恢复。
(五)术前日晚根据医嘱应用镇静剂,如肌注安定、苯巴比妥,减轻病人的紧张感,保障睡眠与休息,使病人手术日有充沛的体力。
五、手术日晨间护理
(一)手术日早晨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
(二)病人手术前12小时禁食,术前4小时开始禁饮,防止病人在麻醉手术过程中发生呕吐、误吸而引起吸入性肺炎、窒息等意外。如需插胃肠减压管,需在术前2小时完成,并固定牢固。
(三)取下病人非固定性义齿,以免术中脱落或咽下。病人随身携带的珍贵物品如现金、存单、首饰、手表等在术前由病人委托家属保存。如无家属在场,应由护士长负责,有责任护士逐一清点登记,并交护士长或值班护士保存,以免丢失。
(四)手术部位的开放性伤口应换药一次,并清除伤口周围的胶布痕迹,按照医嘱肌注术前针,如安定、阿托品。
(五)接病人去手术前嘱病人排尿,或遵医嘱留置导尿管,并妥善固定。
(六)将必要的物品、病历、X线等随病人一起送手术室。手术后护理
一、环境和搬运
(一)病室环境和要求 大手术或全麻术后的病人,最好安排在有专人护理的监护室,直至清醒或病情稳定。若无术后监护室,应选择安静、舒适、便于照顾和抢救的病室,室温保持在22-25°,湿度为50%—60%。根据麻醉及手术种类准备床单位,以硬板床为主。需行石膏固定者,备好沙袋、棉垫、软枕、肢体架等,需要做牵引的病人应备好牵引架,牵引带,重量锤和钩等专科器材,必要时室还应准备急救物品及急救药品等。
(二)搬运
病人手术结束后用平车推回病室,搬运上病床时,最好是3人动作一致地进行搬运,尽量减少振动,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发生。对于脊柱手术者,在搬运时需保持脊柱水平位,绝不能弯曲或扭转,注意保护伤口,避免压迫手术部位而引起疼痛。若有引流管、输液管,要防止滑脱,避免牵引脱出。
二、麻醉清醒前的护理
麻醉未清醒的病人,有误吸、窒息等意外危险发生的可能。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
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若有呕吐情况,应及时给予清理。如病人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发绀等现象,应及时查明原因立即处理。如有舌后坠现象,立即将下颌部向上托起,或用拉舌钳将舌头拉出,若发现气管内阻塞,应及时用吸痰管清除痰液并与医生联系。
(二)注意保暖和避免意外损伤
当病人躁动不安时,应适当加以约束或加床档保护,防止骨折移位,牵引滑脱、敷料被拉扯或坠床等情况发生,术后应加强保暖,可加被、提高室温。
(三)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及神志的观察
全身麻醉未清醒前,脊椎等大手术的病人,应给予床边心电监护,每20—30分钟记录一次,然后逐渐延长间隔时间为每4小时测量一次。输液的病人应每30分钟巡视病房一次;术后病人体温升高不超过38°,是机体对手术创伤的反应,称为外科热。若体温持续不退,或3-5天后出现高热现象,应检查伤口有无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2、患肢的观察与护理
(1)观察要点
观察患者血液循环是骨科术后最基本的护理,上肢术后可触及桡动脉,下肢术后可触摸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还应观察皮肤的颜色,测量患者皮肤的温度及毛细血管反应。
(2)疼痛的处理
若术后患肢出现进行性、持续性疼痛,疼痛呈搏动性加剧,表面皮肤红肿,局部温度升高、肿胀,说明组织内压已相当高,应考虑肢体血液循环障碍,及时报告医生,并尽快找出原因,观察夹板或石膏等包扎是否过紧,是否为感染性水肿及手术引起的血管损伤,必要时剪开包扎的敷料或石膏管型等固定器材,仔细检查患肢,避免因持续性血运障碍而导致肢体坏死。绝不可轻率地以为是术后疼痛而打止痛针,敷衍了事。
(3)抬高术肢
术后1周内患肢可因手术创伤及外固定的原因,出现逐渐肿胀的现象,抬高患肢可减轻肿胀。方法是用软枕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其远端高于近端,以膝部为例,膝部应高于心脏水平,以踝关节最高,而髋部最低,如果只将膝部抬高至高位而远近两端都在低位,则肢体远端的静脉血液不能畅通回流。
(4)伤口情况
术后观察伤口敷料或石膏上的血迹是否扩大,若渗血不多,可用棉垫、绷带带加压包扎使出血不止,经止血、输血、输液后,血压及脉率仍不稳定,则需急症手术探查止血。
截肢病人需在床旁准备止血带,以备动脉缝线脱落时急用,有大出血时,先用手紧压出血部位,抬高肢体,同时呼唤人员帮助扎止血带,立即送手术室进行手术止血,绝不可只顾找人帮助,而使患肢流血不止,造成休克死亡。观察伤口有无感染。若创口疼痛不断加重,体温升高,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上升,切口部位肿胀、压痛、局部跳痛,则提示疼痛消失,不再有脓液为止。
切口疼痛的处理。手术当日晚间疼痛最剧烈,病人伤口痛而不敢翻身活动、深呼吸和咳嗽,如此易发生肺部感染。所以术后2日内,尤其第一天给予适量的镇痛药很有必要,但镇痛药不宜过多使用,间隔时间在6小时以上。
3、排尿
术后6小时未排尿者,可在下腹部放置热水袋或按摩、听流水声等,如无效,则应导尿,必要时保留尿管,直到病人有自行排尿能力为止。
4、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增加抵抗力
骨科术后的病人,在麻醉清醒后6小时即可进食,应加强水分和营养物质的摄取,选择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但要避免辛辣食物的摄入,对于体弱或失血较多的病人,亦需适当补液或输血,但应避免长期静脉滴注,因为这样会限制病人全身或肢体的活动而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三、功能锻炼
(一)功能锻炼的原则
功能锻炼时骨科术后重要的康复手段。其目的是恢复局部功能和全身健康。但由于骨科术后的康复期较长,有些疾病甚至需长时间卧床治疗,从而影响了局部和全身的正常生理活动。因此,正确及时的功能锻炼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原则如下:上肢以恢复手的灵活性为主,可指导病人做手的握、抓、捻等锻炼;下肢的功能锻炼应注重负重和行走,可加强脚趾和股四头肌的练习等。
1、主动原则 ①根据手术大小,限制期限及疼痛的耐受力,指导病人进行主动的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②有外固定者,也应做静态收缩;而未被固定的关节或健肢可做全范围关节活动,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到正常活动度,尽量不借助物理治疗和按摩。③大手术后和危重病人等不能自己活动者,护士应协助其进行被动活动。
2、循序渐进原则 随着全身和局部情况的好转,锻炼的次数、时间、范围可逐渐增加或延长,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使其掌握正确锻炼的原则和方法,以不疲劳为主,使功能锻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功能锻炼的三个阶段
1、初期 术后1—2周,由于病人虚弱,手术部位疼痛明显,应以休息为主,患肢可做适量的等长运动,健肢应做正常运动,防止术后并发症,以争取早日恢复功能,对于全髋置换、脊柱手术等大手术病人,术后医护人员应指导和协助病人翻身及患肢活动。对于上肢术后的患者,应鼓励其尽早离床下地活动,并指导做耸肩、握拳等动作,以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等。
2、中期
一般是术后2周以后,即从手术切口愈合到拆除牵引或外固定物的时期,在此阶段,骨、关节、肌腱等组织的疾病或手术创伤在愈合中,根据病情,在继续加强初期锻炼的同时,可加用简单的器械或支架铺助功能锻炼,如蹬车、手拉滑车、手握小铁球等。按时做徒手操或器械操,也可配合热疗、推拿、针刺等疗法。
四、骨科特殊病人手术前后的护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骨科疾病不像以前那样单纯。由于个体差异,常并存多种疾病,因此不能只考虑局部病变的治疗而盲目进行手术,应充分估计病人的整体情况,对合并的疾病需要进行治疗和护理,使其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
(一)合并高血压的护理特点
应综合脑电图、眼底、血清胆固醇及胸部X线片有无主动脉钙化等多项检查。来估计动脉硬化的程度,对于服用降压药物的病人,要注意其有无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可抽血进行实验室检查。对于血压不稳定的病人,容易在麻醉前出现高血压,在术中及术后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在术前应密切监测血压,根据病情合理使用药物,使血压得到有效控制,保持血压稳定。有脑梗死和出血病史的病人,手术危险性较大,术中、术后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进行心电监护,适当使用降压药,保持血压稳定。
(二)合并心脏疾病的护理特点 手术前进行心电图及心功能检查,如果病人有明显的心功能不全的现象,原则上应推迟手术,可采用洋地黄制剂、利尿药及给予其他治疗措施,待心功能状态较好时,在考虑手术。同时,应限制水、盐的摄入,输液时也应控制滴速,术后还要继续加强心功能的监测。
(三)合并肺功能不全的护理特点 有慢性支气管扩张者及老年病人等,几乎都有气道分泌物潴留及换气障碍,所以在手术前必须充分估计、掌握病人肺功能障碍的程度。术前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于痰多且黏稠者,每日雾化吸入1-2次,也可使用祛痰药物。必要时术前可做痰培养,供术后选用抗生素参考。术前指导病人进行深呼吸训练,必要时试用呼吸机做间歇性正压呼吸练习;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及祛痰药物;密切注意病人的呼吸状况,给氧气吸入,预防发绀和呼吸困难。
(四)合并糖尿病的护理特点
合并糖尿病的病人,术前应严密检测血糖情况,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措施,轻度糖尿病的病人可用饮食疗法,口服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对于重度糖尿病的病人,还需要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每日用手指采血进行电子血糖测定,每日测量6次,即早、中、晚饭前及饭后2小时各1次,以检测病人血糖值,根据血糖的高低,调节胰岛素的用量,待血糖保持稳定后即可施行手术治疗,术后病人也应继续观察,并保持血糖稳定。骨科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一、压疮
压疮是机体组织由于遭受外部压力而出现的局部急性缺血性损害。
(一)、压疮发生的个体因素
1、患者个体因素
年老、认知功能减退、瘫痪、大小便失禁、营养不良等是发生压疮的主要个体因素。此外,入院时局部已存在不可逆损伤,24—48小时就可以发生压疮,严重负氮平衡的恶病质患者,因软组织耗损、失去营养及循环不良,也易发生压疮。
2、压疮发生的外在因素
压疮的实质就是压迫性溃疡或压疮,目前将压疮发生的原因归纳为4种因素,即压力、剪切力、摩擦力及潮湿。首要因素是压力施加于骨的突出部位,当小动脉灌注压在45—50mmHg,并持续足够的时间后,便会引起组织损伤。
(二)、压疮的预防
压疮的预防并不单纯是护理人员的工作,而是应被全体医护人员共同重视的一项工作,特别对于全身衰竭、极度消瘦或全身水肿等病人,在做好日常压疮预防护理外,必须积极治疗原发病,早期给予营养支持,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才能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对于意识清醒的高危病人,必须尽早对病人及家属做好压疮预防的健康教育,发挥病人积极性,共同参与压疮的预防。
1、评估患者皮肤情况
积极评估患者皮肤情况是预防压疮关键的一步。要求对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做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常用的有Braden压疮评分法,分值越少,压疮发生的危险性越高。
2、冷敷预防 发生受压皮肤出现硬结,在减压的同时给予冰袋冷敷,在冷敷过程中要专人护理,注意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硬结大小,保护好皮肤,防止磨损,硬结消退后应及时停止冷敷。
3、减少骨突部位受压时间,避免按摩,对易发生压疮的患者应经常检查受压部位并记录,有关研究表明按摩无助于防止压疮。
4、药物预防选用碘伏、凡士林外涂局部受压处皮肤。
5、营养支持疗法
供给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根据需要给予白蛋白、血浆、全血、氨基酸输入,并注意维生素c和铁剂的补充。
6、采用各种医疗器械预防压疮
可采用能减轻组织压力或使软组织交替承受压力的器械,减轻压力的器械以气垫最好,其次为水垫。在没有上述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传统的勤翻身,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也能有效的预防压疮的发生。
二、便秘
便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仅给住院病人带来心理上的痛苦,同时对术后康复产生不利影响,在骨科病房,便秘发生率是非常高的。便秘是指个体正常的排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过于干硬的粪便,且排便不畅,排便时困难。
(一)、原因分析
1、心理因素
骨科病人多属于意外伤,毫无思想准备,往往存在焦虑、紧张、抑郁的心理,这些消极因素可引起并加重植物神经紊乱,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和内分泌功能,引起胃肠道动力性疾病和功能紊乱。同时,消极的情绪可影响食欲,使病人食欲减少,而少量食物残渣对直肠壁产生的压力过小,不足以引起排便反射,从而引起便秘。
2、饮食不当
长期进食进食精细食物,食物中含植物纤维太少;植物纤维在胃肠道内不易被消化吸收,可增加结肠、直肠内容物的量,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食物中植物纤维缺乏时引起肠蠕动迟缓,发生便秘;其次,饮水不足也是便秘发生的原因。手术日需禁饮、禁食,而前日晚上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及脂类食物,导致术后早期肠蠕动受到抑制,食物残渣蓄积而发生便秘。
3、骨科疾病的影响
4、麻醉及镇痛泵的作用
5、疼痛的影响
6、年龄因素 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由于肠道功能易发生变化,消化液分泌减少和胃肠道蠕动减慢等原因,极易发生便秘。
7、排便习惯及环境的改变。
8、药物因素 临床上应用的某些药物常有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副作用,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便秘。另外,还应关注病人的口服药中有些药物也可导致便秘发生。
(二)护理对策
对于便秘病人,首先应评估病人,了解便秘的程度以及是否伴有头昏、腹胀、乏力等不适,以便能根据便秘的轻重缓急给予对症处理。包括:现有便秘情况,既往排便规律,有无便秘史,患者的饮食结构询问病史,了解症状,病人有关便秘知识的认知程度等,根据内容的评估,护理措施如下。
1、饮食指导 便秘往往同时存在术后进食时间晚,水果、蔬菜、主食及饮水量等因素中多个因素不足。术后应告诉病人尽快恢复饮食,对于骨科手术病人,因未涉及腹部不引起或少引起全身反应者,麻醉清醒后,无恶心、呕吐即可进食;病人饮食中每日水果与蔬菜不少于250g,保证每日饮水量大于2000ml;保证每日主食量,避免以鸡肉、猪肉等动物性食物作为主食。一日三餐主食,粗细粮合理搭配,多吃含纤维素的食品如:大米、小麦、玉米、青菜等。多吃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粗粮、酵母、豆类等以增加肠道的紧张力促进肠蠕动,减少便秘发生,对于术后病人,建议术后第一餐以流质为主,如鸡汁、排骨汤,量约400ml,每日晨起饭前先喝1杯温开水,每日饮水量大于2000ml,术后3天内少食甜食,对于有便秘倾向病人,可早晚服适量蜂蜜水300—500ml,必要时可口服润肠药,但润肠药不能长期使用,否则可引起药物依赖性,造成顽固性便秘。另外,进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饭菜新鲜可口,进食不能太快,忌食辛辣食物。
2、按摩热敷
患者取仰卧位,双膝屈曲,腹部放松,双手重叠置于右下腹,沿升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方向反复推展按摩,使腹部下陷1cm,幅度由小至大,直至产生肠蠕动,每天1次,每次10—15分钟,于每日早餐后30分钟进行,或排便前20分钟进行。
3、心理护理
护士的语言对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有直接影响,向病人解释发生便秘原因及预防措施,消除其思想顾虑,并及时给予疼痛的评估及处理,指导病人卧床排便,养成床上按时排便的良好习惯,对于新入院的病人应详细介绍病区环境,作息制度等使病人尽快熟悉环境与人员,放松心情,对污染被单及时更换,同时多作相应的健康教育。
4、把握健康生活方式
生活要有规律:如早睡早起、不熬夜,戒酒,心情愉快,避免紧张。为病人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安静、卫生、减少人员流动,向病室其他人员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理解,排便时要求探视者及异性陪护暂时回避,用屏风遮挡。鼓励病人活动。
5、药物治疗
(1)开塞露
2支保留灌肠加腹部自我按摩。(2)缓泻药物
潘泻叶泡茶饮。
(3)灌肠 对于便秘超过5天者可用灌肠方法排出大便。
三、肺部感染
(一)原因分析
肺部感染也称下呼吸道感染,是老年人常见疾病、多发疾病。据有关报道,老年肺部感染在老年感染性疾病中占首位,且为主要死亡原因。临床证明,这是与其生理、病理、临床等一系列的特殊性有关。因此在骨科老年卧床病人预防肺部感染护理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护理十分主要。
(二)护理对策
1、提高预防骨科老年卧床病人并发肺部感染的认识。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医院感染的监控力度,定期进行空气消毒,正确采取空气及操作物品培养标本,加强紫外线空气消毒的使用管理及强度监测。督促护理人员自觉遵守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加强病人的健康教育 给病人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说明预防肺部感染的目的、意义、对疾病的影响,使病人心中有数,增强病人的信心,使其提高自身防御能力。根据病情,因人而异,如下肢骨折、骨牵引的病人可采用半卧位或者坐位,手术后尽可能减少卧床时间,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拄拐室外散步。
3、树立整体观念 由于老年人自身免疫低下爱,除加强基础病的治疗外,还需加强支持治疗、合理饮食,以保证病人获得足够的营养,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4、做好病人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应从病人进入病房开始,主管护士首先应主动、热情、亲切、自然地介绍病房环境、作息时间,介绍同室病友,帮助病人建立病友关系,并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心理特征、性格爱好,从而使他们感到受重视,解除心理负担。同时应主动与病人交流、沟通,另外护理人员应多与病员家属联系,鼓励家属多探视,给予病人心理支持和安慰。
5、加强病房的科学管理 保持病房的科学管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在注意病人保暖的前提下每日早、晚两次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温20—22度、湿度60%—70%,每日早晚用消毒液拖地2次。
6、预防感冒
病人在卧床期应注意保暖,保持内衣及被单的干燥,特别是冬天和行下肢牵引的病人,尤其应避免着凉而诱发呼吸道感染。
7、加强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2次/天,防止口腔黏膜干燥,提高黏膜吞噬、排除、消灭细菌的能力。
8、保持呼吸道通畅
(1)湿化呼吸道:应该做到早雾化、早助咳,即病人肺部听诊有痰鸣音时就应进行雾化。(2)勤翻身:在湿化痰液的前提下,应每1—2小时给病人翻身一次,可以防止肺泡萎缩和肺不张,使痰液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大的气道排出,保证支气管的排痰通畅。翻身时应缓慢进行,期间配合拍背咳痰,使病人逐步翻身至所需的体位。(4)间断拍背。(4)鼓励咳嗽及咳痰。
9、做好基础护理
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精神状态、饮食、睡眠等变化。对已使用抗生素者,应注意是否有二重感染的可能,合理应用抗生素,使其有效控制感染,以降低医院感染率。骨科病人出院指导
骨损伤的修复过程需要一个较长的愈合阶段,临床上病人由于各种原因往往在疾病未痊愈或病情稍平稳后即出院回家休养,出院后的护理及功能恢复的好坏密切相关,因此,出院指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出院指导原则
1、根据病人治疗方法的不同进行指导。选择指导时机和指导方式,在病人疼痛减轻或消失时收到的效果最好。指导方式分讲解和示范。
2、根据病人处于不同的康复阶段进行指导。病人及其家属参与出院计划的制订,训练家属掌握一般性护理手段,如翻身、穿衣、协助大小便、功能锻炼方法及效果观察并协助病人完成计划。对病人应禁止的行为采用书面指导形式,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如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不能盘腿或跷二郎腿,不能坐矮板凳,以免人工关节脱位。
二、出院指导的内容
1、心理护理
消除病人的依赖心理,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完成康复计划,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2、功能锻炼 指导功能锻炼是骨科疾病治疗的重要内容,恢复满意的肢体功能,预防骨质疏松、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废用综合症,就必须坚持不懈完成锻炼计划和内容。采用讲解和演示的形式让病人及家属达到掌握的程度,给予病人量化指标,并嘱家属一起监护和督促,让病人完成。对长期卧床超过2周者,起床后出现眩晕现象明显增加,应注意防止意外发生。
3、饮食和排泄指导
伤口和切口的愈合、骨折的修复与机体营养状况密切相关。供给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富含纤维素及钙的食物,增强病人的抵抗力,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利于伤口组织生长修复,促进愈合及全身康复。长期卧床或活动量的减少,均可使肠蠕动减慢,引起便秘。忽视便意,亦可造成大便干结,便秘给病人的进食、睡眠、康复均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多饮水及规律的排便很重要。
4、对铺助工具的安全使用进行指导
如拐杖、轮椅应定期检查其完整性是否损坏,保证使用安全。
5、对截瘫病人及其家属的指导
由于截瘫病人长期卧床,自理能力缺陷,主要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注意预防压疮、肺部及泌尿系统感染。
6、出院后复查的重要性
胃癌围手术期护理 篇3
[关键词] 胃癌;围手术期;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2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39-01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上升趋势,手术治疗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手段[1]。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8例胃癌患者,男40例,女28例,年龄34-78岁。自发病至就诊时间3月-两年,平均七个月,行胃癌根治术45例,行根治性全外胃手术23,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无严重并发症。
2 护 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术前由于病人文化层次和社会角色不同,对自己疾病后应激反应不同,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沟通,根据其文化层次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给予不同心理安慰和指導,文化程度高心理承受能力大,可将病情委婉告知本人以取得配合,心理承受能力低,情绪悲观应将病情告知家属,取得家属的配合和支持。总之,护理人员从病人实际出发,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让其感受到心灵上呵护与关爱,从而以最佳状态接受手术。
2.1.2 一般护理 ①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和咳痰方法。②对于有贫血的纠正贫血,营养不良的应指导患者合理膳食。③胃肠道准备,术前3天给少渣饮食,口服肠道抑菌剂,术前晚清洁灌肠,术晨留置导尿管和胃管。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 ①一般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及性质,协助病人活动下肢,预防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②术后疼痛的护理:术后切口疼痛难忍时给予止痛剂,但不可太频繁。③饮食护理:肛门排气后停胃肠减压,饮少量水,胃肠功能恢复后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进食后不宜卧床休息,适当活动,减少食物返流[2]胃管护理。保持胃管通畅,如胃管阻塞,消化液在残胃内淤积可增加胃内压,不利于吻合口的愈合,可用0.9%生理盐水冲洗,加强观察。胃管内有鲜血引出时应及时报告医生。从术后第2天起,引流液呈黄绿色或草绿色,说明在胃液里含有胆液,则胆总管处于正常状态。
2.2.2 切口护理 观察切口有无出血、渗血、渗液或敷料脱落。如敷料渗血渗液较多,应及时更换敷料,对麻醉未清醒病人为防止其自行抓撕敷料,必要时用约束带,如发现有内出血要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3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几护理 ①出血:多在术后24h出现,胃管流出较多新鲜血,患者腹胀及呕血,应加强巡视,一般可通过药物止血.输血得到控制,无效者再次手术。②梗阻,吻合口狭窄或有炎性反应。水肿都会引起吻合口梗阻,应禁食,胃肠减压,减轻胃壁水肿,输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③吻合口漏: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常发生术后一周,主要右上腹剧烈疼痛及腹膜刺激症,应注意观察及时报告医生。④倾倒综合症:一般进食半小时后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等。为了防止发生,鼓励患者少食多餐。进食后平卧半小时可防止或减轻。
2.4 出院指导
2.4.1 出院宣教 出院后要加强营养,少食多餐,面食为主,避免暴饮暴食,禁止进刺激性食物。心情要舒畅,情绪要稳定,要注意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加强身体锻炼。嘱病人定期门诊复查。需化疗的病人一般在出院2周后进行第二阶段的化疗,化疗前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
3 讨 论
通过对68例胃癌手术病人的护理,我们认识到手术的成功与手术时机和手术技术关系密切,同时加强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术后积极主动,有计划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病情发展的预见能力和分析能力,对预防和早期发现并发症的处理尤为重要,合理的营养支持、全面的心理护理、正确的康复指导也是保证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候春风.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国医药指南,2011第28期.
开颅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8例颅脑损伤患者, 其中男32例, 女36例, 年龄均在17~79岁, 平均年龄为 (43.16±4.73) 岁, 患者伤后3d内格拉斯哥 (GCS) 评分为3~8分, 平均为 (6.16±1.04) 分, 致伤原因包括:车祸致伤29例, 打击致伤18例, 高空坠落15例, 锐器致伤6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及CT扫描结果进行确诊, 其中所有患者均行开颅手术, 其中血肿清除术41例, 开颅去骨瓣减压27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各34例。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开颅手术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全面、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 具体如下。
1.2.1 术前护理
医护人员在术前要争取时间与患者进行耐心的沟通和交流, 使其了解自身病情状况,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给予充分的关怀与鼓励, 使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及焦虑情绪, 以积极地心态配合手术治疗及术后的恢复;术前充分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及身体状况等,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血压、瞳孔、脉搏、呼吸状况及患者意识等) , 做好手术各项准备 (急救药品及手术器械) , 并配合医务人员完成各项检查 (脑血管造影、CT扫描、血常规、尿常规及肝功生化等) , 确定出血部位和出血量, 血肿大小和部位等;迅速开通静脉通道, 补充体内营养, 调整患者水、电解质平衡等[5]。
1.2.2 术中护理
护理人员对进入手术室患者要时刻观察其意识的清醒度, 保证尿道通畅及头颅位置的准确, 确保患者呼吸正常。对伤势严重患者进行积极抢救, 协助麻醉师做好麻醉工作, 手术过程中要时刻配合医生做好病情监测, 一旦发生异常或意外情况, 立刻告知医生, 并协助医生做好相关处理工作。
1.2.3 术后护理
术后加强患者心理护理, 严密监测其生命体征, 并进行相关基础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 给予正确的饮食指导和体位护理, 对术后泌尿感染、褥疮、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进行相应护理。
1.3 统计方法
将研究所得结果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愈18例, 好转11例, 临床总有效率为85.29%, 并发症发生率为5.88% (2/34) , 与对照组 (分别为61.76%和23.53%)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较为常见的急重症, 患者多病情危重, 且病情多变, 临床抢救多采取开颅手术, 而抢救和护理的成功率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因此, 对患者手术围术期护理, 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患者术后多伴有疼痛、发热等症状, 且有致残或死亡的危险, 使患者出现紧张、恐惧及焦虑等负面情绪, 因此, 需加强对患者的术后心理护理, 使患者树立康复信心, 且围术期内严密监测患者病情, 做好监测记录, 妥善固定引流管, 及时清理伤口渗血和渗液, 保证创口干燥;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 保证患者充足睡眠, 以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 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 制定合适的饮食方案, 加强患者营养摄入, 保证营养均衡, 并随时观察患者消化情况, 并及时调整饮食方案;适当调整体位, 对颅内压升高患者采取头高脚低位, 对颅内压降低患者采取平卧位;对意识不清伴气道不畅者取半俯卧或侧卧位等, 同时使头部降低;对全麻未清醒患者采取平卧头部偏向一侧, 意识清醒或血压平稳后可适当抬高头部 (15°) , 利于脑部静脉的回流, 可有效减轻脑部水肿。
针对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相应护理, 包括泌尿感染、褥疮和消化道出血等, 保持尿管清洁, 每日进行清洗和消毒, 定时更换尿袋及导尿管, 为保证尿道通畅, 防止逆行感染。昏迷或瘫痪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 致使骨突出部位长期受压, 因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水肿或坏死[6]。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勤翻身、按摩及清理, 确保床铺干净、清洁, 并保持患者皮肤的清洁和干燥。对发生褥疮患者, 及时采用气垫、海绵垫或气圈等措施避免创面继续受压而溃烂;对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立即禁食, 严密观察体征变化, 预防出血性休克, 必要时服用去甲肾上腺素, 及时补充血容量, 保证水电解质的平衡。该研究通过对颅脑损伤开颅术患者围手术期进行综合护理, 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护理, 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欧添英, 卢月彩, 刘娟.开颅病人手术整体护理效果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 2007, 5 (13) :64.
[2]袁红霞, 赵丽萍.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08 (7) :32-33.
[3]陈雪梅.颅脑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 (5A) ;58-59.
[4]史忠岚, 张辉, 隋晓娜.颅脑损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医学, 2010, 5 (35) :183-185.
[5]陈靖.颅脑损伤开颅术后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26) :73-74.
围手术期的护理 篇5
(一)围手术期的概念
围手术期也称手术全期(术前、术中及术后),指护士从迎接病人进入外科病房到病人术后痊愈回家这段时期。根据时间的不同分为:手术前期、手术中期和手术后期。外科护士在围手术期的重要职责是在术前全面评估病人的身心状况,采取措施使病人具备耐受手术的良好身心条件;术中确保病人安全和手术的顺利实施;术后帮助病人尽快地恢复生理功能,防止各种并发症和残障,实现早日全面康复的目标。
(二)手术分类
按手术的时限可分为择期手术、限期手术和急诊手术。按手术的目的分为诊断性手术、治疗性手术、估息性手术和美容手术。
二、围手术期护理
(一)手术前期病人评估及护理
1.手术前期的护理重点
(1)评估并矫正可能增加手术危险性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帮助病人做好心理和身体护理。
(2)向病人和家属提供有关手术的卫生指导。
(3)帮助制定出院和生活形态改变的调适计划。
2.手术前期病人的评估
(1)一般资料。
(2)既往史及健康状况。
(3)病人心理状况进行评估。
(4)询问亲属对手术的看法是否支持、关心程度及经济承受能力。
(5)评估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重要脏器功能。
3.手术前期病人护理措施 @pagebreak@
⑴ 心理准备:术前心理准备的意义是减轻焦虑;促进术后脉搏和血压的稳定;减少术中麻醉剂的用量,减少病人术后对止痛剂的需求;增加病人术后活动的主动性;降低手术后感染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心理护理的最基本措施:正视病人的情绪反应,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焦虑,感受或疑问,给予支持和疏导。
术前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夸大手术的危险性;不理解麻醉的过程;不知道疼痛的程度;对预后悲观。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消除‘未知’,增强 病人的控制感。进行术前教育,安排病人参加娱乐活动都可以达到较好效果。
⑵ 环境准备:病房温度应保持在18℃~20℃,湿度50%~60%,减少陪护。对新入院的病人,护士要介绍病区环境。
⑶ 身体准备:帮助病人完善各种检查,护士向病人讲解各项检查的意义,帮助和督促病人接受检查。对于留取样本的血,尿,便化验检查,应向病人交代各种标本的采集要求。
皮肤准备:清除皮肤上的微生物,减少感染导致伤口不愈合的机会。皮肤准备一般在术前一天进行。病人清洁皮肤,修剪指(趾)甲,并备皮。备皮的范围需要大于预定的切口范围。
呼吸道准备:目的是改善通气功能,预防术后并发症。主要措施是戒烟和深呼吸和咳嗽、咳痰训练。如病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术前应行体位引流,雾化吸入,必要时应用抗生素。
胃肠道准备:目的是减少麻醉引起的呕吐及误吸,也可以预防消化道手术中的污染。①禁食禁饮:术前12小时禁食,术前6小时开始禁止饮水。肠道手术前3天起进少渣饮食,术前1天改流食。②灌肠:除急诊手术病人严禁灌肠外,普通病人于术前晚常规用0.1%~0.2%肥皂水灌肠一次或使用开赛露,肠道手术时需清洁肠腔。③放置胃管或肠管,一般在术日晨放置。④排便练习。
增加机体抵抗力,加强营养,促进休息和睡眠。
为适应手术,术后变化的练习。
⑷ 手术晨护理:测量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注意有无异常。
检查皮肤及胃肠道准备。
嘱患者排尿,决定是否置胃管和导尿。
取下发夹,假牙及身上饰品。@pagebreak@
擦去指甲油,唇膏,眼影等。
准确及时给予麻醉前用药。
将病历,X-线片,术中特殊用药等一并清点,交给手术室接送人员。
记下家属姓名,联络方式。
4.手术前病人健康教育
对病人健康教育的技巧是: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言语进行交流;告 病人各种事项,动作的理由或原因;多种教育方法并用。
术前病人应掌握的术后基本活动方法有:深呼吸,有效咳痰,体位改变和肢体功能锻炼,练习床上大小便。
(二)中期病人评估及护理
1.手术室的环境 手术室应邻近手术科室和相关科室。手术室分为无菌区,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适宜温度为20~24℃,湿度为50~60%。
2.手术中病人的护理 包括评估及文件记录,体位准备和手术过程中的观察。
(1)手术体位的要求: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的舒适与安全;有利于暴露手术野,方便术者操作;对呼吸、循环影响最小;不使肢体过度牵拉或压迫而受损;肢体不可悬空放置,应有托架支脱。
常用的手术体位:仰卧式、颈仰式、头低仰卧式、俯卧式、肾手术式和膀胱截石位。
(2)手术野皮肤消毒:消毒用药液不可过多;从手术中心开始/,用力稳重均匀环行涂擦;消毒范围应超过手术切口所需面积。
(3)手术过程中的观察:巡回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及时发现病人的不适,或意外情况,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确保病人的安全。
(三)手术后期病人的评估及护理
1评估 @pagebreak@
(1)麻醉恢复情况。
(2)身体重要脏器的功能。
(3)伤口及引流物情况。
(4)情绪反应。
2.护理诊断
(1)焦虑、恐惧:与术中放置引流管、术后身体不适有关。
(2)自我形象紊乱:与手术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术后禁食、呕吐有关。
(4)躯体移动障碍:与伤口疼痛、管道约束有关。
(5)自理缺陷:与术后疼痛、虚弱、活动受限有关。
(6)活动无耐力:与手术创伤、机体负氮平衡有关。
(7)腹胀、便秘:与术中操作、术后活动减少有关。
(8)尿储留:与麻醉、排尿习惯改变,直肠、肛门手术后伤口疼痛有关。
(9)有感染的危险:与手术有关。
(10)清理呼吸道无效:与麻醉和疼痛有关。
(11)低效型呼吸形态:与疼痛、敷料包扎过紧有关。
(12)疼痛:与手术创伤有关。
(13)知识缺乏:与缺乏术后康复知识有关。@pagebreak@
(14)潜在并发症:出血、感染等。
3.护理措施 主要是维持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减轻疼痛和不适;预防术后并发症;实施出院计划。
(1)术后病人的卧位:麻醉未清醒前取侧卧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腰麻病人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硬膜外麻醉病人平卧4―6小时。麻醉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颅脑部手术可取15°~30°头高脚低斜坡卧位,如病人伴有休克,应取仰卧中凹位,即下肢或床脚抬高20度,头部和躯干同时抬高15°的体位。腹部手术后,多取低半坐位卧式或斜坡卧位,以减少腹壁张力,脊柱或臀部手术后可采用俯卧或仰卧位。
(2)生命体征的观察:大手术后一般每15~30min测量脉搏、血压、呼吸一次,至少连续4次,直至生命体征平稳。后可改为每60min测量一次。小手术后可每1~2小时测量脉搏、呼吸、血压一次,平稳后可改为每4小时一次。体温一般为每2~4小时测量一次。
(3)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护
1)维持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有呕吐物及时清除。给氧。如发现病人烦躁不安、鼻翼煽动、呼吸困难,应立即查明原因,尽快处理。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后,鼓励床上翻身、变换体位,鼓励其做深呼吸和咳嗽咳痰.2)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和水电平衡:给与静脉补液。记每小时出入液量,保持各种管道通畅。记录尿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检查皮肤的温度、湿度和颜色,观察敷料渗血情况,每日计算24小时出入液量,根据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契压、尿量、尿比重、脉搏的变化调整补液量。定期取血了解电解质与酸碱平衡情况,及时纠正失衡。
3)重建正常饮食和排便形态:术后饮食形态的恢复步骤由麻醉方法、手术的种类、病人的反应来决定。要鼓励病人及早恢复经口进食。腹部手术,尤其是胃肠道手术后带有胃肠减压者,术后24~72小时禁食、禁水,经静脉补充营养,待肠道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拔除胃管,试行进食。
术后需观察病人排尿情况,记录自行排尿的时间。
4)控制疼痛、增进舒适:麻醉作用过去之后,切口开始感觉疼痛,术后当天下午或晚上疼痛最为剧烈,24~48小时后痛感会逐渐减轻。切口痛与切口的大小、切口地部委、体位和情绪状态等因素有关。
控制疼痛的措施包括取合适体位、药物止痛和减轻焦虑。
使用要物止痛是术后24小时切口疼痛最有效的止痛措施。
止痛剂的作用时间因药物、剂量不同,以及病人的疼痛强度,对药物的吸收、转换和排泄能力的不同而异。@pagebreak@
对执行的各种处理和操作向病人进行解释,教导病人自我处理疼痛的方法。
5)引流管的护理:妥善固定;保持通畅;每日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按需要进行特殊护理,如冲洗;不过久留置各种引流。
6)并发症地观察及预防
呼吸道并发症 :肺不张、肺部感染、肺水肿、肺栓塞、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等,最常见的有肺不张和肺炎。
呼吸道护理问题的主要相关因素;(1)有吸烟史。(2)术前有呼吸道感染。(3)术后有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因素。(4)麻醉剂、气管内插管和氧气吸入导致支气管分泌物增多。(5)术后疼痛剧烈,或有胸部或腹部高位切口。(6)术后缺乏活动。(7)开胸手术导致肺泡萎陷。(8)麻醉性止痛剂的应用。
呼吸道并发症的主要预防措施:(1)术前做好呼吸道准备。(2)术后协助病人早期活动,卧床病人做床上移动和翻身。(3)鼓励病人每小时需要重复做深呼吸5~10次,至少每两个小时作咳嗽咳痰一次。(4)观察痰液的外观、性质。痰液粘稠,带有颜色,或有气味,给予雾化吸入、局部或全身用药稀释痰液、控制感染。(5)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6)避免术中术后呕吐物误吸,防止继发感染。(7)评估病人是否有呼吸不畅和咳嗽抑制现象。给止痛药物之前数呼吸,若呼吸次数低于12次每分钟,不能给药。(8)有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术前积极控制感染,术中尽量不用吸入麻醉。
胃肠道并发症:多见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和急性胃扩张,多数为麻醉反应以及术中暴露,手术操作刺激的神经反射性反应。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缺氧,精神心理因数也可能是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原因。
腹腔手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正常恢复往往需要一定时间。一般情况下肠管功能的恢复在术后12~24小时开始。此时肠鸣音可以闻及,术后48~72小时整个肠道蠕动可恢复正常,肛门排气和排便。由于术后禁食或进食过少,术后早期便秘属正常情况,不需处理。如果术后已进食多天而不能排便,则需要采取通便措施。
胃肠道并发症的主要预防措施:①胃肠道手术术前灌肠,放置胃管。②麻醉前给药。③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早纠正低血钾、酸中毒等。④术后禁食,留置胃肠减压3~4天。⑤卧床病人取半卧位,坐床上移动和翻身,腹部按摩。⑥协助病人早期进行术后活动、下床行走。⑦严密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⑧给予心理支持,消除紧张情绪。@pagebreak@
泌尿道并发症:包括尿潴留、尿路感染。术后8小时病人仍未排尿,耻骨上有明显浊音区,既表明有尿潴留。尿路感染多发生在膀胱,感染蔓延后可形成肾炎或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一般无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或膀胱刺激征,尿液检查可发现红细胞或脓细胞。
术后尿路感染的主要相关因素:①尿潴留。②留置导尿③摄入水分不足。
秘尿道并发症的主要预防措施:①术前锻炼床上排便。②术后鼓励和协助不习惯床上排尿者在床沿,或站立排尿。③给予镇痛药物控制疼痛。④积极解除排尿困难,防止尿潴留诱发尿路感染。⑤对留置导尿病人操作时注意无菌原则⑥鼓励留置导尿病人饮水,冲洗秘尿道。⑦观察排尿情况
切口并发症:切口感染和切口裂开。切口感染在手术后3-4天内最明显。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及切口局部变化。术后初期病人底于38℃的发热,较为常见,这是由于破坏组织的分解产物及局部渗液、渗血吸收后出现的反应,称为外科热或吸收热,不需处理。若术后3~4天体温恢复正常后再次出现的发热,应及时检查切口部位有无红、肿、热、痛和硬结或波动感。切口裂开发生与手术后6―9天,腹部切口裂开较常见,多发生于体质差、营养不良或是过度肥胖。切口感染、切口缝合不佳也是切口咧开的主要原因。
切口并发症的主要相关因素:①病人体质差、慢性贫血、营养不良或是过度肥胖。②切口有血肿、死腔。③术后切口保护不良。④术后严重腹胀使腹壁切口张力增大。⑤术后剧烈咳嗽、喷嚏、呕吐,用力排便增加腹压。⑥缝合技术不佳。
切口并发症的预防:①严格无菌操作。②增加病人的抵御能力。③避免和及时处理术后腹胀、呕吐等导致腹内压增高因素。④肥胖病人可用张力缝线或延长拆线时间,拆线后继续腹带加压包扎伤口。⑤观察体温等生命体征的改变及伤口局部变化,化脓的切口需及早间隔拆除部分缝线,引流脓液,防止切口裂开。
其它并发症:手术后常见并发症还有褥疮、下肢静脉血栓和化脓性腮腺炎。褥疮和下肢静脉血栓均与术后卧床、缺乏活动有关。一般手术病人均应鼓励于术后24―48小时内下床活动,但循环呼吸功能不稳定、合并休克、极度虚弱,或是血管手术、成型手术、骨关节手术后病人应根据情况选择活动的时间。下床活动要循序渐进,可由第一天在床上坐起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至坐床边椅上数分钟,然后再开始床边、房间内和走廊走动。
子宫肌瘤手术治疗围手术期护理 篇6
【关键词】 子宫肌瘤;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9-1022-02
子宫肌瘤是由于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同时也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1]。子宫肌瘤手术治疗是目前用来治疗子宫肌瘤主要的、有效的、安全的手段之一。該手术的不良反应会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理、心理状态,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加之疾病本身所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的负性心理反应,都会给治疗和康复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对病人进行手术的术前、术中、术后的过程中除了对症治疗躯体疾病外,还要关心体贴患者,解除其心理障碍,增加其安全感及对子宫肌瘤手术治疗的信心,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现将对20例子宫肌瘤手术治疗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20例子宫肌瘤手术治疗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年龄34-53岁,平均43岁 。本组所有病例均存在焦虑、恐惧感,经心理护理后能积极配合手术。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手术的目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注意事项,给予心理安慰,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紧张。介绍手术及麻醉医生的资历和技术水平,说明手术方式的选择会充分考虑对其以后生活的影响,让病人感到受重视,增强对医院的信任感;介绍同种疾病获得成功治疗的病人,用榜样的力量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针对病人的不同顾虑,正确评估病人,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术前宣教,如讲解手术治疗的优点、方法,手术治疗的意义,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减少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对年龄偏大和接受能力差的病人反复讲解、耐心解释;针对性地加强心理护理,对病人要关心、同情,讲解保持情绪稳定对疾病的重要性,动员家属给与心理上的支持。多巡视病房,对病人语言亲切,善于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实施关爱性抚触护理,让病人感到温暖和被关怀。使病人顺利地度过围手术期。避免剧烈活动,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争取家属、亲友的合作和配合,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2.1.2 一般护理:加强生活护理,保持病室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新鲜,限制探视。术前营养状况直接影响术后康复过程,护士要注意指导病人摄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及低脂肪全营养饮食。安排合理的食谱,以保证机体处于术前最佳的营养状况。术前要保证患者得到充分休息,为减轻病人的焦虑程度,保证充分睡眠,做完术前治疗后,可给病人适量镇静剂,但应在术前4小时以上用药,以减少药物的协同作用,防止出现呼吸抑制现象。
2.1.3 手术野准备:术前一日准备,以顺毛、短刮的方式进行手术区剃毛备皮,上自剑突下,下至两大腿下1/3,包括外阴部,两侧至腋中线。备皮完毕用温水洗净、拭干,以消毒治疗巾包裹手术野。避免术后切口感染。
2.1.4 消化道准备:清洁肠道是术前准备的重要环节,清洁肠道内积粪,使肠道空虚,最大限度地降低肠道内细菌的数量和毒力,可减少术后感染的机会[3]。一般手术前一日灌肠1-2次,使病人能排便3次以上;手术可能涉及肠道时,术前口服番泻叶水,少量试服,以防造成水泻致脱水。术前禁食8小时,禁饮4小时,以减少术中因牵拉内脏引起恶心、呕吐反应。
2.1.5 留置导尿管:子宫及附件区离膀胱较近,为避免损伤膀胱,术前半小时留置导尿管,插管动作应较柔,对精神过度紧张而致尿管括约肌痉挛,应做好解释,取得合作后再插管。
2.1.6 做好药敏试验:术前按医嘱做好药物过敏试验,并记录于病历上。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患者安返病房后应去枕平卧6小时,待麻醉清醒后,病情稳定者可改为半卧位,以利于引流。生命体征平稳后,应协助病人定时翻身、拍背、咳痰,特殊情况下,配合雾化吸入,促进呼吸道痰液排出,减少肺部的并发症。
2.2.2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严密监测患者T、P、R、BP等生命体征变化。15~30min测量P、R、BP一次,待病情平稳后,延长间歇时间。维持稳定的血压和尿量。
2.2.3 留置尿管的护理:患者术后常带有导尿管、阴道引流管,应保持通畅,妥善固定,防止受压、扭曲、脱出。因此护士应注意在术后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尿液和阴道引流液的颜色和数量,保持管道的通畅,记录尿液和引流液的颜色、若发现尿少、无尿、血尿及引流液异常等现象,立即报告医生。
2.2.4 饮食护理:患者术后6小时内禁食水,6小时后可流质饮食,肛门排气后,可进软食,根据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逐渐增量,以高蛋白、低脂肪、同时少食多餐水果蔬菜,以保证维生素及无机盐的供应,对进食不足者,应静脉补充营养及电解质。
2.2.5 术后活动:手术6小时后,病人可在床上适当活动,待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适量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增加肠道的蠕动,提前肛门排气。另一方面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复。
2.2.6 切口护理:术后切口应加压包扎,及时观察敷料是否清洁,检查有无渗血及脂肪液化等,如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一般术后第七天拆线。
2.3 术后专科护理
护士要完成好妇科的一些专业护理,比如包括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做好尿管护理,尿管拔除后协助督促及时小便。注意观察阴道分泌物,根据阴道分泌物的改变判断妇科疾病的变化,阴道填塞纱条者,于术后24h内取出,切口有引流条者,外敷湿透时随时换药,保持敷料清洁。双侧腹股沟部有负压引流管时,应观察引流量、性质,每日局部伤口换药一次。根据医嘱及时完成治疗及输液。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患者发生尿潴留时,利用条件反射,让病人听流水声或用温开水冲洗会阴,引起排尿反应,或用热水袋敷下腹部,轻轻按摩下腹部刺激膀胱肌肉收缩排尿;也可用针刺三阴交等。经以上处理无效,可在无菌操作下进行导尿,使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围手术期。
2.4 出院指导
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平衡营养,适当锻炼,合理用药,戒除不良生活习惯,保持乐观的心态。注意阴道有无异常的流液,如有异常,及时就医。禁止盆浴两个月,禁止阴道冲洗,注意外阴清洁,防止盆腔感染。按医嘱如期复诊、接受追踪检查。
3 结果
通过周密细致的护理,本组病例治疗效果满意,均顺利康复出院,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4 结论
子宫肌瘤是妇产科常见的肿瘤,手术有一定的创伤,患者可能会出现紧张、焦虑、忧郁、烦躁等不良的心理情绪[3]。其围术期的护理不仅可以有效的帮助患者度过手术期, 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绪,指导患者适应术后生活、工作,而且提高手术临床疗效,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4]。此时护理人员应给予有效的心理疏导,耐心讲解手术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和沟通,给患者以宾至如归的感觉,感觉到自己被重视。同时列举周围病友成功的例子,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担忧,并说明手术治疗子宫肌瘤对其日后的生活、工作不会有太大影响,帮助患者放下心理包袱。子宫肌瘤为消耗性疾病,患者往往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手术创伤后,患者自身耐受能力较低,常会发生伤口感染和发热,应及时给予有效的降温和抗感染治疗。手术必然会有创伤,有效的疼痛护理,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患者的痛阈,主观上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本研究通过对20例子宫肌瘤患者围术期实施有效护理,提高了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喻晓丽.32例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的护理[J].医学信息,2010,23(3):740-741.
[2]赵翠芳,刘江丽.子宫肌瘤病人围术期心理护理.CHINESE GENERAL NURSING, 2008,16(10):2584.
[3]雷艳春,郝秋华,许秀萍.子宫肌瘤90例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5):8732-8733.
开颅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2月~2013年3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4例, 上述患者中男26例, 女18例, 年龄最小为47岁, 最大为71岁, 平均年龄为 (62.3±6.2) 岁。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疾病病史, 上述患者出血部位均在基底节区域, 其中6例患者出血破入脑室。根据田氏公式计算出血量, 出血量在30~70 ml。
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实施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同时给予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1.2.1 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干预:由于高血压脑出血属于突发事件, 患者对脑出血了解较少, 导致患者和家属产生恐惧和焦虑等不良情绪。首先要了解患者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 根据患者产生的不良情绪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恐惧的情形,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提高患者配合手术积极性[1]。②术前准备:手术前要做好术前准备, 嘱咐患者配合临床医生做好各项术前检查, 并遵照医嘱给予预防性抗生素等, 做好术前准备。
1.2.2 术后护理
①引流管护理干预:术后患者取仰卧位, 头抬高20°左右, 引流管自然放置于床头, 同时注意引流管是否通畅, 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等, 并做好详细记录。患者术后引流袋内血液多为暗红色, 如果袋内有鲜红色血液, 要考虑是否发生再出血, 及时把观察到的情况告诉临床医师, 及时给予临床处理。引流过程中, 避免撕扯引流管。②术后一般护理:术后为患者做好皮肤和口腔等方面基础护理, 帮助患者清洗口腔, 及时更换患者的床单等, 保持室内卫生, 提醒及协助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定期翻身, 防止受压部位出现褥疮。③血压监测: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要做好血压监测, 24 h观察患者血压改变情况, 及时根据患者血压改变情况及时调整硝酸甘油输注速度, 使血压控制到合适范围内, 在降压时避免血压下降过快, 避免出现心脑灌注量下降。③病情观察:术后不同时间段内要注意观察患者病情改变情况, 术后早期重点观察患者是否有再出血的病情, 术后3 d以后要观察是否会出现脑水肿引起的颅内压升高, 持续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 注意患者意识的改变情况, 观察生命体征改变情况, 手术后要注意患者血氧饱和度改变情况。根据患者术后病情稳定情况, 可逐步减少观察频率。
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患者意识障碍改变情况, 如没有昏迷患者出现睡眠时尿失禁、躁动等现象, 再由躁动转变为安静, 患者能够自动改变体位等[2,3]。
2 结果
本组44例患者均在术后第3天复查头颅CT, CT结果显示患者血肿清除率均超过80%。上述患者均随访4个月, 根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 其中Ⅰ级患者15例, Ⅱ级患者21例, Ⅲ级患者5例, Ⅳ级患者2例。其中1例患者死于肺病感染。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属于危急重症, 患者需要及时临床处理, 其中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措施, 在手术措施中,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创伤小, 患者恢复快, 在临床较为广泛应用。但在术前术后的护理干预对患者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在术前护理中, 根据临床需要, 做好血压监测, 控制好患者血压, 有助于手术进行。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改变情况, 加强引流管护理管理, 同时严密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做好相应护理干预, 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生存率, 降低致残率,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4]。本组44例患者中, 除1例患者死于肺病感染外, 其余患者均获得良好治疗效果。所以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前后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 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康复, 护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郑延强, 李放.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9, 32 (3) :279-280.
[2]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864.
[3]肖春云.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的影响.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 5 (8) :1179-1180.
颈椎前路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患者, 男性32例, 女性24例。平均年龄46.7岁。临床确诊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16例, 颈椎间盘突出13例, 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10例, 脊髓型颈椎病17例。手术方式均为颈椎前路减压钛板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出院随访6个月以上, 手术效果满意, 全组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 无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多数患者对颈椎手术存在恐惧心理, 主要是心理负担大、焦虑悲观等负面情绪。术前加强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讲解手术的大致过程及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 介绍以往的成功病例, 树立患者的信心, 降低及消除患者的焦虑程度, 调整心理状态, 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手术及治疗。
2.1.2气管推移训练
颈锥前路手术的入路系经颈内脏鞘 (内有甲状腺、气管与食管) 与颈血管神经鞘 (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 间隙而抵达椎体前方, 故术中需较长时间将内脏鞘牵向对侧, 方可达到病变椎体的良好显露。在牵拉气管过程中患者常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烦躁, 导致术野显露差, 手术进展困难。故术前3~5 d需指导患者行气管推移训练, 从而能更好的适应术中的牵拉, 降低手术难度与风险[1,2]。第1天一般为3次, 10~15 min/次, 每次间隔2~3 h, 第2天每次推移20~25 min, 做3次/d。第3天每次推移40~60 min, 做4次/d。第4天训练持续60 min, 训练4次。直至不发生呛咳, 训练到符合手术要求为止, 即气管被推移过中线持续0.5 h以上。
2.1.3 术前准备
术区皮肤准备包括理发, 皮肤清洁等, 如有取骨手术, 还应包括供区皮肤清洁及会阴区准备。颈围领佩戴训练, 平卧位及轴线翻身训练, 床上大小便训练。术前戒烟, 主动咳嗽咳痰, 肺功能锻炼等。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情观察
颈椎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大多发生在术后6 h以内, 48 h后病情逐渐平稳。术后给予心电监护以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 同时给予吸氧, 6 h内至少30 min观察1次, 直至平稳后改为4 h观察一次。
2.2.2 卧位及皮肤护理
去枕平卧位, 严格制动颈部, 轴线翻身, 翻身时保持头颈与躯干下肢呈一直线。左右侧卧位时应将头部垫高, 保持头颈部于躯干纵轴在同一高度。为预防压疮的发生, 术后安排患者平卧于气垫床上, 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干燥、无渣屑。定时用温水擦浴,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大小便浸渍皮肤和伤口, 及时更换潮湿脏污的被褥、衣裤和分泌物浸湿的伤口敷料, 小儿勤换尿布。协助卧床患者2 h翻身一次, 翻身后应在身体着力空隙处垫海绵垫或软枕, 受压的骨突出处要用海绵或海绵圈垫空, 避免压迫。头后枕部、双肩、骶尾部及脚后跟是褥疮的好发部位, 要给予重点观察。
2.2.3 颈部血肿的预防及处理
术区血肿压迫脊髓造成神经症状加重甚至呼吸心跳停止是颈椎前路手术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术后严密观察切口周围有无肿胀, 切口周围软组织张力及引流情况以有利于本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如发现切口处疼痛加重, 渗血较多, 颈部肿胀明显, 引流不畅或引流液过少, 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 应警惕本并发症的发生。如怀疑本并发症出现, 应立刻通知医生紧急处理, 并配合积极抢救, 如有必要, 床旁紧急切开术区缝线, 清除压迫血肿, 同时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重返手术室行清创止血, 如发现处理及时, 可避免此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2.2.4 呼吸道管理
由于术中对气管的牵拉, 部分患者出现喉头水肿造成严重的呼吸困难。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床旁常规准备气管切开包, 术后严密监测血氧饱度及呼吸情况, 如发现患者有呼吸困难及急性呼吸道梗阻时, 必须马上通知医生, 必要时行紧急气管切开术。
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常合并呼吸无力, 患者多有咳嗽咳痰无力, 造成痰液在呼吸道内的蓄积, 阻塞呼吸道, 进而容易引起肺部感染造成呼吸困难。原因有二: (1) 颈脊髓损伤及水肿波及颈4以上颈脊髓; (2) 血肿压迫脊髓造成呼吸肌无力[3]。术后应鼓励患者进行主动咳痰, 指导患者深呼吸等呼吸功能锻炼, 协助并指导家属对患者行翻身拍背, 拍背时避免肩胛部颈椎部位, 按压腹部, 协助患者排痰。床旁备吸痰管, 定期雾化吸入 (糜蛋白酶加沐舒坦, 庆大霉素) [4], 稀释痰液, 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术后给予低流量吸氧, 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必要时改为高流量吸氧, 如仍不能维持氧饱和, 及时通知医生, 行手术清除血肿或转ICU行呼吸机支持呼吸。
2.2.5 饮食护理
术后禁食水6 h后改为流质饮食。颈椎前路手术时, 由于切口疼痛, 麻醉及插管等多发面原因, 造成早期进食困难。一般术后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逐步过渡到普食。部分颈椎前路手术患者, 特别是上颈椎手术, 由于解剖特点及术中过度牵拉、误夹误切等原因, 造成喉上神经损伤, 引起术后饮水呛咳。对于此类患者, 应注意与患者及时沟通, 缓解患者的紧张忧虑情绪, 暂时禁止流质饮食。告知医生, 增加补液量, 视情况改为固体饮食, 嘱患者细嚼慢咽。随时间进展, 一般多能自行恢复。
2.2.6 泌尿系护理
鼓励患者多饮水, 维持尿量在2000 ml/d以上。加强对留置尿管的护理, 2次/d用碘伏消毒尿道口。注意行膀胱功能锻炼, 夹闭尿管, 定时放开, 维持膀胱的收缩舒张功能。排尿时注意按压下腹部, 协助患者尽量排空膀胱, 减少残余尿。对于长时间留置尿管的患者, 定期更换尿管。
2.2.7 功能锻炼
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多合并有不同程度四肢瘫, 不完全性瘫, 或完全性瘫, 功能锻炼对术后患者四肢功能恢复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故要将术后的康复功能锻炼放到与手术同等重要的位置来看待。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应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指导, 包括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 锻炼以主动运动为主, 被动运动为辅。注意尽量维持关节的功能, 防止关节挛缩僵硬强直等并发症的发生。通过锻炼逐步提高四肢肌力, 指导患者对四肢尤其是双手灵活度及协调性的锻练, 对于不全瘫或全瘫患者应训练定期排便、排尿。部分合并喉返神经损伤的患者指导其行发声锻炼。另外, 积极有效地功能锻炼对防止血栓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5,6]。
2.3 出院指导
出院后继续佩戴颈围领制动至少3个月。指导患者及家属行院外功能锻炼。如患者突然出现颈部疼痛加重, 吞咽困难等情况, 有可能是颈部植骨块脱落, 告知患者立即来院复诊[7]。嘱咐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来院定期复查, 行X光片检查显示达到骨性融合后去掉颈围领行颈部功能锻炼。
3 结果
颈椎前路手术解剖复杂, 手术并发症多且后果严重, 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变得尤其重要。通过围手术期系统有效地护理工作, 术前充分准备, 树立患者信心, 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有针对性的处理各种情况, 正确指导患者康复训练, 对手术安全及有效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重大意义。本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满意, 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王惠琴, 汪四花.34例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10) :887-889.
[2]陈智, 黄轩.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2, 22 (11) :979-982.
[3]王岩, 白一冰.颈椎病前路择期手术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中华骨科杂志, 2004, 24 (9) :538-541.
[4]金大地, 王健, 瞿东滨.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 (2) :102-106.
[5]徐侃, 邱斌松, 陈正形, 等.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的并发症及预防.中华骨科杂志, 2003, 23 (9) :562-563.
[6]王新伟, 袁文, 陈德玉, 等.颈椎病术后早期神经功能严重恶化原因分析中华骨科杂志, 2009, 29 (12) :1093-1098.
甲状腺手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篇9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各类甲状腺手术患者57例, 男15例, 女42例, 年龄27~63岁, 平均45岁。甲状腺瘤24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30例, 甲状腺功能亢进3例。
手术方式:单侧甲状腺次全切38例, 双侧甲状腺次全切19例。
术前护理:术前宣教:术前1天巡回护士携带宣教资料到病房, 阅读病历, 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 如化验单、检查单是否齐全, 有无术前讨论, 是否签字, 有无传染病及过敏史, 肿块大小及检查结果。发现患者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1) 多数患者都对手术中可能产生地疼痛而感到恐惧和害怕, 为此焦虑、担心。 (2) 患者对生活环境的改变感到不适, 心情不能放松。 (3) 担心手术后的效果。多数患者对自己手术后能否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而担心, 怕手术失败或产生术后的并发症, 为此焦虑、紧张, 针对这种情况, 护士应该主动的去关心将要进行手术的患者, 对患者存在的疑问和顾虑要耐心仔细的去解答, 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 使其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工作, 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使患者对手术室的环境及自己将要面对的手术有粗略的了解。交代术前禁食水的重要性。因为患者恐惧焦虑的心理, 会引起血压增高、心率加快等一系列的生理改变, 这些改变对手术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尤其是对甲亢患者会产生相对较为严重的影响[1], 所以, 作为医务人员, 我们要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解说和安抚, 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准备手术。手术器械及物品准备:手术间一定要保持整齐清洁。巡回护士在患者进入手术前30分钟, 将室温控制22~25℃, 但患者由于手术, 身体暴露通常会感觉冷, 需注意保暖。手术间相对湿度在40~60%。准备好凝胶垫、气管切开包, 检查高频电刀、氧气及吸引装置等运转是否良好。器械护士准备好手术有关的各种器械、负压引流球、特殊缝合线、标本袋等。
术中护理: (1) 建立静脉通道:甲状腺的血液供应较为丰富, 所以在手术的过程中, 容易发生较大量的出血, 所以在手术时, 必须建立好通畅的静脉通道, 以防止发生意外时能够及时输血输液治疗。选择走向直、弹性好、粗的血管穿刺, 常规选择22G静脉留置针, 这样能够方便术中进行麻醉给药, 并且应该按照患者手术时的具体情况来调节药量, 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2) 手术体位:颈仰卧位, 使用凝胶垫, 床头可向上倾斜15~20°, 肩下必须有支撑垫, 一方面可有效暴露手术野, 另一方面为了防止患者在手术以后发生颈肩疼痛, 我们在为患者摆放体位时, 应该根据当时的手术情况和患者的舒适度来正确摆放, 不过分暴露患者的身体[2]。 (3) 麻醉配合:协助摆放麻醉体位, 协助准备气管插管的备品, 麻醉师穿刺时护士应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脉搏及氧饱和度等变化。 (4) 高频电刀的使用:为了减少术中出血, 要使用高频电刀, 巡回护士调整好电刀电凝的参数, 负极板的位置, 应选择患者肌肉丰富且汗毛少的部位。固定患者时, 要保证肢体不接触金属物, 以免发生旁路电灼伤。 (5) 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在手术的过程中, 多数患者使用的都是颈神经丛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 患者对手术本身存在害怕和恐惧的心理, 再加上手术过程中的刺激, 使得患者的血压和脉搏在手术中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而对手术产生一定的影响[3], 所以在手术的过程中, 术者应该仔细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和生命体征的变化, 然后根据相应的变化来采取措施, 如使用局麻药减轻疼痛等。在手术的过程中, 如果发现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发生较大程度的降低, 或呼吸频率大幅度加快, 则可以适当的给予低流量吸氧。此外, 还必须仔细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 然后仔细检查患者的声音是否嘶哑, 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窒息, 则我们应该想到患者可能发生了气管软化塌陷或双侧喉返神经损伤, 必须组织及时的抢救和治疗, 否则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巡回护士手术中严密观察, 及时发现有无甲状腺危象发生, 如高热39℃以上、大汗淋漓、面部潮红、心率加快、烦躁不安、昏迷等, 要及时抢救。
术后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1) 术后呼吸困难和窒息:多发生在术后48小时内, 是术后最危急的并发症。常见原因:a.切口内出血压迫气管:因手术时止血不完善, 或血管结扎线滑脱所引起。b.喉头水肿:主要是手术创伤所致。c.气管塌陷:是气管壁长期受肿大甲状腺压迫, 发生软化, 切除甲状腺体的大部分后软化的气管壁失去支撑的结果。术后患者采用半卧位, 以利呼吸和引流切口内积血, 帮助患者及时排出痰液, 保持呼吸道通畅。 (2) 喉返神经损伤:大多数是因手术处理甲状腺下级时, 不慎将喉返神经切断、缝扎或挫夹、牵拉造成永久性或暂时性损伤所致。术后给患者及时的理疗等处理后, 一般可能在3~6个月内逐渐恢复。 (3) 甲状腺危象:危象发生与术前准备不够、甲亢症状未能很好控制及手术应激有关。主要表现为高热、脉快, 谵妄、大汗、呕吐, 若不及时处理, 可迅速发展至昏迷、虚脱、休克甚至死亡。这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患者。 (4) 手足抽搐:因手术时误伤甲状旁腺或血液供给受累所致。发生手足抽搐后, 应限制肉类、乳品和蛋类等食品。抽搐发作时, 立即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10~20 m L。症状轻者可口服葡萄糖酸钙或乳酸钙2~4 g, 3次/日。重者可加服维生素D3。
结果
本组57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 无切口感染及严重并发症, 手术过程进展顺利, 术后恢复良好, 康复出院。
讨论
甲状腺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一种系统化的整体护理, 由于甲状腺手术风险较大、并发症多, 因而对围手术期护理要求更高。术前正确评估, 了解患者情况, 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接受手术治疗。术中严密细致的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配合医生完成手术, 降低应激反应引起的对患者机体不良刺激,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保证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参考文献
[1]谢荣.麻醉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4:449.
[2]林岩.实用手术室护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162-163.
鼻内镜下鼻腔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篇10
1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中, 男38例, 女18例, 年龄6~67岁, 平均年龄38岁, 病程1~20年, 局麻26例, 全麻30例。其中鼻中隔偏曲19例, 鼻息肉伴有鼻中隔偏曲11例, 鼻窦炎伴鼻息肉9例, 多发鼻息肉12例, 腺样体肥大5例, 本组病例无并发症发生。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鼻内镜微创外科技术是我院2008年引进美国史赛克全套先进设备及手术视频监视系统, 美敦力xps3000手术动力系统与开发的一项新技术。大多数患者对鼻内镜手术的先进性、优越性存在疑虑, 尤其是曾经做过手术又复发的患者 (本组3例) , 对手术抱有迟疑的态度。针对患者的疑虑护士应耐心细致的解释, 并通过易理解的方式:如用与疾病及先进仪器的相关图册等向患者讲解, 或者让同种疾病的术后患者与之进行沟通, 使患者初步认识自己的疾病, 了解手术的配合及注意事项, 取得患者的合作, 从而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良好的心态主动迎接手术。
2.2 术前准备
2.2.1 术前常规准备
术前常规做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血糖、胸片和视力检查, 鼻内镜以及鼻窦三维CT扫描, 以确定病变部位、程度及解剖位置。忌烟酒, 术前备皮并指导患者练习张口呼吸, 以适应术后鼻腔填塞而导致的呼吸困难。
2.2.2 鼻腔准备
为避免鼻毛妨碍手术既污染手术器械, 手术前一天为患者剪鼻毛 (男患者剃胡须) , 剪鼻毛时应在额镜下进行, 用沾有红霉素软膏的鼻毛剪剪去鼻毛, 避免拉拽鼻毛或剪伤鼻黏膜。
2.2.3 其他准备
①呼吸道准备:忌烟酒, 注意保暖, 预防感冒。必要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②胃肠道准备:术前禁食水6~8 h, 预防全麻后所导致的误吸、吸入性肺炎、窒息等并发症。③保持口腔清洁, 术前一天给与复方氯已定漱口液漱口。④患者如伴有其他疾病: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哮喘、血液系统疾病等, 应待病情稳定后方可手术。
3 术后护理
3.1 术后生命体征监测及心理护理
生命体征的观察是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 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手术吸收热、血压不稳定、心率快、头痛等症状;由于鼻腔填塞而导致张口呼吸会引起咽部粘膜充血水肿, 使患者出现缺氧症状, 应及时对症处理。有些患者思想顾虑太重, 产生焦虑紧张情绪, 这时护士应多关心安慰患者, 尽可能多到病房巡视, 对其进行开导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术后体位及饮食指导
局麻术后给予半卧位, 全麻患者去枕平卧6 h, 待清醒血压平稳后改为半卧位, 有利于呼吸、引流及减少出血, 减轻鼻部疼痛和额部胀痛;术后应清淡饮食, 加强营养, 增强机体抵抗力, 促进伤口愈合。禁忌过热和刺激性食物 (煎、炸、辛辣食物) , 进食前后用漱口液漱口, 保持口腔清洁, 增进食欲。
3.3 疼痛的护理
鼻内镜术后疼痛常导致患者睡眠不足, 不利于伤口修复和体力恢复, 严重者甚至引起疼痛性休克。鼻腔填塞期间还可引起不同程度鼻部胀痛、额痛、流泪、头痛等症状。术后指导患者局部冷敷, 但要避免冻伤。鼻内填塞物不能自行取出, 如遇打喷嚏, 嘱其深呼吸, 避免用力咳嗽, 必要时使用止痛剂和镇静剂。
3.4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鼻腔手术并发症有:鼻内并发症、颅内并发症、眶周并发症等)
3.4.1 鼻出血
术后几天内鼻腔可有少许渗血及痰中带血, 属于正常现象。若患者渗血量多, 大量鲜血顺前鼻孔流出或从口中吐出, 告知患者勿将血液和分泌物吞咽, 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 造成恶心呕吐, 且不利于观察出血量, 嘱患者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擤鼻、热水洗头或自行拔除鼻腔填塞物, 如有咳嗽或打喷嚏嘱患者张口呼吸或用舌尖顶住上腭, 如有填塞物脱出时立即报告医生重新填塞。全麻未清醒的患儿若有频繁吞咽动作, 说明患者发生伤口活动性出血, 应立即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特别是警惕高血压患者的术后鼻出血, 监测和控制血压平稳能有效预防。
3.4.2 术腔粘连闭塞窦口闭锁
鼻腔及窦口内的血痂、血块及脓性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时间过久不但影响窦口的开放引流, 还可造成术腔粘连。我院采用美国脉冲式耳鼻喉水疗仪进行鼻腔冲洗治疗。冲洗液一般采用生理盐水或甲硝唑溶液, 大多数患者术后自取出鼻腔填塞物后次日进行冲洗, 1次/d, 拆线当日停止冲洗, 以免引起出血, 隔日可继续冲洗。患者治疗后自觉通气明显顺畅, 鼻腔湿润。
3.4.3 观察脑脊液鼻漏、眼眶及视神经的损伤
在术后24~72 h护士应密切观察有无清水样分泌物从鼻腔内流出, 一经发现应及时通知医生并留取分泌物, 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观察期间避免用力咳嗽及鼻腔滴药;还应观察术后患者有无眼眶的充血肿胀 (典型的“熊猫眼”证) , 或出现头痛、眼球运动受限、复视和视力下降等症状, 如有应及时通知医师, 协助处理。
4 出院指导
①加强体育锻炼, 预防感冒。②术后3个月内避免挤压碰撞鼻部, 指导患者正确的擤鼻方法 (一侧一侧交替擤鼻) , 去除挖鼻的不良习惯。③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曲安奈德鼻喷剂、辅舒良、达芬霖等鼻腔药物。④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脉冲式耳鼻喉水疗仪洗鼻。
5 术后随访
鼻内镜下复查:主要内容是清除患者自己不易擤出的术腔结痂、粘稠分泌物, 去除有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的囊泡、息肉样水肿甚至是复发病变等, 从而有利于加快康复过程。出院1个月内, 每周复查;第2个月, 每2周复查;以后每月复查, 直至术腔粘膜上皮化。一般随诊3~6个月。只要坚持随访, 就可以在门诊鼻内镜复查时将不良倾向消灭在萌芽状态, 最大限度地保证手术的成功。
6 讨论
我院56例鼻内镜手术的患者术后满意度达到90%以上, 达到这样的满意率离不开先进的手术设备和技术, 更离不开围手术期的护理。患者往往对疾病以及治疗方法的认识不足, 不能做到全面的术后护理。针对这一点, 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必不可少, 良好的服务态度, 悉心的照料, 深入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尽早康复。因此鼻内镜下鼻腔微创手术虽是革命性的进步, 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更是必不可少。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腔微创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对我院56例鼻腔疾病患者术前术后护理, 并发症的预防以及出院指导和随访。结果 通过围手术护理及康复指导我院56例患者康复出院, 无并发症发生。随访结果:患者远期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围手术期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是促进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疾病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鼻部疾病,护理
参考文献
开颅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篇11
关键词肛周脓肿围手术期临床护理
本文主要针对讨论采用手术治疗肛周脓肿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心得。
资料与方法
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肛周脓肿患者102例,男46例,女56例,年龄23~65岁。采用腰俞穴进行麻醉后将脓肿切除,排除脓液后冲洗清理创口,并且对创面进行修剪并且给予亚甲蓝以点状注射,帮助患者止痛。
护理方法:①术前护理:一般患者手术前均会出现紧张焦虑的心情,同时由于肛周的脓肿使得患者忍受巨大的疼痛,因此患者在手术前容易出现烦躁不安、紧张焦虑等的情绪。因此护理工作人员需要耐心给患者解释手术治疗的情况,并且安慰患者,平伏患者紧张的心情,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同时护理工作人员多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能够帮助患者消除陌生感,使其能尽快适应医院患者。同时手术前应该给予患者安静舒适的环境,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疼痛的同时,还能使得患者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手术前医护人员应该叮嘱患者禁止进行辛辣刺激或是肥腻的食物。同时在手术前3小时对患者进行肛肠准备,要求患者排空小便等。②术后护理:在患者接受手术后,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密切监视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体温、呼吸、脉搏等。同时需要观察患者流出物的颜色、气味以及数量等。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定时检查患者伤口切口辅料是否有渗血、渗液等情况。为了保持患者切口敷料的干燥和清洁,应该及时更换敷料。若在更换敷料的过程中发现有新鲜血液渗出,应该要及时报告医生,可能患者存在有活动性出血,避免延误患者病情。另外,患者在手术后24小时,护理工作人员需要鼓励患者进行排便,由于排便可能会导致伤口疼痛,因此为了帮助患者养成每天排便的习惯以及减轻换疼痛,可以给予患者开塞露帮助其排便。另外诊断患者在术后可能出现的症状,给予相应的护理。如手术后麻醉药药效消退时,需要给予患者疼痛护理,尽量分散其注意力,提高其对疼痛的耐受度。另外针对术后出现排尿困难的患者,护理工作人员可以尽量开导患者帮助其降低其紧张心情,同时给予患者膀胱按摩或是热敷等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排尿。③出院护理:患者在出院前,护理工作人员应该给予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叮嘱患者注意要养成每天排便的好习惯,避免出现便秘等。在便后要叮嘱患者进行肛周的清洗,保持肛门附近的卫生。同时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进食刺激辛辣食物,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多进行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習惯。
统计学处理:本文的统计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上处理,其中计量数据以(x±S)表示,并且采用t检验。
结果
本组102例患者,其平均手术时间22.2±2.12分钟,住院时间16.3±1.02天。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有3例出现复发,其余均治愈,且患者的肛门功能正常。
讨论
肛周脓肿属于一种临床多发病,肛周脓肿主要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痛等主要的症状[1]。一般治疗肛周脓肿主要采用手术切除治疗,再配合手术后的抗感染治疗等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一般肛周脓肿在青年和中年患者中较为常见,并且男性患者会相对女性患者稍多,该病主要在春季和秋季两季发病较多。对于肛周脓肿患者在围手术期能够获得良好的护理照顾,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疼痛,同时加快伤口愈合的时间,使得患者术后的预后恢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护理工作人员在患围手术期间做好对其的心理护理以及基础护理,定时帮助患者更换伤口的敷料,使得伤口能尽快愈合。同时,患者在出院后,护理工作人员也要叮嘱患者注意保持个人卫生,预防便秘,并且养成良好的排便和个人卫生习惯,从而较少感染机会,有效预防疾病的复发。
参考文献
妇科手术的围手术期感染护理 篇12
近年来, 抗生素在临床上的使用越来越广, 耐药菌株也逐渐增加, 大大增加了患者围手术期感染的风险。妇产科手术中, 孕产妇及新生儿便是极易受到感染的群体, 并且妇科手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性功能, 造成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如排尿异常、性功能障碍等[1,2]。因此, 必须加强对其风险规避, 进行科学、有效的感染护理工作。
1手术部位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是妇科手术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 可导致住院时间长、患者身心痛苦、家属出工耗时、患者住院费用增加等。
预防术后感染包括:正确的健康指导, 生殖道感染的检查并进行相应治疗;正确术前阴道准备;合理使用预防性抗生素等。
1.1手术部位术前感染因素评估:手术部位感染因素包括糖尿病、吸烟、全身应用类固醇药物、营养不良、放化疗病史、肥胖、围手术期常时间住院和输入血制品;此外, 临床上妇产科患者接触的人群比较特殊, 容易在围手术期间出现并发感染。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 (通常手术日晨备皮) 及时间, 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失血量和规范操作流程中的方方面面环节等。如术前没做好充分准备, 院内出现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无菌操作不到位, 麻醉效果比较差, 医护人员技术不到位, 没有准确控制手术时间, 手术时间过长, 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尿后尿道感染等。
1.2减少感染的措施
1.2.1患者入院时, 深入了解患者病情,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向患者普及疾病的成因及有效的预防手段。告知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应该注意的事项, 对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或不良反应, 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同时, 又要有效消除患者的紧张与恐惧, 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战胜病魔。此外, 为了有效控制患者阴道内致病菌滋生, 可以适当地使用抗生素。提醒患者注意做好个人卫生, 科学饮食, 营养搭配均匀, 勤换衣物、勤刷牙, 保持阴部清洁干净, 降低术后伤口感染风险。
1.2.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护理人员应该系统的、有计划的监测并追踪患者的血糖水平, 及时反馈给医师。护理人员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 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消毒前要彻底清除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垢。要采用正确消毒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 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无发时, 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 避免损伤皮肤。应尽量的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如果患者术后出现腹胀、咳嗽、尿潴留及伤口感染现象, 医护人员应该采取针对性护理。如对于腹胀的患者, 应该指导并帮助其进行体位调整, 鼓励其尽可能多下床活动, 这有利于肠胃功能的恢复;对于术后痰液激积导致咳嗽不畅患者, 应该在其咳嗽时, 将切口两边压住, 引导其咳嗽, 防止因伤口感染而导致的肺炎;对于尿潴留患者, 护理人员可建议其进行腹部按摩, 比如将热水袋置于腹部位置进行热敷, 这样可以有效促进患者膀胱平滑肌的收缩;对于患者伤口感染情况, 医护人员可以检查其伤口, 将抗生素肌注应用到红肿部位。
1.2.3医护人员在进行手术之前,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改善其贫血和低蛋白血症胆囊管症状, 并且要求医护人员提高自身手术操作或护理的技术, 这样可以降低组织坏死率, 快速实现止血目标, 并及时做好伤口的缝合工作;如果患者出血量多、创面较大, 可以通过引流管放置方式来有效处理。观察引流量及引流物颜色, 以便推断其感染情况及术后病情恢复情况。如果患者接受手术后, 提问变化异常, 急剧升高, 就应该查明问题产生原因, 找准感染部位, 并有效控制。一切护理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尤其手卫生。预防用抗菌药物时, 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 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进行术前营养评估, 重视患者的抵抗力及营养支持, 鼓励患者进食营养饮食, 从而促进患者术后康复。营养支持, 有了良好的体质, 患者能耐受手术创伤。术后康复迅速, 逐渐得到群众认可。
2手术之前针对阴道部位的准备
2.1妇科手术由于其解剖学上的特殊性, 应重视术前阴道部位的准备。阴道准备通常使用碘伏溶液, 同时注重脐部皮肤的护理, 一定要彻底清洁皮肤, 不得留有污垢, 注意皮肤的完整性, 预防感染。尽早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 规范操作流程, 这样才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2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应用。抗生素的使用应该严格遵照医嘱、临床上就存在不少滥用抗生素的实例。物极必反, 过量的抗生素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感染风险。因此, 应该参考医嘱中有关抗生素的准确量、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恰当地应用抗生素, 合理地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对妇科手术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也尤为重要。
2.3潜在并发症伤口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鼓励患者饮水2000~2500 m L/d, 拔管后鼓励患者自行排尿, 同时做好会阴部护理, 保持会阴清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出, 渗液等, 敷料被浸湿后应及时通知医师更换。
2.4术后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床上自主活动, 协助翻身、叩背、活动肢体、鼓励深呼吸, 有效咳嗽, 在医师的许可下, 患者应根据身体情况适应着下床活动, 增强锻炼, 以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黄春林.妇产科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与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 24 (20) :6968-6969.
【开颅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推荐阅读:
开颅手术护理注意事项05-16
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护理08-19
开颅手术11-15
围手术期整体护理05-09
围手术期心理护理05-26
围手术期优质护理07-04
小儿围手术期护理12-08
胃癌围手术期护理12-18
围手术期护理要点09-08
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