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苏醒期躁动

2024-07-17

全麻苏醒期躁动(共9篇)

全麻苏醒期躁动 篇1

全麻苏醒期躁动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及意外事件的发生, 预防及控制全身麻醉术后躁动的发生十分重要。本文旨在探讨围术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全麻苏醒期患儿躁动的效果。

1 围术期护理

1.1 术前护理

1.1.1 心理疏导

与患儿及家长进行沟通, 根据患儿年龄、性格特点、喜好和认知能力对患儿及家属进行个体化干预和指导, 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并可用同病室相同病例告诉患儿需要通过手术来恢复健康的道理, 消除患儿对手术的恐惧, 降低心理应激, 提高心理承受阈值。

1.1.2 麻醉诱导期指导家长或亲人陪同

取得来自家长或亲人的心理支持, 通过鼓励的言语使能合作的患儿自愿进入手术室;对不合作的患儿给予食用镇静药, 让其在家长的陪伴下入睡后再进入手术室。

1.2 术后护理

不应使用促醒药物, 待患儿自然苏醒。1.2.1减轻术后疼痛使用脸谱法评估患儿疼痛程度。疼痛较轻者可分散其注意力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如给患儿讲故事、听轻柔的音乐;疼痛较剧烈者按医嘱合理使用镇痛或镇静药物。

1.2.2 减少不良刺激

(1) 减少环境刺激:病室温、湿度适宜, 保持安静, 避免强光刺激; (2) 保持呼吸道通畅:去枕平卧, 头侧向一边, 及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 防止窒息; (3) 减少吸痰刺激:吸痰对患儿刺激较大, 吸痰前先采用体位引流和叩背等方法, 如上述方法无效或痰鸣音较重, 呼吸道分泌物多时立即给予吸痰, 吸痰过程中动作轻柔, 尽量减少吸痰次数; (4) 防止尿潴留:患儿常因切口疼痛而不愿排尿, 尤其是行包皮环切术的患儿, 应积极鼓励其排尿, 如排尿困难可用毛巾在小腹热敷或让患儿听流水声, 必要时导尿; (5) 减少操作刺激:护理操作尽量集中, 同时护士应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 操作前耐心解释, 尽量减少患儿痛苦。

2 护理干预效果

2.1 一般资料

2 0 1 0年6月至2 0 1 1年6月, 本院小儿外科施行全身麻醉的患儿200例。其中男孩188例, 女孩12例;年龄5~14岁, 平均8岁;包皮环切术90例 (45.0%) , 鞘膜积液手术30例 (15.0%) , 腹股沟斜疝80例 (40.0%) 。

2.2 护理干预后效果200例施行护理干预后发生躁动9

例 (4.5%) , 均为男孩, 平均年龄5.5岁;其中激惹、哭闹7例, 无法安慰、不能停止的哭闹2例。明显低于张枫[1]报道的儿童全麻后躁动12%~13%的发生率。

3讨论

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是指患儿全麻苏醒期出现的一种意识与行为分离的精神状态, 表现为兴奋、躁动、易激惹、无法安抚、倔强或不合作等, 是小儿麻醉常见的并发症, 也是多种不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 术前的过度紧张, 对手术及麻醉的担忧, 以及患儿对陌生环境和医护人员的恐惧, 使患儿对手术有抵触心理, 并产生了不安全感。我们通过术前与患儿沟通, 让患儿了解手术的必要性, 增进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信赖, 自愿接受手术, 积极配合, 从而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其次, 患儿术后苏醒期虽然意识已经恢复, 但部分麻醉药物的残余作用使大脑皮层与上行网状激活系统高级中枢的功能仍未全部复原, 从而影响患者对感觉的反应和处理, 对外界刺激呈高敏状态, 任何刺激和疼痛不适都可引起躁动。单纯切口疼痛刺激就可以引起躁动, 不过以轻度为主, 及时适当制动或给予止痛药, 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就可以下降[2]。再者, 强烈的光线、嘈杂的声音、尿潴留、护理操作等对患儿都是一个不良刺激。我们通过护理干预及早去除这些不良刺激, 增加患儿的舒适度, 使之在一个安静、安全、舒适的环境中自然苏醒, 可有效预防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本组发生躁动的9例患儿均为学龄前儿童。有文献报道年龄越小, 躁动发生率越高[3]。由于患儿肝、肾功能未发育成熟, 影响麻醉药物的代谢与排泄, 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健全, 对药物的耐受性差, 更容易在苏醒期发生躁动。总之, 围术期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患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意外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枫.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5 (25) :54.

[2]何希华.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 2009, 8 (8) :47-49.

[3]李向荣, 彭顺秀, 覃丽华, 等.全麻苏醒期患儿躁动危险因素探讨[J].护理学报, 2007, 14 (12) :1-2.

全麻苏醒期躁动 篇2

关键词:帕瑞昔布钠;腹腔镜手术;躁动

【中图分类号】R6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01-02

在进行全身麻醉之后,患者在苏醒时产生躁动的情况是术后康复阶段需要最先面对的问题。该种情况可以理解为是进行全身麻醉之后所产生的一种不良反应,该种不良反应对于术后患者的康复有着极大的影响[1]。因此,为了降低该种情况的发生率,本文就帕瑞昔布钠在预防腹腔镜手术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情况进行了观察,现获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136名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该类患者当中属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者78例,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患者58例。在患者知情的条件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在26~61岁之间,平均(43.5±17)歲,体重在43~86kg之间,平均(64.5±21.5)kg;对照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在23~62岁之间,平均(42.5±19.5)岁,体重在46~81kg之间,平均(63.5±17)kg。通过检测与诊断,全部患者均未在临床药物治疗当中出现过敏现象。经过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体重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性麻醉效果,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术前进行帕瑞昔布钠的注射。实行手术的过程当中时刻注意病人情况,若发生不良反应,及时应用相关处理手段,确保病人的手术能够顺利完成。在手术前,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苏醒期抗躁动药物治疗,而观察组采取帕瑞昔布钠预防患者在苏醒期所会产生的躁动反应。对患者注射帕瑞昔布钠后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两组患者的术后实际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

1.3疗效判定

对苏醒期患者发生躁动的情况进行记录,采取分级方法将躁动的程度划分为轻度躁动、中度躁动以及高度躁动,按照百分比的方式对躁动程度进行分析,将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躁动率进行对比。在患者完全苏醒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患者对于自身康复情况的满意度,形成两组间数据的有效对比。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

经过统计,观察组患者产生不良反应与对照组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轻度躁动患者59例,占总人数86.76%,中度躁动者5例,占总人数7.35%,高度躁动4例,占总人数5.88%;对照组轻度躁动患者31例,占总人数45.59%,中度躁动者20例,占总人数29.41%,高度躁动者17例,占总人数25%。通过对比,观察组患者躁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比较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知,观察组十分满意者57例,占总人数83.82%,满意者8例,占总人数11.76%,不满意3例,占总人数4.41%;对照组十分满意者33例,占总人数48.53%,满意者20例,占总人数29.41%,不满意者15例,占总人数22.06%。通过对比,观察组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全身麻醉在医学手术治疗当中具有较高的风险,而在术后苏醒期产生的躁动情况对于患者的术后康复更加具有破坏性。通过研究与分析,致使苏醒期躁动反应出现的因素有很多,其主要来源于身体的不良反应或者由于术后所造成的疼痛,从而引起患者的麻醉效果失效,身体出现不同幅度的躁动情况。国内外临床研究表明,在进行全麻状态的手术之后,躁动反应对患者所产生的影响能够直接危害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并且对之后的术后恢复造成极大的阻碍作用,而随着术后康复时间的延长,在该段时间内患者发生感染以及各方面身体损伤情况的发生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增加了患者的致残及致死率[2]。苏醒期的躁动反应对于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体现在其神经方面的过度兴奋或抑郁现象,情绪上的改变直接导致患者的心率与血压产生变化,为循环系统并发症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因素,而由于该时的患者意识尚未完全清醒,对于自身的身体状况并不了解,在躁动的过程当中极有可能对术后的创口造成二次伤害,进而造成体内导管脱离身体,若发现不及时,致死率极高[3]。帕瑞昔布钠是当前最新研究出的抑制性药剂,其主要应用方法是在进行腹腔镜麻醉诱导前20min左右对患者实行静脉注射,计量通常选择在40mg,而在静脉注射之后,通过临床发现,患者在术后苏醒期的躁动反应率方面明显要低于未使用帕瑞昔布钠药剂之前的躁动反应率,通过对术后患者的实际恢复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帕瑞昔布钠的患者在满意率方面要明显高于未使用患者。综上所述,帕瑞昔布钠对于进行腹腔镜全麻手术的苏醒期躁动有着明显的抑制性作用,且未出现任何由自身药剂使用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值得在广大临床治疗当中被应用。

参考文献

[1] 于丹.应用帕瑞昔布钠对OSAS患者在全麻苏醒期影响的临床观察[D].吉林:吉林大学,2013.

[2] 凌敏.帕瑞昔布钠复合布托啡诺预防胸科手术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观察[J].四川医学,2014,2(01):96-99.

食管癌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的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 年1 月~2014 年1 月在我院进行全麻下食管癌切除手术治疗的44 例患者。纳入标准:年龄30-70 岁;ASA分级为I- Ⅱ级;知情同意;静脉复合全麻或全凭静脉麻醉, 气管内插管;顺利完成手术。排除标准:术中出现呼吸循环障碍;合并精神心理性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男24 例, 女20 例, 年龄27~69 岁, 平均46.44±2.19岁;麻醉时间4.83±1.62h, 术前睡眠时间5.13±2.43h。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2 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麻醉时间与睡眠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护理, 主要为术后等待麻醉苏醒。治疗组:在常规术后护理基础上, 给予积极的舒适性护理。 (1) 让患者保持平卧, 头偏向一侧, 维持呼吸道通畅。 (2) 专人守护, 适当放松约束带, 必要时升起床栏保护患者, 警惕坠床、拔管等危险事件。 (3) 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和血氧情况, 有异常及时处理。 (4) 管路护理:术后氧气管、胃管、尿管、引流管要妥当放置、保持通畅, 不可牵拉过紧。 (5) 随时评估痛疼情况, 酌情给予镇静、镇痛药品, 也可采用自控镇痛泵充分镇痛。 (6) 调节温、湿度, 避免过热、过冷。 (7) 所有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避免频繁搬动, 动作轻柔, 事先做好解释工作。

1.3 观察指标

患者躁动评分标准:0 分:基本无躁动;1 分:只在接受吸痰等操作时出现肢体躁动;2 分:无刺激时即出现躁动, 需进行制动;3 分:强烈挣扎, 需多人强制制动。躁动发生率= (1 分+2 分+3 分) / 总例数 ×100%。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19.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组间比较t检验, P<0.05 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躁动评分少于对照组, 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有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全麻苏醒期躁动是全麻手术患者进入麻醉后恢复室后出现的躁动情况, 主要表现为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并存[2]。特别是有些食管癌患者对麻醉药的代谢比较缓慢, 术后呼吸肌不足以维持有效的自主呼吸, 且对术后疼痛和气管插管的耐受性差, 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极其不利。

充分进行麻醉药可能诱发各种生理效应知识的宣教, 减少或消除反射性反抗引发的风险。术后密切监测动脉血气, 观察患者气道通畅度, 确保患者静脉回流良好, 按时完成营养支持治疗。在患者麻醉苏醒期应随时进行镇痛评估, 给予充分镇痛, 缓解苏醒期由于痛疼引发的焦虑、恐惧情绪。治疗组躁动评分少于对照组, 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舒适护理能有效减少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陈慕瑶, 谢洁.全麻下食管癌手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期体位护理的比较[J].中外健康文摘, 2014, 12 (5) :207-208.

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的气道管理 篇4

麻醉蘇醒期是指从麻醉用药停止到患者自主呼吸、意识、肌肉张力恢复的这段时间。因为麻醉深度变浅或消失,患者自我保护性反应逐渐加强,血液动力学、呼吸方面的一些不良反应易发生在此阶段[1]。因此,如何做好气道管理更是患者安全度过苏醒期的重要措施和关键。

1 临床资料

我院复苏室2012年10月~2013年3月共收治在全麻气管插管下手术的患者1468例,其中男826例,女642例;年龄最大86岁,最小2岁。

2 带管的管理

2.1 用物的准备:接到患者即将进入PACU,根据麻醉医师的医嘱,备好床单位,调整好呼吸机各项参数,使之处于待机状态。准备负压吸引装置,选择合适型号的吸痰管,无菌手套及生理盐水等。

2.1 妥善固定:患者手术毕进入PACU,首先将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妥善固定,防止滑脱,观察插管深度,做好交接记录。

2.2 呼吸系统的监测:常规监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节律、胸廓起伏、双肺呼吸音听诊,观察有无异常呼吸音,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本组1例患者入PACU后血氧饱和度93%,听诊双肺呼吸音,一侧呼吸音听不到,立即报告麻醉师,及时调整气管插管位置,血氧饱和度升至99%,双肺呼吸音听诊良好。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有效的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严格无菌操作。

2.4 合理的约束:患者因麻醉未清醒及危重患者存在意识障碍容易出现焦虑或严重不适,为避免发生坠床、抓伤或非计划拔管,对危重患者合理使用约束带十分必要[2]。本组均常规应用护栏和软的约束带约束双手腕处,随时观察约束部位皮肤情况,拔管后及时解除约束。

2.5 适当地镇静、镇痛:术后因疼痛、气管插管等各种管道的刺激可引起患者烦躁、躁动,因循环呼吸不稳定暂时还不能拔管,可根据医嘱及时使用镇静、镇痛药,必要时应用硬膜外或静脉镇痛泵。

2.6 加温湿化:经气管插管进行人工呼吸时,上呼吸道失去对吸入气的湿化功能,如果应用没有湿化功能的呼吸机,会使气管黏膜干燥,支气管粘膜纤毛运动低下,痰液排出障碍[3]。因此,使用呼吸机的患者给予常规开机后打开湿化气开关,调至32~35°,增加患者吸入气体的温度和湿度,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利于痰液的排出。但也要避免湿化过度。

2.7 心理护理:机械通气对患者造成心理极大影响,如焦虑、恐惧、急躁、忧郁与孤独、不安全感,有报道约27%的病人在机械通气过程中会有不安全感[4]。因此,患者清醒后要告之他所在的地方,手术已完成,现在还不能说话,嘴里带的管子是帮助呼吸的,可能挺难受的,但是暂时的,只要他好好喘气,坚持一会儿,拔掉以后就可以说话了,不要紧张害怕,多鼓励、安慰患者,让患者有安全感。

3 拔管的管理:

3.1 拔管指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自主呼吸恢复,咳嗽有力,能自主排痰。

3.2 物品的准备:备好呼吸面罩、口咽通气道、简易呼吸器、气管插管包等,以防拔管后发生意外,做好再次插管的准备。

3.3 拔管前的吸引:严格无菌操作,及时有效的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痰前后给予2min纯氧,每次吸痰不超过15秒,做到适时吸痰,每次吸痰不超过3次,过度刺激可损伤呼吸道黏膜,刺激咽喉部引起喉痉挛。吸痰的同时注意观察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患者面色、肢体活动的情况。

3.4 气管插管的拔除:充分吸净气管内及口鼻腔内分泌物,气囊放气,将吸引管插入插管内越出内端口,一边吸引,一边随同气管插管一起缓慢拔出,将残留的分泌物吸净。观察呼吸道是否通畅,继续面罩雾化吸氧。

4 拔管后的管理:

4.1 循环及神经反射的观察:拔管后的短期内患者的内环境变化剧烈,是发生意外的敏感期[5]。应注意观察体温、心率(律)、血压、皮肤黏膜、甲床颜色温度、各种反射恢复的程度。

4.2 做好呼吸道护理:鼓励患者咳嗽、深呼吸,常规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误吸。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氧饱和度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4.3 并发症的管理

4.3.1咳嗽咳痰:耐心细致讲解咳嗽咳痰发生的原因,鼓励患者咳嗽、深呼吸,教授患者有效的排痰技巧,并协助翻身扣背,促进痰液的排出。

4.3.2舌后坠:及时托起下颌,保持呼吸通畅,必要时应用口咽通气道或重新气管插管。

4.3.3喉痉挛、喉头水肿:嘱患者镇静,减少刺激,给予高流量吸氧,抬高床头,及时应用糖皮质激素、二羟丙茶碱等药物。

4.3.4呼吸遗忘:加强观察与巡视,判断患者意识是否清醒、呼吸是否正常,多询问患者自身感觉,有无不适等。

5 小结

临床实践及文献资料表明麻醉剂对呼吸有抑制作用,做好全麻复苏期患者的气道管理是保证手术和麻醉安全的重要措施和关键流程。在监护过程中不能轻视,要加强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患者安全顺利度过苏醒期。

参考文献:

[1] 钟泰迪.麻醉复苏期病人的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0-82.

[2] 黄苑玲,熊小玲.改良肢体约束在ICU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86-187.

[3] 王春祥,毕玉华.危重病人监护手册[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196-197.

[4] 张淑香,赵玉敏等.重症监护[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73-576.

全麻苏醒期躁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全麻手术患者共有91例, 所有的患者无严重的心脑血管病史。其中男性患者有47例, 女性患者则有44例。年龄9~84岁, 平均年龄52.6岁。上述91例患者中, 胸外科手术患者有32例, 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有24例, 妇科手术患者有13例, 骨科手术患者有15例, 耳鼻喉科手术患者有4例, 其他普通外科手术患者有3例。全麻操作方式有静脉麻醉、气管内插管麻醉、静吸复合全麻三种。其中有34例患者手术之后携带气管导管被推入苏醒室内, 其余的57例全麻患者在进入苏醒室之前已拔除导管, 则有21例患者采用催醒药催醒后拔除气管导管。

1.2 方法

1.2.1 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

(1) 手术类型及术中体位选择。上述26例发生苏醒期躁动的患者中, 胸外科手术患者有20例, 因此可见全麻苏醒期躁动与手术的类型关系密切。胸外手术创伤比较大, 手术进行的过程中为了充分暴露手术部位, 需要使患者处于比较特殊的体位, 手术之后患者身体内留置的导管也比较多。患者苏醒后, 之前长期的不适的体位导致其舒适度发生较大改变, 呼吸的进行还会引起伤口的牵拉和较大疼痛, 又由于全身作用基本消失, 因此患者难以忍受从而出现躁动不安和大喊大叫;而腹部尤其是手术患者也因为手术之后身体内留置的导管很多, 同时呼吸运动也会牵拉到伤口引起剧烈疼痛, 从而使患者出现苏醒期躁动现象。另外, 耳鼻喉科手术患者因为喉部的疼痛不能说话或者由于鼻腔充填物导致通气障碍, 将会使患者表现躁动不安。 (2) 外源性刺激。切口疼痛、尿管、气管导管刺激都会使患者出现苏醒期的躁动。其中, 切口疼痛是引起术后躁动的常见的主要原因, 常常表现为大喊大叫、四肢不停地乱打乱踢, 身体还不自主的扭动, 尤其是胸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更为严重, 有时还会突然坐起、用手捂住伤口处, 不让苏醒室护理人员靠近;对于未拔出气管导管的患者, 苏醒之后不能立即发音, 同时又感觉到口腔内插入的气管导管, 由于患者意识尚未完全地清醒, 就会本能地用牙使劲咬气管导管, 剧烈晃动头部, 甚至还有患者想用手将气管导管拔出。另外, 尿管刺激与全麻苏醒期躁动也具有一定的关系, 特别是男性患者在手术麻醉状态下插上了尿管, 苏醒后出现了不适, 由于对尿管没有心理准备, 同时对其刺激也没有耐受性, 进而大声喊叫、烦躁不安, 有的患者甚至还想用手拔除尿管。 (3) 使用催醒药物及麻醉药物的残余作用。部分麻醉药物的使用及其在患者体内的残留也会引发全麻手术患者的苏醒期躁动。国内外已有研究资料表明, 一些残余的麻醉药物将会导致患者的疼痛感觉先于意识状态恢复, 患者从而不能够正常的控制自己的行为, 出现不自主运动的现象。也有研究认为, 手术之前使用的东莨菪碱、手术麻醉过程中采用的高浓度吸入性麻醉药物以及氯胺酮等都会导致患者苏醒期的躁动不安。另外, 患者术毕未被推入苏醒室之前使用的催醒药如多沙普伦, 具有兴奋交感神经和延髓呼吸中枢的特点, 也可能会增加躁动发生的可能。

1.2.2 相应的护理措施

(1) 手术类型及术中体位选择的护理。从手术结束至全麻患者苏醒之前, 要让患者取平卧位, 苏醒室护理人员应该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 尤其是要特别注意保证患者呼吸的通畅。要认真观察患者四肢的血液循环状况, 还要避免患者的皮肤尤其是伤口处被压或者损伤。患者术后的疼痛还会引起患者心跳加快、血压上升, 特别是胸腹部手术患者, 呼吸的进行还会导致伤口受到牵拉引起疼痛。此时要鼓励其进行深呼吸, 同时还要依据医生的嘱咐给予镇痛药物, 用药之后要认真观察患者的心率、意识状态、呼吸频率, 同时还要使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 避免患者因为药物引起的呕吐导致窒息发生。对于出现重度躁动的患者, 为了避免因为躁动引起的突然坐起、跃起或者坠床的发生, 应给予适当有效的约束。 (2) 外源性刺激的护理。苏醒室护理人员要协助麻醉医师适时拔出器官导管, 以减少刺激。对于不能及时拔除的患者, 应根据医生的嘱咐给予静脉注射小剂量的镇静类的药物, 然后连接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 避免患者拔出气管导管造成窒息的发生;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 要注意应清除其口腔内以及呼吸道内的分泌物, 不仅可以保持患者呼吸的通畅, 也避免误吸情况的发生。对于尿管的刺激, 要在手术麻醉之前告诉患者术后尿管会有一定的刺激引起不适, 从而使患者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3) 麻醉药物残余作用的护理。肌松药残留引起的躁动表现为呼吸急促、无力, 苏醒护理人员要立即通知麻醉医师, 给予患者肌松药拮抗剂;为保证呼吸道的通畅, 同时还要打开患者的气道进行加压吸氧, 操作过程中要缓慢温柔, 避免损伤皮肤黏膜;鼓励患者进行规律的深呼吸, 以助于提高患者体内的血氧饱和度。

2 结果

本组选取的全麻手术患者共有91例, 其中有26例患者发生苏醒期躁动现象, 发生率为28.57%, 经观察与分析发现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与手术类型及术中体位选择、外源性刺激、使用催醒药物以及麻醉药物的残余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上述所有的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与指导后都安全的度过苏醒期。

3 小结

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是苏醒室护理工作中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现象, 近些年来随着医学模式不断地发展和人文护理模式的逐渐提出和实施, 已经从原来的仅仅保证手术进行过程中的无痛转变为患者的整个麻醉过程包括苏醒期都无痛、舒适、并且安全地度过。国内外已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 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现象与很多因素都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仔细分析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的原因, 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对保证全麻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手术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认真观察患者的表现, 同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地分析, 找出发生某种现象的相关原因,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苏醒室护理人员还应该做好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 尤其是在给予镇痛药、镇静药时, 更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以及意识状态的变化情况, 避免出现异常状况。另外, 除了要对症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外, 还要积极预防, 防止躁动现象的出现, 从而帮助患者安全地度过苏醒期。总之, 把握苏醒期躁动相关因素, 并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与对策, 可以明显地降低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 探讨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的躁动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91例全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各种因素与苏醒期躁动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 本组91例全麻手术患者中有26例患者发生苏醒期躁动现象, 发生率为28.57%, 研究发现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与手术类型及术中体位选择、外源性刺激、使用催醒药物以及麻醉药物的残余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上述所有的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与指导后都安全的度过苏醒期。结论 掌握引起苏醒期躁动的因素, 并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与对策, 可以明显地降低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苏醒期躁动,护理,全麻手术患者,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新.539例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10) :886-888.

[2]吴媛.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4 (5) :28-29.

[3]华勤学.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6) :224-225.

[4]马美子.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5) :1061.

[5]邱带妹.开胸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 2009, 11 (10) :30-31.

全麻苏醒期躁动 篇6

1 致病因素

1.1 患者因素

EA的患者自身因素主要为年龄,性别,既往史[4,5]。EA常发于儿童、青壮年,老年人少发,原因可能是高龄人群的反应能力降低,痛阈高。国内学者发现学龄前儿童EA发生率为11.5%

[6]

[7]。据报道[8],男性EA发生率27.81%,较女性高14.39%。

1.2 手术因素

导致EA的手术因素主要有[9,10,11]手术类型、时间,手术疼痛,手术不良刺激,术后并发症等。相关学者[12]研究不同类型手术后躁动患者发现,乳腺和五官科相关手术后EA发生率较高。此外,手术时间较长也是EA的危险因素。研究显示,积极处理手术疼痛可有效预防术后EA,疼痛和[13]EA出现具有相关性。据报道[14]全麻术后躁动患者心理应激引起的躁动多为中度,前三种导致的躁动多为轻度或中度。大脑缺氧后呼吸中枢兴奋,产生定向力障碍、意识模糊、躁动,提示EA与低氧血症相关。

1.3 麻醉因素

麻醉前使用巴比妥、东莨菪碱等药物常导致术后躁动、定向障碍等,阿托品可致谵妄。有研究显示依托咪酯、氯胺酮、硫喷妥钠与咪唑安定麻醉诱导,术后EA发生率分别为32.0%、17.2%、43.8%、16.3%[14]。研究显示[15],七氟醚全麻患儿予丙泊酚辅助能明显降低EA发生率;而麻醉前口服地西泮、咪唑安定较单纯口服咪唑安定的镇静效果好,EA发生率更低。

2 护理对策

2.1 镇痛护理

术毕患者回病房后痛觉因麻醉作用消失而渐渐恢复,任合疼痛都可能导致病人躁动不安,应遵医嘱用镇痛、镇静药物。通常静脉泵入镇痛剂,镇痛效果不明显者可予适宜剂量盐酸异丙嗪、盐酸哌替啶肌注,最大程度缓解病人疼痛。

2.2 管道护理

导尿是全麻术前准备的重要内容,患者清醒时导尿虽存在疼痛、不适,但患者提前适应,手术结束时可耐受。相关研究显示[16],全麻手术麻醉诱导前导尿可显著降低EA的发生率。一旦病人苏醒期感觉尿管不适,护理人员应用亲切语言耐心解释,并检查尿管通畅和膀胱充盈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尤其注意对尿管刺激有严重反应者,必要时可注射氟哌利多、利多卡因,联合静脉镇痛药物使用,最大幅度减少或消除患者躁动。气管插管时导管对鼻咽喉部长时间压迫导致患者躁动,护理人员应严格掌握拔管指征,适时拔管以减轻压迫刺激,进一步减少EA。吸痰前应向患者解释,维持呼吸道畅通,动作轻柔且快速,避免反复吸痰引起躁动;胃管留置做到稳固、引流通畅。

2.3 术前心理护理

护士应在术前完成访视,了解病人心理情绪,讲述全麻和手术流程与客观感受,协助病人建立心理防御机制。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可明显降低患者对手术的焦虑程度,确保围术期内内分泌功能稳定,减少恐惧、焦虑情绪,降低EA的发生率,有利于减少术后用药。

2.4 预防意外伤害和拔管

全麻术后强烈躁动患者多有暴力倾向,常自发性拔除气管插管、引流管、输液管、尿管等,极易导致手术创口开裂、病人坠床、自伤等,有时可能对医务人员造成伤害。因此,已发生躁动的患者若尚未明确其躁动原因需先加强护理,设置床栏,应用约束带等。用约束带时需维持适度松紧,指导患者取平卧位,维持呼吸道畅通,避免神经、大血管受压;妥善固定引流管,确保导管通畅;观察并及时记录引流液性质和引流量;静脉穿刺时选择常规套管针,固定稳固,以免EA发生时液体外渗。遵医嘱适时使用镇痛药物或镇静药物,确保病人安全。未出现躁动的患者做好预见性护理和应急处理[16,17]。

2.5 保持循环系统稳定

术后尤其是手术创面较大、术中出血多的患者,EA可能增加活动性出血风险。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随时注意心律、血压、心率的变化情况,严密观察引流液形状、颜色、量,调整输液速度,及时补充血容量;低血容量性低血压可能导致患者脑部供血不足,进而出现躁动,必要时可予升压药。维持病人循环系统稳定的同时对症治疗和护理,降低躁动发生率[17]。

2.6 并发症护理

全麻术后患者因镇痛药、麻醉剂等残余容易出现通气不足、呼吸抑制症状;拔管患者可能出现舌后坠导致的上呼吸道梗阻;手术切口疼痛感、加压包扎均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限制性同期障碍。上述因素均能引起患者烦躁不安、头痛等症状。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病人口唇、呼吸、血运末梢的变化情况,监测血氧饱和度,确保供氧充足,呼吸道畅通[18]。

3 小结

综上所述,EA是临床全麻术后的常见现象,其致病因素复杂,难以做到早期预防。临床应落实术前访视、心理护理,麻醉用药合理,术中麻醉深度适当,术后充分镇痛,积极预防并发症,适时拔管,避免有害刺激,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心理状况等,综合分析并制定恰当护理方案,进一步降低EA发生率。

摘要:本文分析全麻苏醒期躁动(EA)的致病因素,针对性制定临床预防护理措施,以保证手术成功和患者安全。

喷他佐辛对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1 月- 2014 年12 月我院普外科住院的行择期插管全麻手术 ( ASAⅠ ~ Ⅱ) 患者120 例, 随机分为氯化钠对照组、氯诺昔康组及喷他佐辛组各40 例, 氯化钠对照组, 男21 例, 女19 例, 年龄30 ~ 65 ( 47. 5 ± 2. 5) 岁, 手术时间1 ~ 2. 5h; 氯诺昔康组, 男20 例, 女20 例, 年龄33 ~ 61 ( 47. 1 ± 1. 9) 岁, 手术时间1. 3 ~ 2. 0h; 喷他佐辛组, 男22 例, 女18 例, 年龄31 ~ 63 ( 47. 2 ± 2. 1) 岁, 手术时间1. 2 ~ 2. 1h。3组在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血压、平均动脉压、心电图、心率、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进行监测。麻醉前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 1g、阿托品0. 5mg。建立外周静脉通道后缓慢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 1mg/kg、芬太尼2. 0μg/kg、丙泊酚2. 0mg / kg, 顺式阿曲库铵. 02mg / kg进行麻醉诱导, 气管插管成功后接Drager麻醉机控制呼吸, 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35 ~ 45mm Hg之间。持续恒速泵入丙泊酚3 ~ 6mg · kg- 1·h- 1、瑞芬太尼0. 1μ· kg- 1· min- 1, 顺式阿曲库铵0. 05 ~0. 1mg·kg- 1·h- 1持续麻醉。在手术结束前30 分钟, 氯化钠对照组给予0. 9% 氯化钠溶液2ml静脉注射, 氯诺昔康组给予氯诺昔康0. 2mg/kg, 喷他佐辛组给予喷他佐辛0. 5mg/kg治疗。手术结束前10 ~ 15min停止泵入顺式阿曲库铵, 手术结束后停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拔管时, 患者需自主呼吸良好, 潮气量> 6ml/kg, 脱氧下自主呼吸氧饱和度> 95% 维持在5min以上,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45mm Hg, 吞咽反射存在, 吸痰后可拔管。

1. 3 观察指标观察3 组患者麻醉前, 拔管时及拔管后5min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情况; 手术结束至拔管时间长短情况; 拔管时的躁动评分及拔管后5min的Ramsay镇静和疼痛评分情况。

1. 4 疗效评定标准[3]全麻苏醒期患者拔管时躁动评分, 安静合作: 0 分; 刺激时肢体有躁动: 1 分; 无刺激时挣扎, 但无需医务人员制动: 2 分; 挣扎激烈, 需制动: 3 分。拔管后5min Ramsay镇静评分, 不安静、烦躁: 1 分; 安静: 2 分; 嗜睡, 但能听从指令: 3 分; 睡眠状态, 可唤醒: 4 分; 呼唤反应迟钝: 5 分; 呼唤不醒: 6 分。拔管后5min的疼痛评分, 无痛: 0 分; 良好: < 3分; 基本满意: 3 ~ 5 分; 差: > 5 分; 无法忍受: 10 分。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 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 组间采用t检验。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心率和平均动脉压3 组拔管时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高于拔管前 ( P < 0. 05) 。氯化钠对照组拔管后5min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高于拔管前, 氯诺昔康组和喷他佐辛组拔管时、拔管后5min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氯化钠对照组 ( P < 0. 05) 。见表1。

2.2手术结束至拔管时间氯化钠对照组手术结束至拔管时间为 (9.6±2.3) min, 氯诺昔康组为 (9.5±2.5) min, 喷他佐辛组为 (9.5±2.1) min, 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拔管时的躁动评分及拔管后5min的Ramsay镇静和疼痛评分情况氯诺昔康组、喷他佐辛组拔管时躁动评分明显低于氯化钠对照组, Ramsay镇静和疼痛评分明显优于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 (P<0.05) 。喷他佐辛组疼痛评分明显优于氯诺昔康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结论

苏醒期是麻醉深度减浅、运动和感觉功能逐渐恢复、出现自主呼吸、呼吸道反射恢复到清醒的过程[4]。苏醒期遇到各种刺激或干扰因素均会导致苏醒期躁动, 其中, 术后疼痛是引起苏醒期躁动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5]。导致患者疼痛, 同样可引起苏醒期躁动, 而对于开腹等大型传统手术、瑞芬太尼—丙泊酚停药后镇静作用迅速消失等情况更易引起苏醒期躁动, 应严密观察并给予较好治疗, 减少患者痛苦[6]。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镇痛药物有吗啡、芬太尼、舒芬太尼等, 但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如呼吸抑制, 苏醒延迟, 恶心、呕吐、肠蠕动减慢等风险。氯诺昔康属于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 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起到镇痛作用, 有效降低苏醒期的心率、平均动脉压的波动, 减少躁动, 不良反应少。喷他佐辛是人工合成的阿片类药苯并吗啡烷的衍生物, 是阿片受体的激动—拮抗剂, 具有术中辅助镇痛, 术后镇痛, 治疗慢性疼痛, 癌痛的效果, 从而减少躁动发生, 且很少发生呼吸抑制、苏醒延迟等情况。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喷他佐辛组疼痛评分明显优于氯诺昔康组, 氯化钠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较氯诺昔康更安静, 使患者在苏醒期血流动力学趋于稳定, 对术后呼吸运动影响轻, 且不影响拔管时间, 具有明显临床效果, 且不良反应少。

注: 与拔管前比较, *P < 0. 05; 与氯化钠对照组同时点比较, #P < 0. 05

注: 与氯化钠对照组比较, *P < 0. 05; 与氯诺昔康组比较, #P <0. 05

综上所述, 喷他佐辛在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注射后, 患者在苏醒期疼痛明显降低, 不影响拔管时间,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姜葳.地佐辛对于老年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D].吉林大学, 2013.

[2]汪吉明, 刘怀萍.喷他佐辛用于全麻苏醒期的临床效果[J].热带医学杂志, 2013, 13 (6) :771-773.

[3]朱洁芳.地佐辛对开胸手术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D].郑州大学, 2012.

[4]钟瑜婷, 刘怀萍.地佐辛对预防全麻插管苏醒期躁动的疗效观察[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1, 6 (18) :16-17.

[5]钟瑜婷.地佐辛对预防全麻插管苏醒期躁动的疗效观察[D].汕头大学, 2011.

全麻苏醒期躁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 纳入对象为2010年9-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全身麻醉的200例手术患者, 其中男127例, 女73例;年龄19~73岁, 平均 (38.29±12.54) 岁。应用随机数字表将上述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100例, 两组平均年龄、体重、手术部位、手术种类、麻醉时间、麻醉种类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应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苏醒期护理。

1.2.1. 1 循证问题

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预防、护理对策。

1.2.1. 2 循证查询

围绕循证问题, 以“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预防”“护理”等为关键词, 应用计算机网络检索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医药卫生期刊全文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数据库、中国临床路径网等数据库, 浏览检索出的题录, 筛选出与本次循证密切相关的题录;从相应数据库中查找原文或到图书馆查阅选定题录的期刊或专著。查询结果显示[1,2,3,4,5,6,7,8,9,10,11,12]:EA发生的基本原因是各种有害刺激 (疼痛、心理应激、尿管刺激、膀胱充盈、气管刺激、气道内分泌物刺激、缺氧、低体温、酸碱平衡失调、制动不当等) 、应用拮抗催醒药物、麻醉药物洗出不足 (通气不足) 、肌松药残留等。相应对策:麻醉前充分做好呼吸道准备、心理支持、禁水等, 需要导尿者在患者清醒状态下进行无痛导尿;麻醉期和苏醒期要保证气道通畅和供氧, 预防低氧血症,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尽量减少各种不良刺激, 适当镇静镇痛与应用拮抗药物, 应用尿道黏膜止痛剂, 适当制动, 维持患者正常生理机能, 保暖, 术后采用自控镇痛。

1.2.1. 3 循证评价

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批判性阅读, 对其科学性、真实性、实用性进行评价, 选取其中设计科学的临床实验作为本次循证的依据。

1.2.1. 4 循证利用

将循证获取的科学依据与循证的证据, 结合临床实际、护理人员经验和技能以及患者需求, 整理归纳成指导实践的护理方案, 并用于临床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改进循证护理方案。

1.2.2 对照组

按照手术室护理常规实施护理。

1.3 观察指标

躁动情况:拔除气管导管后30 min内, 根据患者躁动情况的轻重分级。0级:安静, 合作, 即无躁动;1级:基本不躁动, 吸痰等刺激时肢体有躁动, 用语言安慰可改善;2级:无刺激时有躁动, 具有反抗表现, 试图拔除导尿管等, 需医护人员制动;3级:激烈挣扎, 需多人看护[8]。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EA总发生率为6.00% (6/100) , 明显低于对照组14.00% (14/1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9.2593, P<0.01) , 见表1。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字2=70.7383, P<0.01

3 讨论

EA不仅对患者本身造成危害, 还会对医护人员的工作产生极大的干扰,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或减轻EA的发生。本研究结果表明, 应用循证护理方法, 可以有效地降低EA的发生率。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通过循证查询, 护理人员对EA的原因、预防和护理对策有了充分的认识, 掌握了科学的防范措施, 能够利用科学依据制定出规范的护理方案, 使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地针对EA的发生原因进行预见性的护理干预, 避免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护理程序得到了规范, 防止了护理工作的疏忽和遗漏。

本研究未采用盲法, 不可避免会产生混杂性偏倚, 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有效护理对策。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将200例接受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应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苏醒期护理, 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应用循证护理可以有效地降低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全麻苏醒期躁动 篇9

关键词:舒芬太尼,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

全麻苏醒期躁动为麻醉苏醒期的一种不恰当行为, 表现为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并存, 出现不适当行为, 如肢体的无意识动作、语无伦次、无理性言语、哭喊或呻吟、妄想思维等, 小儿发生率较成人更高, 严重时影响患儿的安全及手术效果。舒芬太尼是强效阿片类镇痛剂, 且有一定的镇静作用。有较多文献报道, 舒芬太尼对成人全麻苏醒期躁动有预防作用[1], 而舒芬太尼用于预防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报道较少。本文旨在探索舒芬太尼用于预防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安全有效剂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80例6-12岁, 体重在18-45kg, ASAI级行腭裂修复术的患儿作为观察对象, 除腭裂外, 无其它疾病, 随机分为舒芬I组, 舒芬II组, 舒芬III组, 生理盐水组, 共四组, 每组20例。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儿术前12h禁食4h禁饮, 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01mg/kg, 开放静脉, 监测心率、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全麻诱导使用芬太尼4μg/kg, 丙泊酚2.5mg/kg, 维库溴铵0.12mg/kg, 经口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 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 手术开始时静注芬太尼2μg/kg, 术中通过调节七氟醚吸入量保持血压、心率稳定, 术毕前10min停止吸入七氟醚, 同时舒芬I组静注舒芬太尼0.05μg/kg, 舒芬II组静注舒芬太尼0.15μg/kg, 舒芬太尼III组静注舒芬太尼0.25μg/kg, 生理盐水组静注生理盐水3mL, 舒芬太尼要稀释后缓慢静推。观察记录各组手术结束时刻起自主呼吸恢复时间, 意识恢复时间, 拔管时间;记录拔管后5min和出手术室时躁动评分;记录各组术后呼吸抑制, 血压降低, 恶心呕吐和嗜睡例数, 计算各不良反应发生率。躁动评分标准:1分, 平静睡眠;2分, 清醒安静;3分, 激惹哭闹;4分, 无法安慰, 不能停止的哭闹;5分, 严重躁动, 定向障碍。

1.3 统计分析

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生理盐水组相比, 舒芬I组舒芬II组在自主呼吸恢复时间, 意识恢复时间以及拔管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而舒芬III组在三个时间上有一定延迟,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1;与生理盐水组相比, 舒芬I组在拔管后5min、出手术室时躁动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而舒芬II组和舒芬III组在拔管后5min、出手术室时躁动评分上明显小,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2;与生理盐水组相比, 舒芬I组舒芬II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而舒芬III组部分患儿出现嗜睡 (P<0.05) , 有3例出现一过性血压降低, 如表3。

注:与生理盐水组相比, *P<0.05有显著差异。

注:与生理盐水组相比, *P<0.05有显著差异。

注:与生理盐水组相比, *P<0.05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术毕前10min静注舒芬太尼0.05μg/kg, 几乎不能预防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 静注舒太尼0.25μg/kg能有效预防躁动反应, 但此剂量有可能延长苏醒及拔管时间,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提高了, 选择术毕前10min静注舒芬太尼0.15μg/kg, 既能减少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又不延长苏醒及拔管时间, 也不增加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是较为适合的剂量。由于小儿机体储备少, 各个系统代偿能力较差[2], 在解剖生理药理方面的特殊性, 对阿片类药物的敏感性较成人高[3];邓立琴等[4]研究发现静吸复合全麻术后躁动发生率比全凭静脉高, 七氟醚麻醉可导致更高的躁动发生机会[5], 但其具体的机理还不清楚。本文研究对象为6-12岁患儿, 手术皆为腭裂修复术[6], 麻醉维持为七氟醚吸入, 选择给药时间为术毕前10分钟, 如其中一项发生改变, 可能剂量也需适当调整。

参考文献

[1]王春光, 瞿慧, 艾青, 等.舒芬太尼、曲马多对雷米芬太尼苏醒期躁动的预防效应[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7, 23:897-900.

[2]韩冲芳, 屈天昉.婴幼儿唇腭裂手术麻醉的临床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0:730-731.

[3]岳云, 吴新民, 罗爱伦, 主译.摩根临床麻醉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68-169.

[4]邓立琴, 丁凤兰, 刘红.全麻术后躁动225例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06, 22:165-167.

[5]KurataniN.Emergence agitation in pediatric anesthesia[J].Masui, 2007, 56:554-559.

上一篇:AGC机组下一篇:变电设备检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