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苏醒期

2024-08-29

全身麻醉苏醒期(通用9篇)

全身麻醉苏醒期 篇1

小儿全身麻醉以后发生躁动的发病机制尚没有完全明确, 也许因为小儿苏醒相对较快, 中枢神经恢复时间不一, 大脑皮质尚处在抑制状态的时候皮下中枢已经被完全释放, 进而出现中枢局灶敏化, 这种功能完整性的缺失影响小儿对感觉的反应以及处理能力[1]。本文笔者选取在我院进行全身麻醉手术患儿一共有183例,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全身麻醉手术患儿一共有183例, 当中男129例, 女54例。年龄在4-13岁, 平均为8.2±3.5岁。手术时间30分钟-4小时, 当中在1h以下一共有45例, 1-3h一共有95例, 3h以上一共有43例。

1.2麻醉方法

静脉全身麻醉一共有131例, 麻醉使用药物主要为氯胺酮;静脉联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52例, 麻醉使用药物包括有丙泊酚、氯胺酮辅助异氟醚吸入维持麻醉。患儿在手术过程当中保持生命体征平稳, 整个手术顺利完成。

1.3临床判定标准

采取5点分级法对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给予判定, 同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给予分析研究[2]。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病请

本文患者在全身麻醉苏醒期出现躁动的患者一共有23例, 占总体的12.6%, 当中男15例, 占总体的65.21%, 女8例, 占总体的34.78%。

2.2 危险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手术类别、麻醉方式以及手术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 (P﹤0.05) , 详见表1。

2.3 危险因素的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对以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给予非条件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 其因素为年龄、手术时间、麻醉方式以及手术类别, 详见表2。

3 讨论

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指的是小儿在全身麻醉苏醒期间出现行为与意识分离的精神状态,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大声哭喊并无法进行安抚、四肢乱动、语无伦次, 严重的还会出现定向障碍, 没有办法辨认熟悉事物等, 其发生率相对比较高, 与此同时, 苏醒期躁动还会造成小儿循环系统出现剧烈波动、呕吐返流误吸、气管痉挛以及手术创面再一次出血等相关危险情况出现。小儿在临床手术以后发生躁动的几率相对比较高, 特别是学龄前的小儿[3]。小儿全身麻醉以后苏醒期间躁动一般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当前尚没有单一发病诱因可以完全解释清楚为何小儿全身麻醉以后会出现走动, 一般会认为病人的年龄、手术之前的焦虑、麻醉之前使用药物、在陌生环境较快苏醒、手术以后疼痛等均与手术以后躁动的出现有密切关系。

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4],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其发生躁动的主要因素包括有年龄, 年龄越小, 发生躁动的几率就越高。其躁动属于一种神经精神系统功能紊乱, 其生长发育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完善。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5], 临床手术时间以及类别也是影响其躁动的危险因素, 同时体格状态分级是根据其各个主要器官功能发生改变以及疾病状态, 其不同水平表明小儿麻醉手术的风险程度, 因为患儿各个脏器大部分没有严重的慢性疾病或者功能改变, 因此, 这个差别对临床手术以后的苏醒期躁动发病无明显影响。所以, 根据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出现的高危因素全面评估小儿发病的可能性, 从而有效避免躁动出现。本文试验结果显示, 本文患者在全身麻醉苏醒期出现躁动的患者一共有23例, 占总体的12.6%;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手术类别、麻醉方式以及手术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 (P﹤0.05) , 与上述相关报道相一致。

综上所述, 儿童全身麻醉苏醒期发生率相对较高, 其危险因素包括有年龄、手术时间过长以及静脉全身麻醉, 因此, 要采取相对应的护理干预, 进而有效避免全身麻醉苏醒期出现躁动。

参考文献

[1]傅焕珍, 史素丽.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2, 9 (S1) :53-54.

[2]李向荣, 彭顺秀, 覃丽华, 等.全麻苏醒期患儿躁动危险因素探讨[J].护理学报, 2013, 14 (12) :1-2.

[3]明豫军, 李辉, 肖峰, 等.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的调查和分析[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10, 30 (3) :196-200.

[4]房师荣, 孙阿妮, 张翠环.全麻患儿术后苏醒期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8 (20) :4966-4967.

[5]杨长青.学龄期患儿氯胺酮麻醉术后躁动的观察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4, 39 (5) :350-351.

麻醉苏醒期监护管理 篇2

关键词 麻醉 苏醒期 监护管理 并发症

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在逐年呈上升的趋势发展,所以对老年患者全麻苏醒期监护管理成为麻醉医生们重视和关注的问题,为更好的对老年患者进行麻醉苏醒期监护管理,我院采用针对性监护管理措施,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行手术的全麻老年患者124例,其中男72例,女52例,年龄60~82例,平均61.5±10.5岁。124例患者均经过术前评估无全麻禁忌证,其中子宫肌瘤手术32例,乳腺肿瘤切除术12例,胆囊切除手术36例,肠梗阻手术26例,脾脏切除手术18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甲组64例,乙组6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1。

方法:两组均采用全麻插管方法进行手术,两组均顺利进行完成手术治疗,停止使用全麻药物,进入麻醉苏醒期监护管理。甲组采用常规性麻醉苏醒期监护管理措施,依据患者情况进行对症治疗。乙组采用针对性麻醉苏醒期监护管理措施,主要针对于老年患者情况提高呼吸质量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主要措施分为以下几点:①畅通呼吸:采用负压吸引装置清除气管插管内、呼吸道及咽部周围的分泌物及呕吐物,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误吸及低氧血症;②适量给予拮抗全麻肌松药,以缩短患者恢复自主呼吸的时间;③适量给予全麻镇痛拮抗药,降低全麻药物对机体的呼吸抑制作用时间,提高苏醒质量;④防止并发症,针对老年患者的情况,进行严格的各项生命体征的检测,如发生异常情况进行及时的处理。适量给予地塞米松及0.1%肾上腺素,防止喉头水肿;⑤对老年患者术后苏醒期,应掌握好拔除气管插管的时间,过早拔管容易导致苏醒不全引起的舌后坠,导致呼吸困难;长时间后拔管,会因气管插管的刺激性,引起老年患者血压及心率增加导致患者发生危险性;⑥安全保护措施;全麻术后苏醒期常会发生躁动,此时的患者因意识模糊,容易发生危险,针对老年患者应注意安全措施的保护,坠床、误伤、手术切口裂开等。尽量对患者采用舒适的体位、对手术中及导尿管注意保护,防止脱落。

观察项目:对两组术后完全清醒时间、并发症发生等进行统计和分析。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AS8.0统计软件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甲组术后完全清醒平均时间为30.54±15.62分,乙组为16.78±10.26分,甲组显著高于乙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甲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06%,乙组为5%,甲组显著高于乙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由于老年患者年龄原因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及身体耐受程度的降低,给全麻手术治疗及术后苏醒期的监护管理,增加复杂性。老年患者较多合并冠心病、高血压、肝肾功能障碍等,所以对老年患者术后苏醒期应严格检测各项生命体征,对生命体征及苏醒程度良好的老年患者及时拔除气管插管,避免气管插管刺激血压及心率上升,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对老年患者的安全措施应更加注意,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条件较差,在苏醒期意识模糊的状态,较容易导致坠床及误伤等意外的发生。

本文中通过对两组采用不同苏醒期监护措施,对比结果显示,乙组术后完全清醒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优越于甲组,差异明显。

综上所述,采用针对性的麻醉苏醒期监护管理,对术后老年患者可缩短患者术后苏醒的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清醒程度,适宜临床广泛应用于麻醉苏醒期监护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丽娟,杨烨,黄静,等.全麻恢复期并发症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7):371-372.

2 王焱.麻醉恢复室全麻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8):94-96.

全身麻醉苏醒期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8月—2012年2月择期行经鼻蝶窦脑室垂体肿瘤切除手术病人 68例, 男29例, 女39例; (ASA) Ⅱ级~Ⅲ级;年龄19岁~69岁, 平均42.7岁;病程 3个月至2年。主要表现为头痛、视力障碍、停经、泌乳、阳痿、肢端肥大、库欣综合征等。其中高血压8例, 糖尿病12例, 心电图异常10例。

1.2 麻醉方法

术前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 (长托宁) 1 mg或阿托品 0.5 mg, 地塞米松10 mg;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 芬太尼2 μg/kg, 异丙酚1 mg/kg~2 mg/kg;静脉注射维库溴胺0.1 mg/kg。全组病人麻醉维持采用全程静脉麻醉, 即静脉泵入异丙酚4 mg/ (kg·h) ~6 mg/ (kg·h) 和瑞芬太尼 0.1 mg/ (kg·min) ~0 .2 mg/ (kg·min) , 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

1.3 结果

68例病人术后有5例出现低氧血症, 3例出现舌根后坠, 经吸氧和放置口咽通气道处理恢复, 其他病人均手术顺利清醒后安全返回病房。

2 麻醉苏醒期的护理

术毕给予肌松拮抗剂新斯的明、阿托品充分对抗, 待病人自主呼吸恢复, 完全清醒, 充分吸痰后, 病人抬头能持续 5 s以上拔除气管导管, 转入恢复室。

2.1 病情观察

2.1.1 生命体征的监测

密切观察病人呼吸、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2.1.2 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瞳孔对光反射、视力视野的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

因意识水平是判断颅内并发症的重要标志, 除非有特殊原因, 术后一般不保留气管导管, 以便尽快地完成神经系统检查和术后病情评估;术后24 h内视力下降常提示发生瘤床出血, 应及时报告医生, 做好处理[3]。

2.1.3 密切注意鼻腔填塞物固定是否良好

嘱病人勿擤鼻、抠鼻, 避免用力打喷嚏、咳嗽等使鼻腔压力增高的动作, 以免填塞物脱出, 术后告知病人勿自行拔除鼻腔内填塞的纱条。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呼吸管理

经鼻蝶手术后常规双鼻腔填塞膨胀海绵, 导致呼吸模式发生改变, 改经口呼吸, 此时对病人要进行护理宣教, 嘱病人张口呼吸, 做好心理护理, 减轻病人的紧张情绪;给予面罩吸氧时, 用湿纱布覆盖口腔, 以保持吸入湿润的氧气;术后鼻腔填塞, 鼻腔血性分泌物从后鼻道渗入咽后壁, 应严格防止拔出气管导管后血性分泌物经口流入气管, 嘱其将口内的分泌物吐出, 勿吞下;必要时用吸引器吸引, 防止误吸。

2.3 体位护理

麻醉清醒前, 病人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麻醉清醒后, 病人取仰卧位, 床头抬高15°~30°, 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 减少脑水肿;苏醒期间病人容易躁动, 言语表达不清, 应妥善固定病人, 避免坠床。

2.4 并发症防治及护理

2.4.1 呼吸抑制、低氧血症

术后全身麻醉药的残余常常导致呼吸抑制、低氧血症, 对麻醉性镇痛药造成的呼吸抑制可按医嘱静脉注射小剂量纳洛酮或盐酸多沙普仑 (佳苏伦) 拮抗;对肌松药造成的呼吸抑制可按医嘱静脉注射新斯的明拮抗;若病人出现呼吸异常或血氧饱和度下降时立即将其头后仰抬起下颌, 开放气道, 立即行有效人工通气辅助呼吸——面罩加压给氧。

2.4.2 舌根后坠

是麻醉期间最常见的上呼吸道梗阻, 由于麻醉药物的残余, 使下颌骨及舌肌松弛, 当病人仰卧时由于重力作用, 舌坠向咽部阻塞上呼吸道, 加上垂体肿瘤病人舌体过大, 更易发生舌后坠, 如不完全阻塞, 病人随呼吸发出强弱不等的鼾声;如为完全阻塞, 即无鼾声, 只见呼吸动作而无呼吸交换, 血氧饱和度 (SpO2) 呈进行性下降, 出现上述情况, 及时将病人肩下垫一薄枕, 头适度后仰, 托起下颌,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迅速插入口咽通气导管, 面罩正压给氧, 可缓解舌后坠造成的气道梗阻, 如症状不改善, 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523.

[2]曹新, 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93-395.

全身麻醉苏醒期 篇4

[关键词] 儿童;斜视;全身麻醉;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1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37-02

1 临床资料

全身麻醉下行儿童斜视矫正术患儿83例,其中男37例,女46例;年龄5-12岁,共同性内斜视38例,共同性外斜视26例,先天性麻痹性斜视19例。

2 护 理

2.1 术前护理

2.1.1 由于环境的变化,且多数患儿为初次手术,焦虑和恐惧反应是对手术患儿造成心理威胁的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这些因素导致患儿不能很好的配合术前准备。因此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应主动关心患儿,耐心向患儿及家属讲解斜视相关知识及手术目的、麻醉方式、配合方法及预期效果等,给予患儿安慰和鼓励,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消除他们对手术的恐惧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儿及家属都能积极配合检查、手术及护理。

2.1.2 术前配合医生做好患者全身检查及眼部的斜视专科检查以确定手术方案。应注意检查患儿全身有无手术禁忌证,特别是心肺功能方面。

2.1.3 术前4-6h禁食水,防止患儿在全身麻醉过程中胃内容物反流误入气管,并于患儿入手术室前再次核对禁食水情况。向患儿家长详细解释禁食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接触家长思想顾虑,使其积极配合工作。

2.1.4 术前遵医嘱常规用抗生素滴眼液点眼,并教会患儿家属正确点眼药水的方法,点眼时注意避免污染瓶口。术前常规行双眼结膜囊冲洗。

2.1.5 遵医嘱按时给予术前用药。术前一晚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以保证患儿充分睡眠;术前0.5h按医嘱给予阿托品0.01-0.02mg/kg肌内注射。

2.2 术后护理

2.2.1 全麻护理 术后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肩下垫一小枕,使头后仰至全醒,防止患儿舌后坠堵塞呼吸道,注意清洁口腔分泌物、呕吐物,防止误吸。全麻未完全清醒的患儿可能会出现兴奋、躁动等症状,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巡视,告知家长加强看护,防止出现坠床等情况发生。根据情况给予必要地约束措施,做好家属的解释工作,取得理解和配合。由于斜视手术中牵拉眼外肌及麻醉药物影响,致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使胃肠蠕动加速,导致部分患儿会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此时应耐心向家长解释发生此类情况的原因,缓解家长的紧张情绪,取得家长理解,若患儿呕吐剧烈,应及时告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常规给予心电监护、吸氧,备好急救物品,严密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师。

2.2.2 术眼护理 术后眼垫包扎双眼一天,嘱患儿卧床闭目休息,减少术眼运动,以免引起伤口疼痛,影响伤口愈合。术后观察敷料有无渗液、渗血及有无松脱。观察患儿有无哭闹不止或自诉眼痛现象,应及时告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术后第一天换药,观察结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及视力、眼位及有无复视等情况。

2.2.3 饮食护理 全身麻醉患儿术后6h禁食水,6h后方可给予半流质饮食,部分患者因术中牵拉眼外肌可出现眼-胃肠反射引起恶心、呕吐,恶心、呕吐剧烈者应暂停进食,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和水分。术后次日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适量增加蛋白质,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忌辛辣刺激、油腻食物,多进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避免因排便用力导致腹内压增高引起眼部伤口裂开或眼内出血。

2.2.4 心理护理 由于术后患儿双眼遮盖包扎,其对黑暗可能产生恐惧,可指导家属通过为患儿讲述故事,陪伴身边等方法给儿童以安全感,告知患儿黑暗只是暂时性的,疏导患儿心理的恐惧。对于全麻清醒后疼痛较明显的患儿,应给予安慰和鼓励,鼓励患儿战胜暂时的疼痛。对于术后出现复视的患儿,应告知患儿及家属术后复视只是暂时现象,表示患儿恢复了正常视网膜对应,有希望恢复立体视功能,鼓励患儿主动去看清晰物象,不要刻意寻找复像,一般一周后逐渐消失,缓解患儿及家属的紧张情绪。

2.2.5 用药指导 遵医嘱给予静脉滴注或口服抗生素及滴眼药。向患儿及家属详细讲解术后用药的名称、目的、用法及注意事项,取得患儿及家属配合。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遵医嘱用药,点滴眼液时应动作轻柔,不要压迫眼球,以免影响伤口愈合;对年龄小的患儿在哭闹时难以局部给药,即使予强行给药,眼药也会随泪水流失而徒劳无益,所以对难于合作的患儿在睡眠中给予眼药最佳。

3 出院健康教育

指导患儿或家长掌握正确点眼药水及涂眼膏的方法,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给患儿点眼药,使用时避免污染药品,正确保存药品;注意术眼卫生,一个月内避免游泳,避免脏水入眼,预防眼部感染;进行适量运动,避免术眼外伤,注意劳逸结合;术后伴有弱视的患儿应行弱视治疗,术后伴有复视者患儿要做融合训练;告知家属遵医嘱定期复诊。

4 结 论

儿童斜视可以导致弱势和无立体视觉,但是只要做到早期手术,通过积极有效地护理措施,全身麻醉斜视手术患儿都获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因此,全面、优质的护理对于手术的成功,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洁,沈伟.儿童眼病住院病人临床统计与分析[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7,7(1):23-26.

[2] 李鳳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915.

[3] 郭向阳,崔双成.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及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7,12(4):87.

全身麻醉苏醒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0年8月择期手术病人60例, 均为男性病人, 年龄21岁~65岁, 除外心血管系统及泌尿系统疾病, 其中胃癌根治17例, 肺叶切除12例, 肝脏切除20例, 肾输尿管结石取出11例。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

1.2 方法

1.2.1 导尿时机选择

实验组在麻醉插管后3 min后行导尿术, 尿管前端15 cm涂抹盐酸利多卡因乳膏3 mL, 对照组在麻醉插管后3 min后行导尿术, 尿管前端不涂抹任何麻醉止痛剂。

1.2.2 躁动分级

7级:危险躁动, 病人试图拔出气管导管或导尿管, 翻过床栏, 击打工作人员, 在床上翻来翻去;6级:病人非常躁动, 虽然经常提醒限制的条件, 但是不能平静, 需要身体制动, 经常咬气管导管;5级:适度躁动, 病人尝试着坐起来, 听从口头指令;4级:病人平静并且合作, 很容易醒, 可以服从指令;3级:病人安静, 难于唤醒, 呼唤或摇动可以叫醒, 但停止后又入睡, 可以服从简单的指令;2级:病人非常安静, 可以本能地移动, 身体刺激可唤醒, 但不能交流和服从指令;1级:病人不能唤醒, 对刺激没有或稍微有点反应, 不能交流或服从指令。>4级为躁动, ≤ 4级为平静。

1.2.3 观察指标

观察病人导尿2 min后、麻醉苏醒期收缩压、心率及躁动情况, 并记录。

1.2.4 统计学方法

两组病人心率、血压均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躁动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3.1 结果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 两种方法均在全身麻醉插管后为病人实施导尿术, 在导尿后2 min和麻醉苏醒期两个阶段病人的血压、心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两种导尿方法在麻醉苏醒期病人的躁动程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盐酸利多卡因乳膏是一种较好的局部麻醉药, 比普鲁卡因局麻时间长、效能强 (约2倍) 。对组织无刺激性, 表面穿透力强, 在组织内弥散较快而广。因此, 在麻醉苏醒期, 尿道内因局部麻醉的作用, 病人无疼痛和刺激症状, 大大地降低了麻醉苏醒期手术病人术后躁动现象发生, 同时也避免了因躁动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3.2 导尿操作对病人血流动力学影响

尿道有着丰富的神经,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布于整个尿道, 感觉交感神经纤维传递疼痛、触觉和温度觉[3]。有研究表明, 麻醉前实施导尿, 疼痛的刺激可引起血压、心率等发生显著性变化, 本研究方法全部在麻醉后实施, 病人全身肌肉松弛, 尿道阻力降低, 无疼痛刺激, 病人不会有紧张的心理[4]。但是导尿仍然是一种侵袭性操作, 操作的过程中仍然有收缩压升高的现象发生。

3.3 麻醉苏醒期躁动因素及危害

手术病人留置尿管引起的躁动多见于男性, 因男性尿道有两个生理弯曲、三个狭窄, 在接受置管时, 尿道受到的刺激大, 引发膀胱刺激症状, 因此容易产生术后躁动[5]。全身麻醉后导尿的手术后病人, 麻醉苏醒期恢复记忆, 病人对留置尿管的不适产生术后躁动。无论是对病人本身以及某些需要术后安静的手术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也对医护人员的正常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干扰。一些病人躁动非常严重时会有暴力倾向, 例如拔除气管导管、引流管、尿管、胃管, 肢体的不自主运动以及抬高身体有可能会造成窒息、手术切口裂开、手术部位出血、伤口缝线断裂、尿潴留, 而需要医护人员来处理。

3.4 盐酸利多卡因乳膏润滑作用

盐酸利多卡因乳膏不仅具有局部麻醉作用, 同时它也是一种润滑剂, 可以替代常规使用的液状石蜡润滑剂, 在导尿过程中可以防止损伤尿道黏膜。让男性手术病人在手术过程中感到舒适, 减少躁动。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 少数手术时间长的病人, 术后躁动有所增高, 这可能与盐酸利多卡因乳膏局部麻醉持续时间有关。

参考文献

[1]董爱琴, 张顺利, 袁芳, 等.盐酸利多卡因凝胶导尿降低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临床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4) :80.

[2]蒋芝英, 甘明艳, 吴夏云, 等.手术前病人导尿时机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04, 18 (5A) :759.

[3]侯珍梅.蛛网膜下腔麻醉前后实施导尿术的对比研究[J].护理研究, 2005, 19 (7A) :1175.

[4]王小瑜, 唐丽琴, 杨微薇, 等.全麻手术病人两种导尿时机的比较[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 4 (18) :93.

全身麻醉苏醒期 篇6

关键词:全身麻醉,苏醒期,拔管,气囊放气

气管内全身麻醉术后苏醒期,病人的意识逐渐恢复,肌力也逐渐恢复,当病人能完成指令性动作为清醒,并继续观察确认病人的胸腹式呼吸节律幅度均恢复后即拔管[1];拔管期可引起血压剧升、心率加快和心肌耗氧增加等强烈心血管反应[2]。带气囊的气管导管可以达到封闭气道,固定导管,保证潮气量的供给,预防口咽分泌物进入肺部,防止误吸,从而减少肺部感染等作用。在拔出气管导管的时候,通常是将气管导管气囊中的气体一次性抽出,此时由于病人已经苏醒得比较完全,往往会出现呛咳、不适应等痛苦表现,同时伴有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的情况。2010年4月以来,我科尝试采用拔管时分3次将气管导管气囊中的气体抽出,可以减少对病人的不良刺激,提高苏醒质量。现将方法与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2010年6月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苏醒期病人64例,美国麻醉学会(ASA)Ⅰ级、Ⅱ级,年龄 15岁~71岁;男26例,女38例;无心血管、呼吸系统及口腔或气道疾病;麻醉诱导用力月西、芬太尼、异丙酚、氯化琥珀胆碱,经口气管插管,成功后机械通气;潮气量8 mL/kg~10 mL/kg,呼吸频率12/min,氧流量l L/min~2 L/min,吸入七氟醚,术中麻醉维持用芬太尼、维库溴胺间断推注,异丙酚微泵持续输注;手术时间2 h~3 h;术后病人进入麻醉恢复室,立即连接呼吸机、心电图、有创动脉血压(或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等。将64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两组病人年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气囊放气方法

当病人意识、呼吸恢复、吞咽反射出现,能完成指令性动作,脱氧观察SpO2≥95% 5 min,生命体征平稳,循环稳定即可拔管。实验组病人在满足拔管条件后,分别在第1分钟放气3 mL,第3分钟放气3 mL,第5分钟将剩余的气体全部放尽。在第3次放气后,轻柔缓慢将气管导管拔出。对照组病人的气囊则按常规进行即一次性用注射器将气囊的气体全部抽出,并轻柔缓慢地将气管导管拔出。

1.2.2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在气囊放气时的血压、心率变化及呛咳的发生率。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3.1 气管导管拔管时分3次抽出气囊内气体的优点

麻醉恢复室是手术后继续监护病人生命体征的重要场所,对降低麻醉苏醒时的风险,保证病人的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全身麻醉苏醒期由于麻醉深度已减轻,伤口疼痛、气管导管刺激、吸痰、拔管等操作均可对循环的稳定产生较大的影响,病人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严重者可引起心脑血管意外。气管导管气囊的放气对于已经具备拔管条件的病人来说也是一种刺激,一次性将气管导管气囊内的气体放出后,其刺激程度不亚于一次气管内插管;对病人的循环有很大影响,致使病人在放气的过程中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另外,一次性放气对病人的咽喉部也增加了一个新的刺激,导致病人不同程度的呛咳。本研究分3次抽出气囊内的气体,病人的气道及咽喉部所受的压力在缓慢中逐渐减小,此时病人不会增加新的刺激,因此病人的心率、血压受到的影响很小,呛咳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一次性放气。所以,分次抽出气管导管气囊内的气体能使病人平稳安全度过放气阶段,有助于气管导管的拔出。

3.2 掌握拔管时机

病人意识、呼吸恢复、吞咽反射出现,能完成指令性动作,脱氧观察SpO2≥95% 5 min,生命体征平稳,循环稳定即可拔管。

3.3 气囊放气前的注意事项

气囊放气前应该将气道内、口腔及咽喉部分泌物清除干净,以防止呼吸道梗阻和误吸[3],吸痰动作轻柔。拔管时病人取侧卧位头低位,将吸痰管插入导管并越出内端口,嘱病人张口,在呼气状态下一边做气管内吸引,一边随同气管导管一起慢慢拔出(5 s左右),以便将存留在气管和导管外壁缝隙中的分泌物一并吸出。拔除导管后继续吸引咽部口腔的分泌物,并将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误吸。

3.4 拔管时注重心理护理

病人还是处于一个刚刚苏醒、意识蒙胧的状态,所以此时应注意说话的语调,用高声亲切的语气,刺激病人的听觉,给予安慰和鼓励,耐心向病人解释,解除其精神压力。向病人介绍拔管过程及如何配合,减轻病人不良心理反应,促进医患之间配合从而更加有利于拔管[4]。

参考文献

[1]庄心良.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7.

[2]吴在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55.

[3]张振英.机械通气患者气管插管吸痰方法探讨[J].护理研究,2007,21(5B):1288-1289.

全身麻醉苏醒期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9月-2015年3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全麻手术患者90例,纳入标准:顺利完成手术者;择期手术者;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协议书。排除标准:慢性基础性疾病者;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者;精神病史等。按照入院顺序抽签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8∶17,年龄22~54(46.11±2.35)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9∶16,年龄23~53(47.22±2.46)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留置导尿,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如尿管涂抹石蜡油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进行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护理,尿管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手术前,进行术前访视,了解患者的情况,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疼痛评分变化及低体温、寒战、躁动发生情况。疼痛评分评价采取VAS评分,按照患者主观疼痛感受在0~10cm刻度尺上标记疼痛程度,每1厘米记做1分,分值越大者表示疼痛程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本研究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疼痛评分观察组患者手术后12h、24h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低体温、寒战、躁动发生情况观察组低体温发生率为2.22%,寒战发生率为2.22%,躁动发生率为8.89%,低于对照组的20.00%、20.00%、6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麻醉之后,在恢复室会发生苏醒期躁动的情况,患者主要表现为兴奋、躁动以及定向力异常[3]。患者多会出现不自主运动,严重时甚至发生意外伤害。从病理方面分析,苏醒期躁动主要是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循环系统不稳定[4]。

对患者的发病病因进行分析发现,尿管的不良刺激影响较大[5]。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度,是十分重要的[6]。对患者进行留置导尿,是一种侵入性的操作,不仅会引发患者疼痛,还会造成患者的膀胱痉挛,加重患者的不适感[7]。一般情况下,患者都对留置导尿有负面情绪,难以配合。还会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影响治疗。随着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提倡,对患者进行人性化的护理,成为医学护理的重要方面[8]。针对性地进行留置导尿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减少疼痛,提高护理舒适度。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后12h、24h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经护理后,疼痛情况有明显的改善。

对于留置导尿的患者,为患者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以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利于平稳苏醒[9]。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低体温、寒战、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样的护理策略还可以减少患者的紧张心理,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对患者进行护理,还包括积极的访视患者,了解患者的情况,对患者进行知识宣教,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的重要性等,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护理效果。涂抹利多卡因乳膏,还可以减少对患者尿道黏膜的损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复[10]。

综上所述,尿管刺激针对性护理在减少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中的效果显著,能够降低患者疼痛评分,减少患者低体温、寒战、躁动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王其花.病人留置导尿管引起尿路刺激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1):108-109.

[2]贺文英,袁士平.心理护理对全身麻醉男性患者苏醒期留置尿管耐受度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9):23-24.

[3]Nilsson L,Risberg MB,Montgomery A,et al.Preventable Adverse Events in Surgical Care in Sweden:A Nationwide Review of Patient Notes[J].Medicine(Baltimore),2016,95(11):e3047.

[4]缪云.基于不同尿管刺激的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4,35(36):8197-8198.

[5]华小琴.全身麻醉术后患者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2):2894-2895.

[6]李玉辉,李萍.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全麻前留置导尿管男性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2,8(9):36-37.

[7]谭俊华,白桦.护理干预对麻醉苏醒期全麻手术留置尿管患者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10(5):101-102.

[8]Ishibashi T,Ishikawa S,Suzuki A,et al.Successful Anesthesia Management for 2-Stage Surgical Procedure of a Refractory Tracheogastric Tube Fistula After Esophagectomy[J].A A Case Rep,2016,6(4):84-87.

[9]芮祖琴,陈尚华,高学兰.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原因及护理研究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13,12(5):70-72.

全身麻醉苏醒期 篇8

关键词:芬太尼,氟比洛芬酯,曲马多,全身麻醉,镇痛

术后疼痛是受到手术伤害刺激后的一种反应, 可导致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1]。因此, 术后镇痛目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回顾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本科术后分别予芬太尼复合氟比洛芬酯和芬太尼复合曲马多镇痛的情况,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4例均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 ASA评级I~Ⅱ级, 年龄20~60岁, 体重42~80 kg。所有患者心、肺、肝、肾功能正常;术前均未使用镇痛药及喹诺酮类抗生素。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者手术结束即刻静脉连接镇痛泵, 开始术后镇痛治疗[2]。两组患者手术结束时接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泵 (PCIA) 。观察组手术关闭前给予氟比洛芬酯50 mg, 术后镇痛给予芬太尼0.5 mg+氟比洛芬酯200 mg+昂丹司琼8 mg+0.9%氯化钠至100 ml, 对照组手术关闭前给予曲马多100 mg, 术后镇痛给予芬太尼0.5 mg+曲马多500 mg+昂丹司琼8 mg+0.9%氯化钠至100 ml。

1.3 疗效判定[3]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0分为无痛, 10分为剧痛。VAS评分3分为良好。4分为基本满意, 5分为差。舒适评分 (BCS) :0分为持续疼痛;1分为安静时无痛, 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严重;2分为平卧安静时无痛, 深呼吸或咳嗽时轻微疼痛;3分深呼吸也无痛;4分咳嗽时也无痛。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镇痛效应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曲马多为人工合成的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 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5-HT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而产生镇痛作用, 对心血管、呼吸系统抑制作用较弱。但曲马多可引起较为严重的术后恶心呕吐, 机制与其激动阿片受体、抑制5-HT的再摄取以及降低血清胃动素水平有关。氟比洛芬酯是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它以脂质微球为载体, 选择性聚集在手术切口、肿瘤部位和血管损伤部位, 从而改变药物的体内分布, 具有靶向作用;它克服了氟比洛芬口服剂型对胃黏膜直接刺激损伤等不良反应;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减轻感觉神经对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性, 发挥镇痛效应。本组资料结果显示, 两组临床麻醉效果相近, 但观察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芬太尼与氟比洛芬酯复合应用于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更加安全有效,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立众.曲马多复合芬太尼与芬太尼全身麻醉术后静脉镇痛比较.江西医药, 2010, 45 (6) :583-585.

[2]王策, 金永涛.氟比洛芬酯及曲马多分别联合芬太尼用于开胸术后镇痛的比较.河北医药, 2008, 30 (4) :477-478.

全身麻醉苏醒期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吉林省柳河县医院开胸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入选患者标准:性别不限;年龄18~75岁;ASA为Ⅰ~Ⅱ级;均由同一胸外科医师为主刀医师完成的手术;排除标准:低通气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HS) ;较严重心肺疾病;局麻药过敏史;长期服用镇痛药物史;鼻窦炎等致鼻腔通气障碍;既往脑梗死、脑出血等神经系统疾病史;各种原因不能配合等予以排除。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静吸复合双腔支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诱导用咪达唑仑2 mg、舒芬太尼30µg、丙泊酚1.5 mg/kg、苯磺酸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麻醉维持用1%~2%七氟烷吸入、丙泊酚2~3 mg/ (kg•h) 、瑞芬太尼0.1~0.3µg/ (kg•h) 泵注。

两组患者于术毕随机分成A组 (对照组) 和B组 (实验组) :其中B组于缝合胸腔前由手术医师用0.6%甲磺酸罗哌卡因局部浸润切口处肋间、切口上一肋间、切口下一肋间及胸腔闭式引流管处肋间共4条肋间神经, 穿刺点在切口脊柱侧, 每处浸润局麻药3 m L;拔管后连接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泵, 镇痛泵配方:舒芬太尼25µg/kg、格拉司琼3 mg加生理盐水至100 m L。镇痛泵维持量2 m L/h, 追加量0.5 m L、锁定时间10 min;A组于拔管后连接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泵, 镇痛泵配药及设定同A组。为避免催醒剂引起躁动, 两组患者均未使用催醒剂, 由麻醉药物在体内自然代谢。两组患者中由于肌松药的残余作用而导致肌力未恢复者, 均给予新斯的明2 mg、阿托品1 mg拮抗。术毕患者均被送入ICU病房,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例数及躁动程度。

1.3 躁动程度分级

轻度;拔管前、后在吸痰等强刺激下发生躁动, 一旦刺激停止或拔管后言语安慰躁动即停止。中度;拔管前无刺激情况下发生躁动, 拔管后意识欠清, 言语安慰不能主动配合, 需制动。重度;需药物和物理方法制动[3]。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两组间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共完成40例择期开胸手术患者, 其中肺部肿瘤 (F) 20例, 食管癌 (S) 17例, 肺脓肿 (FN) 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及手术种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体见表1。

注:组间比较 (与A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情况见表2, 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A组明显优于B组, A组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注:组间与A组比较:aP<0.05

3 讨论

开胸手术创伤大, 术后呼吸运动牵扯伤口疼痛, 手术及麻醉时间长, 苏醒期易发生低氧血症, 术中及术后长时间被动体位等均可引起患者不适, 导致躁动的发生[4]。胸科手术时均采用经肋间隙进胸的斜切口, 需切断肌肉, 特别是切开肌间时会损伤肋间神经或其分支, 手术中又需牵开肋间隙, 因此, 术后疼痛较其他手术更为明显[5]。麻醉诱导后插导尿管以及开胸手术中使用双腔支气管导管单肺通气, 使苏醒期的患者感到不适, 甚至难以忍受, 术中暴露太久或大量输液、输血, 全麻后患者多伴有体温过低, 有的出现寒颤, 引起患者不适导致躁动的发生[6]。

一项调查显示, 超过1/5的全麻患者术后易发生躁动[7]。在众多产生躁动原因中, 疼痛是最主要原因。充分镇痛可降低术后躁动发生的概率, 有研究认为术后疼痛评分 (数字等级评分NRS) 降至4分以下, 会大大减少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例数。充分镇痛的优势就是疼痛的联合治疗, 后者包括镇痛方法的联合以及疼痛治疗药物的联合等。镇痛药物的联合主要指能够发挥止痛效果的药物复合使用, 起到协同作用并同时降低各自用药因剂量过大产生的肝、肾毒性作用等相关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是阿片类镇痛药物复合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而镇痛方法的联合是指采用不同机制的方法进行镇痛的联合, 最常见的就是神经阻滞联合患者自控镇痛泵, 能充分发挥神经阻滞对全身影响小、镇痛效果好的优势。肋间神经阻滞属于区域神经阻滞范畴, 因此对全身生理功能影响小, 镇痛效果好, 而且操作不复杂, 易掌握, 但自第9肋起, 肋间神经不再位于肋沟内, 而位于下一肋骨上缘内侧。因此, 在做第9、第10肋间神经阻滞时, 应在下一肋骨上缘垂直进针, 至其深层注入药液。穿刺时一定不能盲目穿刺, 要有骨性标志, 以免发生气胸。对于有严重心肺疾患, 注射部位皮肤、软组织有感染性疾病者, 有严重出血倾向者应慎用或不用肋间神经阻滞。本次观察所有患者采用相同的麻醉方法和类似的外科术式, 产生躁动的原因两组之间不存在差异性, 即有可比性。

麻醉苏醒期有相当多的患者诉伤口疼痛难忍, 特别是在意识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 患者就会出现躁动, 因此有效控制术后疼痛是降低苏醒期躁动的关键, 单纯靠患者自控静脉镇痛 (PCIA) , 为使患者达到无痛就得靠增加镇痛药的用量, 如芬太尼、舒芬太尼等, 常导致呼吸抑制、嗜睡、恶心、呕吐等并发症, 进而引起缺氧、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术后出血等不良后果, 严重可能危机生命, 并且很难使患者达到完全无痛。本文采用肋间神经阻滞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 (PCIA) 联合的方法, 镇痛效果显著提高, 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同时关胸前行肋间神经阻滞又可减少全身麻醉药用量, 利于患者更彻底的苏醒, 从而也可降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8]。B组患者肋间神经阻滞后, 痛觉被完全阻断, 呼吸时不会牵扯伤口产生疼痛, 并且清醒后即可有意识的咳嗽, 因此通气功能及排痰情况也明显好于A组, 这也降低了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此外及时拔除气管导管, 注意保温, 预防低体温及寒颤的发生, 对苏醒期躁动的预防也很重要[9]。总之, 开胸术后行肋间神经阻滞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进行术后镇痛, 方法简单、可操控性强、不增加患者创伤, 可以达到完善的术后镇痛, 能有效降低开胸术后的苏醒期躁动, 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肋间神经阻滞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对开胸术后全麻苏醒期躁动的预防效果。方法 择期开胸手术患者40例, 均按相同麻醉方法进行麻醉:诱导用咪达唑仑2 mg、舒芬太尼30μg、丙泊酚1.5 mg/kg、苯磺酸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麻醉维持用1%~2%七氟烷吸入、丙泊酚2~3 mg/ (kg?h) 、瑞芬太尼0.1~0.3μg/ (kg?h) 泵注, 术毕随机分成对照组 (A组, 20例, 即单纯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 和实验组 (B组, 20例, 即肋间神经阻滞+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 。记录并比较各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和手术种类, 观察各组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 比较两组间躁动发生例数及躁动程度。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及手术种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组明显少于B组 (P<0.05) 。结论 肋间神经阻滞及术后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可明显减少开胸术后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关键词:开胸手术,肋间神经阻滞,全身麻醉,躁动

参考文献

[1]姚炜, 潘玉华.全麻患者术后苏醒期的潜在风险及护理对策[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11, 9 (8) :197.

[2]王世泉.麻醉意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20-321.

[3]龙章凤.浅谈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19 (2) :125.

[4]赵书云, 魏喜玲, 王俊霞, 等.全麻开胸手术苏醒期风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 (2) :326.

[5]黄娜, 赵立森, 高宁, 等.开胸术后患者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11, 20 (10) :053.

[6]王秀群, 黄惠琼.颅内肿瘤术后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22 (3) :163-164.

[7]邓立琴.全麻术后躁动2 25例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 0 0 6, 22 (2) :165-167.

[8]刘桂颖.肋间神经阻滞复合PCIA对开胸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J].吉林医学, 2010, 5 (3) :594.

上一篇:铁路公安下一篇:免疫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