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因素

2024-10-15

全身因素(精选9篇)

全身因素 篇1

小儿全身麻醉以后发生躁动的发病机制尚没有完全明确, 也许因为小儿苏醒相对较快, 中枢神经恢复时间不一, 大脑皮质尚处在抑制状态的时候皮下中枢已经被完全释放, 进而出现中枢局灶敏化, 这种功能完整性的缺失影响小儿对感觉的反应以及处理能力[1]。本文笔者选取在我院进行全身麻醉手术患儿一共有183例,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全身麻醉手术患儿一共有183例, 当中男129例, 女54例。年龄在4-13岁, 平均为8.2±3.5岁。手术时间30分钟-4小时, 当中在1h以下一共有45例, 1-3h一共有95例, 3h以上一共有43例。

1.2麻醉方法

静脉全身麻醉一共有131例, 麻醉使用药物主要为氯胺酮;静脉联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52例, 麻醉使用药物包括有丙泊酚、氯胺酮辅助异氟醚吸入维持麻醉。患儿在手术过程当中保持生命体征平稳, 整个手术顺利完成。

1.3临床判定标准

采取5点分级法对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给予判定, 同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给予分析研究[2]。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病请

本文患者在全身麻醉苏醒期出现躁动的患者一共有23例, 占总体的12.6%, 当中男15例, 占总体的65.21%, 女8例, 占总体的34.78%。

2.2 危险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手术类别、麻醉方式以及手术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 (P﹤0.05) , 详见表1。

2.3 危险因素的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对以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给予非条件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 其因素为年龄、手术时间、麻醉方式以及手术类别, 详见表2。

3 讨论

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指的是小儿在全身麻醉苏醒期间出现行为与意识分离的精神状态,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大声哭喊并无法进行安抚、四肢乱动、语无伦次, 严重的还会出现定向障碍, 没有办法辨认熟悉事物等, 其发生率相对比较高, 与此同时, 苏醒期躁动还会造成小儿循环系统出现剧烈波动、呕吐返流误吸、气管痉挛以及手术创面再一次出血等相关危险情况出现。小儿在临床手术以后发生躁动的几率相对比较高, 特别是学龄前的小儿[3]。小儿全身麻醉以后苏醒期间躁动一般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当前尚没有单一发病诱因可以完全解释清楚为何小儿全身麻醉以后会出现走动, 一般会认为病人的年龄、手术之前的焦虑、麻醉之前使用药物、在陌生环境较快苏醒、手术以后疼痛等均与手术以后躁动的出现有密切关系。

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4],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其发生躁动的主要因素包括有年龄, 年龄越小, 发生躁动的几率就越高。其躁动属于一种神经精神系统功能紊乱, 其生长发育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完善。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5], 临床手术时间以及类别也是影响其躁动的危险因素, 同时体格状态分级是根据其各个主要器官功能发生改变以及疾病状态, 其不同水平表明小儿麻醉手术的风险程度, 因为患儿各个脏器大部分没有严重的慢性疾病或者功能改变, 因此, 这个差别对临床手术以后的苏醒期躁动发病无明显影响。所以, 根据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出现的高危因素全面评估小儿发病的可能性, 从而有效避免躁动出现。本文试验结果显示, 本文患者在全身麻醉苏醒期出现躁动的患者一共有23例, 占总体的12.6%;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手术类别、麻醉方式以及手术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 (P﹤0.05) , 与上述相关报道相一致。

综上所述, 儿童全身麻醉苏醒期发生率相对较高, 其危险因素包括有年龄、手术时间过长以及静脉全身麻醉, 因此, 要采取相对应的护理干预, 进而有效避免全身麻醉苏醒期出现躁动。

参考文献

[1]傅焕珍, 史素丽.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2, 9 (S1) :53-54.

[2]李向荣, 彭顺秀, 覃丽华, 等.全麻苏醒期患儿躁动危险因素探讨[J].护理学报, 2013, 14 (12) :1-2.

[3]明豫军, 李辉, 肖峰, 等.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的调查和分析[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10, 30 (3) :196-200.

[4]房师荣, 孙阿妮, 张翠环.全麻患儿术后苏醒期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8 (20) :4966-4967.

[5]杨长青.学龄期患儿氯胺酮麻醉术后躁动的观察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4, 39 (5) :350-351.

牙病不治殃及全身 篇2

前几天我的牙痛得十分厉害,医生说是龋齿,需要拔掉坏牙,否则牙病可以引起其他疾病来,请问牙病真的可以引起别的病吗?

司百全(江苏)

司百全读者:

牙病不洽,殃及全身。牙病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它是一种慢性病灶,若不及时治疗,可成为引发全身各个系统疾病的“导火线”。

胃病:胃与口腔直接相通。口腔病灶如牙周炎、牙周脓肿等的分泌液中有大量幽门螺杆菌,这些杆菌随唾液及食物进入胃内,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就会引发胃炎、胃溃疡,直到胃癌;牙病不治,对食物的初步加工不完全,久之影响胃的消化功能。

心脏病:临床发现经常患牙髓炎、牙周炎、根尖炎的人,其心脏病发病率增高。因为这些炎性病灶内的细菌,在口腔适宜温度、湿度、食物残渣提供的“营养”等条件下,产生致病力极强的毒素并不断进入血液循环,长此以往,会导致心脏病的发生。

血压高:研究发现,牙齿对血压特别是舒张压的调节有着微妙的关系,牙齿一旦残缺不全,就会引起血压升高。当一个人现存牙齿不足15颗时,其舒张压就随牙齿数目的减少而上升,牙齿丧失的数目越多,血压的升幅越大。这可能是老年人血压高居多的因素之一。

糖尿病:牙周疾病与糖尿病互为影响,患有牙周炎的糖尿病患者,经治疗牙周炎后血糖水平下降,糖尿病用药量减少,因此控制糖尿病必须先控制牙周感染。同时控制糖尿病也是取得牙周炎治疗效果的重要前提。

关节炎:龋齿、牙周病等病灶内聚集着毒力较强的溶血型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这些细菌就会乘虚而入,随着血液扩散,引起如关节炎、肾炎、神经痛、心内膜炎等。

其他如感冒、虹膜炎、神经炎、多形红斑等均与牙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全身因素 篇3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山西潞安集团总医院王庄医院外科实施全麻手术的46例患者。分别选择全身麻醉上腹部和下腹部手术患者各23例, 上腹部组:男性15例, 女性8例, 年龄21~70岁, 平均52岁;其中胃手术6例、胆道手术11例、脾脏手术2例、贲门手术2例、胰腺手术2例。下腹部组:男性17例, 女性6例, 年龄28~72岁, 平均56岁;其中结肠手术12例、直肠手术11例。入选条件:实施全身麻醉, 无感觉障碍, 无严重的心肺疾病, 术前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自愿参加本组研究。

2 影响患者康复的因素

2.1 术后体位

腹部手术患者全麻清醒后一般要求去枕平卧6h后改为半卧位, 其目的是预防患者神志未清醒时发生呕吐导致窒息和吸入性肺炎。但是一般术后回房的患者返回病室时大多神志已清醒, 如继续采取去枕平卧位, 常使患者感觉不适, 不仅造成患者心理上及全身肌肉的紧张, 甚至造成肌肉拉伤。此外, 有研究认为, 床头低和长时间仰卧位是吸入性细菌性肺炎的一个危险因素[1]。

2.2 低体温

腹部手术后因患者手术时的充分暴露, 常常造成患者的低体温, 但是持续过低体温对人体是有害的, 它不仅能使代谢率降低, 机体氧供减少, 导致酸中毒。免疫功能损害尤其是中性白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降低, 使机体对伤口感染的抵抗力降低, 从而导致伤口感染率的增加, 是影响患者康复的一个重要因素。

2.3 术后高血压

腹部手术后因手术对机体的创伤刺激和疼痛刺激常导致手术后患者血压升高, 可引起术后高血压, 严重时还可能引起血管吻合口及创面出血。

2.4 术后切口疼痛

手术时由器械对脏器的持续牵拉和切除导致机体出现较长时间的疼痛, 伤口持续疼痛除了影响患者休息和睡眠外, 还表现在其它许多方面, 如影响腹部手术术后呼吸功能恢复 (尤以上腹部手术最为显著) ;可能增加切口感染率。

2.5 术后排气时间延长

术后由于全麻长时间卧床, 肠蠕动减慢, 致使排气时间延长, 从而延迟进食时间。不能保证营养供给, 影响切口愈合。

2.6 不能有效咳嗽排痰

由于害怕切口疼痛, 而不敢咳嗽排痰, 引起肺部感染。

2.7 舒适情况的改变

腹部手术时间长的患者在术后有比较多的不适反应, 如腰酸背痛、咽喉疼痛、胸闷不适等。

3 护理对策

3.1 术后患者体位的正确安置

全麻术后未清醒的患者给予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清醒后, 上腹部手术者给予半卧位, 下腹部手术者应平卧或低半卧位[1]。

3.2 防止术后低温的措施

(1) 术中要注意覆盖, 避免不必要的暴露;患者术后返回病室时一定要加盖棉被, 在冬季气温较低必要时可加盖两条棉被, 以防止患者发生寒战[2]。 (2) 保持温暖环境, 出入病室要及时关门。 (3) 及时给氧。 (4) 加强体温监测, 对低温者, 采用能测量35℃以下的体温计, 测直肠体温。 (5) 对静脉输注的液体或血液可用暖水袋加温。

3.3 防止术后高血压的发生, 加强对术后血压的监测和应激原的管理[3]

护理措施有: (1) 术后遵医嘱定时行心电监护, 并按时准确做好记录。 (2) 如在监护过程中发现血压较高, 及时通知医师给予降血压处理。 (3) 及时去除导致血压升高的应激因素, 患者术后因为担心术后的愈合等情况, 一般都存在焦虑心理, 护士要针对患者的焦虑心理, 做好心理疏导。 (4) 当观察到患者伤口疼痛较剧时, 要积极通知医师, 采取缓解伤口疼痛的护理措施, 避免由疼痛导致的血压升高; (5) 对麻醉清醒后5~7h仍不能自行排尿的患者应给予积极诱导或留置导尿, 以免因尿潴留引起高血压。

3.4 术后切口疼痛的预防

(1) 首先要关心体贴患者, 疼痛较剧时要通知医师; (2) 加强生活护理, 避免因过多活动引起疼痛; (3) 协助患者排痰, 避免因咳痰引起切口疼痛; (4) 设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如听音乐、交谈放松疗法等; (5) 改变体位, 促进有效通气, 解除腹胀等措施; (6) 护理工作中, 注意避免引起疼痛的一切因素, 如注射、穿刺、导尿等; (7) 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镇痛办法是使用镇痛泵。也可遵照医嘱肌内注射止痛药物和口服镇痛药物。使用镇痛泵术后一般镇痛效果都比较好, 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 如恶心呕吐、尿潴留、瘙痒、低血压、呼吸抑制等, 故在临床使用中监测呼吸及血压, 同时作好宣教工作, 使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4]。

3.5 促进患者早日排气的措施

一般术后1~3d, 肠蠕动逐渐恢复, 肛门排气、腹胀自行消退。如术后数日仍未排气, 听诊无肠鸣音, 应积极采取措施, 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在本组病历中有11例在术后第3天采取了措施, 方法为:帮助腹部按摩, 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作单向反复按摩, 均在术后3d排气。也可用针灸疗法来刺激肠蠕动的恢复。

3.6 促进有效的咳嗽排痰

在患者疼痛已缓解时, 要教会患者和家属正确咳嗽排痰的方法, 山西潞安集团总医院王庄医院一般应用超声雾化治疗, 能有效而快速的促进痰液的排出。在应用超声雾化治疗后, 44例患者都能顺利咳嗽排痰。必要时可应用胸壁扣击法、腹壁保护法、喉部按压法、体位引流法来有效地完成咳嗽排痰[5]。

3.7 防止术后引起患者的不适的措施

(1) 为患者创造舒适、安静的休养环境, 防止不良刺激。 (2) 为患者按摩尚不能自主活动的四肢, 协助患者被动活动。 (3) 腹部手术后需留置胃管者, 嘱患者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必要时每日进行口腔护理和雾化吸入治疗, 既可稀释痰液帮助咳出, 又可湿润、温暖咽喉部, 减轻疼痛, 预防咽喉炎的发生, 通过以上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不适。

3 结果

针对患者在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影响康复的因素, 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结果20例患者在术后1d排气, 其余26例患者均在3d内排气, 46例患者体温在术后1~2h恢复到正常;有16例患者术后血压较高, 经使用降压药物和去除应激原后, 血压能降至正常范围;有39例患者术后出现疼痛, 有12例患者术后应用了止痛泵, 26例患者术后口服舒尔芬2片后0.5h疼痛缓解, 1例患者不能忍受疼痛, 与长期吸毒有关;38例患者能有效咳嗽排痰, 其余8例患者在给予指导后能有效排痰, 无1例发生肺部感染;46例患者在指导后均能采取舒适的体位, 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4 结论

腹部手术患者, 由于全身麻醉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常对术后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但是只要我们尽量控制影响患者康复的不良因素, 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 就能减轻不良反应给患者所带来的痛苦和不适, 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李俊峰.疾病诊疗护理常规[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4:5-6.

[2]赵书娥, 尹灵朔, 赵莉.围手术期低体温及其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杂志分册, 1999, 18 (1) :12-13.

[3]马燕兰, 白俊柳.腹部术后高血压监护[J].中华护理杂志, 1995, 30 (4) :202-204.

[4]范里莉, 王恒林, 王卓强等.镇痛泵治疗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7) :35-37.

全身没劲分虚实 篇4

事实上,“全身没劲”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想干活却没劲,动则心慌气短,这属乏力;一种是有劲却不想动,越不动越没劲,适当活动后反而精神好转,这属懈怠。这两种情况内在的机理是完全不一样的。“乏力”属虚证,轻者脾虚、气血生化不足,重者脾肝肾精气均不足,表现为:食欲差、腹满、便溏、乏力、面色萎黄或腰膝酸软、眼干耳鸣、记忆力减退等。“懈怠”属实证,常见痰湿、气血淤滞、食积、腑实等内生病邪郁积体内,或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未能及时外散而潜伏于内,称为“伏邪”,这些内外实邪均阻滞经脉,使阳气不得舒展,加重经脉或胃肠道负担而导致懈怠。

下列这几种情况会导致人懈怠:

1.睡懒觉。早晨太阳升起,人体阳气升发,赖床到早上七八点,甚至更晚,阳气升发不畅,易致身体困乏。

2.久坐少动。久坐少动,经脉不畅,气血郁阻而表现为全身沉困没劲。

3.夏天吹空调。夏天阳气升散于外,毛孔打开,气机调达,吹空调过多,出汗过少,毛孔闭塞,导致或加重气血经脉不畅,表现为“犯懒”、“懈怠”。

4.饮食过多。温和、清淡、好消化、七八分饱是健康饮食的基本原则。吃“好吃的”或饮酒过多,不仅会加重脾胃负担,也会加重气血经脉不畅,从而导致困乏易疲劳。临床表现除了懈怠易疲劳外,还容易出现头蒙、头昏沉不清亮、心烦急躁、失眠、健忘、胸闷、心慌、气短、口干苦、口臭、胃满、腹胀、大便黏滞不爽或干结、小便频、阴囊潮湿、白带多(女)、腿沉重拉不动、四肢淤胀等表现。西医检查诊断常有脑供血不足,神经衰弱,血糖、血脂、血压、尿酸高,肥胖,慢性胃炎,盆腔炎,弱精症等。对于这种情况,治疗均要以祛邪通络为主,不可盲目进补。

临床上,多数全身没劲为“懈怠”而非“乏力”,是实证而非虚证,治疗方法截然不同,如把懈怠当乏力来治,不仅不会改善病情,反而会加重没劲症状。另外,常感懈怠的人一定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消除导致没劲的因素,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全身因素 篇5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女性乳腺癌的发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我国特别是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首要恶性肿瘤[1,2]。有研究资料表明,该肿瘤骨转移的发生几率为28%~69%[3,4]。因此,早期确诊乳腺癌骨转移对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一般认为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全身骨显像诊断骨转移可比X线诊断早3~6个月,其灵敏度可达95%~97%,而且为全身骨骼一次性检查,故被广泛的采用[5,6]。SPECT全身骨显像的各种技术因素,如静脉药物注射、检查体位的摆放、扫描条件的设定、引流管引流袋的放置、图像后处理、伪影的分辨等对图像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在显像操作过程中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使显像质量得到保障。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乳腺癌术后患者635例,均来自本院2010年1~12月的住院和门诊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29~78岁,平均52.8岁。全部病例均经术后细胞病理学确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程为术后1周~2年,平均9.4个月。

1.2 方法

检查前患者无须特殊准备,首先为患者静脉注射显像剂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MDP),由原子高科杭州分公司提供,放射化学纯度>90%,剂量按14.8 MBq/kg计算,其后嘱患者饮水500~1000 mL,2~4h后开始检查,检查前尽量排尽尿液,并去除体外的金属异物。

仪器用GE Hawkeye Millen nium VG,配低能通用型准直器,矩阵128×512。患者取平卧位,妥善放置引流管、引流袋,扫描从头到足1次连续完成,扫描速度0.2~0.18 m/min。对病变部位和可疑病灶部位加做局部显像或行断层显像。

2 结果

由2名有经验的核医学医师判评,在药物注射、体位摆放、扫描方式、伪影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见表1。576例患者的图像非常满意,35例的图像在药物注射方面存在缺陷,3例的图像在体位摆放方面存在缺陷,5例的图像在扫描方式方面存在缺陷,16例的图像在伪影方面均存在缺陷。

3 讨论

3.1 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时,宜选择患者最佳的血管,自单独的静脉通路中注射,以保证显像剂能够迅速、完全经静脉进入体内[7]。对于单侧乳腺癌术后患者,应该选择健侧的肘窝或手背静脉进行注射;对于双侧乳腺癌术后患者,不应选择双上肢的浅静脉,可以选择足背等部位进行注射。有条件的可以先置静脉留置针,注射显像剂后用适量生理盐水冲洗并及时拔除静脉留置针;对于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患者,因其管路较长,消毒、冲洗程序复杂,如无专业人员和设备条件,一般不建议使用。注射时,如发现注射点肿胀或渗液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注射,用棉签或敷贴固定后迅速拔出注射器,另选部位再注射。显像时如发现注射点部位有示踪剂浓聚,可选用与浓聚区大小相当的铅块进行屏蔽,以减少局部浓聚区对周围组织的影响。静脉注射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之后的显像质量。从统计的病例中看,因静脉注射引起的图像缺陷占所有缺陷图像的59.32%,是所有缺陷中最多的,见图1~2。因此,要想提高骨显像的质量,首先应该提高静脉注射的质量。

3.2 体位摆放

体位摆放时,宜选择平卧位,患者平躺于检查床上,头顶和足尖应在扫描范围内,手心向上放于托板上或用固定带固定。单侧乳腺癌术后患者一个月内均需使用吊带托将患侧上肢固定,故检查时应帮助患者将患侧上肢平缓放置于体侧,并固定。同时需注意四肢骨有无交叉重叠,如脚尖等部位需特别注意。骨显像是一种灵敏度高但特异性较低的检查,要正确显示病灶的部位、数目、大小和形态,常需在全身骨显像的基础上,加做局部骨显像,其体位依可疑病变部位而定[7]。本组所有患者中有7例(1.10%)加做局部显像以明确病灶的情况。采取双肩抬高胸椎后位局部显像时,可以判断病灶来自肩胛骨或肋骨,下胸椎和腰椎病变采取后斜位,可以判断病变累及椎骨的具体部位。一些学者认为转移灶常累及椎弓或椎体加椎弓,良性病变单独累及椎体或小平面关节[8]。显像完成时,因大部分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胸大肌、胸小肌被部分或全部切除,需帮助患者从检查床上坐起,使患者安全完成检查[9]。

3.3 扫描方式

全身骨显像扫描速度直接影响图像质量和工作效率,太慢致检查时间过长,患者难以忍受,太快则影响图像质量[7]。使用低能通用型准直器时,笔者认为0.2~0.18 m/min的扫描速度较为适宜。有学者认为在使用低能高分辨型准直器时宜使用0.17~0.13 m/min的扫描速度[7]。当患者较为肥胖、年龄较大时,在患者能够忍受的情况下宜放慢扫描速度。本组所有患者中有5例是因为患者肥胖,而技术员在操作时没有根据情况减慢扫描速度而造成显像不清。

3.4 伪影

在全身骨显像时产生的伪影以尿液污染最为常见。因注射的显像剂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MDP),主要通过尿液排泄,故无论是膀胱内的尿液残留或是体表衣物上的尿液污染,都会对显像产生影响。检查前必须嘱患者排空尿液,如有年老体弱的患者排尽尿液困难的,宜在检查前导尿。在检查中如发现有伪影疑似尿液污染衣裤的,应嘱患者更换衣裤后再行检查;如有发现伪影疑似尿液污染皮肤,应嘱患者清洗可疑部位后再行检查;如疑似尿液污染出现在身体轮廓意外的部位,一般可直接排除病变,见图3。在显像的过程中,如有患者身体或四肢移动时可产生伪影,此时可与患者充分沟通后再行检查;如患者为昏迷或无法配合的情况,可适当应用镇静剂,使患者安静后再行检查。

4 结论

SPECT全身骨显像作为乳腺癌术后患者诊断骨转移的最常用方法之一,核医学技术员在日常操作中应尽量避免各种技术因素如静脉注射、体位摆放、扫描条件、伪影等的缺陷对图像质量产生的影响,尤其是静脉注射,应该把提高静脉注射的质量作为最重要的项目来持续改进,努力确保获得优质的显像质量而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在行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全身骨显像时的各种技术因素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635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静脉注射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后24h行SPECT全身骨显像,对静脉药物注射、检查体位的摆放、扫描条件的设定、引流管引流袋的放置、图像后处理、伪影的分辨等方面进行讨论和改进。结果 由2名有经验的核医学医师判评,在药物注射、体位摆放、扫描方式、伪影等方面进行评价,576例患者的图像非常满意,59例的图像存在缺陷。结论 SPECT全身骨显像是乳腺癌术后患者诊断骨转移的常用方法,核医学技术员在日常操作中应尽量避免各种技术因素缺陷对图像质量产生的影响,努力确保显像质量。

关键词:全身骨显像,扫描方式,乳腺癌,CT扫描,体位摆放,伪影

参考文献

[1]杨才明,朱清峰,夏淑君,等.性激素与乳腺癌发生和治疗的研究进展[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6,19(2):142-143.

[2]朱宝.SPECT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与血清相关指标协同评价乳腺癌骨转移[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9,22(6):553-554.

[3]马季晓,刘秀杰.实用临床核医学[M].2版.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2:327-333.

[4]苏红媛,张青,胡云,等.170例乳腺癌术后全身骨显像病例分析[J].重庆医学,2005,(8):1133-1135.

[5]王兴斌,李文勇,陈勇,等.乳腺癌骨转移的ECT、CT影像学评价[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123-124.

[6]黄红,周仲佑.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诊断乳腺癌骨转移临床应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6,3(4):45-46.

[7]朱明,屈婉莹,赵洪山,等.全身骨显像操作技术对图像质量的影响[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0,20(1):20.

[8]Han LJ,Au Yong TK,Tong WC,et al.Comparison of bonesingle-photo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planar imaging in thedetection of vertebral metastases in patients with back pain[J].Eur J Nucl Med,1998,25(6):635-638.

全身因素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0月30日至2012年10月30日本院外科收治220例老年急腹症患者, 其中29例 (13.2%) 术后发生SIRS。符合下面两项以上指标者可诊断为SIRS: (1) 体温>38℃或<36℃; (2) 心率>90次/min; (3) 呼吸>2 0次/m i n或二氧化碳分压 (P a C O2) <4.2 6 k P a (1 k P a约等于7.5 m m H g) ; (4) W B C>1 2×1 0 9/L或<4×109/L, 或中性幼稚粒细胞>10%。男17例, 女12例, 年龄61~88岁, 平均 (69.0±2.3) 岁。手术原因:急性阑尾炎1 4例 (4 8.3%) , 肠梗阻8例 (2 7.6%) ,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3例 (10.3%) , 胆道系统疾病、腹股沟嵌顿疝各2例 (各6.9%) 。合并糖尿病9例 (31.0%) , 慢性肺部疾病7例 (24.1%) , 心血管疾病6例 (20.7%) 。

1.2 方法

根据文献和临床观察结果, 选择可能影响老年急腹症患者术后发生SIRS的15个因素, 将各指标进行量化赋值 (表1) 。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for Windows 13.0软件, 进行单因素logistic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C反应蛋白 (CRP) , 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 白细胞介素1 (IL-1)

2 结果

2.1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表2)

对15个因素进行统计学处理, 发现年龄、合并糖尿病、术前CRP值、合并慢性肺部疾病、低蛋白血症、术前T N F-α值、术前IL-1值、术后应用胃肠黏膜保护药等8个指标对老年急腹症患者术后发生S I R S有影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注:P<0.05时相对应的变量为单因素筛选中有意义的危险因素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表3)

将各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得出老年急腹症患者术后发生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合并糖尿病、术前C R P值、术前T N F-α值、术前I L-1值及术后应用胃肠黏膜保护药。

3 讨论

SIRS是各种因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机体失控的自我持续放大和自我破坏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对于老年患者来讲, 急腹症及手术都是一种应激。此时, 机体所产生的高浓度儿茶酚胺 (C A) 、垂体后叶素等应激激素可造成心肌损伤、循环阻力及肺血容量增加、肾血流量减少等损害, 易发生S I R S, 甚至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本文结果显示, 年龄和合并糖尿病是老年急腹症患者术后发生S I R S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 患者免疫屏障、免疫器官、组织细胞等功能减退, 易发生局部或全身感染, 进而出现SIRS。糖尿病患者细胞葡萄糖超负荷, 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增加, 过氧化物生成增加带来细胞毒性作用, 最终导致多系统损害, 使脏器储备能力下降, 且血糖越高, 脏器损害越重。高血糖可降低机体免疫力, 对感染的易感性提高[1], 尤其在手术等应激状态下易发生SIRS。有研究表明, T N F-α、白细胞介素6 (I L-6) 与S I R S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有相关性[2]。本文结果显示, 术前TNF-α、术前IL-1和术前CRP值是老年急腹症患者术后发生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T N F-α可诱导细胞间黏附分子 (I C A M-1) 在血管内皮细胞或其他多种细胞上的表达, 使大量白细胞聚集、浸润, 产生过度的炎症反应。而且多种炎症因子在细胞和亚细胞水平上激发TNF-α→IL-1→IL-6细胞因子级联反应的发生或“瀑布效应”, 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 导致局部缺血和血栓形成。本文结果还显示, 术后使用胃肠道黏膜保护药是老年急腹症患者术后发生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资料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合并慢性肺部疾病与老年急腹症患者术后发生SIRS相关。有资料表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 O P D) 急性发作时外周血清及诱导痰上清液中TNF-α均明显升高[3]。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剔除了这一危险因素, 可能与入组病例并非合并COPD急性发作有关。本资料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还发现, 低蛋白血症与术后发生S I R S有关, 但在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剔除了这一因素, 说明低蛋白血症不是该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也可能和入选患者仅合并轻微低蛋白血症有关, 有待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为减少老年急腹症患者术后SIRS的发生, 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掌握治疗原则, 符合手术指征的尽早手术。一旦发生S I R S, 保护和支持器官功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急腹症患者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 I R S) 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本院外科收治的220例老年急腹症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其中29例 (13.2%) 术后发生SIRS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选择15个可能对老年急腹症患者术后发生SIRS产生影响的特征性因素, 通过计算机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 老年急腹症患者术后发生S I R S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合并糖尿病、术前C反应蛋白 (C R P) 值、术前肿瘤坏死因子α (T N F-α) 值、术前白细胞介素1 (I L-1) 值及术后应用胃肠黏膜保护药。结论 注重基础疾病治疗, 积极处理各种合并症及伴随症状, 减少老年急腹症患者术后SIRS的发生。

关键词:老年,急腹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贾春梅, 李春学, 崔莹, 等.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水平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3B) :894-896.

[2]袁志强, 文亮, 肖天利, 等.危重病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0, 12 (4) :236.

全身因素 篇7

1 WB-DWI的成像原理及技术发展

弥散加权成像 (DWI) 是在常规MRI序列的基础上, 在X、Y、Z轴三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施加弥散敏感梯度, 从而获得反映体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状况的MRI图像。弥散运动引起MR信号衰减A=exp (-bD) , 其中D为弥散系数 (diffusion coefficient) , 反映扩散运动的快慢, 单位为:mm2/s;b为弥散敏感系数, 单位为s/mm2。在DWI中通常利用表观弥散系数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 描述组织中水分子弥散强度的大小。主要是依据人体病理生理状态下细胞内、外水分子的跨膜运动功能状态的改变对疾病进行诊断[1]。当人体内组织器官发生病变时,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也会随之出现异常变化, 影响到水分子的正常弥散, 导致了ADC值出现变化, 表现为在DWI图上出现ADC减小时信号增高而ADC增加时信号减低的现象。

DWI所观察到的弥散效应除反映水分子自身的扩散运动之外, 还与使用的b值有关, 所选的b值越高, 测得的ADC值准确。但b值增高, 图像的信噪比随着下降, 所获得的图像则不能清楚地显示病灶。Bogner等[2]认为, b=850 s/mm2时, DWI图像的信噪比最高, 许多研究所用的b值为500~1000 s/mm[3,4,5,6,7], 也有研究选用10个b值 (0, 50, 100, 250, 400, 550, 700, 850, 1000, 1250) [2], 发现选用2个b值, 即b=50和b=850时与选用10个b值得出的ADC值无显著差异。

早期的DWI主要用于脑部疾病的检查, 尤其是脑梗死的早期诊断[8], 为及时溶栓提供了影像依据。根据信号强度和ADC值的变化, DWI可应用于鉴别各种肿瘤的成分, 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但大量的研究显示, DWI对于脑部病变的检查敏感性过高, 对脊柱以及脊髓病变的显示很有局限性[9,10,11,12,13,14,15]。并且传统的DWI对全身的扫描时间长, 心跳、呼吸运动等生理运动可产生伪影, 这就使得要进行体部DWI时, 不得不要求患者屏气才能完成扫描。由于屏气时间有限, 导致一部分图像的分辨率和信噪比缺失, 也无法完成全身大范围的扫描。2004年, 日本学者Takahara等[16]首次报道联合应用DWI与平面回波成像 (EPI) 及短时反转恢复 (short tau inversion recovery, STIR) 脂肪抑制技术, 抑制肌肉、脂肪、肝脏等组织器官的背景信号, 从而实现了在自由呼吸下采用快速DWI全身扫描脉冲序列克服呼吸和扫描时间的限制, 真正实现清晰的全身成像。

近年国内外学者初步研究表明, WBDWI方法简单、费用低、无辐射损伤, 可对患者进行全身大范围扫描, 来观察肿瘤及其转移灶、淋巴结受累情况, 并得到肿瘤筛查、分期、病变良恶性鉴别等诊断信息, 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明确肿瘤分期, 并未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是一种临床急需的全身检查技术。

2 WB-DWI在肿瘤性病变中的应用

2.1 WB-DWI筛查肿瘤性病变

DWI与全身MR扫描技术相结合, 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全身弥散图像, 同时利用3D-MIP重建和黑白反转技术显示恶性肿瘤原发灶部位和转移灶的基本情况可以得到三维的展示,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达到了类似PET的图像[17], 使WB-DWI成像有望成为筛查恶性肿瘤及肿瘤全身转移情况的一种新的技术并有望得到推广。目前已有研究表明, WB-DWI对骨骼系统、肝脏及淋巴结的转移瘤具有较高的检出率。此外, WB-DWI具有覆盖全身范围、所需时间短、无造影剂的使用、价格低廉、没有创伤等有点, 非常合适应用于对患者进行全身转移瘤的筛查。其所获得的三维结果的展示, 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医师阅读全身大量MR断层图像的工作负担, 同时也可以更有效的帮助医生给出明确正确的诊断, 这项技术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2.2 WB-DWI在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作用

WB-DWI不仅能探测病灶的有无, 还可以鉴别病灶的良恶性。恶性肿瘤增殖活跃, 细胞数量多且体积大, 排列紧密, 使水分子扩散受限, ADC值降低, 在DWI上显示高信号。WB-DWI从分子水平提供全身细胞水平代写减弱信息, 更早地发现恶性肿瘤肿瘤细胞异常信号。目前已有很多研究应用ADC值对不同的病灶进行评估。应用ADC值的不同对脑内囊性病变进行病理分析的研究结果显示, 脑脓肿发生时测得的ADC值较囊性级坏死性转移灶的测得值较低[18]。胡奕等[19]应用WB-DWI对肝脏的局限性病灶进行病变的初步研究证明, ADC值较高的多见于肝内的良性病变, 还发现原发性肝癌、肝脏转移瘤、血管瘤、肝囊肿的ADC值依次升高。许多研究也表明, ADC值在乳腺癌与乳腺的良性病变和乳腺的正常组织中也存在显著差异,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21]。一般认为, 恶性病变的ADC值小于良性病变小于正常组织。

然而也有相关结论表明, ADC值在不同部位的肿瘤局部DWI测定中也有一定差别, 如脊椎、肝脏、前列腺等, 但也存在着部分重叠的现象[19,20,21,22]。各研究报道中, 存在着对同一部位或同种病变的ADC值的测定不尽一致, 故在ADC值的测定及对良恶性病变的评估上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3 WB-DWI在探测恶性肿瘤远处转移中的应用与价值

含大量脂肪细胞的骨髓组成了正常骨骼系统, 肺实质信号确实是因为组织中含大量气体, 肝脏T2WI背景信号低, 以上组织及其信号特征使其在WB-DWI呈较低信号, 这些特点有利于表示恶性转移瘤的高信号容易表现出来, 临床上易于通过血行转移的恶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等。而WB-DWI对发现骨组织的恶心肿瘤较骨扫描敏感, 如颈椎、腰椎、骶椎等椎骨的病变, 骨盆、肋骨及股骨的病变, 同时能够获得胸部、腹部及盆腔脏器影像, 这就使得WB-DWI在探测恶性肿瘤的远处转移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在WB-DWI图像上, 由于特殊的手段可以是对肌肉、脂肪、肝脏等组织器官背景信号给予充分抑制, 在这种背景被抑制的情况下淋巴结显示得更为清楚, 对小淋巴结也可以显示。研究证实, WB-DWI对双侧颈部、腋下、腹股沟及腹膜后淋巴结的显示能力可达98%左右, 这种检测效果足以准确地发现淋巴结大小、形态学特征的变化。临床上结合ADC值, 可以对淋巴结的病变起到定性诊断的结果。

2.4 WB-DWI在肿瘤分期及治疗效果的评价中的应用

WB-DWI在评估肿瘤原发病中及其远处转移的同时, 为肿瘤分期提供了依据, 且能够提供肿瘤的形态学和功能学的诊断标准, 而肿瘤的分期对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的评估有重大意义。有效的肿瘤治疗会引起组织内不同类别的水分子扩散状况的改变, 使ADC值发生变化。据有关研究表明, 对治疗敏感的肿瘤患者, ADC值可以反映化疗的效果, 化疗疗效与ADC值的变化呈正相关, 化疗后ADC值高于化疗前[23]。Theilmann R J等[24]研究表明, 化疗开始后4 d ADC值有可能发生明显变化, 化疗进行到第11 d时变化最显著, 其认为11 d的表现可以作为评判疗效的证据。本研究表明, ADC值对肿瘤治疗药物的疗效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为肿瘤早期疗效检测提供了一个量化的指标, 是肿瘤评估的有价值的手段。

2.5 WB-DWI的应用前景

随着MR扫描技术的发展, 磁体内置BODY线圈的使用, 免去了在采集信号过程中对表面线圈的更换, 同时应用扫描床的同步移动技术, 使得全身检查不再需要对每一检查部位重新定位, 而是一次定位即可完成全身MR扫描, 这种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缩短了扫描时间, 增强了全身MR检查的简易性和实用性[25], 其具有覆盖全身范围、检查时间短、无需造影剂、费用低、无创等优势, 以及类似于PET的图像效果和对肿瘤性病变探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使得WB-DWI在临床上更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6 WB-DWI临床应用的局限性

WB-DWI的空间分辨率较低, 图像质量远比不上增强扫描, 难以准确显示病灶的形态, 对于小于1 cm的病灶亦不易显示;全身弥散加权成像由于线圈长度的限制, 并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身范围扫描, 使得四肢远端的病灶难以显示;在颈部的显示效果也较差, 不能明显的区分颈部各种血管和淋巴, 也没有统一的设备要求和相同的技术参数, 使得各研究项目的结果不尽相同, 缺乏可比性。

综上所述, WB-DWI虽存在一定的不足, 但其对全身转移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低费用、无创伤、可短期内复查的特点, 有很大的优越性。随着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发展, 相信WB-DWI有着广阔的前景。

全身因素 篇8

关键词:骨肿瘤,弥散加权成像,放射性核素显像,全身成像

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与分期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疾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骨骼是恶性肿瘤常见转移部位,早期确定骨转移瘤发生部位及数量对制订治疗方案及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1]。临床常见诊断骨转移瘤的全身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whole-body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WB-DWI)、核素全身骨显像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PET是公认诊断骨及骨外系统转移瘤的影像学“金标准”,其敏感度及特异性均较高,但由于价格昂贵且存在电离辐射等缺点,普及率不高。本研究以临床公认的核素全身骨显像及较新的WB-DWI磁共振成像方式为例,探讨两种影像技术联合应用在骨转移瘤诊断中应用价值[2,3,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3年6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25例疑似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其中肺癌6例,乳癌6例,前列腺癌5例,肝癌1例,软组织恶性肿瘤1例,均经病理证实。另有6例患者依靠临床症状及影像检查高度疑似肿瘤骨转移。25例患者中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龄(57±12)岁。患者均无磁共振及核素检查禁忌证且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于5 d内分别进行核素全身骨显像及WB-DWI显像,平均时间间隔为3.9 d。

1.2 检查方法

1.2.1 核素骨显像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MilleniummVGSPECT。钼锝发生器由北京原子高科提供,亚甲基二磷酸盐药盒由北京师宏药物研制中心提供,自行标记99Tcm-MDP,经测试放化纯大于95%。患者经静脉注射99Tcm-MDP 740~925 MBq,后饮水约500 m L,2~3 h后开始显像。采用低能高分辨准直器,矩阵选取256×1024,取平卧位采集,全身前位和后位同时扫描连续采集,扫描速度选取15 cm/min,采集计数大于1.2×106。

1.2.2 WB-DWI

使用美国GE公司3.0 T超导磁共振(GE Medical Systems,Signa ExciteTM,HD)和体线圈扫描。患者制动、平静呼吸,采用仰卧位,足先入。由头至小腿中段行6~8段显像,每段采集26层。选取STIR-EPI序列进行轴面DWI采集,参数为:TE 62.5 ms,TR6000 ms,TI 220 ms,FOV 38 cm×38 cm,层厚8 mm,无间隔显像,选取矩阵96×96,NEX 3次,b值为800 mm2/s。每段采集时间150 s,总显像时间为20~30 min。使用连接(bind)技术将所有轴面图像进行合并,进行三维重建得到最大信号投影(MIP)图像,黑白反转得到最终诊断图像[3]。

1.3 图像分析

由2名经验丰富的核医学医师和2名磁共振诊断医师分别对核素全身骨显像及WB-DWI图像图像进行判读:核素全身骨显像以图像中骨骼异常放射性浓聚影或稀疏影计为1处可疑骨转移灶;WB-DWI图像以图像中骨骼系统结节状异常高信号影计为1处可疑骨转移灶。将显像范围内骨骼系统分为8个区域(默认不包括WB-DWI不能显示的双上肢及双足),分别记录每个区域内两种影像检查方法所得图像中可疑骨转移灶的部位及数目。最后由上述4名医师联合两种显像方法共同对图像进行判读,确定可疑骨转移灶数量。

计算公式为:灵敏度=真阳性可疑骨转移灶/(真阳性可疑骨转移灶+假阴性可疑骨转移灶)×100%;特异性=真阴性可疑骨转移灶/(真阴性可疑骨转移灶+假阳性可疑骨转移灶)×100%;准确率=(真阴性可疑骨转移灶+真阳性可疑骨转移灶)/所有可疑骨转移灶×100%。

1.4 骨转移瘤诊断标准

符合以下条件中一项及以上:①经组织或细胞学检查证实骨转移瘤;②以PET显像中异常18F-FDG摄取灶或常规MR T1WI和压脂T2WI结合其他多种影像学检查综合诊断为骨转移瘤;③对无组织学或病理学结果且多种影像学检查仍难以判断的骨病灶则采用放化疗疗效反应判断,或随访3个月以上复查以明确诊断。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影像学显像各自及联合应用结果与“金标准”进行对比,统计对所有可疑骨转移灶诊断是否一致,利Kappa值评价2种方法各自及联合应用诊断骨转移瘤的可靠性(Kappa≥0.75表明一致性较好)。

2 结果

两种检查方法共探测到25例患者共115处可疑骨转移灶,以“1.4”项所述骨转移瘤诊断“金标准”为依据确诊骨转移瘤78处,其余37处诊断为良性骨病灶。WB-DWI显像发现可疑骨转移灶71处,以骨转移瘤诊断标准为依据诊断骨转移瘤65处,骨良性病变6处。另外WB-DWI成像还探测到了软组织阳性病灶31处和淋巴结转移灶23处(图1)。核素全身骨显像发现可疑骨转移灶87处,以骨转移瘤诊断标准为依据诊断骨转移瘤62处,骨良性病变25处(其中包括骨退行性改变12处,外伤或术后骨损伤13处)(图2)。两种显像方法联合应用共发现可疑骨转移灶76处,以骨转移瘤诊断标准为依据诊断骨转移瘤73处,骨良性病变3处。见表1~2。

核素全身骨显像与WB-DWI显像对骨转移瘤诊断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DWI成像与两种影像学方法联合对骨转移瘤病灶诊断的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联合显像的诊断敏感性优于WB-DWI成像。见表3。

患者女,58岁,左乳癌术后6年。核素全身骨显像显示第2腰椎及右侧髂骨骨转移灶。WB-DWI成像除显示上述两处骨转移灶外,对肺、肝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均可显示。A:全身骨显像;B:WB-DWI

患者男,76岁,活检病理证实为左肺腺癌。核素全身骨显像显示其腰椎及左侧膝关节呈放射性浓聚。而WB-DWI成像未显示上述两处病变。后经腰椎及左膝关节X线显示两处均为骨质退行性改变。A~B:全身骨显像;C:WB-DWI

3 讨论

核素全身骨显像一直被公认为诊断骨转移瘤的传统检查项目,它具有操作简单、全身扫描等特点。核素全身骨显像不仅能显示骨转移瘤病灶,还能显示各种影响局部骨骼血流量及骨盐代谢的疾病如:骨创伤、骨退行性变、骨感染性疾病等,从而导致其诊断特异性降低[5,6,7]。自2004年以后,1.5 T及以上磁共振仪的出现,使得WB-DWI技术成为可能[8],该检查通过扫描体内细胞水分子扩散运动受限信息,来间接反映组织微观结构的变化。因此,WB-DWI显像除了能显示骨转移瘤病灶外还能显示软组织包括淋巴结组织的受累。但该检查受空间分辨率限制,一些较小病灶无法显示,且图像易受伪影干扰,导致其诊断准确性降低[9,10,11]。本研究通过对25例可疑骨转移瘤患者行WB-DWI成像和核素全身骨显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探讨将两种显像方法结合进行骨转移瘤诊断效能的差异。

由两种检查显像原理可知,WB-DWI成像主要反映的是骨髓组织细胞受累情况,而核素全身骨显像主要反映的是骨皮质破坏后的成骨变化[12,13]。这决定了两者在骨转移瘤诊断上既有相同点,又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WB-DWI成像检出脊柱、骨盆及股骨区域可疑骨转移灶数量较核素全身骨显像多,其可能原因为上述区域骨髓含量较多、细胞含水量大、血运缓慢且丰富,因此WB-DWI成像可较早、较敏感显示该处肿瘤细胞水分子运动受限信息从而诊断骨转移瘤[14,15]。核素全身骨显像检出颅骨、肋骨及肩胛骨区域可疑骨转移灶较多,可能原因为上述区域骨髓含量较少,骨皮质易早期破坏,因此核素骨扫描可较早显示该区域骨转移瘤。

本研究显示,25例患者中有12处骨创伤及骨退行性病变由核素全身骨显像检查而WB-DWI成像中未显示,表明核素全身骨显像在骨良性病变诊断中具有优势。而WB-DWI成像探测到了软组织阳性病灶31处和淋巴结转移灶23处(未纳入本研究数据),其中16例患者检出肿瘤原发灶。与核素全身骨显像相比更有利于患者查找原发灶、病程分期、指导治疗和进行疗效随访[16,17,18,19,20]。

本研究通过对所有115处可疑骨转移灶统计比较得知,两种显像方法对骨转移瘤的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尚不能认为核素全身骨显像和WB-DW成像对查找骨转移瘤方面具有差异。WB-DWI成像能够在检测骨转移瘤的同时显示患者软组织和淋巴结转移灶甚至肿瘤原发灶,这对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及疗效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核素全身骨显像虽然与WB-DWI成像比较影像反映信息量小,但因其敏感性高、检查费用低廉、重复性较好、患者扫描时间短等优点仍为临床广泛应用,核素全身骨显像对于WB-DWI无法显示或易受伪影干扰的区域(如上肢、颅骨、颈椎、肋骨、双足等部位)具有良好图像显示。

检唾液,查全身 篇9

抑郁症筛查

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者发现,青少年唾液中皮质醇水平的提高可能预示着抑郁症。在研究中,少男如果有某些抑郁症状和较高的皮质醇水平,那么他在3年以内达到抑郁症临床诊断标准的几率,将是无抑郁症状和低皮质醇水平同龄人的14倍。全球范围内,有一半的抑郁症状开始于14岁以前,有3/4开始于24岁以前,如果不加以治疗,那患者有可能失去行动和生活的能力。早发现和早干预是治疗抑郁症非常重要的一环。研究者提议,青少年应该接受唾液测试和问卷测试,以此来筛查抑郁症,防止患者因为被忽视而越发严重。

选择哮喘药物

沙罗美特是治疗哮喘病的支气管扩张剂,几乎所有确诊的哮喘病人都被医生开有这种吸入剂,然而有一些患者却对这种药物没有反应。药物作用于气管中的β2受体,但因为基因突变,每7位患者中有1位患者的β2受体形状有别于一般人,使药物无法识别他们的β2受体。为了不再让这些患者使用对他们没有用处的沙罗美特,邓迪大学的研究者利用哮喘病患者的唾液进行基因检查。如果唾液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存在此类基因突变,那么在治疗的时候,医生就用孟鲁斯特等其他平喘药物代替沙罗美特,以免耽误治疗。如果这种检查方法能够普及,那么将是个体化医疗用于小儿哮喘的一大进步。

预测心脏病发作

上一篇:番泻叶药渣下一篇:半夏天麻白术汤